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皮对大鼠胃肠道AchE和NOSI阳性神经分布的影响

大肚皮对大鼠胃肠道AchE和NOSI阳性神经分布的影响

一、大腹皮对大鼠胃肠道AchE及NOSI阳性神经分布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景永帅,张钰炜,张丹参,潘飞兵,陈海明,国旭丹,吴兰芳[1](2021)在《大腹皮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大腹皮的科学开发和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相关文献,对大腹皮在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归纳。结果与结论:历代本草和医药典籍中记载大腹皮的别名有大腹毛、大腹绒、茯毛等,市场上常见以槟榔叶鞘冒充大腹皮的伪品,其真品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主产于我国广东、海南等地;炮制方法多以各种辅料汁水反复洗涤为主,也有炙法、煨法、炒法等;主要含有生物碱类、酚类、油脂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调节胃肠功能和抗氧化等药理活性以及降血糖、抗抑郁等潜在药理作用。目前,大腹皮已用于多种经典名方中,但其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仍相对较少,今后需加强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李慧[2](2021)在《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藿香正气散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方确定的成方。具有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胸膈满闷、恶心呕吐等,尤其对夏季暑湿感冒效果显着,临床疗效确切应用广泛。本研究主要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藿香正气散的方证配伍规律,进一步阐发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理论,为藿香正气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论文第一部分是基于古代文献的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研究。总结归纳历代医家对藿香正气散的方证理论分析,归纳药物加减变化特点、主治疾病异同,为临床运用及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参考。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古代文献研究基础上,对藿香正气散的现代医案进行挖掘分析。通过对现代医案进行收集整理的方式,探讨藿香正气散在现代临床中的方证特点和运用规律。以“藿香正气散”、“临床应用”、“治疗”、“治验举隅”为主题词,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搜索1955年至今符合筛选条件的医案,对医案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现代医案研究基础上,对藿香正气散主治疾病中出现频次较高的3种疾病(急性胃肠炎、湿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探讨其“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标准选取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来筛选藿香正气散的有效活性成分;再通过疾病靶点数据库筛选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探究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藿香正气散外可治疗“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的风寒表证,内可治疗“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的寒湿郁阻。其组方严谨,疗效显着,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及运用。近年来学者对藿香正气散不同剂型的药理研究逐渐深入,藿香正气散在药理方面具有解痉镇痛、抗菌、抗病毒、镇吐和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其证治范围逐渐扩大。对古代医籍的研究发现,有946处条文谈及藿香正气散,其中有35本医书有完整功效主治的描述,对其中的文献进行分析,排除主治证与藿香正气散原方完全相同者,还有28处论述。其中有9本书籍的组成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不同,是医家根据主治证进行的相应药物加减。可以体现出对藿香正气散的灵活运用。医案研究结果可见,藿香正气散主要治疗的中医疾病有泄泻、眩晕、呕吐、发热、感冒、腹痛、多寐等;主要治疗的西医疾病有腹泻、急性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型感冒、肠易激综合征、湿疹等。藿香正气散主要治疗的症状中,疲乏、恶心、脘痞、大便溏、呕吐、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出现频率较高。藿香正气散主要的舌苔脉象为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若脉濡而缓,多为湿邪困脾。苔白腻、脉濡符合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病机,可作为藿香正气散舌象脉象指征。从药物剂量和药味加减看,加味药物共计118味,出现频次366次。其中化湿药最多,共计29次;其次为消食药,共计28次;前十位加味药:神曲(15次),佩兰(15次),薏苡仁(14次),山楂(13次),葛根(11次),砂仁(11次),黄芩(10次),石菖蒲(10次),川芎(13次),黄连(9次)。虽然藿香正气散加味药物繁多,但所加药物多针对湿邪。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共同发病机制,构建“藿香正气散-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阐述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之间的潜在机制联系。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胃肠炎(AG)、湿疹(eczema)和上呼吸道感染(URI)共有203个有效活性成分,283个作用靶点,45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藿香正气散治疗上述三种疾病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β-胡萝卜素、柚皮苷、山奈酚、阿沙西汀、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黄芩素等。可能通过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癌症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作用于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为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治疗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理学机制提供依据。结论:论文通过对藿香正气散的古代文献及现代医案的深入分析,得出了本方的临床运用规律。通过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得出藿香正气散对三种不同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参与抗炎、调控细胞因子、调节免疫代谢等生物过程,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实现,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藿香正气散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依据。

葛延平[3](2021)在《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行气运脾方,对照组30例,予乳果糖口服溶液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疗程均为8周。以便秘主要症状积分,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便秘及消化不良主要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评分(PAC-QOL量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评分(FDDQL量表)为疗效评定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积分变化。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便秘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各便秘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排便困难、腹胀、排便不尽感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2.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各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各症状发作频率上,治疗组各主要症状发作频率积分较均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的发作频率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发作频率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各症状严重程度上,两组各主要症状严重程度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餐后饱胀不适、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严重程度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便秘与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总体改善便秘与消化不良症状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5.