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21-24 关键通信术语摘要

单元 21-24 关键通信术语摘要

一、Units21-24重点交际用语归纳(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1](2020)在《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作为泰国三大教育体系之一,其汉语教学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的撰写以笔者自身在泰国NBAC职业高中的汉语教学经历为契机,为研究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的汉语口语教学问题提供的条件。本文以笔者任教学校中专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指导之下完成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通过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分别对学习者汉语学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汉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为了完善学校汉语教学,增强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笔者结合调查结果,以口语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开展汉语教学。文中详细地记录了一个典型的教学设计及其教学示范作为参考,阐述了体验式汉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并对实施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在体验式教学法的指导下,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笔者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表现以及期末成绩为依据撰写了教学反馈,以此证明了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研究也表明了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促进综合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形成。同时,笔者在最后一章对在泰国职业高中的汉语课堂上实施体验式教学法进行了反思,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并指出现阶段该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王钦懿[2](2020)在《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的互文性研究(2000-2018)》文中指出自互文性理论进入中国以来,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互文性研究逐渐在中国掀起了研究热潮,为我们探究文本的结构,语言与社会语境的相互建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互文性研究逐渐呈现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引起了修辞领域和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的共同关注。但是,与国外相比,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仍然较短且不够深入,往往驻足于对互文性的界定和互文手段的描述,尚未获得系统的理论层面的理解与阐释,围绕政治文本互文性作用机制的讨论尚不多见。可见,政治文本互文性研究是扩展政治语言学和互文性问题领域的有利视角。由于互文性这个定义自身蕴含的巨大思想性,以及发展历史上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互文性的研究视角的不同,导致互文性成为使用最广且误用最多的术语之一。互文性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互文形式的描述和词源的分析,只有摆脱纯粹的客观主义描写,才能深入剖析互文性的实质。本研究引介语言文化学中的先例现象理论和语言个性理论,结合以批评话语分析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多视角、跨学科的互文性分析框架,既包括微观层面上互文手段的描写,也涵盖宏观层面上社会语境与互文性的相互影响和建构研究,旨在探究互文性与社会事实和政治现实的关系。本研究选取21世纪对俄罗斯和世界至关重要的两位领导人——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政治演讲文本作为语料,共收集普京政治演讲文本316篇,共522780词,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206篇,共372097词。经过识别与提取后,获得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本349个,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本166个。本研究旨在解决下列三个问题:(1)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呈现何种特征和异同?(2)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构建了怎样的政治现实?(3)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功能有哪些?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综合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共时与历时研究,整合了政治文本互文性与俄罗斯领导人语言个性的分析框架,并对引文进行了联想实验,阐释了普梅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异同,剖析了俄罗斯的普梅权力“双子星”的权力中心与外交战略。研究表明:(1)互文性的描写与阐释:研究发现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的源文本既有相同又有异同之处。普京主要使用源自文学、政治和历史类型的互文本;源自20世纪的互文本较多;主要源自俄罗斯民族文化;多出现于记者会的话语类型;话语主题集中分布在国际关系与政策、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上。通过对比普京三个任期互文性的疏密度以及与文本主题的关系,研究发现,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与该任期下普京的政治优先方向有关,不同政治主题的文本中互文本的数量和类型不同。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互文性呈现以下特征:源文本除了文学、政治和历史之外,源自哲学和法律的互文本所占的比值也较高;源自20世纪的互文本较多;主要源自俄罗斯文化;多出现于论坛演讲的话语类型;话语主题集中分布在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的话语主题上。研究进一步发现,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期间互文性集中于经济主题的文本中,梅德韦杰夫侧重于经济机构、制度的整合与重建。而担任总理期间,互文性在内政规划主题的文本中密度较高,侧重国家治理,制度的改革等。对互文性的选择需符合身份才能获得认同,因此,互文性具有身份建构的功能,是政治家建构形象的言语策略。可见,互文性的作用形式与表现手段多样,与普梅二人政治重心的不断迁移密切相关。(2)互文格:本研究建立了互文格的综合分析框架,结合显性和隐性互文性进行分析。隐性互文性包含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隐性互文性的研究同时能发现该语言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价值观与文化知识。通过对普梅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批评分析,研究发现,普京与梅德韦杰夫互文格的共性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互文格均为历史类型的先例情境。先例情境作为民族文化信息的最小浓缩形式,蕴含着对善与恶的评价标准。