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基本法律知识”教育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基本法律知识”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与《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红[1](2021)在《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我国公民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特别是宪法意识。大学生作为我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群体,是当代中国学习、遵守、普及和维护宪法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未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宪法意识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统领,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反映了大学生对现行宪法和宪法实施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具体包括大学生对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对宪法之治的渴望和践行的意志等。论文厘清宪法意识与法律意识、宪法意识与法治意识、宪法意识与公民意识、宪法意识与宪法思维、宪法意识与宪法信仰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揭示了宪法意识的横向结构,即包括宪法知识、宪法理想、宪法情感、宪法意志、宪法评价和宪法信仰六个方面内容。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出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宪法至上意识、党的全面领导意识、基本权利意识、权力监督意识和遵守规则意识。论文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及其培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宪法至上意识尚未形成、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权力监督意识有待提高等。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方面,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封建残余观念的影响和宪法未得到全面实施的影响等。学校因素方面,对宪法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主导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形成培育合力等。家庭因素方面,家长受自身宪法法律知识和宪法意识的限制,缺乏对孩子进行宪法意识培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培养目标的功利性,缺乏对孩子个性自由的尊重;家长教育方式或溺爱或体罚,缺乏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和监督意识的培养等。发现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主观原因主要是:宪法社会实践体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较低,缺乏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论文认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大学生宪法意识提高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培育的过程。论文明确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和原则。强调通过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学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和强化自我教育四种途径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

王渊[2](2020)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建党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一目标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国为大学生法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大学生法治教育也能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人才支持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充分发挥高校立德树人重要功能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公民的需要,也是亟待提升的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大学培养方案普遍对法治素养不重视;高校没有开设单独的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学法治教育与中小学的法治教育衔接不紧密;高校开展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较少;教育从业者的法治素养参差不齐。造成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困境,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可以从法治教育方案、法治教育环境、法治教育团队三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要科学制定大学生法治教育方案,应该将法治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并且建议单独开设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促进大中小学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使全面依法治国真正落实;要发挥校园环境、社会力量、网络环境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法学专业和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还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作用,既要切实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法治教育公共课教师的法治教育水平,提高各个专业课教师的法律素养,也要努力提高校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发挥辅导员、高校行政人员的作用,让法治教育专业教师和辅助团队共同发挥作用。

李强[3](2020)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的培养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发展路径,旨在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正当程序意识是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力量,其正当程序意识是影响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因素。我国与英美等国的法律文化不同,对培养正当程序意识关注较晚,但是作为法治精神的重要部分,我国正当程序意识已逐渐渗透到相关部门的研究中,其中就包括培养大学生的正当程序意识。本文是基于依法治国背景下,以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的培养路径研究为切入点,在阅读和梳理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总结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的客观认知和主观状态等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找出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进一步寻找造成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不足的制度、观念、教育和个人环节的原因。针对问题存在的原因,本文又从完善制度、树立观念、规范教育和提升个人四个层面提出具体建议,找出培养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的路径目前,对于正当程序原则和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文章很多,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是本文的独创性所在,因而本文试图通过寻找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的培养路径,希望弥补当前我国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培养研究领域的空缺,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司文超[4](2020)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法治素养是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素养不仅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相关,而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民法治素养的代表与缩影。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修养,能够为全民法治素养的提高积累经验、打下基础,这既是培育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课题,更是关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是理论探讨,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本文紧紧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性,从实践出发,但不迷失在纷繁的调查分析数据中,而是加强理论思考,回到理论建设的路径上来。本文由绪论与正文五章构成。在绪论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的贫乏状况。