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辉煌,开拓创新

秉承辉煌,开拓创新

一、秉承辉煌 开拓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李辰洋[1](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一直是贯穿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关键词。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再到要求全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等等,习近平的这些论述都始终围绕“人民”展开,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本文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进行剖析阐释。论文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导论。本章分为五节,主要论述了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缘由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研判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介绍了文章预期的创新点并对研究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概括界定,从整体上奠定了文章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相关阐释。本章分为四节,主要论析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同时,从思想渊源和思想直接来源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借鉴。第三章至第七章,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的论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纵向展开,首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论述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点归纳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而深刻剖析其中展现的重要价值和时代内涵,最后根据习近平相关论述总结提出坚持人民主体、站稳人民立场、保障人民利益、推进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幸福的路径措施。第八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要意义。以前述章节的分析和论述为基础,深刻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展现出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第九章,结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性转化和现实性内需的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需要。

王福军[2](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宋晓燕[3](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生成逻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党历史使命是一个政党的重要标识,同时也是一个政党发展进步的关键驱动。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因使命而生并在践履历史使命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无产阶级政党。就一定程度而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使命型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勇担历史使命,民族得以独立,人民得以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肩承历史使命,政权得以巩固,人民得以温饱;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担承历史使命,国家得以富强,人民得以富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庄严历史使命,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探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生成逻辑并且探析这一历史使命的实现向度,既能够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进而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又能够为实现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进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乃至共产主义的实现激发坚定有力的主体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主体,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研究主题,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生成逻辑为主要研究内容。在探讨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科学内涵、要素分析、时代演进基础上,着重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生成的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最后明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实现向度。由历史维度来看,古代中国的盛世辉煌与繁荣、近代中国的苦难而引发的民族觉醒、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谱写的奋斗史诗三者的协同作用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生成的历史逻辑。具体而言,古代中国的盛世繁荣以及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是这一历史使命生成的历史溯源,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深重苦难以及各个阶级奋力探寻救亡图存之路是这一历史使命生成的基本缘由,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开启建设征程、坚持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是这一历史使命生成的坚实基础。由理论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使命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三者的有效融通汇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生成的理论逻辑。具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历史使命思想是这一历史使命生成的理论源泉,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思想是这一历史使命生成的思想根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及家国情怀是这一历史使命生成的文化沃土。由实践逻辑而言,国际国内环境的双重变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三者的有机互动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生成的实践逻辑。具体而言,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这一历史使命生成的时代诉求,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以及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是这一历史使命生成的实践要求,党的建设以及全面从严治党是这一历史使命生成的内在需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实现向度主要包括:不忘执政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幸福,既心系人民,又执政为民,更发展为民;牢记历史使命,在推进伟大实践中实现民族复兴,既进行伟大斗争,又建设伟大工程,还推进伟大事业;倡导命运一体,以本国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发展,既坚持和平发展,又扩大对外开放,更自觉承担责任。

