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鸡Th1样淋巴因子mRNA的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鸡Th1样淋巴因子mRNA的表达

一、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鸡Th1样淋巴因子mRNA表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惠敏[1](2020)在《维生素D联合阿奇霉素佐治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临床上使用维生素D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检测相关指标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循证。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入住遵义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病房诊断为MPP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同期随机选取该院儿保科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为健康组。对照组予阿奇霉素+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Vit D治疗,通过监测治疗前后肝肾功、心肌酶、血钙、尿常规及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等检测Vit D的安全性,治疗1周后评估其临床疗效,记录咳嗽咳痰、气促、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对比;同时采集健康组体检时及观察组/对照组入院时、治疗1周后空腹静脉血,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LL-37、IL-6、IL-10、TNF-α、IFN-γ、VEGF水平,q RT-PCR法检测IκB-αm RNA表达并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血钙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且观察组治疗前后肝肾功、心肌酶、尿常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咳嗽咳痰、气促、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显着有效29例、有效17例、无效4例,而对照组显着有效19例、有效23例、无效8例,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39)。健康组血清25(OH)D水平均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血清25(OH)D、LL-37、IL-10水平及IκB-αm RNA表达明显高于其治疗前(P<0.05);对照组血清25(OH)D、LL-37、IL-10水平及IκB-αm RNA与其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血清IL-6、IFN-γ、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的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降低的水平(P<0.05)。结论:(1)Vit D联合阿奇霉素佐治儿童MPP具有安全性。(2)Vit D联合阿奇霉素佐治儿童MPP是有效的。(3)Vit D联合阿奇霉素佐治儿童MPP机制可能与升高LL-37的水平增强其抗菌作用及调节IκB-α的表达抑制其炎性通路有关。

杨思雨[2](2020)在《TNF-α对Tc9细胞分化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线治疗,近年来肿瘤的免疫治疗作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技术之一,因其副作用小等优点成为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肿瘤的免疫治疗是靶向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提高自身免疫系统的抗肿瘤能力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之一,是将致敏淋巴细胞输给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肿瘤患者),使其获得抗肿瘤免疫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是传统的肿瘤杀伤效应T细胞,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也是目前应用于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主要效应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9(Tc9细胞)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胞毒T细胞亚群,相比于目前应用于临床的Tc1细胞而言,具有体内存活时间长,能够发挥长效抗肿瘤作用的优点;此外,有研究表明,虽然Tc9细胞在体外对肿瘤的直接杀伤作用较弱,但Tc9细胞可以在体内分化为Tc1样细胞,使其抗肿瘤作用增强。因此Tc9细胞有望成为更有效的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效应T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TNF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不但可以诱导细胞炎性因子的产生,还参与了细胞的增殖、存活以及凋亡等生物学反应。前期研究发现TNF-α可以影响辅助性T细胞(Th细胞)的生成和增殖。由于相同亚型的Th细胞和Tc细胞的极化环境具有相似性,且Tc9细胞在过继免疫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因此,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NF-α对Tc9细胞的影响,以期更有效的诱导和扩增肿瘤特异性Tc9细胞并提高其相关分子(如IL-9)的表达水平,从而更好的发挥其肿瘤免疫疗效。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TNF-α对Tc9细胞的体外诱导作用目的:探究TNF-α对Tc9细胞体外分化,存活以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明确TNF-α对Tc9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1)分选后的CD8+T细胞在Tc0、Tc9的极化条件下,加入或不加入TNF-α,体外培养2天后,qPCR及流式检测IL-9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情况;(2)将分选后的CD8+T细胞在与(1)相同的培养环境下,体外培养2天后,qPCR检测Tc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效应分子以及分化分子的表达情况;(3)将分选后的CD8+T细胞在与(1)相同的的培养环境下,体外培养2天后,流式检测T细胞凋亡以及Ki67分子表达情况。结果:(1)在体外诱导Tc9细胞的过程中加入TNF-α,提高了IL-9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2)加入TNF-α后,其他Tc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及效应分子没有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TNF-α诱导的Tc9细胞的CD44分子表达增加;(3)与常规诱导的Tc9细胞相比,TNF-α诱导的Tc9细胞的Ki67的表达量增加且Annexin V阳性Tc9细胞数降低。结论:TNF-α可以在体外环境下促进Tc9细胞的分化,提高Tc9细胞的存活能力以及增殖能力,即TNF-α对Tc9细胞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第二部分TNF-α对Tc9细胞的体内抗肿瘤效应的影响目的:探究TNF-α对Tc9细胞的体内抗肿瘤效应的影响。方法:(1)体外培养OT-I小鼠来源的Tc9细胞和TNF-α诱导的Tc9细胞,过继免疫治疗B16-OVA荷瘤C57BL/6小鼠,对比肿瘤的生长情况;(2)体外培养OT-I小鼠来源的Tc9细胞和TNF-α诱导的Tc9细胞,用于过继免疫治疗B16-OVA肿瘤肺转移小鼠,检测肿瘤组织中IL-9的mRNA表达情况,对比T细胞的肿瘤部位浸润情况;(3)通过体内杀伤实验,对比常规Tc9细胞和TNF-α诱导的Tc9细胞的体内特异性杀伤能力。结果:(1)相比于常规诱导的Tc9细胞,TNF-α诱导的Tc9细胞能够更有效地减缓肿瘤生长;(2)相比于常规Tc9细胞治疗组,TNF-α诱导的Tc9细胞治疗组检测到更高水平的IL-9的表达,即肿瘤部位浸润了更多的TNFα-Tc9细胞;(3)与Tc9细胞组相比,TNF-α诱导的Tc9细胞组能够更有效地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结论:TNF-α可以提高Tc9细胞的肿瘤部位浸润能力和特异性杀伤能力,增强Tc9细胞的抗肿瘤效应。第三部分TNF-α诱导Tc9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究TNF-α诱导Tc9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1)初始CD8+T细胞在Tc9的极化条件下,加入或不加入TNF-α以及TNF受体封闭抗体,体外培养2天后,qPCR及流式检测IL-9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情况;(2)将分选后的CD8+T细胞在与(1)相同的培养环境下,体外培养2天后,流式检测T细胞存活以及增殖情况;(3)初始CD8+T细胞在Tc9的极化条件下,加入或不加入TNF-α,检测STAT5、NF-κB通路相关蛋白;初始CD8+T细胞在Tc9的极化条件下,加入或不加入TNF-α以及STAT5、NF-κB阻断剂,体外培养2天后,qPCR及流式检测IL-9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1)TNF-α诱导的Tc9细胞在加入TNFR2封闭抗体后,IL-9的表达水平比加入TNFR1封闭抗体或未加入封闭抗体的实验组低;(2)加入TNFR2封闭抗体后,TNF-α诱导的Tc9细胞的凋亡水平增加,增殖能力下降;(3)TNF-α诱导的Tc9细胞的p-STAT5和p-IKKα/β分子表达量增加;应用STAT5、NF-κB封闭抗体后,TNF-α促进Tc9细胞的生成和IL-9的表达被抑制。结论:TNF-α通过结合TNFR2促进Tc9细胞分化、存活以及增殖;STAT5、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TNF-α促进Tc9细胞分化的过程。

赵萍[3](2020)在《干扰素负向调控NLRP3炎性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T、B细胞活化、大量不同的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IC)形成和多组织器官受损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育龄期青年女性多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参与SLE发病的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激素水平和免疫调节等。SLE发病的免疫学机制几乎覆盖了整个免疫系统网络,其中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固有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s)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s)从而发挥清除外来病原体和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作用,被认为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系统。在目前发现的PRRs中,部分NOD样受体(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NLRs)可被激活,形成一种胞内高分子量蛋白复合体即“炎性小体”。后者将半胱天冬酶-1(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1)激活,并促进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IL-1β)的形成和活化,并以活性形式发挥调节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的作用。已报道的炎性小体主要有:IPAF(ice-protease-activating factor)和AIM2(absent in melanoma 2)、Nod样受体蛋白1(Nod-like receptor protein1,NLRP1)、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3,NLRP3),其中NLRP3炎性小体研究最为广泛。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发现,与健康人相比,NLRP3炎性体组分(NLRP3、Caspase-1、ASC)和IL-1β的mRNA及蛋白表达在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显着降低,并与病情活动相关指标(抗ds-DNA抗体、SLEDAI评分、抗AnuA抗体等)等负相关,表明NLRP3炎性体的失活参与SLE发病,推测NLRP3可能是SLE的保护性因子,但其如何发挥作用,尚未完全阐明。