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通信中的会话含义

论网络通信中的会话含义

一、略论网络交际中的会话含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张辉[1](2021)在《网络聊天中应答词“嗯”及其变体的语用功能》文中研究指明"嗯"是汉语中的常用应答词,在网络交际中的使用频率也非常高。通过调查问卷探究不同人群在网络交际时对应答词"嗯"及其变体的认知和使用差异,从语用功能角度分析不同变体之间的差异和人们的选择动因,研究发现,应答词"嗯"在网络交际中有消极应答的倾向性,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都会影响对应答词的认知和选择。在网络交际中,应根据交际对象和场合区别使用"嗯"及其变体,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张佳奇[2](2021)在《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全面考察依托于技术媒介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中的群体话语交互状况,论证群域话语概念,尝试建构群域话语分析框架,揭示互联网时代人际交流的一些新特征,探索分析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点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探究立场建构与话语协商的句法及语用特征。全文共分八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交代本文的选题缘起及研究的主要问题,从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概括选题研究的价值及意义;梳理了网络语言研究、当代话语分析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就本文的理论背景及依据进行了交代;论述社会符号学理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主张,梳理主要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阐释本文的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最后,对文中的语料来源及标注符号进行说明。第二章“新媒体群域类型与群域话语的功能层次”,本章基于网络群体交流的研究对象及社会网络关系的分布情况,建立“群域”概念,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群域话语的生成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媒介不只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和载体,其本身的技术导航及功能设置对信息交互模式的引导和人际互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群域中的话语交互由情景语境的触发产生,群域情景语境和话语意义之间存在一个属于话语参与者的“认知中介”,情景语境的虚拟和现实融合程度与“话语基调”中成员间的“相熟度”共变,并决定“个体化”的允准程度,决定“供用特征”的潜在语义是否被触发。虚拟性明显则个体化允准程度高,倾向于显示易于辨识的个人风格。现实性明显则个体化允准程度低,话语组织受现实身份的制约,更倾向遵守现实语境的交际语用规则。本章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当代话语分析理论尝试提出群域系统功能分析框架,揭示依托于技术媒介的群体话语交互情况,并提出其在语法、语用维度可探索的空间。第三章“群域话语的话轮及序列”,本章主要讨论了群域话语的基本单位“话轮”以及话语组织单位“序列”的概念界定及类型特点,并将群域话轮、序列与传统口语交际进行差异对比。本章将“群域话轮”定义为:包括多模态符号和媒介功能形式的上传一次所显示的内容。将“群域话轮”分为文本话轮、多模态话轮和界面功能话轮。结合群域交际中存在的一些独立的、可描述的普遍话语行为惯例作重点观察,将依照惯例进行组构的话语行为过程视为“序列”,并对“问答”“追补”“修补”“重复”四种主要话语行为序列进行语料观察和论述,从而探究群域话轮和序列特点。群域话轮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模态种类及模态组合的复杂表义情况;话轮呈现出不完整的会话结构;话轮很多情景中为非自然序列;在句法选择上,有明显的场景适应性。口语交际与群域交际中的话轮在性质、范畴和句法特征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传统交际和群域交际中序列的差异主要则体现在序列的“邻接性”关系方面。第四章“群域话语的语篇型式及特征”,本章吸收功能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探究群域话语分析系统“表达层”的语篇型式,对三种主要群域话语类型的篇章进行考察和描写,并进一步概括其篇章结构的影响因素。我们立足于描写和解释篇章的生成过程,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及方法,将话语文本的考察与主体的社会行为结合起来,探索群域交际中的网络结构特征,观察话语如何参与和改变社会行为、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群域话语模式的语篇规律。基于议程设置蕴含媒介预设的元功能的认识,本章吸收“Ge M模型”对三种群域的议程设置进行建模。这种“元认知”提供了一种语义上的衔接结构,这一“衔接结构”在群体交际中是公众在篇章层面理解、认同的基础,是语篇内部元素之间建立语义关系的参考和连贯的规则。研究表明:即时通信类群是“关系衔接”篇章,以人际为基础展开语篇的互动。信息交互类群为“话题衔接”篇章,呈现子话题分层现象。视频直播类群为“内容衔接”篇章,随着内容的推进,相应的评价话语产生,在语义层面发生篇章衔接。第五章“群域话语的立场建构与人际互动”,着眼于不同类型群域话语系统内部,考察具体语篇中立场构建和交际互动的若干语义、语用现象。重点对新闻事件涉及的群域评价中各方立场建构、意见协商所采用的语言手段进行探讨。重点吸收互动语言学范式的相关理论对群域立场建构和人际互动问题进行探究。我们结合典型个案从动态视角对群域中互动语篇中的立场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研讨,主要着眼于典型的微博新闻“评论区域”、微信朋友圈、群体互动的留言区三个重点交互场景开展研究。本章概括了群域信息发布话语立场表达的主要句法、语用策略,总结了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发布的语用规则及人际语用功能。具体来看,朋友圈中的“认同”是在复杂的线上交互中通过建构增加或强化“自我属性”的动态过程,网络平台为个人自我构建社会认同提供重要语境条件。本章由观察“否定”和“肯定”的情感立场表达策略,进一步探究留言区群体交互的立场类型及语用效果。第六章“群域话语的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本章基于修辞学和语用学的关联,探讨修辞伦理和语用原则的关系如何。本章就群域话语交际中的修辞伦理问题进行类型概括,并探讨相应类型的生成动因与监管的伦理对策,进一步提出与群域交际相适应的“伦理规范”,为下一步网络群域话语语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第七章“群域话语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应用”,本章从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具体探讨群域话语研究的价值。理论意义方面,主要从新媒体话语的系统构建、多模态修辞学及网络语用学理论的系统构建、“网络民族志”的理论探索三大方面讨论研究的理论意义。现实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舆情管控与语情引导提供预测和监督方法;有利于推进网络多模态语料库的构建;有利于推进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建设。第八章“结论”,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并陈述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主要结论包括:群域话语功能分析框架的提出;“相熟度”与情景语境的共变关系;群域话轮的界定及与传统话轮的差异问题;群域语篇型式的概括;群域立场表达的句法、语用策略问题;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的协同标准;对比了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征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深化对相关理论的研究,扩展语料观察的规模。进一步关注新兴话语形式和范畴的对应规律、主要语篇型式在群域中的句法功能表现,深入探究“个体化”如何在群体中“汇流”“演化”等问题。

