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化群方程的一种有效数值解

重整化群方程的一种有效数值解

一、重正化群方程的一种有效数值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晓[1](2020)在《基于CFD的风力发电机柔高塔筒安装过程抑振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风电产业发展迅速,风力发电机的功率越来越大,风机塔筒的高度不断增加。塔筒安装过程中,当气流流经塔筒时会产生漩涡脱落现象,对塔筒产生周期性涡激力作用。当塔筒的固有振频率与涡激力频率接近时,将引发涡激共振,严重威胁塔筒的施工安全。因此,对柔高塔筒涡激振动抑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塔筒是风力发电装备中重要的支撑结构,学者们针对塔筒的静动力特性以及塔筒(架)与风机的耦合响应进行了较多研究。由于传统的塔筒尺寸较小,涡激振动现象不明显,学者们针对塔筒涡激振动和抑振技术的研究较少。然而,在海洋工程领域,海洋立管在海流的作用下也会发生涡激振动现象,学者们对立管涡激振动现象及振动抑制技术进行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本文考虑风电项目的工程实际,将海洋工程领域中关于海洋立管涡激振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柔高塔筒的涡激振动研究,提出合理的振动抑振方法,并研究抑振效果。研究成果对风力发电项目中柔高塔筒的施工技术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以国内某风电项目为背景,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理论对塔筒的涡激振动风险进行评估,提出了三种被动式抑振方案,并研究了各方案的抑振效果。首先,基于风场中测得的风速条件和塔筒的结构尺寸参数,运用CFD技术对光滑塔筒的圆柱绕流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漩涡脱落产生的升阻力数据,运用傅里叶变换分析流体力的时频特性,将流体力的频域分析结果与柔高塔筒分段安装过程中的不同自振频率进行对比,评估塔筒产生涡激振动的风险;其次,基于涡激振动的被动式抑振技术,提出适用于柔高塔筒的三种抑振方案,运用CFD技术对各方案中塔筒的绕流现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抑振装备对塔筒周围流场及绕流力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各方案的抑振效果和经济成本,提出最优抑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柔高塔筒的分段安装过程中,随着塔筒高度的增加,其自振频率逐渐降低,与漩涡脱落频率逐渐接近,发生涡激振动的风险显着增大;本文提出的三种被动式抑振方案均有一定的抑振效果,但缠绕式绕流条和间断式绕流条的抑振效果更好,几乎能够消除涡激升力;综合阻力增大效应和经济因素,间断式绕流条为最佳抑振方案,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武宸宇[2](2019)在《穿流导向筛板干燥器流场及粒子运动轨迹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对于干燥非球形的高分子聚合物大颗粒,传统振动流化床的气体分布板存在气体分布不均匀、颗粒容易泄露等缺点。本文针对传统振动流化床的设计缺陷,提出鱼-直气体分布板的设计理念,并对其进行结构设计。首先,利用CFD技术对五种具有不同气体分布板的振动流化床内部空气流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具有鱼-直气体分布板、鱼鳞孔气体分布板的振动流化床,空气在整个流域内存在着一个大循环;对于鱼-直气体分布板,空气会在鱼鳞孔的背部产生一个微涡流,对于鱼鳞孔气体分布板,空气会在距分布板表面10mm以上区域产生平推流,而具有直孔型气体分布板的振动流化床内部空气分布的十分不均匀。其次,在振动流化床单相流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CFD-DEM技术对具有鱼-直气体分布板的振动流化床内部颗粒的运动行为进行模拟计算。发现振动流化床内颗粒的停留时间在1.89s-18.46s之间,跳跃高度在4.8mm-16.8mm之间。一定条件下颗粒的形状能够对其停留时间产生影响;由于受到振动流化床结构以及空气流速的影响,振动流化床内部颗粒的平均速度存在稳定与不稳定阶段,其中大颗粒的平均速度比小颗粒的平均速度要低,如果提高气体分布板的开孔率,同时减少空气的进口速度,则两种颗粒平均速度的差值会变小;另外振动床内部大小不同的两种颗粒的运动轨迹都呈现出抛物线的形状。最后,根据流场模拟与颗粒运动行为分析结果,验证了鱼-直气体分布板设计的合理性,给出颗粒停留时间与跳跃高度关于空气进口速度的关联式,为干燥非球形高分子聚合物大颗粒的振动流化床工业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谢海东[3](2018)在《强关联系统动力学性质的张量网络态研究》文中提出凝聚态物理是目前物理研究中的主要分支,已经成功解释了很多材料的物理性质。但很多新兴的强关联电子材料目前尚没有被很好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包括实验、理论和计算在内的多种手段研究这类体系十分必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中绝大多数实验的基本机理都是通过探测测量介质的反馈来展现测量介质与目标材料之间相互作用。这种介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对应着材料针对某种激发的动力学过程,可以用动力学关联函数(Dynamical correlation function)描述。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运用计算物理方法求解对应模型动力学关联函数,对于理解相关材料物理性质的机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动力学关联函数在强关联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通过多种物理实验手段可靠观测。但在计算物理特别是张量重正化群(Tensor renormalization group)这一领域,准确同时高效的计算动力学关联函数是比较困难的。本文旨在进一步推动和提高张量重正化群动力学关联函数计算方法。张量重正化群是新兴的强关联体系数值计算方法,其波函数表示张量网络态(Tensor network states)可以很好的刻画满足面积定律的物理模型基态。本文总结了张量重正化群领域在一维情况下的成熟算法:密度矩阵重正化群方法(Density matrix renormalization group,简称:DMRG)。对于满足面积定律的一维有能隙系统的基态,可以很完美的用DMRG方法求解并运用矩阵乘积态(Matrix product states,简称:MPS)表示。但对于计算动力学性质需要涉及到的激发态波函数通常不能保证满足面积定律,无法较为准确的用MPS表示,因此现有的基于DMRG的动力学计算方法均有明显的不足。本文比较了主流的基于DMRG的动力学算法:以连续分数化方法(Continued fraction method,简称:CF)为代表的迭代算法,核心思路是将动力学关联函数的分数部分用连分数展开来近似。计算过程从基态出发通过逐步迭代过程,得到目标体系全谱的动力学关联函数。因为这个方法从基态出发所以它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低频激发谱,但由于误差会随着迭代过程积累导致中高频部分很难准确计算。与此对应以校正向量方法(Correction vector method,简称:CV)为代表的直接方法,通过格林函数公式的变形得到稀疏线性方程组,然后直接反解得到动力学关联函数。这个方法由于没有类似CF方法中迭代过程的误差积累,从而可以得到很高精度的动力学关联函数。