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办好人大会议

谈如何办好人大会议

一、也谈如何开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方素梅[1](2020)在《新中国初期西南边疆地区的民主建政——以广西和云南的民族区域自治为中心》文中认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主建政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一个中心任务,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及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民主建政工作宣告完成。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主建政以民族区域自治为重点。新中国初期,西南边疆地区的民族问题呈现出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几大特征。在面临剿匪、反特、救荒以及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群众性的社会改革的复杂形势下,西南边疆地区按照党和政府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法规,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措施,完成了当地的民族民主建政,并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寇周礼[2](2020)在《张闻天民主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闻天(1900-1976)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卓越贡献和崇高地位的共产党人。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毕生奋斗,不仅从事革命和建设实践,是当之无愧的行动巨人;而且写下了大量论着,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是当之无愧理论巨人,因而被冠以“学者型革命家”的称号。民主是张闻天思想的重要方面,也是其不懈追求的目标。职是之故,其逝世后40余年来,学术界一度出现了张闻天民主思想研究的热潮。其中,张闻天民主思想的内涵实质和现实价值被深度发掘,形成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研究成果。本文立足于前贤时彦的研究基础,以张闻天一生探寻民主真谛的历史事实及其理论着作为依据,探析了张闻天民主思想的形成条件,梳理了其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张闻天民主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揭示了其民主思想的价值和启示。张闻天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民主的内涵是指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意味着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要当家作主。因此张闻天主张的民主,是集经济、政治、文化、党内民主于一体的民主思想体系。在这一思想体系中,经济民主是基础,政治民主是保障,文化民主是灵魂,党内民主是引领。张闻天建构的民主思想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2020年恰逢张闻天诞辰120周年,又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圆梦时刻。研究张闻天的民主思想,不仅是借助张闻天这个历史人物回顾、理解和把握近现代以来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更是意欲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持续推进找到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智慧启迪。

孙延青[3](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文中研究表明基层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承载着国家管控基层社会、关爱基层民众的重要使命。中国自宋朝开始“王权止于县”,形成了传统“皇权—绅权”二元权力控制型社会。但近代以降,传统社会在内外交困中开始陷入全面危机之中。发端于清末新政以来国家现代化基层政权重构实践从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在“自治化”与“行政化”的路径选择中,在由“无为”转向“有为”的历程中,国民政府力主推行“乡闾保甲”、“新县制”等举措,但不仅未能完全实现国家权力的下延,相反在攫取资源过程中进一步造成农村社会“内卷化”。而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方面将马克思列宁国家政权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对基层政权建设理论进行摸索。另一方面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基层政权实践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政经验。1949年8月湖南省长沙专区获得了和平解放。在此过程中国家并未“用完成革命的力量来非程序地、权威式”的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情况较为复杂。从1949年到1954年间,中共长沙地委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及湖南省委领导下,历时五年,立足于“行政化”路径下的“党治国家”模式,通过诉诸于“政党下乡”、“政权下乡”为核心的国家权力下延,对专区基层政权进行建构,实现了近代以来历届政权的未竟之业。在“政党下乡”过程中,通过培养基层干部、健全党委制度等“内部耦合”方式,实现了“政党”这一内生性权威从无到有的建构与渗透。长沙专区高度重视干部选拔、培养和整训工作。一方面通过采取审查甄别、建立学习机制、干部整风举措及开展“三反”等运动,选拔和培养了大批基层干部,提高了干部的素质和思想觉悟,整顿了工作作风,奠定了干部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在党组织建设方面则通过“审查党员”、“公开建党”、“整党建党”等举措,健全了党委机构,纯洁了党的组织,发展了党员,实现了党组织权威在乡(镇)乃至村级的确立。伴随着基层干部的“党员化”,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有机契合保证了中共的坚强领导。在“政权下乡”过程中,中共长沙地委相继进行了以“接管建政”、“废除保甲”、“土地改革”和“人民普选”为核心的基层建政运动。力图以“外部嵌入”方式实现对专区基层政权组织和外延性权威的破旧立新。这既是持续的建政步骤,也是逐步完善的过程。四个阶段之间相互协同衔接,呈现出明显的步骤性和系统性。具体而言,长沙专区成立后,在“接管建政”历程中,实现了县级、区级政权的接管和建制。在随后以“废除保甲”为核心的建政运动中,主要通过开展“武装剿匪”、“支前筹粮”、“双减退押”运动,破除了地方军事权威及政治权威,延续千年之久的保甲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建政运动中,破除了经济权威乃至文化权威。与此同时,通过在运动中启发民众政治觉悟和参政意识,民众在认识自身力量的基础上,逐步成立了农民协会、青年团、民兵、妇联等群团组织,实现了对民众基础的重塑和改造。最终在以“人民普选”为中心的民主建政运动中,通过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与建立乡人民政府,建构了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地方基层民主政权,确立了以乡(镇)为核心的基层政权。最终伴随着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发,新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结构和职能获得了制度性安排和法理保障。长沙专区完成了以“乡(镇)”为主体的基层政权建设历程,乡村权力结构和乡村社会乃至基层民众也实现了权势转移。在这一系列“短平快”的运动治理方式主导下,长沙专区在破除旧有基层政权和权威的基础上,实现了以“政党下乡”、“政权下乡”为标志的基层政权的合法性重构,完成了自清末以来国家政权的下延和权威重塑历程。而民众在建政改造的过程中逐步被纳入到“党、政、群、团”等组织中来,专区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但这种基于国家偏好的选择性建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乡村简单化和片面化认知,延续千年的传统乡村模式在“布新”和“除旧”中被批判而被“他者化”,对农村传统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本文选取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湖南省长沙专区为个案研究,在占有广泛档案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历程进行全景式描绘,力图梳理出中共长沙地委对农村基层政权的逐步控制和重塑过程,进而考察分析中共由革命党走向执政党的建政运动模式和内在治理逻辑。不仅有利于拓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视域,进一步增强学界对于农村基层政权重构研究的广延性,同时通过总结建政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实践提供资鉴价值。

