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豆脱水加工工艺

芸豆脱水加工工艺

一、菜豆脱水加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琪[1](2020)在《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及相关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我国传统名花,其花期正值春末夏初少花时节。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干旱少雨,亟需大量的耐旱植物材料,而园林绿化中,又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水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相关研究,无论对芍药的育种与应用推广,还是对建设节水型园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芍药‘Karl Rosenfield’和‘大富贵’为研究对象,对二者在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选取‘Karl Rosenfield’为试验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和mi RNA测序,对其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下,芍药的表型与体内的生理生化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Karl Rosenfield’和‘大富贵’叶片的干旱损伤指数(DDI)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而增加;光合指标中Pn、Gs和Tr均呈下降趋势,Ci变化不显着;叶绿素荧光参数中,除NPQ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外,Fv/Fm、Y(II)、q P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而下降;叶片与须根的丙二醛、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四种抗氧化酶的活性波动变化;内源激素中ABA含量随土壤水分的减少而呈增加趋势,IAA含量与IAA/ABA变化不规律,ZR与GA3含量大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对干旱胁迫下芍药叶片的转录组开展研究,共鉴定得到4198个差异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发现催化活性条目在3个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富集的基因最多。共得到各差异表达基因集的KEGG富集通路8个,其中光合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在CK与SD集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多。经过筛选,将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相关基因分为四类,其中信号转导与蛋白激酶基因40个、转录因子基因167个、渗透调节与抗氧化酶基因49个、光合作用与其他功能性蛋白基因68个。3.对转录组测序得到的芍药Plb ZIP、Pl HD-Zip两个基因进行克隆,获得了基因的c DNA序列。Plb ZIP全长1290 bp,编码429个氨基酸;Pl HD-Zip全长972 bp,编码323个氨基酸。对两个基因分别构建pcambia1301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的浸花法侵染拟南芥后,均获得了T3代株系。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鉴定和耐旱性分析,发现Plb ZIP、Pl HD-Zip两个基因在植株耐旱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4.对干旱胁迫下芍药叶片的小RNA进行了测序,总共鉴定出58个已知的mi RNA和83个新的mi RNA。对鉴定到的mi RNA的家族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属于38个mi RNA家族,MIR396家族中的mi RNA最多。有19条mi RNA在中、重度干旱胁迫处理与对照的比较中均呈现差异表达。最后,根据富集分析等相关结果,列出了可能与芍药干旱胁迫相关的35个mi RNA和67个靶基因。

郭顺悦[2](2020)在《红花蜜和五倍子蜜中特征性成分鉴定及指纹图谱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蜂蜜是天然的营养保健品,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多酚类化合物、维生素、酶类、糖类等,这些物质构成其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的多样性。本文研究了我国特有的两种中草药蜂蜜,新疆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蜜和五倍子(Rhus chinensis Mill.)蜜,分析了其植物化合物成分组成。通过SPE固相萃取富集蜂蜜中植物化合物成分,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PDA)、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GC-MS)对新疆红花蜜和五倍子蜜中的植物化合物进行成分分析。在新疆红花蜜中鉴定出11种成分,且在9个被测的原料红花蜜样品中均检测到,包括4-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醛、丁香醛、p-香豆酸、核黄素、光黄素、光色素和四种三对香豆酰亚精胺类物质。其中丁香醛的含量最高,范围在2085.355228.69μg/100g,平均含量为3894.19μg/100g,故把丁香醛作为新疆红花蜜的特征性成分。在新疆红花蜜中光色素和光黄素的含量也较高,平均含量分别为3396.41μg/100g和2332.26μg/100g。通过中药指纹图谱软件构建了新疆红花蜜的指纹图谱,生成的标准指纹图谱与红花蜜样品的相似度范围在0.810.93之间,表明样品之间整体较为一致。在五倍子蜜中鉴定出7种成分,且在11个原料五倍子蜜样品中均检测到,包括苯甲酸、红花菜豆酸、光黄素、反,反式脱落酸、光色素、顺,反式脱落酸、五倍子素。由于五倍子素只在五倍子蜜中存在,因此我们将其作为五倍子蜜的特征性成分,其含量范围在101.20299.53μg/100g,平均含量为189.36μg/100g。在五倍子蜜中也检测到较高含量的光黄素和光色素,平均含量为3772.28μg/100g和3714.23μg/100g。通过中药指纹图谱软件构建了五倍子蜜的指纹图谱,生成的标准指纹图谱与五倍子蜜样品的相似度范围在0.930.98之间,表明样品之间相似度较高。我们在蜂蜜中首次鉴定出三对香豆酰亚精胺和五倍子素,以及第一次发现在蜂蜜中同时存在核黄素、光黄素、光色素。同时,我们认为有些蜂蜜呈现的亮黄色可能跟核黄素、光黄素和光色素有关。对市面上销售的4个品牌的新疆红花蜜和5个品牌的五倍子蜜进行真实性评价,结果表明这两种商品蜜质量参差不齐。4个新疆红花蜜样品中,其中1个品牌为真正的红花蜜,1个品牌为红花蜜掺杂了其它品种的蜂蜜,1个品牌为其它品种蜂蜜冒充,1个品牌为纯糖浆勾兑。5个品牌的五倍子蜜有1个样品为来源纯正的五倍子蜜,1个品牌为五倍子蜜掺杂了油菜蜜以次充好,1个品牌掺杂了其他品种的蜂蜜,2个品牌掺加了糖浆。

陈宇欢[3](2019)在《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及多酚对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炎症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高致死慢性疾病共同的致病机理。肠道因长期与外源物质接触,成为炎症的高发区域。不健康饮食中的有害物质一旦被人体摄入,可能在肠道中引发氧化应激反应,进而激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若无法快速消除,则会造成肠道屏障损伤,肠通透性增加,有害物质不断进入肠道组织,形成慢性肠道炎症。食物当中天然存在的多酚和小肽等活性物质对肠道炎症能起到重要的预防和改善作用。普通菜豆产量巨大,富含蛋白质和酚类物质,具有显着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是公认的健康食品,但因其烹煮难度较大,市场产品单一,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利用程度较低。研究基于普通菜豆富含蛋白质和酚类物质的特性,采用两个品种的菜豆(海军豆和浅红色腰豆)开发豆奶和发酵酸奶产品,采用体外模拟消化、分子筛、离子交换柱和细胞抗氧化、抗炎等实验方法,逐步筛选并确定了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具有抗氧化、抗炎活性的物质为小分子的多酚和小肽。建立了肠道上皮细胞Caco-2/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联合培养(co-culture)模型,在肠道细胞模型和上述联合培养模型中探究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类物质穿过肠上皮细胞被吸收进循环系统的能力,及其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抗氧化、抗炎症能力活性以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首次在普通菜豆中鉴定出能够在肠道细胞单层膜上实现跨膜转运并具有抗炎活性的三种小肽,并对其转运率进行了定量。此外,建立了高脂饮食/LPS联合刺激小鼠模型,探究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的体外模拟消化产物对小鼠肠道炎症和系统炎症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活性的物质为小分子的寡肽和多酚。通过细胞实验确定菜豆产品中具有抗氧化、抗炎活性的物质为小分子物质,并采用离子交换柱一次性分离得到多酚和小肽两个组分。HPLC-MS/MS在两个组分中分别检测到11种酚类物质和3种小肽。阿魏酸酯类衍生物为主要的酚类成分,而三种小肽为γ-glutamyl-S-methylcysteine、γ-glutamyl-leucine和Xle-Val-Xle。与相应的豆奶相比,发酵升高了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的含量,并表现出更高的细胞抗氧化和抗炎活性。2.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在肠道细胞中具有抗炎作用。