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厂污泥特性及垃圾覆盖土可行性研究

自来水厂污泥特性及垃圾覆盖土可行性研究

一、自来水厂污泥的表征及其垃圾覆盖土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晋[1](2020)在《给水污泥制备陶粒的性能及其对农村污水除磷效果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给水厂污泥的产量日渐增加,人们对于给水污泥处置问题也日益重视,污泥处置以及资源化利用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本课题针对当前沈阳市某给水厂有待解决的给水污泥处置问题,结合前人学者对于污泥建材及吸附利用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给水污泥为主要原料制成陶粒,研究陶粒的表征,并探索粒径、初始磷浓度、陶粒投加量、溶液pH各项实验条件对除磷性能的影响。随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各项实验条件对除磷效果的影响程度,而后通过响应面实验对除磷条件进行优化。本课题结合我国当前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研究。选取农村生活污水作为未来的实际应用方向,进一步探索了陶粒作为人工湿地除磷填料时,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动态除磷效果,研究了反应温度、初始磷浓度、水力停留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给水厂陶粒的各项物理化学性质均符合陶粒制作的要求,且以给水污泥、粉煤灰、硅酸钠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陶粒,吸附点位多且内外分布广泛,具有更大的吸附容量,有很强的除磷潜力。(2)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确定陶粒适合处理偏酸性的含磷废水,且粒径、溶液pH、陶粒投加量、溶液磷含量各因素中,陶粒粒径对溶液中的除磷影响最大,其次是溶液的pH和陶粒投加量,溶液初始磷浓度。(3)经过响应曲面分析确定粒径、pH、陶粒投加量三个因素对除磷率的影响是交互进行的,影响显着性顺序为pH、投加量、粒径。模型预测的最佳条件为粒径4mm,pH=4.06,投加量为10.48g,此时实际除磷率为78.76%。(4)通过进行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实验,确定给水污泥陶粒表面吸附点位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不均匀性,对磷的吸附符合单层吸附与多层吸附之间,且吸附除磷的反应过程更符合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吸附过程。(5)通过以温度、初始磷浓度、水力停留时间作为单因素变量探究污泥陶粒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动态试验可知,温度越高,填料对磷的去除率也越高,但对于整个反应体系来说,温度的影响并不显着。综合考虑磷浓度及水力停留时间,该填料应尽量选择低浓度(含磷率低于15%)的含磷废水进行设计实验及实际处理。

张蕾,杜海霞,吴艳霞,吴俊,黄紫旖,文蕾,郑尹怀[2](2018)在《给水污泥的性质与利用前景》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给水厂混凝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给水污泥。文章简述了给水污泥的性质,介绍了给水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的前景,并对我国给水污泥的处理方向作出展望。

毛维东,郭中权[3](2015)在《煤矿矿井水污泥离心脱水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煤矿矿井水污泥离心脱水性能,预测现场污泥离心脱水的效果,试验分析了离心分离因素(Z)、分离时间(t)对污泥浓度(S)的影响,构建了S-lg Zkt曲线。结果表明,对于煤矿矿井水污泥S与lg Zkt具有线性相关性;k=1.8时拟合度最高,煤矿矿井水污泥离心脱水性能可用S=c+alg Z1.8t表示;其中c、a是表示污泥性质的参数,可以通过试验确定;该曲线方程可用于离心脱水机选型或预测现场离心脱水效果。

李芳,何怀光[4](2015)在《给水污泥作为栽培基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提出利用给水污泥与两种不同性质土壤按不同配比混合作为基质种植盆栽植物,研究给水污泥作为栽培基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一定量的给水污泥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加植物对基质中的有机质、氮、磷等的吸收,对土壤环境的改善效果明显。