目前,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法治知识教育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思维层次,探讨还显得十分薄弱。要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真正得到提高,必须在思维意识层面发力。另外,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缺乏聚焦性,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更不多见。而且,法治素养培育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大多涉及一个方面,这就束缚探讨不能深入。因而本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用文献、案例、调查、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努力做到研究可靠、理论深入、措施有效。第一章是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这部分属于理论研究,任何调查与实践的有效开展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本章的目的即是厘清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本章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拆分为要素、结构与属性三个部分。重点区分法治素养与近似概念之间的关系,以理清本研究中法治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中的要素进一步细化,并进而阐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特征。同时,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在维护正当权益、促进德法兼修、保障全面发展、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属于理论范畴,培育特征及功能则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第二章对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及其培育现状进行分析。本章建立在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之上,以界定概念的诸种要素为维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本章首先对调查研究的路径与过程进行说明,以便对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有更好的把握。本章基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2019)》连续6年调查数据以及国内25所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专题调查数据,试图以统计学与社会学方法进行分析,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真实貌态。接着,研究从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总体数据调查转入案例调查,选取有关省(区、市)和高校与法治素养培育密切相关的案例61个,展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案例的归纳分析,获得诸多经验启示。第三章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章从前一章的现象归纳转入问题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章还选取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10个典型案例,通过反面案例的分析寻找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应着力破解的难点:德法兼修、协同联动和供求匹配。本章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解读分析。本章基于问题来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和难点瓶颈,并通过模型来可视化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影响关系。第四章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首先从“融入、引领、创新、协调、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理念进行阐释,以理念引导具体的培育措施。之后,提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五个主要目标,明确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之上,本章又归纳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述及的七个子体系既构成了大学生法治素培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下一步的机制建设和途径拓展奠定基础。第五章是构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本章重新回到理论思考的路径,将本文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思考提升为一种长效机制。本章中,笔者以三个相统一的原则为出发点,将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从法律课堂教学、法治社会实践、网络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文化、法治工作队伍以及法治教育合力等方面论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这几个途径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的进一步具化。本章的目的就是在前一章培育工作框架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举措更为丰富和具体。

李培洋[5](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着力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对于担负民族复兴大任,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包含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信仰、法治实践等五个层面。新时代以来,大学生在法治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具备了一定基础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也明显增强、法治实践能力逐步提高的优势。然而,法治素养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仍需看到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各方面还存在法治知识掌握浅显、法治意识尚未健全、法治思维尚未形成、法治信仰不够坚定以及法治实践能力不足等不足之处。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存在问题,也在于高校的依法治校未能达到要求,更在于学生成长阶段的内在转化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路径分析。其一,学习法治知识。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知识的学习,需要树立高校法治理念,营造法治文化氛围,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将高校的法治课堂教育和自我法治教育相结合,提升知识素养。其二,健全法治意识。新时代大学生提升法治意识需要注重高校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和注重法治意识的前期培养,同时,要与自我法治意识相结合,在法治价值观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三,形成法治思维。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需要高校落实依法治校与依法执教为指导,掌握科学的法律方法,开展自我法治思维教育,在培养守法习惯的基础上,强化自我法治思维。其四,增强法治信仰。增强法治信仰,须深化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用事实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性判断;须与自我法治信仰教育相结合,以弘扬法治精神为载体,增强自身信仰。其五,参与法治实践。需要社会资源与高校平台相结合,需要法治活动与社会相连接,并在自我法治实践教育与行为反思的基础上,反过来加强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信仰,形成完整的法治素养形成过程。

蔡伟[6](2020)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已经迈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正在稳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正在加快建构。但是在法治理论研究和法律制度建设取得双重繁荣下,却没有带来等同的法治化。究其原因,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离不开“人”这一主体因素。所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应转换视角,把目光投向法治的主体——公民,从法治意识培养入手。为此,党和国家提出要“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内在灵魂和精神动力,没有全民法治意识,就无法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因此,全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至关重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法治意识的培养更应关注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接受了多年的法治教育,具备了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治素养,本应成为具有法治品质、引领公民法治意识水平的群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效果不甚理想,法治意识较为薄弱,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新闻时常占据舆论的焦点。