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辛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

正辛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

一、正辛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群[1](2021)在《亲水-亲油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性质及应用》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在羧甲基壳聚糖的氨基上进行修饰改性,制备了三种壳聚糖衍生物,分别是N-2-羟丙基-3-三甲基-O-羧甲基壳聚糖(HTCMCh)和N-2-羟丙基-3-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HBCC)和N-2-羟丙基-3-(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醚)-O-羧甲基壳聚糖(H2ECC)并研究他们的性质和应用基础。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五部分:(1)壳聚糖的性质及其亲水或疏水改性综述。主要介绍了壳聚糖亲水或疏水改性的方法及改性产物应用,提出本论文的立项意义和工作内容。(2)通过均相反应在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中以环氧季铵盐对O-羧甲基壳聚糖进行改性,合成了N-2-羟丙基-3-三甲基-O-羧甲基壳聚糖(HTCMCh)。FTIR、1HNMR和13C NMR证明HTCMCh的合成是成功的。取代度DS依赖于反应时间和原料的预处理pH,与温度和n环氧/n-NH2关联不大。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时间为2h,初始原料pH为9.47,n环氧/n-NH2为2/1,此时的取代度最大,为58.31%。XRD结果显示,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HTCMCh的结晶度降低,TGA结果显示,HTCMCh的热稳定性优于原料(O-羧甲基壳聚糖)。SEM图像证明HTCMCh薄膜具有光滑、均匀的截面形貌。HTCMCh反应时间由0.5h增加到2h,其膜的拉伸强度分别增加了,溶液由粘性转变为弹性流体证明了聚电解质间的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3)通过均相反应在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以O-CMC、丁基缩水甘油醚和异辛基缩水甘油醚为原料,合成了PH响应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N-2-羟丙基-3-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HBCC)和N-2-羟丙基-3-(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醚)-O-羧甲基壳聚糖(H2ECC)。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时间为4 h,温度为80℃,n环氧/n-NH2为3/1,最大取代度为36.85%(HBCC)和37.95%(H2ECC)。XRD图谱显示,由于疏水段的引入,HBCC和H2ECC的结晶度均降低。HBCC和H2ECC的热稳定性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至10℃。HBCC和H2ECC具有抗菌活性。HBCC和H2ECC在水溶液中可以自聚集,临界聚集浓度分别在0.66-.56 g/L(HBCC),和0.57-1.07 g/L)(H2ECC)范围,疏水烷基的取代度越大,临界聚集浓度越低;聚集体的粒径为200-700nm,表面电荷为20m V,具有包载运输药物的潜质。HBCC和H2ECC聚集体对姜黄素的负载率和包封率分别达到17.3%和87.1%,且负载姜黄素的HBCC和H2ECC聚集体无毒。(4)研究了DS、浓度、pH、Ca2+对HBCC和H2ECC溶液流变性的影响。HBCC和H2ECC溶液的表观粘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在壳聚糖溶液中加入Ca Cl2时,一方面Ca2+与HBCC和H2ECC分子中的羧基通过静电力相互作用,诱导HBCC和H2ECC分子交联;另一方面,Ca2+发挥盐效应,屏蔽HBCC和H2ECC分子中的电荷,促进HBCC和H2ECC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溶液粘度和弹性模量均增大。随着取代度的增加,HBCC和H2ECC形成更多的胶束,不利于物理交联形成网络结构,粘度和贮藏模量随取代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HBCC和H2ECC溶液pH值的增大,HBCC和H2ECC溶液的表观粘度先减小后增大。(5)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HBCC和H2ECC交联膜的制备与性质。具体为HBCC和H2ECC通过戊二醛交联形成的膜。测试了膜的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率,溶胀,透光,疏水性,热力学性能,形态,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交联的HBCC(H2ECC)膜具有更紧密的结构,较低的水蒸气透过率,较低的吸水率,较低的紫外线透过率,可见光透过率变化很小,接触角较小。交联HBCC(H2ECC)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成纤维细胞HFF-1无毒.通过乌式粘度计证明HBCC交联膜的分子量从第7天的472621下降到第35天的132613,H2ECC交联膜的分子量从第7天的442679下降到第35天的163944,这是可降解的。结果表明,戊二醛交联HBCC(H2ECC)薄膜可以作为一种可降解的包装材料。(6)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HBCC和H2ECC作为基材与不同交量亰尼平交联形成膜。分析了该薄膜的力学性能、水蒸气透射率、溶胀性、透光性、疏水性、热力学性能、形貌、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亰尼平交联HBCC和H2ECC膜溶液能够有效的延长草莓的保鲜时间及VC的含量。

