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生素滥用及预防措施

浅谈抗生素滥用及预防措施

一、浅谈抗生素的滥用问题及预防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周杨,戴德茹[1](2021)在《外科抗生素的应用调查及合理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抗生素滥用的根源以及危害进行分析,并为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可行策略。方法:采用系统分层抽样的方式,对2020年1—6月期间,在该院外科接受治疗的1 000例患者进行抗生素应用情况调查。结果:1 000例抽样患者中,共836例患者应用抗生素,其中单用一种抗生素患者占比最高,为60.28%;儿外科、泌尿外科以及眼科抗生素应用率较高,分别为95.23%、95.57%、98.07%;产科应用率最低,为53.15%;围术期,术前抗生素应用仅占18.65%,术后抗生素应用>5 d患者占比最高,为66.99%;头孢类抗生素应用占比最高,约为34.63%;术前、术后预防用药以及以药敏实验选择用药不合理性占比较高,分别为80.18%、51.63%以及62.50%。结论:临床对抗生素种类的选择以及应用,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相关检查结果,以提升抗生素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王璠[2](2021)在《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meta分析,第二部分为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研究一: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meta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循证医学的工具,科学的评价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共6个中英文数据库数据库,检索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各库建库时间至2021年1月。本研究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尺度指标,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为效应指标。二者的可信区间(CI)均为95%,P≤0.05表示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经过文献的筛选,共纳入17篇文献,总案例1121例,其中16项研究报告了复发率,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降低复发率(RR=0.41,95%CI[0.32,0.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篇文献报告了有效率,结果提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提高总有效率(RR=1.15,95%CI[1.06,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7篇文献报告了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显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能改善中医证候积分(MD=-6.18,95%CI[-6.81,-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篇文献报告了尿Ig A,结果提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提高尿Ig A水平(MD=0.31,95%CI[0.07,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篇文献中报告了血清雌二醇,结果提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提高血清雌二醇水平(MD=1.10,95%CI[0.31,1.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能显着降低患者复发率,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尿Ig A和血清雌二醇的水平。研究二: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初步探讨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在3家中心开展该项研究,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对3家中心纳入病例数据进行分析。试验组给予柴芩通淋片(4片/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对照组为柴芩通淋片安慰剂(4片/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观察疗程为12周,治疗结束后至少随访12周,未复发患者尽量随访至患者再次尿路感染复发。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疾病疗效变化。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或Wilcoxon秩和检验,考虑中心效应时采用CMH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考虑中心和协变量时,采用协方差分析,若考虑混杂因素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将终点事件定义为复发,将出现终点事件的生存时间定义为自服药开始到再次复发所用的时间,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进行描述,采用Log-Rank、Breslow检验比较两组间生存率(相当于未复发率)。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25.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中医单项症状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尿频、尿急、尿痛、小腹拘急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尿色黄赤、尿道灼热、腰痛、大便秘结、胸闷或胸胁胀痛、精神抑郁症状时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善太息症状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X回归分析中显示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和抗生素使用强度(DDD)是影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3.不同亚组进行COX分析:根据不同职业分为体力组和非体力组,结果显示非体力组β<0、HR值<1,说明服用柴芩通淋片的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而言,患者复发风险下降,服用药物为保护性因素,能相对延缓复发事件的发生,使复发事件发生的风险能够降低54.2%;根据不同的年龄组别进行COX分析,可见年龄组≤45岁、45岁<年龄≤55岁、55岁<年龄≤60岁、60岁<年龄≤65岁之间的β值均<0、HR值均<1,说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而言,服用柴芩通淋片为保护性因素,可适当的减少复发的风险,延缓复发的时间,其中60岁<年龄≤65岁的患者表现最为显着(β<0,HR<0.0001)。3.不同的亚组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病程≤5年,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20分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期间共发生不良事件8例,其中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5例,发生率为25%,试验组发生不良事件3例,发生率为16.67%,与本次药物无关,与患者基础疾病相关。在本试验中全部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相关安全性指标的检查,结果未发现明显异常。研究结论: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具有一定的疗效,对于中医症状相对来说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能够带来远期获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育龄、绝经期和绝经过渡期患者本病的复发风险,该药疗效确切,且在应用过程中,尚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许昱菲[3](2021)在《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对遏制细菌耐药进展、促进患者用药安全起着积极作用。发达国家已将临床护士纳入其抗菌药物管理多学科工作组中,近年来,护士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本研究以太原市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对于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参与意愿及实践现状,探讨护士对已知的抗菌药物管理角色及工作内容的认同程度。