台风登陆闽东内陆暴雨分析

台风登陆闽东内陆暴雨分析

一、台风登陆后引发的闽东内陆暴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艺,孙巍巍,蔡英群[1](2021)在《近30年登陆福建的台风对宁德地区的降水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该文统计了1990—2019年登陆福建的55个台风,利用95百分位法对其进行了单站台风极端降水阈值分析,确定出5个宁德地区极端降水台风。结果表明,进入福建的台风登陆点在中南部沿海较多,占登陆台风总数的58.2%;宁德地区年降水量与台风登陆数量、时间、强度和地点有关。进入福建的台风对宁德地区的日平均降水与单站台风极端降水阈值分布均呈现出明显的地形影响特征,最强降水均出现在柘荣。宁德地区极端降水台风登陆福建时的强度都达到了台风级~强台风级,登陆点在福州至泉州一带沿海。由于台风北部偏东气流在宁德地区地形的动力强迫抬升影响下对降水有明显增幅作用,台风极端降水日出现在登陆当天或第二天,即台风环流本体降水及螺旋雨带影响最强的时段。

于佳琪[2](2021)在《一次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远距离暴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9月16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生了一次台风“山竹”引起的特大暴雨过程,单站24 h累积降水量最高达297 mm,然而数值预报模式和官方预报均未对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做出准确预报。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FNL高分辨率全球分析资料、中国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及其与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technique)融合的降水量资料、雷达资料、探空资料等数据,运用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轨迹模型对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为探究模式的漏报原因,还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全球模式和NCEP全球预报系统(GFS)的数值预报场对相关因子的数值预报进行了误差诊断。此外,对模式预报较弱的因子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前,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使华东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高层西风急流和低层偏南风急流的位置相耦合,促使了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暴雨区出现在与台风有关的辐合区,说明台风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层干冷空气的降温降湿作用使原来不饱和湿空气出现饱和,导致降水增幅。对流层低层有一条深厚的水汽通道连接台风与暴雨区,为暴雨区提供充沛的水汽条件。台风、副热带高压、高低空急流、低层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和中层干冷空气侵入的存在有利于此次暴雨的发生。后向轨迹模型分析表明,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南部、菲律宾南部海域和菲律宾海。(2)NCEP GFS模式对大尺度环流形势场的预报存在误差,同时预报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也偏弱,但对弱冷空气和局地暴雨的预报优于ECMWF模式,暴雨量级较实况偏小。ECMWF模式预报的环流形势接近实况,且水汽输送条件较实况更有利于产生暴雨,仍然漏报了此次暴雨,说明弱冷空气是模式漏报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的主要原因。(3)中α尺度低压和冷空气在近地层渗透是导致局地产生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直接原因。

冯佳宁[3](2021)在《雷达径向风资料同化对登陆台风数值预报的改进》文中认为随着数值模式、资料同化手段的不断发展,热带气旋(TC,对西北太平洋海域又称台风)路径预报水平不断提升,但其强度特别是登陆过程的精细化风雨预报仍是国际难点问题。由于我国仍未开展业务飞机观测,岸基雷达是目前唯一可以对登陆TC内核精细风场和云微物理结构进行高时空分辨率观测的手段,有效利用我国沿海雷达观测资料是提升登陆台风预报的重要手段。现有雷达观测资料同化方案在一些TC个例研究中表现出了优秀的改进能力,但雷达资料对模式的改进敏感区仍不够明确,现有成熟的雷达同化稀疏化方案在应对TC天气系统时也有其固有缺陷。本论文以雷达径向风观测资料同化改进登陆TC的强度、风雨预报为主线,针对TC不同区域雷达径向风观测资料有效性、雷达稀疏化方案等开展研究。最后将这些技术进行集成,建立快速更新的台风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并对系统进行批量试验检验,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对提升我国台风精细化风雨预报发挥重要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针对台风内核和外核区域雷达观测同化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4kt风圈半径内、外的观测资料对TC“莫兰蒂”(2010)同化分析和预报均有正贡献。但内核观测对于“莫兰蒂”初始位置、强度改进效果更明显,而外核观测对于南侧外雨带结构改进优于内核资料。进一步,发现虽然内核资料仅占总数20%左右,但其对TC位置、强度的分析效果较同化全体资料更优,预报误差也更小。对于TC眼墙处降水预报,仅同化内核观测试验与同化全体资料预报水平相当,同化外核资料预报评分低于同化内核资料;对于雨带处降水,同化内核、外核资料预报水平相当,预报评分整体接近同化全体资料。综上,内核观测是改进TC“莫兰蒂”分析和预报的关键区域,雷达资料同化对台风初始位置、强度和降水预报的改进主要来自内核区观测资料贡献。针对雷达资料,本文发展了新的雷达资料空间均匀稀疏化算法(ESTM),该方法通过引入模式网格空间,将雷达观测投影到与模式分辨率相当的水平网格内。相比于广泛采用的径向空间稀疏化算法(RSTM),在资料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解决了雷达站附近资料过剩问题,加密了TC内核区资料,避免了RSTM中额外平均误差的引入。经过TC彩虹(2015)的个例对比试验,发现ESTM方案在TC内核区域增量更大,同化后对彩虹强度和位置的分析误差更小,TC结构更加合理,RSTM方案在雷达探测边缘及之外区域的降水空报问题也得到了改进。随后,通过2017年全年8个例批量验证后发现,ESTM同化后平均登陆位置误差比不同化下降了33%,强度误差在登陆后12h范围内降低了25%左右。对于TC登陆后极端降水量(80mm/3h)的ETS评分相比不同化提高超过100%,相比RSTM方法同化有显着进步,ESTM同化方案对预报的改进有较好的普适性。在雷达资料有效性同化的试验以及雷达资料稀疏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WRF数值模式和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方案,本研究建立了台风快速更新短临预报系统(TRANSv1.0),并在台风预报业务中得到应用。TRANSv1.0系统通过同化岸基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观测,从TC进入雷达观测网开始逐小时更新循环起报,每次预报12h。经过2020年全年6个登陆TC实时预报的误差检验,发现TRANSv1.0路径预报误差为42.8km,平均强度误差为4.4m/s(4.5h Pa),具有较优的路径和强度预报能力。对于2020年登陆及影响台风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12h降水预报评分分别为0.66、0.50、0.42、0.29、0.23和0.17。相比于目前业务参考的模式,TRANSv1.0模式在暴雨、大暴雨预报中有优势,具备特大暴雨的预报能力。填补了现有业务模式对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预报能力缺失的问题。对于大风有好的预报能力,对6-10级的阵风预报的绝对误差不超过6m/s。该系统预报产品滞后35min-1h发布,经过国家气象局预报司批复,现已业务运行,产品多次在中央气象台天气会商决策中提供参考。

