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浅的巨轮从这里起航

搁浅的巨轮从这里起航

一、搁浅的巨轮从这起航(论文文献综述)

刘祯[1](2021)在《从“遗形物”到“优美之艺术”—胡适与梅兰芳的三国出访演出考论》文中认为笔者新近在梅兰芳纪念馆发现胡适与梅兰芳互致对方的两封书信手稿原件,其内容涉及梅、胡二人商询访苏之筹备事宜。两封书信尚属首次发现,史料文献价值很高,可视为胡适与梅兰芳交往的一手材料,足证梅兰芳与胡适交往关系的递进及胡适在梅兰芳访苏的整个筹备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亦可看出新旧文化人、戏剧人思想观念在时代和历史变局中的冲突与互融。以胡适为代表的新青年在新旧戏剧论争中对旧剧施以"谩骂",在梅兰芳访日过程中,引起日本学者的关注。随着梅兰芳访日的成功,访美筹备亦提上议程,胡适与梅兰芳建立起友谊,推助中国戏曲在美进行跨文化传播。1935年梅兰芳访苏,作为梅兰芳信任的友人,胡适参与到行程的筹备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阿日娜[2](2021)在《十九世纪瑞典文学家斯特林堡的汉学研究》文中认为

黄心雨[3](2021)在《无人智能船舶运输中的承运人法律责任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迪恩·孔茨,姜焕文[4](2020)在《无声的角落》文中研究说明有的人真正脱离了网络,任何技术都探测不到他们的行踪,然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游弋于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这样的人可以说就处在"无声的角落"。第一部教我战栗1清凉的黑夜里,简·霍克醒了。有一阵子,她记不起自己睡在哪里。她只记得自己像惯常一样,睡在大号或是特大号双人床上,手枪放在另一只

赵京强[5](2020)在《孔孚山水诗新论》文中研究说明孔孚从1979年回归诗坛到1997年去世,演绎了一段虽不长久但精彩而完整的“山水人生”。其诗专写山水,也以此闻名,其诗论、散文、书法也都与山水紧密相关,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可谓“一枝独秀”。然而,这位独特而优秀的诗人在各种文学史着作中却声名不显,四十年来的孔孚研究成果也远不能令人满意。本文以深度挖掘孔孚山水诗被文学史忽略的巨大价值为目标,在与前人对话基础上展开创新性研究,首先对孔孚诗歌的文学史意义进行重新厘定,对孔孚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补充、辨正。然后用全新的“山水整体观”视角,论证孔孚各类创作与其诗歌不可分割的山水共性,研究其诗艺探索的思想流变和得失,进而揭示其可观的创作成就、可贵的试验性质及其带给诗坛的有益启示。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理由、孔孚其人、研究综述、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的说明,主要展现问题意识,表明研究思路。核心内容是综述中的研究述评部分,对孔孚研究成果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和方向进行归纳、分析和论述,确立本文相关研究的核心价值、对话目标和创新起点。第一章是孔孚山水诗的历史溯源和时代呈现。前人研究对孔孚山水诗的源流问题多在“儒与道”的继承性上做文章,本文除了对此进行重新论证以外更注重揭示孔孚诗歌表现出的创新性。在文学史价值的确立上辨正过于简单化的“接线说”,突破“热爱祖国河山”与“附会审美性”的常规视角,指出孔孚为新诗寻找另一种出路的诗学理想以及赋予古老题材以青春活力的诗性特质。第二章就孔孚山水诗的“减法”与“隐现”问题与前人研究展开对话,做出新的探索。前人对孔孚诗歌“隐藏”、“布虚”、“减法”的论述太依赖孔孚诗论中自己的说法。本章从具体作品出发,围绕孔孚山水诗关于诗歌体裁、读者创造性、诗人游戏性的独特理念打开新的研究视角,以典型作品论证孔孚诗歌“越减越大”的美学空间、读者“寻径探幽”的审美路径和诗人“设幽布径”的隐藏原则。第三章是论述孔孚山水诗中的距离原则。孔孚在创作实践中尝试从多个角度掌控审美的“距离原则”,但纵观孔孚自己的诗论以及前人的研究,所谓的“距离”仍然仅限于“平远、高远、深远”的空间距离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距离,而且过多溢美之词。本章将拓展“距离原则”概念的范围,揭示“科技入诗”、“用典”等手法的时间距离本质。论述孔孚山水诗创作中表现出的对时空距离、心理距离、诗与“道”的距离、真与假的距离等问题的处理技巧,对其成败得失做出判断,最后据此探究其距离原则的标准。第四章研究孔孚山水诗的生成、修改与流变过程。孔孚笔下一首诗生成的具体过程、同一首诗版本的不断变更、十几年创作中审美追求的前后差异等都是重要研究领域。本章依托孔孚原作、现有研究成果和珍贵的透视本手稿等资料对相关问题展开新的探索,解析创作过程中的“唤情”、“语言软化”、“创象”、“意象组接”技巧,对前人的“戏景说”等进行去魅。最后阐明孔孚创作过程中比类型化更为明晰的阶段性特点,以对纵向流变的揭示突破前人类型化的横向研究。第五章是整体观的新视角。本章从孔孚诗、诗论、散文、书法显示共同的山水特质、遵循统一的创作理念入手,揭示其研究过程中的不可分割性,填补前人研究空白。先指出现有研究视角对孔孚实际创作的背离,继而从“诗者自论”的角度探究孔孚的诗与论的关系。揭示在孔孚山水创作体系中“诗和书法外显于艺”、“诗论与散文内辅于思”的深层联系,指明作整体研究的必要性——“整体观”既合于作家研究之道,以便从整体的诗性气质上解读孔孚相同艺术诉求下的不同文体形式;又合于作品研究之道,以便从相似的生成路径上探究孔孚不同文体形式下的同源山水作品。第六章是揭示孔孚创作中可贵的试验性。前人研究一直习惯于把孔孚的诗歌当作完成时来看待。本章所要揭示的是与此相反的孔孚诗歌创作中始终如一的未完成态和试验性质。这种探索性试验既表示了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诗人对命运的不屈反抗,也是他对人生经验和惯性写作的突破,以及对中国新诗走向的独特思考。这彰显了一位“归来者诗人”的勇气、活力、持久的创新精神与责任意识。本章将揭示孔孚诗歌在语言模糊性、诗歌文体拓展、建构“东方神秘主义”新秩序、探索中国新诗别样出路等方面显示出的试验性质,发掘孔孚山水诗写作的成功带给中国诗坛的启示性意义。

