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发病区鼻咽癌85例放疗分析

低发病区鼻咽癌85例放疗分析

一、85例低发区鼻咽癌放射治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嘉楠,闵双凤[1](2021)在《N3鼻咽癌患者常规放疗同期化疗的疗效评价与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放疗同步PF(顺铂+氟尿嘧啶)方案治疗N3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将85例N3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给予放射治疗同步PF方案化疗,对照组42例给予放射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情况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患者进入最终研究,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完全缓解率和客观有效率分别为87.3%vs.65.8%,92.3%vs.71.1%,颈部淋巴结的完全缓解率和客观有效率分别为82.1%vs.57.9%,87.2%vs.63.2%,2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27,P=0.016,P=0.021,P=0.006)。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年和2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7%vs.28.9%,17.9%vs.39.5%;1年和2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7%vs.26.3%,12.8%vs.31.6%;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4.9%vs.78.9%,82.1%vs.60.5%,2组1年和2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白细胞下降、贫血及Ⅲ+Ⅳ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及T分期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同步放化疗能提高N3鼻咽癌的近期疗效,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提高远期生存率,而年龄和T分期是影响鼻咽癌预后的主要因素。

梁乾东[2](2021)在《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对比放化疗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及毒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局部复发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的最佳治疗模式尚不明确,本研究探索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IMRT治疗的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治疗方案包括放疗联合每周1次尼妥珠单抗,持续8周或联合以铂类(顺铂或奈达铂)为基础的诱导化疗和/或同步化疗,诱导化疗包括GP(吉西他滨+铂类)、TP(紫杉醇+铂类)、PF(铂类+5-氟尿嘧啶)和TPF(多西他赛+铂类+5-氟尿嘧啶)方案,同步化疗为单药顺铂。诱导化疗2-4周期,同步化疗2周期。结果共87例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纳入分析,32例接受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为尼妥珠单抗组(N组);55例接受放疗联合化疗,为放化疗组(CRT组)。中位随访时间47.8个月,N组对比CRT组的4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37.1%vs 40.7%(P=0.735),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20.0%vs28.6%(P=0.71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r T3-4分期为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GTV-T体积≥30cm3为PFS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放疗后血浆EB病毒DNA阳性为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独立预后因素。所有患者均完成放射治疗,放疗期间常见轻至中度的急性毒性反应,包括粘膜炎和口干,患者对急性毒性反应耐受性可。共48例(55.2%)患者发生≥3级的晚期放射性损伤,其中N组12例(37.5%),CRT组36例(65.5%)。CRT组相比N组更容易发生严重晚期放射性损伤,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Logistic回归提示CRT组相对N组发生≥3级晚期放射性损伤的风险为4.49倍(P=0.003),r T3-4相对r T1-2发生≥3级晚期放射性损伤的风险为9.06倍(P=0.003)。结论局部复发鼻咽癌的治疗是临床难题,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靶向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性策略,疗效与放化疗相当,并减少部分急性毒性反应和严重晚期放射性损伤。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大样本临床研究来解决这一难题。

王惠丽[3](2020)在《头颈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基于磁共振成像图像的下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研究[目的]基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下咽鳞状细胞癌咽后区域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以指导临床靶区勾画。[方法]搜集本中心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的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的患者需经本中心病理确诊,并且在所有治疗前接受了头颈部MRI的检查,并且其LNM诊断、临床靶区勾画都经过全科查房讨论审核确定。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找到原发灶体积GTVp及淋巴结体积GTVnd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区分为高GTVp组、低GTVp和高GTVnd组、低GTVnd组后,纳入患者出现咽后区域LNM的高危因素分析,分别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最终纳入的患者有326例,.其中诊断有颈部LNM的患者295例,占 90.5%。Ⅱa 区最常受累,LNM 率有 68.1%(222/326)。Ⅲ 区 LNM 率66.3%(216/326)高于 Ⅱb 区的 49.1%(160/326)和 Ⅳ 区的 27.3%(89/326)。V 区 LNM 率(54/326,16.6%)低于咽后区(Ⅶa 区,70/326,21.5%)。所有患者出现咽后区域的LNM的概率为21.5%,而原发灶位于咽后壁的患者中出现咽后区域的LNM的概率为53.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原发于咽后壁(p=0.002),双侧颈部 LNM(p=0.020),较大的 GTVp(大于 47cc,p=0.003)和较大的GTVnd(大于22cc,p=0.023)与出现咽后区域的LNM显着相关。[结论]下咽癌患者颈部LNM发生率较高,咽后区域的LNM也较高,尤其是原发灶位于咽后壁的患者,同时具有双侧颈部LNM、较大的原发灶和较大的LNM体积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咽后LNM。因此,对于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高度推荐临床靶区勾画将咽后淋巴结引流区包括在内。第二部分原发于腮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预后分析[目的]分析原发于腮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诊断特点及预后。[方法]搜集本中心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腮腺淋巴上皮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的患者需经本中心病理确诊。用SPSS 22.0软件中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纳入共13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33岁。确诊时局限于腮腺9例,区域淋巴结转移4例、均为Ⅰb、Ⅱ区,按照UICC2010分期标准,Ⅰ、Ⅱ、Ⅲ、Ⅳ期患者分别为1、1、6、5例。全组患者都先行了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有11例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进行EBER检测显示10例阳性。