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之争”与制造业短缺

“煤电之争”与制造业短缺

一、“煤电之争”与制造短缺(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华[1](2021)在《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我国“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的力度,对中国高质量能源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自此,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然而,在走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的路上,存在诸多管理决策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极为突出的就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相关问题。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电力系统将面临更大的波动性和供应的不确定性。为避免出现大量弃风、弃光的情况发生,提升系统灵活性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此,研究建立并完善提高系统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探索电力行业优化发展路径,有助于为能源监管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决策依据,减少无效投资,对“十四五”规划乃至2035年远景规划有重大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从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出发,以“安全、经济、低碳”三元目标为优化方向,从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以及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三个方面构建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体系。其次,通过构建基于MLR-ANN(多元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耦合)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和基于Gompertz曲线的电力经济增长规律分析模型,系统LCOE(系统平准化发电成本)技术经济分析模型和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以及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等模型,建立了新型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思维范式。然后,本文也应用所构建模型分析了不同政策情景下2021-2035年中国电力行业潜在的发展路径,并运用电力系统运行模拟方法对形成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可靠性验证。最后,针对优化路径,提出了公正合理的政策建议,为国家能源高质量发展献策。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灵活性和中长期电力规划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从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出发,以“安全、经济、低碳”三元目标为优化方向,阐述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优化思路,形成了从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以及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三个方面构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体系的整体思路。(2)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重点梳理和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在电源结构、跨省跨区输电线路和全社会用电量等主体构架方面的变化趋势,以及发电技术经济性、线损、厂用电率、煤耗、需求响应规模等成本效率方面的演变趋势。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的构建和电力行业优化路径的探索提供了参数设定依据。(3)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首先,重点分析了引起全社会用电量变化的相关因素,基于MLR模型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提取了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变化的显着影响变量。并通过时间序列ANN模型和最小二乘法,分别预测了显着影响变量的未来值。其次,通过构建的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分别用两组数据预测了我国2021-2035年的全社会用电量。然后,基于Gompertz曲线模型对主要发达国家电力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了用电量“拐点”的问题。最后,整合了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对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的结果,结合对中长期电力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的结论,对本文构建的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结果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MLR+最小二乘+ANN”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可靠。(4)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首先,分别构建了以系统成本为核算基础的系统LCOE技术经济分析模型和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补充了已有的技术成本分析研究中存在的灵活性和需求侧资源考虑缺失的问题。然后,充分模拟电力市场环境,利用所构建模型分析了 2021-2035年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情况。最后,基于电力市场化背景,综合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分析结论,分析了各类发电资源和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的年均新增规模及发展潜力,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约束条件设立了较为客观的定义域。(5)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首先,基于电力规划基本原理,通过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特性的分析,论述了中长期规划视角中需充分考虑满足系统灵活性要求,进而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的必要性。其次,以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作为切入点,嵌入电力行业碳达峰约束与灵活性平衡约束进行优化,构建基于系统灵活性的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新型电力规划模型,并叠加前文子模型的互动,共同形成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然后,基于所构建的MLR-ANN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系统LCOE模型以及双因素学习曲线模型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构建的基准情景、加强政策情景、“碳中和”情景以及1.5℃情景等四种不同政策情景,应用该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政策情景下2021-2035年全国层面和局部区域电力规划方案,探索了 2021-2035年我国电力行业优化发展路径。最后,采用运行模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本文所建立的规划模型呈现的规划方案能满足各项约束条件,是一个优化的结果。(6)政策建议。基于不同政策情景下全国层面和局部区域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结论,分别从电源侧、电网侧以及需求侧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保障优化路径得以实施的相关政策建议。同时,还针对优化路径引发的相关公正转型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翟梦瑜[2](2021)在《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内部的物质代谢和城市间的资源交换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现代城市“病”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解析城市系统管理多过程、多要素、多重不确定性的复杂特征,量化各过程与要素间的互动效应,表征多维风险对不同尺度城市系统的影响,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已成为制约城市系统管理方案有效性的关键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做好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和优化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针对中国典型城市和多区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考虑能源、环境、经济、水资源和气候之间的制约关系,提供全链条的“数据收集-现状评估-风险识别-责任预判-决策管理”系统评价和城市综合管理方法体系。具体地,本文通过13个案例研究,解释上述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责任划分和集成管理等问题。城市代谢系统多要素复杂性辨识方面:1)考虑不同能源使用形式(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广东省能源代谢系统的动态分析,探索广东省城市能源代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2)通过回顾性分解(1997-2017年)和前瞻性预测(2035年),从供应端、生产端和消费端回顾能源代谢变化并预测广东省未来能源系统发展风险;3)识别水利工程对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的影响,以提供水利工程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4)采用自上而下的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废问题的管理问题提出前瞻性的建议,以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集成优化管理;5)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挑战,制定不同视角(供应、生产、消费)下中国地区产业级别的具体碳排放清单。