上官韶楠[3](2020)在《“微信”会话中“哈哈哈”类笑声似音词应用调查与话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微信”语言风格的新变化,既可以反映当前语言现象,又可能预示着汉语未来的发展和演变方向。本文对“微信”会话语料中“哈哈哈”这一类笑声拟音词的应用状况展开调查,发现它们不仅演变出各种区别于规范拟音词的表达形式,也衍生出多种强大的语用功能。用户如何以及为何在“微信”这一异步交互模式中用“哈哈哈”来管理交际,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首先,本文对“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进行界定,进而立足大规模真实“微信”会话语料,以统计结果为数据支撑,以会话分析为理论依据,对“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的使用频率、不同会话位置的出现频率进行分析,并采用传统的观察描写法归纳出我们的研究对象具有形式多样性、使用广泛性两个特征。其次,通过逐条分析“微信”会话语料中包含“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的话轮,发现“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并非只是简单的副语言“笑”,不是只有“模拟人笑声”的拟音功能,还是一种包含多种语用功能的社交手段。在“微信”会话中,这类笑声拟音词具有情感功能,不仅可以表达积极情感,而且能宣泄负面情绪;这类词主要发挥的是维系社交关系、推动会话进程的交际功能,具体表现在“尴尬化解”、“立场缓和”、“身份构建”、“意图明示”、“氛围营造”和“语境搭建”;同时,“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篇章功能。最后,将“微信”会话、“微博”信息、“文学作品”三个语料中出现的“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类词在“表现形式”和“语用功能”上有差异:“微信”会话和“微博”信息中均出现了汉字、字母和数字形式的“哈哈哈”,“文学作品”只有汉字形式的表达,这是语言使用者对这类词的表达形式做出的选择;“哈哈哈”在“微博”和“文学作品”中主要用于情感表达,在“微信”会话中主要发挥人际功能,是一种维护对方面子、缓和交际立场的礼貌策略。由此,本文从“语言顺应理论”、“礼貌策略”两个不同的方面,对这类笑声拟音词的流行动因进行解释。“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的风靡,一是“语言顺应理论”的驱动,这类词既顺应了语言使用者的省力心理、从众心理、宣泄心理、委婉心理和娱乐心理,也顺应了社交媒体的需要、社会文化、社交关系以及交际者的价值取向,同时也顺应了物理世界;二是“礼貌策略”的遵循,“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可以作为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和间接性策略来挽救他人面子或维护自身面子。