在我们叹惋之余,不得不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反思,厘清当前法治意识培养凸显的问题,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而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法治意识培养体系。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还很薄弱的现实,在界定法治意识的内涵之上,分析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概念、内容、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梳理当前法治意识培养的现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论述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在肯定已有培养效果的基础上,总结当下法治意识培养中依然存在培养效果不佳、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环境纷繁复杂等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从大学生主观条件、培养体系、外部环境等角度分析原因。提出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应以培养“法治信仰”为最终目标,以高校培养为主阵地,辅之以家庭和社会,全方位构建法治意识培养路径。全面依法治国的需求倒逼法治意识培养的改革。本文希望借助于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研究,呼吁全面依法治国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重视,加大培养力度,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的法治品质,培养出更多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所需求的人才。并丰富学界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路径的研究,以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

邓宇滔[7](2020)在《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新疆在党中央治疆方略的指引下,贯彻落实依法治疆方略,持续推进新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疆高校大学生作为新疆建设的实际参与者和建设者,对其进行法治意识培育是贯彻落实依法治疆方略,推进新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群众性工程。在新时代,培育好新疆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的必要途径,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必要前提,是营造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更是顺应时代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培育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法治与法治意识,明确大学生法治意识,进而明确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科学内涵。随后,以问卷的形式,针对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现状进行调查,一方面,看到新疆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中依法治校、教育形式和群体观念提升上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一些问题,包括大学生对依法治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对法治校园创建还不够满意的问题,对法律问题缺乏警觉性和实践能力的问题以及法律知识储备较为薄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新疆高校普法现状、依法治校现状、教师教育教学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由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所存问题的原因,即新疆高校普法实践存在局限,依法治校的实践存有困境,高校法治教学缺乏实效和大学生学法用法缺乏主观能动性。最后,以原因为指引,通过营造良好的新疆高校法治环境;加强新疆高校治理法治化建设;提升新疆高校教师和辅导员的法治水平;强化大学生学法用法的主观诉求。发挥四者的协同作用,形成合力,促进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的不断提升。

赖雪梅[8](2019)在《“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自“05方案”实施以来,“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为一门课程,然而实际教学效果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个现象,为解除“基础”课教师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门课中认知上的困惑,促进教材到教学的有效转化,本文探究了“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并以此进行实践验证。从理论层面而言,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整合于“基础”课当中,不仅是因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有机融合,更是因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学理上的联系,这是促成“基础”课诞生的最根本的缘由。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德治与法治从未分离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为一体的合法性。系统梳理和澄清“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有助于提升“基础”课的理论深度,增强课程学术魅力。从现实层面而言,基于前述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的考证,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提出系统的教学实施建议,全方位推进“基础”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提出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要求,中宣部“05方案”设计的“基础”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基础”课的教学实施现状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很大差距:一线教师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打通对“基础”课学理认知上的困惑,使其认识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价值趋同性、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致性,学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不够系统和深入,且对“基础”一线教师的困惑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本文直接探究“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路径,并进行实践验证,希望借此帮助“基础”课一线教师解除学理困惑,为增强“基础”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供方法和途径上的借鉴。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这一部分首先对“基础”课、“德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法制教育”这几个关键词语进行阐释和界定。在继承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理论渊源进行探索。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同源性、同质性、价值趋同性和互补性差异的理论是“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在一门课程中的内在学理依据。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中国德法相济的历史传统形成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等德法融合的思想也为“基础”课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这部分研究将为实现“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历史基础。第三部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其维度。从现实来看,道德与法律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意识形态,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建立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现实基础之上。“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正是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与实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此部分的深度分析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一线教师对“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建立有效的认同感。第四部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承担“基础”课教学的一线教师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和教学的惯性导致他们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在教学中不能将“05方案”的指导精神贯彻到位,从而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诸多方面。