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剂量计算方法

小儿剂量计算方法

一、小儿用药量计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达珍,侯文斌,王思懿,郑酉友,李元曦,刘慧兰,孙屿昕,刘兆兰[1](2021)在《九味竺黄散结合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九味竺黄散结合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3月-2020年2月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120例细菌性肺炎患儿, 采用SAS 9.4软件生成随机序列, 按3∶1比例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九味竺黄散。2组均治疗1周, 随访1周。评价2组咳嗽症状消失率、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 观察组72例、对照组26例进入疗效统计。观察组痊愈率为27.8%(20/72)、对照组为0%(0/26),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5, P=0.006)。观察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差值[(-16.8±8.2)分比(-11.0±5.8)分, t=-3.858]低于对照组(P<0.01);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7, P=0.019)。观察组咳嗽症状消失率为41.7%(30/72)、对照组为26.9%(7/26),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九味竺黄散结合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可改善细菌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 提高临床疗效。

李莉,周晓康,马丹,郝建宗,赵文颖[2](2021)在《系统疼痛管理在创伤性四肢骨折患儿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系统疼痛管理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患儿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85例创伤性四肢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干预组(93例)与对照组(92例)。两组患儿均于全身麻醉下行骨折手术治疗, 其中干预组采用系统疼痛管理进行干预, 对照组采用常规疼痛管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唤醒时间、拔管时间、唤醒后Ramsay镇静评分, 以及入院时, 入院后24、48 h及术后24、48 h两组患儿的改良目的疼痛评分法(MOPS)评分。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唤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唤醒后Ramsay镇静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 两组患儿的MOP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48 h及术后24、48 h, 干预组患儿的MOP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常规疼痛管理相比, 系统疼痛管理有助于缓解创伤性四肢骨折患儿的疼痛程度。

黄雅丽,陈建财,郭斌,陈昕,林丽香[3](2021)在《标准化随访清单在血管瘤患儿出院后康复过程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标准化随访清单在血管瘤患儿出院后康复过程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住院采用普萘洛尔治疗的血管瘤患儿184例, 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94例, 对照组90例。观察组由随访小组成员应用标准化随访清单对血管瘤患儿家属进行6个月延续护理, 对照组血管瘤患儿及其家属接受常规治疗和延续护理。结果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服药过程的监测知识掌握程度、患儿服药依从性均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肝功能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院后3个月、6个月血管瘤愈后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瘤患儿出院后应用标准化随访清单可以有效提高患儿服药的依从性及服药过程的监测认知水平, 有利于改善患儿身体状况。

柯莹,吴娟,顾倩[4](2021)在《序贯疗法和标准三联疗法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效果和成本-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序贯疗法和标准三联疗法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根除效果和药物经济学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90例Hp感染患儿(年龄4~14岁),按区组随机化方法分成Ⅰ组、Ⅱ组,每组各45例,分别采用标准三联和序贯疗法治疗。重点对两组患儿Hp根除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Ⅰ组、Ⅱ组分别有42例、43例完成治疗和复查,分别按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和遵循研究方案分析(per-protocol,PP),Ⅱ组Hp根除率86.67%、90.70%均高于Ⅰ组66.67%、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p感染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且Ⅱ组治疗后"腹胀""厌食纳差"评分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随访12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疗程费用[(356.83±42.06)元]低于Ⅰ组[(457.08±55.19)元],分别按ITT和PP分析,Ⅱ组成本效果比(cost/effectiveness,C/E)为411.70、393.42均低于Ⅰ组的685.59、639.90。结论:序贯疗法对儿童Hp感染的根除率高于标准三联疗法,安全性好,药物经济学价值显着。

