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盐池县草地护栏围护效果

宁夏盐池县草地护栏围护效果

一、宁夏盐池县草原围栏封育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吴婷[1](2020)在《荒漠草原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物种共存格局》文中研究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自2001年5月实施草原封育禁牧以来,已经进行了 19年。在此期间实施了草原划包到户或者联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草原围栏禁牧的措施。封育禁牧也经历了由过去的彻底围栏禁牧逐渐向围栏放牧或轮牧的转变。这些措施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整体、大幅度改善,农牧民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封育禁牧对植被改善的具体效果成为决定禁牧政策走向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其跟踪研究一直在进行,研究从最初的草地盖度、草层高度、植物种类正面作用的评价,到后来对动物活动的限制、无干扰或少干扰草原退化、结皮形成促使植物群落结构简化等负面作用的评价,经历了一个认识全面和深化的过程。盐池县以灰钙土和风沙土为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对于特定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首先需要具有明确的恢复目标,不同的生境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的表现不同,直接反应在生态系统功能上的差异。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一些研究对研究对象的本底条件、禁牧方式和相应的植被演替阶段等界定的不严格或者陈述的不明确,导致了封育禁牧对植被影响研究结论存在明显分歧,直接影响到封育禁牧政策的未来走向和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目前对于围栏封育对于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多样性特征的研究,对于围栏封育下不同土壤类型上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对于不同时间尺度下多样性特征和物种共存格局的研究更是缺乏。本研究围绕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以处于封育和放牧两种状态下的不同土壤类型上,不同时间尺度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20.0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CANOCO 5.0主成分分析(PCA)、冗余分析(RDA),零模型物种共存格局分析、显着物种对识别等分析方法,研究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状态下不同土壤类型上不同时间尺度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共存格局。得出结果如下:1)围栏封育是荒漠草原退化草地最有效的恢复方式之一,具体表现为:围栏封育较围栏放牧群落的高度增加了 58%;覆盖度增加了 47%;多度降低了 25%;生物量增加了 23%,促进植物群落向进展演替的方向发展。2)群落特征:围栏封育情况下群落类型以禾本科+豆科为主,主要功能群为多年生禾本科;围栏放牧情况下群落类型以豆科+菊科为主,主要功能群为菊科和豆科。相对于放牧管理,封育状态下,灰钙土上禾本科、豆科的生物量、多度、高度、盖度有显着差异;菊科的生物量和多度有显着差异。风沙土上禾本科生物量、多度、高度有显着差异;调控因子主要是土壤0-5cm粗砂粒含量、黏粉粒含量、TN、TC、pH,10-20cm黏粉粒含量。群落物种组成分布差异,主要依赖于土壤生境。3)多样性特征:相较于放牧管理,围栏封育多样性指数未见显着性差异;灰钙土和风沙土上α多样性指数呈现显着性差异。围栏封育区灰钙土上β多样性显着低于风沙土,风沙土上物种的周转率高于灰钙土。环境过滤对于多样性起调控作用,围栏封育显着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封育和放牧显着影响灰钙土生境群落多样性,而对风沙土多样性多样性影响较弱。4)物种共存格局:显着性物种竞争共存格局主要发生在灰钙土生境,植物多样性维持受生物过滤机制调控。风沙土主要表现为非竞争性共存格局,植物多样性可能受环境过滤和随机过程调控。

周升强[2](2020)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文中指出北方农牧交错区作为农业区与牧业区之间的农牧过渡带及生态脆弱区,长期以来始终面临保护草原生态与改善农牧民生计的双重压力。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草原生态退化问题,改善农牧民生计状况,我国自2011年起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其效用与影响得到了肯定,但在政府要生态与农牧民要生计之间仍然存在严重的激励不相容问题。禁牧与草畜平衡措施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牧业成本普遍上升,生计脆弱性高,可持续性低,致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无法有效调动农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积极性,制约了政策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草原生态与改善农牧民生计二者矛盾仍然突出的现实背景,亟需探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的生计状况以及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以通过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的有机结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农民分化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及生态经济人等理论构建了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北方农牧交错区核心区实地调研数据,归纳总结了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生计的现状与问题,分别就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分化、生计资本、牧业生计、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收入以及收入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改善农牧民生计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生计改善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虽在宏观层面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农牧民生计仍存在诸如生计缓冲能力弱、牧业生计活动与补奖目标相悖、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收入来源单一且稳定性低等问题。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增加农牧民收入,转变牧业生产方式,调整牧业生产结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宏观层面已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应。农牧民微观层面的调研数据表明,农牧民普遍认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引致牧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对于家庭收入增加的作用有限,农牧民对政策的总体满意度并不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且农牧民生计资本存量低,生计缓冲能力弱,牧业生计活动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目标相悖,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收入来源单一,收入稳定性处于低水平,如何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仍是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促进了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但对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影响并不显着。