杨苏[2](2021)在《端环氧基超支化聚醚的制备及其在高固体分涂料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高固体分环氧涂料溶剂含量低、防腐蚀性能优异、能沿用现有的施工工艺减少设备投资,优势明显。为了减少溶剂使用的同时又具备合适的涂装黏度,高固体分环氧涂料常使用低黏度双酚A型环氧树脂作为成膜树脂,再通过添加低分子量的环氧树脂作为反应型稀释剂来调节体系黏度。但低黏度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主链结构较短,环氧值高,此类树脂再与低黏度胺类固化剂交联成膜后涂层柔韧性差,容易发脆开裂;而反应型稀释剂多为低官能度脂肪族环氧树脂,会降低涂层交联密度,影响涂层的防腐蚀性能。近年来,超支化聚合物(HBP)展现出作为高固体分涂料改性剂的巨大潜力。HBP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较低的黏度和较高端基密度,可以在减少涂料体系溶剂使用的同时赋予涂层更多的交联位点,提升涂层的防腐蚀性能。此外,HBP分子内及分子间的自由体积还能提升高固体分涂层的韧性,延长涂层的使用寿命。基于HBP的优势,本论文制备了两种端环氧基超支化聚醚改性剂,并将其与E51型环氧树脂、胺类固化剂和助剂等复配得到两种高固体分环氧涂料,着重探究了超支化聚醚的添加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工作分为如下两部分:(1)首先以3,5-二羟基苯甲酸与辛基缩水甘油醚合成带有苯甲酸辛酯侧基的二酚类中间体;将该中间体作为A2单体,以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TMPGE)作为B3单体,通过质子转移聚合机理制备具有聚醚骨架及苯甲酸辛酯侧基的端环氧基超支化聚醚HBOPE1,并对HBOPE1的化学结构和拓扑结构进行了表征。将HBOPE1与E51型环氧树脂、脂环胺类固化剂复配成一种固体分90%左右的环氧涂料,对涂料的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3 wt%~15 wt%HBOPE1添加至E51树脂中仅仅使体系黏度略微上升。对固化涂层的物理机械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对比纯E51环氧涂层,HBOPE1的加入能明显提升涂层的柔韧性与冲击强度。对固化涂层的热机械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随着HBOPE1添加量的上升,HBOPE1/E51杂化涂层的交联密度先上升后下降,10 wt%HBOPE1/E51涂层具有最高的交联密度,较纯E51涂层提升了42.4%。对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较纯E51涂层,HBOPE1/E51杂化涂层具有更优异的耐碱性能、耐盐水性能、电化学阻抗性能与盐雾阻隔性能。10 wt%HBOPE1添加量的杂化涂层耐腐蚀性能最优异,浸泡120天后涂层的电化学阻抗值维持在109Ω·cm2以上,较纯E51涂层上升了1个数量级。且中性盐雾测试600小时以上10 wt%HBOPE1添加量的杂化涂层表面没有出现腐蚀,而纯E51涂层已出现大面积点蚀。但HBOPE1的加入只能增加涂层的盐雾阻隔性能,不能有效抑制划痕处腐蚀的蔓延。(2)为进一步降低环氧涂料的溶剂用量,提升涂料的固体分,本章节选用六氟双酚A作为A2单体,TMPGE作为B3单体,通过无溶剂一锅法合成了具有高支化度、低黏度和高环氧值的含氟端环氧基超支化聚醚FHBPE1,并对FHBPE1的化学结构和拓扑结构进行了表征。将FHBPE1与E51型环氧树脂、改性脂环胺类固化剂复配成一种固体分95%以上的无溶剂环氧涂料,对涂料的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FHBPE1添加量在6 wt%以下时涂料体系的黏度较纯E51体系的黏度更低。对固化涂层的物理机械性能表征结果表明,FHBPE1/E51杂化涂层的柔韧性和冲击性能对比纯E51环氧涂层有所提升。对涂层热机械性能表征结果表明3 wt%~9 wt%FHBPE1添加量的E51杂化涂层交联密度上升,Tg增大,且6 wt%FHBPE1添加量的杂化涂层交联密度最大。对涂层的防腐蚀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3.5 wt%Na Cl溶液中浸泡60天后,6 wt%FHBPE1/E51杂化涂层电化学阻抗值维持在109Ω·cm2以上,对比纯E51涂层上升了2个数量级;并且6 wt%FHBPE1/E51杂化涂层的盐雾阻隔性能在500小时以上,纯E51涂层只有200小时;且FHBPE1的加入还能提升涂层的耐酸性能。此外,随着FHBPE1添加量的上升,杂化涂层水接触角增大,且3 wt%~9 wt%FHBPE1/E51杂化涂层的吸水率较纯E51涂层低。通过两个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超支化聚醚的加入能提升环氧涂层的韧性,这可能是由于聚醚分子内与分子间存在一定的自由体积,能吸收应变增韧涂层。而超支化聚醚具有丰富的环氧端基,低添加量下能提升涂层体系的交联密度,赋予涂层更低的吸水率和更优异的防腐蚀性能。但超支化聚醚添加量过高可能会导致部分聚醚分子的部分环氧端基不能完全反应,致使涂层交联密度降低,涂层出现缺陷,性能下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添加适量的超支化聚醚即可在不提升甚至降低高固体分环氧涂料黏度的同时,实现涂层韧性和防腐蚀性能的提高,为高固体分环氧涂料的配方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超支化聚合物在涂层领域的应用。

王霈菲[3](2021)在《酯型没食子酸功能分子设计制备及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对具有显着抗氧化活性的植物多酚没食子酸进行分子修饰,制备了界面抗氧化剂和蛋白载体增效剂,研究了界面抗氧化剂(没食子酸十二烷基双子物(GG))在O/W乳液中的抗氧化性能与作用机理以及蛋白载体增效剂(没食子酸聚乙二醇酯(GAP))用于玉米醇溶蛋白-姜黄素溶液体系中的稳定性与消化情况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开发了以硅胶预填充柱和蠕动泵为基础的半自动纯化过柱系统,实现了双子界面抗氧化剂的原料十二烷基双子链的高效纯化,并通过Steglich酯化反应制备了没食子酸十二烷基单子物(MG)和没食子酸十二烷基双子物(GG)。在对十二烷基双子链的合成优化中,发现催化剂氯化锌虽然对反应催化效果明显,但是产物纯化分离难度较大。因此,最终采用前期合成路线(以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和十二醇为原料、氢氧化钾为催化剂、DMSO为溶剂)制备了十二烷基双子链,并对纯化分离方法进行了优化,设计开发了硅胶预柱蠕动泵纯化系统,设定蠕动泵泵送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泵送速率分别为16.5 m L/min和3 m L/min,再将提纯得到的产物与三异丁酰没食子酸偶联,最后使用水合联氨脱保护获得GG,并按照此方案合成了MG进行对比。(2)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和ORAC抗氧化能力实验表明,MG和GG均保留了没食子酸的抗氧化活性,且MG与GG在体系中的抗氧化能力与其没食子酰基的摩尔比成正比例关系。但在O/W乳液中,GG比MG具有更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更好的抗氧化活性,且这种差异在减少乳化剂添加量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当乳化剂加入量为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值时,GG和MG的抗氧化活性比值为5:1,显着高于两者的没食子酰基摩尔比2:1。机理研究结果表明GG的优异的抗氧化活性源于其独特的双子结构所引起的界面自组装行为,双子抗氧化剂的结构可能使其更容易聚集在界面层,从而增加其界面浓度,最终体现为抗氧化活性的差异。(3)通过Steglich酯化反应探索了没食子酸三乙二醇酯的合成条件,并根据该条件制备了蛋白载体增效剂没食子酸聚乙二醇酯(GAP)。最终的反应原料摩尔比为三异丁酰没食子酸:聚乙二醇单甲醚:DCC:DMAP=1.5:1:1.5:0.1,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沉淀法分离纯化GAP的体积比为石油醚:乙酸乙酯=3:1~1:4~0:1。(4)将GAP用于玉米醇溶蛋白对姜黄素的载运,通过测定对姜黄素的包封率,发现添加有GAP的纳米载体包封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当GAP:玉米醇溶蛋白:姜黄素质量比为24:8:1时,包封率为91.3%。由FT-IR光谱、荧光光谱、DSC、激光共聚焦显微图像确认了GAP-玉米醇溶蛋白-姜黄素纳米颗粒中姜黄素的包封。与玉米醇溶蛋白-姜黄素纳米分散体系相比,GAP-玉米醇溶蛋白-姜黄素纳米颗粒的稳定性效果更好,溶液也更为澄清,模拟胃肠道消化的生物可给率也更高,当GAP:玉米醇溶蛋白:姜黄素的质量比为60:20:1时,其生物可给率约是仅玉米醇溶蛋白包封的纳米颗粒的5~6倍。

