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联剂在口腔材料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偶联剂在口腔材料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一、偶联剂在口腔材料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黄凌霞[1](2021)在《不同粘接剂及不同表面机械处理对氧化锆陶瓷粘接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体外研究两种新型通用型粘接剂以及四种表面机械处理对氧化锆陶瓷与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口腔修复体的粘接提供参考。方法加工104个规格为4 mm×4 mm×6 mm的氧化锆陶瓷块,其中实验—随机选取24个瓷块喷砂处理后,按不同树脂粘接剂随机分成3组(n=8),F组:PanaviaTM F 作为对照,R 组:Single Bond Universal/RelyXTM Ultimate ClickerTM,N 组:Optibond Versa/NexusTM 3rdGeneration,所有瓷块与预制好的24个牙本质包埋件随机配对后,严格按照各粘接材料说明书进行粘接,所有粘接试件经37℃恒温水浴24h后,用万能试验机测试剪切强度,显微镜下分析断裂模式,对剪切强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二将剩余的80个瓷块根据不同机械处理随机分为5组(n=16,A组:空白组不作处理,B组:喷砂处理,C组:Er:YAG激光蚀刻,D组:Nd:YAG激光蚀刻,E组:飞秒激光蚀刻)。从5组中每组随机各抽取1个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微观形貌,各组再随机抽取5个瓷块测定表面粗糙度,将各组剩余的瓷块与预制好的50个牙本质包埋件随机配对后,用Optibond Versa配套粘接材料粘接,后续方法同第一部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不同粘接材料对氧化锆的粘接强度产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与N组均高于F组(P<0.05),R组与N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F组最小。2.氧化锆陶瓷经不同机械处理后,微观形貌改变显着,表面粗糙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和E组均大于C组和D组(P<0.05)。3.氧化锆陶瓷经不同机械处理后,粘接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组和B组均大于C组和D组(P<0.05),剪切粘接强度值随着粗糙度值变化而变化,两者变化趋势基本相匹配,且E组剪切粘接强度大于B组(P<0.05),即飞秒激光处理获得最大粘接强度。结论1.氧化锆陶瓷经喷砂后结合使用Single Bond Universal或Optibond Versa通用型粘接剂,获得的初期粘接效果较好,均优于传统树脂水门汀PanaviaTM F。2.飞秒激光、喷砂处理对氧化锆陶瓷短期粘接强度的提升优于Er:YAG激光、Nd:YAG激光。3.氧化锆陶瓷经飞秒激光蚀刻后可获得周期性分布的微沟槽阵列表面,具有较好的短期粘接性能,是一种有前景的氧化锆表面处理方法。

曹劲楠[2](2021)在《改性炭黑/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绿色轮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研究高性能、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的橡胶复合材料已经成为现代橡胶工业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炭黑是橡胶非常重要的补强剂,能够显着提升橡胶模量、强度和磨耗性能,极大地拓宽了橡胶的应用领域。但是炭黑补强橡胶存在滞后损失和动态能量损失大,生热高等缺陷,一方面导致汽车油耗增加,另一方面导致橡胶热降解,使用寿命缩短,行驶隐患增加。因此,本课题采用适合炭黑用的偶联剂,希望通过构建炭黑橡胶之间界面,解决炭黑橡胶复合材料生热高,滞后损失大的问题。本课题以天然橡胶为基体,分别研究了两种物质:M系列偶联剂和茶多酚与炭黑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其对天然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首先使用茶多酚在水相中对炭黑进行改性,研究了两者的结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茶多酚和炭黑主要通过强物理吸附作用结合在一起,茶多酚既可以吸附在炭黑的表面也可以吸附在孔径内,并且茶多酚的吸附不会造成炭黑晶型的改变。将茶多酚与炭黑、橡胶直接进行共混,茶多酚可以起到分散剂的作用,它可以促进炭黑分散并且促进橡胶硫化,令橡胶的动态疲劳温升降低9.5%,滚动阻力降低11.7%。M系列偶联剂是一种新型的硅烷偶联剂,分子结构中既含有数量不等的长碳链,也含有多硫键,又能参与橡胶的交联反应,因此利用长碳链与炭黑吸附,多硫键与橡胶交联,可以构建炭黑与橡胶之间的界面结合。我们首先研究了 M系列偶联剂与炭黑的相互作用机制,发现温度能够影响M系列偶联剂在炭黑表面的吸附量,在50℃和70℃时M偶联剂在炭黑表面的吸附量最多,并且M系列偶联剂与炭黑之间主要是物理吸附作用,此外也存在化学吸附。将M系列偶联剂应用于橡胶复合材料中,均能明显地促进橡胶的硫化,同时能够降低动态疲劳温升,提高耐磨性,降低滚动阻力,使炭黑在橡胶中分布地更加均匀,证实了 M系列偶联剂是非常适用于炭黑补强的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偶联剂。

郑云[3](2021)在《酸蚀预处理剂的不同涂布时间及老化对CAD/CAM陶瓷粘接强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旨在(1)研究修复体酸蚀预处理剂的不同涂布时间对CAD/CAM陶瓷材料表面形貌、粗糙度及粘接强度的影响。(2)探究人工老化对不同表面处理后粘接强度的影响(3)验证修复体酸蚀预处理剂在不同CAD/CAM陶瓷材料中能否达到与传统的氢氟酸联合硅烷偶联剂处理相当的粘接效果。实验方法:选择二硅酸锂玻璃陶瓷(Up.CAD)和Vita Enamic弹性瓷两种材料,加工成5mm×5mm×2mm的试件。每种材料根据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随机分成4组(n=10),其中Up.CAD材料中分为:A组,对照组,不做处理;B组:氢氟酸处理;C组:修复体酸蚀预处理剂(Monobond Etch&Prime,MEP)连续涂布20s,静置40s;D组:MEP连续涂布60s,静置40s;Vita Enamic弹性瓷材料,同法依照上述步骤分为E组、F组、G组、H组。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表面扫描电镜(SEM)观察并检测试件表面形貌、粗糙度及三维轮廓,同时利用模具制作树脂小棒,用variolink N树脂水门汀粘接到试件表面,检测冷热循环前后的剪切强度及断裂模式,应用SPSS.25软件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比较。结果:1.表面粗糙度及三维轮廓的变化研究发现材料类型和表面处理方式对其表面粗糙度有显着影响(p<0.05)。对于Up.CAD陶瓷材料的粗糙度结果显示,B组(167.63±19.89nm)>D(44.83±9.70nm)组、C组(42.63±9.58nm)>A组(23.38±4.43nm),其中B、C、D组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C、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ita Enamic材料表面粗糙度结果表现为与上述相似的趋势,F组(429.73±28.34nm)>H组(102.08±9.99nm)、G组(99.9±10.04nm)>E组(73.38±8.76nm),F组与E、G、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H组与E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形貌方面,在Up.CAD中,对照组表面较平滑;而HF组表面呈最明显的起伏,表面最为不平整;MEP20+40s组和MEP60+40s组,表面有所起伏,二者差异不明显。在Vita Enamic中,对照组表面稍有起伏,整体较平整;HF组表面最为凹凸不平。MEP20+40s组和MEP60+40s组较对照组不规则的起伏更多。2.表面形貌观察(SEM)Up.CAD中,在放大2000及5000倍下观察到,对照组表面形貌较为平坦均匀;HF组可见试件表面玻璃基质溶解,形成均匀的孔隙裂沟,产生较为明显的蚀刻图案。两个MEP组表面较为均匀,可见少量斑块。在50000倍下见,对照组无玻璃基质的溶解,表面有许多大小一致的微孔;HF组见玻璃基质溶解,条状晶体的暴露,深层微小孔隙多而密集;MEP20+40s组表面也有许多微孔,并且出现部分玻璃基质的溶解区域;对于MEP60+40s组较MEP20+40s组,玻璃基质溶解略微增加,孔隙和裸露的晶体也有所增加。Vita Enamic中,在放大2000、5000倍下观察见,对照组呈现较为平滑的层片样结构;HF组可见双网状结构溶解,陶瓷与聚合物的交界处形成大小不等的裂隙及凹坑。两个MEP组也呈现出双网状结构。在放大10000倍下可见MEP60+40s组陶瓷双网状结构溶解,较MEP20+40s组更为明显。3.