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驾驶人机工程学综合评价的座舱试验台的研制

用于驾驶人机工程学综合评价的座舱试验台的研制

一、驾驶工效综合评定座舱实验台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姬鸣,解旭东,邱燕[1](2021)在《飞行座舱人因设计中的眼动追踪技术应用》文中指出目的结合飞行人机交互设计和视觉认知特征,提出了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人因设计与评估方法,使驾驶舱仪表显示设计更符合人的认知需求,提高人机工效。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归纳了飞行仪表布局的认知交互机制、界面设计评估机理及人因设计构思的生成机制,分析了眼动追踪技术在航空仪表设计认知和创新技术上的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结论系统探讨了眼动追踪技术在飞行座舱仪表设计认知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分析了适应飞行员视觉认知特征的座舱仪表显示方式,以及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评估触控交互仪表设计的方法体系。同时,在眼动技术运用过程中融合多感觉通道信息参数,提升了设计师的主观认知和不确定性的定量建模方法,为驾驶舱仪表的人因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邹媛媛[2](2019)在《基于飞行任务的小型飞机座舱界面信息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科技的不断创新,使通用航空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小型飞机作为其主要机型在功能上日益完善,显示系统也趋向复杂与多元化,用户对于界面中信息呈现和交互品质产生了更高的要求。界面中的信息应与飞行员的需求、认知模式相匹配,以保证飞行高效、安全。因此,本文将界面信息带入到实际的任务中去,结合飞行员的思维模式以及生理特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参照C-172座舱界面,对信息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同时基于五边飞行的任务特性及各个阶段飞行状态的特点,对起飞、平飞、下降中所需监控的信息和操作进行梳理。其次结合飞机适航规章标准及信息设计相关理论,从可视性、认知度、体验性三个角度总结出小型飞机座舱界面信息设计原则,其中信息的内容、元素、布局是决定界面信息质量以及信息传递效率的关键因素,针对上述三种要素,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通过等级评定量表法,量化飞行员对界面的信息需求,划分出飞行任务中不同阶段的信息显示优先级;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信息元素辨识度评价体系,筛选出易于认知的元素表现形式;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分析飞行员在不同飞行阶段对信息的注意力分配与注视转移,了解各部分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得出科学合理的信息布局。基于研究结果,从设计学角度,在现有界面基础上对界面中信息进行优化设计,以降低飞行员的认知负荷,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以及任务的执行质量。运用眼动实验,将改进前后界面进行对比,通过行为数据及眼动指标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可参考性。

郎佳宁[3](2019)在《一种面向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界面布局设计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自动驾驶系统虽然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的联动作业,但带给司机岗位职责的变化和人机配合机理的重置。司机在全自动运行系统中切换角色,包括了操控列车、照顾乘客、观察列车外部情况、处理系统本身无法快速处理的列车异常情况。在复杂的人机交互过程中,驾驶界面作为两者间信息交互的主要载体和通道,对它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论文共涉及到全自动驾驶界面布局设计的三个阶段:分析、设计、评价。针对这三个阶段的内容,本文展开了详细的探讨。论文完成的工作如下:(1)针对全自动运行地铁的驾驶模式,分析不同驾驶模式下的驾驶任务。根据构建的“场景-任务-器件”分析模型,建立了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任务库。确定了器件的使用频率,器件的重要性及相关性。明确了全自动驾驶界面所需布置的显控器件。分析了器件尺寸、间距等配置属性规范,依据IS09355中的相关标准在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评估任务要求,分析控制器件评估要素并建立评估信息表,确定了控制器件的操纵形式。(2)分析了驾驶界面布局的工效学标准,并依据相关标准对布局原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确定了布局的重要性、使用频率、相关性、功能分组作为驾驶界面布局设计原则。针对中间逃生门结构下离散化的驾驶界面,首先通过平面的空间转化实现了空间布局的平面化。综合布局原则与驾驶界面的几何位置构建了驾驶界面布局设计的数学模型。最后使用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计算,为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界面布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3)提出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界面布局评价的“任务-器件-动作”指标体系,基于模糊理论构建了界面布局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搭建的人机交互平台进行了两次实验。首先通过信息采集实验获取评价模型的关节动作客观数据以及主观感受,利用实验数据计算评价模型中的权重。然后通过验证实验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并对布局进行最终评价。本研究的框架即为一套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界面布局的人因设计流程,完成了从“分析-设计-评价-确定”的驾驶界面布局设计的实现过程。从需求入手进行分析,基于人因工效学与人因原则实现驾驶界面的自动布局,并在设计阶段完成界面布局评价。整个过程提高了界面布局设计效率,为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界面布局设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