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方面:1)根据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及环境现状进行区域间的创新聚类,识别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问题;2)以南方电网为例,模拟随着大规模电力运输而转移的碳减排责任的具体分配问题;3)模拟国家电能替代政策的干预下,输电网络体现的跨区域碳排放转移问题;4)量化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以实现中国实体水和虚拟水的综合管理;5)考虑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地区的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的复杂关系,并探究三者的协同治理方式。多尺度城市系统集成管理方面:1)模拟广东省阶梯碳税政策对本省和全国各省份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影响;2)分析中国碳政策(两阶阶梯碳税政策)和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对系统的交互效应;3)探究贸易战背景下,考虑环境约束情境下的未来中国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综上,本文通过引入城市代谢的概念,整合投入产出分析、生态网络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能源系统优化模型,构建了涵盖城市、多区域与国家三个尺度的城市系统管理模型,探讨了城市系统管理面临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利用等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尺度城市系统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结果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吴垚锟[3](2021)在《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D发电公司财务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行业是我国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伴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电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电力行业内部的竞争也逐渐加剧,这就需要电力企业识别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更好地发展下去。而财务分析则能够帮助企业把握自身的发展情况,并识别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服务。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多数企业都采用财务分析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提出建议。D发电公司现在的财务分析方法比较传统,很难满足公司的日常决策需要。因此,本文以D发电公司财务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将哈佛分析框架的四个维度: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应用到D发电公司的财务分析中来。本文以D发电公司2015-2019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以战略分析为起点,对公司内外部形势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将该公司关键会计科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评估,以确保相关财务数据真实可靠,再以此为基础对相关财务报表和关键会计指标通过横向以及纵向的剖析,最后对公司的前景进行展望。针对四个分析维度发现的问题分别提出对策建议:在战略方面坚持发展战略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煤电一体化进程;在会计方面提高存货和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在财务方面增强企业的经营能力提高营运效率,降低资本成本提升价值状态;在前景方面积极开拓售电市场,并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哈佛分析框架比现行财务分析方法更能够适用于D发电公司,其分析的结果更为全面、可靠和客观。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哈佛分析框架应用到D发电公司的财务分析中,不仅改善其现行的财务分析方法,也拓宽了哈佛分析框架的适用范围。在传统哈佛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了财务战略矩阵综合分析和风险预测,扩充该框架的内容,也使分析的结果更为可靠。

马逍天[4](2020)在《我国水足迹量化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因此亟需针对我国水环境面临的环境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量化、评估和管理。水足迹分析作为评价水资源消耗和污染情况的综合性指标,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但传统的水足迹分析方法仅仅评估了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的量,难以量化环境风险和应对复杂的工业系统。而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全过程环境风险解析和关键污染节点的识别。因此,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来进行水足迹的量化。当前生命周期水足迹评价模型大多针对水稀缺足迹展开,针对水污染足迹(如致癌性足迹、酸性化足迹和淡水生态毒性足迹等)的模型较少。部分学者直接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开展水足迹量化,因未剔除与水介质无关的的摄入途径以及大气与土壤介质中残留污染物的环境影响导致过度评估。并且现存研究在进行清单构建时,通常没有考虑经由大气与土壤间接影响水质的污染物,从而导致水足迹量化结果过低。此外,水足迹评价模型构建和应用中所需的地理、水质、环境、人口、技术水平等基础数据具有显着的地域差异性,直接引用国外模型和数据库并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通用性的本土化全过程水足迹影响量化模型,从而实现了对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污染的环境风险的量化,并有效描绘人类产业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锁定关键污染节点。本文同时分别以我国某造纸企业、煤炭发电行业和工业废水排放的水足迹为例,开展了微观、中观、宏观层次的应用示例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基于我国国情建立了包含清单构建方法、中间点影响类型选择与特征化参数计算以及人体健康与生态系统质量损伤评估的本土化全过程水足迹影响评价模型。该模型依据ISO 14046国际标准建立分析边界,通过多介质逸度模型模拟了三千余种能够对水环境产生影响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换从而剔除最终未进入到水介质的部分,同时仅考虑了与水环境有关的经口摄入途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清单与6个中间点环境影响类型之间的联系,实现了 35374个中间点特征化当量因子的计算,进而实现了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质量损伤的评估。其次,本文通过对某造纸企业水足迹的分析验证了所构建的模型在微观(企业)层次上应用的可行性,并明确了其水足迹影响的关键因子,提出了相应的削减方案。研究发现在秸秆浆印刷书写纸生产的生命周期中,致癌性和非致癌性足迹贡献了超过95%人体健康损伤,而生态系统质量损伤主要来自于淡水生态毒性和水体富营养化足迹,其余中间点类型的影响不足3%。要实现水足迹影响的削减,控制有机肥回收、木浆生产和化学品制备等阶段的水足迹影响最为有效。上述三个输入因子的影响减少5%时,印刷书写纸生产的水足迹在中间点和终点层次的削减程度在0.3%至3.4%之间。企业可采取使用无元素氯漂白并进行黑液回收处理生产工艺的木浆,使用水电等清洁能源或回收能源以实现水足迹影响的削减。此外,通过筛选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如超深层曝气和生物膜过滤技术)和实现废水循环利用来控制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水足迹影响也可获得显着的环境效益,直接水资源消耗的削减则对于水稀缺足迹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污染物减排方面,需重点针对总磷、总氮、COD、BOD5以及重金属(如铬、砷、汞等)等污染物的排放。再次,本文通过对我国煤炭发电行业水足迹的分析验证了所构建的模型在中观(行业)层次上应用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其时间序列波动的特征和原因,为我国煤炭发电行业的全过程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污染的管控提供了相关参考性信息。我国煤炭发电行业的水足迹影响对人体健康损伤在2006-2015年间不断增加,于2013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但截至2015年总体上仍上升了 47.3%。而由于二氧化硫、COD和总氮排放的削减,此期间生态系统质量损伤削减了 26.0%。2015年我国实现供电上网1 kWh煤电的水足迹影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质量的损伤分别在 1.2×10-8 至 2.3×10-8 DALY 和 4.0×10-4 至 7.5×10-4 PDF.m2.yr 之间。对于人体健康损伤,其主要来自于原煤开采和洗选、运输、固体废弃物处置、原油和化学品生产等间接过程排放的砷、铬重金属以及燃煤电厂发电阶段汞排放所导致的致癌性和致癌性影响。生态系统质量的损伤主要来自于上述间接过程的淡水生态毒性和水体富营养化足迹以及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导致的酸性化足迹。但作为水足迹影响关键物质的总磷和重金属排放的削减并不显着,因此国家在进行总量控制时,建议加入总磷和重金属排放指标,同时增加原煤入选率以降低汞等污染物和运输过程的水足迹影响。但这与坑口电厂及“西电东送”工程的建设均存在进一步加剧我国主要煤电生产基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的问题,因此在煤炭发电行业发展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严格限制煤电产业的规模,尤其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区域,建议发展低耗水的清洁能源。此外,为进一步削减煤炭运输过程的水足迹影响,建议用铁路运输和船运的方式。此外,本文通过对我国工业废水水足迹的分析验证了所构建的模型在宏观(区域/国家)层次上应用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规律,为我国工业废水排放的全过程控制和精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在1992-2015年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的水足迹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人体健康损伤下降了89.84%。但由于2000年以后氨氮列入统计且其为对生态系统质量损伤贡献最为突出的污染物,生态系统质量损伤呈现先大幅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对氨氮的控制是必要的和有效的。我国工业废水排放的水足迹影响与工业产值增长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属于较为理想的状态,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较为有效的抑制了工业废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但部分年份仍出现高于经济增速的水足迹影响,仍需加强治理和管理工作以防出现反弹。