张会京,田军,鲍芃丞,宋歌,黄宇,范小鹏,孙春光,陈立功[4](2020)在《混合长碳链烷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以长链混合醇(C12~14为主)、环氧氯丙烷为原料,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季铵盐为相转移催化剂,合成了混合长碳链烷基缩水甘油醚,并对催化剂的投料量、相转移催化剂的种类、原料的投料比和溶剂的选择及投料量等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混合醇、环氧氯丙烷和氢氧化钠的投料比(摩尔比)为1∶1.2∶1.2,采用四丁基溴化铵(TBAB)为相转移催化剂且以二甲苯为溶剂时,反应结果最好,收率可达84%~85%,为混合长链烷基缩水甘油醚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持。

明姝婕[5](2020)在《高固低黏可UV固化聚酯的制备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文中指出UV固化涂料具有高性能和环境友好的优点,满足涂料发展的“五E”要求。其中乙烯基低聚物是影响UV固化涂膜性能的主要因素。现有乙烯基树脂存在黏度高、乙烯基官能度低和成本高等缺点,难以满足高端UV固化技术要求。鉴此,本课题采用两种路线合成乙烯基树脂,并采用长碳链缩水甘油醚和聚醚多元醇分别对两种树脂进行改性,以降低树脂黏度。(1)通过酸酐与乙烯基缩水甘油醚开环聚合制备乙烯基脂肪族聚酯,采用不含乙烯基的环氧化合物参与聚合反应,调节树脂的黏度和乙烯基官能度;利用FTIR、1H NMR和GPC对乙烯基脂肪族聚酯的分子结构及分子量进行表征,研究酸酐和缩水甘油醚的种类和比例对聚酯黏度和涂膜硬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使用含苯基刚性基团的酸酐能明显增加漆膜硬度,长碳链叔碳酸缩水甘油酯(E10P)降黏效果最佳,采用酸酐、乙烯基缩水甘油醚及E10P摩尔比为4:1:3时,所制备的乙烯基聚酯黏度低至2755 mpa·s,其数均分子量为1425 g·mol-1,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16,同时漆膜的硬度高达H,具有优异的耐水性和耐醇性。(2)以多元醇为核,先与酸酐反应生成半酯,再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开环得到乙烯基星形聚酯。研究了酸酐和小分子多元醇的种类和配比对乙烯基星形聚酯的黏度和涂膜性能的影响,发现小分子多元醇羟基官能度越多,树脂黏度和涂膜硬度越大。同时发现反应体系中引入聚醚多元醇N210能降低树脂粘度至2025 m Pa·s,漆膜硬度达到2H时,具有较好的冲击韧性。采用FTIR和1H NMR光谱表征了聚酯分子结构,通过GPC测试树脂的分子量及分布,发现树脂的数均分子量在1149~1645 g·mol-1,与理论分子量接近,PDI指数在1.2以内。研究乙烯基星形聚酯与商业化聚酯丙烯酸酯复配比例对涂膜性能的影响,确定活性稀释剂的种类和添加量以及光引发剂最佳比例,获得涂膜铅笔硬度可达2H,且具有优异的附着力和柔韧性。

吴志军[6](2019)在《环碳酸酯衍生物的制备及在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涂料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氨酯涂料是一种性能优异、应用广泛的涂料品种之一,但合成聚氨酯通常需要大量异氰酸酯单体,这些单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害。因此,采用非异氰酸酯工艺制备聚氨酯涂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其中采用环碳酸酯与多胺反应制备非异氰酸酯聚氨酯(NIPU)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该方法存在环碳酸酯与胺固化温度偏高,大量使用DMF等有机溶剂,涂膜吸水率偏高和耐化学性不好等技术难题。鉴此,本课题开发了四种环碳酸酯体系的NIPU,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难题,同时研究了环碳酸酯及NIPU涂料的结构与性能的调控规律。(1)以双酚A环氧树脂E-51和CO2为原料制备EC-51环碳酸酯,然后将EC-51与伯胺按照物质的量的比为10:1-6制备环碳酸酯封端的预聚物EC-51-P,将环碳酸酯预聚体与聚乙烯亚胺(PEI)在室温条件下固化得到E-NIPU涂层。发现EC-51-P的分子量在2000-3800,其PDI指数在1.30-1.55之间,且分子量随着IPD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室温固化E-NIPU涂层具有高光泽度、高硬度、耐冲击、较好的柔韧性和附着力。涂层对甲苯、二甲苯、酒精、NaOH都有很好的耐性。所有E-NIPU涂层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其失重5%的分解温度在260°C以上。(2)为了提高NIPU涂层的耐化学性能,通过双酚AF环氧树脂E-AF/全氟辛基缩水甘油醚(PFGE)和CO2为原料制备EC-AF环碳酸酯和PFGC环碳酸酯。然后按照环碳酸酯官能团:伯胺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1进行固化制备一系列的F-NIPU涂层。研究发现F-NIPU涂层具有较好的疏水疏油性能,且随着PFGC含量的增加,涂层的疏水疏油性能提高。涂层表面对水、二碘甲烷和十六烷的接触角分别增加到106.7o、80.2o和72.7o。涂层的表面非常光滑,表面粗糙值(Rq)为0.43 nm。涂层对食用油和真空泵油都有很好的防沾污效果,还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能,将涂有该涂层的马口铁浸泡在浓度为10wt%的NaCl溶液中,经过500小时以后也没有发现涂层有任何变化,没有出现生锈的现象。(3)以山梨醇基环氧树脂(SE)和CO2为原料合成山梨醇基环碳酸酯(SC),分别与丁二酸酐、马来酸酐和邻苯二甲酸酐反应在分子链上引入羧基,用三乙胺中和并加水乳化得到水性山梨醇基环碳酸酯分散体。研究发现水性山梨醇基环碳酸酯分散体的粒径范围为63-174 nm,Zeta电位为-73.3至-48.2 mv。环碳酸酯水分散体与二元胺固化后制备了系列的S-WNIPUs涂层,该涂层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能、附着力、光泽度和耐冲击性能。涂层的玻璃化温度(Tg)值为58.6°C-103.1°C,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初始分解温度都高于246°C。(4)将羟甲基二氧杂戊环酮(GC)分别与偏苯三酸酐/均苯四甲酸酐/3,3′,4,4′-二苯酮四甲酸二酐(TMA/PMDA/BTDA)进行反应,通过常压法制备对应的环碳酸酯TMC/PMDC/BTDC。通过常压法制备的TMC/PMDC/BTDC分别含有2.62、3.72和3.43个环碳酸酯官能团。用二甲基乙醇胺进行中和后乳化制备水性环碳酸酯分散体。通过马尔文粒度仪来研究水性TMC/PMDC/BTDC环碳酸酯分散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分散体的粒径范围为30-120 nm,Zeta电位为-55 mv至-79.5mv。同时通过在5000r/min离心60分钟也没有看到分层现象,说明这三种水分散体都具有很好的稳定性。TMC/PMDC/BTDC环碳酸酯水分散体分别与不同的二元胺固化后得到的水性非异氰酸酯聚氨酯(WNIPUs)涂层都具有优异的光泽度、抗冲击性能、附着力、柔韧性和硬度。T-WNIPU、P-WNIPU和B-WNIPU三种涂层都有很好的耐化学性能,涂层对二甲苯、甲苯、50%酒精和5%H2SO4溶液具有很好的耐化学性能。涂层的Tg值为31.4°C-100.2°C。所有的WNIPUs涂层都拥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初始分解温度都高于242°C。