向纯怡[4](2021)在《基于多源融合资料的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风雨非对称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登陆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是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以往研究表明,TC登陆过程中由于环境风垂直切变(Vertical Wind Shear,VWS)、TC移动和下垫面状况等因素的改变,不仅其强度会发生变化,同时其风场和降水结构也会发生明显变化。然而至今登陆TC风雨的不对称分布仍然是业务预报中的难点和挑战,也是台风动力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利用了两套多源融合资料MTCSWA和CMAPS,对74个登陆TC风场以及26个登陆TC降水的非对称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定义了新的反映风雨非对称性的客观指标;通过对典型登陆TC“利奇马”的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探讨了登陆前后TC内核区雨强的增幅和对流非对称增长的可能物理过程。主要结论如下:(一)71%的登陆TC近地面风场大值区偏向路径右侧(面向TC移动方向),即ROT(Right of Track)型风场,且其非对称程度随TC强度增强而增加;29%登陆TC风场大值区偏向路径左侧,即LOT(Left of Track)型风场。ROT型风场的TC平均强度大于LOT型TC平均强度,但最大风速半径(Radius of Maximum Wind,RMW)明显小于LOT型风场的TC。此外,季风环境背景、海域差异和TC移速也是导致RMW分布差异的原因。登陆后各级风圈的非对称程度明显增加。(二)TC登陆过程中RMW越小,其内核区降水的对称化程度越高。研究表明,TC内核区降水雨强度在登陆后短时间内(一般6小时)有明显增幅,且雨强增长的幅度随TC登陆强度增大而增加;内核区轴对称平均雨强峰值在登陆时有向内收缩的趋势。TC登陆过程中降水非对称程度普遍增大,但登陆后的6小时内非对称度反而有所减小。TC登陆后内核区的非对称降水贡献率显着增加,且主要由1波非对称分布造成。强VWS条件下TC非对称降水主要分布在顺切变方向左侧(DL);当TC以与海岸线分界线近垂直角度登陆时,非对称降水集中在移动方向的前侧(F)和右侧(R)。(三)对典型个例的观测分析及模拟研究表明,“利奇马”属于典型的ROT型非对称风场,内核区风圈在登陆前趋于对称;登陆后内核区对流在TC的北侧出现增幅,这可能与陆地下垫面热力条件改变造成的局地对流不稳定增长有关。登陆后强降水范围和雨强均出现了三次明显增幅,其中第一次增幅与内雨带雨强的爆发性增长有关。内雨带非对称分量的传播与TC的自身移动有关;而外雨带的非对称分量具有沿TC中心逆时针传播的特征。在弱切变条件(VWS<5米/秒)下,当TC以与海岸线近直角的方向移动时,其非对称降水偏向于TC移动方向的前侧(L)和右侧(R)。