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在Caco-2细胞中能够抑制TNF-α诱导引起的炎症因子TNF-α、IL-1β、IL-8、IL-6的基因表达。三种小肽的合成标准品在Caco-2细胞中均能够抑制TNF-α诱导的IL-8分泌,其中γ-glutamyl-S-methylcysteine的抗炎效果在低浓度(1m M)下弱于γ-glutamyl-leucine和Leu-Leu-Val(P<0.05),而在中浓度(2 mM)和高浓度下(4 mM)三者无显着差异(P>0.05)。以CaSR通路的拮抗剂NPS-2143处理Caco-2细胞后,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对TNF-α诱导的IL-8分泌的抑制显着削弱(P<0.05),说明菜豆小肽可能通过CaSR通路发挥抗炎作用。而菜豆中的两种γ-glutamyl型小肽是潜在的CaSR螯合剂。3.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能够穿过肠道细胞单层膜到达细胞基底层。在Transwell细胞板中,菜豆豆奶和酸奶中有三种小肽能够穿过肠道细胞单层膜抵达基底层。其中Leu-Leu-Val的转运率最高。采用特异性竞争剂Gly-Sar屏蔽寡肽载体蛋白PepT1的作用后,Leu-Leu-Val的跨膜转运完全被阻断,而两种γ-glutamyl型小肽的转运率虽也降低,但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Leu-Leu-Val在肠道细胞中的跨膜转运主要依赖寡肽载体蛋白PepT1,但两种γ-glutamyl型小肽的转运还存在其他机制。4.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具有抗炎作用。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组分在穿过C2BBe1肠道细胞单层膜后,能够在EA.hy926细胞中显着抑制TNF-α诱导的IL-8分泌和ICAM-1、VCAM-1、IL-8、IL-1β、IL-6等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P<0.05)。Western Blot实验揭示菜豆小肽在内皮细胞中能够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采用Gly-Sar屏蔽PepT1载体蛋白后,各菜豆产品中的小肽抑制内皮细胞中TNF-α诱导的IL-8分泌的能力均显着减弱(P<0.05),说明菜豆小肽潜在的抗炎作用依赖于其肠道吸收量。5.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多酚能够被肠道细胞代谢和转运。在Transwell细胞板中,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多酚组分在C2BBe1细胞表面能够首先被细胞分泌的酯酶水解为游离酚酸的形式,再穿过细胞单层膜,抵达基底层。而24 h后细胞上层液中的阿魏酸酯类衍生物已基本消失,显示菜豆多酚在C2BBe1细胞单层膜上能够被快速代谢并转运。6.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多酚对氧化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有保护作用。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多酚组分能够在肠道细胞Caco-2中显着抑制t-BOOH引起的IL-8分泌。而在C2BBe1/EA.hy926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菜豆多酚样品被肠道细胞单层膜代谢并转运后,能够在基底层的内皮细胞中通过抑制p38 MAPK通路,不同程度地抑制oxLDL刺激引起的炎症因子ICAM-1、VCAM-1、IL-8、TNF-α、IL-6和COX-2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oxLDL刺激24 h后,四组菜豆多酚样品仍能显着抑制趋化因子IL-8的分泌(P<0.05)。7.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小分子消化产物对小鼠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与普通饲料组相比,高脂饮食和高脂饮食/LPS联合刺激造成了小鼠体重增长率加大,肝脏、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增重,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出现轻度胰岛素抵抗趋势,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肥大,且被巨噬细胞侵染严重,脂联素合成降低等代谢问题,而联合刺激模型组与单纯高脂饮食组在上述大部分指标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小分子体外模拟消化产物对上述代谢问题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这一效果可能与其中小肽和多酚类成分的抗炎作用有关。8.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小分子消化产物能改善小鼠肠道炎症和系统炎症。与普通饲料组相比,高脂饮食和高脂饮食/LPS联合刺激显着地提高了小鼠的肠道通透性和血浆中内毒素、MCP-1和TNF-α的含量,并显着降低了大肠中与肠道屏障完整性相关的JAM-A、Ocld、Cld1、ZO-1、Muc2和IgA等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了抗炎症因子IL-10表达水平,提高了微生物识别相关分子TLR4、NOD2和Reg3g的表达水平,和促炎症因子MCP-1、TNF-α、IL-1β、IL-17A和IL-6的表达水平。其中联合刺激组表现出比高脂饮食组更强的炎症趋势(P>0.05)。菜豆豆奶和酸奶对上述指标均存在一定的改善作用,这可能与其中小肽和多酚的抗炎作用有关。

侯媛媛,王礼力[4](2011)在《中国蔬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文章通过构建五个国际竞争力的指标: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指数、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从多个方面对中国主要的14个蔬菜品种及8个不同分类的蔬菜,与蔬菜生产及贸易大国荷兰、西班牙、墨西哥和美国进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并在各个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各种蔬菜国际竞争力排名的树形图,最后给出提高我国蔬菜国际竞争力的意见和建议。

倪凌燕[5](2009)在《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蔬菜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是中国加入WTO后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之一,出口额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位列第二。因此,中国不仅是蔬菜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近年来,我国蔬菜国际贸易呈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有所调整的发展态势,但仍然面临着以农药残留限量、检验检疫、包装标签、质量等级标准等为主要形式的质量安全标准壁垒的严重制约。与国外相比,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合理、标准技术水平落后、市场适应性差和国际化程度低的差距是其主要原因。事实上,现有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既难以突破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为扩大出口提供支撑,又不能起到利用技术手段控制进口和保证国内蔬菜质量安全的作用。在农产品贸易全球化日益深化,农产品安全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背景下,基于蔬菜国际贸易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要求,完善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基于中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实际出发,依据农业标准化与标准体系的基本原理,把握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本质特征,研究了中国蔬菜国际贸易、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以及面临的质量安全标准壁垒,以SWOT路径分析为视角,以文献综述、比较研究为主要手段,较为全面地分析比较了我国与国际标准组织和美国、日本的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差距,深入探讨了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目标定位、要素确定,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并在模型的指导下,基于国际贸易分析了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标准需求。本文基于国际贸易的视角对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蔬菜国际贸易与质量安全标准之间的关系,对比了国内外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之间的差距,得到了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运作机制、深化体系建设以及加快国际接轨四方面的启示,尤其是基于国际贸易提出完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议具有创新性。