吴天元[6](2019)在《《安息角》(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安息角》是华莱士·斯泰格纳的代表作,本次需要翻译的版本出版于2009年并由杰克逊·J·本森作序。本作品的中译本已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但该出版版本存在严重漏译现象,经初步确认达到了全书的百分之六十。本次项目目的为补全漏译部分以及修改已译部分。本翻译项目为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英汉翻译项目。本项目负责人是本报告作者的导师。本报告作者作为项目组成员承担了《安息角》序言及第1-3章的翻译任务,并基于翻译实践撰写了本报告。其中,涉及首次补充翻译的部分约为8万多字,以下划线标识;涉及修改的部分以波浪线标识;未改动部分无标识。本报告基于本次翻译实践而撰写。报告中介绍了项目信息、小说《安息角》的相关信息、小说作者华莱士·斯泰格纳的相关信息,以及翻译实践的过程。本报告讨论了之前译本的漏译现象及其影响,并分析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本报告的作者表明了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迎合译入语读者应该主要采用归化翻译。具体运用了四字词、增词、语序调整、语义结合等特定翻译技巧。同时,为了保持原文本的文化意象和语言风格,应该适当采用异化翻译作为补充。本报告的作者发现,为保证翻译的忠实,应该避免之前译本的漏译现象。归化和异化应该适当交替使用,这样一方面可以迎合译入语读者,另一方面可以保留原文本的文化和风格。本报告的作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来帮助中国读者们更好地了解《安息角》的主题与风格。同时,本报告的作者也希望能通过解决翻译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来对今后的小说翻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彭志萌[7](2019)在《基于通航安全的内河弯道桥梁通航孔宽度的确定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会越来越多,尤其是桥梁建设更加不可缺少。桥梁的建设为河道两岸的经济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也改变了航道的通航环境,给船舶通航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弯曲航道是我国内河中最常见的一种航道,由于弯曲航道的尺度及复杂的水流条件,弯曲河道桥区往往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因此关注弯曲航道的桥梁通航孔宽度设计问题是很有必要的,不但涉及到桥梁自身安全,而且影响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本论文将从通航安全角度去研究弯曲航道上的桥梁通航孔宽度,重点探讨弯曲航道水流以及圆柱形桥墩对船舶运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桥梁的通航孔宽度。文章主要内容包括:1、归纳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调查统计内河弯道桥区水上交通事故案例,分析出桥梁通航孔宽度对弯道桥区通航的影响。2、利用Fluent对弯道水流进行数值模拟仿真,研究出弯曲航道水流运动特性以及弯道水流对船舶通航的影响。根据弯道水流运动特性以及前人的研究基础,推导出船舶流致漂移量的计算公式。并揭示了弯曲航道的弯道半径,船舶吃水深度,船舶速度等因素对流致漂移量的影响。3、通过数值模拟仿真,分析了弯曲航道圆形桥墩紊流范围与水流速度,弯道半径,桥墩直径的关系。并结合航迹带宽度附加值,风致漂移量,流致漂移量,桥墩紊流宽度提出桥梁通航孔宽度的确定方法,利用MATLAB设计出可视化的内河弯道桥梁通航孔宽度的计算系统。4、根据弯道桥区的水流特性以及桥梁的影响,提出弯曲航道桥区安全通航的对策,对文章进行拓展。本文为桥梁设计部门和航道设计部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有利于保障我国内河通航安全。