因此,使用先例情境可以不见行迹地影响受话人的意识形态,对相应政治观点在文本的“表面之下”进行“对与错”、“好与坏”的评价,传递着政治主体隐含的意识形态,建构社会体系的评价标准。不同点是梅德韦杰夫更侧重于使用的互文格为引文。互文性的选择与使用体现了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话语特色。(3)社会语境:本研究引介了互文本库与互文能力的概念,对语言个性认知层与语用层进行了分析,勾勒了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互文本库,解读普梅“双核时代”的政治轨迹,以及二人在政治价值观和历史观上的不同。普京侧重于使用源自文学、政治、历史领域的互文本。普、梅二人执政初期的历史环境不同,导致政治路线与需求不同,均体现在政治文本的语言个性上。语言个性即是人的个性。从互文性的视角来看,普京侧重稳定自己的权力和俄罗斯的国际地位,较多选择先例情境等互文格。梅德韦杰夫对普京的政治思想既有继承又有个人特色。他偏重于使用源自法律、经济和科学领域的互文本,体现其重视法律和民主的政治观,揭示了梅德韦杰夫重视科技发展和创新型经济的核心观念。通过对互文能力的研究发现,政治主体根据受话人的语言文化共同体类型对互文性进行语用预设,以便更有效地达成政治目的。作为再现事实的方式,话语在政治文本中,互文能力体现了政治主体根据不同政治语境和目的选择互文本的能力,借助互文性所蕴含的伴随意义与评价功能,阐释普京与梅德韦杰夫互文性构建的外交关系。从互文性的角度洞悉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政治观与外交关系,有利于剖析俄罗斯未来发展走向,对我国政治话语体系进行建构。本研究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理论上,本研究在政治语言学框架内,将互文性与语言文化学、重新语境化以及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了普梅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差异与原因。在以往研究中,国内学者多针对引文进行互文性研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整合了西方与俄罗斯的互文性表现手段,基于对互文性和先例现象两个概念的对比与剖析,提出了互文性的分类,弥补了隐性互文性研究的不足。分析表明,在政治文本中隐性互文性是主要的互文方式,也是政治主体用于掌控意识形态和达成政治动机的主要互文手段。基于此,提出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从互文性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方面展开了讨论。对互文性理论和政治语言学理论进行了补充。第二,在方法上,批评话语分析历来以过于主观受到质疑,因此本研究基于语料库和联想实验的研究方法,用客观的数字和试验结果弥补了这一不足。此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避免了主观分析可能带来的偏差,还印证了研究框架的有效性,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扩展了互文性的研究思路。同时,首次引介了互文本库与互文能力的概念并结合语言个性理论,深化了对政治文本互文性运作机制的研究。为广大学者提供了思路。第三,在实践上,以往对于互文性的研究多以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物,针对政治文本互文性的研究较少,对俄语政治文本互文性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在仅有的针对俄语政治文本的研究中,多以普京文本为参照。本研究选取了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演讲文本作为研究语料,这两位领导人是21世纪以来对俄罗斯,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导人,普梅的双驾马车共同驾驶了将近20年。因此,剖析二人的政治思想与治国实践,对于我国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可能获得一定的启示。

郭祥[3](2020)在《当代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研究》文中指出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流行语,指的是最初孕育发酵于网络环境中,后被社会大众所认同并使用,产生出不同于其原始义、基本义或字面义的新义的词语。本文以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检索2008年至今的各大网站和论坛、大众媒体和官方平台以及既有的学术研究着作和词典,搜集到了422个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然后进行了分类归纳,描写每一类的典型词语,总结其特点。其次,借助认知语言学等理论,探究其生成机制,并将其与一般的现代汉语词语进行对比分析。再次,运用语用学理论对其语用功能和影响力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这类词(语)的应用价值和规范化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合理的规范化建议。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分为六大类十一个小类。其中旧词(语)义变类占绝大部分,旧词(语)义变的成词方式能产性极高。词长以二字词即双音词为主。词语结构上以合成词为主,其中偏正式和动宾式居多。词义数量上以多义词为主,语义色彩上多为中性和贬义,语义领域较多涉及社会生活方面。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机制涉及到隐喻和转喻等认知规律,同音模因和义变模因等模因理论,以及现代文化的多元性、重构性和形象性等社会文化理论。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较一般词语词长更长一些,成词方式较粗俗随意,构成材料较为广泛,部分词语使用频率在短时期较高,消亡速度较快。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具有新奇独特、经济简便和幽默生动的语用特征。有时会故意破坏一些语用原则,产生一些言外之意。影响范围覆盖大众生活、现代汉语和华文教育及对外汉语教学。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在日常使用和学术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其规范化需要遵循必要性原则等,充分发挥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加大学术研究力度。满足一定条件后才能收录到规范的词典中。

卢勇斌[4](2019)在《侗台语r音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侗台语中的r音类为研究对象,探索r音类的来源、发展和演化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侗台语r音类的共时对应和历时演变两个方面。侗台语是汉藏语系最大的语族之一,它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云南、贵州、广东、海南、湖南及东南亚地区,是一个跨国的语族,使用人口将近一个亿。具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它们的基本词根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这是它们有历史同源关系最有力的证据。探索语族内部和外部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并揭示它们的语音演变规律是侗台语族理论构建和验证历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侗台语理论创建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学者或从宏观着眼,或从微观入手,或从共时角度,或从历时角度对侗台语的语音系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r音类是壮语语音的一个重要特征,该音类对应形式多样,语音演变复杂,因此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壮语所属语族——侗台语族语言种类繁多,语音特征显着,是观察人类语言共性与多样性不可或缺的样本,把r音类拓展到整个侗台语中进行系统考察,是r音类研究的一个深入,也是寻求解决r声类语音史问题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本文在李方桂、邢公畹、袁家骅、梁敏、张均如、罗永现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微观的角度,以共时和历时为视角对侗台语r音类做进一步的探索。