郑林晔[5](2020)在《登陆华东地区台风内核降水和外围螺旋雨带降水特征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利用台风降水分离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等资料对2000-2018年登陆华东地区的台风降水、台风内核及外围螺旋雨带的降水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台风内核和外围螺旋雨带造成强降水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挑选影响华东地区的典型个例1808号台风“玛莉亚”,对其内核和外围螺旋雨带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强降水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影响华东地区的台风主要在夏季登陆,台风登陆频数和带来极端降水的台风频数都体现了“单峰型”的月际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7-9月份,在8月份达到峰值。登陆华东地区的台风降水具有从沿海向内陆,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特点。降水主要集中在福建和浙江地区及长江三角洲、江西省北部、安徽省中西部、胶东半岛地区。登陆华东地区的台风其降水落区主要与台风路径、华东地形、台风强度、大气环境场等有关,良好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也是使台风产生强降水的原因之一。(2)随着台风登陆,外围螺旋雨带降水增强,内核降水减弱且具有不对称性。登陆福建台风外围螺旋雨带降水以东北-西南走向和东西走向为主,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外围螺旋雨带尾部不断有对流单体生成,沿台风环流做切向运动并入雨带,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雨带整体做径向运动向外扩散。中尺度对流相较于台风内核更常出现在台风外围螺旋雨带,台风移动路径、地形均会影响台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台风环流中中尺度强降水过程通常出现在黑体亮温(TBB)≤-52℃的冷云区内,强降水中心出现在TBB梯度区。(3)内核降水分布在路径左侧台风(以下简称为L型内核降水台风)登陆过程中,路径左侧低层维持气流辐合,配合高层气流辐散,环境水平风切变指向西南,有利于台风内核左侧强降水的产生。内核降水分布在路径右侧台风(以下简称为R型内核降水台风)环流低层气流辐合上升,路径右侧高层辐散,配合东北向环境垂直风切变有利于R型内核降水。L型内核降水台风路径左侧冷暖平流交汇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不稳定能量,西南象限维持的水汽输送通道为台风路径左侧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R型内核降水台风在登陆过程中,台风环流的东北象限维持暖平流,有利于低层增暖,降低大气稳定度,东南部低层偏南急流输送的水汽延伸至台风北部,有利于台风路径右侧内核降水的发生。(4)中尺度云团的发展合并是外围螺旋雨带强降水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充沛的水汽和高低空的辐合辐散场相互配合有利于外围螺旋雨带强降水的发生,冷空气南下、山脉抬升,促使台风外围螺旋雨带上的对流单体被触发,同时台风外围螺旋雨带风切变的增强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5)环境场为台风“玛莉亚”的降水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受台风“玛莉亚”内核和外围螺旋雨带影响,福州沿海、建宁地区和温州地区均有强降水的发生。台风环流将主体内核附近质心较低的零散对流单体组织成块,充沛的水汽配合地面风场的辐合线、山脉的强迫抬升以及密集温度梯度触发对流。受台风外围螺旋雨带影响的温州地区降水具有明显“列车效应”,对流单体具有质心低、向前倾斜的特点,温州地区的喇叭口地形使地面气流有强的辐合运动,形成地面辐合线,配合充足暖湿气流,触发对流导致强降水的发生。

薛煜[6](2020)在《1323号台风“菲特”螺旋云带中“列车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1323号强台风“菲特”螺旋云带中出现“列车效应”的特征及形成开展了分析研究并通过模拟验证。研究发现,浙江钱塘江湾南岸持续性降水中具有“列车效应”特征,按照雨带的稳定位置,将其分为两次“列车效应”,时间都在3-4小时左右,空间跨度在1-2个经度距离;暴雨区呈现出带状特征,降水强度高,每小时降水超过25mm并向前线性传播;台风螺旋云带中强度在35dBZ以上的雷达回波平均反射率也呈现线性带状结构;降水带走向和雷达回波运动方向与台风中心运动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偏离,偏离角大致在25°以上。通过Shuman-Shaprio滤波尺度分离出沿海中尺度辐合场。台风螺旋云带内的对流云在近海得以明显快速增强并得以维持。螺旋云带后部有源源不断的一个个回波强度高于40dBZ的强对流单体从沿海海面中尺度辐合带中生成,并沿辐合线由沿海到象山向前发展,形成具有中尺度系统特征、连续的线性带状对流回波,台风螺旋云带中暴雨的“列车效应”由此产生。分析得到,螺旋云带前进方向上有中尺度辐合带或辐合中心能维持数小时以上,有利于“列车效应”的稳定维持。从模拟结果来看,辐合带上有多个辐合中心呈近似线性排列,辐合带也存在有“位移”的现象,也经历了生成、发展、减弱和再生的强弱变化。低空急流经过象山东南沿海复杂海岸线时,受摩擦作用边界层风速大大降低,与沿海地形产生碰撞产生辐合抬升,象山沿海风速梯度的增加并产生了近地面辐合。沿海辐合中心对沿海强对流单体的形成、发展和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归纳并建立了本次“列车效应”形成的台风大暴雨概念模型。