唯有透析“基础”课教学“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第五部分,“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也是课题创新价值的集中所在。基于前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考察和分析,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当中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系统的实施建议,并进行实践验证,全方位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基础”课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丁蕾[9](2019)在《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法治建设被不断推上新的高度,公民能否具备更高的法治素养,是关乎国家法治建设的关键部分,法治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是公民中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其法律素质的提高关乎全国依法治国进程和法治国家建设,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国家和高校都应予以重视。新时代法治教育有了更高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借鉴国内外专家及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在分析法治教育概念的基础上,辅之访谈、量化等研究方法,可以发现我国法治教育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法治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方法缺乏实践性、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大学生自身缺乏主动性等。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如改革创新法治教育教材内容、基础法律知识与专业法律知识相结合、合理分配法治教育课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发挥社会各界的联动作用、提高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性、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大学生适用法律的能力、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以提高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更为有效地提升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

黄亚娟[10](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法治建设的主力军和力量源泉,是我国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希望所在。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状况,不仅制约着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本研究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法治教育的要求,提出有效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升路径为切入点,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法治、法治意识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进行概念界定,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理论依据,以陕西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调查,并从主客观两个维度,分析出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的多方面影响因素:社会法治环境、高校法治教育、家庭法治观念、大学生认知特点及对法治教育的态度。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指出,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需要在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环境、加强学校法治教育、改善家庭法治教育、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法治教育的同时,用“微传播”这种新兴方式实现法治教育新突破。已有的研究,关于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路径,基本是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几方面入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的现状依然存在,本研究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微传播”方式来助力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希望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并为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与《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与《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1.3.2 习近平法治思想
        1.3.3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宪法意识概述
    2.1 宪法意识的概念
        2.1.1 宪法意识的内涵
        2.1.2 宪法意识与相关概念
    2.2 宪法意识的结构
        2.2.1 宪法知识
        2.2.2 宪法理想
        2.2.3 宪法情感
        2.2.4 宪法意志
        2.2.5 宪法评价
        2.2.6 宪法信仰
    2.3 宪法意识的功能
        2.3.1 指导科学立法功能
        2.3.2 促进严格执法功能
        2.3.3 保证公正司法功能
        2.3.4 引导全民守法功能
    2.4 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
        2.4.1 宪法至上意识
        2.4.2 党的全面领导意识
        2.4.3 基本权利意识
        2.4.4 权力监督意识
        2.4.5 遵守规则意识
3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与回收
        3.1.1 问卷设计思路
        3.1.2 抽样方案设计
        3.1.3 问卷回收
    3.2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的整体特征
        3.2.1 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升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念认同度高
        3.2.3 对宪法基本知识有较好了解
        3.2.4 主动维权意识较好
        3.2.5 对宪法实施效果持肯定性评价
    3.3 大学生宪法意识差异性分析
        3.3.1 基于自然因素的差异分析
        3.3.2 基于成长背景因素的差异分析
        3.3.3 基于教育因素的差异分析
        3.3.4 基于海外生活经历、校外兼职的差异分析
4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宪法至上意识尚未形成
        4.1.2 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
        4.1.3 权力监督意识有待提高
    4.2 大学生宪法意识生成的影响因素
        4.2.1 社会因素
        4.2.2 学校因素
        4.2.3 家庭因素
        4.2.4 自身因素
5 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与原则
    5.1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
        5.1.1 认知目标
        5.1.2 情感目标
        5.1.3 行为目标
        5.1.4 发展目标
    5.2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原则
        5.2.1 方向性原则
        5.2.2 求实性原则
        5.2.3 渗透性原则
        5.2.4 主体性原则
6 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6.1 优化社会环境
        6.1.1 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6.1.2 优化全面实施宪法的政治环境
        6.1.3 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文化环境
        6.1.4 优化媒体融合传播的网络环境
    6.2 加强学校教育
        6.2.1 发挥“基础”课的主渠道关键课程作用
        6.2.2 开设“中国宪法”课程为通识必修课
        6.2.3 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宪法教育资源
        6.2.4 践行依宪治校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6.3 重视家庭教育
        6.3.1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6.3.2 培养遵守规则意识
        6.3.3 营造民主家风
    6.4 强化自我教育
        6.4.1 增强对宪法重要性认识
        6.4.2 积极参与宪法法治类实践
        6.4.3 发挥朋辈教育作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B 问卷赋值题评分
附录C 访谈提纲及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概念
