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几点体会

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几点体会

一、对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黄延昭[1](2019)在《苏里格气区苏南区块盒8段储盖层特征及其控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测井解释资料、岩心、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面电镜、试气资料的观察和分析,并结合图像孔隙及粒度分析、压汞及孔渗物性等实验数据,对苏里格气区苏南区块盒8段储层沉积微相类型、砂体构型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盖层特征及气藏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并进行了储层分类评价及“甜点”预测。研究表明盒8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前缘亚相,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漫溢砂及分流间湾。通过砂体空间展布特征将储层砂体构型分为了孤立型、离散侧叠型、下切侧叠型、离散堆叠型及紧密堆叠型这五类。其中孤立型砂体主要分布于盒8上1小层,侧叠型砂体主要分布于盒8上2与盒8下1小层,而堆叠型砂体主要分布于盒8下2小层。研究区盒8段储层的岩石类型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石英砂岩次之、岩屑砂岩占比最少。砂岩碎屑组分总体上具有高石英、高岩屑、低长石的特点。各小层孔隙类型以次生溶孔和少量残余粒间孔及高岭石晶间孔为主。研究区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分为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与溶蚀作用。在铸体薄片及阴极发光下观察到了三期石英次生加大、两期方解石胶结充填及黏土矿物的多期溶蚀现象等,通过孔隙演化分析计算得出研究区机械压实作用损失孔隙度值为27.7%,压实后剩余孔隙度为13.5%,储层此时已基本致密。胶结作用损失孔隙度值为11.8%,自生晶间孔增加孔隙度2.1%,溶蚀作用增加孔隙度值为5.6%。通过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的综合研究表明早期的机械压实与早晚两期的胶结物充填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成因,而两期溶蚀作用与自生晶间孔增孔则对储层的致密化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在综合分析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及孔渗物性对储层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盒8段储层分为4类,其中Ⅰ类与Ⅱ类储层的特征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与石英砂岩发育,孔隙组合为粒间孔-溶孔-晶间孔且孔隙半径较大孔喉连通性较好,其主要分布于盒8上2与盒8下1小层。通过储、盖层特征对气藏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研究区高产气井主要分布于砂体较厚、石英含量较高、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较好且上覆盖层封闭性好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带之上。

杨承伟[2](2017)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纪—早白垩世沉降史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盆地沉降史的研究,可以提供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也可作为定量或半定量地划分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主要参数之一,可为揭示盆地形成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是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主要时代,前人对于盆地晚三叠世沉降史的研究较为详细,然而侏罗纪-早白垩世沉降史的研究仍然较为欠缺。该项研究对我们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沉降机制、成因乃至构造活动期次和过程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分析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沉降史,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收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钻井数据资料,首先运用测井地质学的相关理论方法解释测井曲线所反映的地层沉积相和沉积岩性,建立研究区地层格架。然后运用盆地模拟的指导思想和技术手段,得到了研究区不同时期的沉降量及其沉降速率信息。然后收集前人对研究区西部,即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的资料,将研究范围由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扩大到整个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通过分析盆地总沉降和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划分了盆地基底沉降演化的期次,并描述每个期次盆地沉降量和沉降中心的位置,恢复各个时期盆地基底的形态,以此来得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沉降演化史和沉降中心的分布、迁移规律。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纪沉降主要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开始于198 Ma,到157 Ma结束。在全盆地经历了印支运动引发的一次短暂的抬升剥蚀之后,盆地南部在早侏罗世开始沉降并接受沉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沉降演化史可分为五个阶段:(1)富县期研究区沉降量较小,但盆地西南部地区富县期沉降活动却比研究区剧烈,盆地西南部是整个盆地南部的沉降中心;(2)延安期盆地西南部的沉降速率减缓,而研究区迎来了一个高速沉降的时期,盆地南部的沉降中心已由西部向中部逐渐转移;(3)直罗期盆地西南部沉降更为缓慢,而在研究区,沉降速率变化较小,仍以相对较高的速率沉降,沉降中心完全迁移到了中部;(4)安定期盆地西南部和研究区沉降速率都十分缓慢,沉降中心仍然在中部,前四个时期构造沉降均主导总沉降;(4)志丹期盆地西南部迎来了一个高速沉降的时期,而研究区早白垩世沉降速率则相对较低。构造沉降量已经不是总沉降量的主要部分,失去了主导地位,沉积物压实负载沉降开始主导总沉降量,沉降中心再次迁移到西部。