研究制定相应干预策略并验证其效果,确定今后改进方向,以期进一步明确护士抗菌药物管理中的角色职责,并为抗菌药物管理组成员完善我国抗菌药物管理多学科协作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1)问卷编制:依托知信行理论,采用文献回顾、德尔菲法等形成《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26名护士进行预调查,对待验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后,形成正式问卷。(2)量性研究:2020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太原市3所设置有抗菌药物管理组的三级综合医院普外科、呼吸科等共463位护士进行调查,使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现有知识、参与意愿及行为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3)质性研究:对某三级甲等医院10个临床科室的16名临床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面临的障碍,获取护士的培训需求为后期培训方案构建提供依据。(4)确定干预方案: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合前期质性访谈结果,初步形成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确定后,组织临床药学、医院感染管理等方向专家对培训方案的授课内容、课时设置、培训目标进行论证评价,依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直至方案得到专家组一致认可。(5)类实验干预: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普外科3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自行设计的知识培训方案进行教育干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以一般资料表、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作为测评工具评价培训的效果。结果:(1)问卷编制结果:(1)专家咨询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回收率分别为88%和100%,表明专家积极程度较高。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6和0.88,变异系数波动于0.00~0.59、0.09~0.25。(2)信效度检验结果: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最终涵盖3个维度,总条目41条。本问卷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了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72.058%。验证性因子得出:c2/df=2.883,RMSEA=0.093,GFI=0.649。该问卷总体内容效度(S-CVI)为0.90,各条目内容效度(I-CVI)为0.80~1.00。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64,问卷整体的分半信度为0.783。(2)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知识平均得分为(56.24±9.79)分,维度得分率为75.00%;态度得分为(57.94±8.81)分,维度得分率为82.80%;行为得分为(50.44±7.51),维度得分率为84.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信行各维度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为接受培训的次数。影响护士参与AMS知识得分的因素还有:是否知晓本院设有ASP,态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有无接受培训的需求,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是否带任带教工作。(3)质性研究结果:提炼出4个主题:(1)护士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角色边缘,但现有临床职责与部分AMS角色相符;(2)护士不愿接受超出现有职责范畴的AMS角色及工作内容;(3)护士参与AMS面临诸多障碍因素:缺乏抗生素使用知识与知识遗忘;因缺乏政策引导、挑战传统观念导致参与动力不足;缺乏信息系统以及组织支持;(4)护士有参与意愿的动力因素:维护患者安全的责任感与提升工作效率的实际需求。(4)通过文献分析、前期调查结果初步形成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草案,经过多学科专家对培训方案进行现场论证后,最终形成促进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应用自身前后对照类试验研究方法,在某三级医院的普通外科胃肠病区利用该培训方案进行教育干预。干预5周后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显着提高(P<0.05)。结论:(1)《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识水平、态度与行为的工具。(2)通过对太原市3所三甲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的调查,临床护士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细菌耐药防控等知识不足,但护士参与AMS的意愿较积极,自评的抗生素使用相关护理行为较好。(3)护士对超出当前工作范畴的部分AMS项目态度较为消极,部分美国ANA白皮书中定义的护士在AMS中的工作内容,在我国护士群体中直接推广难度较大,但制定与实施适合我国国情及护理行业现状的护士AMS工作内容应尽早提上日程。(4)本研究基于知信行理论为护士设置系统化抗菌药物继续教育课程,能够提高临床护士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水平,提升其参与AMS的意愿,促使护士注重更规范的护理行为,优化抗生素使用过程。

杜晓雨[4](2021)在《不同前处理方式对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过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微生态制剂是饲用抗生素的有效替代品。枯草芽孢杆菌可形成抗逆性强的芽孢,在制剂过程以及动物胃肠道内保持高活性,是微生态制剂的高效菌种,提高枯草芽孢杆菌有效生物量是保证微生态制剂品质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汽爆以及高温短时前处理对固态发酵基质理化性质、芽孢形成调控基因表达和生物量的影响,并揭示不同前处理方式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效生物量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汽爆前处理有利于提高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水平。汽爆172℃,2 min-134℃,3 min条件下,发酵24 h时基质葡萄糖含量为35.82 mg/g培养基干重,较134℃,3 min前处理提高47.17%。葡萄糖含量提高,有利于菌体生长。发酵72 h有效生物量达2.83×1010CFU/g培养基干重,比134℃,3 min前处理条件提高了25.78%。(2)探究了高温短时前处理对固态发酵基质及有效生物量的影响。134℃,2 min前处理在发酵24 h基质内葡萄糖含量为32.43 mg/g培养基干重,比表面积为1.37 m2/g,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与生存空间。发酵72 h,134℃,2 min前处理有效生物量为2.92×1010CFU/g培养基干重,是134℃,3 min的1.30倍。(3)由主成分分析可得,发酵过程中生物量与基质内葡萄糖含量成负相关,与芽孢形成关键调控基因spo0A、sigF、sigE表达量成正相关。

王盼盼[5](2021)在《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人类面临新发再发传染病、生物恐怖袭击和生物技术谬用等严重生物威胁,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巨大挑战。我国亟需加强生物防御能力建设。科技支撑对于生物防御能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生物防御科研项目对国家生物防御能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美国高度重视生物防御研究。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不断加强生物防御研究,启动了大量生物防御科研项目;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和炭疽邮件生物恐怖事件以后,美国大幅度加强生物防御研究经费投入,发布了多项生物防御相关的国家战略及科研计划,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生物防御科技支撑体系。此外,近些年美国部署的部分生物防御项目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其生物安全风险的担忧。目前,国内尚缺乏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的系统梳理与分析。美国资助和开展生物防御研究的主要机构有卫生与公众服务下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生物医学高级研发管理局(BARDA)和国防部下属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国防威胁降低局(DTRA)等机构。