本专题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检索取得材料,在此基础上,首先从共时的角度描写r音类在侗台语中对应的各种对应形式,梳理音类对应关系;然后,再运用历史比较和类型分析方法,把r音类纳入整个侗台语的历史比较范畴,深入探讨侗台语r音类的语音演化现象,揭示侗台语r音类语音演变的内在规律。研究中,本文积极引用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采用点与面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等方式方法,力求论证说明侗台语r音类的特点,以及发展演变的规律。论文的基本思路是以壮语r音类为切入点,先进行r音类的共时比较,然后再作历时演变分析,共时比较以侗台语谱系关系为线索。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侗台语r音类的共时研究,第三章是侗台语r音类的历史来源,第四章是侗台语r音类历史演变的解释,第五章是侗台语r音类的个案研究,第六章是结语与前瞻。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全文的主要部分。论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本文以一个特定的音类为视角,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操作方法来分析讨论r声类问题,探索一般的语音演变规律,视角独特。本文将r音类纳入到整个侗台语的框架下进行研究,一方面阐述了侗台语r音类的共时对应关系特征;另一方面,对r音类的历史演变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归纳了音变规律,理论有新的广度和深度。

胡晓琳[5](2019)在《二战时期美军使用的汉语口语教材Spoken Chinese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材在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好的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今日之对外汉语领域,对当下的汉语教材研究颇多,而对汉语老教材的研究相对薄弱,对其进行深入量化研究的更少。本文对二战时美军使用的汉语口语教材Spoken Chinese的研究,便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其自身特点,对其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进行了穷尽式量化研究,并对课文、练习、复习的设计进行了考察,客观展示了该教材在世界汉语教材史上的研究价值,同时也总结出一些仍可为当今汉语教材编写及教学借鉴的方法。首先,本文介绍了Spoken Chinese的成书背景、编者信息、教材结构等内容,发现它不仅在战时对美国士兵的汉语教学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且战后也对美国和处于美国军事占领下的日本的汉语教材编写及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本文对Spoken Chinese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对课文、练习、复习的设计进行了简单考察,得出以下几点发现:(1)其较好地贯彻了“军队教学法”,较为充分地考虑到了学习者的特点及习得顺序,循序渐进;对重难点进行了复现及强化练习,较好地把握了间隔,有助于学生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巩固、掌握所学内容;(2)较好地发挥了教材的载体作用,将某些教学方法灵活地融合其中,转化为学习者可在自主学习及练习时采用的方法,使得学习者成为了语言学习的主体;(3)不仅贯彻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理念,而且遵循了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编写原则,在当时确实是一部较为成功的汉语口语教材;而且,这种将最新语言学理论巧妙应用到教材及教学中的做法也仍值得当今借鉴。

牛洁[6](2019)在《古县陈香村山东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县陈香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区,这里聚集了大量山东籍、河南籍移民和少数河北籍移民。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陈香村客民与外界的交流往来很少,这使陈香村形成了特有的方言岛现象。陈香村语言状况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语言学者的深入调查研究。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陈香村移民的语言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陈香村移民日常使用陈香村方言频率最高,对山东话的使用水平较其他语言高。同时,也会在不同的场合选用其他语码。陈香村方言并不会很快消亡或者剧烈变异,处于缓慢的变化当中。根据调查对象,全面描写方言岛的语音系统,并将陈香村方言岛方言与源方言、土着方言和普通话进行比较,分析在语言接触的背景下,陈香村山东移民岛的语言变化问题。作者通过前期踩点、走访,记录发音并整理语言系统,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对方言岛相关问题进行社会语言学调查,将调查数据录入,通过Excel软件,分析数据信息分布频率,将变量与结果之间的关联展示;利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分析语言接触背景下,各因素与变异现状之间的相关性。从方言保留态度、对普通话的态度及对方言和普通话的主观评价方面,分析得出:对方言持“会保留”的人比重较高,但“不会保留”的比重并不低,并且呈现随年龄降低增长的趋势,其中不会保留方言的人绝大多数选择学习普通话,同样呈现随年龄降低而增长的趋势,刻意保留方言的人减少,学习普通话的人增加,使得方言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发生杂混;另外移民对于方言的印象评价很高,对方言做交流工具和维系感情的作用高度认同,同时认为普通话好听,有用,有助于工作和与人交流,因此陈香村方言目前处于在保留原本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受到普通话的影响,缓慢的发生变化。

王莎[7](2019)在《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问候语调查研究 ——以长沙市的留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问候是交际双方为了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增加情感联系、维持交际双方的友好关系而进行的行为,是交际的开端,关系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本文将问候语分为招呼式问候语、疑问式问候语和感叹式问候语三类进行分析,并且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在不同情景中各类问候语的使用情况来设计出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来自中南大学铁道学院和长沙医学院两个学校的汉语初中级留学生,然后根据此次的调查结果研究留学生问候语的掌握情况并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实际提出教学建议。本文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交代了本文的选题理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对前人针对问候语的本体研究状况和汉语学习者的习得状况作了综述。第二部分是对汉语问候语进行界定和分类。首先明确问候语、招呼语和寒暄语这三者的定义并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再指出汉语问候语具有交际和打开话题的功能,具有时代性、灵活性、对象性和交互关切性的特点,最后将问候语分为招呼式、疑问式和感叹式三大类型。第三部分是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首先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对在长沙学习的留学生问候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留学生问候语的习得特点。第四部分是研究分析留学生问候语的失误表现。留学生问候语的使用失误体现了对问候语的掌握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问候语的失误表现为不能选用合适的称谓语、对“你好”的适用范围不清、问候语偏向程式化、不会使用疑问式问候语、对于某些问候语不知如何回应等。针对留学生问候语出现偏误的原因进行探析,本文总结了课堂教学的不重视、文化对目的语学习者的干扰、保守心理对问候语使用的影响、泛化导致的语用失误等原因。第五部分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文章在对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后,对问候语教学提出了三条建议,教师需明确问候语分类原则,教师在教授问候语时要展现出问候语出现的情景,重视疑问式问候语的教学。通过调查本文发现留学生对于问候语的掌握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泛用问候语“你好”;问候语的使用偏向于程式化;对称谓式问候语中的亲属称谓掌握不好;对疑问式问候语的掌握不足,尤其是描述类的问候语。

