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一、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宾艳,孙雯[1](2022)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8例,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44例。对照组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指导, 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静脉血栓形成危险评分、肢体肿胀发生率、肢体疼痛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D-D、TT、APTT、Fbg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而LDVT形成危险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肿胀发生率、肢体疼痛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而患者对血栓预防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预警监控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血液黏度, 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发生风险, 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章薇,娄必丹,李金香,石文英,刘小娟,唐健,陈成,刘民权,曹洋[2](2021)在《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性疾病,在中医学里属"中风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步增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制定的脑梗死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规范脑梗死中医康复操作技术,取得更好的疗效。本指南从范围、术语、中西医诊断、康复评定、中医康复治疗和护理等方面对脑梗死的诊断与康复治疗流程进行规范,旨在为临床医师/康复医师提供诊疗指导和参考。(1)诊断:分为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2部分,其中中医诊断包括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中经络、中脏腑);西医诊断包括诊断依据、临床分期、临床病情程度量化分型。(2)康复评定:主要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言语功能评定、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心理评定、生活质量评定等8个方面。(3)中医康复治疗:主要规定了脑梗死超早期、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传统功法、康复治疗及护理等方面的诊疗技术。该指南可为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其他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康复从业人员进行脑梗死的中医康复治疗提供指导,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和有效性。

张玲,谢仙萍,苗华丽[3](2021)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对纳入的研究采用RevMan 5.4和StataSE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35篇文献,涉及8种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4 152例病人。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集束化护理、康复护理、气压治疗仪、循证护理、预见性护理、早期运动护理、针对性护理对比常规护理,在预防脑卒中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与康复护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累积排序概率曲线图下面积排序结果,预见性护理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优的护理干预方法。结论:现有证据表明,预见性护理是预防脑卒中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的最优方法,但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李婷婷[4](2021)在《气压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脑卒中后合并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气压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脑卒中后合并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合并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参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研究组给予气压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DVT、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P <0.05)。两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压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后合并偏瘫患者DVT、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万文俊,王艳富,游菲,马朝阳,周婷,丁琳,何诚,陈荣霞[5](2021)在《空气压力波治疗联合MOTOmed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空气压力波治疗联合MOTOmed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干预(包括偏瘫肢体训练、转移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电针刺激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MOTOmed下肢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次20 min)及空气压力波治疗(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对照组患者则辅以MOTOmed下肢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次20 min)。于入选时、治疗14 d后对2组患者下肢进行血管超声检测,同时观察患肢周径、局部症状、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并采用改良Autar DVT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发生LDVT风险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大腿周径、下肢肿胀、疼痛、皮肤色泽改变情况及LDVT发生率(3.3%)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降低,上述指标观察组较对照组有进一步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D-二聚体(D-D)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LDVT中高风险、中度风险人数均有所减少,2组患者发生LDVT危险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OTOmed下肢训练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减少LDVT发生,降低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风险,有效改善患者病情转归。