对于人体健康损伤,非致癌性影响高于致癌性影响,而对于生态系统质量损伤,水体富营养化和酸性化足迹的贡献较为显着。若要控制人体健康损伤,需重点控制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的砷排放以及金属制品业六价铬排放。而生态系统质量损伤的控制建议重点针对上述四个工业部门及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工业部门COD和氨氮的排放。同时,在进行水环境管理时需考虑空间差异性以提升水足迹影响削减效率,如在东部的江苏、广东等废水排放量突出的地区需加强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而在西北部等每吨废水排放的水足迹影响突出的地区则建议一步提升其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水平以实现污染物的减排。对于单位水足迹影响和废水排放均较为突出的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省份需重点关注并同时采取上述举措,并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了一个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本土化全过程水足迹影响评价模型,并采用微观、中观、宏观多个层次上不同地理区域或时间尺度内的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多维度应用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在对模型进行修正的同时,为我国工业行业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污染的源头预防、全过程控制和高效治理提供理论、数据和决策支持。同时,还可以其他国家或行业开展生命周期水足迹评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创建了符合ISO 14046国际标准的全过程水足迹影响评价模型,并综合考虑了污染物释放经由多介质对水环境的影响,同时剔除了与水环境无关的摄入途径;(2)在国际上首创了集水稀缺影响、水污染生态与健康风险量化为一体的且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全过程水足迹量化模型;(3)实现了企业和行业层面的工业系统的水足迹应用分析。

华清君[5](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王强[6](2020)在《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和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均离不开二者的协调运行。我国矿产资源的禀赋特征造就了以煤为主、以电为核心的能源发展格局。建国70年来,我国煤炭和电力行业发展迅猛,但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纵向协调性差、中长期合同违约率高等问题却导致煤炭与电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使得促进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2020年,我国将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这将使得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企业面临被替代和成本增加的风险。同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我国陆续出台了去产能政策、煤电联营政策和中长期合同政策等相关制度。相比于过去,新的政策环境带来新的机遇和风险,需要考虑这些政策对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的影响,对于提升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本文以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现问题—构建模型—算例分析”的逻辑链条,分别对低碳政策、去产能政策和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履约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分析煤炭与电力周期性冲突原因并讨论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的研究成果与理论,论证了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首先,从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相关政策和中长期合同优化三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国内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总结了南非、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典型国家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针对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现状,给出了相应的经验启示。最后,从煤炭和电力发展现状、煤炭进出口、燃煤发电污染、煤电周期性冲突和新能源替代等出发,提出了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2)构建了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首先,受碳排放权配额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的限制,分析了碳排放权和可再生能源相关参数对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企业在非合作和合作两种情形下对收益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下,电力用户在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市场中,运用资金现金价值模型分析了光伏绿色电力证书和风电绿色电力证书的最高市场价格和最低市场价格,同时设计一套基于优惠价格的一对多市场交易机制,为电力用户采购绿色电力证书完成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提出降低成本建议。(3)构建了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首先考虑了去产能指标和产能补贴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以煤炭市场为例,构建了多个市场竞争模型对煤炭市场竞争力进行了算例仿真分析。其次,构建了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去产能模型,设置多个参数,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不同参数变化对去产能率的影响,并进行了算例仿真分析。(4)构建了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首先,构建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决策模型,以一条含多个煤炭生产企业、燃煤发电企业和煤电联营企业的复杂煤电能源供应链为例,得出企业进行煤电联营的市场条件,并进行算例仿真分析。其次,构建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效应模型,以一条含煤炭生产企业、煤炭贸易企业和燃煤发电企业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为例,运用纵向一体化决策模型和纵向独立决策模型计算新增收益,运用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对总收益进行分配。最后,构建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推进机制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在实施纵向一体化项目时策略选择,基于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不同初始条件、不同参数条件变化对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决策的影响,运用算例进行仿真分析。(5)构建了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首先,研究了煤炭和电力中长期合同发展,以煤炭中长期合同为例,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归纳煤炭中长期合同影响因素,运用解析结构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接着,分析了煤炭和电力中长期合同价格合理区间。其次,分析了煤炭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履约区间,不同参数对煤炭中长期合同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期权理论,分别设置了看涨期权、看跌期权和双向期权三种期权模型对煤炭中长期合同进行优化。最后,分析了电力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履约区间,不同参数对电力中长期合同稳定性的影响,在煤电浮动机制下,提出一种政府授权差价合约对电力中长期合同进行优化。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所构建的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可为受碳排放权配额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限制的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企业提供科学的定量决策工具;2)所构建的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可为政府对直接去产能政策效果评估和间接去产能决策提供决策支持;3)所构建的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可为政府和企业进行煤电联营决策提供支持;4)所构建的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可为煤炭中长期合同和电力中长期合同优化提供新型履约保障途径。

李忻颖[7](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煤电项目国别投资风险决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热烈响应。能源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其中电力合作潜力巨大。考虑到资源的丰富性、价格的经济性、利用的可洁净性以及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煤电仍将是“一带一路”国家的电力供应主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力企业计划在国外投资燃煤电厂。然而,带路国家多身处复杂的经济、政治和金融环境,存在多重潜在风险。因此准确识别沿线各国风险特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建设和投资计划就显的尤为必要。本文从理论出发,首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合作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结构安排。其次就中国以及带路沿线国家煤电现状、中国参与带路国家煤电建设的现状和挑战进行分析和梳理,表明在中国先进的煤电技术以及带路发展中国家迫切的电力需求的环境下,中国煤电项目投资将实现双赢的局面。随后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相关风险指数,在现有风险指数的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之上,对煤电项目国别投资风险进行识别,从经济基础、偿债能力、营商环境等9个维度,43个子指标建立了一套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整体风险分解到可操作层面。