周树江,咸飞[4](2019)在《机构性网络虚假礼貌运行机制及其语用效果研究——以网络问政栏目“网上民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假礼貌既可以作为一种交际策略体现发话人面子攻击的交际意图,更是一种评价结果,"是通过(不)礼貌不匹配产生不礼貌含义的话语行为"。机构性网络虚假礼貌有其独特语用特征,其语用意义需要结合交际内容而非言语"触发语"推理得出。机构性网络应答语中的虚假礼貌由网民感知,需要利用"第一层面"(不)礼貌研究方法定性,然后从问答衔接、交际态度和交际情感三种道德秩序违反分析,最后结合机构性网络话语特征对其不礼貌言外意义的语用理据进行论证。

王佳毅[5](2019)在《CMC语言与平面媒介语言的语用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语用学相关理论,分析了CMC语言的特点,同时从语用表现形式、交际主体、客观的语用效果三个方面对CMC语言与传统的平面媒介语言进行了语用对比分析,认为CMC语言表现形式多维度、使用主体多层次、语用效果更立体、情感表达更丰富。

钱琳琳[6](2019)在《网络流行语“XX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时代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网络的发展也促进了很多新词汇的产生。网络上流行着“XX哒”构式的词汇,例如“萌萌哒”“美美哒”等,这些词语在网络中有着较广泛使用,人们对其知晓度较高,在日常交际中也有所使用。“XX哒”因重叠式“XX”中“X”的词性不同可以分为“单音节动词重叠式+哒”“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哒”“单音节拟声词重叠式+哒”三类,主要以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与哒组配的词汇构式出现,多充当形容词且句法功能扩大。“哒”的语义不断虚化,在“XX哒”结构中有类词缀化倾向。“XX哒”的语义演变历时较短,语义上有着较强主观性。该流行语主要在标题语境、网络交际、口语表达等语境中使用,其语用功能突出体现在话题功能、会话功能和情感表达功能等方面,在语言礼貌性上有着重要语用价值。同时,“XX哒”的使用还存在局限性,还需要规范。模因论、语言的经济原则和交际性从内部促进了其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心理原因也对其流行起到了助推作用。

冯培华[7](2019)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语言性别差异实证研究 ——以兰州地区高校为例》文中指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模式发生了深层变革,对其所使用的语言工具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时代中的键盘敲击、屏幕显示与在线传输这一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催生出了网络语言。调查显示,大学生网民群体已成为互联网大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身份和网络语言是了解大学生自我定位和内心感受的最佳窗口。鉴于大学生网络语言具有性别差异的特征,且产生差异的动因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考察大学生网络语言的性别差异现状及其深层理据性,拓宽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是一次语言学科研究与时代同步,与现实生活接轨的有意义的实践。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和举例分析,并结合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性别差异理论对大学生网络语言和网络身份的性别差异作出假设,通过收集到的甘肃省兰州市高校200名在校大学生数据进行求证,最后得出结论。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回顾和解读了当今学术界对网络语言的研究状况,并且对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解释说明,为后文的研究做好铺垫。第一章介绍了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情况、大学生网络语言的特殊性以及研究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价值,并对相关理论进行简要论述;第二章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对大学生网络身份和网络语言进行了详细地统计分析和说明。第三章分别从生理、社会、教育等因素分析和讨论大学生网络语言及其网络身份产生差异的原因;第四章主要对文章进行简要总结,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展望。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身份和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性别差异具体特征、归因分析和教学启示等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对大学生跨性别交际顺利进行、双性和谐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总之,文章力图对大学生网络身份和网络语言作一个全面并且透彻的研究,使人们不仅能跳出传统性别语言的角色定位和刻板印象,向着平等、自由、双性和谐的和谐发展,而且可以为以后的网络语言学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进而促进中国社会语言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共同发展。

