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晶石的变形特征

重晶石的变形特征

一、重晶石的形变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赫英状,易浩,李斐,路飞飞,刘强,项楠,严圣东,严思明[1](2021)在《水溶性树脂固井工作液体系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油气田开发中高压油气、后期压裂、储气库周期性压力变化等带来的层间流体窜流、井口带压问题,以水溶性树脂(S-HR)与胺类中温固化剂(CA-1)为胶凝材料,制得适用于中低温的树脂固井工作液体系。对该体系的工程性能、防窜性能、力学性能、耐温性、树脂固化动力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加重剂重晶石和悬浮剂微硅的加量,该树脂体系密度在1.20~1.90 g/cm3可调,流动性能良好;60~90℃时,稠化时间在60~410 min可调;模拟顶替效率91.5%时,树脂固化体的胶结强度为3.01 MPa,窜流突破压力大于12 MPa,远高于相近顶替效率下的常规水泥石;树脂固化体在90℃下常压养护24 h的抗压强度为53.2 MPa,六次循环交变应力加载后的弹性恢复率超过85%,优于常规水泥石;固化体的耐温性良好,热分解温度为398℃。通过非等温DSC法确定了S-HR/CA-1和S-HR/胺类高温固化剂(DCY)体系的固化动力学方程。该树脂工作液体系固井界面胶结强度高,形变恢复能力强,有利于保证固井环空固化体的长期完整性和封隔性,防止窜流的发生;固化动力学方程的建立为此类树脂工作液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图15表7参21

吴忠如,陈晓平,林忠良,曾庆友,潘世语[2](2021)在《江西武宁驼背山锑矿控矿构造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驼背山锑矿为一低温热液型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扁豆状赋存于硅化破碎内,矿源层为上寒武统地层。矿区内构造活动较强,自晋宁期经历了多阶段多期次构造运动,通过对矿区内控矿构造解析发现,矿体产状随燕山早期构造所形成的褶皱形态的变化而变化,显示了典型的受背斜构造控制的后生矿床面貌,且燕山早期构造运动所形成的硅化破碎带是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说明驼背山锑矿的形成受燕山早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明显,形成时代应为燕山早期。

周文波[3](2020)在《氟材料用酸级萤石的浮选提纯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机氟化工主要使用以酸级萤石(CaF2≥97%)为原料的氢氟酸来生产氟高分子材料、氟碳化合物和有机精细氟化工产品,产品多达数千种,目前尚无替代品,随着氟化工技术快速进步,对酸级萤石需求不断增加。萤石一般是会和石英、方解石、重晶石以及粘土等矿物伴生,必须通过浮选进行提纯,由于其不可再生的稀缺属性,被称为“与稀土类似的世界级稀缺资源”,因此对氟材料用酸级萤石的浮选提纯工艺及机理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本论文针对含粘土碳酸盐型萤石矿浮选过程中出现的微细泥质易罩盖、萤石和方解石难分离等难题,提出以酸化水玻璃作为浮选抑制剂,通过高效的浮选工艺来获得合格的酸级萤石产品,并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红外光谱分析以及溶液化学分析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同时从浮选基本理论出发,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粘度法对矿物表面水化膜进行了研究,对通过改善矿浆溶液环境,选择性地减薄或强化颗粒表面水化膜,为矿物浮选的气泡矿化过程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含粘土碳酸盐型萤石矿浮选试验研究提出以酸化水玻璃作为抑制剂分段加药,采用一粗一扫四段精选的闭路浮选流程进行试验,浮选试验获得的萤石精矿指标分别为CaF2 98.12%、CaCO3 0.60%,SiO2 0.59%,且萤石回收率为82.66%,萤石精矿达到了酸级萤石的指标要求,并且萤石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相对现场的指标分别提高了5.1和12.6个百分点。(2)酸化水玻璃在萤石浮选中的作用机理研究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可知,当使用酸化水玻璃作为抑制剂使用时,在pH=5~8时,萤石的可浮性较好,回收率在80%左右,而方解石明显被抑制,回收率小于30%。酸化水玻璃在矿浆pH=7左右,能显着抑制方解石,作为方解石的抑制剂,酸化水玻璃优于木质素磺酸钠和水玻璃。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知,当方解石先后和酸化水玻璃及油酸钠作用后,-CH3和-CH2-在2977cm-1、2863cm-1和2514 cm-1处的吸收峰明显缩小,但是在1008cm-1处出现硅氧基的特征吸收峰,说明酸化水玻璃水解产物吸附在方解石表面阻碍了油酸离子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酸化水玻璃对油酸离子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酸化水玻璃的溶液化学研究表明,pH<7时酸化水玻璃中主要组分为活性硅酸胶体,而活性硅酸胶体进一步水解为分散状态的硅胶体[nSiO2]。硅酸胶体在方解石表面吸附固着强度较大,方解石表面吸附的油酸离子由于硅酸胶体的竞争吸附而被排挤解吸下来。提出浮选过程使用的酸化水玻璃不仅能作为方解石的有效抑制剂使用,还能作为微细粒颗粒的混凝剂使用,因为酸化水玻璃中形成的活性硅酸(聚硅酸)具有吸附架桥、网捕卷扫等特点,有助于尾矿中微细粒颗粒快速沉降。(3)萤石浮选体系中矿物表面在不同溶液环境中的微形貌及水化膜研究利用AFM对矿物表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萤石和方解石表面在去离子水中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溶解,造成微观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并形成了水化膜。结合AFM力-距离曲线分别计算萤石、方解石、石英三种矿物表面在去离子水中形成的平均水化膜厚度,分别为9.8nm、13.7nm、22.1nm。萤石、方解石和石英表面在酸化水玻璃溶液中形成的水化膜平均厚度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分别达到了13.5nm、21.7nm和23.3nm,并且方解石表面的水化膜厚度和石英表面的水化膜厚度非常接近,说明酸化水玻璃的水解产物在方解石表面发生了更大程度的吸附,使其表面亲水性上升,从而与萤石选择性分离,这与前面的结果一致,为萤石浮选体系中提高萤石浮选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粘度法研究水溶液中二氧化硅表面水化膜是基于爱因斯坦粘度理论,推导出水化因子来表征相同的胶体颗粒在不同的溶液中的水化作用程度。比较不同pH下的二氧化硅水化因子,发现最大水化因子是在pH=5.33的去离子水情况下形成的。