王义[6](2021)在《不同临床评分量表联合D-二聚体筛查脑卒中患者下肢DVT价值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收集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探讨不同临床评分量表联合D-二聚体检测,在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及可靠性,并根据统计结果重新界定风险评估等级,更加准确地筛查出高危患者。最终为脑卒中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防治建立更有针对性的分级干预策略,为各医院脑卒中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防治流程提供借鉴。[方法]1.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Retrospective case control study),本组病例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某三甲医院329名脑卒中患者,确诊为深静脉血栓的96例患者作为血栓组,未诊断为深静脉血栓的233例患者为无栓组。2.使用Excel2007数据库收集数据并双人核查录入,使用SPSS19.0软件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风险因素。3.计算Padua评分量表、Wells评分量表、D-二聚体及两者联合应用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等,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评估单独应用Pauda评分量表、Wells评分量表和D-二聚体及两两联合使用预测脑卒中住院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的筛查能力;[结果]1.患者基本信息:本研究共纳入329名脑卒中住院患者,其中233为非深静脉血栓患者,96例为深静脉血栓患者,经Padua评分量表有140例高危患者占42.55%,经Wells评分量表有175例中危患者占53.19%,高危患者68例,占20.67%,有149名D-二聚体阳性患者,占45.29%。96例脑卒中患者确诊深静脉血栓,其中D-二聚体阳性有86例占89.5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住院次数、D-二聚体、NIHSS量表、Padua评分量表、Wells评分量表、BI指数、吸烟史、卧床>3天、脱水治疗、康复治疗、抗凝治疗、糖尿病、冠心病、感染、高脂血症与DVT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进一步对相关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D-二聚体是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2.临床评分量表对深静脉血栓的临床预测价值:329例患者中,采用Padua评分量表二分类法临床评估为低危组(189例),占总人数57.45%、高危组(140例),占总人数42.55%;Padua评分量表对脑卒中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其敏感度为81.30%,特异度为76.00%,约登指数0.57,Wells评分量表三分类法临床评估为低危组(86例),占总人数26.14%、中危组(175例),占总人数53.19%、高危组(68例),占总人数20.67%;Wells评分量表对脑卒中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其敏感度为78.00%,特异度为66.00%,约登指数0.44。3.D-二聚体对确诊深静脉血栓的临床预测价值:329例研究对象中,D-二聚体检测结果范围0.80-1.00mg/L,其中阳性结果149例中,经下肢血管彩超确诊深静脉血栓者86例(57.71%);阴性180例,确诊深静脉血栓者10例(5.56%),敏感度为88.00%,特异度为75.00%,约登指数为0.64。4.临床评分量表及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Padua量表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为0.845;Wells量表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为0.741;D-二聚体ROC曲线下面积为0.892;Padua量表联合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5;Wells量表联合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3;结果显示Padua量表联合D-二聚体优于单独采用Padua量表与D-二聚体检测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统计学分析显示该ROC曲线下面积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风险较高,由于其解剖因素多发生于单侧肢体,左侧肢体常见。2.冠心病及D-二聚体升高是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3.单独使用Padua评分量表筛查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优于Wells评分量表。4.采用临床评分量表联合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可以提高敏感度和特异度,且Padua量表联合D-二聚体的筛查效果优于Wells评分量表联合D-二聚体。有助于提高临床医护人员早期识别脑卒中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患者。

黄鑫[7](2021)在《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以及讨论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为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及恢复期脑卒中患者30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患者脑卒中后是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分为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分别为98例和204例,其中有血栓组又分为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Muscular calf vein thrombosis,MCVT)组和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组,分别为69例和29例。观察和分析各组之间临床资料、合并症、凝血功能及血管彩超检查等。统计软件使用SPSS 25.0,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本研究中,下肢静脉血栓检出率为32.5%,其中MCVT占70.4%,DVT占29.6%,最早检出时间为发病后3天,平均检出时间在发病后4周内。在两组比较中,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无血栓组与下肢静脉血栓组入院时D-二聚体(D-D1)、入院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检查彩超时D-二聚体(D-D2)、检查彩超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D-D1与D-D2差值(ΔD-D)、FDP1与FDP2差值(ΔFDP)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无血栓组、下肢静脉血栓组在D-D1与D-D2、FDP1与FDP2、PLT1与PLT2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无血栓组和下肢静脉血栓组在性别、年龄群、卒中部位(脑半球)、血脂代谢异常、感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比较及两两比较中,无血栓组和MCVT组、DVT组在年龄群、卒中部位、血脂代谢异常、感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CVT组与DVT组在血脂代谢异常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67)。无血栓组与MCVT组在年龄群、卒中部位、肺部感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67),单纯左侧或右侧脑卒中患者更易发生MCVT。无血栓组与DVT组在血脂代谢异常、感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67)。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056,P<0.05)、血脂代谢异常(β=1.459,P<0.05)、D-D2(β=0.281,P<0.05)是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冠心病(β=-1.816,P<0.05)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β=-2.174,P<0.05)为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保护因素。抗凝治疗安全性分析显示,在接受抗凝治疗的49例脑卒中患者中,均未见上消化道出血、黑便、尿路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检出率较高,为32.5%,其中MCVT占绝大多数。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最早检出时间为发病后3天,两者在检出时间上无明显差异。与无血栓的脑卒中患者相比,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更容易发生在高龄及女性患者中,同时合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的脑卒中患者,更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相比于双侧大脑半球均有脑卒中的患者,单纯的左侧或右侧大脑半球脑卒中患者更易发生MCVT。与无血栓的脑卒中患者相比,脑卒中后MCVT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年龄、肺部感染比例,脑卒中后DVT患者具有较低的血脂代谢异常比例以及较高的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比例。与DVT组患者相比,MCVT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血脂代谢异常比例。年龄、血脂代谢异常、D-D2是影响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冠心病和HDL为保护因素。对于无血栓组和下肢静脉血栓组,其住院期间的D-D、FDP、PLT呈升高趋势,下肢静脉血栓组患者的D-D1、FDP1、D-D2、FDP2、ΔD-D、ΔFDP水平更高。对于脑梗死及病情已经稳定的脑出血患者,若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经评估后进行抗凝治疗是安全的,我们应该依据指南积极进行抗凝治疗,但对于MCVT的抗凝治疗,仍需要更多研究。

