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汇流污水处理方法研究(中)

上海市汇流污水处理方法研究(中)

一、上海市合流污水处理方法研究(中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江海,于卫红,邱妍妍,刘玉利[1](2021)在《济南市污水专项规划中若干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污水系统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脉络,是城市正常运转和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对于完善城市污水系统越来越重视,而污水专项规划是引导城市构建污水系统的顶层设计。以济南市污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为基础,探讨规划方案编制过程中污水量构成、排水体制构建、污水厂站布局、污水管网提质增效措施等重要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措施,研究内容可为其他相似城市的污水规划编制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

杨潇[2](2021)在《溢流口污染及其治理对航道水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通航水道是航运业的重要载体和生命线,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新发展,助推内河航运业的蓬勃发展,但航道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也逐渐显露。嘉陵江航道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航道水环境污染主要由船舶污水、航道疏浚、污水入江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占比最高的是陆源污染物输送入江,沿岸城市建成区因降雨产生的溢流污水便是此类污染源之一。结合当下生态航道建设及长江大保护的前提,应重视对嘉陵江航道水环境的污染防治,针对性防治航道沿岸溢流污染,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于嘉陵江航道的可持续运行。论文基于重庆嘉陵江沿岸溢流口展开,首先通过实地监测以及取样检测,分析与讨论了航道沿岸溢流污染的水质特征及相关规律。然后根据得到的溢流污浓度及相关水质指标,利用MIKE21的水动力和水质模块进行模拟计算,得到了沿岸溢流污水在航道水环境中的污染带变化。最后针对航道沿岸的溢流污染问题,设计研发了一种功能分区型生物滞留一体化装置串联物化除磷措施来处理溢流污染,出水能够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为后期该类溢流污染处理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主要结论有:(1)航道沿岸溢流污染主要由生活污水、雨水以及地表径流构成。晴天旱流水质浓度变化受到人流用水量的变化,雨天溢流污染表现出一定的延时性。溢流水质污染指标主要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以及悬浮物这4种指标。雨天溢流污染相比于晴天旱流污水,COD是晴天的1.1倍,SS是晴天的8.5倍。TP、NH3-N分别是晴天的0.47倍、0.35倍。随着降雨量的增加,雨天溢流污染物中的SS、NH3-N、TP三种污染物浓度明显增加。而COD浓度却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明显降低。(2)针对嘉陵江航道水环境条件下建立的MIKE21水动力-对流扩散水质模型,雨季TP、NH3-N的衰减系数K值分别为0.364/d、0.108/d。在污染物持续输入1h后,三种工况条件下由氨氮、总磷低浓度的等值线所形成的污染带面积大小关系为大雨>中雨>小雨。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氨氮、总磷等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至同一质控点用时缩短。(3)针对航道沿岸溢流污染的一体化装置最佳运行条件是水力停留时间为8h、硝化液回流比为100%,出水能够达到一定水质标准。一体化装置间歇性进水期间,每间隔15d左右时需再次进水。一体化出水相比于溢流原水中NH3-N、TP(大雨)等污染物扩散衰减时间分别缩短了19~20d、0.56d。(4)强化除磷实验,选用聚合聚合氯化铝铁作为混凝剂,在最佳条件为投加量为60mg/L、快速搅拌时间为2min,慢速搅拌时间为15min。出水总磷达到重庆市后期雨水标准和地表三类水标准。相比一体化出水、小雨、中雨、大雨等溢流原水总磷扩散衰减时间缩短了4.68d、4.61d、4.39d、5.25d,起到了较好的水质改善作用。

邓玉莲[3](2021)在《城市排水管网状态和运行效能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在城市发展与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排水管道使用年限的增加,城市排水管网系统逐渐显现出一些管网病害及管道缺陷问题,如雨水和污水管道混错接、河水倒灌及管道淤积、破损等,都严重影响着排水管网系统的输水能力和污染物的收集效率。除此之外,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效能低下,会对污水厂的处理效率和城市水环境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掌握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状态及运行状况,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关于排水管网养护与修复的决策,为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运营管理提供很大的便利。本文基于淮安市排水管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总结了目前排水管网的病害问题与管道缺陷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城市排水管网状态和运行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运用AHP-模糊综合判别法建立了评估的数学模型,将此模型应用于淮安市淮安区城区排水管网,对淮安区排水管网的状态和运行效能进行了综合评估。之后,通过SWMM软件对淮安区河西片区现状管网进行模拟,分析排水管网中可能存在的超载管段和溢流节点,此外,结合管网改造方案,对改建后的排水管网进行情景模拟,对比分析改建前后管网的运行状况,对改建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发现,目前排水管网的病害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分别是外水入侵、污水直排、雨污管道混错接、管道排水不畅及管网溢流污染。对管道缺陷等级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发现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中,缺陷最多的都为沉积,错口、破裂、渗漏、异物穿入、障碍物和残垣坝缺陷也相对较多,管道缺陷中的腐蚀、结垢和起伏均未检出。城市排水管网状态和运行效能的评估模型可以对排水管网系统进行综合的评价,实现对排水管网系统的服务性能、建设状态及维护管理情况的宏观把控。影响淮安区排水管网状态和运行效能的因素主要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C14)、雨污分流比(C12)、污水处理率(C15)和管网维护水平(C33)这四个指标。淮安区排水管网的服务性能和维护管理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而管网建设状态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综合评价了淮安区排水管网的状态及运行能效为中等偏上的水平。对淮安市河西片区现状排水管网运行状态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在降雨时段可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溢流节点和超载管段,这些节点发生溢流会造成路面积水的现象。管网经雨污管道混错接改造、分流制改造、破损修复和管道清淤之后,排水管网的转输水量明显减小,BOD和COD的浓度明显升高,河西片区排水管网的状态和运行效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本文建立的排水管网状态和运行效能评估模型及基于SWMM软件的排水管网模拟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相关管理部门对排水管网的建设及运行维护制定合理的方案,对完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贡献一份力量。