杨兰[5](2015)在《超声辅助处理净水污泥用于去除废水中磷和氨氮研究》文中认为净水污泥是自来水生产的副产物,数量多而且分布广。对净水污泥的处置问题已纳入我国的“十二五”规划。资源化再利用是可持续缓解净水污泥所产生的环境及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全面了解国内外有关净水污泥资源化利用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利用超声辅助技术,对净水污泥进行适当处理,使其可有效用于去除废水中的磷和氨氮污染物。本研究旨在探索净水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新方法,探讨“以废治废”技术的可行性,具体内容如下:1、超声辅助酸化法处理净水污泥及其过程强化的机理研究考察了酸浓度、超声功率、超声作用时间、搅拌强度、固-液比以及固体颗粒粒径等因素对净水污泥中铝、铁离子回收率的影响,确定出适宜的操作条件。采用碘释放法、金属薄膜腐蚀法以及热敏探头法间接测量了超声功率、搅拌强度、酸浓度及固-液比等因素对反应器内超声空化强度的影响,对超声空化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的操作条件可降低反应器内超声衰减程度,使超声空化强度增大、分布均匀,回收效果增强。粒内扩散是回收过程控制步骤,动力学分析验证了由超声空化产生的湍动效应、聚能效应以及微扰效应对回收过程的液膜扩散、表面反应以及颗粒内层扩散的强化作用。2、超声酸化处理净水污泥产生的剩余泥的除磷性能及机理研究利用XRF、ICP、XRD、FT-IR、SEM、EDS以及BET比表面测试等手段,对净水污泥(DWS)、剩余泥(DWSR)以及焙烧净水污泥(C-DWS)和焙烧剩余泥(C-DWSR)的性质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DWSR中的总铝、铁含量相比DWS分别减少了50%和70%;DWS中无定形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有部分转变成DWSR中的硫酸铝和硫酸铁;C-DWS和C-DWSR中的铝、铁含量约为焙烧前的1.1倍。利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溶液pH、溶液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及吸附温度等因素对除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WSR和C-DWSR除磷的效果受pH影响较大,在适宜p H条件下,DWSR和C-DWSR的最大磷去除量约为DWS和C-DWS的4倍。半连续动态实验表明DWSR对废水中磷的去除效果没有受到溶液中竞争离子的影响,出水pH为中性,有利于实际应用。DWS、C-DWS以及C-DWSR可用Langmuir、Freundlich、D-R以及Temkin吸附等温模型拟合;拟合参数显示DWS与C-DWS的吸附能力接近,与C-DWSR相差较大;C-DWSR的平均吸附能约为DWS和C-DWS的70%,反映出不同的除磷机理。四种除磷吸附剂的动力学数据与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度最高,在溶液浓度为50mg/L时,DWSR的拟二级反应速率常数约为DWS的20倍。当溶液浓度较低和较高时,液膜扩散和粒内扩散分别为过程的控制步骤,相比于DWS,DWSR的除磷速率受液膜扩散的影响更明显。热力学分析结果显示,DWS和C-DWS除磷是吸热、熵增大的自发过程;DWSR和C-DWSR除磷是放热、熵增大的自发过程。DWS、C-DWS主要通过表面羟基与磷酸根发生配体交换吸附除磷;DWSR和C-DWSR主要利用铝、铁离子与磷酸根发生化学凝聚沉淀反应除磷。3、净水污泥的水热处理及产物的结构分析研究采用改进的水热合成法,以DWS为原料,在超声辅助作用下,按两条路线制成铵离子吸附材料M-DWS1#和M-DWS2#。同M-DWS1#相比,M-DWS2#的制备工艺具有原料利用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优势。利用XRF、XRD、SEM、EDS及FT-IR等手段和BET比表面(SSA)、阳离子交换容量(CEC)、zeta电位和等电点(IEP)测试等方法,对DWS、M-DWS1#和M-DWS2#的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WS中的无定形片层结构转变成M-DWS2#中的细小颗粒及M-DWS1#中的粒径为30nm的球形颗粒,颗粒内大量的微孔结构以及颗粒边面上大量的断键使其表面性能发生改变。M-DWS1#和M-DWS2#的SSA分别增至DWS的8倍和4倍;IEP由DWS的6.1下降至5.2和4.5,CEC则分别比DWS增大了7倍和3倍。4、M-DWS1#和M-DWS2#的铵离子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研究利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溶液初始pH、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及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测得在p H为7-8、溶液浓度为50mg/L、投加量为10g/L时,M-DWS1#和M-DWS2#可分别达到90%和80%的铵离子去除率。由Langmuir方程得出M-DWS1#和M-DWS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6.11和5.10mg/g;由D-R方程得出平均吸附能均在8-16kJ/mol范围内,说明该过程为离子交换吸附。测定的动力学数据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度最高;膜扩散和粒内扩散控制同时存在,粒内扩散系数随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小至10-11cm2/s左右,说明粒内扩散为主要控制步骤。热力学参数显示,M-DWS1#和M-DWS2#去除铵离子为放热、熵增大的自发物理及物理化学吸附过程。M-DWS2#具有可同时去除废水中氨氮和磷的能力。