丁晓蕾[6](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冯国军[7](2008)在《黑龙江优质菜豆种质资源研究及育种策略》文中认为菜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黑龙江气候独特,菜豆资源丰富,其特有的油豆角品质好、嫩荚外观亮丽、营养丰富、纤维少、口感好,深受市民欢迎。优质油豆角目前已成为黑龙江省最具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之一。油豆角栽培面积和栽培区域逐年扩大,栽培方式有露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油豆角生产的迅速发展,对育种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对东北优质菜豆种质资源进行抗逆性、抗病性综合评价鉴定基础上,根据对种质资源的分子分类研究结果,进行东北油豆角种质资源的创新,科学地选配杂交组合,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效育种体系,提高油豆角的育种效率,育成优良的油豆角新品种,满足油豆角生产发展的要求。本研究利用人工气侯室采用苗期形态鉴定法并辅以间接鉴定法对部分种质资源的耐冷、耐热性进行了苗期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菜豆苗期冷害指数及电解质外渗率存在明显差别,且冷害指数与电解质外渗率呈极显着正相关性。灰豆角等49个品种耐冷性强,可用于提高菜豆耐冷性遗传改良。不同基因型菜豆苗期热害指数及电解质外渗率存在明显差别,热害指数与电解质外渗率之间无显着相关性。紫花等9个品种属于耐热性强的品种,可用于菜豆耐热性遗传改良。采有喷雾接种法和下胚轴双孔注射法分别对部分菜豆种质资源进行炭疽病和枯萎病的抗性的苗期鉴定,从所供试的材料中筛选出高抗菜豆炭疽病材料7份,高抗菜豆枯萎病材料1份,为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SSR标记由于具有呈共显性遗传、多态性高、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稳定可靠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本实验经过对50对引物的筛选,其中16对引物成功地扩增出目标谱带,并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利用SSR标记的多态性对100份菜豆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所有供试材料在相似系数为0.33~1.00范围内聚在一起,在阈值0.54处可将所有的种质资源分成六个组群,第一组群主要是由肉质脆的蔓生菜豆构成,这一组群的遗传背景丰富。第二组群和第三组群均是引自国际热带农业中心的矮生菜豆种质资源,荚表现为较小,荚壁纤维多,种子粒小等特点,但是分为两个组群,说明在菜豆起源中心菜豆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第四组群主要由黑龙江省地方食荚菜豆品种及育种系构成,嫩荚无纤维,肉质面,具有物殊的风味品质,熟期为中晚熟为主。第五组群主要由矮生扁荚品种组成,早熟,无纤维,品质优。第六组群主要由矮生圆棍型品种组成,早熟,嫩荚翠绿色,无纤维,商品性好。从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维坊白粒与白架豆、绿龙豆与碧丰、花雀蛋与小马掌间的相似系数大于0.99,可以判定它们是异名同物。利用此方法进行种质资源的分子分类,可为核心种质的收集和科学地选配亲本提供了依据,能科学地解决黑龙江食荚菜豆种质资源的“同名异物”和“异名同物”的现象,并可为菜豆品种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多种育种手段构建了食荚菜豆的育种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黑龙江油豆角育种策略。根据菜豆育种实践,创新性地根据菜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关系,建立新的蔓生菜豆“理想株型”育种模型并选育了菜豆新品种哈菜豆8号。通过基因聚合,采用杂交后反复进行回交的方法改良品种的嫩荚品质及其它综合性状,育成了哈菜豆5号、哈菜豆6号、哈菜豆7号等系列矮生品种;合理选配亲本,筛选出耐热的绿荚新品系HG-12。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为首次利用SSR分子标记完成了对黑龙江食荚菜豆的分类;将育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成了哈菜豆5号、哈菜豆6号、哈菜豆7号、哈菜豆8号等系列新品种,并在品质、熟期、抗病性及丰产量等方面较对照有较大改良。

陈吉宝[8](2008)在《普通菜豆P5CS基因的克隆、功能验证及单核苷酸多态性》文中研究表明普通菜豆(Phaseoleae vulgaris L.)是人类主要食用豆类作物之一,干旱、盐害等逆境已成为影响普通菜豆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研究普通菜豆抗逆分子机理,发掘并利用抗旱、耐盐基因,改良普通菜豆品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候选基因法克隆普通菜豆脯氨酸合成酶基因P5CS,应用实时定量PCR分析基因对逆境胁迫的应答,通过转化模式植物研究其抗逆功能,并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获得以下结果:1、克隆出两个普通菜豆脯氨酸合成酶基因,分别命名为PvP5CS1和PvP5CS2。PvP5CS1基因全长2.246 kb,具有一个2.151 kb的开放阅读框;PvP5CS2基因全长2.340 kb,包含一个2.148 kb的开放阅读框,其DNA序列包含20个外显子和19个内含子。PvP5CS1和PvP5CS2基因与豇豆VaP5CS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5.1%和82.6%,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3.2%和79.9%。两个基因都包含有高等植物P5CS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域:ATP结合位点、2个亮氨酸结构域、NADPH结合位点、谷氨酰激酶结构域和谷氨酸半醛结构域。2、PvP5CS1和PvP5CS2基因的表达明显受干旱、NaCl和低温诱导。干旱胁迫下,叶片中两个基因的表达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脯氨酸的积累到第8天才达到最大值。盐胁迫2 h,叶片中两个基因出现表达高峰,根中到6 h才达到最大值,但是脯氨酸含量的最大值都出现在第9 h。冷处理2 h,诱导叶片中两个基因和根中PvP5CS2基因达到表达高峰,叶片和根中脯氨酸积累的高峰分别出现在第12 h和24 h,冷胁迫抑制PvP5CS1基因在根中表达。3、正常条件(CK)、渗透胁迫(150 mM和250 mM甘露醇)和盐胁迫(150 mM NaCl)下,转PvP5CS1基因拟南芥株系平均脯氨酸含量分别是野生型的1.38、2.68、1.30和1.30倍。转基因拟南芥的渗透耐性、耐盐性和抗旱性得到改善。在150 mM NaCl和150 mM甘露醇胁迫下,转基因株系种子的发芽率显着高于野生型(P<0.001),幼苗相对电导率比均显着低于野生型,根长显着大于野生型(P<0.05);300 mM NaCl处理15 d,转基因株系幼苗的存活率显着高于野生型(P<0.05);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株系的存活率大于野生型。4、转PvP5CS2基因烟草植株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植株脯氨酸含量、叶片萎蔫数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是野生型的2.3倍、0.88倍和1.26倍。5、在27份普通菜豆的PvP5CS2中共发现63个SNP位点,其中编码区18个,非编码区45个,转换:颠换为1.25:1;插入缺失位点224个,全部出现在内含子区域。PvP5CS2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到强烈负选择影响(Ka/Ks<0.5),核苷酸多样性值(π)为0.00483,安第斯基因库和中美洲基因库内部核苷酸的变异低于基因库之间的变异。PvP5CS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普通菜豆的抗旱性没有直接关系,但与普通菜豆的起源密切相关。6、基于普通菜豆G19833和DOR364基因组序列之间的插入缺失开发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Pv97,能有效追踪普通菜豆的基因源。根据Pv97标记在重组近交系(G19833×DOR364)中的多态性,将PvP5CS2基因定位在b01染色体上。7、洋葱鳞茎表皮细胞的瞬时表达结果显示,PvP5CS1和PvP5CS2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

张莉[9](2007)在《菜豆种子胎萌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胎萌特性不同菜豆品种为材料,对菜豆胎萌发生的时期、不同栽培条件下种子胎萌发生率进行了调查,观察了胎萌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的品种其豆荚发育过程中的解剖学结构,探讨了豆荚发育期间的种子发芽率、蛋白质与胎萌的关系,并根据由种子色泽和胎萌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的品种杂交所获得的杂种后代(F2)的胎萌发生情况对菜豆种子胎萌特性的遗传作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菜豆种子胎萌发生时期、发生情况、种子色泽与胎萌的关系以及不同成熟度种子的发芽能力,发现:(1)菜豆种子胎萌一般在开花后35 d左右开始发生。(2)品种间不同采种年份和设施对胎萌种子发生率有明显的影响。一般露地采种条件下,由于采收季节多为高温、阴雨潮湿的天气,湿度远大于大棚采种条件,所以胎萌发生率高。(3)籽粒色级与种子胎萌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不同色级的胎萌发生率的调查发现,所有白粒品种的胎萌率明显比有色品种的胎萌率高。(4)菜豆种子在开花后20 d已具备发芽能力,不同基因型的菜豆种子不同成熟度萌发能力均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且栽培设施条件对菜豆种子发育期间种子发芽能力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发育后期发芽率的降低趋势可能与种子进入休眠期有关,而且品种不同,种子的休眠特性存在较大差异,越容易胎萌的菜豆品种其种子进入休眠所经历的时间越长。2.对胎萌特性不同的3个矮生品种整个发育时期豆荚解剖学的观察,结果表明:(1)同一品种、同一时期、不同部位间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不存在显着差异。(2)每一品种整个发育期间,豆荚、腹缝线和背缝线之间的动态变化基本一致:各个品种的表皮、皮下厚壁组织以及中间细胞的厚度在种子整个发育时期内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开花后30 d或者33 d达到最大值;而荚壳中的软组织随着种子发育提供给种子营养物质并逐渐消失;腹缝线和背缝线细胞壁逐渐角质化。