王晋丽[4](2020)在《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任何商业辉煌都离不开商业伦理,不同文化孕育了不同商业伦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强调个人修养、重视团结合作,强调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诚信经营、正确的义利观等观点使中国商人深受影响,形成了为世人称道的商业精神,明清时期的晋商与徽商即是典型代表。晋商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执商界之牛耳”,在明清商业文明史上独放异彩,完全可以与世界着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徽商与晋商齐名,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曾活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外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晋商与徽商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并享誉海外,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晋商与徽商在中国历史上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其伦理方面的建树及对后世的影响更是值得深入探究的。特别是其中渗透的儒商精神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企业家精神不谋而合,显示出国人的大智慧。本文拟梳理两者在商业领域所表现出的伦理异同,通过深刻阐释晋商与徽商的管理伦理、义利观、诚信观及教育伦理观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儒商精神,以期揭示我国现代商业发展的伦理规范机制和道德价值体系。本文内容由绪论、七章主体部分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晋商与徽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进一步明晰了研究思路与方法,指出本文研究难点与创新。第一章论述了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形成基础。主要从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社会背景集中体现----“开中折色制”分析了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社会政治背景,揭示了晋商与徽商贾儒互动的价值取向;从地域环境相同点---地少人多分析了晋商与徽商自强不息的共同伦理基础,而地处边境使晋商从一开始就具备精明朴实的伦理特征,徽商四面环山,相对闭塞造就了其保守灵动的伦理底色;传统儒家文化是晋商与徽商的伦理基石,而“关公文化”是晋商伦理“义”的基础,“程朱理学”则是徽商伦理“儒”的根基;晋商个性特征表现出的外向明事使晋商伦理具有开拓进取的表征,徽商内敛明理的个性特征塑就了其自守向儒的伦理特点,而中华民族特有的重群体的精神使晋商与徽商伦理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第二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的贾儒观异同。贾儒互动是晋商与徽商官商关系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晋商与徽商各有特色。晋商一心以商为职业,奉行“优则商”的贾儒观,徽商虽然是商人,但这是其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商只是其“齐家”的手段,实质上还是奉行“优则仕”信条。两者在官商关系选择上的异同,对现今企业有很大的启示。作为商人和政府,怎样处理好官商关系,关系着商业是否能长久发展。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亲清”和谐政商关系完美诠释了政商间应有的格局。贾儒相通,政商良性互动,商人应具备独立人格,健全制度,政商“亲清”,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商畸形发展现象。第三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管理伦理的异同。总体上两者都奉行“情义结合”团结商帮的伦理规范,在人才选拔、商业激励及具体管理实践中践行仁爱信达、重德公正、情义并重的伦理表征,体现了管理中的人文气息。受传统影响,晋商以“地缘义”团结商帮,其人才激励机制中体现了同心同德,晋商独创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践行了其“信和合一”伦理,创新意识强。而徽商则以“血缘情”聚集同宗同族进行商业活动,宗族管理体制也移植到商业管理,自然宗族伦理特征在徽商商业管理中比较浓厚。徽商管理中突出体现了责任意识及向仁重礼的特征。晋商与徽商重视人才、管理中激励机制体现的人才价值观及重视人文关怀等伦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深层次发展有借鉴意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而在现代企业如何处理好管理中人的能动性等,势必需要伦理道德规范参与其间,发挥作用。晋商与徽商不囿于传统,实事求是,特别是晋商伦理中体现的创新意识值得现代企业借鉴,晋商与徽商在管理过程中的人才激励、凝聚向上等伦理内核是企业发展的宝贵经验。第四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义利观的异同。见义思利是晋商与徽商在义利观上共同的态度。介于两者在义利重心及求义追利态度方式上的不同,晋商与徽商秉持了不同的义利观。晋商遵循“利以义制”,“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利而不污”贯穿于整个晋商义利实践;而徽商则是“义中取利”,“义利相通,以义取利,利而通德”是徽商义利实践的集中体现。毋庸置疑,商业发展不追求利,商业无法存续,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晋商与徽商在追利的道路上采取不同方式,其中渗透的伦理内涵使两者在商界造成不同印象,对现代商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归根结底,以义通利才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双赢之路,在商业发展道路上如何平衡义与利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商业发展成败与企业声誉。晋商与徽商特别是晋商将“义”作为获利必须遵循的原则,符合中华民族传统义利观,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也是现代企业获利过程中必须考量的道德准则之一。第五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诚信观的异同。诚信是商业发展中的无形资本,晋商与徽商把诚实守信作为了双方共同恪守的道德准则,徽商的诚信较晋商更是一种自律理性和道德精神。遵循信誉第一,以信立足,以诚取胜,晋商把诚信作为了信用卡来获取商业利益,诚实不虚是晋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而诚实不欺则是徽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信实等价,诚恳不欺,至诚无私,徽商真正把诚信深入人心。在现代社会,应然之诚是现代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是商业发展还是社会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基于自律理性的诚信观是当前和谐社会追求的道德实践。第六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的教育伦理。晋商与徽商虽然不是教育家,但晋商与徽商中一些有识之士特别注重教育,有的直接办教育,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家庭成员的教育,折射出教育伦理。受传统文化影响,尊师重道、务实求真是晋商与徽商教育活动中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但晋商教育遵循注重实用的工具导向,与“学而优则商”具有高度一致性,徽商教育中秉持本真向儒的价值导向,同样与“学而优则仕”一致。晋商与徽商教育伦理中遵循本真发展,同样不失为当前教育典范。第七章承接晋商与徽商伦理异同,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论述了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当代启示。晋商与徽商伦理贾儒观印证了亲清和谐政商关系的正确合理性;晋商与徽商管理伦理中的重“人”规“制”仍是现代商业发展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晋商与徽商伦理中义利通德价值导向是现代商业长久发展的法宝;而晋商与徽商伦理中蕴含的“德性-契约”诚信伦理是现代商业生存发展之根基;晋商与徽商教育伦理中体现的本真发展使人为人,不失为现代社会教育之价值追求。结语部分进一步概括了晋商与徽商伦理异同之缘由,凝练其伦理精华,揭示其局限性,特别对其殊途同归---最终都未能逃脱商业衰败的原因进行再反思,以期为现代商业发展所借鉴。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市井画卷中浓墨重彩书华章。贾儒观异同成为其管理伦理、义利观、诚信观及教育伦理异同的底色,形成了各自具有鲜亮文化特色的商业伦理,成为明清时期商界最有历史意义的主流力量。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几乎同起同落的经商历程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除了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外,其伦理虽各有千秋,但最终殊途同归,这也许是晋商与徽商兴衰的深层次原因,对当代商业发展有深刻的启示。

