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区水资源综合网络模型研究

生态工业园区水资源综合网络模型研究

一、生态工业园的一体化水资源网络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鱼晓惠[1](2020)在《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全球各地生态环境恶化使人居环境建设面临挑战,探索兼顾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及经济社会效益的绿色发展道路,是21世纪的重要课题。秦巴山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具有多样的生态类型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是中国内陆地区生态系统安全的坚实基础。但是,伴随快速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人口规模增加和城市用地范围的扩展,人居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区域中的一些重要城市如商洛,尽管人均生态足迹尚处于生态盈余状况,但城市发展中资源能源消耗增加,生物多样性水平逐渐降低,环境污染逼近临界,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与生态环境效益增长不匹配,城市物质空间拓展与功能空间产生矛盾,这一系列问题都聚焦于城市空间的建设发展。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解析城市空间的系统、要素与所在的生态、产业经济系统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探求这一生态敏感区城市的绿色发展目标,并构建稳定、持续、动态趋向绿色发展目标的城市空间模式成为应对上述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依据绿色发展目标体系下城市空间模式为核心构建研究框架。结合陕南秦岭地区城市空间建设的存在问题,以商洛城市空间为主体研究对象,对人居环境建设的绿色发展评价因子、指标权重、评价标准与城市空间结构因素的关联等内容,进行推导和确定,确立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以此目标为导向,分析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选取商洛“一体两翼”地区城市集群区域、商洛城区、商洛城市住区三个空间尺度,分别从自然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等视角,剖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商洛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绿色发展目标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组织原则,提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模式。宏观尺度商洛“一体两翼”地区城乡空间一体多元模式,着重在于地区的生态空间与产业经济要素的循环运行,在城市集群区域的尺度下,建立系统的空间结构,促进城市流强度的提升,增进城市的外向功能量,使城市集群区域的空间联系逐渐紧密,一体化程度持续加强。中观尺度商洛城区空间复合流动模式,建立城市自然生态空间山水格局的城市“绿色支撑基底”,保障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城市基本生态格局,进行交通-土地复合化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以基质连通形成“以点带面、以线带片”的流动空间效应,促进物质流、能量流的循环,形成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的互相协调。微观尺度商洛城市住区空间紧凑宜居模式,围绕“个体栖居空间”,“生态循环空间”、“经济循环空间”和“社会化空间”相互结合,与城市经济系统产生互动,通过自然要素的生态调节、资源利用与物质循环的紧凑节能、社会化空间的圈层关联,实现生活空间中的节能降耗和物质循环。在此基础上,建构多层次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体系框架,为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组织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基于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商洛城市面临空间拓展导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性,山地川道地形制约下城市空间发展的受限性,城市建设用地带状蔓延的危害性,城市土地粗放扩张的低效性等问题。其次,基于城市空间价值维度和主体维度的分析,对当前绿色发展目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对商洛城市空间要素与绿色发展要素进行提取,剖析二者的协同关系,确立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空间模式的目标体系。对商洛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与定位分析,通过生态网络分析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结构的特征,审视城市物质空间节点间的关系及其与整体结构的关系,揭示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现状特征,为绿色发展导向的城市空间模式提供基础条件研判与发展规律认知。第三,针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次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提出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由地理空间单元系统、人居环境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与景观生态格局的系统要素耦合构建商洛“一体两翼”地区空间结构;由自然生态基底、交通-土地复合基面与产业及基础设施基质的系统要素耦合构建商洛城区空间结构;由个体栖居空间、生态循环空间、经济循环空间和社会化空间构建商洛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第四,通过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系统关联特性,对城市功能空间与物质空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从空间层级组织、空间格局组织、功能空间组织、时空阶段组织四个方面提出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构建原则。综合考虑自然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的层级性原则,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次构成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结构体系;依据发展的绿色程度需求,构建“浅绿-中绿-深绿-全绿”差异性的绿色人居空间格局,依据“协调-发展-持续”三个目标阶段,构建空间模式的时序性。研究选取商洛“一体两翼”地区城市集群区域、商洛城区、商洛城市住区三个空间尺度,通过对传统人居空间单元模式和人类聚居的层级单元模式分析,提出绿色人居空间单元的基础构成,并阐述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自然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解析,提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模式。并依据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模式构建原则,整合各个层级空间模式,建立商洛城市空间模式体系框架。综上所述,研究通过对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探讨,为生态资本地区城市空间绿色发展提供思路。目前以城乡规划学科为本体的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确立城市空间的绿色发展目标体系,提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建构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模式,建立绿色发展理念与城乡规划之间的联系,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做进一步的探索,并提供更多的依据。

杨挺[2](2019)在《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化工园区生态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工园区是一个由化工企业、政府以及公众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其生态化从管理学角度是一个多中心治理问题。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本文综合采用博弈论、成本收益分析和生态化评价等方法工具对我国化工园区生态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规范性和操作性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化工园区生态化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的建立。本文基于Ostrom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化工园区生态化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框架,识别了影响化工园区生态化的主要系统及其子变量,以嘉兴园区为例阐释了该框架的子系统、系统背景、关联系统以及变量间的互动-结果关系。化工园区生态化的内涵蕴含在互动过程及其与特定结果的关联中。我国当前化工园区生态化的主要互动过程是产业园区化、园区绿色化和管理科学化,生态化内涵是通过结构优化、生态重组和效率提升等手段建设一个具有高资源产出率、高环境包容性和高自适应性的化工产业发展系统,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和高质量发展。这一理论框架的建立和本质的揭示为博弈分析和生态化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化工园区生态化的博弈模型构建及案例解析。我国当前化工园区生态化的焦点和主要举措是促进化工生产企业搬迁入园发展,即化工产业园区化。本文运用化工园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解构国办发(2017)77号文件中化工产业园区化的治理系统及用户的互动关系,构建了化工产业园区化混合策略博弈模型,探讨了无公众参与和有公众参与两种情景下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得出了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证明公众参与可抑制化工生产企业延期搬迁入园。案例分析验证了按期搬迁入园策略可以成为企业的占优策略,为化工产业园区化的驱动机制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化工园区生态化评价研究。化工园区从规范化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考量生态化的整体绩效,也需要考量生态化的内在过程。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本文构建了过程评价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的化工园区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过程评价重在考察产业链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和治理系统以及其互动关系;绩效评价重在经济、生态和环境的综合评价。中国化工园区20强案例验证了这套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创新点包括:1)应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了化工园区生态化的本质与内涵;2)有机融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博弈分析与成本收益分析,系统阐释了园区化政策的经济和制度合理性;3)解决了传统生态化评价方法理论基础缺失的问题,将化工园区生态化评价置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开发了兼顾过程评价与绩效评价的化工园区生态化评价体系,有助于测度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化进程。

曹琴[3](2018)在《A化工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工业园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的转换和传递等方式,将生产系统有机连接,形成资源共享、废物、废水及能量等互换和再利用的共生体。而化学工业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但同时对环境也产生较大的负效应,如何建设科学的化工园区,解决化学工业与环境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化工生态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A化工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与设计研究。本研究首先对化工园区的概念、化工园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实践情况进行了介绍,深入研究总结我国化工园区建设的局限性,同时研究学习化工园区规划设计的理念和设计原则,为化工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然后针对A化工生态园基础数据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现状区位条件、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现状,社会经济现状等条件,分析城市性质及城市职能,研究A化工生态工业园建设用地规模,从相关规划用地规模的衔接、相关国家开发区用地规模等条件参考,进行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总结生态园现状用地、产业、交通以及生态状况存在问题;其次通过对A化工生态工业园核心竞争要素、整体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研究A化工生态工业园空间发展模式,从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及空间管制等数据分析研究,综合考虑A化工生态工业园空间拓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结构,为A化工生态工业园总体布局规划提供研究基础;最后从A化工生态工业园的生活商贸用地布局、产业发展与布局、生态休闲用地布局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其中重点对于生活商贸用地布局以及产业发展与布局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理论基础研究。

