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以太网 over SDH 映射方法

一种新的以太网 over SDH 映射方法

一、一种新的Ethernet over SDH映射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郝明达,黄海生,李鑫,党成[1](2021)在《一种经以太网桥接至电力线通信的SONET/SDH网络》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PLC)因基础设施完备、分布广、成本低等特性应用于广泛的区域。然而PLC自身不提供广域端到端连接,需要依靠现有电信网,故增加了运营成本,同时现有以太网系统还存在传输效率低下以及只针对话音优化等不足。如何低成本并高效率传输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虚级联技术使得同步光纤网络/数字体系(SONET/SDH)在数据流量传输中提供更精细的粒度;基于SDH/SONET的以太网(Ethernet over SDH/SONET,EoS)技术因其结构简单,能利用现有SONET/SDH脱颖而出。文中提出在同一系统中将EoS和虚级联技术结合,结果显示这样能够更高效利用带宽,并控制成本在合理的范围。

张宝霞[2](2020)在《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宁东矿区(以下简称矿区)拥有厂矿及衍生单位40余个,地理位置分散且分布广阔,矿区建设大力推进,通信网络受外界环境及施工等因素影响日趋显着,近几年矿区大量新业务和安全监测应用系统全趋向于IP以太网方向,原有IP以太网采用星型和树型相结合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光纤直驱模式进行传输,通信线网运行正常的情况下,网络数据虽可高效传输,但业务不受保护,各类施工导致光缆中断次数连年攀升,网络中断现象频繁发生,管理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光纤直驱的传输模式已难以适应矿区通信发展对IP以太网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构建企业自愈网势在必行。针对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存在的不足,本论文根据矿区实际情况,提出利用MSTP技术对矿区早期已建设形成的面向电路交换的传统SDH(同步数字体系)光传输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构建MSTP自愈网,保证矿区传统业务(如TDM、PSTN语音等)的同时支持IP以太网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论文给出了 MSTP和自愈网技术发展及现状,着重分析了 MSTP中级联、虚级联、LCAS链路容量控制、GFP通用成帧协议、MPLS等关键技术,对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进行了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矿区基于MSTP的自愈网建设方案,通过实践,解决了矿区通信网络传输不安全、不可靠、不稳定的问题,并最终实现矿区各单位IP以太网、视频会议、语音等多种业务接入、处理、传送和一体化管理,便于维护且节约了投资。通过本文的研究、实验和结果应用表明,基于SDH的MSTP技术优良的环保护机制、完善的网络管理性能、灵活的多业务接入功能、智能的在线性能监测功能大幅提升了矿区通信网络系统传输的可靠性,降低了管理维护成本,在复杂的多业务网络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验证了对通信网络传输系统改造升级的可行性。

宋昱辰[3](2020)在《面向远距离时钟同步的电力系统时钟系统研制》文中提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依托统一的时钟同步系统。随着电力系统开展“三型两网”的建设,更多智能化、分布式装置接入电网,电力系统中部分装置的时钟同步精度需要达到纳秒级。针对传统的远距离时钟同步方式无法满足时钟同步尤其是远距离时钟同步高精度要求这一情况,本文研制了一种面向远距离时钟同步的电力系统时钟系统,该系统与传统时间同步设备相比精度和稳定性更高。对比多种时钟同步方式,通过PTP协议实现时钟同步可以达到更高的精度,但是PTP协议应用于以太网的时钟同步随着同步距离的提升需要多个交换机,成本上升的同时精度也急剧下降。本文结合电力系统成熟的SDH网络,提出通过PTP over SDH实现远距离高精度时钟同步方式的方案。本文研制的时钟同步系统还包含卫星时钟同步、B码时钟同步、基于PTP/NTP/SNTP协议的网络时钟同步。多种同步方式互备,可以满足电力系统各个场景的应用要求。本文研制的时钟同步系统主要包含卫星信号接收模块、时间频率同步模块和电源模块。卫星信号接收模块实现接收GPS/BD卫星信号的功能。时间频率同步模块采用了“FPGA+ARM”的硬件架构,论文对该模块各种时钟同步方式的硬件设计进行综合阐述,介绍了各种核心芯片及辅助电路等。其中,PTP over SDH依靠FPGA结合E1信号转换芯片实现PTP协议在SDH网络内的E1信号传输。电源模块为时钟系统进行供电,设计的整体电源网络经过了仿真验证及去耦处理。时钟同步系统选用恒温晶振作为频率源,本文对晶振老化漂移进行误差分析,采用了外部标准频率结合锁相环的频率漂移控制方案,介绍了锁相环的硬件设计。对于缺乏外标频的情况,本文采用了北斗信号结合卡尔曼滤波和PID控制对晶振进行频率驯服的控制方案。两种方案经过测试验证均对晶振的频率控制有良好的效果。在无外标频且北斗信号丢失时,时钟同步系统采用卡尔曼滤波对晶振频率漂移进行预测及修正,完成时钟同步系统的守时。针对时钟同步系统的PCB设计,本文进行了层叠、走线、布局等设计,综合考虑了PCB信号完整性及电源完整性。最后,本文对于研制的时钟同步装置进行相关测试,包括各种时钟同步方式的精度测试,报文通信的测试以及守时功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的时间同步方式均工作正常,指标精度可以达到典型值;PTP over SDH精度可以满足电力系统远距离同步的时间精度要求;晶振守时精度可以在卫星信号丢失情况下保持较高。

