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亚洲营养不良的双重负担——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

消除亚洲营养不良的双重负担——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

一、亚洲消除营养失调面临的双重负担——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璐[1](2021)在《《牛津手册-食品、政治和社会》(第16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目前国际粮食安全局势令人堪忧。饥饿、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三重困境并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全球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的双重目标任重而道远。基于这一现状,本次实践选取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牛津手册——食品、政治与社会》的第16章“食物是营养不良的根源吗?”为翻译文本。本章主要介绍了关于营养不良的术语、营养不良的多种维度、营养生产函数以及营养不良的原因等内容。该翻译文本为科技文本。该文本语言精练准确,行文逻辑严谨。在科技文本中,翻译的难点在于能否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结构。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译者根据李长栓教授提出的“理解、表达、取舍”翻译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增译法、减译法以及句子中的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等翻译方法对所选实例进行案例分析。理解层面即主要基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词汇层面以及句子结构的理解。表达层面即主要是以译文的流畅性和是否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为主,主要包括三个角度,即科学术语的表达、静态与动态转化、长句的拆分重组。变通层面即主要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在不违反忠实原则的前提下,有意地对原文进行一定的灵活处理,包括英汉用词习惯以及灵活翻译。本次翻译让译者意识到,只有掌握好汉英两种语言的能力和熟练程度,才能开展翻译工作。因此,不断地训练和巩固译者的知识,应该才是译者终身的实践。从翻译之外来说,希望人们能够从该翻译实践报告——“食物是解决营养不良的答案吗?”当中获得有关粮食安全与营养问题的知识,并提高他们对其影响的认识。

王俐钧[2](2020)在《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茵杞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NAFLD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中西医对本病的研究。综述NAFLD历史渊源、流行病学、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LXRα通路及其相关靶点在NAFLD中的作用,基于“肝郁生浊”理论阐述了NAFLD的病因病机,在此理论指导下以清肝化浊法为治疗原则,论述了茵杞调脂饮的组方依据。临床研究:将73例NAFLD湿热蕴结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脱落3例,最终纳入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及引导改变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茵杞调脂饮煎剂,对照组口服水飞蓟宾胶囊。3个月后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参数CAP值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变化,评估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41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后从两组中分别随机选取1只,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明确造模是否成功。造模完成后,正常组剩余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剩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水飞蓟宾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各药物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或西药灌胃。8周治疗后称取大鼠体重并计算肝指数、Lee’s指数,观察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水平,RT-PCR法检测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结果: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CAP值、临床综合疗效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P?0.01),无不良反应。在改善血清ALT、AST、TG、T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在改善血清GGT、ALP及HDL-C水平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2.8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部分:经12周高脂饮食诱导成功建立NAFLD模型大鼠。在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血清ALT、AST、TC、TG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显着改善(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体重、Lee’s指数、ALT、AST、TC、TG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中剂量组在降低FFA方面效果显着(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TC、TG、FFA、MDA、SOD、TNFα、IL-6指标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TC、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和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显着降低(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P?0.01),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较中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肝失疏泄、郁浊内生是NAFLD发生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以清肝化浊法为基本原则契合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2.茵杞调脂饮能缓解NAFLD病情,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疗效确切,安全可靠。3.茵杞调脂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机制可能与调控LXRα通路有关,进而改变下游脂代谢相关靶点SREBP-1c、FAS、DGAT2的表达,减轻肝脏脂质堆积,缓解肝组织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改善肝组织病理学。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提示较高浓度的茵杞调脂饮能更好地调节LXRα通路,缓解病变。