陆邦柱[4](2018)在《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商洛市位于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区,区域集群源污染问题严重,不仅影响到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阻碍着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水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为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水资源保护区产业集群选择新兴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水资源保护区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化为实施载体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条件,明确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得到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方式,给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案例分析。其次,论文运用扎根理论,将深入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和系统分析法融入一起来分析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再次,论文按照发展循环集群的要求,根据水资源保护区的客观现实情况,设计了水资源保护区循环集群发展模式。此外,论文对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的概念进行定义,介绍定量分析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分析方法,并构建了定量分析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最后,提出了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为我国其他区域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提供学术指导和实践理论借鉴。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商洛市区位优势、资源要素禀赋及法律法规是循环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并在“基础—诱因—推动”理论框架下分析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商洛市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是以企业自组织方式、链条牵引式和网络集成式三种方式形成的;其次,根据访谈结果得知,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外在驱动因素、内在激励因素和内部结构因素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三,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驱动因素进行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集群从业人员的总数、交通便利度、人均财政专项补贴额度、矿产资源生产与加工的龙头企业数量、人均集群产业总产值、集群低碳研发经费、集群申请低碳专利数、集群科研人数、人均环境治理投资支出、外商投资额度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第四,按照循环集群发展的要求,根据水资源保护区的客观现实情况,商洛市设计了三个层次上的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即以企业为核心的小循环模式、以生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中级循环模式和在社会范围的大循环模式。第五,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逐年对比分析。最后,文章阐述了对具体的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实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前面有关的研究结论提出要从政府调控、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及政策和宣传要素五个方面构建对策支撑体系。

吕毅[5](2012)在《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致力于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或新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我国关于生态工业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在生态工业园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对已有的生态工业园理论和实践进行一次汇总、梳理、反思和界定,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全球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将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确定为《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生态工业园产生的历史原因与条件,提出切合实际的生产清洁化和工业生态化或生态化工业概念,厘清末端治理、生产清洁化和生态化工业及其具体表现形态的生态(化)工业园的差异和递进的发展逻辑;基于低碳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提出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概念,简称低碳生态工业园;在此基础上,我们考察了中外关于生态工业园的学术理论研究与各国实践中的不懈努力与创新探索,对低碳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低碳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的规划框架与概念模式,提出了低碳生态工业园整体评价模型,开发了简约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回顾性评估流程,最后依据规划概念模型和低碳生态工业园整体评价模型,制定了华苑产业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规划,对该生态工业示范园历时3年的建设与运营进行了回顾性评估,得出总体评估结论和标准符合性评估结论。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1)依据低碳经济或低碳发展,提出了―低碳生态‖这个创新概念和―低碳生态工业园‖新概念,使生态工业园研究进入更高的研究层次。(2)基于低碳生态工业园概念建构了一个由硬体系、软体系、斡体系构成的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建设与管理新体系,进一步建构了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出简约实用的评价方法。(3)依据上述的硬一软一斡三维体系制订了华苑产业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规划,进行了回顾性评估。为国家批准华苑产业区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并通过国家合格验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罗柳红[6](2012)在《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包括自然、工业和社会的地域综合体,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形式,也是世界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它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能量和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等方式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建设生态文明与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重要实践。本文针对当前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现状,认识到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是关键问题,非常值得研究。研究中采取理论论证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鉴和运用生态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和数学等多学科工具进行理论论证,并辅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化改造的实证研究,试图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定量分析工具和数学模型方法,对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给出一些定量化的结果,并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可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运行提供科技支撑与决策参考,增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科学性。首先,对有关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理论研究作了综述和分析后,认为当前依据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而给出的园区系统稳定性的描述性定义,不符合园区系统的人工系统特征。通过对人工生态系统和园区系统的比较,提出园区系统的稳定性以抗干扰能力、经济生产力和环境效益三个可度量的指标来衡量,使园区系统稳定性可定量化。进一步研究表明,度量园区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均是通过生态工业链来实现其功能的;利用动态规划模型可衡量生态工业链的稳定性并得到一定成本和风险下的最优化方案。其次,通过对园区内生态工业链形成机理的分析,得出生态工业链主要有两种形式:对同种资源或能源的分级利用形成的共生关系;或是产品链上不同副产品交换形成的共生关系。(1)对于前者,本文以水资源为例,利用博弈论对参与梯级利用体系的各利益主体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它们的最优化战略是水资源价格p,再生水价格r、企业水处理成本s和排污收费价格t的函数,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对各利益主体参与梯级利用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及这一体系良性运转的机制。(2)对于后者,本文利用Shapley值法,对生态工业链的经济效益按各企业的贡献率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并可促进链上企业间对干扰的联抗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再次,通过对园区系统拓扑结构的解析,将整个园区系统结构分成社团、主生态工业链及核心企业三个层次,使得系统结构清晰,调控目标明确。基于Normal Laplace矩阵将园区系统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社团结构;利用正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的性质,对社团内的企业重要性进行排序,从中找到核心企业;进一步利用MatLab软件编程,找到核心企业所在的主生态工业链。最后,作为园区系统稳定性的调控手段之一,结合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对园区的低碳转型作了一些探讨。

朱丽[7](2011)在《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人们探索和实践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产物,已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转方式、调结构”和实践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我国从1999年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2001年8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将广西贵港集团确立为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试点示范园区,标志着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全面开始。截止到2010年12月,国家共批准了50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建设试点单位,其中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有39个,占总数的78%。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成效显着,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园区稳定运行和持续改善的关键问题,如进入园区的企业关联性不强、资源能源产出率不高、生态产业链网稳定性不强等。因此,本文在系统查阅了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法、指标体系、稳定性及稳定机制等相关内容,调查识别了影响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并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和日照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以及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为实例,从项目准入控制、运行优化调控以及建设成效综合评价等方面,研究建立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系列指标体系,探讨了园区系统结构变化对稳定性的影响及稳定机制,对提升生态工业园区的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其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论文针对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原则、框架结构设计、指标的筛选、权重的确定等,建立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通过指标间的重叠性分析及指标的筛选方法,进一步去除了不符合要求的指标,以减小指标的冗余;在比较研究模糊综合评价、可拓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度评价等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准确评定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等级。(2)论文针对园区发展过程中项目准入方面缺乏控制指标等问题,以建立入园项目准入指数、保障生态工业园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为总目标,综合考虑园区产业关联性、园区可承载性和园区环境绩效提升以及企业的生态设计、经济效益、资源利用与排污强度等因素,研究建立了含3个层次、27个指标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准入指标体系,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指标体系强调了园区的承载力和企业的生态设计,从而使项目准入控制更加科学、合理;采用可拓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实例建立了不同条件下的项目准入控制方法;同时,本文也提出了临界准入指数的概念和方法,当备选项目的准入指数大于临界准入指数时,可以允许进入园区,否则就不准入园。