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铃虫危害规律及防治

新疆棉铃虫危害规律及防治

一、新疆棉铃虫为害规律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周雯[1](2021)在《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害虫的发生及危害一直是影响蔬菜高效、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害虫治理是蔬菜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剂防治在蔬菜害虫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蔬菜用药的高要求、菜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害虫发生规律的复杂性,加之抗药性的快速发展,蔬菜害虫治理面临不小的挑战,蔬菜害虫治理中药剂的高效、安全使用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影响治理质量的因素是复杂的,实施科学治理的前提首先要明确蔬菜害虫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农户主体出发,研究农户农药认知与用药决策行为,系统分析了两类重要蔬菜害虫治理中药剂利用现状,并在田间药效验证的基础上对代表性害虫提出化防药剂建议,以期为蔬菜害虫的科学药剂防治提供依据。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结论如下:1、以江苏省181个农户调查数据为案例,对农户认知与用药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对蔬菜害虫用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菜农对害虫和农药使用认知不理想,61.3%的农户仅认识部分害虫,58.6%的农户不关注农药防治靶标,且违规用药现象普遍,不科学不规范用药行为占比达52.5%。实证结果表明,菜农受教育程度、蔬菜种植面积、接受技术指导程度、对蔬菜害虫认知水平、对农药作用靶标的关注、对农药相关条例的关注均对合规用药行为呈正向影响,而种植年限呈负向影响;2、选择茄科和十字花科两类重要蔬菜为目标,检索归纳并比对中国农药信息网农业部登记药剂与实际生产中推荐/常用药剂,分析该两类蔬菜害虫登记农药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完善用药决策规范和依据。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9月,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登记药剂种类广泛,重要害虫药剂选择充分,但仍有部分登记药剂滞后,品种结构不合理,决策信息不充分,依然存在常发虫害无药可用、常用农药未经登记的问题,且登记数据库中化学农药、单剂农药等老旧农药占比大;3、选择前述两类重要蔬菜上代表性害虫为对象,选取几种代表性防治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登记药剂药效并评价常用药剂的防治效果,以筛选出高效、安全、持久、经济的防治药剂种类。小青菜小菜蛾药效试验结果显示,10.5%三氟甲吡醚和60g/L乙基多杀菌素对小菜蛾防效最好,药后7d校正防效分别达94.4%和90.4%。辣椒烟粉虱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g/L阿维·双丙环虫酯和22%螺虫·噻虫啉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良好,药后7d防效均达90%以上。且部分登记药剂防效验证结果较好,部分常用或推荐药剂安全高效,复配剂的防效均显着优于其单剂,1.5倍剂量一般比田间推荐剂量防效好,化学农药见效略快,生物农药防效更持久。针对以上研究结论与存在问题,从蔬菜种植户、政府监管、市场主体、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政府部门加强指导,提高菜农用药水平;(2)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部门应完善农药登记,国家给予政策补贴;(3)建立科学智能的害虫管理决策系统,畅通防治信息渠道;(4)重视药剂防治研究,加快绿色安全高效药剂研发;(5)市场监管加大力度,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梁海申[2](2021)在《黄地老虎幼虫取食棉花根茎部对植株上部叶螨适合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在长期斗争和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能够抵抗植食性昆虫的防御系统。害虫取食能够系统性地影响植物的防御反应,并影响后续取食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覆膜植棉限制了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成虫在地表及棉花根茎处产卵,显着减轻了黄地老虎对棉株的为害。棉叶螨是新疆棉花的主要害虫。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研究了地下害虫黄地老虎取食棉花根茎部后,棉花叶片中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和次生代谢物质(单宁和棉酚)含量的变化,然后评估了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和敦煌叶螨Tetranychus dunhuangensis适合度的影响,以期为解析覆膜栽培过程中新疆棉花害虫种群地位演替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的幼螨存活率、若螨存活率和幼螨发育历期没有明显影响,但显着延长若螨发育历期1.34天;截形叶螨的繁殖力和成螨寿命在被害棉花和健康棉花上没有显着差异。2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幼螨存活率、若螨存活率、幼螨发育历期和若螨发育历期没有明显影响;显着降低其单雌有效产卵量(处理组73.07粒,对照组106.10粒),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寿命没有明显影响。3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幼螨和若螨的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但分别延长幼螨和若螨的发育历期0.37天和1.89天;对其繁殖力和成螨寿命无显着影响。4黄地老虎取食为害棉花1天后,棉花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棉酚含量显着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3.11倍和1.55倍;2天和3天后,棉花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健康棉花叶片相比明显减少;被害植株叶片中的单宁含量在3天后为对照组的3.41 倍。本研究明确了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生理代谢以及对截形叶螨、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敦煌叶螨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为解析覆膜种植过程中新疆棉花害虫种群演替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继续深入研究植物地下部与地上部诱导防御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朱秀[3](2021)在《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识别的化学生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为茄科枸杞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其干燥成熟果实枸杞子是我国大宗常用中药材。枸杞红瘿蚊Gephyraulus lycantha Jiao&Kolesik是宁夏枸杞的主要成灾害虫,以幼虫为害枸杞花蕾,致使花蕾畸形膨大,形成灯笼状虫瘿,造成枸杞减产。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seudoteorymus jaapiellae Yanget Chen为枸杞红瘿蚊幼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是目前控制枸杞红瘿蚊种群数量的重要生物因子。枸杞红瘿蚊是典型的致瘿昆虫,而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能够准确地搜寻并寄生隐蔽在虫瘿内的枸杞红瘿蚊幼虫,那么,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是如何在复杂的植物生境中精准地寻找、定位、识别和寄生枸杞红瘿蚊幼虫?