刘宇杰[3](2020)在《告别饥荒 ——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饥荒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影随形,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倒退,甚至导致王朝的兴替和政权的更迭。探究饥荒的原因和如何避免饥荒悲剧重演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饥荒的发生是天灾还是人祸?什么样的天灾和人祸导致了饥荒?我们如何才能最终告别饥荒?本文将通过对农业生产与分配、饥荒概念的辨析、饥荒类型的划分、影响饥荒的主要因素分析、告别饥荒的对策等内容的研究来回答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对未来从根本上消除产生饥荒的土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理论探究和史料分析,本文首先对马尔萨斯、阿马蒂亚·森的饥荒理论进行了概括和阐述,对我国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饥荒类型的划分提供逻辑的起点和分析的起点。其次,依据农业生产与分配、两极世界理论把饥荒划分为传统农业时期的饥荒、土地贡税殖民时期的饥荒以及现代农业时期的饥荒,并从实证或案例的角度对上述三个类型的饥荒分别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再者,对现代社会影响饥荒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概括,提出应急和形成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拨开附加在饥荒概念上的重重迷雾,影响饥荒的核心要素是国家或地区以及个人粮食的极度短缺,至于饥饿乃至死亡,则是粮食极度短缺的影响和严重后果。(2)饥荒实质是农业生产与分配的危机,这种危机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粮食供应的短缺以及微观上个人或家庭的粮食极度短缺。(3)对影响饥荒主要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水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粮食等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分配不公带来的极端贫困使下层人民很容易陷入饥荒;战争或武装冲突严重破坏农业的生产与分配,制造难民,使民众陷入缺粮的境地。(4)二战后,自然灾害、极端贫困、战争或武装冲突等因素对饥荒的影响或者在下降或者在削弱,随着科技的进步,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超过人口的增长,今后更多要考虑全球粮食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应对饥荒既要考虑早期预警、平抑粮价、赈济灾民等应急措施,也要考虑形成确保粮食安全、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惩治饥荒制造者等长效机制,使人类彻底告别饥荒。

刘冉[4](2020)在《强化饮食教育对肺结核合并糖代谢紊乱患者营养、免疫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肺结核合并糖代谢紊乱患者的营养及营养风险发生状况、免疫水平和生活质量;2)探讨强化饮食教育对肺结核合并糖代谢紊乱患者的营养及营养风险和生活质量的影响;3)分析强化饮食教育对肺结核合并糖代谢紊乱者营养、血清营养指标和免疫检测指标(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结核防治院)住院治疗的152例肺结核合并糖代谢紊乱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6例。两组的治疗方案均一致,采取不同的饮食教育干预方案,即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教育,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教育基础上进行强化饮食教育,研究干预时间为3个月。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评估营养风险、血清营养指标、Th1/Th2细胞因子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分析两种干预方法对结核病并发糖代谢异常患者营养、免疫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选取该医院职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健康人40例,抽取血样用于细胞因子的比较研究。结果:1)基线数据调查结果: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状态、营养和营养风险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不同年龄、治疗情况和居住地址方面,营养风险发生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者血清营养指标中白蛋白存在差异(P<0.05);除淋巴细胞外,不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与血清营养学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程和家庭月收入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分存在差异(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白蛋白、血红蛋白均降低,其检出率分别为(55.92%、55.92%、55.26%)生活质量较全国常模水平低(P<0.05),Th1/Th2细胞因子中IL-4表达水平与健康人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TNF-α、IL-10、IL-6和IL-2表达水平与健康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NF-α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NF-α、IL-4、IL-2和IL-6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状况、Th1/Th2细胞因子和生活质量改善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糖代谢紊乱的患者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生活质量水平较低。强化饮食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营养风险发生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Th1/Th2细胞因子重新恢复平衡。

葛玮东,胡子昱[5](2020)在《新疆地区儿童营养代谢病情况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0~6岁儿童处于生理机能发展的关键期,容易受到环境和遗传的交互作用影响,产生营养不良、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缺乏、内分泌疾病以及肥胖等常发儿童营养代谢病,该类疾病会对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对该类疾病进行防治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新疆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饮食文化,在儿童营养代谢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呈现特殊性与复杂性的特征。本文对新疆地区儿童营养代谢病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进行分析评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旨在为今后新疆地区的儿童营养代谢病的防治以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相关资料。