以非农牧就业比例衡量的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测算结果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家庭选择将家庭劳动力由农牧业就业转移至非农牧就业,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日益显现,且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根据农牧民牧业收入、农业收入与非农牧收入(不包括草原生态补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以及生计活动的差异可将农牧民分为牧业为主型、农业为主型、均衡型、高兼型与深兼型五种类型的农牧民。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农牧民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与所获补奖金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即兼业化程度越高,所获补奖金额越少,收入与生计对牧业依赖度越高,所获补奖金额越高。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虽不具有显着影响,但就影响方向而言具有负向影响,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农牧民收入维度垂直分化的“内卷化”。(3)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存量低,生计缓冲能力弱,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可通过影响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进而增强农牧民生计资本。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较低,生计缓冲能力极弱,且生计资本存在属性间的分异。实证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补奖金额越多,农牧民的生计资本总值越高,以现金补偿为主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增强农牧民生计资本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通过提高补奖标准,增加农牧民的补奖收入对于增加农牧民的生计资本总量,提高其谋生能力具有现实的可行性。通过补奖金额对农牧民生计资本影响的分解回归得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的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补奖金额对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正向促进作用实现的。(4)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农牧民减畜及减畜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的意愿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与农牧民是否减畜及减畜率之间均存在“U型”关系,且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补奖收入不高,对于大部分农牧民而言,补奖收入与农牧民是否减畜以及减畜率之间的关系多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即补奖收入越多农牧民越倾向于不减畜,且减畜农牧民的减畜率越低。非农牧就业对农牧民是否减畜以及减畜农牧民的减畜率均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影响农牧民是否减畜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在政策影响农牧民减畜率中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补奖金额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的意愿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且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补奖收入不高,补奖收入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之间的关系多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农牧民生计分化对牲畜养殖规模的扩大具有抑制作用,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牲畜养殖规模二者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在“倒U型”曲线的左侧,生计分化能够弱化补奖金额对牲畜养殖规模扩大的促进作用;在“倒U型”曲线的右侧,生计分化能够促使补奖金额对牲畜养殖规模的负向影响趋于放缓,有助于避免因补奖金额的增加引致牲畜养殖数量的锐减。(5)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以家庭生计活动和收入度量的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且生计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与以家庭生计活动和收入度量的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在补奖收入未达到拐点所需的补奖收入之前,补奖收入越多农牧民生计活动与收入对草地资源依赖度越高。通过对拐点的计算结果得出,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所获补奖收入普遍低于拐点所需的补奖收入值,导致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将随着补奖收入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纳入生计资本的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自然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生计活动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收入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6)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能够重点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增强其收入稳定性。补奖金额对促进贫困农牧民增收,尤其是对促进贫困农牧民中的中等收入水平群体增收效果显着,反映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具有显着的益贫效应,能够缓解贫困农牧民的贫困程度。补奖金额能够显着促进贫困农牧民牧业收入的增加,但对农业与非农牧业收入影响并不显着,即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益贫效应主要通过增加贫困农牧民的牧业收入来实现,表明在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同时,通过舍饲圈养或以草定畜的方式,合理的利用和发挥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引导牧业产业的发展,寻求生态补偿与产业扶贫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补奖金额能够显着促进贫困农牧民收入稳定性的提高,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能够通过提高贫困农牧民的收入稳定性,在抑制贫困农牧民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效果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异质性农牧民微观利益的关注;以提高补奖标准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着力提升农牧民非农牧就业能力以引导劳动力要素的非农牧转移;着力提升农牧民的生计资本,降低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同时,应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战略,继续推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扶贫的实施等政策建议。

谢莉,宋乃平,孟晨,吴婷,陈晓莹,李敏岚,岳健敏[3](2020)在《不同封育年限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粒径及碳氮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封育禁牧的时间效应已经成为科学和政府决策关注的焦点,研究以宁夏盐池县典型荒漠草原围封6、10、15年样地的围栏内外2种主要土壤类型——灰钙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基于样线调查法及方差分析法,探究不同封育年限对荒漠草原颗粒组成及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封育会导致灰钙土及风沙土土壤细颗粒含量增加,灰钙土封育6年样地土壤细颗粒较围栏外增加量最明显,后随封育年限的增加而呈现增幅减少的趋势;风沙土封育15年样地围栏内土壤细颗粒增加量高于封育6年样地。2)灰钙土及风沙土封育6年样地均表现为围栏内土壤碳氮(有机碳、全碳、全氮)含量高于围栏外,而围封10年及15年样地围栏内外土壤碳氮含量没有明显差异。3)灰钙土围封6年样地围栏内土壤碳氮比高于围栏外,而围封10年及15年样地无此规律,围封不会影响风沙土土壤碳氮比。围封可以有效使土壤颗粒细化,但不同土质对封育年限的响应有所差异,人工封育的最佳时间尺度应根据草原退化程度和草原不同土壤条件而定。