肖张波[3](2013)在《地震数据约束下的贝叶斯随机反演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地球物理理论的发展,反演技术已从叠后反演跨入到能反映出丰富储层参数信息的叠前地震反演中,而常规确定性反演方法由于地震数据的带限性质,分辨率已无法满足当前勘探开发的需要。本文从概率统计的角度出发,将模型参数视为随机变量,利用随机反演方法获得弹性参数和储层参数。本文研究的地震数据约束下的贝叶斯随机反演方法为充分结合地质统计学,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以及优化方法的统计型反演方法。该方法基于马尔科夫扰动模拟直接对地质统计算法描述的模型先验空间进行随机搜索,进而通过概率转移规则的引导实现对模型空间的寻优求解。在贝叶斯理论下,以测井资料作为条件数据,地震数据作为约束,融合地质统计先验信息从而得到模型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通过对多个实现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到后验概率分布的性质,从而获得描述储层的地球物理参数。由于算法采用随机扰动寻优,理论上能获得全局最优解,因此反演结果对初始模型的依赖性不强。论文在阐述了地震反演和地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础上,结合两者引出随机地震反演并详细介绍了马尔科夫扰动模拟的基本原理,结合贝叶斯理论实现反演过程中地震数据的有效利用,从而保证了反演精度及横向连续性。通过对初始模型,空间结构以及地震资料的信噪比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将该方法运用到A油田的实际资料处理中来证明方法的可靠性。最后将该方法推广到叠前地震反演中,模型测试表明叠前反演与随机模拟理论结合反演是可行的。这表明地震数据约束下的贝叶随机反演方法是可行且可靠的,分辨率明显比确定性反演高。

田玉福,马子宁,张治川,李正[4](2011)在《地球物理测井在金属矿勘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以ZK7306钻孔中的磁化率测井、激电测井为例,综合测井取得的一些主要成果及体会,阐明了盐边县冷水箐Ⅲ1号含(铜镍)矿岩体测井的异常强弱与铜镍矿(化)品位的初步关系。对发现盲矿体和划分钻孔中矿与非矿界线有指导意义。

李唐,吴仙明,钟升明,凌阳[5](2011)在《应用综合测井曲线进行地质解释的一些体会》文中指出本文阐述了在砂岩型铀矿找矿中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重要性;分析了测井曲线解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李唐,吴仙明,钟升明,凌阳[6](2011)在《应用综合测井曲线进行地质解释的一些体会》文中提出本文阐述了在砂岩型铀矿找矿中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重要性;分析了测井曲线解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张帆[7](2010)在《海拉尔盆地外围凹陷烃源岩评价及生排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拉尔盆地外围共有14个二级凹陷,面积约2万km2,其中呼伦湖、呼和湖及巴彦呼舒凹陷面积较大,埋藏较深,发育大磨拐河组、南屯组和铜钵庙组烃源岩,具备较好的生烃条件,且已见到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随着勘探形势的不断发展,外围凹陷将是下步勘探的重点地区,因此,有必要首先对烃源岩基本地球化学特征,“烃源灶”分布范围,生排烃能力进行详细研究,为下一步的勘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海拉尔盆地外围凹陷烃源岩进行了精细评价。首先根据姥植比,将外围凹陷分为三类沉积水体环境,分别是以巴彦呼舒凹陷为代表的咸水沉积环境,以呼和湖凹陷为代表的淡水-沼泽沉积环境和以东明凹陷为代表的其他正常淡水沉积环境。然后根据TOC和S1+S2良好的相关性,分不同沉积环境分别建立烃源岩评价标准,咸水湖相、淡水湖相和淡水沼泽相的TOC下限标准分别是: 0.4%、0. 8%和1.4%。最后利用测井曲线计算单井TOC,综合各层位TOC平面图、有机质类型图和Ro评价图,圈定各凹陷各层位烃源岩灶。同时对呼和湖和伊敏凹陷的煤层进行了地化评价,结果表明呼和湖凹陷煤层分布广、厚度较大、丰度较高、成熟面积较大,生气潜力较大。本文对海拉尔盆地外围凹陷烃源岩生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Ro、Tmax、OEP、”A”/TOC、(S1+S2)/TOC等地化指标,确定各凹陷生油门限、排烃门限及生油高峰对应的深度。然后利用氢指数和S1/TOC研究了断陷盆地不同沉积环境下不同类型有机质生排烃特征和排烃效率。