李丰[6](2014)在《污泥改性作填埋场综合覆盖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提高,污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污泥的现状,指出了污泥作填埋场综合覆盖材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综述了国内外污泥改性作填埋场覆盖材料的研究进展。本文以汉川生活污水厂的脱水污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室的试验。通过对新鲜污泥基本物理性质的测定,得出此脱水污泥的含水率很高,不适合直接作填埋场的覆盖材料,需进行改性处理。在实验室自然养护的条件下,选用淤泥、生石灰、水泥和飞灰对污泥进行改性研究,通过正交试验,从强度和渗透性能方面,确定各添加剂对污泥做最终覆盖层材料的最佳比例。通过SEEP/W软件的模拟,得出武汉地区填埋场的中间覆盖层的渗透系数在10-5cm/s为最好。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确定适合做填埋场中间覆盖的改性污泥。在干湿循环条件下,对作终场覆盖的污泥的强度进行研究;中间覆盖分别在不同温度和自来水、模拟渗滤液浸泡条件下的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污泥:淤泥:生石灰:水泥:飞灰=100:70:15:5:10(质量比)时,改性污泥做终场覆盖材料较为适宜。经过3次干湿循环,对改性污泥的强度没有不利影响,2次干湿循环后,污泥的含水率和抗剪强度达到稳定状态。此改性污泥的收缩率远大于膨胀率,做终场覆盖材料时需做保水措施防止其开裂。中间覆盖材料的比例为污泥:淤泥:生石灰:水泥:轮胎=100:70:15:5:15(质量比)。短时间里,在自来水浸泡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污泥的含水量增大,无侧限抗压强度降低,渗透系数减小且较为稳定。在自来水浸泡条件下,随着浸泡时间,污泥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逐渐降低,渗透系数呈减小趋势;在模拟渗滤液浸泡条件下,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污泥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逐渐增大,渗透系数呈减小趋势,但变化滞后于自来水浸泡中的污泥的渗透系数。在武汉等酸雨城市,此改性污泥做中间覆盖材料时,不会造成长时期的上层滞水。

何俊,李丰,李勇[7](2014)在《污泥作为填埋场覆盖材料的土工性能》文中认为污泥改性后用作填埋场覆盖材料是一种介于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之间的一种污泥处置方式,目前仍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以石灰、水泥、淤泥和飞灰为改性材料进行了正交试验,确定了满足封场覆盖要求的合适改性方案,并对该配比时改性污泥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淤泥在增加污泥强度时能起到较好的骨架作用,水泥和飞灰的作用相当。当污泥:石灰:水泥:淤泥:飞灰=100:15:5:70:10时,改性污泥在室内自然养护条件下3天时强度和渗透性能基本满足封场覆盖材料的要求,是较为合适的改性方案。该配比时改性污泥饱和试样的强度没有显着降低,但收缩性较强,用做封场覆盖材料时应做好防脱水措施,防止干燥裂隙对渗透性能的不利影响。

