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磁对应分析及其在华北台地地区的应用

重磁对应分析及其在华北台地地区的应用

一、重磁对应分析及在华北地台区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耿圣博,闫红雨,安战锋,关海静,王志博,金久强,徐明,王鑫,李冰,郭琦[1](2021)在《中低山区直升机重磁缓起伏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AS350-B3直升机进行改装,集成了适用于中低山区的航空重磁测量系统。设计坡度最大为3°的三维测网,将直升机重磁测量首次应用于中低山区。测量效果显示,缓起伏测量方法可以在三维空间很好地保持飞机航迹,还可以有效控制测线切割线交点高度差,从而使测线切割线形成一个网,对磁场调平起到有利作用。平飞测量与缓起伏测量效果的对比说明,缓起伏测量方法可以兼顾重、磁两种测量手段,成图效果较平飞异常特征更加明显。

石艳玲,刘康,董卫斌,金华,王玉青[2](2021)在《辽河探区电磁勘探效果分析》文中指出辽河断陷是在华北地台基础上形成的中—新中代坳陷。坳陷区在第三系有大面积的湖相暗色泥岩沉积,发育多套生油岩;同期的砂(砾)岩以及广泛发育的火山岩是主要储层。近年来,部署了多期综合物化探勘探工作,从前期的重磁、大地电磁法到时频电磁法、井地电磁法,勘探精度逐步提高,对探测目标的圈画更精细,对钻探以及后期勘探部署的指导意义更大。分析表明电磁法在火成岩屏蔽区,对深层潜山、火成岩目标具有较好效果。

滕菲,孟庆龙,邢怡[3](2021)在《从重磁场特征分析华北陆块南缘铁矿分布规律》文中指出本文以探寻华北陆块南缘更多铁矿资源为目地,对区内铁矿类型及重磁场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分别建立了不同类型铁矿成矿要素的重磁异常识别标志:沉积变质型铁矿-局部重磁异常双高;接触交代型铁矿-区域重力高异常上局部磁异常梯级带;岩浆岩型铁矿-局部低重力异常上的高磁异常或磁异常梯级带;沉积型铁矿-平缓的高低重力异常过渡带中局部高重力异常,所做工作为区内找铁矿工作提供了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汪青松,张金会,张顺林,张家嘉,产思维,程培生,崔先文,张凯[4](2021)在《厚覆盖区找矿“循环渐近式勘查技术体系”与应用》文中认为覆盖区找矿难度不仅与覆盖层厚度有关,还与覆盖层物性、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矿体特征关系密切。覆盖区找矿突破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经历选区—圈靶—定位—验证评价4个阶段,存在勘查选区、地质信息探测和多学科有效融合难题。前人较少研究覆盖区找矿突破过程与勘查技术体系,笔者等基于"现有技术+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总结提出了厚覆盖区找矿"循环渐近式勘查技术体系",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提高找矿成功率,入选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19年版)》。

邢锦程[5](2021)在《黄骅地区重力场及构造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黄骅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东部,地理范围在116°~120°E,36.4°~39.7°N之间,总面积约为8.93×104km2。勘探实践及前人研究成果表明,黄骅地区构造复杂且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华北地区地质构造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黄骅地区经过50余年的勘探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油气地质及构造研究资料。虽然黄骅地区有较多的相关研究成果,但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地球物理及地质工作程度高低不一,坳陷部分研究程度较高,隆起区域内研究程度较低,缺乏应用重力资料从面上对整个黄骅地区的整体研究。因此,为了全面研究整个黄骅地区的构造特征,本文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重力资料对黄骅地区断裂系统、地层发育特征、基底深度、构造单元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可为黄骅地区构造研究及进一步油气勘探等提供地球物理依据。本文应用解析延拓、滑动平均、正则化滤波、趋势分析、垂向二阶导数、斜导数、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等先进处理方法对黄骅地区重力资料进行了处理,结合钻井、地震和区域地质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该区重力异常特征及成因,推断了研究区断裂构造,探讨了地层展布特征,反演了基底深度,划分了构造单元。论文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研究区内的沧县隆起、埕宁隆起的局部重力异常高是由基底隆升引起,而上述隆起内的局部重力低则是由基底上覆的中、新生界地层局部增厚引起;其余区域为数个坳陷区,坳陷内的局部重力低是由于古近系增厚引起,引起坳陷中的局部重力高的原因则是相对坳陷区域内基底深度较大的背景下,局部地区基底相对隆起引起。(2)由于研究区受到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构造变形较为强烈,断裂发育,形态复杂。研究区内主要发育NE(NNE)、NW及近EW向三组断裂,这些断裂控制了研究区的地层展布,构成了研究区内次一级构造单元的边界。(3)剖面定量拟合与基底深度反演结果表明,沧县隆起和埕宁隆起内,中生界大面积缺失,新生界厚度较薄,两隆起区基底平均深度分别为3,106m和2,607m;在坳陷区域基底之上沉积层厚度较大,虽然局部同样存在地层缺失(如白垩系),但地层发育相对完整,全部坳陷的平均基底深度均大于3,500m。