董聪慧[5](2020)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站在全人类命运的高度,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作为最高奋斗目标,“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将人民思想贯穿到马克思主义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及其人民观诞生于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初步探索和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深入实践,辗转传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人民观,即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新时代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科学阐述,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全人类利益的思考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具体结合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起步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初期,深化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民利益的保障和维护。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集中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和时代变迁。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和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指引社会前进的直接证明。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无疑是思想先驱,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性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观。毛泽东人民观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立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主题,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奋斗目标。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总基调,经过了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三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形成了以邓小平人民观、江泽民人民观和胡锦涛人民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立足以民为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奋斗目标。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念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人民观;江泽民将人民利益思想纳入改革开放具体过程中,形成了江泽民“三个代表”人民观;胡锦涛将对个人权益的尊重和满足落实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阶段,形成了胡锦涛“以人为本”人民观。习近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光辉起点上,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进程向前推进,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予以拓展和深化,注重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获得和满足,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根本遵循,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人民观包含民为邦本的主体观,精准扶贫的民生观,知民情、解民意的爱民观等丰富的内容,将马克思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目标纳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人民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崭新成果,进一步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自由和解放”的奋斗理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了现实,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思想予以拓展和深化,准确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确立了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观立足人民现实保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根本。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百年实践成果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思想引领,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更得益于人民力量的强大和人民精神的伟大。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各时期的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民继续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向着“强起来”的目标不断迈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充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而伟大的历史选择。

《安家》编辑部[6](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文中认为

《安家》编辑部[7](2016)在《2015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文中认为

高秉喜,秦明瑛[8](2013)在《第二届中国地市报系列十强、十佳社长总编辑,第二届中国地方都市类报纸系列十强、十佳总编辑颁奖词》文中研究指明一、中国地市报管理体制创新十强1、江苏南通日报社她坚持把"走、转、改"教育活动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密结合、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与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她用情转作风、用功改文风、用力建机制,着力实施思想建设、氛围营造、作风锤炼、素质培养、鼓励激励等"报人培育五项工程";她在提高新闻资源整合能力上下工夫,着力探索建立起现代报业集团架构下的运行体制机制。她就是江苏南通日报社。

本刊编辑部[9](2003)在《趋势2003》文中提出历经风云变幻,2003年,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一年,承改革成就,借十六大东风,百万信息产业大军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激情演绎电信业的2003,为电信业走出冬天,走向新的辉煌而奋战。站在这新的起点,畅想电信业未来一年的发展,我们渴望电信业的发展能峰回路转,红红火火,波澜壮阔,蒸蒸日上,希望每一位通信人都前程似锦,事业发达。不经风雨,难见彩虹。任何一位旁观者,不去参与,都很难准确预言一个产业的未来。因此,为展望中国电信业的2003,《通信世界》全员出动,邀请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通信管理局局长、各运营公司总经理,畅谈2003年工作思路,展望产业未来。汇集了这些来自业界最前线声音,我们就不难描绘我国电信业的2003。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并没有收齐每个省每位局长、老总的谈话,在此,我们深表歉意。