系统梳理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部署情况及研究特点,分析其部分项目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可为我国生物防御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文献计量、案例研究、专家咨询和综合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了美国NIH、BARDA、DARPA和DTRA等机构的生物防御项目部署情况,分析了部分项目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此外,还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了中美COVID-19的研究布局。一.NIH生物防御及冠状病毒相关科研项目分析NIH是美国资助和开展生物防御研究的重要机构。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梳理了NIH 2009-2018财年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从项目经费投入、承担机构分布、主要资助领域等角度分析了NIH生物防御科研项目资助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我国生物防御科技支撑的5项建议;梳理了NIH冠状病毒相关科研项目,分析了NIH冠状病毒相关研究的特点以及美国科技政策对NIH冠状病毒研究的影响。二.BARD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分析BARDA是美国生物防御相关医学应对措施高级研发的主要机构。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梳理了2005~2018年BARDA资助或管理的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合同,从经费投入,机构分布和主要研究领域等方面分析了BARDA生物防御研究的特点;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BARDA科研项目的论文发表情况。三.DARP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及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美国国防高级研究研究计划局(DARPA)是美军重要科研项目资助与管理机构。上世纪90年代开始,DARPA着眼影响美国国家安全与军事安全的重大生物威胁,聚焦生物防御相关领域前沿技术,部署了一系列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梳理了DARPA生物防御科研项目;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了DARPA生命科学相关科研项目的论文发表情况;基于综合分析和案例研究分析了DARPA部分科研项目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四.DTRA生物防御相关项目及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美国国防威胁降低局(DTRA)是美军重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应对机构,也是美军生物防御和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核心部门和主要协调机构。自1998年成立以来,DTRA通过生物威胁降低项目和国防部化学与生物防御计划科学与技术研究类项目进行了大量生物防御工作。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梳理了DTRA生物威胁降低项目及DTRA管理的国防部化学生物防御计划(CBDP)科学与技术类项目;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了DTRA生命科学相关科研项目的论文发表情况;基于综合分析和案例研究分析了DTRA部分项目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五.COVID-19研究的文献发表情况及中美研究比较分析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大量相关文献在期刊发表或提交到预印本平台。在本研究中,我们检索了已正式发表并被Web of Science(Wo S)数据库收录或提交到bio Rxiv、med Rxiv、Preprints和SSRN预印本平台的COVID-19相关文献。通过对文献数量、作者机构、国家和研究类别的统计,分析了全球COVID-19研究的热点与趋势。结果表明,美国发表的文献最多,其次为中国;Wo S收录文献中,美国在非药物干预、治疗和疫苗等研究类别发表的文献最多,中国在临床特征与并发症、病毒学与免疫学、流行病学等研究类别发表的文献最多。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NIH、BARDA、DARPA和DTRA等美国生物防御研究主要机构部署的科研项目和中美在COVID-19研究中的侧重点,分析了美国生物防御研究的布局重点与研究特点以及部分项目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为我国生物防御相关研究人员和政策管理部门了解美国生物防御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生物防御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郝春萍[6](2021)在《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吉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的分布特征与耐药情况,为吉林省耐药食源性沙门氏菌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以及临床治疗药物的配比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控制食源性沙门氏菌的耐药增长率,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对2013-2019年吉林省九个地区试点医院食源性疾病送检菌株以及食品采样菌株进行分层抽样,沙门氏菌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菌株为本实验所研究的对象菌株。本实验菌株为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菌株700例,以及在吉林省各地区食品中采样检测到的沙门氏菌菌株48例,共计748例。对748例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实验药品包括环丙沙星(CIP)、复方新诺明(TMP/SMZ)、氯霉素(CHL)、萘啶酸(NAL)、庆大霉素(GEN)、四环素(TET)、头孢噻肟(CTX)、头孢西丁(CFX)8种药物。对菌株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血清型以及不同菌株来源之间耐药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耐药的因素,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菌株基本情况:1-5岁人群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为45.1%;男性沙门氏菌检出率高于女性(58.1%>41.9%);第二(39.1%)、三(49.2%)季度沙门氏菌检出率显着高于第一(6.6%)、四(5.1%)季度;67种沙门氏菌血清型主要以肠炎沙门氏菌(43.98%)和鼠伤寒沙门氏菌(29.54%)为主。2.总体耐药情况:在748株沙门氏菌中,669株沙门氏菌具有耐药性,耐药率为89.4%;196株食源性沙门氏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多重耐药率为26.2%。3.八种药物耐药顺位情况:8种抗生素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萘啶酸(62.3%)、四环素(53.3%)、复方新诺明(27.1%)、氯霉素(20.9%)、环丙沙星(13.9%)、头孢噻肟(13.4%)、庆大霉素(10.6%)、头孢西丁(2.5%)。4.影响耐药因素分析:(1)食源性沙门氏菌是否耐药在居住城市(X2=16.482,P=0.036)、年份(X2=31.969,P<0.001)和菌株来源(X2=23.241,P<0.001)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辽源市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的风险是松原市的18.581倍。2015年、2016年、2017年、2019年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10.640倍、4.573倍、11.340倍、3.880倍。食源性疾病来源沙门氏菌耐药风险是食品污染来源的4.517倍;(2)食源性沙门氏菌是否多重耐药在不同城市(X2=28.130,P<0.01)、年份(X2=48.920,P<0.001)、血清型(X2=8.989,P=0.03)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吉林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城市、通化市食源性沙门氏菌多重耐药风险分别是松原市的0.305倍、0.241倍、0.296倍、0.310倍。2015年、2017年食源性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5.493倍、2.463倍。鼠伤寒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的风险是肠炎沙门氏菌的1.834倍。5.