刘建康[4](2019)在《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退化与封育恢复特征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蒿群落是毛乌素沙地分布面积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群落类型,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沙治沙、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及退化草地恢复等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该地区油蒿群落出现严重退化,封育作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措施之一,在该地区应用广泛,但目前缺乏对油蒿群落退化及恢复过程的综合对比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在宁夏盐池县典型油蒿群落分布区布设不同退化程度及封育时间的样地,对油蒿种群、群落及土壤进行同步调查,系统分析油蒿种群数量及结构特征、种群空间格局、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等,综合探讨油蒿群落退化及恢复的特征与机制,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退化油蒿群落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草地退化影响种群更新与生长,不仅降低了油蒿种群密度、盖度及地上总生物量,还导致个体高度、冠幅及生物量的下降,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组成,使得幼苗及成株变少,枯死植株增多,进而影响种群结构。退化样地种群结构变化趋势为:衰退型(轻度退化)→增长型(中轻度退化)→稳定型(中度退化)→衰退型(极重度退化)。封育后随着幼苗的大量生长发育,个体的冠幅、高度及生物量逐渐降低,油蒿种群矮小化,在封育10年时种群盖度、密度及地上总生物量达到峰值,之后有减小的趋势。封育样地种群结构变化趋势为:增长型(封育5年)→衰退型(封育10年)→稳定型(封育15年)→衰退型(封育25年)。(2)油蒿种群具有强烈的空间依赖性,具有斑块状和条带状的分布特点,在退化及恢复过程中种群空间异质性会发生显着变化,总体表现为:退化样地>封育样地;偏重度退化样地>偏轻度退化样地;长期封育样地>短期封育样地。(3)油蒿种群、幼苗及成株多在小尺度聚集(0-2m)、大尺度(20-25m)随机或均匀分布,而半死株及死株在不同尺度多随机或均匀分布,封育导致油蒿幼苗聚集尺度增大。幼苗与成株多在小尺度上呈正相关,而与半死株、死株多相互独立。四种优势伴生种群(草木樨状黄芪Sophora alopecuraoides、苦豆子Astragalus melilotoides、老瓜头Cynanchum komarovii、沙生针茅Stipaglareosa)在空间上呈不同程度的小尺度聚集分布,且不同种群在同一样地中聚集尺度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植被状况相对较好的封育样地聚集尺度大于较差的退化样地。四种伴生种群多与油蒿种群在小尺度相互竞争、大尺度相互独立。(4)研究区内菊科、禾本科、藜科、豆科植物占物种总数的70%以上,且主要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一年生草本次之,而灌木所占比重最小,草地退化及恢复过程中各样地物种组成会发生显着变化。不同的处理显着影响(P<0.05)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根冠比、枯落物重量、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SW、SP及均匀度指数E等指标,随着退化程度加剧枯落物逐渐降低,根冠比逐渐升高,E指数变化不显着,而其它各群落特征指标及群落稳定性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中度退化样地最高。封育后植被群落逐渐恢复,各植被特征在短时间内显着改善(P<0.05),群落稳定性也随之增强,封育10年是一个转折点,之后群落的各个特征指标将逐渐降低,而群落稳定性在封育15年时最强。(5)不同处理(P<0.01)及土层(P<0.05)显着影响各土壤理化性质,各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含水量先增后减,土壤容重及砂粒含量逐渐增加,而土壤黏粒、粉粒及各化学性状(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逐渐降低。封育后土壤黏粒、粉粒、含水量及各化学性状的含量均逐渐增加,但封育25年后土壤含水量将有所降低。在植被退化及恢复过程中各土层土壤综合肥力会发生变化,总体变化趋势为:长期封育样地>偏轻度退化样地>短期封育样地>中度退化样地>偏重度退化样地。在植被退化及恢复过程中土壤结皮的波动显着影响各土壤理化性质含量,且不同类型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6)RDA分析结果表明,前两轴物种-土壤性状关系积累贡献率为78.95%,说明前两轴已能很好的解释土壤性状与植被群落间的关系,不同土壤性状对该地区群落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容重及土壤黏粒含量对植物群落及样地影响较大,而土壤速效氮及pH值的影响较小。

吴婷,宋乃平,陈晓莹,李敏岚,陈娟[5](2019)在《围栏封育和放牧对盐池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揭示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寻找荒漠草原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出路,本试验在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选取3对封育围栏与放牧围栏,对封育围栏和相邻放牧围栏的本底条件一致的灰钙土和风沙土样带采用样线法开展植物群落样方调查,运用多样性指数等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灰钙土上以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为主,风沙土上以一、二年生菊科为优势群落。封育围栏群落物种组成趋于稳定状态,而放牧围栏群落还处于不稳定的演替初期。围栏封育有利于提高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生物量、高度和盖度;灰钙土上植物的生长量显着高于风沙土。在植物物种相对较少的荒漠草原,封育禁牧能改变群落的物种结构,但不能显着增加多样性;有利于提高风沙土上的物种多样性。相对于围栏放牧,围栏封育更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

于双[6](2019)在《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结构及碳氮特征的影响》文中认为为研究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结构及碳氮特征,本研究以深翻耕+补播(S)、浅翻耕+补播(Q)、免耕+补播(M)和封育(F)4个恢复措施及传统放牧草地(CK)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0-40 cm 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和全氮在土壤剖面及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分布、有机碳及氮素组分的变化,分析了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结构及碳氮特征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各处理草地0-40 cm土层机械稳定性及水稳性团聚体均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优势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WR025)较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DR0.25)显着降低。0-40cm各土层土壤干筛DR025、MWD、GMD及10-30cm土层WR0.25均以浅翻耕草地最高。随土层加深,各处理草地<0.25 mm机械稳定性及水稳性微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破坏率降低,土壤结构趋于稳定。(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0-2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以浅翻耕处理草地最高,分别为9.93-14.90 g/kg和0.17-0.22 g/kg。0-40cm土壤碳氮储量以浅翻耕处理草地最高,分别为47.72和1.09 t/hm2。(3)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0-10cm土层均以放牧草地最高,变化范围为0.99-2.41g/kg;在10-40cm土层均以浅翻耕草地最高,深翻耕、免耕草地次之,封育和放牧草地较低。团聚体全氮含量在0-40cm 土层无规律性变化。各处理草地0-40cm各土层均以<0.05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的贡献率最大。(4)0-40cm土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均以翻耕草地较低,免耕、封育和放牧草地较高;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在0-20cm土层以免耕草地较高;微生物量碳在0-30cm土层均封育草地最高,30-40cm土层以深翻耕草地最高。(5)0-40cm 土层,微生物量氮以浅翻耕草地最高,放牧草地最低,变化范围为73.19-47.57mh/kg;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以放牧草地最高;碱解氮含量以深翻耕草地最高。就本研究所做处理,浅翻耕+补播可促进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形成,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浅翻耕处理草地较免耕、深翻耕和封育措施更有利于荒漠草原土壤碳氮的积累。

