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大鼠壁细胞Ca~(2+)/CaM-PKⅡ活性的变化及黄芪的作用

脾虚大鼠壁细胞Ca~(2+)/CaM-PKⅡ活性的变化及黄芪的作用

一、脾虚大鼠壁细胞Ca~(2+)/CaM-PKⅡ活性的变化及黄芪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朱惠彬[1](2020)在《人参多糖对IEC-6细胞迁移钙离子调控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胃肠粘膜损伤是胃肠道疾病的病理基础之一;胃肠粘膜损伤修复包括早期快速修复和后续修复阶段,细胞迁移环节贯穿此两阶段。多胺在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迁移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cyt)是多胺调节细胞迁移的关键因素。[Ca2+].yt升高能促进细胞迁移,下调[Ca2+]cyt则抑制细胞迁移。[Ca2+]cyt来源于胞内钙库(内质网、肌质网)的释放和胞外Ca2+内流。磷脂酶C-γ1(PLC-γ1)能催化水解磷脂磷酰肌醇-(4,5)二磷酸盐(PIP2),产生肌醇(1,4,5)-三磷酸(IP3)和二酰甘油(DAG),IP3通过与胞内钙库上的IP3R受体结合,释放钙库内Ca2+,提高[Ca2+]cyt;钙库Ca2+耗竭还能诱导由钙池-操纵性钙通道(SOC)介导的容量性Ca2+内流(CCE)。Rac1能与PLC-γ1相互作用形成Racl/PLC-γ1蛋白复合体,参与调节CCE和[Ca2+]cyt。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PC1)是SOC的重要组成元件,参与了胞外Ca2+内流调控;RhoA、Cav-1能与TRPC1相互作用,形成RhoA/TRPC1和Cav-1/TRPC1蛋白复合体,促进TRPC1介导的胞外Ca2+内流。脾虚证患者可见胃肠粘膜损伤的病理改变,益气健脾中药能防治胃肠粘膜损伤。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四君子汤(君药为人参)多糖能防治吲哚美辛诱导的大鼠小肠粘膜损伤,机制研究提示其作用与影响小肠粘膜多胺和Ca2+含量有关;细胞实验则发现四君子汤、黄芪、白术的多糖提取物能促进细胞迁移,作用机制与影响细胞迁移多胺信号通路Ca2+调控有关;多糖是益气健脾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之一。研究目的观察人参多糖对吲哚美辛致小肠粘膜损伤的防治作用,细胞实验则观察人参多糖对IEC-6细胞迁移过程Ca2+调控相关机制的影响,以探讨人参促进小肠粘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为其治疗胃肠粘膜损伤的疗效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人参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人参经水提醇沉、Sevag法去蛋白和DEAE-52纤维素层析纯化,分别得到人参多糖1、2、3样品;苯酚-硫酸法检测人参多糖三种样品的多糖含量;Folin-酚法检测“人参多糖2”样品的蛋白含量;高效液相凝胶色谱法对“人参多糖3”样品进行纯度分析。2.细胞迁移实验与受试药筛选:在划痕法细胞迁移模型,观察人参多糖三种样品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并筛选出促进细胞迁移药效最佳的样品作为后续实验的受试药。3.人参多糖防治大鼠小肠粘膜损伤的实验:吲哚美辛5mg/kg/d皮下注射,造模4d,每日造模前1h予人参多糖(5g/kg、15g/kg)灌胃治疗;5d时处死动物,大体观察小肠粘膜损伤情况,并刮取小肠粘膜用于Ca2+含量检测。4.比色法测定大鼠小肠粘膜Ca2+含量。5.Ca2+相关调控指标检测:①Western-blot 检测 RhoA、Cav-1、TRPC1、Rac1和PLC-γ1蛋白表达;②免疫共沉淀法检测RhoA/TRPC1、Cav-1/TRPC1和Racl/PLC-γ1蛋白复合体表达;③观察Rac1活性抑制剂NSC-23766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并以Western-blot或免疫共沉淀法观察人参多糖对NSC-23766负荷下Rac1、PLC-γ1及其蛋白复合体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1.人参多糖提取、分离和纯化:①人参多糖1、2、3样品得率分别为6.50%、5.06%和2.70%。②人参多糖1、2、3样品多糖含量分别为65.25%、77.38%和97.21%,其中以“人参多糖3”多糖含量最高。2.细胞迁移实验与受试药筛选:人参多糖三种样品均能促进细胞迁移,在动物实验中,选择“人参多糖2”样品作为受试药,设置5g/kg和15g/kg(按照生药量计算)两个剂量组。在后续细胞实验中,选择“人参多糖3”样品作为受试药,设置20、40、80和160mg/L四个剂量组,部分实验设置80mg/L和160mg/L两个剂量组。3.人参多糖对吲哚美辛所致大鼠小肠粘膜损伤的影响:①能减轻大鼠小肠粘膜溃疡损伤;②提高造模大鼠小肠粘膜Ca2+含量。提示人参多糖对小肠粘膜损伤的防治作用,可能与提高粘膜Ca2+含量有关,也为从细胞水平探讨其小肠粘膜保护作用提供了研究基础。4.人参多糖对细胞迁移过程Ca2+调控相关指标的影响:①能促进细胞迁移过程RhoA、TRPC1蛋白表达,提高RhoA/TRPC1复合体表达。②能促进细胞迁移过程Cav-1蛋白表达,提高Cav-1/TRPC1复合体表达。③能促进细胞迁移过程Rac1、PLC-γ1蛋白表达,提高Rac1/PLC-γ1复合体表达。④NSC-23766能抑制细胞迁移并降低Rac1/PLC-γ1复合体表达,人参多糖能逆转NSC-23766对细胞迁移的抑制,提高Rac1、PLC-γ1蛋白和Racl/PLC-γ1复合体表达。提示人参多糖可能通过提高Ca2+调控相关蛋白及其复合体表达,增加Ca2+内流而促进细胞迁移。研究结论人参多糖能促进IEC-6细胞迁移,作用机制与其影响多胺信号通路Ca2+调控有关;人参多糖能防治吲哚美辛所致的大鼠小肠粘膜损伤,并提高小肠粘膜Ca2+含量;提示人参多糖是人参小肠粘膜损伤修复作用的药效成分之一。研究结果为探讨益气健脾中药人参胃肠粘膜保护机制提供了参考。

朱易平[2](2019)在《从细胞增殖和黏附连接角度探讨黄芪和人参胃肠黏膜损伤修复机制》文中指出胃肠黏膜损伤是脾虚证常见病变之一,益气健脾中药对脾虚证患者胃肠道病变有改善作用。益气健脾中药可通过作用于多胺促进胃肠黏膜损伤修复。课题组前期发现,四君子汤、党参、黄芪、甘草的提取物(多糖、黄酮等)能促进小肠上皮细胞(IEC-6)迁移,机制与其影响细胞迁移多胺信号通路有关;黄芪70%醇洗脱部位(总皂苷含量>50a-%)能促进IEC-6细胞增殖。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粘附连接等是胃肠黏膜损伤修复的重要环节,也是益气健脾中药胃肠黏膜保护作用机制之一。研究目的观察黄芪总皂苷、人参总皂苷对小肠上皮细胞(IEC-6)增殖及其调节蛋白、细胞周期、细胞迁移和黏附连接蛋白的影响,并观察黄芪水提物、人参水提物对吲哚美辛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影响,为探讨益气健脾中药黄芪和人参胃肠黏膜损伤修复作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黄芪、人参总皂苷受试药的提取:黄芪和人参饮片分别经加热回流提取,正丁醇萃取,正丁醇部位过D101大孔树脂;黄芪正丁醇部位收集50%和70%乙醇洗脱液冷冻干燥得黄芪总皂苷;人参正丁醇部位收集80%乙醇洗脱部位冷冻干燥得人参总皂苷。蒸发光高效液相法(ELSD-HPLC)分析黄芪、人参总皂苷提取物的主要成分。2.黄芪、人参总皂苷在IEC-6细胞的实验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含血清饥饿过程);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移液器吸头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增殖调节蛋白CDK2、RhoA、c-Myc和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α-catenin、β-catenin)表达。3.黄芪、人参水提物对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影响:吲哚美辛6mg.kg-1·d-1皮下注射4d造模,每天灌胃黄芪水提物(5g·kg-1、15g·kg-1)或人参水提物(5g·kg-1、15g·kg-1,实验剂量按生药量计)共7d给药,8d处死动物,取小肠黏膜,记录小肠黏膜损伤大体评分,HE染色进行病理评分。研究结果1.黄芪、人参总皂苷受试药检测:黄芪总皂苷得率1.32%,皂苷含量88.8%;人参总皂苷得率2.12%,皂苷含量92.2%。黄芪总皂苷主要成分为黄芪甲苷;人参总皂苷检测到3个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b1。2.黄芪、人参总皂苷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黄芪、人参总皂苷(50 mg·L-1或100mg·L-1或200 mg·L-1,下同)给药48h能促进细胞增殖,也能逆转DFMO(多胺合成抑制剂)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提示其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3.黄芪、人参总皂苷对细胞周期的影响:黄芪、人参总皂苷给药后与空白组比较,G0/G1期百分比下降,G2/M+S期百分比上升;能逆转DFMO所致G0/G1百分比上升、G2/M+S期百分比下降;提示其可促进细胞从静息状态进入细胞分裂状态。4.黄芪、人参总皂苷对细胞增殖调节蛋白表达的影响:黄芪、人参总皂苷能提高细胞c-Myc(转录因子)、RhoA(RhoGTP酶)和Cdk2(细胞周期依赖激酶)蛋白表达,逆转DFMO对c-Myc、RhoA、Cdk2蛋白表达的抑制;提示其促进细胞增殖与提高增殖调节蛋白表达有关。5.黄芪、人参总皂苷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受试药对细胞迁移无明显影响。6.