生活质量评价: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PAC-QOL量表评分、提高FDDQL量表评分(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两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整个治疗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行气运脾法可以显着改善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便秘、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顾志坚[4](2019)在《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临床研究及芍药通便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目的:评价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临床疗效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0例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分别给予三生通便方颗粒剂和安慰剂治疗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西医症状有效率和中医症状有效率,次要疗效指标为西医症状总评分、中医症状总评分、西医单项症状程度、中医单项症状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4周治疗后,三生通便方治疗组的西医症状有效率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分别为74.29%和78.79%,对照组的西医症状有效率的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分别为45.71%和48.48%,两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4周时的西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的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生通便方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有效率的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分别为77.14%和81.82%,对照组的中医症状有效率分别为37.14%和36.36%,两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4周时的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西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在FAS分析中,除了排便频率外,治疗组的Bristol粪便性状分型、过度用力排便及困难、肛门下坠/排便不尽/胀感、腹胀和排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PS分析中,治疗组的各项症状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在FAS分析和PPS分析中,治疗组的大便干结、脘腹胀满/痛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的FAS分析和PPS分析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86%和5.7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生通便方能够安全、有效缓解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患者的中西医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二部分:芍药对复方地芬诺酯大鼠便秘模型的通便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比较不同品种、炮制方法和剂量的芍药的通便作用,优化三生通便方配方;从芍药对胃肠激素、氯离子通道和水通道蛋白的影响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建立便秘大鼠模型,从粪便粒数、粪便重量和粪便含水率三个方面先后比较高剂量生赤芍和生白芍、高剂量生赤芍和炒赤芍以及低、中、高三种剂量生赤芍的通便效果,以评估不同品种、炮制方法和剂量的芍药的通便作用。并运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结肠组织氯离子通道蛋白CFTR、CLC‐2表达,运用ELISA法测定大鼠结肠组织中胃肠激素MTL、GAS、CCK、VIP、5‐HT、PP、PYY以及水通道蛋白AQP4表达,探索芍药通便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生赤芍能增加大鼠粪便粒数、粪便重量和粪便含水率(P<0.05),而高剂量生白芍、高剂量炒赤芍和中剂量生赤芍均仅能增加粪便含水率(P<0.05);低剂量生赤芍组的粪便粒数、重量和含水率均无改善(P>0.05)。(2)高剂量生赤芍组结肠组织CLC‐2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PP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VIP、PYY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AQP4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1)不同品种、炮制方法和剂量的芍药对便秘模型大鼠的通便作用存在差异,其中生赤芍的效果优于生白芍和炒赤芍,并以高剂量生赤芍的通便作用最为明显,所以三生通便方中的芍药选用生赤芍较为合理。(2)生赤芍的通便作用可能与其增加胃肠激素PP的表达,抑制VIP、PYY的表达从而加速肠道蠕动,促进氯离子通道蛋白CLC‐2表达增加肠道分泌,降低水通道蛋白AQP4表达减少结肠水分重吸收有关。

杨碧华[5](2019)在《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传统中医治疗脾胃病历史悠久且疗效显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凤斌教授在辨治脾胃消化病、脾胃肝病及脾胃肌肉病等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想,本研究通过刘教授的口耳亲授、跟师笔记、临证诊疗医案的记录、刘教授的交流与访谈和文献研究等,系统总结刘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统中医传承并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学术思想内涵及其诊疗过程的具体方法进行系统深入剖析,找寻刘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提高中医药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方法:一、检索、筛选、整理、总结刘凤斌教授诊疗脾胃病相关文献,对刘凤斌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撰写定性访谈研究报告,通过提炼分析、归纳文献资料及访谈研究报告,总结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与成才之路的内容。二、研读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技术专长、处方用药的相关文献,并对刘凤斌教授进行定性访谈,收集相关资料,总结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收集并筛选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吐酸、泄泻、便秘、胁痛的临床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该软件系统做报表分析、药物频次统计、常用药物用量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基于复杂系统化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等挖掘分析。病例资料按不同疾病进行挖掘,从而探讨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探析他对该病的辨治特点。结果:一、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及成才之路。本部份通过对刘凤斌教授学术思想背景及学术思想渊源、学术思想萌芽过程的阐述,学习与借鉴名中医刘教授的成才之路,领会和继承他的治学精神。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萌芽源于他苦心钻研中医典籍,学习前人的医学智慧,继而建立对诊疗脾胃病的坚实基础。他坚信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是中医成才之道,因此他熟读多部中医经典,先后师从多位名老中医如中医儿科专家卓权教授、名中医王建华教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河南省名老中医孙一民教授、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临诊学习,通过学习医家的临床诊疗经验,积极参与临证工作,积累治疗脾胃病的丰富经验,总结出一套诊治脾胃病的系统方法及实践经验。二、刘凤斌教授诊治脾胃病学术思想:1.调和脾胃,治病之本。脾胃的调和以保脾气,养胃阴为原则,顾护脾胃的基本功能;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纳疏转枢,斡旋一身之气,善用药物的升降浮沉的特性,使人体气机升降有度,气血调畅则脏腑平和,诸症皆安;百病首治脾胃,脾胃健运,元气充足,脏腑得安,百病皆除。2.四诊合参并用,以舌诊为要。四诊之中,望诊位列于首,透过观察整体及探查局部能完善望诊所需的讯息,而望舌更是重中之重,透过舌体厚薄与润燥反映脾胃的气血及津液的充盈,舌苔的厚薄与色泽有助判断胃气的盛衰与病邪深浅,根据舌象反映患者的体质状况。3.辨病与辨证的结合模式。以传统结合四诊合参及病因病机的辨证理念,同时沿用现代化的辨病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掌握该疾病发生的病理及辨病要点,对病下药,以辨证为主,兼以辨病两者全面相互为用。4.三因制宜,治人为本。根据人体体质的变化与差异设立治疗原则,此为因人制宜;根据人所在地的季节气候的转变设立的治疗原则,乃因时制宜;根据人的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候而制订的治疗原则,为因地制宜,刘教授以传统中医三因制宜结合岭南医学文化,善用岭南药材,针对个体体质,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始终贯穿以人的整体为根本的理论。5.五脏相关学说的传承发挥。刘教授继承与发挥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学说理论,从“肝脾胃肺”相关论治胃痛、胃痞,创新性地提出调胃气八法及从“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同时提出从肝论治六法及“治肝先治肝脾,扶脾养肝补肾”的理论;调胃气八法包括健脾法、疏肝法、平肝法、纳肾法、温阳法、清热法、宣肺法、通腑法;从肝论治六法包括疏肝法、平肝法、柔肝法、养肝法、清肝法、泻肝法。6.病位于肝,治于肝脾。由“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为理论基础,提出治疗慢性肝病,病位在肝而治于肝脾,以治脾(健脾、运脾、温脾、清脾)、治肝(养肝、柔肝、平肝、疏肝、清肝)的治法治疗慢性肝病,根据“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肝体阴而用阳”及“人卧则血归于肝”的基础理论治疗慢性肝病。7.