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电影赠言行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中美电影赠言行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一、中美电影中的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辉[1](2021)在《汉韩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及对韩汉语教学启示》文中提出

任丽君[2](2019)在《中美对青少年的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二孩政策的开放,人们更加注重青少年的成长。赞扬青少年在其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恰当的表扬不仅能够引导青少年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且能够鼓励青少年在学校表现得更好并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理论,本文通过选取中美两部电视剧(“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中对青少年的赞扬语及其回应为语料,从赞扬语形式、话题、方式、回应以及原因等角度对比分析中美在表扬青少年时使用的赞扬语及其回应的差异,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美对青少年使用的赞扬语之间的差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中美在称赞青少年时使用的赞扬语的差异,促进赞扬者恰当地表扬青少年,帮助听话人更好地理解赞扬语。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形式结构层面,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句式结构What(a)adj NP赞扬青少年;在美国人们经常使用句式结构PRO be(a)adj NP赞扬青少年。2.在话题内容层面,中美表扬青少年的话题内容也有差异。美国人经常赞扬青少年的外貌打扮,而中国人很少赞扬青少年的外貌打扮。另一个差异是美国人往往不管结果成功与否都会高度称赞青少年的努力,而中国人倾向于高度评价孩子的才能天赋。3.在表达方式层面,赞扬的方式也不一样。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倾向于私底下表扬青少年,而美国人往往喜欢在公共场合表扬青少年。二是中国人往往喜欢笼统地称赞孩子,而美国人则倾向于从细节处赞扬孩子。4.在赞扬回应层面,对青少年得到赞扬时做出的回应也从两方面探讨,一方面是对赞扬的反应,另一方面是回应策略。在对赞扬做出的反应方面,中国青少年比美国青少年更喜欢保持沉默,然而美国青少年更倾向于做出回应。在回应策略方面,当被人们赞扬时,中国青少年趋于选择不一致回应策略,偶尔也会选择一致回应策略,然而美国青少年被表扬时,相对于不一致回应策略他们趋于选择一致回应策略。5.在原因层面,详细分析了造成中美对青少年赞扬及其回应差异的可能原因,其包括文体特征、文化背景、和语用原则三个方面。