苏璇[8](2019)在《认识、生存与写作:康拉德“海洋”的多维界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籍波兰裔作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与海洋的关系极其密切,这不只表现为他具备20年的海员职业经验,还在于海洋极大地影响到康拉德对主体及其境遇的认识。海洋为康拉德和他的角色们创造了一个栖息平台,这个平台对知识的暗示性,对主体存在意义的确证,对西方文明固有问题的反思,被不遗余力地展现在康拉德的作品中。由此,海洋成为检视人类主体性的特殊空间。本文将探寻康拉德的海洋如何在认识、生存与写作等多个维度渗透进作家对主体性问题的反思与理解。长期以来,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是片面而固化的,固化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人们面对无法认知的神秘海洋选择了简单的悬置,其次是用人类自身偏隘的理性以命名或范畴划归的方式对海洋进行片面的把握。针对此种认识论层面主体性受压制的事实,本文第一章试图借助“镜面譬喻”与“梦境寓言”,阐明康拉德的海洋为人们带来的主体性暗示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康拉德及角色吉姆个人经历中所体现出的去意识形态化与个人英雄浪漫主义,指出此种机制依靠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这组张力关系的维持。第二章,探讨康拉德文本中作为人们生存场域的海洋空间的具体呈现,旨在通过人与海洋的相遇与交涉,说明康拉德的海洋经验如何介入吉姆、惠特等角色的时间感知,并影响其行为意志,还原特定情境之中主体性的个人原子式的理想存在状态。随着海洋生存启示的消失,第三章有意说明康拉德“文学海洋”图景的最终呈现,关注康拉德对“海洋提供的悖论式情境凸显人类主体性”问题的理解如何被凝结为自觉的创作意识,并在虚构写作和康拉德式印象主义层面得到落实。结合小说《诺斯托罗莫》的分析,通过新型“海洋——写作”关系的创立,笔者试图做出康拉德将主体性所依附的矛盾情境加以内转,实现从生存情境向新型写作观念转移的论断。一言以蔽之,本文自始至终尝试解决的是在康拉德那里,主体性确证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所依托的情境由最开始关乎认识问题的“观念海洋”进展到实体的“生存海洋”,最终落实到直接关涉写作的“文学海洋”之上。笔者得出结论:康拉德持续维持确证主体性的努力,并试图从各方面营造其悖论式的生长情境。针对国内批评现状,论文旨在丰富海洋的多维阐释,超越海洋的形式化解读,最终完成康拉德对主体性生存及其境遇的真相的揭露。

钟佳艺[9](2019)在《巴金与新时期文学》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巴金与新时期文学建设和发展的内在关联。新时期文学的起源、发展和建构是学界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人们可以从文艺方针、文学制度、文学期刊、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等多种维度来对此进行分析。如果从文学主体的层面讲,老、中、青三代作家都参与了新时期文学的建构实践和过程。新时期以来巴金曾经长期担任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其文坛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和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此予以分析和论述:首先通过回叙巴金的新时期政治、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实践历程,还原巴金深入参与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史实,揭示巴金作为新时期文坛标杆和旗帜的历史意义;其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阐述巴金的《随想录》真诚呼唤新时期文坛进行现代性反思,推动新时期文学的思想解放;最后,从刊物主编、作家交往、文学评奖、文化交流等主要文学活动的角度,综合阐述了巴金不遗余力地坚持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尽责担纲。毫无疑问,作为文学大师、文坛前辈和作协主席的巴金,充当的是新时期文学的历史担纲者角色,他在1976-2005这最后的三十年里,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为了积极回应和促进解决新时期文学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巴金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和意义不仅从其文学和社会行动来寻找,更需要从其思想和精神气质去理解。

