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阵发性房颤心电图分析

恶性肿瘤患者阵发性房颤心电图分析

一、恶性肿瘤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心电图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鸿远,钟国强,李霖,李金轶[1](2022)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老年NVAF患者532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按有无长RR间期分为长RR间期组(399例)和非长RR间期组(133例)。分析两组的心室率、心律失常、左室功能等,并比较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CPVI)治疗前后心率、房颤转复等情况。结果长RR间期组睡眠期间平均、最慢及最快心室率均高于非睡眠期间,长RR间期阵次显着低于非睡眠期间(P <0.05)。长RR间期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非长RR间期组,房性早搏、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非长RR间期组(P <0.05)。相较于RR间期2.0~3.0 s者,RR间期> 3.0 s者的二度房室阻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发生率更低,短暂性心室停搏发生率更高(P <0.05)。行CPVI后患者平均及最快心室率降低,最慢心室率加快,长RR间期消失(P <0.05)。结论老年NVAF合并长RR间期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房性早搏、心室率加快。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为这类患者的CPVI治疗提供参考。

刘玉洁,徐晤[2](2021)在《依那普利叶酸片补充干预对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叶酸片对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升高的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Hcy升高的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6例,分别接受氨氯地平、依那普利或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12个月后评定疗效。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Hcy、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房功能指数(left atrial function index,LAFI)、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舒张期总应变(global diastolic strain,Sg)、收缩期应变率(systolic strain rate,SRs)、舒张期应变率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 of time to peak global diastolic strain rate,TPSRgSD)、收缩期应变率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 of time to peak of systolic strain rate,TPSRs-SD)等水平。结果 108例患者中有106例完成本次研究。氨氯地平、依那普利或依那普利叶酸治疗后,3组患者房颤月平均发作次数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依那普利叶酸组补充干预效果更佳。与氨氯地平组相比,依那普利组及依那普利叶酸组患者LAD、NT-proBNP水平明显下降(P<0.01)。依那普利叶酸组患者的Hcy、LAVI、TPSRg-SD、TPSRs-SD指标小于依那普利组及氨氯地平组,而LAFI及Sg、SRs大于依那普利组及氨氯地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无心功能障碍、中风或死亡患者。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可减少Hcy升高的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房颤发作频率,可能与其抑制心房重塑的机制有关。

苗旺[3](2021)在《AI指导下高功率短时程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功率短时程(HPSD)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例,第一组采用高功率短时程消融模式,第二组采用常规功率消融模式,高功率组消融功率45W,常规功率组消融功率35W,相同AI值指导消融(前壁480、底部450、顶部400、后壁380)。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隔离(PVI),必要时线性消融、前庭或瓣环邻近区域碎裂电位消融或基质消融,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消融时间、消融点数、肺静脉隔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高功率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227.4±39.0)vs(237.8±44.0)min,P<0.001],消融时间明显缩短[(1330.7±337.9)vs(1678.5±335.9)s,P<0.001];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高功率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238.8±21.3)vs(259.0±37.7)min,P<0.001],频消融时间明显缩短[(1679.7±310.1)vs(2267.2±549.5)s,P<0.001],两组消融点数、肺静脉隔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1)高功率短时程消融较常规功率消融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消融时间。(2)高功率短时程消融较常规功率消融不增加手术并发症。(3)高功率短时程消融较常规功率消融不影响手术成功率。