剪切强度测试结果在Up.CAD陶瓷材料中老化前的粘接强度比较为,D组(14.96±2.76MPa)、C组(14.57±2.37 MPa)、B组(13.04±2.80 MPa)>A组(1.93±1.25 MPa),其中B、C、D组较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化后A组全部发生预粘接失效,剩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各组老化前后粘接强度两两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Vita Enamic材料中老化前粘接强度,F组(12.53±2.21 MPa)>H组(10.11±2.27 MPa)、G组(9.45±2.05 MPa)>E组(3.42±1.12 MPa),F、G、H组较E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较E、G、H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组与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化后结果,F组(10.45±2.14 MPa)>H组(7.85±1.71 MPa)、G组(7.24±1.37MPa)>E组(0.88±0.47 MPa),F、G、H组较E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较G、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老化前后粘接强度两两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断裂模式在Up.CAD中老化前后断裂模式结果表现为,对照组老化前全为粘接破坏,老化后发生预粘接失败,所有树脂棒自行脱落;其余各组老化后普遍粘接破坏增加,混合破坏减少。对于Vita Enamic材料,对照组老化前后均为粘接破坏,HF组老化前以混合破坏及内聚破坏为主,老化后内聚破坏减少,混合破坏及粘接破坏增加;MEP20+40s组与MEP60+40s组老化后混合破坏减少,粘接破坏增加,以粘接破坏为主。结论:1、通过增加MEP涂布时间至60s相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了CAD/CAM陶瓷材料的粗糙度,然而相较涂布时间为20s的MEP处理组改善不明显。经HF处理后CAD/CAM陶瓷材料的表面形貌、粗糙度相比MEP处理后的改变更加明显,MEP处理相较HF处理更为温和,相较对照组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不会对陶瓷内部结构产生像HF处理后那么大的损害;通过增加MEP的涂布时间相较对照组,能显着增加粘接强度,然而相较20s的MEP涂布时间及HF联合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的粘接强度增加不明显;2、无论HF联合硅烷偶联剂处理,还是通过MEP进行表面处理后的粘接试件,人工老化都显着降低其粘接强度;3、对于Up.CAD玻璃陶瓷来说,MEP是非常有效的表面处理方法,可以与HF联合硅烷偶联剂达到相当甚至略好的粘接效果,推荐使用MEP。由于增加MEP的涂布时间不能明显改善粘接强度,因此仍推荐连续涂布20s,然后静置40s的方式。而对于Vita Enamic复合陶瓷,MEP无法达到与HF酸联合硅烷偶联剂相当的粘接强度,仍推荐使用HF联合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

涂宝丽[4](2021)在《新型无机填料表面改性及其自酸蚀粘结剂性能》文中提出齿科粘结剂是与修复树脂配套使用的材料,其被应用到齿科修复领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近些年来其综合性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随着自酸蚀粘结剂的出现,因其操作简单、抑制了术后敏感现象而广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与全酸蚀粘结体系不同,自酸蚀粘结体系是靠自身的酸性成分对牙齿表面的玷污层进行酸蚀溶解,从而达到渗入牙本质小管并覆盖表面的目的。由于没有磷酸腐蚀,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更多健康的牙齿组织,所以对牙髓的刺激性大大降低。微渗漏是导致齿科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粘结剂的存在增强了牙体与树脂的界面结合,可以有效缓解修复材料聚合收缩导致的微渗漏及二次龋齿的发生。但是,粘结剂还无法做到界面与牙体或树脂完全封闭的强度,进一步提高粘结剂的粘结强度是临床应用中广受关注的。本文主要采用键合的Zr O2、Si C、BN等无机填料来增强自酸蚀粘结剂的综合性能,取得的主要结果有:(1)用sol-gel法在氧化锆(Zr O2)表面包覆了一层二氧化硅(Si O2),制备了Zr O2@Si O2,然后使用硅烷偶联剂对其进行改性。将改性后的Zr O2@Si O2按照1 wt.%、2 wt.%、5 wt.%、10 wt.%的比例填充到自酸蚀粘结剂基体中,研究了不同填充量对粘结剂力学性能的影响。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当无机填料含量为2 wt.%时粘结强度最高,为31.63±1.53 MPa,相比于对照组提高了约78.8%。当填料含量为1 wt.%时压缩强度达到最高,为242.1±38.3 MPa,相比于对照组提高了约17.5%,填料量为2 wt.%时压缩强度也基本得到保持。此外,对粘结样品进行切片表征发现,粘结剂的存在明显缩小了修复体与牙齿之间的缝隙,有效减轻了术后微渗漏的发生。(2)对长度为10~50μm的碳化硅(Si C)晶须用硅烷偶联剂进行改性并用于填料。将改性后的Si C晶须按照不同的质量分数填充到自酸蚀粘结剂基体中,研究了填充量对粘结剂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商用粘结剂3M/ESPE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填料含量为0.3 wt.%时粘结强度最高,为36.71±1.92 MPa,相比于未加填料的实验组提高了约107.6%。商用粘结剂3M/ESPE组的粘结强度为16.29±3.13 MPa,压缩强度为67.92±16.16 MPa。实验组粘结剂的性能要优于商用粘结剂。对进行粘结样本的切片进行表征也表明,粘结强度高的粘结剂组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和预防微渗漏的效果较好。(3)首先使用sol-gel法制备了BN@Si O2,通过调控正硅酸四乙酯(TEOS)的用量控制Si O2的包覆厚度,包覆厚度分别为10 nm(A1)和3 nm(A2)。然后使用硅烷偶联剂对BN@Si O2改性。将改性后的BN@Si O2按照不同的质量分数填充到自酸蚀粘结剂基体中,研究了填充量及二氧化硅涂层厚度对粘结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都在填料量为0.5 wt.%时表现出了最佳粘结强度,当填料含量再增加时力学性能开始下降。A1组的最大粘结剂强度为28.18±1.90MPa,相比于对照组提高了48.2%,A2组的最大粘结强度为32.48±1.73 MPa,相比于对照组提高了70.9%,可见氮化硼表面二氧化硅涂层为3 nm时力学性能更好。选择力学性能较好的一组引入银抗菌粒子,制备了BN@Si O2@Ag。由抗菌测试结果可知,在添加Ag粒子前,抗菌率为89%,加入后抗菌率≥99.9%,结果表明,银粒子具有良好的抗菌性。

董梦杰[5](2020)在《医用杜仲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导热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根管治疗术是目前治疗口腔常见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主要使用充填材料以达到封闭根管的作用,从而杜绝细菌的滋生感染等问题。牙胶充填材料是根管治疗中的“金标准”材料,其性能对根管封闭严密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牙胶充填材料主要由杜仲胶(GP)、氧化锌(ZnO)、硫酸钡等组成,临床使用中,利用GP的低温结晶熔融特性,在携热头的加热下,牙胶得以软化流动,并在一定的压力下充填进入根管系统,在温度降至体温的过程中发生结晶固化,从而实现严密充填并长期稳定地保持在根管系统中。基于上述过程,牙胶充填材料需要高导热、易流动等性能,还应具有体积稳定性。但是,目前商品牙胶的普遍问题是导热系数不够高、流动性能不够好,往往需要较高的加热温度和较长的治疗时间,易使患者疼痛,甚至损伤牙根周围组织。所以,本论文的目标是制备高导热、易流动的高性能牙胶材料以更好的满足根管治疗的需求。通过碳纳米管(CNTs)与ZnO填料的复合使用以及对CNTs的剪切取向和偶联剂改性,得到了综合性能优异的牙胶材料,分析了导热机制并提出了新型导热模型,实现了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预测。此外,商品牙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体积收缩,但是收缩机理尚不明晰,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之一。本论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分析传统商品牙胶尖的组成与导热性能的关系,发现导热系数与ZnO呈正相关。进一步地,通过双辊混炼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ZnO含量的GP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随着ZnO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也逐渐升高且增速变快。通过分析ZnO在GP基体中呈“海岛-岛链-网络”的微观结构,揭示了“三阶段”导热机制。此外,对GP/ZnO复合材料的流动性能分析发现,ZnO的增加也会引起体系粘度的提升,尤其当ZnO含量超过80 wt%时,体系的粘度剧烈上升。