张思琪[5](2021)在《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石室秘录》中的用量规律研究》文中提出《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着,被誉为“方书之祖”,其中的用药特点为:用药精少,药专力宏,书中的方药也被称为“经方”,几千年来一直被应用于中医临床。《石室秘录》是清代医家陈士铎所着的以治法为纲的一部医书,记载了诸多方剂及具体的药物用量,书中应用多种大剂量药物进行治疗,展现了其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体现了陈士铎独特的药物用量特点;其中记载的诸多疾病在现代社会仍然普遍存在,其用药剂量对现代临床治疗与之相同甚至相类似的疾病依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并且《石室秘录》中经常出现《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陈氏也常常托张仲景之名来阐释药物作用及治则治法,两书所用到的药物重合度比较高。而经方常用50味药物的用量规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张仲景的临床用药经验,因此可以将两者的用药规律进行对比,进而研究分析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石室秘录》中的用药特点。目的①通过比较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石室秘录》与《伤寒杂病论》、《药典》(2020年版)中的用量,并对药物进行分类,以了解不同时期剂量之间的差异性,完善药物用量理论相关的研究,为现代临床制定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剂量提供依据;②通过一系列数据了解到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的药物用量,这对临床中医师学习陈士铎的用药治病经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拓宽治疗思路;③通过对《石室秘录》中大剂量应用的药物进行整理,以说明《伤寒杂病论》中大剂量药物使用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助于现代临床突破小剂量的桎梏,为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①采用人工检索的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石室秘录》中出现的经方常用50味药物的剂量录入Excel表格并建立数据库;②只录入汤剂,丸、散、膏、丹等剂型概不录入;③数据处理:用SAS8.2统计软件统计其频次、常用量、平均用量、剂量区间、常用剂量范围等;④数据统计完成后进行分析,将《石室秘录》中的用量分别与《伤寒杂病论》、2020年版《药典》进行对比。结果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石室秘录》与《伤寒杂病论》中的比较:①从常用量看,除猪苓在《石室秘录》中的常用量略大于《伤寒杂病论》外,其余药物在《石室秘录》中的常用量均小于《伤寒杂病论》。②从平均剂量看,除当归、黄芪这两味药物在《石室秘录》中的平均用量大于《伤寒杂病论》外,其余药物在《石室秘录》中的用量均小于《伤寒杂病论》。③从剂量分布区间看,两者的剂量分布区间完全没有重合区域的药物有9味,并且这9味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剂量分布区间均大于其在《石室秘录》中的剂量分布区间。大多数药物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剂量分布区间大于《石室秘录》。④从常用剂量范围看,所有药物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常用剂量范围的下限值均大于《石室秘录》,另外,除黄芪的常用剂量范围的上限值在《石室秘录》大于《伤寒杂病论》,其余药物的常用剂量范围在《伤寒杂病论》中的上限值均大于在《石室秘录》中的上限值。大多数药物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常用剂量范围大于其在《石室秘录》中的常用剂量范围。经方常用50味药物的常用剂量范围在《石室秘录》与《药典》中的比较:从剂量范围差值来看,有19味药物在《石室秘录》中的剂量范围差值大于《药典》,其中差值最大的药物为黄芪。有9味药物在《药典》中剂量范围超过其在《石室秘录》中的剂量范围,其中剂量范围差值最大的为石膏,两者的剂量范围相差18.9g;另有8味药物的剂量范围差值在《石室秘录》与在《药典》中的剂量范围差值相近。并且大部分药物的常用剂量范围在《石室秘录》与在《药典》中均有重合,且重合部分相对较大,只有细辛的常用剂量范围在两者中完全没有重合,并且二前者剂量范围为后者的9~11倍。从药物的分类来看,比较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石室秘录》与《伤寒杂病论》中的剂量,结果显示《石室秘录》中剂量大于《伤寒杂病论》剂量的药物最多的为补虚药,为7味,《伤寒杂病论》中剂量大于《石室秘录》剂量的药物最多的为解表药,为8味;《石室秘录》中剂量大于《药典》剂量的药物最多的为补虚药,为7味,《药典》中剂量大于《石室秘录》剂量的药物最多的为清热药,有7味。大剂量应用的药物有金银花、熟地、白术、石膏、人参、细辛等,且这些药物的最大剂量值均在100g以上,金银花治疗疮疡时用至10两(373g),熟地治疗肾水亏耗时用1斤(596.8g),白术发挥其健脾祛湿、利腰脐作用时用至半斤(298.4g),石膏清阳明火热时用至半斤,人参发挥其补元气、回阳救逆作用时用至5两(186.5g),细辛为有毒药物,治疗头痛经久不愈则用至一两(37.3g)。结论通过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石室秘录》与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常用量、平均用量、剂量分布区间以及常用剂量范围的比较可以发现,大部分药物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用量要显着高于其在《石室秘录》中的用量,其中解表类药大于《石室秘录》中剂量的药物最多,而《石室秘录》中补虚类药大于《伤寒杂病论》中剂量的药物最多。通过对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石室秘录》中的常用量范围与在2020年版《药典》中比较,发现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石室秘录》中的用量与《药典》中规定的剂量比较接近,其中补虚药的剂量在《石室秘录》大于在《药典》中的药物最多,清热药的剂量在《药典》中大于在《石室秘录》中的药物最多。