汪青松,张顺林,张金会,张家嘉,尤淼[6](2020)在《皖东北厚覆盖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勘查模式与关键技术——以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皖东北地区位于郯庐断裂带南段,地质构造复杂且大面积第四系覆盖,找矿难度大,缺少勘查理论指导和有效的穿透厚覆盖层探测方法技术,长期没有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成果。笔者负责五河金矿整装勘查项目,在分析研究皖东北区域地质矿产和物探异常特征基础上,利用物探成果引领地质理论创新,创建了"皖东北地区继承性断裂构造控矿模式",同时还开展了多种覆盖区找矿新方法试验,解决了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工作靶区圈定和基岩地质信息探测难题。历时10年曲折,探明了皖东北地区第一个中型规模以上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共发现中型规模金矿床2处、小型3处,总资源量已达大型规模,预测找矿靶区不断得到验证,实现了安徽省境内郯庐断裂带找金矿重大突破。回顾勘查过程,总结提出了"皖东北地区物探成果引领,探测技术创新"的勘查模式和"继承性断裂构造控矿模式找矿方法"、"中大比例尺多方法组合探测技术"、"穿透厚覆盖层探测矿体新技术"3项找矿突破关键技术,在构造条件复杂的厚覆盖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许志河[7](2020)在《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文中提出红旗岭-漂河川-长仁岩浆型铜镍成矿带位于吉中-延吉活动陆缘中部,中亚造山带东南缘。自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的叠加与转换过程,形成了大量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近年来,在中亚造山带西段(天山-阿尔泰段)相继发现了喀拉通克、黄山、图拉尔根、坡北等大型铜镍矿,然而中亚造山带东南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找矿工作并无重大突破。同时,研究区地质找矿工作多偏重矿床尺度的观测和研究,缺乏区域成岩成矿动力学、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导致上述各方面脱节,很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本论文在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前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将区内最具有代表性的红旗岭大型铜镍矿、漂河川中型镍矿、以及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但找矿前景较好的的长仁-獐项中型铜镍矿作为典型矿床。论文从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入手,以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区域小比例尺地球物理学为方法,对研究区内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原生岩浆、岩浆源区、成岩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成岩事件划分为两期:印支期(250~204Ma),为岩石圈拆沉背景,软流圈上涌底侵岩石圈地幔发生大比例熔融的产物,因源区硫化物耗尽或极少残留,故该期成矿潜力极佳;燕山期(191~175Ma),为洋壳俯冲弧后伸展背景,幔源岩浆熔融比例较小,铜镍成矿金属储存于源区硫化物中故该期岩体成矿潜力较差。针对典型矿区开展大比例尺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如:高精度重力、地面磁测、地面瞬变电磁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等)为研究方法,圈定研究区镁铁-超铁质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岩浆通道成矿系统,深部为单一开放式的岩浆主通道;浅部由多个次级岩浆通道组成。同时开展精细化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显示重、磁边界识别(ED)及离散小波变换(DWT)技术可以用于厘定岩体与围岩、岩体与矿体以及矿体与围岩的边界;最后,本文根据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体产出部位,建立不同成矿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技术,建立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并圈定3个A级和1个B级找矿远景区。