中位随访时间38.5个月,3年总生存率100%。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76.2%,3年局部控制率92.3%,3年无远地转移率83.9%。预后与年龄、性别、分期均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结论]腮腺淋巴上皮癌发病率较低,病变与EBV相关,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疗前应除外鼻咽癌转移至腮腺的可能。目前治疗模式是以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总体预后较好,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分期较晚、单一手术治疗是不良预后因素。第三部分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目的]根据鼻咽癌患者的血浆EBV-DNA水平的检测结果,分析研究其在临床诊断、分期、治疗疗效评估和疾病进展预测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2016年在我院确诊的鼻咽癌患者471例,分析其治疗前EBV-DNA水平与分期、肿瘤负荷的相关性,并对治疗前、治疗末EBV-DNA进行生存相关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数137 copies/ml(0~494 000),与不同的T、N、M分期、总的临床分期、肿瘤负荷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生存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浆EBV-DNA拷贝数≤1300组比>1300组的患者有更好OS(P=0.007)、PFS(P=0.011)、DMFS(P=0.003)。治疗末血浆EBV-DNA不可检测到的患者有更好的OS(P=0.016)、PFS(P=0.000)、DMFS(P=0.000)。Cox多因素分析T分期、放疗末是否可检测到EBV-DNA为OS(P=0.030、0.012)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N分期(P=0.037、0.017)、放疗末是否可检测到EBV-DNA(P=0.006、0.001)为PFS及DMF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水平与患者肿瘤分期及肿瘤负荷统计学上呈显着相关。治疗前EBV-DNA水平更高的患者完成治疗后的预后更差。治疗末血浆EBV-DNA是否可检测到对于OS、PFS、DMFS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第四部分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调强放射治疗后出现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目的]这项研究旨在评估接受了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鼻咽癌(NPC)患者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Lymphocyte Subset,LCS)的对于出现远处转移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4至2015年在放疗期间接受外周血LCS检测的290例非转移性NPC患者的数据。使用SurvivalROC软件包来执行随时间变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以研究其在远地无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的预测价值和最佳截点。最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关于DMFS的高危因素的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外周血LCS发生了显着变化,并持续到治疗后。所有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DMFS率分别为78.5%和84.6%。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后的HLA-DR+T细胞比例更高的患者、治疗后CD8+CD28-T细胞比例更高的患者、治疗后CD8+T细胞比治疗前的比值更高的患者、治疗后CD8+CD28-T细胞比治疗前的比值更高的患者,以及治疗前血浆EBV DNA更高的患者,完成调强放疗后出现远地转移的可能更高。多因素分析表明,治疗后CD8+CD28-T细胞比治疗前的比值与较高的远处转移风险显着相关。[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8+CD28-T LCS与治疗前水平的比值可能是接受IMRT治疗后非转移性NPC患者出现远处转移风险的重要预后因素。

侯震[4](2019)在《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和头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性肿瘤以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肿瘤靶区的辐射剂量并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来提高病灶的局部控制率,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然而,尽管最新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有效地提高了肿瘤靶区的照射精度和剂量的均匀性,但由于恶性肿瘤本身的异质性和复杂的微环境,使其治疗十分复杂且疗效难以预测;并且再精确的放疗技术也无法避免X射线对周围正常器官的损伤,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引起放疗并发症的出现。针对不同部位肿瘤的病理及结构特点,个体化治疗逐渐被临床认可,大量文献表明,早期预测肿瘤治疗反应及副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进一步指导肿瘤治疗,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因此,临床实践中需要一种针对放疗疗效和并发症的预测技术,它能够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对疗效和某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做出预测,从而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影像组学(Radiomics)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分析技术,采用非侵入式的方法来获取肿瘤的综合特征信息,能够反映肿瘤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问题,通过对大量影像特征的定量、高通量分析来综合评价肿瘤表型。放疗作为局部晚期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治疗前需要获取大量影像以进行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这就为临床将Radiomics结合于肿瘤放疗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理论基础。本课题从食管癌和头颈癌患者治疗前的医学影像入手,致力于放疗Radiomics预测模型的研究,采用统计学分析与机器学习建模方法,以实现对食管肿瘤放疗疗效的早期预测(治疗反应相关);以及Radiomics参数与头颈癌照射野内复发的预测分析(复发相关);同时探索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based)的Radiomics方法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中的价值(治疗副反应相关)。概括全文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影像组学在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预测中的研究a)分析了文献中提出的四大类Radiomics特征提取算法,逐一分析和介绍了基于形态学、基于灰度直方图、基于纹理和基于滤波变换方法的数学表达形式,并比较了不同方法所提取的特征参数的数学、影像学意义及相互关系;b)创新性地探索了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Radiomics分析在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CRT)疗效中的价值。筛选出可区分治疗敏感者(Responder)和非敏感者(Nonresponder)的特征参数,并且引入了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机(SVM)等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验证了Radiomics模型用于食管癌CRT疗效预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c)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了基于治疗前的T2W和SPAIR T2W序列的磁共振结构像的Radiomics分析对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分别基于上述两个序列的Radiomics特征结合ANN和SVM算法构建了并验证了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两个序列的特点和预测能力,分析了其作用原理及对临床实践的意义。