庞坤缺[10](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二、秉承辉煌 开拓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秉承辉煌 开拓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1.5.1 人
        1.5.2 人民
        1.5.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概述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2.1.1 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
        2.1.2 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变化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1.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社会条件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现实基础
        2.2.2 改革开放的实践进入关键期
        2.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2.3.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思想
        2.3.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思想
    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借鉴
        2.4.1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4.2 理论借鉴: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人本思想
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的论述
    3.1 人民主体论的历史发展
        3.1.1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实践
        3.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实践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主要内容的论述
        3.2.1 人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受益主体
        3.2.2 人民是权力运行的监督主体
        3.2.3 人民是文艺事业的参与主体
        3.2.4 人民是新时代的“阅卷”评价主体
        3.2.5 人民是“四个伟大”新征程的推动主体
    3.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重要价值的论述
        3.3.1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政治灵魂的集中体现
        3.3.2 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3.3.3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3.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主体地位路径的论述
        3.4.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3.4.2 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
        3.4.3 着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的论述
    4.1 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1 毛泽东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演变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基本内容的论述
        4.2.1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稳固人民立场的物质基础
        4.2.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引党的人民立场的科学发展
        4.2.3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增强人民立场的思想底蕴
        4.2.4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党的人民立场的话语体系
        4.2.5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推动党的人民立场落地落实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价值意蕴的论述
        4.3.1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4.3.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4.3.3 人民立场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追求
        4.3.4 人民立场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走向
    4.4 习近平关于巩固人民立场实践路径的论述
        4.4.1 加强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各项体制机制
        4.4.2 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4.4.3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人民立场主体责任
        4.4.4 用发展的观点创新人民立场的时代内涵
5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论述
    5.1 人民利益论的历史发展
        5.1.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基本内容的论述
        5.2.1 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大逻辑保障人民经济利益
        5.2.2 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利益
        5.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人民文化利益
        5.2.4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利益问题
        5.2.5 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人民生态利益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价值内涵的论述
        5.3.1 实现人民利益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5.3.2 实现人民利益凸显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美好体验
        5.3.3 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了公民个体到社会整体的全面均衡
    5.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利益具体途径的论述
        5.4.1 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价值观
        5.4.2 推进从严治党压实为民服务责任制
        5.4.3 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民利益评价体系
        5.4.4 营造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的政治生态
6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的论述
    6.1 人民共享论的历史发展
        6.1.1 毛泽东人民共享思想的初显与贡献
        6.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共享思想的历史发展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主要内容的论述