徐春辉[8](2020)在《辽宁本溪地区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与BIF铁矿分布规律》文中研究说明辽宁本溪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子河-浑江台陷内,是我国条带状铁矿(BIF)的重要产地,具有悠久的铁矿勘探和开采史,已探明资源储量在我国同类型已探明储量中占较大比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区现已探明铁矿资源储量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矿山企业和科研工作者逐渐将资源找矿的目标由地表转入地下,发掘第二找矿空间矿床资源逐渐成为矿床资源开发的主要趋势。当前矿山企业和科研机构已掌握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地学数据,如何通过的科学的空间分析技术挖掘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矿产资源,为矿产资源的空间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地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论文采用分区块的三维地质研究方法,在对研究区内地层、矿床、构造等地质数据的综合分析基础上结合非震地球物理剖面数据(重力、地磁、大地电磁)和区域重、磁数据处理和解释,完成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调查。采用以剖面为主,地表产状和野外观测为辅,钻孔验证为约束的基于剖面的分块三维建模方法,建立了本溪地区地下三维地质模型。揭示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和BIF铁矿空间分布规律,阐述了深部地质结构与BIF铁矿展布的空间关系,找出了侵入岩体、褶皱、断裂等后期地质构造活动对铁矿空间发育分布的影响,指出了深部找矿的靶区。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和认识:(1)提出了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多级剖面约束、分区块调查与研究、统一集成、逐步完善的三维地质研究思路;分别建立了以研究方法和模型为中心的三维地质研究流程。为矿集区的三维地质研究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方案。(2)设计了5条穿过研究区的主干剖面并测量了剖面上的非震地球物理数据,使用反演软件对剖面上的重、磁、电数据进行反演,绘出5条非震地球物理剖面,对非震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得出主干剖面上的深部地质结构。应用反演软件以区域重、磁数据为基础,主干剖面为约束,对将研究区均匀等分的12条重、磁联合反演剖面进行重、磁联合反演与综合解释,得出重、磁联合反演剖面上的深部地质结构。(3)使用基于剖面的三维建模方法,以剖面为主,DEM数据、钻孔数据、产状数据等为辅,结合地层、矿床、构造等地质资料,建立了本溪地区的地下三维地质模型,阐述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依据特征的不同划分为以古元古界为主型、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型和太古代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双层结构型三大类以及六个小类。根据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类型将本溪地区划分为龙岗地块、辽吉裂谷、辽吉裂谷和龙岗地块的过渡带三个大的深部构造单元六个小的深部构造单元。本溪地区的铁矿空间分布与深部地质结构间存在重要关系。(4)建立了本溪地区主要铁矿的三维空间模型,结合该区的深部地质结构,指出了本溪地区铁矿空间展布的规律:本溪地区的铁矿以NW向走向为主;由南向北盖层逐渐变薄遭受的剥蚀逐渐增强;北部地区含铁建造多表现为复式褶皱,南部地区铁矿含铁建造多表现为板状。本溪地区铁矿现有空间展布是后期褶皱、断裂、岩体侵入等地质构造活动综合地质作用的结果。褶皱和断裂改变铁矿的空间形态,影响铁矿的发育规模同时还能促进富铁矿的形成。岩体侵入一方面对含铁建造造成了侵蚀影响了铁矿的规模,另一方面因岩体侵入提供的热液与贫铁矿产生交代反应促成富铁矿的发育。(5)指出深部找矿远景区,根据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及铁矿空间展布规律,结合区域重、磁异常推测在研究区东部本溪田师傅盆地新元古-古生代沉积盖层下埋藏有太古宙BIF隐伏铁矿,深部找矿远景好。