该寄生蜂与枸杞红瘿蚊之间是否存在能够指引寄生蜂定位寄主的化学信号物质?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分析了该寄生蜂对不同发育阶段虫瘿的选择偏好,探讨影响寄生蜂寄主选择的主要因素,初步明确了寄生蜂寄主识别的物质基础和感受器结构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发现枸杞红瘿蚊天敌新种——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通过对我国枸杞各大产区枸杞红瘿蚊天敌群落调查,首次发现枸杞红瘿蚊一种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为枸杞红瘿蚊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天敌资源。该寄生蜂由中国林业科学院杨忠岐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陈君研究员共同定名为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seudotorymus jaapiellae Yang et Chen,隶属于膜翅目、长尾小蜂科,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利用价值。2.明确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为枸杞红瘿蚊幼虫的优势寄生蜂,在不同枸杞种植园内的寄生率存在差异枸杞红瘿蚊虫瘿内主要包含4类昆虫:致瘿昆虫枸杞红瘿蚊,枸杞红瘿蚊的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及重寄生蜂。寄生蜂有12种,分别是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jaapiellae,枸杞瘿蚊金小蜂Pteromalus janssoni,枸杞瘿蚊黄色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calvus以及9种未鉴定种。其中,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为新种,种群数量占所有寄生蜂的99%以上,为枸杞红瘿蚊的优势寄生蜂。该寄生蜂在不同枸杞园内寄生率差异较大,废弃枸杞园寄生率最高,可达64%-77%;有机种植园次之,为14%-70%,常规种植园寄生率最低,为10%-39%,化学农药的使用严重影响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寄生率。3.系统研究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生物学特性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幼虫共有5个龄期,以成熟幼虫(占比76%)或蛹(占比24%)在枸杞红瘿蚊虫瘿内越冬。完成一个世代需要约18.2 d。补充营养可显着延长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成蜂的寿命,补充10%蔗糖水的雌雄蜂寿命最长,平均寿命分别为25.2d和15.4d。产卵后雌蜂寿命显着降低,最长寿命仅为不产卵雌蜂的1/2。该蜂可两性生殖,也可孤雌产雄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卵的孵化率和发育历期无显着差异。雌蜂羽化后需经过约1.9d达到性成熟并开始产卵,3日龄雌蜂的日产卵量最高,平均为3.2粒/日。一头雌蜂一生平均可产卵17.2粒。每个虫瘿内的卵粒数为1-2粒。自然状态下,雌雄性比接近2:1。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枸杞红瘿蚊幼虫的寄生具有可持续性。寄生蜂幼虫在虫瘿内孵化后,首先以口器麻痹虫瘿内的部分枸杞红瘿蚊幼虫,再逐一吸取寄主体液。未被麻痹的红瘿蚊幼虫能够顺利完成生长发育并离开虫瘿,从而保证种群延续。4.明确了寄主龄期以及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自身的日龄、营养状况、交配与否和学习经历对其寄主选择具有显着影响根据枸杞红瘿蚊幼虫的发育情况,可将虫瘿分为卵期虫瘿(成虫产卵后1 d),幼嫩虫瘿(成虫产卵后5-8 d)和成熟虫瘿(成虫产卵后9d及以上)3个发育阶段。无论是限制选择还是自由选择,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在幼嫩虫瘿上的刺探数和产卵量都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1),选择偏好系数CN=0.56±0.38,与CN=0之间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枸杞红瘿蚊幼嫩虫瘿的选择偏好说明了该寄生蜂卵和幼虫的生长发育与枸杞红瘿蚊幼虫及其虫瘿的生长发育,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高度一致性。幼嫩虫瘿期,瘿内红瘿蚊幼虫开始取食子房,致使子房基部缢缩,与花冠间形成空腔,为寄生蜂提供了生活空间。寄生蜂选择幼嫩虫瘿产卵,根据寄生蜂卵的发育历期(2-4 d)以及枸杞红瘿蚊幼嫩幼虫发育成熟并离瘿的发育历期(3-6 d)推算,可保证寄生蜂幼虫在枸杞红瘿蚊幼虫老熟离开虫瘿之前孵化并完成寄生,从而获得其自身发育所需食物。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日龄等自身发育状况均显着影响其对枸杞红瘿蚊虫瘿的选择和寄生。其中,不同日龄的寄生蜂在虫瘿上的刺探和产卵数量存在显着差异,5日龄雌蜂的刺探数显着高于其他日龄,但9日龄雌蜂产卵数则达最高值;补充营养对寄生蜂的产卵寄生率也有显着影响,饲喂10%蜂蜜水和10%蔗糖水的雌蜂,其有效产卵率基本相当,均显着高于饲喂清水和饥饿对照组(P<0.01);交配与否对寄生蜂虫瘿刺探数的影响不大,但交尾雌蜂的产卵量显着低于不交尾雌蜂的产卵量(P<0.01);学习经历会减少雌蜂对寄主的刺探次数,但会显着提高雌蜂的有效产卵率(P<0.01)。5.明确了枸杞红瘿蚊幼嫩虫瘿挥发物对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寄主识别有显着的指示作用以枸杞健康花蕾作为刺探基质,发现枸杞红瘿蚊幼嫩虫瘿挥发物较成熟虫瘿挥发物对寄生蜂的刺探行为具有更强烈的刺激作用(P<0.01)。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与枸杞健康花蕾相比,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雌蜂显着趋向于受害虫瘿(P<0.05),尤其以幼嫩虫瘿对孕卵雌蜂具有更显着的吸引作用(P<0.001),其中有95%的寄生蜂选择幼嫩虫瘿,仅有5%的寄生蜂选择健康花蕾。采用固相顶空吸附法和固相微萃取法收集采用挥发物,GC-M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虫瘿与健康花蕾的挥发物种类和释放量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其明显地分为3组。环己酮、2,3,5,8-四甲基癸烷、苯甲醛和6-乙基-2甲基-辛烷是枸杞花蕾受害后新出现的物质,这些物质是幼嫩虫瘿的主要物质,但在成熟虫瘿和健康花蕾中含量较少甚至缺失。从幼嫩虫瘿、成熟虫瘿和健康花蕾中共检测出20种化合物能够引起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雌蜂产生持续的触角电位反应。其中,苯甲醇仅存在于虫瘿内,且仅在幼嫩虫瘿挥发物中引起了寄生蜂的触角电位反应,而健康花蕾挥发物中能够引起寄生蜂触角电位反应的2-丁基-1-辛醇和间二甲苯在虫瘿挥发物中缺失或者含量较低。6.研究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和产卵器上感受器的种类、形态结构及数量分布首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和产卵器上的感器的形态、分布和数量进行了鉴定、描述和功能推测。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环状节和鞭节组成。该寄生蜂触角上共有9种感受器类型,包括3种毛状感器、1种锥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1种板形感器、1种腔锥形感器和1种钟形感器。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和形态没有差异,但在数量和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产卵器上共发现6种感受器,产卵针上的感器类型为的1种毛形感器和2种钟形感器,产卵鞘上为2种毛形感器和1种锥形感器。