黄芪、人参总皂苷对c-Myc、E-cadherin、α-catenin和β-catenin表达的影响:在划痕损伤细胞迁移模型观察3种培养条件下受试药对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①正常含钙培养时:黄芪、人参总皂苷能提高转录因子c-Myc蛋白表达;黄芪总皂苷能提高粘附连接蛋白E-cadherin表达,但对α-catenin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人参总皂苷能提高E-cadherin和α-catenin蛋白表达,而对β-catenin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②无钙培养时(培养液不含Ca2+):黄芪、人参总皂苷能提高转录因子c-Myc蛋白表达;无钙培养可致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和α-catenin表达下降,而黄芪、人参总皂苷对E-cadherin、α-catenin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影响。③含钙培养+DFMO负荷时:DFMO负荷能降低c-Myc、E-cadherin和α-cetenin蛋白表达,但对β-catenin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黄芪、人参总皂苷能逆转DFMO对c-Myc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的抑制,但对α-catenin、β-catenin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黄芪、人参总皂苷在3种培养条件下均能提高转录因子c-Myc蛋白表达,表明对c-Myc的影响是其重要作用效应之一,为进一步从调节c-Myc角度探讨黄芪、人参总皂苷不同药理作用提供了参考;但其对黏附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较弱。7.黄芪、人参水提物对吲哚美辛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影响:黄芪水提物(15g·kg-1)和人参水提物(5g·kg-1、15g·kg-1)对造模大鼠小肠黏膜损伤有防治作用,大体和病理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均P<0.05;黄芪水提物(15g·kg-1)还能降低造模大鼠死亡率(与模型组比较P<0.05)。提示黄芪、人参有防治小肠黏膜损伤的作用,也为后续以黄芪、人参总皂苷为受试药在动物水平观察药效打下基础。研究结论黄芪、人参总皂苷能促进IEC-6细胞增殖,作用机制与其影响细胞周期、提高增殖调节蛋白c-Myc、RhoA和Cdk2表达有关;其在细胞迁移模型也能提高c-Myc蛋白表达,表明对转录因子c-Myc的影响可能是黄芪、人参总皂苷调节细胞不同效应的共同作用点之一;黄芪、人参总皂苷促进细胞迁移的作用相对较弱,且在该模型上提高黏附连接蛋白表达的作用也较弱;黄芪、人参水提物对吲哚美辛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有防治作用。本研究为从不同角度探讨益气健脾中药黄芪、人参胃肠黏膜损伤修复作用提供了参考。

时玉霞[3](2018)在《四君子汤多糖对IEC-6细胞迁移Ca2+调节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益气健脾中药有保护胃肠粘膜的作用,可促进胃肠粘膜损伤修复。上皮细胞迁移是胃肠粘膜损伤修复的重要步骤。临床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方药在治疗胃肠粘膜损伤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四君子汤是益气健脾方药的代表方,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四君子汤可防治大鼠应激性溃疡所致的胃黏膜损伤,作用与其提高胃和小肠黏膜多胺(精脒)含量有关;四君子汤多糖可促进小肠上皮细胞(IEC-6)迁移,作用机制与其影响多胺信号通路有关,钙离子(Ca2+)是其关键调节指标之一。在小肠上皮细胞的迁移过程中,钙库操纵性钙离子内流(SOCE)是Ca2+内流的主要方式之一;耗竭多胺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cyt)降低,内质网中钙库释放,可以引起细胞内Ca2+的瞬时升高,其后细胞内Ca2+被耗竭;当胞内钙库的钙耗竭后会诱导细胞外Ca2+的内流,钙库耗竭诱导的Ca2+内流即容性Ca2+内流(capacitative calcium entry,CCE)受很多因素的影响,TRPC1作为SOC通道蛋白是调节CCE的重要蛋白,STIM1作为Ca2+感受器蛋白在增强CCE调节Ca2+内流方面有显着作用,当细胞内Ca2+被消耗以后,内质网中的STIM1会向细胞胞膜转移,在靠近细胞膜的区域与TRPC1相互作用,形成STIM1/TRPC1蛋白复合体进而增加Ca2+内流、促进细胞迁移;STIM2也是Ca2+感受器蛋白,是SOC的负调控蛋白,作用与STIM1相反,STIM2与TRPC1竞争结合STIM1,形成STIM1/STIM2蛋白复合物,则减少了TRPC1/STIM1的形成,由此从正、负方面调控TRPC1介导的Ca2+内流,调节细胞的迁移。目的:围绕四君子汤多糖对小肠上皮细胞迁移多胺信号通路的影响,进一步观察其对Ca2+调节相关指标的影响,以阐释益气健脾方药四君子汤胃肠粘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1、四君子汤多糖部位的提取、分离及纯化:四君子汤饮片(人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各等份)粉碎,先进行煎煮、水提醇沉,然后用Sevag法去除蛋白,再用DEAE-52纤维素柱对多糖进行层析,此三步操作分别得到四君子汤多糖1、2、3样品,用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四君子汤多糖1、2、3的糖含量;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四君子汤多糖2、3的纯度进行检测。选择“四君子汤多糖3”作为后续实验的受试药(以下简称为“四君子汤多糖”)。2、建立细胞迁移模型并验证四君子汤多糖药效:移液器吸头划痕法建立IEC-6细胞迁移药理实验模型,观察四君子汤多糖对细胞迁移的作用,筛选四君子汤多糖促进细胞迁移的最佳剂量。3、Western Blot法检测钙离子感受器STIM1、STIM2的蛋白表达。4、免疫荧光法观察STIM1蛋白表达及向胞膜移位情况。5、免疫共沉淀法检测蛋白复合体STIM1/TRPC1、STIM1/STIM2的表达。结果:1、四君子汤多糖对IEC-6细胞迁移的药效:四君子汤多糖(40、80、160 mg/L)有促进细胞迁移的药效(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改善并逆转DFMO(多胺合成抑制剂)所引起细胞迁移速度迟缓的现象(与DFMO负荷组比较P<0.01)。2、四君子汤多糖对STIM1、STIM2蛋白表达的影响:四君子汤多糖(20、40、80、160 mg/L)能提高STIM1表达,降低STIM2表达(与空白组比较P<0.05);逆转DFMO所致的STIM1蛋白表达抑制,降低DFMO所致的STIM2蛋白表达升高(DFMO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四君子汤多糖组与DFMO模型组比较均P<0.05)。3、四君子汤多糖对STIM1蛋白向胞膜移位的影响:四君子汤多糖(80 mg/L)可以促进STIM1向胞膜移位,改善DFMO所致的STIM1向胞膜移位的延迟与减少。4、四君子汤多糖对蛋白复合体TRPC1/STIM1、STIM1/STIM2的影响:四君子汤多糖(80 mg/L)能提高STIM1/TRPC1表达,降低STIM1/STIM2表达;逆转DFMO对STIM1/TRPC1表达的抑制作用,降低DFMO所致STIM1/STIM2表达的相对升高。结论:四君子汤多糖有促进IEC-6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与其差异性调节Ca2+感受器正、负调节蛋白(STIM1、STIM2)及蛋白复合体(STIM1/TRPC1、STIM1/STIM2)的表达,进而增加TRPC1介导的Ca2+内流,从而促进细胞迁移有关。研究结果为探讨益气健脾方药四君子汤胃肠黏膜损伤修复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崔宁[4](2015)在《基于全基因表达谱的黄芪及其拆分组分健脾祛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复合因素建立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应用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脾虚水湿不化大鼠的基因变化,探讨脾虚水液代谢失调的分子机制。以中药性味科学内涵假说为依据,研究黄芪及其拆分组分(水提物、黄酮、皂苷、多糖)健脾祛湿的性味药理学作用,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黄芪及其拆分组分对脾虚水湿不化大鼠肝全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以探讨黄芪健脾祛湿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高脂低蛋白饮食+负重游泳”复合因素建立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运用PLS法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并筛选模型的特异性指标。采用黄芪水煎液及其拆分组分(水提物、黄酮、皂苷、多糖)干预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检测一般状况、血清蛋白、血脂、水负荷指数、肝脏的形态和功能等,评价黄芪及其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作用。采用基因芯片检测各组大鼠肝脏基因表达,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以探讨黄芪健脾祛湿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采用RT-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消瘦、倦怠懒动、眯眼、弓背等体征,胃肠功能减弱,血清蛋白降低,血脂水平紊乱和水液运化障碍,构建了脾虚水湿不化PLS综合评价模型,Gas、LDL-C、一般状况评分、体质量、总胆固醇、自主活动和水负荷指数为模型的特异性指标。黄芪及其各拆分组分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脾虚水湿不化症状、升高蛋白水平,调节脂质代谢,促进水液运化,改善肝脏形态和功能的异常,这可能是其“性温味甘”的功效体现,其中,黄芪多糖改善最为明显。脾虚水湿不化大鼠离子和水转运、糖异生途径、PPARα信号通路、组氨酸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相关基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黄芪及其拆分组分可通过调节上述离子和水转运过程、物质能量代谢和抗氧化机制,发挥其健脾祛湿功效。其中,多糖组分是黄芪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黄酮和皂苷组分为辅,水提物组分的作用较弱。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说明基因芯片结果可靠。结论:离子和水等物质转运障碍,机体能量缺乏,抗氧化防御减弱,“阴盛阳虚”,脾失健运,则湿自内生,这可能是脾虚水湿不化的分子机制。黄芪水煎液和黄芪各拆分组分可改善脾虚水湿不化时物质转运障碍、物质能量代谢异常和氧化应激等,从而发挥黄芪健脾以祛湿的功效,其主要物质基础为黄芪多糖组分。根据中药性味科学内涵假说,黄芪“性温”可以促进机体能量及与能量代谢相关的物质代谢,其特点为糖酵解途径和脂肪氧化代谢增强,而糖异生和氨基酸代谢抑制。