但这种方法单次求解只能得到一个动量和一个频率的对应数据,计算全谱所需要的计算次数过多;同时被求解方程组的条件数一般很大,为了得到高精度的结果需要的计算代价很大,因此本方法由于计算量的原因很难应用到较大规模的问题计算之中。从另一个表象出发的以含时密度矩阵重正化群方法(Time-dependent density matrix renormalization group,简称:tDMRG)为基础的时间演化类的方法,原理是先得到物理初态随时间演化的物理末态,再通过傅里叶变换得到动力学关联函数。因此本方法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高频动力学关联函数,对应短时间演化的物理态。但低频结果很难算准,因为低频动力学信息需要对体系进行长时间的演化,对应物理态的纠缠熵随时间而增加,DMRG需要的保留维度随之快速增加,因此计算量的快速增加使得实际计算中通常很难得到准确的长时间演化结果。切比雪夫多项式是有限区间函数的最佳一致逼近多项式,其在函数逼近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地位和应用基础。运用切比雪夫级数来展开动力学关联函数的思想,提出的切比雪夫矩阵乘积态方法(Chebyshev matrix product state approach,简称:CheMPS)可以得到相较其他方法有优势的计算结果,其计算代价较小(与CF方法相当)且计算结果准确程度很高(与CV方法相当),能够很好的求解以一维反铁磁海森堡模型为例的强关联模型。但是由于CheMPS方法仍然是迭代类算法,运用的波函数的MPS表示同CF方法一样具有近似,因此实际计算无法严格满足切比雪夫迭代关系,计算过程中MPS的近似误差会随着迭代进程积累使结果偏离实际模型,尚需要进一步改进。本工作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正交切比雪夫张量网络态(矩阵乘积态)动力学方法(Reorthonormalization of Chebyshev tensor network states(matrix product states)dynamical method,简称:ReCheTNS(ReCheMPS)),不再直接使用偏离严格公式的MPS进行后续计算,而是正交化所得到的一系列MPS,以此作为正交基矢张成有效希尔伯特空间(Hilbert space),从而有效表示哈密顿量等算符,进而计算得到所关心的动力学关联函数等物理结果,减小了MPS近似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本文运用ReCheMPS方法计算了一维XY模型和一维反铁磁海森堡模型,并与严格结果和CheMPS方法结果进行比较。所有数据均能与严格结果符合并相比于CheMPS方法有明显提高,验证了ReCheMPS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ReCheMPS方法计算结果仅依赖于MPS形式的切比雪夫向量构造出的有效哈密顿量,包含的有效信息更多,因此计算结果的精度相较于CheMPS方法有明显提高。同时计算结果的分辨率不再取决于切比雪夫展开阶数,可以由有效希尔伯特空间得到有效哈密顿量并直接对角化计算动力学结果无需更多近似,因而结果为δ函数形式具有任意高的分辨率,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适的选取参数展宽。ReCheMPS方法相较于其他迭代方法额外的计算量非常小,计算得到有效希尔伯特空间的过程只需要进行MPS内积计算,对应的计算量远小于对应切比雪夫向量MPS的迭代变分求解过程。得到有效希尔伯特空间之后表示出哈密顿量等算符并得到动力学结果的过程仅仅是若干次小矩阵的运算,因而ReCheMPS方法额外计算量占整体计算量的比例约在几个百分点左右。总结来看,相比于原来的CheMPS方法,ReCheMPS方法在计算量增加很小的基础上,较大程度的提高了结果的精度和分辨率,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本文所重点总结的基于DMRG的多种动力学计算方法和提出的ReCheMPS方法都是计算有限尺寸物理体系的数值方法。实际应用中常需要外推热力学极限下体系动力学关联函数的结果。第一种也是最常用的外推思想是得到不同尺寸体系的计算结果,通过函数外插方法来外插得到无穷大极限的物理结果。这种方法需要高精度和大尺寸范围的计算结果,实际计算中很难满足。第二种方法运用在CheMPS方法计算中,通过将有限尺寸动力学结果做适当展宽,模糊有限尺寸分立能级的影响,尝试得到较为平滑的曲线,并由此估计热力学极限下的物理结果。这种方法的展宽破环了计算结果的分辨率使得所得到的热力学极限结果同样受展宽影响。同时展宽参数的选取很难定量化,不同尺寸的计算结果为了能够得到一致的热力学极限估计通常需要人为选取展宽参数。第三种方法是先计算出高分辨率的动力学结果,然后用δ函数和权重来拟合,最终联立多个尺寸的结果得到热力学极限结果。这种方法很依赖于计算得到的动力学结果的精度,在迭代类算法中对于较为准确的低频谱结果尚能接受,如果计算结果精度不够则本方法失效。本文为了改进上述方法,提出了有限尺寸外插的平滑估计方法(Smooth estimation method),该方法与ReCheMPS方法结合能够相当准确的得到动力学关联函数在热力学极限的近似。平滑估计方法在对角化ReCheMPS方法得到的有效哈密顿量的基础上,先选取结果中的主峰位置,然后将数值计算带来的噪声和简并等问题消除最终得到结果。平滑估计方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数值外插方法误差大的缺点,能够有效利用现有数据,并且得到的不同体系尺寸计算结果均与无穷大体系严格结果一致。因此平滑估计方法能够对实际材料性质理论分析起到很大帮助。最后将ReCheMPS方法推广到更高维度和更一般的物理模型,表明我们提出的ReCheMPS方法同样可以计算二维或三维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自旋、费米子或玻色子模型中,可以使用更一般的张量网络态方法扩展和计算,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孙景宝[4](2017)在《基于重正化群变换的多孔介质传热数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孔材料作为一种功能型复合材料,以其在隔热、保温方面的独特优势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然而,由于多孔材料的内部孔隙结构异常复杂,难以用传统数学工具去准确描述,因此多孔介质中的热质传递过程及其输运性能的理论预测研究一直以来都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本文基于重正化群变换方法,对具有自相似性特征的分形多孔介质传热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了重正化群变换迭代算法,极大地提升了数值计算导热的效率和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重正化群变换逼近算法实现了对有效导热系数的准确预测。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由于真实的多孔介质结构异常复杂,直接对其进行传热研究比较困难,且不易得到普适的规律。针对自然界中实际分形多孔介质具有的自相似性特征,构造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分形多孔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几何迭代方式生成的具有严格自相似性结构特征的二维Sierpinski地毯模型和三维Menger海绵模型;采用随机生长四参数法生成的具有统计自相似特征的随机分形多孔结构;最后采用二值化处理实物照片的方式提取实际多孔结构。以上构造的多孔结构为后续数值传热研究奠定模型基础。(2)基于分形多孔介质的自相似性,利用重正化群变换,在有限体积法基础上,提出重正化群变换迭代算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极大提升数值计算的速度和效率,并且对于计算精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相同收敛条件下,该方法的计算时间仅为有限体积法计算时间的1%-20%。