之后构建风险评估框架,通过结合Entropy和DEMATEL-AHP方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并用简单加权法对“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进行风险排序。研究结果表明,电力市场维度具有最大权重,且“一带—路”沿线国家煤电项目国别投资风险水平整体较高,其中低风险国家有且只有1个,较低风险国家有2个,中等风险国家有12个,较高风险国家有13个,高风险国家有12个,亚洲及大洋洲地区风险水平稍低,其中新加坡的煤电投资风险最低,其次为新西兰和印度。最后就煤电项目相关机构电力企业、中国政府、政策性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提出风险应对政策。国别煤电项目投资风险决策能够提升“一带一路”电力合作质量,并且可作为促进电力企业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助力。研究结果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电项目国别投资风险整体较高,并且能源低碳转型和气候治理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未来超低排放的煤电必然会是煤电的主力,中国煤电企业对外投资必将面临更大挑战,因此煤电企业必须做好风险预警,选择更合理的投资区域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取得收益。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电投资情况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可为中国企业和资本顺利“走出去”且在不同风险条件下制定差异化投资策略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刘晓燕[8](2019)在《能源应急多主体协同机制及协同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能源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命脉,由突发事件引发的能源生产停滞、能源运输中断或能源消费突增,将会造成能源短缺,引起能源市场的异常波动,威胁到企业、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的能源安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由自然灾害、政治冲突等因素导致的能源短缺事件频发,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费水平激增,能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中国的能源系统安全问题越发突出。“煤荒”、“油荒”、“气荒”相继发生,扰乱了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秩序,对国家的能源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能源应急涉及利益主体较多,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实现多主体、多层级、多环节以及多层面的有效协同,才能保障能源短缺态势尽快得到控制。然而现实中中国能源应急协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协同主体权责不明,“多头领导、互相推诿”现象严重;应急主体主观能动性不高,造成过度依赖中央政府力量;能源应急协同具有极强的临时性,造成了能源应急协同效率较低。建设和完善有效的协同机制可以为应急主体的协同工作提供方法和保障,降低应急成本,提高中国能源应急效率和能源应急能力,解决当前能源应急协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前学者们并没有从多方利益主体角度对能源应急协同问题进行研究,如何提高主体间应急协同能力亟需相关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因此本文阐述了中国能源应急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构建了能源应急协同机制理论框架模型,分析了各协同要素(应急主体、客体、应急资源、应急活动、外部环境)。其中根据对能源应急涉及的利益主体的职能及角色进行分析,运用Mitchell提出的权利-合法-紧急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找到关键利益主体,分析关键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和利益冲突。同时提出了能源应急协同机制理论框架,包括形成机制、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机制。基于以上理论和现实,构建了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两个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能源应急主体的行为策略选择,掌握影响能源应急演化的因素。同时考虑到主体的应急行为受到能源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的影响,构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能源供应链企业三方的应急协同微分博弈模型。其次针对能源应急协同机制的临时性问题,构建了仅有当期应急协同资源投入、有先期和当期两种资源投入两种情形下的数学模型研究政府与能源供应链企业应急协同机制。再次构建中国与他国的能源应急协同微分博弈模型研究能源应急国际协同问题。最后引入“协同熵”概念揭示了能源应急协同效应产生和演化机理,并构建了能源应急协同社会网络模型,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基于以上研究得到的结果,提出改善能源应急协同现状的对策建议,达到提高能源应急主体积极性及能源应急协同效率的目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总结了当前中国在能源应急协同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对能源应急协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阐述。第二,阐述了能源应急协同要素,包括应急主体、客体、应急活动、应急资源、环境等。对应急客体,即能源突发事件的定义、特征及分类进行分析。对能源应急涉及的利益主体的职能及角色进行分析。运用Mitchell提出的权利-合法-紧急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找到关键利益主体,包括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同时分析了关键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和共同点。对各应急主体拥有的应急资源和应急活动进行分析。此外阐述了要素交互的协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机制,能源应急协同要素在三个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了能源应急协同效应,形成了能源应急协同机制框架模型。第三,构建了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两个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能源应急主体的行为策略选择,掌握能源应急演化机理。模型求解得到不同参数条件下复制动态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根据研究结果得出要把握能源应急博弈系统的演化方向,需要考虑能源供应链企业的应急成本、政府的惩罚力度和两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度三个影响因素。第四,考虑到主体的应急行动策略受到能源短缺量变化的影响,构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能源供应链企业三方的应急协同微分博弈模型,并基于是否引入奖惩补偿机制分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个主体的应急努力程度与应急成本负相关,地方政府的应急努力程度与中央政府的考核标准、监督力度、惩罚力度、补偿力度正相关,能源供应链企业的应急努力程度与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监督力度、惩罚力度、补偿力度正相关。监督考核、奖惩补偿等措施在能源突发事件恶化的情形下不能显着提高地方政府的应急积极性。同时引入奖惩补偿机制可以提高主体的应急努力程度及协同效益。应急成本是影响地方政府、能源供应链企业应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补偿措施相比于监督、考核、奖惩等措施,更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五,针对能源应急协同的临时性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研究发现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的边际协同收益以及政府的补偿力度三个参数间的关系决定了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能否在能源应急过程中达到最优状态;应急主体在面对具体的能源突发事件时需全力以赴,不能依赖日常资源投入;政府加大补偿力度会提高能源供应链企业的应急协同参与度,但政府的应急协同参与度越大或补偿力度越大,应急资源投入越多,在建设有效的能源应急补偿机制时,要平衡应急成本、企业的应急积极性与补偿力度三者间的关系;先期应急协同资源投入绩效越大,当期应急资源投入越少,可获得的协同收益越多,说明建设常态化的能源应急管理体制是必要的,但要确保日常应急资源投入的有效性。第六,构建了中国与他国的能源应急合作微分博弈模型,结果表明国家主体在能源应急合作过程中存在“搭便车行为”,惩罚机制可以提高国家主体的应急努力程度,增加协同收益,促进国家主体间实现应急协同。第七,运用协同学理论中“熵”的概念研究了能源应急协同效应产生、演化机理。同时以2017年11月中国爆发的天然气短缺为例,以能源应急主体在应急过程中承担的应急任务作为网络节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构建协同矩阵计算各任务节点及各个主体的协同度、协同熵和协同效率对应急协同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了中国能源应急协同效率较低,政府主体应急预案制定、监督评估、资源协调筹措三个任务节点协同度较高。最后,综合以上研究,从明确主体的权利、责任与义务,降低能源应急成本,加快构建能源应急的激励机制,建立常态化的能源应急协同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该论文共有图42幅,表20个,参考文献261篇。