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治疗重病、久病、危急症及疑难杂症时善于应用大剂量药物,这与张仲景“大剂量”的用药特点有相似之处,提示张仲景大剂量用药有其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丰富了临床用量理论,有助于中医临床突破小剂量的桎梏,从而为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孙婷[6](2016)在《芪丹复感颗粒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及免疫低下小鼠肠道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及意义:在儿科门诊中,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呼吸道疾病占儿科门诊的60%,20%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迁延不愈,不仅将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而且可增加其成年后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以往的中药多以益气固表为法,导师王俊宏教授以益气活血运脾为治疗法则,从更深层面上研究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病机,突出“久病入络”的中医理论;治疗扶正的同时,贯穿活血通络的治则。呼吸道黏膜是机体防御作用的第一道屏障,借助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对病原微生物发挥直接清除或杀灭作用,其功能的损害是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病理环节。在临床观察过程中发现,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常存在一定程度肠道功能的改变,如大便性状、排便时长、腹胀频率的改变等等。现代学者已证实“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科学性,两者通过“共同黏膜免疫”及“归巢”作用相互联系。本次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芪丹复感颗粒对气虚血瘀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肠道功能及对呼吸道黏膜免疫低下型小鼠肠蠕动及肠液sIgA水平的影响,进一步从临床应用水平上阐述芪丹复感颗粒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优势,进一步探索该制剂临床应用的机理。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选取东直门医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儿科门诊就诊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共6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观察组:运用芪丹复感颗粒(黄芪,白术,太子参,丹参,赤芍,川芎,鸡内金,陈皮等)口服治疗,根据患儿临床病情的差异,随证加减,若鼻塞或流涕者加辛夷、苍耳子,喉中有痰加浙贝(燥邪偏盛增加其润肺作用换为川贝),咽红加玄参、板蓝根、桔梗,咳嗽加炙紫苑、炙杷叶、鱼腥草;湿重者加生薏米、冬瓜仁,大便干者加瓜萎、炒枳实:疗程3个月。剂量根据患儿年龄的不同而变化。对照组:玉屏风颗粒口服,用药剂量为(2岁:1/3包,3-5岁:1/2包,6-12岁:1包,每日2次,疗程3个月。不论观察组或对照组,如有急性感染应暂停试验用药,需对症处理。治疗3个月后进行中医证候肠道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对比。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多组数据间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动物实验:昆明小鼠60只,适应性喂养3d后,根据随机分组法将小鼠分为6组,芪丹复感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匹多莫德组、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每组等量饲料量。将20ug卵清蛋白及1.3mg氢氧化铝溶于生理盐水配制成200u1配制卵清蛋白氢氧化铝混悬液,腹腔注射芪丹复感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匹多莫德组、模型组,进行基础致敏,隔日一次,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共14天。喂养一周,不做任何操作。于第21天开始进行雾化阶段,将配制好的卵清蛋白氢氧化铝混悬液放于雾化器内,分组将小鼠置于雾化缸内进行雾化,每组30min,连续7天,雾化过程结束后l0min内观察小鼠搔鼻、喷嚏、鼻溢液行为。灌胃2周后,小鼠禁食不禁水12h后,每鼠灌胃墨汁0.15 m1,称重,10min后将小鼠颈椎脱臼处死。摘取肺脏,浸泡于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做病理;摘取脾和胸腺,测脾/胸腺指数。打开腹腔分离小肠,然后小心分离肠系膜,剪取幽门段至回盲肠的小肠,伸直小心平铺于桌面,测量自幽门起到墨汁运行最远端的长度(A),幽门到回盲部的长度(B),A/B即为胃肠推进率(%)。选取墨汁未运行到的小肠,取约15cm,予3m1生理盐水冲洗肠黏液于安培管,离心后取上清液,测sIgA的含量。研究结果:1、通过对肠道症状的积分的观察,发现除“排便畅否”这一症状玉屏风颗粒组无统计学意义外,余症状玉屏风颗粒组治疗前后在排便时长、排便性状、腹胀频率上均稍有改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第二个疗程与第一个疗程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芪丹复感颗粒组患儿在组治疗前后排便形状、排便时长、排便畅否、腹胀频率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第一个疗程与治疗前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尼莫地平计算法比较玉屏风颗粒组与芪丹复感颗粒组之间的差异,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呼吸道黏膜免疫低下模型小鼠较正常组脾指数及胸腺指数有明显的降低,芪丹复感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较模型组的脾指数及胸腺指数有明显增高,和匹多莫德颗粒组相当,但中药剂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的观察中,发现呼吸道黏膜免疫低下模型小鼠较正常组明显减低,而在口服芪丹复感颗粒后小肠墨汁推进率有明显升高,中药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匹多莫德组稍有升高,改善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呼吸道黏膜低下模型小鼠肠液sIg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在口服芪丹复感颗粒后肠液sIg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芪丹复感颗粒对于气虚血瘀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排便时长、排便形状、腹胀频率、排便顺畅程度,改善其肠道功能;芪丹复感颗粒对于呼吸道黏膜免疫低下型小鼠肠蠕动及肠液sIgA水平均有提高,能改善小鼠的肠道功能。