王贵富,洪建权,郑昌戈[7](2016)在《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2-乙基己醇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经两步反应合成得到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醚,同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的开环条件为:反应温度为60℃,催化剂用量为0.5%,2-乙基己醇与环氧氯丙烷投料摩尔比为1∶4,反应时间为5 h;最佳的闭环条件:反应温度为50℃,NaOH与环氧氯丙烷的摩尔比为1.2∶1,反应时间6 h。在最佳条件下,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醚的收率为92.7%。通过核磁共振(NMR)和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龙海华[8](2013)在《1,3-双烷基甘油醚及其乙氧基化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驱油用表面活性剂需要具有较强的亲油性,但基于常规原料制取单长链烷基表面活性剂烷基链长一般难以超过C18。本课题试图合成双长链烷基型表面活性剂来克服这一难题。为此以普通脂肪醇(C8,C10,C12)为原料,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制备了1,3-双长链烷基甘油醚(diCmGE),再加成环氧乙烷合成了1,3-双长链烷基甘油醚乙氧基化物系列产品(diCmGE-EOn),并考察了其基本表面化学性能和降低原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为溶剂,借助于相转移催化,可以合成烷基缩水甘油醚,较佳的反应条件为:n(脂肪醇):n(环氧氯丙烷):n(相转移催化剂):n (KOH)=1:1:0.02:1.4,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6h。C12GE、C10GE以及C8GE的产率分别可达90.0%、85.0%和82.4%。用乙醇钠作催化剂,使烷基缩水甘油醚与脂肪醇发生开环反应,可得到1,3-双烷基甘油醚。较佳的反应条件为:n(缩水甘油醚):n(脂肪醇):n(乙醇钠)=1:2.5:0.02,反应温度125℃,反应时间12h。diC12GE、diC10GE和diC8GE的产率分别可达76.0%、72.5%和70.3%左右。所得烷基缩水甘油醚和1,3-双烷基甘油醚经化学分析、IR、1HNMR以及LC-MS表征,证明与目标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一致。采用普通的碱催化乙氧基化工艺继而可以合成1,3-双烷基甘油醚乙氧基化物(diCmGE-EOn)系列产品。产品的水溶性和表面活性与其烷基碳原子数m和EO数n有关。当m一定时,cmc随n的增大而下降,至一最低值后再上升,但都小于2.010-5mol/L。diC8GE-EOn具有较小的γcmc值(<30mN/m),但在空气/水界面的分子截面积a较大,约为0.500.60nm2。diC10GE-EOn系列产品具有相对较高的γcmc(>34.5mN/m),但a较小(<0.16nm2)。而diC12GE-EOn一般a <0.5nm2,并且随n的增加,cmc明显下降,饱和吸附量显着上升,尤其当n=14.07时,高达6.4110-10mol/cm2,相应的a为0.26nm2。亲油性产品diC10GE-EO6.48与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其中diC10GE-EO6.48的摩尔分数不低于0.4,能在0.05%0.5%的总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内使大庆四厂原油/地层水平衡界面张力降到10-3mN/m数量级;而亲水性产品diC12GE-EO14.07与非离子和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其中diC12GE-EO14.07的摩尔分数不超过0.25,也能使大庆原油地层水平衡界面张力降至10-3mN/m数量级,无需添加任何碱、碱性盐、中性无机盐和助表面活性剂。diCmGE-EOn系列产品因此可以用于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

蒋惠亮,李波,赖全平[9](2012)在《烷基甘油醚硫酸酯盐的合成》文中研究指明以甘油为原料制备了二辛基甘油醚硫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别以IR和MS对中间产物二辛基甘油醚进行了结构表征。考察了物料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中间产物二辛基甘油醚收率的影响,得出了制备二辛基甘油醚的适宜工艺条件:辛醇钠与二氯丙醇摩尔比为2.2∶1,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8h。经GC内标法分析,上述条件下二辛基甘油醚的收率大于92%。以氯磺酸为硫酸化试剂,制得了二辛基甘油醚硫酸钠,并对其表面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该新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和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