        2.1.1 法治
        2.1.2 大学生法治教育
        2.1.3 全面依法治国
    2.2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2.2.2 新中国历任领导人的法治思想
    2.3 大学生法治教育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
第三章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3.1 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3.2 充分发挥高校立德树人重要功能的需要
    3.3 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公民的需要
    3.4 亟待提升的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需要
第四章 目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和原因分析
    4.1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薄弱环节
        4.1.1 大学培养方案普遍对法治素养不重视
        4.1.2 没有开设单独的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
        4.1.3 大学与中小学的法治教育衔接不紧密
        4.1.4 开展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较少
        4.1.5 教育从业者的法治素养参差不齐
    4.2 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学校教育方面
        4.2.2 社会环境方面
        4.2.3 学生自身方面
第五章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对策
    5.1 科学制定大学生法治教育方案
        5.1.1 将法治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各专业培养方案中
        5.1.2 建议单独开设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
        5.1.3 大学的法治课程体系要与中小学相衔接
    5.2 优化高校法治教育环境
        5.2.1 发挥校园环境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陶冶作用
        5.2.2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作用
        5.2.3 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中的渗透作用
        5.2.4 发挥法学专业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5.3 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团队建设
        5.3.1 切实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水平
        5.3.2 努力提高校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附录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的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依法治国
        2.1.2 法治意识
        2.1.3 正当程序
        2.1.4 正当程序意识
        2.1.5 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
    2.2 基本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治观
        2.2.2 习近平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
        2.2.3 罗尔斯的正义论思想
第三章 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的调查分析
    3.1 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的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题目设计
        3.1.3 样本选择
    3.2 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基本情况统计
        3.2.2 大学生正当程序的知识和运用统计分析
        3.2.3 大学生正当程序的评价因素情况
    3.3 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的现状
        3.3.1 具备一定的正当程序知识
        3.3.2 有良好的正当程序理论运用能力
        3.3.3 对提升正当程序意识态度积极
    3.4 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存在的问题
        3.4.1 对正当程序的知识掌握有缺陷
        3.4.2 对正当程序的实践运用不足
        3.4.3 尚未形成正当程序的信仰
第四章 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现状原因分析
    4.1 制度层面的原因
        4.1.1 正当程序制度的滞后性
        4.1.2 正当程序规定的笼统性
        4.1.3 教育制度中正当程序内容不完善
    4.2 观念层面的原因
        4.2.1 “重实体,轻程序”观念依然存在
        4.2.2 传统社会的“人情观念”严重
        4.2.3 传统诉讼观念的影响
    4.3 教育层面的原因
        4.3.1 社会正当程序教育不均衡
        4.3.2 高校正当程序教育不足
        4.3.3 家庭正当程序教育缺乏
    4.4 个人层面的原因
        4.4.1 大学生缺乏获取正当程序知识的动力
        4.4.2 大学生正当程序实践不足
        4.4.3 大学生价值选择存在偏差
第五章 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养成的途径
    5.1 制度层面:完善正当程序的法律制度
        5.1.1 健全正当程序基本制度
        5.1.2 确立正当程序问责制度
        5.1.3 完善教育制度中的正当程序规定
    5.2 观念层面:树立正当程序的法治观念
        5.2.1 明确正当程序的独立价值
        5.2.2 塑造正当程序的社会氛围
        5.2.3 加强正当程序的社会宣传
    5.3 教育层面:融入正当程序的教育
        5.3.1 规范正当程序的社会教育
        5.3.2 加强正当程序的高校教育
        5.3.3 重视正当程序的家庭教育
    5.4 个人层面:提升大学生自身学习和实践
        5.4.1 主动学习正当程序知识
        5.4.2 提高正当程序的运用能力
        5.4.3 树立正当程序的法治信仰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的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缘起、价值
        一、现实需要
        二、理论诉求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趋势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
        一、法治素养与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二、法治素养概念的考察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特征
        一、基础性与先导性
        二、知识性与实践性
        三、统一性与差异性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功能
        一、维护正当权益
        二、促进德法兼修
        三、保障全面发展
        四、推动法治建设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现状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一、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二、调查抽样方案
        三、问卷施测过程
        四、调查样本分布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状况
        一、法治知识学习状况
        二、法治思维运用状况
        三、法治行为表现状况
        四、法治精神涵养状况
        五、法治信仰树立状况
        六、法治能力塑造状况
        七、法治有关评价状况
        八、法治期盼有关状况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一、法治课堂教学
        二、法治社会实践
        三、法治文化涵养
        四、法治队伍建设
        五、治理体系建设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
        一、基础课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二、网上线下协同还不够有力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还未树立
        四、大学生知行存在脱节现象
        五、大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难点
        一、培育对象上难在德法兼修
        二、培育主体上难在协同联动
        三、培育内容上难在供求匹配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考量
        二、影响因素的选用与关系判断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第四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
        一、融入
        二、引领
        三、创新
        四、协调
        五、联动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内容更加完善
        二、标准更加健全
        三、运行更加科学
        四、保障更加有力
        五、成效更加显着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学科教学体系
        二、法律武装体系