付茜雯[4](2020)在《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文中认为科研论文在知识传播过程中作用重大,推动国际范围内的知识共享。摘要是科研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是对论文的概括性总结,也是读者发现和探寻相关领域知识的快捷途径。然而,目前英文摘要的机器翻译质量在精确性和专业性方面都不尽人意,需要通过后期编辑和人工校对才能产出高质量的中文翻译文本。本文以计算机科学论文摘要为例,对谷歌机器翻译的300篇计算机英文论文摘要的中文版本进行了翻译错误类型分析并归类,并提出相应的译后编辑策略。首先在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策略指导下,对机器翻译系统生成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再邀请计算机专业以及翻译专业的专业人士进行确认。之后以DQF-MQM错误类型分类框架为依据,对机器翻译系统生成的译文中的错误进行分类。研究发现,机器翻译的计算机英文论文摘要的中文版本中存在七大类翻译错误,其中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翻译错误占比最大,其次是术语误译、误译、欠译、漏译、过译以及赘译。本论文研究发现,由于源文本的信息型学术文本特征,长难句、被动语态以及术语翻译是造成机器翻译错误的主要原因。针对源文本的逻辑缜密、语步序固定等特征,本研究针对性地对各类错误类型提出了相应译后编辑策略。建议译者在译后编辑中通过将隐性连接转换为显性连接从而保持源文逻辑性,通过增加主语以及调整语序处理被动语态保持源文的学术精准,通过恰当选取词意处理半技术词汇等。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归类了计算机科技文本摘要中机器翻译出现的错误,并提出相应译后编辑策略,为该领域的译者提供参考建议,从而提高该领域的机器翻译质量。

路琪[5](2017)在《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采用五元组定义的网络流作为研究对象,解决单链路10Gbps速率的网络信号接入,通过协议解析,内容识别技术等处理手段,恢复网络流信息,并通过设计硬件系统实现网络信号流级分析处理,并根据匹配结果执行不同的处理策略,从而实现网络流量分类。本文围绕高速网络信号处理的整个过程,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针对不同格式的网络信号设计相应接入方案,并对网络流量分类技术进行了研究。(2)深入研究了高速网络内容识别关键技术。针对高速缓存技术、流识别算法、模式匹配算法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布鲁姆过滤器的TCAM匹配算法。(3)通过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的理论分析和实际需求,采用模块化、功能化设计准则,设计和实现高速网络流检测系统硬件平台,并在平台上实现了多业务信号接入和基于TCAM的硬件流检测算法。(4)对所设计的流量分析处理平台进行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对系统平台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展望。

孔令军[6](2013)在《基于FPGA的POS IC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电信传统语音业务逐年减少,而诸如3G业务和IPTV(Interactive Personality TV,交互式网络电视)等基于IP的数据业务正在保持快速增长,使电信业务呈现IP化趋势,但这却极大的消耗了运营商的大量带宽。POS(IP over SDH)技术是一种应用在城域网和广域网中的技术,它利用现有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网络提供高速、可靠、点到点的数据传输,能为IP业务提供高速、有效的带宽传输。本文提出了一种高可靠性、高可行性的POS芯片设计方法。该芯片线口支持OC-48和OC-192两种速率等级,背板支持两路XAUI(10Gbps Ethernet Attachmemnt Unit Interface,10G以太网连接单元接口),提供以太网透传和Ethernet II/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点到点协议)桥接功能,支持GFP(Generic Framing Procedure,通用成帧规程)和PPP/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高级数据链路控制)两种封装格式,用以完成背板以太网格式数据和线口POS格式数据的转换。本文首先分析了POS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四种实现方式,阐述了基于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设计的开发流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FPGA的POS芯片总体设计方案。然后,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进行模块划分和功能特性定义。之后详细介绍了XAUI模块、XGMAC模块、BIL模块、HDLC模块、GFP模块等主要模块的RTL级设计,并完成功能仿真。最后,在完成逻辑综合和布局布线之后,进行了POS芯片的上板调试。该POS芯片已应用于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NetRing PTN系列产品中作为10G POS板的解决方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郝静[7](2011)在《OTN承载40Gb/s以太网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光网络All IP化及宽带和IPTV等业务的发展,传输光网络向高速大容量的方向发展,并要求光传送网具备高生存性和高可靠性。现有的基于宽带业务的SDH和WDM传送网已经不能够满足大颗粒的传送要求:SDH所具有的小颗粒不能够解决流量交叉调度的问题;WDM缺乏节点调度能力和组网能力,缺乏有效的网络维护管理手段,OTN集合了SDH和WDM的优点,作为新的传输网技术,其承载以太网业务是必须的,日益增长的带宽汇聚的需求使得10Gb/s Ethernet的链路汇聚能力接近极限,从而更高速率的40GE及100GE的发展进入正轨。采用40G OTN传输技术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考虑:(1)在实际的网络中路由器的ECMP(等开销多路径路由)组内链路数为23个,若采用10G链路,带宽最大为80160G;若采用40G链路,带宽则为640G;(2)通过综合比较,40G的传输设备和40G的路由器的成本要低于同样容量的10G的传输设备和10G路由器的成本总和。所以,采用40Gb/s的接口可以有效地减少10Gb/s的链路数,简化了网络的结构和提高了节点的可扩展性,更能够简化网络故障时的定位和恢复功能。