马妍[6](2019)在《出生队列规模变动对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不良的影响》文中指出运用1989-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从生长迟缓和消瘦两个方面考察6-18岁学龄儿童少年的营养不良状况。结果表明,出生队列规模变动对队列中学龄儿童少年的营养不良概率存在显着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阶段性差异,集中表现为在出生队列规模增长阶段,出生队列规模越大队列中学龄儿童少年出现营养不良的概率越高。同时,模拟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出生队列规模对队列中学龄儿童少年的营养不良概率存在相应的拉高或拉低效应。出生队列规模效应的出现是社会营养资源总量与人口自然变动节律不匹配的结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当以增加社会营养资源量和避免因政策波动导致出生人口规模大幅波动为目标,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陈忠明[7](2019)在《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数量得到充分的保障,在满足数量需求后,农村居民对食物的质量需求逐渐增加。而当前农村食物市场安全问题严重,引起了农村居民的广泛关注,农村居民的食物安全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安全性已经成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过程中的安全行为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果的安全性,因此,研究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重点是研究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过程的安全行为。通过研究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现状、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选择、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路径,能够梳理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特征和规律,找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于改进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中国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既有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又有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通过对这两种行为的研究,能够丰富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研究。论文首先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演进入手,总结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演进的规律和特征,并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效用理论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选择进行分析,阐述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产生的机理,并分析两种行为选择的食物品种的差异。再次,分析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消费的演变以及不同个体特征、不同家庭类型和不同地域类型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的变动趋势;从购前、购中和购后等几个阶段来分析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然后,基于前人的研究,并结合实地深度访谈,找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模型;对相关变量进行界定并设计量表,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传导路径进行分析。最后,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改进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演进来看,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安全性已经成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一个主要特征。通过微观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处于关注的状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居住地点、家庭婴幼儿情况和收入等因素影响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关注程度。农村居民对自身健康与食物安全认知情况会影响其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当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与自身健康认知充分时,就会积极主动地获取食物安全方面的信息;当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与自身健康的认知不足时,平时就不会太关注食物安全方面的信息。另外,农村居民对安全性食物和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认知存在不足。(2)农村食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商品性食物市场不安全问题的出现,商品性食物市场不安全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会增强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意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农村居民出现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这样,农村居民就出现了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行为的选择需要考虑预期总效用最大化,总预期效用等于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的乘积。当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都高时,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总的预期效用才高;当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有一个较低时,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总的预期效用就会低;当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都处于中等时,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总的预期效用处于中等。在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时,个人风险偏好不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决策不同。风险规避型农村居民在购前、购中和购后行为均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风险中性的农村居民在购前、购中和购后行为表现的安全性一般,喜欢冒风险的农村居民在购前、购中和购后行为表现的安全性较弱。对于生产技术要求较高、生产周期较长、本地气候不适宜、耗费大量劳动等类型的食物需要靠市场予以满足,对于生产技术简单、周期较短、本地气候适宜和耗费劳动较少等类型的食物往往靠自给性生产予以满足。(3)当前农村居民对自给性食物的消费一共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种层次的需要,安全需求是现阶段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消费中表现最广泛、最迫切的需求。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均纯收入、家庭劳动力兼业程度、家庭婴幼儿情况、家庭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从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受到城镇化进程的负向影响。进一步从城镇化率与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比重之间的相互影响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未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因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需要重点关注。(4)对于不同类型商品性食物,农村居民在决策过程中介入的程度不同,进而行为的安全性程度也不同,高介入购买决策、一般介入购买决策和低介入购买决策这三种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购买决策类型受到食物的价值、消费习惯和食用食物人群对家庭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同一类的食物在不同情境,不同时间的购买决策类型又有所差异。在商品性食物购买前,农村居民意识到商品性食物存在安全问题后,会主动从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媒体、政府、商业宣传等渠道搜集食物安全信息,也会通过个人过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取食物安全消费信息,农村居民还通过比较辨别来获取食物安全信息。在商品性食物购买中,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渠道的选择、品牌的关注和标识的关注等方面,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消费渠道的选择行为、品牌关注行为和标识关注行为主要受到商品性食物价值、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的变化、临时情况、商家促销活动、商家导购宣传以及消费某一食物人群对家庭的重要程度的影响。农村居民对于价值较高、食用者对家庭较为重要的商品性食物的食用与保存能够按照食用说明及保存要求来做,对于价值较低的商品性食物食用与保存很少或者不能按照要求来做。在商品性食物购买后,农村居民如果发现有质量安全问题,不同情况采取的行为不同。对于一次购买数量较多并且单价低的食物来讲,由于数量较大,一般不会选择丢掉,而是要求赔偿或者换货。而对于单价低并且购买数量少的食物来讲,如果发现有质量问题,大部分农村居民选择丢掉,其次选择换货或者赔偿。对于价值较高的商品性食物来讲,购后发现质量问题,大部分会要求赔偿,有些会选择投诉,有些会要求换货。(5)通过文献综述法和深度访谈法确定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模型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行为传导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态度、主观规范、习惯和知觉行为控制都显着影响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意向。其中,主观规范的路径系数最大。行为意向、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习惯对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有显着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和习惯部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行为,部分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过去行为和知觉行为控制都显着影响了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意向。其中,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最大。行为意向、知觉行为控制和过去行为对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有显着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和过去行为部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行为,部分直接影响行为。(6)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是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的主要方面,而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是在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一种被迫选择。因此,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改进的重点是对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改进。首先应该改进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其次应该改进农村食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再次应该改进农村食物市场结构,最后应该改进农村食物市场公共服务。与己有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探索和尝试:第一,本文主要研究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安全行为,给出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概念,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分为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分析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形成机理,为学术界研究中国特色的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提供一个思路。第二,基于恰亚诺夫农民模型构建了农村居民家庭商品型农业生产—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模型和农村居民家庭获取收入型劳动投入—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模型,进一步丰富恰亚诺夫农民模型。将激励理论运用到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效用分析中,丰富和扩展了预期效用理论和风险偏好理论。第三,将习惯这一变量引入到计划行为理论中,增强了计划行为理论用于分析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能力,将过去行为这一变量引入到计划行为理论中,增强了计划行为理论用于分析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能力。分析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与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路径,丰富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理论。