随金明[7](2018)在《围栏对荒漠草原景观格局的影响》文中指出荒漠草原作为草原中最干旱的类型,有限的降水及滥垦滥牧等自然与人为活动的相互叠加使区域内草场普遍退化,土地沙化日益严重。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推进荒漠草原区生态恢复,围栏作为保障政策实施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措施,多年间为调动农户积极性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提供支持。研究区同一自然村地表植被理应具有相似恢复速率,然而围栏将原有连续自然环境人为分割为不连续的斑块,同时围栏间利用强度差异的多年累积造成围栏间恢复速率呈现较大差异,进而使围栏间植被覆盖度在空间的差异日益明显,最终令区域呈现以围栏为边界的景观分布格局。本文选择典型荒漠草原区内的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高、中、低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景观类型与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的时空变化分析,并结合农户调查问卷、微观土壤样品等对研究区地表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判断围栏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由此得到如下结果:(1)研究区以天然草地为最主要景观类型,2000-2015年研究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面积逐渐增加,沙地面积日益萎缩。沙地空间位置从围栏初期的围绕南王圈村、杨寨子村广泛分布逐渐向研究区南部小范围集中;灌木林地在研究时段内日益连续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向的位于各自然村边界区域的连续灌木林区域;天然草地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且快速增加区域即沙地、盐碱地减少区域——南王圈村、杨寨子村周边及北王圈村北部区域。(2)围栏前后沙地与天然草地、灌木林地景观斑块变化呈相反趋势,沙地斑块日益破碎消失,而零散的天然草地与灌木林地斑块则逐步集聚。2000-2015年,LPI指数沙地呈现下降趋势,天然草地与灌木林地则表现为持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变化上灌木林地在围栏前后两个时段增加趋势相似,而沙地、天然草地在2010-2015年间急剧变化。(3)研究区斑块总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区域整体形状指数逐渐下降,同时SHDI、SHEI、分离度、蔓延度指数代表的景观多样性结果表明围栏后研究区整体景观多样性下降,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均匀度增加。(4)围栏前研究区NDVI的多年平均值为0.172,围栏后NDVI的多年平均值为0.199,NDVI上升幅度为0.059/10a。2000-2015年研究区主要植被覆盖度范围从0.1-0.3转变为0.3-0.5,且中度改善区占总面积的59%。围栏后研究区整体植被状况好转,在此基础上围栏促使围栏间植被覆盖度差异逐渐增加,进而形成由植被覆盖度空间差异反映的辐射状景观格局。(5)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差异与0-10cm 土壤分形维数、10-20cm 土壤全氮量、0-10cm土壤有机碳量以及围栏放牧强度关系最为密切,综合放牧强度与上述各因素间的关系,当前研究区景观格局是由围栏间放牧强度差异引起并与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王冬雪[8](2018)在《退牧还草生态补奖对农户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宁夏农牧交错带的农户调查》文中提出“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国家实施的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是我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对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维护民族团结有重大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研究评估退牧还草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户是退牧还草生态补奖政策的直接参与主体,从农户行为研究入手评估退牧还草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很有价值。本文基于机制设计、激励相容理论等理论,以探求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中农户行为传导、影响机理,及其对农户种养殖替代行为的激励效果、农户禁牧遵从度及退牧还草生态补奖对农户其他行为的变化。论文基于宁夏农牧交错区346份农户调查数据,应用Logit二值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舍饲棚圈、人工饲草奖励性项目带来种养殖替代行为的影响因素,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了两种奖励性项目对种养殖规模的政策激励效果,应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通过选定恰当指标分析了禁牧与补奖政策共同作用下农户其他行为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针对宁夏农牧交错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退牧还草生态补奖机制、提高农户禁牧遵从度的建议。本论文的研究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论文按照退牧还草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农户行为传导——政策目标实现的研究主线展开,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主要包括农户种养殖替代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效果,农户禁牧遵从度等,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将倾向得分匹配的准实验方法应用到评估退牧还草奖励政策实施效果中。

赵颖[9](2017)在《农牧民对草原政策的感知与可信度研究 ——以宁夏和内蒙古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天然草地近4亿hm2,约占国土总面积41%。草原管理政策是草原资源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草原家庭承包制是我国草地资源管理政策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草原确权政策更是我国近些年提出的最新政策,试图以明晰产权为目标进而使草原进入商品化市场。目前对草原确权的研究多见于执行困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而对草原确权的制度功能研究少有报道。然而,制度变迁是在特定的时机自发、内生的,人们带有某种有目的所设计的制度或政策很有可能不适应当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此情况下,现阶段是否适合推广草原确权?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草原确权的制度功能进行探讨。若想对这个问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需要了解我国草原管理政策的变迁历史以及确权政策的基础——草原承包制。本研究涉及到的理论有:制度功能可信度理论、平衡生态学和非平衡生态学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产权学派,研究理论基础为制度功能可信度理论。