本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OTN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40G Ethernet的最新进展,提出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第二章基于ITU-T G.709标准以及IEEE 802.3以太网协议介绍了OTN的层次结构、OTN帧结构以及实现40G以太网的关键技术,然后提出OTN承载40G以太网的实现方式;第三章提出了OTN承载40G以太网信号的硬件实现;第四章对所设计的硬件方案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指标完全符合要求,可以投入使用;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王丽君[8](2008)在《基于SDH系统的以太网共享环技术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以太网因其简单性、易扩展性、可靠性高及成本低廉等特点,已成为普遍使用的数据网络协议,在局域网中已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其传输距离有限,不适于长途传输,并且其性能监视和故障定位能力也较弱,这对其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广域网方面,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已被证明是最为可靠和高效的技术之一,其骨干网传输速率已达到Tbps,因此SDH被希望用来承载以太网业务。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ITU-T推出了X.86协议和草案,即EOS(Ethernet over SDH),来实现SDH上的以太网传输。论文针对某公司622M/2.5G之SDH环网系统采用EOS与二层交换相结合的方案开发10/100Mbps以太网接口的以太网共享环模块。该622M/2.5G之SDH传输系统采用MSTP标准,主要用于交通、电力等行业专网通信和特殊场合的通信,支持各种窄带和宽带业务,其中以太网业务是其宽带业务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本文先给出了硬件设计总体方案,介绍了10/100M以太网共享环单板各功能模块的功能需求和对主要芯片选型分析。接着详细介绍了单板的硬件电路设计,对各主要模块设计和单板的调试测试都给出了详尽的分析和实现方法。然后说明了实现方案中的关键技术以及难点和相应的解决方案,重点讨论了EOS系统的多层次业务保护机制、单板热插拔方案、基于UPM的芯片接口访问技术、PCB板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问题等。最后给出了该以太网共享环模块性能测试数据,数据表明其丢包率、吞吐量、时延等性能指标均达到了系统设计要求。我们已成功开发出10/100M以太网共享环模块,满足SDH系统应用需求,符合各项技术要求,该模块作为系统的一部分已经试运行。其设计方案对基于SDH的以太网实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江小平[9](2007)在《舰载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海战的参战平台和单位越来越多,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依赖性也在不断增加,这些近乎于爆炸性增长的信息导致了参战各系统间的信息流量猛增,对搜集、优选和处理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舰船通信系统受原有体系的限制,暴露出很多技术不足,已不适应新时期海战的要求。论文在详细了解和分析了舰载通信系统的独有特点和要求后,综合考虑市场应用、技术发展趋势及现有的技术水平,提出了一种标准化、紧凑型的传输、接入、交换一体化的MSTP系统架构。新的构架融合了原内外通信分系统,将雷达、导航、电子战、水声、光电、武备、损管、通信以及指挥决策等分系统综合成为一个整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控制、传输综合一体化。围绕舰载通信系统,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内置于舰载通信系统的视频监控方案,同时设计并实现了SDH管理开销中的DCC通道的硬件转发,以及TMN和SNMP互操作的关键技术和插件式的网管体系架构,本文针对舰载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架及网络拓扑、网络保护、网络管理技术、视频信号处理和语音信号处理关键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是:(1)提出了一种标准化、紧凑型的传输、接入、交换一体化的MSTP系统架构,设计并实现了分布式多光口与集中式的定时交叉相结合的传输结构,能支持多环相切等多种拓扑应用(2)提出了标准独立总线的通用业务槽位概念,解决了多种宽窄带业务混合接入,设计了高/低阶分离,时空矩阵结合的大容量的交叉矩阵(3)利用人耳感知的掩蔽特性,并结合含噪语音Bark带能量的最小统计量估计,提出了一种低信噪比下的单通道语音增强算法(4)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局部回归神经网络(LRNN)的语音识别算法

沈皓[10](2006)在《多业务传输平台设备的以太网集成业务适配卡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向未来的城域网必须能够以较高的速率支持今天的接入设备,并具有高度可靠性和灵活性以适应数据业务的演进。为了适应快速增长的宽带业务需求,业务提供商需要具有可升级型的光城域网平台来提供能够盈利的宽带数据新业务,同时也可以支持传统的语音和租线业务以保证目前的营运收入。因此城域网的组建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基于SDH技术的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是当前城域网建设的主要解决方案,它使用户能够建设一个覆盖完整、成本优化、管理统一、收益明显的传输网络。MSTP的关键就是在传统的SDH上增加了ATM和以太网的承载能力,其余部分的功能模型没有任何改变。MSTP设备要求可以直接提供各种速率的以太网口,灵活地承载不同带宽的业务。MSTP上提供的10Mbps/100Mbps/1000Mbps系列接口,解决了以太网承载的瓶颈问题,给网络建设者带来了充分的选择空间。本文阐述了以SDH为基础的多业务传输平台的技术特性及其应用,然后对作者所在公司(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根据以上市场需求而开发的、应用于城域网的紧凑型光多业务节点设备OptinexTM1662SMC进行概要介绍,并针对作者负责的以太网集成业务适配卡的研发设计进行详细展开。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要介绍了城域网和多业务传输平台的一般概念,并详细介绍了基于SDH的多业务传输平台的基本特性、技术发展、功能要求、网络应用和标准化进展。