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短篇小说《穷谈》和《聊斋志异》

日本短篇小说《穷谈》和《聊斋志异》

一、日本短篇小说《清贫谭》与《聊斋志异》(论文文献综述)

三摄[1](2021)在《你好,蒲松龄》文中研究说明对古人来说,世界是神秘莫测甚至是匪夷所思的。他们觉得,在自己身边生活着的不只是寻摸一日三餐的人,应该还有拈花一笑的狐仙、善恶难辨的鬼怪、神出鬼没的山精……聊斋先生对此深信不疑。小档案姓名:蒲松龄(字留仙)生卒年:公元1640年—公元1715年出生地:山东省淄博市功名:秀才、岁贡生成就:《聊斋志异》备受好评,为后世志怪小说的写作开启了新境界。

徐佳佳[2](2021)在《太宰治与《聊斋志异》 ——以《清贫谭》和《竹青》为中心》文中提出太宰治(1909年-1948年)作为日本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大多以颓风的风格而闻名。但是,他在创作中期步入婚姻生活之后,也写了很多其他类型的作品,特别是改编作品。太宰治一生中有四个作品改编自中国文学,分别是《胯下之辱》(1928年)、《鱼服记》(1933年)、《清贫谭》(1941年)和《竹青》(1945年)。其中,《清贫谭》和《竹青》都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且这两部作品的出版时间间隔较短,创作手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以《清贫谭》和《竹青》这两部作品为研究对象,考察《清贫谭》和《竹青》与《聊斋志异》的受容关系,从而分析太宰治的改编风格。其次,太宰治在《清贫谭》的开头写道“我的新体制似乎也是发掘浪漫主义”,这句话看似与故事本身毫无关系,在后文中也没有任何相关信息。有部分学者将这里的浪漫主义理解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并讨论《清贫谭》和《竹青》中的浪漫主义情节。笔者认为,《清贫谭》和《竹青》中的确体现了太宰治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思想,且有现实主义倾向。但是,太宰治在《清贫谭》中所说的“我的新体制似乎也是发掘浪漫主义”中的浪漫主义并非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创作,而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浪漫主义”,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浪漫主义”。

赵海涛[3](2021)在《太宰治文学改写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写是大文豪太宰治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太宰治从中国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日本传统文学中汲取素材,以改编、改创等方式,在再现原典故事内容的同时,从情节、主题乃至思想内涵层面进行凝练与升华,从而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新文本。文学改写亦展现出太宰治迥异于已有文学创作模式的全新尝试与探索。

刘莹[4](2020)在《浅析太宰治翻案文学》文中提出太宰治,"无赖派"作家。人们对于太宰治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文学的评价各不相同。太宰治人生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颓废,既是太宰治痛苦人生的折射,又是那个特殊时代烙印在人们身上的产物。太宰治的作品包罗万象,翻案文学作品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探究太宰治文学中的翻案作品,对于进一步了解太宰治及其作品有重要意义。

杨芳靓[5](2020)在《《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文中认为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最早的青柯亭刻本刊行两年后,于江户时代随商船运往日本。《聊斋志异》传入日本初期,受到许多汉文学家的欢迎。之后经翻译家的翻译,出现了《聊斋志异》选译本和全译本,使得《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进入新阶段。日译本的出现使《聊斋志异》被更多的日本读者阅读,日本近代小说家也从《聊斋志异》中取材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间接促进了《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近年来,《聊斋志异》的日译本越来越多,之前的译本也多次再版,促进了该作品在日本更为深入地传播。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序论部分主要由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创新点、今后的课题组成。第一章,对《聊斋志异》传入日本的途径及其在日本的初期传播进行考察,分析该小说在日本传播的条件及特点。《聊斋志异》在江户时代随商船运往日本后,很受读者欢迎。但那时的阅读范围仅限于懂汉语的日本人之间。当时在日本受欢迎的还有中国的志怪小说。后来,日本的汉文学家在《聊斋志异》中进行取材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江户时代的出版商及租书店、文政政策以及怪异文学的兴盛,都对《聊斋志异》在日本的初期传播起到促进作用。第二章,对《聊斋志异》在日本的翻译出版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其各个时期翻译出版的特点。《聊斋志异》的翻译在1945年以前主要以选译为主,在1945年之后出现了全译本,越来越多的翻译家及出版社开始对《聊斋志异》进行重译、再版。本部分主要对主要译者的翻译情况进行梳理,进一步分析《聊斋志异》各译本间的特点,明确译者本人对《聊斋志异》的接受情况。第三章,本部分主要对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家,在其文学创作中对《聊斋志异》取材情况展开梳理和研究。日本近代文学中取材于《聊斋志异》的作品有:《仙人》(芥川龙之介)、《竹青》(太宰治)、《画壁》(火野苇平)、《私说聊斋志异》(安冈章太郎)。这些作品从《聊斋志异》中选材,作者加入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使《聊斋志异》具有了近代意义。第四章,对《聊斋志异》在日本一般读者中的传播情况进行调查,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对日本书评网站上的读者留言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可以得知,日本读者对《聊斋志异》评价很高,接受度很高。总之,《聊斋志异》之所以在日本广为传播,主要是其故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作品中以对人类的大爱为出发点,超越国界与时空的对人类永恒主题的描写,使得该作品具有了无穷的魅力,同时该作品的传播,还与日本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的汉文学家、翻译家的努力有关,日本近代小说家从该作品取材创作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推动了《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

