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能损伤改变大鼠中枢内向整流钾通道基因表达

胆碱能损伤改变大鼠中枢内向整流钾通道基因表达

一、胆碱能损伤改变大鼠中枢内向整流钾通道基因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宇[1](2021)在《基于冷冻电镜的离子通道门控调节机制分析》文中认为离子通道广泛地分布在人体的各个组织中,在众多生理过程中都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离子通道又可以具体划分为电压门控离子通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和机械门控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调节,除去电势变化、配体分子或表面张力这类固有的影响因素外,化学小分子和多肽类也可以对离子通道活性起到调控作用。对离子通道的活性调控研究是离子通道领域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之一,对我们理解离子通道的门控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在博士研究生阶段,我选择了电压门控离子通道KAT1和配体门控离子通道ASIC1a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结构生物学技术和膜片钳电生理技术,对上述离子通道的门控调节机制进行研究。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对KAT1的超极化激活机制进行了研究。KAT1是一个超极化激活的内向整流钾通道,存在于拟南芥中。我们解析了 KAT1的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为3.2 A。这是第一个植物中的电压门控钾通道的电镜结构。我们发现,KAT1是一个同源四聚体,并且是“非结构域交换”的通道。其每一个单体都包含了六根螺旋形成的跨膜结构域、延伸到胞内区的C-linker结构域和C端的CNBD结构域。KAT1具有典型的钾离子选择性过滤器结构,能够选择性地渗透钾离子。通过结构分析我们发现,KAT1通道的孔道区处于关闭状态。KAT1是一个严格的超极化门控离子通道,我们对KAT1的S4螺旋上的带正电氨基酸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带正电氨基酸残基对电压感受非常重要。虽然KAT1结构中包含CNBD结构域,但是无论是结构分析或是功能实验,我们均发现cGMP不能对KAT1的通道活性进行调节。在KAT1通道中,S4-S5 linker是一段短loop结构,这个linker区域与C-linker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通道的开放或关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将这两个结构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削弱,则会导致通道不能正常开放。这表示S4-S5 linker和C-linker之间的相互作用是KAT1通道门控调节的关键。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对多肽毒素如何结合并调控人源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1a活性进行了研究。人源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1a(hASIC1a)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ASIC1a通道主要参与疼痛感知、学习记忆等生理过程,是潜在的药物靶点。hASIC1a通道的活性受到质子浓度的调控,同时还有多种因素可以对通道活性进行调节,比如多肽毒素。非洲黑曼巴蛇毒Mambal对hASIC1a活性起到抑制作用。经过多重蛋白表达纯化优化步骤和结构解析方法的选择,我们最终利用冷冻电镜解析了 hASIC1a的apo状态和Mamba1-hASIC1a复合物的结构,分辨率分别为3.56A和3.9A。与已解析的鸡源ASIC1(cASIC1)结构相比,处于静息状态的hASIC1a与cASIC1通道具有相似的结构,是一个同源三聚体,其门控机制与cASIC1相似。Mamba1毒素主要结合于hASIC1a的胞外结构域,当毒素与通道结合后,通道局部发生了构象变化。Mamba1将hASIC1a锁定在关闭构象。我们发现虽然Mamba1对hASIC1a和cASIC1的亲和力相似,但毒素对hASIC1a的抑制作用强于对cASIC1通道的抑制作用。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和结构比较,我们发现了对hASIC1a和cASIC1的抑制作用不同的关键氨基酸残基。Arg155和Glu102-Asp165对(分别对应于cASIC1中的Leu156和Arg103-Glu168),导致了hASIC1a和cASIC1对Mamba1的反应不同。

王钥[2](2020)在《紫草素对IKur/hKv1.5电流和阵发性房颤模型大鼠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的并发症如血栓栓塞事件、心力衰竭等严重威胁生命,且在老年人群体中患病率较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越来越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目前现有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及导管消融,药物治疗经常出现复发且伴发不良反应,导管消融已广泛应用于房颤,但其治疗是有创的,且成本高经常复发,在相当数量的患者中仍存在不足,因此开发新的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是非常必要的。目的:探索紫草素对心房特异表达的Ikur/hKv1.5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以及紫草素对阵发性房颤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揭示紫草素对房颤预防和治疗房颤的的可能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房颤提供新思路。方法:体外实验.:将hKv1.5钾通道基因转入CHO细胞膜中表达,给予不同浓度的紫草素,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并观察不同电压条件下hKv1.5钾通道电流的变化情况。体内实验:采用乙酰胆碱-氯化钙混合液以大鼠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建立阵发性房颤动物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房颤模型组、紫草素治疗组、胺碘酮阳性药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空白组不造模,其余三组尾静脉连续注射药物7日造模,紫草素组及胺碘酮组灌胃给药治疗,实验结束后,记录各组大鼠心电图、心脏彩超、取主动脉血液,分离心房组织并同时置于电镜液及多聚甲醛液中。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统计心电图各组房颤诱发时间及持续时间;采用ELISA的方法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1.紫草素能抑制心房特异表达的Ikur/hKv1.5钾离子通道,可作为Ikur/hKv1.5钾通道阻滞剂;2.紫草素能降低大鼠诱发心房颤动的敏感程度,缩短房颤持续时间;3.紫草素对心房颤动模型的心房肌细胞横截面变大、心房扩增具有抑制作用;4.紫草素改善心房组织的纤维化及超微结构;5.紫草素改善心房颤动大鼠的血浆炎症因子IL-6及TNF-α水平。

李凤珍[3](2020)在《ASIC1a、TASK-1和TASK-3在癫痫持续状态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文中指出背景近年来基于动物或细胞癫痫模型上的研究均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中酸敏感离子通道1a(Acid-sensing ion channel 1a,ASICla)及弱内向整流钾通道相关的酸敏感钾离子通道 1 和 3(TWIK-related acid-sensitive K+channel land 3,TASK-1 和 TASK-3)在癫痫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部分研究认为ASICla促进了慢性癫痫的发生,而其他研究则认为ASICla有助于癫痫发作的终止。其研究结果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TASK-1和TASK-3在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中的表达及其对癫痫行为学及电生理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通过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的SE模型,分析大鼠海马ASIC1a、TASK-1和TASK-3的表达,并观察其对锥体细胞电生理的影响。目的通过观察SE后不同时间点ASIC1a、TASK-1和TASK-3的表达,SE对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影响,以及SE后ASIC1a、TASK-1和TASK-3对锥体细胞电生理的影响,探讨ASIC1a、TASK-1和TASK-3在SE中的作用。方法1.通过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SE模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检测Sprague Dawley(SD)大鼠对照(control)组及SE后海马0、1、2和3 h的ASIC1a、TASK-1和TASK-3 mRNA表达水平。2.通过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SE模型,使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D大鼠control组及SE后海马0、1、2和3 h的ASIC1a、TASK-1和TASK-3蛋白表达水平。3.通过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SE模型,使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D大鼠control组及SE后海马1、2和3 h的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变化。4.通过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SE模型,SE 24 h后使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E control组及分别给予ASIC1a、TASK-1和TASK-3的抑制剂SD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的频率变化。结果1.SE后,与control组相比,ASIC1a的mRNA在2和3 h时间点表达明显减少;TASK-1的mRNA在1 h时间点表达明显减少;TASK-3的mRNA在3 h时间点表达明显减少。2.SE后,与control组相比,ASIC1a、TASK-1和TASK-3的蛋白在3h时间点表达均明显减少。3.SE后,与control组相比,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海马CA1、CA3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3h时间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在CA2区任何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大鼠钙离子结合适配器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 A-1)在海马各区3 h时间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大鼠神经元核抗原(Neuron 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在海马各区各时间点均未见明显变化。4.SE后24 h,与SE组相比,给予ASIC1a抑制剂PcTx1后,AP的频率明显降低;分别给予TASK-1和TASK-3的抑制剂ML365和PK-THPP后,AP的频率均显着增加。结论SE后,ASIC1a、TASK-1和TASK-3表达降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而神经元无明显变化;SE后,ASIC1a、TASK-1和TASK-3提高锥体细胞的兴奋性,可能参与SE的发生。