段永强[5](2014)在《Ca2+/CaM信号通路在大鼠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中的响应及益气健脾中药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中医学所论述的“脾”是一个功能性结构单位,从“脾”的生理功能来分析,包括了胃肠、胰腺、肝胆、脾脏甚至大脑等脏器的部分生理功能,是一个多系统、多器官的综合功能单位;而在病机演变上,中医“脾虚证”的发生涉及消化、免疫、内分泌、神经、运动等系统生理功能的紊乱;研究表明益气健脾类单味中药或复方(如人参、党参、黄芪、红芪以及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对脾虚证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生命系统观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理论认为,生命现象(生理活动和病理状态)的发生本质上都是机体内外和不同系统、不同组织细胞之间多种细胞信号传递或相互影响的结果(即整合生理学和整合病理学),这种认识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五脏一体观等理论内涵相一致。其中Ca2+/CaM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且与调节细胞各种酶的活性、调节肌肉收缩和舒张、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参与刺激分泌藕联、调节糖代谢、调节前列腺素和胰岛素合成与释放、增强大脑记忆等生理作用密切相关。近年来学界对脾虚证实质的研究体现出从多系统、多脏器、多角度、多层次(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研究的趋势。从中医临床证候学的角度来分析,“脾虚”症候要素包括:面色淡白或萎黄,纳呆食少而运化迟滞、腹胀或腹泻、食后胀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严重者则形体消瘦、肌肉萎缩、倦怠少动、恶风易感、体虚多病、或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细或沉弱等“体虚”之证,涉及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物质代谢、运动等系统生理功能的紊乱或低下,故“脾虚证”证候要素具有躯体泛化的趋势和效应。现代研究证明Ca2+/CaM-CaMⅡ信号转导通路在多种疾病发生、多脏器功能紊乱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基于上述Ca2+/CaM信号通路的生物学功能和脾虚证相关研究可以推测:Ca2+/CaM相关信号通路的生物学功能可能与中医所论述的“脾主运化、主统血、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等理论内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探讨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研究目的本文基于中医整体观念,以“脾虚证”的临床证候要素和病机演变规律研究为基础,提出“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证候模式,并根据Ca2+/CaM相关信号通路生物学功能的认识,建立"Ca2+/CaM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在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中的可能作用”工作假说,以期从Ca2+/CaM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角度深入研究脾虚证病机内涵、证候基础以及红芪提取物、四君子汤对该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干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综合法(苦寒耗气法+游泳力竭法+饥饱失常法)建立脾虚证大鼠模型,并应用红芪提取物和四君子汤反证治疗。通过检测大鼠一般生存状态、每日平均摄食量和每日平均体质增加量、游泳耐力时间、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血清D-木糖含量、小肠组织胃肠激素GAS、MOT、SS、VIP含量等指标评估脾虚证大鼠模型。在成功建立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基础上,检测脾虚证发生过程中以及益气健脾中药(红芪提取物、四君子汤)干预后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以及不同脏器(小肠、胰腺、骨骼肌、肝)组织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游离钙离子([Ca2+]i)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2+/CaM信号通路中CaM、CaMKⅡ基因和CaM、CaMKⅡ、磷酸化CaMKⅡ相关蛋白差异表达变化规律。研究结果1.脾虚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怠动少食、被毛稀疏、消瘦拱背、动作迟缓,并伴见每日摄食量减少,体重增加缓慢、排便次数增多、肛周污秽,部分动物出现脱肛等“脾虚”症状,脾虚证宏观证候积分显着升高,而且游泳耐力时间明显下降(P<0.05),胃残留率升高而小肠推进率降低(P<0.05),血清D-木糖含量降低(P<0.05),且以脾虚模型21d组变化显着(P<0.05);2.脾虚7d组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虽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脾虚模型14d、21d组大鼠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有明显下降趋势,以脾虚模型21d组变化显着(P<0.05);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脾虚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Na+-K+-ATPase、 Ca2+-Mg2+-ATPase和SDH活性显着下降(P<0.05),LDH活性显着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脾虚7d组大鼠小肠组织GAS、MOT有降低趋势,SS和VIP含量有升高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21d组大鼠小肠组织GAS、MOT显着降低,SS和VIP含量显着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脾虚21d组大鼠小肠组织[Ca2+]i浓度显着升高(P<0.05),但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2+]i浓度显着降低(P<0.05),同时小肠组织Ca2+/CaM信号通路关键分子CaM、CaMKⅡ基因以及CaM、CaMKⅡ、p-CaMKⅡ表达上调(P<0.05),而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M、CaMKⅡ基因以及CaM、CaMKⅡ, p-CaMKⅡ表达下调(P<0.05)。4.红芪提取物、四君子汤能够明显改善脾虚大鼠一般生存状态,提高游泳耐力时间和血清D-木糖含量,降低胃残留率,提高小肠推进率(P<0.05),升高小肠胃肠激素GAS、MOT水平,降低SS、VIP水平(P<0.05),且以四君子汤作用显着。5.红芪提取物、四君子汤能够明显提高脾虚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P<0.05),提高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和SDH活性(P<0.05),降低LDH活性(P<0.05),并以四君子汤作用显着。6.红芪提取物、四君子汤能够明显降低小肠组织[Ca2+]i浓度(P<0.05),升高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2+]i浓度;同时红芪提取物、四君子汤均能下调小肠组织CaM、CaMKⅡ基因以及CaM、CaMKⅡ、p-CaMKⅡ蛋白表达(P<0.05),上调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M、CaMKⅡ基因以及CaM、CaMKⅡ、p-CaMKⅡ蛋白表达(P<0.05),且以四君子汤作用显着。研究结论1.采用苦寒破气法、游泳力竭法和饥饱失常法能够成功复建较为理想的脾虚证动物模型,表现为脾虚大鼠一般生存状况较正常大鼠差,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大鼠逐渐出现平均每日摄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肛温降低且游泳耐力时间下降,脾虚证宏观证候积分显着升高;脾虚证大鼠胃残留率升高而小肠推进率减低,血清D-木糖、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下降;胃肠激素GAS、MOT、SS、VIP分泌紊乱,且造模时间以21d为宜。2.脾虚证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下降,存在糖代谢功能低下;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和SDH活性显着下降,LDH活性显着升高,提示脾虚证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细胞能量代谢紊乱。