刘沛实[8](2019)在《初级汉语综合教材文化因素导入方法探究 ——以《目标汉语·基础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教材编写者对教材中的文化内容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如何在对外汉语教材中较好地导入文化因素,采用何种导入方法更为学习者所接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所要探究的就是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中文化因素导入方法的问题。绪论部分,笔者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思路、对象及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搜集整理与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的编写相关的专着、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论文等,并从中选择出符合要求的文献,为本文梳理理论基础。第一章是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的编写研究,笔者梳理了教材的编写原则和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后,分析了对外汉语综合教材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是对所选取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较具代表性的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目标汉语·基础篇》1-8册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这套教材的设计理念,并运用统计的方法对其中的文化因素进行较为详细的归类与分析,归纳其中文化因素的导入方法,探究教材中文化内容的编排。第三章是调查分析,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初级阶段留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其对教材中出现的文化因素的适应程度及所使用的导入方法的兴趣,对调查结果做以分析。第四章总结教材在文化因素导入方法编排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为初级汉语综合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的编写提出较有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选取研究初级综合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导入方法,结合《目标汉语·基础篇》系列教材,结合对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归类统计结果分析和对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初级阶段留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得出了初级汉语综合教材在文化因素的选取上要针对性地选取语义文化范畴下的生活方式等类型的文化因素,选取的文化因素导入方法要注意整体性编排,注重结合课文进行文化因素导入,并且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文化因素导入方法,发掘新的导入方法。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调查选取的样本数量较少,对教材的分析由于主观性的影响,在深入方面略存在不足。

董艳[9](2019)在《认知视角下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对比研究 ——以《汉语教程》《发展汉语》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文中提出认知心理学自二十世纪中期被提出以来,对世界范围内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具有指导作用。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纽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选取了三套具有历时性和代表性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二十世纪末最典型的总结性教材《汉语教程》,经历二十年实践检验重新出版于二十一世纪初的《新实用汉语课本》,以及2010年以来最受好评的教材之一《发展汉语》,并对这三套教材进行定性定量对比分析。第一章介绍了认知理论下的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如认知结构理论、知觉注意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等。第二章主要考察认知视角下的教材汉字编排,统计对比分析了三套教材中汉字教学量及练习设计,希望综合教材能将汉字作为每单元教材的必要部分,体现汉字的内部逻辑与知识,同时寓趣味性于思考性之中;第三章主要考察认知视角下的教材词汇编排,在理论前提下统计分析教材词汇量及呈现方式与练习,认为教材要重视对词汇知识的建构,然后再分单元进行合理编排;第四章主要考察教材语法项目的设计编排,从语法项目内容选择和阐释练习的对比分析出发,认为教材语法项目编排时要考虑到学习者的习得顺序,同时要重视知识点复现;第五章主要从话题和课文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话题和课文编排要重视语境的选取和顺序的编排,学习者要在一定自然情境下才能真正形成输出,促进学习者语言应用与再生成。在最后的结论中,整体概括全文,并以三套教材为蓝本对初级综合教材做出认知理论与实践证明下的编排建议。

汤丽娜[10](2018)在《“基于项目学习”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研究 ——以“高铁客运英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社会,英语口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更加密切,而英语就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最有利工具。所以,现代社会对拥有英语口语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职学生的英语素养综合提高是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但在传统教育理念下,英语课程仍然采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收知识的教学模式,即使学生能够吸收所授知识,但综合运用及创新能力偏低。为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备受推崇,它顺应基本的教育改革、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提倡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自主探究,能够让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吸收能力、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大大提升。