该结果也表明不能单纯依靠增加ZnO的含量来提高牙胶材料的性能,而80 wt%是获得较好综合性能的最佳值。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中得到的GP/ZnO(80 wt%)复合材料作为基体,填充不同含量的CNTs,制备得到了一系列GP/ZnO@CNTs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当CNTs为50phr(体系中同时含有400phr ZnO)时,较相同含量(450phr)的单一 ZnO填充时导热系数提升了 75.2%,ZnO和CNTs的并用对于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提升具有协同作用,为此提出了“桥接模型”阐述导热机制。体外充填实验表明,相比于商品牙胶,含有20phr CNTs的GP/ZnO@CNTs复合材料具备高导热、易流动的特点。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发现新型牙胶复合材料不具有细胞毒性,虽然该材料真正用于患者之前还需要一系列的临床评价,但本部分的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第三部分,通过毛细管流变仪对含有20phr CNTs的GP/ZnO@CNTs复合材料进行了剪切取向,结果表明,取向方向的导热系数明显提升。与未经毛细管流变仪剪切取向的复合材料相比,导热系数最高达到了 2.5 W/(m·K),提升了 81.2%。通过体外模拟充填实验证明,CNTs的取向有利于沿牙胶尖轴向方向的热量传递,易使尖端软化,获得更加严密的充填效果,具有临床意义。本论文的第四部分,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导热填料进行改性处理,当复合材料的体系中含有10phr CNTs-OH与10phr KH560时,与未改性相比,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提升了 11.9%,进一步取向后提升了 34.0%。同时,平均剪切粘度降低了 18.5%,说明KH560的加入不仅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还提高了流动性能。因此,KH560的加入有效地解决了牙胶材料的导热和流动性能的矛盾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牙胶材料的性能提供了思路。本论文的第五部分,在经典Agari导热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并提出了并联-串联(P-S)模型,实现了对三相GP/ZnO@CNTs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预测。此外,使用P-S模型对含取向结构的GP/ZnO@CNTs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进行分析,也能够很好的拟合。为了验证P-S模型的普适性,使用文献中复合材料的导热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均获得了良好的拟合效果。P-S模型的提出对于丰富导热模型理论和指导高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具有一定意义。本论文的第六部分,探究了影响牙胶材料体积稳定性的因素。通过对商品牙胶尖的体积收缩率进行实验和计算两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引起牙胶材料体积收缩的主要原因是聚合物基体的结晶相转变过程,占总体积收缩率的99%,填料的热胀冷缩效应引起的体积收缩率仅占1%。GP基体的含量、结晶度和晶体类型对体积收缩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基体的含量和结晶度越高,引起的体积收缩率越大。本部分的研究让我们充分理解了体积收缩的机理,从而能够为解决体积收缩问题提供思路,具有实际意义。

邓丽健[6](2020)在《氧化锆陶瓷注射成型偶联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5G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智能手机背板材料的变革。陶瓷材料,尤其是氧化锆陶瓷凭借其热传导性低、无信号屏蔽、生物相容性、耐磨耐刮等优异性能成为智能手机背板材料的最佳选择。陶瓷注射成型(CIM)技术可以解决一些复杂形状陶瓷制品的成型问题,因而被广泛应用。陶瓷注射成型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于粘结剂配方和坯体脱脂工艺。为了解决氧化锆粉体与粘结剂之间的相容性问题,本论文通过研究挤出喂料的流动性、坯体强度、脱脂率、烧结体强度、坯体和烧结体显微结构等方面探究了KH550、KH560、KH570、A151、A171和PN841等六种偶联剂对氧化锆注射成型工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偶联剂中,添加A151的综合性能最优,其中,添加0.75 wt.%的硅烷偶联剂A151后,挤出颗粒料的熔融指数达到了119 g/10 min,较未改性试样提升了75%;添加0.5 wt.%的硅烷偶联剂A151后,注射坯体和烧结体的弯曲强度分别为13.0 MPa和468 MPa,较未改性试样分别提升了23.8%和14%;添加1.0 wt.%的硅烷偶联剂A151的最终脱脂率达到了81.6%,较未改性样品的脱脂率提升了11.3%。溶剂脱脂工艺难以将可溶性粘结剂完全脱除。溶剂脱脂后坯体中存在残留的可溶性粘结剂与骨架粘结剂,分别在200-230℃和230-370℃之间热脱除。当热脱脂太快或太慢时,烧结体的强度均降低。当热脱脂总时间为512 min(TH7)时,获得的注射成型烧结体的最大弯曲强度可达502 MPa。当烧结温度在1500-1650℃之间时,随着烧结温度提高,烧结体晶粒明显长大,在1550℃以上,出现明显的晶粒异常生长现象。有趣的是,异常生长的晶粒在断裂时表现为穿晶断裂。晶粒长大会导致陶瓷烧结体强度下降,然而穿晶断裂又有利于提高其弯曲强度,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注射成型氧化锆陶瓷烧结体的弯曲强度随烧结温度变化复杂。对于SD8h-TH7脱脂工艺后得到的烧结体来说,其弯曲强度最大值出现在1575℃,达到了533 MPa。锆酸酯偶联剂对氧化锆注射成型坯体和烧结体的弯曲强度影响不大,但其有利于提高氧化锆注射成型颗粒料的熔融指数和溶剂脱脂率。相比于未经偶联处理的样品,采用乙醇作分散介质的偶联体系,其熔融指数由68 g/10 min提高到140g/10 min;8小时的溶剂脱脂率由73%提高到78%。这些性能的提高主要来自于偶联剂降低了氧化锆粉体的亲水性,使得氧化锆粉体在粘结剂中的分散性能更好,有利于氧化锆粉体的注射成型和溶剂脱脂过程的进行。

闫芳,乔爱红,王晓峰,周珊[7](2019)在《偶联剂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人们对于口腔健康给予了高度重视。除了治疗效果外,人们对于美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于材料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偶联剂之前多用于工业,随着材料的发展,偶联剂在口腔材料应用中占有很大量。偶联剂可以提高复合树脂之间的粘接强度,与玻璃纤维等材料联合使用既美观又增强材料的性能,目前已广泛用于口腔玻璃纤维桩、透明美观弓丝等。因此,本文主要从偶联剂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进行阐述,旨在为今后偶联剂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指导。

康龙昭[8](2019)在《一维填料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AD/CAM技术在齿科修复领域里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减少了齿科修复体制作的操作步骤,且在提高制样精度的同时缩短了制样时间,为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更大的便利。但现在,与CAD/CAM技术相配套的齿科修复材料的性能依然不尽如人意,研制一种可用于CAD/CAM技术切削、性能与自然牙齿相近、使用寿命更长的齿科修复材料,具有显着的实际意义。本研究基于多尺度多维度增强增韧的原理,设计制备出了一种可用于CAD/CAM技术切削加工,性能与人体自然牙齿更为匹配,且具有双交联网络结构的齿科修复材料,其中,一维无机填料的引入可有效地减少零维填料的磨耗丢失,提高修复材料的使用寿命。本研究得到的具有双交联网络结构的齿科修复材料是采用零维陶瓷粉与一维无机纤维/纳米线混合压制得到多孔陶瓷预制体,再利用真空辅助树脂渗透与热固化技术来制备。因此,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初步探究钡玻璃粉无机多孔陶瓷预制体的制备。首先,采用不同质量分数、不同种类的润湿剂(3 wt.%PVA溶液、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来润湿相同质量的钡玻璃粉,并通过压制(6 MPa、1 min)制备无机多孔陶瓷预制体,通过宏观比较预制体成型难易及液体渗出情况,确定了当钡玻璃粉固定为5 g时,三种润湿剂的适宜用量分别为1.00 g、0.50 g和1.20 g。用真空辅助法将混合树脂(Bis-GMA:TEGDMA=6:4)渗透到用这三种润湿剂制备的多孔预制体中,通过热固化(110℃C、12 h)得到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对比分析多孔预制体的孔隙率、复合材料的三点弯曲强度及弯曲模量、树脂含量和复合材料断面微观形貌,确定了无水乙醇为较为适宜的润湿剂。2.