农姁霖[4](2020)在《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生态综合整治及水质改善效果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生态综合整治作为南宁市城市内河治理的重点项目,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美化等方面都卓有成效。本文以南宁市那考河作为研究背景,对那考河流域污染源状况及治理前后水质改善效果进行研究,为那考河湿地公园的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以那考河湿地公园上游、中段、出口三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应用单因子评价、富营养化评价及水质模型对那考河治理前后水质改善效果进行评价,治理后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总磷污染物降解系数分布为0.25/s、0.333/s、0.153/s、0.233/s,均大于整治前污染物系数;工程对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的去除率较高,分别为86.7%,84.9%,77.4%,研究成果表明那考河片区通过整治后,河水水质明显提升,污染物降解系数值增大,河道自净能力增强。但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有机污染物指标去除率对比工程设计去除率仍有上升空间,那考河湿地公园水体目前仍存在富营养化现象。下一步应重点聚焦总磷、总氮等富营养化指标及化学需氧量有机污染指标的浓度削减,加大对上游养殖污染源的防控力度,加快畜禽养殖场搬迁整治,加强沿岸生活污水管网建设与维护;完善那考河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抗干扰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城市湿地的保护意识。

陈姚[5](2020)在《襄阳城市水安全评价及其生态修复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剧增,水安全问题逐步成为我国各大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有效地解决水问题、实现水安全,各城市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实践。当前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存在理论研究匮乏、重项目轻系统统筹的问题。本文从跨城乡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水文学等多学科视角,运用地理信息数据、文献统计数据、问卷调研数据,综合应用了文献综述法、空间分析法、现场调研法、数理统计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遵循“研究源起——理论研究——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策略提出”的逻辑思路,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水安全评价模型理论构建、水安全问题识别实证分析、水安全问题导向的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策略等问题。理论构建部分,基于对水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解析,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水生态四个方面构建城市水安全评价综合模型,并明确了各系统评价的范围、指标、方法。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对城市水安全状况进行分区、分级、分类问题识别,划分安全风险等级,识别出城市“水量-水质-水患-水活力”的关键影响因素。水安全问题识别实证分析部分,基于水安全评价模型,采用襄阳市近几年的水文数据、地理统计数据、经济社会数据、网络监测数据,分别从市域、中心城区、次流域等空间单元对襄阳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水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和关键问题识别。结果表明:樊城和襄城存在城市蓄水压力大、社会用水压力大、社会管理差等问题;七里河、普陀沟、小清河、清河口、护城河、南渠流域存在城市污水排放量大、城市排水工程设施不足、城市净水能力弱等问题;陈家沟、七里河、唐白河、清河口、护城河存在基本孕灾环境差、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设不足、社会救援能力不足等问题;东西葫芦、七里河、清河口、小清河、唐白河存在河道建设基本情况差、社会破坏力度大、水生环境保护与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水安全问题导向的水系统生态修复策略部分,基于对不同区域、不同流域的水安全主要问题识别,确定了襄阳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的目标和主要空间布局,分别提出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水资源保护意识提升的资源保障对策,源头控制、中间环节管控、末端治理等环境改善对策,防洪涝绿色基础设施、洪涝工程设施、水灾害安全相关设施建设等水灾害防治对策,河道综合服务效能提升、水生态保护意识提升两项生态恢复对策。本文立足水系统的复杂性,基于多角度、多尺度、多源数据构建了城市水安全评价的综合模型,作为精准识别城市水问题及关键区域、主要影响因素的依据,对于水生态修复策略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同时需要通过规划实践不断反馈优化。

陈晓宇[6](2020)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调蓄技术应用示范研究 ——以“宝安片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起海绵城市的模式在我国被确认为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对城市的的雨水径流的控制、水资源的紧缺、水流污染物的控制以及生态水系的保护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深圳市在2016年成功地申请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随后,深圳开启了新的一轮水环境综合治理,本次采用全新治理模式,跳出传统的治水零敲碎打模式,施行流域打包,统一机构来综合管理污水治理系统的实施与建设,重点在于推进控源截污工程与雨洪管理工程,系统地考虑了区域内水体的给排水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基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在于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工程实际运用到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正本清源项目和上下村调蓄池项目之中。通过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内未分流区域污水支管网完善工程的实施,以及上下村调蓄池的建设,减少污水排入合流制管、排入河道的数量,从而改善片区内污染状况,改善区域内居民的生活环境,建立新的城市水体景观,消除上下游间水环境矛盾,提高整个区域的水环境质量。本文通过对深圳市茅洲河流域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调查,根据其城市的现状特点,结合自身建设基础优势,按照我国的规范要求对城市的海绵化改造的设计和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重点在对城市雨洪调蓄系统进行研究,对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和比选,进行最优化设计。