制度功能可信度理论相较于其他三者的贡献在于:第一,着眼于分析制度承担的功能,跳出国有、私有或者共有等形式问题。就我国的草原承包制和确权政策而言,前者承担社会保障功能,后者承担经济功能。第二,以时间、空间、宏微观为维度,因地制宜的综合分析研究、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避免“一刀切”。第三,以人为本,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感知模式阐述周围的世界,通过行为者的集体感知对制度进行评价。本论文通过文献法、实地研究、问卷法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分别从农牧民和政策执行者的集体感知和社会冲突评价草原承包制和确权的可信度。其中,集体感知利用FAT制度框架分析;社会冲突选取冲突的频率、来源、结果、解决途径、期望解决的途径五个指标。另外,本研究从时间、空间、层级三个方面对制度的功能进行分析。空间角度,选取相同荒漠草原类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和额济纳旗为研究地点。时间角度,梳理了 1949年至今的草原政策变迁历史,并通过两个自治区不同项目开展时间分析草原确权。层级角度,探讨了宏观层面的中央政策和微观层面省、县级政策。最后通过可信度的评价,结合制度功能可信度理论中的CSI决策表,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论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前言,介绍草原管理政策的背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和政策述评,包括本研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详细阐述了制度功能可信度理论的内容和评价方法。第三部分梳理总结了研究地区草原管理政策的变迁历史及其对生态产生的影响。第四至五部分为本研究的主体,以盐池县、阿拉善左旗和额济纳旗为研究区,通过问卷法和访谈详细分析三个研究区的草原承包制和确权的制度功能。回收有效问卷共479份,其中盐池县、阿左旗和额济纳旗分别为231份、161份和87份;访谈记录共55份,其中盐池县、阿拉善左旗和额济纳旗分别为20份、20份和15份。另外,研究期间有幸参与到盐池县草原确权工作中,具体负责信息采集工作。第七章利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重点探讨三个研究地区农牧民对草原政策感知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最后一章为论文的结论、建议及展望。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首次将FAT制度分析框架和CSI决策表应用于草原确权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制度功能可信理论。同时,也证明了新自由主义、产权私有化和平衡生态学说解释草原管理问题的局限性。第二,荒漠草原区的草原承包制可信度较低,仍起社会保障功能,因生产方式不同三个研究区各有特点。其中,1)尽管盐池县草原承包制实行中可信度低,但农牧民对草原承包制仍有内在需求,该区草原承包制仍承担社会保障功能。2)阿拉善左旗农牧民视角下的草原承包制具有高的可信度,不需要进行制度干预。从承包的目标看,90%的被访者认为草原承包证“非常重要”,71.4%的被访者认为草原承包制在该区是成功的。3)草原承包制在额济纳旗地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三个研究区中最高者,该区不需要对承包制进行制度干预。承包的实际情况中,“有”草原证的受访占90.8%,93.3%的受访者能正确回答承包形式,72.4%的被访者能正确回答承包年限。从牧民想要的权利看,96.7%的农牧民认为草原证重要,66.6%的被访者对承包制给予积极的评价。第三,草原确权在荒漠区尚不具备经济功能。其中,1)盐池县草原确权可信度低,确权受到农牧民和基层政府两方面的阻力。盐池县87%的农牧民愿意确权,但“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草原流转的人群占总数的31.1%。对草原抵押而言,59.1%的农牧民在确权后并不会抵押,19.6%的农牧民并不知道确权后可以抵押。2)阿拉善左旗的草原确权基础稍好于盐池县,但仍受到农牧民的阻力。从草原确权的经济功能而言,62.1%的受访者“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流转草原,54.2%“不愿意”抵押草原。3)额济纳旗牧区有较好的草原政策感知基础,确权主要阻力来自牧民。调研结果,“不愿意”草原流转的人数高达77.0%,确权后“不会”抵押的人群占总数的62.2%。对牧民来说,草原流转和抵押并不是现阶段需要的,草原确权并不具备其功能。尽管三个研究区的结果一致,但要警惕“一刀切”的政策执行方式,空间和时间使三个地区的农牧民感知存在差异,对盐池地区而言农牧民有较高意愿支持草原确权,但其并不了解草原确权政策的内容,而在额济纳旗地区牧民对草原确权政策有良好的感知基础,以“不愿意”草原确权的居多,两种情况存在本质的区别。最后,从农牧民、政府人员和草原政策三方面对草原资源管理保护提出如下建议:对农牧民而言,尊重农牧民意愿,倾听其诉求;定期宣传,培养意识。对政府人员而言,加强领导,提升草原工作者综合素质;实事求是地做好试点工作。对草原政策而言,1)树立草原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2)建立健全草原法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完善草原管理体系理论。4)制定差异化制度,切忌“一刀切”。5)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荒漠草原区暂时不推行确权。

吴月[10](2017)在《围封对柳杨堡饲用植物种群数量特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围栏封育作为一项恢复退化草地植被的有效措施在宁夏盐池县广泛实施并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显着效益,但同时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当退化草地生态系统已经逐渐稳定之后,如何管理封育区内的草地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难题。本研究将关注点放在对牧业生产有利的饲用植物资源上,试图通过数量生态学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在完全封育条件下,盐池县柳杨堡人工封育区内饲用植物的生长状况和与相关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封育管理方式之下饲用植物种群数量特征和土壤环境之间的差异,来探究封育措施对饲用植物资源的影响,从而为封育草地后续管理方式的改善提供基础资料。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柳杨堡人工封育区内处于完全封育措施下的区域,自2002年至2016年间,共出现42种饲用植物种,6种有毒植物种。饲用植物在群落中占据主要地位,毒杂害草的出现并未对其生长造成威胁;在饲用植物盖度、平均高度、生物量、密度、物种数这几个种群数量特征指标中,饲用植物密度和物种数受年降雨量的影响较大;影响饲用植物在完全封育区内分布最主要的土壤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和土壤速磷。(2)在完全封育区,自2002年至2016年,随着封育时间的增加,饲用植物盖度和生物量在封育前期均明显增加,饲用植物盖度在封育满8年(即2010年)时达到最大值随后保持稳定持续至调查结束(即2016年),饲用植物生物量在封育满9年(即2011年)时达到最大值但随后开始下降,并且截止到2016年,依旧保持下降趋势。(3)通过两两比较2016年未封育、半封育区、完全封育区这三个区域之间饲用植物种群数量特征以及土壤环境指标的差异发现:完全封育区与半封育区之间的饲用植物种群数量特征指标、土壤指标均没有差异;而未封育区与完全封育区之间有2个饲用植物种群数量特征指标(生物量、密度)有明显差异,同时还有3个土壤指标(土壤紧实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有差异;未封育区与半封育区之间有1个饲用植物种群数量特征指标(生物量)表现出了明显差异,有2个土壤指标(土壤紧实度、土壤含水率)有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知,经过14年的围栏封育,完全封育区的饲用植物恢复效果显着,同时,采取完全排除人为干扰的管理或允许有部分人为干扰不会对柳杨堡封育区饲用植物的生长恢复效果以及土壤特征带来明显不同。考虑到完全禁牧会致使偷牧行为的不断发生,我们建议:盐池县可以对当地一些恢复较好的退化草地改变管理方式,例如将部分恢复效果较好的草地解封,允许适当放牧,合理控制放牧的时间和频率;或者采取划区域放牧的方式,通过划分区域,让牧民们在某个区域放牧到一定期限后又换到另一个区域继续放牧这样交替的方式来缓解对一个地区持续放牧的压力,从而缓解退化草地保护与牧民放牧之间的矛盾。

二、宁夏盐池县草原围栏封育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盐池县草原围栏封育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荒漠草原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物种共存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线与样方的设置
    2.3 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第三章 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植物群落特征