李保侠,蒲仁海[8](2003)在《盆地钻孔物探测井曲线解释》文中研究指明

李保侠[9](2003)在《对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几点体会》文中提出本文阐述了在地质找矿中从地质角度对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重要性 ;指出了测井曲线的一般特点和特殊优点 ;尤其对致密钙质岩石在测井曲线上的表现形式及其厚度确定做了深入研究 ;分析了测井曲线解释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吴继余,欧阳健[10](1982)在《国外测井技术发展近况——记SPWLA第二十三届年会》文中指出本文介绍职业测井分析家协会(SPWLA)第23届年会情况,对本届年会上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评述了国外测井技术发展近况。

二、对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苏里格气区苏南区块盒8段储盖层特征及其控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第二章 沉积微相及砂体空间展布特征
    2.1 沉积相标志
        2.1.1 岩性标志
        2.1.2 沉积构造
        2.1.3 电性标志
    2.2 沉积微相类型
        2.2.1 单井相分析
        2.2.2 连井相分析
        2.2.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2.3 砂体展布与构型特征
        2.3.1 砂体空间展布特征
        2.3.2 砂体构型分析
第三章 储层特征分析
    3.1 岩石学特征
        3.1.1 砂岩类型分析
        3.1.2 砂岩组分特征
        3.1.3 填隙物组分特征
        3.1.4 砂岩结构特征
    3.2 储层孔隙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3.2.1 储层孔隙类型
        3.2.2 储层孔隙结构
    3.3 储层物性特征
        3.3.1 储层物性总特征
        3.3.2 各小层物性特征
        3.3.3 储层物性平面展布特征
    3.4 成岩作用与储层致密化成因分析
        3.4.1 机械压实作用
        3.4.2 胶结作用
        3.4.3 溶蚀作用
        3.4.4 成岩阶段划分
        3.4.5 孔隙演化分析
        3.4.6 储层致密化成因分析
    3.5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3.5.1 层内非均质性
        3.5.2 层间非均质性
    3.6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3.6.1 沉积相带对储层的影响
        3.6.2 砂体构型对储层的影响
        3.6.3 碎屑组分和颗粒粒度对储层的影响
        3.6.4 孔隙结构对储层的影响
        3.6.5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3.7 储层综合评价
第四章 盖层特征分析
    4.1 盖层类型划分
    4.2 盖层的剖面对比及平面分布特征
        4.2.1 盖层厚度及剖面对比分析
        4.2.2 盖层平面展布特征
    4.3 盖层封闭性评价
        4.3.1 盖层封闭机理探讨
        4.3.2 盖层宏观封闭能力评价
第五章 储盖层特征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5.1 砂体分布与沉积环境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5.2 岩石类型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5.3 储层物性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5.4 孔隙类型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5.5 非均质性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5.6 盖层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2)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纪—早白垩世沉降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主要存在的问题
        1.3.1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体系、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1.3.2 盆地沉降分析的研究现状
        1.3.3 鄂尔多斯盆地沉降史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和成果
第2章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格局
        2.1.1 鄂尔多斯盆地主体
        2.1.2 伊陕斜坡
        2.1.3 天环凹陷
        2.1.4 晋西挠褶带
    2.2 研究区地层单元划分
    2.3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
第3章 测井曲线解释
    3.1 测井曲线解释的基本思想
        3.1.1 常用测井参数及意义
        3.1.1.1 自然电位(SP)
        3.1.1.2 自然伽马(GR)
        3.1.1.3 普通电阻率(RT)
        3.1.1.4 井径
        3.1.2 测井参数在研究区的应用
        3.1.2.1 自然电位(SP)
        3.1.2.2 自然伽马(GR)
        3.1.2.3 普通电阻率(RT)
    3.2 钻井位置分布及剖面选择
    3.3 测井曲线解释结果
        3.3.1 标准井测井曲线解释
        3.3.2 剖面A
        3.3.3 剖面B
        3.3.4 剖面C
    3.4 关于测井曲线解释沉积相的认识和讨论
第4章 沉降史分析
    4.1 沉降史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1.1 沉降史模拟的正反演模拟
        4.1.2 回剥技术
        4.1.3 构造沉降模型
        4.1.3.1 局部均衡代偿
        4.1.3.2 挠曲均衡代偿
    4.2 沉降史分析的基础数据
    4.3 研究区沉降史恢复结果
        4.3.1 剖面A
        4.3.1.1 单井沉降史恢复结果
        4.3.1.2 侏罗纪沉降史恢复结果
        4.3.2 剖面B
        4.3.2.1 单井沉降史恢复结果
        4.3.2.2 侏罗纪沉降史恢复结果
        4.3.2.3 早白垩世沉降史恢复结果
        4.3.3 剖面C
        4.3.3.1 单井沉降史恢复结果
        4.3.3.2 侏罗纪沉降史恢复结果
    4.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沉降史恢复结果
        4.4.1 侏罗纪沉降史恢复结果
        4.4.2 早白垩世沉降史恢复结果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地震数据约束下的贝叶斯随机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震反演概述
    2.1 地震反演描述
    2.2 地震反演方法分类
    2.3 地震反演存在的问题
    2.4 反演问题的求解
        2.4.1 正则化方法
        2.4.2 概率化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地质统计与随机反演基础
    3.1 地质统计理论基础
        3.1.1 变差函数
        3.1.2 克里金估值理论
    3.2 随机地震反演理论
        3.2.1 随机模拟技术
        3.2.2 反演优化方法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马尔科夫扰动模拟随机反演方法
    4.1 基于马尔科夫扰动模拟随机反演方法
        4.1.1 地震数据约束构建
        4.1.2 贝叶斯理论
    4.2 马尔科夫扰动模拟
        4.2.1 马尔科夫扰动模拟方法
        4.2.2 基于马尔科夫扰动模拟基本原理
    4.3 地震数据约束下的贝叶斯叠后随机反演
    4.4 算法测试及模型试算
        4.4.1 模型试算一
        4.4.2 模型试算二
    4.5 实际数据验证
        4.5.1 工区概况
        4.5.2 连井剖面反演实现
    4.6 小结
第五章 地震数据约束下的叠前随机反演方法
    5.1 叠前随机反演方法
        5.1.1 岩石物理基本理论
        5.1.2 AVO 理论基础
    5.2 叠前随机反演目标函数建立
        5.2.1 正演模型
        5.2.2 基于贝叶斯理论参数后验概率分布的建立
    5.3 算法测试及模型试算
        5.3.1 模型试算
    5.4 实际数据反演
        5.4.1 工区概况
        5.4.2 反演实现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地球物理测井在金属矿勘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简况
    1.1 地层、构造
    1.2 岩浆岩
    1.3 矿床特征
2 地球物理特征
3 测井工作方法
    3.1 方法技术
    3.2 井场工作
4 资料解释
    4.1 解释方法和原则
    4.2 测井曲线解释说明
5 主要成果
6 几点体会