潘义[8](2016)在《中国农村妇女孕前营养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孕前异常的营养状态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本研究对中国农村孕前育龄妇女营养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旨在提供基线数据,并能更好地理解母体孕前营养和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这是一项大规模的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2012年国家免费孕前健康检查项目。研究的营养指标为孕前体重指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不良妊娠结局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自然流产、异位妊娠和死胎。运用卡方检验研究孕前体重指数(血红蛋白浓度)在2010-2012年的趋势变化。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孕前体重指数(血红蛋白浓度)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相关性。一共有2120131名育龄妇女参与本次评估。2010-2012年育龄妇女平均孕前体重指数由21.31降至21.16,低体重指数发生率从10.40%增加至14.14%。按年龄分层分析显示:孕前育龄妇女低体重指数发生率在21-24岁从13.52%升高至17.02%,在25-34岁从10.72%升高至13.71%;孕前超重发生率在25-34岁从9.84%升高至10.75%,在35-49岁从17.10%升高至19.20%;孕前肥胖发生率在25-34岁从2.17%升高至2.42%,在35-49岁从4%升高至4.20%。2010-2012年平均孕前血红蛋白浓度由125.70g/L升至126.78g/L。孕前贫血发生率在总人群及年龄分层分析均显示呈逐年下降趋势。总的贫血发生率由13.24%降至10.40%,其中孕前轻度贫血2012年相对2010年降低21.71%,孕前中重度贫血2012年相对2010年降低17.89%。而高血红蛋白浓度发生率亦呈下降趋势,2012年相对2010年降低9.4%。536098名有妊娠结局妇女参与孕前体重指数和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性的分析,527386名有妊娠结局妇女参与孕前血红蛋白浓度和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性的分析。相关性分析显示:孕前低体重指数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自然流产相关;超重可增加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风险;肥胖发生低出生体重儿、自然流产、异位妊娠和死胎的风险增加。和孕前正常血红蛋白浓度妇女相比,轻度贫血增加患发早产的风险,却对自然流产和死胎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高血红蛋白浓度可增加孕期患发自然流产和早产的风险;轻度贫血和高血红蛋白浓度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无显着相关性;中-重度贫血和不良妊娠结局无显着相关性。尽管育龄妇女孕前体重指数在逐年降低,但是孕前低体重指数发生率呈逐年增加。孕前血红蛋白浓度在逐年增加,同时孕前贫血发生率也呈逐年下降。孕前母体异常体重指数(低体重指数、超重和肥胖)增加孕期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而孕前轻度贫血和高血红蛋白浓度与不良妊娠结局亦有显着相关性。