杨倩[4](2021)在《非瓣膜性房颤的中医证素分布及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病例回顾性研究,探讨非瓣膜性房颤的中医证素分布,并分析中医证素积分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从而为非瓣膜性房颤的中医证治研究及防治血栓栓塞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ESC/EACT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中房颤的常见症状以及《证素辨证学》中的症状及证素设计信息量表,对其入院记录中的四诊信息和检验结果中的凝血指标进行整理,利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以证素积分≥20分确定该证素,对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进行分析提取。利用SPSS25.0软件对中医证素积分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1.共纳入140例第一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证素分布如下:(1)本病共涉及病位证素7个,频数和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是心(77,55.0%)、肺(53,37.9%)、脾(33,23.6%)、肾(24,17.1%)、肝(9,6.4%)、胃(2,1.4%)、经络(2,1.4%)。以病位证素心、肺为主。(2)本病共涉及病性证素13个,频数和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是气虚(96,68.6%)、痰(66,47.1%)、阳虚(63,45.0%)、阴虚(60,42.9%)、血虚(58,41.4%)、湿(31,22.1%)、水停(25,17.9%)、血瘀(18,12.9%)、饮(15,10.7%)、气滞(9,6.4%)、热(5,3.6%)、阳亢(4,2.9%)、寒(1,0.7%)。其中虚性证素以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为主。实性证素以痰、湿、水停、血瘀、饮、气滞为主。(3)对患者的病性证素进行组合,共涉及到8种组合形式,频数和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是单证素(30,21.4%)、三证素组合(30,21.4%)、二证素组合(24,17.1%)、四证素组合(16,18,6%)、五证素组合(14,10.0%)、六证素组合(6,4.2%)、七证素组合(5,3.6%)、八证素组合(5,3.6%)。以单证素、三证素组合为主。(4)对患者的虚实病性证素进行组合,共涉及到3种组合形式,频数和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是虚实夹杂证组合(81,57.9%)、虚证组合(43,30.7%)、实证组合(16,11.4%)。以虚实夹杂证为主。2.选取出现频率大于10%的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阳虚、血虚、痰、阴虚、血瘀、湿、水停证素,对其进行积分统计。将病性证素积分与凝血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1)阳虚、湿的证素积分与凝血指标PT呈正相关(p<0.05),且湿的证素积分与APTT相关性显着(p<0.01)。(2)阳虚、阴虚的证素积分与凝血指标APTT呈正相关(p<0.05)。(3)血虚的证素积分与凝血指标FIB、D-D、FDP呈正相关(p<0.05),且血虚的证素积分与FIB相关性显着(p<0.01)。结语1.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病位主要在心,肺、脾、肾、肝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虚性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实性病性证素主要有痰、湿、水停、血瘀、饮、气滞。2.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多为单证素、三证素组合,其中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饮、水湿、血瘀为标。3.非瓣膜性房颤的病性证素积分与凝血功能具有相关性。且APTT、PT、FIB、D-D、FDP水平与部分证素积分呈正相关。凝血指标水平的高低可能预示着病理因素的严重程度。

刘慧妍[5](2021)在《基于迁移学习的个性化房颤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率不齐之一,可引发中风、心房血栓、心力衰竭及卒中等并发症。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对心脏疾病抵抗力逐渐降低,导致房颤患病率增加,成为老年人乃至成年人经常发生的疾病。因此,准确检测房颤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而房颤心电信号的数字特征不明确,且不同患者之间的心电信号在形态学和时域特征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将使用部分患者数据训练的房颤检测算法应用于新的患者时,其正确率可能大幅度下降,使得个性化房颤检测成为具有挑战性的难题。现有房颤检测算法往往忽略患者之间的差异性,且在准确率和泛化能力上均存在提高的空间。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熵和迁移学习的个性化房颤自动识别算法。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法和融合熵的高性能房颤检测算法。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将心率变异性信号分解为一组本征模函数,以得到原始信号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频率;从本征模函数中提取五种信息熵,获得局部空间和频域空间内心率变异性信号的特征,分别为近似熵、样本熵、模糊熵、能量熵及排列熵;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房颤检测。在公开数据库MIT-BIH-AF、MIT-BIH-NSR和MIT-BIH-Arr上验证该算法,其中在MIT-BIH-AF上取得最佳结果为灵敏度为99.01%,特异性为98.77%,准确率为98.37%。与现有房颤检测算法相比性能均有所提升,验证了该算法检测房颤的有效性。(2)为解决不同患者之间心电信号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个性化房颤检测算法。在融合熵特征的基础上为削弱受试者与其他患者之间的分布差异,引入联合分布适配法。首先,将利用融合熵算法提取的特征映射到再生核希尔伯特空间,然后利用最大均值差异衡量受试者与其他患者数据分布之间的距离,先后适配边缘概率和条件概率获得最佳特征子空间,最后利用在不同患者群体训练好的K近邻分类器应用至受试者取得分类结果。在MIT-BIH-AF数据库上,个性化检测房颤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8.69%,98.47%,97.65%。为进一步验证联合分布适配法在个性化房颤识别的有效性,分别与主成分分析法及迁移成分分析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联合分布适配可以有效减少不同患者之间的分布差异,从而实现个性化房颤检测。