鲍俊平[4](2019)在《驾驶舱噪声对飞行员情景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部分飞机舱内噪声数据统计以及驾驶舱噪声相关标准规章分析,得出了飞机驾驶舱噪声应在85dBA以下。研究了飞行员对驾驶舱声音的感知及加工过程,推导出噪声对飞行员的影响方式。按照直接间接划分情景意识影响因素,建立了影响因素集,并由此建立了基于影响因素的情景意识定性模型。基于注意资源分配,建立了驾驶舱噪声影响下的飞行员情景意识定性模型。分析定性模型每一部分的形成机制,结合概率论思想和模糊评价思想,由外而内地将定性模型进行量化,从而建立了噪声下的情景意识定量模型。从主观测量方法、客观测量方法和生理测量方法三个方面,讨论了情景意识测量方法优缺点和使用限制,确定了3-DSART、SAGAT和眼动测量作为第四章实验测量方法,并对如何应用于实验做出了说明。基于飞行模拟平台设计了不同噪声环境下的情景意识测量实验。设计了SAGAT记忆探查问卷和3-DSART问卷,采用眼动生理测量方法对被试进行跟踪测量。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相关性分析并得到了以下结论:1)当噪声级增加时,被试情景意识水平逐渐下降;2)眼动特征量中眨眼频率、眼跳频率和瞳孔直径可作为情景意识水平的判断指标,其中眨眼频率与情景意识水平正相关,眼跳频率和瞳孔直径与情景意识水平负相关;3)基于注意资源分配的模型计算值与情景意识水平高度正相关。将驾驶舱噪声对飞行员情景意识影响的研究思路通用化,形成了驾驶舱内环境因素对飞行员情景意识影响研究的通用思路:1)分析驾驶舱内环境成因和现状;2)建立情景意识影响因素集,从中分析内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对情景意识的影响原理,建立该内环境下的飞行员情景意识定性模型;3)对定性模型进行量化,建立定量模型;4)设计以该内环境为变量的情景意识测量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该内环境对情景意识的影响,得出结论。