王禹[9](2016)在《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研究》文中指出粮食是满足人们温饱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营养供给的重要保障,更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涉及供给、需求和国内外贸易等诸多方面,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均有适合当时情况的粮食安全保障性考虑。新形势下如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以数学模型、计量经济学、粮食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分析研究,详细剖析了我国粮食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演变历程和历史规律,对比国内外粮食安全保障情况,揭示了包括粮食生产、消费和贸易等方面在内的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提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主要的研究结论包括:1.近年来我国种粮的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不断升高,粮食生产已全面进入成本快速上涨期,粮食生产的成本与瑞士、日本和韩国等国的水平日趋接近,而与美国、加拿大等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差距不断拉大,国内种粮比较效益直线下降。2.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多年连续增产,但实际上粮食优势产区并未在粮食供给中发挥显着作用而粮食非优势产区却以较大资源环境代价在换取粮食增产。整体看粮食生产格局正在从中心向边缘逐渐加强,中部和南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地位正在下降,而西部和东北部的粮食生产地位不断加强。传统的粮食主产省、粮食主销省和粮食产销平衡省的划分已无法概括各省份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各省区粮食生产依靠规模优势保障粮食安全的状态十年来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依靠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投入获得粮食生产保障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依然在延续,粮食生产过分依赖面积,土地边际收益不断减少的窘境并未改变。3.我国正处于食物结构快速升级阶段,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口粮消费日趋稳定,但与食物营养发展纲要和国际标准相比我国食物消费结构、消费数量以及营养安全方面还有待提高。基于营养目标(人均日能量1800kcal、2200kcal和2400kcal)下的我国居民人均口粮需求量分别为116.93kg、142.91kg和155.90kg。预计到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为446.60kg、461.00kg和476.37kg(按中等水平计算),粮食总需求分别为6.37亿吨、6.66亿吨和6.92亿吨。4.加入WTO以来,我国粮食贸易量不断增加,但进口量增幅显着高于出口量增幅,净进口量增加迅速,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对我国的粮食储存和消化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同时,在我国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贸易依存度不断升高的同时,粮食主要品种大米、小麦和玉米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自给率,贸易依存度并不高,但谷物、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国际贸易已全面处于比较劣势。5.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加快供给侧的改革提升粮农收入;严格水土等基本资源的要素保障;加快推进三大谷物优势产区建设;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突破瓶颈制约;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完善市场调控机制农业补贴政策;培育新型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减少粮食浪费。

曾俊凯(Tseng Chun-kai)[10](2016)在《穴位埋线合并中药治疗脾虚痰湿型肥胖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肥胖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由多因素引起,与基因、环境、炎症和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经济的进步,肥胖症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癌症、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因此,治疗肥胖成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脾虚痰湿型正常代谢性肥胖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中医药治疗肥胖症奠定研究基础,同时提供更好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台湾宜森中医诊所,肥胖门诊,符合病例选择标准肥胖病例共6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女25例,男5例,对照组女25例,男5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加基础中药治疗,方用厚朴夏苓汤加减,埋线穴位选取为,主穴:带脉、环跳、足三里、中脘、三阴交、肩骼。辅穴:胃俞、天枢、水分、丰隆、地机、脾俞、气海、大横、阴陵泉。每次治疗选取7-10个穴位,进行穴位埋药线。对照组单纯采用中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BMI、腰围、臀围及糖脂代谢指标。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本研究通过对60例脾虚痰湿证正常代谢性肥胖症的患者进行观察并收集资料分析,经过统计学检验,在年龄、性别、病程、肥胖程度、观察指标(包括BMI、体重、腰臀围、糖脂代谢各指标)、中医体质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具有可比性(P>0.05)。穴位埋线结合中药组和单用中药组在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与治疗前比较,经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组治疗均对单纯肥胖患者有效,能降低患者体重、腰臀围和改善糖脂代谢状况。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经统计学检验,p<0.05,可以认为穴位埋线结合中药组在疗效方面优于单用中药组,而且在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这些观察指标上改善程度优于单用中药组(P<0.05),其它观察指标则无显着性的差别(P>0.05)。结论:加用穴位埋线之后,减肥效果明显好于单用中药,具体体现在:1、能显着减少腰围、臀围,降低BMI指数;2、能有效改善内分泌代谢状态,能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其机制可能与长效刺激穴位、增强机体代谢状态、调节中枢食欲等有关。

二、亚洲消除营养失调面临的双重负担——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洲消除营养失调面临的双重负担——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论文提纲范文)