张杰[6](2021)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单中心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其最主要的危害是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卒中高血栓栓塞风险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但目前研究显示真实世界的抗凝治疗与指南推荐仍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抗凝治疗不足、不合理的情况。云南地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目前尚不清楚,缺乏云南地区房颤抗凝治疗的真实数据。[目的]调查云南部分地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并分析影响抗凝治疗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9例CHA2DS2-VASc评分≥2分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收集患者住院时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药物及手术治疗情况、抗凝治疗、服药依从性评分等信息。分别于出院后3个月、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者是否继续抗凝并收集患者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收集卒中、出血事件、再住院和死亡等信息,并分析影响抗凝治疗的因素。[结果]1.入选的199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随访3月时5例患者失访,6月时7例患者失访,累计失访13例,总失访率6.5%。2.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基线资料:患者平均年龄67.65±9.63岁,平均住院天数为8.9±4.0天,其中58.3%(116/199)为男性,59.8%(119/199)为持续性房颤。主要合并疾病为:高血压75.9%(151/199)、心力衰竭52.8%(105/199)、糖尿病 25.1%(50/199)、冠心病 25.6%(51/199)、脑卒中 22.6%(45/199)。3.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比例:住院前抗凝比例为30.1%(61/199),出院时抗凝比例为82.4%(164/199),未抗凝比例17.6%(35/199),其中单一抗血小板治疗11.1%(22/199)。出院3月后失访5例,死亡6例,随访的188例患者中继续抗凝的比例为67.0%(126/188),未抗凝比例33.0%(62/188),其中单一抗血小板治疗12.8%(24/188)。出院6月后累计失访13例,死亡17例,随访的169例患者中继续抗凝的比例为47.3%(80/169),未抗凝比例为52.7%(89/169),其中单一抗血小板治疗为 17.2%(29/169)。4.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情况:出院时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中81.7%(134/164)使用 NOAC[利伐沙班 64.9%(87/134)、达比加群 35.1%(47/134)],18.3%(30/164)使用华法林。其中利伐沙班使用剂量由低到高依次为:2.3%(2/87)为 2.5mg/天、1.1%(1/87)为 5mg/天、37.9%(33/87)为10mg/天、44.8%(39/87)为15mg/天、13.9%(12/87)为20mg/天;达比加群使用剂量由低到高依次为:6.4%(3/47)为110mg/天、76.6%(36/47)为 220mg/天、17.0%(8/47)为 300mg/天;使用华法林的患者中仅23.3%(7/30)INR达标。出院3月后使用抗凝药物患者中,79.4%(100/126)使用NOAC[利伐沙班63%(63/100)、达比加群 37%(37/100)],20.6%(26/126)使用华法林。出院6月后使用抗凝药物患者中,76.3%(61/80)使用NOAC[利伐沙班68.9%(42/61)、达比加群 31.1%(19/61)],23.7%(19/80)使用华法林。5.在平均6个月的随访中,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死亡、卒中、出血及再住院情况:17例患者死亡[9.1%(17/186)],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41.2%(7/17)]、死因不详[29.4%(5/17)]、缺血性脑卒中[17.6%(3/17)]、恶性肿瘤[11.8%(2/17)]。6例患者发生脑卒中[3.2%(6/186)],其中5例为脑梗死,1例为脑出血,且2例患者因脑卒中致残。6例脑卒中患者具体情况如下:3例患者出院后停用抗凝药后发生脑梗死,1例出院后2天发生脑梗死(服用利伐沙班15mg/天),1例服药过程中出现脑梗死(服用达比加群110mg/天),脑出血患者长期服用利伐沙班15mg/天。26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15.1%(26/186)],其中1例为脑出血,10例为黑便(5例因该原因住院)、6例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5例为牙龈出血、1例为术后伤口出血、1例为结膜出血、1例为鼻出血、1例为血尿。44例患者再住院[23.7%(44/186)],其中10例患者住院两次以上。住院原因由高到低为心力衰竭[38.7%(17/44)]、房颤[18.2%(8/44)]、脑卒中[13.6%(6/44)]、消化道出血[11.4%(5/44)]、冠脉疾病[6.8%(3/44)]、呼吸道感染[4.5%(2/44)]、外科手术[4.5%(2/44)]、肾脏疾病[2.3%(1/44)]。6.抗凝组和非抗凝组的临床特征比较:出院时,与非抗凝组相比,抗凝组房颤消融术(34.1%vs.8.6%,P=0.003)、脑卒中病史(25.6%vs.8.6%,P=0.029)比例较高,且服药依从性评分高(6.32±1.36分vs.5.54±1.12分,P=0.002),而PCI 术(13.4%vs.40.0%,P<0.001)、抗血小板治疗(12.8%vs.62.9%,P<0.001)比例较低。出院3月后,与非抗凝组比较,抗凝组消融术(36.5%vs.20.9%,P=0.031)比例较高且服药依从性评分高(6.62±1.10分vs.5.27±1.46分,P<0.001),而冠心病(20.6%vs.35.5%,P=0.028)、PCI 术后(15.1%vs.27.4%,P=0.043)、抗血小板治疗(11.1%vs.43.5%,P<0.001)比例较低。出院6月后,与非抗凝组相比,抗凝治疗组左心耳封堵术(3.8%vs.23.6%,P<0.001)、抗血小板治疗(15.0%vs.29.2%,P=0.027)比例较低,而服药依从性评分较高(6.78±1.12 分 vs.5.91±1.32 分,P<0.001)。7.影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出院时,既往脑卒中病史(OR=7.081,95%CI 1.157~43.326,P=0.034)是患者抗凝治疗的预测因素,而 PCI 术(OR=0.067,95%CI 0.006~0.735,P=0.027)、抗血小板治疗(OR=0.074,95%CI 0.018~0.309,P<0.001)、服药依从性低(OR=0.049,95%CI 0.007~0.36,P=0.003)是患者不抗凝治疗的预测因素。出院3月后,抗血小板治疗(OR=0.097,95%CI 0.027~0.354,P<0.001)、服药依从性低(OR=0.037,95%CI 0.01~0.137,P<0.001)是患者不抗凝的预测因素。