吴志刚[7](2020)在《闽东南传统民居聚落气候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建筑节能理念的推行,设计结合气候成为行业认同的发展趋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聚落可持续发展和民居传统智慧再利用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民居聚落气候适应性研究呈现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趋势,但在福建民居聚落方面,现有成果较多偏重于单体类型的定性研究。闽东南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台风频发,数量众多的闽东南聚落所蕴含的气候适应经验有待深入挖掘。因此本文以闽东南平原整饬型聚落作为研究对象,将聚落舒适性和安全性都纳入研究框架,探讨不同气候条件下聚落空间系统的应变模式。冀期深化对闽东南聚落气候适应性的认识,为东南沿海相同气候区的聚落保护更新以及韧性乡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空间组织规律。本研究基于传统民居聚落与建筑物理学、气候学相结合的学科视野,通过文献阅读、调研实测和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方法,从聚落选址、规划布局、民居单体、细部营造等方面,围绕弱风环境下的聚落自然通风模式以及强风环境下的防风措施展开量化分析。宏观层面,闽东南传统聚落选址趋利避害,与山水格局相契合,因地制宜地利用周围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山体的围合度、形态、方位对聚落基址的风环境产生影响,山、林共同构成聚落外围的防风屏障。中观层面,闽东南聚落组群的夏季舒适性营造策略以隔热遮阳和自然通风并重。整饬型布局规整有序,“埕巷+厅井+檐廊”共同组成的气候空间系统相互协调,保证聚落微气候环境稳定。而强风条件下,聚落自然边界和人工边界复合防风,利用组群整体效应消解近地风影响;大厝型合院民居的防风性能优于开放的伸手型民居;民居开口关闭,埕巷空间成为疏导强风廊道,而厅井、檐廊等缓冲空间的风速较小,平衡屋面风压。微观层面,闽东南民居就地取材,适宜的建构技术体现气候适应原则。砖、石、土等材料组合的厚重外墙抵御外部热环境波动,且具有较好的抗风能力。民居外墙较少开窗,内围护构件通而不透,木作构件作为隔热间层。屋顶、山墙等外围护构件在日常起到遮阳作用,增强热压通风,也是防风的重点部位。闽东南聚落空间系统与微气候环境具有联动效应,遵循“适应有利气候环境,调节不利气候因素,抵御极端气候灾害”的气候适应性原则。本研究拓展了聚落气候适应性的理论视野,科学揭示了闽东南聚落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空间建构逻辑以及尺度规律。

王红燕,陈海山,王军,王迪[8](2020)在《登陆台风“温比亚”(1818)引发豫东特大暴雨的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常规探空、气象卫星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监测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逐日6 h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0.25°×0.25°),分析了2018年深入河南内陆的"温比亚"台风(1818)引发豫东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环境场及其主要特征,初步探讨了特大暴雨的物理成因。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区位于700 hPa暖平流与500 hPa和850 hPa正涡度平流差中心叠置区,特大暴雨区中低层和近地层湿度大,暴雨区上游存在较明显的对流不稳定能量;特大暴雨期间雷达回波表现为弧形强回波带,并和与之对应的低空速度场上东北风和东南风强风速区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高值带长时间稳定维持;强降水期间,高层东南或偏南急流向下发展形成的强水汽输送带为特大暴雨提供了水汽来源;特大暴雨区中低层为强水汽辐合,高层为强水汽辐散;太行山地形对高湿和具有对流不稳定属性的偏东气流的抬升和阻挡作用是台风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150~250 hPa高层台风西侧及北侧偏南气流与强盛西南气流的贯通发展对台风系统引导气流变化、台风路径转向有一定指示意义。

卜松[9](2020)在《台风“彩虹”(1522)登陆过程中的降水及其结构变化》文中认为台风在登陆过程中降水及其结构通常发生显着变化,是台风研究和预报关注的焦点。本文利用WRF3.9模式对2015年10月4日登陆广东省的“彩虹”台风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0.667 km和3 km的高分辨率模拟结果探讨了“彩虹”登陆后不同区域降水和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获得以下认识:“彩虹”在登陆后降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长期维持的主雨带降水,另一部分为内核区眼墙降水,其中主雨带降水要强于内核降水。主雨带降水发生在登陆后0-6 h和6-12 h两个阶段,降水中心位置有所偏移,后者相比于前者更靠近海岸线附近。主雨带中长时间降水得益于雨带的维持,第一阶段,在雨带外围暖湿气流和低层冷池的共同作用下,雨带结构维持,雨带强盛。降水中心主要位于云雾山南部山脉迎风坡处,对流自海上生成向西北方向移动,在海岸线附近和云雾山南部山脉的迎风坡出现两次降水增强。登陆后6-12 h,暖湿气流输送方向发生偏转,对流移动偏北,当对流移至喇叭口地形处,由于近东南风与东北-西南走向的喇叭口地形不一致,使得对流和降水被抑制,降水中心向海岸线偏移。“彩虹”登陆后另一部分降水是内核区降水,该区降水与结构变化关系密切。“彩虹”登陆后无论是轴对称还是非对称结构与海上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都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轴对称结构变化体现在登陆后眼墙对流轴对称部分明显减弱,对流高度降低,上升速度减弱,切向风受地面摩擦的影响减弱;TC次级环流结构也减弱,但地表摩擦则使得低层入流高度明显增加;同时大陆边界层干冷空气则破坏TC低层热力结构,易在低层形成逆温。在非对称结构方面,在海岸线辐合与环境水平风垂直切变(VWS)的共同作用下,北侧对流强于南侧,但北侧眼墙受到边界层大陆干冷空气的影响,其高度明显低于在海上阶段。冷空气入侵对其眼墙北侧对流和降水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大陆干冷空气一方面虽然卷入内核中限制了眼墙南侧对流,但另一方面在TC北侧与来自于海上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暖锋,眼墙附近的低层强风速以及相当位温(0))梯度可进一步维持锋生。在“彩虹”登陆过程中,主雨带的强盛发展对内核非对称结构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主雨带的上、中和下游的质量输送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上、中游区域中低层存在净向上质量输送大值,而下游区域层状云低层出现向下垂直质量通量,并可能随大陆干冷空气进入TC内核,对内核涡旋强度和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热力结构上,主雨带的强盛发展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更外围的暖湿气流向内核区输送,使得内核北侧对流只能依靠来自于同半径范围内的切向0)平流。动力结构上,主雨带的存在同样使得大部分的绝对角动量(Absolute Angular Momentum,AAM)只能到达主雨带区域,而无法进一步向内核区南侧眼墙输送,导致主雨带发展,而内核区南侧眼墙由于得不到AAM的输送,又同时存在负的径向平流,则加速崩溃。