(1)《牛津手册-食品、政治和社会》(第16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Introduction to Source Text and Author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PREPARATIOS of TRANSLATION
    2.1 Prepar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Tools
    2.2 Preparations of the Parallel Texts
    2.3 Building a Termbase
    2.4 Framework of the CEA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3.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3.1.1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3.1.2 Translation of polysemy
    3.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3.2.1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sentences
        3.2.2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Comprehension
        4.1.1 Comprehension of words and phrases
        4.1.2 Comprehension of sentence structures
    4.2 Expression
        4.2.1 Expression of technical terms
        4.2.2 Static and dynamic transformations in sentences
        4.2.3 Splitting and reorganization of long and difficult sentences
    4.3 Adaptation
        4.3.1 Using Chinese idioms
        4.3.2 Additions and deletion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2)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1.2 LXRα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现状
    2.肝郁生浊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1 历史渊源
        2.2 肝郁生浊概论
        2.3 从肝郁生浊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4 治疗方法及遣方用药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不良事件
        1.9 质量控制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4 讨论
        4.1 清肝化浊法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
        4.2 茵杞调脂饮的用药特色
        4.3 试验指标的选择
        4.4 茵杞调脂饮治疗NAFLD的疗效评价
    5 结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标本采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的变化
        3.3 大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的变化
        3.4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4 讨论
        4.1 造模方法的选择及探讨
        4.2 水飞蓟宾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3 疗效探讨
        5 结论
    实验二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标本采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TC、TG、FFA水平的影响
        3.2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MDA、SOD、GSH水平的影响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肝脂代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2 氧化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3 炎性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5 结论
    实验三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LXRα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标本采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基因表达的影响
        3.2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FAS、DGAT2 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LXRα通路与肝脂代谢
        4.2 LXRα通路与氧化应激
        4.3 LXRα通路与炎性因子
        4.4 茵杞调脂饮对LXRα通路的作用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登记表
    附录三 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3)告别饥荒 ——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评论
    第一节 古典主义的饥荒理论
    第二节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第三节 中国学者的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饥荒的概念及类型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定义
    第二节 农业生产与分配
    第三节 饥荒类型的划分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农业时期的中国饥荒
    第一节 历代自然灾害对饥荒的影响
    第二节 应急的救荒政策
    第三节 治本的救荒政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农业时期的日本饥荒
    第一节 日本农民沉重的租税负担
    第二节 商业、高利贷资本的成长与贫困问题的加深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三大饥荒
    第四节 德川幕府的饥荒对策及其绩效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地贡税殖民时期的饥荒
    第一节 英国对爱尔兰和印度的殖民政策
    第二节 1845年的爱尔兰饥荒原因分析
    第三节 1943年的孟加拉饥荒原因分析
    第四节 英国殖民政策的区域差异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代农业时期的非洲饥荒
    第一节 战争与饥荒的关系
    第二节 索马里内战和2011年饥荒
    第三节 南苏丹内战和饥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影响饥荒的主要因素变化分析
    第一节 导致饥荒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农业防灾减灾
    第三节 粮食安全和脱贫的政策
    第四节 战争或武装冲突受到抑制
    第五节 民间救济和节粮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强化饮食教育对肺结核合并糖代谢紊乱患者营养、免疫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案
    6 质量控制
    7 医学伦理原则
    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9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新疆地区儿童营养代谢病情况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新疆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的流行病学研究
3 新疆地区儿童碘缺乏的流行病调查
4 新疆地区儿童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5 对策建议

(6)出生队列规模变动对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不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
三、数据、方法与模型
    (一)数据来源
    (二)分析方法
    (三)模型设定
        1.因变量:营养不良
        2.自变量:出生队列规模
        3.控制变量
四、分析结果
    (一)出生队列规模变动与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不良
        1.出生队列规模与学龄儿童少年生长迟缓比例几乎同向变动
        2.出生队列规模与学龄儿童少年消瘦比例的变动规律不一致
    (二)出生队列规模变动对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不良概率的影响
        1.出生队列规模变动对学龄儿童少年生长迟缓概率的影响
        2.出生队列规模变动对学龄儿童少年消瘦概率的影响
    (三)出生队列规模的净效应
五、结论与讨论