以玻璃纤维(GF)为一维填料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的制备与优化探究。首先,保持GF的长径比(L/D=22.0)及其在预制体中含量(7.5 wt.%)不变,改变预制体的压制压力(1 MPa、2 MPa、3 MPa、6 MPa)制备得到树脂渗透GF增强增韧钡玻璃粉陶瓷基复合材料,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压力下得到的预制体的孔隙率、复合材料的三点弯曲强度及模量、树脂含量和复合材料的断面微观形貌,发现当压制压力为2 MPa时,复合材料的性能(弯曲强度~132 MPa、弯曲模量~14.1 GPa)最优。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预制体中GF的L/D值(33.4、22.0、8.0)及含量多少对最终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当GF的L/D=22.0且在预制体中含量为7.5 wt.%时,得到的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弯曲强度~132.0MPa、弯曲模量~14.1 GPa、维氏硬度~121.7和磨耗体积~0.0465 cm3)。另外,研究对GF进行了硅烷化处理,比较了 GF硅烷化处理前后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表面硅烷化的GF与树脂基体之间结合得更为紧密,较好的界面结合使得复合材料弯曲强度(~137.5 MPa)和弯曲模量(~15.9 GPa)都表现出升高的趋势。3.以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为一维填料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的制备与优化探究。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对HA纳米线进行表面硅烷化处理,并将其作为一维填料、按不同的量添加到钡玻璃粉预制体中,经混合树脂(Bis-GMA:TEGDMA=6:4)渗透、热固化得到HA纳米线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首先,通过比较不同HA纳米线含量对复合材料的三点弯曲强度、弯曲模量、维氏硬度和磨耗体积以及复合材料的断面微观形貌发现,当HA纳米线的含量为5 wt.%时,复合材料的综合表现(弯曲强度~190.5 MPa、弯曲模量~19.1 GPa、维氏硬度~137.5和磨耗体积~0.0342 cm3)最佳,相比于GF体系,HA纳米线的增强增韧效果更为明显。其次,研究选取了不同粒径的钡玻璃粉(0.18 μm、0.70 μm和1.00 μm)分别与HA纳米线混合压制预制体,真空辅助树脂渗透、热固化得到复合材料,通过比较预制体的孔隙率、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及复合材料断面微观形貌发现,零维/一维填料的尺寸匹配性越好,复合材料的性能表现越佳。最后,通过浸提液细胞毒性测试发现,HA纳米线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安全无毒,可用于口腔环境。本研究制备的一维填料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性能优异,有望成为CAD/CAM可切削材料用于齿科修复。

宋洪泽[9](2019)在《抗菌聚乙烯包装片材的抗菌性及其安全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对抗菌剂的分类、抗菌塑料的制备方法、抗菌剂在塑料包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基于人们对包装多功能化的需求,研究添加不同抗菌剂的抗菌片材的抗菌性能,也对抗菌塑料中的抗菌成分的迁移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选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载银二氧化钛粉末进行改性,并研究其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片材性能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改性前后的粉末进行表征。当钛酸酯偶联剂NDZ-201添加量2%时,改性纳米载银二氧化钛粉体表面亲油化度可达到60%以上;FT-IR证明NDZ-201以化学键的形式接枝在粉体表面。同时,XRD表明改性没有导致粉末内部发生结构变化。改性后粉末的分散性和其与HDPE的相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采用纳米银、纳米氧化锌、抗氧化剂168与LDPE制备塑料片材,通过贴膜法对片材进行抗菌性实验。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方差分析处理,研究多因素对塑料片材的抗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银、纳米氧化锌粉末有较好的抑菌持久性,抗氧化剂168没有抗菌性。但纳米银、纳米氧化锌对塑料片材的抗菌性均无显着影响。研究还发现仅含抗氧化剂168的片材抗菌率达到90.41%,推测是其降解产物具有抗菌性。将商业抗菌剂(SRT,ECO,LF,JL)与低密度聚乙烯(LDPE)或高密度聚乙烯(HDPE)熔融共混加工成抗菌片材。通过三种方法研究了片材的抗菌性能,包括贴膜方法、抑菌圈法和模拟真实环境的方法。此外,还研究了这些片材中的抗菌剂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行为。结果发现,含有LF,JL和1.5%SRT的LDPE片材的抗菌率均在90%以上;而含ECO的片材的抑菌率超过99%,但由于其主要抑菌成分三氯生属于低毒物质,所以在食品接触材料中禁止使用。所研究抗菌片材中的无机元素在3%乙酸中的迁移量均未超过最新修订的欧盟法规规定的特定迁移限量(SML)。

焦雪[10](2014)在《不同种类偶联剂用量对纳米SiO2提高树脂基托力学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先将硅烷偶联剂和钛酸酯偶联剂两种不同种类偶联剂按不同质量分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然后经各组改性后的纳米二氧化硅按一定的添加量加入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测试两种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2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机械性能的影响,同时测试两种不同类型偶联剂用来改性SiO2的最佳质量分数。方法:分别使用1%、2%、3%,4%、5%的质量分数的硅烷偶联剂和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将处理后的纳米SiO2按3%的添加量与PMMA充分混合后制作成标准模件,未经处理的为对照组,对所做试件进行三点弯曲实验、硬度及摩擦磨耗测试,进行统计学分析,扫描电镜对试件断面随机进行观察。结果:添加经过两种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2实验组的机械性能均优于对照组的机械性能。硅烷偶联剂用来改性纳米SiO2时采用2%的质量分数时提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机械性能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钛酸酯偶联剂用来改性纳米SiO2时采用3%的质量分数时提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机械性能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在最佳用量时硅烷偶联剂的组的挠曲强度、硬度及耐摩擦磨耗性能均优于钛酸酯偶联剂,而拉伸强度则低于钛酸酯偶联剂组。从整体上看硅烷偶联剂的效果比钛酸酯偶联剂要好。结论:在一定质量分数范围内两种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2均能提高树脂基托的机械强度,针对本实验所用的偶联剂及方法:1硅烷偶联剂用来改性纳米SiO2时采用2%的质量分数时提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机械性能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2钛酸酯偶联剂用来改性纳米SiO2时采用3%的质量分数时提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机械性能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3在总体效果上比较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2对PMMA机械性能的提高优于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2。

二、偶联剂在口腔材料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偶联剂在口腔材料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粘接剂及不同表面机械处理对氧化锆陶瓷粘接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粘接剂对氧化锆陶瓷与牙本质间粘接强度影响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主要设备与材料
        (二)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离体牙的收集