        6.2.1 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6.2.2 共享领域和内容要涉及人民发展的各方面
        6.2.3 共享是人民共同建设和享有
        6.2.4 共享要在人民健康和安全领域持续加码
        6.2.5 共享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基本特征的论述
        6.3.1 人民共享权利的公平性
        6.3.2 人民共享过程的共建性
        6.3.3 人民共享自身的科学性
    6.4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重要价值的论述
        6.4.1 坚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6.4.2 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享发展理念
        6.4.3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理想追求和使命初心
7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论述
    7.1 人民幸福论的历史发展
        7.1.1 毛泽东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基本内容的论述
        7.2.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7.2.2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7.2.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7.2.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论重要价值的论述
        7.3.1 为人民谋幸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7.3.2 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最集中的体现
        7.3.3 为人民谋幸福是实现中国梦和解决新矛盾的需要
        7.3.4 为人民谋幸福是提升人民幸福生活质量的科学指导
    7.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幸福措施保障的论述
        7.4.1 坚持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
        7.4.2 明确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是实践指向
        7.4.3 营造各方联动的社会环境是基本保障
        7.4.4 筑牢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是根本遵循
8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重大意义
    8.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8.1.1 突出人民性,以清醒头脑保持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为前提
        8.1.2 注重根本性,以着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重点
        8.1.3 强调权益性,以坚决扞卫人民各项基本权利为保障
        8.1.4 着眼现实性,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抓手
        8.1.5 指明方向性,以净化社会风气坚定人民理想信念为导向
        8.1.6 明确实践性,以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
        8.1.7 凸显规范性,以强化纪律制度约束实现人民安定团结为目标
        8.1.8 秉承时代性,以不懈奋斗创造幸福为全体人民的最终归宿
    8.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8.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8.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9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1.4.1 优秀精神
        1.4.2 中国精神
        1.4.3 区域精神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3.1.1 东北抗联精神
        3.1.2 北大荒精神
        3.1.3 大庆精神
        3.1.4 铁人精神
        3.1.5 大兴安岭精神
        3.1.6 闯关东精神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4.1.1 鲜明的地域性
        4.1.2 广泛的包容性
        4.1.3 艰苦的开拓性
        4.1.4 奉献的无私性
        4.1.5 优秀的传承性
        4.1.6 先进的时代性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生成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基本问题探讨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科学内涵
        (一) 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涵义
        (二) 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特点
    二、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要素分析
        (一) 核心要素
        (二) 基本要素
        (三) 必备要素
    三、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时代演进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生成的历史逻辑
    一、历史溯源: 古代中国的盛世辉煌与繁荣
        (一) 古代中国的盛世繁荣
        (二) 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
    二、基本缘由: 近代中国的苦难引发民族觉醒
        (一)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深重苦难
        (二) 各个阶级奋力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三、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谱写的奋斗史诗
        (一) 进行革命斗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 开启建设征程,奠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三) 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展现光明前景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生成的理论逻辑
    一、理论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使命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使命思想
        (二) 列宁的历史使命思想
    二、思想根基: 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思想
        (一) 毛泽东的历史使命思想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思想
    三、文化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一) 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二) 深层厚植中国传统家国情怀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生成的实践逻辑
    一、时代诉求: 国际国内环境的双重变化呼唤使命生成
        (一)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实践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求使命担当
        (一) 推进各项事业发展需要使命引领
        (二) 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亟需使命担当
    三、内在需求: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迫切需要使命担当
        (一) 党的建设目标客观要求全党的使命担当