3. 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在脾虚证病程中存在表达差异,在小肠组织以高表达为主:[Ca2+]i浓度升高,CaM、CaMKⅡ基因和CaM、CaMKⅡ, p-CaMKⅡ蛋白表达上调;而在胰腺、骨骼肌、肝脏组织中[Ca2+]i浓度降低,CaM、CaMKⅡ基因和CaM、CaMKⅡ, p-CaMKⅡ蛋白以低表达为主。4.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发生涉及机体糖代谢平衡紊乱,而且伴有小肠、胰腺和骨骼肌能量代谢紊乱,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关键分子在脾虚大鼠不同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5.红芪提取物、四君子汤均能改善脾虚大鼠一般生存状态,延长游泳耐力时间,调节胃肠激素GAS、MOT、SS、VIP分泌和胃肠转运功能;提高脾虚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及小肠、胰腺、骨骼肌、肝组织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调节小肠、胰腺、骨骼肌、肝组织CaM、CaMKⅡ基因和CaM、CaMKⅡ、p-CaMKⅡ蛋白正常表达,且以四君子汤作用显着,说明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复方四君子汤较单味药红芪提取物的干预作用更具有优势。

吴美音[6](2014)在《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虚证”的代谢组学及药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从代谢组学角度,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及其经补中益气汤治疗后的代谢轮廓,同时结合临床疗效观察,寻找与CSG“脾气虚证”及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代谢标志物。进一步结合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重点选取与糖代谢相关的调控环节,对与之消化、代谢相关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以期从代谢层面阐释补中益气汤的科学内涵,为该方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从系统生物学水平探讨中医“证”的本质及为临床诊断治疗CSG疾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①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分别收集健康志愿者、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脾气虚证患者及其经补中益气汤治疗后第4周及第8周的尿液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并建立相应的代谢指纹谱,使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及其给药后的代谢物谱差异,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t检验)筛选相关的生物标志物。②补中益气汤对脾气虚证大鼠糖代谢相关环节的药理作用研究以“五味偏食+游泳力竭+控制饮食”多因素法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并随机分组为补中益气汤组、2倍黄芪组、1/2倍黄芪组和脾气虚模型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实验过程观察各组大鼠生物学体征变化,并于实验结束后比较各组大鼠胃黏膜氢钾ATP酶(H+/K+ATPase)、肝组织葡萄糖激酶(GK)及血清淀粉酶(AMS)、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活性差异。成果:本实验研究表明:①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主症中体倦乏力、大便异常及次症中面色萎黄、神疲懒言、口淡不渴等5个症状的症候积分及出现频率最高,PCA分析显示健康志愿者和CSG脾气虚证患者2组样本代谢物可见明显的分组趋势,而进一步的PLS-DA分析显示2组样本在PLS-DA得分图上显现出清楚的分离状态,说明脾气虚证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之间明显存在代谢产物的差异,并在尿液中筛选得到9种差异代谢产物,主要体现为脾气虚证患者尿液中牛磺酸、葡萄糖含量升高,而谷氨酸、蛋氨酸、甘氨酸、肌酐、α-酮戊二酸含量降低。②相比治疗前(23.6±8.0),补中益气汤治疗第4周(12.9±6.3)及第8周(8.9±4.2)患者临床症候有所改善(P<0.05),尤以治疗8周后效果显着。PCA分析显示,补中益气汤给药前后及健康志愿者4组样本代谢物可见一定的分组趋势,且给药后患者尿液的代谢轨迹均向健康志愿者靠近,但治疗4周与治疗8周整体尿液代谢表型差异不大。PLS-DA显示补中益气汤治疗前后患者尿液代谢表型有明显差异,并在尿液中鉴定了与补中益气汤治疗相关的10种生物标志物,主要体现为给药后甲基琥珀酸、α-酮戊二酸、β-羟基丁酸、缬氨酸、酪氨酸、肌酐、苯乙酰甘氨酸、马尿酸含量升高,而葡萄糖、尿苷含量降低。③“五味偏食+控制饮食+游泳力竭”多因素法建立的脾气虚证模型大鼠表现为血清AMS、LDH水平低下,胃黏膜H+/K+ATPase、肝组织GK活性升高,而SDH、IDH则无明显变化。经药物治疗后,补中益气汤组大鼠血清AMS、LDH水平升高(P<0.05),胃黏膜H+/K+ATPase、肝组织GK活力降低(P<0.05),2倍黄芪组在AMS、H+/K+ATPase、LDH、GK活力方面亦有所改善,但没补中益气汤明显,而1/2倍黄芪组则变化不大(P>0.05);同时各组大鼠血清SDH和IDH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存在氨基酸分解代谢异常、三羧酸循环抑制,并伴随着一定肝肾功能损伤。补中益气汤能改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体倦乏力、神疲懒言等症候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机体能量代谢,尤其是对糖代谢的调节密切相关。补中益气汤能改善脾气虚证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的状态,改善脾气虚证大鼠的无氧氧化代谢状况及调节机体葡萄糖水平,并通过控制胃酸分泌量而减少食醋所致脾气虚大证鼠胃肠粘膜的损害,尤以黄芪用量30g为佳。但对三羧酸循环的影响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段永强,程卫东,成映霞,杨晓轶,李兰珍,安耀荣,田茸,王燕[7](2014)在《基于CAMKⅡ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方法与思路》文中指出既往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114〕,脾虚证的发生涉及多系统、多组织、多器官的功能紊乱,即脾虚证的临床症候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旁及免疫、神经、内分泌、循环、运动系统相关生理功能的紊乱,故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和"五脏一体观"的理论,笔者认为脾虚证临床症候的发生可呈现出躯体泛化趋势,即"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模式。这种模式亦与目前倡导的生命系统观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理论的观点相符合,

吕银娟,董德河,周安方,周艳艳[8](2012)在《胃泌素在脾虚证研究中的运用》文中指出大多研究发现脾虚证时,GAS在受体及受体后途径上的生物学效应处于低水平状态,但也有发现其信号传递物质活性增强的报道,这其中有实验方法差异的原因,也有胃泌素作用途径及调控多样性的原因。大多数脾虚证研究均发现GAS水平下降,GAS受体及受体后信息传递物质活性下降,比较符合中医"虚"的概念。

贾彦敏[9](2008)在《黄芪、党参、白术对脾虚大鼠脑肠轴β-EP的影响与归经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基于NEI网络,观察归脾经中药黄芪、党参、白术、不归脾经中药杜仲对脾虚动物模型脑-肠轴β-EP含量影响的可能差异,探讨中药归经现象。方法:以脾虚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黄芪、党参、白术、杜仲对“脾主运化”实验中血清D-木糖含量、血清淀粉酶含量等指标的影响,并与对脑-肠轴β-EP含量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脑-肠轴调控作用与归脾经中药的相关性。结果:在对血清D-木糖含量、血清淀粉酶含量等“脾主运化”相关指标影响方面,黄芪、党参、白术的作用明显优于杜仲;在对脑-肠轴不同位点β-EP含量的影响及与上述指标相关分析方面,黄芪、党参、白术、杜仲的作用表现不尽相同,黄芪对“脾主运化”相关指标的影响与脑-肠轴β-EP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强于党参、白术和杜仲。结论:基于NEI网络,利用多元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归经实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潘卫峰[10](2007)在《基于NEI网络的党参、黄芪归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NEI网络,观察归脾经中药党参、黄芪、非脾经中药天麻对脾虚动物模型脑-肠轴P物质含量影响的可能差异,探讨中药归经现象。方法:以脾虚大鼠为模型,观察党参、黄芪、天麻对“脾主运化”实验中血清D-木糖含量、骨骼肌ATP酶、乳酸脱氢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并与对脑-肠轴P物质含量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脑-肠轴调控作用与中药归脾经的相关性。结果:在对血清D-木糖含量、骨骼肌ATP酶活性、乳酸脱氢酶活性等“脾主运化”相关指标影响方面,党参、黄芪的作用明显优于天麻;在对脑-肠轴不同位点SP含量的影响及与上述指标相关分析方面,党参、黄芪、天麻的作用表现不尽相同,黄芪对“脾主运化”相关指标的影响与脑-肠轴P物质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强于党参和天麻。结论:基于NEI网络,利用多元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归经实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二、脾虚大鼠壁细胞Ca~(2+)/CaM-PKⅡ活性的变化及黄芪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脾虚大鼠壁细胞Ca~(2+)/CaM-PKⅡ活性的变化及黄芪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人参多糖对IEC-6细胞迁移钙离子调控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胃肠粘膜损伤及修复的研究