段炼[5](2018)在《基于热电制冷的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装甲部队是各国军队必不可少的一个兵种,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其战斗力和军事地位至关重要。决定着装甲车战斗力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是车内的驾乘人员,但他们所处的作战环境和条件却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他们战斗力的发挥。首先,装甲车辆乘员舱内部的空间十分狭小,而驾乘人员可能需要在狭小空间中长期闭窗操作,局部环境远远偏离乘员正常生理需求。其次,装甲车内部常常会出现异常的高温状态。在较为炎热的地区和季节中,装甲车在户外作战和训练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等外部热量,再加上自身产生的热量和钢铁装甲造成的内部空间较为封闭,舱内热量得不到有效散发,使得舱内温度常常居高不下。最后,针对我国陆军装甲兵的冷却防护系统研究和热舒适性研究还远远不足,目前还无法完善解决舱内高温环境对乘员的影响。现有的装甲兵冷却防护系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冷却技术和装备并无统一有效的模式,且普遍面临制冷效果差、装备后效果不明显的困境,无法完全满足部队的实用要求。因此,研发适合我军装甲部队的冷却防护系统,对提高我军装甲作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围绕着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的系统设计和性能效果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分析了国内外装甲兵冷却防护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确定了个体冷却系统的基本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本文在充分分析了现有的各种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的优缺点后,确定选用装甲兵个体的微环境冷却方案;然后对比了现有的个体微环境冷却方案的各种形式,确定采用冷却效率最高、舒适性和安全性最好的液体冷却服的形式;最后,在各种制冷技术中选择了热电制冷作为冷源装置的基本制冷技术方案。(2)设计开发了热电制冷装置稳态性能测试方法和测试系统,搭建了热电制冷装置性能测试实验台。经分析,实际的热电制冷系统稳态性能不仅与热电材料的优值系数、电偶的面长比等性能参数有关,还与热电元件的级数、接触电阻、接触热阻、冷热端温差等元件参数相关,也与制冷元件工况状态、冷热端换热方式、系统输入控制方案等许多系统因素有关。目前亟需一套能够有效地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有效的测试和评价的系统化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针对实际工况下的热电制冷元件和装置性能测试需求现状,本文开发了一套有效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系统。该方法和系统既能够实现在真空环境下对热电制冷元件塞贝克系数、优值系数等相关参数的测量,也能够模拟实际工况对热电制冷系统的工作电压、电流、输入功率、散热量、制冷量、制冷系数、制热能效比等参数进行测量,为热电制冷装置的综合性能测试和评价创造了条件。继而完成了测试实验台的搭建,为后续的个体冷却系统的设计选型和性能检测提供了依据。(3)研发了全身式个体冷却防系统,制作了实验样机并进行了系统性能测试。针对部分装甲兵活动较剧烈、散热量较大的情况,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系统主要由冷源装置和全身式液冷服组成。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确定系统设计要求、核算系统设计参数、冷源装置的设计和集成、液冷服的设计选用、热电制冷模块热端散热方式研究、系统样机的开发、样机性能测试等。在热电制冷模块热端散热方式研究中,本文研究了翅片强制对流、热管强制对流和水冷散热等散热方式对热电制冷系统制冷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几种散热方式应用于装甲车舱内的可行性。最终在全身式冷却系统样机制作时采用了热管强制对流散热的散热方式,以保证样机工作性能的可靠和稳定。在对全身式冷却系统样机的性能测试研究显示,样机的制冷功率在40℃的环境温度下可达349W,在50℃下最大输出制冷功率为272W,能够满足最大负荷工况下300W和极限高温工况下150W的设计要求。该系统的制冷效果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环境温度越低,输出制冷功率和系统效率就越大。同时,系统的制冷效果还受到输入工况和循环水流速等因素的影响。(4)研发了分体式个体冷却系统,包括热电制冷头盔和热电制冷背心两种系统,分别制作了样机并且进行了样机性能测试。本文针对部分装甲兵活动灵活性要求较高、人体散热量较小的情况,开发了分体式个体冷却装置,包括热电制冷头盔和热电制冷背心。主要研究工作包括:确定每个装置的设计参数、核算单个模块的制冷量、完成装置的结构设计、样机的开发和集成、进行样机性能测试等。其中热电制冷头盔能够包裹佩戴者头部和颈部,使用了风冷制冷模块提供冷风吹向佩戴者面部,用水冷制冷模块提供冷水送往佩戴者颈部的循环管路吸热,以风冷和水冷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佩戴者的舒适性需求。对分体式冷却系统样机的性能测试研究显示,两种样机的制冷功率能够分别满足最大负荷工况和极限高温工况的设计要求。