宋岫音[10](2019)在《《重屏会棋图》的空间再探讨》文中提出乔治库布勒告诫我们:线性历史观依靠历史中的“第一次”来解释现象,但是历史是一个不断被发现、并持续地改变人类感知能力与认识的过程。1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对于空间的认识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艺术的独特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观众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关照方法已远远不同于过去时代观者的眼睛,不同的关照,在于时间巨轮下世界艺术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以传统工笔绘画《重屏会棋图》作为导引和主要研究对象,在工笔绘画传统空间中去探索观察方法的新角度。为此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内容的研究:一、对作品《重屏会棋图》回顾和追溯,从画面中抽离出处理空间的法则对比真实世界的空间法则,引导出了中国绘画中独特的方法,包括“散点透视”、“经营位置”这样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中国画绘画的空间界定与布局方法。二、《重屏会棋图》中图式经营位置的方法与时间重塑形象的多样化,探讨时间与空间的流动关系。三、在现当代艺术发展谱系后,反身观看《重屏会棋图》中空间关系的实体与虚体空间,提出“正”、“负”型空间观看的方法。

二、搁浅的巨轮从这起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搁浅的巨轮从这起航(论文提纲范文)

(1)从“遗形物”到“优美之艺术”—胡适与梅兰芳的三国出访演出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旧戏剧论争的时代喧嚣:梅兰芳的访日演出
二、完美的“遗形物”:胡适推动梅兰芳访美
三、发扬国光,争胜国际:胡适与梅兰芳访苏
四、结语