中医量表进行疗效评价。刘教授首创把量表的评价方法引入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评价,能客观地量化和评价临床疗效,研制中医疾病特异性量表,“中华健康状况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慢性胃炎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肠易激综合征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便秘”、“中华慢性肝病PRO量表”、“重症肌无力PRO量表”,将中医的脾胃病的证候、疗效进行评价,为中医研究脾胃病提供具体实质的数据。8.传统中医与现代诊断结合的模式。刘教授根据中医治法治则的思维理论,结合现代化的疾病诊断方法及治疗技术,发展中医现代化的诊疗技术,同时提出围手术期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刘教授提出术后禁食不禁药的崭新理论,患者于手术后随即继续使用内服药治疗,令药直达病所;开展不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阐述胃炎消、胃炎1号、胃萎清颗粒、肠安菌泰等药的疗效,带领传统中医迈向现代化。刘凤斌教授的治疗思路:1.健脾清热、化瘀散结法。通过胃萎清颗粒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适用于病机为脾虚热毒血瘀证,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法,药物有黄芪、五指毛桃、白术、半枝莲、莪术、枳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症状有改善,同时能改善患者胃脘痛、痞满嗳气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法。通过邓氏胶七散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阿胶珠粉及炒三七末二药,能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化瘀而不伤新血,止血而不留瘀,修复消化道粘膜溃疡,能抗凝血,促纤溶,改善血管炎症。3.开郁降逆法。通过开郁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适用于脾气不足,肝郁不疏,气机上逆之证,开郁降逆方有健脾益气,开郁降逆之功,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枳壳、大腹皮、浙贝母、海螵蛸、黄连、吴茱萸、代赭石、沉香等药,有效地改善反酸的症状。4.益气养血,活血散结法。通过三甲散结散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纤维分割性难治性腹水、对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并发的难治性腹水,机体正气虚伴血瘀阻滞肝络,常用三甲散结散穿山甲、鳖甲、鸡内金三药配伍,益气养血,活血散结以通肝络,肝之脉络畅通能消除肝硬化及难治性腹水。5.以益气健脾,补肾振元治法治疗重症肌无力,通过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不足,肾气不固的重症肌无力,药用黄芪、五爪龙、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紫河车、当归、千斤拔及牛大力治之。刘凤斌教授的诊疗经验概述:1.专病专方,特色用药。对于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便秘、慢性肝炎等病常采用专病专方,特色用药,药性柔和。2.对药配伍,用药精准,药效显彰。经辨病辨证后,刘教授经常使用主方与对药随症加减,即两药相配作用加强治疗效果,刘教授经辨病、辨证、辨治后处方用药,合理地应用医家的偏方及验方,经临床的证实其疗效再推而广之。3.三位一体,内外合治。有内服汤剂、中成药及外用穴位埋线、针刺、中药封包治疗、药敷穴位、热敷肝区、通络宝、按摩、耳穴压豆、拔火罐、栓塞灌肠等方法对人的整体进行治疗,根据五脏一体的观念,运用上病下治,内病外治及腹病背治的中医药特色疗法,以三位一体,内外合治的体系治疗。4.重视后天,调神养生。包括治未病的思想防治脾胃病变,未病先防,扶正祛邪;见微知着,及早诊治;既病防变,防邪深入;病后调理,以防复发。三、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1.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主要是脾虚湿滞、脾胃不和、肝胃不和,治法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主。胃脘痛药物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白术、麸炒枳壳、大腹皮、紫苏梗、太子参、茯苓、海螵蛸、五指毛桃、木香、蒲公英等,主要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消食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0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依次为白术,麸炒枳壳;白术,大腹皮;太子参,白术;白术,紫苏梗;大腹皮,麸炒枳壳;紫苏梗,麸炒枳壳;白术,大腹皮,麸炒枳壳;白术,茯苓;太子参,麸炒枳壳;白术,紫苏梗,麸炒枳壳。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太子参及麸炒枳壳,大多情况下会与白术同用;太子参及大腹皮及麸炒枳壳同用时,大多情况会出现白术。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有白术、麸炒枳壳、大腹皮、紫苏梗、太子参、茯苓、海螵蛸,为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健脾和胃核心药物组方。演化成八首新方,处方1:建曲、焦山楂、炒麦芽、白花蛇舌草、制吴茱萸;处方2:茵陈、白豆蔻、通草、苦杏仁;处方3:焦山楂、佩兰、乌梅、芒果核;处方4:黄芩、柴胡、红曲、漏芦;处方5:薏苡仁、紫苏梗、土茯苓、藿香、麦芽;处方6:玄参、芦根、芒果核、栀子;处方7:煅磁石、首乌藤、炒白术、茯神、百合;处方8:海螵蛸、醋莪术、五指毛桃、土鳖虫、肿节风、半枝莲。以上八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养阴、活血化瘀、宣肺、祛湿解毒等功效,新处方能治脾胃虚弱,兼有热毒血瘀、气滞郁结、痰湿阻滞等因素而致的胃脘痛,符合调胃气八法中的健脾法、清热法、疏肝法的原则,扶正同时能祛邪,祛而不伤正气。综合刘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基本治法多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主,与刘教授提出“肝脾胃肺”相关论治及调胃气八法治疗胃痞、胃痛的学术思想基本符合,与调和脾胃,乃治病之本相符,遵循保脾气,养胃阴的理论,调节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使全身气机升降有度,气血畅旺,恢复脏腑功能,经辨证论治以四君子汤基础方配合新处方灵活加减治疗胃脘痛有一定效果。2.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脾虚湿热,治法健脾和胃,清热燥湿,开郁降逆为主,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胃经与肝经,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黄连、海螵蛸、大腹皮、茯苓、制吴茱萸、浙贝母等,主要以理气药、补气药及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2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依次为白术,麸炒枳壳;海螵蛸,麸炒枳壳;煅赭石,麸炒枳壳;黄连,麸炒枳壳;白术,海螵蛸;太子参,麸炒枳壳;白术,海螵蛸,麸炒枳壳;大腹皮,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煅赭石。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大腹皮及海螵蛸,一定会与麸炒枳壳同用;蒲公英大多情况下会与麸炒枳壳同用;大腹皮及海螵蛸出现时,同时大多与麸炒枳壳同用。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有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黄连、海螵蛸、大腹皮、茯苓、制吴茱萸为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健脾和胃,开郁降逆的核心药物组方。经分析演化成十一首新方,处方1:大黄、前胡、麸炒枳壳、麸炒枳实、鸡骨香、槟榔;处方2:姜厚朴、法半夏、瓜蒌皮、旋复花、栀子炭;处方3:姜厚朴、海螵蛸、沉香、降香;处方4:布渣叶、土茯苓、首乌藤、远志;处方5:浙贝母、当归尾、降香、沉香;处方6:制佛手、鸡骨香、大腹皮、赤芍;处方7:瓦楞子、紫苏梗、黄连、大腹皮、五指毛桃;处方8:蒲公英、制吴茱萸、黄柏、黄连;处方9:土茯苓、茯苓、藿香、石菖蒲;处方10:煅赭石、知母、鸡内金、防风;处方11:黄柏、枇杷叶、五指毛桃、大腹皮。以上十一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平肝泻火,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治脾胃不和,肝火上逆,湿热血瘀阻滞等因素而致的吐酸,能扶正祛邪,新处方与刘教授倡调节脾胃气机升降,开郁降逆,斡旋一身之气的学术思想一致,与调节脾胃气机以安脏腑及调和脾胃,乃是治病之本的理论相符。刘凤斌教授处方开郁降逆方及四君子汤治疗吐酸,临床上适宜配合新处方的主治功效进行加减使用。3.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分析参照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脾虚、脾虚湿热、脾胃虚弱,治宜疏肝健脾,理气和胃,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胃经与肺经,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频率最高的有白术、太子参、木香、黄连、茯苓、白芍、防风、蒸陈皮、炙甘草、藿香等,主要以补气药、渗湿药及理气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5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白术,茯苓;白术,木香;黄连,木香;黄连,白术;黄连,茯苓;太子参,白术;茯苓,木香;太子参,茯苓;黄连,白术,木香;太子参,木香。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太子参及防风同用,一定会出现茯苓;防风与白术或白芍同用一定会出现茯苓;防风出现时,较常出现茯苓。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白术、太子参、木香、黄连、茯苓、白芍、防风、蒸陈皮核心药物组方,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治法。演化成九首新方,处方1:合欢花、首乌藤、珍珠母、煅赭石、郁金;处方2:黄芩、连翘、柴胡、木香、百合;处方3:制佛手、炒白术、百合、白术;处方4:肉豆蔻、藿香、太子参、石斛、砂仁;处方5:建曲、制吴茱萸、栀子炭、制佛手、炒麦芽、苍术;处方6:白芍、茯苓、防风、茯神;处方7:山药、芡实、砂仁、五倍子、乌梅;处方8:炒白术、神曲、茯神、茯苓、白术;处方9:蒸陈皮、炙甘草、白芍、防风、茯神。