储奕希[6](2019)在《关于《聊斋志异》日译本中异类的特征以及主题的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聊斋志异》一直被认为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之作。不仅在中国,在汉学广泛传播的日本,早在19世纪就有可考证引自《聊斋志异》的短篇作品出现。在各版本聊斋一共多达500余篇的浩繁卷帙中,主要描写狐、鬼、妖、仙等异类的短篇占了绝大多数,而对于这些异类在《聊斋志异》的日译作品中的变化,先前国内的学者却较少涉及。历来的研究视角——如“封建批判”、“女权意识”或“清初民俗”等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固然不可忽略,但一味按照这样的阅读方法,则有可能忽略《聊斋志异》本来志怪小说的性格色彩。日本文人如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等人便更倾向于《聊斋志异》的怪谈集性质,据此创作了如《酒虫》、《清贫谭》等多篇改编作品。笔者也认为,在聊斋热潮已经过去近四十年的今天,《聊斋志异》的怪谈性质更值得我们回味。本稿开篇首先对《聊斋志异》和其作者蒲松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梳理了中国和日本对于《聊斋志异》历来的研究视角,指出因国内对日译本中“异类”的研究还较少有人涉及,所以本论文旨在对日译本中的“异类”进行探讨。通过举例,说明《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在被翻译到日译本中后,出现了场景表述、性格描写、背景由来等特征上的不一致,本论文旨在从这些“不一致”出发,探讨“异类”在日文环境下的特征与主题要素。接着笔者就中日对于“异类”特征与主题的先行研究进行搜集和整理,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角度是日译本《聊斋志异》中“异类的特征与主题”和“人与异类的关系”。随后,规范了研究材料主要为《聊斋志异》的两个日译版本和两本改编作品集,并通过参考目录,选取“狐”、“鬼”、“神”等有代表性的异类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将有关的日译作品进行划分整理,采用文本比较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第一章对《聊斋志异》日译作品中的“狐”进行了分析,得出中日在对狐狸都有“妖兽”这一共性认识之外,日本对于狐狸更有“稻荷”这一与农耕神、佛教真言宗、农耕神代表的狐狸相关联的多层次印象,并简单追溯了“稻荷”这一形象的由来,另外还指出日本对于“狐”的印象更偏向于神格化。第二章对《聊斋志异》中的“鬼”这一意向进行了探讨。日译本出现了将原文中的“鬼”译成“もののけ”或“モノ”的现象,通过语源分析得知“モノ”在日语里原指神、灵等不具物质实体的灵魂态对象,而现代语意上中日对“鬼”的认知存在着一为亡灵、一为狱卒形象的妖怪的差异。此外还分析了不同文本中“冥界”的描写,由此得知日本的往生观念是偏佛教化的。第三章写到了日译作品中出现的不同信仰体系:佛教和修验道、阴阳道,得出日本对于佛教,在除魔驱邪这一印象上和中国道教有着共性,此外修验道在山岳信仰、追求长生等方面也和道教相似,最后译本中还出现了日本独特的阴阳道,则可认为是将《聊斋志异》原文中的中国道教神仙体系导俗化、日本化的结果。在第四章中,笔者对中日《聊斋志异》文本中异类的定位、以及人与异类的关系作了一个比较分析,通过图表说明异类本身并不具有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色彩,一切都要回归于人类对异类的认知上来,另外浅析了双方民族的心理层面原因,认为在异类认知的角度上,中国式的理解偏理性,而日本式的理解更偏感性。然后阐明了“异类”代表着的“暗”文化之于现代社会主要有着提供精神滋养和培养想象力空间的意义。终章一节,笔者首先对论文的主要论证章节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随后就“异类”这一主题谈论了恐怖文化的意义,认为恐怖文化也是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体。最后强调本论文的观点,总结至今的研究结果,并明确今后的研究课题。