(3)基于热电传输比拟方法得出了表征随机分布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预测的通用模型方程——GEM方程。该方程结构简单,包含的几何结构参数仅有孔隙率和结构因子n。本文基于分形多孔介质自相似性特征,结合重正化群变换,提出重正化群变换逼近算法。该算法可以从数值层面准确求解分形多孔介质的结构因子n。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研究,发现GEM方程能够实现对规则、随机分形多孔结构模型的有效导热系数准确地理论预测。(4)针对真实多孔泡沫铝结构的导热性能计算应用方面,提出了重正化群变换方法在推广应用方面的具体实施原则,以及计算过程。计算结果表明,重正化群变换迭代逼近方法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针对GEM方程在理论预测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方面的优越性,讨论了重正化群变换逼近算法在计算结构因子n时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多孔介质结构的采样尺度和取样位置对结构因子的影响很小,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些因素带来的误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李洪江[5](2014)在《近海风机伞式吸力锚基础(USAF)结构设计动力响应与灾变控制》文中研究指明近海风力发电是未来国家风电能源战略的核心,风机基础作为海洋构筑物,长期面临复杂海况和海底地质活动的考验,其在风、浪、流等荷载联合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成为风电设计面临的巨大挑战。现役的海上风机基础大都存在波浪对基础周边海床冲蚀严重,水平承载力在循环荷载下衰减快,安装施工对海底环境扰动大等弊端,适于近海风电场建设的新型风机基础型式迫切需要提出,风机基础结构选型和设计成为影响大容量(MW级)、大规模风电开发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论文基于已有风机基础存在的弊端,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伞式吸力锚基础(USAF),并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较系统的研究了USAF基础的承载特性和动力响应问题,运用海床土临界液化孔压比准则,构建了USAF基础的灾变控制监测预警体系。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以黄三角典型近海沉积环境与水动力特征为例,指出近海风机基础结构选型和承载性能研究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自主设计的伞式吸力锚基础,并对USAF基础的设计原理、结构优势、沉贯机理、安装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2、运用极限分析原理对USAF基础的水平承载特性展开分析,重点研究了各破坏区土体许可滑动状态和许可速度场,通过对土体破坏机制和破坏区许可速度场的建立,推导了内部能量耗散率和外力功功率表达式,继而提出了USAF基础的水平极限承载三维上限解法。通过算例将上限解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证明了上限解法在求解USAF基础水平极限荷载中的合理性。3、通过室内土箱试验分析了USAF基础在水平静力加载、水平循环加载和竖向拉拔荷载下的锚-土相互作用规律。模拟了USAF在水平低频荷载和一次风暴潮作用后锚体的变位响应,指出锚枝对动力荷载激励下的锚体变形具有抑制作用。发现并阐述了USAF在上拔过程中的“分段现象”,提出了一种确定USAF基础极限抗拔荷载的动力学搜索方法,并得到验证。4、使用ANSYS软件分析了除风荷载之外的波浪荷载、地震荷载和冰荷载等海洋动力载荷对海上风机USAF基础动力承载特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主筒、筒裙、锚枝的不同模态振型和振动规律,讨论了0~130Hz外荷载激励作用下USAF结构的谐响应状况,基于功率谱密度(PSD)法分析了波浪荷载作用下USAF结构的振动响应,研究了地震荷载和冰荷载两类随机荷载对USAF基础结构振动的影响。5、依据Geo-Studio软件在岩土非线性分析中的优势,采用拟静力法对风浪荷载下USAF周围地基土变形及破坏模式进行了有限元模拟,模拟发现土体内部最大剪应力发生在锚趾转动区和锚枝下压区,并结合土体内部剪应力应变分布对主筒和筒裙转动点的位置进行了分析。最后,将USAF基础与常规吸力锚基础进行同等水平荷载下的地基土变形比较,证明了新型USAF基础的结构承载优势。6、从海床土微观结构入手,综合考虑渗流场和应力场的耦合作用,构建了海床土液化破坏的重正化群模型,阐述了饱和海床土宏观液化与微观强度的定量关系,提出了海床土临界液化孔压比概念,绘制了不同土质海床的临界液化判别准则表,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准则对USAF基础的灾变控制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7、介绍了USAF基础智能监测方法和预警系统的实现过程,通过孔压传感器与锚体的组合设计,使得海床土临界液化孔压比准则在判别风机基础稳定性中得以应用。监测过程中主筒侧壁和弹性盒内布设的孔压传感器分别采集锚体周围分层地基土的实时孔压数据,在数据处理上,引入模糊判别因子对监测孔压值进行分析,一旦孔压值超过临界液化孔压,系统就会发出报警信号,论文最后对监测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作程序进行了说明。

张晓旭[6](2012)在《基于固液两相流的长短叶片水轮机转轮的三维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水力资源位居世界第一位,水力发电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国内许多河流含沙量很大,使得安装在这些河流上的水力机械磨损严重,影响到水电站的正常运行。转轮是水轮机中完成能量转换的核心部件,混流式水轮机转轮的水力设计对水轮机性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含沙水流中两相介质对转轮的磨蚀和其中的流态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掌握含沙水两相流体在水轮机中的流动机理及运动规律,从而预测和减轻乃至解决水轮机转轮的磨损、空蚀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的飞速发展,数值模拟以其费用低、实验周期短等优势逐步代替了物理实验,数值模拟全程在计算机上进行,不仅可以进行模型机实验,还能进行原型机实验,从而提供精确的流场研究结果,全方位地了解流道内部流场的情况。本文即是以混流式水轮机HLA351-LJ-170为原型机,对长短叶片结合和长叶片两种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内部在含沙水两相流动时的内部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本文主要完成如下工作:1.根据长短叶片混流式水轮机HLA351-LJ-170实际参数,运用Pro/ENGINEER三维实体建模软件建立长短叶片结合和长叶片两种混流式水轮机转轮的三维几何模型。2.将建好水轮机转轮的三维模型导入GAMBIT软件中,根据转轮的结构特点,采用混合四面体非结构网格进行网格划分,并对边界类型和区域类型进行设置。3.应用固液两相流理论和FLUENT软件中的Eulerian模型,在含沙水两相流动状态下,对长短叶片结合和长叶片混流式水轮机转轮进行多工况数值计算,获得转轮流道内固、液两相的速度、压力以及固相浓度分布,通过对转轮内部两相流动的计算分析以及泥沙磨损预测表明,在相同工况下,和长叶片转轮相比,长短叶片结合的转轮的流速和压力分布更合理,相同部位泥沙磨损面积更小,性能更优,这也为水力机械的设计或改型优化设计等研究课题提供借鉴。4.通过对流体仿真软件FLUENT的使用和分析,对数值计算的不足之处提出探讨,进行相关的发展展望。

