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例性病患者感染临床调查

409例性病患者感染临床调查

一、409例STD患者感染情况的临床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石大可,王苏平,龚睿婕,倪阳,蔡泳[1](2021)在《中文版艾滋病病毒相关知识问卷在艾滋病病毒阴性的性传播疾病人群中的信效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引入艾滋病病毒相关知识问卷(Brief HIV Knowledge Questionnaire,HIV-KQ-18),评价该问卷在艾滋病病毒阴性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人群中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并根据其知识得分预测该人群的性行为。方法·将HIVKQ-18汉化后,对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条件的599名STD患者进行评测,将其随机分成2部分,一部分(n=30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另一部分(n=299)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将发生性行为时始终使用安全套判定为安全性行为并作为因变量,HIV-KQ-18得分作为自变量,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问卷对安全性行为的预测能力及临界值。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该问卷可提取3个因子即艾滋病的传播(7个条目)、有效的预防措施(4个条目)和感染艾滋病的后果(3个条目);从HIV-KQ-18剔除4个条目,形成中文版HIV-KQ-14。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三因子修正模型拟合情况优良(χ2/df=2.046,近似误差的平方根=0.059,增值适配指数=0.926, Tucker-Lewis指数=0.908,比较拟合指数=0.925)。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61,Spearman-Brown系数为0.815。问卷得分预测安全性行为曲线下面积为0.708 (P=0.000)。结论·中文版HIV-KQ-14在HIV阴性STD患者中有良好的信效度,对安全性行为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赵喜兰,陈长蓉,张晓玲,刘春凤,吕孟菊[2](2021)在《出院压力性损伤风险患者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存在压力性损伤风险出院患者的现况,并分析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的54家医联体单位进行横断面调查,将2019年8月—2020年6月出院时存在压力性损伤风险的患者及其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表、临床检验资料表、Braden压疮风险评估量表、Barthel指数、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FCTI)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09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压力性损伤轻度危险患者224例(54.8%),中度危险患者74例(18.1%),高度危险患者89例(21.8%),极度危险患者22例(5.4%)。409例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检验资料、自理能力等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风险等级患者照顾者的FCT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OR=1.103,95%CI:1.006~1.209,P=0.035)、照顾者照顾能力(OR=1.060,95%CI:1.017~1.104,P=0.005)、大便失禁(OR=14.112,95%CI:2.505~79.497,P=0.003)、留置导尿管(OR=3.111,95%CI:1.332~7.269,P=0.009)、重度依赖(OR=15.705,95%CI:2.655~92.918,P=0.002)是出院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的危险因素。结论 Braden评分≤18分的出院患者中,压力性损伤中度危险及以上者占45.2%(185/409)。应重点关注白细胞水平高、照顾者照顾能力弱、留置导尿管和自理能力等级为重度依赖的出院患者,以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

杨珂[3](2021)在《天津市接受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丙肝现状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天津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丙肝知识知晓情况和合并HCV感染状况;并对天津市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减少HIV感染者HCV合并感染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方法,基于HIV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对天津市目前接受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进行抗-HCV检测,采用统一问卷,收集调查对象丙肝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行为学特征信息等;并通过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的抗病毒库与病例报告库关联,获取其人口学、HIV感染、临床特征等信息,分析与其合并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天津市接受HIV抗病毒治疗感染者共收集有效数据3210份,其中男性3049例,平均年龄39.76±11.56岁,女性161例,平均年龄47.47±12.82岁。2.丙型肝炎知识知晓情况:本次调查天津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丙肝总体知识知晓率为34.02%。多因素分析显示,30~39岁(OR=1.38,95%CI:1.11~1.71)丙肝知识知晓率高于29岁及以下年龄组;商业服务业者(OR=0.77,95%CI:0.59~1.00)丙肝知识知晓率低于事业单位职业者;性取向为异性(OR=0.72,95%CI:0.58~0.89)、双性(OR=0.52,95%CI:0.42~0.64)和不确定(OR=0.35,95%CI:0.26~0.46)组丙肝知识知晓率均低于性取向为同性组。单项知识问题中“丙肝是否有可以预防的疫苗”和“与丙肝病人日常接触是否会被传染”知晓率分别仅为18.57%和34.42%。3.HIV/HCV合并感染情况:本次调查天津市接受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中HCV合并感染率为1.35%。其中男性合并感染率为1.08%,女性合并感染率为3.79%(χ2=8.91,P=0.003);29岁及以下年龄组合并感染率为0.17%,30~39岁年龄组合并感染率为1.36%,40~49岁年龄组合并感染率为1.45%,50岁及以上年龄组合并感染率为1.61%(χ2=6.95,P=0.074);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组合并感染率为0.83%,初中组合并感染率为2.25%,高中或中专组合并感染率为1.36%,大专及以上组合并感染率为0.67%(χ2=10.33,P=0.016);通过男男同性性行为男男同性性途径感染HIV者合并感染率为0.84%,通过异性性行为感染HIV者合并感染率为1.85%,通过注射吸毒感染HIV者合并感染率为18.00%(χ2=122.31,P<0.001)。4.HIV/HCV合并感染危险因素: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CV多因素分析显示,经注射吸毒途径传播的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风险是经男男同性性途径传播的HIV感染者的18.82倍(95%CI:6.88~48.23),抗病毒治疗入组时肝功能异常者合并HCV感染风险是未出现异常者的3.39倍(95%CI:1.68~6.83),有侵入检测经历者合并HCV感染风险是无侵入检测经历者的3.32倍(95%CI:1.04~10.65);2016年至2020年确诊为HIV感染者相较于2010年前确诊者HCV合并感染率更低(OR:0.22,95%CI:0.07~0.64)。结论及建议1.