耐药关联性分析:(1)环丙沙星(X2=17.437,P=0.008)、复方新诺明(X2=48.614,P<0.001)、萘啶酸(X2=49.583,P<0.001)、庆大霉素(X2=18.741,P=0.005)、四环素(X2=18.516,P=0.005)、头孢噻肟(X2=33.150,P<0.001)在不同年份上耐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5年环丙沙星耐药的风险是2013年的4.943倍;2015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复方新诺明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9.503倍、5.191倍、3.067倍、3.738倍;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萘啶酸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9.319倍、2.821倍、2.692倍、2.172倍;2015年庆大霉素耐药的风险是2013年的4.709倍;2015年、2017年四环素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3.038倍、2.106倍;2014年、2016年、2018年、2019年头孢噻肟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0.111倍、0.309倍、0.402倍、0.426倍。(2)环丙沙星(X2=18.308,P<0.001)、氯霉素(X2=18.932,P<0.001)、萘啶酸(X2=157.652,P<0.001)、庆大霉素(X2=6.313,P=0.012)、四环素(X2=135.004,P<0.001)、头孢噻肟(X2=4.548,P=0.033)在不同血清型耐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鼠伤寒沙门氏菌对环丙沙星、氯霉素、萘啶酸、庆大霉素、四环素、头孢噻肟的耐药风险分别是肠炎沙门氏菌的3.122倍、2.631倍、0.075倍、2.175倍、10.176倍、1.691倍。(3)萘啶酸(X2=5.921,P=0.015)、头孢噻肟(X2=7.915,P=0.005)在不同菌株来源耐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源性疾病来源沙门氏菌萘啶酸的耐药风险是食品污染来源的2.050倍。结论:本研究发现:(1)年份、地区、血清型、菌株来源是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的重要影响因素。(2)吉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3)吉林省不同市区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吉林省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广泛,且不同血清型对不同药物耐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来源的食源性沙门氏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杨雪娇[7](2021)在《一株乳酸乳球菌的分离鉴定和安全性评估及对两种淡水鱼生物效应的分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滥用抗生素污染生态环境,导致耐药细菌的出现,急需寻找安全有效的替代物。益生菌替代抗生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大量研究证明了益生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益生菌已经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在水产上常利用益生菌预防和治疗有关细菌性疾病。乳酸乳球菌是常用的益生菌之一,被公认为是安全的食品级微生物。益生菌菌株的生理生化研究、安全性评价、组学分析益生菌对机体的影响都有助于科学地开发利用益生菌。本论文从健康罗非鱼肠道内分离到一株对无乳链球菌、副溶血弧菌及大肠杆菌有较强抑菌作用的细菌,采用16S基因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再对其耐酸、耐胆盐和人工肠胃液、耐药和溶血活性检测后送到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接着用这株菌灌胃小鼠和饲料拌喂罗非鱼,分析其对机体的毒理作用及生长的影响。最后从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脾脏转录组的角度探讨这株菌对斑马鱼和罗非鱼产生生物效应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牛津杯法抑菌中对无乳链球的抑菌圈直径是:10 mm(阴性:8 mm);在p H4的酸性溶液中存活率为38.03%;人工肠胃液中存活率为10.95%;无溶血现象、无较强耐药性。16S r DNA序列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乳酸乳球菌,自编菌株号为KUST48。28d慢性攻毒和7d急性攻毒实验结果显示小鼠无死亡,饮食、饮水正常、生理活动正常,无中毒症状;心、肝、脾、肺、肾的脏器比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心、肝、脾、肺、肾的切片均正常,细胞结构清晰,无细胞坏死、无炎性细胞浸润、无淤血。乳酸乳球菌KUST48拌喂饲料饲养罗非鱼30 d,相比对照组,实验组罗非鱼在体重、体长方面略有增加,没有显着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该菌株是安全的,可以作为鱼用益生菌。采用乳酸乳球菌KUST48对感染无乳链球菌的斑马鱼进行治疗,分析了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得到1022029条有效序列,平均长度是418.26bp,注射了乳酸乳球菌KUST48的治疗组中无乳链球菌的丰度较感染无乳链球菌组显着下降(0.01<p<0.05),且治疗组肠道菌群多样性趋近空白组。采用乳酸乳球菌KUST48治疗感染无乳链球菌的罗非鱼,对罗非鱼的脾脏响应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结果得到了上调和下调的前10个差异表达基因以及29个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有:抗原处理及呈递、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黏附、补体系统、造血细胞谱系、白细胞迁移、模式识别受体。本研究中得到了一株可在机体内存活且能抑制无乳链球菌的乳酸乳球菌,该菌对机体无毒,并且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脾脏转录组的角度分析了该菌株对机体的影响,为后续对该菌株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冯新霞,王蕾,李长安[8](2021)在《感染科就诊患者对抗生素认知和使用情况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该院感染科患者对抗生素的认知水平及使用情况现状。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20年5月该院感染科就诊患者852例,采用基线资料调查表、自制抗生素认知和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感染部位、不同居住地患者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差异。结果:852例患者的自制抗生素认知及使用问卷总评分为(75.73±11.95)分,其中超过90分比例为88.50%(754/852)、低于60分比例为11.15%(95/852);女性、青年及老年、城市患者均较男性、中年、农村患者的对抗生素的认知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感染部位及文化程度对抗生素的认知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应用、医院处方购买、应用频次低、用药依从性高、按需购买的合理使用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科患者对抗生素认知情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部分患者对抗生素相关知识认知力不足,仍存在自行购买,不遵医嘱情况,仍需强化抗生素相关知识宣教,规范诊疗行为。

钟浪[9](2021)在《抗犊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益生菌制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犊牦牛腹泻病是西藏地区养殖业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大肠埃希氏菌(E.coli)是犊牦牛腹泻病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着眼于健康养殖理念,欲使用前期分离到的耐酸、耐胆盐且对E.coli O78有较好抑菌作用的乳酸杆菌Lac-2、枯草芽孢杆菌Kc-4各1株制作抗牦牛腹泻的益生菌制剂。结果如下:(1)益生菌对E.coli O78所致犊牦牛腹泻病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本试验通过分组试验的方法,使用剂量为109CFU的E.coli O78对犊牦牛每日攻毒2次,对前期获得的具有抑制E.coli O78生长的Lac-2、Kc-4进行预防和治疗试验以获得最佳预防和治疗方案预防试验显示:使用1010CFU的Lac-2预防E.coli O78效果最佳。连续灌服益生菌3日,每日2次,剂量为109CFU的E.coli O78对犊牦牛每日攻毒2次,15±0.5日内不会出现腹泻。治疗试验显示:5×109CFU/m L Lac-2+5×109CFU/m L Kc-4混合菌液治疗由E.coli O78引起的犊牦牛腹泻病效果最好。每日灌服3次、最长连续灌服3±0.5日可治愈E.coli O78所引起的犊牦牛腹泻病。(2)抗犊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益生菌制剂的制作本试验对Lac-2、Kc-4通过真空冷冻干燥试验获得益生菌干粉制剂,筛选出的最佳冷冻保护剂为20%的脱脂乳液,保护剂与发酵物沉淀物的最佳比例为1:1。