第二部分对基于SDH的MSTP在城域网应用中的几项关键技术如虚级联、以太网over SDH封装协议、虚拟局域网技术、MPLS技术,QoS保证机制等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基于SDH的多业务传输平台的主要技术。第三部分从OptinexTM1662SMC该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整体设计方案出发,简单介绍了OptinexTM1662SMC的设计目标,然后着重对作者承担的以太网集成业务适配卡的研发进行具体展开。第四部分是以太网集成业务适配卡的各项测试情况。本文的主要科研成果和创新之处在于:本文根据SDH和MSTP的基本技术原理和现有SDH系统的以太网传输方案实现过程,以产品的高集成度和低廉的工业化生产成本为设计目标,利用目前市场上现有的一些新型专用大规模集成芯片,实现了该以太网集成业务适配卡的研发。本文设计的以太网集成业务适配卡对于OptinexTM1662SMC的研发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并使得OptinexTM1662SMC设备拓展了公司OMSN(光多业务节点家族)产品系列,弥补了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在MSTP中紧凑型STM4/16产品的空白,从而确保其能在城域网市场中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完整的、更有竞争力的传输网络解决方案,具有极高的商业应用价值。

二、一种新的Ethernet over SDH映射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的Ethernet over SDH映射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经以太网桥接至电力线通信的SONET/SDH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典型以太网业务连接体系
2 在SONET/SDH中映射以太网
3 SONET/SDH上的级联
4 基于LAPS的以太网
5 GFP
6 使用虚级联的LAPS和GFP帧的SONET/SDH映射
    6.1 SONET/SDH帧映射
    6.2 低阶虚级联
    6.3 高阶虚级联
7 EoS映射
8 结束语

(2)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意义
    1.2 MSTP技术及自愈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MSTP的发展及现状
        1.2.2 自愈网技术发展介绍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2 论文涉及到的核心技术
    2.1 光纤传输自愈网
    2.2 自愈网的概念
    2.3 MSTP技术
        2.3.1 MSTP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3.2 以太网在MSTP中的实现
        2.3.3 MSTP中以太网实现模式
        2.3.4 MSTP中的关键技术
        2.3.5 MSTP的网络管理
    2.4 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及分析
        2.4.1 SDH工作原理
        2.4.2 SDH自愈环分类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设计
    3.1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优化改造的原则
    3.2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3.2.1 宁东矿区光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3.2.2 宁东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现状描述
    3.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
    3.4 矿区MSTP网络设计
        3.4.1 矿区MSTP网络建设依据
        3.4.2 矿区MSTP自愈网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矿区SDH光传输系统优化及改造
    4.1 矿区现有SDH光传输系统结构优化方案
    4.2 骨干层设备选定
    4.3 SDH光传输系统汇聚层配备MSTP功能
    4.4 MSTP自愈网建设系统数据配置
        4.4.1 两纤双向复用段共享保护环配置
        4.4.2 1+1线性复用段保护配置
        4.4.3 以太网接入业务配置
    4.5 MSTP自愈网建设
    4.6 本章小结
5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5.1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中的应用
    5.2 MSTP在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3)面向远距离时钟同步的电力系统时钟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时钟同步方式的研究内容
        1.2.1 GPS/BD卫星时钟同步
        1.2.2 有线时钟同步
        1.2.3 网络时钟同步
    1.3 论文安排
第二章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IEEE1588协议及远距离时钟同步授时方案
        2.1.1 IEEE1588协议时钟类型
        2.1.2 时钟同步报文
        2.1.3 IEEE1588协议时钟同步过程
        2.1.4 IEEE1588时间戳位置意义
    2.2 PTP over SDH
    2.3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4 整体硬件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3.1 卫星信号接收模块
    3.2 时间频率同步模块
        3.2.1 ARM芯片及ARM最小系统
        3.2.2 FPGA芯片及相关配置
        3.2.3 B码时钟同步的硬件设计
        3.2.4 NTP网络时钟同步的硬件设计
        3.2.5 PTP网络时钟同步的硬件设计
        3.2.6 PTP over SDH时钟同步的硬件设计
    3.3 电源模块
        3.3.1 电源网络设计及仿真