        (二) 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党牢记并履行使命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实现向度
    一、不忘执政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幸福
        (一) 心系人民,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念
        (二) 执政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 发展为民,让人民在发展的过程中受益
    二、牢记历史使命,在推进伟大实践中实现民族复兴
        (一) 进行伟大斗争,彰显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
        (二) 建设伟大工程,激发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 推进伟大事业,引领民族复兴的正确方向
    三、倡导命运一体,以本国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发展
        (一) 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二) 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谋互利共赢
        (三) 自觉承担责任,参与推进全球治理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评析
        三、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形成基础
    1.1 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社会政治背景
    1.2 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地域环境
        1.2.1 自强不息:晋商与徽商地少人多孕育的伦理实质
        1.2.2 进取果敢:晋商地处边境在边贸中折射出的伦理特征
        1.2.3 保守向儒:徽商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沉淀出的伦理特色
    1.3 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文化根基
        1.3.1 儒家传统文化: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基石
        1.3.2 关公文化:晋商伦理中“义勇”的基石
        1.3.3 朱子之理:徽商伦理“儒礼”特色之根基
第二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贾儒观
    2.1 贾儒互动:晋商与徽商共同的价值指向
        2.1.1 向儒通仕:贾儒互动的利益轴心
        2.1.2 向儒用仕:贾儒互动的利益实现
        2.1.3 向儒依仕:贾儒互动的利益保障
    2.2 优则商:晋商的价值诉求
        2.2.1 重义向仁:晋商官商结合主要方式
        2.2.2 贾儒分明:晋商官商关系中“清”的萌芽
        2.2.3 “优则商”:晋商官商关系折射的价值观
    2.3 优则仕:徽商的价值诉求
        2.3.1 诚恳向儒:徽商官商结合主要方式
        2.3.2 贾儒互济:徽商官商互动主要特点
        2.3.3 “优则仕”:徽商官商关系折射的价值观
第三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管理伦理
    3.1 情义股:晋商与徽商管理机制的软实力
        3.1.1 仁爱信达:晋商与徽商人才选拔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伦理实质
        3.1.2 重徳公正:晋商与徽商管理中商业激励伦理的主要特征
        3.1.3 情义并重:晋商与徽商管理实践中人文关怀的价值追求
    3.2 地缘“义”:晋商经营管理的道德架构
        3.2.1 地缘关公“义”:历史大迁徙促成的晋商管理伦理特色
        3.2.2 同心同德:晋商管理中选人、用人、交人的伦理原则
        3.2.3 信和合一:晋商管理制度伦理内生出的创新激励源头
    3.3 血缘“情”:徽商经营管理的道德框约
        3.3.1 血缘同宗情:相对封闭的徽商管理伦理特色
        3.3.2 向仁重礼:徽商传统宗族制中管理伦理的集中体现
        3.3.3 责任意识:隐性契约制在徽商宗族管理中的伦理体现
第四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义利观
    4.1 见利思义:晋商与徽商在义利观上的共同特质
        4.1.1 义缘利取:明清时期有关义利观的思想引领
        4.1.2 见利思义:晋商与徽商义利观的一致态度
        4.1.3 义利并举:晋商与徽商共同的社会道德认同
    4.2 “利以义制”:晋商的义利观
        4.2.1 义以为上:晋商义利价值导向
        4.2.2 以义制利:晋商践行义利的行为理念
        4.2.3 利而不污:晋商之于义利的修养信条
    4.3 “义中取利”:徽商的义利观
        4.3.1 义利相通:徽商义利价值导向
        4.3.2 以义取利:徽商践行义利的行为理念
        4.3.3 利而通德:徽商之于义利的修养信条
第五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诚信观
    5.1 诚实守信:晋商与徽商共同恪守的道德准则
        5.1.1 诚信传统:晋商与徽商诚实守信之根基
        5.1.2 诚信为本:晋商与徽商安身立命之道德本源
        5.1.3 道法则:晋商与徽商诚实守信的三境界
    5.2 诚信如介石:晋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
        5.2.1 信誉第一:晋商诚信之客商关系
        5.2.2 诚信立足:晋商诚信之同行关系
        5.2.3 诚实不虚:晋商诚信之自我剖析
    5.3 诚实戒欺:徽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
        5.3.1 信实等价:徽商诚信之客商关系
        5.3.2 诚恳合作:徽商诚信之同行关系
        5.3.3 至诚无私:徽商诚信之社会关系
第六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教育伦理
    6.1 尊师重道:晋商与徽商教育活动中共同的教育价值取向
        6.1.1 以教促长:通过教育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6.1.2 尊师重教:重教育、报社会之价值取向义举
        6.1.3 德智并重:传承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6.2 崇实拙华:晋商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
        6.2.1 重实用:提倡实用之学,为商所用
        6.2.2 学而优则商:晋商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突破
        6.2.3 器与不器:晋商对传统人才观的颠覆
    6.3 内圣外王:徽商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
        6.3.1 圣贤之学:徽商教育重儒学经典,为入仕做铺垫
        6.3.2 学而优则仕:徽商教育价值观归宿
        6.3.3 内圣外王:徽商教育人才观的集中体现
第七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当代启示
    7.1 亲清和谐:政商关系的当代启示
        7.1.1 健全制度,摒弃官商不分之土壤
        7.1.2 崇尚企业家精神,独立人格,开拓创新
        7.1.3 贾儒互通,政商“亲清”,良性互动
    7.2 重“人”规“制”:商业管理的当代启示
        7.2.1 立足实际:商业经营管理的关键
        7.2.2 创新发展:商业发展的核心
        7.2.3 以人为本:现代管理的催化剂
    7.3 大义通利:商业发展义利观的当代启示
        7.3.1 义利统一:正确价值导向促进商业发展
        7.3.2 义利相济:商业健康有序运行的道德规约
        7.3.3 义利通德:商业长久发展的法宝
    7.4 德性-契约:商业社会诚信的当代启示
        7.4.1 诚保发展:商业生存之根基
        7.4.2 契约信用:商业何以诚信之思考
        7.4.3 应然之诚:商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7.5 本真发展:社会教育的当代启示
        7.5.1 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功能观
        7.5.2 德能并重:现代企业教育人才观
        7.5.3 使人为人:现代企业教育价值观之追求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之处
    四、人民观及相关概念的发展变迁
        (一)人民与群众的概念关联