王振霖,吕昭智,张鑫,刘永建[4](2021)在《基于风险评估的新疆抗虫棉种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新疆棉铃虫生物学特性和多年的种群动态趋势,并在收集棉花种植面积、产量、棉花市场价格及棉铃虫防治费用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种群模拟模型(CLIMEX模型)并结合随机模拟方法(@RISK软件),评估不同场景下棉铃虫对新疆棉花产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棉铃虫种群模拟表明:随着未来气候变化,新疆棉铃虫的周增长指数(GIw)会增加,棉铃虫越冬蛹羽化的日期明显提前,危害风险可能增加;2种模拟场景结果表明,抗虫棉能有效地降低棉铃虫造成的危害,减少单位面积防治成本。建议新疆相关部门未来可通过种植抗虫棉与害虫综合治理策略(IPM)的有机结合,来减少棉铃虫及次要害虫造成的损失。

陈佳杰[5](2020)在《河北沧州地区苜蓿田昆虫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防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沧州是河北省紫花苜蓿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已达247.6 km2。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和种植年限延长,造成虫害爆发,苜蓿产量和质量大大降低,导致当地苜蓿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本文对河北沧州地区紫花苜蓿田间昆虫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明确了昆虫群落组成及时序动态并分析了昆虫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同时,针对苜蓿田主要害虫开展了高效低毒杀虫剂和生防制剂的室内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苜蓿田主要昆虫基本组成经过2019-2020年的取样调查,在沧州献县紫花苜蓿田调查采集到节肢动物类12585个(含蛛形纲111个)样本,隶属12目38科57种。昆虫纲10目36科55种;蛛形纲蜘蛛目1科1种,蜱螨目1科1种。从个体数量分析,缨翅目最多为3545头,占比28.17%;从物种数量分析,鳞翅目最多,有14种,占比24.56%;从科数量分析,鳞翅、半翅、双翅目最多,为6科,占比15.79%。害虫优势种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l、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 Haliday。天敌优势种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异色瓢虫Harmonis axyridis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2.苜蓿田昆虫群落指标分析利用群落多样性指数对紫花苜蓿田昆虫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5月至7月下旬,紫花苜蓿田昆虫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增加,7~8月达到高峰,8月下旬逐渐下降。多样性随丰富度的变化而变化,6月份和8月份多样性指数最高,大于2;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由于苜蓿斑蚜和牛角花齿蓟马群体规模巨大,群落集中性指数较高,达0.2554;9月中旬随着群落丰富度降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降低。3.苜蓿田间主要害虫种群消长关系调查明确了苜蓿田3种害虫的发生规律。苜蓿斑蚜于5月下旬开始发生,于6月中下旬达第一个高峰期,严重危害了苜蓿第二茬的产量和品质,8月初达第二高峰期,随后由于天气影响虫量开始减少;牛角花齿蓟马于6~8月出现两个高峰期,其发生与苜蓿花期基本吻合;棉铃虫5月份开始活动,8月上旬,数量达到高峰期,平均每百株35头。4.不同杀虫剂防治牛角花齿蓟马和苜蓿斑蚜的药剂筛选浸叶法对牛角花齿蓟马和苜蓿斑蚜进行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牛角花齿蓟马的防效较高,8%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苜蓿斑蚜防效较高。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蓟马均有较高的防治效果,0.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蚜虫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着。5.不同菌株对苜蓿斑蚜的室内筛选以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为研究对象,对苜蓿斑蚜进行杀虫活性测定,不同菌株处理1~7 d均表现一定的致病力。采用孢子浓度1 ×108个孢子/mL菌悬液进行半致死时间统计,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快的是球孢白僵菌B094,半致死时间是2.721 d;采用不同孢子悬浮液浓度梯度处理,72 h时,各菌株的半致死浓度差异显着,金龟子绿僵菌菌株202的半致死浓度最低,为0.5×104个孢子/mL。6.不同杀虫剂处理对苜蓿斑蚜相关酶活性的影响5种杀虫剂处理苜蓿斑蚜结果发现,8%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处理后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酶活力在12 h时与对照相比均被抑制,24 h被激活升高;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处理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酶活力与对照相比均升高,且过氧化物酶、乙酰胆碱酯酶在处理36 h时酶活性升高最明显,均与对照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0.5%苦参碱水剂、0.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处理后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波动变化现象。本研究中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处理后12 h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显着高于对照组,随时间的延长,体内酶活性持续升高,直到36h酶活性被抑制,酶活力降低。

杨龙[6](2020)在《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文中指出种植结构调整改变着农作物害虫生存的生态环境、食物资源以及有益天敌对害虫的控制功能,常显着影响田间害虫的种群发生。在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的新形势下,由作物结构介导的害虫演替机制是农业害虫防控中关键科学问题。棉铃虫是我国重要的多食性害虫,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华北地区棉铃虫发生呈现加重趋势,而新疆棉铃虫危害逐步下降,但其大尺度生态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文献通过Meta分析定量解析景观格局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并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华北、新疆作物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及其生态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筛选到的4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解析多食性害虫对景观格局的响应程度。景观系统中非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种群发生无显着性影响,作物的管理强度对多食性害虫的发生有显着性作用。管理强度相对较高作物(如农药使用相对频繁作物、Bt抗虫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不利于多食性靶标害虫种群的发生,而景观中管理强度相对较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能促进多食性害虫的发生。2.2015-2017年在华北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七、八月份棉田棉铃虫成虫种群发生与景观中棉花种植面积负相关,与其他作物(玉米、花生、蔬菜等)种植面积正相关,农田景观背景中棉花在寄主作物中所占比例越高棉铃虫种群数量越低。华北地区棉花均为Bt棉花,Bt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能有效抑制棉铃虫发生,而近年来Bt棉花种植规模压缩直接导致了棉铃虫种群数量明显回升。