(3)综合考虑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四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4个层次、30个指标在内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优化调控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包含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四个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综合协调发展度评价方法,通过系统仿真,确定最佳的调控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园区现状和中、远期的系统协调发展度,分析调控的效果。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的应用结果表明,园区采用调控方案后,模拟中期的协调发展水平将由现状的轻度失调提高到一般协调水平,远期可以实现中等协调水平。这表明优化调控方案对提升系统协调发展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综合考虑经济运行效率、资源利用效率、污染减排效率、生态工业特征和园区管理效率5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以提升园区系统运行效率、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总目标,构建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生态工业园的阶段性特征,利用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包含三级标准的评价方法体系,实现了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的比对评价;烟台和日照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和2009年烟台生态工业园区的系统效率等级特征值为3.0073和2.1218,表明从2007年到2009年园区系统效率有了显着改善;而2008年日照生态工业园区的系统效率等级特征值为2.4929,按照评定准则,日照生态工业园区与烟台生态工业园区均属于二级生态工业园,但根据等级特征值很容易的判别两者系统效率的差异性,说明本文建立的可拓综合评价模型在评判对象所处等级方面具有更好的分辨率(5)从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的运行状态,分析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稳定性的内涵和稳定的表现形式与层次,并提出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在存在扰动的条件下,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系统保持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畅通且特征量涨落较小或出现涨落后在较短时间内将特征量稳定在某一水平的能力。进而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和系统内部稳定性依赖于系统结构的观点,采用结构熵和效质有序度研究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结构变化与系统稳定性的关系。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例,通过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段的网络结构熵和效质有序度,探讨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结构变化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结构熵和效质有序度呈现波动的特征,结构熵总的趋势表现出熵增效应,效质有序度则正相反,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如结构熵从初期1的2.1996增加到后期的3.5720,相应地效质有序度由0.9541降低到0.8404。这反映了系统稳定性变化的规律是:新节点加入后系统稳定性先呈现降低趋势,但随着时间增加,系统稳定性有所回升,但不会恢复到最初的水平,而是发展为一个新的稳态,即产业共生网络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并且系统复杂性增加不一定导致系统稳定性降低。最后,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链)和宏观(产业共生网络),研究了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和机制。产业共生网络的稳定依赖于产业链的稳定,因此园区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是企业链接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许熙巍[8](2012)在《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之集大成者;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科学,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通过对城市已建或待建区土地资源进行分配的手段,满足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所必需的空间配置要求。随着近几十年城市的生存环境被各种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危机逐步侵蚀,城市规划同其他学科一道,试图为城市生态系统恢复健康开拓蹊径,指明正确的方向。人们在探索中逐渐认识到城市文明要保持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安全的保障之上,而安全的生存空间是这个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城市中心城区用地规模虽然在市域总用地中所占比例小,但它是市域范围内土地利用强度最大、集约度最高、经济社会效益最强的人工斑块,其生态安全状态优劣必然会对整体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布局及开发利用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生态安全目标能否最终得到物质载体的依托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立足于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辨析,探索如何将土地学、资源学、地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生态安全的研究成果,与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城区用地规划相结合,在量化形式的生态安全指标与图示化的用地空间配置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使这些跨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城市实际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发挥直接作用,通过城市资源配置的手段使城市生态安全状况能得到有效改善;在多学科的结合过程中,建构起“定量一定位”双平衡的城市用地生态安全、防灾减灾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法论与技术框架,以引导适合当前城市生态安全状态下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文章从了解生态安全的定义、工作内容及其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入手,在认识论的层面去解析城市用地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在方法论的层面去建构城市生态安全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从技术手段层面以天津城市中心城区用地为例,提出城市中心城区用地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相整合,并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建议。同时还提出有针对性的适合天津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城市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因子、指标权重、因子指标与城市用地的关联度等内容,希望能有益于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的生态安全适应性优化,并对其他城市的用地生态安全优化在技术方法、实施策略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论文共分为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安全的研究动态进行综述,明确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阐述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框架。第二章集中对城市生态安全的概念缘起、定义、基本理论、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以及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章将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作为两个研究单体,从城市用地和生态安全之间的效应、用地变化中的生态安全互动情况等角度,对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阐述了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之间相互影响,又互为制约的博弈关系。第四章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在借鉴国内外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经验、理念和措施,以及对天津中心城区整体生态安全状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区用地生态安全的相关因子以及由这些因子整合建立的目标体系,提出了中心城区用地与生态安全目标体系的工作技术框架。第五章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land use eco-security evaluation,LUESE),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用地规划与生态安全因子之间的关联关系,针对这一关联关系对天津市中心城区的用地现状进行数量结构的优化建议,即定量平衡的优化建议;再运用空间句法模拟城市中对生态安全关联度较高的几大类功能用地在城市用地中不同空间布局对城市生态安全的影响,即定性平衡的优化建议。最后就城市土地生态安全、防灾减灾开发利用的优化提出建策。基于土地适宜性提出天津市中心城区主要功能用地开发利用的生态安全优化方向。第六章是应用研究成果再次实证,选取中新生态城为例,对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的同时,探索在生态城镇尺度对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

李艳[9](2010)在《基于产业集群的氯碱生态工业园模式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氯碱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也是传统的资源转化型产业。氯碱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化学建材、电力、冶金、国防军工、建材、食品加工等国民经济各重要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氯碱生产国和消费国,装置能力迅猛扩增,不仅对能源和资源需求快速增长,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氯碱工业的高速发展仍然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推动,使得资源瓶颈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能够保证我国氯碱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氯碱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促进氯碱工业向清洁化、绿色化生产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氯碱工业可持续发展、迈向新型“绿色”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为此,国家正积极开展氯碱行业的循环经济建设,通过对氯碱企业的生态化改造和建立氯碱化工生态园区来促进氯碱工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结合应用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工业理论、能值分析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开展对氯碱化工园区的系统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对国内外氯碱化工区循环经济的典型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氯碱化工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氯碱工业生态转型提供借鉴。(2)将能值分析与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理论结合起来,对氯碱化工园区的各种生态流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评价各子系统在系统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并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一系列以能值为基础的综合指标,以定量分析氯碱化工园区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与生态经济效益以及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建立了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为氯碱化工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4)为了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方法,论文选择了新疆天业化工园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性点是:(1)构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氯碱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将能值分析方法应用于氯碱化工园区,拓展了能值分析方法的应用领域;建立了基于能值的氯碱化工园区生态和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拓展了传统的能值评价指标。(3)构建了基于能值的化工园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冯琳[10](2010)在《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工业是实现本土优势资源转换的重要链结,同时也是物质能量代谢、污染物排放的主要产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工业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我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复杂敏感,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和绿洲稳定已构成一定的威胁。