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细胞因子,在体内主要发挥抗病毒感染、抗细胞增殖、有效调控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活化等作用。其与细胞膜表面的相应受体IFNAR结合,进而激活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Janus Kinase,JAK),并引起受体分子的二聚化。激酶JAK催化结合在受体上的信号转录因子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蛋白发生磷酸化修饰使其活化,磷酸化的STAT二聚化并转移至细胞核内与靶基因结合,从而调控基因的转录。JAK-STAT信号通路功能广泛,在免疫反应与免疫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SLE患者血清存在I型和III型干扰素的高表达,并且与SLE病情活动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推测,SLE患者存在干扰素负向调控NLRP3炎性体的机制,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干扰素等因子在SLE患者的表达探讨干扰素负向调控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在SLE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分别纳入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SLE患者42例(SLE组)及同期该院查体中心的健康人30例(健康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PBMC中IFN-α、IFN-β、IFNλ1、NLRP3炎性小体组分(ASC、NLRP3、Caspase-1)及其下游因子IL-18、IL-1β的mRNA表达量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Human Magnetic Luminex Assay法检测血清IFN-α、IFN-β、IL-18、IL-1β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e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IFNλ1的表达水平。分析上述指标表达量及其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情活动评价等资料的相关性。结果:1.RT-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PBMC中IFN-α、IFN-β、IFN-λ1、NLRP3、IL-1β mRNA呈低表达(P<0.0001;P<0.0001;P<0.0001;P=0.006;P=0.0007);ASC、IL-18的mRNA表达量呈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28;P=0.8078),Caspase-1的mRNA表达量在SLE组与健康对照组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741)。2.ELISA及Luminex实验结果显示:SLE组血清IFN-α、IFN-β、IFN-λ1、IL-18和IL-1β表达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3;P=0.0371;P=0.0126;P<0.0001;P=0.0089)。3.与SLE经治组相比,SLE初诊组PBMC中IFN-α、IFN-β、IFN-λ1、ASC、Caspase-1、NLRP3、IL-18、IL-1β mRNA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P=0.077、0.276、0.59、0.98、0.159、0.179、0.348、0.307)。4.与SLE初诊组相比,SLE经治组血清IFN-β呈低表达(P=0.018),IFN-α、IFN-X1、IL-18和IL-1β在两组间表达无明显差异(P=0.125;P=0.276;P=0.06;P=0.291)。5.与SLE无肾损害组相比,LN组IPBMC中IFN-α IFN-β、IFN-λ1、NLRP3炎性小体组分及下游因子m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异(0.4869±0.6729 vs 0.6555±0.8109(P=0.22)、0.7963±0.6131 vs 0.8543±0.3290(P=0.04)、0.6673±0.7690 vs 0.4704±0.3450(P=0.953)、0.3914±0.1553 vs 0.4619±0.2427(P=0.555)、0.8063±0.3089 vs 0.8162±0.4344(P=0.734)、0.4679±0.6313 vs 0.2952±0.1729(P=0.768)、0.7942±0.7023 vs 0.6867±0.3172(P=0.913)、0.5349±1.1838 vs 0.2251 ±0.3171(P=0.639))。6.与SLE无肾损害组相比,LN组血清IFN-α、IFN-β表达量较高:2.3692+1.8534 vs 8.5890±6.1574(P=0.006)、7.4972±15.6107 vs 88.6778±157.9863(P=0.006);IL-18、IL-1 β的表达量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7.6416±234.5273 vs 659.7910±499.0469(P=0.745)、3.6400±0.6842 vs44.5550±97.8658(P=0.147));LN组血清IFN-λ1的表达量较低:145.9535±46.6974 vs 125.2203±28.57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7.SLE不同疾病活动度组患者PMBC中IFN-α、IFN-β、IFNλ1、NLRP3炎性小体各组分及其下游细胞因子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仅Caspase-1在轻度活动组较重度活动组高表达(0.9359±0.3899 vs 0.6196±0.1350,P=0.027),而IFN-α、IFN-β、IFN-λ1、ASC、NLRP3、IL-18、IL-1β在SLE不同疾病活动度组间均无明显差异。8.在SLE不同疾病活动度组患者血清中,IFN-α、IFN-β在重度活动组呈高表达(1.6775±0.4757 vs 9.0738±6.1409(P=0.05)、2.0365±0.6734 vs 9.0738±6.1409(P=0.009)、3.6708±3.8431 vs 9.0738±6.1409(P=0.044);2.4875±0.5950 vs 100.8529±178.6054(P=0.01)、10.5641±21.1690 vs 100.8529±178.6054(P=0.014)、10.9615±23.3644 vs 100.8529±178.6054(P=0.024)),IFN-λ1、IL-18、IL-1β在不同疾病活动度组表达无明显差异。9.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LE组PBMC中IFN-α mRNA表达量和IFN-β表达量存在正相关(r=0.43 71,P=0.0016);与IFN-λ1、ASC、Caspase-1、NLRP3、IL-18、IL-1βmRNA表达量无相关性(r=0.2280、0.0065、0.0751、0.0647、0.0580、-0.2138,P=0.1464、0.9675、0.6366、0.6841、0.7223、0.1853)。IFN-β mRNA表达量与IFN-λ1、ASC、Caspase-1、NLRP3、IL-18、IL-1β mRNA表达量均无相关性(r=0.2288、-0.1390、0.0620、0.2813、-0.0175、-0.0854,P=0.1450、0.3801、0.6967、0.0711、0.9144、0.6004)。IFN-λ1 mRNA表达量与ASC、Caspase-1、NLRP3、IL-18、IL-1β mRNA表达量无相关性(r=0.1739、0.2123、0.0006、-0.2066、-0.1423,P=0.2707、0.1770、0.9972、0.2010、0.3810)。NLRP3 mRNA表达量与IL-1β mRNA表达量成正比(r=0.4749,P=0.002),与ASC、Caspase-I、IL-18 mRNA表达量无相关性(r=-0.0295、0.1734、-0.1087,P=0.8529、0.2720、0.5042)。ASC mRNA表达量与Caspase-1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r=0.6904,P<0.0001),与IL-18、IL-1β mRNA表达量无相关性(r=0.1854、0.0273,P=0.2520、0.8672)。Caspase-1 mRNA表达量与IL-18、IL-1β均无明显相关性(r=-0.0028、0.1977,P=0.9865、0.2214);IL-18 mRNA表达量与IL-1β表达量无明显相关性(r=0.1177,P=0.4696)。10.SLE组 PBMC 中 IFN-α、IFN-β、IFN-λ1、NLRP3 炎性小体各组分及IL-18、IL-1βmRNA表达量与SLE病情活动评价指标(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抗AnuA抗体、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关分析10.1 SLE组PBMC中IFN-α mRNA表达量与ESR、CRP表达量呈负相关(r=-0.3256、-0.3675,P=0.0354、0.0167),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抗AnuA抗体表达量无相关性(r=0.0238、-0.1778、0.1052,P=0.8812、0.2600、0.5075)。10.2 SLE组PBMC中IFN-β mRNA表达量与ESR、CRP表达量呈负相关(r=-0.4128、-0.3332,P=0.0066、0.0311),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抗AnuA抗体表达量无相关性(r=0.0545、-0.0010、0.1144,P=0.7316、0.9930、0.4706)。10.3 SLE组PBMC中IFN-λ1 mRNA表达量与CRP表达量呈负相关(r=-0.3486,P=0.0237),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抗AnuA抗体、ESR表达量无相关性(r=-0.0952、-0.0869、-0.0404、-0.1653,P=0.5489、0.5842、0.7997、0.2955)。10.4 SLE组PBMC中NLRP3 mRNA表达量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抗AnuA抗体、ESR 和 CRP 表达量无相关性(r=-0.0228、0.0034、0.0803、-0.2083、-0.1408,P=0.8859、0.9829、0.6131、0.1857、0.3740)。10.5 SLE组PBMC中ASC mRNA表达量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抗AnuA抗体、ESR和CRP表达量无相关性(r=-0.1331、-0.1377、-0.2149、-0.0587、-0.2194,P=0.4008、0.3905、0.1717、0.7120、0.1626)。10.6 SLE组PBMC中Caspase-1 mRNA表达量与 SLEDAI评分负相关(r=-0.3566,P=0.0205),与抗ds-DNA抗体、抗AnuA抗体、ESR和CRP表达量无相关性(r=-0.2707、-0.2687、-0.0701、-0.1494,P=0.0830、0.0853、0.6594、0.3451)。10.7 SLE组PBMC中IL-18 mRNA表达量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抗AnuA抗体、ESR 和 CRP 表达量无相关性(r=0.1039、-0.1843、-0.1082、-0.0235、-0.0121,P=0.5234、0.2550、0.5062、0.8857、0.9409)。10.8 SLE组PBMC中IL-1βmRNA表达量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抗AnuA抗体、ESR和CRP表达量无相关性(r=-0.0613、-0.1093、-0.0330、-0.0931、-0.1371,P=0.7069、0.5020、0.8398、0.5677、0.3987)。1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LE组血清IFN-α表达量与IFN-β、IL-18、IL-1β表达量呈正相关(r=0.5820、0.3346、0.7511,P<0.0001、P=0.0303、0.0197),与IFN-λ1表达量无相关性(r=-0.0261,P=0.8694)。IFN-β表达量与IL-1β表达量呈正相关(r=0.9489,P<0.0001),与IFN-λ1、IL-18表达量无相关性(r=-0.0762、0.2887,P=0.6360、0.0672)。IFN-λ1 表达量与IL-18、IL-1β表达量无相关性(r=0.1539、-0.2979,P=0.3306、0.4362)。IL-18表达量与IL-1β表达量无相关性(r=-0.3660,P=0.3326)。1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LE组血清IFN-α表达量与抗AnuA抗体、SLEDAI、抗SM抗体、抗rRNP抗体呈正相关(r=0.3160、0.5303、0.4850、0.4033;P=0.0415、0.0003、0.0011、0.0081),与C3、C4呈负相关(r=-0.5045、-0.5491,P=0.0007、0.0002)。