杨思懿[9](2019)在《大同煤矿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电力行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日益增多。当前,同煤集团煤电产能过剩、利润大幅减少的产业格局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已无法满足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策、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产业政策、《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意见》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为煤电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作为转型综改大型试点企业,以煤为基的同煤集团如何才能加快煤电一体化的深度融合,开创煤电产业链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进而推动煤电资源结构调整,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文作者在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其他企业煤电一体化发展路径的实践经验,通过PEST分析法对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从企业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及研发、财务状况、环保现状五个方面分析其内部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得出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具备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挑战,结合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现状研究探讨其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建设新时代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国际综合能源大集团这一战略目标。通过研究可知,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我国和山西省煤电去产能、新能源发电挤压、环保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唯有正确把握能源革命的阶段性规律和特征,适时调整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组织机构管理水平,加强煤电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低碳环保技术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才能使煤电双方实现利益最大化,进而推进煤电产业深度融合,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更具竞争优势。由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煤电产业居于我国基础支柱性能源产业的地位难以改变,为了保障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制定了打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引进与研发煤电产业前沿科技、优化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塑造企业文化精神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措施。与此同时,也为其他同行企业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价值和启示。

蒋文军[10](2013)在《中国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煤炭资源。虽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及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煤炭消耗,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在能源结构中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在我国,由于煤炭与电力市场的改革步伐不一致,电力市场化改革滞后于煤炭,导致两者无法在同一平台上运行和交易,矛盾的焦点表现为电煤与电力的价格即煤电价格之争。可以预见的是,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电价格冲突仍将会是煤电矛盾的焦点。可以说,电煤的价格冲突已经成为行业问题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的根本诱因,明确电煤成本和电煤价格的构成比例,结合经济发展诉求出台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调控措施,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对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调控研究迫在眉睫。全文共分九章。第1章是绪论。主要阐述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调控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回顾,明确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2章在分析煤电价格冲突及其产生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中国煤电价格冲突研究的基本理论,包括价格形成与运行理论、冲突管理理论和宏观调控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3章是国外煤电价格冲突的调控经验借鉴。主要从国外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表现、国外煤电价格冲突对煤电产业发展的影响、国外煤电价格冲突的调控策略,以及国外调控煤电价格冲突的主要经验等四个方面展开。第4章至第7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4章(中国煤电价格冲突的形成)主要研究市场化煤价的形成机制、电价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以及煤电价格的传导机制、冲突及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政府、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的三方煤电价格博弈模型。第5章(中国煤电价格冲突的影响分析)主要研究煤电价格冲突对各类企业、宏观经济、人民生活等产生的影响。第6章(面向煤电价格冲突的微观主体策略分析)主要研究煤电产业链上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煤炭生产企业、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及煤炭运输业在面向煤电价格冲突时的微观主体策略。第7章(煤电价格冲突的宏观调控策略)主要从建立科学的电煤价格信息监测体系、煤电价格冲突宏观调控的方法体系及选择、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与博弈分析,以及煤电价格冲突的的其他宏观调控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第8章主要结合河南省的实际,对河南省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调控进行实证研究。在分析河南省煤电市场运行状况的基础上,研究河南省煤电价格冲突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原因,从政府角度提出河南省煤电价格冲突的调控策略,从火力发电企业的角度提出应对措施。最后的第9章为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主要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的创新点是:(1)构建了基于政府、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的煤电价格三方博弈模型;(2)在系统分析煤电价格冲突对居民生活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居民消费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电价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测算了居民对电价的承受能力;(3)对煤电价格冲突过程中煤炭生产企业、发电企业的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4)通过煤电价格联动的博弈分析,提出了基于煤电价格联动的煤电价格冲突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方向。

二、“煤电之争”与制造短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电之争”与制造短缺(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
        1.2.2 不同发电技术经济性评价
        1.2.3 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
        1.2.4 煤电供给侧改革与灵活性改造
        1.2.5 促进系统灵活性的市场政策机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总体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重点
        1.3.4 研究难点
        1.3.5 研究路线图
    1.4 研究成果及创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系统灵活性和中长期电力规划相关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
    2.3 电力系统灵活性基本内涵
    2.4 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2.4.1 传统需求预测模型
        2.4.2 基于计算机软件的需求预测模型
    2.5 系统优化算法
        2.5.1 粒子群算法
        2.5.2 蚁群算法
        2.5.3 遗传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引言
    3.2 中国电力行业主体构架发展现状分析
        3.2.1 发电装机容量
        3.2.2 跨省输电线路
        3.2.3 全社会用电量
    3.3 中国电力行业成本效率发展现状分析
        3.3.1 发电技术经济性
        3.3.2 线损和厂用电率
        3.3.3 发电煤耗和供电煤耗
        3.3.4 需求响应规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MLR-ANN的中长期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构建
        4.2.1 MLR基本原理
        4.2.2 ANN基本原理
        4.2.3 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
    4.3 全社会用电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数据整理
        4.3.1 全社会用电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3.2 全社会用电量影响因素数据整理
    4.4 基于MLR-ANN的2021-203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4.4.1 用电量显着影响变量提取
        4.4.2 2021-2035年显着影响变量预测
        4.4.3 2021-203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4.5 电力需求预测定性分析与结果修正
        4.5.1 基于Gompertz曲线的电力经济增长规律分析与国际比较
        4.5.2 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结果对比
        4.5.3 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结果校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系统LCOE和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
        5.2.1 LCOE模型基本原理
        5.2.2 系统LCOE技术经济分析模型构建
        5.2.3 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构建
        5.2.4 2021-2035年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分析
    5.3 电力资源增长潜力分析
        5.3.1 各类电力资源禀赋分布及新增电源布局
        5.3.2 各类电力资源增长潜力分析
        5.3.3 区域电力流向及传输规模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构建
        6.2.1 电力规划模型基本原理及衍生
        6.2.2 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基本特征