唐丽君[3](2018)在《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重心研究领域。综观相关研究,借助中介语对比方法和对比修辞学分析方法研究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亦取得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未能充分梳理其理论渊源;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写作特征偏向于罗列式的浅显分析,未能全面分析背后的多维原因;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词汇或语法层面的探讨,缺乏对写作中的语篇结构和语用功能的综合挖掘;对于实践应用层面亦未进行深层性探究。基于此,从修辞结构理论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美国母语者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二者异同点,揭示了两类语篇各自怎样的语篇风格和结构特点,对于当前语篇分析、英语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混合的方法,从修辞关系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RST)的理论基础、对比修辞学方法论、中美语篇修辞特征对比、特征差异解释、理论反思构成“五位一体”的研究框架,更系统、更全面地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美国母语者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的异同点,旨在回答以下4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母语者英语议论文总体语篇修辞特征有无差异?呈何种功能特点?(2)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母语者英语议论文在宏观修辞特征上有无差异?具体表现为何?(3)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母语者英语议论文在中观修辞特征上有无差异?呈何种功能特点?(4)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母语者英语议论文在微观修辞特征上有无差异?呈何种功能特点?研究发现:(1)总体上,学习者语篇在修辞关系类型上多于母语者语篇,在单核关系频率和总频率上远高于母语者语篇。功能上,两类语篇都采用概念关系、人际关系和语篇关系,且主导语篇修辞关系类别为概念关系,母语者语篇多于学习者语篇,其语篇修辞关系的信息传递功能较强。学习者语篇使用人际关系频率远高于母语者语篇,原因在于其较多使用引述、评论、评价、动机、解答、修辞问句关系等,其劝说功能较强。(2)在整体结构的宏观修辞关系上,学习者语篇标题部分更侧重使用证据关系;而母语者语篇更侧重准备关系。两者在引入部分都侧重证据关系,主体部分侧重并列关系比较相同点或不同点。学习者语篇侧重结尾部分使用动机关系,母语者语篇侧重使用总结关系。(3)在整体结构的中观修辞关系上,学习者语篇使用关系类型、单核关系频率和总频率超过母语者语篇,但在多核心关系频率上又稍低于母语者语篇。功能上,两类语篇都使用了概念关系、人际关系和语篇关系,且主导关系类别为概念关系,母语者语篇多于学习者语篇,而学习者语篇人际关系使用频率高于母语者语篇。学习者语篇偏爱使用非意愿性原因、非意愿性结果、平行、解答、评论、评价、动机、结论关系等;而母语者语篇偏爱使用比较、详述-一般-具体、总结关系等。相比之下,母语者语篇更注重客观事实的陈述,信息性较强。但学习者语篇更侧重于读者的互动,较多表达主观态度、观点和推断,增加英语议论文语篇的说服力。(4)在整体结构的微观修辞关系上,两类语篇都使用了单核关系、内置关系和多核心关系三类,但学习者语篇在微观关系类型、单核关系频率和总频率都超过母语者语篇,又明显过少使用内置关系。功能上,两类语篇都使用了概念关系、人际关系和语篇关系,且主导关系类别为概念关系,母语者语篇多于学习者语篇,表明更倾向于事实和信息的呈现;而学习者语篇人际关系使用频率比母语者语篇高,表明更倾向于与读者的互动。学习者语篇偏爱使用平行关系、引述关系等,而母语者语篇偏爱使用详述-物体-属性关系、比较关系等修辞关系。此外,本文从文化价值观的多维视角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美国母语者在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的差异原因,主要包括:社会认知观、读者期待观、教育价值观、哲学认知观、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整体上而言,本文从语篇修辞视角,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层面展开的语篇修辞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拓展和应用价值,验证了在修辞结构理论的理论框架下,可以顺利开展和指导英语议论文微观、中观和宏观语篇修辞模式研究,探讨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点的异同。但由于语料的特殊性,有些问题尚需要不断加强后续研究,而且由于理论本身的问题也导致了议论文中语篇修辞实际应用中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指出了修辞结构理论存在的四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对于语篇修辞研究、二语写作教学、英语写作教学设计、测试和批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于促使教师更好地采用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丽云[4](2016)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影视字幕中恭维语的翻译研究 ——以美剧《绝望的主妇》的字幕汉译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西方影视作品日渐成为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然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观众并不能完全理解剧情,字幕翻译作为语言转换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恭维语作为一种表述积极礼貌的言语行为,被认为是社会交际的“润滑剂”。但恭维语也是一种受文化限制的言语行为,中美两国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恭维语的使用上也存在显着差异。对于恭维语的恰当翻译可以帮助目的语观众欣赏剧情。本文尝试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从语用学角度研究美剧《绝望的主妇》中恭维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否传达了其真实的言外之意,以期总结出字幕译者在翻译不同类型恭维语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翻译策略。本文选择《绝望的主妇》第一、三、五、七季作为研究对象,将剧中的963例恭维语分为四种类型:显性恭维语(70%)、隐性恭维语(13%)、不诚实恭维语(14%)和第三方恭维语(3%)。首先分析了《绝望的主妇》中的恭维语是如何翻译的,然后统计出各类恭维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翻译策略,最后分析其译文是否传达了恭维语的言外之意,并解释原因。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类型的恭维语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显性恭维语因其言外之意较易理解,因此译者主要采用直译策略;隐性恭维语因其言外之意难以理解,因此译者主要采用了诸如释义、文化替代、添加以及明晰化策略以帮助目的语观众理解剧情;不诚实恭维语和第三方恭维语因其言外之意较为复杂,观众也更难把握,因此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更为多样,主要有直译、释义、缩译和明晰化。2.整体来看,直译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翻译策略(61.5%),其它五种策略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分别是释义(16%)、缩译(8%)、添加(5%)、文化替代(4.5%)以及明晰化(5%)。所有恭维语翻译中,88.5%传递了和原语同等的言外之意;11.1%的恭维语言外之意有所加强;0.4%的恭维语言外之意有所弱化。