对制作出的Lac-2冻干粉的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乳酸杆菌Lac-2冻干粉剂量为0.64×109CFU/g,活菌率为90.29%,水分含量为11.82%,蛋白质含量为2.32 g/100g,脂肪含量测定为1.20g/100g,分散力良好,无大肠埃希氏菌污染。Lac-2与Kc-4二联益生菌冻干粉剂量为0.56×1010CFU/g,活菌率为90.34%,水分含量为12.35%,蛋白质含量为2.68 g/100g,脂肪含量测定为1.68 g/100g,分散力良好,无大肠埃希氏菌污染。冻干剂保藏试验显示:益生菌制剂在-20℃经过12个月的冷藏,活菌率为70.5%;为保证益生菌制剂1年的保质期,所制作1头份的益生菌制剂为2 g/瓶。(3)益生菌抗犊牦牛腹泻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本试验使用ELISA法检测攻毒及治疗各阶段牦牛血清zonulin含量;对各肠段做石蜡切片,观察病理变化;使用荧光定量法检测各肠段中zo-1、muc1蛋白的m RNA表达情况,结果如下:ELISA试验显示,经E.coli O78攻毒4天后,其血清zonulin含量与攻毒前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经益生菌治疗2天后,血清zonulin含量与攻毒第4天相比显着下降(P<0.05);经氟苯尼考治疗2天后,血清zonulin含量与攻毒第4天血清zonulin含量相差不显着(P>0.05)。治疗2天后,氟苯尼考治疗组的犊牦牛血清zonulin含量显着(P<0.05)高于益生菌治疗组。石蜡切片观察表明,益生菌制剂对恢复由E.coli O78所致犊牦牛肠道的病理变化方面比氟苯尼考优良。荧光定量试验表明,E.coli O78会通过抑制zo-1、muc1的表达而改变肠道上皮紧密连接的通透性,肠黏膜zo-1、muc1蛋白的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与zonulin的表达量呈负相关状态。综上所述,本试验对Lac-2、Kc-4进行真空冷冻干燥试验获得益生菌制剂,Lac-2冻干粉剂量为0.64×109CFU/g;Lac-2与Kc-4二联益生菌冻干粉剂量为0.56×1010CFU/g,两者均制作1头份的益生菌制剂为2 g/瓶,两种益生菌制剂于-20℃冷藏12个月依旧有效。前者每日灌服2次、连续灌服3日可保证犊牦牛15±0.5日健康,后者每日灌服3次,最多连续灌服3±0.5日可以治愈E.coli O78病。该二联益生菌制剂恢复由E.coli O78所致犊牦牛肠道的病理变化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ELISA试验与荧光定量试验结果提示,二联益生菌制剂通过降低血清zonulin含量提高肠黏膜zo-1、muc1蛋白含量,从而增加肠道上皮紧密连接的通透性,最终达到治愈犊牦牛E.coli O78腹泻病的目的。本试验证明,利用益生菌替代抗生素防治犊牦牛E.coli O78腹泻病完全可行,可作为替代抗生素来防治此类疾病的备选药物之一。

谢晨[10](2021)在《湘江表层水体抗生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抗生素(Antibiotics)被普遍用于疾病治疗、畜牧生产,在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禽畜产品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由于这些抗生素仅有少部分在人和动物体内被吸收,大部分以代谢物的形式由尿和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通过医疗制药污水、生活工业污水、禽畜养殖废水等途径进入水环境,并作用于环境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计的潜在威胁。本文以湖南省最大河流-湘江为研究对象,在夏季(8月)和冬季(12月)采集湘江干流和11条主要支流表层水体水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5种典型抗生素(氧氟沙星(OFX),磺胺甲恶唑(SMX),磺胺嘧啶(SD),土霉素(OTC)和磺胺二甲嘧啶(SMZ))的浓度水平,探讨不同抗生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抗生素水平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同时采集测定相关的水体环境理化指标(总有机碳(TOC)、总磷(TP)、氨氮、pH等)和沉积物理化指标(pH值、机械组分、有机质含量)与抗生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生态风险商值法(RQs)对湘江水体抗生素的残留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抗生素的检出率与检出浓度水平因抗生素种类而异。湘江水体中5种抗生素均有不同浓度的检出,浓度水平均在ng/L级。检出率最高的是OFX,检出率为100%,浓度范围是0.064~324.544 ng/L,SMX的检出率为97.14%,浓度范围nd~420.12 ng/L,SD的检出率为57.69%,浓度范围nd~96.21ng/L,OTC的检出率23.08%,浓度范围nd~82.6 ng/L,SMZ的检出率36.54%,浓度范围nd~66.756 ng/L。(2)5种抗生素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5种抗生素在湘江上、中、下游三段水体中的浓度水平有明显差异,并且表现出下游段>中游段>上游段。上、中、下游抗生素的平均浓度分别是是5.98 ng/L、6.02 ng/L和6.947ng/L。但不同抗生素在上、中、下游的平均浓度差异不同,OTC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在上中下游的平均浓度分别是0 ng/L、0.399 ng/L和0.908 ng/L;SMX表现为下游>上游>中游,在上中下游的分别是5.694 ng/L、1.922 ng/L和6.064 ng/L;SMZ、SD和OFX均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其中SMZ在上中下游的平均浓度分别是 0.002 ng/L、1.49 ng/L和0.249 ng/L,SD是 0.006ng/L、1.473 ng/L和0.155 ng/L,OFX是0.277 ng/L、1.185 ng/L和0.165 ng/L。在11条主要支流中5种抗生素的检出率和平均浓度都明显高于湘江干流抗生素,OTC在支流与干流的平均浓度分别是 1.32ng/L 和 0.194ng/L,SMX 是 3.942 ng/L 和 3.614ng/L,SMZ 是 0.039ng/L 和0.0007 ng/L,SD 是 0.235 ng/L 和 0.006 ng/L,OFX 是 0.198 ng/L 和 0.192 ng/L。同时支流汇入干流后抗生素在水体中的浓度基本有所上升,对干流抗生素含量有富集效果。而蒸水、耒水和浏阳河、捞刀河四条支流中的抗生素含量大于汇入干流后,表现出通过干流的稀释,抗生素浓度有所下降。(3)抗生素与水体理化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OFX浓度与TOC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SMZ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呈显着正相关(P<0.05),SD浓度和pH呈显着负相关(P<0.05),OTC浓度和沉积物pH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同一类抗生素之间一般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如SD和SMZ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4)5种抗生素都表现出冬季含量明显高于夏季。SMX在夏季和冬季的平均浓度分别3.72ng/L和192.19ng/L,SD在两季的平均浓度分别0.078和31.019 ng/L,OTC在两季的平均浓度分别0.547ng/L和24.096 ng/L,SMZ在两季的平均浓度分别0.013ng/L和11.669ng/L,OFX在两季的平均浓度分别 0.194 ng/L 和 67.63 ng/L。(5)5种抗生素对受试物种的生态风险商值不同。夏季SMX对水体中藻类生物显示出中风险等级(0.1 ≤ RQs<1);OTC对三个受试物种均显示低风险(RQs<0.1);SD对水生物显示低风险(RQs<0.1);OFX和SMZ无风险。在冬季,SD对水生物显示出高风险(RQs≥1);对溞显示出中风险(0.1 ≤RQs<1);OFX对无脊椎动物显示出中风险(0.1≤RQs<1);而SD、SMZ、OTC对受试物种均显示出低风险(RQs<0.1)。

二、浅谈抗生素的滥用问题及预防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抗生素的滥用问题及预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外科抗生素的应用调查及合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合理用药判定标准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抗生素应用情况组成
    2.2 围术期抗生素应用情况
    2.3 抗生素应用类型
    2.4 抗生素应用合理性
3 讨论
    3.1 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现状
    3.2 抗生素滥用的根源分析

(2)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二: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3 临床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RUTI的西医研究进展
    2 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1.1 抗菌药物管理(AMS)产生背景
        1.2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角色定位
        1.3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工作内容及意义
    2.国内外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护士参与AMS的研究进展
