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年广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报告

2002-2003年广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报告

一、2002~2003年广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情况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田木[1](2018)在《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构建基于媒介可接受性和人群脆弱性的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并验证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以划分我国疟疾再传播风险区域,为指导我国消除疟疾后监测与防止输入继发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当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消除疟疾地区和国家推荐关于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的敏感性-可接受性-脆弱性分析法,结合传统风险评估方法,在文献综述和小组讨论基础上提出与疟疾再传播风险相关的各级指标,通过Delphi法遴选特异指标并确定其权重,从而构建以媒介可接受性和人群脆弱性为核心内容的指标体系。第二部分为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建立研究。在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8个乡镇17个村寨开展媒介种类调查后,选择4个乡镇5个村寨深入开展媒介种类、媒介密度、叮人率、人血指数、经产蚊比例等媒介可接受性调查,以及输入病例占比、输入虫种、流动人口占比等人群脆弱性数据现场采集,依据第一部分遴选和构建的指标体系,建立小尺度(村寨水平)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small-scale malaria re-establishment risk assessment model,SMRRAM),计算各村寨媒介可接受性和人群脆弱性综合得评分及风险等级,根据乘法模型计算再传播风险指数(malaria re-establishment index,MRI)等级,量化评估不同村寨的疟疾再传播风险。第三部分为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验证与应用研究。以2016年报告的全国疟疾输入病例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步式数学模型筛选主要指标并确定其权重,建立大尺度(县级水平)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large-scale malaria re-establishment risk assessment model,LMRRAM),计算以县为单位的传播风险等级,构建全国疟疾再传播风险地图,弥补当前仅依据媒介种类评价传播风险的不足。结果:Delphi法调查的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评分的Kendall协调系数W=0.488,χ2= 132.698,P<0.001。构建的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2类(媒介可接受性和人群脆弱性)、4大因素(媒介因素、气象因素、病例输入因素和人口流动因素)、16个指标(媒介种类、媒介密度、叮人率、人血指数、经产蚊比例、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入境至发病间隔、发病至治疗间隔、输入病例多少、输入虫种、输入病例疫点类型、跨境流动人口占比、外出地疟疾疫情、在外居住时间和在外居住有无防护措施),即三级指标体系。内在信度克朗巴哈(Cronbach)α系数为0.883,标准化后为0.904,均超过0.7,表明信度符合要求。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公因子方差比、变量的共同度对所有变量均为1,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0.0%,说明这些变量绝大部分信息都可被因子解释,信息丢失少,提取的总体效果理想。16个指标权重依次为0.076、0.069、0.066、0.057、0.051、0.060、0.057、0.059、0.067、0.058、0.070、0.068、0.049、0.069、0.059、0.066。媒介因素各指标权重的中位数为0.066,病例输入因素各指标权重的中位数为0.067,气象因素各指标权重的中位数为0.059,人口流动因素各指标权重的中位数为0.063。媒介因素中媒介种类的权重最高(0.076),病例输入因素中输入虫种的权重最高(0.070)。在中缅边境的媒介调查点共收集按蚊15种10053只,占比排前三种分别为中华按蚊(75.4%)、昆明按蚊(15.6%)和微小按蚊(3.5%)。5个研究村寨传疟媒介为微小按蚊、中华按蚊、或两种媒介混合,村寨间媒介密度存在差异,微小按蚊密度范围为0.66-4.49只/灯/夜,中华按蚊密度范围为0.60-103.54只/灯/夜。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叮人率分别为3.3只/人/夜和3.6只/人/夜,人血指数分别为0.065和0.184,经产蚊比例分别为90.5%和93.3%。各村寨月平均气温为14℃-22℃,月降雨量为183mm-217mm。输入病例的入境至发病间隔为5.6天-12.0天,发病至治疗间隔为1.8天-3.6天,输入病例密度为0.000-0.033,输入虫种以间日疟原虫(93.8%)为主、其余为恶性疟原虫,输入病例疫点类型为已出现传播的疫点和具备传播可能的疫点,跨境流动人口占比为28.4%-72.0%,外出地主要为缅甸,在外居住时间为1.6-11.0个月,98.0%以上流动人口在外居住采取了防护措施。根据各指标赋值和权重构建的SMRRAM模型依次计算媒介可接受性、人群脆弱性、MRI得分,并由低到高分别赋予1-5个等级。结果显示,媒介接受性最高为卡牙河,综合得分为1.641,等级为5;其次为景颇寨、户缺坝和新村;最低为转坡寨,综合得分1.142,等级为1。脆弱性最高为新村,综合得分为1.757,等级为5;其次为景颇寨、卡牙河和户缺坝;最低为转坡寨,综合得分0.498,等级为1。MRI等级最高为卡牙河,得分15分;其次为景颇寨、新村、户缺坝,得分分别为12分、5分和4分;最低为转坡寨,得分1分。景颇寨和卡牙河的再传播风险为高,新村、转坡寨、户缺坝再传播风险为低。采用分步式数学模型对第二部分建立的SMRRAM模型指标参数进行筛选,构建了包含媒介种类和输入虫种的LMRRAM模型,在全国县级层面开展模型验证和应用研究。结果显示,LMRRAM模型仍为三级指标体系,即包含2类(媒介可接受性和人群脆弱性)、2大因素(媒介因素和病例输入因素)、2个指标(媒介种类和输入虫种),模型在构架、运行模式和评估结果输出能力方面与SMRRAM模型一致,且在全国选择的1490个研究县区运行顺利,可以用于全国疟疾再传播风险等级评估和风险区域划分。评估结果显示,1358个县区再传播风险等级为低,占91.1%;80个县区再传播风险等级为中,占5.4%;35个县区再传播风险等级为高,占2.3%;13个县区再传播风险等级为较高,占0.9%;4个县区再传播风险等级为极高,占0.3%。8个省存在高再传播风险县区,分别为云南省(14个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7个县区)、广东省(5个县区)、湖南省(4个县区)、福建省(2个县区)、海南省(1个县区)、重庆市(1个县区)和贵州省(1个县区)。存在较高风险县区的省份有3个,分别为云南省(11个县区)、海南省(1个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个县区)。存在极高风险县区的省份仅有云南省(4个县区)。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媒介可接受性和人群脆弱性的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三级指标体系。媒介因素和病例输入因素是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中的关键因素,媒介种类和输入虫种是核心指标。建立的SMRRAM和LMRRAM模型在构架、运行模式和评估结果输出能力方面一致,分别适合在村寨级小尺度和县级大尺度开展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研究。LMRRAM模型提示我国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广东省等南方省份的疟疾再传播风险高。