高瞻[5](2014)在《《生活大爆炸6》幽默机制分析》文中提出情景剧源自于美国,它以幽默着名,以室内戏为主,对比电影和电视剧,舞台呈现方面显得单调,镜头切换相对简单,而一集情景剧的时间往往也只有25分钟,所以情景剧中的幽默言语是这部剧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本文选取屡获大奖、新近播出的情景剧《生活大爆炸6》中的语料,用语用学角度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其中幽默机制的运用规律。分析的角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角度是《生活大爆炸6》中常用的幽默机制,第二个角度是着重选取《生活大爆炸6》中出现的敏感话题,分析敏感话题中出现的幽默,并试图归纳出其处理敏感话题中的幽默的一般方法。美国由于有史以来文化多元,兼容并蓄的背景,很多电视剧、电影、情景剧、综艺节目等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展现给受众的节目中上都会展现出多文化背景的特色,出现相对敏感的话题,比如调侃政治问题、其他国家国情、历史、弱势群体等等。在出现这些话题的时候,处理方法也别具一格。但在这些素材的使用中,并不是随意滥用的,而是用之有度,用之有法的。在本文中,将重点以《生活大爆炸6》中涉及到的敏感话题为论据,分析对敏感话题的处理方法,得出《生活大爆炸6》如何在保证笑点的情况下,让其中涉及的敏感话题不至于引起人们的反感,或者降低幽默点的搞笑程度。

Gong Ping[6](2013)在《The Felicity Conditions of Compliments——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文中研究说明Adopting a method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peech act of complimenting(including both 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CR) and such variables as sex and social distanc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Irving Goffman.s face-work in interaction rituals.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omplimenting behavior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ith regard to functions,topic distribution in relation to sex,social distance and status,and their preferred responding strategies.The data qualitatively show that complimenting is a context-based situational construct operated by the constraints like sex,social distance,contexts and the interactional face-work ingrained in the speech community.More similarities than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the two groups as regards their motives to give compliments,preferred topics,and their sensitivity to the interplay of social distance and appropriate linguistic behaviors to be performed.The reported findings also show an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ir preferred CR strategy:the Americans prefer ACCEPT combined with other strategies like REJECT and DEFLECT/EVADE to downplay the potential threat of self-praise,while the Chinese tend to stand in-between REJECT and ACCEPT,although the selected strategy is usually followed by DEFLECT/EVADE,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e transiting from MODESTY to AGREEMENT.All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four felicity conditions construct the formulaic patterns of complimenting acts,i.e.,sincerity on the part of the complimenter,congruity of the self-image/face perceived by both the complimenter and the recipient,consistent maintenance of the lineμ by both interactants and maximization of the positive face by avoiding self-praise after negotiated agreement with the compliment giver.The language user.s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linguistic behaviors also provides an etic perspective that throws light on the complexity of complimenting per se.Finally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ll be addressed.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eta-pragmatic repertoire of language users should be enhanced to resolve possible pragmatic failure cross-culturally.Gong Ping