天津市接受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的丙肝知识知晓率较低,尚未达到《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年)》所提出大众人群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要求。2.天津市接受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的HCV合并感染率目前处于较低水平,但HIV感染者中有注射吸毒经历、医疗侵入性检测经历、抗病毒治疗入组时肝功能指标异常的人群HCV合并感染相对较高。3.经男男同性性途径感染HIV感染者中,近一半感染者报告自身或性伴侣通过肛交等不安全性行为发生过出血的情况,尽管目前这类人群中HCV合并感染率较低,但存在导致HCV感染的危险因素。4.建议在宣传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的同时加强丙肝知识针对性宣传教育,减少其不安全行为,降低HIV感染人群发生HCV合并感染风险;并促进HCV感染者接受检测,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杨慧欣[4](2021)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吉林省产妊娠合并梅毒的感染率与高发地区接近,但控制情况明显不如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且胎传梅毒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本研究通过对长春某妇产医院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病例分析,了解其感染率情况、临床特征及胎儿丢失情况,以及影响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为吉林省控制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及预防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妊娠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长春某妇产医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5743例孕产妇及455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按照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是否发生胎儿丢失采用1:4倾向性评分进行匹配;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率(n)和构成比(%),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应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和R(v3.4.4)软件。结果:1.该院2013~2018年共收治住院产妇125743例,妊娠合并梅毒总感染率为0.36%(455/125743);各年份年均感染率分别为:0.35%(57/16134)、0.26%(52/20244)、0.34%(43/12595)、0.32%(65/20545)、0.31%(55/17768)和0.48%(183/38457)。2013~2018年妊娠合并梅毒的感染率在0.3%上下波动,低值在2014年为0.16%,峰值在2018年为0.48%,呈现上升趋势(P for trend<0.05)。2.455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人口学特征:年龄最小为16岁,最大53岁,中位年龄为28(24,31)岁;25~29岁年龄组人数最多为173例,占比38.02%(173/455),35~53岁年龄组人数最少为64例,占比14.07%(64/455);无职业者占多数,为334例,占比73.41%;城镇分布以城市居多63.96%(291/455)。3.455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围产期特征:怀孕1次及≥3次者最多均为155例(34.07%),合并贫血例数最多134例(29.45%);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异常诊断发生率最高的是脐带缠绕,为22.86%(104例);其次为胎膜早破16.48%(75例);孕期接受抗梅毒治疗者为19.78%(90例);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低滴度患者(RPR≤1:8)占比73.63%(335例);发生不良妊娠结局(APOs)总次数为246,其中早产发生占比12.09%(55例)最多,其次为低出生体重11.65%(53例)。4.455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发生胎儿丢失69例,总发生率为15.16%;胎儿丢失在2013~2018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9.82%(17/57)、46.88%(15/32)、11.63%(5/43)、16.92%(11/65)、7.27%(4/55)和9.29%(17/183);峰值在2014年为46.88%,之后出现大幅降低,低值在2017年为7.27%,2013~2018年胎儿丢失的发生率呈下降线性趋势(P for trend<0.05)。5.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期未治疗(OR=2.87;95%CI:1.14~7.26)、RPR高滴度(OR=1.37;95%CI:2.02~7.69)、CRP升高(OR=2.35;95%CI:1.21~4.55)、HB降低(OR=5.38;95%CI:2.24~12.93)及RDW降低(OR=8.30;95%CI:2.73~25.24)是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相关因素。结论:1.2013~2018年长春市某妇产医院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以低年龄、无职业和城市人口居多;初产妇及孕期未接受抗梅毒治疗的患者居多;围产期异常诊断和贫血的发生率均较高。2.2013~2018年长春市某妇产医院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3.孕期未接受抗梅毒治疗、RPR高滴度(RPR>1:8)、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降低,会增加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风险。

赵亚芳[5](2021)在《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文中指出研究背景2020年全球艾滋病防控的3个90%目标亟待推进实现,我国在发现HIV感染者、衔接感染者进入后续医疗环节的前两个90%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均呈日趋严重势态。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从而最大限度发现其中的HIV感染者,并在确诊后及时衔接入医疗系统获得抗病毒治疗,是实现感染者达到病毒学抑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全球以及中国艾滋病“90-90-90”防控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构建理论化、综合性的行为模型,深入理解和分析MSM人群HIV规律检测和确诊后衔接医疗行为,可为进一步完善现有艾滋病相关医疗服务措施和政策方针提供实用性的参考和建议。研究目的一、基于三元影响理论,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并在人群中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HIV检测行为的可行性;二、基于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一、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并验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一)经文献回顾筛选10个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规律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检测意图、检测态度、社会规范信念、检测自我效能、HIV危险感知、HIV检测相关知识、社会凝聚力、获取医疗服务舒适度、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三元影响理论为模型构建框架,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便利抽取351名MSM人群,对HIV规律检测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进行测量,以研究对象HIV规律检测行为水平为结局变量,使用MPlus软件以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三)重新便利抽取212名MSM人群对HIV检测行为模型进行验证,以研究前期构建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为基础,使用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通过拟合评价指标,判断并验证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规律HIV检测的可行性。