        第一节 胃肠粘膜损伤研究概况
        第二节 胃肠粘膜损伤修复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脾虚与胃肠粘膜损伤
    第二章 多胺对胃肠粘膜损伤修复的影响
        第一节 多胺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第二节 多胺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第三节 多胺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三章 益气健脾方药胃肠粘膜损伤修复的研究概况
        第一节 益气健脾方药的临床研究概况
        第二节 益气健脾方药的基础研究概况
        第三节 益气健脾中药人参的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人参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及对IEC-6细胞迁移的影响
        第一节 人参多糖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第二节 “人参多糖1、2、3”促进IEC-6细胞迁移的药效筛选
    第二章 人参多糖对吲哚美辛诱导小肠粘膜损伤的防治作用
        第一节 人参多糖对模型大鼠小肠粘膜溃疡损伤大体评分的影响
        第二节 人参多糖对模型大鼠小肠粘膜Ca~(2+)含量的影响
    第三章 人参多糖对细胞迁移Ca~(2+)调控相关指标的影响
        第一节 人参多糖对RhoA、TRPC1蛋白及其复合体表达的影响
        第二节 人参多糖对Cav-1、TRPC1蛋白及其复合体表达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参多糖对Rac1、PLC-Y1蛋白及其复合体表达的影响
        第四节 人参多糖对NSC-23766负荷下Rac1、PLC-Y1及复合体表达影响
结语
    一、讨论
    二、结论
    三、创新性
    四、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从细胞增殖和黏附连接角度探讨黄芪和人参胃肠黏膜损伤修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脾虚证胃肠黏膜损伤研究概况
        第一节 脾虚证胃肠黏膜损伤的临床研究概况
        第二节 脾虚证胃肠黏膜损伤的实验研究概况
    第二章 胃肠黏膜损伤修复的研究概况
        第一节 胃肠黏膜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多胺对胃肠黏膜损伤修复调控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多胺对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概况
        第四节 多胺对胃肠道黏附连接影响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 益气健脾中药防治胃肠黏膜损伤的研究概况
        第一节 益气健脾中药防治胃肠黏膜损伤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益气健脾中药黄芪和人参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章 黄芪和人参总皂苷对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黄芪和人参总皂苷的制备
        第二节 细胞增殖药理实验方案的建立
        第三节 黄芪、人参总皂苷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第四节 黄芪、人参总皂苷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第五节 黄芪、人参总皂苷对增殖调节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二章 黄芪、人参总皂苷对细胞迁移及黏附连接蛋白的影响
        第一节 黄芪、人参总皂苷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第二节 黄芪、人参总皂苷对黏附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一、黄芪、人参总皂苷对黏附连接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二、无钙培养对黄芪、人参总皂苷对黏附连接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三、DFMO负荷时黄芪、人参总皂苷对黏附连接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三章 黄芪、人参水提物防治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研究
        第一节 黄芪和人参水提物对吲哚美辛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影响
结语
    一、讨论
    二、结论
    三、创新性
    四、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语
    附录2: 大鼠随机分组表
    附录3: 统计学合格证明
    附录4: 动物合格证及动物实验证明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四君子汤多糖对IEC-6细胞迁移Ca2+调节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脾虚证胃肠粘膜损伤研究概况
        一、胃肠粘膜损伤概况研究
        二、脾虚证及其引起的胃肠粘膜损伤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胃肠黏膜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
        一、多胺调控胃肠道粘膜修复的研究
        二、IEC-6细胞迁移过程钙离子相关调控指标的研究
    第三节 益气健脾方药修复胃肠粘膜损伤的研究
        一、益气健脾方药防治胃肠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二、四君子汤防治胃肠粘膜损伤的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四君子汤多糖的提取分离
    第二节 四君子汤多糖对IEC-6细胞迁移的影响
        一、移液器划痕法复制IEC-6细胞迁移药理实验模型
        二、四君子汤多糖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第三节 四君子汤多糖对细胞Ca~(2+)感受器STIM1、STIM2蛋白的影响
        一、四君子汤多糖对细胞Ca~(2+)感受器STIM1、STIM2蛋白表达的影响
        二、四君子汤多糖对细胞迁移过程STIM1移位的影响
    第四节 四君子汤多糖对细胞迁移过程调节Ca~(2+)内流的蛋白复合体的影响
        一、四君子汤多糖对STIM1/TRPC1蛋白复合体的影响
        二、四君子汤多糖对STIM1/STIM2蛋白复合体表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全基因表达谱的黄芪及其拆分组分健脾祛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1.2 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一般状况
        2.3 自主活动
        2.4 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
        2.5 胃泌素和尿D-木糖排泄率
        2.6 血清蛋白和血脂
        2.7 水负荷实验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状况
        3.2 胃肠功能
        3.3 血清蛋白与血脂
        3.4 水负荷实验
        3.5 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的综合评价
第二部分 黄芪及其拆分组分健脾祛湿的性味药理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黄芪水煎液制备
        2.2 黄芪各拆分组分制备
        2.3 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分组给药
        2.4 一般状况
        2.5 血清蛋白
        2.6 血脂
        2.7 水负荷实验
        2.8 肝脏病理学检测
        2.9 肝功能检测
        2.10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状况
        3.2 血清蛋白
        3.3 血脂
        3.4 水负荷实验
        3.5 肝脏病理学变化
        3.6 血清ALT、AST、CHE和ALP水平