吴娟[8](2019)在《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及传播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移动数据流量资费的降低以及媒介视觉化转向等因素,促进了网络表情符号这一新型非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网络表情符号是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由字符、图像、文字等元素构成,在网络在线交流中能够传达情绪和建构意义的图像型非语言视觉符号。因其具有不同于语言文字的情感表达、简便快捷、形象趣味等特点而被网络用户广泛使用,成为网络社交媒体交往中一种特殊的符号传播现象,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重视。本文将网络表情符号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兴起及流行的原因,着力研究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功能,并对其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网络表情符号在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的界定,从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客观社会媒介表达的需要、媒介文化视觉化转向三个角度探究其兴起及发展的原因,从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历程对其分类,分为五个阶段---字符式、图标式、图片式、视频式及自定义式网络表情符号,对其特点进行归纳。其次,结合新闻学与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探讨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功能,包含其传递信息功能、视觉表达功能、情感宣泄与身份建构功能、突显个性功能、象征修辞隐喻表达功能、模拟现实情境功能、经济文化价值功能等传播优势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传播隔阂、侵权、低俗化、滋生谣言、冲击文字语言等负面影响。在客观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网络新媒体环境中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趋势作了一定分析,并对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和使用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原则,在文中提出尊重传播规律,遵从传播规范、遵守法律法规,防止侵权行为、平台发挥“把关人”作用,落实事后追惩制度、用户提升自律意识,强化道德规范。网络表情符号还处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进程中,在传播实践中还会出现新的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网络表情符号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陈倩[9](2019)在《网络冒犯的语言实现方式及人际语用理据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冒犯研究多关注面子威胁,却忽视社会规范的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百度贴吧中有关公共话题的讨论为语料,基于社会规范和社交权的讨论,发现网络冒犯通过规约化不礼貌范式得以实现,具有攻击直接性、多元负面性和多重序列性特征,其语用理据在于对网络交际中社交权这一基本规范的刻意违反。最后,笔者通过分析冒犯、社会规范和道德秩序之间的关系,从社会意义层面对网络冒犯做出理论思考。

李佩佩[10](2018)在《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虚拟的交际平台,并因此出现了一种新的语体——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不按常理出牌,屡屡打破传统的语言表达规则,在网络交际中显现出了模糊性。顺应理论认为人们能够在语言使用中作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顺应性是变异性和协商性的目的,而变异性和协商性是顺应性的内容。另外,原型理论认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本质就是事物范畴化的过程,且范畴边界是模糊的。关联理论则解释了话语含义的推理是以关联原则为基础的。本文提出了以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网络语言模糊性具有怎样的表现形式?第二,网络语言模糊性具备怎样的语用功能?第三,如何构建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模型?本文从语用和认知两个视角出发,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语料库研究方法,在顺应理论、原型理论和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和认知过程,并构建了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网络语言模糊性通过语音变异、书写变异和语义变异体现出来。其次,会话者在网络交际中的模糊语言选择,是其在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做出协商以顺应交际目的的结果,也是网络交际的一种语用策略。再次,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下,网络语言模糊性能够帮助交际双方实现在虚拟空间中的会话、协商和合作。最后,构建了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模型。交际的过程是语用和认知的交叉过程,关联性是识解网络语言模糊性的关键。总之,本文构建的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模型,希望为网络语言模糊性研究提供新的启示,能够拓宽研究视角,也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和应用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略论网络交际中的会话含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网络交际中的会话含义(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聊天中应答词“嗯”及其变体的语用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嗯”及其变体
三、“嗯”及其变体的语用功能分析
    (一)支持性言语反馈
        1.“嗯”与“嗯”的叠加
        2.“嗯”与“嗯”的词缀化
        3.“嗯”及其变体的选择动因
    (二)非支持性言语反馈
        1. 表疑问、诧异
        2. 表犹豫、转折
四、总结