        三、日常教育体系
        四、队伍建设体系
        五、治理服务体系
        六、评估督导体系
        七、实施保障体系
第五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
        一、顶层设计机制
        二、协同推进机制
        三、资源共享机制
        四、合作交流机制
        五、监测评价机制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途径
        一、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质量
        二、强化法治社会实践教育
        三、建强网络法治教育阵地
        四、繁荣高校校园法治文化
        五、完善法治工作队伍保障
        六、形成法治教育强大合力
附录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概述
    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科学内涵
        (一)法治知识
        (二)法治意识
        (三)法治思维
        (四)法治信仰
        (五)法治实践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选择
        (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三)完善新时代大学生个人素养的关键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在法治素养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新时代大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的法律知识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三)新时代大学生法治实践能力逐步提高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法治知识掌握浅显
        (二)法治意识尚未健全
        (三)法治思维尚未形成
        (四)法治信仰不够坚定
        (五)法治实践能力不足
    三、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不足的成因
        (一)依法治国具体实践存在问题
        (二)高校落实依法治校未能达到要求
        (三)学生成长阶段内在心理转化影响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
    一、学习法治知识
        (一)高校树立法治理念
        (二)进行法治课堂教育
        (三)自我法治知识教育
    二、健全法治意识
        (一)注重高校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实施
        (二)注重法治意识的前期培养
        (三)自我法治意识教育与价值观引导
    三、形成法治思维
        (一)落实依法治校与依法执教
        (二)掌握科学法律方法
        (二)自我法治思维教育与习惯养成
    四、增强法治信仰
        (一)贯彻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
        (二)自我法治信仰教育与精神弘扬
    五、参与法治实践
        (一)社会资源与高校平台相结合
        (二)高校法治活动与社会相连接
        (三)自我法治实践教育与行为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三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文章结构
第一章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概况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概念
        一 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内涵
        二 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内容
        三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特点
    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发展状况
        一 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发展历程
        二 高校法治课程发展概述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三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四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效果有待提升
        二 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三 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
        四 培养的社会环境纷繁复杂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法治意识培养的地位不突出
        二 法治意识培养的体系不完善
        三 法治意识培养的社会环境建设不到位
第三章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对策
    第一节 明确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目标
        一 初级阶段培养目标
        二 中级阶段培养目标
        三 高级阶段培养目标
    第二节 确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基本原则
        一 高校主导原则
        二 大学生主体原则
        三 区分原则
        四 渐进原则
        五 合力原则
    第三节 完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渠道
        一 高校提升对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视
        二 大学生自觉提高法治意识
        三 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四 强化家庭法治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探索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概述
    第一节 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科学内涵
        一、法治与法治意识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
        三、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
    第二节 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治理论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思想
    第三节 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的必要途径
        二、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必要前提
        三、营造和谐校园与法治校园的必要条件
        四、顺应时代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 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成效
        一、依法治校在新疆高校的有序展开
        二、新疆高校法治教育形式日益丰富
        三、新疆高校大学生对法治的关注度有所提升
    第二节 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问题
        一、新疆高校依法治疆宣传力度与大学生的了解程度未成正比
        二、新疆高校依法治校落实效果与大学生内心标准存在差距
        三、新疆高校缺乏针对性的法律实践能力训练
        四、新疆高校大学生储蓄的法律知识量不充足
    第三节 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所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新疆高校普法宣传存有局限性
        二、新疆高校依法治校存在实践困境
        三、新疆高校法治教学缺乏实效性
        四、新疆高校大学生学习法律缺乏动力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路径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新疆高校法治环境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疆法治环境创建
        二、保持新疆高校法治宣传的正向性导向
        三、依靠依法治疆推动社会与高校法治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加强新疆高校治理的法治化建设
        一、贯彻落实依法治校实施办法
        二、完善新疆高校内部治理制度
        三、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节 提升新疆高校教师和辅导员的法治教育水平
        一、明确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目标
        二、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法
        三、发挥教师和辅导员的榜样示范作用
    第四节 强化新疆高校大学生学法用法的主观诉求
        一、创建有意义的社会法治实践活动
        二、激发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增强新疆高校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培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1.2.2 国内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思路
第2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基础”课的概念及其由来
        2.1.2 德育与道德教育