3.2015-2019年在华北非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越冬代棉铃虫成虫数量与景观中上年夏玉米种植比例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林地、草地)比例负相关,与其他作物关系不明显;1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与小麦、其他作物种植比例均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比例负相关;2代和3代棉铃虫与景观中玉米种植面积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比例负相关。在非棉花种植区,夏玉米田为越冬代棉铃虫提供重要虫源,1代棉铃虫主要在小麦和其他春季作物上繁殖,2代和3代棉铃虫可能主要来源于玉米田。近年来华北地区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为棉铃虫种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进一步促进了棉铃虫在多种作物上的发生危害。4.2017-2019年在新疆南疆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在作物多样化种植的地方第1代和2代棉铃虫成虫数量与景观中棉花种植面积负相关,且第2代对棉花种植比例的反应更明显。棉铃虫种群数量与景观中其他作物(小麦、蔬菜、玉米)的种植比例正相关,与棉花在寄主作物中的比率负相关。在作物单一化种植的兵团区域,棉铃虫的种群数量与棉花种植比例正相关。南疆地区Bt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种群增长,是其发生程度减轻的主要原因。

蔡欢欢[7](2020)在《白星花金龟成虫的寄主转移规律和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 Lewis,属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科(Scarabaeidae)花金龟亚科(Cetoniinae),对新疆的果树和农作物造成重大的威胁。由于新疆独特的农牧区结构使得牲畜粪便为白星花金龟幼虫提供了理想的滋生场所,而水果等作物又为成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这使得该虫成为了新疆农业生产的重要威胁,该虫不但可通过取食造成直接影响,受害部位还易产生酸腐等次生病害,进一步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本文采用传统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DNA分子追踪技术,筛选了白星花金龟成虫在寄主间的转移规律的研究方法,对该虫的寄主植物种类进行了鉴定,分析了其在不同寄主间的转移规律,同时开展了白星花金龟成虫防控技术研究,为白星花金龟成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吐鲁番地区白星花金龟成虫的发生动态气味引诱剂法调查发现:白星花金龟成虫从5月下旬开始出现,6月中旬达到发生高峰期,随后虫量逐渐降低,8月底虫量基本消失,10月上旬结束,为害时间长达4个多月。(2)筛选白星花金龟成虫种群发生规律调查方法为了明确白星花金龟成虫在寄主间的转移规律,首先对三种调查方法(气味引诱剂法、系统调查法以及DNA分子追踪技术)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气味引诱剂诱集法能够反应田间虫量及消长规律,但无法判定真实寄主;系统调查法能够判定真实寄主,但不能代表田间真实虫量;DNA分子追踪技术能够解决前两种方法的弊端,可用于白星花金龟成虫寄主间转移规律的研究。(3)明确了白星花金龟成虫在吐鲁番地区的寄主植物种类DNA分子追踪技术表明白星花金龟成虫寄主共有17科26属27种植物,分别为葡萄、桑树、榆树、李、桃、蔷薇、月季、杏、蜀葵、杨树、番茄、柳树、沙枣、甜瓜、瓜尔豆、棉花、柽柳、葎草、西瓜、槐树、玉米、核桃、草香豌豆、莴苣、枣、山冬麦、戟叶鹅绒藤。其中取食最多的寄主是葡萄,其次是桃。(4)明确了白星花金龟成虫在吐鲁番多果树作物区的转移规律DNA分子追踪技术明确了白星花金龟成虫在寄主间转移规律:6月上旬取食葡萄,到6月中旬部分成虫转移到桃和杏上;6月底至7月初部分成虫又转移到沙枣上;到8月,白星花金龟成虫只取食葡萄。(5)白星花金龟成虫控制技术研究通过试验测定了不同位置、不同颜色以及不同类型诱捕器对白星花金龟成虫诱集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距离地面1米和1.5米处以及葡萄架面上部的诱捕器中诱集到的白星花金龟成虫比葡萄架面下部的数量多;2)在葡萄成熟前葡萄园外白星花金龟成虫的诱集量较多,而在葡萄成熟期葡萄园内白星花金龟成虫的诱集量较多;3)白星花金龟成虫更喜欢红色;4)新型诱捕器诱集到的白星花金龟成虫的数量较多。(6)寄主种类对白星花金龟成虫产卵的影响不同寄主对白星花金龟成虫繁殖能力的影响试验表明:白星花金龟成虫产卵量在寄主间存在差异,在饲养初期(6月21日-27日),取食西红柿的成虫产卵量最高,到7月上中旬达到产卵高峰期,取食桑葚产卵量最低,取食其他寄主产卵量无明显差异。

黄欣[8](2020)在《蓝翅天牛为害规律及其寄主选择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蓝翅天牛Bacchisa atritarsis Pic.属鞘翅目天牛科,是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上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影响油茶品质与产量。为进一步了解蓝翅天牛的生物学特性,探明蓝翅天牛在油茶林间的为害规律,明确蓝翅天牛的寄主选择机理,本论文筛选了蓝翅天牛雌雄鉴别的最佳方法,从蓝翅天牛行为节律、为害机理角度出发,重点调查了江西省永丰县蓝翅天牛林间为害情况和室内外活动规律,测定并分析了油茶幼龄健康枝条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与蓝翅天牛为害选择的相关性,通过固相微萃取-气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分离鉴定其挥发物,并运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检测蓝翅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对不同状态幼龄枝挥发物的反应活性。研究结论以期为蓝翅天牛的生态防控和监测预警等方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蓝翅天牛雌雄成虫不同鉴别特征的筛选结果显示,蓝翅天牛成虫腹部第5节腹面中央是否有一条纵线可作为简便、快捷判断雌雄的依据,即雌成虫腹部第5节腹面中央有纵线,雄成虫无纵线。蓝翅天牛的林间为害规律调查结果表明:蓝翅天牛在幼龄林内偏好为害高度≦50cm和直径>1cm枝条,尤以直径1-2 cm枝条受害更重,在连续多雨季节则偏好为害高度﹥50 cm枝条;蓝翅天牛在壮龄林内偏好为害高度﹥50 cm和直径﹥1 cm,同样以直径1-2 cm枝条受害更重;蓝翅天牛对直径≦1 cm的各树龄枝条为害均显着最轻。蓝翅天牛的行为活动具有一定日节律。白天以移动、飞行和取食为主,夜间以静息为主;蓝翅天牛喜在20-30℃的中午至下午出孔活动,温度较低的早间活动力弱。喜为害向阳面油茶植株,多在植株上部、中部和树冠的叶背面静息、取食,主要取食叶背面叶柄周围的主脉;蓝翅天牛性成熟后多在植株上部或树冠的叶背面交配,交配完成后雌成虫会择优寻找直径>1cm的枝条产卵。蓝翅天牛为害与油茶枝条营养物质及次生物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幼林内,蓝翅天牛在选择为害直径≦1cm、直径1-2cm的枝条时,都和枝条内还原糖与可溶性总糖含量之比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P=0.015)和-0.999(P=0.027);而选择为害直径≧2cm的枝条时,则与枝条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P=0.033)。在壮林内,蓝翅天牛在选择为害直径≦1cm枝条时,与枝条内的总酚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1.000(P=0.007);在选择为害直径1-2cm壮龄枝条时,与枝条内各物质的含量均无显着相关性;而在选择为害直径≧2cm枝条时,与枝条内的缩合单宁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P=0.043)。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蓝翅天牛寄主——油茶枝条挥发物,运用EAG测试蓝翅天牛对健康枝叶挥发物和受害枝叶挥发物的反应活性,结果显示雌、雄成虫触角分别对健康、受害枝叶挥发物的反应活性与正己烷对照之间均无显着差异。运用SPME/GC-MS联用技术对幼龄油茶健康枝条挥发物进行了分离鉴定,化学组分共17种,包括3种萜烯类、4种烷烃类、4种酯类、3种醇类、2种酮类和1种酚类共六大类化合物,其中以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酚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低。