    3.1 引言
    3.2 数据处理方法
    3.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多样性动态特征
    4.1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数据分析与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多样性维持机制
    5.1 研究方法
    5.2 数据分析与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研究
        1.3.2 农牧民分化
        1.3.3 农牧民生计研究
        1.3.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1.6.1 研究区域概况
        1.6.2 数据来源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基本概念
        2.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2.1.2 农牧民
        2.1.3 农牧民分化
        2.1.4 农牧民生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农民分化理论
        2.2.4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5 生态经济人理论
    2.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与农牧民生计现状及问题
    3.1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3.1.1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演变
        3.1.2 基于宏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践效果
        3.1.3 基于农牧民微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践效果
    3.2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现状
        3.2.1 农牧民分化现状
        3.2.2 农牧民生计资本现状
        3.2.3 农牧民牧业生计现状
        3.2.4 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
        3.2.5 农牧民收入及收入稳定性现状
    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生计现存问题
        3.3.1 农牧民分化显着
        3.3.2 生计缓冲能力弱
        3.3.3 牧业生计活动与补奖目标相悖
        3.3.4 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
        3.3.5 收入稳定性水平较低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分化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
    4.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4.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2.2 模型设立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职业维度水平分化的影响
        4.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维度垂直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5.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2.2 模型设立
    5.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5.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的影响
        5.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影响的分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牧业生计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
        6.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影响的理论分析
        6.1.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影响的理论分析
        6.1.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影响的理论分析
    6.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行为的影响
        6.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2.2 模型设立
        6.2.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6.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的影响
        6.3.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3.2 模型设立
        6.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6.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的影响
        6.4.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4.2 模型设立
        6.4.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
    7.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7.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7.2.2 模型设立
    7.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活动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劳动力就业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8.1 理论分析
    8.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8.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8.2.2 模型设立
    8.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8.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稳定性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同封育年限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粒径及碳氮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线设置及土样采集
        1.2.1 样线设置
        1.2.2 土样采集与分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颗粒组成
    2.2 土壤碳
    2.3 土壤全氮
    2.4 土壤碳氮比
3 讨论与结论

(4)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退化与封育恢复特征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草地退化概述
        1.2.1 草地退化原因
        1.2.2 草地退化发展趋势
        1.2.3 草地退化影响研究进展
    1.3 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概述
        1.3.1 草地恢复理论基础
        1.3.2 草地主要恢复措施
        1.3.3 毛乌素沙地恢复措施选择
        1.3.4 封育影响研究进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种群结构及数量特征研究
        1.4.2 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1.4.3 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1.4.4 土壤特征研究
    1.5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1 气候
        2.2.2 植被
        2.2.3 土壤
        2.2.4 地形地貌
        2.2.5 水资源