关周,吕山,李石柱,许静[2](2017)在《我国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挑战》文中研究说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从控制向消除阶段迈进,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流动人口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对我国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特征进行系统回顾,分析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控工作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防控工作提出建议,供血吸虫病防治管理和技术人员参考。

熊昊,潘定权,唐国荣,李革莉,潘海,贺力平,张灵通,蒲宏清,林康明,韦树姣,黎军,黄亚铭[3](2017)在《1950~2015年广西桂林市疟疾防制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桂林市65年疟疾防制效果,为今后疟疾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该市下辖的12个县19502015年历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 20世纪70年代以前该地区疟疾在当地居民中呈自然流行状况,感染的疟原虫种类有3种,有3种主要传疟按蚊种群存在。疟疾发病率最高的1955年和1961年分别为3513.46/10万和3354.91/10万,50年代和60年代疟疾死亡病例数分别为810例和252例。70年代恶性疟流行被有效控制。21世纪以来当地居民未发现疟疾病例。80年代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均在国内疟疾流行区感染,90年代有4.87%的疟疾病例在东南亚国家感染,近五年有97.47%疟疾病例在国外感染,在非洲感染的占72.73%,恶性疟占62.34%,每年均有重症疟疾病例出现。结论目前该市各县区均已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但仍然受到输入性疟疾威胁,需继续加强监测和控制。

刘德平,赵秀昌,黄丽萍,甘新文,黄亚铭[4](2017)在《广西崇左市1950—2015年疟疾防治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广西崇左市1950—2015年疟疾防制效果,为今后疟疾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崇左市各市县区1950—2015年历年疟疾防制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崇左市五十年代存在4种疟原虫流行及4种传疟媒介,属于疟疾高度混合流行区,并以恶性疟病例为主,当地居民疟疾病例数报告最多的1953年为52 422例,人群发病率为635.30/10万;经过30年的疟疾防制后,1979年疟疾病例下降至1 127例,发病率为62.00/10万;1991年后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恶性疟病例,2000年后未发现间日疟病例。自1980年开始当地出现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国内感染的疟疾病例占78.42%,近5年在国外感染的病例占93.75%,其中73.33%的病例在东南亚国家感染。结论崇左市当地居民疟疾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但仍然受到输入性疟疾威胁,需继续加强监测和控制。

蒙智群,冯延新,黄江荣,黄绍毅,唐运年,林康明,黄亚铭[5](201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00~2014年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河池市自2000年以来流动人口中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防治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002014年11个市、县、区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资料,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年发病率、疟疾感染地、工作性质、发病时间等统计和分析。结果 20002014年该市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患者370例,年发病率为0.63/10万,病例分布在全市11个市、县、区内,病例数较多的是东兰县、凤山县和大化县,年发病率分别为2.05/10万、1.14/10万和1.08/10万。20002009年流动人口中99.31%(287/289)疟疾患者为国内感染,以间日疟为主,病例数有逐年减少趋势;2010年以后流动人口中98.77%(80/81)疟疾患者为非洲和东南亚国家感染,其中恶性疟占53.09%(43/81),同时发现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病例数有逐年增多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该市在国内首次发现2例在缅甸务工时感染诺氏疟原虫(猴)病例。结论该市流动人口中不仅疟疾病例数量较多,而且疟原虫种类也多,因此,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工作仍需加强。