以上九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祛湿、涩肠止泻的功效,多用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湿热阻滞,肠失固涩等证,其治疗原则与刘教授提倡以调和脾胃,乃是治病之本的思想符合,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调和,气机和顺,恢复胃肠固涩的功能。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以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的治法,运用由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组成的肠易泻综合症协方配伍九条新处方治疗,以提高疗效。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血不足、脾胃不和、脾虚湿滞,治法宜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润肠通便,常用药物归经按顺序是胃经、脾经与肝经,以性温味甘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瓜蒌子、炒莱菔子、煅赭石、白术、蒲公英、大腹皮、麸炒枳实、桑椹、五指毛桃、芦根等,主要以理气药,化痰药,补气药,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9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瓜蒌子,炒莱菔子;瓜蒌子,煅赭石;白术,瓜蒌子;煅赭石,炒莱菔子;瓜蒌子,煅赭石,炒莱菔子;蒲公英,瓜蒌子;白术,炒莱菔子;蒲公英,煅赭石;白术,煅赭石;蒲公英,炒莱菔子。设定置信度0.90,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当芦根出现时,一定同时出现瓜蒌子;当瓜蒌子及五指毛桃出现时,同时出现白术的机率较大。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瓜蒌子、炒莱菔子、煅赭石、白术、蒲公英、大腹皮、麸炒枳实、桑椹、五指毛桃、芦根、燀桃仁,符合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治法。经分析演化成八首新方,处方1:燀桃仁、炙甘草、白芍、生地黄、山楂;处方2:浙贝母、荔枝核、瓜蒌子、海螵蛸;处方3:浙贝母、茯苓、紫苏梗、党参;处方4:炙甘草、白芍、煅赭石、党参;处方5:醋莪术、鸡内金、黄连、珍珠母;处方6:土茯苓、川芎、薏苡仁、蚕砂、火麻仁;处方7:沉香、柴胡、白术、山楂;处方8:黄芪、大腹皮、五指毛桃、蒲公英、当归、制何首乌、熟地黄。以上八条新处方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的功效,能治气血亏虚,脾胃不和,肝气郁结,瘀血阻络等因素而致的便秘,治则治法与刘教授的调和脾胃,是治病之本的临床思维基本一致,调和脾胃之气,使全身上下之气机升降有序,恢复肠动力,补虚泻实,便秘虚证以经验方当归补血汤合枳术丸为基础加减新处方治疗,实证以经验方六磨饮子为基础加减新处方治疗。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用药规律分析频数统计,显示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肝损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肝肾不足,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肝经与胃经,以性寒味甘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白术、赤芍、五指毛桃、黄芪、半枝莲、当归、丹参、紫苏梗、鸡内金、苦参等,主要以补气药、补血药、清热药及活血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8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白术,五指毛桃;赤芍,白术;黄芪,白术;黄芪,五指毛桃;赤芍,五指毛桃;赤芍,丹参;白术,半枝莲;白术,紫苏梗;丹参,白术;白术,当归。设定置信度0.8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丹参与白术同用,出现赤芍的机率最高;赤芍,丹参同用,出现白术的机率较高。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白术、赤芍、五指毛桃、黄芪、半枝莲、当归、丹参、紫苏梗、鸡内金,为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治法有益气养血,健脾养肝,清热活血祛湿的功效。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获得八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处方1:葶苈子、炒九香虫、桂枝、车前草、姜厚朴、防己;处方2:叶下珠、虎杖、山楂、大腹皮;处方3:建曲、覆盆子、猪苓、茯苓;处方4:白芍、丹参、赤芍、炒白术;处方5:甘草、白花蛇舌草、鸡内金、紫苏梗;处方6:菟丝子、石斛、灵芝、太子参;处方7:虎杖、枳实、苏铁贯众、蒸陈皮;处方8:泽兰、甘草、白花蛇舌草、水牛角、白术。以上八条新处方有清肝利胆、温阳化气、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补益肝肾的功效,能治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肝肾不足等因素而致的胁痛,扶正祛邪,补益健脾,与刘教授提出的“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及从肝论治六法的疏肝法、平肝法、柔肝法、养肝法、清肝法、泻肝法基本符合;以“见肝之病当先治肝脾”理论;慢性肝病病位于肝而治肝脾之法,治疗肝脾两脏之法及胁痛的用药规律符合,八首新处方能达到治疗胁痛的基本治法要求。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以益气养血,健脾养肝之中药配伍八条新处方加减治疗。结论:全文通过总结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归纳其辨治脾胃病的理论与方法,刘教授推崇脾胃理论的整体观,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纳疏的枢纽,斡旋中焦气机,气机升降有度,脏腑平和,诸症皆安。治疗原则力倡以调和脾胃为主,认为脾胃和顺,人体趋向平衡,而致阴阳中和,此乃治病之本;百病首治脾胃,主张调理脾胃,有利于脏腑的功能协调,人体之气血阴阳充盛,遵循保脾气,养胃阴的原则,首治脾胃,脾胃恢复健运,元气充足,脏腑安和,百病皆除。“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为理论基础,提出治疗慢性肝病,病位在肝而治于肝脾之法,同时兼顾治疗肝脾两脏,扶助中州,调节肝木。刘教授所研制的中医疾病特异性量表,有效地量化和评价症状、证候、疗效,提高临床疗效,解决现时中医欠缺数据指标的问题,使中医标准化趋向新的局面。本文透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刘凤斌教授在胃脘痛、吐酸、泄泻、便秘、胁痛等中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归纳药物组合并由此提出新的药物处方,分析结果有效验证其学术思想,以期传承。

肖星蕾[6](2018)在《脏腑图点穴法对胃动力障碍大鼠ICC及抑制性神经递质NO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以脏腑图点穴法作为主要干预手段,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脏腑图点穴法所擅长的调理气机与现代医学中的胃肠动力联系起来,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选取相应的胃肠动力指标,来探究脏腑图点穴法对于胃肠动力障碍问题可能的影响机制,为临床运用脏腑图点穴法治疗胃肠动力障碍型消化系统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点穴组、药物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三组均采用多因素联合造模法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予相应干预,点穴组按脏腑图点穴法选取阑门、建里等穴位进行点穴干预,每次12分钟,每日1次;药物组给予莫沙必利药液灌胃,每日1次;空白组、模型组不进行特殊干预,仅做同期对比。14天后测量各组大鼠胃内容物残留率,并取胃窦组织检测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c-kit受体)表达、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胃内残留率,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胃内残留率升高(P<0.05),点穴组、药物组与空白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点穴组、药物组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胃窦部c-kit表达对比,模型组、点穴组、药物组c-kit阳性ICC均减少、着色变浅、平均光密度值(0D)值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点穴组、药物组c-kit阳性ICC增多、着色变深、OD值上升(P<0.05);点穴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胃窦NO含量、胃窦总NOS活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胃窦iNOS的活性较空白组明显增加(P<0.05),点穴组、药物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点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iNOS活性降低(P<0.05);点穴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脏腑图点穴法能提高FD大鼠的胃排空能力,减少胃内残留,促进胃蠕动恢复正常,且与莫沙必利药物相比较疗效相当。2脏腑图点穴法可调节FD大鼠胃肠动力,该作用可能与其改变抑制性神经元上iNOS活性及NO释放,进而促使ICC修复有关。但该机制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

蒋菁蓉,高崇勇,张天洪,陈婧,钟森[7](2016)在《大腹皮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大腹皮能有效地促进胃肠运动,为安全、有效的天然植物药,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胃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分布、调节胃肠肽类激素的分泌、增加迷走神经兴奋性等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大腹皮是值得深入开发的天然植物药。