沈翔[7](2012)在《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用药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的用药量及用药时间。方法:将40例选用骶管阻滞麻醉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坐标法,另一组采用计算法,分别用于手术用药量和用药方法的指定标准,观察两组的用药总量、持续时间、平面不足及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麻醉药容积和麻醉平面符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法组患者平均达到麻醉的时间明显短于坐标法组,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麻醉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的用药计量最好采用坐标法,能够准确评估麻醉用药量,易行,可靠、实用,值得临床采纳。

杨琳[8](2012)在《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外台秘要》中的用量规律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得益于中医药,从总体上来讲,中医药的疗效是勿庸置疑的。对于中医药的传承,自古就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中药剂量理论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定的药物剂量是取得相应疗效的关键,并且合适的剂量也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着,因其组方严谨、用药精专、疗效卓着,始终被医界各家所推崇,书中方药被称为“经方”,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但《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由于朝代的更迭,度量衡制度的变迁,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用的度量衡在不断变化,对于经方剂量的折算,历代医家存在不一致的看法,因此,作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药物剂量的确定,关系到对仲景组方之意、立法之旨的把握,对中医临证处方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对经方本原剂量的考证以文物考古学方法得出的结论较为权威,经过本课题组的前期考证,认为东汉时期一斤约为220g,1两折合为13.8g,这一考证结果经得起实物及古代文献的推敲,较符合仲景用药剂量的原貌。但是,这一考证结论与现行《中国药典》、《中药学》教材中规定的中药剂量范围有巨大差异。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东汉到唐代,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医家对经方常用50味药物的剂量使用情况,进而总结东汉到唐代医家在临床用药剂量方面的规律与特点;揭示煮散剂在东汉到唐代的应用情况,发掘煮散剂起始阶段的奥秘,并分析宋代以后的煮散剂与前朝的区别。1研究目的(1)以《外台秘要》为文献依据,以《伤寒杂病论》常用50味药物为代表,研究汉唐时期汤剂中的中药用量情况。(2)目前经文物考古学方法考证东汉时期一斤约为220g,这一考证结果也较符合该时期的医学着作《伤寒杂病论》的用药剂量,依据仲景方1两≈13.8克,折算出常用50味药在经方中的剂量范围,并与东汉至唐代医家药物用量范围相对比,以分析东汉至唐代医家与仲景药物用量的差异。(3)将统计得出的东汉至唐代医家使用经方50味药物的常用剂量范围,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规定的剂量范围相比较,并总结东汉至唐代医家与当代中医生临床用药剂量之间的差异。(4)统计《外台秘要》中部分汤剂的全方药量、药味数、加水量,找出唐代以前医家使用汤剂全方用量的特点,并与《伤寒杂病论》中的汤剂和现代临床汤剂使用情况相比较,分析其差异,以此探究经方本原剂量1两≈13.8克的可行性和真实性。(5)通过研究《外台秘要》中煮散剂,分析煮散剂在魏晋隋唐时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并和宋朝煮散剂的盛行进行比较,进而探究经方本原剂量下降之谜。2研究对象研究经方50味常用中药在唐代《外台秘要》中的平均剂量、最常用剂量、常用剂量范围及剂量分布区间。