在进一步的测试中还发现,分体式个体冷却系统的制冷效果同样也会受到环境温度、输入工况、循环水流速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热电制冷背心的制冷性能还会受到热电制冷模块放置方向的影响。(5)采用了人体客观生理参数和主观感受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本文研究开发的个体冷却装置的工作效果进行更加全面、有效的评价。生理参数和主观感受的测试是同时进行的,5名实验人员在模拟装甲车驾驶舱内高温环境条件的实验室中,共计进行了15人次的生理参数测试,其中有10人次的测试过程中进行了主观舒适度感受的调查问卷测试。实验人员佩戴个体冷却装置,在120min内进行了特定的脑力和体力活动。通过测量实验人员的体表温度、出汗量、心率等客观生理指标,与不佩戴冷却装置的参数进行对比,对个体冷却装置的客观降温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统计实验人员热舒适感受的主观调查问卷结果,评价了穿戴不同个体冷却装置的人体热舒适性效果。(6)本文探索了微纳尺度强化换热技术应用于热电制冷个体冷却系统中的强化换热特性。在对热电制冷头盔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水冷模块使用的微型循环水泵会在佩戴者脑后不断产生震动和噪音,严重影响佩戴者的舒适性和注意力。为了彻底解决水泵的震动和噪音问题,本文研究了用纳米流体自然循环换热代替水泵强制对流换热的可行性。本文配置了不同材质、浓度和粒径的纳米流体作为循环工质,设计了纳米流体自然对流循环流动与换热特性实验装置,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纳米流体自然对流循环换热特性,为纳米流体在人体冷却装置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大量系统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热电制冷系统制冷能力和效率的关键因素是提高热电制冷热端的散热强度。因此本文开发了新型的微纳米尺度热端散热结构,进行了热电制冷模块热端的强化换热散热方式研究。本文采用电镀的方法制作了一种微纳尺度多孔表面和一种基于泡沫金属的微纳尺度多孔表面,将这两种表面结构分别制作在热电制冷元件的热端,形成了两种微纳米多孔结构的热电制冷元件相变散热表面。然后将这两种表面结构的相变散热特性与传统的翅片强制对流、热管强制对流和水冷散热等方式进行了实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两种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相变换热的有效沸腾工作的区间,热电制冷模块的制冷功率输出能力和系统的制冷系数要明显优于其它几种散热方式,但目前的散热器结构和循环工质还有一些不足,导致在大功率散热时出现了工质全部蒸发来不及冷却回流的情况,所以现有结构在大功率散热时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发的个体冷却系统能够满足装甲兵实际使用的需要,为解决我军装甲兵种的热应激和热损伤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和相关的装置,也为基于热电制冷的人体冷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孙彬[6](2018)在《平视显示器视觉遮蔽现象及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平视显示器(HUD,Head up display)已经成为未来中国民航发展规划的一部分,中国民航局计划于2025年,实现所有客机均安装使用HUD。HUD以准直投射的方式在飞行员视野前方呈现飞行信息,使飞行员不必低头后再重新聚焦观察外部视景,提高飞行员的飞行绩效。然而,在飞行员和外界之间插入信息(HUD符号)可能会引起显示混乱、注意力捕获(Attention Capture)以及认知隧道(Cognitive Tunneling)效应,影响飞行安全,这种现象归结为视觉遮蔽现象。本文针对视觉遮蔽现象评估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向平视显示器的设计和适航审定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和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部分:(1)研究分析FAA颁布的与运输类飞机驾驶舱、机载电子设备、HUD设计使用、人为因素相关的适航规章,解析规章背后所对应的HUD显示方面的缺陷。分析SAE发布的对HUD规定的最低性能标准,确定可能影响视觉遮蔽现象的设计方面的因素。(2)根据SAE AS8055A标准情况下HUD最低性能标准,初步确定一个三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改进德尔菲法(MD,Modified Delphi)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对视觉遮蔽现象影响较大的指标。(3)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关文献,选取实验变量,设计并开展跑道入侵情境下飞行员使用静态HUD进近着陆的模式遮蔽现象对照实验。分析被试的主客观分析指标,得到不同实验变量的最佳取值范围。(4)设计并开展跑道入侵情境下飞行员使用正常HUD进近着陆的偏对比现象实验。记录被试的飞行绩效、主观评价以及眼动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变量不同取值情况下被试飞行绩效的优劣以及探究被试的眼动指标与飞行绩效之间的关系。