仿照生物种群共生关系构建工业循环经济,对突破干旱区深层次矛盾和资源约束的瓶颈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石河子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玛纳斯河流域,既拥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又具备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选取石河子作为实证靶区,系统研究循环经济理论在干旱区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具有显着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不仅能为天山北坡经济带、新疆以及西部干旱区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对促进干旱区探索低碳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综述了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及相关进展,探讨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理论与技术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尝试运用前期参与研究的环境学与环境经济学原理来解读工业循环经济的产生与运行机制,从环境科学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以新疆为例,分析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与现存问题。结合“3R”原则,探讨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目标、原则、思路和模式。其中,建设目标为促使干旱区工业系统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综合最优,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循环利用原则和优先确保绿洲发展空间原则;建设思路为“一个综合、两类循环、两个体系”;建设模式分为三层——企业小循环的微观层面模式、生态工业园的中观层面模式、绿洲区域协调的宏观层面模式。归纳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并结合其在国家及新疆主体功能区划方案中的定位,进行了工业总链与分链设计的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图论、复杂性科学及网络理论对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的复杂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用物质/能量关联所刻画的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具有复杂性、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以局部聚集的相对水平衡量,与神经网络、细菌代谢网络和生态链网络比较相似。以2009年末实地调研所取得的数据为依托,从区域和企业(以天业为例)两个层次分析了石河子清洁生产中的物质集成、水集成以及能量集成,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次定性讨论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的执行能力。以工业共生网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最优作为目标函数,将非线性的相对优属度作为共生企业产量的权重系数,运用模糊数学和运筹学建立了工业共生网络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选取石河子相对成熟完善的化工链网络,以新建40万t/a PVC及配套建设项目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进行了定量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企业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工业共生效果,电石厂仍有节水节能和减排的空间。模型严谨合理,实用性较强,为干旱区工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较好的定量优化方法。以因地制宜、科学客观、动态可比、可操作为原则,构建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SICEMIS),采用离差权与Delphi相组合的组合权重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系数,提出了适合于研究区的指标分级标准,以简明的线性加权法作为评价方法。结果显示:2002-2008年,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指数SICEDI由0.27提高到0.70,整体发展水平由较低循环阶段进入了较高循环阶段。而天业集团的领跑带动作用以及政府对试点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和推助是促进SICEDI指数上升的两个最主要原因。通过以上评价和分析,对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运行目前尚存的问题逐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总结了案例对干旱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启示。指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链结日趋完善和延展的重要支撑。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实质上是流域循环经济,绿洲循环经济。与非干旱区相比较,干旱区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困难,建设模式的限制因子与边界条件具有显着的地区特点,优先确保绿洲发展空间是其重要原则。“一个综合、两类循环、两个体系”的思路对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其中,“一个综合”是科学构建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前提,“两类循环”可促进干旱区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的有机统一,“两个体系”将为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持续推进和优化完善提供有力的保障机制。

二、生态工业园的一体化水资源网络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工业园的一体化水资源网络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发展的全球共识
        1.1.2 秦巴山地区的生态战略意义
        1.1.3 城市空间的无序扩张导致生态环境结构失衡
        1.1.4 城市空间建设缺乏对绿色发展目标的深入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绿色发展相关研究进展
        1.3.2 绿色城市相关研究进展
        1.3.3 空间模式相关研究进展
        1.3.4 秦巴山地区城乡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1.3.5 国内外研究趋势与述评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绿色发展建设实践
    2.1 研究相关的科学基础
        2.1.1 系统论基础
        2.1.2 生态学基础
        2.1.3 生态经济学原理
    2.2 绿色发展理论
        2.2.1 绿色发展的缘起
        2.2.2 绿色发展的理论模型
    2.3 绿色发展的建设实践
        2.3.1 欧洲国家的绿色发展建设实践
        2.3.2 日本的生态城镇群及循环型社会建设
        2.3.3 中国的绿色发展建设实践
        2.3.4 绿色发展建设实践的经验与不足
    2.4 绿色空间的建设实践
    2.5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内涵
        2.5.1 基本概念解析
        2.5.2 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2.5.3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内涵
        2.5.4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原则
    2.6 本章小结
3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
    3.1 陕南地区人居环境特征
        3.1.1 地理位置居于秦巴山地区核心地段
        3.1.2 自然生态条件优势明显
        3.1.3 人居环境建设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
    3.2 商洛城市环境状况
        3.2.1 商洛城市生态环境优越
        3.2.2 商洛城市产业经济具有转型潜力
        3.2.3 商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
    3.3 商洛城市建设用地拓展及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3.3.1 1990-2015年商洛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拓展
        3.3.2 商洛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3.4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的问题
        3.4.1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态势及空间效能
        3.4.2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问题
        3.4.3 论文研究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4.1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价值取向
        4.1.1 “绿色增长”导向的城市空间扩展
        4.1.2 空间环境效能导向的城市生态安全
    4.2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4.2.1 现有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4.2.2 现有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不足与缺失
        4.2.3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4.3 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定量分析
        4.3.1 定量分析模型方法
        4.3.2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状况评价
        4.3.3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4.3.4 基于定量分析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趋势
    4.4 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位分析
        4.4.1 空间句法分析法
        4.4.2 商洛城市重点功能用地空间的定位分析
        4.4.3 基于定位分析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趋势
    4.5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结构分析
        4.5.1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结构分析的前提条件
        4.5.2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模型构建
        4.5.3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评价
        4.5.4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生态关系分析
        4.5.5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的空间结构分析
    4.6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下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总结
        4.6.1 “绿色协调度”的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均衡性
        4.6.2 “绿色发展度”的城市经济产业空间建设集约性
        4.6.3 “绿色持续度”的物质循环再利用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覆盖共享性
    4.7 城市空间的再组织——具有绿色发展内涵的空间模式
    4.8 本章小结
5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体系
    5.1 商洛“一体两翼”地区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5.1.1 垂直分异明显的地理空间系统
        5.1.2 沿水系与交通趋向分布的人居环境系统
        5.1.3 典型的“弱单核”要素流与区域经济系统
        5.1.4 “基质-廊道-斑块”楔形环拥的景观生态格局
        5.1.5 “水平+垂直”维度的绿色发展区域空间结构
    5.2 商洛城区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5.2.1 自然生态空间——城区空间结构基底
        5.2.2 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方式——城区空间结构基面
        5.2.3 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城区空间结构基质
        5.2.4 “基底-基面-基质”的绿色发展城区空间结构
    5.3 商洛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5.3.1 “微气候-水系统-居住用地资源”构成的本底要素
        5.3.2 “生态循环-经济循环-社会化”的功能协同要素
        5.3.3 “节能降耗-物质循环”的绿色发展住区空间结构
    5.4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体系
        5.4.1 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组成
        5.4.2 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研究
        5.4.3 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组织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
    6.1 绿色发展目标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构建原则
        6.1.1 传统的城市空间模式
        6.1.2 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结构与空间模式
        6.1.3 “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性原则