徐婉雪[7](2018)在《聊斋志异《黄英》篇与太宰治《清贫谈》的人物像比较》文中提出聊斋志异作为中国短篇小说的巅峰在日本文学界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日本文学名家太宰治也受其影响,创作了《竹青》与《清贫谈》等两篇短篇小说。《清贫谈》是基于《黄英》进行改编的作品。虽故事情节与出场人物基本相同,但是经过太宰治的再创作,将其改编为了与原作不同的高格调的文学作品。本篇文章则是着眼于这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异同进行分析,以试探讨解读其主题的区别的可能性。

赵亚可[8](2017)在《试论太宰治翻案小说《竹青》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竹青》》文中提出本文选取太宰治脍炙人口的翻案小说《竹青》和《聊斋志异》中的《竹青》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探明两篇作品差异的必然性。太宰治的《竹青》虽取材于蒲松龄的《竹青》,但在文章的各个方面加入了作者自己的影子和感情色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及文化背景下,这两部作品至今依然各自散发着闪耀的光芒。

宋婷[9](2016)在《安冈章太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本作家安冈章太郎是战后“第三新人”流派的领军人物。他是“第三新人”作家中勇于摆脱战后派风格束缚的第一人,也是“第三新人”中最早受到文坛认可、获得芥川文学奖的作家。20世纪50年代登上日本文坛,笔耕不辍50余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三新人”产生于日本社会由战争到战后的转折期。随着二战结束,日本社会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日本文学也从反思战争、探究人性开始转向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现实。安冈文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登上日本文坛的。本论文是关于安冈章太郎文学的整体性研究。主要采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社会历史研究等方法,结合文本解读,在厘清安冈章太郎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基础上,探索其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独特艺术手法以及深层的文学主题,旨在全面而立体地解读安冈章太郎的文学世界。论文首先从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经历三个方面探寻安冈文学的创作原点。安冈章太郎的青春期时逢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恐惧和彷徨中度过了价值观形成阶段,其作品中的诸多青年人物形象都源于他的这段青春与战争相碰撞的经历。安冈章太郎一家是战后典型的城市核心家庭,家庭模式的转变、父亲权威的丧失、母亲自主意识的萌发,导致家中矛盾重重。这样的家庭模式、人物形象和心理感受也成为安冈文学的重要素材和源泉。另外,安冈章太郎自出生以来便随父亲频繁迁居、转学,常年漂泊在外。他的这段经历使他对故乡产生疏离感,这种丧失故乡者的孤独情结和漂泊感也直接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安冈章太郎作品中的人物多是他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在二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日本人的缩影,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本论文从群体中的个体、情感交往中的个人以及人物的结局三个视角出发,分析和探讨了安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共性。由此得知:安冈笔下的人物都是学校、军队、社会等各种组织中的落伍者。他们主动掉队,以此揭露战争中受日本军国主义摆布的各种群体的畸形;在情感上,面对亲情、友情和爱情,他们渴望得到,却又恐惧与人产生亲密关系。他们在社会和群体中无法找到归属感,亦不能从情感上得到慰藉,最终都以孤独的背影定格于作品结尾处。本论文还从生理与心理描写、嗅觉描写以及文字书写等方面入手,考察了安冈代表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及其功能。安冈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是:借助人物生理描写反衬人物内心情感,达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嗅觉描写集时空纽带、人物塑造、心理映射和多重隐喻等功效于一体,形成安冈文学独特的观感艺术;恰到好处的片假名书写,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心理、外观和语言等特征,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片假名书写方式。在文学主题上,论文通过解读安冈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探寻其文学创作的深层主题——对家的思考、对社会的批判、对生死的关照。对“家”的情感历程是安冈文学最鲜明的主题之一,其背后蕴藏着安冈对“家”的情感与思考;相对于安冈章太郎文学中的日常性,针对其社会批判意识的研究一直以来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然而,安冈文学中非但不乏批判因素,其视野更是拓展到反思战争、思考种族歧视问题、批判日本现代化以及鞭挞选拔考试制度等诸多层面。对于生死以及宗教问题的思考,是安冈章太郎步入晚年后表现出的又一文学母题。以1986年为分水岭,安冈章太郎开始在作品中关注“死亡”。同时,他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和孩子所象征的“生命力”。经历生死后的安冈章太郎开始渴望心灵的重生与救赎。接受基督教洗礼是他在信仰上的重大抉择,也是其文学创作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使他的晚年作品呈现出别样的特色。安冈章太郎致力于用个人的感受和日常描写折射战后家庭、社会以及宗教等诸多问题,在看似对立的“日常”与“批判”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概言之,安冈章太郎善于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刻画战后日常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的小人物。他的这一创作特点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以及自身经历密不可分。然而“日常”仅为载体,其内部潜藏的是安冈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宗教问题的深入思考。安冈章太郎始终努力通过对日常平凡生活和小人物的描写,唤出为时代和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将个人感受和日常生活升华为时代的印记。如此生活日常性和社会批判性的叙事融合,构成了一幅魅力独具的安冈文学图景。