方方[4](2018)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条件还不具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各地召开了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为民主建政的初步探索,是新政权与群众进行互动的主要路径和方式,在稳定政权、安抚民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50年10月和1951年9月,在广州先后召开省第一届、第二届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渡阶段,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虽然还不是全权的人民代表大会,但它是在不具备普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条件下实行的一种过渡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形和准备。本文重点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具体召开情况、实施手段、鲜明特点、重要作用等几方面,分析与总结这一时期中共如何通过代表产生、提案收集与落实、会议召开情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通过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实施召开与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本文将在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实施手段、总体特点的总结及其历史作用与影响上突出新意。试图通过这一个案,探寻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认识及运用过程,尽力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建政的历史概貌。同时,希望这些经验对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也能有所裨益。

陈晓斌[5](2017)在《人民民主的理念、意图与效能——毛泽东与建国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文中认为建国初期,毛泽东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构思和推进,充分展现了人民民主的理念、意图和效能。在理念上,人民民主体现了"做事能力"的原初民主意涵;在意图上,人民民主着重于限制"利益博弈"的良性治理思路;在效能上,人民民主有益于推行"政治教育"的群众路线工作方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的实现方式,其领导权始终掌握在中国共产党的手中,这是保证这一民主追求具有可行性的政治前提,也是保证这一民主追求具有正确方向的历史前提。

程凯[6](2016)在《一九四九年前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确立与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梳理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如何在从乡村转向城市、从占领转向接管、从战争转向建设的过程中找到并确立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这是一种复合性体制,其运行既依托协商式民主的组织形式,又依靠"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其功能既作为一种政府管理形式、诉诸"民主的回应性"来解决社会矛盾和民生需求,又须承担民主革命"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任务;其性质既是一种根本制度,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它的生成和演变过程特别能体现这一阶段中共对"民主"的理解、需求和构造路径。

袁达毅[7](2016)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制度研究——以海淀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要进一步开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更好地行使法定职权,全面推进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就需要从实际出发,调整国家立法思路,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全国统一的法律规范,完善会议主席团组织制度和活动程序,依法规范和改进会议主席团的实际运作状况。