朱晓刚[9](2020)在《渭河盆地宝鸡凹陷构造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渭河盆地西部地区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北段与中段交会处,该区域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是陕西省重点地震监控防御地区。渭河盆地有着丰富的氦气资源,渭河盆地西部地区是盆地内氦气资源的重要勘探区域。因此,渭河盆地西部地区的构造特征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前人对该区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对于该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基底属性和构造单元划分等基础地质问题认识不一,使该区很多相关工作的开展存在不便。为了对前人存在争议的关于该区基础地质和构造地质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深化研究,为该区相关地质问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地球物理依据,本文利用渭河盆地的重磁力资料,通过滑动平均、垂向二阶导数、总水平导数、水平一阶各方向导数等方法对重磁力资料进行处理,结合钻井、4条新实施的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资料和区域地质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该区重磁力异常特征及成因,推断了研究区断裂构造。通过重磁电综合反演解释,探讨了地层分布特征,确定了基底属性,划分了构造单元。研究表明,研究区重磁力异常场分区明显,南部和北部表现为重力低异常,中西部表现为重力高异常。呈“两低夹一高”的重力场分布。研究区中部发育一明显的磁力低值区,北部的磁力高是由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太古宇变质岩引起,东南部由早古生代二郎坪群及三叠纪二长花岗岩引起的磁力高。在陇县—凤翔一带,反映为低电阻率异常及重力高异常,新生界较薄,基底埋深较浅,局部地区出露有白垩系,该区基底以中生界为主。在千阳一带,反映为高电阻率异常及重力高异常,且地表露头复杂,有寒武系、奥陶系、三叠系、白垩系、侏罗系等,其基底为中生界—古生界—元古界。岐山以南扶风以西一带,电阻率值较南北两侧骤降,推测基底为元古界变质岩。宝鸡—眉县北部反映为高电阻率异常、重力高异常,北部局部有白垩系出露,基底为古生界—元古界。宝鸡—眉县以南为高电阻率异常,重力低异常,有大面积花岗岩出露,其基底为花岗岩。论文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内发育的主要断裂走向为NW向,主要断裂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反映了研究区区域构造的走向。此外,研究区内还发育切断主断裂的NE、NW向的次级断裂。次级断裂规模相对较小。(2)渭河盆地西部基底属性复杂,中生界主要分布于陇县—凤翔一带,中生界—古生界—元古界主要位于千阳一带,元古界主要分布于岐山以南扶风以西一带,古生界—元古界主要位于宝鸡—眉县一带,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宝鸡—眉县以南地区。(3)研究区基底起伏不一,南部花岗岩发育,东部古生界埋深起伏较大,中部新生界厚度起伏变化不大,北部中生界、古生界发育。(4)研究区整体为渭河盆地西部隆起区,具体可划分为宝鸡凹陷、千阳凸起和凤翔凹陷三个次级构造单元。

赵汉卿[10](2020)在《华北克拉通东部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古地磁和年代学研究及其古大陆再造意义》文中提出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是Rodinia超大陆聚合至形成的关键时期,华北克拉通这一时期在Rodinia中的位置广受关注、但又长期存在争论。本研究对华北东部中、新元古代南芬组及其可对比层位(本溪和大连地区南芬组、徐州地区新兴组、淮南地区刘老碑组)及侵入其中的新元古代基性岩床进行了古地磁学和年代学研究。通过锆石U-Pb二次离子质谱法定年,得到徐州地区和大连地区三条岩床侵入时间为~945 Ma,一条岩床的侵入时间~920 Ma。岩石磁学测试结果显示这些岩床的携磁矿物主要为假单畴磁铁矿。通过系统热退磁和交变退磁实验,五条岩床均可分离出双分量,低温(低矫顽力)分量为当地现代地磁场粘滞剩磁;高温(高矫顽力)分量在450-575℃或30-120 mT获得。两地区岩床高温(高矫顽力)分量对应的虚地磁极(VGP)位置相似,将这些VGP和前人在一条徐州地区~925 Ma岩床中得到的VGP进行平均,获得了一个可以通过烘烤检验且具有双极性的可靠的古地磁极(28.2°S,141.9°E,A95=10.4°)。这些~945-920 Ma岩床可为南芬组及其可对比层位提供上限年龄约束。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得到大连地区钓鱼台组碎屑锆石分布模式中最小年龄峰值为1136±11 Ma,这一结果与前人对徐州地区新兴组碎屑锆石测试结果相结合,可将南芬组及其可对比层位的下限年龄约束在~1120 Ma。岩石磁学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层位岩石的主要携磁矿物为磁铁矿或赤铁矿与磁铁矿并存。磁化率各向异性实验说明南芬组岩石可能保存了原始沉积组构。通过系统热退磁实验,南芬组及其可对比层位可以分离出双分量,低温分量为当地现代地磁场方向;高温分量可在450-575℃或550-680℃获得。这些地层单元下部层位的高温分量以极陡倾角为特征,采点平均古地磁极为:38.6°N/136.7°E(A95=3.2°),该结果可通过倒转检验,且与华北所有的年轻古地磁极均不相同。南芬组中部层位的古地磁结果以中陡倾角为特征,本研究也在其中获得了两个可靠的古地磁极,南芬组下段顶部古地磁极为:8.0°N/128.5°E(A95=7.9°)。南芬组中段古地磁极为:11.2°N/127.7°E(A95=8.5°)。在南芬组下部沉积期间(~1100 Ma),华北位于极区。此后,华北克拉通向赤道方向移动,新元古代早期(~950-890 Ma)位于低纬度地区。根据本研究获得的华北的古地磁数据和全球主要大陆同时期的古地磁数据,结合劳伦和波罗的大陆的“right-way-up”连接模式,Rodinia早期华北可能与劳伦大陆西北部存在连接关系。碎屑锆石物源分析也支持这一古大陆再造模式。