赖宝全,邓贵仕[7](2009)在《复杂系统演化方程的重正化群解研究》文中指出很多复杂系统本身具有长大倾向导致微观系统会表现出向宏观发展的趋势.而对于具有多层次多要素的复杂系统来说,重正化群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就是对复杂系统演化方程的重正化群解研究.给出了衰减因子、激发因子和综合因子作用下的重正化群变换解,并以中国股票市场为例计算了以演化时间和投资者开户数增长率为自变量的股票市场重正化群函数.

许宁[8](2007)在《浮法玻璃熔窑烟气脱硫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各国玻璃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国300T/D以上浮法玻璃熔窑超过100条,所用主要燃料是重油和煤,燃烧后的主要污染物是SO2、NOx和CO2;由于大多数玻璃厂未进行废气处理而直接从高烟囱排放,严重污染了大气。据统计2006年,我国SO2年排放总量超过2000万吨,其中玻璃熔窑排放量就占到10%左右,因而玻璃熔窑废气的脱硫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洛阳玻璃集团公司首次引进了大型玻璃熔窑脱硫设备。该设备不同于电厂等企业的脱硫设备,在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的同时,还必须严格保证熔窑稳定的温度和压力制度。特别是该工程必须在熔窑运行中实施,更增加了技术和管理上的难度。本论文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进行了浮法玻璃熔窑工艺与烟气脱硫系统相关性的研究,并结合现场实验,分析寻求最佳工艺操作参数,给实际操作提供理论指导。(2)运用CFD商用软件,建立了浮法玻璃熔窑脱硫旋转喷雾干燥器内两相流流场的模型,分别在以下四方面进行了模拟及分析:一是在空塔(有烟气无喷淋)条件下对烟气速度场、流线的效果;二是在喷雾器(无烟气有喷淋)不同高度分布时对高位、低位、混合喷淋喷雾的效果;三是在喷雾器不同角度布置时顺向、垂直喷雾的效果;四是喷雾器喷射角度不同时喷雾液滴的轨迹。为脱硫系统的调试和运行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3)对液滴初始粒径、烟气出入塔温度、烟气入塔速度、SO2入塔浓度和脱硫剂浓度等影响脱硫效率的敏感参数,建立了合理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上述参数在反应塔内的变化及其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合理的参数调控体系。(4)通过大量的实验对熔窑和脱硫相关的参数进行了验证和修正,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指导本系统实际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对其它同类企业的脱硫工程改造具有参考价值。(5)在国内建立了大型玻璃熔窑烟气脱硫技术相关的一些关键数据,保证了玻璃熔窑温度、压力等制度的稳定运行,建立长期可靠运行的工艺操作和设备保障体系,使喷雾干燥烟气脱硫技术成功地运用到浮法玻璃生产线玻璃熔窑上,为国内浮法玻璃熔窑烟气脱硫技术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6)根据理论分析、实验结果及试运行情况,对洛玻公司所引进的国外脱硫设备进行了局部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容志建[9](2007)在《波动方程和Navier-Stokes方程的快速谱元算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谱元法(spectral element method)结合了谱方法的高精度和有限元法灵活的网格剖分技术,已成为偏微分方程数值求解的重要方法之一。谱元法在同等网格数下的计算量比其他低阶方法大,因此发展谱元法的快速算法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结合最新的时间空间离散方法、预条件和区域分解方法发展三维Navier-Stokes方程谱元离散的快速算法。本文包含四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本文对求解Navier-Stokes方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主要涉及速度压力的解耦,即不可压约束的处理问题。我们在谱元框架下对投影方法和Uzawa类算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仔细的计算量估计显示Uzawa类算法在求解压力时的计算量至少是投影方法的三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速度压力单一网格方法,即所谓的PN×PN算法。在该方法中,速度和压力使用相同阶数的多项式(或分片多项式)空间进行逼近,在每步压力解出之后,再对其进行PN空间到PN?2空间的过滤,以保证计算的稳定性。其次,针对PN×PN离散得到的椭圆型系统,本文提出了求解它们的两类快速算法。一类算法是基于Schur Complement(SC)方法的快速迭代解法。在使用迭代解法求解SC系统时,本文给出了一种计算矩阵向量积的新策略。通过与传统方法的计算量比较发现,新策略在非定常问题计算中具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在二维情形下。另外一类算法是基于张量积的快速对角化方法:当区域是矩形时,我们利用快速对角化方法构造问题的直接解;而当区域存在变形时,将快速对角化方法用于直接求解SC系统中的子问题,或构造子问题的预条件矩阵。第三部分内容涉及上述方法在三维湍流模拟中的应用。在湍流模拟中,我们还引入了一种新的大涡模拟方法:谱粘性消去法。与其它大涡模拟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只要求对标准的谱元法进行微小的修改,而且几乎不增加计算量。本文使用谱元法结合谱粘性消去法对雷诺数12000时的三维驱动方腔流进行了大涡模拟,并给出了初步的数值结果及其统计分析。利用我们发展的上述高效算法,整个模拟得以在普通微机上完成。最后一部分工作是考察声波传播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空间谱元离散,时间上采用经典Newmark格式的逼近方法。本文分析了该方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得到了最优的结果。我们特别强调了非齐次边界问题,显式地给出了非齐次边界对稳定性和收敛性的影响。数值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作为对比,我们还给出了有限元方法的数值结果。