(3)不同品种之间在细胞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异:易胎萌品种的皮下组织部分的薄壁组织的形状趋于扁长形,而不胎萌品种的则基本为圆形;不胎萌品种的两条缝线的长度、宽度以及中部与表皮之间的距离均大于易胎萌品种,但开张度小于易胎萌品种,这样就为种子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封闭的环境,使得胎萌发生率降低。3.对种子整个发育时期中,豆荚和籽粒的球蛋白质含量的分析以及籽粒中蛋白质组分变化的研究,发现(1)在菜豆种子的整个发育时期内,豆荚和籽粒的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豆荚中的蛋白质除品种cv.6是先降后升之外,均符合先升后降的规律;而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则是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在对不同品种整个发育时期以及各个时期不同品种之间的球蛋白质组分的差异研究显示,不同的品种在整个发育期间,均有显着差异条带出现。但这种特异条带与种子胎萌的关系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4.利用胎萌特性不同的品种及其杂交后代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对胎萌发生情况的调查以及种子色泽控制基因与胎萌基因的关系,对胎萌遗传性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认为,(1)胎萌现象是可以通过种子进行遗传的。(2)杂种后代的抗胎萌特性的遗传在两组杂交组合中均具有明显的母体效应,群体中单株胎萌种子百分率呈现连续性分布;种子胎萌特性表现出明显的数量性状多基因遗传的特征。(3)对两组杂交F2代嫩叶中蛋白质的SDS-PAGDE电泳分析发现,不同胎萌特性菜豆品种嫩叶中的蛋白质表达量以及多样性均有差异,杂交后代中均具有胎萌特性不同的两亲本的全部条带,且在胎萌不同抗性群体中有特异条带出现,这种特异条带是否与种子胎萌特性有关尚不清楚。

马宝德[10](2007)在《我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产量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蔬菜生产第一大国。蔬菜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本文在把握中国蔬菜对外贸易发展格局的前提下,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为指导,对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设计指标体系,判断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出个中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这对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包括导言在内共分五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导言。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中国蔬菜出口状况,主要从我国蔬菜出口的总量变化、出口的品种结构、出口的市场结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中国蔬菜国际竞争力的测度,在梳理国内外理论界对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了阐释。设计了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三个指标,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分别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以静态分析回答中国蔬菜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以动态分析描述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长期变动趋势,最后得出相关结论。第四章,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借鉴了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结合我国蔬菜产业的实际,笔者设计了影响我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因素”模型,重点对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我国蔬菜的流通运营状况、政府五个因素进行剖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第五章,结论和政策建议。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我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采取的相关对策。

二、菜豆脱水加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菜豆脱水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及相关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
        1.1.1 干旱胁迫下的信号转导与蛋白激酶基因
        1.1.2 干旱胁迫下的转录因子基因
        1.1.3 干旱胁迫下的渗透调节与抗氧化酶基因
        1.1.4 干旱胁迫下的光合作用与其他功能性蛋白基因
    1.2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1.2.1 干旱胁迫与转录组测序
        1.2.2 干旱胁迫与小RNA测序
    1.3 芍药属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
        1.3.1 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
        1.3.2 牡丹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2 芍药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3 指标的测定与计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干旱胁迫下芍药表型性状的变化
        2.2.2 干旱胁迫下芍药光合指标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2.2.3 干旱胁迫下芍药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2.2.4 干旱胁迫下芍药丙二醛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2.2.5 干旱胁迫下芍药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2.2.6 干旱胁迫下芍药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2.3 讨论
3 干旱胁迫下芍药的转录组测序及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转录组测序样品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3.1.3 cDNA文库的构建与转录组的测序及分析
        3.1.4 差异表达分析
        3.1.5 qRT-PCR验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录组测序样品总RNA的质量检测与分析
        3.2.2 转录组测序数据及其组装结果与分析
        3.2.3 基因结构与基因表达量分析
        3.2.4 Unigene的功能注释与分类
        3.2.5 样品间相关性评估
        3.2.6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分析
        3.2.7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2.8 响应干旱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9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3.3 讨论
4 耐旱转录因子Plb ZIP基因的功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Plb ZIP基因的选择及qRT-PCR分析
        4.1.3 目的片段扩增
        4.1.4 目的片段胶回收
        4.1.5 中间表达载体的构建
        4.1.6 质粒提取
        4.1.7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4.1.8 侵染拟南芥
        4.1.9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鉴定
        4.1.10 转基因拟南芥的耐旱性分析
        4.1.11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绘图软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lb ZIP基因的qRT-PCR表达分析
        4.2.2 Plb ZI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4.2.3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及功能鉴定
    4.3 讨论
5 耐旱转录因子PlHD-Zip基因的功能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PlHD-Zip基因的选择及qRT-PCR分析
        5.1.3 目的片段扩增
        5.1.4 目的片段胶回收、中间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质粒提取
        5.1.5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5.1.6 侵染拟南芥及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鉴定
        5.1.7 转基因拟南芥的耐旱性分析
        5.1.8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绘图软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PlHD-Zip基因的qRT-PCR表达分析