2.影像组学在头颈癌复发模式中的应用研究a)分析了文献中头颈癌患者放疗后复发的剂量学模式,从剂量学角度探究了出现不同复发模式的原因,明确了野内复发是头颈癌的主要复发模式,分析了野内复发与放疗抵抗之间的关系;b)针对本中心鼻咽癌IMRT后复发的患者,借助剂量叠加工具,分别分析了其复发的剂量学模式,证明了野内复发是鼻咽癌IMRT后的主要复发模式,筛选出因放疗抵抗而出现复发的患者;c)原创性地提出引入Radiomics分析方法,通过高通量地对患者治疗前的SPAIR T2W磁共振影像提取定量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肿瘤的放疗抵抗性预测模型。3.影像组学在食管癌放射性肺损伤中的预测价值a)分析和总结了基于肺部CT的影像组学方法在放射性肺损伤(RILI)预测中的相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新,重点关注治疗前肺部高剂量区域的CT影像对局部RILI的预测价值;b)原创性地提出采用基于迁移的深层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即基于深度学习的Radiomics方法,使其能够自主挖掘与RILI预测相关的影像特征,并将微调后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AlexNet和GoogleNet)用于预测RILI;c)实验验证了基于自然图像训练的AlexNet和GoogleNet模型经少量医学样本微调(Fine tuning)后对局部RILI的预测能力,并分析其原理及临床意义。

李腾翔[5](2019)在《影像组学在鼻咽癌靶区勾画部分问题中的初步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影像组学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和分析诊断工具,主要用于临床预后预测、肿瘤微环境研究、与病理检验结合的分析等用途。由于影像检查和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个体化的放射治疗方案成为可能,催生了大量先进的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及此类研究,影像组学因其深度挖掘图像中包含的数据信息的能力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本文论述了影像组学应用于解决鼻咽癌个体化放疗中现存问题的工作,针对肿瘤与邻近组织区分、肿瘤内部乏氧等不同异质性表现区域的分割、小体积转移淋巴结鉴别等问题,在完善鼻咽癌个体化放疗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重点介绍了影像组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特点,并进行了应用。文中共选取了108例鼻咽癌患者,分别搜集患者CT、MRI、PET、病理学检查结果等数据,在量化分析肿瘤与肌肉组织、区分肿瘤内部乏氧和非乏氧区域等前期研究中使用统计学方法获取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特征,在鉴别颈部转移淋巴结时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数据进行建模和鉴别。(1)在量化分析肿瘤与肌肉组织的研究中,在CT图像中获得部分影像组学特征随图像增强状态变化,可反映肿瘤异质性的动态变化用以量化肿瘤与正常组织的差异,用于排除靶区勾画时增强剂对各期CT图像的影响;(2)在区分肿瘤内部乏氧和非乏氧状态区域的研究中,MRI T1、T1+、T2图像中存在4个影像组学特征变化超过90%,量化和追踪这些特征的变化有利于对鼻咽癌肿瘤乏氧区域的识别;(3)在鉴别颈部转移淋巴结的研究中,由CT影像宏观指标和影像组学特征构成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可准确预测鼻咽癌转移淋巴结,对转移淋巴结鉴别精度达到91.7%,为临床中鉴别小体积鼻咽癌转移淋巴结提供一定的参考。上述研究结果在鼻咽癌放疗中肿瘤分割、乏氧区域识别和转移淋巴结鉴别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利于进行更为精细的肿瘤靶区、淋巴结引流区分割和施行不同处方剂量或同步加量放射治疗等个体化治疗方案。

牛智杰[6](2016)在《鼻咽癌肿瘤最大径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鼻咽癌肿瘤最大径测量的可重复性目的:研究以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图像为基础的鼻咽癌肿瘤最大径测量的可重复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7例初治的并完成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的鼻咽癌病例。由两个经过培训的影像科医生分别对病人治疗前的MRI进行肿瘤最大径的测量。釆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来评价观察者两次测量以及两个观察者测量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法评价观察者两次测量的一致性和两个观察者间测量的一致性。结果:两个观察者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和0.9995,两个观察者间测量的相关系数为0.9994。Bland-Altman图中95%的测量值的差异均落在一致性区间内,落在一致性区间外的点所代表的两次(或两个观察者)测量的差异与差异的均值相比在2mm以内。结论:在MR图像上进行的鼻咽癌肿瘤最大径测量的可重复性较好,为进一步研究其临床意义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鼻咽癌肿瘤最大径与相关临床影像学特征的关系目的:研究鼻咽癌肿瘤最大径和肿瘤负荷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7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的并完成IMRT的鼻咽癌病例。由影像科医生在治疗前的MR图像上对肿瘤最大径进行测量。由放疗科医生按照肿瘤侵犯的范围在MRI上逐层勾画肿瘤边界,得到每层肿瘤的面积,计算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使用GTV的立方根(cr GTV)将肿瘤体积正态化,以肿瘤体积为代表肿瘤负荷的金标准,采用相关分析、曲线拟合、线性回归,分析肿瘤最大径与肿瘤体积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线性拟合优度来评价肿瘤最大径反映实际肿瘤负荷的能力。通过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T分期及其相关的解剖结构和肿瘤负荷的关系。结果:肿瘤最大径<43mm组和≥43mm组的平均cr GTV分别为2.52±0.50,和3.68±0.76(P<0.001)。T1-T4期的平均cr GTV分别为2.29±0.28,2.50±0.44,2.97±0.58和3.88±0.77,T1和T2之间的cr GTV无明显差异(P=0.12)。肿瘤最大径和肿瘤体积的相关系数为0.830,通过曲线拟合,两者呈线性关系(R2=0.691),肿瘤最大径可以预测69.1%的肿瘤体积变化,提示肿瘤最大径可以较好地反映鼻咽癌原发灶的实际肿瘤负荷。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肿瘤最大径和腭肌/椎前肌,翼内肌,鼻旁窦,颅内侵犯是影响肿瘤体积的关键因素。结论:1.肿瘤最大径可以作为评价肿瘤负荷的指标。2.T分期亚组及肿瘤侵犯的解剖部位间所代表的实际肿瘤负荷的关系,支持T分期的简化。第三部分鼻咽癌肿瘤最大径的预后意义目的:目前国际上使用的UICC/AJCC第七版鼻咽癌分期的修订主要是依据二维传统放疗的临床数据。我们研究的目的是:第一,观察在IMRT时代,T分期能否准确预测预后;第二,评价肿瘤最大径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7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的并完成IMRT的鼻咽癌病例。由两个经过培训的影像科医生在治疗前的MR图像上对肿瘤最大径进行测量。通过描述肿瘤最大直径在T分期的分布来评价T分期区分肿瘤大小的能力。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找到合适的肿瘤最大径的截断值来区分肿瘤的大小。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T分期及肿瘤最大径各亚组的5年累计生存、局部无复发生存、远处无转移生存。釆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鼻咽癌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通过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肿瘤最大径、T分期、肿瘤最大径联合T分期预测预后的准确性。结果:T1-T4期的平均肿瘤最大径分别为26.27±7.00mm,32.83±8.18mm,39.11±8.41mm,50.72±11.28mm(T1 vs.T2,P=0.004;T2 vs.T3,P=0.004;T3 vs.T4,P<0.001)。全组病人的中位肿瘤最大径为36mm(10-78 mm),T1-T4期的中位肿瘤最大径分别为27.5mm(10-40 mm),32mm(14-48 mm),40mm(24-60 mm)和49mm(21-78 mm)。相邻T分期的肿瘤最大径分布有较大范围的重叠,T分期在鉴别肿瘤大小方面仍缺乏分辨力。肿瘤最大径的最佳截断值为43mm。