韩方亮[10](2007)在《玻璃熔窑烟气喷雾干燥脱硫技术与设备流场的研究》文中提出半干法喷雾烟气脱硫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成熟,使用最为广泛的脱硫工艺之一。半干式脱硫塔内是SO2气体和雾化的吸收剂的混合气—液两相流,整个SO2的吸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塔内的运动情况相当的复杂。然而,流场是否稳定,喷雾器分布是否合理等等问题决定了整个脱硫系统脱硫效率的高低,因此,掌握脱硫塔内部流场的流动特性以及喷雾器的分布规律对于设计合理的脱硫塔结构,调整最佳的系统操作参数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借用成熟的商用CFD软件FLUENT,以雷诺平均NS方程为控制方程,以RNGκ-ε模型为湍流模型,用离散相DPM模型对一种典型的立式半干法喷雾洗净脱硫塔内部气-液两相流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就空塔而言,我们在简化模型的过程中忽略了塔内构件,削弱了流场的掺混效果,使流场发展不够充分。(2)喷雾器数量、位置上的不同分布对整个脱硫塔流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在实际工况中,为了提高脱硫效率和烟气日处理量,宜采用混合喷雾设置。若受实际限制只能使用单排喷雾,宜采用高位喷雾设置。(4)液滴垂直气流喷射时脱硫效果好于顺向喷射。但垂直喷射时要保证脱硫塔横截面要有足够的宽度。(5)采用垂直喷射时脱硫塔的日处理量要高于顺向喷射。(6)在本文设定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下,最佳喷雾角度为45°。从模拟结果上来看,喷雾液滴极大的影响了脱硫塔内的流场,将部分模拟结果和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数据相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这表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二、重正化群方程的一种有效数值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正化群方程的一种有效数值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FD的风力发电机柔高塔筒安装过程抑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
    2.1 涡激振动理论基础
    2.2 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基础
    2.3 小结
3 某风电场项目概况
    3.1 概述
    3.2 风能资源
    3.3 机组选型
    3.4 塔筒吊装
4 光滑塔筒绕流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型建立
    4.2 模型可靠性验证
    4.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4 小结
5 加装抑振装置塔筒绕流数值模拟
    5.1 缠绕式扰流条抑振方案研究
    5.2 竖向扰流条抑振方案研究
    5.3 间断缠绕式扰流条抑振方案研究
    5.4 抑振效果对比及成本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穿流导向筛板干燥器流场及粒子运动轨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振动流化床
        1.2.1 流态化技术与振动流化床简介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
        1.3.1 计算流体力学
        1.3.2 离散单元法
        1.3.3 CFD-DEM耦合方法及其在流化床中的应用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 振动流化床与鱼-直气体分布板设计
    2.1 传统气体分布板现状分析
    2.2 振动流化床设计
    2.3 鱼-直气体分布板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振动流化床单相流场行为分析
    3.1 建立几何模型
    3.2 网格划分
    3.3 边界条件设定
    3.4 流动动力学求解器的设置
        3.4.1 基本控制方程
        3.4.2 求解器设置
    3.5 模拟结果分析
        3.5.1 整体速度场特性
        3.5.2 开孔处周围速度场特性
        3.5.3 静压分析
        3.5.4 水平与竖直方向速度分析
        3.5.5 分布板压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振动流化床内颗粒运动行为分析
    4.1 离散单元法计算原理
        4.1.1 硬球模型与软球模型
        4.1.2 颗粒接触的搜索
    4.2 数学模型
        4.2.1 流体相数学模型
        4.2.2 颗粒相数学模型
    4.3 流体相湍流模型与颗粒相接触模型
        4.3.1 流体相湍流模型
        4.3.2 颗粒相接触模型
    4.4 振动模型、颗粒的建模与网格划分
        4.4.1 振动流化床振动模型
        4.4.2 颗粒的建模
        4.4.3 网格划分
    4.5 时间步长的选取
    4.6 结果分析
        4.6.1 振动流化床内颗粒的平均速度分析
        4.6.2 颗粒a与颗粒b的平均速度分析
        4.6.3 不同水平位置颗粒速度分析
        4.6.4 颗粒轨迹分析
        4.6.5 颗粒的停留时间与颗粒跳动高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强关联系统动力学性质的张量网络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常见的强关联材料
    1.2 强关联实验物理测量方法
    1.3 强关联理论物理常用模型
    1.4 零温动力学关联函数
    1.5 动力学关联函数计算方法
    1.6 切比雪夫动力学方法
    1.7 热力学极限下的动力学关联函数
    1.8 论文章节结构
第二章 密度矩阵重正化群方法
    2.1 背景和基本思想
    2.2 密度矩阵重正化群方法的计算步骤
        2.2.1 无穷链长算法
        2.2.2 有限链长算法
        2.2.3 计算过程中的加速技巧
    2.3 物理量计算
        2.3.1 矩阵乘积态
        2.3.2 静态关联函数计算
    2.4 密度矩阵重正化群方法的特点和拓展
        2.4.1 纠缠熵与保留维度
        2.4.2 密度矩阵重正化群方法的高维度拓展
    2.5 小结
第三章 动力学关联函数计算方法
    3.1 连续分数化方法
        3.1.1 背景和基本思想
        3.1.2 公式和计算步骤
        3.1.3 方法的特点和改进
    3.2 校正向量方法
        3.2.1 基本思想和计算步骤
        3.2.2 动力学密度矩阵重正化群方法
        3.2.3 方法的特点和改进
    3.3 时间演化方法
        3.3.1 背景和基本思想
        3.3.2 含时密度矩阵重正化群
        3.3.3 含时关联函数的计算
    3.4 小结
第四章 切比雪夫级数及其在动力学关联函数中的应用
    4.1 切比雪夫多项式的提出背景
    4.2 切比雪夫多项式的数学基础
        4.2.1 广义多项式内积
        4.2.2 切比雪夫多项式的推导
        4.2.3 切比雪夫多项式的数学性质
    4.3 切比雪夫系数
        4.3.1 切比雪夫系数定义
        4.3.2 能谱重新标度
        4.3.3 切比雪夫系数计算方法
    4.4 有限级数切断和修正
        4.4.1 Dirichlet修正
        4.4.2 Fej′er修正
        4.4.3 Jackson修正
        4.4.4 Lorentz修正
        4.4.5 有限级数修正方案小结
    4.5 切比雪夫级数的数学性质及应用
        4.5.1 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加速计算
        4.5.2 化简复合函数的积分
        4.5.3 扩展到高维函数
    4.6 物理量的切比雪夫级数表示及计算
        4.6.1 态密度的计算
        4.6.2 有限温度静态关联函数的计算
        4.6.3 零温动力学关联函数的计算
        4.6.4 有限温动力学关联函数的计算
    4.7 切比雪夫方法与其他计算方法的比较
        4.7.1 与最大熵方法对比