血清IFN-β表达量与抗AnuA抗体、SLEDAI、24小时尿蛋白定量、抗rRNP抗体呈正相关(r=0.3297、0.5589、0.3887、0.3620;P=0.0353、0.0001、0.012、0.02),与C3、C4呈负相关(r=-0.4526、-0.4724,P=0.003、0.0018)。血清IFN-λ1表达量与C3、CRP呈正相关(r=0.3237、0.3391;P=0.0365、0.028)。血清IL-18与IgE呈正相关(r=0.3067,P=0.0482);血清IL-1β与SLEDAI、IgM呈正相关(r=0.7095、0.8463,P=0.0323、0.004),与C4呈负相关(r=-0.8652,P=0.0026)。结论:1.Ⅰ型和Ⅲ型IFN在SLE患者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存在差异,与SLE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并与SLE疾病活动相关,I型IFN参与LN的发病。2.在SLE患者PBMC中IFN、NLRP3炎性小体均呈低表达,IFN对NLRP3炎性小体可能呈负性激活作用,但IFN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并非单独依赖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调控。3.SLE患者PBMC中Caspase-1 的表达与ASC呈正相关,与IFN-α、IFN-β、IFN-λ1、NLRP3无明显相关性,推测其在SLE患者PBMC中的表达除受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外,可能存在其他调控Caspase-1表达的信号通路。4.SLE患者PBMC中NLRP3的表达与IL-1β正相关,血清IFN-α的表达与IL-18、IL-1β的表达呈正相关,IFN-β的表达与IL-1β呈正相关;IL-18和IL-1β的成熟与活化的介导可能不仅仅与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调控相关相关,与I型干扰素也密切相关。

孙莹莹[4](2020)在《髓样树突状细胞中cofilin 1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SAA患者mDC内cofilin 1表达水平,及其对mDC和下游效应T淋巴细胞的影响,探索cofilin 1在SAA免疫发病中的作用,为完善SAA免疫发病机制,寻求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一,通过流式细胞术、WB方法检测30例SAA患者(初治15例、完全缓解15例)和15名健康对照者mDC内cofilin 1蛋白表达水平,并将SAA患者cofilin 1水平与其血常规、免疫指标作相关性分析。通过q RT-PCR方法检测三组患者mDC内cofilin 1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二,应用RNAi技术敲低SAA患者mDC内cofilin 1表达水平,对敲低前后的mDC进行如下检测: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吞噬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F-actin。三,将cofilin 1敲低前后的SAA患者mDC与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共培养上清Th1和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foxp3的表达水平。四,将cofilin 1敲低前后的SAA患者mDC与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CFSE检测各组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状况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水平变化。结果一,流式检测初治SAA患者mDC内cofilin 1水平[(70.37±22.7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39.65±23.43)%,P=0.006]及SAA完全缓解者[(43.97±21.23)%,P=0.002],完全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SAA患者mDC内cofilin1水平,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显着负相关(r=-0.57,P=0.0026),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显着负相关(r=-0.49,P=0.0134),与血小板计数显着负相关(r=-0.57,P=0.0028),与血红蛋白水平显着负相关(r=-0.47,P=0.0192),与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显着负相关(r=-0.4089,P=0.0424);与CD4+/CD8+比值显着负相关(r=-0.62,P=0.0010),与IL-2浓度显着正相关(r=0.56,P=0.0037),与IFN-γ浓度显着正相关(r=0.56,P=0.0037)。WB检测显示SAA初治患者mDC内cofilin 1表达水平高于SAA完全缓解者及健康对照者。q RT-PCR检测提示SAA初治组患者骨髓培养mDC内cofilin 1的m RNA相对表达量(9.13±10.32)显着高于完全缓解组(2.91±3.08,P=0.049)和健康对照组(1.74±1.70,P=0.020)。二,经q RT-PCR和WB验证成功敲低mDC中cofilin 1水平,蛋白敲低水平为31.6%。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C吞噬功能显示敲低组显着低于阴性转染组[(22.64±12.53)%vs(40.07±11.90)%,P=0.000],免疫荧光实验支持上述结果。Transwell检测mDC迁移功能结果示cofilin 1敲低组显着低于阴性转染组(45.08±31.98 vs 67.75±38.07,P=0.044)。流式细胞术检测mDC表面CD86表达水平示敲低组显着低于阴性转染组[(73.80±17.18)%vs(77.26±14.39)%,P=0.034]。Cofilin 1敲低组与阴性转染组之间mDC增殖、凋亡、CD80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cofilin 1敲低组F-actin含量增高,细胞突起密度增加,发生明显的重构。三,流式细胞术检测mDC与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CD4+T淋巴细胞分泌Th1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阴性转染组相比,cofilin 1敲低组IL-2浓度降低[(179.48±180.52)pg/ml vs(216.32±203.24)pg/ml,P=0.024],TNF-α浓度降低[(178.08±146.00)pg/ml vs(232.48±157.75)pg/ml,P=0.017],IFN-γ浓度降低[(2499.71±2051.73)pg/ml vs(3020.96±2340.99)pg/ml,P=0.023];Th2相关细胞因子仅IL-6浓度降低(357.19±237.02)pg/ml vs(435.74±325.01)pg/ml,P=0.047],IL-4和IL-10浓度无差异。Cofilin 1敲低前后共培养体系Treg表达foxp3水平无差异。四,CFSE检测mDC与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CD8+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显示cofilin 1敲低组CD8+T淋巴细胞CFSE平均荧光强度为显着高于阴性转染组(1610313.97±1182187.85 vs 1107368.41±901731.27,P=0.028)。流式细胞术检测cofilin 1敲低组CD8+T淋巴细胞分泌穿孔素显着低于阴性转染组[(29.39±15.51)%vs(31.71±14.99)%,P=0.023],cofilin 1敲低组CD8+T淋巴细胞分泌颗粒酶B显着低于阴性转染组[(15.49±10.89)%vs(23.35±10.56)%,P=0.019]。结论一,初治SAA患者mDC内cofilin 1蛋白水平高于完全缓解者和健康对照者。SAA患者mDC内cofilin 1水平和患者的免疫状态、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cofilin 1水平越高,免疫紊乱越严重,病情越重。q RT-PCR检测发现cofilin 1m RNA升高,提示cofilin 1在转录水平即升高。二,经RNAi技术敲低SAA患者mDC内cofilin 1,可通过F-actin重构,降低mDC吞噬、迁移功能以及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水平。对mDC增殖、凋亡、CD80表达无影响。三,Cofilin 1能够增加SAA患者mDC刺激CD4+T淋巴细胞分泌Th1相关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和Th2相关细胞因子(IL-6)的能力,以Th1为着。对Treg表达Foxp3能力无影响。四,Cofilin 1能够增加SAA患者mDC刺激CD8+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的能力。五,SAA患者中cofilin 1表达水平或许可以作为SAA诊断和评价的新指标,有望成为SAA治疗的新靶点。

杨苏琴[5](2020)在《柴朴汤对肝郁型哮喘小鼠模型中MAL,CADM1,IL-33,TSLP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柴朴汤对肝郁型哮喘小鼠模型中MAL,CADM1,IL-33,TSLP的影响。方法:以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干预,建立肝郁型哮喘小鼠模型。将30只6周龄大小的雌性Balb/c小鼠(体重20±2g),按体重进行编号,随机表随机分为5组(n=6):正常组(A组),哮喘组(B组),肝郁型哮喘组(C组,以下简称肝郁组),柴朴汤+肝郁型哮喘组(D组,以下简称柴朴汤组),地塞米松+肝郁型哮喘组(E组,以下简称地塞米松组)。购得小鼠后,将其进行1周的适应性喂养。第一阶段:第1-28天建立肝郁型模型,对C-E组进行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包括禁食48h(因预实验中禁食48h后小鼠死亡率高,此次禁食24h)、禁水48h、束缚、夹尾、潮湿垫料、昼夜颠倒、噪音、冰泳等,每次随机(抓阄法,每次抽取两种刺激方法,抽完为止)选取上述两项干预措施,A-B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结束后检测A组与C组小鼠体重、糖水消耗量、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评价肝郁型模型。第二阶段:B-E组于第0天和第7予以10μgOVA+400μgAL(OH)3+0.2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A组予以生理盐水0.2ml腹腔注射。B-E组于第21天开始置于自制的密闭有机小箱,予以1%OVA用超声雾化机进行雾化,每天雾化一次,每次雾化30min,连续雾化7天,D组每次雾化前半小时予以0.3ml柴朴汤(1.5g/kg)灌胃,E组每次雾化前半小时予以地塞米松0.3ml腹腔注射(1mg/kg)。A组予以生理盐水雾化。最后一次雾化24小时后取小鼠肺组织行HE染色,WB检测CADM1、MAL、IL-33、TSLP蛋白表达,PCR检测上述因子的mRNA表达量。结果:1.肝郁模型的鉴定:(1)体重比较:造模完成后,肝郁组体重增长明显小于正常组体重增长(P<0.05);(2)糖水消耗实验:造模结束后,肝郁组糖水消耗量较正常组糖水消耗量少(因每组小鼠糖水消耗量少,不便做统计分析);(3)强迫游泳不动时间:造模结束后,肝郁组较正常组时间长(P<0.05)。2.HE染色显示正常组小鼠肺组织未见明显气道炎性改变,管腔结构规则,管壁无增厚;哮喘组及肝郁组小鼠支气管管腔不规则、狭窄,管壁增厚,上皮细胞大量脱落,支气管内见大量炎症细胞及粘液分泌;柴朴汤组及地塞米松组支气管病理改变较哮喘组及肝郁组减轻。3.WB结果显示MAL,CADM1蛋白表达量在哮喘组及肝郁哮喘组的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5);柴朴汤及地塞米松组MAL,CADM1蛋白表达量较肝郁组明显增加(P<0.05);IL-33、TSLP蛋白表达量在哮喘组及肝郁组中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IL-33、TSLP蛋白在柴朴汤及地塞米松组中表达量均较肝郁组明显减少(P<0.05)。4.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MAL,CADM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哮喘组及肝郁组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且肝郁组中MAL及CADM1的mRNA表达量相较于哮喘组更低(P<0.05);在柴朴汤及地塞米松组中,MAL及CADM1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肝郁组(P<0.05),且柴朴汤组对MAL及CADM1 mRNA的上调比地塞米松组更明显(P<0.05)。IL-33、TSLP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哮喘组及肝郁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且肝郁组中TSLPmRNA升高更明显(P<0.05);在柴朴汤及地塞米松组中,IL-33、TSLP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肝郁组(P<0.05),且柴朴汤组中IL-33及TSLPmRNA的表达量较地塞米松组更低(P<0.05)。结论:1.MAL、CADM1、IL-33、TSLP参与肝郁型哮喘病理发生发展过程;2.柴朴汤可上调MAL、CADM1,下调IL-33、TSLP在肝郁型哮喘小鼠中的表达,减轻肝郁型哮喘气道炎症反应,缓解哮喘病情。