        6.1.4 “浅绿-中绿-深绿-全绿”的差异性原则
        6.1.5 “自然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的整体性原则
        6.1.6 “协调-发展-持续”的时序性原则
        6.1.7 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模式体系构建
    6.2 商洛“一体两翼”地区一体多元空间模式
        6.2.1 自然生态空间的一体有序
        6.2.2 产业经济空间的一体循环
        6.2.3 “水平+垂直”维度的自然生态空间与产业空间立体融合
        6.2.4 “浅绿-中绿-深绿-全绿”类型的城乡空间一体多元
    6.3 商洛城区复合流动空间模式
        6.3.1 自然空间结构的生态互动
        6.3.2 经济空间结构的复合连通
        6.3.3 社会空间结构的包容稳定
        6.3.4 “功能联结-交错弹性”的城区空间复合流动
    6.4 商洛城市住区紧凑宜居空间模式
        6.4.1 绿色人居空间单元构建的理论基础
        6.4.2 绿色人居空间单元的构成与特征
        6.4.3 1 5.0hm2规模的商洛城市住区绿色人居空间单元构建
        6.4.4 自然要素维持的生态调节
        6.4.5 资源利用与经济循环的紧凑节能
        6.4.6 “邻里-基层”社会化空间的圈层关联
        6.4.7 代谢共生的住区空间紧凑宜居
    6.5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体系
    6.6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启示
        6.6.1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哲学内涵
        6.6.2 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结构的组织机制
        6.6.3 生态资本地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适宜模式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
        7.1.2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7.1.3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核心要素
        7.1.4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构建原则
        7.1.5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
    7.2 论文创新点
        7.2.1 通过“绿色协调度”、“绿色发展度”、“绿色持续度”内涵的量化指标建立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
        7.2.2 依据绿色发展程度构建“浅绿-中绿-深绿-全绿”的人居空间格局
        7.2.3 商洛城市15hm2绿色人居空间单元构建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2)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化工园区生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化工园区发展历程及现状
        1.1.2 我国化工园区生态化的背景与历程
        1.1.3 我国化工园区生态化的主要问题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章节安排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园区生态化的概念与内涵
        2.1.1 生态化概念及其发展
        2.1.2 园区生态化的内涵
    2.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2.3 博弈模型相关研究
        2.3.1 博弈的概念及分类
        2.3.2 政策博弈模型研究
        2.3.3 园区博弈模型研究
    2.4 成本收益分析相关研究
        2.4.1 成本收益分析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2.4.2 成本收益分析的分类
    2.5 园区生态化评价相关研究
        2.5.1 园区生态化评价原则
        2.5.2 园区生态化评价方法
        2.5.3 园区生态化评价指标
        2.5.4 园区生态化评价中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化工园区生态化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构建及内涵解析
    3.1 化工园区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3.2 化工园区生态化是典型的多中心治理问题
    3.3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化工园区生态化研究框架
        3.3.1 化工园区生态化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设计
        3.3.2 系统子变量识别
    3.4 案例研究——嘉兴园区
        3.4.1 嘉兴园区介绍
        3.4.2 嘉兴园区社会生态系统解构
    3.5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化工园区生态化内涵解析及其意义
        3.5.1 化工园区生态化内涵解析
        3.5.2 指导意义
    3.6 本章小结
4 化工园区生态化的博弈模型与案例分析
    4.1 我国化工园区生态化的政策梳理及解析
        4.1.1 我国化工园区生态化政策梳理
        4.1.2 重点政策解析
    4.2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化工产业园区化博弈分析框架
        4.2.1 Ostrom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4.2.2 博弈论
        4.2.3 成本收益分析
    4.3 化工产业园区化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
        4.3.1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
        4.3.2 公众参与下的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
        4.3.3 博弈空间分析与结果讨论
    4.4 化工产业园区化的纯策略博弈案例分析
        4.4.1 案例企业成本收益分析
        4.4.2 纯策略博弈案例分析
        4.4.3 纯策略博弈案例讨论
    4.5 化工产业园区化的驱动机制设计探讨
    4.6 本章小结
5 化工园区生态化评价研究
    5.1 中国化工园区综合评价体系概述
    5.2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化工园区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设计
        5.2.2 过程评价
        5.2.3 绩效评价
        5.2.4 综合评价
    5.3 中国化工园区20强生态化评价比较研究
        5.3.1 过程评价结果
        5.3.2 绩效评价结果
        5.3.3 综合评价结果
        5.3.4 政策启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企业信息调研表
附录B 中国化工园区20强历年排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A化工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实地调查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介绍
        1.5.1 化工园区概念
        1.5.2 生态工业园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
        1.6.1 景观生态学理论
        1.6.2 工业生态学原理
        1.6.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6.4 循环经济原理
第2章 化工园区发展现状及化工生态园的探索
    2.1 化工园区发展现状
        2.1.1 国外化工园区现状
        2.1.2 国内化工园区现状
    2.2 化工生态工业园实践探索
        2.2.1 国外化生态工业园实践
        2.2.2 国内化工生态工业园实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A化工生态工业园现状分析
    3.1 A化工生态工业园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地形地貌
        3.1.3 资源条件
        3.1.4 社会经济概况
    3.2 A化工生态工业园发展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
        3.2.1 城市性质
        3.2.2 城市职能
    3.3 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3.3.1 人口现状
        3.3.2 土地资源的人口容量
        3.3.3 水资源的人口容量
        3.3.4 生态环境容量
        3.3.5 就业人口预测
        3.3.6 人口规模预测
    3.4 A化工生态工业园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3.4.1 相关规划用地规模的衔接
        3.4.2 相关国家级开发区的用地规模参考
        3.4.3 建设用地现状
        3.4.4 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3.5 A化工生态工业园规划存在问题
        3.5.1 用地—园区发展格局尚未明确
        3.5.2 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3.5.3 交通—综合交通体系尚未构建
        3.5.4 生态—山水生态资源尚未利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A化工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
    4.1 A化工生态工业园区设计目标及原则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2 整体发展战略
        4.2.1 核心竞争要素
        4.2.2 整体发展战略
        4.2.3 空间发展模式
    4.3 用地适宜性评价与空间管制
        4.3.1 用地适宜性评价
        4.3.2 空间管制规划及其管制措施
        4.3.3 空间拓展方向
    4.4 空间布局结构
        4.4.1 空间布局思路
        4.4.2 空间结构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化工生态工业园总体布局
    5.1 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5.1.1 产业选择原则
        5.1.2 产业发展重点
        5.1.3 产业发展路径
        5.1.4 产业空间布局
    5.2 生活商贸用地布局规划
        5.2.1 发展定位
        5.2.2 发展策略
        5.2.3 主导产业
        5.2.4 规划理念
        5.2.5 空间结构规划
        5.2.6 规划用地布局
    5.3 生态休闲用地规划
        5.3.1 现状概况
        5.3.2 历史文物保护规划
        5.3.3 生态休闲发展规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4)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集群
        2.1.2 循环经济
        2.1.3 循环产业集群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2.2.2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3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3.1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条件
        3.1.1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的客观基础
        3.1.2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的现实要求
        3.1.3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推动
    3.2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系统动力
        3.2.1 形成机制系统动力框架构建
        3.2.2 形成系统动力理论框架的分析
        3.2.3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系统动力分析方法
        3.2.4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因果关系结构图
        3.2.5 循环产业集群因果关系关键反馈回路
    3.3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方式
        3.3.1 企业层面自组织形成方式
        3.3.2 链条牵引式形成方式
        3.3.3 网络集成式形成方式
4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
    4.1 研究方法
    4.2 访谈过程介绍
        4.2.1 访谈对象
        4.2.2 访谈过程
    4.3 访谈资料编码分析
        4.3.1 资料分析准备工作
        4.3.2 开放性编码
        4.3.3 关联性编码
        4.3.4 理论编码
    4.4 质性研究信度与效度
        4.4.1 质性研究信度
        4.4.2 质性研究效度
    4.5 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获取
5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1 基于企业层面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1.1 资源型企业低碳循环利用
        5.1.2 农业企业低碳循环利用
        5.1.3 企业自身的清洁生产
    5.2 基于工业园区发展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2.1 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5.2.2 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5.2.3 打造龙头企业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3 基于社会层面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4 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6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
    6.1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概念