李彤[8](2016)在《5-HT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运动影响的初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毛蟹、大闸蟹。因其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我国的名特优水产品,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品种之一。中华绒螯蟹的健康生长与消化生理的正常运行分不开。但是对其消化系统的研究还很少,5-HT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物胺,在甲壳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广泛分布,但是关于5-HT在消化系统中怎样发挥作用还几乎为空白。本文首先对5-HT在血清、眼柄、脑神经节肠道等7种重要组织中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对肠道内5-HT的1,2受体及与5-HT功能密切相关的ACHE和NOS进行免疫定位,然后对5-HT调节食物运行时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Cajal间质细胞(ICC)是一种特殊的间质细胞,对消化系统平滑肌活动的收缩起着重要的调节功能,甲壳动物消化系统中是否存在这种细胞,发挥何种功能还未有报道。本研究首先观察了中华绒螯蟹肠道是否存在ICC,进而通过饥饿观察ICC的变化,以期为甲壳动物ICC的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 5-HT在中华绒螯蟹主要组织中(血清、眼柄及脑神经节等)的含量及肠道中相关受体和递质的免疫定位研究1)本实验通过液相及ELISA的方法测定血清、眼柄及脑神经节内5-HT含量的变化,结果如下:a从6:00到24:00的24h内,血清内5-HT含量显着下降;b同一时间点,脑神经节内5-HT的含量高于眼柄;脑神经节内5-HT的变化趋势与血清相似,眼柄内5-HT的变化趋势略有差异。2)本实验通过液相测定了摄食前、摄食中及排便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肠道及胸神经节内5-HT含量的变化,结果如下:a在同一摄食状态下,肝胰腺内5-HT的含量显着高于肠道及胸神经节;b肝胰腺内5-HT的含量在摄食前含量最高,摄食中显着下降,而排便后含量回升。肠道及胸神经节内5-HT的含量在不同摄食状态下没有显着改变。3)通过免疫组化方法鉴定了肠道内5-HT1A、5-HT2A、ACHE、NOS1和NOS3分布及肝胰腺内5-HT2的分布,通过银染法鉴定肠道及肝胰腺内5-HT细胞,结果如下:a 5-HT2A在肠道及肝胰腺内的分布与5-HT在肠道及肝胰腺中的分布类似;而5-HT1A在肠球的分布主要在结缔组织内,而5-HT在肠球的上皮细胞中也有阳性分布。b ACHE免疫阳性细胞在中肠的粘膜上皮细胞间有分布;在肠球主要分布在外周发达的结缔组织中;在后肠主要分布在粘膜上皮细胞间和粘膜下层及肌层,均为胞核着色,在中肠及肠球内ACHE的分布与5-HT的阳性分布有差异,而在后肠的分布一致。c NOS1免疫阳性细胞在中肠,主要分布在黏膜下层和肌层,而NOS3,除在上面两个组织中有分布,在上皮细胞中也有分布;在肠球,NOS1阳性细胞在外周发达结缔组织中呈网络状分布,而NOS3则在黏膜的上皮细胞呈阳性分布;在后肠,NOS1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下层和肌层,而NOS3则主要分布在肌层,并且都成片网状分布。d本研究通过改良型De Grandi硝酸银染色法及Grimelius硝酸银法染色鉴定中华绒螯蟹嗜银细胞,在肠道中并未发现嗜银细胞,通过Grimelius硝酸银法在肝胰腺内发现成群或单个存在的嗜银细胞。2 5-HT对中华绒螯蟹食物运行时间、组织内5-HT及肠道内ACH和NO含量的影响1)本实验采用摄像观察外源注射5-HT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后中华绒螯蟹食物运行的时间a本实验发现5-HT可以减短食物在胃肠道内的运行时间,5-HT2A的激动剂a-methyl-5-HT可以进一步缩短食物在胃肠道内运行的时间;这表明5-HT参与食物运行;b眼柄切除后,延长了食物中华绒螯蟹胃肠道内的运行时间;2)本实验检测了5-HT注射后不同摄食状态下中华绒螯蟹肠道、肝胰腺和胸神经节内5-HT的变化及肠道内ACH和NO含量的变化。a外源注射5-HT后提高了中华绒螯蟹排便后肠道内5-HT的含量;b外源5-HT减少了中华绒螯蟹排便后5-HT2A受体在肠球及后肠内的含量;c外源5-HT降低了中华绒螯蟹摄食中ACH和NO的含量,尤其是NO的含量。3与肠道收缩密切相关的肠道间质(Cajal)样细胞形态的初步研究1)通过透射电镜法观察中华绒螯蟹后肠结构及Cajal样细胞的形态,结果如下:a初步观察了中华绒螯蟹后肠组织超微结构,由内至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与外膜,颗粒细胞在固有膜及肌肉层中有分布,形态主要为圆形及卵圆形;ICC样细胞在黏膜层与黏膜下层,黏膜下层与肌层,肌层与肌层之间,肌肉束外有分布,形态主要为梭形,纺锤形,也有不规则形。突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与邻近的细胞连接方式多为缝隙连接,胞核异染色质明显,富含线粒体,光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2)在饥饿条件下,通过碘化锌锇酸法及透射电镜法观察中华绒螯蟹后肠内ICC细胞的变化,结果如下:a通过碘化锌锇酸法发现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中华绒螯蟹后肠粘膜下层Cajal间质细胞的分布呈上升趋势。b饥饿后,后肠上皮细胞由单个细胞核变为多个细胞核;后肠的ICC样细胞细胞器含量明显减少;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肌肉消融明显。

郑超伟[9](2011)在《四磨汤口服液调整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和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四磨汤口服液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气秘证)的临床疗效。2建立肝脾气滞证胃肠动力障碍大鼠模型,探讨四磨汤口服液调整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机理。方法1临床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四磨汤口服液和莫沙必利治疗,疗程2周,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各主要症状积分变化及临床疗效。2实验研究选用SD大鼠60只,SPF级,体重180-220g。普通饮食,适应性喂养1周后,进行实验。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四磨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正常组给予常规喂养、给水,其余各组进行造模。采用浓甘草灌胃联合夹尾激怒法进行造模。正常组常规饲料喂养、给水;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2ml/次,1次/日,灌胃;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1倍、2倍、4倍的四磨汤用量灌胃给药(6ml/kg、12ml/kg、24ml/kg),用药7天。给药结束后,行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实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SP、VIP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肌间神经丛SP、VIP、5-HT、AChE表达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Cajal间质细胞超微机构变化。结果1临床研究四磨汤口服液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气秘证)中医证候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症状分级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腹胀频度分级未见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症状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研究2.1模型组粪便颗粒和含水率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1),四磨汤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粪便颗粒和含水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莫沙必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胃残留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二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经四磨汤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残留率明显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肠推进率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磨汤高、中、低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四磨汤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3各组大鼠血浆SP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F=1.188,P=0.328)。但从趋势来看,模型组大鼠血浆SP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有所降低,而莫沙必利组、四磨汤低剂量组、四磨汤中剂量组、四磨汤高剂量组SP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有所增高。2.4各组大鼠血浆VIP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F=1.766,P=0.136)。但从趋势来看,模型组大鼠血浆VIP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有所增高,而莫沙必利组、四磨汤低剂量组、四磨汤中剂量组、四磨汤高剂量组VIP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有所降低。2.5模型组结肠肌间神经丛SP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1),四磨汤高剂量组与莫沙必利组结肠肌间神经丛SP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5,P<0.05),但四磨汤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但有增高的趋势。2.6模型组结肠肌间神经丛VIP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增高(P<0.01),四磨汤高剂量组与莫沙必利组结肠肌间神经丛SP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P<0.01),四磨汤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2.7模型组结肠肌间神经丛5-11T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1),四磨汤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结肠肌间神经丛5-HT阳性表达较模型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而四磨汤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但与模型组相比,有增高的趋势。2.8模型组结肠肌间神经丛AChE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1),四磨汤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结肠肌间神经丛AChE阳性表达较模型组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1);四磨汤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2.9模型组ICC形态异常,数目减少,体积变小,与其他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显着减少、结构破坏、连接松散。细胞器变性、减少,线粒体肿胀、电子密度增高,甚至发生空泡化,核周间隙增宽。经治疗后,中药组和莫沙必利组超微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1四磨汤口服液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2四磨汤口服液对肝脾气滞证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胃肠激素的调节以及ICC超微结构的改变有关。