        3.3.2 去耦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晶振频率控制
    4.1 恒温晶振介绍及误差分析
        4.1.1 晶振参考指标
        4.1.2 晶振秒误差
    4.2 基于外部标准频率源的数字锁相环
        4.2.1 10M鉴相电路
        4.2.2 低通滤波器
        4.2.3 低通VCO压端控制
    4.3 基于北斗信号的晶振频率控制
        4.3.1 卡尔曼滤波
        4.3.2 PID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时钟同步系统PCB及PI/SI设计
    5.1 时钟同步装置PCB层叠及走线设计
        5.1.1 PCB层叠设计
        5.1.2 PCB布线和布局
    5.2 时钟同步装置PCB信号完整性
        5.2.1 反射
        5.2.2 串扰
    5.3 时钟同步装置PCB电源完整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时钟同步系统功能指标测试
    6.1 数据收发功能测试
        6.1.1 PTP报文收发测试
        6.1.2 NTP报文收发测试
    6.2 通信指标测试
        6.2.1 GPS/BD卫星授时指标测试
        6.2.2 时钟同步系统守时功能测试
        6.2.3 多种同步方式通信指标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2 Aims of the Study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AND FRAMEWORK
    2.1 Overview on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Post-editing
    2.2 Previous Studies on MT Error Types and Post-Editing Strategies
    2.3 DQF-MQM Error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2.4 Previous Studies on MT Error Types of Paper Abstracts
    2.5 Text Typology Theory
        2.5.1 Text Typology Theory of Reiss
        2.5.2 Previous Studies on Informative Texts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s
CHAPTER3 METHODOLOGY
    3.1 Source Text and Text Analysis
        3.1.1 Source Text
        3.1.2 Text Analysis
    3.2 Research Method
    3.3 Translation Process
        3.3.1 Translating300 computer science abstracts with MT system
        3.3.2 Post-editing the MT-generated translation based on Text Typology Theory
        3.3.3 Conducting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ensuring post-editing quality
        3.3.4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errors in300 abstracts
        3.3.5 Preliminary error classifications based on DQF-MQM Framework
        3.3.6 Conducting the2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confirm error classifications
        3.3.7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ll MT errors in the300 abstracts
CHAPTER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Error Types of Machine Translated English Abstracts
        4.1.1 Unidiomatic 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2 Terminology Mis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3 Mis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4 Under-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5 Omission 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6 Over-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7 Errors of Addition in MT Output
    4.2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Machine Translated Abstracts
        4.2.1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2.2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4.2.3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Technical Terms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of300 Abstracts
    1-20 Abstracts
    21-40 Abstracts
    41-60 Abstracts
    61-80 Abstracts
    81-100 Abstracts
    101-120 Abstracts
    121-140 Abstracts
    141-160 Abstracts
    161-180 Abstracts
    181-200 Abstracts
    201-220 Abstracts