Lian Kai[7](2013)在《中外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引言部分引用情况对比分析》文中指出引用(Citation)是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引用他人的研究,学术语篇的作者可以明确其研究的知识背景、表明在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将他人的观点纳入自己的论证中并指出他人论证的不足之处。学位论文是学科学术成果的一种体现,而引用作为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中的必不可少组成部分,是对以前成果的借鉴、利用和发展,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硕士论文的质量。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中外各30篇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论文中的引用,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揭示出中外硕士生引用特点的差异以及定性分析的方法揭示出中国硕士生引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定量分析中,采用了Thompson&Tribble (2001)的整合引用和非整合引用模式, Hyland (1999)的四种转述形式以及Thompson&Ye(1991)转述动词的分类模式对两组语料中引用情况的七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在不考虑引用是否合适的情况下,在引言部分中,中国硕士论文中所引用多于国外硕士论文;2)从各种类型的引用分布情况来看,中国学生的整合引用要远多于非整合引用;而外国硕士生的非整合引用和整合引用在数量上差异不明显。3)在整合引用中,两组语料都倾向于使用动词转述形式(verb-controlling)。4)在非整引用中,两组语料都倾向于直接对来源信息(Source)进行引用。5)在转述形式方面,两组都倾向于对一处消息源进行总结后间接引用而避免逐字引用原文;6)在转述动词方面,两组语料大多数都对引述内容持中立态度,持反面态度少之又少。这说明硕士论文的撰写者都倾向于简单陈述他人的文献,而避免对之进行评判特别是给予批评性的评价。7)在名词性转述(Naming),中“According to X (2008)…”这一表达方式在两组语料中的使用频率最高。定性分析表明,中国学生在引文使用上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1)引用欠妥或错误的引用;2转述动词形式单一;3)引文和引文之间或引文和文章上下文关系模糊,逻辑不清。