冉东旺[4](2019)在《癫痫患儿血清中HMGB-1、TLR4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原发性癫痫患儿血清中HMGB-1、TLR4水平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神经内科首次确诊为原发性癫痫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癫痫诊断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同时期在本院随机选取健康体检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患儿在惊厥发作12h之内在无菌条件下采取外周静脉血2ml,同期对照组儿童清晨空腹状态下采取静脉血2ml,应用外周梯度离心法获取静脉血清1ml取上清放入-70℃冰箱中保存备用,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别测定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HMGB-1、TLR4水平,收集所有患儿临床一般资料(发病年龄、发作形式、惊厥持续时间、头颅核磁、血生化等,病例组所有患儿监测长程视频脑电图(至少包括一个醒睡周期,时间一般4小时)。运用SSPS22.0统计软件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HMGB-1、TLR4血清水平,同时对病例组HMGB-1与TLR4血清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并依据病例组患儿惊厥发作持续时间、不同发作形式、发作间期脑电图有无异常分别进行HMGB-1、TLR4血清水平比较。结果1病例组血清中HMGB-1、TLR4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1岁年龄段血清HMGB-1、TLR4水平与对照组≤1岁年龄段血清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1<年龄≤3岁、3<年龄≤6及>6岁年龄段血清HMGB-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年龄段血清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病例组中1<年龄≤3及>6岁年龄段中血清TLR4水平高于对照组同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3<年龄≤6岁年龄段中血清TLR4水平与对照组同年龄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中癫痫惊厥发作时间≥5min血清中HMGB-1、TLR4水平与发作时间<5mi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中癫痫局灶性发作HMGB-1、TLR4血清水平与全面性发作患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例组中癫痫患儿血清中HMGB-1、TLR4水平呈正相关性(r=0.600、P=0.000)。5病例组中癫痫患儿发作间期脑电图异常组与发作间期无异常组血清HMGB-1、TLR4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原发性癫痫患儿血清HMGB-1、TLR4水平表达升高,两者的表达有相关性,可能与癫痫发病有关。2原发性癫痫患儿血清中HMGB-1、TLR4水平可能与发作类型、惊厥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发作间期脑电图有无异常无关。图1幅;表10个;参121篇。

聂昕时[5](2019)在《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慢性间歇低氧大鼠颏舌肌中枢调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睡眠疾病,以反复上气道塌陷及慢性间歇低氧为主要特点。上气道的稳定开放主要依赖于上气道负压及神经肌肉调控的平衡,其中颏舌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健康人群中,颏舌肌通过舌下神经接受上游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这种调控作用已被证明可受到快动眼(Rapid Eye Movement,REM)期睡眠及低氧的影响。由于长期处于低氧状态,清醒时OSA患者的颏舌肌及其中枢调控常表现为代偿性的活性增加,以对抗上气道塌陷。但进入REM睡眠期后,这种代偿活性的消失将导致OSA患者的上气道较健康人群更容易塌陷,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造成恶性循环。在睡眠期舌下神经核上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与去甲肾上腺素均可影响舌下神经的活性,且去甲肾上腺素可能占到了作用的90%。本实验小组曾就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来探讨在常氧及慢性间歇低氧条件下,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HT与去甲肾上腺素参与颏舌肌调控的潜在机制。我们发现,中缝核上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可参与介导慢性间歇低氧诱导的颏舌肌运动皮层易化。向舌下神经核中微注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可使颏舌肌的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反应明显下降,提示我们去甲肾上腺素可通过舌下神经核上的α1受体为颏舌肌的中枢调控提供正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驱动。而慢性间歇低氧可使这种驱动效应明显加强。以上结论均提示我们,慢性间歇低氧所介导的颏舌肌中枢调控中,去甲肾上腺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缝核上的5-HT能神经元通过激动舌下神经核上的5-HT2A受体来激活舌下神经及颏舌肌。我们由此猜测,舌下神经核上的去甲肾上腺素同样来源于上游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并且此神经元同样可以参与慢性间歇低氧大鼠颏舌肌的中枢调控。解剖证据表明,舌下神经核上分布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主要来源于位于脑干A5、LC、A7等去甲肾上腺素能细胞群,其中A7具有最大的投射倾向及比例。细胞膜上可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属于G蛋白耦连受体。研究表明,A7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上主要表达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作为一种自身受体,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分布于突触前,可负反馈调节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释放。G蛋白门控的内向整流钾通道(G protein-gated inwardly rectifying postassium,GIRK)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通常参与调解神经递质对突触后的抑制效应,可受去甲肾上腺素等多种神经递质的调控。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A7细胞群存在GIRK通道阳性表达。由此我们可提出假设,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可参与颏舌肌的中枢调控,可通过GIRK通道受神经元上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α2受体)调节。慢性间歇低氧已被证明可参与介导颏舌肌的中枢代偿。但去甲肾上腺素如何参与慢性间歇低氧大鼠的中枢调控,尚无明确定论。本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建立慢性间歇低氧模型大鼠来模拟临床OSA患者反复间歇低氧的特点。在低氧的不同时间点,通过观察大鼠颏舌肌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TMS反应及相关受体的变化等,来探讨慢性间隙低氧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颏舌肌中枢调控的作用及机制,进而为OSA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在常氧条件下,大鼠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及α2受体与GIRK通道对颏舌肌的中枢调控的影响。在本实验部分中,我们选取SPF级健康成年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NO组,n=8)、IgG-SAP给药组(IgG组,n=8)、Anti-DBH-SAP给药组(SAP组,n=8)、NACL给药组(NACL组,n=8)、Clonidine给药组(CLO组,n=8)、RS-79948给药组(RS组,n=8)、ML297给药组(ML组,n=8)、Tertiapin-Q给药组(TER组,n=8)、Tertiapin-Q/Clonidine给药组(TC组,n=8)与ML297/RS-79948给药组(MR组,n=8)。参考既往文献,通过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明确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在脑中的分布,利用琼脂糖凝胶模型模拟药物在脑内的扩散,通过脑立体定位仪进行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定位。将特异性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损伤剂Anti-DBH-SAP、α2受体激动剂Clonidine、α2受体阻断剂RS-79948、GIRK通道激动剂ML297与GIRK通道阻断剂Tertiapin-Q分别微量注射入相应实验组大鼠的A7细胞群。另有实验大鼠被分别给予同等剂量IgG-SAP或NACL作为对照组。待大鼠恢复后,应用经颅磁刺激在特定时间点测量颏舌肌的TMS与EMG结果,来验证常氧条件下A7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及α2受体与GIRK通道对大鼠颏舌肌中枢调控的影响。2.慢性间歇低氧条件下,大鼠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及α2受体对颏舌肌的中枢调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探讨。在本实验部分中,我们选取SPF级健康成年Wistar雄性大鼠,建立慢性间歇低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模型。实验大鼠每天于8:00 AM-4:00 PM置于低氧舱共8小时,以7天为一周期,持续4个周期共28天。每次缺氧-复氧循环时间为188s,舱内氧浓度呈周期波动于10%至21%之间。慢性间歇低氧大鼠被随机分为单纯慢性间歇低氧组(CIH组,n=32)、IgG-SAP给药组(CIH+IgG组,n=8)、Anti-DBH-SAP给药组(CIH+SAP组,n=8)、Clonidine给药组(CIH+CLO组,n=8)、RS-79948给药组(CIH+RS组,n=8)、NACL给药组(CIH+NACL组,n=8)。参考既往文献,通过立体定位技术,将特异性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损伤剂Anti-DBH-SAP注射入CIH-SAP组大鼠的A7细胞群。α2受体激动剂Clonidine、α2受体阻断剂RS-79948在实验进行当天被分别注射进入CIH-CLO与CIH-RS组大鼠的A7细胞群。另有实验大鼠被分别给予同等剂量IgG-SAP或NACL作为对照组。待大鼠恢复后,在每一低氧周期结束当天,即低氧的第7、14、21、28天,应用经颅磁刺激在特定时间点测量颏舌肌的TMS与EMG结果,来验证慢性间歇低氧条件下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及其上α2受体对大鼠颏舌肌中枢调控的影响。另有CIH组大鼠在每一低氧周期结束当天被处死,进行脑组织灌流取材及标本切片,进行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比较低氧不同时间点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β-hydroxylase,DBH)、舌下神经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α1受体及α2受体蛋白的表达情况。以此来探讨慢性间歇低氧条件下,大鼠A7细胞群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颏舌肌的中枢调控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1.在常氧条件下,大鼠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及α2受体与GIRK通道对颏舌肌的中枢调控的影响1.1在常氧条件下,大鼠A7细胞群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参与了颏舌肌的中枢调控,并起正向调控作用。当损伤A7细胞群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时,可导致颏舌肌EMG活性下降,TMS潜伏期变长且振幅下降(p<0.05)。1.2在常氧条件下,大鼠A7细胞群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上的α2受体参与了颏舌肌的中枢调控,并起负向调控作用。当激动A7细胞群α2受体时,可导致颏舌肌EMG活性下降,TMS潜伏期变长且振幅下降。反之亦然(p<0.05)。1.3在常氧条件下,大鼠A7细胞群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上的GIRK通道参与了颏舌肌的中枢调控,并起负向调控作用。当激动A7细胞群GIRK通道时,可导致颏舌肌EMG活性下降,TMS潜伏期变长且振幅下降。反之亦然(p<0.05)。1.4在常氧条件下,大鼠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α2受体对颏舌肌中枢调控的功能是与GIRK通道耦联的(p<0.05)。2.慢性间歇低氧条件下,大鼠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及α2受体对颏舌肌的中枢调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探讨2.1在慢性间歇低氧条件下,大鼠A7细胞群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参与了颏舌肌的中枢调控,并起正向调控作用。这种正向调控作用持续28天。当损伤A7细胞群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时,可导致颏舌肌TMS潜伏期变长且振幅下降,EMG活性下降(p<0.05)。2.2在慢性间歇低氧条件下,大鼠A7细胞群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上的α2受体参与了颏舌肌的中枢调控,并起负向调控作用。这种负向调控作用持续28天。当激动A7细胞群α2受体时,可导致颏舌肌TMS潜伏期变长且振幅下降,EMG活性下降。反之亦然(p<0.05)。2.3慢性间歇低氧可增加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DBH表达平均光密度值(p<0.05),未影响DBH阳性细胞数目(p>0.05)。2.4慢性间歇低氧增加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膨体末梢数目(p<0.05),但未影响舌下神经核上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DBH的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p>0.05)。2.5慢性间歇低氧可增加舌下神经核的α1A受体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p<0.05),但未影响阳性细胞数目(p>0.05)。2.6慢性间歇低氧可减少舌下神经核的α2A受体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p<0.05),但未影响阳性细胞数目(p>0.05)。结论:1.在常氧条件下,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通过α2受体与GIRK通道参与颏舌肌的中枢调控。2.在慢性间歇低氧条件下,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正向参与颏舌肌的中枢调控,作用持续28天。3.慢性间歇低氧影响A7细胞群DBH、舌下神经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α1A受体及α2A受体的表达。