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了基于项目的学习在英语口语课程中的应用,理论方面分析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的内涵与主要特点,确立了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理论依据,并设计了教学流程;实践方面,结合英语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对高铁客运英语口语进行实际教学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与多方面评价,并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基本达到PBL教学方式的现实运用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研究有如下结论:1、在英语口语课程中应用基于项目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表现在学生对于口语内容的获取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收集者,学习积极性、语言的流利、准确性得到提高。2、基于项目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表现在改善学习的态度、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成员的交流以及改变学生扮演的角色。3、基于项目的学习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在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思维能力、人员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Units21-24重点交际用语归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nits21-24重点交际用语归纳(论文提纲范文)

(1)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国外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体验式教学法的综合概述及优势表现
    第一节 基本含义与理论基础
    第二节 教学特征
    第三节 学习阶段
    第四节 体验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比较
        一、体验式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
        二、体验式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
第三章 体验式教学法对泰国职业高中汉语教学的适用性
    第一节 学校基本情况概述
    第二节 学生汉语学习的基本情况
        一、学习现状
        二、学习动机
        三、学习需求与期待
    第三节 学校汉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现状
        二、问题分析
    第四节 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汉语口语课教学中的契合度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二、必要性分析
第四章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泰国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示例
    第一节 体验式教学的课前准备环节
        一、描述教学背景
        二、把握教学对象
        三、制定教学任务
        四、确定教学安排
        五、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六、分析教学内容
    第二节 初级汉语口语体验课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第三节 体验式教学的过程展示与分析
        一、体验活动1
        二、体验活动2
        三、体验活动3
        四、体验活动4
    第四节 体验式教学的成果反馈与总结
        一、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汉语课堂表现情况分析
        三、学生两学期汉语成绩的对比
        四、小结
第五章 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初级汉语口语课的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体验式教学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汉语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三、教学秩序与课堂管理方面
        四、汉语教材方面
    第二节 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初级汉语口语课的启示
        一、以学生为中心,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二、采用“合作式”的会话模式
        三、教学设计“生活化”
        四、形成发展性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的互文性研究(2000-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历史与现状
    2.1 政治语言学与概念体系
    2.2 互文性研究综述
        2.2.1 互文性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
        2.2.2 西方的互文性研究
        2.2.3 俄罗斯的互文性研究
        2.2.4 中国的互文性研究
    2.3 作为政治文本的政治演讲文本研究综述
        2.3.1 政治演讲文本相关概念的界定
        2.3.2 西方的政治演讲文本研究
        2.3.3 中国的政治演讲文本研究
    2.4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切入点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政治语言学——政治文本互文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3.2 批评话语分析与互文性
    3.3 互文性理论
        3.3.1 互文性理论的来源
        3.3.2 互文性的研究向度
        3.3.3 互文性的分类
        3.3.4 互文格
    3.4 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方法
    4.3 语料库的建设与标注
    4.4 分析框架
    4.5 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源文本特征
    5.1 源文本分类观
    5.2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源文本特征
    5.3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源文本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的互文格特征
    6.1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引文
        6.1.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的引文
        6.1.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的引文
    6.2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先例名
        6.2.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名
        6.2.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名