(7)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概念框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演进分析
    2.1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数量不足到基本充裕阶段(1978—1985 年)
    2.2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基本充裕到充裕阶段(1986—2000 年)
    2.3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充裕到多样化阶段(2001—2012 年)
    2.4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多样化到安全阶段(2013 年至今)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分析
    3.1 农村市场食物安全现状分析
    3.2 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的态度及其与自身健康的认知
    3.3 农村居民安全性食物认知水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选择分析
    4.1 信息不对称下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选择
    4.2 消费与生产双重身份的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决策分析
    4.3 预期效用与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决策分析
    4.4 农村居民自给性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选择差异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分析
    5.1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消费行为的演变分析
    5.2 不同个体特征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5.3 不同家庭类型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5.4 不同地域类型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分析
    6.1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变化
    6.2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4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变动趋势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分析
    7.1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过程:购前行为
    7.2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过程:购中行为
    7.3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过程:购后行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解释模型的构建
    8.1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确定
    8.2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解释模型的构建
    8.3 变量的定义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传导路径分析
    9.1 样本特征分析
    9.2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传导路径分析
    9.3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传导路径分析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改进
    10.1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的改进
    10.2 农村食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改进
    10.3 农村食物市场结构的改进
    10.4 农村食物市场公共服务的改进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1.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8)中国农村妇女孕前营养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专有名词缩写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农村育龄妇女孕前营养指标趋势分析
    1.1 引言
    1.2 对象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孕前营养指标和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对象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总结
科学价值和创新点
局限性
专业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致谢