许雨桐[7](2019)在《重庆市某中心城区污水管道运行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排水管道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如何,不仅会影响到城市的生活环境,还会因影响到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以及水污染控制的效果和水环境质量。排水管道的规划设计是否合理,是影响排水系统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及其费用的重要决定因素。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重视排水管道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而忽视排水管道系统建成后实际运行状况的跟踪调查和监测,由此不能掌握排水管道规划设计的合理性,难以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的质量,已成为排水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城市水污染控制空前重视,排水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开展排水管道系统实际运行状况调查,并将其与规划设计进行比较研究,以发现问题和优化管道设计,对于提升排水管道的利用效率以及改善排水管道的运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论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排水管道系统的设计与实际运行状况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以重庆城区某中心城区分流制排水系统污水管网为研究对象,应用CCTV设备对其进行了调查,鉴别了污水管道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堵塞、破坏等),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及运行管理建议;进而采用流量计等监测设备对其水力学参数(如流量、水位、流速等)进行了实地监测,并开展了统计分析及与原设计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对于改进设计的启发建议。具体结果如下:(1)对该片区共93段管段的排查发现,65%以上的管段存在结构性或功能性病害缺陷隐患,参考我国的排水管道监测标准,对管道的缺陷进行了总结和评估,其中I级轻微缺陷管段44条,II级中等缺陷管段15条,III级严重缺陷管段2条,主要表现为胶圈脱落、管材破裂,管底沉积、结垢、管段变形、障碍物堆积、接头部分脱节等;问题管段出现的分布规律表现为:商铺区>住宅区>百货商场>写字楼,调查发现卫生设施条件是否良好和人为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管道的健康程度,在施工方面主要是施工方式或保护不当和管材质量对管道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影响。根据缺陷管道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局部修复和整体修复的对策措施,认为采用非开挖技术较为符合当前实际,另外应该管道管理工作和养护技术进行提升改善管道的运行。(2)对重庆市某中心城区污水管道水力学参数的实测结果和分析表明,实测值普遍低于设计值,其中管道内污水流速基本达不到0.6m/s的不淤流速,各监测点实测平均流速分布范围为0.21-0.56 m/s,不足设计值的50%;管道中的平均充满度在0.2-0.3之间,不足设计值的55%,各管段流量所得数据计算的总变化系数范围2.75-3.08,与规范中总变化系数取值相比偏大12.2%-31.5%。上述结果表明管道水力利用效率极低,从水力和水质的角度看,重庆市关于最小排水管道管径400mm的规定不仅会造成管道输水能力浪费,而且可能增加管道淤积及降低污水有机负荷的风险。(3)将重庆市某中心城区污水管道水力学参数实测结果与原设计比较分析表明,除受重庆市关于排水管道管径的规划技术规定影响外,其他设计参数的取值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污水定额取值过大、无理性的预测方法或预测方法过于简单、充满度选用过小等。参考国外规范及有关文献,研究认为应采用更科学合理的用水人口及用水量预测方法,以使流量预测结果更合理,可将污水定额取值降低至200-250[L/(d·cap)],污水管道最小管径降至300mm,并适当增加设计充满度。

张炜[8](2017)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规划设计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绿色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内涵和功能特点,可以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供给服务,调节和支持服务,以及文化服务三大类型,包括水资源供给、农业生产、水文调节、水质净化、固碳释氧、空气净化、噪音降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观赏游憩、美学价值、科学教育和遗产文化13项生态系统服务。本文分析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常用评估方法。包括功能价值法,当量因子法和模型评估法三种类型,并探讨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影响因素、计算方法和指标依据。适应性管理可以解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中的不确定性等问题。绿色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管理过程包括效能目标的制定,规划管理的实施,监测评估的进行,以及结果反馈与调整四个主要步骤。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主要包括为政策制定提供量化依据,为认证评估提供效能标准,以及为项目建设提供收益分析。在为政策制定提供标准依据方面,本文论述了相关的管理指标和不同政策的实施策略。在为认证评估提供效能标准方面,本文探讨了项目建设的标准认证和政策管理的研究评估两种类型的效能标准。在为项目建设提供收益分析方面,本文分析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收益的影响因素和特点优势。之后,本文以武汉市域范围内的绿色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和其他相关资料为研究基础,综合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计算了 1987~2015年间,武汉市中心建成区,都市发展区和城市远郊区三个不同研究区域的水资源供给、农业生产、水文调节、水质净化、固碳释氧、空气净化、噪音降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观赏游憩10项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收益和货币价值。结果表明,2015年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总计货币价值为1142.97亿元。其中城市远郊区,都市发展区,中心建成区所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价值分别占58.39%,30.95%和10.66%。从供需平衡来看,除水资源供给可以达到供需平衡以外,农业生产、碳元素固定、空气净化等生态系统服务相对于城市总体需求的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从时间变化来看,在1987~2015年中,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调节和支持服务价值下降了13.37%,文化服务价值上升了 25.84%。最后,本文针对武汉市不同的空间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和提升策略。其中区域层面包括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建设,促进不同地区优势互补,建立区域生态廊道网络;市域层面包括生态底线的划定和保护,城市水系的连通和修复,以及城市森林的营造和提升;都市发展区层面包括强化城市绿楔空间格局,引导城市布局合理发展,以及营造环城观赏游憩空间;城市建成区层面则包括优化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空间,使用绿色基础设施管理雨洪,以及新增绿色基础设施补充绿化等措施。

杨蕾[9](2017)在《上海城市标准化菜场用水调查评价及其污染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菜市场是城市重要的基础服务设施。上海作为全国标准化菜场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之一,截至到2014年底,已经建成标准化菜场827家,目前承担全市近80%的主副食品供应任务。上海标准化菜场的数量逐年增长,但是菜场的规划布局与环境管理仍然沿袭着旧的思维与模式。许多与新建居民小区相配套的标准化菜场,在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其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本文依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11JZD024),针对上海标准化菜场用水量较大、用水定额缺乏、污水种类较多、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固体废弃物产量较大、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低等环境问题,通过实验检测、对比分析以及SPSS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分别于2016年的6月份和12月份实地调研了上海20家标准化菜场当月的用水量;对齐河路菜场、古蓉菜场、云莲菜场、曲阳菜场、长风集贸市场、虹六菜场水产区用水、地面清洁用水、餐饮区用水3种不同用水类型的用水量进行了调查;采集标准化菜场的水产养殖废水、地面冲洗废水以及水产宰杀洗涤污水水样,实验检测其氨氮、COD、BOD5、SS四项指标浓度,分析菜场的污水水质;实地调研上海标准化菜场的固体废弃物产量、固体废弃物产污当量、固体废弃物收集方式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过程,分析评价上海标准化菜场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情况;从改造节水技术、制定用水定额、环保配套设施建设纳入规划布局、健全星级评定机制、公众参与等角度考虑,探讨了上海标准化菜场的节水与污染防治对策,以期为上海标准化菜场用水定额的制定提供相关依据,为上海及其它地区标准化菜场的节水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对于解决当前市民关心的菜场环境污染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上海标准化菜场用水现状:①用水水价不一,少数菜场水价执行居民水价标准;②不同用水类型的用水量差异明显,水产区用水占比约1/2,是菜场最主要的用水大户,地面清洁用水量次之,餐饮区用水量较少;③调研的20家标准化菜场6月的平均用水量为912m3,12月的平均用水量约705m3,6月平均用水量比12月多将近30%,季节性差异显着;④标准化菜场月均用水量与菜场面积显着正相关,与菜场星级相关性不明显。