王振营,王晓鸣[9](2019)在《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栽培方式的转变,玉米品种选育加快,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玉米病虫害发生一直呈加重趋势,一些次要病虫害在全国范围或局部地区为害不断加重,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生产上还出现了一些新发病虫害,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了威胁。本文总结了我国玉米重要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并对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目前生产上的重要病虫害如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以及黏虫为害加重并将持续发生;土传病害玉米茎腐病、穗腐病等危害将持续加重;风险性叶斑病玉米大斑病、南方锈病等仍在流行,未来不可忽视;还需关注未来危害性具有上升趋势的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潘洪生,姜玉英,王佩玲,刘建,陆宴辉[10](2018)在《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新疆棉花害虫的发生程度整体加重、种群组成和发生规律明显变化。本文系统总结了近30年来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机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为新疆棉花害虫的深入研究和绿色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新疆棉铃虫为害规律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棉铃虫为害规律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蔬菜生产及害虫发生
        1.1 我国蔬菜生产发展
        1.2 蔬菜害虫发生及为害
    2 蔬菜害虫药剂防治
        2.1 概况
        2.2 存在问题
        2.2.1 过度依赖农药
        2.2.2 抗药性问题严重
        2.2.3 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2.2.4 发生农药中毒事件
    3 农户认知及用药行为
        3.1 概况
        3.2 存在问题
        3.2.1 认知不足,农药选择不当
        3.2.2 农药施用剂量、方式不规范
        3.2.3 任意混合配置,机械选用不当造成浪费
        3.2.4 农技指导不到位,治理对策不够规范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农户对蔬菜害虫及其治理的认知、决策与行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相关理论基础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设计
        2.2.2 数据来源
        2.3 模型选择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户对蔬菜害虫认知及用药行为描述性分析
        3.1.1 农户基本特征描述
        3.1.2 相关认知特征描述
        3.1.3 用药行为特征描述
        3.2 农户对蔬菜害虫用药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2.1 变量与样本统计
        3.2.2 模型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两类重要蔬菜害虫药剂分析及存在问题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库调研
        2.2 蔬菜害虫防治药剂文献调研
    3 结果与分析
        3.1 茄科蔬菜害虫药剂分析
        3.1.1 登记农药
        3.1.2 文献报道有田间药效评价的药剂
        3.2 十字花科蔬菜害虫药剂分析
        3.2.1 登记农药
        3.2.2 文献报道有田间药效评价的药剂
    4 讨论
第四章 两种重要蔬菜害虫代表性防治药剂田间药效验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2.1.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2.2 试验设计
        2.2.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2.2.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
        3.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
    4 讨论
第五章 提升蔬菜害虫药剂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1 政府部门加强指导,提高菜农用药水平
    2 农业农村部完善登记,国家给予政策补贴
    3 建立科学的害虫管理决策系统,畅通防治信息渠道
    4 重视药剂防治研究,加快绿色高效安全药剂研发
    5 市场监管加大力度,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附录 江苏省菜农杀虫剂使用认知和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2)黄地老虎幼虫取食棉花根茎部对植株上部叶螨适合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虫害诱导植物防御反应
        1.1 直接防御反应
        1.2 间接防御反应
        1.3 系统诱导防御反应
    2 地下生物危害对地上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2.1 线虫
        2.2 外生菌根真菌
        2.3 植食性昆虫
    3 新疆棉花害虫的演替变化
        3.1 黄地老虎
        3.2 棉铃虫
        3.3 棉叶螨
        3.4 蚜虫
    4 新疆三种棉花叶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4.1 截形叶螨
        4.2 土耳其斯坦叶螨
        4.3 敦煌叶螨
    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黄地老虎取食对棉花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2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3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单宁含量的影响
        2.4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棉酚含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识别的化学生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宁夏枸杞
    2 枸杞红瘿蚊
        2.1 为害特征
        2.2 发生规律
        2.3 防治现状
    3 虫瘿及致瘿昆虫
        3.1 成瘿植物种类
        3.2 致瘿昆虫种类
        3.3 虫瘿形态结构
        3.4 虫瘿的形成与功能
        3.5 致瘿昆虫的共生者
    4 寄生蜂
        4.1 寄生蜂对寄主的选择机制
        4.2 寄生蜂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5 致瘿昆虫的寄生蜂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枸杞红瘿蚊虫瘿内昆虫种类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1.2 样品采集及寄生率调查
        1.3 寄生蜂饲养及形态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枸杞红瘿蚊虫瘿内的昆虫类群
        2.2 枸杞红虫瘿内寄生蜂种类及其成虫的形态特征
        2.3 枸杞红瘿蚊寄生蜂自然种群寄生率
    3 讨论
第三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及植物
        1.2 拟长尾小蜂幼期各虫态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观察
        1.3 拟长尾小蜂成虫生长发育及生活习性观察