廖格蕾[8](2013)在《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言语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每年“两会”之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总会出席并回答国内外记者的提问。在温家宝总理任职的十年(2003-2012)内,总共出席了10次这样的记者招待会。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温总理一般会通过做出一系列不同的言语行为来达到传递信息、宣示立场、公开主张、做出承诺、抒发情感、实现互动等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温家宝总理10次答记者问的言语行为的分布特征分析,一方面总结出总理答记者问这种话语类型在言语行为分布上的一般特征,同时进一步总结出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在言语行为分布上的个性特征。首先我们结合朱镕基、温家宝和李克强三位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做出的言语行为总结出总理答记者问在言语行为分布上的一般特点;接着我们根据塞尔的言语行为分类理论对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温家宝总理十年答记者问中做出的1595个言语行为可以分为24个小类,这24个小类又分属于陈述类、指令类、承诺类以及表达类四大类,并得出了其中数量比较多且具有代表性的言语行为类别的话语表现方式的特色;最后我们总结出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言语行为体现出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总理答记者问这一话语类型中的言语行为特色研究做出贡献,同时也希望能为拓宽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范围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熊莉萍[9](2013)在《中美外交部发言人拒绝策略使用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言语行为研究大多集中在对道歉、请求、恭维、感谢、建议等方面,本文试图对中美外交部发言人使用的拒绝语进行对比分析。前人研究拒绝语时多以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为理论框架,受此启发,本研究旨在验证两者是否亦为新闻发言人使用拒绝语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本文以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间两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与钓鱼岛和南海相关的文本资料,并建立了一个总计50000多字的中英文语料库。以往的拒绝语研究以非正式场合的人际沟通为主,常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语篇补全测试(DCT)或问卷调查收集资料,与此不同,本研究关注的是具有广泛参与性和真实性的正式机构话语,且所用语料均下载白权威网站的完整文本,并从语言和语用角度加以分析。本文在Beebe(1990)等人提出的拒绝语分类法基础上稍加修改,对所有拒绝策略的数量和类型(直接策略、间接策略和辅助语)以及分布,作了详细的统计和综合的比对,以找出两种数据间的异同。其次,本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两国发言人在拒绝语使用数量、类型及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总体而言,美方比中方使用了更多的拒绝语和拒绝策略。对于每个语义公式来说,两国都使用了较少的直接策略而倾向于间接策略,其中“解释原因”“提供选择”和“回答不明确”等出现较多,而“陈述哲理”、“表达遗憾”和“延迟”等出现极少。诚然,两者都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在辅助语中,“移情”为中方数据中唯一被使用的类型,却为美方数据中唯一没有出现的类型。最后,所有拒绝策略的分布表明,中方以“头部”为主而美方则更多分布于“颈部”。最后,本文对两者间出现异同的根本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认为礼貌原则、面子理论以及实践的需要是相似性的主要原因,而文化、政治立场和背景则构成了差异的主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称谓”的使用对阐释两者的异同作出了最好的例证。总之,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只是外交部发言人使用拒绝策略的原因之一。一言以蔽之,对英汉语间拒绝策略的使用进行对比研究不仅能够使我们,尤其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们,了解更多表达拒绝语的方式,还拓宽了我们的国际视野。此外,外交部发言人多次使用拒绝策略也鼓励我们要树立文化意识,学会充分利用语用策略来避免误解,实现成功的交际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伍林芳[10](2012)在《中国和东非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一种主要的交际工具,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拒绝语是日常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它在本质上是“威胁面子”和不礼貌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正确得体地使用拒绝语直接关系到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为了减轻拒绝语的面子威胁程度,说话者通常使用礼貌的拒绝策略。本文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根据Brown&Levinson以及顾曰国的礼貌理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中国和东非调查对象的拒绝言语行为作对比研究,获取了不同拒绝策略的对比数据,并对拒绝策略选择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本研究采用语篇补全测试法(DCT)来收集数据,对80名中国大学生和80名东非大学生拒绝语的使用情况分别进行内容相同的中、英文问卷调查。问卷根据3类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共设定了12个情景,涵盖请求、给予、邀请和建议四种拒绝言语行为。通过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和东非大学生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2)共性主要体现在:相对直接策略而言,两组都倾向使用更礼貌的间接拒绝策略;在众多间接拒绝策略中,两组都优先使用原因和表达遗憾策略。(3)差异主要在于:中国学生在策略选择上对社会地位更加敏感,在拒绝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时,策略使用差异大,且比东非学生使用更多的间接策略:在拒绝地位平等和地位高的人时,中国学生使用更多的原因和选择策略,但东非学生使用更多的承诺和虚假接受策略;在拒绝地位较低的人时,中国学生通常不使用虚假接受策略,而东非学生使用更多的承诺和虚假接受策略。另外,东非学生所采用的直接和间接拒绝策略总数稍多于中国学生。(4)两组拒绝言语行为上的差异可以归因于其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礼貌理解上的差异。尽管中国和东非同属集体主义文化,但相比之下,中国比东非更具集体主义特征,而且两者的集体主义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中国集体主义强调谦虚,而东非集体主义强调荣誉;中国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集权,其社会权利距离更大,而东非受非洲传统的友帮拓(Ubuntu)思想以及近代西方对非洲殖民文化的影响,其社会权利距离稍小一些;此外,中国悠久的文字记载传统与非洲口传文化传统也是造成两组产生不同拒绝言语行为的原因之一。中国和东非拒绝语的对比研究几乎没有。本文首次从长期取向/短期取向和书写/口传文化传统的角度对中国和东非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作出了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礼貌理论的研究。本研究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并对来华留学生管理及外语教学等提供新的启示。

二、中美电影中的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美电影中的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中美对青少年的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Introduction of TV Series
    1.3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Definitions of Compliment and Compliment Response
    2.2 Previous Studies on Compliment and Compliment Response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the Research
    3.1 Speech Act Theory
    3.2 Politeness Principles
Chapter 4 Research Methodology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5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5.1 Discussion on the Formulas
    5.2 Discussion on the Topics
        5.2.1 Theme on Appearance
        5.2.2 Theme on Ability
    5.3 Discussion on the Manners
        5.3.1 Private vs. Public
        5.3.2 General vs. Detailed
    5.4 Discussion on the Response
        5.4.1 Silence vs. Response
        5.4.2 Agreement vs. Non-agreement
    5.5 Possible Reasons
        5.5.1 Stylistic Features
        5.5.2 Cultural Background
        5.5.3 Pragmatic Principles
Chapter 6 Conclusion
    6.1 Summary of the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Works Cited
Acknowledgements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Appendix