任福民,杨慧[10](2019)在《1949年以来我国台风暴雨及其预报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对1949年以来影响我国的台风暴雨及其预报研究的进展,从台风暴雨形成机理、专题研究、预报研究和研究新动向等四方面进行回顾总结。首先,从环境场、下垫面和内部条件三个角度对台风暴雨形成机理进行简要回顾,并从"75.8"特大暴雨、"莫拉克"极端暴雨、远距离暴雨、台风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气候特征等五个角度做了专题回顾。同时,简要回顾了台风暴雨预报研究进展,并就台风暴雨研究新动向给出了在云微物理、极端降水和预报方法三个方向上的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小结与展望。

二、台风登陆后引发的闽东内陆暴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风登陆后引发的闽东内陆暴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近30年登陆福建的台风对宁德地区的降水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分析与处理
2 登陆福建台风统计
3 登陆福建的台风对宁德地区降水影响
4 登陆福建的台风在宁德地区的台风极端降水阈值特征
5 登陆福建的台风在宁德地区的极端降水台风
6 结论与讨论

(2)一次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远距离暴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台风远距离暴雨概念
        1.2.2 台风远距离暴雨的气候特征
        1.2.3 影响台风远距离暴雨产生的因子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台风概况及台风远距离暴雨的判定
    3.1 台风概况
    3.2 降水实况
    3.3 台风远距离暴雨的判定
第四章 影响台风“山竹”远距离暴雨形成的热动力因子分析
    4.1 大尺度环流形势分析
    4.2 台风“山竹”远距离暴雨区的热力诊断
        4.2.1 远距离暴雨区的温、湿特征
        4.2.2 远距离暴雨区的能量诊断
    4.3 台风“山竹”远距离暴雨区的动力诊断
        4.3.1 高低空急流
        4.3.2 远距离暴雨区的辐合条件分析
    4.4 台风“山竹”远距离暴雨区的水汽源诊断
        4.4.1 远距离暴雨区的水汽特征
        4.4.2 远距离暴雨区的水汽输送过程模拟
    4.5 概念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台风“山竹”远距离暴雨主要影响因子的预报误差诊断
    5.1 引言
    5.2 模式预报检验
        5.2.1 模式预报降水量检验
        5.2.2 环流形势场预报误差诊断
        5.2.3 热力条件预报误差诊断
        5.2.4 动力条件预报误差诊断
        5.2.5 水汽条件误差诊断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弱冷空气和台风东北象限低涡的中尺度分析
    6.1 引言
    6.2 环流形势及热动力因子的中尺度分析
        6.2.1 中尺度环流形势
        6.2.2 不同尺度的热动力因子对台风远距离暴雨的作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雷达径向风资料同化对登陆台风数值预报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雷达资料同化在台风数值模拟和预报中的研究进展
        1.2.1 雷达径向风同化
        1.2.2 反射率因子同化
    1.3 科学问题及论文主要结构
        1.3.1 科学问题的提出
        1.3.2 论文主要结构
第2章 研究方法和模式介绍
    2.1 引言
    2.2 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理论方法
    2.3 中国CINRAD型多普勒天气雷达
    2.4 中尺度模式WRF简介
    2.5 径向速度退模糊软件
    2.6 本文使用到的观测数据
第3章 台风内外核雷达资料对同化结果的敏感性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个例和同化方案设计
        3.2.1 个例介绍
        3.2.2 同化方案
    3.3 雷达资料预处理
    3.4 台风同化分析
    3.5 台风同化预报
    3.6 小结
第4章 空间均匀雷达资料稀疏化算法对台风同化预报的改进
    4.1 引言
    4.2 空间均匀雷达资料稀疏化算法(ESTM)
    4.3 台风彩虹(2015)个例模拟分析
        4.3.1 个例简介
        4.3.2 数值试验设计
        4.3.3 雷达观测资料
        4.3.4 路径、强度同化分析和预报
        4.3.5 台风结构
        4.3.6 降水预报
    4.4 台风批量试验验证
        4.4.1 路径和强度批量评估
        4.4.2 定量降水预报评分
    4.5 小结
第5章 雷达同化技术在我国台风短临业务预报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快速更新短临预报技术方案
        5.2.1 数值预报模式设置
        5.2.2 雷达资料预处理
        5.2.3 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方案
        5.2.4 系统模块流程
        5.2.5 系统运行环境
        5.2.6 系统输入数据
    5.3 2020 年实时预报误差检验分析
        5.3.1 检验说明
        5.3.2 路径和强度检验
        5.3.3 降水检验
        5.3.4 大风检验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及今后工作打算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多源融合资料的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风雨非对称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登陆热带气旋概述
        1.2.1 全球登陆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
        1.2.2 我国登陆热带气旋的活动特征
    1.3 热带气旋的结构特征
        1.3.1 热带气旋的基本结构
        1.3.2 登陆过程中螺旋雨带的演变
        1.3.3 登陆过程中的风场的演变
    1.4 影响登陆热带气旋结构变化的环境因素
        1.4.1 影响登陆热带气旋结构变化的外部因素
        1.4.2 影响登陆热带气旋结构变化的内部因素
    1.5 登陆热带气结构观测进展及难点问题
        1.5.1 登陆热带气旋风雨结构的观测进展
        1.5.2 登陆热带气旋风雨结构分析及预报中难点问题
    1.6 主要内容及科学问题
    1.7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多源融合资料及主要方法
    2.1 多源融合资料
        2.1.1 多源融合风场资料(MTCSWA)
        2.1.2 多源融合降水资料(CMPAS)
    2.2 其他资料
    2.3 主要方法
        2.3.1 热带气旋风场非对称的定义
        2.3.2 降水场非对称度定义
        2.3.3 其他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带气旋风场非对称结构的观测分析
    3.1 引言
        3.1.1 影响登陆热带气旋风场分布的主要因素