王月月[6](2020)在《哮喘中miR-29b、miR-29c调控CD4+T细胞极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miR-29b、miR-29c、B7H3在哮喘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研究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iR-29b、miR-29c、B7 H3mRNA(信使RNA)的表达,探讨其在哮喘中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就诊并符合哮喘诊断的患儿48例作为哮喘组,其中急性发作期患儿25例,非急性发作期23例,选取同期行外科择期手术的患儿15例作为对照,采取外周血并分离PBM C,提取RNA并进行逆转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测定miR-29b、miR-29c、B7H3mRNA的表达并收集患儿的哮喘家族史、变应性疾病史等。结果:1.哮喘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变应性疾病发生率(68%)高于其他两组(34.8%、33.3%),P=0.032,正常组的哮喘家族史(0%)远低于其他两组(52%、60.9%),P=0.001,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2.哮喘急性发作期组PBMC中B7H3表达量高于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组与正常组(表达量分别为:0.59±0.10、0.35±0.07、0.13±0.25),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正常组 PBMC 中 miR-29b表达量明显高于哮喘患儿非急性发作期组与急性发作期组(表达量分别为:1.01±0.26、0.43±0.21、0.20±0.18),P<0.0001,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组 miR-29b 表达量高于哮喘急性发作期组,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儿童PBMC中miR-29b、miR-29c表达高于哮喘儿童、B7H3mR NA的表达低于哮喘儿童,初步猜想miR-29b、miR-29c对于哮喘儿童具有保护作用,而B7H3加重炎症反应。第二部分miR-29c调控巨噬细胞B7H3表达促进CD4+T细胞分化及作用机制目的:探讨miR-29c调控巨噬细胞B7H3的表达影响CD4+T细胞的分化的机制。方法:1.THP-1细胞用PMA(佛波酯)试剂诱导分化为单核巨噬细胞。2.调节相关基因(miR-29c、B7H3)表达后的巨噬细胞与CD4+T细胞共培养3天,收集CD4+T细胞进行T-bet(T盒转录因子21)、GATA3(GATA结合蛋白3)、R OR-γt(孤儿核受体)mRNA水平的检测,收集上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1 isa)进行IFN-γ、IL-4、IL-17 的检测。2.分组:a)THP-1+EV(miRNA):miR NA空载慢病毒侵染THP-1细胞,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后与CD4+T细胞共培养;b)THP-1+miR-29c:过表达miR-29c慢病毒侵染THP-1细胞,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后与CD4+T细胞共培养;c)THP-1+sh-miR-29c:沉默miR-29c慢病毒侵染THP-1细胞,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后与CD4+T细胞共培养;d)THP-1+EV(miR NA)+EV(mRNA):miRNA空载慢病毒与mRNA空载慢病毒共侵染THP-1细胞,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后与CD4+T细胞共培养;e)THP-1+miR-29c+B7H3:过表达miR-29c慢病毒与过表达B7H3慢病毒共侵染THP-1细胞,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后与 CD4+T 细胞共培养;f)THP-1+sh-miR-29c+sh-B7H3:沉默 miR-29c 慢病毒与下调B7H3慢病毒共侵染THP-1细胞,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后与CD4+T细胞共培养。结果:1.THP-1+EV(miRNA)组与 THP-1+EV(miRNA)+EV(mRNA)组比较得知miR-29c、B7H3表达正常的巨噬细胞对Th0细胞的分化基本无影响;THP-1+EV(miRNA)组与 THP-1+miR-29c 组、THP-1+sh-miR-29c 组比较可知过表达miR-29c的巨噬细胞可促进CD4+T细胞表达T-bet、ROR-γt,抑制GATA3的表达,促进 Th0 细胞向 Th1、Th17 细胞分化;THP-1+miR-29c 组与 THP-1+miR-29c+B7 H3 组比较及 THP-1+sh-miR-29c 与 THP-1+sh-miR-29c+sh-B7H3 比较可知巨噬细胞过表达B7H3可抑制CD4+T细胞表达T-bet、ROR-γt,促进GATA3的表达,促进 Th0 细胞向 Th2 细胞分化。THP-1+sh-miR-29c 与 THP-1+sh-miR-29c+sh-B7H3比较可知,巨噬细胞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可通过巨噬细胞低表达miR-29c从而使巨噬细胞B7H3mRNA增多实现。2.THP-1+EV(miRNA)组与THP-1+miR-29c组、THP-1+sh-miR-29c组比较可知巨噬细胞过表达miR-29c可促进IF N-γ、IL-17 分泌,抑制 IL-4 的分泌;THP-1+miR-29c 组与 THP-1+miR-29c+B7 H3 组比较及 THP-1+sh-miR-29c 与 THP-1+sh-miR-29c+sh-B7H3 组比较可知巨噬细胞过表达B7H3可抑制IFN-γ、IL-17分泌,促进IL-4分泌。THP-1+sh-miR-29 c与THP-1+sh-miR-29c+sh-B7H3比较可知,巨噬细胞促进T细胞分泌IL-4可通过巨噬细胞低表达miR-29c从而使巨噬细胞B7H3mRNA增多实现。结论:下调miR-29c的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增加B7H3mRNA的表达,促进Th0细胞向Th2型细胞分化。第三部分下调miR-29b的巨噬细胞对于Th0细胞极化的影响目的:探讨miR-29b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调节巨噬细胞B7H3、STAT 3表达促进Th0细胞极化的机制。方法:1.接种THP-1细胞,加终浓度为50ng/ml的PMA培养6h后,换无P MA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4h,然后用LV526、LV527和NC病毒侵染诱导成功的巨噬细胞,24h收集样品进行qPCR检测,分析miR-29b上、下调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2.用LV526、LV527和NC病毒侵染诱导成功的巨噬细胞形成miR-29b干扰、miR-29b过表达以及正常对照组,培养24h后收集细胞检测STAT3和B7H3 mRNA表达变化,WB检测STAT3和B7H3蛋白表达变化。3.验证ST AT3为miR-29b的靶基因:接种THP-1细胞,加终浓度为50ng/ml的PMA培养6h后,换无PMA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4h,然后用LV528、LV529和NC病毒侵染诱导成功的巨噬细胞形成miR-29b干扰、miR-29b过表达以及正常对照组,48h进行荧光素酶分析来验证STAT3为miR-29b的靶基因。构建STAT3-3’-UT 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并分为3组“miR-29b+STAT3-3’-UTR”、“miR-29b+STAT3-mut-3’-UTR”、“miR-29b+荧光素酶空载”。4.不同处理方式的巨噬细胞与初始T细胞共培养3天,qpcr检测T-bet、GATA3、ROR-yt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沉默表达 miR-29b后IL-4Rα、IL-4、IL-5、IL-13、CD206 明显升高,而IFN-γ下降,提示miR-29b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向M2极化。2.巨噬细胞过表达miR-29b,STAT3、B7H3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下降;抑制miR-29b,STAT3、B7H3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上升。2.巨噬细胞STAT3与B7H3mRN A的表达成显着正相关(r=0.9737,P<0.0001)。3.STAT3是miR-29b的靶基因。4.巨噬细胞与初始T细胞共培养,可促进初始T细胞即Th0细胞向Th2方向分化,其中下调miR-29b的巨噬细胞促进作用更明显。结论:在巨噬细胞中下调miR-29b,可促进巨噬细胞向M2极化。在巨噬细胞中下调miR-29b,可使靶基因B7H3及STAT3表达增加,使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

范西惠[7](2020)在《屋尘螨变应原蛋白通过活化PAR2参与局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鼻黏膜的一种炎症反应性疾病,主要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Th2免疫应答。变应性鼻炎的主要临床症状是鼻腔发痒、频繁连续数个喷嚏、清水样涕、鼻塞。局部变应性鼻炎(local allergic rhinitis,LAR)是指具有非特异性体质的患者暴露于变应原后,鼻黏膜出现肥大细胞活化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I型变态反应,同时也出现类似变应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与经典的AR不同的是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检查均未能找到明确的过敏原。SPT和外周血sIgE检测主要反映了机体全身的特异质状态,并不能准确反应鼻腔这个靶器官的局部过敏状态。在对LAR患者进行鼻腔变应原激发试验时,可诱发典型的AR症状,提示LAR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于经典的AR,可能存在非IgE介导的炎症机制参与了LAR的发病。AR经典的发病机制是Th1/Th2细胞失衡理论,Th2细胞因子表达占优势表达,Th1细胞因子受到抑制。IL-4是Th2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IgE的产生依赖于IL-4,而LAR患者血清中未能检测出sIgE,这表明Th2细胞免疫应答在LAR不占主导作用。目前所知Th17细胞与Th1细胞有交互调节作用,而且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A与AR的症状正相关,IL-17A可能参与了LAR的发病。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分别为鼻部变态反应的初级和次级效应细胞,肥大细胞激活后可释放炎性介质类胰蛋白酶(Tryptase),与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s 2,PAR2)结合后使肥大细胞活化得到正反馈调节。肥大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化学趋化因子,选择性地募集嗜酸性粒细胞迁移,并在鼻黏膜浸润,活化后释放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对鼻黏膜进行毒性损害。本研究以PAR2为切入点,通过屋尘螨变应原蛋白通过激活PAR2后Th1/Th2/Th17细胞因子的变化,来阐明LAR可能的发病机制。第一部分LAR小鼠模型的建立目的:通过屋尘螨变应原蛋白鼻腔致敏方式构建并评估LAR小鼠模型。研究方法:将实验小鼠分为4组,鼻腔致敏组、鼻腔致敏对照组、腹腔致敏组、腹腔致敏对照组。鼻腔致敏组采用屋尘螨(house dust mite,HDM)变应原蛋白鼻腔滴药致敏,致敏期为14天的方式建立LAR小鼠模型,PBS为空白对照。腹腔致敏组以屋尘螨变应原腹腔注射致敏建立的传统的AR小鼠模型作阳性对照。采用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观察各组小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情况,以及鼻黏膜的病理学改变,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鼻腔灌洗液组胺的测定及血清屋尘螨sIgE的测定,结合行为症状学评分判断LAR动物模型是否成功。结果:HDM激发后,鼻腔致敏组和腹腔致敏组小鼠均出现了明显的喷嚏、挠鼻及流涕的表现,总计分>5分,同各组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鼻腔致敏组小鼠和腹腔致敏组小鼠的鼻黏膜可见明显的炎症反应,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下血管扩张,腺体增生;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多少不等的肥大细胞,对照组的鼻黏膜无以上表现。