        2.2 护士参与AMS的国内研究进展
        2.3 护士参与AMS的教育干预现状
    3.研究目的与意义
    4.相关理论及操作性定义
        4.1 知信行模式
        4.2 抗菌药物管理
        4.3 抗菌药物管理项目
        4.4 静脉转口服治疗
        4.5 抗菌药物暂停
    5.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信行现状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角色认知的质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及主题提炼
    3.访谈结果
    4 讨论
    5.小结
第四部分 线上线下结合培训对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的影响
    1.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构建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不同前处理方式对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过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抗生素使用现状及危害
        1.1.2 微生态制剂
        1.1.3 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
        1.1.4 汽爆、高温短时灭菌前处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技术路线图
二、不同前处理对固态发酵过程基质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固态培养基前处理
        2.2.3 制备种子液及固态发酵培养
        2.2.4 培养基葡萄糖测定
        2.2.5 培养基水分状态测定
        2.2.6 培养基比表面积测定
        2.2.7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前处理发酵过程中培养基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2.3.2 不同前处理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水分状态的变化
        2.3.3 不同前处理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比表面积的变化
    2.4 小结
三、不同前处理对固态发酵芽孢形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发酵过程枯草芽孢杆菌总RNA提取
        3.2.4 去除DNA及逆转录
        3.2.5 功能基因普通PCR扩增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 结果与讨论
        3.3.1 RNA提取浓度与纯度结果
        3.3.2 功能基因PCR电泳结果
        3.3.3 发酵过程中spo0A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3.3.4 发酵过程中sigE、sigF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3.4 小结
四、不同前处理对固态发酵过程生物量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体生长测定
        4.2.2 数据分析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前处理发酵过程中活菌数与芽孢数变化
        4.3.2 不同前处理发酵过程中有效生物量与芽孢率变化
        4.3.3 培养基理化性质、芽孢形成关键基因与生物量关系分析
    4.4 小结
五、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项目

(5)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第一章 NIH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分析
    第一节 NIH2009~2018 财年生物防御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NIH冠状病毒相关科研项目分析
第二章 BARD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分析
    第一节 BARD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BARDA资助科研项目文献计量分析
第三章 DARP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分析
    第一节 DARP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DARPA生命科学相关科研项目文献计量分析
    第三节 DARP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
第四章 DTRA生物防御相关项目分析
    第一节 DTRA生物防御相关项目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DTRA生命科学相关科研项目文献计量分析
    第三节 DTRA生物防御相关项目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
第五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文献计量分析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1 美国生物防御研究主要特点
    2 美国生物防御相关部分项目存在潜在生物安全风险
    3 对我国生物防御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A NIH2009~2018 财年生物防御科研项目(经费数前100)
附录 B NIH冠状病毒相关科研项目(经费数前50)
附录 C BARDA生物防御科研项目资助合同列表
附录 D DARPA2000 年以来主要生物防御科研项目简介
附录 E DARPA生物防御科研项目资助合同列表
附录 F DARPA生命科学相关主要科研项目简介及发表论文数量
附录 G DARPA生物技术办公室项目经理基本信息及所管理项目
附录 H DARPA资助生命科学领域科研项目顶级期刊发文情况
附录 I 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主要承担机构地理位置及官方网站地址
附录 J DTRA资助生命科学领域科研项目顶级期刊发文情况
附录 K COVID-19 研究顶级期刊发文情况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致谢

(6)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食源性致病菌与食源性疾病
        2.1.1 食源性致病菌及食源性疾病简介
        2.1.2 食源性疾病研究进展
        2.1.3 食源性疾病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2.1.4 食源性致病菌耐药现状
    2.2 沙门氏菌
        2.2.1 沙门氏菌简介
        2.2.2 沙门氏菌血清型研究进展
        2.2.3 沙门氏菌感染研究进展
        2.2.4 沙门氏菌耐药现状
    2.3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
        2.3.1 酶解作用机制
        2.3.2 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机制
        2.3.3 细菌外排泵系统的改变
        2.3.4 药物作用靶位点的改变
    2.4 沙门氏菌感染与耐药的影响因素
        2.4.1 人群特征因素
        2.4.2 时间因素
        2.4.3 地区因素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实验材料
    3.2 方法
        3.2.1 检验原理
        3.2.2 检验步骤
    3.3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3.3.1 数据录入
        3.3.2 .数据分析
        3.3.3 赋值方法
        3.3.4 相关定义
        3.3.5 质量控制
第四章 结果
    4.1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基本信息
        4.1.1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来源基本信息
        4.1.2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血清型结果
    4.2 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情况
        4.2.1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对8 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4.2.2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耐药率顺位分布情况
        4.2.3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耐药谱型
    4.3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耐药分析结果