白永超,刘涛,张冀聪,张康宁,罗煜,梁小辉,王青[7](2018)在《基于通用型模拟飞行系统的脑力状态评定台研制》文中认为目的开发一台基于通用型模拟飞行系统的脑力状态评定台,以在实验室内高效地开展不同机型的脑力状态工效学实验。方法平台由飞行驾驶平台、视景及座舱仪表系统、飞行仿真测控系统和脑电采集记录系统组成。设计了一套基于飞行任务的脑电实验系统,并且进行了平台通用性设计、平台实时性设计与数据同步性设计。结果基于通用仿真框架,搭建了飞行仿真测控系统,保证了平台的通用性,极大提高了进行新机型实验的效率。采用反射内存网和采集卡保证了平台的实时性,满足了脑电实验高时间精度的要求。结论该系统可以完成地表目标识别、空中目标攻击等模拟任务,还可以进行飞行员脑力负荷评定、疲劳检测以及对仪表信息界面做出工效学评价,达到了平台设计要求。

裴后举,丁媛媛,蒋彦龙,高志刚,施红[8](2017)在《民机驾驶舱人机工效符合性认证方法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对国内外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中与驾驶舱人机工效相关的条款进行总结。从适航认证的角度对民机驾驶舱人机工效符合性认证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如何选择符合性方法进行了说明。阐述了目前广泛使用的虚拟仿真法、模型试验法两种人机工效符合性评价方法。为运输类飞机人机工效设计和型号认证提供指导。

郭云东,孙有朝[9](2017)在《飞机驾驶舱人-机-环实验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在地面实验室开展系统全面的飞机驾驶舱工效学实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人-机-环闭路仿真模拟实验系统方案。综合分析实验系统的设计指标和功能要求,基于相似理论和模块化设计方法,分别对飞机仿真平台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环境模拟舱、飞行员生理和心理测量系统开展研究和方案设计。最后搭建出半物理仿真模拟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可用于飞行员工作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飞行员工作负荷评估以及仪表显示界面布局设计等。

杨坤,高温成,白杰[10](2016)在《基于眼动指标的飞行仪表布局评估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飞行仪表布局变化对飞行员观察各仪表注视时间、注视点、仪表间注视转移频率和扫视轨迹的影响,以开展飞机飞行仪表布局的工效学评估。方法设计眼动测量试验,通过搭建简易仿真平台,让12名被试驾驶塞斯纳172、波音737-300和波音737-800依次完成直线爬升、平直飞行和水平转弯3个阶段的模拟飞行任务,同时记录被试的眼动数据。结果 (1)同一飞行任务中飞行员对各飞行仪表的注视时间百分比和注视点百分比没有因为仪表布局的差异而产生显着性差异。(2)对于不同型号飞机的飞行仪表布局,同一飞行任务中飞行员在各飞行仪表间的注视转移频率基本一致,但对波音737-800飞机飞行仪表的扫视轨迹长度更短且具有明显差异。结论随着飞行仪表布局的优化,飞行员观察飞行仪表时的注意力分配和各仪表间的注视转移频率并无明显差异,但扫视轨迹长度逐渐变短且变化显着。

二、驾驶工效综合评定座舱实验台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驾驶工效综合评定座舱实验台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飞行座舱人因设计中的眼动追踪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眼动追踪的飞行仪表布局与设计评估
    1.1 驾驶舱仪表系统布局评估
    1.2 驾驶舱显示界面设计评估
        1.2.1 主飞行显示器设计评估
        1.2.2 告警系统设计评估
        1.2.3 平视显示器设计评估
    1.3 无人机仪表界面设计评估
2 融合眼动追踪的航空人机交互技术
    2.1 状态识别技术
    2.2 眼控交互技术
3 以往研究局限及将来研究展望
4 结语