鼻腔致敏组和腹腔致敏组小鼠鼻腔灌洗液中组胺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腹腔致敏组血清总IgE及HDM sIgE较对照组均升高,而鼻腔致敏组总IgE及HDM sIgE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鼻腔致敏组小鼠出现了传统腹腔致敏构建的AR模型症状,鼻腔激发后鼻腔灌洗液中组胺升高,而血清HDM sIgE阴性,鼻黏膜呈现变应性炎症反应,成功的模拟了LAR的特征性改变。第二部分HDM诱发小鼠在不同致敏时程中免疫反应特征的研究目的:延长LAR小鼠动物模型的致敏时程,比较在不同致敏时程变应原暴露模式下,血清sIgE水平与屋尘螨暴露时间的关系,探讨Th1/Th2/Th17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明确LAR是否存在着非IgE介导的炎症反应。研究方法:采取不同的致敏时程建立小鼠不同表型的AR模型:致敏期14天为鼻腔短时程致敏组,致敏期28天为鼻腔长时程致敏组,并用PBS作为各组的空白对照。通过流式细胞因子微球检测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y,CBA)测鼻黏膜组织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的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总IgE、sIgE和鼻腔灌洗液中组胺的变化,比较不同致敏时程变应原暴露模式下以上指标的变化。结果:鼻腔短时程致敏小鼠和长时程致敏小鼠的在末次鼻腔激发后,喷嚏、挠鼻及流涕症状总计分均大于5分,鼻腔黏膜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应性炎症反应。短时程致敏组小鼠血清总IgE及HDM sIgE和对照组比较无变化,随着致敏时程的延长,小鼠血清总IgE及HDM sIgE升高,LAR演变成AR。短时程致敏小鼠鼻黏膜组织中Th17细胞因子(IL-17A)明显升高、Th1细胞因子(IFN-γ、IL-2)明显降低、而Th2细胞因子(IL-4、IL-10)无明显变化,随着致敏时的延长,Th17细胞因子(IL-17A)又逐渐下降,Th2细胞因子(IL-4、IL-10)逐渐上升,Th1细胞因子(IFN-γ、IL-2)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随着鼻腔变应原暴露时间的延长,LAR模型逐渐演变为AR模型。Th1/Th2/Th17细胞因子均参与了变应性炎症反应;在LAR的发病中,Th1/Th17反应调控占主导作用,IL-17A的产生间接抑制了sIgE的生成。第三部分PAR2在HDM变应原诱发小鼠LAR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PAR2在HDM变应原诱导小鼠LAR中的作用研究。研究方法:将实验小鼠分为4组:LAR组、激动剂组、抑制剂组、正常对照组,采取屋尘螨变应原鼻腔致敏。免疫组化检测鼻黏膜PAR2在四组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小鼠鼻黏膜中PAR2、Tryptase及ECP的mRNA,流式CBA技术检测小鼠血清Th1/Th2/Th17细胞主要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显示PAR2呈现棕黄色颗粒黏膜下组织细胞胞浆中,激动剂使其表达增多,抑制剂使其不表达。激动剂可进一步加重小鼠鼻黏膜的损害,出现黏膜上皮层剥脱,结构的紊乱;抑制剂通过抑制PAR2活化后,阻止了鼻黏膜的变应性炎症反应。PAR2激动剂使鼻黏膜组织中Tryptase mRNA及ECP mRNA的表达增高,抑制剂刚好相反。PAR2激动剂诱导LAR小鼠血清IL-17A、IL-10进一步升高,IFN-γ进一步降低,对IL-4的作用不明显。抑制剂减轻了IL-17A、IL-10的升高和IFN-r的降低。结论:在LAR的发病中,屋尘螨变应原蛋白引起鼻黏膜的免疫炎症反应部分依赖于PAR2的激活,阻断鼻黏膜PAR2的激活,可阻止变应性炎症的发展,揭示PAR2可作为LAR治疗潜在的药物靶点。

王康莉[8](2020)在《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丁酸梭菌(CGMCC 9386)(Clostridium butyricum,CB)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挥发性脂肪酸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丁酸梭菌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分为三个试验:试验一,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研究丁酸梭菌及其代谢产物(丁酸、丁酸梭菌发酵上清液)对LPS刺激引起的免疫应激的调控作用。试验二,选择断奶仔猪为试验对象,探究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挥发性脂肪酸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三,选择断奶仔猪为试验对象,采用LPS进行刺激,进一步探究丁酸梭菌对仔猪免疫应激和和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试验一:采用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别添加丁酸梭菌、丁酸、丁酸梭菌发酵上清液进行处理,检测不同处理组的细胞形态、炎症因子和GPR41/43、MAPK信号通路关键位点的基因表达量,初步探究丁酸梭菌及其代谢产物对LPS刺激引起的巨噬细胞免疫应激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LPS刺激巨噬细胞使细胞形态受损,增殖减缓;细胞上清中LDH、IL-2和TNF-α含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LPS组细胞的GPR41、GPR43的mRNA表达量相较于阴性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而P38、JNK的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ERK的mRNA表达量则显着下降(p<0.05)。炎症巨噬细胞经1×105 cfu/mL丁酸梭菌、25μg/mL丁酸溶液、0.4%丁酸梭菌发酵上清液进行治疗处理和预防处理后,均有助于恢复细胞形态和增殖活力;细胞上清中LDH、IL-2和TNF-α含量均比LPS组显着降低(p<0.05);经1×105 cfu/mL丁酸梭菌、25μg/mL丁酸溶液、0.4%上清液治疗处理和预防处理后,细胞的GPR41、GPR43的mRNA表达量相较于LPS组显着升高(p<0.05),而P38、JNK的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ERK的mRNA表达量则显着升高。细胞试验结果表明,丁酸梭菌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调节PGR41、GPR43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减少免疫应激。试验二:选用180头28日龄的杜长大断奶仔猪,根据体重相近原则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其中处理1组为对照组(Con),饲喂基础日粮;处理2组为丁酸梭菌组(CB),饲喂基础日粮+丁酸梭菌6×109 cfu/kg;处理3组为益生菌对照组(EF),饲喂基础日粮+粪肠球菌1×1010 cfu/kg。试验期为28天,统计日增重、料重比、采食量和腹泻情况。在试验第14天和28天,每组选择6只猪,采集血样;在试验第28天,每组选择6只猪进行屠宰,取结肠内容物,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s)和肠道菌群。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着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p<0.05),显着降低料肉比和腹泻率(p<0.05)。在第28天时,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能显着提高仔猪血清中Ig A、IgG和IgM的含量(p<0.05),显着提高结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的含量(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丁酸梭菌可丰富结肠微生物区系,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提高了埃氏巨球形菌等有益菌的含量,相比于对照组,丁酸梭菌组仔猪结肠内容物丁酸梭菌含量显着增加(p<0.05)。试验结果表明,丁酸梭菌能增强仔猪免疫功能,增加肠道内VFAs的含量,平衡肠道微生物菌群,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试验三,选用180头28日龄的杜长大断奶仔猪,根据体重相近原则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其中处理1组为对照组(Con),饲喂基础日粮;处理2组为丁酸梭菌组(CB),饲喂基础日粮+6×109 cfu/kg丁酸梭菌;处理3组为益生菌对照组(EF),饲喂基础日粮+1×1010cfu/kg粪肠球菌。试验期为28天。在试验结束时,每组挑选12只仔猪,其中6只按25μg/kg体重注射LPS,另外6只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LPS或生理盐水处理后的第1.5小时和3小时,分别采集血样,用于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随后,将每组所选的12头仔猪进行屠宰,取空肠肠段和空肠粘膜,测定肠道形态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量。试验结果表明,丁酸梭菌对LPS刺激引起仔猪的免疫应激具有缓解作用,能够显着降低(p<0.05)因LPS刺激引起的血清中ALB、BUN、ALT、AST、IL-1β和TNF-α的升高,同时提高(p<0.05)机体ACP、SOD、T-AOC、IgA、IgG、IgM和IFN-γ含量。丁酸梭菌能显着提高(p<0.05)空肠绒毛的高度,缓解LPS刺激对空肠绒毛的损伤。LPS刺激显着提高(p<0.05)空肠粘膜TLR4、MyD88和NF-κB蛋白表达量,而丁酸梭菌能抑制由LPS刺激引起的TLR4、MyD88和NF-κB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并且降低了由LPS刺激引起的NF-κB p65的表达升高(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丁酸梭菌可调节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试验结果表明,丁酸梭菌能够缓解由LPS刺激导致的肝脏损伤,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提高抗氧化能力,保护肠道功能,通过调节肠道TLR4信号通路,缓解过度免疫应激,并有利于平衡肠道微生物菌群。综上所述,丁酸梭菌可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结肠内微生物区系平衡,从而提高VFAs的含量;缓解LPS诱导的肝脏损伤并降低炎症因子分泌,通过调节肠道TLR4信号通路,缓解机体过度免疫应激。

郎芯蕊[9](2020)在《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生长、免疫、抗氧化、胆固醇代谢及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肥育期猪为研究对象,在能量水平一致条件下,利用新饲料资源荞麦,并调整日粮蛋白水平、调节纤维水平,和添加荞麦中主要活性物质芦丁的方式,来探究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免疫、抗氧化、胆固醇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蛋白和纤维水平对各指标的影响是否具有互作效应。为获得可以提高肥育猪生长性能、健康状况,调节胆固醇代谢的荞麦日粮提供参考依据。选择体重相近(114.92±3.82kg)、健康状况良好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192头,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试验A1组:粗蛋白CP 16%,粗纤维CF 3.3%;A2组:在A1组的基础上添加0.068%芦丁;A3组:CP 16%,CF 6%;B1 组:CP 12%,CF 3.3%;B2 组:在 B1 组的基础上添加0.068%芦丁;B3组:CP 12%,CF 6%。试验期为30天。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择6头,共36头进行屠宰试验,采集血清、肝脏、肠道内容物等样品进行相关指标测定。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对肥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与低蛋白水平相比,高蛋白水平平均日增重提高了 6.21%(P<0.05),料重比降低了 6.56%(P<0.05);与低纤维水平相比,高纤维水平平均日增重降低了 4.19%(P<0.05),料重比提高了 2.84%(P<0.05);蛋白与纤维对生长性能的影响无互作效应(P>0.05);相同蛋白水平,添加芦丁平均日增重显着提高(P<0.05),料重比显着降低(P<0.05)。2、对屠宰性能的影响:高蛋白水平显着提高板油率(P<0.05);高纤维水平显着降低板油率;蛋白与纤维无互作效应(P>0.05);相同蛋白水平,添加芦丁板油率、背膘厚显着提高(P<0.05)。