二、重磁对应分析及在华北地台区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磁对应分析及在华北地台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低山区直升机重磁缓起伏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飞机选型及改装
2 测网设计
3 测量效果
4 结论

(2)辽河探区电磁勘探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电磁法勘探情况及效果
    2.1 大地电磁法
    2.2 时频电磁法
        2.2.1 方法简介
        2.2.2井震建模约束反演
3 结论与认识

(3)从重磁场特征分析华北陆块南缘铁矿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主要铁矿类型特征
2 区域重力场特征
3 区域磁场特征
4 重磁异常与铁矿分布关系
    4.1 区域铁矿分布特征
    4.2 不同类型铁矿的重磁异常标志
        4.2.1 沉积变质型铁矿
        4.2.2 接触交代型铁矿
        4.2.3 岩浆岩型铁矿
        4.2.4 沉积型铁矿
    4.3 铁矿产地与重磁异常的对应关系
5 结论

(4)厚覆盖区找矿“循环渐近式勘查技术体系”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厚覆盖区找矿难题
    1.1 勘查选区难题
    1.2 厚覆盖区地质信息探测难题
        1.2.1 覆盖层厚度与找矿难度
        (1)浅覆盖区:
        (2)厚覆盖区:
        (3)超厚覆盖区:
        1.2.2 覆盖层类型与找矿难度
        1.2.3 矿体特征与找矿难度
    1.3 多学科有效融合难题
2 科学技术问题与解决思路
    2.1 穿透厚覆盖层探测科学技术问题
    2.2 覆盖区勘查理论技术体系问题
    2.3 解决思路
3 循环渐近式勘查技术体系组成
    3.1 地质物探融合技术路线
    3.2 “221”多学科勘查体系架构
    3.3 “一选三定四阶段”勘查模式
    3.4 “探测十法”方案
        3.4.1 信息采集方法
        (1)避免屏蔽法:
        (2)增强信号法:
        (3)定向窗口法:
        (4)测井法:
        (5)组合法:
        3.4.2 异常定性识别方法
        (1)数据处理法:
        (2)模型对比法:
        (3)联合反演法:
        (4)模板解释法:
        (5)耦合递进识别法:
    3.5 勘查理论与找矿方法创新
        3.5.1 探测方法技术研究方向
        3.5.2 地质物探融合方法研究方向
        3.5.3 勘查技术体系研究
4 应用实例
    4.1 杨桥孜铜金矿勘查,创新综合勘查定位技术
        4.1.1 基本情况
        4.1.2 找矿难点与重、磁、CSAMT、CR法耦合定位技术应用
        4.1.3 找矿效果
    4.2 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循环勘查确定找矿靶区
        4.2.1 基本情况
        4.2.2 找矿难点与多阶段循环勘查过程
        4.2.3 找矿成果
    4.3 西湾大型铅锌矿勘查,重磁扫面定靶
        4.3.1 基本情况
        4.3.2 找矿难点与重磁扫面
        4.3.3 找矿成果
5 讨论
6 结论和建议