第三部分 黄芪及其拆分组分健脾祛湿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基因芯片
        1.2 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和给药
        2.2 肝组织总RNA提取
        2.3 基因芯片检测
        2.4 基因芯片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肝组织RNA提取质量检测
        3.2 芯片杂交扫描图
        3.3 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基因芯片结果
        3.4 黄芪水煎液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基因芯片结果
        3.5 黄芪水提物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基因芯片结果
        3.6 黄芪黄酮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基因芯片结果
        3.7 黄芪皂苷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基因芯片结果
        3.8 黄芪多糖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基因芯片结果
        3.9 黄芪以及各拆分组分差异表达基因的综合分析
第四部分 RT-PCR验证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RNA
        1.2 试剂和耗材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基因引物序列的设计与合成
        2.2 定量PCR检测
        2.3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基因扩增曲线
        3.2 基因溶解曲线
        3.3 验证基因的结果
讨论
    1 脾虚水液代谢失调及机制研究
        1.1 “脾主湿”
        1.2 “脾主湿”的微观机制
    2 肝脏与“脾主运化”相关
        2.1 脾主运化
        2.2 肝脏与“脾主运化”
    3 黄芪健脾祛湿机制研究进展
        3.1 调节胃肠功能
        3.2 调节免疫系统
        3.3 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
        3.4 调节基因与蛋白表达
    4 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4.1 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的建立
        4.2 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的评价
    5 黄芪及其拆分组分健脾祛湿的性味药理学研究
    6 脾虚水湿不化大鼠肝脏全基因表达谱的改变
        6.1 离子转运和水转运生物学过程
        6.2 糖类代谢-糖酵解/糖异生通路
        6.3 脂质代谢-PPAR信号通路
        6.4 组氨酸代谢通路
        6.5 谷胱甘肽代谢通路
    7 黄芪水煎液健脾祛湿的分子机制
        7.1 离子转运和水转运生物学过程
        7.2 糖类代谢-糖酵解/糖异生通路
        7.3 脂质代谢-PPAR信号通路
        7.4 组氨酸代谢通路
        7.5 谷胱甘肽代谢通路
        7.6 其他途径
    8 黄芪各拆分组分健脾祛湿的分子机制
        8.1 黄芪水提物组分健脾祛湿的分子机制
        8.2 黄芪黄酮组分健脾祛湿的分子机制
        8.3 黄芪皂苷组分健脾祛湿的分子机制
        8.4 黄芪多糖组分健脾祛湿的分子机制
        8.5 黄芪各拆分组分健脾祛湿分子机制的综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5)Ca2+/CaM信号通路在大鼠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中的响应及益气健脾中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脾的生理功能及脾虚证研究进展
        1.2.1 脾的生理功能
        1.2.2 脾虚证的理论源流
        1.2.3 脾虚证本质研究
    1.3 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3.1 应用苦寒伤中法复建脾虚证动物模型
        1.3.2 应用破气耗气法复建脾虚证动物模型
        1.3.3 应用饮食伤脾法复建脾虚证动物模型
        1.3.4 应用劳倦伤脾法复建脾虚证动物模型
        1.3.5 应用复合因素法复建脾虚证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证候模式及工作假说的建立
    2.1 前言
    2.2 基于理论与临床的“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证候模式的建立
        2.2.1 “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文献理论
        2.2.2 “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临床研究
    2.3 “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证候模式内涵探讨
        2.3.1 中医脾虚证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关系
        2.3.2 中医脾虚证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关系
        2.3.3 中医脾虚证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关系
        2.3.4 中医脾虚证与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的关系
        2.3.5 中医脾虚证与能量代谢功能紊乱的关系
        2.3.6 中医脾虚证与运动功能紊乱的关系
    2.4 “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证候模式的研究思路
        2.4.1 基于系统观和整体观研究“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思路
        2.4.2 基于Ca~(2+)/CaM信号通路研究“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工作假说及可行性分析
    2.5 深化脾虚证本质研究的意义
        2.5.1 基于脾虚证研究拓展临床应用范围
        2.5.2 基于脾虚证实质丰富症状学、疾病学和预防医学研究内涵
    2.6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内容
        2.6.1 立题依据
        2.6.2 研究目的
        2.6.3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论文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脾虚证大鼠不同组织代谢相关酶活性、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的变化
    3.1 前言
    3.2 材料、仪器与动物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3 方法
        3.3.1 药物制备
        3.3.2 脾虚证大鼠模型制备
        3.3.3 分组与给药
        3.3.4 大鼠一般生存状况观察、宏观证候评估及每日体重增加量、肛温测定
        3.3.5 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测定
        3.3.6 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测定
        3.3.7 大鼠小肠组织GAS、MOT、SS和VIP含量测定
        3.3.8 大鼠空腹血糖测定
        3.3.9 大鼠血清胰岛素测定
        3.3.10 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测定
        3.3.11 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SDH、LDH活性测定
        3.3.12 激光共聚焦测定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i浓度
        3.3.13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
        3.3.14 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M、CaMKⅡ、p-CaMKⅡ蛋白表达
        3.3.15 统计学处理
    3.4 结果
        3.4.1 脾虚各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
        3.4.2 脾虚各组大鼠每日体重增加量和游泳耐力时间比较
        3.4.3 脾虚各组大鼠肛温和宏观证候积分比较
        3.4.4 脾虚各组大鼠每日摄食量和血清D-木糖含量比较
        3.4.5 脾虚各组大鼠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比较
        3.4.6 脾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含量比较
        3.4.7 脾虚各组大鼠小肠组织GAS和MOT含量比较
        3.4.8 脾虚各组大鼠小肠组织SS和VIP含量比较