(2)基于飞行任务的小型飞机座舱界面信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小型飞机座舱界面信息总结与五边飞行任务分析
    2.1 座舱显示系统的发展
    2.2 小型飞机座舱界面显示信息归纳与总结
        2.2.1 PFD界面显示信息
        2.2.2 MFD界面显示信息
    2.3 五边飞行任务分析
        2.3.1 起飞阶段任务分析
        2.3.2 平飞阶段任务分析
        2.3.3 下降阶段任务分析
第3章 小型飞机座舱界面信息设计原则与研究方法
    3.1 信息可视性原则
        3.1.1 座舱界面视界区
        3.1.2 信息显示内容可视性设计原则
        3.1.3 信息布局可视性设计原则
    3.2 信息认知设计原则
        3.2.1 信息认知影响因素
        3.2.2 信息元素认知设计原则
    3.3 信息体验性设计原则
    3.4 小型飞机座舱界面信息设计研究方法
        3.4.1 等级评定量表法在信息显示中的应用
        3.4.2 层次分析法在信息元素设计中的应用
        3.4.3 眼动追踪法在信息布局中的应用
第4章 五边飞行任务下的座舱界面信息设计研究
    4.1 基于数字量表法的座舱界面显示信息及优先级研究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1.4 结果与分析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信息元素设计研究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对象
        4.2.3 界面信息元素提取与辨识度评价体系构建
        4.2.4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4.3 基于眼动追踪的信息布局设计研究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任务
        4.3.3 眼动数据采集
        4.3.4 实验数据分析
        4.3.5 实验数据讨论
第5章 小型飞机座舱界面信息设计及设计评价
    5.1 小型飞机座舱界面信息设计的界定
    5.2 界面整体信息布局设计
    5.3 界面背景设计
    5.4 信息显示内容与显示方式设计
        5.4.1 空速指示信息设计
        5.4.2 姿态指示信息设计
        5.4.3 高度指示信息设计
        5.4.4 航向指示信息设计
        5.4.5 发动机与燃油系统信息设计
    5.5 信息设计整体呈现
        5.5.1 主飞行显示器界面
        5.5.2 多功能显示器界面
    5.6 基于眼动追踪的设计评价
        5.6.1 实验材料与被试
        5.6.2 实验流程
        5.6.3 实验数据分析
        5.6.4 设计评价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3)一种面向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界面布局设计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概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分析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全自动驾驶模式下驾驶界面器件需求分析
    2.1 全自动运行驾驶级别下的不同驾驶模式
        2.1.1 全自动运行自动化等级
        2.1.2 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模式
    2.2 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任务分析
        2.2.1 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任务分析模型
        2.2.2 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任务库
    2.3 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界面显控器件分析
        2.3.1 基于驾驶任务的显控器件的使用特性分析
        2.3.2 全自动驾驶界面显控器件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界面器件分类与选型
    3.1 控制器件的分类
    3.2 器件配置形式的确定
        3.2.1 器件配置属性规范
        3.2.2 器件选型评估要求
        3.2.3 器件选型评估过程
        3.2.4 器件选型评估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界面布局设计
    4.1 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界面工效学要求
        4.1.1 人体尺寸及运用要求
        4.1.2 驾驶眼点位置的确定
        4.1.3 操作域和视野域的划分
    4.2 基于人因规则的全自动驾驶界面空间布局的生成算法
        4.2.1 驾驶界面的人因布局原则
        4.2.2 控制器件布局问题的数学模型
        4.2.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控制器件布局设计
        4.2.4 控制器件布局算法的实现
    4.3 本章小结
5 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界面布局评价
    5.1 驾驶界面布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 基于模糊理论的驾驶界面器件布局评价模型的构建
        5.2.1 模糊理论
        5.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5.3 驾驶界面器件布局评价模型权重的确定
        5.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5.3.2 基于人因实验的指标权重信息采集
        5.3.3 动作层指标权重计算
        5.3.4 器件层指标权重计算
        5.3.5 任务层指标权重计算
    5.4 驾驶界面器件布局评价模型的验证
        5.4.1 模型验证实验前提设置
        5.4.2 模型验证实验过程
        5.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5.5 驾驶界面显控器件布置方案的筛选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成果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驾驶舱噪声对飞行员情景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驾驶舱噪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飞行员情景意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驾驶舱噪声环境及标准研究
    2.1 驾驶舱噪声环境
        2.1.1 噪声来源及传播
        2.1.2 部分飞机舱内噪声数据统计
    2.2 噪声相关标准分析
    2.3 驾驶舱噪声对飞行员的影响
        2.3.1 驾驶舱声音感知过程
        2.3.2 噪声特性
        2.3.3 噪声对飞行员的影响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行员情景意识模型和测量方法研究
    3.1 情景意识影响因素分类
    3.2 基于影响因素的情景意识定性模型
    3.3 基于注意资源分配的情景意识建模
        3.3.1 概述