范文[10](2016)在《《聊斋志异》的教材化——以日本战后五十年的汉文教科书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中国清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和翻译情况,以日本战后50年的高中汉文教科书为调查对象,总结了《聊斋志异》在日本教材化的大致面貌。

二、日本短篇小说《清贫谭》与《聊斋志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短篇小说《清贫谭》与《聊斋志异》(论文提纲范文)

(1)你好,蒲松龄(论文提纲范文)

小档案
儒冠多误身
梦断科举路
教书为生计
小说是爱好
聊斋先生的茶话会
狐女的笑
《聊斋志异》风行天下
知识链接
    蒲松龄画像

(2)太宰治与《聊斋志异》 ——以《清贫谭》和《竹青》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はじめに
第1章 『聊斎志异』への接近
    1.1 『支那文学大観第12 巻』――原典
    1.2 创作背景
第2 章 翻案小説の内実
    2.1 『清贫谭』と『聊斎志异』
    2.2 『竹青』と『聊斎志异』
第3章 ロマンチシズムの真相
    3.1 太宰治の「新体制」
    3.2 リアリズム志向のロマン主义
    3.3 「ロマンチシズム」の正体
おわりに
参考资料
谢辞

(3)太宰治文学改写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太宰治对中国古典文学主题的改写与再创作
三、太宰治的改写作品与西洋文学作品的因承关系
四、太宰治的改写作品与日本传统文学作品的承袭关系
五、结语

(4)浅析太宰治翻案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太宰治的一生
二、太宰治与翻案文学
三、太宰治的翻案文学
    (一)太宰治对日本传统文学的翻案
    (二)太宰治对西洋文学的翻案
    (三)太宰治对中国文学的翻案

(5)《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はじめに
    一、研究动机と意义
    二、先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における斩新さと今後の课题
第一章 『聊斎志异』の诞生と日本に伝えられる経纬
    第一节『聊斎志异』の日本に伝えられる背景
    第二节汉文学者における『聊斎志异』の受容
第二章 日本における『聊斎志异』の翻訳と出版
    第一节1945 年以前の『聊斎志异』の翻訳と出版
    第二节1945 年以降の『聊斎志异』の翻訳と出版
第三章 『聊斎志异』を巡るその翻案について
    第一节『仙人』?『竹青』?『画壁』の翻案
    第二节『聊斎志异』についての解読
第四章 日本の一般読者はどう『聊斎志异』を読むのか
    第一节『聊斎志异』についてのアンケート调査
    第二节インターネットのレビューにおける『聊斎志异』の评価
结论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付録
在学期间の研究成果
谢辞