(3)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全文布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篇分析术语界定
        2.1.1 语篇定义
        2.1.2 语篇结构定义
        2.1.3 语篇分析定义
        2.1.4 语篇修辞定义
    2.2 修辞结构理论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对比修辞学研究现状
        2.3.1 理论研究
        2.3.2 实证研究
    2.4 英语议论文写作
        2.4.1 相关定义
        2.4.2 研究综述
    2.5 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2.5.1 存在问题
        2.5.2 解决办法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Mann和Thompson修辞结构理论
        3.1.1 修辞结构理论概述
        3.1.2 语篇结构基本设想
        3.1.3 修辞结构理论术语与描写机制
        3.1.4 修辞结构理论基本评价
    3.2 研究框架
    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语料
        4.2.1 语料来源
        4.2.2 语料收集
        4.2.3 语料选择
        4.2.4 语料预处理
    4.3 研究工具
        4.3.1 标注工具
        4.3.2 频数检验工具
    4.4 数据分析步骤
        4.4.1 基本语篇单元切分
        4.4.2 核心结构段确定
        4.4.3 修辞关系确定
        4.4.4 修辞关系标注
        4.4.5 样本分析
        4.4.6 数据统计
        4.4.7 频数差异显着性检验
    4.5 小结
第五章 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总体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5.1 修辞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5.1.1 总体特征对比分析
        5.1.2 单核关系特征分析
        5.1.3 多核心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5.2 关系功能特征对比
        5.2.1 总体功能特征对比
        5.2.2 概念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5.2.3 人际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5.2.4 语篇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5.3 小结
第六章 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宏观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6.1 标题部分与正文部分之间修辞特征分析
        6.1.1 标题命名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6.1.2 标题部分与正文之间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6.2 引入部分和主体部分之间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6.3 主体部分之间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6.3.1 总体特征对比分析
        6.3.2 具体特征对比分析
    6.4 结尾部分和主体部分之间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6.5 宏观语篇特征图式对比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中观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7.1 修辞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7.1.1 总体特征对比分析
        7.1.2 引入部分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7.1.3 主体部分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7.1.4 结尾部分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7.2 关系功能特征差异对比
        7.2.1 总体功能特征差异对比
        7.2.2 概念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7.2.3 人际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7.2.4 语篇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7.3 小结
第八章 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微观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8.1 修辞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8.1.1 总体特征对比分析
        8.1.2 单核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8.1.3 内置修辞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8.1.4 多核心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8.2 关系功能特征差异对比
        8.2.1 总体功能特征差异对比
        8.2.2 概念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8.2.3 人际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8.2.4 语篇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讨论
    9.1 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差异原因分析
        9.1.1 社会认知观
        9.1.2 读者期待观
        9.1.3 教育价值观
        9.1.4 哲学认知观
        9.1.5 人际关系价值取向
    9.2 修辞结构理论在英语议论文语篇中运用讨论
        9.2.1 修辞关系分类体系
        9.2.2 关系结构、整体结构和句法结构关系
        9.2.3 修辞结构和语篇连贯问题
        9.2.4 修辞结构理论在英语议论文中可移用性
    9.3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0.1 研究总结
    10.2 研究启示
        10.2.1 理论启示
        10.2.2 方法论启示
        10.2.3 应用启示
    10.3 研究不足
    10.4 后续研究方向
    10.5 小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校期间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4)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影视字幕中恭维语的翻译研究 ——以美剧《绝望的主妇》的字幕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in Chinese)
Abstract (in English)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Aim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Research Questions
    1.4 Methodology
    1.5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Subtitling Abroad and in China
    2.2 Studies on Compliments Translation Abroad and in China
    2.3 Studies on Desperate Housewives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Development of Speech Act Theory
    3.2 Searle’s Speech Act Theory
    3.3 Speech Act Theory and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ompliments and Subtitling
    4.1 Compliments
        4.1.1 Definitions of Compliments
        4.1.2 Functions of Compliments
        4.1.3 Classifications of Compliments
    4.2 Subtitling
        4.2.1 Definition of Subtitling
        4.2.2 Nature of Subtitling
        4.2.3 Constraints of Subtitling
Chapter Five Compliments Translation in Desperate Housew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ry
    5.1 Desperate Housewives
    5.2 An Analysis on Compliments Translation in Desperate Housewives
        5.2.1 Overt Compliments
        5.2.2 Covert Compliments
        5.2.3 Dishonest Compliments
        5.2.4 Compliments Addressed to a Third Party
    5.3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References
Academic Achievements