    6.3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先例语句
        6.3.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语句
        6.3.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语句
    6.4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先例文本
        6.4.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文本
        6.4.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文本
    6.5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先例情境
        6.5.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情境
        6.5.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情境
        6.5.3 伟大卫国战争先例情境的语言形式
    6.6 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格的差异与原因
    6.7 小结
第七章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与语言个性
    7.1 俄罗斯领导人的互文本库与语言个性
        7.1.1 互文本库的定义
        7.1.2 俄罗斯领导人的互文本库与语言个性认知层
        7.1.3 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组合共治与意见分歧
    7.2 俄罗斯领导人的互文能力与语言个性
        7.2.1 互文能力的定义
        7.2.2 俄罗斯领导人的互文能力与语言个性语用层
    7.3 互文性的功能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结论
    8.2 本研究的价值
    8.3 本研究的局限与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成果

(3)当代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问题
        一、选题依据及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及范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资源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静态描写
    第一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界定和提取
        一、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界定
        二、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提取
    第二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分类
        一、分类标准及依据
        二、类别描述及示例
    第三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特点
        一、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类别分布特点
        二、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词长特点
        三、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结构特点
        四、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成词特点
        五、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词义特点
第三章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机制探索
        一、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
        二、模因论角度看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
        三、社会文化角度看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
    第二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与一般词语的对比差异分析
        一、词长角度
        二、成词角度
        三、使用频率角度
        四、生命力角度
        五、社会文化角度
第四章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语用和影响分析
    第一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语用分析
        一、语用特征分析
        二、语用原则分析
        三、语用变化分析
    第二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影响分析
        一、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二、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三、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对华文教育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第五章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价值和规范
    第一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价值
        一、日常使用
        二、学术研究
    第二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规范化问题
        一、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规范化原则
        二、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规范化手段
        三、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词典收录与编撰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侗台语r音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概况
        1.4.1 专题研究
        1.4.2 涉题研究
    1.5 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1.5.1 研究的步骤
        1.5.2 研究的方法
    1.6 资料来源
        1.6.2 文献材料
        1.6.3 r音类100 个常用词表
    1.7 本课题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8 体例及格式
        1.8.1 国际音标
        1.8.2 术语系统
        1.8.3 符号使用说明
    1.9 小结
第二章 侗台语r音类的共时研究
    2.1 壮语r音类
        2.1.1 壮语r音类的共时对应形式
        2.1.2 壮语r音类对应形式的功能特征
    2.2 r音类在台语中的共时对应描写与分析
        2.2.1 台语r音类共时对应形式
        2.2.2 台语r音类对应形式的功能特征
    2.3 r音类在侗水语支中的共时对应描写与分析
        2.3.1 r音类在侗水语支中的共时对应形式
        2.3.2 r音类在侗水语支中对应形式的功能特征
    2.4 r音类在黎语支中的共时对应描写与分析
        2.4.1 黎语支概述
        2.4.2 r音类在黎语支中的共时对应形式
        2.4.3 r音类在黎语支中对应形式的功能特征
    2.5 r音类在仡央语支中的共时对应描写与分析
        2.4.1 仡央语支概述