        2.1.3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
        2.1.4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2.3 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2.4 中国古代礼法并用、德法兼治的思想
第3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维度
    3.1 经济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3.2 政治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2.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道德维度
        3.2.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法治维度
    3.3 文化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3.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3.2 浓厚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3.4 社会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4.1 道德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3.4.2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
    3.5 生态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5.1 生态文明建设要与道德建设相融合、相统一
        3.5.2 生态文明建设须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第4章 “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现状分析
    4.1 教学理念分析
        4.1.1 “基础”课现有的教学理念及存在的问题
        4.1.2 构建新的“基础”课教学理念
    4.2 教学方法分析
        4.2.1 专题式教学法
        4.2.2 案例教学法
        4.2.3 合作学习法
        4.2.4 服务性学习法
        4.2.5 研究式教学法
    4.3 实践教学分析
        4.3.1 “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4.3.2 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4.4 教学考核分析
        4.4.1 “基础”课考评现状分析
        4.4.2 “基础”课有效考核评价策略
第5章 “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
    5.1 教学实施原则
    5.2 教学整体设计
        5.2.1 “基础”课专题设计的目标
        5.2.2 “基础”课专题设计内容与方法
        5.2.3 “基础”课考核方式设计
    5.3 教学实践案例
        5.3.1 教学内容解析
        5.3.2 学生学情诊断
        5.3.3 教学目标分析
        5.3.4 教学策略分析
        5.3.5 教学流程
        5.3.6 课堂实录
    5.4 教学效果分析
结语创新体制机制,助力有机融合的落地落小落实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
    第一节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涵
        一、法治教育
        二、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
    第二节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二、中国传统法治思想
第二章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原因
    第二节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原因
    第三节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原因
    第四节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
第三章 改进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优化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
        一、在微观方面优化法治教育内容
        二、在宏观方面优化法治教育内容
    第二节 创新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方法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二、发挥社会各界的联动作用,提高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性
        三、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二、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第四节 增强高校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动性
        一、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
        三、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法治
        2.1.2 法治意识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治思想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3 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对象、方法和基本内容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1.3 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陕西高校大学生基本情况统计
        3.2.2 陕西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分析
    3.3 调查问卷基本结论
4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影响因素
    4.1 客观因素
        4.1.1 社会法治环境的影响
        4.1.2 高校法治教育的影响
        4.1.3 家庭法治观念的影响
    4.2 主观因素
        4.2.1 大学生认知特点的影响
        4.2.2 大学生对法治教育态度的影响
5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路径
    5.1 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环境
        5.1.1 国家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5.1.2 社会要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5.2 加强学校法治教育
        5.2.1 坚持依法治校,转变法治教育态度
        5.2.2 紧跟新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法治教育内容
        5.2.3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改善法治教育方法
    5.3 改善家庭法治教育
        5.3.1 家长要提高自身法治素养
        5.3.2 家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法治氛围
    5.4 激发大学生自我法治教育
        5.4.1 增强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
        5.4.2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5.4.3 注重实践的锤炼
    5.5 善用“微传播”方式实现法治教育
        5.5.1 抓住“微内容”,满足大学生法治教育需求
        5.5.2 巧用“微介质”,引领大学生法治教育新发展
        5.5.3 推进“微整合”,促成大学生法治教育媒体合力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陕西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调查

四、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与《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D]. 王东红.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D]. 王渊.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3]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正当程序意识的培养路径研究[D]. 李强.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司文超. 武汉大学, 2020(03)
  • [5]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研究[D]. 李培洋. 河南大学, 2020(02)
  • [6]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问题研究[D]. 蔡伟. 郑州大学, 2020(03)
  • [7]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 邓宇滔. 喀什大学, 2020(07)
  • [8]“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 赖雪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9]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丁蕾. 青岛大学, 2019(02)
  • [10]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路径研究[D]. 黄亚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基本法律知识”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