王亚慧[8](2016)在《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分析(1949-1954)》文中认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和准备,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政权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作为人民参加管理政权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其作用的发挥当然离不开构成它的各界人民代表。本文主要研究1949年至1954年间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分为前言、三个章节和结语共五部分内容。前言部分主要介绍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的背景;北京市当时的社会状况及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的历史过程和大致情况。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产生情况,其中分析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产生方式、变动情况及产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分四种类型分析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构成情况,分别是界别构成、性别构成、成分构成和民族构成。在介绍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本类别的大致构成情况基础上,阐释本类别如此构成可能反映的特点和问题,并分析本类别如此构成的原因。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功能,主要包括利益表达功能、桥梁作用、监督功能。结语部分主要分析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结果,并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进行评价。

叶陈钦[9](2016)在《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研究(1949-1954)》文中研究表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建国初期地方民主建政的主要形式,国家的基本制度以及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也是开展统战工作、巩固统一战线的有效方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作为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人,他们是各代会各项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沟通政府和人民的有效桥梁。因此,各级政权在代表的产生、变动以及构成等方面都较为慎重。重庆市从1950年1月到1954年7月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间,举行了四届共十五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每次参会代表都有一定变动,代表的结构以及政治参与情况也存在差异。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资格要求上不仅注重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更加强调代表的纯洁性和进步性;既照顾各阶级阶层、各行业的特点,也注意考察代表在革命时期以及当下的政治态度和工作表现。选取代表的过程充分运用黑板报、大字报以及家庭访问等方式展开选举宣传;同时,采用邀请、协商推选和选举等办法产生代表,在具体的操作中,不仅采用投票的方式,并且运用举手表决、投豆等方式选出代表。此外,对于任职期满的代表、表现不良的代表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化改选代表,选择思想纯洁、表现积极的人充实到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进一步优化代表的结构。代表作为各代会的主体,各代会制度设计上的各项功能能否实现,一定程度上与代表的构成紧密相关。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构成大致呈现以下特点:代表的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中年代表明显多于青年和老年代表;男代表占据代表的绝大多数,但女代表逐步增多,说明女性的参政意识增强;干部明显多于普通群众,但最基层的农民、一线工人也能出席会议;中小学文化程度代表主导下有大量高学历代表,表明文化程度相对高者更能获得参政的机会;工农阶级代表占据代表的主体,但其他各阶级阶层也有代表出席会议,甚至有一定数量的开明士绅。总之,中共党员、团员是代表的主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较少,新政权是在保证工农阶级和中共的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四个阶级以及爱国民主分子的联合专政。此外,在代表的地域构成上,本地代表略多于外地代表,商业区、文化区等一等区的代表明显多于二等区的代表,这与重庆市作为工商业城市、旧政权的陪都以及解放时期大批干部的进入等特殊的市情紧密相关。参政议政不仅是代表的权力,也是代表的重要职责。代表在会前积极征求人民的意见并整理成提案提交各代会;会上审查、分类与表决提案并通过讨论、发言等方式表达各界的利益诉求,汇报人民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审议、监督政府工作;会后通过开大会、出壁报等多种方式传达会议精神与决议,力图将决议转化成人民的实际行动。同时,各界代表充分发扬民主团结的精神,慎重选举市长、政府委员以及各代会协商委员会委员,选举基本上是在热闹、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这也是各界争取更多利益的博弈过程。对此,新政权采用民主协商和选举相结合等方式产生政府人员和协商委员会委员,充分照顾到各界利益,体现新政权作为各阶级联合专政和统一战线的性质。各界代表大多能出席会议,履行作为代表应有的职责。但是,代表的参会心态复杂多样,不同界别的代表、同一个代表不同时期的参会心态各不相同。总体而言,代表的参会心态主要表现为光荣之中夹杂着担忧,感激、兴奋之下略带着怀疑,主人翁归属感之中伴随着观望。造成代表参会心态复杂多样的原因如同他们的心态一样复杂:解放翻身,从被压迫者转为国家主人,这是他们主人翁归属感以及对新政权心怀感激的重要源泉,得到新政权和人民的认可让他们感到光荣与兴奋。同时,由于对新政权政策不了解,害怕自己能力不足、得罪别人以及特务的造谣等诸多因素造成他们对参会表现出担忧,对新政权也表示怀疑和观望。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产生、变动以及参政议政的过程就是新政权对社会权力主体的一个塑造过程,重新塑造出符合新民主主义国家、重庆市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权力主体,巩固、建设新政权。虽然,各代会各项实践始终充斥着浓厚的“革命”色彩,但是,重庆市人民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为随后国家推行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李丹[10](2016)在《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广东省的践行》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过渡机构,在广东省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历经普及阶段、制度化阶段以及普选阶段,最终实现了向人民代表大会的过渡。在全面普及阶段,尽管成绩与问题并存,但在中共中央与华南分局的督促和领导下成功完成了稳定秩序、恢复生产以及传播民主的任务;随着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开展以及区、乡各届人民代表会议的开展与推行,会议逐步呈现制度化趋势,且逐渐代行人大职权,并引入民主讨论和协商机制,使会议运行愈加成熟与高效;1953年,随着普选条件逐渐成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正式向人民代表大会过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践行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省的民主传播模式以及政权组建方式,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民主实践。