        4.7.2 与兰乔斯方法对比
    4.8 小结
第五章 正交切比雪夫张量网络态动力学方法
    5.1 切比雪夫矩阵乘积态方法
        5.1.1 基态和初始态
        5.1.2 能谱的重新标度
        5.1.3 物理量的切比雪夫级数表示
        5.1.4 切比雪夫向量和系数计算
        5.1.5 得到物理量和总结
    5.2 正交切比雪夫张量网络态动力学方法
        5.2.1 正交化切比雪夫向量
        5.2.2 有效希尔伯特空间算符表示
        5.2.3 有效哈密顿量切比雪夫展开
        5.2.4 有效哈密顿量直接对角化
    5.3 小结
第六章 正交切比雪夫张量网络态动力学方法计算结果与比较
    6.1 自旋动力学关联函数
    6.2 一维XY模型的严格解
        6.2.1 哈密顿量
        6.2.2 基态波函数严格解
        6.2.3 自旋动力学关联函数严格解
    6.3 一维XY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
        6.3.1 展开阶数对结果的影响
        6.3.2 L=24体系计算结果
        6.3.3 L=50体系计算结果
        6.3.4 L=100体系计算结果
        6.3.5 XY模型计算结果小结
    6.4 一维海森堡模型的严格解
        6.4.1 BetheAnsatz方法
        6.4.2 双自旋激发贡献
        6.4.3 四自旋激发贡献
    6.5 一维海森堡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
        6.5.1 L=24体系计算结果
        6.5.2 L=100体系计算结果
        6.5.3 海森堡模型计算结果小结
    6.6 小结
第七章 热力学极限下的动力学关联函数
    7.1 函数外插方法
    7.2 级数展宽方法
    7.3 高斯拟合方法
    7.4 平滑估计方法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A 符号列表
    A.1 符号标记
    A.2 缩写和中英文对照
    A.3 专有名词英文对照
    A.4 人名中英文对照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基于重正化群变换的多孔介质传热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多孔介质
        1.2.1 多孔介质分类
        1.2.2 多孔介质基本参数
    1.3 国内外的多孔介质传热研究现状
        1.3.1 结构方面
        1.3.2 数值计算
        1.3.3 重正化群变换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形多孔介质模型构造
    2.1 分形几何概述
        2.1.1 分形的概念
        2.1.2 分形的重要特征
        2.1.3 分形维数的测量
    2.2 分形多孔介质的模型构造
        2.2.1 规则分形多孔介质模型
        2.2.2 随机分形多孔介质模型构造
    2.3 真实分形多孔材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形多孔介质导热重正化群变换迭代算法研究
    3.1 有限体积方法
        3.1.1 有限体积法计算过程
        3.1.2 有限体积法的应用
    3.2 重正化群变换迭代计算方法
        3.2.1 重正化群变换思想
        3.2.2 重正化群变换迭代算法
    3.3 重正化群变换迭代算法检验
        3.3.1 构造的规则分形结构
        3.3.2 构造的随机分形多孔结构
        3.3.3 真实多孔介质泡沫铝结构
    3.4 三维多孔介质导热计算应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正化群变换逼近算法研究
    4.1 GEM方程的提出及其特性
        4.1.1 GEM方程的提出
        4.1.2 GEM方程的特点分析
    4.2 重正化群变换逼近算法
        4.2.1 算法设计原理
        4.2.2 算法流程设计
    4.3 重正化群变换逼近算法应用
        4.3.1 规则分布多孔介质结构
        4.3.2 随机分形多孔结构
        4.3.3 泡沫铝分形多孔结构
    4.4 重正化群变换迭代逼近方法影响因素分析
        4.4.1 采样像素尺度的影响
        4.4.2 取样位置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5)近海风机伞式吸力锚基础(USAF)结构设计动力响应与灾变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近海海上风电发展概况
        1.2.2 风机基础型式研究现状
        1.2.3 吸力锚基础应用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区域沉积环境与USAF基础的提出——以黄三角地区为例
    2.1 黄三角地区近海风电开发环境
    2.2 风机基础型式比选
    2.3 新型USAF基础结构设计
    2.4 USAF基础结构优势
    2.5 USAF基础安装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USAF基础水平承载三维上限解法
    3.1 USAF基础上限法分析模型
    3.2 许可速度场的建立
        3.2.1 对数螺旋面ⅰ区
        3.2.2 锚后圆台面ⅱ区
        3.2.3 锚前圆锥面ⅲ、ⅳ区
        3.2.4 锚枝底部破坏ⅴ区
    3.3 内能耗散率与外力功功率
        3.3.1 不连续面上能量耗散率
        3.3.2 各破坏区塑性耗散率计算
        3.3.3 ⅵ区土体挤压能量耗散功率
        3.3.4 外力功率
    3.4 最小上限解
    3.5 算例
    3.6 本章小结
4 USAF基础承载特性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4.1 试验装置与USAF模型
    4.2 USAF模型下贯与定位
    4.3 USAF试验加载过程
        4.3.1 水平静力加载
        4.3.2 水平循环加载
        4.3.3 静力抗拔试验
    4.4 试验结果分析与计算
        4.4.1 水平静载锚-土相互作用
        4.4.2 水平低频荷载锚体变位响应
        4.4.3 一次风暴潮过后锚体变形规律
        4.4.4 锚体上拔“分段现象”
        4.4.5 USAF最大抗拔荷载搜索法
    4.5 本章小结
5 USAF基础结构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ANSYS)
    5.1 建立有限元模型
    5.2 USAF结构模态分析
        5.2.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5.2.2 模态振型与结果分析
    5.3 USAF结构谐响应分析
    5.4 波浪载荷随机谱(PSD)分析
    5.5 USAF瞬态动力学分析
        5.5.1 地震荷载响应
        5.5.2 冰荷载冲击响应
    5.6 本章小结
6 USAF地基土变形拟静力数值分析(Geo-Studio)
    6.1 模型构建与网格剖分
    6.2 地基土变形规律
    6.3 土体破坏模式
    6.4 最大剪应力
    6.5 锚体转动中心
    6.6 USAF承载优势比较
    6.7 本章小结
7 USAF监测预警原理:临界液化孔压比准则