        4.3.1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性别中耐药情况
        4.3.2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年龄中耐药情况
        4.3.3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年份中耐药情况
        4.3.4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季度中耐药情况
        4.3.5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地区中耐药情况
        4.3.6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血清型中耐药情况
        4.3.7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菌株来源中耐药情况
    4.4 不同影响因素下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
        4.4.1 不同年份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
        4.4.2 不同血清型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
        4.4.3 不同来源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
    4.5 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情况相关性分析结果
        4.5.1 影响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的因素分析结果
        4.5.2 影响食源性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的因素分析结果
        4.5.3 不同年份食源性沙门氏菌与八种药物耐药情况交叉分析结果
        4.5.4 不同血清型食源性沙门氏菌与八种药物耐药情况交叉分析结果
        4.5.5 不同来源食源性沙门氏菌与八种药物耐药情况交叉分析结果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基本情况分析
        5.1.2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耐药情况分析
        5.1.3 不同影响因素下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分析
        5.1.4 不同血清型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分析
        5.1.5 不同来源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情况分析
        5.1.6 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随不同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5.2 结论
    5.3 建议
        5.3.1 在源头上减少沙门氏菌感染
        5.3.2 减少抗生素滥用现象
        5.3.3 减少沙门氏菌传播
        5.3.4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5.3.5 加大新药研发力度
第六章 研究中的创新点与不足
    6.1 研究中的创新点
    6.2 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一株乳酸乳球菌的分离鉴定和安全性评估及对两种淡水鱼生物效应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益生菌的研究及应用
    1.2 乳酸乳球菌在益生菌领域的应用
    1.3 罗非鱼的养殖现状
    1.4 小鼠和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的研究
    1.5 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转录组测序对益生菌的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罗非鱼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分离及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的采集
        2.1.2 肠道细菌的分离纯化
        2.1.3 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2.1.4 菌株强酸耐受性的筛选
        2.1.5 菌株胆盐耐受性实验
        2.1.6 菌株人工胃肠液耐受性及存活率实验
        2.1.7 菌株溶血活性的测定
        2.1.8 药敏实验
        2.1.9 菌种的鉴定
    2.2 结果
        2.2.1 肠道细菌的分离结果
        2.2.2 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结果
        2.2.3 菌株强酸耐受性实验结果
        2.2.4 菌株胆盐耐受性实验结果
        2.2.5 菌株在人工胃肠液中的耐受性及存活率实验结果
        2.2.6 菌株溶血活性实验结果
        2.2.7 菌株药敏实验结果
        2.2.8 菌种鉴定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乳酸乳球菌KUST48 的小鼠攻毒实验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菌液的制备
        3.1.3 7d急性攻毒
        3.1.3.1 急性攻毒实验操作
        3.1.3.2 急性攻毒实验数据记录
        3.1.4 28d慢性攻毒
        3.1.4.1 慢性攻毒实验操作
        3.1.4.2 慢性攻毒实验数据记录
        3.1.4.3 脏器切片实验
        3.1.4.4 组织脱水和透明
        3.1.4.5 浸蜡和包埋
        3.1.4.6 切片
        3.1.4.7 脱蜡
        3.1.4.8 染片
        3.1.4.9 观察
    3.2 结果
        3.2.1 7d急性攻毒临床症状
        3.2.2 7d急性攻毒体重变化情况
        3.2.3 7d慢性攻毒脏器比
        3.2.4 28d慢性攻毒临床症状
        3.2.5 28d慢性攻毒体重变化情况
        3.2.6 28d慢性攻毒脏器比
        3.2.7 28d慢性攻毒各器官切片
    3.3 讨论
第四章 乳酸乳球菌KUST48 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罗非鱼的饲养
        4.1.2 菌液的准备
        4.1.3 饲料的制备
        4.1.4 罗非鱼的饲喂及生长性能的记录
    4.2 结果
        4.2.1 罗非鱼的增重率、生长率和成活率
        4.2.2 罗非鱼体重变化
        4.2.3 罗非鱼体长变化
    4.3 讨论
第五章 通过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评价乳酸乳球菌KUST48 对感染无乳链球菌的斑马鱼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动物与菌株
        5.1.2 菌液的准备
        5.1.3 人工感染及治疗
        5.1.4 样品的收集
        5.1.5 高通量测序
        5.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
        5.2.1 高通量测序数据优化分析
        5.2.2 丰度和多样性分析
        5.2.3 群落组成分析和组间差异显着性检验
        5.2.4 COG功能分类统计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乳酸乳球菌KUST48 对无乳链球菌感染的罗非鱼转录组学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菌液的制备、罗非鱼注射和取样
        6.1.2 RNA的提取与测序
        6.1.3 测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6.1.4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6.1.5 免疫相关基因的聚类和分析
    6.2 结果
        6.2.1 数据的质控与检测统计
        6.2.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6.2.3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6.2.4 差异表达基因KEGG功能富集分析
        6.2.5 免疫相关基因的分类和鉴定
    6.3 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8)感染科就诊患者对抗生素认知和使用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2 研究路线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指标
        1.3.1 抗生素认知情况
        1.3.2 抗生素使用情况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抗生素认知情况
    2.2 抗生素使用情况
3 讨论