        2.4.2 r音类在仡央语支中的共时对应与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侗台语r音类的历史来源
    3.1 r音类的历史来源
        3.1.1 李方桂先生的观点
        3.1.2 袁家骅先生的观点
        3.1.3 梁敏、张均如先生的观点
        3.1.4 其他学者的观点
    3.2 r音类与原始侗台语单辅音的关系
        3.2.1 原始侗台语声母*r的遗存和演变
        3.2.2 原始侗台语*r声母的遗存和演变
        3.2.3 原始侗台语声母*l的遗存和演变
        3.2.4 原始侗台语声母*l的遗存和演变
    3.3 原始侗台语复辅音声母的分化
        3.3.1 原始侗台语双唇复辅音的分化与演变
        3.3.2 原始侗台语舌尖复辅音的分化与演变
        3.3.3 原始侗台语舌根复辅音的分化与演变
    3.4 其他来源的r音类
    3.5 小结
第四章 侗台语r音类历史演变的解释
    4.1 讨论r音类历史演变的理论和方法
        4.1.1 地理视时还原历史真时的理论和方法
        4.1.2 历史比较的理论和方法
        4.1.3 接触的理论和方法
    4.2 侗台语r音类演变的内部机制和模式
        4.2.1 语音简化
        4.2.3 声调制约
        4.2.4 语音类推
        4.2.5 音变链和音变层次
    4.3 侗台语r音类演变外部因素
        4.3.1 语言接触
        4.3.2 自然地理环境
        4.3.3 人文地理环境
    4.4 小结
第五章 侗台语r音类专题研究
    5.1 泰语颤音r与 r音类的对应比较
        5.2.1 泰语颤音r的语音特征
        5.2.2 泰语颤音[r]的结构功能
        5.2.3 泰语颤音[r]与壮语r音类的共时比较
        5.2.4 泰语颤音[r]与古老的台语语音模式
        5.2.5 泰语颤音[r]的发展趋势
    5.2 侗语舌根塞声母与r音类的比较
        5.1.1 侗语不送气k音
        5.1.2 侗语送气kh音
        5.1.3 侗语不送气kw音
        5.1.4 侗语送气khw音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前瞻
    6.1 回顾与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和价值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
    6.4 前瞻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壮语标准语r音类词汇表
    附录二 壮语r音类方言对应词汇表
    附录三 布依语r音类对应词汇表
攻读博士学位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二战时期美军使用的汉语口语教材Spoken Chinese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SPOKEN CHINESE汉语语音编排考察
    2.1 拼音的特点
    2.2 语音的编排
    2.3 语音的讲解
    2.4 小结
第三章 SPOKEN CHINESE汉语词汇编排考察
    3.1 词汇的选取
    3.2 词汇的复现
    3.3 词汇的释义
    3.4 小结
第四章 SPOKEN CHINESE汉语语法编排考察
    4.1 语法点的选取
    4.2 语法点的编排
    4.3 语法点的讲解
    4.4 小结
第五章 SPOKEN CHINESE课文、练习、复习编排考察
    5.1 课文
    5.2 练习
    5.3 复习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发现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古县陈香村山东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陈香村地理、历史及人文概况
    1.2 陈香村山东方言岛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2 三地方言音系对比
    2.1 三地音系
    2.2 三地声母对比
    2.3 三地韵母对比
    2.4 三地声调对比
3 方言岛移民语言使用现状
    3.1 移民的语言习得、使用及水平
    3.2 移民的语言使用模式
    3.3 移民不同场景的语言选择
    3.4 方言岛语言现状
4 方言岛语言演变原因分析
    4.1 语言态度
    4.2 语言主观评价
    4.3 社会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声韵调配合表
    陈香村方言同音字表
    三地方言词汇对比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问候语调查研究 ——以长沙市的留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理由与意义
        1.1.1 选题理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问候语研究概况
        1.3.1 问候语研究概况
        1.3.2 留学生问候语习得概况
2 汉语问候语的界定和分类
    2.1 问候语的界定
        2.1.1 问候语的定义和功能
        2.1.2 问候语的特点
        2.1.3 问候语、招呼语和寒暄语
    2.2 问候语的分类
        2.2.1 招呼式问候语
        2.2.2 疑问式问候语
        2.2.3 感叹式问候语
3 问卷调查设计与结果分析
    3.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统计方法
        3.1.4 问卷内容
    3.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2.1 统计结果
        3.2.2 结果分析
    3.3 留学生问候语的习得特点
        3.3.1 不同水平的学生习得状况不同
        3.3.2 各类问候语掌握程度不同
4 留学生问候语的偏误表现及原因
    4.1 偏误表现
        4.1.1 泛用“你好”进行问候
        4.1.2 问候语偏向于程式化
        4.1.3 不会正确地选用称谓语
        4.1.4 不会理解和使用疑问式问候语
    4.2 原因探析
        4.2.1 文化对留学生问候语学习的干扰
        4.2.2 保守心理对问候语使用的影响
        4.2.3 泛化导致问候语语用偏误
5 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
    5.1 教师需明确问候语分类原则
    5.2 展示问候语出现的情景
    5.3 重视疑问式问候语教学
结语
参考论文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8)初级汉语综合教材文化因素导入方法探究 ——以《目标汉语·基础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起
    研究意义
    研究思路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的编写研究
    1.1 教材的编写原则
    1.2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
    1.3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目标汉语·基础篇》中的文化内容
    2.1 文化的概念
    2.2 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
    2.3 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2.3.1 教材的选取
        2.3.2 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界定
        2.3.3 文化因素分类说明
        2.3.4 《目标汉语·基础篇》文化因素统计说明
        2.3.5 《目标汉语·基础篇》文化因素统计结果分析
    2.4 文化因素导入方法研究
        2.4.1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导入方法
        2.4.2 《目标汉语·基础篇》中的文化因素导入方法
        2.4.2.1 由教材内容导入文化因素
第三章 关于文化因素和导入方法的调查
    3.1 调查方法
    3.2 问卷的设计