3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1 实验设计
        3.1.1 样地选择及布设
        3.1.2 样地调查
    3.2 数据分析处理
        3.2.1 重要值
        3.2.2 群落α多样性指数
        3.2.3 群落稳定性指数
        3.2.4 群落相似性
        3.2.5 空间点格局
        3.2.6 半方差函数
        3.2.7 种群生物量估测模型
        3.2.8 种群大小结构划分
4 油蒿种群数量及结构特征研究
    4.1 油蒿种群数量特征研究
        4.1.1 油蒿种群组成
        4.1.2 油蒿种群基本数量特征
    4.2 油蒿个体特征间关系
    4.3 油蒿种群冠幅及高度分布结构研究
    4.4 油蒿种群生存分析
    4.5 油蒿种群生物量研究
        4.5.1 生物量预测模型构建
        4.5.2 生物量模型检验
        4.5.3 油蒿种群生物量估算
    4.6 讨论
        4.6.1 油蒿种群数量波动分析
        4.6.2 油蒿种群结构波动分析
        4.6.3 油蒿种群生物量波动分析
    4.7 小结
5 种群空间格局研究
    5.1 油蒿种群空间格局研究
        5.1.1 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5.1.2 空间异质性研究
        5.1.3 空间点格局特征研究
    5.2 优势伴生种群空间点格局研究
        5.2.1 基本数量特征研究
        5.2.2 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5.2.3 空间点格局特征研究
    5.3 油蒿种群种内关联性研究
    5.4 油蒿种群与优势伴生种群种间关联性研究
    5.5 讨论
        5.5.1 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5.5.2 种群空间关联性分析
    5.6 小结
6 油蒿群落植被特征研究
    6.1 油蒿群落物种组成变化分析
        6.1.1 群落科属组成
        6.1.2 群落生活型组成
    6.2 群落相似性分析
    6.3 群落基本数量特征分析
    6.4 群落生物量分析
    6.5 群落α多样性分析
        6.5.1 α多样性指数数量分析
        6.5.2 α多样性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关系
    6.6 各群落指标相关性矩阵
    6.7 群落稳定性分析
        6.7.1 M·Godron稳定性分析
        6.7.2 M·Godron稳定性与群落特征值关系
        6.7.3 M·Godron稳定性与α多样性关系
    6.8 讨论
        6.8.1 群落物种组成变化
        6.8.2 群落特征值波动
        6.8.3 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波动
        6.8.4 降水年际波动对群落的影响
    6.9 小结
7 油蒿群落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7.1 土壤物理性质统计分析
        7.1.1 土壤含水量
        7.1.2 土壤容重
        7.1.3 土壤机械组成
    7.2 土壤化学性质统计分析
        7.2.1 土壤有机质
        7.2.2 土壤全氮及速效氮
        7.2.3 土壤全磷及速效磷
        7.2.4 速效钾
        7.2.5 土壤pH
    7.3 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7.4 土壤因子与植被关系冗余分析
    7.5 土壤肥力评价
    7.6 生物结皮分析
        7.6.1 生物结皮盖度
        7.6.2 结皮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7.7 讨论
        7.7.1 土壤理化性质波动
        7.7.2 植被群落与土壤间反馈机制
        7.7.3 生物结皮对土壤影响
    7.8 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围栏封育和放牧对盐池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样线和样方的设置
    1.4 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对植物物种及功能群重要值的影响
    2.2 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对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2.3 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4 围栏封育植物和放牧群落多样性与功能群植物特征的关系
3 讨论
    3.1 物种多样性
    3.2 功能群的物种组成
    3.3 群落的数量特征
4 结论

(6)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结构及碳氮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土壤结构研究现状
        1.2.2 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研究现状
        1.2.3 土壤全氮及其氮组分研究现状
        1.2.4 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与氮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特征
        1.3.2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
        1.3.3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碳氮组分特征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
        2.1.5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3 样品测定项目及方法
        2.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结构的变化特征
        3.1.1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干筛团聚体的变化
        3.1.2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
        3.1.3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重量平均直径MWD与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变化
        3.1.4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变化
    3.2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
        3.2.1 不同恢复措施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剖面分布特征
        3.2.2 不同恢复措施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
        3.2.3 不同恢复措施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
        3.2.4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
        3.2.5 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对全土有机碳的贡献
        3.2.6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各剖面干筛组分团聚体全氮的变化
        3.2.7 不同粒级团聚体全氮对土壤全氮的贡献
    3.3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碳氮组分特征
        3.3.1 不同恢复措施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
        3.3.2 不同恢复措施草地土壤氮组分的特征
    3.4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颗粒组成与碳氮组分的相关系数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4.2 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的影响
    4.3 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围栏对荒漠草原景观格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 技术流程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获取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地表数据获取