出院 6 月后,CHA2DS2-VASc 评分高(OR=1.742,95%CI 1.122~2.706,P=0.013)是患者抗凝治疗的预测因素,左心耳封堵术(OR=0.081,95%CI 0.019~0.336,P=0.001)、抗血小板治疗(OR=0.227,95%CI 0.08~0.641,P=0.005)、服药依从性中等(OR=0.28,95%CI 0.107~0.731,P=0.009)、低(OR=0.131,95%CI 0.044~0.384,P<0.001)是患者不抗凝的预测因素。8.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不抗凝的主要原因:出院时,PCI术后[28.6%(10/35)]、患者相对禁忌[17.1%(6/35)]、患者拒绝[11.4%(4/35)]、起搏器术后[14.3%(5/35)]、房颤导管消融术后[8.6%(3/35)]、医生未开处方[11.4%(4/35)]、抗血小板治疗[8.6%(3/35)]是患者不抗凝的主要原因。出院3月及6月后,抗血小板治疗[25.5%(16/62)、31.5%(28/89)]、房颤导管消融术后[16.1%(10/62)、20.2%(18/89)]、依从性差[19.4%(12/62)、15.7%(14/89)]、出血担忧、发生出血事件、药物价格贵、购药不便和对病情不了解是患者不抗凝的主要原因。[结论]1.云南省部分地区卒中高风险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出院时抗凝治疗比例较高,出院后抗凝比例下降明显,出院6月后抗凝治疗比例不足一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使用比例高于华法林,但坚持性不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使用剂量未完全达到指南推荐剂量。研究结果提示云南省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存在抗凝不足、不合理的情况,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距,亟需改善抗凝治疗现状。2.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抗凝治疗的主要原因为抗血小板治疗、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依从性差、发生出血事件、出血担忧、药物价格贵、购药不便、对病情不了解和医生未开处方。PCI术、抗血小板治疗、服药依从性低是患者不抗凝治疗的预测因素。3.通过加强对临床医师房颤抗凝相关指南的培训,以及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宣教、管理,以提高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另外,卫生管理部门、医保部门和政府应加大投入,以改善云南省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

任艳霞[7](2021)在《高血压房颤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高血压患者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高血压患者286名,根据患者有无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分为高血压伴房颤组(HTN+AF组,n=135例)和高血压不伴房颤组(HTN组,n=151例)。另外纳入同期就诊,年龄、性别匹配的120例正常对照组。使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实验室资料、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指标差异;以28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有无合并房颤作为因变量,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评估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另外根据患者的房颤类型,将135例高血压伴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n=61例)和持续性房颤组(n=74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差异,进一步评估阵发性房颤患者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1)HTN+AF组的心脏结构指标(LAD、LVDs、LVDd、RVD)、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BNP、动态心电图指标(24小时总心搏数、平均心率、最快心率)大于HTN组和正常对照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EF、LVFS)小于其他两组(P<0.05)。HTN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心脏结构及功能相关指标,在IVST、LVPWT、LAD、MPAP、三尖瓣反流方面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以28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吸烟[OR=3.728,95%CI:(1.278,10.872),P=0.016]、LAD[OR=1.194,95%CI:(1.065,1.338),P=0.002]、RVD[OR=1.161,95%CI:(1.055,1.277),P=0.002]、BNP[OR=9.146,95%CI:(3.169,26.398),P=0.000]、24小时总心搏数[OR=1.000,95%CI:(1.000,1.000),P=0.002]、平均心率[OR=1.109,95%CI:(1.002,1.226),P=0.045]、最快心率[OR=1.067,95%CI:(1.032,1.103),P=0.000]是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可能危险因素(P<0.05)。(3)高血压伴持续性房颤患者的LAD、LVDs、LVDd、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MPAP、总心搏数、平均心率、最快心率大于阵发性房颤组,LVEF、LVFS低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LAD增大[OR=1.163,95%CI:(1.032,1.311),P=0.013]、三尖瓣反流增加[OR=7.152,95%CI:(1.329,38.498),P=0.022]是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1)左房内径增大是高血压患者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右室内径增大、BNP升高可能是高血压患者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3)心率增快可能参与了高血压患者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的形成。(4)高血压房颤患者的二尖瓣、三尖瓣反流更明显。