(5)黄骅地区重力场及构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界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2 密度界面反演方法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油气勘探及地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4.1 完成的工作量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背景
        2.2.1 构造演化
        2.2.2 地层特征
    2.3 地球物理特征
第三章 重力资料处理解释方法技术
    3.1 重力资料预处理
    3.2 位场分离
第四章 重力场特征
    4.1 区域重力异常
    4.2 局部重力异常
第五章 断裂构造推断
    5.1 断裂构造信息识别
        5.1.1 断裂在重力图件上的识别标志
        5.1.2 断裂产状要素的确定方法
    5.2 断裂构造推测与解释
第六章 综合解释与研究
    6.1 剖面定量拟合
    6.2 密度界面反演
    6.3 构造单元划分
第七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皖东北厚覆盖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勘查模式与关键技术——以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与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找矿难点
    1.1 皖东北地区地质矿产概况
    1.2 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找矿难点
2 继承性断裂构造控矿模式
    2.1 皖东北重力异常特征与继承性断裂构造控矿模式
    2.2 继承性断裂构造控矿模式找矿方法
3“中大比例尺多方法组合覆盖区基岩地质构造探测技术”
    3.1 1∶2.5万比例尺重力、磁法、激电中梯、化探扫面
    3.2 1∶1万比例尺CSAMT、CR、IP法剖面测量
4 穿透厚覆盖层探测矿体新技术
    4.1 极低频电流磁场法
    4.2 四方位充电测井法
5 总结