张帅[4](2020)在《降雨诱发软硬互层顺倾斜坡失稳地质力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硬互层斜坡是一种包含各类断裂破碎层及不整合面(带)的广义软硬组合结构体边坡。该类斜坡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与均质体斜坡相比,软硬互层斜坡的岩体结构较为复杂,层间结合较差。在极端条件(如降雨、地震)下,该类斜坡中软岩层强度折减较大,易出现“短板效应”,进而发生失稳破坏。由于其赋存环境、岩土特性及力学性质的不同,该类斜坡的降雨力学响应也呈现出独特的性状。已建的叙大铁路在施工过程中遇到较多的软硬互层斜坡,特别是在四川古蔺站场开挖时边坡出现降雨失稳滑动,严重影响了铁路的施工工期及后续运营安全性。本文以古蔺站场滑坡为依托原型,通过现场勘测和资料收集建立了相应的概化模型,开展了大型室内降雨物理试验及数值仿真计算,探索了该类斜坡在降雨工况下的不同力学行为。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我国西南山区降雨诱发的典型软硬互层斜坡灾害进行野外踏勘和系统的资料整理,厘清了软硬互层斜坡降雨失稳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分布特征,初步查明了该类斜坡降雨失稳灾害类型及诱发条件。针对典型依托斜坡工点在工程开挖及降雨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初步分析了其发生两次失稳破坏的形成机理,并构建相应槪化模型。2、基于自主研发的模型试验装置及室内雾化降雨系统,开展了五组大型室内降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在考虑坡高及岩层结构组合因素的基础上,再现了近水平斜坡表层平推、中倾斜坡前端崩滑、浅层溜滑-多层回退、缓倾等厚度斜坡滑移-拉裂-弯曲、缓倾不等厚度层间错动-浅表层推挤等四种失稳模式。3、基于相似理论、量纲关系等推导了物理试验的相似常数,通过设计正交试验、渗透性试验等确定了模型试验所需的软、硬岩相似材料配比,分别为硬岩的相似材料配比重晶石粉∶石英砂∶石膏∶水泥∶水=36∶45∶0.5∶0.5∶18;软岩的相似材料配比重晶石粉∶石英砂∶石膏∶黏土∶水=40∶32∶9∶1∶18。综合采用内部和外部监测系统对坡体含水率变化、变形扩展等进行动态监测,从多方位揭示了该类斜坡在降雨破坏过程中的力学响应及破坏机理。4、通过室内软岩崩解试验探讨了其随时间的动态损伤效应,揭示了坡内岩体的破坏行为及机理,验证了坡体破坏过程中优先流效应及优先流通道的形成机制;通过对室内岩体软化系数进行测定,分析软硬岩遇水强度折减情况,得出其软化系数随时间呈幂函数型变化规律:软岩=-0.095 ln()+0.323;硬岩=-0.043ln()+0.7435。将该规律借助于fish编程引入UDEC离散元分析中,构建了软硬互层斜坡降雨失稳分析数值模型。5、揭示了降雨对软硬互层斜坡失稳的主要作用为裂隙不均匀切割效应和裂隙优先流效应。通过将坡体不同降雨时段的破坏特征与坡内相应时段的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土压力数值变化结合分析,构建了坡体内部力学参数变化与坡体破坏特征之间的联系,为类似斜坡的防灾预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6、通过离散元软件UDEC对软硬互层斜坡的降雨失稳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坡度、岩层厚度对该类斜坡破坏模式的潜在影响,查明了坡体中优先流通道分布状况;并对不同坡体结构互层斜坡的降雨失稳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缓倾顺层坡体的破坏深度最深,损伤方量最大;不等厚软硬互层斜坡中,坡内软岩占比越大,破坏损伤严重。坡内硬岩占比越大,坡体稳定性越强。