        2. 牙本质包埋件的制备
        3. 氧化锆试件的制备
        4. 氧化锆试件处理
        5. 氧化锆试件的分组与粘接
        6. 剪切强度测试
        7. 断裂模式分析
        8. 统计学分析
    二、实验结果
        (一) 剪切强度(SBS)
        (二) 断裂模式
    三、分析与讨论
        (一) 粘接机制
        (二) 实验设计的选择
        1. 粘接界面的选择
        2. 粘接材料的选择
        (三) 实验结果的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不同表面机械处理对氧化锆陶瓷与牙本质粘接强度影响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主要设备与材料
        (二)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离体牙的收集
        2. 牙本质包埋件的制备
        3. 氧化锆试件的制备
        4. 氧化锆试件的处理
        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6. 表面粗糙度(Ra)测定
        7. 粘接试件的制备
        8. 剪切强度(SBS)测试
        9. 断裂模式分析
        10.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 扫描电镜(SEM)图像分析
        (二) 粗糙度(Ra)
        (三) 剪切强度(SBS)
        (四) 断裂模式
    三、分析与讨论
        (一) 不同机械处理的选择
        1. 喷砂条件的选择
        2. Er: YAG激光与Nd: YAG激光参数的选择
        3. 飞秒激光参数的选择
        (二) 实验结果的讨论
    四、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氧化锆陶瓷粘接前表面处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改性炭黑/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炭黑的概述
        1.1.2 炭黑的结构
        1.1.2.1 微观结构
        1.1.2.2 炭黑聚集体形态
        1.1.3 炭黑的补强机理
        1.1.3.1 容积效应
        1.1.3.2 分子链滑动
        1.1.3.3 表面吸附层
    1.2 炭黑对滞后性能的影响
    1.3 硅烷偶联剂
        1.3.1 硅烷偶联剂在橡胶中的应用
    1.4 茶多酚
        1.4.1 植物多酚概述
        1.4.2 茶多酚概述
        1.4.3 茶多酚的化学性质
        1.4.4 茶多酚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1.4.4.1 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1.4.4.2 在饮食领域的应用
        1.4.4.3 在日化产品领域的应用
        1.4.5 茶多酚在橡胶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选题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1.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材料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橡胶配方
    2.4 实验方法
        2.4.1 炭黑浆液的制备
        2.4.2 茶多酚改性炭黑的制备
        2.4.3 M系列偶联剂的合成
        2.4.4 M_3偶联剂改性炭黑的制备
        2.4.5 M_1-M_6偶联剂改性炭黑的制备
        2.4.6 橡胶加工工艺
    2.5 表征和性能测试
        2.5.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5.3 热失重分析(TG)
        2.5.4 BET
        2.5.5 X射线衍射(XRD)
        2.5.6 硫化性能测试
        2.5.7 力学性能测试
        2.5.8 橡胶加工性能测试
        2.5.9 阿克隆磨耗测试
        2.5.10 动态疲劳生热测试
        2.5.11 交联密度
第三章 茶多酚与炭黑结合机理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茶多酚与炭黑的结合机理
        3.2.2 茶多酚与炭黑相互作用
        3.2.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2 XPS分析
        3.2.2.3 BET
        3.2.2.4 TG
        3.2.2.5 XRD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茶多酚对炭黑/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性能影响规律
    4.1 引言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茶多酚与橡胶链的结合机理
        4.2.2 茶多酚预处理炭黑/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4.2.2.1 硫化特性
        4.2.2.2 力学性能
        4.2.2.3 压缩生热性能
        4.2.2.4 磨耗性能
        4.2.2.5 交联密度
        4.2.2.6 RPA
        4.2.3 茶多酚对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性能影响规律
        4.2.3.1 硫化特性
        4.2.3.2 交联密度
        4.2.3.3 力学性能
        4.2.3.4 压缩生热性能
        4.2.3.5 RPA
        4.2.3.6 磨耗性能
        4.2.3.7 TEM
        4.2.4 改变橡胶配方的硫化体系的用量
        4.2.4.1 硫化特性
        4.2.4.2 力学性能
        4.2.4.3 压缩生热性能
        4.2.4.4 磨耗性能
        4.2.4.5 RPA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M系列偶联剂与炭黑结合机理的研究
    5.1 引言
    5.2 M偶联剂结构式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M_3偶联剂与炭黑的结合机理
        5.3.1.1 BET比表面积
        5.3.1.2 TG
        5.3.1.3 XPS
        5.3.1.4 FTIR
        5.3.1.5 小结
        5.3.2 M_1-M_6偶联剂与炭黑的结合机理
        5.3.2.1 BET比表面积
        5.3.2.2 TG
        5.3.2.3 XPS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系列偶联剂对炭黑/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性能影响规律
    6.1 引言
    6.2 实验结果和讨论
        6.2.1 M_1-M_6偶联剂对炭黑/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2.1.1 硫化性能
        6.2.1.2 力学性能
        6.2.1.3 交联密度
        6.2.1.4 磨耗性能
        6.2.1.5 压缩生热性能
        6.2.1.6 RPA
        6.2.2 M_3偶联剂对炭黑/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2.2.1 硫化特性
        6.2.2.2 力学性能
        6.2.2.3 交联密度
        6.2.2.4 磨耗性能
        6.2.2.5 压缩生热性能
        6.2.2.6 RPA
        6.2.2.7 TEM
        6.2.3 M_4偶联剂对炭黑/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2.3.1 硫化特性
        6.2.3.2 力学性能
        6.2.3.3 磨耗性能
        6.2.3.4 压缩生热性能
        6.2.3.5 RPA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3)酸蚀预处理剂的不同涂布时间及老化对CAD/CAM陶瓷粘接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CAD/CAM修复技术组成及应用现状
    1.2 CAD/CAM陶瓷材料分类、组成、结构及性能
        1.2.1 玻璃陶瓷
        1.2.2 复合陶瓷
        1.2.3 多晶陶瓷
    1.3 陶瓷表面处理的研究进展
        1.3.1 化学法