孙邈[6](2016)在《复智胶囊及大黄素对VD大鼠海马和SH-SY5Y线粒体凋亡通路与Iκ电流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们团队对复智胶囊经验方防治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知其可通过保护胆碱能系统,上调海马胆碱能系统低水平;削减缺血炎症反应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恢复脑血管循环流注,减少血小板聚集,消除氧化自由基等来预防治疗血管性痴呆。近年来研究发现钾离子通道与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尤其以延迟整流钾电流IK在凋亡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将关注复智胶囊及其有效成分大黄素对线粒体凋亡通路与IK电流关系的影响。目的本研究聚焦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与经典的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通路之间的关系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合分子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运用Western-blot、Real-time PCR和ELISA的方法检测复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Bcl-2、Bax及Caspase-3的影响,研究复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探索复智胶囊修复神经细胞功能的可能机制;并且以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特征为出发点,通过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复智胶囊有效成分大黄素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延迟整流钾通道(IK)的作用,并探讨IK与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关系,望从神经元保护方面来阐明复智胶囊的拮抗凋亡机理以验证其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和记忆的作用;通过观察复智胶囊及大黄素对VD大鼠海马组织和SH-SY5Y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与IK电流关系的影响为复智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理论及实验的可靠依据;且为进一步探讨中枢钾离子通道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开拓道路。方法在体实验: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只SD大鼠,选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20只,剩余则使用双侧颈动脉永久结扎2-VO法,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血管性痴呆VD模型组、安理申治疗组和复智胶囊治疗组,每组动物20只。各组动物连续灌药四周后进行相应的指标检测。本实验使用Morris水迷宫的方法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观测其学习记忆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的Cleaved Caspase-3表达;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Bcl-2和Bax的mRNA基因变化水平;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Bcl-2,Bax,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离体试验:细胞常规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通过建立细胞生长曲线确定本实验所需细胞密度,通过MTT比色法检测复智胶囊有效成分大黄素细胞毒性实验确定本实验大黄素加药浓度,将SH-SY5Y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糖氧剥夺OGD组、糖氧剥夺OGD+大黄素(Xμmol/L)治疗组,使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描记对照组、模型组和大黄素组IK的变化,绘制I-V曲线。结果我们的结果显示:(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D模型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降低,而促凋亡基因Bax表达升高,Bcl-2/Bax的比值变小;通过复智胶囊或安理申的干预则可降低VD大鼠脑海马组织中的促凋亡基因Bax,并且升高凋亡抑制基因Bcl-2,通过改变Bcl-2/Bax的比值来起到对抗细胞凋亡的作用。(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D模型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的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3明显过表达,而通过复智胶囊或安理申的干预,可降低VD大鼠脑海马组织中的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3,以改善VD所造成的脑组织损害。(3)SH-SY5Y经过糖氧剥夺后呈现缺糖缺氧状态,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此现象可在加入复智胶囊有效成分大黄素后被逆转,提示复智胶囊有效成分大黄素对SH-SY5Y细胞缺糖缺氧损伤后生长和活力状态具有保护作用。(4)糖氧剥夺OGD组与空白对照相比,IK电流密度明显减弱。复智胶囊有效成分大黄素则可逆转此抑制作用,在指令电压为+50 mV时IK峰密度值分别从(4.474±0.4182)pA/pF增大至(5.947±0.7415)pA/pF(P<0.05,n=15)(5)复智胶囊有效成分大黄素可使被OGD抑制的IK电流-电压曲线(I-V)慢慢上升,并且伴随着的去极化幅度的逐步升高而越来越大。结论1、在体实验显示复智胶囊可以抑制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下调凋亡执行者Caspase-3的表达,并且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说明基于经典的线粒体凋亡通路,复智胶囊可启动抗凋亡机制,以达到对血管性痴呆的神经元保护作用。2、膜片钳的数据结果说明复智胶囊主要成分对SH-SY5Y延迟整流钾通道IK的峰值及电压电流(I-V)曲线有较为显着的激活作用,说明复智胶囊主要成分可以通过激活IK电流,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堆积来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启动。以上结果提示我们复智胶囊可能通过对IK电流的激活和抗凋亡机制来治疗血管性痴呆。