刘芳[8](2014)在《酸碱耦合臭氧处理对污泥养分的影响及安全农用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污泥年产生量高达3000万t(以含水率80%计),其中约80%的污泥未能妥善进行处理,污泥中丰富的有机质含量(约50%~70%)、较高的含水率和不稳定性,并含有致病微生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如不加处理直接施用或抛弃,必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污泥是一种复杂的非均匀质体,含有多种细菌以及丰富的氮、磷营养和微量元素,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并且支持植物生长,但绝大部分元素以稳定的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不易溶解释放和加以利用。特别是污泥中的有害物质去除与转化问题解决不彻底,增加了污泥利用的风险性。污泥处理技术是应用理化或先进科技方法将污泥中大分子有机物质氧化分解,破坏其絮体结构将胞内物质加以释放。目前污泥处理方法涉及物理、化学、机械、生物水解等领域,焚烧、填埋、超声波、热处理等方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局限性,且可行性差,操作难度大等特点,在实际中应用效果不理想。本文以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样品,主要研究酸碱化学处理、臭氧氧化处理和酸碱耦合臭氧处理对污泥中营养成分的影响,以及重金属和卫生学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酸碱耦合臭氧处理对污泥养分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酸碱单独处理相对臭氧处理污泥,COD的释放效果需要更长的处理时间,酸碱耦合臭氧缩短了处理时间,在处理30min后,效果更好。酸碱耦合臭氧处理污泥中TN表现出下降趋势;硝态氮的含量变化基本表现一致,均处于上升态势,但耦合处理显然硝态氮转化率更快更高。耦合处理后可溶性磷酸盐结果显示:强酸耦合处理>弱酸碱耦合处理>强碱耦合处理>未调酸碱处理。(2)酸碱耦合臭氧处理污泥安全评价指标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酸碱处理初期,各处理大肠杆菌含量均超过国家安全农用标准,7天后,强酸、强碱处理组均达到安全标准;臭氧处理60min后大肠杆菌含量达标,但7天后,大肠杆菌复活数量达到1300个/100ml,超出安全标准;酸碱耦合臭氧处理污泥,可以缩短大肠杆菌含量达标的时间,且7天后复活率大大降低。酸碱耦合臭氧处理污泥,残渣态重金属所占百分比较大,碱耦合处理组重金属总量高于酸耦合处理组。(3)酸碱耦合臭氧处理污泥工艺参数的优化。通过污泥pH值为4、7、10,臭氧处理时间为10min、35min、60min,污泥浓度为1%、3%、5%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到对SCOD、NH+4-N和PO3-4-P影响效应顺序为:臭氧处理时间>pH值>污泥浓度。将3%浓度的污泥pH调节为10,臭氧处理60min,其SCOD释放量最大;将5%浓度的污泥pH调节为4,臭氧处理60min,其NH+4-N释放量最大;将3%浓度的污泥pH调节为4,臭氧处理60min,其PO3-4-P释放量最大。酸性耦合臭氧处理时间60min,对浓度为3%的污泥处理,其营养物质释放量最大。

涂兴宇[9](2014)在《市政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评价及应用前景分析》文中认为污泥是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如果处理处置不当,将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有害影响。国内外现有各种各样的污泥处理处置方法,这些方法各具优缺点,在选择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手段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为避免污泥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降低污泥处理处置的投资及运行费用,对现有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十分必要。本文介绍了污泥浓缩、稳定、调理、脱水、干燥、热解等各种处理方法的原理、预处理要求、处理成本、使用情况等,阐述了填埋、土地利用、焚烧以及建材利用等各种处置手段的原理、处置成本、对环境的影响等,并对这些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李芳[10](2012)在《给水污泥用于园林种植的可行性和环境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给水厂污泥来源于原水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滤除物和沉淀物,具有土壤的一般特性,且与污水污泥相比,给水污泥中大肠杆菌数很少,重金属含量较低,降低了由于细菌与重金属污染物超标带来的健康性威胁。若将给水污泥用于园林种植能解决园林种植时栽培基质来源不足的问题。因此,给水污泥用于园林种植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处置方式。本研究采用某水厂给水污泥与两种土壤按不同的配比混合后,种植植物高羊茅、万寿菊和千日红,探讨给水污泥用于园林种植的可行性,以及施用给水污泥后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测定给水污泥pH、CEC(阳离子交换量)、EC(电导率)、有机质等理化性质及其化学组成,结果表明:给水污泥具有一般土壤的特性,其有机质含量丰富,其中大量氮、磷等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由于给水污泥中铝含量较高,会影响植物营养成分的吸收和代谢,但通过施加适量的粉煤灰可在一定程度抑制污泥中铝对植物的危害。总体来看给水污泥用于园林种植是可行的。(2)通过系列对比盆栽试验,与没有施加给水污泥的对照比,施用一定量的给水污泥,可明显促进盆栽植物——高羊茅、万寿菊和千日红的生长,植株的各生长指标和营养元素得到明显提高,其中鲜重提高18.6% 264%,氮含量提高4.8%267.4%,磷含量提高0%204.9%,钾含量提高4.5%69.9%,钙含量提高4.2%365.1%,镁含量提高11.9%67.1%。但试验表明,污泥施加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植物生长,植物生长的最佳污泥配比区间大致为75%50%。(3)考察试验植物叶片颜色表明,施用了给水污泥的植物叶片明显比没有添加给水污泥的植物叶片青绿。因此,施用给水污泥对增加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4)通过研究种植后栽培基质的理化性质,EC、CEC及有机质与没有施加给水污泥的对照比较有显着的增加,表明施加一定量的给水污泥能促进栽培基质理化性质的改善。