查浩[5](2020)在《浅埋煤层采动覆岩渗流稳定理论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能源发展及生态化建设的推进,“能源-生态”平衡发展成为研究重点,煤炭资源开采中,开采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绿色开采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西北煤炭开采中的水资源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是国家、地区、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需求,必须将资源开采、生态资源保护等相结合,建立集覆岩运移与水资源流动为一体的采动覆岩渗流稳定理论体系,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煤炭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西北地区覆岩运移及生态水动态响应关系,本文以采动覆岩渗流稳定性为中心,结合现场调研,实验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程序演算等方法,明确了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稳定性判据,进行了浅埋煤层覆岩水力特性测试,建立了浅埋覆岩应力分布模型,提出了采动覆岩渗流的等效层组分析方法,设计了覆岩等效渗透数值计算程序,分析了西北地区采动覆岩生态水渗透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西北地区天然岩石试样进行宏观和细微观的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其进行了材料性质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围压的增加,各种砂岩的强度逐渐增长,增长趋势大致为线性。裂隙岩样渗透系数随着围压的增大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最大改变率在60%以上,最小改变率不足1%。建立了西北地区采动覆岩相似模型,对西北某矿区进行了开采模拟,分析了覆岩运移以及应力演化规律。揭示了岩层“渐序”破坏模式,由此出发建立了基于“渐序”破坏模式的梁假设覆岩模型,分析模拟了覆岩应力场演化规律。且通过与数值解进行对比,应力相对误差小于10%。开采后覆岩结构呈现明显的“三带”结构。地表沉降形态呈“漏斗”状。裂隙带高度约为覆岩总厚度的45%。(2)通过层状岩体渗流特性,建立了基于岩层组合系统的等效渗透流动模型。提出了覆岩层组特征区分析方法。分析了特征区占比对等效渗透系数的影响,得知裂隙区高度是影响渗透系数的主要原因。覆岩层组等效渗透系数的变化是由多组岩层渗透性质共同决定的。以MATLAB为平台,建立了随机裂隙网络渗流数值计算模型。且由于随机性的存在,对裂网真实性模拟优于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基于特征区以及特征区渗透系数的岩层等效渗透系数计算方法。分析了各随机因子对裂隙区域等效渗透系数的影响。(3)结合新疆伊犁四矿现场气象水文及地质工程参数,对覆岩等效渗透系数进行了演算,程序模拟伊犁四矿随开采的进行,覆岩等效渗透系数呈现先缓慢增加,后迅速增加,最后趋于平缓的过程,模拟伊犁四矿等效渗透情况属于大型植被无法种植,植被大量退化阶段,与工程现场每年翻新只种牧草的情况相符。与现场采动水位数据实测结果相对比,程序计算结果误差在10%以内。利用自设计“流-固”耦合实验设备,对现场采动渗透情况进行了模拟,发现随着开采的进行,裂隙带高度逐渐趋于稳定,工作面推进至140m时裂隙带高度大致为69.3m,与程序模拟结果误差约为5%。水位线变化由缓慢下降逐渐加速直到大量渗漏,根据裂隙带发育规律,可以预测在水资源持续补给时,水位会逐渐恢复稳定。论文有图87幅,表17张,参考文献185篇

李学涯[6](2018)在《泥页岩微裂缝实验室模拟及封堵评价》文中认为随着常规天然气资源的不断衰竭,页岩气在我国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页岩气开发中,保证井壁稳定是其关键技术之一,钻井液良好的封堵能力是井壁稳定的基础,而封堵剂则是钻井液良好封堵能力的基本保障。泥页岩地层微裂缝微孔隙发育多,通常处于微纳米级,渗透率极低,普通封堵剂固相颗粒粒径较大,难以进入泥页岩地层形成有效的封堵。纳米级封堵剂对于泥页岩地层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封堵性能。而对于微纳米级裂缝的封堵评价,暂时还没有统一有效的方法和标准,因此我们需要一种高效可行的泥页岩裂缝模拟方法,以满足对泥页岩微纳米级封堵剂的封堵性能评价。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封堵剂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优化泥浆配方制作低渗且具有一定厚度的泥饼,并使用0.18mm~0.40mm银针对泥饼进行造缝,研究了影响裂缝成型的因素。制得低渗基础泥饼渗透率最低可以达到4.235×10-4mD。通过对造缝方法的研究和控制,泥饼裂缝单裂缝等效缝宽可以稳定控制在50μm左右。同时研究了不同形态裂缝大小,倾角以及排列方式对泥饼总体渗透率影响。本文使用ITASCA公司研发的PFC2D软件对刚性颗粒封堵剂封堵泥页岩微裂缝的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以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井段地质资料为基础,搭建基础地层环境包括模拟井壁岩体的建立,井壁岩体裂缝生成,封堵剂颗粒生成,运动接触规则的设定,颗粒载体钻井液流体的设定以及模拟结果输出反馈。研究了单封堵剂颗粒对封堵效果的影响,不同封堵剂颗粒级配对封堵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裂缝倾角对封堵效果的影响,得到了符合与该裂缝宽度的封堵剂颗粒级配最佳比例。并通过观察封堵模拟过程中颗粒运动状态,分析封堵剂颗粒在微裂缝中的封堵机理。本文对计算机模拟封堵结果进行了实物验证,对模拟验证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处理。分析了纳米封堵剂对于泥页岩微裂缝地层封堵的优势,并选取了市面上常见的四种纳米封堵剂,包括纳米Fe3O4分散液,纳米LAT分散液,纳米氧化硅分散液,纳米NR-1分散液,对他们在水的分散效果进行了优化,之后对其封堵性能进行了简单评价,并对其封堵作用机理进行简要分析,得出了各纳米封堵剂的最佳加量。基于水基钻井液对井壁水化效果的影响分析,从井壁坍塌应力方面考虑,设计使用三轴应力实验测试对比各类处理剂浸泡后的岩芯最大差应力值,来研究各类封堵剂以及其他钻井液处理剂对页岩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纳米封堵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井壁坍塌应力。