(7)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范围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所属领域
        1.2.2 选题来源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岩浆型铜镍矿床的研究现状
        1.3.2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球物理勘查现状
        1.3.3 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的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认识
        1.5.1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作用研究
        1.5.2 典型矿区多学科调查与研究
        1.5.3 地球物理勘查研究
        1.5.4 找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研究
    1.6 取得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太古宇
        2.1.2 元古界
        2.1.3 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
        2.2.2 褶皱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太古宙岩浆岩
        2.3.2 元古代岩浆岩
        2.3.3 古生代岩浆岩
        2.3.4 中生代侵入岩
        2.3.5 新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重力场特征
    2.5 区域磁场特征
    2.6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
    3.1 古陆核形成与演化阶段
        3.1.1 古陆核的形成
        3.1.2 古陆核的裂解
    3.2 辽吉洋演化阶段
        3.2.1 辽吉洋俯冲
        3.2.2 辽吉洋闭合
        3.2.3 辽吉洋闭合后伸展
    3.3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阶段
    3.4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3.4.1 古亚洲洋俯冲
        3.4.2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3.5 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3.5.1 福洞岩群
        3.5.2 年代学与同位素特征
        3.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5.4 岩浆源区
        3.5.5 成岩构造背景
第4章 典型矿区多学科综合调查
    4.1 典型矿区地质特征
        4.1.1 红旗岭
        4.1.2 漂河川
        4.1.3 长仁-獐项
    4.2 成岩-成矿时代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
        4.3.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4 原生岩浆与岩浆演化
        4.4.1 岩浆源区性质
        4.4.2 岩浆熔融程度
        4.4.3 同化混染作用
        4.4.4 铂族元素亏损
    4.5 矿床成因
        4.5.1 成矿构造背景
        4.5.2 矿床成因
第5章 矿化信息提取与地球物理勘查
    5.1 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5.1.1 边界识别
        5.1.2 离散小波变换
        5.1.3 2.5 维人机交互式正反演
    5.2 多尺度深部地球物理勘查
        5.2.1 电磁法勘查
        5.2.2 井中地球物理勘查
    5.3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
    5.4 地球物理对岩浆通道识别
第6章 找矿模型及预测
    6.1 成矿模式
        6.1.1 红旗岭
        6.1.2 漂河川
        6.1.3 长仁-獐项
    6.2 综合找矿模型
        6.2.1 地质模型
        6.2.2 地球物理模型
        6.2.3 找矿评价指标
        6.2.4 找矿方向
    6.3 找矿预测
        6.3.1 红旗岭A级找矿远景区
        6.3.2 漂河川A级找矿远景区
        6.3.3 长仁-獐项A级找矿远景区
        6.3.4 六颗松B级找矿远景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辽宁本溪地区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与BIF铁矿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F铁矿的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质调查的研究现状
        1.2.3 鞍-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及含铁建造空间展布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小结
    1.5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地层
        2.2.1 太古宇
        2.2.2 古元古界
        2.2.3 新元古界
        2.2.4 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3 侵入岩
        2.3.1 新太古代侵入岩
        2.3.2 古元古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地质构造
    2.5 断裂
    2.6 矿产
第3章 三维地质研究方法与流程
    3.1 三维地质研究内容
    3.2 三维地质研究思路
        3.2.1 地质模式指导
        3.2.2 多级剖面约束
        3.2.3 分区块调查研究
        3.2.4 分区块按对象三维地质建模
        3.2.5 统一集成
        3.2.6 逐步完善
    3.3 三维地质研究流程
        3.3.1 以研究方法为中心的三维地质研究流程
        3.3.2 以模型为中心的三维地质研究流程
    3.4 三维地质建模模型
    3.5 小结
第4章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4.1 岩石物性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4.2 区域岩石物性特征
    4.3 区域重力特征
    4.4 区域航磁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区域深部地质结构格架特征
    5.1 非震地球物理数据的采集
        5.1.1 重力数据测量
        5.1.2 地磁数据测量
        5.1.3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测量
    5.2 非震地球物理数据的处理
        5.2.1 重、磁数据处理
        5.2.2 MT数据处理
    5.3 非震地球物理剖面深部地质结构
        5.3.1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Ⅰ
        5.3.2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Ⅱ
        5.3.3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Ⅲ
        5.3.4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Ⅳ
        5.3.5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Ⅴ
    5.4 重、磁联合反演
    5.5 重、磁联合反演剖面深部地质结构
    5.6 小结
第6章 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6.1 研究区三维空间模型
    6.2 燕山期侵入岩体的深部地质形态
    6.3 辽吉裂谷的构造边界与沉积边界
        6.3.1 构造边界
        6.3.2 沉积边界
    6.4 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6.5 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史
    6.6 小结