(2)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选题缘起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本文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网络语言研究
        (二)当代话语分析研究
        (三)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
    四、本文的理论背景及依据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及主要观点
        (二)功能语篇分析基本观点及理论主张
    五、本文的理论取向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取向
        (二)研究方法
    六、语料来源及符号说明
第二章 新媒体群域类型与群域话语的功能层次
    一、“新媒体群域”的概念及类型特征
        (一)“新媒体群域”释义
        (二)以媒介划分的群域交际类型
    二、新媒体群域话语系统功能分析
        (一)群域话语系统的语境层
        (二)群域话语系统的内容层
        (三)群域话语系统的表达层
        (四)群域话语分析的系统功能框架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群域话语的话轮及序列
    一、“群域话轮”的界定及类型
        (一)学界相关分析
        (二)“群域话轮”的含义
        (三)“群域话轮”的类型及特点
    二、群域交际中的序列
        (一)序列的类型
        (二)序列的特征
    三、与传统话轮、序列的异同
        (一)话轮上的异同
        (二)序列上的异同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域话语的语篇型式及特征
    一、什么是群域语篇型式
    二、群域语篇的“议程设置”模型
        (一)群域版式结构建模
        (二)群域媒介“议程设置”与文本意义的关联
    三、互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群域语篇型式探究
        (一)在线社会网络研究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二)群域语篇型式的研究设计
    四、群域语篇型式的主要特征
        (一)“度值”与语篇结构序列
        (二)个体选择与语篇集群行为的趋同和趋异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群域话语的立场建构与人际互动
    一、“立场表达”的相关研究
    二、群域立场表达的常用手段及功能
        (一)人际隐喻
        (二)即时转喻
        (三)指称与互文
        (四)元话语与话语标记
        (五)语气与情态表达
    三、群域立场表达的主要媒介场景及策略、语用取效
        (一)群域新闻发布话语立场表达的句法、语用策略
        (二)微信朋友圈的发布者身份与立场建构策略
        (三)留言区群体交互的立场类型及语用效果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群域话语的修辞伦理及语用规约
    一、修辞伦理研究的理论发展
    二、群域话语违背修辞伦理的常见问题
    三、修辞伦理问题的成因与伦理对策
        (一)修辞问题的成因
        (二)伦理对策
    四、群域交际修辞的语用规约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群域话语研究理论的多领域发展及应用
    一、理论的多领域发展
    二、现实应用
        (一)有利于网络多模态语料库研究的深入
        (二)有利于社会化网络服务的系统构建,推进国家话语生态建设
        (三)为舆情管控与语情引导提供理论支持和观察视角
    三、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一)提出新媒体群域话语的系统功能框架
        (二)探究了“相熟度”与情景语境的共变关系
        (三)界定了“群域话轮”的概念
        (四)概括了媒介议程设置的模式及功能
        (五)归纳了群域立场表达常用的句法、语用策略
        (六)探索了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的协同标准
        (七)对比了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征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
    二、不足与期待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微信”会话中“哈哈哈”类笑声似音词应用调查与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对“微信”会话的研究
        1.2.2 对会话中“笑”的研究
        1.2.3 对网络语言流行动因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与处理
        1.4.1 语料来源
        1.4.2 语料处理
2 “微信”会话中“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使用状况调查
    2.1 “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的界定
    2.2 “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的使用频率统计
        2.2.1 总频率统计
        2.2.2 在不同会话位置的使用频率统计
    2.3 “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的特征
        2.3.1 形式多样性
        2.3.2 使用广泛性
3 “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的语用功能
    3.1 基于语料的“哈哈哈”语用功能统计
    3.2 情感功能
        3.2.1 感情流露
        3.2.2 情绪宣泄
    3.3 交际功能
        3.3.1 尴尬化解
        3.3.2 立场缓和
        3.3.3 身份构建
        3.3.4 意图明示
        3.3.5 氛围营造
        3.3.6 语境搭建
    3.4 篇章功能
        3.4.1 形式连贯
        3.4.2 内容衔接
4 “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流行动因
    4.1 “微信”与“微博”、“文学作品”语料对比分析
    4.2 语言顺应理论的驱动
        4.2.1 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4.2.2 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4.2.3 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4.3 礼貌策略的遵循
        4.3.1 遵循积极礼貌策略
        4.3.2 遵循消极礼貌策略
        4.3.3 遵循间接性策略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机构性网络虚假礼貌运行机制及其语用效果研究——以网络问政栏目“网上民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虚假礼貌
3. 研究框架
4. 机构性网络虚假礼貌分析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结果
    4.3 交际实例分析
        4.3.1 答非所问,问答内容“不匹配”
        4.3.2 部门方交际不诚挚,双方交际态度“不匹配”
        4.3.3 部门方错误站位,交际情感“不匹配”
    4.4 机构性网络交际虚假礼貌交际效果语用理据
5. 结语