邢晓东[7](2017)在《页岩气地层油基钻井液防漏技术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页岩气是一种清洁战略性能源资源,具有重要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已成为全球石油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页岩气地层水平井钻井主要采用油基钻井液,现场实践表明,页岩气地层油基钻井液的漏失情况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钻井综合效益。因此,需要开展页岩气地层油基钻井液防漏技术优化研究。本文以涪陵区块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测试其矿物组构与理化性能,实验研究其与油基钻井液的相互作用,探讨了页岩气地层油基钻井液漏失的主要原因。龙马溪组页岩以脆性矿物为主,微裂缝和纳米孔隙发育,有机质含量较高,表现出亲油和亲水的混合润湿特性。油基钻井液在地层压差及毛管力作用下沿微裂缝侵入地层后,可溶蚀地层有机质,降低裂缝重启压力,在微裂缝尖端易产生应力集中,以及堵漏材料在裂缝中难以有效滞留封堵等因素综合作用,促进微裂缝的延伸、扩展与贯通,诱发硬脆性页岩井漏。因此,页岩气地层微纳米孔隙和裂缝的有效封堵是预防漏失的关键技术。通过粒径级配及配伍性实验,优选出了封堵性能良好的微纳米材料封堵配方。同时,以丙烯酸酯类单体为反应原料,采用悬浮聚合法,优化制备出油基钻井液用新型膨胀型堵漏剂SD-OS。借助FT-IR、SEM、热稳定性等分析手段,表征了新研制的SD-OS的结构,并通过吸油实验、配伍性实验、抗温实验、砂盘滤失实验以及砂床滤失实验等,综合评价了SD-OS的特性。实验表明,新研制的SD-OS封堵降滤失性能优异,抗温可达200℃。新研制的油基钻井液用颗粒状堵漏剂SD-OS首先通过变形挤入井壁围岩,然后继续吸油膨胀,实现有效致密承压封堵。根据目标区块页岩气地层特征,基于强化致密封堵基本原理,利用新研制的油基钻井液用膨胀型堵漏剂SD-OS,实验分别优化得到了致密封堵油基钻井液配方。利用400mD渗透砂盘为漏失评价介质,实验优化得到的封堵配方为1.5%SD-OS+1%亲油纳米二氧化钛+1.5%弹性石墨;利用10D高渗透砂盘为漏失评价介质,实验优化得到的封堵配方为1%刚性颗粒+1.5%弹性颗粒+1.5%微细纤维+1%软化颗粒+0.5%高摩阻颗粒+1.5%SD-OS。另外,针对不同开度楔形裂缝实验模块,通过不同类型、粒径及浓度的堵漏剂优选,得到强化致密封堵油基钻井液配方,该配方具有较高的自适应封堵能力,对14mm开度裂缝的承压能力均高于6MPa,且封堵过程漏失量较低。