(2)上海标准化菜场用水总量估算:调研的20家标准化菜场2016年的月均用水量取平均值为808.5m3/月,截至到2014年底,上海标准化菜场共约827家,初步估算得出上海标准化菜场2016年的用水量约为801.9万m3,进一步估算得出上海标准化菜场用水量约为25.6LL/(m2·d),这一数值可以为今后上海标准化菜场用水定额标准的制定提供相关依据,为标准化菜场的节水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3)上海标准化菜场污水水质:①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水标准来看,水产养殖废水COD、BOD5超标;②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水标准来看,地面冲洗废水氨氮、COD、BOD5均超标;③从上海市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来看,水产宰杀洗涤污水COD超标,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水标准来看,水产宰杀洗涤污水氨氮、COD、BOD5均超标。(4)上海标准化菜场固废污染情况:①上海标准化菜场2016年6月份的日均固废产量高于12月份;②日均固废产量与面积显着正相关,与星级相关性不明显;③从菜场规模来看,小型标准化菜场固废产污治理更有效;④75%的标准化菜场采用干湿分离的方式收集菜场垃圾,20%的标准化菜场采用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标准收集菜场垃圾,5%的标准化菜场垃圾混合收集;⑤菜场固体垃圾的处理处置:塑料制品填埋,厨余垃圾焚烧,果皮菜叶堆肥处理。

方丽丽[10](2013)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城镇排水专项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其水源地包括整个陕南的商洛、汉中、安康地区和湖北十堰、河南南阳部分地区。由于东线工程水污染较严重,中线水就成为京津冀饮用水的主要补充来源。陕西省南部地区的汉江、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涵养区,它肩负着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为了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用,保护水源区水质,有必要对该地区城镇排水系统进行专门规划设计研究。根据排水专项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分析了影响排水体制的各种因素并对不同排水体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降雨特征、城镇建设实况和受纳水体的基本要求,讨论了该地区排水体制的选择原则;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陕南地区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水系特征等情况,讨论了该地区设计暴雨重现期、径流系数、地面集水时间等参数的选取;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陕南地区城镇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城镇用水规律、人们的生活习惯、水功能划分、城市给排水现状等,分析了污水量指标、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以及变化系数等参数选取,并分析了排水管道坡度控制与埋深控制的方法。论文还就城镇排水专项规划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剖析。将所提出的结论及方法应用于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排水专项规划中,解决了该地排水专项规划中的一些问题。论文提出的方法与结论能为该地区排水系统建设提供设计参考,使该地区城市排水工程设计更加符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城镇基本情况,使该地区城镇排水系统更好的为居民和城镇服务,为保障南水北调水源水质服务。

二、上海市合流污水处理方法研究(中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合流污水处理方法研究(中型)(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市污水专项规划中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污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2 大型污水厂污水量构成分析
    2.1 汇入大型污水厂的雨水量分析
    2.2 汇入大型污水厂的外渗水量分析
    2.3 分析结论及建议
3 规划排水体制探讨
    3.1 政策解读
    3.2 国内外经验借鉴
        ① 国内总体情况
        ② 国外总体情况
    3.3 济南市排水体制构建
4 污水厂站布局模式
    4.1 总体布局思路
    4.2 规划布局方案
5 污水管网提质增效措施
6 结论

(2)溢流口污染及其治理对航道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航道水环境污染研究现状
        1.3.2 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3 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研究现状
        1.3.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航道沿岸溢流口水质污染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域简介
    2.2 取样点的选择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分析
        2.4.1 旱流污水水质特性分析
        2.4.2 雨天溢流污水监测结果及分析
        2.4.3 晴天旱流污水与雨天溢流污水浓度对比分析
        2.4.4 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溢流污水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溢流污染在航道水环境中的扩散研究
    3.1 模拟航道段基本信息
    3.2 Mike21 模型简介
    3.3 Mike21 水动力模型
        3.3.1 水动力控制方程
        3.3.2 空间离散
        3.3.3 时间差分方程
    3.4 基于航道水环境下水动力模型的建立
        3.4.1 嘉陵江模拟航道段水网现状
        3.4.2 嘉陵江模拟航道段水动力模型的构建
        3.4.3 航道网格划分及水域地形插值
        3.4.4 基本参数设置
        3.4.5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设置
        3.4.6 水动力模型验证
    3.5 Mike21 对流扩散模型
    3.6 基于航道水环境下水质模型的建立
        3.6.1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3.6.2 监测点布置及工况
    3.7 溢流污染在航道中的扩散模拟结果
        3.7.1 不同工况下污染物浓度带变化对比分析
        3.7.2 不同工况下扩散时间对比分析
    3.8 航道沿岸溢流污染控制建议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溢流污水处理装置研发及应用
    4.1 溢流污水处理工艺概况
        4.1.1 溢流污水处理工艺比选
        4.1.2 生物膜法进化污水机理
        4.1.3 填料的作用
        4.1.4 填料的选用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装置的开发及成本