        6.2.3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特性分析
        6.2.4 模型目标函数
        6.2.5 模型约束条件
    6.3 全国层面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3.1 情景设定
        6.3.2 参数设定
        6.3.3 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4 区域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4.1 电力资源现状分析
        6.4.2 基于系统LCOE的各类发电资源技术经济分析
        6.4.3 参数设定
        6.4.4 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5 电力规划方案运行模拟
        6.5.1 运行模拟与系统灵活性定量评估方法
        6.5.2 典型场景下区域电网运行模拟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引言
    7.2 政策建议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城市代谢概念的历史与演变
        1.2.2 城市代谢的核算与模型方法发展
        1.2.3 城市系统的范围研究
        1.2.4 城市系统的管理研究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城市代谢系统多元复杂性协同识别
    2.1 问题阐述: 系统复杂性特征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投入产出分析
        2.2.2 生态网络分析
        2.2.3 多元统计分析
    2.3 案例一: 基于不同能源使用形式的广东省动态能源投入产出分析
        2.3.1 引言
        2.3.2 模型建立
        2.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4 主要结论
    2.4 案例二: 未来能源系产业级预测与互动风险评估
        2.4.1 引言
        2.4.2 模型建立
        2.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4 主要结论
    2.5 案例三: 水利工程影响下的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分析
        2.5.1 引言
        2.5.2 模型建立
        2.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5.4 主要结论
    2.6 案例四: 基于逐步聚类假设提取模型的中国三废治理
        2.6.1 引言
        2.6.2 模型建立
        2.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6.4 主要结论
    2.7 案例五: 中国地区三视角多层次产业级的具体碳排放清单
        2.7.1 引言
        2.7.2 模型建立
        2.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7.4 主要结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
    3.1 问题阐述: 环境不平等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3.2.2 网络平衡方法
        3.2.3 多元统计分析
    3.3 案例一: 集群规模下的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分析
        3.3.1 引言
        3.3.2 模型建立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4 主要结论
    3.4 案例二: 南方电网碳排放转移轨迹下的具体环境责任分配
        3.4.1 引言
        3.4.2 模型建立
        3.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4 主要结论
    3.5 案例三: 电能替代政策干预下的输电网络中体现的跨区域碳转移
        3.5.1 引言
        3.5.2 模型建立
        3.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4 主要结论
    3.6 案例四: 中国地区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研究
        3.6.1 引言
        3.6.2 模型建立
        3.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6.4 主要结论
    3.7 案例五: 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关系的经济模拟
        3.7.1 引言
        3.7.2 模型建立
        3.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7.4 主要结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系统交互式生态环境经济均衡优化管理
    4.1 问题阐述: 城市系统管理
    4.2 研究方法
        4.2.1 系统优化模型
        4.2.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4.3 案例一: 阶梯碳税清单下的多级区域均衡联动响应分析
        4.3.1 引言
        4.3.2 模型建立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4 主要结论
    4.4 案例二: 碳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影响的交互均衡分析
        4.4.1 引言
        4.4.2 模型建立
        4.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4 主要结论
    4.5 案例三: 贸易战背景下的未来中国电力系统管理
        4.5.1 引言
        4.5.2 模型建立
        4.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4 主要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贡献与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荣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D发电公司财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财务分析研究现状
        1.2.2 哈佛分析框架研究现状
        1.2.3 电力企业财务分析研究现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
2 哈佛分析框架概述
    2.1 哈佛分析框架的提出
    2.2 哈佛分析框架的四个维度
        2.2.1 战略分析
        2.2.2 会计分析
        2.2.3 财务分析
        2.2.4 前景分析
    2.3 哈佛分析框架的内在逻辑
    2.4 哈佛分析框架的优势
3 D发电公司财务分析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3.1 D发电公司基本情况
        3.1.1 D发电公司简介
        3.1.2 D发电公司组织架构
    3.2 D 发电公司财务分析流程
    3.3 现行财务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3.3.1 战略分析不够全面具体
        3.3.2 未深入对比会计信息质量
        3.3.3 财务分析过程过于简单
        3.3.4 前景分析欠缺
    3.4 运用哈佛分析框架的必要性
4 哈佛分析框架在D发电公司的应用
    4.1 D发电公司战略分析
        4.1.1 D发电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4.1.2 D发电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4.1.3 D发电公司SWOT分析
        4.1.4 战略分析小结
    4.2 D发电公司会计分析
        4.2.1 识别关键会计科目
        4.2.2 关键会计科目分析
        4.2.3 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
        4.2.4 会计分析小结
    4.3 D发电公司财务分析
        4.3.1 财务报表分析
        4.3.2 重要财务指标分析
        4.3.3 财务战略矩阵分析
        4.3.4 财务分析小结
    4.4 D发电公司前景分析
        4.4.1 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4.4.2 D发电公司发展前景分析
        4.4.3 前景分析小结
5 对策及建议
    5.1 基于战略分析的建议
        5.1.1 坚持发展型战略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5.1.2 推动煤电一体化进程
    5.2 基于会计分析的建议
        5.2.1 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5.2.2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5.3 基于财务分析的建议
        5.3.1 增强经营能力提升公司营运效率
        5.3.2 降低资本成本提升价值状态
    5.4 基于前景分析的建议
        5.4.1 积极开拓售电市场
        5.4.2 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水足迹量化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框架及主要章节说明
第二章 基于生命周期的水足迹影响评价理论
    2.1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2.1.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2.1.2 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
        2.1.3 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
    2.2 水足迹评价概述
        2.2.1 水足迹评价的定义
        2.2.2 水足迹评价的方法
        2.2.3 水足迹评价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土化全过程水足迹影响评价模型构建
    3.1 全过程水足迹影响评价的边界与框架
    3.2 清单构建
        3.2.1 微观层次清单构建方法
        3.2.2 中观层次清单构建方法
        3.2.3 宏观层次清单构建方法
    3.3 中间点特征化参数计算
        3.3.1 水稀缺参数
        3.3.2 毒性参数
        3.3.3 水体富营养化和酸性化参数
    3.4 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质量损伤评价
    3.5 误差控制
        3.5.1 不确定性分析
        3.5.2 敏感性分析
第四章 微观层次应用示例:某造纸企业水足迹研究
    4.1 企业简介
    4.2 目标和范围定义
    4.3 清单构建
        4.3.1 秸秆收集
        4.3.2 秸秆制浆
        4.3.3 秸秆浆造纸
        4.3.4 废弃物产生与处置
        4.3.5 供应系统
        4.3.6 某造纸企业水足迹影响评价清单
    4.4 水足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4.5 关键因子识别