李丽匣,刘廷,袁致涛,张晨[8](2015)在《我国萤石矿选矿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萤石是氟工业产品的主要原料,作为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冶金、化工、陶瓷、建材等领域应用广泛。介绍了我国萤石资源分布特点、应用现状及趋势,总结了萤石矿的选矿方法,对萤石浮选药剂-捕收剂和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其机理进行详细阐述,为我国萤石矿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王丰翔,丛培章,聂凤军,曹毅,张伟波,丁成武,蒋喆[9](2015)在《瑞典艾蒂克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艾蒂克铜-金矿床位于瑞典北部的耶利瓦拉市,为欧洲年产量最大的露采铜-金矿床。铜-金矿体与中元古代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体具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铜-金矿化主要在古元古代瑞(典)芬(兰)火山沉积岩系和侵入岩脉(墙或株)内呈脉状、网脉状及细脉浸染状产出,并构成似层状、透镜状、囊状矿体。初步研究表明,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位于矿体下盘,为复式次火山岩侵入体,与铜-金-银(钼)矿化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是区域上火山岛弧环境下产出的哈帕兰达侵入-火山岩套的一部分,具有典型斑岩型矿床的特征。此外,流体包裹体和矿床年代学研究表明,艾蒂克铜-金-银(钼)矿床是高盐度流体演化的产物,经历了多次铜-金-钼-磁铁矿等多金属矿化的叠加,矿化阶段跨越近160Ma,具有典型的IOCG型矿床特征。艾蒂克铜-金-银(钼)矿床兼具斑岩型和IOCG型铜-金矿床的部分特征,其成因类型尚待进一步讨论。

杨嘉文,余莉雯,李有本,王顺英[10](1991)在《云南扎村金矿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前言扎村金矿是在60年代1:20万区调异常检查的基础上发现的。自进入详查以来,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已由矿化点成为初具规模的中型金矿床。本区因地质条件复杂、矿区露头欠佳,一度在矿区的含金滑坡体(群)中投入大量工作所获效果欠佳。其后虽对原生金矿化逐步有所了解,但对成矿特征和成矿作用长期存在

二、重晶石的形变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晶石的形变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水溶性树脂固井工作液体系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树脂工作液基本工程性能
        2.1.1 密度可调性和流动性能
        2.1.2 稠化时间可调性
    2.2 树脂工作液防窜性能
    2.3 树脂固化体力学性能
        2.3.1 抗压强度
        2.3.2 单次应力-应变
        2.3.3 多次循环应力-应变
    2.4 耐温性能
    2.5 固化动力学
3 结论

(2)江西武宁驼背山锑矿控矿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地 层
    1.2 岩浆岩
    1.3 变质作用
        1.3.1 表生作用
        1.3.2 接触变质作用
        1.3.3 热液蚀变作用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构造特征
    3.1 构造分期
    3.2 构造特征
        3.2.1 晋宁期构造
        3.2.2 印支早期构造
        3.2.3 印支晚期构造
        3.2.4 燕山早期构造
        3.2.5 燕山晚期构造
        3.2.6 喜山期构造
4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1 晋宁期构造对成矿的构造作用
    4.2 印支早期构造对成矿的构造作用
    4.3 印支晚期构造对成矿的构造作用
    4.4 燕山早期构造对成矿的构造作用
    4.5 燕山晚期和喜山期构造对成矿的构造作用
5 结 论