《外台秘要》中纳入研究的医着如下:汉代的文献有仲景《伤寒论》;两晋时期的文献有《肘后》、《范汪方》,南北朝的文献有《小品方》、《深师方》、《集验》、《删繁》、《陶氏方》;隋唐时期的文献有《古今录验》、《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广济》、《延年方》、《救急》、《崔氏纂要方》、《张文仲方》、《许仁则方》、《必效》、《近效》及部分唐代官员收集方剂。在研究50味中药用量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部分汤剂的全方量、药味数、加水量等情况。另外对《外台秘要》中煮散剂进行研究。3研究方法采用EXCEL表格数据处理功能和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50味常用中药在《外台秘要》汤剂中的出现频次、最常用剂量值、平均剂量值、常用剂量范围以及剂量分布区间等。4研究结果本论文对50味药进行了点面结合的讨论,从总体对比到单味药分析;研究《外台秘要》中部分汤剂的全方药量、药味数、加水量等情况,以综合分析全方药量问题;另外,研究煮散剂在唐代以前的使用情况。所得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50味常用药物在《外台秘要》中的用药剂量,特别是最常用剂量,多数与《伤寒杂病论》中用药剂量相仿。比较《外台秘要》和《伤寒杂病论》的常用剂量范围和剂量分布区间,发现多数药物在两本着作中两个范围的重合区域均较大。但是,也存在用量差异较大的药物。如葛根、生姜两药的剂量分布区间在《外台秘要》中的上限值明显大于《伤寒杂病论》,差值可达100余克;石膏、柴胡、厚朴、知母四味药的常用剂量范围在《外台秘要》中的上限值略大于《伤寒杂病论》,而甘草的常用剂量范围在《外台秘要》中的上限值略小于《伤寒杂病论》(2)50味常用药物在《外台秘要》中的用药剂量均显着超过现行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的中药剂量范围;《中国药典》规定的中药剂量多分布在《外台秘要》剂量1/10~1/3的范围内,并且《中国药典》规定的中药剂量范围明显比《外台秘要》中的用药剂量范围窄。以常用剂量范围为例,多数药物在《外台秘要》中的下限值明显大于《中国药典》规定的上限值,差值可达20余克,只有石膏、牡蛎、黄芪、附子四味药物在两书中有部分重合区域。(3)对《外台秘要》中445首汤剂计算全方药量,其全方药量的常用范围为131g~331g,药味数的常用范围为4~8个,加水量的常用范围为1200~1800ml,全方药量与药味数之比的常用范围为27.6~48.3 g/味,加水量与全方药量之比的常用范围为5~9 ml/g。(4)《外台秘要》中25首煮散方,每次煮药量集中在4.3 g和45.79 g,与唐代汤剂全方用量比较,煮散剂的煮药量明显小于汤剂的常用药量。5分析探讨通过对《外台秘要》中50味常用中药用量的研究可以看出,经方本原剂量发展至唐代变化不大,自宋代以后中药用量才出现明显下降,因此,本文继续探讨经方本原剂量的传承问题及下降之秘。(1)在“经方50味常用药物在《外台秘要》汤剂中的用量研究”一节,50味常用药物在《外台秘要》中的用药剂量,与《伤寒杂病论》中用药剂量相仿,说明唐代以前医家继承了仲景用药剂量的特点;在“《外台秘要》中部分汤剂全方量的研究”一节,唐代有大小方并存的现象,其中大方用药量明显高于《伤寒杂病论》中用药量,以上说明经方的剂量并不属于超大剂量,论证了经方剂量的可行性,支持经方本源剂量1两≈13.8克。(2)在“经方50味常用药在《外台秘要》汤剂中的用量研究”一节,《外台秘要》中医家用药剂量是《中国药典》规定剂量的3~10倍;将50味药在《外台秘要》和《中国药典》中的常用剂量范围进行对比,发现《外台秘要》中药物的剂量范围明显比《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广,提示唐代以前中药剂量变化十分灵活,而相比之下,《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范围则过于保守。(3)在“《外台秘要》中部分汤剂全方量的研究”一节,通过对全方药量、药味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外台秘要》中多数方剂体现了经方“方精量足”的剂量特点;对加水量与全方量的比值进行分析,发现《外台秘要》中多数方剂水药比例科学合理,以此佐证经方本源剂量1两≈13.8克的真实性和可行性。(4)在“《外台秘要》煮散方的研究”一节,证实煮散剂在唐代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至宋代煮散剂盛行,达到“以散代汤”的程度,中药小剂量的应用经验便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以至于明清时期散剂恢复成汤剂后,也无法继承唐代以前汤剂药专力宏的特点,而是延续了煮散剂药量小、药味数多、每日数服的特点,因此可以说,在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时期唐宋之交,中药剂型的转换对中药用量轨迹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是经方本原剂量下降的关键点。