二、自来水厂污泥的表征及其垃圾覆盖土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来水厂污泥的表征及其垃圾覆盖土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给水污泥制备陶粒的性能及其对农村污水除磷效果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给水污泥现状概述
        1.1.1 给水污泥来源
        1.1.2 给水污泥危害
        1.1.3 污泥常规处置现状
        1.1.4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1.1.5 给水污泥的陶粒研究现状
    1.2 水体富营养化及磷污染概述
        1.2.1 水体富营养化
        1.2.2 水体磷污染
        1.2.3 水体除磷方法现状
    1.3 农村生活污水现状概述
        1.3.1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
        1.3.2 农村生活污水特点及危害
        1.3.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
        1.3.4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2 陶粒的制备及性质
    2.1 给水污泥的物理化学性质
        2.1.1 实验水厂概况
        2.1.2 给水污泥的物理性质
        2.1.3 给水污泥的化学性质
    2.2 给水污泥陶粒的原料
        2.2.1 给水污泥
        2.2.2 粉煤灰
        2.2.3 硅酸钠
    2.3 给水污泥陶粒的制备机理及工艺
        2.3.1 给水厂污泥陶粒的制备机理
        2.3.2 给水厂污泥陶粒的制备工艺
    2.4 陶粒性能的测定
        2.4.1 堆积密度
        2.4.2 表观密度
        2.4.3 吸水率
        2.4.4 陶粒孔隙率
    2.5 给水污泥陶粒的表征分析
        2.5.1 SEM表征分析
        2.5.2 EDS表征分析
        2.5.3 XRD表征分析
    2.6 小结
3 给水污泥陶粒除磷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实验仪器
    3.2 实验试剂及原料
    3.3 实验方法
    3.4 数据测量及处理方法
        3.4.1 磷标准曲线的绘制
        3.4.2 数据基本处理方法
    3.5 给水污泥陶粒除磷的影响因素分析
        3.5.1 粒径对给水污泥陶粒除磷效果的影响
        3.5.2 pH对给水污泥陶粒除磷效果的影响
        3.5.3 陶粒投加量对给水污泥陶粒除磷效果的影响
        3.5.4 溶液磷含量对给水污泥陶粒除磷效果的影响
    3.6 给水污泥陶粒除磷正交实验分析
        3.6.1 正交实验设计
        3.6.2 实验结果分析
        3.6.3 正交实验验证
    3.7 小结
4 给水污泥陶粒除磷的优化研究
    4.1 响应面BBD实验设计
        4.1.1 模型建立
    4.2 优化设计结果
    4.3 优化结果分析
    4.4 响应面分析
    4.5 模型验证
    4.6 小结
5 给水污泥陶粒除磷的特性研究
    5.1 等温吸附实验
        5.1.1 实验方法
        5.1.2 等温吸附模型
        5.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 吸附动力学实验
        5.2.1 实验方法
        5.2.2 吸附动力学模型
        5.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6 给水污泥陶粒动态除磷研究
    6.1 反应温度对陶粒除磷的影响
    6.2 初始磷浓度对陶粒除磷的影响
    6.3 确定最佳水力停留时间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给水污泥的性质与利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给水污泥的性质
2 给水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前景
    2.1 给水污泥的土地利用
    2.2 改善剩余污泥沉降性能
    2.3 给水污泥对Cr (Ⅵ) 的吸附作用
    2.4 给水污泥作为生活垃圾填埋覆盖土
    2.5 给水污泥对磷的吸附作用
3 结束语

(3)煤矿矿井水污泥离心脱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污泥来源
    1.2理论依据
    1.3试验方法
2试验分析与应用
    2.1试验分析
    2.2应用实例
        2.2.1用于设计选型
        2.2.2用于预测脱水污泥浓度
3结论

(4)给水污泥作为栽培基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对生物量的影响
    2.2 对基质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3 对基质养分的影响
        2.3.1 对TN、AN的影响
        2.3.2 对TP、AP的影响
    2.4 对基质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 结束语