    7.1 土体液化孔压研究概述
    7.2 土体液化破坏的重正化群模型
        7.2.1 二元介质单元破坏
        7.2.2 结构面断裂损伤
        7.2.3 液化带贯通概率
    7.3 海床临界液化孔压比推演
        7.3.1 剪切损伤破坏准则
        7.3.2 U_w/U_f与液化判别
    7.4 判别准则适用性
    7.5 本章小结
8 USAF灾变控制与监测预警系统实现
    8.1 USAF基础灾变控制监测
    8.2 锚体稳定性模糊综合判别
    8.3 监测预警体系的实现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学术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6)基于固液两相流的长短叶片水轮机转轮的三维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工程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水力机械内部固液两相流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内部流动特性研究方法
        1.2.1 水力机械内部固液两相流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水力机械内部流动特性的研究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CFD商业软件简介及三维湍流流动数值计算方法
    2.1 商用CFD软件简介
        2.1.1 CFD商业软件的特点及结构
        2.1.2 主要CFD商业软件简介
    2.2 流动控制方程
        2.2.1 动量方程
        2.2.2 连续方程
        2.2.3 能量方程
    2.3 三维湍流模型
        2.3.1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2.3.2 湍流模型方程
    2.4 三维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2.4.1 数值离散方法
        2.4.2 流场求解方法
    2.5 三维湍流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
        2.5.1 流体进口边界条件
        2.5.2 流体出口边界条件
        2.5.3 壁面条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轮机转轮几何模型的建立与网格的生成
    3.1 长短叶片水轮机概述
    3.2 长短叶片水轮机转轮建模
        3.2.1 建模工具Pro/E概述
        3.2.2 物理模型的建立
    3.3 网格划分
        3.3.1 网格生成软件Gambit概述
        3.3.2 网格类型
        3.3.3 网格划分的基本原则
        3.3.4 网格生成
        3.3.5 指定边界条件及计算区域类型
第四章 水轮机转轮固液两相三维湍流数值模拟
    4.1 泥沙磨损机理
        4.1.1 水力机械纯泥沙磨损机理
        4.1.2 汽蚀与磨损的联合作用
    4.2 两相流模型简介
        4.2.1 混合物(Mixture)模型
        4.2.2 VOF(Volume Of Fluid)模型
        4.2.3 欧拉(Eulerian)模型
        4.2.4 Fluent中多相流模型的选择
    4.3 固液两相流动基本方程
    4.4 转轮内部固液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
        4.4.1 准备计算网格
        4.4.2 设置模型
        4.4.3 确定计算模型
        4.4.4 定义材料
        4.4.5 定义边界条件
        4.4.6 定义离散方法
        4.4.7 设置相
        4.4.8 流场的初始化和迭代计算
        4.4.9 收敛判据
        4.4.10 计算结果的后处理
    4.5 计算结果与分析
        4.5.1 模拟计算结果
        4.5.2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
        5.2.1 FLUENT软件本身造成的缺陷
        5.2.2 简化物理模型等造成的缺陷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致谢

(8)浮法玻璃熔窑烟气脱硫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所选课题的题目及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前言
        1.2.2 控制SO_2污染主要途径和技术方法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水平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及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1.3.3 玻璃行业污染治理简介
    1.4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浮法玻璃熔窑工艺参数与烟气脱硫相关性分析及其实验研究
    2.1 浮法玻璃熔窑与烟气脱硫相关性工艺
        2.1.1 浮法玻璃熔窑工艺简述
        2.1.2 浮法玻璃熔窑
        2.1.3 玻璃熔制工艺制度
        2.1.4 熔窑操作及控制
    2.2 浮法玻璃熔窑工艺参数与烟气脱硫相关性研究
        2.2.1 浮法玻璃熔窑烟气脱硫工艺的制定
        2.2.2 熔窑工艺参数与烟气脱硫操作参数的现场实验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洛阳玻璃集团浮法玻璃熔窑半干法脱硫除尘设备系统组成
    3.1 烟气脱硫除尘设备
        3.1.1 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质
        3.1.2 半干式洗净脱硫设备
        3.1.3 袋式除尘设备
        3.1.4 排气设备—引风机
        3.1.5 其它主要设备
    3.2 主要设备的选型及参数
    3.3 工程重点及难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硫塔内流场的数值模拟
    4.1 模拟软件
        4.1.1 CFD的发展
        4.1.2 FLUENT软件简介
    4.2 脱硫塔物理模型、网格划分及模拟条件
        4.2.1 脱硫塔物理模型
        4.2.2 网格划分
        4.2.3 模拟条件
    4.3 气-液两相流模拟及分析
        4.3.1 理论模型
        4.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4.3.3 综合分析
    4.4 喷雾液滴的轨迹模拟及分析
        4.4.1 理论模型
        4.4.2 轨迹模拟及分析
        4.4.3 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行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1 数学模型的建立
        5.1.1 气液两相间传质模型
        5.1.2 双膜理论
        5.1.3 SO_2的传质和反应
        5.1.4 控制方程及推导