(6)关于《聊斋志异》日译本中异类的特征以及主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はじめに
    一 『聊斋志异』研究の从来の视点
    二 本论の研究视点と研究目的
    三「异类」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四 本论が采用する『聊斋志异』の訳本
第一章 怪异の颜——狐に对するイメ一ジと狐の神格化
    第一节 狐の「婬獣」のイメ一ジ
        一 中国古书の记载
        二 玉藻前と妲己
    第二节 稻荷と狐慧依のモチ一フ
        一 重层的な稲荷信仰
        二 狐慈依から见る狐の神格化
第二章 幽冥の颜——「鬼」に对する认职と仏教的他界观
    第一节「鬼」の「狱卒」のイメ一ジ
    第二节 アニミズム的な意味を持っ「モノノケ」
    第三节 他界观から见る*教的そチ一フ
第三章 神仏の颜—日本语訳における信仰轴の多样性
    第一节 仏教的な特徵—怨霊と镇魂
        一 怨霊信仰
        二 たましずめ
    第二节 日本的な宗教そチ一フ——修验道と阴阳道
        一 山岳信仰と修验道
        二 阴阳师と阴阳道
第四章 「异类」と人间の关系
    第一节 日本语訳における异类の构造と分析
    第二节 异类が代表する「闇」の文化と现代社会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谢辞

(7)聊斋志异《黄英》篇与太宰治《清贫谈》的人物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英》中的马子才与《清贫谈》中的马山才之助
    1. 登场场面的不同
    2. 人物本质的不同
二、《黄英》中的陶氏姐弟与《清贫谈》的姐弟
    1.《黄英》中的陶生与《清贫谈》中的陶本三郎
    2.《黄英》中的黄英与《清贫谈》中的黄英

(8)试论太宰治翻案小说《竹青》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竹青》(论文提纲范文)

0.绪论
1.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 太宰治与《竹青》
3. 翻案小说《竹青》与原作的差异
4. 从翻案小说《竹青》看太宰治的人物形象
5. 结语

(9)安冈章太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章
    1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2 研究历史与现状
    3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1章“第三新人”及安冈章太郎
    1.1 日本的战后文学及“第三新人”
    1.2“第三新人”旗手安冈章太郎
第2章 安冈文学创作探源
    2.1 青春与战争的碰撞
    2.2 战后城市核心家庭的到来
    2.3 丧失故乡者的孤独根性
第3章 安冈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3.1 群体中的落伍者
    3.2 情感中的矛盾者
    3.3 永远的孤独者
第4章 安冈独特的艺术手法
    4.1 生理与心理的转换
    4.2 嗅觉描写的隐喻功能
    4.3 匠心独具的片假名书写
第5章 安冈文学中的“家”
    5.1 对“家”的厌恶感——初期自传体小说
    5.2 对“家”的纠结之情——《海边的光景》
    5.3“家”中矛盾冲突的激化——《落幕之后》
    5.4“归巢”情结——《奔跑吧,马儿》
    5.5“寻根”之路——《流离谭》
第6章 安冈文学中的批判意识
    6.1 对战争的批判
    6.2 对种族歧视的思考
    6.3 对选拔考试制度的鞭挞
    6.4 对日本现代化的反思
第7章 安冈晚期作品中的生死观
    7.1 直面死亡
    7.2 憧憬新生
    7.3 心灵重生
终章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日本短篇小说《清贫谭》与《聊斋志异》(论文参考文献)

  • [1]你好,蒲松龄[J]. 三摄. 红蜻蜓, 2021(36)
  • [2]太宰治与《聊斋志异》 ——以《清贫谭》和《竹青》为中心[D]. 徐佳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太宰治文学改写论[J]. 赵海涛. 唐山学院学报, 2021(02)
  • [4]浅析太宰治翻案文学[J]. 刘莹.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12)
  • [5]《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D]. 杨芳靓.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关于《聊斋志异》日译本中异类的特征以及主题的研究[D]. 储奕希.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聊斋志异《黄英》篇与太宰治《清贫谈》的人物像比较[J]. 徐婉雪. 青年文学家, 2018(12)
  • [8]试论太宰治翻案小说《竹青》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竹青》[J]. 赵亚可. 外语教育研究, 2017(04)
  • [9]安冈章太郎文学研究[D]. 宋婷. 吉林大学, 2016(03)
  • [10]《聊斋志异》的教材化——以日本战后五十年的汉文教科书为例[J]. 范文.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16(02)

标签:;  ;  ;  ;  ;  

日本短篇小说《穷谈》和《聊斋志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