(5)《生活大爆炸6》幽默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6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生活大爆炸 6》背景介绍
    2.1 美国文化背景
    2.2 《生活大爆炸 6》主要情节
    2.3 《生活大爆炸 6》主要人物介绍
    2.4 《生活大爆炸 6》观众定位
3 《生活大爆炸 6》常用幽默机制解析
    3.1 理论基础
    3.2 案例分析
    3.3 《生活大爆炸 6》幽默机制总结
    3.4 《生活大爆炸 6》借鉴意义浅析
4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外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引言部分引用情况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中文摘要
CONTENTS
List of Tables
Chapter I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questions
    1.3 Methodology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II Literature Review
    2.1 Defining citation
    2.2 Previous works on citation in academic writing
        2.2.1 Structural perspectives
        2.2.2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2.2.2.1 Functions of citation
        2.2.2.2 Motivations of citation
        2.2.3 Contrastive corpus-based perspectives
        2.2.3.1 Disciplinary differences
        2.2.3.2 Cultural differences
    2.3 Chinese writers’ citation behavior
    2.4 Academic plagiarism
        2.4.1 Defining plagiarism
        2.4.2 Previous works on academic plagiarism
Chapter III Methodology
    3.1 Corpus
    3.2 Method
    3.3 Instrument
        3.3.1 Integral and non-integral citations
        3.3.1.1 Non-integral citations
        3.3.1.2 Integral citations
        3.2.2 Presentation of the cited work
        3.2.3 Reporting verbs
        3.2.3.1 Reporting verbs in terms of denotation
        3.2.3.2 Reporting verbs in terms of evaluation
    3.4 Procedure
Chapter IV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Surface forms of citations in NNS and NS samples
    4.2 Integral citations
    4.3 Non-integral Citations
    4.4 Naming patterns
    4.5 Presentation of cited work
    4.6 Reporting verbs in denotation
    4.7 Reporting verbs in evaluation
    4.8 Problems and inappropriateness of citing practices
        4.8.1 Incomplete citations
        4.8.2 Unclear citations
        4.8.3 Limited variety of reporting verbs
        4.8.4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Chapter V Conclusion
    5.1 Summary of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References
Appendixes

(8)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言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言语行为研究
        1.2.2 答记者问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语料的选取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总理答记者问言语行为分析
    2.1 言语行为的分类
    2.2 记者招待会的功能
    2.3 总理答记者问的言语行为特色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言语行为类型的分布及表现方式
    3.1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言语行为类型分布
    3.2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言语行为的表现方式
        3.2.1 陈述类言语行为的表现方式
        3.2.2 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表现方式
        3.2.3 表达类言语行为的表现方式
        3.2.4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表现方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言语行为组合特征
    4.1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言语行为组合的共性特征
    4.2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言语行为组合的个性特色
        4.2.1 开场白中的言语行为组合模式
        4.2.2 表达类言语行为的实施模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全文主要内容总结
    5.2 本文研究的局限及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致谢