        3.1.2 研究目的及思路
    3.2 热带气旋水平风场的基本特征
        3.2.1 表征热带气旋风场结构的特征参数
        3.2.2 热带气旋内核区风场的结构特征
        3.2.3 热带气旋不同等级风圈的结构特征
    3.3 登陆热带气旋水平风场的非对称结构
        3.3.1 登陆热带气旋的ROT和 LOT型风场分布
        3.3.2 不同等级风圈的非对称结构分析
    3.4 TC风场特征参数的客观估计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降水的非对称分布
    4.1 引言
    4.2 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轴对称部分降水特征
    4.3 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非对称降水的分布特征
    4.4 影响降水非对称分布的外部条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奇马”登陆前后降水分布的观测分析
    5.1 引言
    5.2 “利奇马”概况
    5.3 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5.4 “利奇马”内核区雨带的演变
    5.5 环境背景场对降水增幅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利奇马”登陆过程中风雨结构的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模拟设置及结果检验
        6.2.1 模式简介
        6.2.2 模式设计
        6.2.3 模拟结果检验
    6.3 登陆过程中风场结构的模拟结果分析
    6.4 登陆过程中对流的非对称结构的模拟结果分析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7.1 全文总结
        7.1.1 登陆TC风场的非对称特征及演变
        7.1.2 登陆TC降水的非对称特征及演变
        7.1.3 典型个例“的观测及模拟研究
    7.2 论文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7.2.1 本文的创新点
        7.2.2 存在的不足
    7.3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登陆华东地区台风内核降水和外围螺旋雨带降水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眼壁暴雨降水特征
        1.2.2 螺旋雨带强降水特征
        1.2.3 中小尺度和倒槽降水
    1.3 影响因子
    1.4 以往研究的不足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特色
第二章 登陆华东地区台风的降水特征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说明
        2.1.1 动态合成分析方法
        2.1.2 降水及台风路径资料
        2.1.3 暴雨指数和体积降水计算方法
    2.2 台风降水时间分布特征
    2.3 登陆华东地区台风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2.4 路径与台风降水落区的关系
    2.5 地形作用
    2.6 综合要素分析
    2.7 强弱降水台风环境场合成分析对比
        2.7.1 500h Pa环流特征分析
        2.7.2 低层温度条件分析
        2.7.3 水汽条件分析
    2.8 结论
第三章 登陆华东地区台风的内核及外围螺旋雨带降水特征统计分析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说明
        3.1.1 降水资料及路径资料
        3.1.2 台风内核区域及外围螺旋雨带定义
        3.1.3 降水分型方法
        3.1.4 台风中尺度云团定义
    3.2 台风内核降水特征分析
    3.3 内核降水不对称台风个例介绍
    3.4 合成分析
        3.4.1 动力条件分析
        3.4.2 环境风切变的影响
        3.4.3 热力条件分析
        3.4.4 水汽条件分析
    3.5 台风内核和外围螺旋雨带中尺度对流分布及运动特征分析
    3.6 台风内核和外围螺旋雨带中尺度对流云团与降水特征分析
    3.7 外围螺旋雨带降水特征分析
    3.8 外围螺旋雨带台风个例介绍
    3.9 外围螺旋雨带强对流天气基本特征
        3.9.1 基本环流形势
        3.9.2 中尺度特征分析
        3.9.3 垂直风切变
    3.10 地形影响分析
    3.11 结论
第四章 台风“玛莉亚”(1808)内核和外围螺旋雨带强降水成因初探
    4.1 “玛莉亚”主体内核及螺旋雨带降水特征
    4.2 降水环境场特征分析
        4.2.1 高空位势高度及风场特征分析
        4.2.2 水汽特征分析
    4.3 垂直风切变影响降水落区
    4.4 台风内核降水中尺度特征
        4.4.1 雨团活动特征
        4.4.2 强对流云团的发展演变特征
    4.5 台风内核强降水成因分析
        4.5.1 福建省地形影响台风降水落区
        4.5.2 向岸风和地面辐合线共同作用触发对流引发沿海强降水
        4.5.3 台风环流对局地对流的组织化影响沿海强降水
        4.5.4 中尺度切变线及上升运动触发对流引发建宁强降水
        4.5.5 台风环流将零散强回波组织成块带来建宁局地强降水
    4.6 外围螺旋雨带的中尺度雨团活动特征
    4.7 外围螺旋雨带的强降水成因分析
        4.7.1 大气对流不稳定及海陆边界风速辐合为降水提供条件
        4.7.2 高湿不稳定大气结构易发生对流
        4.7.3 不稳定能量分析
        4.7.4 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
        4.7.5 β中尺度线状对流的列车效应
    4.8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6)1323号台风“菲特”螺旋云带中“列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列车效应”研究进展
        1.2.1 暴雨中的“列车效应”研究进展
        1.2.2 台风螺旋云带中的“列车效应”研究进展
        1.2.3 “菲特”台风研究进展
        1.2.4 台风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2 资料和研究方法
    2.1 资料说明
    2.2 研究方法
3 个例分析
    3.1 菲特台风和降水概况
    3.2 环流背景
    3.3 菲特“列车效应”特征
        3.3.1 站点“列车效应”特征
        3.3.2 降水与雷达“列车效应”特征
    3.4 “列车效应”诊断分析
        3.4.1 对流单体传播
        3.4.2 对流单体加强区域
        3.4.3 沿海对流单体形成分析
        3.4.4 对流单体维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台风“菲特”数值模拟试验
    4.1 WRF数值模式简介
    4.2 WRF数值模拟方案
    4.3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3.1 台风路径对比
        4.3.2 形势场对比
        4.3.3 降水对比
        4.3.4 雷达回波反射率对比
        4.3.5 低层辐合场对比
    4.4 模拟结果诊断分析
        4.4.1 辐合带水平结构
        4.4.2 辐合带垂直结构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与参与项目