        3.3.2 基于注意资源分配的情景意识定性模型
        3.3.3 基于注意资源分配的情景意识定量模型
    3.4 情景意识测量方法研究
        3.4.1 主观测量方法
        3.4.2 客观测量方法
        3.4.3 眼动生理测量
        3.4.4 情景意识测量方法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驾驶舱噪声对飞行员情景意识的影响实验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被试
        4.1.2 实验平台及设备
        4.1.3 实验任务及操纵方法
        4.1.4 实验流程
    4.2 实验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5)基于热电制冷的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装甲兵冷却系统概述及研究现状
        1.2.1 空调系统方案
        1.2.2 个体微环境冷却方案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热电制冷技术分析
    2.1 热电制冷原理与机理分析
    2.2 热电制冷系统理想循环与极限工况
        2.2.1 热电制冷理想循环
        2.2.2 热电制冷理论极限工况
    2.3 热电制冷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热电制冷系统综合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研究
    3.1 热电制冷系统综合性能分析
    3.2 测试方法与装置
        3.2.1 测试系统
        3.2.2 测试方法
    3.3 实验台的搭建
    3.4 本章小结
4 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研究
    4.1 个体冷却系统研发要求
    4.2 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结构研究
    4.3 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性能研究
        4.3.1 热端散热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2 全身式冷却系统实验样机制作
        4.3.3 全身式冷却系统性能测试与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分体式冷却系统研究
    5.1 热电制冷头盔系统研究
        5.1.1 热电制冷头盔结构研究
        5.1.2 热电制冷头盔样机制作
        5.1.3 热电制冷头盔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5.1.4 热电制冷头盔性能研究
    5.2 热电制冷背心系统研究
        5.2.1 热电制冷背心系统结构研究
        5.2.2 热电制冷背心系统性能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个体冷却装置人体穿戴效果研究
    6.1 人体穿戴客观生理指标效果研究
    6.2 人体穿戴主观感受效果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微纳米尺度强化换热技术研究
    7.1 纳米流体自然循环换热特性研究
        7.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7.1.2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7.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2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强化换热特性研究
        7.2.1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制作工艺
        7.2.2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热端换热模块集成
        7.2.3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1: 热舒适性调查问卷(全身式)
附录2: 热舒适性调查问卷(分体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英文论文
    论文Ⅰ
    论文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平视显示器视觉遮蔽现象及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名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1.3.2 HUD人为因素适航要求解析
        1.3.3 视觉遮蔽现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3.4 模式遮蔽现象的实验研究
        1.3.5 偏对比现象的实验研究
第二章 驾驶舱人为因素适航要求及标准分析
    2.1 引言
    2.2 适航条款解析
        2.2.1 FAR25.1302(b)
        2.2.2 FAR25.771(a)
        2.2.3 FAR25.773(a)(1)
    2.3 工业标准解析
        2.3.1 SAEAS8055A运输类飞机HUD最低性能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觉遮蔽现象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引言
    3.2 初步建立指标体系
    3.3 实施调查过程
    3.4 数据统计和处理
    3.5 结果及分析
        3.5.1 专家咨询结果
        3.5.2 咨询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式遮蔽现象评估实验
    4.1 引言
    4.2 评估方法的选取
        4.2.1 虚拟仿真评估法
        4.2.2 调查评估法
        4.2.3 实验评估法
        4.2.4 观察分析法
        4.2.5 实际运行测定法
    4.3 实验设计
        4.3.1 被试的选取
        4.3.2 实验平台的调试
        4.3.3 实验变量的选取
        4.3.4 实验流程的确立
    4.4 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4.4.1 主观评价指标分析
        4.4.2 飞行绩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偏对比现象评估实验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被试的选取
        5.2.2 平台的调试
        5.2.3 实验流程的确立
    5.3 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5.3.1 飞行绩效及主观评价分析
        5.3.2 眼动指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通用型模拟飞行系统的脑力状态评定台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组成
    1.1 模拟飞行驾驶平台
    1.2 飞行仿真测控系统
    1.3 脑电采集系统
2 系统设计及实现
    2.1 系统拓扑结构
    2.2 飞行视景及座舱仪表
    2.3 脑电实验系统设计
    2.4 平台通用性设计
    2.5 平台实时性设计
    2.6 数据同步性设计
3 讨论
    3.1 飞行员脑力负荷评定
    3.2 飞行员疲劳检测
    3.3 仪表界面工效研究
4 结论