全组病人的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局部无复发生存(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LRFS)和远处无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分别为78.7%、88.8%、82.3%。T1-T4期的5年OS分别为89.9%,85.7%,77.8%,63.9%(P=0.04),T1和T2,T2和T3,T3和T4的组间差异p值均>0.05;肿瘤最大径<43mm组和肿瘤最大径≥43mm组的5年OS分别为88.4%和61.8%(p<0.001)。T1-T4的5年LRFS分别为90.0%,91.4%、83.2%和90.7%(p=0.598)。肿瘤最大径<43mm组和肿瘤最大径≥43mm组的5年LRFS分别为92.0%和82.9%(p=0.113)。T1-T4的5年DMFS分别为89.7%,91.4%、83.3%和66.7%(p=0.032)。肿瘤最大径<43mm组和肿瘤最大径≥43mm组的5年DMFS分别为92.9%和64.0%(p<0.001)。T分期的生存曲线很难完全分开,而根据肿瘤最大径大小分层的生存曲线能更好的区分开。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肿瘤最大径(HR 2.710,95%CI1.181-6.221,P=0.019)和TNM分期(HR 1.642,95%CI 1.022-2.636,P=0.040);5年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肿瘤最大径(HR 3.167,95%CI 1.240-8.086,P=0.016)和TNM分期(HR 1.933,95%CI 1.131-3.304,P=0.016);而对于5年的LRFS,并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AUC来评价T分期,肿瘤最大径,T分期联合肿瘤最大径预测预后的准确性,结果发现对于预测5年OS,T分期的AUC为66.2%(95%CI,55.1-77.3%),肿瘤最大径的AUC为68.4%(95%CI,57.2-79.6%),T分期联合肿瘤最大径的AUC为70.3%(95%CI,59.3-81.4%);对于预测5年LRFS,T分期的AUC为50.8%(95%CI,42.1-59.5%),肿瘤最大径的AUC为59.5%(95%CI,50.7-67.8%),T分期联合肿瘤最大径的AUC为50.0%(95%CI,41.3-58.7%);对于预测5年DMFS,T分期的AUC为63.5%(95%CI,54.8-71.5%),肿瘤最大径的AUC为70.8%(95%CI,62.4-78.3%),T分期联合肿瘤最大径的AUC为69.3%(95%CI,60.9-76.9%)。经Z检验,对于5年OS和无DMFS的预测,肿瘤最大径和T分期联合的预测能力明显高于T分期,对于5年局部无复发生存,虽然肿瘤最大径在预测的准确性高于T分期,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期的患者,肿瘤最大径<43mm组和≥43mm组的5年OS分别为89.6%和71.4%(p=0.120);T3-4期的患者,肿瘤最大径<43mm组和≥43mm组的5年OS分别为86.2%和60.2%(p=0.022)。I+II+III期的患者,肿瘤最大径<43mm组和≥43mm组5年OS分别为88.2%和78.9%(p=0.233);IV期的患者,肿瘤最大径<43mm组和≥43mm组的5年OS分别为90.9%和51.6%(p=0.032)。T1-2期的患者,肿瘤最大径<43mm组和≥43mm组的5年DMFS分别为93.0%和71.4%(p=0.075);T3-4期的患者,肿瘤最大径<43mm组和≥43mm组的5年DMFS分别为90.9%和62.8%(p=0.004)。I+II+III期的患者,肿瘤最大径<43mm组和≥43mm组的5年DMFS分别为93.2%和78.9%(p=0.063);IV期的患者,肿瘤最大径<43mm组和≥43mm组的5年DMFS分别为90.9%和54.8%(p=0.040)。在相同的分期内,肿瘤最大径<43mm组和≥43mm组所对应的预后不相同,肿瘤最大径越大,预后越差。结论:T分期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以43mm为截断值的肿瘤最大径在预测5年OS和DMFS表现出了较好的预测能力。在T分期的基础上对肿瘤最大径进行分层,提高了对OS和DMFS预测的准确性,建议肿瘤最大径作为T分期的补充被纳入到鼻咽癌的TNM分期系统中。

黄少华[7](2014)在《不同病理类型鼻咽癌临床表现和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统计分析不同病理类型鼻咽癌在性别、T分期、N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远处转移及血清EBV-IgA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与生存率的关系,同时分析其他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到2012-年9月1日间就诊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的1286例鼻咽癌患者的病理分型、血清EBV-IgA检验结果、年龄、性别、T分期、N分期、治疗方式、复发、远处转移等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生存状况,不同病理类型鼻咽癌之间的性别、T分期、N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远处转移、血清EBV-IgA阳性率的差异采用X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组间生存率差异。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列入研究的1286例鼻咽癌中,WHO-Ⅰ型鼻咽癌有76例,WHO-Ⅱ/Ⅲ型有1210例2. WHO-Ⅰ型中T1有4例,占5.2%,T2有29例,占38.2%,T3有25例,占32.9,T4有18例,占23.7,WHO-II/III型中T1有187例,占15.5%,T2有536例,占44.3%,T3有299例,占24.7%,T4有188例,占15.5%,kappa一致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3. WHO-Ⅰ型和WHO-Ⅱ/Ⅲ型鼻咽癌血清EBV-Ig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4.5%和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4. WHO-Ⅰ型77.6%(59/76)出现淋巴结转移,而WHO-Ⅱ/Ⅲ型87.0%(1057/1210)出现淋巴结转移,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差异(P=0.015)。5. WHO-Ⅰ型和WHO-Ⅱ/Ⅲ型鼻咽癌在性别、N分期、复发、远处转移方面没有差异(P>0.05)。6. WHO-Ⅰ型和WHO-Ⅱ/Ⅲ型鼻咽癌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4%、67%、67%和85%、72%、65%,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9%、58%、54%和77%、65%、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病理类型、血清EBV-IgA阳性情况,治疗方式等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WHO-Ⅰ型鼻咽癌在福建地区的占全部鼻咽癌的比例为5.91%。2.不同病理类型鼻咽癌在T分期、EB病毒感染,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差异,在发病的性别、N分期、复发、远处转移、预后方面没有差异。3.鼻咽癌预后的因素中,单因素研究发现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与鼻咽癌的预后显着相关,多因素研究发现年龄、T分期、N分期,治疗方式与鼻咽癌的预后显着相关。T、N分期、临床分期越晚,预后越差,综合治疗比单纯放疗预后要好,而性别、病理类型、血清EBV-IgA阳性情况与鼻咽癌的预后没有相关性。

桂勋[8](2014)在《鼻咽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新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鼻咽癌是我国南部地区及东南亚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给人类健康及经济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鼻咽癌发生部位的解剖结构较复杂,不易于手术治疗,而且对化学药物不敏感,因此,当前鼻咽癌的治疗主要依赖放射治疗。目前的临床放射治疗对早期鼻咽癌治愈效果可达90%以上,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大部分鼻咽癌患者被确诊时都接近中、晚期,错过了放射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了患者五年生存率的大大降低。因此,寻找适合鼻咽癌早期诊断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物已成为目前鼻咽癌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此外,经初次放射治疗后的鼻咽癌患者,部分容易出现复发,部分容易出现远端转移,且对放射治疗不再敏感,此类复发或转移患者的预后生存率极低,因此,寻找适合易复发或易转移鼻咽癌患者个性化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并探索适合鼻咽癌治疗的生物治疗靶标也日渐成为重要的鼻咽癌研究方向。为此,本研究针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个性化诊断以及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等三部分进行有意义的前期探索。