(3)氟材料用酸级萤石的浮选提纯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萤石的基本性质及主要用途
        1.2.1 萤石的基本性质
        1.2.2 萤石的主要用途
    1.3 萤石资源概况
        1.3.1 世界萤石资源概况
        1.3.2 我国萤石资源概况
    1.4 萤石矿浮选的研究现状
        1.4.1 萤石矿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
        1.4.2 萤石矿浮选抑制剂研究现状
    1.5 萤石与方解石分离研究现状
        1.5.1 萤石与方解石分离实践进展
        1.5.2 萤石与方解石分离机理研究
    1.6 水化膜的研究现状
        1.6.1 非DLVO力现象引发水化膜
        1.6.2 矿物颗粒表面水化膜的形成机理及结构模型
        1.6.3 水化膜影响因素及研究测量方法
        1.6.4 水化膜的破解与疏水絮凝
    1.7 原子力显微镜
        1.7.1 原子力显微镜(AFM)工作原理
        1.7.2 原子力显微镜力-距离曲线
        1.7.3 原子力显微镜(AFM)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
    1.8 研究目标和内容
        1.8.1 研究目标
        1.8.2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原料、设备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料
        2.1.1 萤石实际矿样化学成分分析和物相分析
        2.1.2 纯矿物的制备与分析
        2.1.3 AFM测试样品的准备
        2.1.4 纳米二氧化硅
    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设备
    2.4 试验研究方法
        2.4.1 浮选试验方法
        2.4.2 尾矿矿浆沉降试验
        2.4.3 Zeta电位测试
        2.4.4 比表面积测试
        2.4.5 粘度测试
        2.4.6 SEM和 X射线能谱分析(EDS)
        2.4.7 X射线衍射分析
        2.4.8 红外光谱测定
        2.4.9 TEM测试
        2.4.10 AFM测试
第3章 含粘土碳酸盐型萤石矿浮选工艺试验研究
    3.1 选矿厂萤石精矿和浓密机溢流颗粒的SEM和 EDS能谱分析
        3.1.1 选矿厂萤石精矿颗粒的SEM和 EDS能谱分析
        3.1.2 选矿厂浓密机溢流颗粒的SEM和 EDS能谱分析
    3.2 酸化水玻璃作为调整剂的萤石浮选条件试验
        3.2.1 不同模数水玻璃对萤石浮选的影响
        3.2.2 酸化水玻璃用量对萤石浮选的影响
        3.2.3 捕收剂用量试验对萤石浮选的影响
    3.3 两种方案的浮选对比试验
        3.3.1 浮选试验结果
        3.3.2 浮选结果的分析
        3.3.3 浮选动力学研究
    3.4 萤石矿闭路浮选试验
    3.5 萤石浮选尾矿矿浆沉降试验与沉降机理研究
        3.5.1 尾矿矿浆沉降试验
        3.5.2 含粘土尾矿矿浆的沉降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萤石浮选体系中的药剂作用机理研究
    4.1 抑制剂对矿物浮选回收率的影响
        4.1.1 萤石、方解石和石英的可浮性
        4.1.2 三种抑制剂对萤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4.2 酸化水玻璃对油酸钠在矿物表面吸附影响的红外光谱研究
    4.3 水玻璃及酸化水玻璃对矿物的抑制机理研究
        4.3.1 水玻璃的溶液化学研究
        4.3.2 酸化水玻璃的溶液化学研究
        4.3.3 酸化水玻璃的酸性去活化作用
    4.4 油酸钠捕收含钙矿物的溶液化学计算
        4.4.1 萤石浮选溶液化学计算
        4.4.2 油酸钠与钙离子作用的热力学计算
        4.4.3 油酸钠溶液化学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萤石浮选体系中矿物表面微观形貌AFM研究
    5.1 萤石表面在不同环境情况下微观形貌的AFM研究
    5.2 方解石表面在不同环境情况下微观形貌的AFM研究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萤石浮选体系中矿物表面水化膜的研究
    6.1 AFM方法测量矿物表面水化膜厚度
        6.1.1 AFM力-曲线测量水化膜的原理
        6.1.2 AFM测量矿物在水中表面水化膜厚度
        6.1.3 AFM测量矿物在油酸钠溶液中表面吸附层厚度
        6.1.4 结果分析
    6.2 粘度法研究水溶液中二氧化硅表面水化膜
        6.2.1 粘度法测量水化因子的原理
        6.2.2 pH对水溶液中二氧化硅表面水化作用的影响
        6.2.3 NaCl对水溶液中二氧化硅表面水化作用的影响
        6.2.4 p H和 Na Cl和对水溶液中二氧化硅表面电性的影响
        6.2.5 不同水溶液环境中二氧化硅的分散或聚团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降雨诱发软硬互层顺倾斜坡失稳地质力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雨斜坡灾害形式研究现状
        1.2.2 斜坡降雨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现状
        1.2.3 顺层斜坡降雨失稳机理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研究区域典型地形地理特征
    2.2 研究区域岩性特征
    2.3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4 研究区域水文地质及降雨特征
        2.4.1 地下水分布特征
        2.4.2 河流水系分布特征
    2.5 研究区顺层软硬互层斜坡典型的降雨失稳灾害模式
    2.6 古蔺站场滑坡
        2.6.1 古蔺站场滑坡地质环境条件简述
        2.6.2 古蔺站场滑坡失稳特征
        2.6.3 古蔺站场滑坡变形破坏过程初步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硬互层岩质斜坡降雨模型试验原理及设计
    3.1 试验原理
    3.2 软硬互层岩质斜坡降雨模型试验相似关系设计
        3.2.1 相似原理
        3.2.2 相似常数确定
    3.3 降雨试验模型尺寸及材料选取
        3.3.1 地质原型及试验模型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3.3.2 模型斜坡相似材料的比选
        3.3.3 相似材料岩样渗透性测试
    3.4 室内降雨试验模型装置总体设计
        3.4.1 模型试验装置设计
        3.4.2 模型试验传感器的选取及测点布置
    3.5 试验模型流程及试验方案拟定
        3.5.1 试验准备及模型搭建
        3.5.2 试验工况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软硬互层斜坡岩体软化特性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软弱岩体的物理-力学-水理性质试验研究
        4.2.1 软岩物理性质
        4.2.2 软岩力学性质
        4.2.3 软岩水理性质
    4.3 软岩遇水崩解试验
        4.3.1 试验设备及方法
        4.3.2 试件的制备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4 岩体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4.4.1 试验设备
        4.4.2 试件的制备
        4.4.3 试验分组
        4.4.4 试验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不同条件下软硬互层顺倾岩质斜坡降雨力学响应对比研究
    5.1 软硬互层模型斜坡现象描述及特征分析
        5.1.1 不同坡度软硬互层斜坡破坏过程现象
        5.1.2 不同岩层厚度软硬互层斜坡破坏过程现象
    5.2 软硬互层斜坡降雨响应规律特征分析
        5.2.1 软硬互层20°坡体降雨响应规律特征分析
        5.2.2 含水率变化特征分析
        5.2.3 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分析
        5.2.4 土压力变化特征分析
    5.3 软硬互层斜坡试验模型不同破坏阶段演化过程
        5.3.1 第二次降雨结束时坡体破坏演化特征分析
        5.3.2 第四次降雨结束时坡体破坏演化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降雨诱发软硬互层斜坡失稳数值研究分析
    6.1 离散元数值计算UDEC简介
        6.1.1 UDEC基本原理
        6.1.2 离散元渗流理论简介
    6.2 计算流程及计算参数的拟定
        6.2.1 数值计算几何模型的建立
        6.2.2 模型的本构模型和力学参数选取
        6.2.3 边界条件和初始应力设置
        6.2.4 计算流程