温万东[7](2014)在《PAR-4拮抗剂、GIRK1/2激活剂和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文中提出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细胞表面最大的受体家族,其在信号转导过程和药物开发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在所有现代药物中,有40%以上是以G蛋白偶联受体为靶标,其中着名的药物包括奥氮平、氯雷他定、雷尼替丁、替加色罗等。蛋白酶激活受体(PARs)是细胞表面的一种GPCR,是GPCRs超家族成员之一。人类血小板表达PAR-1和PAR-4两种凝血酶受体,是抗血栓药物的靶标之一。在2014年5月,PAR-1小分子拮抗剂Vorapaxar (ZontivityTM)被FDA批准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它是目前唯一一个通过抑制凝血酶受体活性来治疗血栓症的药物;然而,以PAR-1受体为靶标的抗血栓药物常常导致流血事故发生,因此Zontivity不能用于脑出血患者。PAR-4拮抗被证明不会导致流血事故,因此PAR-4小分子拮抗剂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抗血栓药物。目前,除了YD-3之外,没有其他类型的PAR-4小分子拮抗剂被报道。G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GIRKs)是一类通过GPCRs来调控钾离子通道开放和关闭的内向整流钾通道。GIRK1/2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是大脑中的主要GIRK通道类型,而GIRK1/4是GIRK家族在心脏的主要存在形式。GIRKs通道激活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与神经细胞兴奋性变化、疼痛感知、药物上瘾、癫痫症、唐氏综合症、帕金森症等密切相关。目前已知的GIRK激活剂包括醇类(例如乙醇)、麻醉剂halothane、天然产物naringen和fluxetine类化合物以及最近报道的ML297;但是除了ML297以外,这些激活剂的GIRK活性低且都没有GIRK亚型选择性。人类感觉神经元特异性G蛋白偶联受体MrgXs表达于人的背根神经节(DRG)和三叉神经节(TG)的小直径伤害感觉神经元上,而在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组织器官中不表达或低表达。因此,MrgXs被认为是治疗疼痛的潜在有效靶标,基于MrgXs受体的镇痛药将不会有目前以阿片受体和前列腺素为靶标的镇痛药物所导致的副作用例如药物成瘾、恶心呕吐、肌肉疼痛、腹泻、便秘等。人类有4种MrgX受体,其中MrgX1和MrgX2被认为是参与疼痛调制的两种主要MrgX受体。然而,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关于MrgX1受体的正向别构调节剂报道。基于以上PAR-4拮抗剂、GIRK1/2激活剂和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的研究现状,本论文通过大量的化学优化和高通量活性筛选以及构效关系研究,最终获得了新型的高活性高选择的PAR-4拮抗剂、GIRK1/2激活剂以及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活性高选择性PAR-4拮抗剂的研究。基于4-(1-苄基-1H-吲哚-3-基)苯甲酸乙酯2.2的化学结构特征,从Vanderbilt University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中筛选出160多个与其结构类似的化合物。通过对这些类似物的高通量活性筛选,最终发现了一个具备新颖化学结构的选择性高活性的PAR-4拮抗剂ML354(VU0099704),对PAR-4受体的IC50为140nM,对PAR-1受体的IC50约为10μM。该小分子化合物是继2000年被发现的吲哚唑化合物YD-3之后,国际上第二类PAR-4小分子拮抗剂。但体外药代动力学试验表明ML354的代谢稳定性差,无法用于活体研究。因此以ML354为先导化合物,应用迭代平行合成策略,合成了11个化合物库,共计182个化合物,从中筛选出新型高选择性高活性PAR-4拮抗剂2.551(PAR-4IC50为823nM,PAR-1IC50约为10μM)、2.552(PAR-4IC50为359nM,PAR-1IC50大于10μM)和2.63a2(PAR-4IC50为493nM,PAR-1IC50大于10μM)。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吲哚核的C-5吸电子基团、C-2甲羟基以及C-3氢键受体官能团是决定化合物PAR-4活性的关键药效团。高通量筛选所获得的ML354以及基于ML354所获得的三个高选择性高活性PAR-4拮抗剂可用于PAR-4受体拮抗治疗血栓症的临床前研究,特别是Tier1in vitro研究阶段;同时它们也为进一步开发PAR-4小分子拮抗剂提供了一种新颖骨架。2.高活性高选择性GIRK1/2激活剂的研究。以2013年发现的国际上第一个GIRK1/2选择性激活剂ML297为先导化合物,应用迭代平行合成策略,合成了11个化合物库,共计172个化合物。活性评价确定了N-Bn和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N-CF3是取代ML297的N-Ph的两个有效官能团,首次发现在吡唑核的C-3位存在调节化合物GIRK药理模式(GIRK激活或GIRK抑制)的“分子开关”,并获得了一种新颖的激活因子C-3环丙基。通过结合ML297的激活因子C-3甲基和新发现的C-3环丙基,最终筛选出高选择性高活性的GIRK1/2激活剂3.19.1、3.19.2、3.19.4和3.19.20以及纳摩尔水平的GIRK1/2和GIRK1/4双抑制剂3.13.9、3.17.11和选择性GIRK1/4抑制剂3.17.6和3.17.7。同时,在C-3环丙基上发现了一种新颖的“分子开关”,当甲基在3-环丙基的C-2位时GIRK激活模式被开启,而在C-1位时化合物启动GIRK抑制模式。这一新颖分子开关的发现为研发GIRK1/2和GIRK1/4激活剂或抑制剂指明了化学研究方向,有助于高效率地获得GIRK工具化合物。氟原子经常被添加到生物活性化合物中来提高活性、代谢稳定性、生物可用性、靶标蛋白选择性等,在环丙基C-2位引入两个氟原子出乎意料地获得了高活性的GIRK1/2和GIRK1/4双抑制剂3.23.8,它是研究GIRK1/4亚型通道抑制在心率失常例如心房纤颤(房颤)中的治疗功能的有效工具化合物。用在化合物库3.3中确认的N-Bn和N-CF3取代最优化合物系列3.19的N-Ph,如期获得了高活性高选择性的GIRK1/2激活剂3.27.2、3.27.3、3.27.12、3.29.2和3.29.3。上述新型GIRK1/2激活剂的选择性和(或)激活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ML297,是治疗癫痫、唐氏综合症、帕金森症等的有效工具化合物。3.国际上第一个高活性高选择性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的研究。首先通过对NIH的至少300,000个小分子化合物库进行高通量活性筛选获得了4个高活性高选择性的磺酰胺取代的苯酰胺类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SID4258711、SID4262381、SID3665540和SID3607659,其中SID4258711活性最高。随后,以SID4258711为先导化合物,应用迭代平行合成的化学优化策略,合成40个化合物,从中筛选出国际上第一个高活性高选择性的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ML382(即化合物4.431),对MrgX1的EC50为190nM。体外药代动力学试验表明ML382对氧化代谢不稳定,在大鼠和人中的肝脏清除率估值分别为65.7mL min-1kg-1和15.7mL min-1kg-1。另外,ML382在大鼠血浆中有适中的ML382游离分数(free fraction,1.7%),而在人类血浆的游离分数偏低,仅为0.4%。ML382在大鼠血浆中表现出适中游离度,但在大鼠肝脏微粒体中的不稳定性表明ML382作为活体探针药物只适用于非口服的给药方式例如腹腔注射给药、皮下注射给药或者鞘内注射给药。