        1.3.2 机械法
        1.3.3 其他
    1.4 研究现状
第2章 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试件制备
        2.2.2 表面处理
        2.2.3 表面粗糙度及表面形貌
        2.2.4 粘接样本
        2.2.5 测试剪切强度
        2.2.6 电镜下观察断裂模式
        2.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表面粗糙度、三维轮廓
    3.2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3 剪切强度测试结果
    3.4 断裂模式观察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科研成果
致谢

(4)新型无机填料表面改性及其自酸蚀粘结剂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口腔粘结材料的发展历程
    1.3 口腔粘结材料的发展现状
        1.3.1 树脂基体研究进展
        1.3.2 粘结性单体的研究进展
        1.3.3 引发体系的研究进展
        1.3.4 填料的研究进展
        1.3.5 溶剂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1.4.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改性ZrO_2微球填充的粘结剂制备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使用仪器
        2.2.2 ZrO_2@SiO_2及自酸蚀粘结剂的制备
        2.2.3 实验表征及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ZrO_2及ZrO_2@SiO_2的形貌
        2.3.2 ZrO_2@SiO_2的相关表征
        2.3.3 粘结剂的综合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SiC晶须填充的粘结剂制备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使用仪器
        3.2.2 改性SiC晶须及自酸蚀粘结剂的制备
        3.2.3 实验表征及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iC晶须的形貌
        3.3.2 SiC晶须的相关表征
        3.3.3 粘结剂的综合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BN填充的自酸蚀粘结剂制备及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使用仪器
        4.2.2 BN@SiO_2、BN@SiO_2@Ag及自酸蚀粘结剂的制备
        4.2.3 实验表征及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片状BN、BN@SiO_2的形貌
        4.3.2 BN@SiO_2的相关表征
        4.3.3 粘结剂的力学性能
        4.3.4 BN@SiO_2@Ag的相关表征
        4.3.5 粘结剂的抗菌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5)医用杜仲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导热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根管充填材料
        1.3.1 根管充填材料的种类及应用现状
        1.3.2 牙胶材料的组成分析、使用方法和性能要求
        1.3.3 反式1,4-聚异戊二烯简介及应用
    1.4 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
        1.4.1 聚合物基体和导热填料的导热机理
        1.4.2 聚合物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因素
        1.4.3 导热机理及导热模型
    1.5 碳纳米管简介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5.1 碳纳米管简介
        1.5.2 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8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传统牙胶材料的性能及导热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2.3 样品的制备工艺
        2.3.1 商品牙胶的样品制备
        2.3.2 GP纯胶样品的制备
        2.3.3 GP/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样品表征及测试
        2.4.1 商品牙胶尖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2.4.2 结晶性能测试
        2.4.3 微观形貌分析
        2.4.4 导热性能测试
        2.4.5 流变性能分析
        2.4.6 应力-应变曲线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商品牙胶导热系数与组成的关系
        2.5.2 商品牙胶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2.5.3 商品牙胶的流变性能
        2.5.4 GP基体的导热系数与结晶性能的关系
        2.5.5 GP/ZnO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分析
        2.5.6 GP/ZnO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分析
        2.5.7 GP/Zn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型含碳纳米管的牙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3.3 样品的制备工艺
        3.3.1 GP/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
        3.3.2 GP/ZnO@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
    3.4 样品表征及测试
        3.4.1 离体牙填充深度分析
        3.4.2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CNTs形貌及性能分析
        3.5.2 GP/CNTs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及导热机理分析
        3.5.3 GP/ZnO@CNTs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及导热机理分析
        3.5.4 GP/ZnO@CNTs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分析
        3.5.5 GP/ZnO@CNTs复合材料的填充效果分析
        3.5.6 GP/ZnO@CNTs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分析
        3.5.7 GP/ZnO@CNTs复合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碳纳米管的取向对牙胶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4.3 样品的制备工艺
        4.3.1 GP/CNTs和GP/ZnO@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
        4.3.2 剪切场诱导CNTs的取向
    4.4 样品表征及测试
        4.4.1 导热性能测试
        4.4.2 CNTs取向度测试
        4.4.3 热红外成像仪测试牙胶表面温度
    4.5 结果与讨论
        4.5.1 GP/CNTs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导热性能分析
        4.5.2 CNTs在GP/ZnO@CNTs复合材料中取向程度的定性分析
        4.5.3 CNTs的取向程度的偏振拉曼光谱半定量分析
        4.5.4 GP/ZnO@CNTs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分析
        4.5.5 取向程度与导热系数的关系
        4.5.6 最佳剪切条件的选择
        4.5.7 含CNTs取向结构的牙胶尖的表面温度分析
        4.5.8 CNTs取向前后样品侧支根管充填深度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碳纳米管的改性对牙胶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5.3 样品的制备工艺