        4.2.3 技术经济简析
        4.2.4 实验内容
        4.2.5 实验方法
        4.2.6 实验药品及仪器
    4.3 填料对溢流污水的吸附实验
        4.3.1 铁碳-火山岩吸附结果分析
        4.3.2 火山岩-铁碳吸附结果分析
    4.4 一体化装置处理溢流污水的应用实验
        4.4.1 装置的启动
        4.4.2 运行参数的优化
        4.4.3 一体化装置间歇性运行效果
    4.5 一体化装置出水对航道水质改善效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体化装置强化除磷实验研究
    5.1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5.1.1 种类
        5.1.2 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
        5.1.3 聚合氯化铝铁的作用机理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药品及器材
        5.2.2 实验方案设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混凝剂的投加剂量
        5.3.2 快速搅拌时间
        5.3.3 慢速搅拌时间
    5.4 混凝出水对航道水质改善效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3)城市排水管网状态和运行效能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排水管网的现状及问题
        1.1.2 排水管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1.1.3 政策导向
        1.1.4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现状
        1.2.1 排水管网状态和运行效能评估的现状
        1.2.2 排水管网模拟的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排水管网的检测与缺陷分析
    2.1 淮安市城市概况
        2.1.1 淮安区水环境现状
        2.1.2 淮安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
    2.2 排水管网检测技术遴选
        2.2.1 管道缺陷检测
        2.2.2 管道缺陷识别
    2.3 管网运行情况调查与分析
        2.3.1 管网运行情况调查
        2.3.2 管网病害分析
    2.4 管道缺陷检测与分析
        2.4.1 管道缺陷检测
    2.5 排水管网关键问题识别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排水管网状态和运行效能评估模型的构建
    3.1 指标的设置和筛选
        3.1.1 指标选取的原则和方法
        3.1.2 指标初选
        3.1.3 指标二轮筛选
        3.1.4 专家问卷选取
    3.2 城市排水管网状态和运行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
        3.2.1 指标体系框架
        3.2.2 指标的定义和计算
    3.3 构建城市排水管网状态和运行效能评估的数学模型
        3.3.1 利用AHP法划分权重
        3.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估模型
    3.4 指标评价等级论域的确定
        3.4.1 确定原则
        3.4.2 分级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排水管网状态和运行效能评估体系的应用
    4.1 淮安市排水管网状态和运行效能指标权重划分
        4.1.1 指标权重计算
        4.1.2 层次总排序
    4.2 淮安市排水管网状态和运行效能综合评估
        4.2.1 构造模糊评价矩阵
        4.2.2 一级综合评价
        4.2.3 二级综合评价
    4.3 评价结果讨论
        4.3.1 指标权重分析
        4.3.2 综合评价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WMM软件模拟的排水管网整改效果评估
    5.1 软件模拟评估方法的选用
        5.1.1 模拟软件比选
    5.2 模型构建
        5.2.1 模型区域概况
        5.2.2 管网概化
        5.2.3 管流模块参数设置
        5.2.4 排水管道缺陷与管网病害概化
        5.2.5 污水事件设置
        5.2.6 降雨事件设置
        5.2.7 污染物设置
    5.3 模型率定
    5.4 模拟结果分析
        5.4.1 现状管网模拟结果分析
        5.4.2 管网改造前后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生态综合整治及水质改善效果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湿地生态整治及水质改善效果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1 国内外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1 国外城市河流治理研究动态
        2.1.2 国内城市河流治理研究动态
    2.2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国内外研究动态
        2.2.1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国外研究现状
        2.2.2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国内研究现状
    2.3 水质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
        2.3.1 水质评价国外研究现状
        2.3.2 水质评价国内研究现状
    2.4 研究的主要内容
    2.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方法
        3.1.1 文献调查法
        3.1.2 实地观察法
        3.1.3 现场走访法
    3.2 生态环境概况
        3.2.1 区位情况
        3.2.2 自然概况
        3.2.3 社会经济概况
    3.3 那考河流域水环境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3.3.1 畜禽养殖污染源调查
        3.3.2 生活污染源调查
        3.3.3 面源污染调查
        3.3.4 工业污染源调查
        3.3.5 调查河段污染负荷
    3.4 那考河主要水环境问题和压力
        3.4.1 湿地生态功能退化
        3.4.2 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3.4.3 生活污染源未彻底截污
        3.4.4 面源污染压力较大
第四章 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及水质改善效果评价
    4.1 项目概况
    4.2 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技术
        4.2.1 点源截污
        4.2.2 面源控制
        4.2.3 内源治理
        4.2.4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
    4.3 工程措施
        4.3.1 点源截污工程
        4.3.2 面源控制工程
        4.3.3 内源治理工程
        4.3.4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4.4 水质改善情况
        4.4.1 监测断面布置
        4.4.2 监测因子和监测频次
        4.4.3 监测和分析方法
        4.4.4 评价方法
        4.4.5 治理前后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4.5 水质改善效果评价及效益
        4.5.1 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4.5.2 水质改善效益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襄阳城市水安全评价及其生态修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概念解析及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2 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PSR”的城市水安全评价综合模型构建