    221-240 Abstracts
    241-260 Abstracts
    261-280 Abstracts
    281-300 Abstracts
ACKNOWLEDGEMENTS

(5)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高速网络信号接入与流分类技术
    2.1 高速骨干网络信号接入技术研究
        2.1.1 高速以太网信号接入技术
        2.1.2 POS信号接入技术
        2.1.3 多类型混合信号处理
    2.2 网络流量分类方法
        2.2.1 流的定义
        2.2.2 基于端口的网络流量分类
        2.2.3 基于DPI的网络流量分类
        2.2.4 基于协议解析的网络流量分类
        2.2.5 基于统计学习的网络流量分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平台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1 系统设计准则及功能需求
        3.1.2 总体方案设计及论证
    3.2 系统核心处理模块设计
    3.3 高速网络信号收发模块设计
    3.4 高速网络流缓存模块设计
    3.5 高速网络内容匹配模块设计
    3.6 数据管理模块与其他辅助模块设计
        3.6.1 数据管理模块
        3.6.2 时钟模块
        3.6.3 电源模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网络内容识别关键技术
    4.1 高速缓存技术
    4.2 高速网络数据流识别算法
        4.2.1 采样算法
        4.2.2 哈希算法
        4.2.3 大流识别算法
    4.3 模式匹配算法
        4.3.1 基于软件实现的经典模式匹配算法
        4.3.2 基于布鲁姆过滤器的匹配算法
        4.3.3 基于TCAM匹配算法
    4.4 基于布鲁姆过滤器引擎过滤的TCAM模式匹配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测试方案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信号接入与数据包提取测试
        5.2.2 关键词提取与匹配测试
        5.2.3 数据管理单元测试
    5.3 测试结果分析与平台升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PCB板设计图
附录B 软件程序总览

(6)基于FPGA的POS IC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POS 技术相关技术和理论介绍
    2.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1.1 OSI 参考模型
        2.1.2 具有五层协议的参考模型
    2.2 SDH 理论基础
        2.2.1 SDH 产生背景
        2.2.2 SDH 技术特点
        2.2.3 SDH 原理
        2.2.3.1 SDH 帧结构
        2.2.3.2 SDH 的复用结构
    2.3 IP OVER SDH 理论基础
        2.3.1 IP over SDH 产生背景
        2.3.2 IP over SDH 技术原理
        2.3.3 IP over SDH 技术特点
    2.4 POS 相关协议
        2.4.1 以太网帧协议
        2.4.2 以太网接口概述
        2.4.3 HDLC 协议
        2.4.4 GFP 协议
        2.4.4.1 GFP 协议简介
        2.4.4.2 GFP 帧格式
    2.5 基于 FPGA 的设计方法
        2.5.1 硬件描述语言
        2.5.2 Verilog HDL 设计方法
        2.5.3 基于 FPGA 的设计流程
第三章 POS 芯片总体设计
    3.1 POS 芯片概述
        3.1.1 功能规格
        3.1.2 接口规格
    3.2 基于 FPGA 的 POS 芯片总体设计方案
        3.2.1 POS 芯片设计流程
        3.2.2 POS 芯片设计方案
第四章 POS 芯片模块设计与仿真
    4.1 XAUI 模块
        4.1.1 XAUI 模块实现
        4.1.2 XAUI 模块仿真与分析
    4.2 XGMAC 模块
        4.2.1 XGMAC 上行模块实现
        4.2.1.1 64bit 数据对齐
        4.2.1.2 以太网帧定界及相应字段检测
        4.2.1.3 CRC 计算
        4.2.1.4 帧长计算
        4.2.3 XGMAC 下行模块实现
    4.3 BIL 模块
        4.3.1 BIL 上行模块
        4.3.1.1 HDLC Capsulation 模块
        4.3.1.2 XGMAC read control 模块
        4.3.1.3 Egress Bridge FIFO
        4.3.2 BIL 下行模块
        4.3.2.1 HDLC Check
        4.3.2.2 Ingress Bridge FIFO 模块
        4.3.2.3 Ethernet Capsulation
    4.4 HDLC 模块
        4.4.1 HDLC 模块实现
        4.4.2 HDLC 上行模块
        4.4.2.1 hdlc_tx_ctrl 模块
        4.4.2.2 hdlc_tx_fcs 模块
        4.4.2.3 stuff 模块
        4.4.2.4 hdlc_scraming 模块
        4.4.3 HDLC 下行模块
        4.4.3.1 hdlc_descraming 模块
        4.4.3.2 search_frm 模块
        4.4.3.3 destuff 模块
        4.4.3.4 hdlc_rx_fcs 模块
        4.4.3.5 hdlc_buffer 模块
    4.5 GFP 模块
        4.5.1 GFP 模块实现方法
        4.5.2 TGFP 模块
        4.5.2.1 FRM_ARB 模块
        4.5.2.2 FRM_MAP 模块
        4.5.2.3 TGFP_FRAMER_LINK 模块
        4.5.3 RGFP 模块
        4.5.3.1 FRM_SEARCH 模块
        4.5.3.2 FRM_DEMAP 模块
第五章 POS 芯片的 FPGA 板级调试