        1.4 拟长尾小蜂的代生活史及越冬虫态观察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拟长尾小蜂幼期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
        2.2 拟长尾小蜂成虫的生长发育及生活习性
        2.3 拟长尾小蜂的代生活史及越冬虫态
    3 讨论
第四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的影响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和植物
        1.2 枸杞红瘿蚊的发育进度观察及龄期划分
        1.3 虫瘿发育阶段对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的影响
        1.4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自身因素对其寄主选择的影响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枸杞红瘿蚊的生长发育及龄期划分
        2.2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不同发育阶段虫瘿的选择偏好
        2.3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第五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寄主的化学识别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植物及虫瘿
        1.3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虫瘿挥发物的选择与识别
        1.4 虫瘿挥发物化学成分分析
        1.5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虫瘿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GC-EAD)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瘿挥发物在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中的作用
        2.2 虫瘿挥发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2.3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虫瘿挥发物触角电位反应
    3 讨论
第六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及产卵器感受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扫描电镜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触角概述
        2.2 触角感受器类型和结构
        2.3 产卵器概述
        2.4 产卵器感器类型和结构
    3 讨论
        3.1 触角形态和感器
        3.2 产卵器感受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博士期间所获荣誉
博士期间参与项目及科研成果

(4)基于风险评估的新疆抗虫棉种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CLIMEX模型及参数
    1.2@RISK软件及评估方法
    1.3 棉铃虫对新疆棉花潜在经济损失评估模型
        1.3.1 模拟场景
        1.3.2 模拟场景下的潜在经济损失总量模型
    1.4 模型灵敏性分析
    1.5 棉铃虫对新疆棉花产业造成潜在经济损失评估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疆典型区域棉铃虫CLIMEX模型周生长指数GIw对比
    2.2 4种场景下棉铃虫对新疆棉花的潜在经济损失
    2.3 2种场景下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
    2.4 2种场景下棉铃虫对新疆棉花潜在经济损失的灵敏度分析
3 讨论
    3.1 未来棉铃虫发生动态分析
    3.2 种植抗虫棉的经济效益分析
    3.3 管理场景对抗虫棉的影响分析
    3.4 抗虫棉综合管理及其利用
    3.5 研究的局限性

(5)河北沧州地区苜蓿田昆虫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苜蓿害虫研究概况
        1.1.1 苜蓿害虫
        1.1.2 苜蓿害虫的危害现状
        1.1.3 苜蓿田主要害虫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1.2 苜蓿田群落生态
        1.2.1 群落生态学的概念及意义
        1.2.2 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2.3 苜蓿田群落生态多样性
    1.3 苜蓿田害虫综合防控方法
        1.3.1 化学药剂防治
        1.3.2 生物防治
        1.3.3 物理防治
        1.3.4 农业防治
    1.4 昆虫酶系统研究现状
        1.4.1 昆虫解毒酶研究进展
        1.4.2 昆虫保护酶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菌株
        2.1.3 化学试剂和药剂
        2.1.4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苜蓿田昆虫种类调查和鉴定
        2.3.2 昆虫群落多样性分析
        2.3.3 5种杀虫剂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2.3.4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2.3.5 田间药效试验
        2.3.6 酶活性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紫花苜蓿田间昆虫群落的基本组成
    3.2 苜蓿田间昆虫群落的各指标分析
        3.2.1 紫花苜蓿田昆虫群落结构分析
        3.2.2 紫花苜蓿田害虫和天敌的构成
        3.2.3 紫花苜蓿田昆虫群落多样性的时间变化动态
    3.3 苜蓿田间主要害虫种群消长关系
        3.3.1 苜蓿斑蚜发生动态
        3.3.2 牛角花齿蓟马发生动态
        3.3.3 棉铃虫发生动态
    3.4 不同杀虫剂对蓟马和蚜虫的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3.4.1 5种杀虫剂对牛角花齿蓟马的室内毒力测定
        3.4.2 5种杀虫剂对苜蓿斑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3.5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3.5.1 萌发率测定试验
        3.5.2 不同菌株对苜蓿斑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3.6 田间药效试验
        3.6.1 5种杀虫剂对牛角花齿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
        3.6.2 5种杀虫剂对苜蓿斑蚜的田间药效试验
    3.7 5种杀虫剂处理对苜蓿斑蚜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7.1 酶液蛋白定量结果
        3.7.2 5种杀虫剂对苜蓿斑蚜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苜蓿田昆虫发生情况
    4.2 苜蓿田主要害虫的防治探索
    4.3 不同化学药剂对苜蓿斑蚜酶活力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1.1.1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花害虫发生的影响
        1.1.2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水稻害虫发生的影响
        1.1.3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玉米害虫发生的影响
    1.2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机制
        1.2.1 农田生态环境变化
        1.2.2 害虫食物资源改变
        1.2.3 天敌昆虫发生变化
        1.2.4 其他因素
    1.3 作物种植结构影响害虫种群发生的尺度效应