        5.3.1 硅烷偶联剂改性的GP/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
        5.3.2 GP/ZnO@CNTs-OH-KH560复合材料的制备
    5.4 样品表征及测试
        5.4.1 三种碳纳米管的结构表征
        5.4.2 3D打印根管模型侧支充填深度
    5.5 结果与讨论
        5.5.1 三种碳纳米管的微观形貌及结构表征
        5.5.2 三种硅烷偶联剂的结构式
        5.5.3 GP/CNTs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5.5.4 GP/CNTs复合材料的流动性能
        5.5.5 硅烷偶联剂和碳纳米管的选择
        5.5.6 KH560作用机理分析
        5.5.7 KH560的含量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5.5.8 KH560的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动性能的影响
        5.5.9 KH560的含量对碳纳米管取向及GP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5.5.10 KH560的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5.11 体外充填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聚合物复合材料导热模型的提出和验证
    6.1 引言
    6.2 聚合物复合材料P-S导热模型的提出
        6.2.1 Agari经典导热模型的局限性
        6.2.2 P-S导热模型的提出
    6.3 P-S导热模型在其它三相复合材料中的验证
        6.3.1 一种填料为定量,另一种填料为变量
        6.3.2 两种填料比例为定值,总含量为变量
        6.3.3 两种填料总含量为定值,比例为变量
        6.3.4 其它情况
    6.4 P-S导热模型在含取向结构的复合材料中的验证
        6.4.1 两种填料总含量不变,取向程度为变量
        6.4.2 外加场不变,填料体积分数为变量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牙胶材料体积稳定性及收缩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7.3 样品的制备工艺
        7.3.1 DSC实验步骤
        7.3.2 橡胶结晶引起的体积收缩率计算方法
        7.3.3 热重分析测试方法
        7.3.4 ZnO热胀冷缩引起的体积收缩率的计算方法
        7.3.5 体膨胀计法测试体积收缩率
        7.3.6 牙胶尖和根管壁之间的缝隙大小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纯杜仲胶的结晶引起的体积收缩率分析
        7.4.2 商品牙胶尖的体积收缩率分析
        7.4.3 两种晶型对体积收缩率的贡献率分析
        7.4.4 ZnO引起的体积收缩率分析
        7.4.5 计算得到的体积收缩率
        7.4.6 体膨胀计直接测量得到的体积收缩率
        7.4.7 DSC计算与体膨胀计测量得到的体积收缩率一致性分析
        7.4.8 牙胶尖体积收缩机理分析
        7.4.9 牙胶尖体积收缩对根管治疗产生的不利影响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研究成果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氧化锆陶瓷注射成型偶联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氧化锆陶瓷简介
        1.1.1 氧化锆陶瓷的结构
        1.1.2 氧化锆陶瓷的相变稳定
        1.1.3 氧化锆陶瓷的性质与应用
    1.2 陶瓷注射成型
        1.2.1 陶瓷注射成型工艺的简介
        1.2.2 陶瓷注射成型工艺过程与特点
    1.3 粉体改性
        1.3.1 粉体改性的目的和意义
        1.3.2 粉体改性的方法
    1.4 偶联剂
        1.4.1 偶联剂的简介
        1.4.2 偶联剂的种类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步骤
    2.4 测试与表征
        2.4.1 熔融指数
        2.4.2 溶剂脱脂能力
        2.4.3 微观形貌
        2.4.4 热重分析
        2.4.5 密度分析
        2.4.6 力学性能分析
        2.4.7 X射线衍射测试分析
        2.4.8 疏水性和pH值表征
第三章 不同硅烷偶联剂对氧化锆注射成型的影响
    3.1 引言
    3.2 结果和讨论
        3.2.1 硅烷偶联剂对挤出注塑过程的影响
        3.2.2 硅烷偶联剂对脱脂过程的影响
        3.2.3 硅烷偶联剂对烧结过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锆酸酯偶联剂的处理工艺对氧化锆注射成型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和讨论
        4.2.1 锆酸酯偶联剂对喂料的影响
        4.2.2 锆酸酯偶联剂对坯体的影响
        4.2.3 锆酸酯偶联剂对溶剂脱脂过程的影响
        4.2.4 锆酸酯偶联剂对烧结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偶联剂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偶联剂的概述
2 偶联剂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
    2.1 偶联剂在牙体牙髓中的应用
        2.1.1 提高复合树脂中填料与基质的结合:
        2.1.2 改善修复体或填充物与粘合剂或牙齿之间的粘合力,从而增强其强度。
    2.2 偶联剂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2.2.1 玻璃纤维桩:
        2.2.2 全口义齿:
    2.3 偶联剂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
        2.3.1 金属托槽与不同瓷修复体粘接:
        2.3.2 正畸弓丝:
3 展望

(8)一维填料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齿科修复概况
    1.2 CAD/CAM技术及可切削齿科修复材料
        1.2.1 齿科陶瓷材料
        1.2.2 齿科树脂陶瓷复合材料
    1.3 齿科修复树脂陶瓷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化
        1.3.1 齿科修复树脂陶瓷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优化
        1.3.2 齿科修复树脂陶瓷复合材料物质构比优化
    1.4 一维增强增韧填料的引入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玻璃纤维(GF)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多孔陶瓷预制体及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的制备
        2.3.2 玻璃纤维(GF)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的制备
        2.3.3 硅烷化处理的玻璃纤维(GF)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的制备
    2.4 表征与测试
        2.4.1 多孔陶瓷预制体孔隙率的测定
        2.4.2 复合材料三点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的测定
        2.4.3 复合材料纳米压痕测试
        2.4.4 复合材料耐磨耗测试
        2.4.5 热失重(TGA)分析表征
        2.4.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分析
        2.4.7 微观结构(SEM)表征分析
        2.4.8 复合材料表面粗糙度(AFM)表征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适宜润湿剂及用量的确定
        2.5.2 筛分玻璃纤维(GF)的长径比(L/D)表征结果
        2.5.3 玻璃纤维(GF)增强增韧多孔陶瓷预制体压制压力的确定
        2.5.4 玻璃纤维(GF)长径比(L/D)及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
        2.5.5 玻璃纤维(GF)的酸刻蚀及硅烷化处理结果
        2.5.6 硅烷化改性玻璃纤维(GF)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的性能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的制备