二、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一)文献回顾纳入9个HIV感染者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HIV相关歧视、家庭歧视、社会支持、精神健康、衔接医疗态度、消极应对、首次CD4+T细胞计数、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结合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为模型构建参考,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描述经便利抽取的257名近1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以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为结局变量,经SEM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三)目的抽取12名近半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开展个人深度访谈,通过Colaizzi分析法结合Nvivo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所得主题和主题间的关系,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的变量及变量间的作用路径对比。研究结果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中包含11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3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检测意图、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直接作用于规律检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77、0.420、-0.137,检测自我效能、社会规范信念、检测态度直接作用于检测意图,且个人、社交、环境因素存在跨领域的作用关系,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403,CFI=0.926,TLI=0.918,RMSEA=0.034,SRMR=0.057。351 名 MSM 人群中 63.82%具有 HIV 规律检测行为。二、对HIV检测行为模型的验证发现3条在原构建模型路径作用系数上未达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36,CFI=0.955,TLI=0.950,RMSEA=0.025,SRMR=0.064。三、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包含9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4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社会支持、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首次CD4+T细胞计数直接作用于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06、0.222、0.148、-0.172,HIV相关歧视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057,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60,CFI=0.967,TLI=0.959,RMSEA=0.025,SRMR=0.044。257 名新近确诊的 MSM 人群HIV感染者中63.42%具有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四、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中,根据12名MSM人群HIV感染者的访谈资料分析结果,最终形成10个主题、17个亚主题、9条主题间的作用关系,在原模型基础上发现2个新主题。研究结论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以个体、社交、环境以及意图多重因素的角度,解释了 MSM人群的HIV规律检测行为,但还需进一步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医疗系统的特征以及MSM人群就医经历等因素进一步调试。社会凝聚力在模型中的作用路径,提示未来在促进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行为中,应重点关注社交圈和社交团体的影响在男男性行为人群在树立检测信念过程中广泛而积极的效应,以社交因素作为切入点,发展并推动干预策略的实践。二、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以HIV相关歧视为源头,社会支持、精神健康等因素为中间机制,深入解读新近确诊HIV感染的MSM人群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但就MSM人群对疾病预期、性格特征和既往就医经历等个体性因素在其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未来针对我国MSM人群在确诊HIV感染后的就医行为研究,应关注HIV相关歧视和中国家庭文化对MSM人群的广泛、深远影响,早期并针对性开展HIV检测后转介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树立疾病正确认知;强调同伴和社交圈的力量,并促进医疗机构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连接。三、综合分析HIV检测行为模型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结果,社交领域因素在MSM人群规律进行检测以及在确诊后感染者及时就医行为的决策和实践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实践意义;社会支持对HIV相关歧视的降低作用暗示了社会网络的积极效应能够降低HIV感染者延迟就医的源头阻碍。提示未来应进一步理解和早期关注MSM人群同志圈、社交圈文化,与社会组织早期建立合作联系,通过社会支持、同伴影响的干预手段,提高MSM人群对HIV感染风险的正确认知、促进检测、并缩短感染后就医治疗的衔接时间。

段如菲[6](2021)在《中国HPV相关肿瘤归因负担及HIV感染女性宫颈癌筛查适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估算中国归因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肿瘤负担及其变化趋势,为评估HPV疫苗的潜在应用价值和制定肿瘤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探讨云南HIV感染女性肛门生殖道HPV感染及相关肿瘤发生率和可能的影响因素,评价细胞学检查、HPV检测、醋酸染色和碘染色肉眼观察(VIA/VILI)作为初筛和分流方法在HIV感染女性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效果,探索适宜的宫颈癌筛查策略,为HIV感染女性HPV感染相关肿瘤的防控提供科学证据。材料与方法1.从已发表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摘录2007至2015年HPV感染相关的肿瘤发病和死亡数据,从国家统计局获得全国人口数据。结合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估算的人口数及人群归因分值(PAF),计算2007年至2015年每年全国及分性别、地区、年龄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发病和死亡数及发病和死亡率,估算2007年至2015年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预测2016年至2025年肿瘤的发病数和发病率及其变化趋势。2.2019年至2020年在云南昆明招募409名18岁及以上HIV感染女性,进行社会人口学信息调查并摘录相关临床信息,随后依次进行阴道自取样标本HPV检测,宫颈医生取样标本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查,VIA/VILI,肛门标本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查。宫颈HPV阳性或细胞学异常妇女进行阴道镜检查,必要时进行阴道镜下指示性活检。评估宫颈、肛门HPV感染和相关肿瘤发生率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评价细胞学检查、HPV检测、VIA/VILI作为初筛和分流方法检出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CIN3+)的临床效果。