陆文娟[8](2012)在《蟾酥的心脏毒性评价和减毒药物筛选》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药毒性问题已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有毒中药蟾酥是临床常用药物,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能。为咽喉类中成药(六神丸、牛黄消炎丸等)和抗肿瘤中成药(华蟾素片、西黄丸等)的主要组成药物。药理学研究表明具有抗癌、抗辐射、抗结核、强心、抗白血病等作用。但是,蟾酥有毒性,临床不慎过量使用可引起中毒,特别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死亡。其存在心脏毒性严重制约了临床用药安全。因此,本论文开展蟾酥心脏毒性和其减毒药物筛选研究,旨在揭示其临床合理配伍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主要内容包括:1.蟾酥对心律失常、心功能的影响;2.筛选具有减低蟾酥心脏毒性的药物;3.抗心律失常药对蟾酥诱导的各类心律失常的作用,及Na+、K+、Ca2+与蟾酥诱导的心律失常的关系;4.维拉帕米与苯妥英钠对豚鼠离体心脏蟾蜍甾烯类成分摄取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地归纳了中药蟾酥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2.蟾酥致大鼠心律失常的动力学研究。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给大鼠一次性灌胃蟾酥生药(250/500 mg/kg),记录正常状态下及给药后5、15、30、45、60、120、180、300、480、720 min的心电图,对所有心电图的分析,结果表明:①蟾酥中毒大鼠发生的主要心律失常类型(室上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室性心动过缓)②不同时间点心律失常发生率;③720分钟之内心律失常程度趋势。3.蟾酥生药(125/250 mg/kg)对豚鼠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影响。通过监测蟾酥中毒豚鼠的心电图和心功能,结果显示:①蟾酥能引起豚鼠多种心律失常,与正常心电图相比,P-R间期显着延长(P<0.01)、QRS时程显着增宽(P<0.01),心率显着加快(P<0.05,P<0.01);②蟾酥抑制豚鼠左心室功能(dp/dtmax、Pmax和RPP显着下降(P<0.05,P<0.01),Pmin显着升高(P<0.05,P<0.01))。4.筛选具有减低蟾酥心脏毒性的中药。通过文献查阅,选出10种文献报道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10种中药对蟾酥心脏毒性的影响,经过多指标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成分黄芪甲苷和复方生脉饮对蟾酥诱导的小鼠心律失常的减毒作用最明显,人参总皂苷、西洋参总皂苷、薯蓣皂苷、银杏内酯、牛磺酸、小檗碱作用次之,炙甘草汤和人参芍药汤在目前条件下,减毒作用不显着。5.四类抗心律失常药对蟾酥致心律失常的作用。采用小鼠整体及离体心脏灌流实验,在整体实验中,发现苯妥英钠对蟾酥诱导小鼠心律失常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其次是利多卡因和普奈洛尔,胺碘酮减毒作用不明显。发现维拉帕米对蟾酥致小鼠心律失常有双向影响:一方面,维拉帕米抑制了蟾酥诱导小鼠室性心律失常;另一方面,维拉帕米加剧了蟾酥诱导小鼠房室传导阻滞,存活时间缩短,提示维拉帕米与蟾酥类药物联用需谨慎。在离体实验中,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观察药物对小鼠心脏的直接作用,发现苯妥英钠对中毒小鼠离体心脏的保护作用最强,其次是利多卡因,普奈洛尔和胺碘酮没有明显减毒作用,维拉帕米减少了蟾酥在小鼠心脏的累积致死量。统计心电图的各项指标(P-R间期、QRS时程、Q-T间期、T波幅度和HR)和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分析蟾酥诱导心律失常类型与离子通道的关系,结果显示:蟾酥诱导小鼠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与钠离子通道关系密切,室上性心律失常可能与β肾上腺素受体关系密切,传导阻滞可能与钙通道关系密切。6.维拉帕米对蟾酥心脏毒性的影响。前期实验表明维拉帕米对蟾酥致小鼠心律失常有双向作用,并且缩短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进一步采用豚鼠离体心脏灌流及心电图监测技术,观察维拉帕米对蟾酥致离体豚鼠心脏心律失常的影响,并采用UPLC-MS分析心脏中蟾酥各成分的摄取水平。结果表明维拉帕米抑制蟾酥诱导的QRS时程增宽(P<0.05),增加P-R间期(P<0.05),减慢心率(P<0.05,P<0.01)。并显着增加离体豚鼠心脏对6种蟾蜍甾烯类成分的摄取(P<0.05)。说明,蟾蜍甾烯类成分摄取量的增加可能是其毒性增加的潜在机制。7.苯妥英钠对蟾酥心脏毒性的影响。前期实验表明苯妥英钠对蟾酥致小鼠心律失常疗效显着,进一步采用豚鼠离体心脏灌流及心电图监测技术,观察苯妥英钠对蟾酥致离体豚鼠心脏心律失常的影响,并采用UPLC-MS分析心脏中蟾酥各成分的摄取水平。结果表明苯妥英钠能抑制QRS时程增宽(P<0.05),并显着降低离体豚鼠心脏对4种蟾蜍甾烯类成分的摄取(P<0.05)。综上所述,本论文分析了人参总皂苷、西洋参总皂苷、薯蓣皂苷、黄芪甲苷、牛磺酸、银杏内酯、小檗碱、生脉饮、炙甘草汤、人参芍药汤、苯妥英钠、利多卡因、普奈洛尔、胺碘酮、维拉帕米分别对蟾酥心脏毒性的作用,结果表明:苯妥英钠对抗蟾酥诱导心律失常的作用最显着,这可能与其能降低心肌对4种蟾蜍甾烯类成分的摄取有关;维拉帕米对抗蟾酥诱导的心律失常有双向作用,且能缩短蟾酥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这可能与其能增加心肌对6种蟾蜍甾烯类成分的摄取有关;所筛选中药中,对蟾酥致小鼠心律失常疗效较明显的为黄芪甲苷和生脉饮。蟾酥诱导的心律失常可能与Na+、Ca2+通道关系较密切。通过本论文的实验研究,希望可以为蟾酥的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在选择心律失常药物时要针对心律失常性质,用药目的要明确,联合用药需慎重。

郝爽[9](2012)在《蟾酥活性成分对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蟾酥是由蟾蜍科两栖爬行动物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经加工干燥制成,为传统中药材。蟾酥所含甾体类、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因具有强心、升压、兴奋中枢、镇痛、抗肿瘤等多种功能而被广泛应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膜上富含多种离子通道,它们的结构和功能是决定神经元兴奋性及相关生命过程的分子基础。本研究旨在检测蟾酥活性成分蟾蜍二烯内酯类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以及其对延迟整流型钾通道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检测了两种蟾酥二烯内酯类化合物脂蟾毒配基(Resibufogenin, RBG)和华蟾酥毒基(Cinobufagin, CBG)对于对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以及它们对决定动作电位的电压依赖性钠、钾、钙通道的影响。对动作电位波形参数的作用结果显示,胞外给予RBG/CBG,能够增加动作电位的峰值和超射值,显着降低动作电位的基强度、动作电位阈值和半峰时程。对重复放电动作电位的作用结果显示,细胞外RBG/CBG的调节作用呈现先增强后抑制的趋势,在短时间内可以提高神经元兴奋性,明显增加细胞重复放电产生的第一个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峰值,降低激活阈值;长时间作用反而抑制神经元兴奋性,表现为重复放电过程中后续动作电位峰值降低,膜电位提高,放电频率降低等。细胞外给予1μMRBG/CBG对电压门控钠通道电流有激活作用,明显抑制电压门控钾通道电流,对电压门控钙通道电流无显着影响。(2)应用全细胞和单通道膜片钳技术,研究了RBG/CBG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上的瞬时外向钾电流(IA)和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调节作用。RBG在细胞外浓度依赖性的抑制IA及IK的幅度,并且该作用具有电压依赖性。同时,RBG对IK的激活和失活的动力学参数也有显着影响,使IK电流的稳态激活曲线右移,稳态失活曲线左移;RBG对IA的激活过程并无显着影响,却可以显着其影响失活过程,使稳态失活曲线向电压的超极化方向移动。细胞外给予相同浓度的CBG后,对IK的作用效果与RBG相似。CBG可以浓度依赖性的抑制IK的幅度,并且具有电压依赖性;对IK的稳态激活和失活动力学参数也有显着影响,使电流的稳态激活曲线右移,稳态失活曲线左移;但是细胞外给予不同浓度的CBG对IA却没有显着影响。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内给予1μM RBG/CBG,在不影响通道的电流幅度和电导的情况下,可以影响通道的开放频率,开放时间和关闭时间等通道动力学参数。(3)使用Autodock软件计算强心苷母核和多种蟾蜍二烯内酯类化合物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延迟整流型钾通道亚型Kv1.2和Kv1.2-Kv2.1的相互作用。以Kv1.2和Kv1.2-Kv2.1为受体,以RBG/CBG等12种蟾蜍二烯内酯类化合物及强心苷母核作为配体,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预测了药物与通道蛋白的对接区域。对接结果显示:12种药物的盲对接结果呈现了较高的一致性,进一步的对接计算说明盲对接结果可信,由此确定了受体与配体化合物的结合区域。对接结果还显示出配体母核在对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极化作用和疏水键作用双重作用的结果。蟾蜍二烯内酯类化合物与Kv1.2和Kv1.2-Kv2.1相互作用活性位点的理论预测将有助于该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控兴奋性机制的研究。(4)采用瞬时转染野生型和突变型Kv2.1钾通道质粒的HEK293细胞为细胞模型,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和记录了RBG对野生型和突变型Kv2.1钾通道电流的影响及其调控作用机制。实验在Kv2.1钾通道电流无明显衰减的条件下进行。RBG可以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Kv2.1钾电流;其抑制Kv2.1钾通道的IC50值为1.17gM;当去极化至+70mV时,1μMRBG可以将Kv2.1电流抑制达对照组的55.29±7.01%;10μM RBG对Kv2.1钾通道的抑制效果接近最大。以TEA为阳性对照药物,1μM RBG和10mM TEA对Kv2.1钾电流的抑制程度接近。RBG可以加速Kv2.1通道稳态激活和失活过程,增加TEA对Kv2.1通道电流的阻断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在细胞内外液缺少K+的情况下仍然存在。敲除Kv2.1的C末端,可以去除RBG对Kv2.1通道的调节作用。对于突变型Kv2.1(?)C416,RBG对野生型Kv2.1通道的抑制作用,以及对Kv2.1通道稳态激活和失活特征的影响都消失。提示在Kv2.1(?)C416和Kv2.1(?)C318之间的氨基酸序列是决定RBG与Kv2.1通道结合的关键区域。综上所述,本文利用电生理等检测方法在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上考察了蟾蜍二烯内酯类化合物对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作用;利用12种结构相似的蟾蜍甾二烯类化合物与Kv1.2和Kv1.2-Kv2.1两种受体蛋白进行了分子对接研究,得到这些药物分子与通道蛋白相互作用的活性区域;利用转染Kv2.1的HEK293细胞考察了药物对电压依赖型钾通道的影响,并阐述了药物对该类型通道的作用机制。