赵娅,卢姗姗[8](2020)在《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评价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9年01月~2020年04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予正确体位安置、肢体按摩、定时翻身、弹力袜等预防DVT发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表(Autar)评估DVT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比两组干预两周后的肢体疼痛、肿胀DVT发生率、生活质量(SS-QOL)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SS-QOL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肢体疼痛、肿胀、皮肤颜色改变及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S-QOL评分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其中观察组干预后SS-QOL评分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采用风险评估及对应的防范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及高凝状态,减少患者肢体疼痛、肿胀、皮肤颜色改变及DVT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利于患者康复。

刘高[9](2020)在《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并验证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对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可行性、实用性及有效性。明确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降低其发病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基于循证医学方法论,构建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建立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由科护士长任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组长,定期对神经内科护士进行循证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对神经内科护士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将来自昆明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符合2014年中华医学会所修订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并经NIHSS评分表和头颅CT/MRI确诊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则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干预周期为10天,将患者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液的纤溶指标,凝血指标以及临床症状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测指标,结合临床观察量表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检查结果和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预防效果。结果1构建了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该方案包括风险筛查、早期活动、基础护理、机械预防、水化补液、健康教育6个条目。2入院首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两组padu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Padu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BI评分、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BI评分、mR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前两组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凝血指标除凝血酶时间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前两组纤溶指标(D-二聚体测定)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D-2聚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干预前两组行体格检查,患肢腿围、患肢肿胀例数相关临床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肿胀,患肢腿围、患肢肿胀例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干预前两组患者下肢肌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干预结束后两组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检,对照组发生血流瘀滞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两组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该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循证证据和流程参考,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科学的、经济的、有效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从而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结局,节约了医疗卫生成本,促进了科学的循证护理实践活动。2该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降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肌力状态,促进了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3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Padua风险量表能初步预警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值得临床应用。4在循证护理实践中,通过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循证意识,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促进知识转化,多学科合作,使研究结果转化为实践行动,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

周月[10](2020)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康复护理的临床实践中,验证此理论的有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探索在具身认知视角下,应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干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比较传统镜像疗法与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以期达到提高传统镜像疗法效果的目的。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招募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利用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试验组(改良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传统镜像疗法组),两组均为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遵循基础治疗及护理方案,包括成立改良镜像疗法和传统镜像疗法康复护理小组、康复护理前评估、确定康复护理目标、参照权威指南以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基础治疗和护理。在施行此方案的基础上,试验组运用改良镜像疗法,对照组应用传统镜像疗法。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Extremity section,FMA-UE)、Brunnstrom分期评定、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的评定,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以及对比传统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性。结果1.基线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相关合并症(高血压及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婚姻情况、文化程度、职业、梗死区域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无统计差异性(P(29)0.05)。2.干预后组内比较结果:两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3.干预后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传统镜像疗法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均能安全有效地促进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加快病人上肢Brunnstrom分期运动康复进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2.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在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整体康复方面的干预效果均显着优于传统镜像疗法。3.以具身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及动态性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指导依据,改进传统镜像疗法的缺陷,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从而证明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科学性。

二、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诊断
    4.1 中医诊断
        4.1.1 中医辨病诊断
        4.1.2 中医辨证诊断
    4.2 西医诊断
        4.2.1 诊断依据
        4.2.2 临床分期
        4.2.3 临床病情程度量化分型
5 康复评定
    5.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
    5.2 运动功能评定
    5.3 平衡功能评定
    5.4 言语功能评定
    5.5 吞咽功能评定
    5.6 认知功能评定
    5.7 心理评定
    5.8 生活质量评定
6 中医康复治疗
    6.1 超早期
        6.1.1 中药治疗
        6.1.1. 1 痰热内闭证
        6.1.1. 2 元气败脱证
        6.1.2 针灸治疗
        6.1.3 护理
    6.2 急性期
        6.2.1 中药治疗
        6.2.1. 1 中经络
        6.2.1. 2 中脏腑
        6.2.2 中成药
        6.2.3 针灸治疗
        6.2.4 推拿
        6.2.5 康复治疗
        6.2.5. 1 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6.2.5. 2 言语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6.2.5. 3 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6.2.5. 4 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
        6.2.6 护理
    6.3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6.3.1 中药治疗
        6.3.2 中成药治疗
        6.3.2. 1 丹参类
        6.3.2. 2 红花类
        6.3.2. 3 三七类
        6.3.2.4银杏类
        6.3.3 针灸治疗
        6.3.4 推拿疗法
        6.3.5 传统功法
        6.3.5. 1 八段锦
        6.3.5. 2 五禽戏
        6.3.5. 3 太极拳
        6.3.5. 4 易筋经
        6.3.6 康复技术
        6.3.6. 1 运动疗法
        6.3.6. 2 Bobath技术
        6.3.6. 3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6.3.6. 4 肌力训练
        6.3.6. 5 减重步行训练
        6.3.6. 6 强制性运动疗法
        6.3.6.7认知训练
        6.3.6. 8 虚拟现实技术
        6.3.6. 9 经颅直流电刺激
        6.3.6. 1 0 计算机辅助治疗
        6.3.6.11冰刺激治疗
        6.3.7 其他外治法
        6.3.8 康复护理