结果1.2015年全国有113558肿瘤新发病例归因于HPV感染,包括宫颈癌102397例(90.2%)和非宫颈部位肿瘤11161例(9.8%)。女性新发肿瘤106611例(93.9%),非宫颈部位肿瘤4214例,男性新发肿瘤6947例(6.1%)。全国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5.83/10万,女性和男性分别为10.97/10万和0.71/10万,城市和农村分别为5.58/10万和6.14/10万。女性49.3%的新发肿瘤病例集中在40-54岁,59.0%的非宫颈部位肿瘤发生在50-74岁,男性55.9%新发肿瘤发生在55-74岁。女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50-54岁达高峰,之后缓慢下降,非宫颈部位肿瘤和男性肿瘤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全国每年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死亡病例36920例,包括31125例宫颈癌(84.3%)和5795例非宫颈部位肿瘤(15.7%)。女性肿瘤死亡病例33192例(89.9%),非宫颈部位肿瘤2067例,男性肿瘤死亡3728例(10.1%)。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标化死亡率为1.83/10万,女性和男性分别为3.27/10万和0.37/10万。2007年至2015年,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发病数平均每年增长3.8%(95%CI:2.9-4.8),发病率平均每年上升3.0%(2.5-3.5)。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死亡数(AAPC4.7,95%CI:2.9-6.7))和死亡率(3.3,0.9-5.8)总体均呈上升趋势。2016年至2025年,预估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发病数从117846例增加到171579例,发病率从6.13/10万上升至8.18/10万。2025年约90%的肿瘤新发病例为宫颈癌(152356例),发病率最高(14.87/10万),肛门癌发病数(8955例)和发病率(0.33/10万)仅次于宫颈癌。2.云南HIV感染女性宫颈和肛门HPV感染率分别为34.2%和34.7%,高危型HPV(HR-HPV)感染率分别为30.6%和30.3%。宫颈最常见的HPV基因型为HPV-52、16、58,肛门为HPV-52、53、39。宫颈和肛门HPV感染具有较强的相关性(OR=3.48,95%CI=2.26-5.36),特定 HPV 型别如 HPV-16 感染(OR=6.61,95%CI=2.17-20.17)之间的相关性更强。抗病毒治疗(ART)时间短(≤2 vs>2年,aOR=2.25,95%CI=1.22-4.12)和初始 HIV 病毒载量高(≥1000 vs<1000 CPs/mL,aOR=1.98,95%CI=1.10-3.58)的女性宫颈HPV感染风险更高。初始CD4细胞计数低(<200 vs ≥200 个/μL,aOR=1.80,95%CI=1.01-3.22)和当前 CD4 细胞计数低(<350 vs≥500 个/μL,aOR=2.06,95%CI=1.00-4.36)的女性肛门 HPV 感染风险更高。CIN2+检出率为4.6%,初始CD4细胞计数低(aOR=4.63,95%CI=1.24-17.25)的女性发生CIN2+的风险增加。3.HIV感染女性中,HPV检测对CIN2+的检出率高于细胞学(ASCUS+),VIA/VILI与细胞学相似。医生取样HPV的灵敏度约90%(HC2:100%,cobas:89.5%,Sansure HPV:100%),特异度超过 70%(HC2:80.4%,cobas:85.1%,Sansure HPV:72.0%),细胞学(ASCU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1%和96.3%,VIA/VILI分别为40.0%和 77.3%。三种方法检出 CIN2+的 AUC 分别为约 0.90(HC2:0.90,cobas:0.87,Sansure HPV:0.86)、0.79和0.59。自取样HPV与医生取样HPV的临床效果相似。HPV初筛阳性者,细胞学(ASCUS+)分流、HPV-16/18型别分流和VIA/VILI分流策略对检出CIN2+均提升了特异度,同时降低了灵敏度。HPV-16/18/31/33/45/52/58型别分流检出CIN2+的临床效果最佳(灵敏度89.5%,特异度81.9%,AUC0.86),与HPV-16/18联合细胞学(ASCUS+)分流策略效果相似。对检出 CIN2+,HC2 的特异度(aOR=1.87,95%CI=1.22-3.91)和Sansure HPV 的特异度(2.48,1.43-4.29)在ART时间少于2年的人群中均降低。结论中国HPV感染相关的肿瘤归因负担较重,肿瘤的发病和死亡在过去近10年和未来10年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负担最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非宫颈部位肿瘤中肛门癌负担最重,相关预防也不容忽视。适龄人群HPV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筛查应作为我国优先考虑的预防策略,同时,可考虑在高危人群(如HIV感染人群)中开展肛门生殖道肿瘤的筛查和预防服务。云南HIV感染女性肛门生殖道HPV感染及相关肿瘤发病率较高,宫颈和肛门HPV感染高度相关。确诊HIV感染后尽早接受ART可能降低肛门生殖道HPV感染和相关肿瘤负担,有必要将肛门生殖道肿瘤的筛查和预防整合到艾滋病治疗和关怀服务中。细胞学检查、单独HPV检测或HPV初筛结合分流策略在HIV感染女性宫颈癌筛查中均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优先推荐一次访视完成“自取样HPV检测和优势HPV型别分流”策略用于HIV感染人群的宫颈癌筛查。在ART时间少于2年的HIV感染女性中需选择适宜的分流策略提升HPV检测的特异度。

褚越亚[7](2021)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抑郁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和抑郁的现状。2、探究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抑郁可能的影响因素。3、探索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和生命质量的关系,为该人群心理健康的促进、生命质量的改善和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采用方便抽样对疾控中心和传染病医院随访登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一般特征资料、SF-36量表和CES-D量表,分别评估人口学特征、HIV感染相关情况和性行为情况、生命质量及抑郁水平。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比较生命质量、抑郁在不同特征目标人群中的得分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生命质量与抑郁之间的相关关系,再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各影响因素、抑郁和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强度,应用多元分位数回归探索抑郁与否对不同生命质量状况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1、本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数1051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37份,有效率为70.12%。生命质量各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生理机能(87.46±16.64),得分最低的是一般健康状况(54.57±19.05);基于全国常模标准化分数计算得该人群躯体健康测量总得分为47.42±9.71,心理健康测量总得分为44.63±11.60,均低于全国常模(P<0.001)。抑郁总得分为21.65±10.91,抑郁者高达498人,占比67.6%。2、对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受教育水平、职业、感染途径、HIV感染公开情况、HI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是否进行过HIV检测和是否出现性病症状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在躯体健康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收入、受教育水平、HIV病毒载量、感染途径、HIV感染公开情况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在心理健康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出现性病相关症状、HIV病毒载量<400(copies/ml)、离异或丧偶、接受过HIV检测、家庭人均月收入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是躯体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否出现性病相关症状、HIV病毒载量≥400(copies/ml)、家庭人均月收入和是否接受过高效抗病毒治疗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3、对抑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职业、受教育水平、HIV病毒载量和是否出现性病症状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已婚、农民、低受教育水平、低家庭人均月收入、高HIV病毒载量和出现性病症状是抑郁的影响因素。