袁章利,张树龙[10](2011)在《乙酰胆碱激活的钾离子通道在心肌中的分布特点及其电生理作用》文中认为乙酰胆碱(Ach)激活的钾离子通道(KAch)是内向整流钾通道家族中的一员,是由Kir3.1和Kir3.4蛋白以2∶2组成的异四聚体。在传导系统和心房肌细胞膜表达丰富,在心室组织中有少量表达,且沿心肌细胞T管分布。通道活性受Ach等配体激活的G蛋白、细胞外Na+、细胞内PH值等调节,Ach激活的钾电流(IKAch)在维持细胞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3期复极中起重要作用。IKAch的激活促使心肌细胞膜超极化、兴奋性降低、动作电位时程缩短、自律性降低,IKAch不仅与心房颤动等室上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且其基因突变丧失电生理特性是长QT综合征的病因之一,是心律失常治疗的潜在靶点。

二、胆碱能损伤改变大鼠中枢内向整流钾通道基因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碱能损伤改变大鼠中枢内向整流钾通道基因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冷冻电镜的离子通道门控调节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离子通道综述
    1.1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1.1.1 电压门控钾通道
        1.1.2 电压门控钠通道
        1.1.3 电压门控钙通道
    1.2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1.2.1 五聚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1.2.2 四聚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1.2.3 三聚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1.3 机械门控离子通道
    1.4 课题目的与意义
工作一 内向整流钾通道KAT1超极化激活机制分析
    第2章 KAT1蛋白背景介绍
        2.1 植物中钾离子通道简介
        2.2 KAT1通道功能与生理作用
        2.3 KAT1研究进展
        2.4 超极化激活HCN1通道介绍
        2.5 本课题意义
    第3章 KAT1表达纯化优化及结构解析
        3.1 KAT1克隆及病毒扩增
        3.1.1 KAT1分子克隆以及重组质粒构建
        3.1.2 用于转染昆虫sf9细胞的KAT1病毒扩增
        3.2 KAT1蛋白纯化过程
        3.3 KAT1纯化条件优化
        3.4 KAB1辅助蛋白
        3.5 KAT1-KAB1冷冻电镜数据收集与处理
        3.6 KAT1-KAB1模型搭建
        3.7 电生理功能实验对通道功能进行验证
        3.7.1 KAT1转染HEK293T细胞实验流程
        3.7.2 HEK293T记录KAT1电流实验流程
    第4章 KAT1结构分析与讨论
        4.1 KAT1整体结构
        4.1.1 KAB1对KAT1功能验证
        4.1.2 KAT1整体结构
        4.2 KAT1选择性过滤器和孔道结构域分析
        4.2.1 KAT1钾离子选择性的结构基础
        4.2.2 KAT1的孔道区处于关闭状态
        4.3 KAT1电压感受结构域分析
        4.3.1 KAT1处于去极化状态
        4.3.2 KAT1中S4螺旋的电荷分布
        4.4 KAT1电压感受结构域与孔道结构域的偶联
        4.5 KAT1超极化激活模型
        4.6 本课题小结
工作二 蛇毒多肽Mamba1结合并抑制人源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1a机制分析
    第5章 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背景介绍
        5.1 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生理意义
        5.1.1 ASIC通道的分类和分布
        5.1.2 ASIC通道生理意义
        5.2 ASIC通道的药理学研究
        5.2.1 神经肽
        5.2.2 有机化合物
        5.2.3 二价和三价阳离子
        5.2.4 动物毒素多肽
        5.3 ASIC通道目前结构研究进展
        5.4 本课题意义
    第6章 hASIC1a表达纯化优化及结构解析
        6.1 hASIC1a克隆及病毒扩增
        6.1.1 hASIC1a分子克隆以及重组质粒构建
        6.1.2 用于转染昆虫sf9细胞的hASIC1a病毒扩增
        6.2 hASIC1a蛋白纯化及Mamba1-hASIC1a复合物组装过程
        6.3 hASIC1a~(△C)及复合物结构解析尝试
        6.3.1 晶体法解析hASIC1a~(△C)及复合物结构
        6.3.2 冷冻电镜解析hASIC1a~(△C)及复合物结构
        6.4 hASIC1a~(△C)及hASIC1a~(△C)-Mamba1冷冻电镜数据收集与处理
        6.5 hASIC1a~(△C)及hASIC1a~(△C)-Mamba1模型搭建
        6.6 电生理功能实验对蛋白功能进行验证
        6.6.1 hASIC1a转染CHO细胞实验流程
        6.6.2 CHO记录hASIC1a电流流程
    第7章 hASIC1a结构分析与讨论
        7.1 hASIC1a~(△C)结构分析
        7.1.1 hASIC1a~(△C)整体结构
        7.1.2 hASIC1a处于静息状态
        7.2 hASIC1a~(△C)-Mamba1结构分析
        7.3 Mamba1将hASIC1a锁定在关闭构象
        7.4 Mamba1对hASIC1a和cASIC1抑制效果不同机制研究
        7.5 本课题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紫草素对IKur/hKv1.5电流和阵发性房颤模型大鼠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传统医学对心房颤动的认识
        1.1 房颤的病因病机
        1.2 房颤的中医药治疗
        1.2.1 中药方剂治疗心房颤动
        1.2.2 中药单体治疗心房颤动
        1.2.3 总结
        1.3 紫草素的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2.现代医学对房颤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2.2.1 病因及危险因素
        2.2.2 病理生理学机制
        2.2.2.1 电重构
        2.2.2.2 结构重构
        2.2.2.3 自主神经重构
        2.2.3 分子与遗传机制
        2.2.4 肺静脉起源论
        2.2.5 总结
        2.3 现代医学对钾通道Kv1.5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电生理实验
    1.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与耗材
        1.2 主要仪器设备
    2.实验方法
        2.0 试剂的配制
        2.1 细胞复苏
        2.2 细胞传代
        2.3 细胞冻存
        2.4 质粒抽提
        2.5 质粒转染
        2.6 膜片钳技术
        2.6.1 膜片钳组成部分
        2.6.2 膜片钳的记录模式
        2.7 实验步骤
    3.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药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房颤大鼠造模及分组的方法
    2.数据采集
        2.1 心电图
        2.2 超声心动图
        2.3 Masson及HE染色法
        2.4 电镜检测
        2.5 生化指标检测
        2.6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紫草素降低大鼠诱发房颤的敏感程度
        3.2 紫草素改善房颤模型大鼠的心房扩张
        3.3 紫草素改善心房组织超微结构及纤维化
        3.4 紫草素改善了房颤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ASIC1a、TASK-1和TASK-3在癫痫持续状态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ASIC1a、TASK-1和TASK-3在癫痫中的表达和作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癫痫患儿血清中HMGB-1、TLR4水平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器材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病例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1.2.2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HMGB-1、TLR4 水平比较
        1.2.3 病例组与对照组同年龄段HMGB-1、TLR4 血清水平比较
        1.2.4 病例组不同病情患儿血清HMGB-1、TLR4 水平比较
        1.2.5 病例组中癫痫患儿发作间期脑电图异常组与发作间期正常脑电图组血清中HMGB-1 、TLR4 比较((?)±s)
        1.2.6 癫痫患儿HMGB-1与TLR4 血清水平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癫痫的研究进展
    2.1 癫痫的发病机制
        2.1.1 遗传因素
        2.1.2 离子通道
        2.1.3 神经突触传递与连接
        2.1.4 神经胶质细胞
        2.1.5 血脑屏障
        2.1.6 免疫机制
    2.2 癫痫与脑电图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原发性癫痫患儿调查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慢性间歇低氧大鼠颏舌肌中枢调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常氧大鼠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颏舌肌中枢调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溶液和药物配制
        2.3.1 麻醉剂
        2.3.2 免疫组化实验溶液
        2.3.3 实验药物
        2.4 实验方法
        2.4.1 经颅磁刺激记录
        2.4.2 颏舌肌肌电记录
        2.4.3 脑部扩散模型的制备
        2.4.4 A7细胞群定位
        2.4.5 A7细胞群损毁
        2.4.6 A7细胞群微量注射
        2.4.7 组织取材及切片
        2.4.8 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2.4.9 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2.4.10 A7细胞群DBH与 GIRK通道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步骤
        2.4.11 中性红染色步骤
        2.4.1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实验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常氧大鼠A7细胞群神经元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
        3.3 脑部药物扩散模拟结果
        3.4 微量注射部位标记
        3.5 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特异性损伤
        3.6 A7细胞群GIRK通道的免疫荧光双染
        3.7 损伤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后对颏舌肌的影响
        3.8 A7细胞群α_2受体对颏舌肌中枢调控的影响
        3.9 A7细胞群GIRK通道对颏舌肌中枢调控的影响
        3.10 A7细胞群α_2受体对颏舌肌中枢调控的功能与GIRK通道耦连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慢性间歇低氧大鼠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颏舌肌中枢调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6 前言
    7 材料和方法
        7.1 实验动物
        7.2 主要试剂及仪器
        7.2.1 主要试剂
        7.2.2 主要仪器
        7.3 溶液和药物配制
        7.4 实验方法
        7.4.1 慢性间歇低氧模型大鼠制备
        7.4.2 经颅磁刺激记录
        7.4.3 颏舌肌肌电记录
        7.4.4 A7细胞群损毁
        7.4.5 A7细胞群微量注射
        7.4.6 组织取材及切片
        7.4.7 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7.4.8 舌下神经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7.4.9 舌下神经核α_(1A)与α_(2A)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7.4.10 统计学方法
    8 结果
        8.1 实验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8.2 慢性间歇低氧条件下损伤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后对颏舌肌中枢调控的影响
        8.3 慢性间歇低氧条件下A7细胞群α_2受体对颏舌肌中枢调控的影响
        8.4 慢性间歇低氧对大鼠A7细胞群DBH表达的影响
        8.5 慢性间歇低氧对大鼠舌下神经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的影响
        8.6 慢性间歇低氧对大鼠舌下神经核α_(1A)受体表达的影响
        8.7 慢性间歇低氧对大鼠舌下神经核α_(2A)受体表达的影响
    9 讨论
    10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复智胶囊及大黄素对VD大鼠海马和SH-SY5Y线粒体凋亡通路与Iκ电流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从肾论治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从肾论治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理论依据
        2 从肾论治血管性痴呆的现代医学认识
        3 马云枝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述评
        4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Bcl-2和Caspase在缺血性脑损伤线粒体凋亡通路中的重要角色
        1 细胞凋亡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2 线粒体通路在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凋亡中具有调控作用
        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复智胶囊对VD模型大鼠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复智胶囊主要成分大黄素对 SH-SY5Y 缺糖缺氧损伤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复智胶囊有效成分大黄素对SH-SY5Y缺糖缺氧后I_κ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造模方法选择
    附录二 阳性药选择
    附录三 Morris水迷宫图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PAR-4拮抗剂、GIRK1/2激活剂和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蛋白酶激活受体研究概况
        1.2.1 蛋白酶激活受体的历史
        1.2.2 蛋白酶激活受体的信号传导
        1.2.3 蛋白激活受体与血小板聚集
        1.2.4 蛋白酶激活受体与疾病
        1.2.4.1 蛋白酶激活受体与血栓形成
        1.2.4.2 蛋白酶激活受体与癌症
        1.2.4.3 蛋白酶激活受体与心血管疾病
        1.2.5 蛋白酶激活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
    1.3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研究概况
        1.3.1 离子通道
        1.3.2 钾离子通
        1.3.3 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
        1.3.4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