3、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高蛋白水平血清Urea含量显着提高(P<0.05);低纤维水平Glu、TG含量显着降低(P<0.05),TP、Glob、ALP显着提高(P<0.05);蛋白与纤维对TG含量的影响有互作效应(P<0.05);相同蛋白水平添加芦丁,血清TP、Glob、ALP显着提高(P<0.05),Glu、TG、Urea含量显着下降(P<0.05)。4、对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高蛋白水平血清IgG、IL-4含量显着提高(P<0.05),IL-2含量显着降低(P<0.05);高纤维水平IgG、IL-2含量显着提高(P<0.05),IL-4含量显着降低(P<0.05);蛋白和纤维无互作效应(P>0.05);相同蛋白水平添加芦丁,血清IgG、IL-4含量显着提高(P<0.05),IL-2含量显着降低(P<0.05)。5、对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高蛋白水平血清T-SOD活性显着提高(P<0.05);不同纤维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蛋白和纤维无互作效应(P>0.05)。相同蛋白水平添加芦丁,T-SOD活性显着提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6、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低蛋白水平肝脏、背最长肌总胆固醇含量显着下降(P<0.05);高纤维水平肝脏、背最长肌总胆固醇含量显着下降(P<0.05);蛋白和纤维对血清LDL-C的影响有互作效应(P<0.05);相同蛋白水平添加芦丁,血清LDL-C、肝脏、背最长肌总胆固醇含量显着降低(P<0.05),血清HDL-C含量显着提高(P<0.05)。与A1组相比,A3、B1组HMGCR、CYP7α1、LDLR、LXR mRNA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芦丁添加组HMGCR、LDLR、LXR mRNA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CYP7α1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7、对肠道健康的影响:高纤维水平十二指肠、空肠绒毛高度显着提高(P<0.05);不同蛋白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蛋白和纤维无互作效应(P>0.05)。高纤维水平菌群Simpson指数显着提高(P<0.05)、Shannon指数显着降低(P<0.05),多样性显着提高;门水平,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螺旋菌门、放线菌门和软壁菌门为主,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占88-92%,是肠道中的优势菌门,高蛋白水平显着降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提高拟杆菌门相对丰度。综上所述,高蛋白、低纤维日粮和芦丁可显着提高肥育猪生长性能、板油率、免疫指标;高蛋白日粮和芦丁可增强肥育猪抗氧化能力;低蛋白、高纤维日粮和芦丁显着降低血脂、肝脏胆固醇、背最长肌胆固醇含量,调节胆固醇代谢;高纤维日粮显着提高肠道绒毛高度和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善肠道健康,不同蛋白水平对肠道菌群结构影响显着。

陶艳丽[10](2019)在《慢性鼻-鼻窦炎上皮细胞中Brg1和β-catenin的表达及OM-85 BV对其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慢性鼻-鼻莫炎上皮细胞中Brg1及β-catenin的表达研究研究背景: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鼻黏膜发生慢性炎症改变,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炎性过程。根据欧洲EPOS指南,被分为两类,分别是: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和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鼻-鼻窦黏膜中,完整的黏液纤毛系统,联合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组成机械屏障,其中的上皮细胞还是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第一道防线。研究发现,大多数的CRSwNP患者的上皮出现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其主要的组织学特征就是黏膜的慢性炎症以及上皮组织异常重塑。鼻黏膜上皮细胞(nasal epithelial cells,NEpCs)具有屏障功能,严密调控着黏膜上皮的密闭性和渗透性,是呼吸道对抗外界刺激的重要屏障。完整的鼻黏膜上皮有效的阻止了病原体及有害物质对上皮下组织的侵害,还可通过调节其对炎性细胞的透过性而参与炎性反应。鼻黏膜上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会导致大量病菌进入黏膜下组织,引起鼻腔及鼻窦黏膜的炎性改变。慢性鼻-鼻窦炎典型的病理特征就是鼻上皮屏障的破坏与组织重塑。Brg1是哺乳动物中染色质重组复合物BAF(Brg1/Brm associated factor)的核心水解酶亚基,在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以及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Brg1通过ATP酶水解产能,能够通过与不同的启动子特异性结合来激活或者抑制上千种基因的表达,通过调控转录影响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DNA修复、细胞粘附以及细胞周期控制等。基于已经证实的Brg1在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肿瘤发生、神经元发育成熟、心脏发育和内耳发育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我们因此推测,CRS中的Brg1可能导致NEpCs的异常增殖和分化,参与了 CRS的上皮重塑进程。β-catenin属连环蛋白家族成员。在细胞内,主要通过结合特异的相关蛋白来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其中被广泛研究的主要是两个功能,一是作为经典Wnt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因子来协同调控T/LEF基因。二是结合钙粘素家族(Cadherin)参与细胞之间的粘附,在维持上皮屏障完整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β-catenin在细胞膜、浆、核的分布和空间位点的变化决定了其功能和效应的变化:当β-catenin与Cadherin形成复合体定位于细胞膜,发挥细胞间黏附功能时,它能够维持细胞的稳定性。若β-catenin自复合体解离,游离于胞浆时,β-catenin会在胞浆中逐渐积累,并且进入细胞核,活化Wnt/β-catenin通路,启动下游靶基因c-myc,cyclinDl等的转录,从而促进调节细胞的分化与增殖。由此可见β-catenin的膜-核转位状态决定了上皮细胞的稳定和增殖状态的转换。研究发现:Brg1可以通过直接调节β-catenin,从而影响Wnt信号通路:在正常情况下,Brg1能够与β-catenin结合,从而增强β-catenin-TCF复合物对目的基因的转录活性,维护细胞正常的稳定和分化。而在Brg1下调后,失去了ATP酶活性的Brg1则对Wnt信号通路表现出显性突变抑制的作用,随后介导了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破坏了生物体正常的发育过程。这些研究提示我们:Brg1与β-catenin在参与细胞增殖和分化精细调控方面,对Wnt信号通路具有相似的影响。综上所述,我们推测Brg1通过调控β-catenin而影响wnt信号,参与了 NEpCs的增殖与分化。因此,我们从Brg1调控NEpCs的增殖和分化这一关键点出发,用药物刺激人鼻黏膜上皮细胞(human nasal epithelial cells,HNEpCs)来模拟CRS的鼻黏膜上皮炎性状态,同时应用免疫荧光、Western等技术对鼻息肉组织和正常的下鼻甲黏膜组织进行一系列检测,来达到以下研究目的:①明确CRS的NEpCs中Brg1和β-catenin的表达变化及与NEpCs异常增殖和分化的相关性。②明确Brg1和β-catenin表达的改变对NEp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阐明Brg1调控鼻黏膜上皮细胞参与CRS发病的机制。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深入地阐明CRS上皮重塑的机制,为CRS的防治提供新的分子靶标和思路。研究方法:1.组织实验:我们将20名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CRSwNP)的患者作为实验组,14名患有鼻中隔偏曲且不伴有其他鼻部疾病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行鼻内窥镜手术的同时,留取CRSwNP患者的鼻息肉组织,以及单纯行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的下鼻甲黏膜组织作为标本。之后提取鼻息肉组织及下鼻甲黏膜中的总RNA和蛋白质,利用RT-PCR和Westerm blot等技术检测两类标本中Brg1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并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方法观察两类鼻黏膜上皮Brg1和β-catenin的表达模式和表达定位。2.细胞实验:购买并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HNEpCs)。用浓度为2.5μl/ml的TNF-α刺激HNEpCs来模拟CRS鼻黏膜上皮细胞的慢性炎症状态,并分别于TNF-α刺激后0h,6h,12h,24h,48h和72h检测细胞内的Brg1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等检测Brg1和β-catenin在正常的HNEpCs上的定位,以及被TNF-cα刺激后Brg1和β-catenin在HNEpCs上的表达模式和表达定位。研究结果:1.在我们的研究中,Brg 1和β-catenin在CRSwNP的鼻息肉组织及对照组的下鼻甲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且主要定位于鼻黏膜上皮细胞。CRSwNP患者的鼻黏膜中Brg1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中的Brg1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在正常对照组,β-catenin大部分在细胞膜表达,在CRSwNP组,β-catenin转移到核内。但是Brg 1在CRSwNP和正常对照组的定位表达没有明显的差异,均在细胞质和细胞核表达。2.在对HNEpCs的研究显示:用TNF-α刺激HNEpCs,随着药物刺激细胞的时间延长,Brg1和β-catenin的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从药物刺激后24h开始,下降趋势开始变得明显。Brg1和β-catenin表达模式的变化具体表现在:随着TNF-α刺激时间的延长,β-catenin从细胞膜定位转变为核定位,Brg1从细胞核部分转移到细胞质,这与我们之前观察到的组织染色结果相似。研究结论及意义:本研究表明:Brg1和β-catenin在鼻黏膜上皮细胞均有表达,均定位于鼻黏膜上皮层。来源于CRSwNP的鼻黏膜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较正常对照组出现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rg1和β-catenin的表达在异常增生的鼻息肉组织中出现明显的下降和细胞转位,这也在我们用TNF-cα刺激模拟炎症状态的HNEpCs中进一步得到证实。生长和增殖性能的这种本质上的不同可能是鼻息肉持续和异常重塑的起因。第二部分细菌溶解产物OM-85 BV对慢性鼻-鼻窦炎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研究背景: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国际及国内诊疗指南,CRS经常被分为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s CRSwNP)和不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s,CRSsNP)。引起CRS的病原菌多样化,有需氧菌,厌氧菌,真菌,病毒等,临床表现复杂且具有多样性,多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和嗅觉障碍等症状。CRS患者的鼻黏膜受损严重,并呈持续的炎症状态,治疗周期长,易反复。伴有鼻息肉的CRS的综合治疗效果更差,术后易复发,许多患有CRS的患者深受其困扰,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心理方面的疾病。OM-85 BV是提取自8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冻干溶解物,这些细菌均与呼吸道密切相关,包括:流感嗜血杆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菌、卡他奈瑟菌、草绿色链球菌、臭鼻克雷白菌。OM-85 BV主要由多肽类、氨基酸以及酸性蛋白质组成。OM-85 BV对人体是一种非病原性细菌产物,它具有免疫活性,并作为免疫刺激剂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且促进免疫因子的产生。OM-85 BV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哮喘,慢阻肺及反复发生的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但其对于CRS的作用研究甚少。