        (二)人民群众的历史演变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注释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源起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立
        (一)从现实社会角度对人民观进行初步探索
        (二)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人民观进行深入探索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一)维护基本人权
        (二)人民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解放
        (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争取全人类解放的伟大情怀
        (二)对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视
        (三)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关注
    四、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传承发展
        (一)通过民族自决保障人民权利
        (二)通过土地革命维护人民权益
        (三)坚持人民民主的基本保障
    注释
第三章 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一、毛泽东人民观的创立
        (一)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阶级条件
        (三)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主体条件
    二、毛泽东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一)在革命形势下深化对人民的认知
        (二)以人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
        (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力量的体现形式
    三、毛泽东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人民有了更强大的依靠力量
        (二)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三)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民主的实现方式
        (四)人民当家作主及各种权利纳入宪法保障
    注释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一、新时期人民观的创立
        (一)新时期人民观的起点
        (二)新时期人民观的发展历程
        (三)新时期人民观的时代进步性
    二、新时期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人民富裕观
        (二)江泽民人民利益观
        (三)胡锦涛人民本位观
    三、新时期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打牢发展根基
        (二)为实现人民全面小康开拓发展路径
        (三)为实现人民民主奠定政治保障
    注释
第五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创立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时代需求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思想来源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探索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一)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核心观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人民主体思想
        (三)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民关系
        (四)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追求的“中国梦”愿景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引领人民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带领人民创造更多彩的现实世界
        (三)率领人民铸就更显赫的时代辉煌
        (四)统领人民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形象
    注释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时代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征程
        (一)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观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引领中国人民实现“富起来”
        (三)习近平人民观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现“强起来”
        (四)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百年奋斗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二)始终秉承人民至上原则
        (三)始终尊重人民的道路选择
        (四)始终为了人民的复兴梦想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科学实践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趋势2003(论文提纲范文)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甘肃
G广东
G广西
G贵州
H河北
H海南
H黑龙江
H河南
H湖北
H湖南
J江西
J江苏
J吉林
L辽L
N内古N
N宁夏
Q青海
S山东
S陕西
S上海
S山西
S四川
T天津
X新疆
X西藏
Y云南
Z浙江
G广东

(10)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开放的内涵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3.1.2 国内背景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4.1.2.1 主动开放
        4.1.2.2 全面开放
        4.1.2.3 共赢开放
        4.1.2.4 双向开放
        4.1.2.5 公平开放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5.1 思想维度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5.2 实践维度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6.1 理论创新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6.2 实践意义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6.3 世界影响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秉承辉煌 开拓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D]. 李辰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生成逻辑研究[D]. 宋晓燕. 山东大学, 2020(12)
  • [4]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D]. 王晋丽. 山西大学, 2020(12)
  • [5]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D]. 董聪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6]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7]2015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01)
  • [8]第二届中国地市报系列十强、十佳社长总编辑,第二届中国地方都市类报纸系列十强、十佳总编辑颁奖词[J]. 高秉喜,秦明瑛. 中国地市报人, 2013(Z1)
  • [9]趋势2003[J]. 本刊编辑部. 通信世界, 2003(Z1)
  • [10]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秉承辉煌,开拓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