(4)无声的角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教我战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第二部兔子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第三部白噪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四部无声的角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第五部控制机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第六部最后的美好一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5)孔孚山水诗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
    二、孔孚其人
    三、研究综述
    四、本文其他有关问题
第一章 历史溯源与时代呈现
    一、“源与流”的辨正
    二、“失重期”的选择
    三、孔孚留给诗坛的“财富”
第二章 孔孚山水诗的“减法”与“隐现”新探
    一、诗是骨感的文体
    二、捕捉诗美,读者的乐趣
    三、象现求隐,诗人的游戏
    四:孔孚的加减辩证
    五、《峨眉山月》的真美之境
    六、减隐的极限
第三章 孔孚山水诗中的距离原则
    一、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
    二、诗与“道”
    三、心灵距离
    四、诗是造假的艺术
    五、距离的标准
第四章 孔孚山水诗的生成、修改与流变
    一、“看山”
    二、山水诗的“创作层”
    三、透视本的秘密——孔孚诗的删改
    四、孔孚诗歌创作流变
第五章 孔孚山水艺术整体观
    一、错位的批评
    二、理论自觉的诗人与身为诗人的论者
    三、升华的艺:孔孚的诗与书
    四、渊默的道:孔孚的论与文
    五、山水艺术整体观
第六章 孔孚山水创作的试验性
    一、东方神秘主义新秩序
    二、作为诗语策略的模糊
    三、文体试验:触壁
    四、丝人茧行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安息角》(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Project Introduction
    1.1 Task Description and Requirements
    1.2 Wallace Stegner and Angle of Repose
    1.3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and Process
    2.1 Guiding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2.2 Analysis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Chapter 1-3
    2.3 Translation Tools, Resources and Schedule
    2.4 Target Text Polishing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Omissions in the First Chinese Version
    3.2 Improvement on the First Chinese Version
    3.3 Translation of the Omitted Texts
        3.3.1 Domestication
        3.3.2 Foreignizat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4.2.1 Limitations
        4.2.2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ments
Appendix One: Source Text
Appendix Two: Target Text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通航安全的内河弯道桥梁通航孔宽度的确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概况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内河弯道桥区事故统计与分析
    2.1 内河弯道船舶撞桥事故统计
    2.2 内河弯道船舶撞桥事故原因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弯道水流运动特性分析
    3.1 弯曲航道水流模拟及分析
        3.1.1 计算模型
        3.1.2 弯道网格划分
        3.1.3 模型基本控制方程
        3.1.4 弯道水流特性分析
    3.2 弯道水流特性对通航的影响
        3.2.1 对船舶运动的影响
        3.2.2 对航道尺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河弯道桥梁通航孔宽度的确定方法
    4.1 影响内河弯道桥梁通航孔宽度的因子
    4.2 风致漂移量
    4.3 弯道流致漂移量
        4.3.1 弯道流致漂移量的计算
        4.3.2 基于MATLAB的船舶流致漂移量的图像分析
    4.4 圆形桥墩紊流范围
        4.4.1 桥墩紊流范围的概念
        4.4.2 弯曲航道圆形桥墩紊流范围的数值模拟
    4.5 船舶过弯航迹带宽度附加值
    4.6 弯道桥梁通航孔宽度
        4.6.1 单向航路的桥梁通航孔宽度
        4.6.2 双向航路的桥梁通航孔宽度
    4.7 弯道桥梁通航孔宽度计算系统
        4.7.1 软件工具的选择
        4.7.2 系统流程的设计
        4.7.3 系统界面的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弯道桥区安全通航对策
    5.1 弯道桥区操船对策
        5.1.1 进入弯道桥区的准备措施
        5.1.2 通过弯道桥区的操船方法
    5.2 船舶管理对策
    5.3 弯道桥区的通航环境改进对策
        5.3.1 航道的维护对策
        5.3.2 助航标志的维护对策
        5.3.3 桥区监管对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认识、生存与写作:康拉德“海洋”的多维界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康拉德与“海洋”的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一章 “观念海洋”——认识对象与海洋书写
    第一节 知识主体性及其悖论
        (一)象征与“镜面”譬喻
        (二).从斯坦的箴言到彼岸的梦境
    第二节 实践主体性及其悖论
        (一)“海隅逐客”康拉德与吉姆的远眺
        (二)商船社与不列颠帝国话语建构
第二章 “实体海洋”——生存空间与海洋书写
    第一节 生存主体性
        (一)吉姆与惠特:知觉时间的重影
        (二)黑暗的他者:行为理性的怀疑
    第二节 生存主体性之丧失
        (一)风帆时代的旧理想
        (二)蒸汽时代的新秩序
第三章 “文学海洋”——写作与主体性之发现
    第一节 “海——人”模式的消弭
        (一)“海洋”的他者化:希古罗塔山与平静湾
        (二)“人”的不可靠
        1、个人英雄传奇到集体历史生产
        2、历史的文本化:“马洛”的消失
    第二节 “写作——角色”关系的生成及悖论
        (一)写作对角色主体性的介入
        1、写作与虚构
        2、感知化叙事
        (二)悖论式的印象主义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巴金与新时期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深度参与新时期文学的实践进程
    第一节 复出后担起重任
    第二节 为文学倾心尽力
    第三节 生前身后的声誉
第二章 努力推动新时期文学的思想解放
    第一节 《随想录》的创作过程
    第二节 《随想录》的文化影响
第三章 坚持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担纲
    第一节 主编推发新潮作品
    第二节 鼓励援助新老作家
    第三节 维护文艺发展航向
    第四节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10)《重屏会棋图》的空间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界定
        二、问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价值
        一、选题性质及创新点
        二、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设想
        一、研究设想
        二、写作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重屏会棋图》介绍概述
    第一节 《重屏会棋图》的简介
    第二节 《重屏会棋图》的分割—画面外到画面中
第二章 圈套空间内的互相讨论
    第一节 画面中进行视错觉的方法-画风
    第二节 画面中进行视错觉的方法—制幻
第三章 诗意性的开始和延续
    第一节 开始:诗意性的表现在开始
    第二节 延续:诗意性的表现被不断传达
第四章 照进现实
    第一节 正空间与负空间到“场”的存在
    第二节 逻辑中无限空间的介入现实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四、搁浅的巨轮从这起航(论文参考文献)

  • [1]从“遗形物”到“优美之艺术”—胡适与梅兰芳的三国出访演出考论[J]. 刘祯.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21(05)
  • [2]十九世纪瑞典文学家斯特林堡的汉学研究[D]. 阿日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3]无人智能船舶运输中的承运人法律责任问题研究[D]. 黄心雨. 扬州大学, 2021
  • [4]无声的角落[J]. 迪恩·孔茨,姜焕文. 译林, 2020(03)
  • [5]孔孚山水诗新论[D]. 赵京强.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安息角》(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吴天元. 山东大学, 2019(09)
  • [7]基于通航安全的内河弯道桥梁通航孔宽度的确定方法[D]. 彭志萌.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8]认识、生存与写作:康拉德“海洋”的多维界定[D]. 苏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巴金与新时期文学[D]. 钟佳艺. 三峡大学, 2019(06)
  • [10]《重屏会棋图》的空间再探讨[D]. 宋岫音. 中央美术学院, 2019(07)

标签:;  ;  ;  ;  ;  

搁浅的巨轮从这里起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