    5.1 POS 芯片实现方式
    5.2 POS 芯片的上板调试
        5.2.1 芯片调试硬件系统
        5.2.2 环回测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7)OTN承载40Gb/s以太网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OTN 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OTN 技术提出的背景
        1.1.2 OTN 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40G Ethernet 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40G Ethernet over OTN 的关键技术研究
    2.1 OTN 的分层体系结构
        2.1.1 OTN 网络的分层模型
        2.1.2 OTN 接口信息结构
    2.2 G.709 OTN 帧结构
        2.2.1 OTUk、ODUk 和OPUk 的帧结构
        2.2.2 OTUk、ODUk 和OPUk 的开销
        2.2.3 映射及复用结构
    2.3 40G Ethernet 的分层结构及物理层规范
        2.3.1 40G Ethernet 的分层结构
        2.3.2 40G Ethernet 的物理层规范
    2.4 40G Ethernet over OTN 的实现方式
        2.4.1 40G 以太网信号的透明映射要求
        2.4.2 40G 以太网信号映射至OPU3 的实现方式
        2.4.3 4×10GbE LAN 映射进40G OTN 的实现方式
    2.5 40G Ethernet over OTN 的关键技术
        2.5.1 客户侧互连技术
        2.5.2 调制码型技术
        2.5.3 FEC 技术
        2.5.4 色散补偿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40G Ethernet over OTN 的设计与实现
    3.1 40G Ethernet over OTN 的功能要求分析
    3.2 40G Ethernet over OTN 的总体设计方案
    3.3 40G Ethernet over OTN 的具体实现方案
        3.3.1 总体数据处理流程
        3.3.2 40G Ethernet over OTN 的FPGA 实现方案
    3.4 串/并转换模块芯片的选择
    3.5 648/668 编解码模块的设计
        3.5.1 648/668 Encoder 模块的设计
        3.5.2 648/668 Decoder 模块的设计
    3.6 GFP 成帧模块的划分与设计
        3.6.1 GFP 成帧模块的划分
        3.6.2 ING_GFPF_MAP 和EG_GFPF_DEMAP 模块的设计
    3.7 40G OTN 成帧模块的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测试与结论
    4.1 实验平台的搭建
    4.2 实验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4.2.1 实验测试指标
        4.2.2 实验测试步骤
    4.3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与结论
        4.3.1 端口吞吐量测试
        4.3.2 端口丢包率的测试
        4.3.3 测试结论
第5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8)基于SDH系统的以太网共享环技术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开发概况及展望
    1.3 课题研究意义和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系统总体设计和板级功能划分
    2.1 SDH 多业务平台引领城域网的发展
    2.2 各模块在SDH 系统中的作用
    2.3 10/100M 以太网共享环模块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10/100M 以太网共享环模块的总体设计
    3.1 10/100M 以太网共享环模块的主要功能
    3.2 单板设计原理框图
    3.3 数据流向图
    3.4 EOS 模块
    3.5 以太网接入模块
    3.6 处理器模块
    3.7 电源模块
    3.8 本章小结
4 10/100M 以太网共享环模块重点功能设计
    4.1 硬件总体设计
    4.2 EOS 功能模块设计
    4.3 以太网二层交换功能模块设计
    4.4 热插拔电路设计
    4.5 调试与功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单板实现难点及解决方案
    5.1 SDH 系统保护机制
    5.2 SWITCH 芯片的调试
    5.3 PCB 板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性能测试指标
    6.1 丢包率测试
    6.2 吞吐量测试
    6.3 背靠背测试
    6.4 时延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舰载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舰载通信系统研究
    2.1 技术要求
    2.2 传输体制
    2.3 SDH/MSTP 简介
    2.4 总体技术路线
    2.5 系统结构
    2.6 本章小结
3 网络单元
    3.1 功能模块划分
    3.2 模块连接关系分析
    3.3 系统定时关系分析
    3.4 数据信号关系分析
    3.5 信令网管关系分析
    3.6 电源供电关系分析
    3.7 网元物理机构
    3.8 本章小结
4 网络拓扑和保护
    4.1 网络拓扑
    4.2 网络保护
    4.3 本章小结
5 网络管理系统
    5.1 物理结构
    5.2 基于H-SWITCH 的站间DCC 通道
    5.3 管理信息库MIB
    5.4 网管代理盘软件设计
    5.5 插件式框架
    5.6 本章小结
6 视频监控系统
    6.1 视频监控概述
    6.2 基于MSTP 的视频监控
    6.3 技术方案构成
    6.4 实现中的关键技术
    6.5 全程视频延时和切换时间构成及PCR 调整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语音增强