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旨在寻找高特异性的鼻咽癌诊断标志物,建立鼻咽癌的血清学早期诊断方法及组织学特异性检测工具。鼻咽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与EB病毒的感染密切相关,EB病毒相关标志物已被用于开发鼻咽癌临床诊断试剂,如EBNA1/IgA、VCA/IgA等,此类标志物对鼻咽癌的早期筛查有很好的检测灵敏度,但特异性尚达不到临床检测的要求。鉴于EB病毒主要以II型潜伏态的形式存在于鼻咽癌细胞中,本研究拟以EB病毒II型潜伏态特异性表达蛋白LMP1、LMP2A及BARF1为研究对象,探索此类标志物应用于鼻咽癌早期筛查的可能性。首先,利用原核表达的方式制备了 LMP1、LMP2A不同亲水区基因及BARF1全长基因的重组蛋白,并分别用于检测鼻咽癌患者及健康人血清中针对上述三种抗原的IgA及IgG抗体水平,结果发现,仅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LMP1第3个胞外区(LMP1-EX3)的IgA抗体和抗LMP2A第5个胞外区(LMP2A-EX5)的IgA抗体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提示LMP1-EX3/IgA和LMP2A-EX5/IgA有望成为鼻咽癌特异诊断的标志物;其次,利用LMP1羧基端重组蛋白(rLMP1-C.ter,aa187-aa386)及LMP2A氨基端重组蛋白(rLMP2A-N.ter,aal-aa119)免疫BALB/c小鼠,分别制备了抗LMP1-C.ter单抗25株和抗LMP2A-N.ter单抗16株,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的鉴定结果显示,抗LMP1-C.ter单抗14B6和5H8对过表达LMP1的293T细胞有反应,抗LMP2A-N.ter单抗13A12和12A 2对过表达LMP2A的293T细胞有反应,提示这些单抗能识别天然构象的EB病毒表达抗原,有望成为鼻咽癌检测的研究工具;最后,选取抗LMP1-C.ter单抗代表株14B6和抗LMP2A-N.ter单抗代表株13A12,分别测试它们在免疫组化实验中对临床鼻咽癌患者组织切片的检测效果,结果显示,上述两个单抗对鼻咽癌组织切片有良好的免疫组化活性和特异性,有望成为鼻咽癌临床组织学诊断工具。综上,本研究发现EB病毒的潜伏期膜蛋白LMP1和LMP2A是两个重要的鼻咽癌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其一是证明LMP1-EX3/IgA及LMP2A-EX5/IgA可用于建立适合鼻咽癌血清学特异筛查的免疫诊断试剂,其二是证明LMPI单抗14B6及LMP2A单抗13A12可用于建立适合鼻咽癌组织学特异诊断的免疫组化检测试剂,这些发现为研究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诊断意义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本研究的第二部分旨在寻找适合鼻咽癌个性化诊断的标志物,探索研制易复发或易转移性鼻咽癌的早期诊断试剂的可能性。尽管当前放射治疗对原发性鼻咽癌已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15-58%的患者预后容易复发或转移,并产生放疗抗性,此类病人的再次治疗的预后很差,成为鼻咽癌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点。因此,研究适合复发性鼻咽癌早期诊断用的诊断标志物,有助于高度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对提高复发性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献报道EB病毒II型潜伏态BARTs区的转录产物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与鼻咽癌预后发展有关。为此,本研究拟以EB病毒II型潜伏态BARTs区的转录产物A73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作为鼻咽癌个性化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首先,利用原核表达方式制备了高纯度的A73重组蛋白rGST-A73-NP9,并用于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A73的IgA及IgG抗体水平,结果发现,A73/IgA的检测值可以将鼻咽癌患者分成两类,提示A73/IgA是一个不同类型鼻咽癌的分类诊断靶标;其次,利用rGST-A73-NP9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抗A73的特异性单抗18株,并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方法证明A73单抗6A2对过表达A73的293T细胞有良好反应,提示A73单抗能识别自然状态下的A73抗原,为利用A73单抗研究A73表达产物提供了有用的研究工具;然后,利用单抗6A2分别对EB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系B95-8及上皮细胞系C666-1进行了 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的检测,结果显示,在这两种传代细胞系中均未检测到A73蛋白的表达,但在部分鼻咽癌组织中检测到A73蛋白的存在,提示A73蛋白有可能作为一个鼻咽癌分类诊断用的免疫组化检测靶标;最后,通过分离鼻咽癌细胞系C666-1细胞培养上清及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外泌体,用RT-PCR检测方法首次在外泌体中发现了 A73 mRNA的存在,提示鼻咽癌细胞中高表达的A73 mRNA很可能通过外泌体的方式转运至胞外,而此种转运方式和鼻咽癌患者血清中A73 mRNA的水平可能与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有关。综上,可能存在A73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种鼻咽癌类型,而此两种鼻咽癌的转归结果是否存在差异还需要进一步鉴定。本研究的第三部分是研究LMP1和LMP2A抗体治疗鼻咽癌的效果探索LMP1及LMP2A作为鼻咽癌抗体治疗靶标的可行性。抗体药物由于具有毒副作用小及特异性强等特性,在肿瘤的治疗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LMP1及LMP2A是EB病毒在鼻咽癌细胞中表达的膜蛋白,具有很强的肿瘤组织表达特异性,而且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实验证明其作为鼻咽癌抗体治疗靶标的潜在可能性。首先,基于鼻咽癌细胞系CNE-2Z构建了同时表达虫荧光素酶的LMP1及LMP2A稳定表达细胞株CNE-2Z-Luc-LMP1及CNE-2Z-Luc-LMP2A;其次,通过以白喉毒素为载体的展示肽免疫BALB/c小鼠,分别制备了抗LMP1-EX3特异性单抗25株及抗LMP2A-EX5特异性单抗6株,并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方法证明抗LMPI-EX3单抗14H5和12AI与过表达LMP1的293T细胞有反应,抗LMP2A-EX5单抗5E9和7H3与过表达LMP2A的293T细胞有反应,在此基础上鉴定出LMP2A-EX5单抗所识别的线性B细胞表位382SLSSTEFIP390;最后,用肿瘤细胞体外生长抑制实验评估了抗LMP1-EX3单抗及抗LMP2A-EX5单抗对鼻咽癌细胞系CNE-2Z-Luc-LMPI及CNE-2Z-Luc-LMP2A的生长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抗LMP1-EX3单抗2B8、5D4及7G9,抗LMP2A单抗5E9及7H3在体外对鼻咽癌细胞系有很好的生长抑制活性,从而初步证明LMP1-EX3及LMP2A-EX5作为鼻咽癌抗体治疗靶标的可行性。总之,本论文针对EB病毒II型潜伏态的基因转录产物进行鼻咽癌诊断靶标及治疗靶标的的探索研究,发现LMP1-EX3及LMP2A-EX5是很好的鼻咽癌诊断及治疗靶标,还发现A73是一个潜在的鼻咽癌个性化诊断靶标,为研制鼻咽癌特异性早期诊断试剂和鼻咽癌治疗性抗体药物奠定了基础。

王奋,陈显钊[9](2012)在《海口地区鼻咽癌放射治疗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海口地区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海口地区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941例。回顾分析进行放射治疗的不同年龄组、不同临床分期、不同性别和地域患者构成比情况,对照分析进行放射治疗的不同年龄组患者中断治疗和非肿瘤死亡者。结果接受治疗的人群多集中在40~59岁,所占比率高达75.4%,位居第1。该地区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临床分期以Ⅲ期最多,占所有被调查人群的47.0%。80.0%的被调查人群生存期仅为1年。接受治疗的患者男性居多,男女所占比例的比率为2.4︰1,而区域多来自农村,农村和城镇所占比例的比率为2.3︰1。≥55岁组患者中断治疗及非肿瘤死亡者发生率显着高于﹤55岁组患者(P﹤0.05)。结论为提高放疗效果,应强化早期筛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应对老年患者采取个体化放疗方案,减少中断治疗和非肿瘤性死亡比例。