马安翔,温勇康,樊桂福,黄亚铭[6](2015)在《1950~2014年上林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评价原为疟疾高度流行区的广西上林县历年疟疾防治效果,为该县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县19502014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Excel 2004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制作图表。结果:该县20世纪50和60年代是以间日疟原虫流行为主的疟疾高度流行区,1954年的疟疾病例报告为10 601例,人群发病为5 050.31/10万,1991年至今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内源性疟疾病例。20世纪80和90年代流动人口的疟疾病例主要在国内疟疾流行区感染,2012年开始每月均有非洲感染的恶性疟病例发现,2013年的6、7两个月内疟疾病例急剧增加到762例,占全年总病例数的72.43%(762/1 052),并以恶性疟为主,在国内实属罕见。通过对流动人口疟疾病例积极防治,未出现死亡病例和继发性疟疾病例。结论:该县在过去的64年间对当地居民的疟疾流行进行了有效控制,同时有效监测并及时控制流动人口中的疟疾病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侯毅,蒋福志,陈刚,文庆雪,林康明[7](2015)在《2001—2014年广西灌阳县流动人口疟疾疫情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广西灌阳县2001—2014年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情况,为制定疟疾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灌阳县2001—2014年疟疾传染源监测、血清学监测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4年灌阳县流动人口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47例,年均发病率为0.12/万;其中间日疟30例,恶性疟17例。无死亡病例及二代病例发生。2002年报告病例数最多,为21例,发病率为2.41%;从2006年起无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2001—2014年共血检流动人口2 522人次,查出疟原虫阳性47例,平均阳性率1.86%。输入性病例感染来源主要为云南省,海南、贵州、广东省次之,2003年以后输入性病例来源转为以国外缅甸、越南国家为主;病例所从事工种以种植为主,挖矿、伐木次之。结论灌阳县疟疾疫情平稳;加强医务人员疟疾防控技术培训,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管理是巩固疟防成果的关键。

韦树娇,黎军,林康明,李锦辉,郭传坤,黄亚铭,杨益超,韦海艳[8](2015)在《2013年粤桂琼疟疾联防广西区疟疾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2013年粤桂琼疟疾联防广西区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态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联防区2013年广西区8市县疟疾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广西区8个市县报告疟疾病例31例,占全广西全年总病例数的2.48%(31/1251);8市县人群发病率为3.7/10万。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0.48%,其中间日疟4例,恶性疟25例,三日疟和混合感染各1例;来自非洲感染病例29例,东南亚地区感染病例2例;有67.74%疟疾病例集中出现在67月份,2013年8市县报告的31例疟疾病例与2012年报告的16例疟疾病例相比,疟疾病例数上升了93.75%,8市县与全广西一样全年无输入性疟疾继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2013年三省(区)疟疾联防区广西的8个市县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与2013年广西全省疟疾病例急速上升一样,疟疾病例数明显增加,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仍需加强。

林康明,黎军,韦树娇,黄亚铭,李锦辉,郭传坤,韦海艳,杨益超[9](2014)在《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广西片区2012年疟疾疫情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12年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广西区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态势,为制定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联防广西片区8市县2012年疟疾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广西片区共报告疟疾病例16例,占全广西病例总数的7.27%(16/220),比2011年占全广西病例比例(15.18%)下降了52.09%;年发病率为0.02/万,与2011年持平。全年共血检常住居民发热病人17 595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血检流动人口7 334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16例,阳性率为0.22%,其中间日疟6例,恶性疟9例,三日疟1例;病例分布于玉林市、陆川县、容县、北流市、桂林市、全州县,所报告16例疟疾病例均为到非洲、东南亚地区务工感染返乡人员。全年无输入性疟疾继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2012年广西片区疟疾疫情平稳。加强对到非洲、东南亚地区务工返乡流动人员的疟疾监测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黎宝全,张声宏,吴海波,陆迅杰[10](2014)在《1994~2013年宜州市基本消除疟疾后监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宜州市基本消除疟疾后20年来疟疾流行特征,为消除疟疾提供科学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对宜州市1994~2013年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宜州市1994~2013年报告疟疾94例,疟原虫血检阳性率为0.03%;本地人口血检阳性27例,阳性率为0.01%;流动人口血检阳性67例,阳性率为0.47%(P<0.01)。结论基本消灭疟疾以后,流动人口疟原虫血检是疟疾监测的重点,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例是消除疟疾最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2002~2003年广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情况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2003年广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情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背景及依据
2.研究目的
3.研究内容
4.研究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第一章 媒介可接受性相关参数调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人群脆弱性相关参数调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结 第三部分 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验证与应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附录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Delphi法问卷
附录3 疟疾再传播媒介可接受性指标现场调查问卷
附录4 疟疾再传播人群脆弱性指标现场调查问卷 致谢