李婷,宋民宪[9](2011)在《《中国药典》收载儿科用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剖析我国儿科用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现状及其相关问题,为我国中成药在儿科的合理应用提出建议。方法:统计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176个儿科用中成药的功能主治、剂型和剂量,与国家公布的非处方药目录比较,并查阅相关近期的临床研究报道,统计、分析临床应用的情况。结果与结论:此次统计范围中,共有104个儿科用中成药被遴选为非处方药,存在治疗病症比较集中、部分品种未公布处方药味剂量、有1/2的儿科用中成药未见临床应用研究报道等问题。应深入儿科用中成药临床应用研究,建立安全性、必要性再评价机制,为儿科用中成药合理使用提供参考,并加强药品标准建设,淘汰临床不适宜品种。

张正和[10](2004)在《用药“儿童酌减”的重要性》文中指出

二、小儿用药量计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用药量计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4)序贯疗法和标准三联疗法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效果和成本-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Hp根除率比较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2.4 两组成本-效果比较
    2.5 两组随访复发率比较
3 讨论

(5)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石室秘录》中的用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陈士铎背景介绍
    2 陈士铎着作介绍
    3 陈士铎与傅青主
    4 《石室秘录》的现代文献研究进展
        4.1 学术思想
        4.2 现代药理学研究部分
        4.3 病证以及治疗方法
        4.4 方剂及相关应用
        4.5 治法及相关应用
        4.6 其他
        4.7 药物用量特点
    5 经方常用50味药物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石室秘录》中的用量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2 录入方法
        3.3 标准化及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50味药总论
        4.2 统计结果概述
        4.3 单味药各论
        4.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石室秘录》大剂量用药举隅
    1 金银花
    2 熟地
    3 白术
    4 石膏
    5 人参
    6 细辛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张思琪个人简历