(9)中美外交部发言人拒绝策略使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Purpose of the study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Speech act of refusal
        2.1.1 Definition
        2.1.2 Features
        2.1.3 Classification
    2.2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Face Theory
        2.2.1 Politeness Principle
        2.2.2 Face Theory
        2.2.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2.3 Refusals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2.3.1 Refusals studies abroad
        2.3.2 Refusals studies at home
    2.4 Comments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3.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Research procedures
        3.2.1 Data collection
        3.2.2 Data analysis
4. Research Results
    4.1 Comparison of the refusal strategies
        4.1.1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frequency
        4.1.2 Comparison of the frequency of each semantic formula
        4.1.3 Comparison of the sequence of refusal strategies
    4.2 The similarities in refusal strategi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4.3 The differences in refusal strategi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5. Discussion
    5.1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similarities
        5.1.1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Face Theory
        5.1.2 Practical needs
    5.2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5.2.1 Culture
        5.2.2 Political position
        5.2.3 Context
6. Conclusion
    6.1 Summary of major findings
    6.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6.3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Published papers during study of MA
Acknowledgments

(10)中国和东非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y abroad
        2.1.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spective
        2.1.2 Pragmatic perspective
    2.2 Previous study in China
        2.2.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spective
        2.2.2 Pragmatic perspective
        2.2.3 Other perspectives
    2.3 Summary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Speech act theories
        3.1.1 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
        3.1.2 Searle’s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3.1.3 Refusal speech act
        3.1.4 Refusal strategy
    3.2 Politeness Theories
        3.2.1 Concept of politeness
        3.2.2 Brown & Levinson’s politeness theory
        3.2.3 Gu’s politeness principle
Chapter 4 Research Methodology
    4.1 Aim and hypothesis
    4.2 Research subjects
    4.3 Research instrument
    4.4 Questionnaire
    4.5 Research procedure
    4.6 Data analysis
Chapter 5 Results and Discussion
    5.1 General frequency of refusal strategies
    5.2 Frequency of refusal strategies by social status
        5.2.1 Comparison & contrast between direct & indirect strategies
        5.2.2 Distribution of indirect strategies
    5.3 Impact of strategies used according to cultural difference
        5.3.1 Confucian-based collectivism vs Ubuntu-based collectivism
        5.3.2 High power distance vs. relatively low power distance
        5.3.3 Long-term orientation vs short-term orientation
        5.3.4 Written tradition vs oral tradition
Chapter 6 Conclusion
    6.1 Findings of the thesis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Bibliography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Acknowledgments
Appendices
    Appendix ⅠQuestionnaire in English
    Appendix ⅡQuestionnaire in Chinese
    Appendix Ⅲ Classification of Refusal Strategies (Beebe, 1990)
    Appendix Ⅳ Contents of the Questionnaire

四、中美电影中的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汉韩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及对韩汉语教学启示[D]. 郭辉. 西北大学, 2021
  • [2]中美对青少年的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对比研究[D]. 任丽君.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3]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对比研究[D]. 唐丽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4]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影视字幕中恭维语的翻译研究 ——以美剧《绝望的主妇》的字幕汉译为例[D]. 陈丽云.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5]《生活大爆炸6》幽默机制分析[D]. 高瞻.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2)
  • [6]The Felicity Conditions of Compliments——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A]. Gong Ping. 第十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7]中外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引言部分引用情况对比分析[D]. Lian Kai.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3(03)
  • [8]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言语行为研究[D]. 廖格蕾. 广州大学, 2013(04)
  • [9]中美外交部发言人拒绝策略使用对比研究[D]. 熊莉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10]中国和东非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D]. 伍林芳. 南昌航空大学, 2012(04)

标签:;  ;  ;  

中美电影赠言行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