李波[10](2012)在《长链脂肪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脂肪酸衍生物因其通用性、天然性和可持续供应等优势,一直被用于合成表面活性剂。以天然油脂衍生出的脂肪酸衍生物作为原料,开发新型高效无毒的表面活性剂日益受到关注。以脂肪醇为原料开发的烷基醇醚硫酸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很广泛。本论文主要是关于一种新型醇醚硫酸酯盐类表面活性剂——二辛基甘油醚硫酸酯盐的合成及表征,表面化学性质、复配体系性能以及部分应用性能的研究。试验内容主要包括甘油制备二氯丙醇、二辛基甘油醚及其硫酸酯盐的合成及表征、二辛基甘油醚硫酸酯盐的复配体系研究及部分应用性能的测定等部分。首先,以甘油为原料制备中间产物二氯丙醇。采用红外(IR)、气质联用(GC-MS)对二氯丙醇进行表征,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各工艺参数对二氯丙醇收率的影响。得到制备二氯丙醇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9%(与原料质量比)、反应时间为7 h、反应温度为100℃。在此条件下的收率达89%以上。通过上步产物二氯丙醇与自制辛醇钠反应制得二辛基甘油醚,经氯磺酸硫酸酯化后用碱中和,制得目标产物二辛基甘油醚硫酸酯盐。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各工艺参数对二辛基甘油醚收率的影响,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辛醇与钠的摩尔比为3:1,辛醇钠与二氯丙醇的摩尔比为2.2:1,反应时间为8h,反应温度为70℃。此条件下的收率达到92%以上。对二辛基甘油醚硫酸酯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配体系与单一体系相比,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和效能都有所提高,表现出协同效应。对终产物的部分应用性能进行测定。发现其性能较为优良,具有良好的润湿、发泡和降低表面张力的性能。

二、正辛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辛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亲水-亲油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性质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壳聚糖
    1.2 壳聚糖性质改进研究进展
        1.2.1 物理掺杂
        1.2.2 化学改性
        1.2.2.1 亲水改性壳聚糖
        1.2.2.2 疏水改性壳聚糖
        1.2.2.3 亲水-亲油改性壳聚糖
    1.3 亲水-疏水壳聚糖的应用
        1.3.1 在医药中的应用
        1.3.2 在食品中的应用
        1.3.3 在纺织中的应用
        1.3.4 日用化妆品中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O-羧甲基壳聚糖基pH响应型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表征、聚集行为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HBCC和 H2ECC的合成
        2.2.4 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BCC和 H2ECC的结构
        2.3.2 HBCC和 H2ECC的微观结构和热性能
        2.3.3 动态力学分析
        2.3.4 HTCC和 H2ECC的聚集行为
        2.3.5 HBCC和 H2ECC聚集体的Zeta电位
        2.3.6 HBCC和 H2ECC聚集体的TEM图像
        2.3.7 .载药量和体外释放
        2.3.8 .HBCC和 H2ECC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2.3.9 抗菌活性
    2.4 结论
第三章 N-(2-烯丙基-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和N-(2-烯丙基-异辛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的流变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HBCC和 H2ECC溶液的准备
        3.2.4 流变学测量
        3.2.5 分子模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流变特性
        3.3.1.1 浓度的影响
        3.3.1.2 取代度的影响
        3.3.1.3 pH的影响
        3.3.1.4 Ca~(2+)浓度的影响
        3.3.2 粘弹性
        3.3.2.1 HBCC和 H2ECC浓度及DS的影响
        3.3.2.2 pH的影响
        3.3.2.3 Ca~(2+)浓度的影响
        3.3.3 分子模拟结果
    3.4 结论
第四章 戊二醛交联N-(2-烯丙基-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或N-(2-烯丙基-异辛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可降解薄膜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交联膜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薄膜的热稳定性
        4.3.2 膜的微结构
        4.3.3 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TR),透过率以及吸水率和接触角
        4.3.4 .膜的机械性能
        4.3.6 成膜液的流变特性
        4.3.7 交联膜的降解性
        4.3.8 薄膜的抗菌性能和细胞毒性
    4.4 结论
第五章 N-2-羟丙基-3-三甲基铵-O-羧甲基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药品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HTCMCh的合成
        5.2.4 表征
        5.2.5 HTCMCh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5.2.6 HTCMCh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5.2.7 .分子模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TCMCh的结构
        5.3.2 .反应条件对取代度的影响
        5.3.3 .反应时间对HTCMCh微观结构的影响
        5.3.4 .反应时间对热性能的影响
        5.3.5 .反应时间对HTCMCh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5.3.6 .HTCMCh水凝胶的粘弹性
    5.4 .结论
第六章 亰尼平交联N-(2-烯丙基-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或N-(2-烯丙基-异辛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食品包装膜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药品与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交联膜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薄膜的红外
        6.3.2 薄膜的力学性质测试
        6.3.3 薄膜的接触角测试
        6.3.4 草莓的失重率
        6.3.5 草莓VC含量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2)端环氧基超支化聚醚的制备及其在高固体分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低VOC涂料
    1.2 高固体分涂料
        1.2.1 高固体分丙烯酸涂料
        1.2.2 高固体分聚氨酯涂料
        1.2.3 高固体分醇酸树脂涂料
        1.2.4 高固体分环氧涂料
        1.2.4.1 双酚A型环氧树脂
        1.2.4.2 高固体分环氧涂料的设计
        1.2.4.3 高固体分环氧涂料的解决方案
    1.3 超支化聚合物
        1.3.1 超支化聚合物的发展
        1.3.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1.4 超支化聚合物在高固体分涂料中的应用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含辛酯侧基的超支化聚醚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端环氧基超支化聚醚HBOPE1 的合成
        2.2.4 HBOPE1/E51 杂化涂层的制备过程
    2.3 测试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中间单体A2 的结构表征
        2.4.2 HBOPE1 的结构表征
        2.4.3 HBOPE合成过程的探究
        2.4.4 HBOPE1 环氧值的测定
        2.4.5 HBOPE1的Tg的测定
        2.4.6 共混树脂的流变性能探究
        2.4.7 HBOPE1/E51 杂化涂层的物理机械性能
        2.4.7.1 活性稀释剂669 对杂化涂层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2.4.7.2 固化剂对杂化涂层性能的影响
        2.4.8 HBOPE1 添加量对涂层Tg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2.4.9 HBOPE1 添加量对涂层热机械性能的影响
        2.4.10 HBOPE1 添加量对涂层的耐介质性能的影响
        2.4.11 HBOPE1/E51 杂化涂层的防腐蚀性能
        2.4.11.1 涂层EIS测试
        2.4.11.2 涂层的耐中性盐雾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黏度含氟超支化聚醚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含氟端环氧基超支化聚醚FHBPE1 的合成
        3.2.4 FHBPE1/E51 杂化涂层的制备过程
    3.3 测试与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含氟超支化聚醚FHBPE1 的结构表征
        3.4.2 FHBPE合成过程的探究
        3.4.3 FHBPE1的Tg的测定
        3.4.4 FHBPE1/E51 杂化涂料体系的流变性能
        3.4.5 FHBPE1/E51 杂化涂层的物理机械性能
        3.4.6 FHBPE1 添加量对涂层热机械性能的影响
        3.4.7 FHBPE1 添加量对涂层Tg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3.4.8 FHBPE1 添加量对涂层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3.4.9 FHBPE1 添加量对涂层的吸水率的影响
        3.4.10 FHBPE1/E51 杂化涂层的防腐蚀性能
        3.4.10.1 涂层的EIS测试
        3.4.10.2 基材的SEM-EDS表征
        3.4.10.3 涂层耐中性盐雾性能测试
        3.4.11 FHBPE1 添加量对涂层的耐介质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与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酯型没食子酸功能分子设计制备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界面抗氧化剂概述
        1.1.1 界面抗氧化剂的由来与定义
        1.1.2 界面抗氧化剂的作用机制
        1.1.3 界面抗氧化剂的分类
    1.2 没食子酸酯合成研究进展
        1.2.1 化学催化合成
        1.2.2 酶催化合成
    1.3 多酚-蛋白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3.1 共价相互作用
        1.3.2 非共价相互作用
        1.3.3 蛋白-多酚纳米颗粒的自组装
    1.4 纳米封装递送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1.4.1 乳化纳米封装
        1.4.2 凝聚纳米封装
        1.4.3 包结络合纳米封装
        1.4.4 纳米沉淀封装
        1.4.5 乳化-溶剂蒸发纳米封装
        1.4.6 超临界流体纳米封装
    1.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子界面抗氧化剂设计制备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十二烷基双子链的氯化锌催化合成路线探索
        2.3.2 十二烷基双子链纯化方法优化
        2.3.3 没食子酸十二烷基双子物(GG)的制备方法
        2.3.4 薄层色谱(TLC)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十二烷基双子链的氯化锌合成探索
        2.4.2 十二烷基双子链的纯化方法优化
        2.4.3 没食子酸十二烷基双子物(GG)的合成
        2.4.4 没食子酸十二烷基单子物(MG)的合成
    2.5 小结
第三章 双子界面抗氧化剂的结构分析与抗氧化活性探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没食子酸十二烷基单子物和双子物的质谱分析
        3.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3 核磁共振(NMR)分析
        3.3.4 液质联用(HPLC-MS)分析
        3.3.5 抗氧化活性分析
        3.3.6 O/W乳液中β-胡萝卜素AAPH漂白实验
        3.3.7 用荧光探针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
        3.3.8 显微镜和透射电镜(TEM)分析
        3.3.9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G和GG的分子量测定分析
        3.4.2 MG和 GG的 NMR分析
        3.4.3 MG和 GG的 FT-IR分析
        3.4.4 MG和 GG的 HPLC-MS分析
        3.4.5 MG和 GG的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分析
        3.4.6 MG和 GG的 ORAC分析
        3.4.7 MG和 GG在 O/W乳液中对b-胡萝卜素氧化的抑制作用
        3.4.8 MG和GG在较低乳化剂浓度乳液中产生差异的机理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没食子酸聚乙二醇酯设计与制备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三异丁酰没食子酸的制备
        4.3.2 Steglich酯化反应合成没食子酸三乙二醇酯(GAT)
        4.3.3 没食子酸聚乙二醇酯(GAP)的制备
        4.3.4 薄层色谱(TLC)分析
        4.3.5 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
        4.3.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没食子酸聚乙二醇酯的合成探索
        4.4.2 没食子酸聚乙二醇酯(GAP)的结构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没食子酸聚乙二醇酯促进玉米醇溶蛋白对姜黄素载运的作用探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没食子酸聚乙二醇酯-玉米醇溶蛋白-姜黄素(GAP-Zein-Cur)复合物制备
        5.3.2 显微镜与扫描电镜(SEM)分析
        5.3.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CM)分析
        5.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5.3.5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
        5.3.6 荧光吸收光谱
        5.3.7 稳定性分析
        5.3.8 胃肠道消化分析
        5.3.9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GAP-Zein、Zein-Cur配比优化
        5.4.2 FT-IR分析
        5.4.3 不同比例GAP-Zein-Cur的微观形貌研究
        5.4.4 性质分析
        5.4.5 纳米颗粒稳定性分析
        5.4.6 模拟胃肠道消化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6.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混合长碳链烷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
    1.2 C12~14烷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
    1.3 检测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相转移催化剂的选择
    2.2 原料的配比
    2.3 反应溶剂的选择
3 结论