(3)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1.1 研究类型
        1.1.1.2 研究对象
        1.1.1.3 干预措施
        1.1.1.4 结局指标
        1.1.2 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4 网状Meta分析
        2.4.1 异质性检验
        2.4.2 网状Meta分析结果
        2.4.3 网状Meta分析结果排序
    2.5 发表偏倚检验
3 讨论
    3.1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3.2 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的研究现状
    3.3 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的效果比较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小结

(4)气压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脑卒中后合并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DVT发生率
    2.2 出血事件发生率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6)不同临床评分量表联合D-二聚体筛查脑卒中患者下肢DVT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与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后异位骨化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S-QOL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
    2.2 两组患者肢体疼痛、肿胀、皮肤颜色改变及DVT发生情况比较
3 讨 论

(9)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一、临床问题的界定
    二、证据的检索与评价
    三、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
    四、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第三部分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临床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1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2 两组干预前指标比较
        3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4 两组padua评分比较
        5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6 两组下肢血栓的临床症状指标比较
        7 两组患者下肢肌力的比较
        8 两组患者功能残疾水平的比较
        9 两组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
    三、讨论
        1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分析
        1.1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评价性
        1.2 组建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确保了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
        2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2.1 集束化护理可以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2.2 集束化护理可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
        2.3 集束化护理可以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四、结论
第四部分 总结论
第五部分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审查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临床研究观察表
    附录四 Padua量表
    附录五 mRS量表
    附录六 Barthel指数(BI)评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现状
        (一)水疗法
        (二)音乐疗法
        (三)运动想象疗法
        (四)强制性运动疗法
        (五)功能性电刺激
        (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七)经颅磁刺激
        (八)虚拟现实技术及上肢康复机器人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一)镜像疗法概述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国内外趋势
    三、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概述
        (一)具身认知的起源
        (二)具身认知的概念
        (三)具身认知的内涵及优势
        (四)具身认知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
        (五)具身认知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六)具身认知的四大理论特征
        (七)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例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样本量估算
        (三)病例分组
        (四)技术路线
        (五)干预方案
        (六)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七)资料收集
        (八)不良事件处理、记录和报告
        (九)质量控制
        (十)科研伦理
        (十一)统计分析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一)纳入研究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二)两组患者干预前四项康复指标的基线水平
    二、两组干预后疗效性指标的评价结果
        (一)两组病人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FMA-UE的比较情况
        (二)两组患者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MBI的效果比较
        (三)两组患者干预后SS-QOL评分组内和组间效果比较
        (四)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runnstrom分级组内、组间比较情况
        (五)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一、研究讨论
        (一)脑梗死疾病的研究概述
        (二)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概述
        (三)具身认知理论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针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护理风险预警监控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 王宾艳,孙雯.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01)
  • [2]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J]. 章薇,娄必丹,李金香,石文英,刘小娟,唐健,陈成,刘民权,曹洋. 康复学报, 2021(06)
  • [3]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J]. 张玲,谢仙萍,苗华丽. 循证护理, 2021(13)
  • [4]气压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脑卒中后合并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 李婷婷. 临床医学工程, 2021(09)
  • [5]空气压力波治疗联合MOTOmed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万文俊,王艳富,游菲,马朝阳,周婷,丁琳,何诚,陈荣霞.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06)
  • [6]不同临床评分量表联合D-二聚体筛查脑卒中患者下肢DVT价值探讨[D]. 王义.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D]. 黄鑫.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效果评价[J]. 赵娅,卢姗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33)
  • [9]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D]. 刘高.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D]. 周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