4、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各维度及总分与抑郁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抑郁对生命质量有直接负效应,个人特征因素和HIV感染因素可通过影响抑郁对生命质量产生间接效应。各因素对生命质量产生的总效应依次为:抑郁(-0.726),个人特征因子(0.298),HIV感染因子(0.177);其中个人特征因素和HIV感染因素对生命质量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145和0.094,通过影响抑郁对生命质量产生的间接影响分别为0.153和0.083。各因素对抑郁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个人特征因子(-0.191)和HIV感染因子(-0.114),个人特征因子对抑郁的直接效应为-0.174,可以通过影响HIV感染因子对抑郁产生的间接影响为-0.017。5、多元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抑郁对除躯体健康维度P90分位点外的9个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躯体健康维度不同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变化范围是-9.93~-1.05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心理健康维度下不同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变化范围是-13.91~-9.31,在P10~P75趋势平稳,而在P75分位点后急增;说明抑郁对躯体健康状况好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无影响,躯体健康维度情况越差的PLWHA,受抑郁症状的影响程度越严重;抑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较躯体健康大,且对心理健康较好的PLWHA影响更大。结论:1、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生命质量水平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HIV感染途径、是否接受过高效抗病毒治疗、HIV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和是否接受过HIV检测和是否出现性病相关症状。2、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抑郁状况较普通人群严重,婚姻状况、职业、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HIV病毒载量和是否出现性病症状是抑郁的影响因素。3、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抑郁状况对生命质量存在负向效应,可有针对性的通过改善其抑郁状况以提高生命质量水平。

李慧[8](2021)在《尖锐湿疣患者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引起的以性传播途径为主的性传染性疾病,复发率较高,常常给患者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尖锐湿疣每年全球发病率是160/10万-289/10万,在所有生殖器性传染性疾病中排在第二位,形势非常严峻。HPV感染情况和基因型别复杂多样,并在时间、地域及人群等“三间分布”方面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目的1.探讨郑州地区CA患者HPV感染的阳性率和基因亚型分布规律,揭示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2.分析HP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发病的相关性,为本地区CA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流行病学基础。方法1.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929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基因扩增技术及导流杂交技术进行HPV基因型别检测,统计HPV感染的阳性率和基因亚型分布特征;2.选取同期皮肤科确诊的150例尖锐湿疣患者为研究对象作病例组(确诊标准: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尖锐湿疣诊疗规范,符合尖锐湿疣临床特征),依据病史进一步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其中初发组116例、复发组34例,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为来自郑州地区不同社区的106名健康个体。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临床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相关数据应用SPSS 22.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受检者检测HPV基因阳性2680例,阴性6617例,阳性率为28.83%(2680/9297);阳性者中低危型HPV感染723例,高危型HPV感染1670例,疑似高危型HPV感染287例;低危型HPV感染主要以HPV 61、54、6、81、11亚型为主,高危型HPV感染主要以HPV 16、52、58、53、39亚型为主。2.150例CA患者HPV感染的基因分型:共检出HPV感染141例,阳性率为94.00%;其中单一基因亚型感染95例(63.33%),双重亚型感染34例(22.67%),三重及以上亚型感染12例(8.00%);低危型HPV感染以HPV6、11和43为主,高危型以HPV33、58、31、52、16等为主。3.在CA患者HPV感染主要危险因素中,吸烟在初发组与对照组(χ2=21.181,P=0.000)、复发组与对照组(χ2=60.124,P=0.000)、初发组与复发组(χ2=11.285,P=0.001)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饮酒在初发组与对照组(χ2=9.514,P=0.002)、复发组与对照组(χ2=18.603,P=0.000)相比有统计学差异。饮酒在初发组与复发组(χ2=1.621,P=0.203)无统计学差异。4.性伴侣数在初发组与对照组(P=0.000)、复发组与对照组(P=0.000)、初发组与复发组(P=0.001)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首次性交年龄在初发组与对照组(P=0.052)、复发组与对照组(P=0.255)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初发组与复发组(P=0.015)相比有统计学差异。5.在伴发性病方面,初发组与对照组(χ2=26.331,P=0.000)、复发组与对照组(χ2=40.035,P=0.000)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初发组与复发组(χ2=2.381,P=0.1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郑州地区尖锐湿疣患者HPV感染的低危亚型主要以HPV6、11为主,高危亚型主要以HPV33、58、31、52、16为主;2.尖锐湿疣初发和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性伴侣数、首次性交年龄、伴发性病、吸烟、饮酒等。