第7章 本溪地区含铁建造的空间发育规律
    7.1 本溪地区主要铁矿矿床特征
        7.1.1 南芬矿集区
        7.1.2 北台矿集区
    7.2 本溪地区铁矿空间展布规律
        7.2.1 研究区主要铁矿平面展布特征
        7.2.2 含铁建造盖层发育情况
        7.2.3 含铁建造空间三维形态
        7.2.4 富铁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7.3 岩体侵入对含铁建造空间发育的影响
        7.3.1 岩体侵入对含铁建造的侵蚀作用
        7.3.2 岩体侵入对矿体的富集作用
    7.4 褶皱对含铁建造空间发育规律的影响
        7.4.1 褶皱改变铁矿的形态
        7.4.2 褶皱使铁矿富集
    7.5 断裂对含铁矿建造空间发育的影响
        7.5.1 断裂影响矿体出露形态
        7.5.2 断裂影响矿体的保存程度
        7.5.3 断裂提供铁矿富集条件
    7.6 隆升剥蚀作用及盖层对铁矿的影响
    7.7 深部找矿前景
    7.8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渭河盆地宝鸡凹陷构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1.2 勘探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工作与主要成果
        1.6.1 完成的工作
        1.6.2 主要成果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地层
    2.3 基底性质
    2.4 断裂构造
    2.5 区域构造演化
        2.5.1 前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
        2.5.2 新生代构造演化
    2.6 前新生代沉积
        2.6.1 早古生代
        2.6.2 晚古生代
        2.6.3 早、中三叠世
        2.6.4 晚三叠世
    2.7 侵入岩
        2.7.1 岩体时代
        2.7.2 主要岩体分布
    2.8 地球物理特征
        2.8.1 密度特征
        2.8.2 磁性特征
        2.8.3 电性特征
第三章 重磁场特征
    3.1 重磁资料处理解释方法技术
        3.1.1 重磁资料预处理
        3.1.2 重磁资料常规处理
    3.2 重力场特征
        3.2.1 布格重力异常
        3.2.2 区域重力异常
        3.2.3 剩余重力异常
    3.3 磁力场特征
        3.3.1 航磁ΔT化极异常
        3.3.2 航磁ΔT化极区域异常
        3.3.3 航磁ΔT化极剩余异常
第四章 断裂构造
    4.1 断裂识别与划分依据
        4.1.1 断裂平面位置的识别标志
        4.1.2 断裂产状要素的确定方法
    4.2 断裂构造推断结果
    4.3 断裂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 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研究
    5.1 MT数据分析与反演方法
    5.2 剖面拟合解释
        5.2.1 DD2017-1 剖面解释
        5.2.2 DD2017-2 剖面解释
        5.2.3 DD2017-3 剖面解释
        5.2.4 DD2018-1 剖面解释
    5.3 基底特征
    5.4 构造单元划分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10)华北克拉通东部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古地磁和年代学研究及其古大陆再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Nuna超大陆及华北在其中的响应和位置
        1.2.2 Rodinia超大陆研究进展
        1.2.3 华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响应及位置
        1.2.4 元古宙中期重大地质事件简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案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及样品采集
    2.1 华北克拉通地质概况
        2.1.1 古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盖层及年代学研究进展
        2.1.2 古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基性岩浆活动
        2.1.3 古生代稳定克拉通盆地发育阶段
        2.1.4 中-新生代地壳强烈活动阶段
    2.2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与采样
        2.2.1 本溪地区
        2.2.2 大连地区
        2.2.3 徐州地区
        2.2.4 淮南地区
3 同位素年代学实验及结果
    3.1 SIMS锆石U-Pb年代学实验及结果
    3.2 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实验及结果
    3.3 研究区地层区域对比与沉积时限厘定
    3.4 碎屑锆石物源区分析与构造意义
4 古地磁与岩石磁学结果
    4.1 岩石磁学实验技术与方法
    4.2 古地磁实验原理与技术路线
        4.2.1 主要岩石剩磁类型
        4.2.2 古地磁数据测量及处理技术
        4.2.3 古地磁极可靠性判定
        4.2.4 古地磁数据在古大陆再造中的应用
    4.3 剩磁分析和岩石磁学实验结果
        4.3.1 中-新元古代沉积岩地层
        4.3.1.1 本溪地区南芬组
        4.3.1.2 大连地区南芬组
        4.3.1.3 徐州地区新兴组
        4.3.1.4 淮南地区刘老碑组
        4.3.2 新元古代基性岩床
        4.3.2.1 基性岩床岩石磁学结果
        4.3.2.2 徐州地区基性岩床古地磁结果及烘烤检验
        4.3.2.3 大连地区基性岩床古地磁结果
        4.3.3 中-新元古代古地磁结果小结
        4.3.3.1 南芬组及其可对比层位古地磁极
        4.3.3.2 ~945-920 Ma基性岩床古地磁极
    4.4 磁性地层学结果及意义
5 古地磁结果的大地构造意义
    5.1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古地磁研究进展
    5.2 华北寒武纪视极移曲线及古纬度变化
    5.3 华北克拉通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重磁对应分析及在华北地台区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低山区直升机重磁缓起伏测量方法研究[J]. 耿圣博,闫红雨,安战锋,关海静,王志博,金久强,徐明,王鑫,李冰,郭琦. 物探与化探, 2021(05)
  • [2]辽河探区电磁勘探效果分析[A]. 石艳玲,刘康,董卫斌,金华,王玉青. 中国石油学会2021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3]从重磁场特征分析华北陆块南缘铁矿分布规律[J]. 滕菲,孟庆龙,邢怡. 华北地质, 2021(03)
  • [4]厚覆盖区找矿“循环渐近式勘查技术体系”与应用[J]. 汪青松,张金会,张顺林,张家嘉,产思维,程培生,崔先文,张凯. 地质论评, 2021(04)
  • [5]黄骅地区重力场及构造特征研究[D]. 邢锦程.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6]皖东北厚覆盖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勘查模式与关键技术——以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为例[J]. 汪青松,张顺林,张金会,张家嘉,尤淼. 安徽地质, 2020(04)
  • [7]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D]. 许志河. 吉林大学, 2020(03)
  • [8]辽宁本溪地区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与BIF铁矿分布规律[D]. 徐春辉. 吉林大学, 2020(03)
  • [9]渭河盆地宝鸡凹陷构造特征研究[D]. 朱晓刚.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10]华北克拉通东部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古地磁和年代学研究及其古大陆再造意义[D]. 赵汉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标签:;  ;  ;  ;  ;  

重磁对应分析及其在华北台地地区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