        1.3.1 田块尺度
        1.3.2 景观尺度
        1.3.3 区域尺度
        1.3.4 多尺度相结合
    1.4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下我国棉铃虫的发生趋势
        1.4.1 华北地区
        1.4.2 新疆地区
    1.5 研究思路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Meta分析农田景观组成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与筛选
        2.1.2 数据提取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非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2.2 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2.3 作物管理强度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华北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站点
        3.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3.1.3 景观调查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
        3.2.2 棉花、其他作物种植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3.2.3 作物种植结构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华北非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站点
        4.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4.1.3 景观调查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0 棉铃虫成虫种群动态
        4.2.1 非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
        4.2.2 作物种植结构对越冬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2.3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1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2.4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2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2.5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3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南疆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站点
        5.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5.1.3 景观调查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棉铃虫成虫种群动态
        5.2.2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1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5.2.3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2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白星花金龟成虫的寄主转移规律和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白星花金龟的生物学习性
        1.1.1 白星花金龟的发生与危害现状
        1.1.2 白星花金龟成虫发生规律
        1.1.3 白星花金龟生物学特性
    1.2 白星花金龟防控技术
        1.2.1 农业防治
        1.2.2 化学防治
        1.2.3 物理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3 植食性昆虫寄主种类的鉴定
        1.3.1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间的关系
        1.3.2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关系的测定方法
        1.3.3 DNA分子追踪技术
    1.4 昆虫对寄主的识别定位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白星花金龟成虫种群发生规律调查方法评价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昆虫和植物
        2.2.2 试验试剂
        2.2.3 试验仪器
        2.2.4 常用培养基的配置
    2.3 试验方法
        2.3.1 气味引诱剂法对白星花金龟成虫发生动态的研究
        2.3.2 系统调查法对白星花金龟成虫在寄主间的发生动态研究
        2.3.3 DNA分子追踪技术对白星花金龟成虫转移规律的研究
    2.4 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白星花金龟年度发生动态
        2.5.2 白星花金龟在不同作物间的发生动态
        2.5.3 不同葡萄品种上白星花金龟的发生动态
        2.5.4 DNA分子追踪技术鉴定白星花金龟成虫的寄主植物种类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分子追踪技术的白星花金龟的寄主种类及转移规律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建立潜在寄主植物DNA库
        3.3.2 白星花金龟成虫体内植物DNA扩增率
        3.3.3 白星花金龟取食寄主植物的种类
        3.3.4 不同时期白星花金龟取食的寄主植物
        3.3.5 不同年度白星花金龟取食的寄主植物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白星花金龟成虫控制技术研究
    4.1 试验地点
    4.2 试验昆虫与材料
        4.2.1 供试虫源与水果
        4.2.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方法
        4.3.1 不同位置诱捕器诱杀效果评价
        4.3.2 不同颜色诱捕器诱杀效果评价
        4.3.3 不同类型诱捕器诱杀效果评价
        4.3.4 诱捕器的防治效果
        4.3.5 寄主种类对白星花金龟成虫产卵的影响
        4.3.6 白星花金龟成虫日活跃高峰期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位置诱捕器诱杀效果评价
        4.5.2 不同颜色诱捕器诱杀效果评价
        4.5.3 不同类型诱捕器诱杀效果评价
        4.5.4 诱捕器的防治效果
        4.5.5 寄主种类对白星花金龟成虫产卵的影响
        4.5.6 白星花金龟成虫日活跃高峰期
    4.6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蓝翅天牛为害规律及其寄主选择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昆虫行为节律及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
    1.1 昆虫的行为节律
    1.2 植物营养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1.3 植物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1.3.1 非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1.3.2 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1.4 蓝翅天牛对油茶的为害及其研究现状
        1.4.1 蓝翅天牛的为害特性
        1.4.2 蓝翅天牛对油茶产业的影响
    1.5 研究内容、意义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蓝翅天牛雌雄成虫鉴别方法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蓝翅天牛生殖器形态特征