    3.1 基于“PSR”的城市水安全评价综合模型构建总体思路
    3.2 基于“PSR”的城市水安全评价范围确定
    3.3 基于“PSR”的城市水安全评价指标选取
    3.4 基于“PSR”的城市水安全评价方法
    3.5 基于“PSR”的城市水安全评价结果分析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襄阳城市水安全评价及问题识别
    4.1 襄阳城市概况
    4.2 襄阳城市水安全评价范围及分析单元确定
    4.3 襄阳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问题识别
    4.4 襄阳城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问题识别
    4.5 襄阳城市水灾害安全评价及问题识别
    4.6 襄阳城市水生态安全评价及问题识别
    4.7 本章小结
5 水安全问题导向的襄阳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策略
    5.1 水安全问题导向的襄阳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目标及空间布局
    5.2 水安全问题导向的襄阳城市水系统资源保障对策
    5.3 水安全问题导向的襄阳城市水系统环境改善对策
    5.4 水安全问题导向的襄阳城市水系统灾害防治对策
    5.5 水安全问题导向的襄阳城市水系统生态恢复对策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项目实践
附录2 评价计算数据

(6)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调蓄技术应用示范研究 ——以“宝安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调蓄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1.2.2 调蓄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流域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
    2.1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茅洲河流域的水环境现状及主要特点
    2.3 流域内的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现状调查
        2.3.1 点源污染
        2.3.2 面源污染调查
        2.3.3 河道污染状况分析
3 海绵城市技术研究
    3.1 绿色屋面
        3.1.1 绿色屋面的构成
        3.1.2 绿色屋面的功能
        3.1.3 绿色屋面的设计
        3.1.4 绿色屋面的应用
        3.1.5 设有绿色屋面的雨水管道峰值流量情况分析
    3.2 下沉式绿地
        3.2.1 下沉式绿地概述
        3.2.2 下沉式绿地的研究方案
        3.2.3 设有下沉式绿地后雨水管道峰值流量情况分析
    3.3 雨水调蓄池
        3.3.1 调蓄设施概述
        3.3.2 雨水排水系统的技术原理
        3.3.3 雨水调蓄池的计算方法
        3.3.4 设有雨水调蓄池后雨水管道峰值流量情况分析
    3.4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的综合分析
        3.4.1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4.2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径流消减量情况
        3.4.3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4 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建设方案论证
    4.1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4.1.1 主要设计内容
        4.1.2 计算原则
        4.1.3 工程设计参数计算
        4.1.4 相关参数取值
        4.1.5 工程设计方案
    4.2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论证
        4.2.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线
        4.2.2 基础性海绵设施的方案论证
        4.2.3 可选性海绵设施方案论证
    4.3 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案设计
        4.3.1 基础性海绵设施的方案设计
        4.3.2 可选性海绵设施方案设计
5 上下村调蓄池建设方案设计
    5.1 上下村调蓄池情况简介
        5.1.1 调蓄池池容的计算
        5.1.2 调蓄池运行原理
        5.1.3 上下村调蓄池绿地设计
    5.2 调蓄池基坑支护方案的比选
        5.2.1 基坑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5.2.2 方案选型原则
        5.2.3 基坑支护方案
        5.2.4 基坑止水、降水设计
    5.3 调蓄池方案比选
        5.3.1 方案一:异地处理方案
        5.3.2 方案二:就地处理方案
        5.3.3 方案比选
    5.4 出水管线方案比选
        5.4.1 设计原则
        5.4.2 管径及流量确定
        5.4.3 管材比选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重庆市某中心城区污水管道运行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对象
        1.4.1 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
        1.4.2 气象
        1.4.3 地形地貌
        1.4.4 河流水文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基于CCTV的污水管道运行状况调查
    2.1 管网排查方法及仪器选择
    2.2 调查地点与时间安排
    2.3 结果与分析
    2.4 管道缺陷调查及原因分析
        2.4.1 人为因素
        2.4.2 施工因素
    2.5 缺陷管道的修复对策
    2.6 污水管道排查工作的小结
        2.6.1 市政部门管理层面
        2.6.2 排查养护工作技术层面
    2.7 本章小结
3 污水管道水力要素监测与设计改进对策
    3.1 管道运行参数调查
        3.1.1 调查参数的确定
        3.1.2 调查方法与仪器选择
        3.1.3 监测点位选择
        3.1.4 监测仪器的安装
        3.1.5 监测工作安排
    3.2 结果与分析
    3.3 实测值与设计值的对比分析
        3.3.1 流速情况对比分析
        3.3.2 充满度情况对比分析
    3.4 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改进对策
        3.4.1 管道设计参数合理性讨论
        3.4.2 国外规范用值参考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后续工作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规划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
        1.1.2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1.1.3 传统基础设施面临的问题
        1.1.4 生态系统服务理念的发展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尺度
        1.2.1 基本概念
        1.2.2 研究尺度
    1.3 研究内容
        1.3.1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体系
        1.3.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方法
        1.3.3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规划设计应用
        1.3.4 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
    1.4 研究意义