(5)高固低黏可UV固化聚酯的制备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紫外光固化涂料
        1.2.1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组成
        1.2.1.1 低聚物
        1.2.1.2 光引发剂
        1.2.1.3 活性单体
        1.2.1.4 其他助剂
        1.2.2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主要种类
        1.2.2.1 UV固化溶剂型涂料
        1.2.2.2 UV固化粉末涂料
        1.2.2.3 UV固化水性涂料
        1.2.3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应用
        1.2.3.1 木器涂料
        1.2.3.2 塑料涂料
        1.2.3.3 纸张上光涂料
        1.2.3.4 金属涂料
        1.2.3.5 光纤涂料
        1.2.3.6 其他
    1.3 脂肪族聚酯
        1.3.1 脂肪族聚酯的合成
        1.3.1.1 缩合聚合
        1.3.1.2 内酯交酯的开环聚合
        1.3.1.3 环状酸酐和环氧化合物的开环聚合
        1.3.2 脂肪族聚酯的应用
    1.4 星形聚合物
        1.4.1 星形聚合物的合成
        1.4.2 星形聚合物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可UV固化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酸酐和环氧化合物的共聚合反应
        2.2.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2.4.1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酸值
        2.2.4.2 相关计算
        2.2.4.3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红外光谱
        2.2.4.4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2.2.4.5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凝胶渗透色谱
        2.2.4.6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漆膜热稳定性
        2.2.4.7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光固化动力学测定与分析
        2.2.4.8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清漆制备及漆膜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含量对聚酯性能的影响
        2.3.2 酸酐的种类对聚酯性能的影响
        2.3.3 其他环氧单体的种类对聚酯性能的影响
        2.3.4 开环聚合催化剂的选择
        2.3.5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红外光谱
        2.3.6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2.3.7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凝胶渗透色谱
        2.3.8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光固化行为分析
        2.3.9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热稳定性
        2.3.10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漆膜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UV固化星形聚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可UV固化星形聚酯的合成
        3.2.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2.4.1 可 固化星形聚酯的红外光谱
        3.2.4.2 可 固化星形聚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3.2.4.3 可 固化星形聚酯的凝胶渗透色谱
        3.2.4.4 可 固化星形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2.4.5 可 固化星形聚酯的黏度及稀释曲线
        3.2.4.6 可 固化星形聚酯的漆膜热稳定性
        3.2.4.7 可 固化星形聚酯的清漆制备及漆膜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酸酐种类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3.3.2 小分子多元醇种类对聚酯性能的影响
        3.3.3 聚醚多元醇对星形聚酯共混改性
        3.3.4 可UV固化星形聚酯的红外光谱
        3.3.5 可UV固化星形聚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3.3.6 可UV固化星形聚酯的凝胶渗透色谱
        3.3.7 可UV固化星形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3.8 可UV固化星形聚酯的稀释曲线
        3.3.9 星形聚酯涂膜的热稳定性
        3.3.10 星形乙烯基聚酯漆膜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固体分UV涂料的配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高固体分UV涂料的配制
        4.2.4 漆膜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UV固化树脂的配比优选
        4.3.2 不同活性单体对固化体系的影响
        4.3.3 光引发剂的优选
        4.3.4 最终配方设计与涂料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环碳酸酯衍生物的制备及在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传统聚氨酯
        1.2.1 传统聚氨酯的历史
        1.2.2 聚氨酯的合成方法
        1.2.3 聚氨酯的应用
        1.2.4 聚氨酯的不足
    1.3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
        1.3.1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研究进展
        1.3.2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机理
    1.4 环碳酸酯
        1.4.1 环碳酸酯合成方法
        1.4.2 合成环碳酸酯的催化剂研究进展
    1.5 环碳酸酯与胺的反应
        1.5.1 环碳酸酯结构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1.5.2 胺结构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1.5.3 环碳酸酯与胺反应的催化反应
    1.6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应用
        1.6.1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在胶黏剂中的应用
        1.6.2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在弹性体中的应用
        1.6.3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在泡沫中的应用
        1.6.4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在涂料中的应用
    1.7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改性研究
        1.7.1 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
        1.7.2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功能化
    1.8 水性聚氨酯涂料的研究
    1.9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9.1 研究意义
        1.9.2 研究内容
        1.9.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室温固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EC-51 环碳酸酯的制备
        2.2.4 EC-51-P预聚体的制备
        2.2.5 E-NIPU涂层的制备
        2.2.6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C-51 环碳酸酯红外
        2.3.2 EC-51 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2.3.3 EC-51-P预聚体的粘度及其凝胶渗透色谱
        2.3.4 EC-51-P预聚体的红外光谱
        2.3.5 EC-51 环碳酸酯与不同胺固化的红外光谱
        2.3.6 聚乙烯亚胺分子量对施工活化期的影响
        2.3.7 不同分子量预聚体EC-51-P对施工活化期的影响
        2.3.8 室温固化E-NIPU涂层的红外光谱
        2.3.9 E-NIPU涂层的性能
        2.3.10 E-NIPU涂层的玻璃化温度和热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疏水疏油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EC-AF环碳酸酯的制备
        3.2.4 PFGC环碳酸酯的制备
        3.2.5 F-NIPU涂层的制备
        3.2.6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C-AF环碳酸酯红外表征
        3.3.2 PFGC环碳酸酯红外表征
        3.3.3 EC-AF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3.3.4 PFGC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3.3.5 F-NIPU涂层的红外光谱
        3.3.6 F-NIPU涂层的性能
        3.3.7 F-NIPU涂层的接触角测试
        3.3.8 F-NIPU涂层表面微观分析
        3.3.9 疏水疏油F-NIPUs涂层的玻璃化温度分析
        3.3.10 疏水疏油F-NIPUs涂层热稳定性分析
        3.3.11 F-NIPU涂层的疏油性能研究
        3.3.12 F-NIPUs涂层的防腐性能研究
    3.4 结论
第四章 山梨醇基环碳酸酯分散体及其水性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3 山梨醇基环碳酸酯的制备
        4.2.4 丁二酸酐(SA)-马来酸酐(MAH)-邻苯二甲酸酐(PA)基环碳酸酯水分散体的制备
        4.2.5 S-WNIPU涂层的制备
        4.2.6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山梨醇环碳酸酯红外表征
        4.3.2 山梨醇环碳酸酯SC的核磁共振氢谱
        4.3.3 山梨醇基环碳酸酯合成的动力学研究
        4.3.4 丁二酸酐(SA)-马来酸酐(MAH)-邻苯二甲酸酐(PA)基环碳酸酯的红外光谱
        4.3.5 丁二酸酐(SA)-马来酸酐(MAH)-邻苯二甲酸酐(PA)基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4.3.6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3.7 水性山梨醇基环碳酸酯分散体稳定性研究
        4.3.8 水性山梨醇基环碳酸酯分散体微观形貌
        4.3.9 S-WNIPU涂层的红外光谱
        4.3.10 S-WNIPU涂层的性能
        4.3.11 S-WNIPUs涂层的玻璃化温度分析
        4.3.12 S-WNIPUs涂层的热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压法制备环碳酸酯分散体及其水性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涂料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药品与试剂
        5.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5.2.3 偏苯三酸酐基环碳酸酯(TMC)水分散体的制备
        5.2.4 均苯四甲酸酐基环碳酸酯(PMDC)水分散体的制备
        5.2.5 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基环碳酸酯(BTDC)水分散体的制备
        5.2.6 WNIPU涂层的制备
        5.2.7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偏苯三甲酸酐基环碳酸酯红外表征
        5.3.2 均苯四甲酸酐基环碳酸酯红外表征
        5.3.3 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基环碳酸酯红外表征
        5.3.4 偏苯三甲酸酐基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5.3.5 均苯四甲酸酐基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5.3.6 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基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5.3.7 TMC/PMDC/BTDC水分散体的制备稳定性研究
        5.3.8 WNIPU涂层的红外光谱
        5.3.9 WNIPU涂层的性能
        5.3.10 WNIPUs涂层的玻璃化温度分析
        5.3.11 WNIPUs涂层的热稳定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1 开环反应
        1.2.2 闭环反应
2 结果与讨论
    2.1 开环反应条件研究
    2.2 闭环反应条件研究
        2.2.1 Na OH与环氧氯丙烷配比对收率的影响
        2.2.2 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2.2.3 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4 结论