        5.2.2 PlHD-Zi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5.2.3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及功能鉴定
    5.3 讨论
6 干旱胁迫下芍药的小RNA测序及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小RNA的测序及分析
        6.1.3 qRT-PCR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小RNA测序数据的统计
        6.2.2 小RNA的分类注释
        6.2.3 miRNA的鉴定
        6.2.4 miRNA家族分析
        6.2.5 miRNA的表达量分析
        6.2.6 样品间相关性评估
        6.2.7 差异表达miRNA筛选
        6.2.8 miRNA靶基因的预测及功能富集分析
        6.2.9 芍药差异表达miRNA及其靶基因与转录组中数据的联合分析
        6.2.10 芍药mi RNA及相应靶基因的qRT-PCR验证
    6.3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红花蜜和五倍子蜜中特征性成分鉴定及指纹图谱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蜂蜜的介绍
    1.2 蜂蜜的功能活性
        1.2.1 抑菌
        1.2.2 抗氧化
        1.2.3 调节肠道功能
        1.2.4 抗炎
        1.2.5 调节免疫力
        1.2.6 调节血糖
    1.3 蜂蜜的化学成分
        1.3.1 糖
        1.3.2 水分
        1.3.3 矿物质和维生素
        1.3.4 含氮物质
        1.3.5 有机酸
        1.3.6 挥发性物质
        1.3.7 多酚类化合物
    1.4 红花蜜和五倍子蜜
        1.4.1 红花蜜
        1.4.2 五倍子蜜
    1.5 蜂蜜的掺假行为和检测手段
    1.6 论文的研究意义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花蜜和五倍子蜜中植物化合物成分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仪器设备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红花蜜的成分鉴定
        2.2.2 五倍子蜜的成分鉴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花蜜和五倍子蜜中成分定量分析及指纹图谱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仪器设备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花蜜中植物化合物类成分HPLC-PDA定量
        3.2.2 红花蜜植物化合物类成分指纹图谱的建立
        3.2.3 五倍子蜜中植物化合物类成分HPLC-PDA定量
        3.2.4 五倍子蜜植物化合物类成分指纹图谱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品红花蜜和五倍子蜜的真实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仪器设备
        4.1.4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商品红花蜜的真实性评价
        4.2.2 商品五倍子蜜的真实性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及多酚对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肠道健康
        1.1.1 概述
        1.1.2 肠道炎症
        1.1.3 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
        1.1.4 饮食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1.2 慢性低度炎症与慢性疾病
        1.2.1 肠道炎症与系统炎症的关系
        1.2.2 慢性低度炎症与代谢疾病
        1.2.3 慢性低度炎症与心血管疾病
    1.3 食源性抗氧化和抗炎症物质
        1.3.1 多酚
        1.3.2 活性肽
    1.4 普通菜豆
        1.4.1 营养成分
        1.4.2 普通菜豆开发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制备及其抗氧化与抗炎成分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原料
        2.2.2 材料与试剂
        2.2.3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制备
        2.3.2 体外模拟消化
        2.3.3 超滤分离
        2.3.4 固相萃取小柱同步分离多酚和小肽组分
        2.3.5 细胞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3.6 细胞抗炎活性的测定
        2.3.7 IL-8的测定
        2.3.8 WST-1细胞活力测试
        2.3.9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及小肽的组成和含量测定
    2.4 数据分析
    2.5 结果
        2.5.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不同分子量组分的细胞抗氧化活性
        2.5.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不同分子量组分的细胞抗炎活性
        2.5.3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组分的组成及含量分析
        2.5.4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组分的细胞抗氧化活性
        2.5.5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组分的抗炎活性
    2.6 讨论
        2.6.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开发
        2.6.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物质
        2.6.3 益生菌发酵酸奶的过程能帮助释放小分子活性物质
        2.6.4 利用不同细胞株间接反映活性成分的组成
    2.7 小结
第3章 菜豆小肽在肠道细胞的抗炎活性和分子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小肽样品的制备
        3.3.2 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3.3.4 IL-8测定
        3.3.5 RNA提取与q RT-PCR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
        3.5.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组分在Caco-2细胞中的抗炎作用
        3.5.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单体的抗炎作用
        3.5.3 Ca SR通路对菜豆小肽在Caco-2 细胞中抗炎作用的影响
    3.6 讨论
        3.6.1 菜豆小肽组分对肠道细胞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
        3.6.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发挥细胞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
    3.7 小结
第4章 菜豆小肽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的抗炎活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小肽样品的制备
        4.3.2 菜豆小肽在肠道细胞单层膜中的转运实验
        4.3.3 HPLC-MS/MS分析穿过C2BBe1 细胞单层膜的小肽
        4.3.4 C2BBe1 细胞与EA.hy926 细胞的联合培养和炎症模型的建立
        4.3.5 寡肽载体蛋白PepT1功能的抑制
        4.3.6 IL-8测定
        4.3.7 RNA提取与q RT-PCR
        4.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
        4.5.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的细胞转运能力
        4.5.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的细胞转运机制
        4.5.3 菜豆小肽在C2BBe1/EA.hy926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的抗炎作用
        4.5.4 菜豆小肽在C2BBe1/EA.hy926 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的抗炎信号通路
        4.5.5 PepT1对菜豆豆奶和酸奶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抗炎效果的影响
    4.6 讨论
        4.6.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在肠道细胞的跨膜转运能力和机制
        4.6.2 肠道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联合培养模型的建立
        4.6.3 菜豆小肽在系统炎症中的潜在作用及其分子信号通路
    4.7 小结
第5章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的细胞抗氧化活性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多酚样品的制备