    7.1 语音增强概述
    7.2 语音、噪声以及人耳的特性
    7.3 传统增强算法
    7.4 本文提出的增强算法
    7.5 实验结果
    7.6 本章小结
8 稳健语音识别
    8.1 语音识别概述
    8.2 语音识别的基本方法
    8.3 稳健语音识别的主要技术路线
    8.4 稳健语音识别算法
    8.5 实验结果
    8.6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缩略语

(10)多业务传输平台设备的以太网集成业务适配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当前传输技术概览
    1.2 当前电信传输市场分析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域网和多业务传输平台
    2.1 城域网
        2.1.1 城域网概述
        2.1.2 城域网的体系结构
        2.1.3 新一代城域网的要求
    2.2 多业务传输平台
        2.2.1 城域传输网的主要技术
        2.2.2 以SDH 为基础的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 概述
        2.2.3 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 的技术特性
        2.2.4 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 的技术发展
        2.2.5 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 的基本功能要求
        2.2.6 MSTP 的网络应用
        2.2.7 MSTP 的标准化进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DH 的MSTP 几项关键技术
    3.1 虚级联技术
    3.2 LCAS 链路容量调整方案
    3.3 以太网OVER SDH 封装协议
        3.3.1 GFP 通用成帧规程
        3.3.2 LAPS 链路接入规程
        3.3.3 LAPS,GFP 与PPP 协议的比较
    3.4 VLAN 虚拟局域网技术
    3.5 MPLS 技术和保护机制
    3.6 RPR 弹性分组环技术
    3.7 QOS 保证机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PTINEX~(TM) 1662 SMC 研发项目介绍
    4.1 市场主流厂商MSTP 产品概况
    4.2 OPTINEX~(TM) 16625MC 的网络应用设计目标
    4.3 OPTINEX~(TM) 16625MC 的特性设计目标
    4.4 OPTINEX~(TM) 16625MC 的设计依据
    4.5 OPTINEX~(TM) 16625MC 设备设计技术方案
        4.5.1 功能框图设计
        4.5.2 设备单元功能
        4.5.3 设备结构设计介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OPTINEXTM 16625MC 以太网集成业务适配卡的设计
    5.1 集成业务子系统
    5.2 以太网集成业务适配卡原理框图
    5.3 以太网集成业务适配卡功能设计
    5.4 以太网集成业务适配卡功能叙述
        5.4.1 有效负荷的通路
        5.4.2 板卡管理框图
    5.5 以太网集成业务适配卡物理实现描述
        5.5.1 以太网交换的物理接口单元
        5.5.2 以太网映射单元模块
        5.5.3 FPGA 模块
        5.5.4 控制单元
    5.6 以太网集成业务适配卡的系统集成实现框图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OPTINEX~(TM) 16625MC 以太网集成适配卡的测试
    6.1 基本测试环境
    6.2 基本测试设备和仪表
    6.3 测试内容和步骤
        6.3.1 上电测试
        6.3.2 控制平台测试
        6.3.3 负荷通道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一种新的Ethernet over SDH映射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经以太网桥接至电力线通信的SONET/SDH网络[J]. 郝明达,黄海生,李鑫,党成. 信息技术, 2021(06)
  • [2]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宝霞.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面向远距离时钟同步的电力系统时钟系统研制[D]. 宋昱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4]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D]. 付茜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5]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研究[D]. 路琪.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6]基于FPGA的POS IC设计[D]. 孔令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7]OTN承载40Gb/s以太网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郝静.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1(07)
  • [8]基于SDH系统的以太网共享环技术实现[D]. 王丽君.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9]舰载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江小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10]多业务传输平台设备的以太网集成业务适配卡设计[D]. 沈皓. 上海交通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一种新的以太网 over SDH 映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