(2)我国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动人口概况
2 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2.1 流动人口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2.2 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2.2.1 感染地分布集中
        2.2.2 职业特征明显
        2.2.3 农村向城市蔓延
        2.2.4 境外感染病例增加
        2.2.5 三峡库区潜在流行风险增加
3 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挑战
    3.1 流动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强, 监管困难
    3.2 流动人口血防知识知晓率低, 防护意识薄弱
    3.3 达标地区防治机构血防意识淡薄, 现有监测体系尚不完善
    3.4 医疗机构血吸虫病诊治能力薄弱, 误诊误治现象普遍
4 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控建议
    4.1 建立管理机制, 强化防控意识
    4.2 加强确诊病例监管, 消除传播隐患
    4.3 强化健康教育, 提高防护意识
    4.4 加强科学研究, 提高诊治能力
5 结语

(3)1950~2015年广西桂林市疟疾防制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疟疾流行概况
    2.2 疟疾病例诊断技术变化
    2.3 当地居民与输入性疟原虫种类变化状况
    2.4 输入性疟疾病例感染地分类
    2.5 当地居民及输入性疟疾病例各市、县分布
3 讨论

(4)广西崇左市1950—2015年疟疾防治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疟疾流行趋势(图1)
    2.2 不同年份疟疾病例及诊断情况(表1)
    2.3 各市县疟疾病例及死亡情况(表2)
    2.4 当地居民及发热病人血检和疟原虫分类(表3)
    2.5 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及疟原虫分类(表4)
    2.6 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地及疟原虫分类(表5)
3 讨论

(6)1950~2014年上林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收集
    1. 2 方法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
    2. 2 人群疟疾病发病率变化
    2. 3 疟疾病例诊断技术变化
    2. 4 疟原虫种类流行变化
    2. 5 流动人口疟疾病例感染地变化
3 讨论

(7)2001—2014年广西灌阳县流动人口疟疾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8)2013年粤桂琼疟疾联防广西区疟疾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9)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广西片区2012年疟疾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分类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疟疾发病情况
    2.2 疟疾监测情况
    2.3 疟疾病例分布特征
        2.3.1 地区分布
        2.3.2 发病季节分布
        2.3.3 职业分布
3 讨论

(10)1994~2013年宜州市基本消除疟疾后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监测内容
    1.3 血检方法
    1.4 病例治疗和疫点处置
2 结果
    2.1 疟疾发病情况
    2.2 血检情况
    2.3 病例分布
        2.3.1 季节分布
        2.3.2 职业分布
        2.3.3 性别分布
        2.3.4 年龄分布
    2.4 流动人口病例来源
3 讨论

四、2002~2003年广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情况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D]. 陈田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2]我国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挑战[J]. 关周,吕山,李石柱,许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06)
  • [3]1950~2015年广西桂林市疟疾防制效果分析[J]. 熊昊,潘定权,唐国荣,李革莉,潘海,贺力平,张灵通,蒲宏清,林康明,韦树姣,黎军,黄亚铭. 中国医药科学, 2017(12)
  • [4]广西崇左市1950—2015年疟疾防治效果分析[J]. 刘德平,赵秀昌,黄丽萍,甘新文,黄亚铭. 中国公共卫生, 2017(02)
  • [5]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00~2014年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病学分析[J]. 蒙智群,冯延新,黄江荣,黄绍毅,唐运年,林康明,黄亚铭. 现代医药卫生, 2016(01)
  • [6]1950~2014年上林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 马安翔,温勇康,樊桂福,黄亚铭. 现代医学, 2015(11)
  • [7]2001—2014年广西灌阳县流动人口疟疾疫情分析[J]. 侯毅,蒋福志,陈刚,文庆雪,林康明. 职业与健康, 2015(17)
  • [8]2013年粤桂琼疟疾联防广西区疟疾监测结果分析[J]. 韦树娇,黎军,林康明,李锦辉,郭传坤,黄亚铭,杨益超,韦海艳. 中国热带医学, 2015(03)
  • [9]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广西片区2012年疟疾疫情分析[J]. 林康明,黎军,韦树娇,黄亚铭,李锦辉,郭传坤,韦海艳,杨益超. 中国热带医学, 2014(11)
  • [10]1994~2013年宜州市基本消除疟疾后监测分析[J]. 黎宝全,张声宏,吴海波,陆迅杰. 预防医学论坛, 2014(07)

标签:;  ;  ;  ;  ;  

2002-2003年广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