        2.2.2 蓝翅天牛外部形态特征
        2.2.2.1 可测量鉴别特征
        2.2.2.2 触角腹面和背面形态特征
        2.2.2.3 腹部第5节形态特征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蓝翅天牛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为害规律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虫源
        3.1.2 林间危害情况调查
        3.1.3 行为节律观察方法
        3.1.3.1 林间日活动规律
        3.1.3.2 室内日行为节律
        3.1.4 行为判定标准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蓝翅天牛林间对不同高度和不同直径枝条的为害选择
        3.2.2 蓝翅天牛成虫的林间日活动规律
        3.2.3 蓝翅天牛成虫的室内日行为节律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蓝翅天牛为害与油茶枝条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的相互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物质含量的测定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蓝翅天牛在林间对不同高度和直径枝条的为害选择
        4.2.2 油茶不同直径枝条的含水量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
        4.2.2.1 含水量
        4.2.2.2 可溶性总糖
        4.2.2.3 还原糖
        4.2.2.4 还原糖与可溶性总糖之比
        4.2.2.5 可溶性蛋白
        4.2.3 油茶不同直径枝条的主要次生物质含量
        4.2.3.1 总酚
        4.2.3.2 缩合单宁
        4.2.3.3 黄酮
        4.2.4 油茶枝条主要营养及次生物质与蓝翅天牛为害的相关性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蓝翅天牛对油茶枝叶挥发物的EAG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油茶枝叶挥发物的收集与提取
        5.1.3 油茶枝叶挥发物的分离与鉴定
        5.1.4 蓝翅天牛的EAG反应测试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幼龄油茶枝叶挥发物的化学组成
        5.2.2 蓝翅天牛对幼龄油茶枝叶挥发物的EAG反应
    5.3 结论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生产上危害严重的病虫害
    1.1 蛀穗害虫及黏虫为害加重并将持续发生
        1.1.1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最严重的生物胁迫问题
        1.1.2 桃蛀螟为害加重, 发生区域将继续扩大
        1.1.3 棉铃虫为害上升, 局地对玉米生产影响明显
        1.1.4 黏虫不定期暴发, 危害大, 迁飞路线需要严密追踪
    1.2 土传病害连续暴发, 危害将持续加重
        1.2.1 茎腐病在各地区重发生, 严重威胁玉米生产
        1.2.2 穗腐病快速上升, 病菌毒素导致玉米籽粒质量严重下降
        1.2.3 线虫矮化病局部重发, 全面控制仍需时日
        1.2.4 纹枯病仍是西南地区的首要病害, 北方局部地区时有发生
    1.3 风险性叶斑病仍在流行, 未来不可忽视
        1.3.1 大斑病在春玉米区持续影响玉米生产
        1.3.2 由玉米尾孢引发的灰斑病正向北方春玉米区扩展
        1.3.3 小斑病的风险仍在, 品种抗性不应忽视
        1.3.4 南方锈病暴发时影响极大, 但病害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2 未来危害性具有上升趋势的病虫害
    2.1 刺吸性害虫为害将逐渐加重
        2.1.1 蚜虫成为为害玉米全生育期的重要害虫
        2.1.2 叶螨为害程度偏重, 发生区域可能扩大
        2.1.3 蓟马已成为玉米苗期重要的叶部害虫
    2.2 双斑长跗萤叶甲快速上升为春玉米区的重要害虫
    2.3 粗缩病可能再次大发生
    2.4 苗枯病和根腐病发生将加重
3 局部有发生, 但未大范围严重危害或已被控制的病虫害
    3.1 二点委夜蛾为害基本控制
    3.2 鞘腐病发生普遍, 危害性需要关注
    3.3 褐足角胸叶甲局部为害重
    3.4 北方炭疽病正在扩散
4 近年新发病虫害动态
    4.1 小孢帽叶斑病
    4.2 炭疽茎腐病
    4.3 平脐蠕孢叶斑病
    4.4 一点缀螟
5 玉米病虫害防控对策
    5.1 农业防治
        5.1.1 秸秆处理
        5.1.2 翻耕土地
        5.1.3 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
        5.1.4 适当调整玉米播期
        5.1.5 合理施肥
    5.2 选用抗病虫品种
    5.3 生物防治
    5.4 化学防治
        5.4.1 选用适宜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
        5.4.2 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防控对策

(10)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害虫发生演替机制
    1.1 气候因子
    1.2 寄主因子
    1.3 天敌因子
2 害虫预测预报技术
    2.1 种群监测方法
    2.2 数字化预警技术
3 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技术
        3.1.1 Bt棉花种植利用
        3.1.2 农事操作
    3.2 生物防治技术
        3.2.1 天敌释放
        3.2.2 天敌保护
        3.2.3 微生物农药使用
    3.3 诱集防治技术
        3.3.1 杨树枝把
        3.3.2 诱集植物
        3.3.3 食诱剂
        3.3.4 杀虫灯
    3.4 化学防治技术
        3.4.1 抗药性监测
        3.4.2 农药科学使用
4 研究展望
    4.1 重视棉花害虫生物学前沿研究
    4.2 加强棉花害虫地位演替机制研究
    4.3 推进棉花害虫防控核心技术创新
    4.4 促进棉花害虫分区治理体系建设

四、新疆棉铃虫为害规律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D]. 周雯. 扬州大学, 2021(09)
  • [2]黄地老虎幼虫取食棉花根茎部对植株上部叶螨适合度的影响[D]. 梁海申. 扬州大学, 2021(09)
  • [3]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识别的化学生态机制研究[D]. 朱秀.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基于风险评估的新疆抗虫棉种植分析[J]. 王振霖,吕昭智,张鑫,刘永建. 干旱区研究, 2021(02)
  • [5]河北沧州地区苜蓿田昆虫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防控技术[D]. 陈佳杰.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6)
  • [6]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D]. 杨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白星花金龟成虫的寄主转移规律和控制技术研究[D]. 蔡欢欢.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蓝翅天牛为害规律及其寄主选择的相关性分析[D]. 黄欣.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9]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J]. 王振营,王晓鸣. 植物保护, 2019(01)
  • [10]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 潘洪生,姜玉英,王佩玲,刘建,陆宴辉. 植物保护, 2018(05)

标签:;  ;  ;  ;  ;  

新疆棉铃虫危害规律及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