(6)芪丹复感颗粒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及免疫低下小鼠肠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研究进展
        2 反复呼吸道感染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进展及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基础及现代研究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一 临床研究
        1 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二 实验观察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用药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麻醉前准备
        1.2.2 骶管阻滞操作方法
        1.2.3 麻醉的用药量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8)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外台秘要》中的用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在魏晋至隋唐时期发展的社会背景概述
        1 魏晋至隋唐时期社会安定与动荡的交替对医学的影响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
        1.2 隋唐时期
        2 唐代“官方医学”和“民间医学”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3 宗教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3.1 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对医学的影响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道教对医学的影响
        4 对外交流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综述二 对《外台秘要》的研究概述及汉代至唐代医药度量衡的研究概述
        1 对《外台秘要》的历史评价
        2 《外台秘要》所引方书概况
        2.1 《外台秘要》所引汉代方书
        2.2 《外台秘要》所引魏晋南北朝方书
        2.3 《外台秘要》所引隋唐方书
        3 现代对《外台秘要》的研究概况
        4 汉代到唐代医药度量衡概述
        4.1 秦汉时期医药度量衡概述
        4.2 魏晋南北朝时期医药度量衡概述
        4.3 隋唐时期医药度量衡概述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部分
    引言
    第一部分 TOP50中药在《外台秘要》中的用量研究
        1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 研究目的
        2.1 描绘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外台秘要》汤剂中的临床用量
        2.2 总结魏晋至隋唐医家临床用药的剂量规律以及剂量控制策略
        3 研究方法
        3.1 录入标准
        3.2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概述
        4.2 50味药总论
        4.3 单味药各论
        4.4 小结
        5 以细辛为例对《外台秘要》中有毒药物用量的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外台秘要》中部分汤剂全方量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分析与探讨
        4.1 全方药量的分析
        4.2 药味数的分析
        4.3 加水量的分析
        4.4 全方量与药味数之比的分析
        4.5 加水量与全方量之比的分析
        5 结论
        5.1 《外台秘要》中多数汤剂“方精量足”、水药比例科学合理,证实了经方本原剂量1 两为现代13.8 g
        5.2 《外台秘要》中汤剂存在大、小方并存的现象
    第三部分 《外台秘要》中煮散方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煮散的源流
        2.2 煮散的定义
        2.3 全方药量和每次煮药的生药量
        2.4 服量与服法
        2.5 煮散方涉及到的剂量单位
        3 研究结果
        3.1 煮散方服量的研究结果
        3.2 煮散剂与病症的相关性研究
        4 分析
        4.1 每次煮药量的分析
        4.2 加水量的分析
        4.3 每服量的分析
        4.4 去滓或不去滓服用
        4.5 适应病症的分析
        4.6 煮散方中应用矿石介类药物的分析
        5 探讨
        5.1 《外台秘要》煮散方调整服用次数的若干方法
        5.2 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时期中药剂型的转换对经方本原剂量传承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部分 《伤寒杂病论》与《外台秘要》中汤剂服法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4 《外台秘要》中汤剂与《伤寒杂病论》中汤剂服法的比较研究
        5 分析仲景控制服量的若干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药典》收载儿科用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中国药典》收载儿科用中成药品种情况
    2.2《中国药典》收载儿科用中成药剂型分析
    2.3《中国药典》收载儿科用中成药剂量分析
        2.3.1 服用剂量分析根据《中国药典》中用法与用量的内容, 对筛选出的儿科用中成药的服用剂量进行分析。其中, 共有63个品种规定有不同年龄段分别服用剂量, 仅占35.7%;不分年龄段, 规定有儿科单一服用剂量的有29个, 占16.4%;此外, 在儿科和成人共用品种中, 还有11个品种未单独规定儿科服用剂量, 占6.2%;有73个品种仅注明“小儿酌减”或“小儿遵医嘱”, 占41.5%。儿科用中成药服用剂量统计情况详见表3。
        2.3.2 处方药味剂量分析
    2.4 儿科用中成药非处方药分类情况
    2.5 儿科用中成药临床应用报道情况
3 分析与讨论
    3.1 治疗病症比较集中, 部分品种临床应用需谨慎
    3.2 收载品种以口服剂型为主, 限制了临床应用
    3.3 服用剂量不规范, 影响临床疗效
    3.4 部分品种标准内容缺失, 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3.5 儿科用中成药非处方药临床应用报道局限, 安全性无法保障
    3.6 部分儿科用中成药无批准文号或基本退出临床实际应用
4 建议
    4.1 加强儿科用中成药标准建设, 及时淘汰不合理品种
    4.2 深入研究儿科专用中成药, 规范其临床应用
    4.3 慎重遴选儿科用中成药非处方药
    4.4 建立儿科临床安全性、必要性再评价机制
    4.5 推行儿科临床试验

四、小儿用药量计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九味竺黄散结合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临床研究[J]. 达珍,侯文斌,王思懿,郑酉友,李元曦,刘慧兰,孙屿昕,刘兆兰.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1(12)
  • [2]系统疼痛管理在创伤性四肢骨折患儿中的应用[J]. 李莉,周晓康,马丹,郝建宗,赵文颖.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36)
  • [3]标准化随访清单在血管瘤患儿出院后康复过程的应用[J]. 黄雅丽,陈建财,郭斌,陈昕,林丽香.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23)
  • [4]序贯疗法和标准三联疗法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效果和成本-效果评价[J]. 柯莹,吴娟,顾倩.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1(11)
  • [5]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石室秘录》中的用量规律研究[D]. 张思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芪丹复感颗粒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及免疫低下小鼠肠道功能的影响[D]. 孙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用药方法的探讨[J]. 沈翔. 中国医学创新, 2012(36)
  • [8]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外台秘要》中的用量规律研究[D]. 杨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9]《中国药典》收载儿科用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分析[J]. 李婷,宋民宪. 中国药房, 2011(43)
  • [10]用药“儿童酌减”的重要性[J]. 张正和. 首都医药, 2004(13)

标签:;  ;  ;  

小儿剂量计算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