        1.4.1 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效能衡量提供理论基础
        1.4.2 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效能评估提供定量标准
        1.4.3 为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提供量化依据
        1.4.4 为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提供案例借鉴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实践
        1.5.2 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与应用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
        1.6.2 实地调研
        1.6.3 案例研究
        1.6.4 模拟分析
    1.7 研究框架
2 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和特点
    2.1 绿色基础设施的分类方法
        2.1.1 基于使用功能的分类方法
        2.1.2 基于组成结构的分类方法
        2.1.3 基于空间尺度的分类方法
    2.2 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2.2.1 绿色基础设施的正向与负向生态系统服务
        2.2.2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比较
        2.2.3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2.3 绿色基础设施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特点
        2.3.1 生态系统服务的不可替代性
        2.3.2 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复合性
        2.3.3 生态系统服务的效能持续性
        2.3.4 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性
    2.4 本章小结
3 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
    3.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3.1.1 功能价值法
        3.1.2 当量因子法
        3.1.3 模型评估法
    3.2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
        3.2.1 供给服务
        3.2.2 调节和支持服务
        3.2.3 文化服务
    3.3 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影响因素
        3.3.1 数据获取的可靠性
        3.3.2 收益量化的准确性
        3.3.3 评价指标的系统性
        3.3.4 价值衡量的准确性
        3.3.5 评估方法的可比性
    3.4 本章小结
4 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适应性管理
    4.1 适应性管理的发展历史
        4.1.1 相关规划管理方法的发展
        4.1.2 适应性管理模型的提出
    4.2 适应性管理的特点
        4.2.1 针对不确定性进行管理
        4.2.2 依据效能水平进行管理
        4.2.3 基于发展过程进行管理
    4.3 绿色基础设施适应性管理过程
        4.3.1 效能目标的制定
        4.3.2 规划管理的实施
        4.3.3 监测评估的进行
        4.3.4 结果反馈与调整
    4.4 绿色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管理策略
        4.4.1 多方协作的开展
        4.4.2 设计实验的实施
        4.4.3 场地效能的监测
    4.5 绿色基础设施适应性管理的制约因素
        4.5.1 应用尺度的制约
        4.5.2 管理部门的协调
        4.5.3 成本风险的限制
    4.6 本章小结
5 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应用策略
    5.1 为政策制定提供量化依据
        5.1.1 量化指标的选取
        5.1.2 相关政策的应用
        5.1.3 案例研究:绿色空间指数政策
    5.2 为认证评估提供效能标准
        5.2.1 项目建设的标准认证
        5.2.2 案例研究:SITES认证标准
        5.2.3 政策管理的研究评估
        5.2.4 案例研究:新加坡指数
    5.3 为项目建设提供收益分析
        5.3.1 绿色基础设施成本收益的影响因素
        5.3.2 绿色基础设施成本收益的特点优势
    5.4 本章小结
6 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实证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城市概况
        6.2.1 地理条件
        6.2.2 气候环境
        6.2.3 行政区划
        6.2.4 人口分布
        6.2.5 空间结构
        6.2.6 生态格局
    6.3 研究范围
        6.3.1 中心建成区
        6.3.2 都市发展区
        6.3.3 城市远郊区
    6.4 数据来源
        6.4.1 卫星遥感影像信息
        6.4.2 政府机构信息公报
        6.4.3 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6.5 遥感影像的获取和处理
        6.5.1 辐射定标
        6.5.2 大气校正
    6.6 绿色基础设施的分类
        6.6.1 遥感影像的分类处理
        6.6.2 地表高程模型的建立
    6.7 绿色基础设施的植被特征指数
        6.7.1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6.7.2 植物叶面积指数
    6.8 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评估
        6.8.1 水资源供给
        6.8.2 农业生产
        6.8.3 水文调节
        6.8.4 水质净化
        6.8.5 固碳释氧
        6.8.6 空气净化
        6.8.7 噪音降低
        6.8.8 气候调节
        6.8.9 生物多样性保护
        6.8.10 观赏游憩
    6.9 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总量分析
        6.9.1 绿色基础设施的总货币价值
        6.9.2 绿色基础设施货币价值当量
    6.10 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比例
        6.10.1 供给服务
        6.10.2 调节和支持服务
        6.10.3 文化服务
        6.10.4 分析小结
    6.11 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变化
        6.11.1 不同区域的统计分析
        6.11.2 生态系统服务总量的空间变化
        6.11.3 单位面积服务供给能力的空间变化
    6.12 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时间变化
        6.12.1 1987年与2001年的量化评估
        6.12.2 时间变化分析
    6.13 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的优化策略
        6.13.1 区域层面
        6.13.2 市域层面
        6.13.3 都市发展区层面
        6.13.4 城市建成区层面
    6.1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1.1 理论研究方面
        7.1.2 实证研究方面
    7.2 论文创新点
        7.2.1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评估方法
        7.2.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应用策略