郑艳芳[8](2021)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伴随着社会人口结构改变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增加,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发生率也显着增长。目前高血压(hypertension,HTN)是引发全球AF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和病因。AF是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高血压群体中最易先发生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未经干预的情况下发展为持续性房颤,进而永久性房颤的发生,因此着重识别PAF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研究未详细阐述PAF合并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PH)的影响因素分析。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研究,探索相关影响因素对高血压群体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有利于尽早识别高血压患者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进而防治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及后续带来相应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及社会负担。方法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2020年10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筛查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确诊为阵发性房颤,分为高血压病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组,对各组一般基线资料、检验指标、心脏彩超指标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和百分比表示,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满足正态性检验,以χ±s表示,统计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检验,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统计方法为非参数检验;对影响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因素回归分析,建立预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图,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在年龄(age)、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肌酐(creatinine,SCr)、尿酸(uric acid,UA)、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室后壁厚度(thickness of 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LVPW)、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14项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OR=1.103,95%CI:1.069-1.137)、尿酸(OR=1.004,95%CI:1.001-1.008)、左房内径(OR=1.221,95%CI:1.144-1.303)、室间隔厚度(OR=1.551,95%CI:1.209-1.990)增高是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不利的影响因素。左室收缩末期内径(OR=0.893,95%CI:0.801-0.995)、左室射血分数(OR=0.843,95%CI:0.780-0.910)、低密度脂蛋白(OR=0.580,95%CI:0.369-0.912)增高是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有利的影响因素。预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ROC曲线中,左房内径、年龄、室间隔厚度、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尿酸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95%CI:0.788-0.833)、0.810(95%CI:0.763-0.857)、0.662(95%CI:0.603-0.721)、0.649(95%CI:0.590-0.707)、0.573(95%CI:0.512-0.635)。通过选取ROC曲线下面积>0.7的因子,再次构建联合预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ROC曲线,可得联合因子曲线下面积为0.887(95%CI:0.848-0.925)。当年龄大于59岁及左房内径大于40 mm预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最佳。最后,比较不同高血压级别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1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9.67%,2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2.08%,3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0.43%,三组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年龄、尿酸、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增高是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不利的影响因素。2.当年龄大于59岁及左房内径大于40 mm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有一定的预测价值。3.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陈东学[9](2021)在《体力活动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心房颤动是临床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可导致心力衰竭,卒中及血栓栓塞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房颤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危险因素,还可能与运动过少或过多有关。