        3.4.9 脾虚各组大鼠小肠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3.4.10 脾虚各组大鼠小肠组织SDH、LDH活性比较
        3.4.11 脾虚各组大鼠胰腺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3.4.12 脾虚各组大鼠胰腺组织SDH和LDH活性比较
        3.4.13 脾虚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3.4.14 脾虚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SDH、LDH活性比较
        3.4.15 脾虚各组大鼠肝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3.4.16 脾虚各组大鼠肝脏组织SDH、LDH活性比较
        3.4.17 脾虚各组大鼠小肠、胰腺组织[Ca~(2+)]i浓度比较
        3.4.18 脾虚各组大鼠骨骼肌、肝组织[Ca~(2+)]i浓度比较
        3.4.19 脾虚各组大鼠小肠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3.4.20 脾虚各组大鼠胰腺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3.4.21 脾虚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3.4.22 脾虚各组大鼠肝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3.4.23 脾虚各组大鼠小肠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3.4.24 脾虚各组大鼠胰腺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3.4.25 脾虚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3.4.26 脾虚各组大鼠肝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3.5 讨论
    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益气健脾中药对脾虚证大鼠不同组织代谢相关酶活性、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仪器与动物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动物
    4.3 方法
        4.3.1 药物制备
        4.3.2 脾虚证大鼠模型制备
        4.3.3 分组与给药
        4.3.4 大鼠一般生存状况、宏观证候评分及每日体重增加量、肛温测定
        4.3.5 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测定
        4.3.6 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测定
        4.3.7 大鼠小肠组织胃肠激素GAS、MOT、SS和VIP含量测定
        4.3.8 大鼠空腹血糖含量测定
        4.3.9 大鼠血清胰岛素测定
        4.3.10 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测定
        4.3.11 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SDH、LDH活性测定
        4.3.12 激光共聚焦测定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2+)]i浓度
        4.3.13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
        4.3.14 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M、CaMKⅡ、p-CaMKⅡ蛋白表达
        4.3.13 统计学处理
    4.4 结果
        4.4.1 各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
        4.4.2 各组大鼠每日体重增加量和游泳耐力时间比较
        4.4.3 各组大鼠肛温和宏观证候积分比较
        4.4.4 各组大鼠每日摄食量和血清D-木糖含量比较
        4.4.5 各组大鼠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比较
        4.4.6 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含量比较
        4.4.7 各组大鼠小肠组织GAS和MOT含量比较
        4.4.8 各组大鼠小肠组织SS和VIP含量比较
        4.4.9 各组大鼠小肠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4.4.10 各组大鼠小肠组织SDH和LDH活性比较
        4.4.11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4.4.12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SDH和LDH活性比较
        4.4.13 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4.4.14 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SDH和LDH活性比较
        4.4.15 各组大鼠肝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4.4.16 各组大鼠肝脏组织SDH和LDH活性比较
        4.4.17 各组大鼠小肠、胰腺组织[Ca~(2+)]i浓度比较
        4.4.18 各组大鼠骨骼肌、肝组织[Ca~(2+)]i浓度比较
        4.4.19 各组大鼠小肠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4.4.20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4.4.21 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4.4.22 各组大鼠肝脏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4.4.23 各组大鼠小肠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4.4.24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4.4.25 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4.4.26 各组大鼠肝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4.5 讨论
    4.6 结论
    参考文献
本论文的创新点
全文结论
研究展望
英语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虚证”的代谢组学及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西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
    1.2 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证的相关研究
        1.2.1 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证的药效研究
        1.2.2 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证的作用机制研究
    1.3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1.3.1 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1.3.2 在中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3.3 在中药复方及其配伍研究中的应用
        1.3.4 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1.3.5 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3.6 在中药毒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1.4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2.1.1 临床资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讨论
    2.2 补中益气汤对脾气虚证大鼠糖代谢相关环节的药理作用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脾气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2:英文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CAMKⅡ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方法与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学关于“脾”生理功能的认识
2中医学关于“脾虚证”及“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认识
3基于细胞信号转导理论研究“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可行性
4小结与展望

(9)黄芪、党参、白术对脾虚大鼠脑肠轴β-EP的影响与归经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归经理论研究
    1 归经理论的古代文献研究
        1.1 归经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2 归经理论的形成依据