        7.2.3 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评估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1 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全面性尚有待提升
        7.3.2 部分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存在一定局限
        7.3.3 部分绿色基础设施负向生态系统服务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7.4 研究展望
        7.4.1 进行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协作研究
        7.4.2 开展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应用实践
        7.4.3 完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效能评估和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上海城市标准化菜场用水调查评价及其污染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上海标准化菜场分布现状及其用水调查评估
    2.1 上海标准化菜场分布现状
    2.2 调研菜市场的选取
    2.3 上海标准化菜场用水现状分析评估
        2.3.1 用水水价不一,少数菜场水价执行居民水价标准
        2.3.2 水产区用水占比约1/2,不同用水类型的用水量差异明显
        2.3.3 夏季用水量比冬季多30%,用水量存在季节性差异
        2.3.4 月均用水量与面积显着正相关,与星级相关性不明显
    2.4 上海标准化菜场用水总量估算及其用水定额制定
第三章 上海标准化菜场污水水质分析评价
    3.1 污染特征
        3.1.1 污水种类多,成分复杂
        3.1.2 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部分市场污水排入合流制管网
    3.2 污水取样分析方法
    3.3 污水取样检测结果
    3.4 污水水质分析评价
        3.4.1 水产养殖废水达标排放污水管网,排入合流制管网污染河流
        3.4.2 地面冲洗废水达标排放污水管网,排入合流制管网污染河流
        3.4.3 水产宰杀洗涤污水超标排放,水质较差
第四章 上海标准化菜场固体废弃物污染研究
    4.1 固体废弃物产量研究
        4.1.1 固体废弃物产量调查
        4.1.2 固体废弃物产量与菜场面积、星级的相关性分析
    4.2 固体废弃物产污当量估算
        4.2.1 市场销售量调查
    4.3 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情况
        4.3.1 固废种类多,果皮菜叶类垃圾占比突出
        4.3.2 固废收集方式多样,并未全面实施分类投放
    4.4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过程介绍
    4.5 小结
第五章 上海标准化菜场节水与污染防治对策探讨
    5.1 规划布局:完善相关规范条例,环保配套设施建设纳入规划布局
    5.2 制度建设:健全星级评估机制,形成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5.3 定额管理:制定菜场用水定额标准,超定额部分水费加价
    5.4 技术改造:安装智能水表系统,推广IC卡刷卡取水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城镇排水专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排水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排水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国内排水系统研究现状
        1.2.3 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发展情况
    1.3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城镇排水系统体制选择
    2.1 排水体制分类
    2.2 影响排水体制的因素分析
        2.2.1 降雨特征
        2.2.2 城镇建设
        2.2.3 受纳水体条件
    2.3 排水体制比较分析
    2.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排水体制选择
3 排水规划设计参数的选取
    3.1 雨水工程规划设计参数的选取
        3.1.1 设计暴雨重现期的选取
        3.1.2 径流系数的选取
        3.1.3 地面集水时间
    3.2 污水工程规划设计参数
        3.2.1 污水量指标的选取
        3.2.2 变化系数的确定
    3.3 排水管道水力计算
        3.3.1 管道设计坡度的控制
        3.3.2 控制点埋深控制
4 排水专项规划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4.1 排水系统分区与布局
    4.2 污水处理排放标准
    4.3 排水系统的安全性
        4.3.1 城镇雨洪控制利用
        4.3.2 非点源污染控制
        4.3.3 设施安全
5 工程实例—以略阳县排水专项规划为例
    5.1 研究区域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自然条件
        5.1.3 自然资源
        5.1.4 人口与社会经济
    5.2 给排水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5.2.1 给水工程现状
        5.2.2 给水工程存在问题
        5.2.3 排水工程现状
        5.2.4 污水处理现状现状
        5.2.5 污水工程存在问题
    5.3 规划期限及规划目标
    5.4 排水体制选择
    5.5 污水工程规划
        5.5.1 污水量预测
        5.5.2 污水排水分区划分
        5.5.3 规划分区污水量
    5.6 管道系统规划
        5.6.1 污水管材选择
        5.6.2 污水管线布置方案
        5.6.3 污水水力计算
    5.7 污水处理规划
    5.8 雨水工程规划
        5.8.1 雨水设计公式及参数
        5.8.2 雨水排水分区
        5.8.3 雨水管线布置
    5.9 防洪工程规划
        5.9.1 防洪排涝标准
        5.9.2 洪峰流量与排涝流量
        5.9.3 河道整治规划
        5.9.4 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工程
6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四、上海市合流污水处理方法研究(中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市污水专项规划中若干问题探讨[J]. 王江海,于卫红,邱妍妍,刘玉利. 中国给水排水, 2021(18)
  • [2]溢流口污染及其治理对航道水环境的影响研究[D]. 杨潇.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3]城市排水管网状态和运行效能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邓玉莲.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生态综合整治及水质改善效果调查与分析[D]. 农姁霖. 广西大学, 2020(07)
  • [5]襄阳城市水安全评价及其生态修复策略研究[D]. 陈姚.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调蓄技术应用示范研究 ——以“宝安片区”为例[D]. 陈晓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7]重庆市某中心城区污水管道运行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许雨桐. 重庆大学, 2019(01)
  • [8]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规划设计应用研究[D]. 张炜.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上海城市标准化菜场用水调查评价及其污染防治对策[D]. 杨蕾.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1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城镇排水专项规划研究[D]. 方丽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上海市汇流污水处理方法研究(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