(8)1,3-双烷基甘油醚及其乙氧基化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次采油与表面活性剂
        1.1.1 石油资源及开发
        1.1.2 三次采油技术
        1.1.3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
    1.2 三元复合驱
    1.3 二元无碱复合驱
    1.4 双烷基链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简介
        1.4.1 Gemini 型表面活性剂
        1.4.2 居贝特醇聚氧乙烯醚衍生物
        1.4.3 双烷基链甜菜碱
        1.4.4 双烷基甘油醚衍生物
    1.5 1,3-双烷基甘油醚乙氧基化物的合成及性能
        1.5.1 烷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
        1.5.2 1,3-双烷基甘油醚的合成
        1.5.3 1,3-双烷基甘油醚乙氧基化物的合成
        1.5.4 1,3-双烷基甘油醚衍生物的性能
    1.6 本课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1,3-双十二烷基甘油醚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C_(12)GE)的合成
        2.3.2 1,3-双十二烷基甘油醚(diC_(12)GE)的合成
        2.3.3 环氧值的测定
        2.3.4 羟值的测定
        2.3.5 C_(12)GE 和 diC_(12)GE 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_(12)GE 的合成与表征
        2.4.2 diC_(12)GE 的合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3-双辛基/癸基甘油醚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C8GE 的合成
        3.3.2 C10GE 的合成
        3.3.3 diC8GE 的合成
        3.3.4 diC10GE 的合成
        3.3.5 C8GE/C10GE 的转化率和 diC8GE/diC10GE 收率的测定
        3.3.6 C8GE/C10GE 和 diC8GE/diC10GE 的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C8GE/C10GE 的转化率和 diC8GE/diC10GE 的收率的测定
        3.4.2 C8GE/C10GE 的表征
        3.4.3 diC8GE/diC10GE 的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3-双烷基甘油醚乙氧基化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1,3-双烷基甘油醚乙氧基化物的合成
        4.3.2 水溶性测定
        4.3.3 表(界)面张力的测定
        4.3.4 油/水低界面张力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1,3-双烷基甘油醚乙氧基化物的合成
        4.4.2 水溶性、HLB 值和乳状液类型
        4.4.3 diCmGE-EOn在气/液界面的吸附
        4.4.4 diCmGE-EOn在油/水界面的吸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附录 2 附图