        1.3.5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的调控
        1.3.6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的生理功能
        1.3.7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与疾病
        1.3.7.1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与神经元兴奋性改变
        1.3.7.2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与药物成瘾
        1.3.7.3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与细胞死亡
    1.4 Mrg 受体的简要研究概况
        1.4.1 疼痛
        1.4.2 Mrgs 受体
        1.4.3 Mrgs 受体与疼痛
    1.5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章 PAR-4 拮抗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PAR-4 拮抗活性评价方法
        2.2.3 PAR-4 拮抗剂的设计与合成方法
        2.2.3.1 先导化合物 ML354 的发现
        2.2.3.2 基于 ML354 的 PAR-4 拮抗剂设计策略
        2.2.3.3 5-无取代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4 5-磺酰胺、5-酰胺和 5-脲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5 5,6-亚甲基二氧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6 7-氮杂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7 5-甲磺酰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8 5-腈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9 5-三氟甲氧基和 5-三氟甲基-3-苯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10 5-三氟甲氧基-3-(6-甲氧-3-吡啶)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11 5-三氟甲氧基吲哚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12 5-三氟甲氧基-3-取代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3 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结果与分析
        2.3.1 5-无取代吲哚类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评价
        2.3.2 5-磺酰胺、5-酰胺和 5-脲吲哚类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评价
        2.3.3 5,6-亚甲基二氧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评价
        2.3.4 7-氮杂吲哚类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评价
        2.3.5 5-甲磺酰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评价
        2.3.6 5-腈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评价
        2.3.7 5-三氟甲氧基和 5-三氟甲基-3-苯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活性评价
        2.3.8 5-三氟甲氧基-3-(6-甲氧-3-吡啶)吲哚类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评价
        2.3.9 5-三氟甲氧基吲哚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
        2.3.10 5-三氟甲氧基-3-取代吲哚类化合物库的活性评价
        2.3.11 选择性且高活性的 PAR-4 拮抗剂的核磁数据分析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 GIRK1/2 激活剂的设计、合成以及活性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GIRK 活性评价方法
        3.2.3 GIRK1/2 激活剂的设计与合成方法
        3.2.3.1 基于 ML297 的 GIRK1/2 激活剂设计策略
        3.2.3.2 1-取代-3-甲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3 1-苯基-3-异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4 1-苯基-3-环戊烷-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5 1-苯基-3-环丁烷-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6 1-苯基-3-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7 1-苯基-3-(环丙基)甲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8 1-苯基-3-(1-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9 1-苯基-3-(2-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10 1-苯基-3-(2,2-二氟)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11 1-苯甲基-3-(2-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12 1-三氟乙基-3-(2-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3 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结果与分析
        3.3.1 1-取代-3-甲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2 1-苯基-3-异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3 1-苯基-3-环戊烷-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4 1-苯基-3-环丁烷-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5 1-苯基-3-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3.6 1-苯基-3-(环丙基)甲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 GIRK 活性评价
        3.3.7 1-苯基-3-(1-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8 1-苯基-3-(2-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9 1-苯基-3-(2,2-二氟)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10 1-苯甲基-3-(2-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11 1-三氟乙基-3-(2-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MrgX1 正向别构调节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MrgX1 正向别构调节剂的活性评价方法
        4.2.3 MrgX1 正向别构调节剂的设计与合成方法
        4.2.3.1 MrgX1 正向别构调节剂的高通量筛选
        4.2.3.2 MrgX1 正向别构调节剂的设计策略
        4.2.3.3 MrgX1 正向别构调节剂的合成方法
    4.3 化合物的 MrgX1 别构激活活性结果与分析
        4.3.1 化合物的 MrgX1 别构激活活性评价与构效关系分析
        4.3.2 ML382 的体外药理学评价
        4.3.3 部分 MrgX1 正向别构调剂剂的质谱和核磁数据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PAR-4 拮抗剂
        5.1.2 GIRK1/2 激活剂
        5.1.3 MrgX1 正向别构调节剂
    5.2 创新点
    5.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8)蟾酥的心脏毒性评价和减毒药物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蟾酥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蟾酥的心脏毒性评价
    第一节 蟾酥致大鼠心律失常的时毒关系
    第二节 蟾酥对心电图、心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 蟾酥致小鼠神经毒性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蟾酥减毒药物的筛选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蟾酥心脏毒性的影响
    第一节 四类抗心律失常药对蟾酥致小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第二节 维拉帕米对蟾酥心脏毒性的影响
    第三节 苯妥英钠对蟾酥心脏毒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小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蟾酥活性成分对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细胞的兴奋性
        1.1.1 兴奋和兴奋性
        1.1.2 静息膜电位
        1.1.3 动作电位
        1.1.4 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1.2 离子通道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离子通道的特征
        1.2.2 离子通道的分类
        1.2.3 离子通道病简介
    1.3 电压门控钾通道
        1.3.1 电压门控钾通道的分类
        1.3.2 电压门控钾通道的结构
        1.3.3 电压门控钾通道的门控机制
        1.3.4 电压门控钾通道的离子选择性
        1.3.5 电压门控钾通道的功能及调控
        1.3.5.1 延迟整流钾通道
        1.3.5.2 瞬时外向钾通道
        1.3.5.3 钙激活钾通道
        1.3.5.4 内向整流钾通道
        1.3.5.5 慢失活钾通道
    1.4 蟾酥的研究概况
        1.4.1 蟾酥的化学成分
        1.4.2 蟾酥的药理作用
        1.4.3 本实验使用的典型化合物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RBG/CBG对大鼠大脑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主要液体
    2.2 实验方法
        2.2.1 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培养
        2.2.2 膜片钳记录
        2.2.3 实验数据的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RBG对动作电位发放模式的影响
        2.3.2 RBG对动作电位基强度(rheobase)的影响
        2.3.3 RBG对动作电位阈电位(threshold)的影响
        2.3.4 RBG对动作电位峰值(peak amplitude)的影响
        2.3.5 RBG对动作电位半峰时程(APD0.5)的影响
        2.3.6 RBG对海马神经元电压依赖型钠通道的影响
        2.3.7 RBG对海马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的影响
        2.3.8 RBG对海马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3 RBG/CBG对大鼠大脑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钾通道的作用
    3.1 实验材料及设备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1.4 主要液体
    3.2 实验方法
        3.2.1 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培养
        3.2.2 膜片钳记录
        3.2.3 实验数据的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两种电压依赖型钾离子通道电流
        3.3.2 RBG对海马神经元I_A和I_K电流峰值的影响
        3.3.3 RBG对海马神经元I_A和I_K的电流-电压曲线的影响
        3.3.4 RBG对海马神经元I_K的稳态激活和失活特性的影响
        3.3.5 RBG对海马神经元I_A的稳态激活和失活特性的影响
        3.3.6 CBG对海马神经元I_A和I_K电流峰值的影响
        3.3.7 CBG对海马神经元I_A和I_K的电流-电压曲线的影响
        3.3.8 CBG对海马神经元I_K的稳态激活和失活特性的影响
        3.3.9 CBG对海马神经元I_A的稳态激活和失活特性的影响
        3.3.10 单通道记录时I_K通道的特征
        3.3.11 RBG/CBG对I_K通道电流幅度与电导的影响
        3.3.12 RBG/CBG对I_K通道开放概率的影响
        3.3.13 RBG/CBG对I_K通道开关时间的影响
    3.4 讨论
        3.4.1 RBG对于I_A电流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3.4.2 RBG和CBG对于I_K电流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3.5 小结
4 蟾蜍二烯内酯类化合物和K_V通道的分子对接研究
    4.1 钾通道蛋白和蟾蜍甾二烯类化合物的结构预处理
    4.2 分子对接方法
    4.3 对接结果
        4.3.1 Kv1.2(2A79)分子对接
        4.3.2 Kv1.2-Kv2.1(2R9R)的分子对接
    4.4 讨论
    4.5 小结
5 RBG对Kv2.1 通道作用机制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设备
        5.1.1 实验细胞系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质粒的提取,采用TIANpure Mini Plasmid Kit操作如下
        5.2.2 CaCl_2法制备DH5α或JM109感受态细胞
        5.2.3 热激法转化DH5α或JM109感受态细胞
        5.2.4 凝胶回收
        5.2.5 使用Alkaline Phosphatase做载体的去磷酸化反应
        5.2.6 EGFP基因的克隆
        5.2.7 RnKv2.1/RBG4-EGFP载体的构建
        5.2.8 敲除C-末端的RnKv2.1/RBG4-EGFP载体的构建
        5.2.9 HEK293细胞瞬时转染
        5.2.10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5.3 实验结果
        5.3.1 RnKv2.1/RBG4-EGFP质粒的构建
        5.3.2 C末端敲除的RnKv2.1/RBG4-EGFP质粒的构建
        5.3.3 RBG对Kv2.1通道电流的抑制作用
        5.3.4 RBG对Kv2.1通道电流-电压曲线的影响
        5.3.5 RBG对Kv2.1通道门控特性的影响
        5.3.6 RBG对Kv2.1通道稳态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5.3.7 RBG对TEA抑制作用的影响
        5.3.8 RBG对TEA依赖于K~+浓度的抑制作用的影响
        5.3.9 敲除Kv2.1的C末端可以去除RBG在Kv2.1通道上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创新点摘要
附录A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10)乙酰胆碱激活的钾离子通道在心肌中的分布特点及其电生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KAch结构
2 KAch在心肌中的分布特点
3 KAch的激活与调节
4 KAch的电生理作用
    4.1 IKAch与心肌细胞兴奋性
    4.2 IKAch与心肌细胞自律性
    4.3 KAch与心肌收缩力
5 药物对KAch的影响
6 KAch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6.1 KAch与房颤
        6.1.1 慢性房颤患者心房IKAch电流及离子通道表达改变
        6.1.2 心房快速起搏 (AT) 重构中IKAch的改变
        6.1.3 房颤时发生IKAch组成性激活的机制
    6.2 KAch与长QT综合征
    6.3 KAch与窦房结功能障碍