肖武[10](2010)在《厚朴缓解远志胃肠动力抑制及粘膜损伤部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考察远志与厚朴配伍对胃肠相关神经递质、局部激素及酶活性的影响,拟探讨厚朴配伍缓解远志胃肠动力抑制和粘膜损伤的生物学机制。方法:①采用比色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考察了各给药组对大鼠胃肠AchE和NO的影响。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考察了各给药组对大鼠胃窦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③采用体视显微镜,考察了各给药组对小鼠胃粘膜的影响。④采用TBA法和羟胺法,分别测定了各给药组对小鼠胃部MDA、SOD、PGE2的影响。⑤采用定磷法,考察了各给药组对小鼠胃部Na+K+-ATPase、Ca2+-ATPase的影响。结果:①AchE活性测定结果:各给药组对大鼠胃窦部组织的AchE无明显影响(P>0.05);单味远志能显着降低大鼠十二指肠组织的AchE活性(P<0.01),远志与厚朴配伍1:1,1:2与远志组比较,有提高AchE活性的趋势,而远志与厚朴配伍1:3组则能显着降低AchE活性显着降低(P<0.05)。②NO含量测定结果:远志能显着增加大鼠胃窦组织NO含量(P<0.05),远志与厚朴各配伍组与远志组比较,则能显着降低胃窦组织的NO含量(P<0.05),但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5);各给药组对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的NO含量影响不明显。③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远志组大鼠胃窦肌层的VIP免疫阳性产物表达明显增强(P<0.01),厚朴组、远志与厚朴配伍1:1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远志与厚朴1:1组胃窦肌层的VIP免疫阳性产物表达明显低于单味远志组(P<0.01)。④胃粘膜观察实验结果表明:远志能明显损伤小鼠胃粘膜(P<0.05),远志与厚朴配伍1:1,1:2组的损伤程度较远志组有减轻趋势,而远志与厚朴配伍1:3组与远志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⑤SOD、MDA、PGE2测定结果:各给药组对小鼠胃组织中的SOD、MDA均无显着影响(P>0.05);与空白组比较,远志组小鼠胃组织中PGE2含量有降低趋势,厚朴组、远志与厚朴配伍1:1组则能显着降低PGE2含量(P<0.05),远志与厚朴1:3配伍组小鼠胃组织中的PGE2含量显着高于远志组(P<0.05)。⑥ATPase测定结果:各给药组对小鼠胃组织中Na+K+-ATPase和Ca2+-ATPase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结论:①单味远志抑制胃肠动力作用可能与其促进胃窦组织NO分泌、抑制十二指肠的AchE活性以及增强胃窦肌层VIP免疫阳性产物的表达有关。②厚朴对大鼠胃肠道的NO、AchE以及胃窦肌层的VIP免疫阳性产物表达无显着影响。③远志与厚朴配伍1:1组能缓解远志的胃肠动力抑制,可能与降低胃窦NO含量、降低胃窦肌层的VIP免疫阳性产物表达、增强十二指肠AchE活性有关。远志与厚朴配伍1:1及1:2组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远志所致的胃粘膜损伤。④本研究显示,各药物的作用机制与SOD、MDA、Na+K+-ATPase及Ca2+-ATPase无显着关联。本研究提示:厚朴配伍远志降低胃窦组织NO含量、下调VIP表达,可能是其缓解胃动力抑制的主要生物学机制之一。

二、大腹皮对大鼠胃肠道AchE及NOSI阳性神经分布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腹皮对大鼠胃肠道AchE及NOSI阳性神经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大腹皮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腹皮本草考证
    1.1 名称、基原考证
    1.2 主产地考证
    1.3 炮制方法考证
    1.4 组方考证
2 大腹皮的化学成分
3 药理作用
    3.1 调节胃肠功能
    3.2 抗氧化作用
    3.3 其他潜在作用
4 结语

(2)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 网络药理学与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
        2 中药方剂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2.1 单味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2 中药药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3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藿香正气散研究进展
        1 临床运用研究
        1.1 内科疾病
        1.2 外科疾病
        1.3 皮肤科疾病
        1.4 五官科疾病
        1.5 儿科疾病
        1.6 妇科疾病
        1.7 其他疾病
        2 药理学研究
        2.1 全方药理学研究
        2.2 单味药药理学研究
        3 剂型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古代文献的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研究
    1 藿香正气散的源流出处
    2 藿香正气散方药分析
        2.1 藿香正气散的组成
        2.2 藿香正气散的药物分析
        2.3 藿香正气散的方义解析
    3 历代医家对藿香正气散证的分析
        3.1 明·龚廷贤
        3.2 明·李梴
        3.3 明·张景岳
        3.4 明·李中梓
        3.5 明·孙一奎
        3.6 清·虚白主人
        3.7 清·雷少逸
        3.8 清·李用粹
        3.9 清·陈念祖
        3.10 清·程钟龄
        3.11 清·汪昂
        3.12 结果
    4 对古代医籍中藿香正气散的方证分析
        4.1 《奇效良方》
        4.2 《医方考》
        4.3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4.4 《医方集宜》
        4.5 《仁术便览·卷一》
        4.6 《祖剂·卷四》
        4.7 《伤寒括要·卷下》
        4.8 《方症会要》
        4.9 《医学心悟》
        4.10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二》
        4.11 《古今名医方论·卷二》
        4.12 《医方论·卷二》
        4.13 《时方歌括·卷上》
        4.14 《奇方类编·卷下》
        4.15 《中寒论辩证广注·卷下》
        4.16 《温证指归·卷三》
        4.17 《瘴疟指南·卷下》
        4.18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下》
        4.19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4.20 《医碥·卷六》
        4.21 《外科十法》
        4.22 《目经大成·卷三》
        4.23 结果
    5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医案的藿香正气散应用规律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 资料整理规范
        3.1 中药名称规范
        3.2 症状规范
        3.3 药物剂量规范
        3.4 西医病名规范
        3.5 中医病名规范
    4 数据统计结果
        4.1 性别比例
        4.2 年龄分布
        4.3 舌象
        4.4 脉象
        4.5 症状分布
        4.6 疾病分类
        4.7 药味药量统计
        4.8 加味药物分类统计
    5 小结及分析
        5.1 藿香正气散主治病证的舌脉特点
        5.2 藿香正气散药味药量特点
        5.3 藿香正气散主治疾病特点
第三部分 藿香正气散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藿香正气散活性成分的筛选及靶点预测
        2.2 疾病相关基因的获取
        2.3 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筛选
        2.4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的绘制
        2.5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2.6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藿香正气散有效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3.2 疾病靶标的筛选
        3.3 构建蛋白交互网络
        3.4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3.5 共同作用靶基因GO生物过程与KEGG通路分析
    4 小结及讨论
结语
    1 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的思考
    2 论文创新点
    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分析