        5.3.2 菜豆多酚在肠道细胞Caco-2中对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5.3.3 菜豆多酚在肠道细胞单层膜中的吸收代谢机制
        5.3.4 HPLC-MS/MS分析穿过C2BBe1 细胞单层膜的多酚
        5.3.5 C2BBe1/EA.hy926 联合培养细胞模型和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5.3.6 IL-8测定
        5.3.7 RNA提取与q RT-PCR
        5.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5.4 数据分析
    5.5 结果
        5.5.1 菜豆多酚对肠道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5.5.2 菜豆多酚在肠道细胞的跨膜转运能力
        5.5.3 菜豆多酚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对氧化应激的保护能力
        5.5.4 菜豆多酚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的抗氧化信号通路
    5.6 讨论
        5.6.1 菜豆多酚组分在肠道细胞中的吸收转运机制
        5.6.2 菜豆多酚组分对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5.7 小结
第6章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代谢的调节作用
    6.1 引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样品制备
        6.3.2 动物实验设计
        6.3.3 体重称量
        6.3.4 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实验
        6.3.5 样品采集
        6.3.6 血浆甘油三酯检测
        6.3.7 血浆胆固醇检测
        6.3.8 蛋白提取
        6.3.9 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含量检测
        6.3.10 免疫组化检测
    6.4 数据统计
    6.5 结果
        6.5.1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体重增长的影响
        6.5.2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组织重量的影响
        6.5.3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葡萄糖耐受的影响
        6.5.4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胰岛素耐受的影响
        6.5.5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血脂的影响
        6.5.6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WAT脂肪细胞形态和炎症程度的影响
        6.5.7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WAT中脂联素含量的影响
    6.6 讨论
        6.6.1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肪代谢异常的保护作用
        6.6.2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高脂饮食小鼠糖代谢异常的保护作用
        6.6.3 高脂饮食/LPS联合刺激模型对代谢指标的恶化作用
    6.7 小结
第7章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肠道和系统炎症的作用
    7.1 引言
    7.2 材料与试剂
    7.3 实验方法
        7.3.1 样品制备
        7.3.2 动物实验设计
        7.3.3 肠道通透性检验
        7.3.4 样品采集
        7.3.5 ELISA检测
        7.3.6 内毒素检测
        7.3.7 大肠RNA提取和q RT-PCR
    7.4 数据分析
    7.5 结果
        7.5.1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炎症小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7.5.2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血液中内毒素含量的作用
        7.5.3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血液中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
        7.5.4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肠道屏障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7.5.5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大肠中微生物识别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
        7.5.6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大肠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7.6 讨论
        7.6.1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7.6.2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肠道炎症的保护作用
        7.6.3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系统炎症的保护作用
    7.7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小肽和多酚为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8.1.2 菜豆小肽可能通过CaSR通路对肠道细胞起抗炎作用
        8.1.3 不同菜豆小肽单体在肠道细胞中的转运机制可能不同
        8.1.4 菜豆小肽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具有抗炎作用
        8.1.5 菜豆多酚能够被肠道细胞代谢和转运
        8.1.6 菜豆多酚能对氧化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起到保护作用
        8.1.7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的脂肪和糖代谢异常有改善作用
        8.1.8 菜豆豆奶和酸奶能降低小鼠肠道炎症和系统炎症反应程度
    8.2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概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原理与主要概念界定
        2.1.1 相关原理
        2.1.2 主要概念界定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2.3 简要述评
第三章 中国蔬菜国际贸易与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概况
    3.1 蔬菜国际贸易现状
        3.1.1 贸易总量
        3.1.2 贸易结构
        3.1.3 贸易市场
    3.2 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体制与构成
        3.2.1 管理体制
        3.2.2 运行机制
        3.2.3 标准组成
    3.3 蔬菜出口贸易中的质量安全标准壁垒
        3.3.1 特征内涵
        3.3.2 基本成因
        3.3.3 主要形式
        3.3.4 质量安全标准壁垒与蔬菜国际贸易
    3.4 基于国际贸易完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路径选择
        3.4.1 SWOT 分析
        3.4.2 路径选择
    3.5 主要结论
第四章 国内外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比较分析
    4.1 国际组织标准体系的概况与特点
        4.1.1 ISO
        4.1.2 CAC
    4.2 典型国家标准体系的概况与特点
        4.2.1 美国
        4.2.2 日本
    4.3 中国标准体系的主要差距
        4.3.1 管理体制不合理
        4.3.2 标准技术水平落后
        4.3.3 市场适应性差
        4.3.4 国际化程度低
    4.4 国际经验与基本启示
        4.4.1 改革管理体制
        4.4.2 完善运行机制
        4.4.3 深化体系建设
        4.4.4 加快国际接轨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国际贸易完善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框架
    5.1 标准体系的目标定位
        5.1.1 遵循农业标准化和标准体系原理
        5.1.2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国际准则
        5.1.3 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实现全程控制
        5.1.4 紧密结合生产和贸易的需要
    5.2 标准体系的构成要素
        5.2.1 标准体系的层次
        5.2.2 标准体系的性质
        5.2.3 标准体系中标准的类型
        5.2.4 标准体系涉及的生产过程要素
        5.2.5 标准体系涵盖的产品种类
    5.3 标准体系的框架模型
        5.3.1 蔬菜生产过程要素——X 轴
