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观察浅表性胃炎患者胃排空功能

B超观察浅表性胃炎患者胃排空功能

一、B超对浅表性胃炎患者胃排空功能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愉[1](2021)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特点研究及宋平主任治疗经验》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数据的收集整理,探索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素构成及分布特点,分析本病患者各证素与HP感染的关系,旨在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辨证规范化和中医药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提供理论依据,期望中医证素辨证能够在临床辨证及疾病防治方面有所影响。同时分析总结宋平主任对本病的诊疗经验,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符合要求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以及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中医四诊资料等进行调查收集,完成中医证素辨证量表,利用EXCEL 2010对数据整理录入,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以探索与总结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关系;第二部分:整理宋平主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的认识、治则治法、经验用方等,结合验案及平时的跟师体会,总结宋平主任的诊疗经验。结果1.一般资料:229例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96人(41.9%),女性患者133人(58.1%),男女比例为1:1.39,女性多于男性;青年人107例(46.7%),中年人69例(30.1%),年轻老年人46例(20.1%),老年人7例(3.1%),以青年人居多;职业分布中,最多的是职员75例(32.8%),其次为退(离)休人员58例(25.3%);生活习惯分布情况中,吸烟30例(13.1%),饮酒28例(12.2%),饮食不规律50例(21.8%),饮食油腻88例(38.4%);BMI正常的患者129例(56.3%),超重的患者57例(24.9%),过轻的患者24例(10.5%),肥胖的患者19例(8.3%);饮食习惯分布情况中,喜食烫的患者最多(72例,31.4%),26.6%的患者没有饮食偏嗜;口味偏嗜分布中,喜食甜的患者最多(90例,39.3%),其次是喜食辣的患者(78例,34.1%),24.5%的患者没有口味偏嗜;调查睡眠情况分布,发现易醒睡不实最多(98例,42.8%),睡眠充足56例;22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易怒的患者最多(86例,37.6%),其次是过度思虑的患者(83例,36.2%);伴有焦虑状态的病人65例(28.4%),无焦虑状态的病人164例(71.6%);229例患者中发病与药物相关的患者44例(19.2%);229例患者中,约一半的患者发病没有季节规律,有季节规律的患者中以秋冬为主。2.病位证素分布:(1)病位总体以胃最多(210例,91.7%),其次是脾(57例,24.9%),肝(40例,17.5%);(2)病位组合分布中单病位最多(144例,62.9%),主要以胃为主;其次是双病位(64例,28.0%),主要为胃脾同病、胃肝同病。3.病性证素分布:(1)虚性证素中以阳虚最多(81例,35.4%),其次是气虚(76例,33.2%);实性证素中以气滞最多(199例,86.9%),其次是湿(83例,36.2%);(2)病性组合分布中双病性患者最多(72例,31.4%),其次是三病性(58例,25.3%)、单病性(57例,占24.9%);(3)病性虚实组合分布中,以虚实兼杂患者最多,单纯实证次之,单纯虚证最少,其中虚实兼杂患者中以气滞、阳虚兼杂较为常见。4.对频率超过15%的7个证素进行系统聚类,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规律,将证素归纳为“脾虚湿盛证”“肝胃气滞证”两类。5.各中医证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相关性研究:(1)各病位证素与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性证素“痰、湿、血虚”与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病性证素与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探讨病性证素湿、痰、血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证素湿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密切相关,有证素湿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几率是没有证素湿的患者4.316倍。6.宋平主任诊疗经验总结: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根本病机以滞、湿、虚三个字概括,脾胃虚弱为本,气机郁滞、湿浊内阻为标,治疗着重健脾理气,佐以祛湿和胃,以其经验方作为基础方,据症辨证加减。结论1.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脾、肝有关,提示临床治疗应调理胃、脾、肝三脏为主。2.慢性浅表性胃炎虚证以阳虚、气虚为主,实证以气滞、湿为主。3.慢性浅表性胃炎病性多是虚实夹杂,其中以气滞、阳虚兼杂最为常见。提示临床治疗时应注重标本同治,攻补兼施。4.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中医证型为:脾虚湿盛证、肝胃气滞证。5.证素湿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密切相关,有证素湿的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更大。6.宋平主任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病机关键在于脾胃亏虚、气滞湿阻,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临床坚持标本兼治,并以健脾理气兼祛湿、和胃为治法,运用其经验方据症辨证加减用药,知常达变,疗效甚佳,其经验值得参考和推广。