宣岩,魏兰馨,洪翔,朱晓玥,董书衡,严沁宇,王亮红,王蓓[9](2021)在《我国不同人群生殖支原体感染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生殖支原体(Mg)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生殖支原体感染和致病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本文旨在全面了解生殖支原体在我国不同人群泌尿生殖道中的感染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特性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等文献库,检索时间从建立数据库至2020年3月10日,涉及我国人群Mg感染的横断面研究文献。由2名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分别独立筛选并评价文献,交叉核对,采用R 1.1.463软件,对我国不同人群泌尿生殖道生殖支原体感染率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中,若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通过亚组分析,分析异质性来源。结果本文共纳入47篇研究文献,均为中高质量文献,且无明显发表偏倚,结果较为可信。研究文献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普通体检人群519例、医院STD门诊就诊患者10 504例、妇科就诊患者3 200例、泌尿外科就诊患者1 624例、MSM 1 082例、暗娼1 842例、HIV感染者3 691例。Meta分析显示,普通体检人群的Mg感染率为0.94%(95%CI:0.07%~2.78%)、医院STD门诊就诊患者的Mg感染率为11.58%(95%CI:8.57%~14.97%)、妇科就诊患者的Mg感染率为15.22%(95%CI:7.99%~24.27%)、泌尿外科就诊患者的Mg感染率为7.32%(95%CI:4.24%~11.16%)、MSM的Mg感染率为9.70%(95%CI:3.06%~19.52%)、暗娼的Mg感染率为13.49%(95%CI:11.97%~15.08%)、HIV感染者的 Mg感染率为20.46%(95%CI:13.67%~28.22%)。结论普通体检人群的Mg感染率较低,但其他人群泌尿生殖道Mg感染率较高,值得进一步关注。

李倩[10](2021)在《溃疡性结肠炎伴肠外表现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伴有多种肠外表现(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EIM),EIM对UC的诊断和治疗的选择有重要意义。目的:回顾性分析UC患者伴EIM的发生率及疾病类型,分析各EIM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消化内科住院的UC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UC患者伴EIM的发生率及疾病类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各临床因素与EI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09例UC患者,其中119例伴有EIM,发生率为29.1%,包括关节病变、皮肤病变、眼部病变、肝胆疾病等等各个系统的30种余疾病。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χ2=7.522,P=0.023),病变范围(χ2=11.77,P=0.003),疾病活动性统计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6.232,P<0.001),性别:男女(χ2=0.445,P=0.505),临床类型:初发型,慢性复发型(χ2=1.003,P=0.317),内镜下分级(χ2=5.551,P=0.062)与EIM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青年(OR=0.967,95%CI:0.951-0.983)、广泛结肠型(OR=2.195,95%CI:0.777-4.977)、中度(OR=3.039,95%CI:0.508-18.195)及重度(OR=10.632,95%CI:1.022-44.008)疾病活动性是EI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每年住院的UC患者基本持平的情况下,UC患者伴有EIM的比例逐年升高,EIM涉及的系统及疾病类型的例数也出现逐年升高趋势。中青年、广泛结肠型、中重度活动性是EIM发生的危险因素,可提示UC患者发生EIM的风险性。

二、409例STD患者感染情况的临床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9例STD患者感染情况的临床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文版艾滋病病毒相关知识问卷在艾滋病病毒阴性的性传播疾病人群中的信效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过程
    1.3 研究方法
        1.3.1 人口信息收集
        1.3.2 安全性行为情况收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信息
    2.2 效度
        2.2.1 内容效度
        2.2.2 结构效度
        2.2.3 区分效度
    2.3 信度
    2.4 问卷得分预测安全性行为的界值
3 讨论
    3.1 问卷效度
    3.2 问卷信度
    3.3 问卷对安全性行为的预测
    3.4 研究的局限性

(3)天津市接受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丙肝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1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概况
    2 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相关因素
    3 HIV合并HCV感染的危害
    4 HIV合并HCV感染现况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1 研究对象
    2 研究现场
    3 资料来源
    4 现场调查
    5 数据录入与分析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学审查及知情同意
    8 技术路线
四、调查结果
    1 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
    2 研究对象丙肝知识知晓情况
    3 研究对象HIV/HCV合并感染情况
    4 研究对象HCV合并感染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五、讨论与建议
    1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2 天津市接受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的丙肝知识知晓率较低,距离要求有较大差距,防范意识缺乏
    3 天津市接受HIV抗病毒治疗人群HCV合并感染率总体较低,合并感染者可及时获得丙肝医疗服务
    4 经注射吸毒感染HIV、抗病毒治疗入组时肝功能异常、有侵入检测经历者存在HIV/HCV合并感染的可能性大
    5 男男同性性行为HIV感染人群HCV感染率低,但存在多性伴、性行为时发生出血等合并HCV感染的危险因素
    6 本次研究的不足
六、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综述 医疗服务流评估在丙型肝炎防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件2 丙肝知识知晓率与高危行为问卷
    附件3 知情同意书
    附件4 研究伦理评审报告
    附件5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使用授权书
    附件6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数据使用授权书
    附件7 个人简历
    附件8 致谢

(4)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梅毒概述
        1.1.1 梅毒的起源
        1.1.2 梅毒的病原学特征
        1.1.3 梅毒的临床表现及自然病史
        1.1.4 梅毒的传播途径
        1.1.5 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1.1.6 梅毒的治疗和预后
    1.2 梅毒的流行现状
        1.2.1 国外梅毒流行现状
        1.2.2 国内梅毒流行现状
        1.2.3 吉林省梅毒流行现状
    1.3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
        1.3.1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的流行现况
    1.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与胎儿丢失
        1.4.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流行情况
        1.4.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
    1.5 研究意义和目标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定义及诊断标准
    2.4 研究变量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6.1 倾向性评分匹配