        3.3.2 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的煅烧和硅烷化处理
        3.3.3 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的制备
        3.3.4 不同含量的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的制备
        3.3.5 不同粒径的钡玻璃粉与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的制备
        3.3.6 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细胞毒性测试
    3.4 表征与测试
        3.4.1 XRD表征测定
        3.4.2 FT-IR表征测定
        3.4.3 TGA分析表征
        3.4.4 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增强增韧多孔陶瓷预制体孔隙率的测定
        3.4.5 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及弯曲模量的测定
        3.4.6 复合材料纳米压痕测定
        3.4.7 复合材料耐磨耗测试
        3.4.8 SEM表征测试
        3.4.9 复合材料表面粗糙度表征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羟基磷灰石(HA)的确定
        3.5.2 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的尺寸表征
        3.5.3 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的硅烷化处理结果
        3.5.4 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硅烷化处理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
        3.5.5 不同含量磷灰石(HA)纳米线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
        3.5.6 零维/一维填料尺寸匹配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
        3.5.7 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细胞毒性测试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9)抗菌聚乙烯包装片材的抗菌性及其安全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抗菌剂的分类及机理
        1.1.1 无机抗菌剂
        1.1.2 有机抗菌剂
        1.1.3 天然抗菌剂
    1.2 抗菌塑料的制备
    1.3 抗菌塑料的应用
        1.3.1 纳米抗菌塑料的应用
        1.3.2 无机抗菌塑料的应用
        1.3.3 有机抗菌塑料的应用
        1.3.4 天然抗菌塑料的应用
    1.4 抗菌塑料包装中抗菌剂的安全评估
        1.4.1 纳米抗菌剂在塑料中的迁移
        1.4.2 有机抗菌剂在塑料中的迁移
        1.4.3 天然抗菌剂在塑料中的迁移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2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2 纳米载银二氧化钛表面改性对聚乙烯片材性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方法
        2.3.1 载银二氧化钛表面改性
        2.3.2 亲油化度分析及结构表征
        2.3.3 载银二氧化钛/HDPE片材的制备及表征
        2.3.4 抗菌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偶联剂用量对载银纳米二氧化钛亲油化度的影响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4.4 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
        2.4.5 片材扫描电镜(SEM)分析
        2.4.6 片材接触角分析
        2.4.7 粉末抗菌性及抗菌持久性分析
        2.4.8 片材抗菌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正交设计含无机纳米成分的聚乙烯片材的抗菌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
    3.3 方法
        3.3.1 纳米抗菌材料片材制备及正交试验设计
        3.3.2 抗菌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initab正交试验设计结果
        3.4.2 Minitab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
        3.4.3 抑菌圈结果分析
        3.4.4 片材抗菌结果讨论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商业抗菌剂制备聚乙烯片材及其抗菌剂迁移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 样品
        4.2.2 试剂
        4.2.3 仪器
    4.3 方法
        4.3.1 抗菌片材制备
        4.3.2 片材的抗菌试验
        4.3.3 样品中无机元素的测定
        4.3.4 酸性食品模拟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
        4.3.5 ECO片材中三氯生的含量与迁移测试
        4.3.6 统计分析
    4.4 结果和讨论
        4.4.1 LDPE片材的抗菌试验结果
        4.4.2 LDPE片材中无机元素的总含量
        4.4.3 LDPE片材中无机元素迁移测试
        4.4.4 LDPE片材中三氯生的检测与迁移
        4.4.5 HDPE片材的抗菌试验结果
        4.4.6 HDPE片材中无机元素迁移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10)不同种类偶联剂用量对纳米SiO2提高树脂基托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义齿基托材料的简介
    2 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进展
    3 硅烷偶联剂及钛酸酯偶联剂应用简介
    4 纳米SiO_2研究进展
    5 机械性能的测试及其原理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
    1.挠曲强度,拉伸强度及硬度测试结果
    2.摩擦及磨耗实验测试结果
    3.两组实验数据的比较
    4.前期实验及结果
    5.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四、偶联剂在口腔材料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粘接剂及不同表面机械处理对氧化锆陶瓷粘接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黄凌霞.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改性炭黑/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曹劲楠.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酸蚀预处理剂的不同涂布时间及老化对CAD/CAM陶瓷粘接强度的影响[D]. 郑云. 吉林大学, 2021(01)
  • [4]新型无机填料表面改性及其自酸蚀粘结剂性能[D]. 涂宝丽. 东华大学, 2021(09)
  • [5]医用杜仲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导热机理研究[D]. 董梦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6]氧化锆陶瓷注射成型偶联改性研究[D]. 邓丽健.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7]偶联剂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J]. 闫芳,乔爱红,王晓峰,周珊. 中国美容医学, 2019(10)
  • [8]一维填料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树脂材料的研究[D]. 康龙昭.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9]抗菌聚乙烯包装片材的抗菌性及其安全评估研究[D]. 宋洪泽. 暨南大学, 2019
  • [10]不同种类偶联剂用量对纳米SiO2提高树脂基托力学性能的研究[D]. 焦雪. 佳木斯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偶联剂在口腔材料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