(9)烷基甘油醚硫酸酯盐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合成原理
    1.3 合成方法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中间体二辛基甘油醚的工艺优化
        2.1.1 原料比对二辛基甘油醚收率的影响
        2.1.2 反应温度对二辛基甘油醚收率的影响
        2.1.3 反应时间对二辛基甘油醚收率的影响
    2.2 中间体二辛基甘油醚的结构表征
        2.2.1 二辛基甘油醚的红外光谱表征
        2.2.2 二辛基甘油醚的质谱表征
        2.2.3 气相色谱内标法分析产物的收率
    2.3 二辛基甘油醚硫酸酯盐的表面性能测定
3 结论

(10)长链脂肪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1.2.1 亲水基对表面活性剂性能的影响
        1.2.2 疏水基对表面活性剂性能的影响
    1.3 烷基甘油醚的合成研究进展
    1.4 磺化和硫酸酯化技术的发展
        1.4.1 发烟硫酸法
        1.4.2 SO_3法
        1.4.3 氯磺酸法
        1.4.4 氨基磺酸法
    1.5 醇醚硫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5.1 聚氧乙烯醚硫酸盐型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5.2 extended 型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6 醇醚硫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及前景
    1.7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7.1 立题依据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甘油制备二氯丙醇及其工艺优化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原料
        2.2.2 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原理
        2.2.4 实验方法
        2.2.5 提纯方法
        2.2.6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2 产物的表征及含量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辛基甘油醚及其硫酸酯盐的合成及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路线及原理
        3.2.4 实验方法
        3.2.5 提纯方法
        3.2.6 分析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二辛基甘油醚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3.3.2 二辛基甘油醚及其硫酸酯盐的提纯
        3.3.3 二辛基甘油醚及其硫酸酯盐的定量分析和结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辛基甘油醚硫酸酯盐复配体系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实验原理
        4.2.3 实验内容
        4.2.4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DGES-AEO_9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
        4.3.2 DGES-DGEO_8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辛基甘油醚硫酸酯盐的性能测定
    5.1 前言
    5.2 实验药品及仪器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原理与方法
        5.3.1 润湿性
        5.3.2 泡沫性
        5.3.3 乳化性
        5.3.4 增溶性
        5.3.5 钙皂分散性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润湿性
        5.4.2 泡沫性
        5.4.3 乳化性
        5.4.4 增溶性
        5.4.5 钙皂分散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正辛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亲水-亲油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性质及应用[D]. 刘群.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2]端环氧基超支化聚醚的制备及其在高固体分涂料中的应用[D]. 杨苏. 江南大学, 2021(01)
  • [3]酯型没食子酸功能分子设计制备及性质研究[D]. 王霈菲. 浙江大学, 2021
  • [4]混合长碳链烷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工艺研究[J]. 张会京,田军,鲍芃丞,宋歌,黄宇,范小鹏,孙春光,陈立功. 塑料助剂, 2020(04)
  • [5]高固低黏可UV固化聚酯的制备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D]. 明姝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环碳酸酯衍生物的制备及在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涂料中的应用[D]. 吴志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研究[J]. 王贵富,洪建权,郑昌戈. 广东化工, 2016(05)
  • [8]1,3-双烷基甘油醚及其乙氧基化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龙海华. 江南大学, 2013(S1)
  • [9]烷基甘油醚硫酸酯盐的合成[J]. 蒋惠亮,李波,赖全平. 化工进展, 2012(06)
  • [10]长链脂肪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李波. 江南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正辛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