        2.6.2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2013~2018 年该院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情况
    3.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孕产史和月经史情况
        3.3.1 孕产史特征
        3.3.2 月经史特征
    3.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合并疾病及异常诊断
        3.4.1 合并疾病情况
        3.4.2 围产期异常诊断情况
    3.5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3.6 2013~2018 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APOS及胎儿丢失情况
        3.6.1 2013~2018 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APOs发生情况
        3.6.2 2013~2018 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发生情况
    3.7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一般人口学变量的均衡性比较
    3.8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相关因素分析
        3.8.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
        3.8.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孕产史特征分析
        3.8.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月经史特征分析
        3.8.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期合并疾病情况与胎儿丢失的关系
        3.8.5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期异常诊断与胎儿丢失的关系
        3.8.6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生化学指标与胎儿丢失的关系
    3.9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流行特征分析
        4.1.1 流行现状
        4.1.2 人群特征
    4.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围产及异常诊断情况
    4.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胎儿丢失
    4.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职业情况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4.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抗梅毒治疗情况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4.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RPR检测结果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4.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CRP指标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4.5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HB及RDW指标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5 局限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表

(5)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艾滋病流行现状
        (一) 国外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 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现状
    三、HIV检测与衔接医疗行为
        (一) HIV检测行为概述
        (二) HIV检测行为现状
        (三) 衔接医疗行为概述及现状
    四、HIV检测行为和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一) 影响HIV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二) 影响衔接医疗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途径
    五、理论框架
        (一) 健康行为相关理论概述
        (二) 三元影响理论概述及应用现状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四) 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概述及应用现状
        (五)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第三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 HIV检测行为现状描述
        (二) 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性行为特征分析
        (二) HIV检测相关行为特征分析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分析
第四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 衔接医疗行为现状描述
        (二)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
        (三)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分析
        (二) 研究对象衔接医疗行为现状分析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6)中国HPV相关肿瘤归因负担及HIV感染女性宫颈癌筛查适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目标
    1 总体目标
    2 具体目标
第一部分 中国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负担及变化趋势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发病数和发病率
        3.2 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死亡数和死亡率
        3.3 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发病数和发病率变化趋势
        3.4 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死亡数和死亡率变化趋势
        3.5 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发病数和发病率预估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云南HIV感染女性肛门生殖道HPV感染及相关肿瘤流行病学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筛查流程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 宫颈和肛门HPV感染率、细胞学异常检出率及癌前病变/癌检出率
        3.3 宫颈和肛门HPV感染的相关性
        3.4 宫颈和肛门HPV感染及癌前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HIV感染女性的宫颈癌筛查适宜技术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筛查流程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 初筛方法检出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
        3.3 HPV初筛阳性人群不同分流策略的临床效果