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体力活动水平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分析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房颤的防治、整体有效管理以及大众群体的运动建议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心房颤动患者184例作为房颤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窦性心律患者171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国际体力活动问卷[1](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设计适合本研究的体力活动问卷,回顾调查房颤组未发生房颤前及对照组日常生活中详细体力活动内容。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是当前世界上普遍应用的适合成年人体力活动水平测量的问卷之一,经我国验证具有满意的效度与信度。同时本研究采用“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Energy,METs)”将体力活动内容量化。问卷内容具体包含:详细询问未发生房颤前,过去每周从事的体力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频率、活动强度、活动时长。然后汇总各项体力活动内容,遵循IPAQ体力活动量的计算方法以及数据清理原则,同时结合《体力活动概要》[2]中METs量表,对问卷调查中的日常体力活动进行计算量化,最后参照IPAQ的分组标准将个体体力活动水平进行分组。依据科室慢性心血管病康复随访系统及医院病例管理系统,收集房颤组及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体力活动水平与房颤发生的关系;分析不同体力活动水平房颤组的各项临床资料的差异性;分析体力活动水平与左心房前后径的关系以及不同房颤类型患者的组间体力活动水平及临床资料的差异性。结果(1)体力活动水平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房颤组中高体力活动水平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8(42.4%)vs 21(12.3%),P<0.001],对发生房颤的因素应用逻辑回归法进行分析,发现体力活动水平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OR=2.387,P=0.017),高体力活动水平人群发生房颤的风险是低体力活动水平的2.387倍,而中体力活动水平人群发生房颤的风险相对低体力活动人群发生房颤的风险无统计学意义(P=0.790)。同时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前后径大小也是房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并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体力活动可明显影响左心房前后径,提示体力活动水平与左心房前后径大小呈正关联(B=2.059,P<0.001)。(2)分析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体力活动水平的组间差异,发现两者与体力活动水平有关。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既往高体力活动水平所占比例为57.1%,较阵发性房颤所占比例(37%)高,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大于阵发性房颤患者[41(37,43)mm vs 35(32,40)mm,P<0.001]。(3)将房颤研究组按照体力活动水平分组,发现高体力活动水平组左心房前后径为41(33,43)mm,中体力活动水平组左心房前后径为35(32,40)mm,高体力活动水平组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大于中体力活动水平组,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低体力活动水平组左心房前后径为35(33,38)mm,但与中体力活动水平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发现高体力活动水平组持续性房颤所占比例较中体力活动组高[28(35.9%)vs8(14.8%)],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体力活动水平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水平高者更容易引起房颤的发生;2.体力活动水平与房颤类型有关,高体力活动水平是持续性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3.体力活动水平与左心房前后径存在明显的正关联,推测体力活动水平可能通过影响左心房的前后径,从而诱发房颤。

池程伟[10](2021)在《单极电图标测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肺静脉隔离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透壁损伤是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的关键。在房颤射频消融术过程中如何判断每一点达到透壁损伤以及在肺静脉隔离完之后找到传导缝隙是目前的难点。已有研究报道消融后单极电图改变与透壁损伤有关。然而,对于消融后肺静脉口周围单极电图图形如何变化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消融前后肺静脉不同连续环形区域单极电图图形变化,并评价单极电图指导肺静脉隔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期间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手术采用逐点连续射频消融,单极电图图形由消融导管记录。将双侧肺静脉口周围连续环形区域分为6个部位,各个部位随机选取2点比较并单极电图消融前后图形的变化。在窦性心律进行记录和消融,在肺静脉隔离完成后,通过单极电图电位变化识别传导缝隙。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随访。结果:共有61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术中均完成肺静脉隔离。共分析1489个射频消融点消融前后单极电图的图形变化。所有记录到的单极电图均为完全正向成分。同一区域消融后的单极电图图形大多相似。消融后的单极电图图形变化分为三型:R、RR’和M,M型主要出现在左侧环形区域前上部(52%)、左侧环形区域顶部(48%)和右侧环形区域后下部(51%),非M型(R型和RR’型)主要发生在左侧环形区域的底部(94%)、右侧环形区域顶部(84%)及右侧环形区域前下部(83%)。对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2±7个月后,48例(7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结论:消融前后消融部位所记录的单极电图改变是评价消融点否达到透壁损伤的重要方法,指导房颤导管消融治疗。