(7)海拉尔盆地外围凹陷烃源岩评价及生排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二章 烃源岩地化特征及有效源岩划分
    2.1 烃源岩评价标准的确定
        2.1.1 国内烃源岩的评价标准
        2.1.2 本区烃源岩评价标准的建立
    2.2 烃源岩地化特征
        2.2.1 总体地化特征
        2.2.2 重点凹陷烃源岩地化特征
第三章 烃源岩生排烃特征
    3.1 各凹陷生排烃门限的确定
    3.2 典型凹陷排烃特征
        3.2.1 源岩排烃判识标准
        3.2.2 建立源岩排烃效率的方法
        3.2.3 典型凹陷源岩的排烃效率计算
第四章 有效烃源岩预测
    4.1 应用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
    4.2 油源对比
    4.3 有效烃源岩的分布范围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盆地钻孔物探测井曲线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1测井曲线特点
2存在问题

(9)对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重要性
2 测井曲线特点
    2.1 物性一般特点
    2.2 岩性识别
        2.2.1 致密钙质岩石
        2.2.2 煤层
        2.2.3 泥岩
        2.2.4 致密钙质粉砂岩
        2.2.5 炭质细砂岩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
    3.2 建议

四、对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苏里格气区苏南区块盒8段储盖层特征及其控气性研究[D]. 黄延昭.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2]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纪—早白垩世沉降史分析[D]. 杨承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3]地震数据约束下的贝叶斯随机反演方法研究[D]. 肖张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4]地球物理测井在金属矿勘察中的应用[J]. 田玉福,马子宁,张治川,李正. 四川地质学报, 2011(04)
  • [5]应用综合测井曲线进行地质解释的一些体会[J]. 李唐,吴仙明,钟升明,凌阳. 四川地质学报, 2011(S1)
  • [6]应用综合测井曲线进行地质解释的一些体会[A]. 李唐,吴仙明,钟升明,凌阳.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3大队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1(总第36期)
  • [7]海拉尔盆地外围凹陷烃源岩评价及生排烃特征研究[D]. 张帆. 东北石油大学, 2010(06)
  • [8]盆地钻孔物探测井曲线解释[J]. 李保侠,蒲仁海. 新疆地质, 2003(02)
  • [9]对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几点体会[J]. 李保侠. 铀矿地质, 2003(01)
  • [10]国外测井技术发展近况——记SPWLA第二十三届年会[J]. 吴继余,欧阳健. 测井技术, 1982(06)

标签:;  ;  ;  ;  

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