        5.3.2 蔬菜产品种类——Y 轴
        5.3.3 标准的类型——Z 轴
    5.4 基于国际贸易的标准体系的需求分析
        5.4.1 综合标准
        5.4.2 农业资源环境标准
        5.4.3 投入品标准
        5.4.4 生产技术规程标准
        5.4.5 产品标准
        5.4.6 安全卫生标准
        5.4.7 检验检疫标准
        5.4.8 包装和贮藏运输标准
    5.5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蔬菜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目录
附录2 蔬菜质量安全行业标准目录
附录3 蔬菜质量安全ISO 标准目录
附录4 蔬菜质量安全CAC 标准目录
附录5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7)黑龙江优质菜豆种质资源研究及育种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或引言)
    1.2 食荚菜豆在蔬菜生产中的地位
        1.2.1 食荚菜豆的营养价值
        1.2.2 食荚菜豆的世界生产情况
        1.2.3 食荚菜豆的中国生产情况
    1.3 菜豆的起源、进化、传播及分类
        1.3.1 菜豆的起源
        1.3.2 菜豆的驯化与进化
        1.3.3 菜豆的传播
        1.3.4 菜豆的分类
    1.4 菜豆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与评价
        1.4.1 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
        1.4.2 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
        1.4.3 中国
    1.5 菜豆种质资源研究的热点领域
        1.5.1 菜豆耐旱、耐瘠薄研究
        1.5.2 菜豆耐冷性研究
        1.5.3 菜豆耐热研究
        1.5.4 菜豆耐低磷研究(根型研究)
        1.5.5 菜豆抗炭疽病的研究
        1.5.6 菜豆抗枯萎病的研究
    1.6 现代生物技术在菜豆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1.6.1 菜豆的再生体系研究
        1.6.2 菜豆种质资源基于DNA片段多态性的研究
        1.6.3 菜豆的分子辅助育种
    1.7 菜豆遗传规律的研究及育种实践
        1.7.1 菜豆的主要质量性状遗传规律研究
        1.7.2 食荚菜豆的育种实践
        1.7.3 菜豆远缘杂交与种质资源创新
    1.8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黑龙江菜豆种质资源的抗逆性研究
    2.1 黑龙江菜豆种质资源的耐冷性鉴定与评价
        2.1.1 引言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1.4 结果与分析
        2.1.5 讨论
    2.2 黑龙江菜豆种质资源的耐热性鉴定与评价
        2.2.1 引言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方法
        2.2.4 结果与分析
        2.2.5 讨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菜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研究
    3.1 黑龙江菜豆种质资源的抗炭疽病鉴定与评价
        3.1.1 引言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1.4 结果与分析
        3.1.5 讨论
    3.2 黑龙江菜豆种质资源的抗枯萎病鉴定与评价
        3.2.1 引言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方法
        3.2.4 结果与分析
        3.2.5 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菜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方法
        4.3.1 仪器
        4.3.2 试剂
        4.3.3 基因组DNA的提取(SDS法)
        4.3.4 SSR-PCR反应体系
        4.3.5 SSR-PCR引物
        4.3.6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4.3.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4.5.1 关于食荚菜豆的命名及核心种质收集
        4.5.2 菜豆SSR分子标记有利于进行菜豆的品种权保护
        4.5.3 高质量基因组DNA的获取
        4.5.4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4.6 本章小结
5 优质高产油豆角育种策略及新品种的选育
    5.1 引言
    5.2 菜豆种质资源创新
    5.3 高效的优质油豆角育种体系的建立
    5.4 超早熟优质油豆角新品种"哈菜豆8号"的选育
        5.4.1 选育程序
        5.4.2 选育结果
    5.5 早熟优质矮生系列油豆角新品种的选育
        5.5.1 哈菜豆5号新品种选育
        5.5.2 哈菜豆6号新品种选育
        5.5.3 哈菜豆7号新品种选育
    5.6 耐热菜豆新品系TG—12的选育
    5.7讨论
        5.7.1 关于制定食荚菜豆的育种目标
        5.7.2 关于减少油豆角的抗营养物质含量,增强食品安全性的品质育种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荣誉
致谢
个人简历

(8)普通菜豆P5CS基因的克隆、功能验证及单核苷酸多态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普通菜豆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普通菜豆的起源
        1.1.2 普通菜豆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1.3 中国普通菜豆的研究状况
    1.2 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2.1 干旱和盐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1.2.2 植物抗逆的分子反应机制
        1.2.3 植物抗逆相关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1.2.4 植物转抗逆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3 脯氨酸代谢的作用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3.1 脯氨酸代谢的生化途径
        1.3.2 逆境胁迫下植物脯氨酸积累的生物学意义
        1.3.3 脯氨酸合成酶基因研究进展
        1.3.4 转脯氨酸合成酶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1.4 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载体与菌株
        2.1.3 酶及其它试剂耗材
        2.1.4 试剂盒
    2.2 实验方法
        2.2.1 引物设计
        2.2.2 普通菜豆幼苗的培养
        2.2.3 普通菜豆材料总RNA的提取
        2.2.4 反转录
        2.2.5 RT-PCR 扩增PvP5CS1 cDNA 序列
        2.2.6 PCR 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2.2.7 JM109 感受态的制备
        2.2.8 PCR 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2.2.9 质粒提取
        2.2.10 测序
        2.2.11 RT-PCR 扩增PvP5CS2 cDNA 序列
        2.2.12 3'-RACE 扩增PvP5CS2 3'cDNA 序列
        2.2.13 实时定量PCR
        2.2.14 普通菜豆叶片和根中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2.15 拟南芥在1×MS 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
        2.2.16 拟南芥在营养土上的培养
        2.2.17 拟南芥表达载体pCHF3-35S-PvP5CS1的构建
        2.2.18 pCHF3-35S-PvP5CS1质粒电击转化农杆菌
        2.2.19 PvP5CS1 转化拟南芥
        2.2.20 烟草病毒表达载体pCAPE2-PvP5CS2 的构建
        2.2.21 农杆菌电击转化
        2.2.22 烟草的转化
        2.2.23 瞬时表达载体构建
        2.2.24 基因枪轰击洋葱表皮
        2.2.25 普通菜豆DNA提取
        2.2.26 PvP5CS2 基因组序列的扩增
        2.2.27 质粒大量提取
        2.2.28 普通菜豆抗旱性鉴定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2.3.1 数据统计
        2.3.2 序列分析
        2.3.3 中性检验
        2.3.4 系统进化树构建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普通菜豆PvP5CS1 的克隆
        3.1.1 PvP5CS1 全长cDNA 序列的克隆
        3.1.2 PvP5CS2 全长cDNA 序列的克隆
        3.1.3 PvP5CS1 和PvP5CS2 与其它植物P5CS 同源性分析
        3.1.4 PvP5CS1 和PvP5CS2 蛋白质结构比较
    3.2 PvP5CS1 和PvP5CS2 对逆境胁迫的应答
        3.2.1 普通菜豆Actin 的克隆
        3.2.2 逆境胁迫下普通菜豆幼苗表型变化
        3.2.3 叶片中PvP5CS1 和PvP5CS2 对干旱胁迫的应答与脯氨酸积累