        3.4 免疫缺陷水平、抗病毒治疗时间和年龄对筛查效果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HIV感染女性肛门生殖道和口咽HPV感染及相关肿瘤流行现状和综合防控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7)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抑郁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的计算
    2.2 调查方法
    2.3 研究内容及工具
        2.3.1 基本情况调查表
        2.3.2 健康调查简表(SF-36 量表)
        2.3.3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量表)
    2.4 质量控制
        2.4.1 调查设计阶段
        2.4.2 调查实施阶段
        2.4.3 数据整理阶段
    2.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5.1 量表信效度的评价
        2.5.2 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基本情况描述
        2.5.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和抑郁影响因素的分析
        2.5.4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和抑郁关系的研究
3 结果
    3.1 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3.1.1 量表的信度评价
        3.1.2 量表的效度评价
    3.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描述
        3.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2.2 HIV感染情况及性行为情况
        3.2.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现况描述
        3.2.4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状况的现况描述
    3.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3.3.1 人口学特征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3.3.2 HIV 感染及性行为对HIV 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3.4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3.4.1 人口学特征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的影响
        3.4.2 HIV 感染和性行为情况对HIV 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的影响
    3.5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与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5.1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5.2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6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3.6.1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3.6.2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和抑郁的结构方程模型
        3.6.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和抑郁的分位数回归
4 讨论
    4.1 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生命质量现状
    4.2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4.2.1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4.2.2 不同HIV 感染情况对HIV 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4.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抑郁现状
    4.4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
    4.5 HIV感染者/ADIS患者生命质量和抑郁的关系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HIV感染者/AIDS 病人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
致谢
个人简历

(8)尖锐湿疣患者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乳头瘤病毒分型及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溃疡性结肠炎伴肠外表现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肠外表现的选定
        2.3.2 单因素选择
    2.4 资料整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性别、年龄分布
        3.1.2 病变范围、临床类型、疾病活动性、内镜下分级
    3.2 肠外表现的类型以及每种肠外表现的例数
    3.3 单因素分析
    3.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溃疡性结肠炎伴发肠外表现例数、肠外表现的种类及数量
    4.2 单因素及多发Logistic回归分析
        4.2.1 性别
        4.2.2 年龄
        4.2.3 病变范围
        4.2.4 临床类型
        4.2.5 疾病活动性
        4.2.6 内镜下分级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409例STD患者感染情况的临床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文版艾滋病病毒相关知识问卷在艾滋病病毒阴性的性传播疾病人群中的信效度评价[J]. 石大可,王苏平,龚睿婕,倪阳,蔡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 [2]出院压力性损伤风险患者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 赵喜兰,陈长蓉,张晓玲,刘春凤,吕孟菊.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21)
  • [3]天津市接受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丙肝现状调查[D]. 杨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4]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分析[D]. 杨慧欣. 吉林大学, 2021(01)
  • [5]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D]. 赵亚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中国HPV相关肿瘤归因负担及HIV感染女性宫颈癌筛查适宜技术研究[D]. 段如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7]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抑郁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 褚越亚.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8]尖锐湿疣患者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D]. 李慧.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9]我国不同人群生殖支原体感染率的Meta分析[J]. 宣岩,魏兰馨,洪翔,朱晓玥,董书衡,严沁宇,王亮红,王蓓.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2)
  • [10]溃疡性结肠炎伴肠外表现临床回顾性分析[D]. 李倩.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409例性病患者感染临床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