    6.3 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
    6.4 敏感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浅埋煤层采动覆岩渗流稳定理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2 浅埋煤层覆岩材料力学实验特性
    2.1 引言
    2.2 浅埋天然岩样三轴压缩特性
    2.3 浅埋天然岩样的渗透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浅埋煤层采动覆岩应力分布和演化
    3.1 引言
    3.2 浅埋人工岩样制备和实验特性
    3.3 浅埋采动覆岩破坏相似实验
    3.4 基于“渐序”破坏分析的覆岩应力场
    3.5 浅埋覆岩采动应力分布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采动区覆岩渗流的等效层组分析方法
    4.1 引言
    4.2 岩层组合系统和等效渗透系数
    4.3 覆岩特征区渗流和等效层组分析方法
    4.4 覆岩特征区渗流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MATLAB的采动覆岩等效渗透数值计算
    5.1 引言
    5.2 裂隙网络渗流计算模拟
    5.3 随机因子对裂隙网络的影响
    5.4 采动覆岩等效渗透分析程序
    5.5 本章小结
6 工程实例分析
    6.1 引言
    6.2 等效渗透系数程序实例应用
    6.3 现场采动水位数据实测
    6.4 覆岩采动渗流响应相似模型实验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泥页岩微裂缝实验室模拟及封堵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封堵实验室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微裂缝封堵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模拟泥页岩微裂缝的人造泥饼研究
    2.1 微裂缝实验室模拟分析
    2.2 泥页岩“岩芯模拟”低渗泥饼的制备研究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基础泥饼渗透率的计算方式
        2.2.3 泥饼渗透率影响因素
        2.2.4 人造泥饼与天然页岩岩心对比
    2.3 泥页岩微裂缝实验室模拟研究
        2.3.1 微裂缝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
        2.3.2 微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
        2.3.3 微裂缝对泥饼渗透率影响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泥页岩微裂缝封堵计算机仿真模拟研究
    3.1 软件设计思路及模拟步骤
        3.1.1 模拟井壁岩体的建立
        3.1.2 井壁岩体裂缝生成
        3.1.3 封堵剂颗粒生成
        3.1.4 运动接触规则的设定
        3.1.5 颗粒载体钻井液流体设定
        3.1.6 模拟程序运行与终止
        3.1.7 模拟结果与反馈
    3.2 泥页岩封堵计算机模拟研究
        3.2.1 模拟区块井壁岩体建立
        3.2.2 封堵剂颗粒粒径对封堵效果的影响研究
        3.2.3 不同封堵剂颗粒级配对封堵效果的影响研究
        3.2.4 不同缝宽下的封堵颗粒级配
        3.2.5 不同裂缝倾角对封堵效果的影响研究
    3.3 封堵剂颗粒在微裂缝中的封堵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泥页岩微裂缝封堵评价研究
    4.1 计算机仿真模拟结果实物验证研究
    4.2 纳米封堵剂在水中的分散
        4.2.1 纳米封堵剂的粒度分析
        4.2.2 纳米封堵剂的分散处理
    4.3 纳米封堵剂微裂缝封堵评价与优选
        4.3.1 微裂缝封堵效果评价方法步骤
        4.3.2 纳米封堵剂封堵评价结果
        4.3.3 纳米封堵剂作用机理分析
    4.4 纳米封堵剂对泥页岩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
        4.4.1 实验步骤微裂缝封堵效果评价方法步骤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7)页岩气地层油基钻井液防漏技术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页岩气地层油基钻井液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页岩气地层油基钻井液体系
        1.2.2 油基钻井液用堵漏材料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龙马溪组页岩组构及页岩气地层油基钻井液漏失机理与封堵技术对策
    2.1 龙马溪组岩样组构与理化性能分析
        2.1.1 岩样矿物组成分析
        2.1.2 岩样微观形貌特征分析
        2.1.3 岩样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测试
        2.1.4 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测试
        2.1.5 页岩有机质含量测定
    2.2 龙马溪组岩样与基油及油基钻井液相互作用实验研究
        2.2.1 页岩浸泡实验
        2.2.2 页岩自吸实验
        2.2.3 页岩膨胀性能测试
        2.2.4 页岩分散性能测试
        2.2.5 页岩表面润湿角测试
    2.3 页岩气地层油基钻井液漏失机理特性分析
    2.4 强化致密封堵作用机理
    2.5 油基钻井液微纳米封堵材料优选及评价
        2.5.1 亲油性微纳米材料粒径分析
        2.5.2 微纳米封堵材料对油基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2.5.3 微纳米复配封堵颗粒对油基钻井液性能影响
        2.5.4 微纳米复配材料与改性腐殖酸降滤失剂性能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基钻井液用膨胀型堵漏剂研制及性能评价
    3.1 油基钻井液用膨胀型堵漏剂合成方法
        3.1.1 乳液聚合
        3.1.2 悬浮聚合
    3.2 油基钻井液用膨胀型堵漏剂合成条件优化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步骤
        3.2.3 吸油性能测试
    3.3 SD-OS合成条件优化
        3.3.1 搅拌速度对产物的影响
        3.3.2 分散剂加量对SD-OS吸油性能影响
        3.3.3 引发剂加量对SD-OS吸油性能影响
        3.3.4 交联剂加量对SD-OS吸油性能影响
        3.3.5 单体配比对SD-OS吸油性能影响
        3.3.6 反应温度对SD-OS吸油性能影响
        3.3.7 反应时间对SD-OS吸油性能影响
    3.4 SD-OS结构表征
    3.5 SD-OS吸油性能评价
    3.6 SD-OS对油基钻井液性能影响评价
        3.6.1 SD-OS对不同温度油基钻井液性能影响实验
        3.6.2 SD-OS对不同油水比油基钻井液性能影响
        3.6.3 SD-OS对高密度油基钻井液性能影响
        3.6.4 SD-OS与油基常用降滤失剂性能对比
        3.6.5 SD-OS砂盘漏失封堵实验
        3.6.6 SD-OS砂床滤失封堵实验
    3.7 SD-OS封堵作用机理探讨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页岩气地层强化致密封堵油基钻井液配方优化
    4.1 钻井液随钻堵漏技术的可行性
    4.2 PPA砂盘封堵优化实验
        4.2.1 400mD渗透率砂盘封堵实验
        4.2.2 10D高渗透率砂盘封堵实验
    4.3 裂缝模块封堵优化实验
        4.3.1 强化致密封堵材料优选
        4.3.2 强化致密承压封堵配方优化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我国萤石矿选矿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萤石资源分布及特点
2 萤石的应用现状
3 萤石矿选矿方法
4 萤石矿浮选药剂
    4. 1 药剂种类研究
        4. 1. 1 捕收剂
        (1)阴离子捕收剂
        ①油酸
        ②氧化石蜡皂
        ③烷基磺酸盐和烷基硫酸盐
        ④磷酸类捕收剂
        ( 2) 阳离子捕收剂
        ( 3) 两性捕收剂
        ( 4) 微生物类捕收剂
        ( 5) 组合捕收剂
        ( 6) 新型捕收剂
        4. 1. 2 抑制剂
        (1)无机抑制剂
        ①水玻璃
        ②六偏磷酸钠
        ③硫酸铝
        ( 2) 有机抑制剂
        ( 3) 组合抑制剂
        ( 4) 新型抑制剂
    4. 2 药剂作用机理
        4. 2. 1 捕收剂作用机理
        4. 2. 2 抑制剂作用机理
        ( 1) 方解石抑制机理
        ( 2) 重晶石抑制机理
5其他
6 结语