        4.5.1 关键过程
        4.5.2 关键物质
    4.6 输入因子敏感性分析
        4.6.1 关键因子敏感性
        4.6.2 木浆输入敏感性
        4.6.3 废水回用敏感性
        4.6.4 废水处理工艺敏感性
        4.6.5 能源敏感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观层次应用示例: 我国煤炭发电行业水足迹研究
    5.1 行业简介
    5.2 目标和范围定义
    5.3 清单构建
    5.4 水足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5.5 关键因子识别
        5.5.1 关键过程
        5.5.2 关键物质
    5.6 输入因子敏感性分析
        5.6.1 关键因子敏感性
        5.6.2 运输敏感性
        5.6.3 时间敏感性
        5.6.4 煤炭输入敏感性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宏观层次应用示例: 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水足迹研究
    6.1 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情况简介
    6.2 目标和范围定义
    6.3 清单构建
    6.4 水足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6.5 关键因子识别
    6.6 输入因子敏感性分析
        6.6.1 关键因子敏感性
        6.6.2 时间敏感性
        6.6.3 空间敏感性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6)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的研究
        1.2.2 关于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政策的研究
        1.2.3 关于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的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
    2.1 引言
    2.2 国内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2.1 全国煤炭订货会与全国煤炭交易会
        2.2.2 煤电联动机制与煤电浮动机制
        2.2.3 煤炭与电力企业纵向资源整合
        2.2.4 重点合同与中长期合同
        2.2.5 煤炭与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
        2.2.6 煤炭与电力管理体制
    2.3 国外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1 南非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2 美国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3 英国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4 日本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5 澳大利亚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6 德国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4 国内外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引言
    3.2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现状
        3.2.1 煤炭和电力发展现状分析
        3.2.2 煤炭进出口对煤炭市场的影响
        3.2.3 燃煤发电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3.2.4 煤电周期性冲突分析
    3.3 新能源发电对煤电能源供应链的影响
        3.3.1 中国风电发展现状分析
        3.3.2 中国太阳能发电发展现状分析
        3.3.3 新能源发电对燃煤发电替代分析
    3.4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需解决的问题
        3.4.1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
        3.4.2 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
        3.4.3 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
        3.4.4 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履约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
    4.1 引言
    4.2 低碳政策分析
        4.2.1 低碳发展目标
        4.2.2 技术升级政策
        4.2.3 市场交易政策
    4.3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构建
        4.3.1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模型
        4.3.2 煤电能源供应链成员非合作博弈模型
        4.3.3 煤电能源供应链成员合作博弈模型
        4.3.4 算例分析
    4.4 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机制优化模型
        4.4.1 绿色电力证书定价模型
        4.4.2 考虑优惠价格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模型
        4.4.3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
    5.1 引言
    5.2 去产能政策分析
        5.2.1 去产能政策
        5.2.2 煤炭去产能进展
        5.2.3 煤电去产能进展
        5.2.4 煤炭和煤电去产能政策协调分析
    5.3 去产能政策下煤炭市场竞争力模型构建
        5.3.1 煤炭市场模型
        5.3.2 不同煤炭市场竞争模型下市场均衡价格
        5.3.3 煤炭市场竞争力模型
        5.3.4 算例分析
    5.4 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构建
        5.4.1 去产能数量计算模型
        5.4.2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去产能模型
        5.4.3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
    6.1 引言
    6.2 煤电联营政策分析
        6.2.1 煤电市场分析
        6.2.2 煤电联营政策分析
        6.2.3 煤电联营效果分析
    6.3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决策机制模型构建
        6.3.1 煤电联营纵向决策模型
        6.3.2 煤电联营均衡分析
        6.3.3 算例分析
    6.4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效应模型构建
        6.4.1 煤电能源供应链模型
        6.4.2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决策模型
        6.4.3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效应模型
        6.4.4 基于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的收益分配机制
        6.4.5 算例分析
    6.5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推进机制模型构建
        6.5.1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
        6.5.2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博弈矩阵构建
        6.5.3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博弈分析
        6.5.4 算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
    7.1 引言
    7.2 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分析
        7.2.1 国内中长期合同发展分析
        7.2.2 国外中长期合同发展分析
        7.2.3 基于扎根理论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影响因素分析
        7.2.4 基于ISM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影响因素矩阵构建
        7.2.5 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价格合理区间分析
    7.3 基于期权的煤炭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
        7.3.1 期权分析
        7.3.2 煤炭中长期合同博弈及其稳定性分析
        7.3.3 煤炭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7.3.4 煤炭中长期合同优化
        7.3.5 算例分析
    7.4 基于政府授权差价合约的电力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
        7.4.1 政府授权差价合约分析
        7.4.2 电力中长期合同博弈及其稳定性分析
        7.4.3 电力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7.4.4 电力中长期合同优化
        7.4.5 算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一带一路”背景下煤电项目国别投资风险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现阶段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风险管理
        1.4.2 多指标决策理论
    1.5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6 研究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电投资现状
    2.1 中国煤电行业发展现状
        2.1.1 中国煤电发展历程
        2.1.2 清洁煤电发展现状
    2.2 带路国家煤电发展现状
    2.3 中国参与带路国家煤电建设情况
        2.3.1 参与现状
        2.3.2 面临挑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电项目带路国别投资风险指标识别
    3.1 国内外风险指数介绍
        3.1.1 国外风险指数研究
        3.1.2 国内风险指数研究
    3.2 指标选取及数据采集
    3.3 指标说明及具体含义
    3.4 风险评级原始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电项目带路国别投资风险评估方法
    4.1 标准化处理
    4.2 熵值法
    4.3 DEMATEL-AHP法
    4.4 简单加权和法
    4.5 风险评估框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电项目带路国别风险评估结果及应对