(8)民机驾驶舱人机工效符合性认证方法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人机工效符合性认证的基础
2 人机工效符合性认证的方法
3 人机工效符合性认证方法的选择
    3.1 从设计特征的角度来选择符合性认证方法
    3.2 从条款特征的角度来选择符合性认证方法
4 人机工效符合性评价方法
5 结论

(9)飞机驾驶舱人-机-环实验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人-机-环实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1)飞行员工作绩效的生理和心理参数测量设备的先进性
    2)驾驶舱的可重构性和真实性
    3)飞行环境及飞行任务的真实性
    4)实验系统的经济性
2 飞机仿真平台系统方案设计
    2.1 飞机仿真平台的硬件系统
    2.2 飞机仿真平台的软件系统
        1)飞行仿真系统
        2)视景仿真系统
        3)仪表显控系统
3 环境模拟系统方案设计
    3.1 热环境模拟
    3.2 声环境和缺氧环境的模拟
4 飞行员心理和生理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5 工效实验系统平台搭建
6 结束语

(10)基于眼动指标的飞行仪表布局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眼动实验设计
    2.1 设备
    2.2 实验人员
    2.3 实验任务
3 结果
    3.1 注视时间百分比
    3.2 注视点百分比
    3.3 注视转移频率
    3.4 扫视轨迹长度
4 讨论
5 结论

四、驾驶工效综合评定座舱实验台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飞行座舱人因设计中的眼动追踪技术应用[J]. 姬鸣,解旭东,邱燕. 包装工程, 2021(18)
  • [2]基于飞行任务的小型飞机座舱界面信息设计研究[D]. 邹媛媛.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5)
  • [3]一种面向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界面布局设计方法的研究[D]. 郎佳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驾驶舱噪声对飞行员情景意识的影响研究[D]. 鲍俊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基于热电制冷的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研究[D]. 段炼. 山东大学, 2018(04)
  • [6]平视显示器视觉遮蔽现象及评估方法研究[D]. 孙彬. 中国民航大学, 2018(10)
  • [7]基于通用型模拟飞行系统的脑力状态评定台研制[J]. 白永超,刘涛,张冀聪,张康宁,罗煜,梁小辉,王青.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8(01)
  • [8]民机驾驶舱人机工效符合性认证方法及评价方法研究[J]. 裴后举,丁媛媛,蒋彦龙,高志刚,施红.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 2017(04)
  • [9]飞机驾驶舱人-机-环实验平台研究[J]. 郭云东,孙有朝. 航空计算技术, 2017(01)
  • [10]基于眼动指标的飞行仪表布局评估研究[J]. 杨坤,高温成,白杰. 人类工效学, 2016(03)

标签:;  ;  ;  ;  

用于驾驶人机工程学综合评价的座舱试验台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