许茂轩[10](2012)在《Cyclin D1及Survivin表达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鼻咽癌是一种以放射治疗为主的恶性肿瘤,由于不同个体的病人存在着放疗敏感性的差异,故探索预测鼻咽癌病人放射敏感性的指标,对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放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探讨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期望能够找出预测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方法:选取80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活检组织标本(放疗敏感组40例,放疗耐受组40例),常规HE染色确定组织分型;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Cyclin D1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情况;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yclin D1和Survivin的mRNA的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标本中细胞凋亡指数。应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20进行χ2检验、One-way ANOVA方差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1)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鼻咽癌的放疗敏感性与患者组织类型、分化类型和临床分期有显着相关性(P<0.05),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2)通过免疫组化发现,Cyclin D1蛋白在鼻咽癌放疗敏感组和放疗耐受组的高表达率分别为22.5%(9/40)和70%(28/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urvivin蛋白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5.0%(14/40)和77.5%(31/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yclin D1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r=0.313(P<0.05)。CyclinD1和Survivin的表达与鼻咽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类型和临床分期有显着相关性(P<0.05),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3)通过Real-time PCR发现,Cyclin D1mRNA在鼻咽癌放疗敏感组和放疗耐受组的相对表达量(RQ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6.62±2.24和31.44±2.9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urvivin mRNA在鼻咽癌放疗敏感组和放疗耐受组的相对表达量(RQ值)的平均值分别为29.48±3.19和45.38±4.5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通过细胞凋亡检测发现,放疗敏感组和放疗耐受组的凋亡指数分别是15.93±2.44和8.56±1.8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Cyclin D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凋亡指数分别是10.17±2.23和14.2±2.9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凋亡指数分别是7.81±1.54和16.68±2.7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鼻咽癌的放疗敏感性与患者组织类型、分化类型和临床分期有显着相关性,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明显关系。(2) 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呈负相关,可以作为预测鼻咽癌患者放疗敏感性的分子标志。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类型和临床分期有显着相关性,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明显关系。(3)细胞凋亡水平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呈显着正相关,鼻咽癌细胞凋亡水平可以作为预测其放疗敏感性的有效指标。同时发现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细胞凋亡水平呈负相关,证明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估细胞凋亡的有效指标。。(4)鼻咽癌组织中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同时检测这两个基因的表达水平能更加准确预测鼻咽癌患者的放疗敏感性。

二、85例低发区鼻咽癌放射治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5例低发区鼻咽癌放射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N3鼻咽癌患者常规放疗同期化疗的疗效评价与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近期疗效
    2.3 远期疗效
    2.4 不良反应
    2.5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及相关分析
3 讨论

(2)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对比放化疗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及毒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病例情况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治疗前评估
    2.2 治疗和随访
        2.2.1 放射治疗
        2.2.2 化疗
        2.2.3 靶向治疗
        2.2.4 评价指标及随访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生存分析
    3.3 失败模式和死亡原因
    3.4 毒性反应
    3.5 生存相关预后因素分析
    3.6 放疗后毒性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局部复发鼻咽癌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头颈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基于磁共振成像图像的下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第二部分: 原发于腮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预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第三部分: 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第四部分: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调强放射治疗后出现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文献综述 下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一: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4)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和头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常用略语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恶性肿瘤放射治疗
        1.2.1 放疗技术的发展
        1.2.2 IMRT放疗计划设计与实施
        1.2.2.1 导入患者数据
        1.2.2.2 图像融合与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
        1.2.2.3 采用IMRT方式确定照射野参数
        1.2.2.4 计划评估
        1.2.2.5 放疗计划确认与实施
        1.2.3 食管癌放射治疗
        1.2.3.1 食管癌流行病学
        1.2.3.2 食管癌的治疗及放疗的地位
        1.2.4 头颈癌放射治疗
        1.2.4.1 头颈癌流行病学
        1.2.4.2 头颈癌的治疗及放疗的地位
    1.3 多模态影像与现代精准放疗技术相结合
        1.3.1 多模态影像在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1.3.2 影像组学
        1.3.3 影像组学的工作流程
        1.3.4 影像组学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4 食管癌和头颈癌放疗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新课题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影像组学在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预测中的研究