(7)闽东南传统民居聚落气候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背景
        1.1.1. 设计结合气候的发展趋势
        1.1.2. 适应地域气候的聚落表征
        1.1.3. 民居聚落智慧的延续传承
        1.1.4. 预防气候灾害的乡村建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深化闽东南传统聚落气候适应性的认识
        1.2.2. 科学指引闽东南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建设
        1.2.3. 为沿海地区提供传统聚落防风经验借鉴
    1.3. 研究范畴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地域范畴界定
        1.3.3. 研究内容界定
    1.4. 研究现状与评析
        1.4.1. 福建传统民居和传统聚落的研究现状
        1.4.2. 传统民居聚落气候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1.4.3. 民居空间系统与气候联动的研究现状
        1.4.4. 研究现状评析
    1.5. 本研究主要工作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闽东南传统聚落的调研情况与夏季实测验证
    2.1. 闽东南传统聚落概述
        2.1.1. 闽东南传统聚落历史沿革
        2.1.2. 闽东南传统聚落调研概况
        2.1.3. 闽东南传统民居空间原型
    2.2. 闽东南传统聚落微气候环境实测分析
        2.2.1. 九头马民居夏季微气候环境实测
        2.2.2. 蔡氏古民居夏季微气候环境实测
        2.2.3. 埭尾村民居夏季微气候环境实测
        2.2.4. 闽东南聚落微气候环境实测总结
    2.3. 闽东南传统聚落微气候环境的模拟校验
        2.3.1. 闽东南传统聚落微气候环境的校验对象
        2.3.2. 闽东南传统聚落微气候环境的校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闽东南传统聚落选址与山水格局契合度研究
    3.1. 闽东南传统聚落因地制宜的选址概述
        3.1.1. 依山而建的跌级聚落
        3.1.2. 沿河展开的带状聚落
        3.1.3. 平原集中的整饬聚落
    3.2. 闽东南传统聚落选址与山水格局的关系
        3.2.1. 趋利避害、和谐共生的选址原则
        3.2.2. 藏风纳气、拒风阻寒的觅龙察砂
        3.2.3. 得水为上、疏浚有序的水体利用
        3.2.4. 荫庇子孙、挡白防风的风水林木
    3.3. 闽东南传统聚落风环境与山体的关联
        3.3.1. 风环境和人体热舒适度的评价标准
        3.3.2. 厦门吕塘村选址风环境的模拟验证
        3.3.3. 漳州埭尾村选址风环境的模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闽东南传统聚落布局模式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4.1. 基于气候适应的闽东南聚落整饬型布局模式
        4.1.1. 整饬型聚落布局的气候适应性特征分析
        4.1.2. 整饬型聚落布局案例的微气候环境模拟
    4.2. 民居外部空间尺度对聚落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4.2.1. 冷巷空间尺度对聚落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4.2.2. 外埕空间尺度对聚落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4.3. 闽东南传统聚落布局模式复合防风策略分析
        4.3.1. 化零为整的布局规模
        4.3.2. 柔化处理的自然边界
        4.3.3. 因势利导的人工边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闽东南传统民居空间系统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5.1. 闽东南传统民居气候空间的类型划分
        5.1.1. 引风入室的入口空间
        5.1.2. 蓄热调节的缓冲空间
        5.1.3. 吐气纳新的院落天井
    5.2. 闽东南民居气候空间与风热环境联动
        5.2.1. 厅堂空间尺度的影响
        5.2.2. 檐廊空间尺度的影响
        5.2.3. 院落天井尺度的影响
    5.3. 闽东南传统民居单体空间的防风分析
        5.3.1. 体型控制的平面形制
        5.3.2. 尺寸方正的厅堂天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闽东南传统民居细部营造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6.1. 闽东南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建构方式
        6.1.1. 反宇向阳的屋顶形式
        6.1.2. 通而不透的门窗开口
        6.1.3. 隔热间层的木作构件
        6.1.4. 多样组合的材料选用
    6.2. 闽东南传统民居细部构造的防风分析
        6.2.1. 重点防护的屋顶构架
        6.2.2. 形式多样的封火山墙
        6.2.3. 灵活应变的门窗构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闽东南传统聚落微气候模拟方法
    附录二 :基于地理信息的选址建模方法
    附录三 :漳州华安县风速气象参数
    附录四 :福州长乐九头马古民居测绘图纸
    附录五 :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群测绘图纸
    附录六 :厦门翔安吕塘村古民居测绘图纸
    附录七 :漳州龙海埭尾村古民居测绘图纸
    附录八 :闽东南聚落典型案例微气候模拟
    附录九 :闽东南民居厅堂空间尺度统计表
    附录十 :闽东南民居榉头间檐廊尺度统计表
    附录十 一:闽东南民居天井尺度统计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登陆台风“温比亚”(1818)引发豫东特大暴雨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温比亚”台风与降水概况
    1.1 “温比亚”台风特征
    1.2 台风降水概况
    1.3 影响河南暴雨特征
2 环流背景
3 中尺度特征分析
    3.1 环境廓线特征
    3.2 地面降水与卫星云图演变特征
    3.3 雷达回波特征
        3.3.1 基本反射率因子特征
        3.3.2 径向速度特征
        3.3.3 风廓线演变特征
4 台风暴雨成因分析
    4.1 水汽来源
    4.2 水汽输送与水汽辐合
    4.3 不稳定能量条件
    4.4 地形效应
5 移动路径转向分析
6 结 语