四、胆碱能损伤改变大鼠中枢内向整流钾通道基因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冷冻电镜的离子通道门控调节机制分析[D]. 李思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紫草素对IKur/hKv1.5电流和阵发性房颤模型大鼠的作用研究[D]. 王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ASIC1a、TASK-1和TASK-3在癫痫持续状态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D]. 李凤珍.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4]癫痫患儿血清中HMGB-1、TLR4水平变化及其意义[D]. 冉东旺.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4)
  • [5]A7细胞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慢性间歇低氧大鼠颏舌肌中枢调控的影响[D]. 聂昕时. 中国医科大学, 2019
  • [6]复智胶囊及大黄素对VD大鼠海马和SH-SY5Y线粒体凋亡通路与Iκ电流关系的影响[D]. 孙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7]PAR-4拮抗剂、GIRK1/2激活剂和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D]. 温万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8]蟾酥的心脏毒性评价和减毒药物筛选[D]. 陆文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5)
  • [9]蟾酥活性成分对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D]. 郝爽. 大连理工大学, 2012(09)
  • [10]乙酰胆碱激活的钾离子通道在心肌中的分布特点及其电生理作用[J]. 袁章利,张树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1(05)

标签:;  ;  ;  ;  

胆碱能损伤改变大鼠中枢内向整流钾通道基因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