(5)超声辅助处理净水污泥用于去除废水中磷和氨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净水污泥的产生与组成
        1.1.2 净水污泥的处置与利用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来源
    1.2 净水污泥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2.1 回收铝铁盐混凝剂
        1.2.2 去除废水中磷污染物
        1.2.3 去除废水中砷污染物
        1.2.4 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
        1.2.5 去除废水中其它污染物
        1.2.6 有待研究的课题
    1.3 课题拟解决问题及相关研究概况
        1.3.1 拟解决的问题
        1.3.2 超声辅助技术及应用
        1.3.3 水体中磷污染物去除
        1.3.4 水体中氮污染物去除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方案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原理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净水污泥样品制备
        2.2.2 材料分析表征
        2.2.3 超声提取实验
        2.2.4 测试废水水样
        2.2.5 静态吸附实验
    2.3 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
        2.3.1 吸附等温线模型
        2.3.2 吸附动力学模型
        2.3.3 吸附热力学模型
第三章 超声辅助酸化法处理净水污泥及其过程强化机理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净水污泥性质
        3.3.1 净水污泥的组成
        3.3.2 净水污泥的结构
    3.4 金属离子回收效果
        3.4.1 硫酸浓度的影响
        3.4.2 超声功率的影响
        3.4.3 超声时间的影响
        3.4.4 搅拌强度的影响
        3.4.5 固-液体系性质的影响
    3.5 超声空化作用效果
        3.5.1 超声功率的影响
        3.5.2 搅拌强度的影响
        3.5.3 硫酸浓度的影响
        3.5.4 固-液比的影响
    3.6 超声辅助酸化协同效应
        3.6.1 协同效应测试
        3.6.2 协同效应机理
    3.7 回收过程动力学
        3.7.1 动力学模型
        3.7.2 过程控制步骤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辅助酸化法处理净水污泥的除磷性能及机理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净水污泥除磷吸附剂性质
        4.3.1 物质组成
        4.3.2 物相组成
        4.3.3 表面形貌
        4.3.4 化学结构
        4.3.5 热重分析
        4.3.6 理化性质
        4.3.7 毒物浸出
    4.4 静态吸附除磷性能
        4.4.1 溶液初始pH的影响
        4.4.2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4.4.3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4.4.4 吸附时间的影响
        4.4.5 吸附温度的影响
    4.5 半连续动态除磷性能
        4.5.1 模拟水样测试
        4.5.2 实际水样测试
    4.6 吸附相关参数及除磷机理
        4.6.1 等温线分析
        4.6.2 动力学分析
        4.6.3 热力学分析
        4.6.4 磷去除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净水污泥的水热处理及产物的结构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铵离子吸附材料的制备
        5.3.1 制备方法及装置
        5.3.2 制备路线及条件
    5.4 铵离子吸附材料的表征
        5.4.1 化学组成
        5.4.2 物相结构
        5.4.3 表面形貌
        5.4.4 化学结构
        5.4.5 电动电位
        5.4.6 比表面积
        5.4.7 阳离子交换容量
    5.5 铵离子吸附材料表面性质改变机理
        5.5.1 比表面增大
        5.5.2 等电点降低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净水污泥水热处理产物的氨氮吸附性能及机理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静态吸附去除氨氮性能
        6.3.1 溶液初始pH的影响
        6.3.2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6.3.3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6.3.4 吸附时间的影响
        6.3.5 吸附温度的影响
    6.4 吸附相关参数及氨氮去除机理
        6.4.1 等温线分析
        6.4.2 动力学分析
        6.4.3 热力学分析
        6.4.4 氨氮去除机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创新点
    7.2 不足与展望
        7.2.1 问题与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污泥改性作填埋场综合覆盖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污水厂污泥现状及性质
        1.3.3 污泥处置技术
        1.3.4 污泥改性作填埋场覆盖材料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污泥改性的可行性试验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备、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2.2.1 试验设备和装置
        2.2.2 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2.3 污泥和改性剂的性质指标
    2.4 污泥改性方案及分析
        2.4.1 淤泥对污泥的改性分析
        2.4.2 生石灰对污泥的改性分析
        2.4.3 生石灰、水泥和淤泥对污泥的改性分析
        2.4.4 生石灰、水泥、飞灰和淤泥对污泥的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污泥作终场覆盖材料的干湿循环试验
    3.1 终场覆盖材料的进一步优化
        3.1.1 进一步的优化试验
        3.1.2 试验结果分析
        3.1.3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2 污泥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性能
        3.2.1 覆盖材料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研究
        3.2.2 干湿循环的试验
        3.2.3 收缩膨胀的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SEEP/W对中间覆盖层渗透系数的数值分析
    4.1 填埋场渗滤液产量的影响因素
    4.2 填埋场中水分运移研究
    4.3 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软件 SEEP/W
    4.4 计算方案
    4.5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1 中间覆盖层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
        4.5.2 垃圾体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污泥作中间覆盖材料的试验分析
    5.1 中间覆盖层的可行性研究
    5.2 可行性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2.1 试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2.3 含水量对污泥渗透系数的影响
    5.3 长期性能的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1 长期性能试验方案
        5.3.2 水浸泡中不同温度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5.3.3 水和模拟渗滤液浸泡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B: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情况:

(7)污泥作为填埋场覆盖材料的土工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覆盖材料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案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试验结果
    3.2 几种添加剂影响规律的正交分析
    3.3 改性机理分析
4 讨论
    4.1 饱和状态对改性污泥强度的影响
    4.2 覆盖材料允许坡度分析
    4.3 覆盖材料干燥收缩性质探讨
5 结论

(8)酸碱耦合臭氧处理对污泥养分的影响及安全农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背景
    1.2 污泥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1 污泥处理方法及原理
        1.2.2 污泥处理技术的效果
        1.2.3 现有污泥处理技术的比较
        1.2.4 国内外污泥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 污泥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1.3.1 污泥资源及其特性
        1.3.2 污泥资源利用现状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酸碱耦合臭氧处理对污泥养分变化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装置
        2.1.3 检测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酸碱处理对污泥中养分变化的影响
        2.2.2 臭氧处理对污泥中养分变化的影响
        2.2.3 酸碱耦合臭氧处理对污泥中养分变化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酸碱耦合臭氧处理对污泥安全农用性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检测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酸碱处理对污泥安全农用性能的影响
        3.2.2 臭氧处理对污泥安全农用性能的影响
        3.2.3 酸碱耦合臭氧处理对污泥安全农用性能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酸碱耦合臭氧处理污泥工艺参数的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检测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酸碱耦合臭氧处理污泥 SCOD 的变化
        4.2.2 酸碱耦合臭氧处理污泥 NH_4~+-N 的变化
        4.2.3 酸碱耦合臭氧处理污泥 PO_4~(3-)-P 的变化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市政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评价及应用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污泥的种类与来源
        1.1.1 自来水污泥
        1.1.2 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水污泥)
        1.1.3 河道疏浚污泥
        1.1.4 城市排水系统通沟污泥(通沟污泥)
        1.1.5 泵站系统栅渣
    1.2 污泥的性质分类
    1.3 污泥的产生量
    1.4 污泥的处理处置要求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污泥处理方法
    2.1 污泥浓缩
        2.1.1 污泥浓缩方式及技术原理
        2.1.2 预处理要求及后续处理工艺
        2.1.3 污泥浓缩的费用分析
        2.1.4 污泥浓缩在上海的运用的可行性
    2.2 污泥稳定
        2.2.1 污泥稳定方法及技术原理
        2.2.2 评价污泥稳定的程度的指标
        2.2.3 预处理要求及后续处理工艺
        2.2.4 污泥稳定处理费用分析
        2.2.5 污泥稳定使用的常见性
        2.2.6 污泥稳定在上海使用的可行性
    2.3 污泥调理与污泥脱水
        2.3.1 污泥的脱水机械类型和工作原理
        2.3.2 污泥脱水前预处理
        2.3.3 污泥脱水工程费用分析
        2.3.4 国内外使用情况及前景
    2.4 污泥干燥
        2.4.1 污泥干燥方式及技术原理
        2.4.2 预处理要求及后续处理工艺
        2.4.3 污泥干燥处理费用分析
        2.4.4 污泥干燥的工程实例
        2.4.5 国内外使用情况及上海运用的可行性
    2.5 污泥热解
        2.5.1 污泥热解的基本原理
        2.5.2 污泥热解工艺流程及设备
        2.5.3 污泥热解的优缺点
        2.5.4 污泥热解工程研究现状
        2.5.5 污泥热解工程及运行费用
        2.5.6 国内外运用前景及上海运用的可行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泥处置方式
    3.1 污泥填埋
        3.1.1 污泥填埋技术原理
        3.1.2 场地及预处理要求及影响因素
        3.1.3 污泥填埋工程及运行费用
        3.1.4 对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3.1.5 在上海应用的可行性
    3.2 污泥土地利用
        3.2.1 土地利用方式
        3.2.2 利用的限制条件及预处理要求
        3.2.3 对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3.2.4 在上海应用的可行性
    3.3 污泥焚烧
        3.3.1 焚烧方式
        3.3.2 预处理要求及能耗要求
        3.3.3 污泥焚烧运行费用
        3.3.4 对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3.3.5 污泥焚烧的使用前景
        3.3.6 污泥焚烧在上海的可行性
    3.4 污泥建材利用
        3.4.1 利用现状
        3.4.2 利用的途径与原理
        3.4.3 对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3.4.4 污泥建材利用费用分析