鼻腔和气管、支气管共同构成呼吸道,从组织来源和组成来看,鼻腔和呼吸道具有相同的胚胎组织来源,其发病和治疗有着相似性,本实验通过对CRS的小鼠模型服用OM-85 BV,来探讨OM-85 BV对CRS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1.8-12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1组小鼠(A组)作为正常对照组,不对其使用任何药物刺激。其余3组小鼠(B、C、D组)使用烟曲霉菌提取物(AF)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1周后使用AF对小鼠进行滴鼻,每周3次,持续12周,以此建立CRS模型。2.造模成功后的3组小鼠顺序被打乱,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作为患有CRS的小鼠参与实验。最后40只小鼠被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CRS模型组。C组,OM-85 BV联合阿莫西林治疗CRS组。D组,单独使用阿莫西林治疗CRS组。3.A组和B组以无菌水代替药物进行治疗,C组给予口服OM-85 BV加阿莫西林,服用10天后停服20天,1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D组给予单独口服阿莫西林,用药频率和时间同C组。4.将小鼠的鼻窦黏膜取出,通过HE染色来观察患有CRS的小鼠鼻窦黏膜的组织学改变。提取小鼠鼻窦黏膜的RNA和总蛋白,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和RT-PCR技术来分别测定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SOCS1,SOCS3),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在小鼠鼻窦黏膜的表达。研究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较,CRS模型组小鼠的鼻黏膜上皮基底膜组织明显增厚,纤毛上皮组织中出现纤毛排列紊乱,缺失。2.单独使用阿莫西林治疗组与OM-85 BV与阿莫西林联合治疗组,和未行治疗的CRS模型组小鼠相比较,SOCS1,SOCS3,TNF-α,IFN-γ的蛋白和mRNA 表达均出现明显的降低(0.807 vs 0.214/0.367。0.787 vs 0.345/0.428。0.841 vs 0.320/0.456。0.769 vs 0.402/0.487)。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M-85 BV与阿莫西林联合治疗组的SOCS1,SOCS3,TNF-α,IFN-γ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OM-85 BV与阿莫西林联合治疗组与单纯使用阿莫西林治疗组相比较,其SOCS1,SOCS3,TNF-α,IFN-γ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均出现明显降低。研究结论及意义:细菌提取产物OM-85 BV和阿莫西林对于CRS均有效。OM-85 BV与阿莫西林联合用药,对于CRS有明显的治疗作用。OM-85 BV具有花费低廉,相对安全,使用方便的优势,可以作为治疗CRS的一种新型药物应用于临床。

二、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鸡Th1样淋巴因子mRNA表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鸡Th1样淋巴因子mRNA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维生素D联合阿奇霉素佐治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TNF-α对Tc9细胞分化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绪论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过继免疫治疗
        1.1.1 简介
        1.1.2 过继免疫治疗的效应细胞及其应用
        1.1.3 过继免疫治疗面临的问题
    1.2 TNF-α及其受体
        1.2.1 简介
        1.2.2 TNF-α发挥生物学作用的相关机制
        1.2.3 TNF-α在疾病中的作用
    1.3 Tc9 细胞
        1.3.1 简介
        1.3.2 Tc9 细胞与 IL-9
第2章 TNF-α对 Tc9 细胞的体外诱导作用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主要实验耗材与设备
        2.1.4 引物序列
    2.2 实验方法
        2.2.1 Tc细胞的体外培养
        2.2.2 Q-PCR
        2.2.3 流式细胞术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TNF-α促进Tc9 细胞的体外生成
        2.3.2 TNF-α对 Tc9 细胞体外活性的影响
        2.3.3 TNF-α对 Tc9 细胞的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TNF-α对 Tc9 细胞的体内抗肿瘤效应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细胞与肽
        3.1.3 实验主要试剂
        3.1.4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1.5 实验试剂的配制
        3.1.6 引物序列
    3.2 实验方法
        3.2.1 Tc9 细胞的体外培养
        3.2.2 细胞过继免疫治疗
        3.2.3 Q-PCR
        3.2.4 流式细胞术
        3.2.5 Tc细胞体内浸润实验
        3.2.6 Tc细胞体内杀伤实验
        3.2.7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TNF-α增强Tc9 细胞的体内抗肿瘤能力
        3.3.2 TNF-α增强Tc9 细胞的浸润能力
        3.3.3 TNF-α促进Tc9 细胞的体内杀伤能力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TNF-α诱导Tc9 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主要试剂
        4.1.3 主要实验器材与设备
        4.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4.1.5 引物序列
    4.2 实验方法
        4.2.1 Tc细胞的体外培养
        4.2.2 Q-PCR
        4.2.3 流式细胞术
        4.2.4 Western Blot
        4.2.5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TNF-α通过TNFR2 促进Tc9 细胞的生成
        4.3.2 TNF-α通过TNFR2对Tc9 细胞凋亡和增殖的作用
        4.3.3 STAT5与NF-κB信号通路参与TNF-α促进Tc9 细胞生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与特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干扰素负向调控NLRP3炎性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附图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髓样树突状细胞中cofilin 1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中cofilin1表达水平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试剂与仪器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FACS检测SA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mDC内cofilin1水平
        1.2.2 SAA患者外周血mDC内cofilin1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患者免疫状态相关
        1.2.3 mDC体外诱导分化过程的显微镜形态观察
        1.2.4 mDC体外诱导分化效率及分选效率
        1.2.5 WB检测SA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mDC内cofilin1水平
        1.2.6 qRT-PCR方法检测SA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mDC内cofilin1 mRNA水平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ofilin1对mDC增殖凋亡及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mDC体外诱导分化、磁珠分选及纯度检测
        2.2.2 流式细胞术转染效率验证,筛选最适细胞及转染试剂比例
        2.2.3 qRT-PCR检测mRNA水平转染效率
        2.2.4 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效果
        2.2.5 CCK-8方法检测cofilin1-siRNA转染前后mDC增殖情况变化
        2.2.6 FACS检测cofilin1-si RNA转染前后mDC凋亡情况变化
        2.2.7 FACS及免疫荧光检测cofilin1-siRNA转染前后mDC吞噬功能变化
        2.2.8 Transwell实验检测cofilin1-siRNA转染前后mDC迁移能力的变化
        2.2.9 FACS检测cofilin1-siRNA转染前后mDC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水平变化
        2.2.10 免疫荧光检测cofilin1-siRNA转染前后mDC内F-actin的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ofilin1对mDC刺激CD4~+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mDC体外诱导分化、分选、纯度检测
        3.2.2 mDC质粒转染及效果验证
        3.2.3 CD4~+T淋巴细胞分选纯度检测
        3.2.4 mDC与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形态观察
        3.2.5 转染前后mDC刺激CD4~+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能力变化
        3.2.6 转染前后mDC刺激Treg细胞Foxp3表达水平变化
    3.3 讨论
        3.3.1 树突状细胞对CD4~+T淋巴细胞的的影响
        3.3.2 树突状细胞与CD4~+T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细胞骨架密切相关
        3.3.3 Cofilin1影响mDC对CD4~+T淋巴细胞的作用
    3.4 小结
四、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ofilin1对mDC刺激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mDC体外诱导分化、分选、纯度检测
        4.2.2 mDC质粒转染及效果验证
        4.2.3 CD8~+T淋巴细胞分选纯度检测
        4.2.4 mDC与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形态观察
        4.2.5 CFSE检测转染前后mDC刺激CD8~+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变化
        4.2.6 FACS检测转染前后mDC刺激CD8~+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遗传学异常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柴朴汤对肝郁型哮喘小鼠模型中MAL,CADM1,IL-33,TSL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语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
第三章 实验方法
第四章 实验结果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哮喘中miR-29b、miR-29c调控CD4+T细胞极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IR-29B、MIR-29C、B7H3在哮喘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29C调控巨噬细胞B7H3表达影响CD4+T细胞的分化及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29B下调的巨噬细胞对Th0细胞极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微小RNA(MICRORNAS,MIRNAS)在哮喘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屋尘螨变应原蛋白通过活化PAR2参与局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局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2.2.3 症状行为学观察