(5)CMC语言与平面媒介语言的语用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用学相关概念
二、CMC语言的特点
    1. 形态多样、富于变化。
    2. 创意十足、简约诙谐。
    3. 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三、CMC语言与平面媒介语言的语用对比

(6)网络流行语“XX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理论基础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二、关于类词缀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XX哒”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二章 “XX哒”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XX哒”的结构分析
        一、“哒”的分析
        二、“XX”的分析
        三、“XX哒”的整体结构分析
    第二节 “XX哒”的句法功能
        一、充当句法成分
        二、能独立成句
第三章 “XX哒”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哒”的语义考察
        一、“哒”的语义起源
        二、“哒”的语义类型
        三、“哒”语义类型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哒”的类词缀化倾向
        一、类词缀的判定标准
        二、“哒”的类词缀化表现
        三、“哒”类词缀化的原因
    第三节 “XX哒”的语义演变与语义主观性
        一、“XX哒”的语义演变
        二、“XX哒”语义的主观性
第四章 “XX哒”的语用分析
    第一节 “XX哒”的语言环境
        一、标题语境
        二、网络交际
        三、口语交际
    第二节 “XX哒”的语用功能
        一、话题功能
        二、会话功能
        三、情感表达功能
    第三节 “XX哒”的语用价值与局限
        一、“XX哒”在语用上的正面价值
        二、“XX哒”在语用上的局限
第五章 “XX哒”的使用现状及流行原因分析
    第一节 基于语料库的“XX哒”使用情况考察
        一、横向考察“XX哒”的使用情况
        二、纵向考察“XX哒”的使用情况
    第二节 基于问卷调查的“XX哒”使用情况考察
        一、问卷样本信息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XX哒”的流行原因
        一、内部原因
        二、外部原因
    第四节 “XX哒”的发展前景预测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7)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语言性别差异实证研究 ——以兰州地区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定量分析法
        (四)对比分析法
        (五)举例分析法
        (六)归纳法
第一章 网络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的相关介绍
    一、网络语言概观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二)网络语言的性质
        (三)网络语言的特征
        (四)网络语言与性别
        (五)大学生网络语言的特殊性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心理语言学
        (二)性别语言学
        (三)社会心理学
        (四)文化学
        (五)教育学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语言及网络身份特征性别差异分析
    一、大学生自我表露建构网络身份的外在呈现
        (一)个人资料说明
        (二)用户名选择
        (三)“头像”呈现
    二、大学生建构性别形象的内在话语策略
        (一)话题选择
        (二)大学生网络语言话语量
        (三)语言风格
        (四)语言的感情色彩
        (五)骂詈语
        (六)网络创意语言
        (七)称谓语
第三章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语言性别差异归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一)遗传引起的言语功能障碍
        (二)左脑与右脑
        (三)性腺激素对智商的影响
        (四)雄激素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
        (一)性别角色
        (二)社会刻板印象
        (三)语言环境
    三、教育因素
        (一)性别屏蔽现象
        (二)性别刻板印象
        (三)课堂上女性话语权的丧失
        (四)教师身份中的性别歧视
        (五)教材中存在的不和谐
        (六)教学法的单一化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一、文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网络语言研究未来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网络语言性别差异调查问卷(男性版)
    附录二 大学生网络语言性别差异调查问卷(女性版)
    附录三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及传播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内容及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论文创新点
一、网络表情符号的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一) 网络表情符号
    (二) 表情包
    (三) 虚拟语境
    (四) 符号化生存
    (五) 符号互动理论
二、网络表情符号的兴起及发展现状
    (一) 网络表情符号的兴起
    (二) 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现状
        1. 第一代:字符式表情符号
        2. 第二代:图标式表情符号
        3. 第三代:图片式表情符号
        4. 第四代:视频式表情符号
        5. 第五代:自定义表情符号
三、网络表情符号流行及原因分析
    (一) 基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1. 调查问卷设计
        2. 数据收集结果
    (二) 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
        1. 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表现
        2. 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分析
    (三) 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
        1. 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2. 客观社会媒介表达的需要
        3. 媒介文化视觉化转向
四、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功能与负面影响
    (一) 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功能
        1. 传递信息功能:编码解码过程简单易懂
        2. 视觉表达功能:读图时代满足娱乐诉求
        3. 情感宣泄功能:娱乐狂欢及身份的建构
        4. 突显个性功能:对主流文化温和式对抗
        5. 象征修辞功能:传达表征意义隐喻作用
        6. 模拟现实功能:在虚拟空间中搭建情境
        7. 经济文化功能:具备潜在的及附加价值
    (二) 网络表情符号的负面影响
        1. 产生传播隔阂
        2. 冲击文字表达
        3. 趋向低俗冗余
        4. 出现道德滑坡
        5. 造成侵权行为
五、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前景与规范原则
    (一) 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前景
    (二) 网络表情符号的规范原则
        1. 尊重传播规律,遵从传播规范
        2. 遵守法律法规,防止侵权行为
        3. 平台发挥“把关人”作用,落实事后追惩制度
        4. 用户提升自律意识,强化道德规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网络冒犯的语言实现方式及人际语用理据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
    2.1 相关研究
    2.2 网络冒犯的界定及研究方法
3. 网络冒犯的实现方式及语用特征
4. 网络冒犯的语用理据
    4.1 冒犯与社会规范
    4.2 网络冒犯的语用理据分析
        4.2.1 公平权的违反
        4.2.2 互往权的违反
5. 社会意义层面的道德秩序思考
6. 结语