        3.4.5 污泥建材利用在上海的可行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与评价
    4.1 各种处理处置手段的应用情况
    4.2 污泥处理处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3 上海市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4.3.1 现状与背景
        4.3.2 污泥处理处置的法律法规
        4.3.3 污泥处理处置的成本问题
        4.3.4 各种处理处置方法的在上海市运用的可行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10)给水污泥用于园林种植的可行性和环境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给水污泥的处置方法研究
        1.2.2 污泥用于园林种植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盆栽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盆栽试验材料
    2.2 盆栽试验设计
        2.2.1 供试土壤处理
        2.2.2 方案设计
        2.2.3 供试植物种子培育
    2.3 试验分析方法
        2.3.1 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2.3.2 土壤样品中重金属指标分析方法
        2.3.3 植物样品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2.3.4 植物样品重金属指标分析方法
    2.4 试验仪器及试剂
        2.4.1 主要试验试剂
        2.4.2 主要仪器设备
第三章 给水污泥对植物生长影响研究
    3.1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1.1 对高羊茅生长的影响研究
        3.1.2 对万寿菊生长的影响研究
        3.1.3 对千日红生长影响的研究
    3.2 对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3.2.1 对高羊茅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3.2.2 对万寿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3.2.3 对千日红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3.3 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1 对高羊茅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对万寿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3 对千日红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 对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4.1 对高羊茅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4.2 对万寿菊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4.3 对千日红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5 对植物体内铝含量的影响
        3.5.1 对高羊茅体内铝含量的影响
        3.5.2 对万寿菊体内铝含量的影响
        3.5.3 对千日红体内铝含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给水污泥用于园林种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4.1 给水污泥用于园林种植对土壤基本性质的影响
        4.1.1 种植高羊茅后土壤的基本性质变化
        4.1.2 种植万寿菊后土壤的基本性质变化
        4.1.3 种植千日红后土壤的基本性质变化
    4.2 给水污泥用于园林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2.1 种植高羊茅后土壤的营养物质的变化
        4.2.2 种植万寿菊后土壤的营养物质的变化
        4.2.3 种植千日红后土壤的营养物质的变化
    4.3 给水污泥用于园林种植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自来水厂污泥的表征及其垃圾覆盖土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给水污泥制备陶粒的性能及其对农村污水除磷效果试验研究[D]. 张晋.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2]给水污泥的性质与利用前景[J]. 张蕾,杜海霞,吴艳霞,吴俊,黄紫旖,文蕾,郑尹怀.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29)
  • [3]煤矿矿井水污泥离心脱水性能研究[J]. 毛维东,郭中权. 能源环境保护, 2015(05)
  • [4]给水污泥作为栽培基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J]. 李芳,何怀光.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10)
  • [5]超声辅助处理净水污泥用于去除废水中磷和氨氮研究[D]. 杨兰.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7)
  • [6]污泥改性作填埋场综合覆盖材料的研究[D]. 李丰. 湖北工业大学, 2014(08)
  • [7]污泥作为填埋场覆盖材料的土工性能[J]. 何俊,李丰,李勇.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4(S1)
  • [8]酸碱耦合臭氧处理对污泥养分的影响及安全农用性能的研究[D]. 刘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9]市政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评价及应用前景分析[D]. 涂兴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10]给水污泥用于园林种植的可行性和环境影响分析[D]. 李芳. 长沙理工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自来水厂污泥特性及垃圾覆盖土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