    6.2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评价方法
        6.2.1 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原理
        6.2.2 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6.2.3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工作步骤
    6.3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6.3.1 投入指标的确定
        6.3.2 产出指标的确定
7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实证研究
    7.1 商洛市背景现状
    7.2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
        7.2.1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系统动力
        7.2.2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方式
    7.3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
        7.3.1 研究方法及步骤
        7.3.2 驱动因素及指标设计
        7.3.3 数据的获取及计算过程
        7.3.4 实证结果分析
    7.4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7.4.1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7.4.2 企业层面发展模式
        7.4.3 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7.4.4 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
    7.5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
        7.5.1 数据来源
        7.5.2 商洛市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评价
8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8.1 发挥政府的调控保障作用
        8.1.1 加快政府发展循环产业集群的组织保证
        8.1.2 改进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管理
        8.1.3 动态调整产业集群范围
    8.2 积极培育循环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8.2.1 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8.2.2 增强可持续创新能力
    8.3 强化循环产业集群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8.3.1 重视科技人才
        8.3.2 强化人才的引进工作
    8.4 政策要素维度的保障体系
        8.4.1 经济政策
        8.4.2 技术政策
        8.4.3 产业政策
    8.5 宣传要素维度的保障体系
        8.5.1 注重区域品牌宣传管理
        8.5.2 提升区域企业品牌形象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性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5)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及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回顾
        1.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架构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环境治理的人类实践历程与理论研究
    2.1 环境治理的人类实践历程
        2.1.1 末端治理
        2.1.2 生产清洁化
        2.1.3 工业生态化或生态化工业
    2.2 生态工业园研究
        2.2.1 生态工业园概念的提出
        2.2.2 国内外关于生态工业园的研究
        2.2.3 较完善的生态工业园定义
        2.2.4 生态工业园的类型
        2.2.5 国内生态工业园研究
    2.3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实践
        2.3.1 国外生态工业园实践
        2.3.2 国内生态工业园实践
        2.3.3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简略比较
    2.4 生态工业园未来发展趋势预判
第三章 低碳生态工业园建设与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3.1 低碳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理论体系
        3.1.1 生态学
        3.1.2 产业生态学
        3.1.3 生态经济学
        3.1.4 环境科学
        3.1.5 信息科学
        3.1.6 系统工程学
        3.1.7 景观生态学
    3.2 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基本理论
        3.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3.2.2 循环经济理论
        3.2.3 清洁生产理论
        3.2.4 低碳经济理论
    3.3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系统分析方法
        3.3.1 生命周期评价(LCA)
        3.3.2 工业代谢分析
        3.3.3 系统集成
    3.4 生态工业园的评价体系
        3.4.1 我国评价生态工业园的现行指标体系
        3.4.2 评价生态工业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3.5 构建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
        3.5.1 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
        3.5.2 低碳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定义、计算公式及数据来源
        3.5.3 选择简约实用的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评价方法
        3.5.4 增加低碳生态工业企业和(或)项目评价
第四章 低碳生态工业园建设与管理体系设计
    4.1 低碳生态工业园建设与管理体系设计
    4.2 生态产业共生体系建设
        4.2.1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类型
        4.2.2 市场化共生网络与非市场共生网络
    4.3 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建设
        4.3.1 能源高效利用体系建设
        4.3.2 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建设
        4.3.3 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建设
    4.4 环境污染控制体系建设
        4.4.1 水污染控制子系统
        4.4.2 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
        4.4.3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4.5 生态工业园区景观体系建设
        4.5.1 工业园区景观的功能
        4.5.2 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4.6 管理体系建设
        4.6.1 组织体系
        4.6.2 技术服务与人力资源建设体系
        4.6.3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4.7 低碳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流程与方法
        4.7.1 低碳生态工业园规划原理与主要内容
        4.7.2 低碳生态工业园规划的设计流程
        4.7.3 低碳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的模拟技术
第五章 华苑产业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规划
    5.1 华苑产业区经济社会环境基本特征
        5.1.1 概况
        5.1.2 自然条件
        5.1.3 社会经济状况
        5.1.4 资源能源及环保设施状况
        5.1.5 环境质量
    5.2 华苑产业区生态工业发展雏形
        5.2.1 新能源产业生态工业雏形
        5.2.2 水资源循环利用雏形
        5.2.3 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雏形
        5.2.4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雏形
        5.2.5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5.3 华苑产业区生态工业园总体设计
        5.3.1 总体目标
        5.3.2 指标体系
        5.3.3 总体框架
    5.4 动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5.4.1 新能源产业
        5.4.2 机电一体化产业
        5.4.3 新材料产业
        5.4.4 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产业
    5.5 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5.5.1 水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5.5.2 节能及节能建筑发展规划
        5.5.3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规划
        5.5.4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发展规划
        5.5.5 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5.6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5.6.1 信息与软件服务业规划
        5.6.2 孵化服务业规划
    5.7 华苑产业区生态工业园建设保障体系
        5.7.1 组织保障体系设计
        5.7.2 管理保障体系设计
        5.7.3 政策保障体系设计
第六章 华苑产业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3 年建设回顾性评估
    6.1 生态工业园发展回顾性评估
        6.1.1 回顾性评估背景
        6.1.2 回顾性评估目的
        6.1.3 评估依据
    6.2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评估
        6.2.1 生态工业建设评估
        6.2.2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建设评估
        6.2.3 保障体系评估
    6.3 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符合性评估
        6.3.1 基本条件达标评估
        6.3.2 指标达标评估
        6.3.3 现状总体评估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7.3 今后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在学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形式
        1.1.2 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情况
        1.2.2 国内情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研究概述
    2.1 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基础
    2.2 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2.1 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2.2.2 工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
        2.2.3 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工业生态系统
        2.2.4 案例: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2.3 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研究现状
        2.3.1 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3.2 园区系统稳定性研究
        2.3.3 园区系统调控研究
3 基于人工生态系统视角的园区系统稳定性分析
    3.1 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
    3.2 园区系统的稳定性指标
        3.2.1 抗干扰能力
        3.2.2 经济生产力
        3.2.3 环境效益
    3.3 生态工业链是园区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3.3.1 生态工业链
        3.3.2 园区系统稳定性在生态工业链上的体现
        3.3.3 影响生态工业链稳定性的因素
    3.4 基于动态规划的生态工业链稳定性分析
        3.4.1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
        3.4.2 生态工业链优化的动态规划模型
    3.5 小结
4 基于拓扑结构的园区系统稳定性分析
    4.1 园区系统稳定性与结构
    4.2 拓扑结构下园区系统中的核心企业
        4.2.1 生态工业园区中的核心企业界定
        4.2.2 基于拓扑结构的园区核心企业识别
    4.3 拓扑结构下园区系统中的主生态工业链
        4.3.1 园区中主生态工业链的界定
        4.3.2 主生态工业链上经济生产力和环境效益的协同
        4.3.3 主生态工业链的识别
    4.4 生态工业网络中的社团结构
        4.4.1 生态工业网络的复杂性
        4.4.2 复杂生态工业网络中的社团结构
        4.4.3 复杂生态工业网络中的社团结构发现
    4.5 小结
5 园区系统调控之一:拓扑结构下的维稳分析
    5.1 基于Shapley值的生态工业链抗干扰能力
        5.1.1 生态工业链上企业合作的客观需求
        5.1.2 生态工业链上的企业对风险的联抗机制
    5.2 社团结构下园区系统的维稳分析
        5.2.1 单社团下园区系统的维稳分析
        5.2.2 多社团结构下园区系统的维稳分析
    5.3 基于核心企业及主生态工业链的长沙经开区结构优化
        5.3.1 工程机械制造业的结构优化