(9)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粮食安全新形势
        1.1.1 粮食生产资源过度消耗,种植意愿不断减弱
        1.1.2 粮食需求数量刚性增长,质量要求不断提升
        1.1.3 粮食国内价格赶超国际,全球影响不断加深
        1.1.4 粮食面临复杂国际形势,国内重视不断加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粮食生产的安全研究
        1.2.2 粮食消费的安全研究
        1.2.3 粮食贸易的安全研究
        1.2.4 粮食政策的安全研究
        1.2.5 文献评论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和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粮食安全理论界定
    2.1 粮食概念的界定
        2.1.1 FAO粮食界定
        2.1.2 他国粮食界定
        2.1.3 我国粮食内涵
        2.1.4 大粮食的界定
    2.2 粮食安全概念演变
    2.3 粮食安全层次划分
        2.3.1 国际粮食安全
        2.3.2 国家粮食安全
        2.3.3 家庭粮食安全
        2.3.4 居民粮食安全
    2.4 粮食安全目标定位
第三章 粮食生产的成本分析
    3.1 粮食成本内涵与构成
        3.1.1 成本内涵分析
        3.1.2 现金成本与总成本
        3.1.3 机会成本
        3.1.4 三种成本之间的关系
    3.2 物质服务费用分析
        3.2.1 生产资料分析
        3.2.2 直接费用分析
        3.2.3 间接费用分析
    3.3 土地成本分析
        3.3.1 水稻的土地成本分析
        3.3.2 小麦的土地成本分析
        3.3.3 玉米的土地成本分析
        3.3.4 粮食的土地平均成本分析
    3.4 人工成本分析
        3.4.1 费用成本分析
        3.4.2 时间成本分析
    3.5 成本收益分析
        3.5.1 水稻成本收益分析
        3.5.2 小麦成本收益分析
        3.5.3 玉米成本收益分析
        3.5.4 粮食成本收益分析
第四章 粮食生产的安全分析
    4.1 新形势下粮食产量特征分析
        4.1.1 总量特征分析
        4.1.2 结构特征分析
        4.1.3 分布特征分析
    4.2 新形势下粮食产量波动分析
        4.2.1 粮食产量波动指数分析
        4.2.2 粮食产量波动国际比较
        4.2.3 粮食产量波动周期划分
        4.2.4 粮食产量波动周期成因
    4.3 粮食生产区域特征变化分析
        4.3.1 粮食生产区域地位变化分析
        4.3.2 粮食产量区域特征变化分析
        4.3.3 粮食面积区域特征变化分析
        4.3.4 粮食单产区域特征变化分析
    4.4 新形势下粮食生产区域分析
        4.4.1 粮食生产能力指数分析
        4.4.2 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4.4.3 效率规模优势对比分析
        4.4.4 粮食生产优势变动分析
第五章 粮食消费的安全分析
    5.1 粮食消费面临的新形势
        5.1.1 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5.1.2 人口面临持续低速增长,城镇化率稳步推进
        5.1.3 食物消费结构深刻变革,安全意识普遍提高
        5.1.4 粮食需求影响因素增多,营养不良得到重视
    5.2 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状况分析
        5.2.1 消费水平稳步提升
        5.2.2 口粮消费趋于稳定
        5.2.3 食物消费更加合理
        5.2.4 营养状况不断提升
    5.3 基于合理营养目标下的粮食需求量分析
        5.3.1 口粮需求水平分析
        5.3.2 饲料用粮需求水平分析
        5.3.3 工业用粮需求水平分析
        5.3.4 种子用粮需求水平分析
    5.4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需求展望
        5.4.1 人均粮食需求水平展望
        5.4.2 未来我国人口总量展望
        5.4.3 营养目标下的粮食展望
        5.4.4 粮食需求目标展望对比
第六章 粮食贸易的安全分析
    6.1 国际粮食贸易演变和特征
        6.1.1 世界谷物贸易量分析
        6.1.2 世界稻谷、小麦和玉米贸易量变动分析
        6.1.3 世界谷物进口贸易量前15名国家
        6.1.4 世界谷物出口贸易量前15名国家
    6.2 我国粮食贸易演变和特征
        6.2.1 我国粮食贸易总量特征
        6.2.3 我国粮食贸易结构特征
    6.3 中国粮食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6.3.1 中国粮食贸易量占世界比重
        6.3.2 中国粮食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6.3.3 中国粮食贸易依存度分析
        6.3.4 中国粮食国际比较竞争分析
第七章 粮食安全的战略分析
    7.1 粮食安全的现状解析
        7.1.1 粮食生产格局改变增产动力不足
        7.1.2 基于营养标准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7.1.3 种粮成本攀升比较效益不断下降
        7.1.4 内外价差助推谷物进口增长迅速
    7.2 粮食安全的战略对策
        7.2.1 加强供给侧的改革提高粮农收入
        7.2.2 严格水土等基本资源的要素保障
        7.2.3 加快推进三大谷物优势产区建设
        7.2.4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突破瓶颈制约
        7.2.5 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7.2.6 完善市场调控机制农业补贴政策
        7.2.7 培育新型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7.2.8 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减少粮食浪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穴位埋线合并中药治疗脾虚痰湿型肥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正常代谢性肥胖概念
        1.1.1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
        1.1.2 肥胖症诊断标准与分类
        1.1.3 正常代谢性肥胖概念的提出
        1.1.4 肥胖与并发症
        1.1.5 肥胖现代治疗手段
    1.2 中医药治疗肥胖的渊源
        1.2.1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1.2.2 肥胖的病因病机
        1.2.3 中医对肥胖并发症的认识
        1.2.4 中医对肥胖的治疗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标准
        2.1.7 终止试验标准
        2.1.8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及样本量
        2.2.2 治疗方法
        2.2.3 意外情况处理
        2.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2.2.5 疗效标准
        2.2.6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情况比较
        2.3.2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穴位埋线与用药的机理分析
    3.2 穴位埋线合并中药治疗脾虚痰湿型正常代谢性肥胖症的疗效特点
    3.3 体会
    3.4 创新性
第四章 结语
    4.1 结论
    4.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亚洲消除营养失调面临的双重负担——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论文参考文献)

  • [1]《牛津手册-食品、政治和社会》(第16章)翻译实践报告[D]. 张晓璐.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D]. 王俐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告别饥荒 ——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D]. 刘宇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强化饮食教育对肺结核合并糖代谢紊乱患者营养、免疫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 刘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新疆地区儿童营养代谢病情况分析与对策[J]. 葛玮东,胡子昱. 检验检疫学刊, 2020(01)
  • [6]出生队列规模变动对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不良的影响[J]. 马妍. 青年研究, 2019(06)
  • [7]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研究[D]. 陈忠明.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中国农村妇女孕前营养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性的研究[D]. 潘义. 南京医科大学, 2016(07)
  • [9]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研究[D]. 王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12)
  • [10]穴位埋线合并中药治疗脾虚痰湿型肥胖的临床研究[D]. 曾俊凯(Tseng Chun-ka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标签:;  ;  ;  

消除亚洲营养不良的双重负担——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