    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2.1 雾滴初始粒径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2 雾滴初始速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3 烟气入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4 烟气出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5 烟气入塔速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6 SO_2入塔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7 脱硫剂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洛阳玻璃集团浮法玻璃生产线现场验证和设备改进
    6.1 现场实验研究设备
    6.2 数值模拟结果的实验验证
    6.3 脱硫效率的实验验证
        6.3.1 入塔烟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6.3.2 烟气出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6.3.3 烟气入塔速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6.3.4 SO_2入塔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6.3.5 脱硫剂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6.4 浮法玻璃熔窑工艺同脱硫相关性现场实验验证
    6.5 脱硫设备的现场改造
    6.6 烟气治理效果
    6.7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6.7.1 我国烟气脱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7.2 洛玻集团浮法生产线烟气脱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波动方程和Navier-Stokes方程的快速谱元算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目录
英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流体运动基本方程
    1.2 离散方方法法
    1.3 不可压条件的处理
    1.4 大涡模模拟拟
    1.5 本文的工作和结构
第二章 椭圆型问题的快速谱元算法
    2.1 谱元法
    2.2 快速Schur Complement方方法法
    2.3 快速对角化方方法法
第三章 不可压粘性流体的谱元方方法法
    3.1 Uzawa算法
    3.2 P_N ×P_N投影方方法法
    3.3 伪Laplacian系统和标准Laplacian系统
    3.4 数值实验
第四章 三维驱动方腔流的谱元大涡模模拟拟
    4.1 常规LES模型与SVV-LES
    4.2 SVV方方法法
    4.3 时间离散
    4.4 驱动方腔流问题
第五章 波动方程的谱元解法
    5.1 连续问题和稳定性质
    5.2 问题的离散
    5.3 稳定性分析
    5.4 收敛性分析
    5.5 数值例子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玻璃熔窑烟气喷雾干燥脱硫技术与设备流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我国玻璃熔窑的现状
    1.2 脱硫技术国内外发展
    1.3 SO_2控制技术概述
        1.3.1 燃烧前脱硫技术
        1.3.2 燃烧中脱硫技术
        1.3.3 然烧后脱硫(烟气脱硫)技术
    1.4 半干式喷雾烟气脱硫技术介绍
        1.4.1 技术简介
        1.4.2 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1.5 喷雾干燥烟气脱硫塔流场分析研究现状
    1.6 论文选题意义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模拟软件介绍
    2.1 CFD的发展
    2.2 FLNUENT软件简介
        2.2.1 软件组成
        2.2.2 应用介绍
        2.2.3 用FLUENT程序求解问题的步骤
第三章 物理模型、网格划分及模拟条件
    3.1 物理模型
    3.2 网格划分
        3.2.1 非结构化网格介绍
        3.2.2 网格划分
    3.3 模拟条件
        3.3.1 边界条件
        3.3.2 初始条件
        3.3.3 基本假设
第四章 气-液两相流模拟及分析
    4.1 理论模型介绍
        4.1.1 气液两相流的模型
        4.1.2 气相场计算
    4.2 模拟结果及分析
        4.2.1 空塔流场模拟及结果分析
        4.2.2 喷雾器不同高度分布时流场模拟及结果
        4.2.3 喷雾器不同角度分布时流场模拟及分析
    4.3 结论
第五章 喷雾液滴的轨迹模拟及分析
    5.1 理论模型介绍
        5.1.1 DPM模型
        5.1.2 轨迹积分
        5.1.3 随机漫步模型
    5.2 轨迹模拟及分析
        5.2.1 模拟思路
        5.2.2 模拟结果
        5.2.3 统计结果
    5.3 结论
第六章 数值模拟结果的实验验证
    6.1 实验系统简介
    6.2 模拟结果及实验数据的比较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四、重正化群方程的一种有效数值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FD的风力发电机柔高塔筒安装过程抑振技术研究[D]. 王春晓.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穿流导向筛板干燥器流场及粒子运动轨迹行为研究[D]. 武宸宇. 天津大学, 2019(06)
  • [3]强关联系统动力学性质的张量网络态研究[D]. 谢海东.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18(01)
  • [4]基于重正化群变换的多孔介质传热数值研究[D]. 孙景宝. 扬州大学, 2017(02)
  • [5]近海风机伞式吸力锚基础(USAF)结构设计动力响应与灾变控制[D]. 李洪江.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6]基于固液两相流的长短叶片水轮机转轮的三维数值模拟[D]. 张晓旭.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2)
  • [7]复杂系统演化方程的重正化群解研究[J]. 赖宝全,邓贵仕.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9(06)
  • [8]浮法玻璃熔窑烟气脱硫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许宁.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9]波动方程和Navier-Stokes方程的快速谱元算法及其应用[D]. 容志建. 厦门大学, 2007(07)
  • [10]玻璃熔窑烟气喷雾干燥脱硫技术与设备流场的研究[D]. 韩方亮.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重整化群方程的一种有效数值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