        3.2.4 叶片中PvP5CS1 和PvP5CS2 对盐胁迫的应答与脯氨酸积累
        3.2.5 根中PvP5CS1 和PvP5CS2 对盐胁迫的应答与脯氨酸积累
        3.2.6 叶片中PvP5CS1 和PvP5CS2 对冷胁迫的应答与脯氨酸积累
        3.2.7 根中PvP5CS1 和PvP5CS2 对冷胁迫的应答与脯氨酸积累
    3.3 转PvP5CS1 拟南芥对渗透胁迫的反应
        3.3.1 拟南芥pCHF3-PvP5CS1 表达载体
        3.3.2 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的鉴定及纯系获得
        3.3.3 转基因拟南芥种子在渗透胁迫下的发芽率
        3.3.4 转基因拟南芥幼苗耐渗透性
        3.3.5 转基因拟南芥株系耐盐性
        3.3.6 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的抗旱性鉴定
    3.4 转PvP5CS2烟草抗旱性鉴定
        3.4.1 转PvP5CS2 烟草表达载体构建
        3.4.2 转GFP 植株荧光检测
        3.4.3 转PvP5CS2 植株的分子检测
        3.4.4 转基因烟草抗旱性
    3.5 PvP5CS1 和 PvP5CS2 亚细胞定位
    3.6 PvP5CS2 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3.6.1 PvP5CS1 和PvP5CS2 cDNA 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3.6.2 PvP5CS2 基因组序列的扩增
        3.6.3 PvP5CS2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
        3.6.4 PvP5CS2 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普通菜豆抗旱性的关系
        3.6.5 PvP5CS2 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普通菜豆进化的关系
        3.6.6 PvP5CS2 的核苷酸多样性与中性检验
        3.6.7 PvP5CS2 的非同义替代和同义替代比
        3.6.8 PvP5CS2 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3.6.9 PvP5CS2 分子标记开发
        3.6.10 PvP5CS2 在染色体上的精确定位
第四章 讨论
    4.1 高等植物P5CS 基因序列的相似性
    4.2 高等植物P5CS 对逆境胁迫的应答
    4.3 转P5CS 植物对渗透胁迫的反应
    4.4 PvP5CS2 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普通菜豆的抗旱性
    4.5 PvP5CS2 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自然选择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Pv97 在 221 份普通菜豆材料中的多态性
    附录2 普通菜豆Actin 基因
    附录3 DOR364 和G19833 PvP5CS2 基因组序列比对
致谢
作者简历

(9)菜豆种子胎萌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种子胎萌现象
        1.1.1 胎萌植物的种类
        1.1.2 胎萌发生时期
        1.1.3 种子胎萌的危害
    1.2 种子胎萌机理的研究进展
        1.2.1 环境因素与种子胎萌
        1.2.2 种子的形态结构与种子胎萌
        1.2.3 种子的发芽力与种子胎萌
        1.2.4 蛋白质与种子胎萌
    1.3 种子胎萌特性的遗传
        1.3.1 籽粒休眠的遗传
        1.3.2 收获前种子胎萌的遗传
        1.3.3 籽粒休眠性与收获前种子胎萌的关系
    1.4 种子胎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4.1 与种子胎萌相关的基因
        1.4.2 Viviparous(Vp)基因家族及其与种子胎萌的关系
        1.4.3 与种子胎萌相关的 QTLs
2 菜豆种子胎萌发生特性的初步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子胎萌的发生时期
        2.2.2 不同设施下菜豆种子胎萌发生率的品种间差异
        2.2.3 籽粒色级与种子胎萌
        2.2.4 不同设施下菜豆种子发芽能力品种间的差异
    2.3 讨论
3 菜豆豆荚发育期间荚壳解剖学观察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各个品种豆荚部位发育期间解剖学观察
        3.2.2 各个品种腹缝线以及背缝线部位发育期间解剖学观察
    3.3 讨论
4 菜豆种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菜豆种子发育过程中荚壳、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4.2.2 菜豆种子发育过程中球蛋白质 SDS-PAGE电泳
        4.2.3 不同菜豆品种在同一时期蛋白质 SDS-PAGE比较
    4.3 讨论
5 菜豆种子胎萌性状的遗传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菜豆杂交后代抗胎萌性遗传规律分析
        5.2.2 菜豆植物学性状与种子胎萌
        5.2.3 杂交后代不同胎萌特性嫩叶中蛋白质 SDS-PAGE电泳
    5.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10)我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中国蔬菜出口状况
    2.1 我国蔬菜出口的总量变化
        2.1.1 出口数量变化
        2.1.2 出口价格变化
    2.2 我国蔬菜出口的品种结构
        2.2.1 从加工方式分析
        2.2.2 从品种构成分析
    2.3 我国蔬菜出口的市场结构
        2.3.1 出口流向分析
        2.3.2 出口省份分析
第3章 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
    3.1 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
        3.1.1 比较优势理论
        3.1.2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
        3.1.3 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关系
        3.1.4 钻石模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新发展
    3.2 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力指标的构建
        3.2.1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构建的实践研究
        3.2.2 我国蔬菜的出口竞争力指标设计
    3.3 出口竞争力的度量
        3.3.1 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静态分析
        3.3.2 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分析
第4章 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4.1 要素条件
        4.1.1 竞争优势
        4.1.2 竞争劣势
    4.2 需求条件
        4.2.1 我国蔬菜消费量及变动
        4.2.2 蔬菜消费结构及变动
        4.2.3 国内外蔬菜消费偏好相似性
    4.3 相关和支持产业
        4.3.1 农业生产资料业
        4.3.2 信息业
    4.4 我国蔬菜的流通、运营状况
        4.4.1 蔬菜流通架构的状况
        4.4.2 蔬菜流通的特点
        4.4.3 蔬菜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5 政府
        4.5.1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
        4.5.2 出口退税制度
第5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菜豆脱水加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及相关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D]. 王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2]红花蜜和五倍子蜜中特征性成分鉴定及指纹图谱建立[D]. 郭顺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及多酚对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D]. 陈宇欢. 南昌大学, 2019
  • [4]中国蔬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 侯媛媛,王礼力. 统计与决策, 2011(14)
  • [5]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研究[D]. 倪凌燕. 江南大学, 2009(S2)
  • [6]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7]黑龙江优质菜豆种质资源研究及育种策略[D]. 冯国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0)
  • [8]普通菜豆P5CS基因的克隆、功能验证及单核苷酸多态性[D]. 陈吉宝.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9]菜豆种子胎萌特性的研究[D]. 张莉. 浙江大学, 2007(09)
  • [10]我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 马宝德.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芸豆脱水加工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