        1.3 病机分析
        1.4 中医治疗
    2.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研究
        2.1 概念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统计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理论依据
        1.1 病位在胃与大肠,与肝脾肺等关系密切
        1.2 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
    2. 行气运脾为基本治法
        2.1 脾以运为健,胃以降为和
        2.2 大肠以润为畅,兼顾他脏
    3. 行气运脾方组方思路
        3.1 方义分析
        3.2 现代药理分析
    4. 统计结果分析
        4.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4.3 生活质量评价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调查表
    附录3 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中文版
    附录4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临床研究及芍药通便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入组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案
        2.1 研究方法
        2.2 样本量的估算
        2.3 随机与盲法
        2.4 干预措施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指标及评价标准
        2.7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不良反应
    4.分析与讨论
        4.1 功能性便秘的西医病理生理机制
        4.2 FC的西医治疗现状
        4.3 FC的中医病因病机
        4.4 FC的中医治疗现状
        4.5 三生通便方的组方配伍思路
        4.6 三生通便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4.7 三生通便方治疗便秘的可能作用机制
    5.小结
第二部分 芍药对复方地芬诺酯大鼠便秘模型的通便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1.生赤芍和生白芍的通便作用比较
        1.1 材料和方法
        1.2 实验结果
    2.生赤芍和炒赤芍的通便作用比较
        2.1 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结果
    3.不同剂量生赤芍的通便作用比较
        3.1 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4.生赤芍的通便作用机制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实验结果
    5.分析与讨论
        5.1 复方地芬诺酯大鼠便秘模型
        5.2 芍药通便作用的分析
        5.3 生赤药对结肠组织氯离子通道蛋白的影响
        5.4 生赤药对结肠组织胃肠激素的影响
        5.5 生赤药对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4的影响
        5.6 讨论
    6.总结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生活质量量表(PAC-QOL)
附录二 :动物实验结肠组织HE染色
附录三 :Western Blot蛋白表达检测
附录四 :文献综述 便秘常用中草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及成才之路
    第一节 刘凤斌教授的简介与学术业绩
    第二节 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
        一、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的萌芽阶段
        二、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的形成
        三、刘凤斌教授成才之路
第二章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第一节 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
        一、调和脾胃,治病之本
        二、四诊并重,舌诊为要
        三、辨病辨证,结合模式
        四、三因制宜,治人为本
        五、五脏相关,传承发挥
        六、病位于肝,治于肝脾
        七、中医量表,疗效评价
        八、传统中医,现代模式
    第二节 刘凤斌教授的治疗思路
        一、健脾清热,化瘀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二、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法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
        三、开郁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四、益气养血,活血散结法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纤维分割性难治性腹水、对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并发的难治性腹水
        五、益气健脾,补肾振元治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第三节 刘凤斌教授的临床经验概述
        一、专病专方,特色用药
        二、对药相伍,用药精准
        三、三位一体,内外合治
        四、重视后天,调神养生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
    第一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二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三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四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五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脏腑图点穴法对胃动力障碍大鼠ICC及抑制性神经递质NO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脏腑图点穴法的研究及进展
        1 脏腑图点穴法的历史及发展
        2 脏腑图点穴法学术特色
        3 脏腑图点穴法取穴特点
        3.1 首创阑门穴
        3.2 穴位定位特殊
        4 脏腑图点穴法操作方法
        5 脏腑图点穴法的临床应用
        5.1 内科疾病
        5.2 儿科疾病
        5.3 妇科疾病
        5.4 其他疾病
        6 现代研究对脏腑图点穴法作用机理的认识
        7 小结
    综述二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1 中医研究
        1.1 古代文献论述
        1.2 病因病机分析
        1.3 现代中医分型研究
        2 现代研究
        2.1 诊断标准
        2.2 流行病学资料
        2.3 发病机制
        3 治疗方法
        3.1 中医治疗方法
        3.2 西医治疗方法
        4 调气与胃肠动力之间的关系
        5 小结
    综述三 Cajal间质细胞相关研究
        1 Cajal间质细胞是胃肠动力的关键
        2 影响ICC及胃肠蠕动的因素
        2.1 ENS-ICC-SMC网络形态对胃肠蠕动的影响
        2.2 多种神经递质对ICC及胃肠蠕动的影响
        2.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3 技术线路图
结果
    1 各组大鼠胃残留率比较
    2 各组大鼠胃窦部c-kit表达的变化
    3 各组大鼠胃窦NO含量比较
    4 各组大鼠胃窦NOS活性比较
讨论
    1 模型的选择与制备
    2 干预手段的选择
    3 指标的选择
    4 结果探讨
    5 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结语
    1 论文总结
    2 创新点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大腹皮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腹皮的化学成份
2 大腹皮对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
    2.1 增加胃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分布
    2.2 调节胃肠肽类激素的分泌
    2.3 增加迷走神经兴奋性
    2.4 促进术后肠吻合组织,改善胃肠动力
    2.5 抑制肠道内毒素移位
3 结语

(8)5-HT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运动影响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5-HT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运动影响相关研究及Cajal间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1 5-HT在甲壳动物中枢神经和消化系统的分布
        1.1 5-HT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
        1.2 5-HT 在消化系统中的分布
    2 5-HT在甲壳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
        2.1 5-HT相关受体及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研究
    3 乙酰胆碱(ACh)、一氧化氮(NO)及 5-HT消化系统功能调节中的相互联系
        3.1 消化系统中ACh的功能及 5-HT存在的联系
        3.2 消化系统中NO的功能及 5-HT存在的联系
        3.3 消化系统ACH、NO与 5-HT存在的联系
    4 Cajal间质细胞形态、分布及功能及饥饿对甲壳动物生理的影响
    5 饥饿对甲壳动物生理的影响
第二章 5-HT在中华绒螯蟹主要组织中(血清、眼柄及脑神经节等)的含量及肠道中相关受体和递质的免疫定位研究