(9)台风“彩虹”(1522)登陆过程中的降水及其结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登陆热带气旋(LTC)降水研究进展
        1.2.1 LTC降水概述
        1.2.2 下垫面对LTC降水的影响
        1.2.3 环境场对LTC降水的影响
        1.2.4 LTC结构变化对降水的影响
        1.2.5 LTC降水预报技术
    1.3 论文框架
第2章 “彩虹”登陆过程的数值模拟
    2.1 “彩虹”活动概况及大尺度环流背景
    2.2 WRF3.9中尺度模式介绍
    2.3 模式设置和模拟结果验证
    2.4 小结
第3章 “彩虹”登陆后主雨带对流活动特征和维持机制
    3.1 主雨带对流活动特征
        3.1.1 登陆后0-6小时
        3.1.2 登陆后6-12小时
    3.2 冷池和暖湿气流对雨带长期维持的作用
    3.3 小结
第4章 “彩虹”登陆后内核结构变化和降水分布
    4.1 登陆后内核轴对称结构变化
    4.2 登陆后内核非对称结构变化
    4.3 登陆后内核区降水分布变化成因
    4.4 小结
第5章 “彩虹”登陆后主雨带对内核的作用
    5.1 主雨带垂直质量输送特征
    5.2 主雨带对内核可能影响机制分析
        5.2.1 相当位温平流输送
        5.2.2 绝对角动量平流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彩虹”登陆后降水模拟特征
        6.1.2 “彩虹”登陆后主雨带对流活动特征和维持机制
        6.1.3 “彩虹”登陆后内核结构变化和降水分布
        6.1.4 “彩虹”登陆后主雨带对内核的作用
        6.1.5 “彩虹”登陆后降水过程的概念模型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1949年以来我国台风暴雨及其预报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台风暴雨形成机理
    1.1 大尺度环境场对TC暴雨的影响
    1.2 下垫面对TC暴雨的影响
    1.3 TC内部动力和结构对其暴雨的影响
2 台风暴雨专题研究
    2.1“75.8”特大台风暴雨研究
    2.2“莫拉克”极端台风暴雨研究
    2.3 远距离台风暴雨研究
    2.4 台风暴雨诊断方法研究
    2.5 台风暴雨气候特征研究
3 台风暴雨预报研究简要回顾
4 台风暴雨研究新动向
    4.1 云微物理研究
    4.2 极端降水研究
    4.3 预报方法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四、台风登陆后引发的闽东内陆暴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近30年登陆福建的台风对宁德地区的降水影响研究[J]. 周艺,孙巍巍,蔡英群. 海峡科学, 2021(12)
  • [2]一次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远距离暴雨研究[D]. 于佳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雷达径向风资料同化对登陆台风数值预报的改进[D]. 冯佳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21(02)
  • [4]基于多源融合资料的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风雨非对称结构分析[D]. 向纯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5]登陆华东地区台风内核降水和外围螺旋雨带降水特征分析[D]. 郑林晔.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20
  • [6]1323号台风“菲特”螺旋云带中“列车效应”研究[D]. 薛煜. 浙江大学, 2020(02)
  • [7]闽东南传统民居聚落气候适应性研究[D]. 吴志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登陆台风“温比亚”(1818)引发豫东特大暴雨的特征分析[J]. 王红燕,陈海山,王军,王迪. 中国科技论文, 2020(05)
  • [9]台风“彩虹”(1522)登陆过程中的降水及其结构变化[D]. 卜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20
  • [10]1949年以来我国台风暴雨及其预报研究回顾与展望[J]. 任福民,杨慧. 暴雨灾害, 2019(05)

标签:;  ;  ;  ;  ;  

台风登陆闽东内陆暴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