        5.3.2 汽车制造业的结构优化
        5.3.3 其他行业的结构优化
    5.4 基于社团结构的长沙经开区的生态工业设计
        5.4.1 经开区生态工业总体设计
        5.4.2 经开区生态工业链的总体框架构建
    5.5 小结
6 园区系统调控之二:基于博弈论的水资源梯级利用
    6.1 园区的水资源梯级利用体系
    6.2 园区水资源梯级利用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6.2.1 博弈要素
        6.2.2 博弈模型
    6.3 纳什均衡对水资源梯级利用体系建设和维护的启示
    6.4 案例:长沙经开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6.4.1 水资源消耗及污染状况分析
        6.4.2 水污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6.4.3 水资源循环利用方案
    6.5 小结
7 园区系统调控之三:低碳设计
    7.1 低碳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
        7.1.1 低碳经济
        7.1.2 低碳型生态工业园区
    7.2 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中的低碳指标
    7.3 生态工业园区的低碳化
        7.3.1 园区结构的低碳化
        7.3.2 园区功能的低碳化
    7.4 长沙经开区的低碳设计
        7.4.1 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7.4.2 能源消耗中存在的问题
        7.4.3 低碳化发展方案
    7.5 小结
8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8.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附录:主生态工业链的算法程序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1.2.1 实践概况
        1.2.2 理论研究概况
    1.3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3.1 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3.2 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的评析
    1.4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稳定性及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1.4.1 稳定性及稳定机制研究进展
        1.4.2 稳定性及稳定机制的研究评析
    1.5 问题的提出、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5.1 问题的提出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2.1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2.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3 指标体系框架结构设计
    2.4 指标的初选
    2.5 指标的筛选
        2.5.1 指标筛选原则
        2.5.2 指标的筛选方法
    2.6 指标权重确定
    2.7 现状数据的获取
        2.7.1 定性指标
        2.7.2 定量指标
    2.8 评价方法
        2.8.1 评价方法的选择
        2.8.2 可拓综合评价方法
第3章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项目准入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在控制项目准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
    3.2 项目准入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3.2.1 指标体系结构的确定
        3.2.2 变量层指标的初选
        3.2.3 变量层指标的筛选
        3.2.4 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项目准入指标体系应用研究
        3.3.1 指标现状值与量值域的确定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3 案例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优化调控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剖析
    4.2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优化调控的目标与内涵
        4.2.1 优化调控的目标
        4.2.2 优化调控的内涵
        4.2.3 优化调控的思路
    4.3 优化调控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4.3.1 指标体系结构的确定
        4.3.2 变量层指标的初选
        4.3.3 变量层指标的筛选
        4.3.4 指标体系的建立
    4.4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优化调控方案研究
        4.4.1 系统动力学方法简介
        4.4.2 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3 模型总体结构及因果关系图
        4.4.4 模型检验
        4.4.5 调控方案
        4.4.6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7 优化调控方案及对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目标及其内涵
    5.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5.2.1 指标体系结构的确定
        5.2.2 变量层指标的初选与筛选
        5.2.4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5.3.1 园区概况
        5.3.2 指标权重
        5.3.3 评价标准
        5.3.4 指标的现状数据
        5.3.5 烟台生态工业园区案例研究
        5.3.6 日照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案例研究
        5.3.7 烟台与日照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稳定机制研究
    6.1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系统构成及相互关系分析
    6.2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稳定性内涵与定义
        6.2.1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的稳定性内涵
        6.2.2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的定义
        6.2.3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稳定性的层次
        6.2.4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稳定的表现特征
    6.3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的系统稳定性分析
        6.3.1 复杂网络理论
        6.3.2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研究方法
        6.3.3 案例分析—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例
    6.4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机制
        6.4.1 微观层次上的稳定机制
        6.4.2 中观层次上的稳定机制
        6.4.3 宏观层次上的稳定机制
    6.5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稳定运行的保障机制
        6.5.1 政策法规
        6.5.2 智力支持
        6.5.3 园区管理
        6.5.4 公众参与
        6.5.5 宣传、教育与培训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ENGLISH DISSERTATION
    Paper Ⅰ: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nterprise Access to an Eco-industrial Park
    Paper Ⅱ:Framework Design for Eco-industrial Park's Waste Management System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生态安全问题频发,城市安全受到威胁
    1.1.2 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开发导致越来越多的生态安全隐患
    1.1.3 现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方法缺乏对生态安全的深入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1.3.2 生态城市研究进展
    1.3.3 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影响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界定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框架 第二章 城市生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
2.1 城市生态安全的缘起
    2.1.1 从环境问题到生态危机—人类生存面临新挑战
    2.1.2 哲学思想探源—生态环境伦理
    2.1.3 生态城市建设
    2.1.4 安全的城市
    2.1.5 城市生态足迹—低碳时代的城市生态安全
2.2 城市生态安全的定义、目标与主要内容
    2.2.1 城市生态安全的定义
    2.2.2 城市生态安全的目标:生态秩序
    2.2.3 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内容
    2.2.4 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因素
2.3 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模式
    2.3.1 生物物理衡量模式
    2.3.2 PSR评价模式
    2.3.3 生态健康评价模式
2.4 城市维护生态安全的实践:生态城市建设
    2.4.1 德国弗赖堡生态城市建设
    2.4.2 巴西库里蒂巴生态城市建设
    2.4.3 厦门生态城市战略规划
2.5 我国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现状存在问题
    2.5.1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逐渐降低
    2.5.2 土地不良开发对环境的污染
    2.5.3 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2.5.4 全球性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2.6 小结 第三章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3.1 城市土地与土地利用
    3.1.1 城市土地的概念与界定
    3.1.2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3.2 城市土地利用对生态安全的效应分析
    3.2.1 城市土地利用的内部生态安全效应
    3.2.2 城市土地利用的外部生态安全效应
3.3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用地变化趋势及潜在的生态安全问题诱因
    3.3.1 不同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情况
    3.3.2 顺应当前需求的城市用地布局变化的动态特征分析
    3.3.3 城市用地布局变化中存在的生态灾难诱因
    3.3.4 我国现行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法的生态安全影响
3.4 城市生态安全对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作用
    3.4.1 生态安全的效益驱动—推力作用
    3.4.2 生态安全的理念与革新—拉力作用
    3.4.3 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指导作用
    3.4.4 生态安全的技术手段—支撑作用
3.5 现有与城市用地相关的规划对生态安全问题的应对
    3.5.1 现行四区划分措施对大区域生态保证的促进作用
    3.5.2 城市生态规划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关键
    3.5.3 绿色防灾减灾规划是实现生态安全的手段
    3.5.4 景观生态规划是构建景观安全格局的技术途径
3.6 小结 第四章 天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体系探索
4.1 确立城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的理论与方法
    4.1.1 主要理论基础
    4.1.2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体系工作框架
    4.1.3 确定生态安全目标的方法
4.2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现状概述
    4.2.1 天津城市生态安全现状
    4.2.2 近30年天津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发展及现状特点
4.3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因子选取
    4.3.1 因子选取的原则
    4.3.2 生态安全导向下天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目标
    4.3.3 实现天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总目标的支撑因子
4.4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因子的分类与分级
    4.4.1 因子的分类
    4.4.2 因子的分级
4.5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体系
    4.5.1 目标体系的工作过程
    4.5.2 目标体系的内容
4.6 小结 第五章 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的优化配置
5.1 基于生态安全的天津中心城区用地的定量优化判断
    5.1.1 多因子关联模型的技术原理
    5.1.2 基于生态安全目标的中心城区用地生态安全评价
    5.1.3 生态安全的评价结果分析
    5.1.4 面向生态安全优化的中心城区用地数量结构变化趋势
5.2 基于生态安全的天津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的空间定位判断
    5.2.1 空间句法模拟预测城市用地布局的技术原理
    5.2.2 重点功能用地的空间优化
    5.2.3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优化的空间结构发展趋势