    2.3 遥感数据获取
第三章 围栏引起的景观类型变化
    3.1 数据处理与景观分类
    3.2 景观指数分析
    3.3 不同景观类型空间变化分析
    3.4 围栏对景观类型变化的影响机制
第四章 围栏对景观要素空间结构的影响
    4.1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4.2 区域NDVI变化研究
    4.3 围栏NDVI变化
    4.4 围栏对景观要素空间分布影响机制
第五章 景观格局影响因子分析
    5.1 围栏内植被盖度与放牧强度相关分析
    5.2 地表植被覆盖度影响因素分析
    5.3 围栏对景观结构变化影响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退牧还草生态补奖对农户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宁夏农牧交错带的农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技术路线图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退牧还草生态补奖对农户行为影响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3 退牧还草生态补奖政策制度梳理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农户基本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研究数据来源
    3.3 农户现状描述
第四章 宁夏退牧还草生态补奖对农户种养殖替代行为影响
    4.1 农户种养殖替代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4.2 农户种养殖替代行为影响研究的模型设定
    4.3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模型估计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禁牧与补奖政策共同作用下其他农户行为的变化
    5.1 宁夏退牧还草生态补奖下农户禁牧遵从度
    5.2 禁牧与补奖政策对农户种植结构、养殖方式的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9)农牧民对草原政策的感知与可信度研究 ——以宁夏和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视角
    第三节 草原承包制和确权研究
第三章 草原管理政策述评
    第一节 中国草原管理制度变迁历史
    第二节 盐池县草原政策变迁历史
    第三节 左旗草原政策变迁历史
    第四节 额济纳旗草原政策变迁历史
第四章 盐池县草原管理政策的感知与可信度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草原政策的感知分析
    第三节 草原政策的可信度评价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阿拉善左旗草原管理政策的感知与可信度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草原政策的感知分析
    第三节 草原政策的可信度评价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额济纳旗草原管理政策的感知与可信度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草原政策的感知分析
    第三节 草原政策的可信度评价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农牧民的感知差异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农牧民对草原政策感知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影响农牧民政策感知的相关分析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围封对柳杨堡饲用植物种群数量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全球荒漠化与草地退化
        1.1.2 草地退化与围栏封育
        1.1.3 围栏封育对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影响
        1.1.4 盐池县治理退化草地存在的问题
        1.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关于围栏封育研究的进展
        1.2.2 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2.1 气候
        2.2.2 地形地貌
        2.2.3 土壤
        2.2.4 植被情况
    2.3 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
        2.3.1 人口及社会经济概况
        2.3.2 水资源概况
        2.3.3 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资源结构
        2.3.4 牧草资源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地布设
    3.2 基本资料收集
        3.2.1 外业调查
        3.2.2 资料查阅
    3.3 内业数据分析处理
        3.3.1 植物种分类
        3.3.2 数量特征指标的选择和计算
        3.3.2.1 饲用植物数量特征指标的选择和计算
        3.3.2.2 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选择和计算
        3.3.3 相关分析
        3.3.4 回归分析
        3.3.5 排序
        3.3.6 差异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完全封育区饲用植物与相关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
        4.1.1 完全封育区饲用植物基本情况
        4.1.2 饲用植物种群在整个植物群落中的地位
        4.1.3 饲用植物与毒杂草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4.1.4 饲用植物与土壤因子的CCA排序结果
        4.1.5 饲用植物种群数量特征与年降雨量的相关性
    4.2 完全封育区饲用植物种群数量特征数据的回归分析
    4.3 三种封育管理措施下饲用植物种群数量特征和土壤指标的差异
        4.3.1 三种封育管理措施下饲用植物种群数量特征的差异
        4.3.2 三种封育管理措施下土壤指标的差异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建议
    5.2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1-饲用植物营养成分及适口性一览表

四、宁夏盐池县草原围栏封育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荒漠草原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物种共存格局[D]. 吴婷. 宁夏大学, 2020(03)
  • [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D]. 周升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不同封育年限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粒径及碳氮储量的影响[J]. 谢莉,宋乃平,孟晨,吴婷,陈晓莹,李敏岚,岳健敏. 草业学报, 2020(02)
  • [4]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退化与封育恢复特征及机制研究[D]. 刘建康.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围栏封育和放牧对盐池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J]. 吴婷,宋乃平,陈晓莹,李敏岚,陈娟. 草地学报, 2019(03)
  • [6]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结构及碳氮特征的影响[D]. 于双. 宁夏大学, 2019(02)
  • [7]围栏对荒漠草原景观格局的影响[D]. 随金明. 宁夏大学, 2018(01)
  • [8]退牧还草生态补奖对农户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宁夏农牧交错带的农户调查[D]. 王冬雪. 宁夏大学, 2018(01)
  • [9]农牧民对草原政策的感知与可信度研究 ——以宁夏和内蒙古为例[D]. 赵颖.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6)
  • [10]围封对柳杨堡饲用植物种群数量特征的影响[D]. 吴月.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宁夏盐池县草地护栏围护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