二、也谈如何开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如何开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初期西南边疆地区的民主建政——以广西和云南的民族区域自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建政与民族区域自治
二、西南边疆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
三、西南边疆地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经验及意义

(2)张闻天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重难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重点和难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方法
        1.4.2 历史研究方法
        1.4.3 比较分析方法
2 张闻天民主思想的形成条件
    2.1 张闻天民主思想的理论渊源
        2.1.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
        2.1.2 欧美式民主主义的思想
        2.1.3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2.1.4 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理论
        2.1.5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理论
    2.2 张闻天民主思想的实践来源
        2.2.1 中央苏区苏维埃德谟克拉西实践
        2.2.2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主实践
        2.2.3 东北时期人民政权建设实践活动
        2.2.4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坚守和理论再深化
3 张闻天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
    3.1 孕育萌芽:对“德先生”的自觉追求(1917-1924)
    3.2 初步形成:向马克思主义民主转变(1925-1935)
    3.3 基本形成:多层次丰富民主内涵(1936-1949)
    3.4 成熟完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1950-1976)
4 张闻天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经济民主:民主的物质基础
        4.1.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民主理论
        4.1.2 实现形式:经济建设与发扬民主相结合
        4.1.3 保障条件: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4.2 政治民主:民主的制度保障
        4.2.1 核心要义: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4.2.2 主要内容:体现政治民主的四大体系
        4.2.3 实现途径: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3 文化民主:民主的教育指引
        4.3.1 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
        4.3.2 目标蕲向:“四维文化”的内涵释读
        4.3.3 实现途径:党要推动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4.4 党内民主:民主的领导力量
        4.4.1 前提基础:确保党内权利平等
        4.4.2 风气培育:自由民主的氛围及其作风
        4.4.3 形式建设:认真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
5 张闻天民主思想的意义和启示
    5.1 张闻天民主思想的价值
        5.1.1 民主实践: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党在各方面的领导
        5.1.2 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成果
    5.2 张闻天民主思想的当代启示
        5.2.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遵循的方法进径
        5.2.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结合实际丰富民主形式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4 相关概念界定
第1章 长沙专区社会历史背景
    1.1 长沙专区的人文历史和建制沿革
    1.2 中国历代基层政权的历史变迁
    1.3 晚清及北洋政府时期“自治化”实践
    1.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自治化”向“行政化”过渡
    1.5 “国家政权内卷化”
第2章 中共基层政权建设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探索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基层建政的理论来源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基层建政的实践探索
    2.3 “行政化”路径下“党治国家”模式的确定
第3章 长沙专区的解放与面临的复杂形势
    3.1 长沙专区的解放
    3.2 长沙专区各县人民政府的成立
    3.3 长沙专区新生人民政权面临的复杂形势
第4章 长沙专区成立初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4.1 中共长沙地委领导机构的组建与南下
    4.2 中共南下长沙地委与地下党的会师
    4.3 长沙专区基层干部选拔
    4.4 基层干部的培训与整风
第5章 长沙专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党的权威重塑
    5.1 长沙专区基层党组织现状
    5.2 审查党员:保持组织纯洁性
    5.3 公开建党:公开党的组织与发展基层党组织
    5.4 整党建党:健全党委制度与整风整党
第6章 以“接管运动”为中心的基层建政
    6.1 以“城乡兼顾”为工作中心的确定
    6.2 以“接管运动”为中心的基层政权的初创
    6.3 区、乡政权的接管和区政府、党委的成立
    6.4 保甲制度的暂时保留
第7章 “剿匪”及“清匪”运动
    7.1 匪患的形成原因与目标指向
    7.2 剿匪运动的历程
    7.3 主力地方化和地方人民武装的建立
    7.4 全面发动群众,进行清匪斗争
    7.5 镇压反革命
第8章 “支前征粮”
    8.1 征粮运动的必要性
    8.2 “夏借”工作的开展
    8.3 “秋征”工作的开展
    8.4 党政群组织的初建与对民众的初步动员
    8.5 阶级斗争下的“加征大户”和“查挤黑田”
    8.6 征粮运动与基层政权的建设
第9章 “双减反霸”
    9.1 “双减反霸”运动的缘起
    9.2 “双减反霸”运动历程
    9.3 双减反霸与党群团组织的初建
    9.4 保甲制度的废除与乡政权的初建
第10章 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建政
    10.1 土改的必要性
    10.2 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
    10.3 .土地改革对民众的动员与改造
    10.4 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改造
第11章 以人民普选为中心的民主建政和乡基层政权的确立
    11.1 乡基层政权的逐步确立
    11.2 民主建政工作的开展