二、恶性肿瘤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心电图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性肿瘤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心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排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长RR间期组动态心电图表现
    2.2 两组临床资料及动态心电图表现比较
    2.3 两组实验室指标及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情况比较
3.0 s患者动态心电图特点比较'>2.4 RR间期2.0~3.0 s、>3.0 s患者动态心电图特点比较
    2.5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效果
3 讨论

(2)依那普利叶酸片补充干预对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
    1.3 血液标本采集及测定
    1.4 心脏超声
    1.5 疗效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
    2.2房颤发作情况比较
    2.3 血浆Hcy、NT-proBNP水平比较
    2.4 心脏超声结果比较
    2.5 Hcy浓度与月平均发作次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
    2.6 Hcy对H型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是否发展为持续性房颤的诊断价值评估
3 讨论

(3)AI指导下高功率短时程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收集
        1.1.2 入选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研究分组
        1.1.5 一般资料收集
    1.2.研究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器械和药物
        1.2.3 手术方法
        1.2.4 观察指标
        1.2.5 术后用药
        1.2.6 随访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两组患者射频消融相关指标比较
        2.2.1 手术时间
        2.2.2 消融时间
        2.2.3 消融点数
        2.2.4 肺静脉隔离率
    2.3.两组患者并发症方面的比较
    2.4.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随访指标比较
3 讨论
    3.1.房颤的危害
    3.2.房颤的治疗与导管消融
        3.2.1 房颤的抗凝治疗
        3.2.2 房颤的药物治疗
        3.2.3 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与肺静脉隔离
    3.3.消融指数与高功率短时程消融
        3.3.1 消融指数
        3.3.2 高功率短时程射频消融
    3.4.HPSD消融模式的临床结局
    3.5.HPSD消融模式的并发症
    3.6.HPSD消融模式的成功率与随访
    3.7.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功率短时程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经验与困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非瓣膜性房颤的中医证素分布及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房颤的研究
        1 房颤的分类及特点
        2 房颤的诊断与监测方法
        3 房颤的常用治疗方法
        4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房颤的研究
        1 房颤的中医病名
        2 房颤的病因病机
        3 房颤的中医证型
        4 房颤的中医证素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统计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
        2 合并疾病
        3 证素分布特征
        4 中医证素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
    讨论
        1 基本资料分析
        2 非瓣膜性房颤的中医证素分析
        3 中医证素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4 不足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临床资料调查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迁移学习的个性化房颤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房颤检测研究现状
    1.3 房颤检测算法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心电图及房颤特征
        2.1.1 心电图简介
        2.1.2 房颤产生机理及信号特征
    2.2 熵的发展与经验模态分解
        2.2.1 熵的发展
        2.2.2 经验模态分解法
    2.3 迁移学习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融合熵的房颤检测
    3.1 引言
    3.2 基于融合熵房颤信号的检测
        3.2.1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心率变异性信号分解
        3.2.2 基于融合熵的算法框架
        3.2.3 房颤检测的实现
    3.3 算法验证和结果分析
        3.3.1 实验数据
        3.3.2 评估指标
        3.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迁移学习的个性化房颤检测
    4.1 引言
    4.2 联合分布适配的基本框架
    4.3 基于迁移学习的个性化房颤检测算法
        4.3.1 边缘分布适应
        4.3.2 条件分布适应
        4.3.3 联合分布适配