    3.3 调查步骤及研究对象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4.2 问卷的检验
        3.4.3 总体情况
第四章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文化因素导入方法的思考与建议
    1.有代表性、针对性和时代性地选取文化因素
    2.注重文化因素内容编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注意增加初级汉语综合课教材中部分文化因素的数量
    4.完善现有的文化因素导入方法,探索新的导入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目标汉语·基础篇》文化因素项目统计表
附录二
    调查问卷中英版
    调查问卷中韩版
    调查问卷中日版

(9)认知视角下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对比研究 ——以《汉语教程》《发展汉语》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第一章 认知理论概述
    第一节 用于教材编写的认知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认知心理学的定义与基本心理过程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三、信息加工理论
        四、层级说理论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相关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定义
        二、认知语言学下相关内容
第二章 认知视角下的初级教材汉字编排对比
    第一节 汉字本体的认知基础
        一、声符和义符
        二、笔画与部件
    第二节 二语学习者汉字加工的认知方式
        一、偏误分析
        二、心理加工机制
    第三节 教材汉字编排对比
        一、呈现方式与数量
        二、编排分析
        三、练习设置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认知视角下的初级教材词汇编排对比
    第一节 中文词汇加工与认知
        一、词汇认知的心理加工
        二、心理词典(mental lexicon)的建构
    第二节 教材词汇编排对比
        一、词汇量
        二、出现方式与复现情况
        三、练习设计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认知视角下的初级教材语法项目编排对比
    第一节 汉语语法项目的编写原则与加工分类
        一、语法项目的编写原则
        二、语法项目分类
    第二节 教材语法项目编排对比
        一、语法项目编排对比
        二、语法项目讲解方式
        三、练习设计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认知视角下的初级教材课文与话题编排对比
    第一节 单元框架与课文对比
        一、教材单元框架对比
        二、课文类型与内容对比
    第二节 教材话题对比
        一、话题的选择与分类
        二、话题编排对比
    第三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项目学习”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研究 ——以“高铁客运英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研究依据与意义
        1.1.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1.1.2 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1.1.3 PBL教学模式的优势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
2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概述
    2.1 PBL的内涵
        2.1.1 PBL的概念
        2.1.2 PBL的基本要素
    2.2 PBL教学模式的特点
        2.2.1 教学流程
        2.2.2 教学实施
        2.2.3 项目类型
    2.3 PBL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3.3 情境学习理论
3 基于项目学习(PBL)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实践
    3.1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特性分析
        3.1.1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3.1.2 高职教育的应用性
        3.1.3 语言学习的特点
    3.2 “高铁客运英语口语”的PBL教学设计
        3.2.1 项目设计
        3.2.2 过程设计
    3.3 “动车组列车乘务服务”单元PBL教学实施
        3.3.1 教学实施
        3.3.2 学习支架的设计
    3.4 对照班(1班)的教学模式
    3.5 教学实施小结
4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4.1 教学效果分析
        4.1.1 合作能力的提高
        4.1.2 学习兴趣的提高
        4.1.3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2 PBL项目式学习的优势
        4.2.1 PBL的有效学习策略
        4.2.2 PBL项目式学习带来的新体验
    4.3 本次PBL项目式教学的不足与改进
        4.3.1 教学过程控制不足
        4.3.2 项目样本不足
        4.3.3 项目教学实验时间短
        4.3.4 教学评价有效性不足
5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Units21-24重点交际用语归纳(论文参考文献)

  • [1]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中的应用[D]. 刘晓. 青岛大学, 2020(02)
  • [2]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的互文性研究(2000-2018)[D]. 王钦懿.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9)
  • [3]当代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研究[D]. 郭祥. 华侨大学, 2020(01)
  • [4]侗台语r音类研究[D]. 卢勇斌.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5]二战时期美军使用的汉语口语教材Spoken Chinese研究[D]. 胡晓琳. 中山大学, 2019(02)
  • [6]古县陈香村山东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D]. 牛洁.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问候语调查研究 ——以长沙市的留学生为例[D]. 王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8]初级汉语综合教材文化因素导入方法探究 ——以《目标汉语·基础篇》为例[D]. 刘沛实.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9(07)
  • [9]认知视角下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对比研究 ——以《汉语教程》《发展汉语》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D]. 董艳. 东南大学, 2019(06)
  • [10]“基于项目学习”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研究 ——以“高铁客运英语”为例[D]. 汤丽娜. 苏州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单元 21-24 关键通信术语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