    11.3 《宪法》的颁布与乡(镇)基层政权的正式确立
第12章 长沙专区基层政权建政特点与历史影响
    12.1 建政特点
    12.2 历史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相关研究
        2、海外与港台地区相关研究
        3、研究综评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理论研究法
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初步探索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实践
    (三)中共选择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各种因素
        1、理论来源
        2、历史基础
        3、现实依据
三、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一)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初步实践
        1、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的社会状况和现实考量
        2、广东省民主建政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措施
    (二)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普遍建立
        1、广东省对市、县代会的部署
        2、广东省各地普遍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三)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制度化实践
        1、广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2、广东省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四、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构成及组织结构
    (一)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构成
        1、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产生和构成
        2、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变动情况考察
        3、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参与心态
    (二)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组织结构及主要运作
        1、开会期间机构设置及主要运作
        2、休会期间机构设置及主要运作
五、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职权与运作情况
    (一)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主要职权及履行情况
        1、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主要职权
        2、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职权履行情况
    (二)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成立及运作情况
        1、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成立
        2、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运作情况
    (三)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提案情况
        1、提案的搜集与审查
        2、提案的类型
        3、提案的具体落实情况
六、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
    (一)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加快了民主建政的过程
        2、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协助人民政府,促进了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
        3、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巩固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4、奠定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
    (二)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实践中的不足
    (三)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对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人民民主的理念、意图与效能——毛泽东与建国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念:体现“做事能力”的民主
二、意图:限制“利益博弈”的民主
三、效能:推行“政治教育”的民主
结语

(6)一九四九年前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确立与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人民代表会议”到“各界代表会”
二、接管大城市与摸索新的群众路线
三、民主选举的“超前”与对“民主”的重新定义
四、“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确立与推行
五、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代表会议的内在矛盾与应对
结语:作为工作方法与作为根本制度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7)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制度研究——以海淀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席团的组织结构及运作情况
    (一)大会主席团的产生
    (二)主席团的组织结构及运作情况
        1. 主席团会议。
        2. 主席团常务主席(会议)。
        3. 大会执行主席和执行主席主持人。
    (三)主席团的职权
二、对会议主席团制度和实际运作的分析
    (一)会议主席团的产生离法律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但符合当前的实际状况
    (二)主席团人员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但人数确定具有随意性
    (三)召集和主持主席团第一次会议的制度存在缺陷,实际运作进行了有效弥补
    (四)主席团职权的法律规定过于分散
    (五)主席团组成人员的回避问题缺乏严格的制度规定
    (六)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和执行主席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
    (七)主席团会议出勤率不尽人意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几点建议
        1. 调整立法思路。
        2. 完善会议主席团的制度规定。
        3. 对大会主席团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会议主席团常任制。
        4. 改进会议主席团的实际运作。