    3.1 感染科患者对抗生素认知情况及相关研究分析
    3.2 感染科患者认知情况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3.3 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管理
        3.3.1 医院医师依据专业严格控制
        3.3.2 医院内部管理需要增强
        3.3.3 对患者应加强宣传

(9)抗犊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益生菌制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犊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的流行现状
    1.2 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机制
        1.2.1 刺激肠道粘膜
        1.2.2 破坏TJ蛋白结构及功能
        1.2.3 破坏细胞骨架结构
    1.3 益生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益生菌对EIEC感染肠道上皮的保护作用机制
        1.4.1 益生菌通过调控Zonulin来调节肠道渗透性
        1.4.2 Zonulin调控MAPK的机制研究
    1.5 益生菌代替抗生素治疗腹泻病的应用
第2章 益生菌对大肠埃希氏菌所致犊牦牛腹泻病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处理
        2.2.2 腹泻等级的划分试验
        2.2.3 预防试验
        2.2.4 治疗试验
        2.2.5 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腹泻等级的划分试验
        2.3.2 预防试验
        2.3.3 治疗试验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抗犊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益生菌制剂的制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前准备
        3.2.2 真空冷冻干燥试验
        3.2.3 益生菌制剂理化性质测定
        3.2.4 冻干剂保藏试验
        3.2.5 数据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真空冷冻干燥试验
        3.3.2 益生菌制剂理化性质测定
        3.3.3 冻干剂保藏试验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益生菌抗犊牦牛腹泻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样品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器材
        4.1.4 血清的制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血常规检测
        4.2.2 ELISA试验
        4.2.3 石蜡切片的观察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链式反应
        4.2.5 数据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血常规检测
        4.3.2 ELISA试验
        4.3.3 石蜡切片的观察
        4.3.4 实时荧光定量PCR链式反应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湘江表层水体抗生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抗生素简介
        1.2.1 抗生素的分类
        1.2.2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1.2.3 抗生素的主要来源
        1.2.4 抗生素的影响和危害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检出与分布
        1.3.2 抗生素的检测分析方法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案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药品
        2.1.2 仪器与试剂
    2.2 样品采集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采样点布设
        2.2.3 样品采集方法
    2.3 抗生素分析方法
        2.3.1 样品预处理
        2.3.2 样品分析
    2.4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湘江表层水体中抗生素的浓度水平
        3.1.1 湘江干流抗生素的浓度水平
        3.1.2 湘江支流抗生素的浓度水平
    3.2 五种抗生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3.2.1 湘江干流水体抗生素的分布特征
        3.2.1.1 干流水体磺胺甲恶唑的含量和分布特征
        3.2.1.2 干流水体氧氟沙星的含量和分布特征
        3.2.2 湘江支流水体抗生素的分布特征
        3.2.2.1 支流水体磺胺甲恶唑的含量和分布特征
        3.2.2.2 支流水体磺胺嘧啶的含量和分布特征
        3.2.2.3 支流水体氧氟沙星的含量和分布特征
        3.2.3 干流与支流抗生素的浓度差异
        3.2.4 上中下游水体抗生素的分布特征
        3.2.5 其他河流抗生素含量和分布
    3.3 抗生素含量与水质及沉积物理化相关性分析
        3.3.1 氧氟沙星与水体TOC相关性
        3.3.2 磺胺二甲嘧啶与水体氧化还原电位相关性
        3.3.3 磺胺嘧啶与水体温度相关性
        3.3.4 抗生素与沉积物理化性质相关性
    3.4 五种抗生素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
        3.4.1 OFX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
        3.4.2 SMX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
        3.4.3 SMZ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
        3.4.4 OTC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
        3.4.5 SD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
    3.5 湘江表层水体抗生素残留的生态风险评价
        3.5.1 夏季5种抗生素的生态风险值
        3.5.2 冬季5种抗生素的生态风险值
        3.5.3 冬季5种抗生素的生态风险分布
        3.5.3.1 冬季SD的生态风险分布
        3.5.3.2 冬季OTC的生态风险分布
        3.5.3.3 冬季SMZ的生态风险分布
        3.5.3.4 冬季SMX的生态风险分布
        3.5.3.5 冬季OFX的生态风险分布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浅谈抗生素的滥用问题及预防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外科抗生素的应用调查及合理性分析[J]. 周杨,戴德茹.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1(04)
  • [2]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D]. 王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D]. 许昱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不同前处理方式对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过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杜晓雨. 内蒙古大学, 2021
  • [5]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D]. 王盼盼. 军事科学院, 2021
  • [6]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D]. 郝春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一株乳酸乳球菌的分离鉴定和安全性评估及对两种淡水鱼生物效应的分子机理研究[D]. 杨雪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感染科就诊患者对抗生素认知和使用情况的调查[J]. 冯新霞,王蕾,李长安.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1(03)
  • [9]抗犊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益生菌制剂的研制[D]. 钟浪. 西藏农牧学院, 2021
  • [10]湘江表层水体抗生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D]. 谢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浅谈抗生素滥用及预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