    2.1 引言
    2.2 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2.2.1 基于形态学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2.2.2 基于灰度直方图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2.2.3 基于纹理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2.2.4 基于滤波和变换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2.3 影像组学在食管癌诊疗中的应用
        2.3.1 Radiomics与食管肿瘤分期
        2.3.2 Radiomics与食管癌疗效预测
        2.3.3 Radiomics与食管肿瘤预后
        2.3.4 Radiomics与放射性肺炎预测
    2.4 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研究
        2.4.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2.4.2 数据和方法
        2.4.2.1 入组患者情况
        2.4.2.2 IMRT
        2.4.2.3 疗效评估
        2.4.2.4 肿瘤感兴趣区(ROI)勾画
        2.4.2.5 二维和三维CT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2.4.2.6 统计分析
        2.4.2.7 特征选择与预测模型
        2.4.2.8 模型验证
        2.4.3 实验结果
        2.4.4 讨论
    2.5 基于治疗前的T2W和 SPAIR T2W MR图像的二维影像组学分析在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2.5.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2.5.2 数据和方法
        2.5.2.1 入组患者情况
        2.5.2.2 MR扫描参数
        2.5.2.3 IMRT
        2.5.2.4 疗效评估
        2.5.2.5 肿瘤感兴趣区(ROI)勾画
        2.5.2.6 二维MR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2.5.2.7 统计分析
        2.5.2.8 特征选择与预测模型
        2.5.2.9 模型验证
        2.5.3 实验结果
        2.5.4 讨论
    2.6 本章小结
    2.7 本章创新点
第三章 影像组学在头颈癌复发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头颈肿瘤放射治疗复发模式-野内、野外、边缘
    3.3 基于SPAIR T2W MR图像的三维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鼻咽癌野内复发
        3.3.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3.3.2 数据和方法
        3.3.2.1 入组患者情况
        3.3.2.2 MR扫描参数
        3.3.2.3 IMRT
        3.3.2.4 复发病灶剂量学分析及复发模式的定义
        3.3.2.5 三维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3.3.2.6 统计分析
        3.3.2.7 特征降维与预测模型
        3.3.3 实验结果
        3.3.4 讨论
    3.4 本章小结
    3.5 本章创新点
第四章 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局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预测价值
    4.1 引言
    4.2 Radiomics分析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相关研究进展
    4.3 卷积神经网络和迁移学习在医学图像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4.4 基于CT和迁移学习的食管癌局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方法研究
        4.4.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4.4.2 数据和方法
        4.4.2.1 入组患者情况
        4.4.2.2 图像配准和肺部感兴趣区(ROI)获取
        4.4.2.3 ROI标定
        4.4.2.4 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增强
        4.4.2.5 迁移学习网络
        4.4.2.6 模型训练和验证
        4.4.3 实验结果
        4.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4.6 本章创新点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1.1 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研究
        5.1.2 基于治疗前的T2W和 SPAIRT2WMR图像的二维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5.1.3 基于SPAIR T2W MR图像的三维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鼻咽癌野内复发
        5.1.4 基于CT和迁移学习的食管癌局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方法研究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5)影像组学在鼻咽癌靶区勾画部分问题中的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第2章 鼻咽癌
    2.1 鼻咽癌的发现
    2.2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表现
    2.3 鼻咽癌的病理学表现
    2.4 鼻咽癌的临床表现
    2.5 鼻咽癌的治疗
    2.6 鼻咽癌治疗的难点
    2.7 小结
第3章 影像组学
    3.1 影像组学起源与发展
    3.2 影像组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3.3 影像组学的应用
    3.4 影像组学的困局
    3.5 小结
第4章 应用影像组学研究鼻咽癌肿瘤与正常组织
    4.1 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应用影像组学识别鼻咽癌肿瘤乏氧区域
    5.1 目的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6章 应用影像组学鉴别鼻咽癌转移淋巴结
    6.1 目的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鼻咽癌肿瘤最大径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鼻咽癌肿瘤最大径测量的可重复性
    1.研究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鼻咽癌肿瘤最大径与相关临床影像学特征的关系
    1.研究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肿瘤最大径的预后意义
    1.研究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
附录
综述 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预后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7)不同病理类型鼻咽癌临床表现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鼻咽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新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鼻咽癌概述
        1.1.1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
        1.1.2 鼻咽癌的致病因子
        1.1.3 鼻咽癌的临床特征
        1.1.4 鼻咽癌的诊断
        1.1.5 鼻咽癌的治疗
    1.2 EB病毒概述
        1.2.1 EB病毒的发现
        1.2.2 EB病毒的分类
        1.2.3 EB病毒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
        1.2.4 EB病毒的生活周期
        1.2.5 EB病毒的流行病学
        1.2.6 EB病毒的治疗
        1.2.7 EB病毒潜伏态的主要转录产物
        1.2.8 EB病毒相关肿瘤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耗材