(8)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分析(1949-195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史综述
    四、研究框架、方法及创新之处
    五、资料来源
第一章 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产生、变动及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产生
    二、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变动
    三、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产生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构成分析
    一、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界别构成分析
    二、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性别构成分析
    三、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成分构成分析
    四、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民族构成分析
第三章 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功能分析
    一、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利益表达功能
    二、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桥梁作用
    三、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监督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研究(1949-195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1.国内关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研究
        2.国外、港澳台地区关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1.关于“重庆市”的界定
        2.关于“社会群体”的界定
        3.关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说明
        4.关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说明
    (四)主要研究方法
一、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产生与变更
    (一)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资格的确定
        1.注重代表的纯洁性和进步性
        2.强调代表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二)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产生
        1.利用黑板报等途径宣传代表选举工作
        2.采用选举、邀请等办法产生代表
        3.运用协商推选、直接选举等方式选举代表
    (三)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任期与变动
        1.按照法定程序改选代表
        2.根据行政区划的变动调整代表
        3.依据代表的任职表现替换代表
二、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结构状况
    (一)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自然结构分析
        1.代表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
        2.男性代表主导下的女性代表逐步增多
    (二)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社会经济结构分析
        1.各级干部主导下社会群众广泛参与
        2.工人阶级领导下社会各阶级共同参与
        3.中共领导下的社会各界共同协商
        4.中小学文化程度代表主导下有大量高学历代表
    (三)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地域结构分析
        1.本地代表为主并略有加强
        2.一等区代表多于二等区代表
三、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参政议政实践
    (一)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提案
        1.依据民意商议与整理提案
        2.根据内容划分与审议提案
        3.依照报告监督提案执行情况
    (二)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政治参与
        1.议决重庆市的市政兴革事宜
        2.选举重庆市各代会协商委员会委员与政府人员
        3.传达重庆市各代会的精神决议并反馈人民的意见
    (三)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参会心态
        1.光荣之中夹杂着些许担忧
        2.感激、兴奋之下略带着怀疑
        3.主人翁归属感之中伴随着观望
余论 革命与现代化中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一)实现革命式的政治动员
    (二)促进人民民主的成长
    (三)推动国家政治民主化
附录 1: 1943年重庆市所辖区域图
附录 2: 1949年到1953年重庆市行政区划变化图
附录 3: 1949年到1983年重庆市行政区划变化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广东省的践行(论文提纲范文)

一、普遍推行
二、从上至下走向制度化
三、向人民代表大会过渡
四、结语

四、也谈如何开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初期西南边疆地区的民主建政——以广西和云南的民族区域自治为中心[J]. 方素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张闻天民主思想研究[D]. 寇周礼.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20(09)
  • [3]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D]. 孙延青. 湘潭大学, 2019(12)
  • [4]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研究[D]. 方方.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5]人民民主的理念、意图与效能——毛泽东与建国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J]. 陈晓斌. 现代哲学, 2017(04)
  • [6]一九四九年前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确立与演变[J]. 程凯. 中共党史研究, 2016(11)
  • [7]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制度研究——以海淀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为例[J]. 袁达毅. 人大研究, 2016(09)
  • [8]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分析(1949-1954)[D]. 王亚慧. 中共中央党校, 2016(12)
  • [9]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研究(1949-1954)[D]. 叶陈钦. 西南大学, 2016(02)
  • [10]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广东省的践行[J]. 李丹.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6(02)

标签:;  ;  ;  ;  ;  

谈如何办好人大会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