5.3 生态安全导向下天津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的耦合
    5.3.1 数量结构优化与空间定位优化的耦合
    5.3.2 优化耦合结果
    5.3.3 优化结果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的比较
5.4 基于生态安全的天津中心城区用地优化建策
    5.4.1 生态安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步骤的建议
    5.4.2 生态安全导向下天津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总体控制
    5.4.3 适用于居住用地的生态安全策略
    5.4.4 绿地系统的生态安全建设
    5.4.5 工业用地的生态安全建设
    5.4.6 生态安全城市土地开发的维护与管理
5.5 小结 第六章 实证—中新生态城用地规划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建议
6.1 中新生态城概况
    6.1.1 中新生态城区位
    6.1.2 中新生态城现状分析
    6.1.3 中新生态城规划分析
6.2 中新生态城建设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分析
6.3 中新生态城建设用地的生态安全优化
    6.3.1 用地数量结构的生态安全优化
    6.3.2 用地生态安全的空间优化
    6.3.3 耦合优化建议 结语 图表出处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产业集群的氯碱生态工业园模式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预期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工业生态学理论
        2.1.1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涵义
        2.1.2 理想的工业生态系统模式
        2.1.3 工业生态学的框架与研究工具
        2.1.4 国内外工业生态学理论应用及研究
        2.1.5 工业生态学主要研究趋势与展望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的起源
        2.2.2 循环经济的本质
        2.2.3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2.2.4 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2.3 生态工业园
        2.3.1 生态工业园的基本概念
        2.3.2 生态工业园的类型
        2.3.3 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模式
        2.3.4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研究现状与趋势
    2.4 产业集群理论
        2.4.1 生态化产业集群的特征和优势
        2.4.2 基于产业集群的氯碱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建设
        2.4.3 氯碱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
    2.5 能值分析理论
        2.5.1 能值与能值分析方法的起源与发展
        2.5.2 能值分析方法及特点
        2.5.3 国内外能值分析理论的应用
        2.5.4 能值分析理论的前沿发展方向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氯碱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3.1 氯碱产业循环经济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本质
    3.2 氯碱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耦合机理
        3.2.1 氯碱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3.2.2 氯碱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生态"耦合
    3.3 氯碱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耦合方式选择:生态工业园区
    3.4 基于产业集群的氯碱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3.4.1 国内典型化工园区运作模式评析
        3.4.2 国外大型氯碱化工园区的运作模式与启示
        3.4.3 氯碱化工园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优势
        3.4.4 氯碱化工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3.4.5 氯碱产业集群共生网络构建原则
        3.4.6 氯碱化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3.5 小结
第四章 氯碱化工园区产业集群系统能值评估
    4.1 氯碱化工园区复合生态系统分析
        4.1.1 氯碱化工园区系统结构分析
        4.1.2 氯碱化工园区系统功能分析
        4.1.3 氯碱化工园区系统特征分析
    4.2 现有工业生态系统评价方法比较
    4.3 氯碱化工园区的能值分析方法
    4.4 氯碱化工园区生态工业系统能值评估指标
        4.4.1 基于能值分析的系统结构指标
        4.4.2 基于能值分析的系统功能指标
        4.4.3 基于能值分析的系统生态效率指标
        4.4.4 基于能值分析的系统总体评价指标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能值的园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5.1 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5.2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5.3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目标
    5.4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4.1 指标设计原则及方法
        5.4.2 化工园区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
    5.5 小结
第六章 实证研究
    6.1 新疆天业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6.1.1 自然环境
        6.1.2 区位优势
        6.1.3 资源优势
        6.1.4 产业发展
        6.1.5 环境保护管理
    6.2 天业化工园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
        6.2.1 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
        6.2.2 园区层面的产业链构建
        6.2.3 区域层面的大循环
        6.2.4 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效益分析
        6.2.5 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目标
    6.3 天业氯碱化工园区的能值分析
    6.4 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6.5 新疆天业集团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战略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2.1 循环经济的源起
        2.1.1 萌芽阶段
        2.1.2 诞生阶段
        2.1.3 蓬勃发展阶段
    2.2 循环经济的概念
    2.3 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
        2.3.1 内涵与原则的界定
        2.3.2 相关立法与政策
        2.3.3 物质减量化及资源循环利用
        2.3.4 生命周期评价和产品生态设计
        2.3.5 工业共生与生态工业园
        2.3.6 循环经济的层次及实践模式
        2.3.7 相关指标体系及评价
    2.4 国内外循环经济相关研究进展
        2.4.1 国外循环经济研究进展与评述
        2.4.2 国内循环经济研究进展与评述
        2.4.3 干旱区循环经济概述
    2.5 问题与不足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3.1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 经典理论
        3.1.2 理论新探
    3.2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技术与方法
        3.2.1 面向物料的分析方法——工业代谢
        3.2.2 面向产品的分析方法——生命周期评价
        3.2.3 面向企业的研究方法——清洁生产审核
        3.2.4 面向园区的研究方法——系统工程方法与景观生态设计
        3.2.5 面向区域的研究方法——工业系统集成及图论
    3.3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旱区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问题及思路模式
    4.1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4.1.1 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4.1.2 工业结构
        4.1.3 工业布局
        4.1.4 工业循环经济进展
    4.2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现存问题
        4.2.1 水资源制约
        4.2.2 市场运营程度较低且认识不足
        4.2.3 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高
        4.2.4 经费不足且实施不力
        4.2.5 相关法规政策有待完善
    4.3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目标及原则
    4.4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思路
        4.4.1 一个综合
        4.4.2 两类循环
        4.4.3 两个体系
    4.5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模式设计
        4.5.1 微观层面模式
        4.5.2 中观层面模式
        4.5.3 宏观层面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地理
        5.1.2 社会经济
        5.1.3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定位
    5.2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3 工业循环经济实施进展
        5.3.1 相关政策及法规
        5.3.2 清洁生产与技术进步
        5.3.3 发展模式
        5.3.4 经济-资源-环境的响应
        5.3.5 未来发展目标
    5.4 工业循环经济管理实施体系分析
        5.4.1 生态产业链设计
        5.4.2 工业共生网络的复杂性分析
        5.4.3 清洁生产设计
        5.4.4 工业循环经济执行能力分析
        5.4.5 工业共生网络的定量优化
    5.5 工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分析
        5.5.1 工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
        5.5.2 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及模型
        5.5.3 实证评价
    5.6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5.6.1 存在问题
        5.6.2 对策措施
    5.7 案例对干旱区的启示
    5.8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探讨
        6.1.2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思路探索
        6.1.3 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管理实施体系的系统分析
        6.1.4 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的定量优化
        6.1.5 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分析
        6.1.6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特征及启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结合"低碳经济"增强前瞻性
        6.2.2 水资源科学配置的补偿及促进机制
        6.2.3 研究内容的深化及融合
        6.2.4 研究方法的改进与集成
参考文献
附录1 SICEMIS指标权重专家问卷调查
附录2 文中图表索引
附录3 在读博士期间科研及论文情况
致谢

四、生态工业园的一体化水资源网络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D]. 鱼晓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化工园区生态化研究[D]. 杨挺.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3]A化工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与研究[D]. 曹琴.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6)
  • [4]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陆邦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5]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D]. 吕毅. 天津大学, 2012(07)
  • [6]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研究[D]. 罗柳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5)
  • [7]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 朱丽. 山东大学, 2011(12)
  • [8]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研究[D]. 许熙巍. 天津大学, 2012(08)
  • [9]基于产业集群的氯碱生态工业园模式与评价研究[D]. 李艳. 东华大学, 2010(08)
  • [10]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D]. 冯琳. 新疆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生态工业园区水资源综合网络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