    5.1 风险评估结果
    5.2 结果分析及讨论
    5.3 应对政策
        5.3.1 电力企业
        5.3.2 中国政府
        5.3.3 政策性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能源应急多主体协同机制及协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2 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能源应急协同机制理论框架
    3.1 能源应急协同要素分析
    3.2 能源应急协同机制分析
    3.3 能源应急协同机制理论框架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政府与能源供应链企业应急协同演化博弈研究
    4.1 问题描述
    4.2 模型构建
    4.3 模型解析
    4.4 本章小结
5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能源供应链企业应急协同博弈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构建
    5.3 模型解析
    5.4 数值模拟
    5.5 本章小结
6 考虑资源投入时机的政府与能源供应链企业应急协同机制研究
    6.1 问题描述
    6.2 模型构建
    6.3 模型解析
    6.4 数值模拟
    6.5 本章小结
7 考虑短缺范围的能源应急国际协同机制研究
    7.1 问题描述
    7.2 模型构建
    7.3 模型解析
    7.4 本章小结
8 能源应急多主体协同效应研究——以天然气短缺为例
    8.1 内涵界定
    8.2 机理分析
    8.3 案例研究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9.3 研究创新
    9.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大同煤矿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煤电一体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企业战略与企业战略管理
        2.1.1 企业战略的概念
        2.1.2 企业战略的特征
        2.1.3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2.1.4 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2.1.5 企业战略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2.1.6 煤电一体化战略的内涵
    2.2 相关理论
        2.2.1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价值链理论
    2.3 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法
        2.3.2 SWOT分析法
3 典型煤电一体化企业经验借鉴
    3.1 中外企业煤电一体化项目合作经验借鉴
        3.1.1 神华印尼南苏煤电一体化项目
        3.1.2 中巴经济走廊塔尔煤电一体化项目
        3.1.3 哈电国际与乌克兰煤电一体化项目
        3.1.4 中外企业煤电一体化项目合作经验借鉴
    3.2 国内企业煤电一体化项目合作经验借鉴
        3.2.1 淮南矿业集团煤电一体化项目
        3.2.2 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煤电一体化项目
        3.2.3 神华国电煤电一体化项目
        3.2.4 国内企业煤电一体化项目合作经验借鉴
4 大同煤矿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4.1 大同煤矿集团简介
    4.2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模式
        4.2.1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历程
        4.2.2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运营及专业化管理模式
    4.3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5 同煤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
    5.1 同煤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5.1.1 政治环境分析
        5.1.2 经济环境分析
        5.1.3 社会环境分析
        5.1.4 技术环境分析
    5.2 同煤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5.2.1 企业文化环境分析
        5.2.2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5.2.3 科技创新及研发现状分析
        5.2.4 财务成本分析
        5.2.5 环保现状分析
    5.3 行业竞争分析
        5.3.1 潜在进入者分析
        5.3.2 同行业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5.4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SWOT分析
        5.4.1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具备的优势
        5.4.2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面临的劣势
        5.4.3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面临的机遇
        5.4.4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5.5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战略组合分析
6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6.1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及原则
        6.1.1 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
        6.1.2 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原则
    6.2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选择
        6.2.1 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决条件
        6.2.2 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内容
7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战略保障措施
    7.1 关注宏观经济调控 夯实煤电融合基础
        7.1.1 立足煤电政策 推动煤电产业结构调整
        7.1.2 加强资源整合 优化煤电产业结构布局
    7.2 提升企业管理效能 助推煤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7.2.1 设立电力发展事业部 完善企业组织架构
        7.2.2 优化专业技术人才机制 打造高效人才队伍
    7.3 加强科创研发投入 提升煤电竞争优势
    7.4 发挥融资平台优势 保障煤电投资项目顺利推进
    7.5 推动煤电产业多渠道 多模式 多元化发展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国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煤电价格冲突研究的基本理论
    2.1 煤电价格冲突及其产生
    2.2 价格形成与运行理论
    2.3 冲突管理理论
    2.4 宏观调控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外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调控
    3.1 国外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表现
    3.2 国外煤电价格冲突对煤电产业发展的影响
    3.3 国外煤电价格冲突的调控策略
    3.4 国外调控煤电价格冲突的主要经验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煤电价格冲突的形成
    4.1 市场化煤价的形成机制
    4.2 电价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4.3 煤电价格的传导机制与冲突
    4.4 煤电价格冲突的原因
    4.5 煤电价格博弈模型及其构建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煤电价格冲突的影响分析
    5.1 煤电价格冲突对企业的影响
    5.2 煤电价格冲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5.3 煤电价格冲突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煤电价格冲突的微观主体策略分析
    6.1 煤炭开采企业的策略
    6.2 发电企业的策略
    6.3 输配电企业(电网)的电价策略
    6.4 煤炭运输企业的策略
    本章小结
第7章 煤电价格冲突的宏观调控策略
    7.1 建立科学的电煤价格信息监测体系
    7.2 选择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方法
    7.3 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7.4 煤电价格冲突的其他宏观调控策略
    本章小结
第8章 河南省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调控的实证研究
    8.1 河南省煤电市场运行状况
    8.2 河南省煤电价格冲突及其产生
    8.3 河南省煤电价格冲突的调控策略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煤电之争”与制造短缺(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D]. 张文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D]. 翟梦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D发电公司财务分析研究[D]. 吴垚锟. 四川师范大学, 2021(04)
  • [4]我国水足迹量化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马逍天. 山东大学, 2020(10)
  • [5]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6]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D]. 王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一带一路”背景下煤电项目国别投资风险决策研究[D]. 李忻颖.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能源应急多主体协同机制及协同效应研究[D]. 刘晓燕.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9]大同煤矿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杨思懿.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10]中国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调控研究[D]. 蒋文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煤电之争”与制造业短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