    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单中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白细胞介素6在心房颤动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高血压房颤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2 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分组
        2.2.2 资料收集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总体样本描述
    3.2 三组研究对象资料分析
        3.2.1 一般资料分析
        3.2.2 血常规、生化、凝血资料分析
        3.2.3 心脏结构、功能相关指标分析
        3.2.4 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3.2.5 超声心动图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2.6 LAD与心脏结构、功能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2.7 RVD与心脏结构、功能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3 不同类型房颤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
        3.3.1 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3.3.2 阵发性房颤患者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影响因素分析
        3.3.3 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的ROC曲线
第四章 讨论
    4.1 高血压参与心房颤动的形成机制
    4.2 高血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
    4.3 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4.4 不同类型房颤对心脏的影响差异及危险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
综述 高血压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房颤动和高血压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9)体力活动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常见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体力活动水平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
    3.3 与左心房大小相关因素分析
    3.4 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3.5 不同房颤类型间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3.6 房颤组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的职业分布
讨论
    4.1 体力活动水平与心房颤动
    4.2 体力活动水平与左心房前后径
    4.3 体力活动量与房颤发生风险
    4.4 体力活动诱发心房颤动发生的可能机制
局限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运动与心房颤动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单极电图标测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资料收集
        1.2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
        2.2 术后管理及随访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临床结果
    2、消融前后单极电图图形变化
    3、肺静脉传导缝隙的识别
    4、房颤导管消融后随访结果
讨论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本文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单极电图应用的经典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恶性肿瘤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心电图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效果[J]. 徐鸿远,钟国强,李霖,李金轶.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2(01)
  • [2]依那普利叶酸片补充干预对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的影响[J]. 刘玉洁,徐晤.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07)
  • [3]AI指导下高功率短时程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D]. 苗旺.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非瓣膜性房颤的中医证素分布及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杨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基于迁移学习的个性化房颤检测[D]. 刘慧妍. 河北大学, 2021(09)
  • [6]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单中心分析[D]. 张杰.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7]高血压房颤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D]. 任艳霞. 兰州大学, 2021(12)
  • [8]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影响因素分析[D]. 郑艳芳.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9]体力活动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分析[D]. 陈东学.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单极电图标测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D]. 池程伟.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恶性肿瘤患者阵发性房颤心电图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