        2.2.4 标本制备
        2.2.5 组织切片HE染色
        2.2.6 鼻黏膜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
        2.2.7 鼻黏膜组织切片过碘酸雪弗(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染色
        2.2.8 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E和 HDM sIgE
        2.2.9 NALF中组胺的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症状行为学
        3.2 鼻粘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3.3 小鼠血清总IgE和特异性HDM sIgE的浓度测定
        3.4 小鼠鼻腔灌洗液组胺的浓度测定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HDM诱发小鼠在不同致敏时程中免疫反应特征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小鼠不同免疫反应模型建立方法
        2.2.3 症状行为学观察
        2.2.4 标本制备
        2.2.5 组织切片HE染色
        2.2.6 鼻黏膜组织切片PAS染色
        2.2.7 鼻黏膜组织切片Masson染色
        2.2.8 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E和 HDM sIgE
        2.2.9 NALF中组胺的检测
        2.2.10 小鼠鼻黏膜组织总蛋白提取
        2.2.11 小鼠鼻黏膜组织总蛋白定量
        2.3.12 小鼠黏膜组织中Th1/Th2/Th17 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症状行为学观察结果
        3.2 鼻粘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3.3 小鼠血清总IgE和特异性HDM sIgE的浓度测定结果
        3.4 小鼠NALF组胺的浓度测定结果
        3.5 小鼠鼻黏膜组织中Th1/Th2/Th17 细胞因子测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PAR2 激活在HDM变应原蛋白诱发小鼠LAR中的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药物干预方法
        2.2.3 标本制备
        2.2.4 鼻黏膜组织切片HE染色
        2.2.5 鼻黏膜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2.2.6 NALF中组胺的检测
        2.2.7 小鼠鼻黏膜总RNA的提取
        2.2.8 RNA的纯度测定
        2.2.9 cDNA的逆转录合成
        2.2.10 PCR扩增(检测小鼠黏膜中PAR2、Tryptase、ECP的 mRNA表达水平)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症状行为学观察结果
        3.2 鼻粘膜组织病理学
        3.3 小鼠NALF组胺的浓度测定结果
        3.4 小鼠血清中Th1/Th2/Th17 细胞因子测定结果
        3.5 qRT-PCR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局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8)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丁酸梭菌简介
    3 丁酸梭菌研究进展
        3.1 丁酸梭菌的特性
        3.2 丁酸梭菌的免疫调节作用
        3.3 丁酸梭菌在动物上的应用
    4 研究目的
    5 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丁酸梭菌及其代谢产物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形态及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丁酸梭菌及其代谢产物对LPS刺激引起的细胞损伤的影响
        2.2 丁酸梭菌及其代谢产物对LPS刺激引起的细胞形态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2.3 丁酸梭菌及其代谢产物对LPS刺激的细胞GPR41/43、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章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挥发性脂肪酸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2.3 丁酸梭菌对结肠内容物中VFAs的影响
        2.4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丁酸梭菌对LPS刺激断奶仔猪免疫功能、肠道结构、微生物区系和TL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丁酸梭菌对LPS刺激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2.3 丁酸梭菌对LPS刺激断奶仔猪空肠形态影响
        2.4 丁酸梭菌对LPS刺激断奶仔猪空肠粘膜TLR4 信号通路的影响
        2.5 丁酸梭菌对LPS刺激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Ⅱ 试验所需引物
个人简历
致谢

(9)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生长、免疫、抗氧化、胆固醇代谢及肠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主要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饲用荞麦研究进展
        1.1.1 荞麦的概述
        1.1.2 荞麦生物学作用
        1.1.3 荞麦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1.2 日粮营养素对猪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日粮蛋白水平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2.2 日粮粗纤维水平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2.3 日粮能量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2.4 日粮营养素之间互作研究进展
    1.3 胆固醇研究进展
        1.3.1 胆固醇的生理功能及危害
        1.3.2 胆固醇代谢过程
        1.3.3 降低胆固醇研究进展
    1.4 开展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开展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时间和地点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日粮
    2.4 饲养管理
    2.5 屠宰及样品采集
    2.6 测定指标与方法
        2.6.1 生长指标测定
        2.6.2 屠宰性能测定
        2.6.3 免疫指标测定
        2.6.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2.6.5 血清抗氧化指标测定
        2.6.6 血清、肝脏、背最长肌胆固醇含量测定
        2.6.7 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检测
        2.6.8 肠道形态
        2.6.9 肠道菌群16S rDNA测序
    2.7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屠宰性能的影响
    3.3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器官指数的影响
    3.4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5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3.6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7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3.8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9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肠道健康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生长、屠宰性能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4.2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4.4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抗氧化的影响
    4.5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4.6 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肠道健康的影响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慢性鼻-鼻窦炎上皮细胞中Brg1和β-catenin的表达及OM-85 BV对其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慢性鼻-鼻窦炎上皮细胞中Brg1及β-catenin的表达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实验方法
    数据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及附表
第二部分: 细菌溶解产物OM-85 BV对慢性鼻-鼻窦炎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及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附英文论文

四、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鸡Th1样淋巴因子mRNA表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维生素D联合阿奇霉素佐治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D]. 张惠敏.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2]TNF-α对Tc9细胞分化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 杨思雨. 吉林大学, 2020(08)
  • [3]干扰素负向调控NLRP3炎性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D]. 赵萍. 山东大学, 2020(02)
  • [4]髓样树突状细胞中cofilin 1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 孙莹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柴朴汤对肝郁型哮喘小鼠模型中MAL,CADM1,IL-33,TSLP的影响[D]. 杨苏琴. 南华大学, 2020(01)
  • [6]哮喘中miR-29b、miR-29c调控CD4+T细胞极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月月. 苏州大学, 2020(02)
  • [7]屋尘螨变应原蛋白通过活化PAR2参与局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D]. 范西惠.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D]. 王康莉.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1)
  • [9]不同蛋白和纤维水平荞麦日粮对肥育猪生长、免疫、抗氧化、胆固醇代谢及肠道健康的影响[D]. 郎芯蕊. 浙江大学, 2020(01)
  • [10]慢性鼻-鼻窦炎上皮细胞中Brg1和β-catenin的表达及OM-85 BV对其治疗作用的研究[D]. 陶艳丽.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鸡Th1样淋巴因子mRNA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