(9)瑞典艾蒂克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产出环境
2矿床地质
    2.1矿区地质特征
        (1)变质火山-沉积岩
        (2)石英二长闪长岩
        (3)其他侵入岩和岩脉
    2.2矿体特征
    2.3变质作用和热液蚀变
    2.4成岩(矿)时代
3矿床地球化学
    3.1围岩岩石地球化学
    3.2流体包裹体
4矿床成因
    4.1对比分析
    4.2区域地壳演化与铜-金成矿作用
5结论与讨论

四、重晶石的形变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溶性树脂固井工作液体系性能评价[J]. 赫英状,易浩,李斐,路飞飞,刘强,项楠,严圣东,严思明. 油田化学, 2021
  • [2]江西武宁驼背山锑矿控矿构造特征[J]. 吴忠如,陈晓平,林忠良,曾庆友,潘世语. 中国钼业, 2021(05)
  • [3]氟材料用酸级萤石的浮选提纯工艺及机理研究[D]. 周文波.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4]降雨诱发软硬互层顺倾斜坡失稳地质力学机制研究[D]. 张帅.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浅埋煤层采动覆岩渗流稳定理论及其应用[D]. 查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6]泥页岩微裂缝实验室模拟及封堵评价[D]. 李学涯.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7]页岩气地层油基钻井液防漏技术实验研究[D]. 邢晓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我国萤石矿选矿技术进展[J]. 李丽匣,刘廷,袁致涛,张晨.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5(06)
  • [9]瑞典艾蒂克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 王丰翔,丛培章,聂凤军,曹毅,张伟波,丁成武,蒋喆. 地质通报, 2015(06)
  • [10]云南扎村金矿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的初步研究[J]. 杨嘉文,余莉雯,李有本,王顺英.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91(00)

标签:;  ;  ;  ;  ;  

重晶石的变形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