    2 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2.1 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测法
        2.2 微量元素观测法
        2.3 信号转导水平变化观测法
        2.4 药效观测法
        2.5 体内活性物质观测法
        2.6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水平观测法
        2.7 形态学基础观测法
        2.8 群子统计力学研究法
        2.9 受体学说研究设想
    3 中药归经理论现代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中药归经理论的内涵
        3.2 对归经理论的再认识
        3.3 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探讨中药归经本质
    4 实验课题的确立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脾虚模型的客观评价
    3 “脾主运化”相关实验
        3.1 血清D-木糖含量测定
        3.2 血清淀粉酶活性测定
        3.3 给药前后体重变化
        3.4 给药前后自主活动变化
    4 免疫器官重量测定
        4.1 实验方法
        4.2 数据处理与统计
        4.3 实验结果
    5 大鼠脑-肠轴β-内啡肽含量测定
        5.1 实验方法
        5.2 数据处理与统计
        5.3 实验结果
    6 数据相关性分析
讨论与分析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2 脾虚证和脾实质的现代研究
        2.1 脾虚证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2.2 脾虚证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2.3 脾虚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2.4 脾虚证与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2.5 脾虚证与自由基代谢的关系
        2.6 脾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
        2.7 脾虚证与细胞信号转导
        2.8 脾虚证与基因组学研究
    3 实验用药的选择
        3.1 实验用药的选用原则
        3.2 本草文献对杜仲、黄芪、党参、白术归经的认识
        3.3 四君子汤的药理作用
        3.4 杜仲的药理作用
        3.5 黄芪的药理作用
        3.6 党参的药理作用
        3.7 白术的药理作用
    4 实验指标的选择
        4.1 β-内啡肽的分子结构和分布
        4.2 β-内啡肽的功能
        4.3 β-内啡肽与疾病的联系
        4.4 β-内啡肽与中医药研究
    5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1 脾主运化相关实验
        5.2 脑-肠轴β-EP 含量测定
        5.3 相关性分析
        5.4 结论
    6 课题特色
    7 不足之处
        7.1 造模过程中缺乏简便易行的监测指标
        7.2 部分指标的选择特异性不强
        7.3 缺乏更多的相关实验
        7.4 研究范围局限
        7.5 动物模型仍须改进
    8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10)基于NEI网络的党参、黄芪归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归经理论的古代文献研究
        1.1 归经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2 归经理论的形成依据
    2 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2.1 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测法
        2.2 微量元素观测法
        2.3 信号转导系统水平观测法
        2.4 药效观测法
        2.5 体内活性物质观测法
        2.6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水平观测法
        2.7 形态学基础观测法
        2.8 群子统计力学研究法
        2.9 受体学说研究设想
    3 中药归经理论现代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中药归经理论的涵义
        3.2 对归经理论的再认识
        3.3 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探讨中药归经本质
    4 实验课题的确立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脾虚模型的客观评价
    3 “脾主运化”相关实验
        3.1 血清D-木糖含量测定
        3.2 骨骼肌ATP 酶活性测定
        3.3 骨骼肌LDH 活性测定
        3.4 给药前后体重变化
    4 免疫器官重量测定
        4.1 实验方法
        4.2 数据处理与统计
        4.3 实验结果
    5 大鼠脑-肠轴P 物质含量测定
        5.1 实验方法
        5.2 数据处理与统计
        5.3 实验结果
    6 数据相关性分析
讨论与分析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2 脾虚证和脾实质的现代研究
        2.1 脾虚证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2.2 脾虚证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2.3 脾虚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2.4 脾虚证与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2.5 脾虚证与自由基代谢的关系
        2.6 脾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
        2.7 脾虚证与细胞信号转导
    3 实验用药的选择
        3.1 实验用药的选用原则
        3.2 本草文献对党参、黄芪、天麻归经的认识
        3.3 党参的药理作用
        3.4 黄芪的药理作用
        3.5 天麻的药理作用
    4 实验指标的选择
        4.1 P 物质的分子结构
        4.2 P 物质的信号转导通路、分布与功能
        4.3 P 物质与疾病的联系
        4.4 P 物质与中医药研究
    5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1 脾主运化相关实验
        5.2 脑-肠轴SP 含量测定
        5.3 相关性分析
        5.4 结论
    6 课题特色
    7 不足之处
        7.1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规范化问题
        7.2 缺乏更多的相关实验
    8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脾虚大鼠壁细胞Ca~(2+)/CaM-PKⅡ活性的变化及黄芪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参多糖对IEC-6细胞迁移钙离子调控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D]. 朱惠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
  • [2]从细胞增殖和黏附连接角度探讨黄芪和人参胃肠黏膜损伤修复机制[D]. 朱易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3]四君子汤多糖对IEC-6细胞迁移Ca2+调节相关指标的影响[D]. 时玉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基于全基因表达谱的黄芪及其拆分组分健脾祛湿机制研究[D]. 崔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6)
  • [5]Ca2+/CaM信号通路在大鼠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中的响应及益气健脾中药干预研究[D]. 段永强. 兰州大学, 2014(10)
  • [6]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虚证”的代谢组学及药效研究[D]. 吴美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基于CAMKⅡ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方法与思路[J]. 段永强,程卫东,成映霞,杨晓轶,李兰珍,安耀荣,田茸,王燕.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02)
  • [8]胃泌素在脾虚证研究中的运用[J]. 吕银娟,董德河,周安方,周艳艳. 河南中医, 2012(07)
  • [9]黄芪、党参、白术对脾虚大鼠脑肠轴β-EP的影响与归经的相关性分析[D]. 贾彦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0)
  • [10]基于NEI网络的党参、黄芪归经研究[D]. 潘卫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脾虚大鼠壁细胞Ca~(2+)/CaM-PKⅡ活性的变化及黄芪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