(10)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
    2.1 文献综述
        2.1.1 网络语言研究概述
        2.1.2 语言模糊性研究概述
    2.2 理论框架
        2.2.1 顺应理论
        2.2.2 原型理论
        2.2.3 关联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实施
    3.3 研究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结果和分析
    4.1 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形式
        4.1.1 语音变异
        4.1.2 书写变异
        4.1.3 语义变异
    4.2 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4.2.1 动态语境
        4.2.2 语用策略
        4.2.3 语用功能
    4.3 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认知分析
        4.3.1 表达阶段的认知分析
        4.3.2 识解阶段的认知分析
    4.4 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生成原因
        5.1.1 语言的变异性和协商性提供语言选择的可能
        5.1.2 语言经济性原则
        5.1.3 网民群体交际心理
    5.2 认知语境对识解网络语言模糊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略论网络交际中的会话含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聊天中应答词“嗯”及其变体的语用功能[J]. 王正,张辉.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D]. 张佳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微信”会话中“哈哈哈”类笑声似音词应用调查与话语分析[D]. 上官韶楠.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机构性网络虚假礼貌运行机制及其语用效果研究——以网络问政栏目“网上民声”为例[J]. 周树江,咸飞.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03)
  • [5]CMC语言与平面媒介语言的语用对比分析[J]. 王佳毅. 环球首映, 2019(07)
  • [6]网络流行语“XX哒”研究[D]. 钱琳琳. 华侨大学, 2019(01)
  • [7]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语言性别差异实证研究 ——以兰州地区高校为例[D]. 冯培华.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8]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及传播功能研究[D]. 吴娟. 长安大学, 2019(01)
  • [9]网络冒犯的语言实现方式及人际语用理据探析[J]. 陈倩. 外语教学, 2019(02)
  • [10]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研究[D]. 李佩佩.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论网络通信中的会话含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