    第一节 24h内中华绒螯蟹血清、眼柄及脑神经节内 5-HT含量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不同摄食状态下肝胰腺、肠道和胸神经节内 5-HT含量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肝胰腺内 5-HT2A的免疫定位及肠道内 5-HT2A和 5-HT1A的免疫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肠道中ACHE,NOS1及NOS3的组织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节 银染法检测中华绒螯蟹肠道嗜银细胞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5-HT对中华绒螯蟹食物运行时间、组织内 5-HT及肠道内ACH和NO含量的影响
    第一节 外源注射 5-HT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对中华绒螯蟹食物运行时间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5-HT对中华绒螯蟹不同摄食状态下组织内 5-HT及肠道内 5-HT2A受体、和ACH和NO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与肠道收缩密切相关的肠道间质(Cajal)样细胞形态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透射电镜下后肠上皮细胞、颗粒细胞及Cajal样细胞的形态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饥饿对中华绒螯蟹Cajal样细胞的形态变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四磨汤口服液调整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1.1 胃肠运动的调节机制
        1.2 促胃肠动力药物
    2 中医对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认识
        2.2 促胃肠动力中药
    3 四磨汤相关实验研究概况
第2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比较
        3.3 两组间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3.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 结论
    5 讨论
        5.1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识
        5.2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5.3 四磨汤口服液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5.4 导师周福生教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经验介绍
第3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四磨汤口服液对肝脾气滞证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状态观察
        2.2 胃排空实验
        2.3 小肠推进实验
        3 讨论
    实验二 四磨汤口服液对胃肠气滞证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及给药
        1.2 取材及标本保存
        1.3 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SP、VIP的蛋白表达
        1.4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肌间神经丛SP、VIP、AChE、5-HT的表达
        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HE染色结果
        2.2 四磨汤对各组大鼠血浆SP、VIP浓度的影响
        2.3 肠肌间神经丛SP、VIP、5-HT、AChE蛋白水平的表达
        3 讨论
        3.1 SP的生理特性及其对结肠运动的影响
        3.2 VIP的生理特性及其对结肠运动的影响
        3.3 5-HT的生理特性及其对结肠运动的影响
        3.4 AChE的生理特性及其对结肠运动的影响
    实验三 四磨汤口服液对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大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及给药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程序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厚朴缓解远志胃肠动力抑制及粘膜损伤部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文献研究
    1. 关于远志的研究与认识
        1.1 关于远志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的认识
        1.1.1 远志的药性认识
        1.1.2 远志功效主治的认识
        1.1.3 远志的现代临床应用
        1.2 远志的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1 远志的主要药理作用
        1.2.2 远志的主要化学成分
    2. 关于厚朴的研究与认识
        2.1 厚朴的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
        2.1.1 厚朴的药性认识
        2.1.2 厚朴功效主治的认识
        2.1.3 厚朴的现代临床应用
        2.2 厚朴的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2.1 厚朴的主要药理作用
        2.2.2 厚朴的主要化学成分
    3. 课题组对远志与厚朴配伍的研究
        3.1 考察了远志与厚朴配伍对胃肠动力的影响
        3.2 考察了远志与厚朴配伍对物质基础的影响
    4. 相关活性物质与胃肠运动、粘膜损伤间的关系
        4.1 AchE、NO、VIP与胃肠运动的关系
        4.1.1 AchE与胃肠运动的关系
        4.1.2 NO与胃肠运动的关系
        4.1.3 VIP与胃肠运动的关系
        4.2 SOD、MDA、Na~+K~+-ATPase等活性物质与胃粘膜损伤的认识
        4.2.1 现代医学对胃粘膜损伤的认识
        4.2.2 SOD、MDA、PGE_2与胃粘膜损伤的关系
        4.2.3 Na~+K~+-ATPase、Ca~(2+)-ATPase与胃粘膜损伤的关系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受试药物和主要试剂、仪器
        1.2.1 受试药物
        1.2.2 主要试剂
        1.2.3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设施条件
        1.4 实验场地
    2. 统计方法
    3. 实验方法及结果
        3.1 远志与厚朴配伍对大鼠胃肠道乙酰胆碱酯酶、一氧化氮的影响
        3.1.1 药液的制备
        3.1.2 实验方法
        3.1.3 AchE、NO的测定
        3.2 远志与厚朴配伍对大鼠胃窦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
        3.2.1 药液的制备
        3.2.2 实验方法
        3.3 远志与厚朴配伍对小鼠胃粘膜的影响
        3.3.1 药液的制备
        3.3.2 实验方法
        3.4 远志与厚朴配伍对小鼠胃组织SOD、MDA、PGE_2的影响
        3.4.1 药液的制备
        3.4.2 实验方法
        3.4.3 SOD、MDA、PGE_2活性的测定
        3.5 远志与厚朴配伍对小鼠胃组织Na~+K~+ATPase、Ca~(2+)-ATPase的影响
        3.5.1 药液的制备
        3.5.2 实验方法
        3.5.3 Na~+K~+-ATPase、Ca~(2+)-ATPase活性的测定
讨论
    1. 厚朴缓解远志胃肠副作用的研究意义
    2. 厚朴缓解远志胃肠动力障碍作用机制的讨论
        2.1 远志与厚朴配伍对大鼠胃肠道AchE影响的讨论
        2.2 远志与厚朴配伍对大鼠胃肠道NO影响的讨论
        2.3 远志与厚朴配伍对大鼠胃窦VIP的影响
        2.4 厚朴缓解远志胃肠动力障碍机制的综合讨论
    3. 厚朴缓解远志胃粘膜损伤及相关机制的讨论
        3.1 远志与厚朴配伍对小鼠胃粘膜影响
        3.2 远志与厚朴配伍对小鼠胃组织SOD、MDA及PGE_2影响
        3.3 远志与厚朴配伍对小鼠胃部Na~+K~+-ATPase和Ca~(2+)-ATPase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大腹皮对大鼠胃肠道AchE及NOSI阳性神经分布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腹皮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景永帅,张钰炜,张丹参,潘飞兵,陈海明,国旭丹,吴兰芳. 中国药房, 2021(14)
  • [2]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葛延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临床研究及芍药通便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D]. 顾志坚.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D]. 杨碧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6]脏腑图点穴法对胃动力障碍大鼠ICC及抑制性神经递质NO的影响[D]. 肖星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7]大腹皮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蒋菁蓉,高崇勇,张天洪,陈婧,钟森.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09)
  • [8]5-HT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运动影响的初步探究[D]. 李彤.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9]四磨汤口服液调整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和机理研究[D]. 郑超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厚朴缓解远志胃肠动力抑制及粘膜损伤部分机制研究[D]. 肖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大肚皮对大鼠胃肠道AchE和NOSI阳性神经分布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