    2.3 主要试剂及实验动物
        2.3.1 E.coli菌株
        2.3.2 质粒
        2.3.3 细胞株
        2.3.4 实验动物
        2.3.5 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实验用常规试剂
        2.3.6 其他常规试剂
        2.3.7 临床标本
    2.4 实验用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2.4.1 常规分子生物学实验溶液的配制
        2.4.2 细胞培养/转染用溶液的配制
        2.4.3 病毒抗原及抗体检测用溶液的配置
    2.5 实验方法
        2.5.1 常规分子克隆实验方法
        2.5.2 常规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2.5.3 稳定细胞株的构建
        2.5.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
        2.5.5 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实验
        2.5.6 免疫学相关实验方法
        2.5.7 本研究中用到的其他实验方法
    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鼻咽癌特异性诊断试剂的研发探索
        3.1 三种鼻咽癌血清诊断试剂的研发探索
        3.1.1 鼻咽癌LMP1/IgA检测试剂雏形的初步建立
        3.1.2 鼻咽癌LMP2A/IgA检测试剂雏形的初步建立
        3.1.3 鼻咽癌BARFI/IgA及BARF1/IgG检测试剂的研发探索
        3.2 鼻咽癌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的建立
        3.2.1 LMP1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的初步建立
        3.2.2 LMP2A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的初步建立
        3.3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鼻咽癌个性化诊断靶标的探索
        3.4 A73蛋白的鉴定及其作为鼻咽癌个性化诊断靶标的探索
        3.4.1 血清中抗A73的抗体作为鼻咽癌个性诊断靶标的评估
        3.4.2 细胞或组织中A73蛋白作为鼻咽癌个性诊断靶标的评估
        3.4.3 血清中A73 mRNA作为鼻咽癌个性诊断靶标的探索
        3.5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鼻咽癌免疫治疗靶标的探索
        3.6 基于EB病毒蛋白靶标的治疗性抗体探索
        3.6.1 以LMPI为靶标的鼻咽癌治疗性抗体研发探索
        3.6.2 以LMP2A为靶标的鼻咽癌治疗性抗体研发探索
        3.7 第三部分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鼻咽癌的血清学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4.2 EB病毒II型潜伏态的基因转录产物为鼻咽癌提供了很好的早期诊断靶标
    4.3 鼻咽癌个性化诊断试剂研发的必要性
    4.4 抗体药物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海口地区鼻咽癌放射治疗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进行放射治疗的不同年龄组患者构成比情况
    2.2 进行放射治疗的不同临床分期患者构成比情况
    2.3 进行放射治疗的不同生存率患者构成比情况
    2.4 进行放射治疗的不同性别和地域患者构成比情况
    2.5 进行放射治疗的不同年龄组患者中断治疗和非肿瘤死亡者对照结果
3 讨论

(10)Cyclin D1及Survivin表达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鼻咽癌流行病学
    1.2 鼻咽癌临床症状
    1.3 鼻咽癌病因
    1.4 鼻咽癌病理
        1.4.1 好发部位及大体形态
        1.4.2 组织学类型
    1.5 鼻咽癌临床分期
    1.6 鼻咽癌治疗
    1.7 鼻咽癌放疗敏感性
        1.7.1 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研究进展
        1.7.2 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相关的基因研究进展
    1.8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1.9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材料来源和处理
        2.1.2 临床资料
        2.1.3 放疗方案
    2.2 试剂
        2.2.1 常规病理染色(HE)试剂
        2.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试剂
        2.2.3 实时荧光定量RT-PCR(RT-qPCR)试剂
        2.2.4 细胞凋亡检测(TUNEL)试剂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4 试验方法与步骤
        2.4.1 常规病理染色(HE)
        2.4.2 免疫组化染色(IHC)
        2.4.3 荧光定量RT-PCR(RT-qPCR)
        2.4.4 细胞凋亡检测(TUNEL)
3 结果
    3.1 鼻咽癌放疗效果评价
    3.2 常规HE染色
    3.3 免疫组化染色
        3.3.1 Cyclin D1蛋白在鼻咽癌放疗患者中的蛋白表达情况
        3.3.2 Survivin蛋白在鼻咽癌放疗患者中的表达情况
        3.3.3 Cyclin D1蛋白和Survivin蛋白在鼻咽癌中放疗患者中表达的相关分析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3.4.1 RNA质量检测
        3.4.2 电泳检测
        3.4.3 Real Time PCR
    3.5 细胞凋亡检测
4 讨论
    4.1 鼻咽癌患者临床特征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
    4.2 Cyclin D1基因表达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
    4.3 Survivin基因表达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
    4.4 细胞凋亡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
    4.5 Cyclin D1与Survivin的关系
5 结论
下一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四、85例低发区鼻咽癌放射治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N3鼻咽癌患者常规放疗同期化疗的疗效评价与预后因素分析[J]. 黄嘉楠,闵双凤. 实用癌症杂志, 2021(09)
  • [2]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对比放化疗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及毒性分析[D]. 梁乾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头颈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D]. 王惠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4]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和头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侯震. 东南大学, 2019(06)
  • [5]影像组学在鼻咽癌靶区勾画部分问题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 李腾翔. 南华大学, 2019(01)
  • [6]鼻咽癌肿瘤最大径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D]. 牛智杰. 广西医科大学, 2016
  • [7]不同病理类型鼻咽癌临床表现和预后分析[D]. 黄少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8]鼻咽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新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D]. 桂勋. 厦门大学, 2014(04)
  • [9]海口地区鼻咽癌放射治疗流行病学分析[J]. 王奋,陈显钊. 现代预防医学, 2012(21)
  • [10]Cyclin D1及Survivin表达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 许茂轩. 海南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低发病区鼻咽癌85例放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