高蕾[2](2021)在《畅中饮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并客观评价畅中饮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该病辨证论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将收集的100例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予畅中饮,对照组予丁蔻理中丸,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3周),疗程结束后由所得结果综合评定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所收集病例中最终完成研究88例,每组各44例,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显示二者可以进行比较。(1)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09%,对照组为68.18%,且两组疗效对比时发现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P<0.01),且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时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单项症候积分: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显着改善患者的各单项症候积分(P<0.01);两组治疗后各单项症候积分进行组间比较时发现:治疗组在改善胃脘部隐痛、脘腹饱胀、嘈杂、反酸、嗳气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疲倦乏力、纳呆食少方面无明显的差异(P>0.05)。(4)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经综合判定,畅中饮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丁蔻理中丸,且安全性良好,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组方用药的优势,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俞立丰[3](2020)在《腹针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比较腹针疗法和香砂六君子汤对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评估腹针治疗PD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腹针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客观的临床依据。方法:纳入符合脾虚气滞证PDS诊断标准的63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试验组(腹针治疗组,n=31)和对照组(香砂六君子汤组,n=32)。试验组腹针处方为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天枢、双侧大横、双侧上风湿点,频率为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间隔2天进入下一疗程,共4周。对照组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开水冲服每日一剂,早晚分两次服用,连服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中医证候评分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并根据评分前后变化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BMI)、病程、FDI、中医证候评分、FDDQL及其亚项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FDI量表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组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的改善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组的中医主症、次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FDDQL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组总分变化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在改善日常活动、忧虑、不适、压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经4个疗程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试验组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疗法治疗脾虚气滞型PDS具有确切的疗效,能明显缓解患者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且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对于日常活动、忧虑、压力、不适等方面的改善效果较好。同时,腹针疗法具有安全、无痛的特点,更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娟[4](2020)在《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探讨和分析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治疗FD的疗效优势,为中医药防治肝郁脾虚型FD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就诊,经胃镜及碳呼气试验,腹部B超或腹部CT检查确诊为FD,并且经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的患者,共纳入研究范围有8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大小、病程长短、HAMA评分、HAMD评分、胃动力功能、血浆胃动素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每日1剂,早、中、晚各150ml,饭前30分钟服用;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比利片,1次5mg,1天3次,温水餐前服用。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在本次治疗期间,嘱患者保持身心愉悦、进食易消化食物、忌食过于油腻、过寒或过热、辛辣刺激食物,保持作息规律,适当活动,同时禁止私自服用其它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如奥美拉唑、达喜)。待一个疗程结束后,判定治疗后效果,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有效率、HAMA评分、HAMD评分、胃动力功能、血浆胃动素的改变情况,同时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两组间是否有差异,疗程结束后3月观察复发情况,分别计算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主要症状疗效: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组(治疗组)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主要症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莫沙比利组(对照组)(P<0.05)。2.次要症候疗效: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和莫沙比利对肝郁脾虚型FD患者的不适症状均能起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能显着改善患者胃脘胀,上腹痛,烧心,嗳气,呕吐等症状,与莫沙比利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均优于对照组。3.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组(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总的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莫沙比利(对照组)(80.4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组(治疗组)在治疗一个疗程后在胃动力功能检查、HAMA评分、HAMD评分、胃动素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胃动力功能检查、胃动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HAMA评分、HAMD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5.两组在疗程结束后3个月,对照组的复发率(39.39%)明显高于治疗组(12.8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受试者在用药治疗期间,病情平稳,未见明显恶化,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复查各项指标(心电图、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实验室及检查指标异常,说明四逆散加减中药配伍方剂疗效可靠、安全,可在临床可推广使用。结论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和枸橼酸莫沙比利对肝郁脾虚型FD的临床症状均能起到改善作用,但四逆散加减组在改善FD的主要临床症状、次要症状,胃动力功能检查、HAMA评分、HAMD积分、胃动素水平的疗效均优于枸橼酸莫沙比利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被证明为更理想的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药物。在两组在试验观察过程中,未见病情恶化、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证实了肝郁脾虚型FD采用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其组方合理,辩证施治,疗效可靠,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加以运用。

唐旭东,王凤云,李慧臻,谢璟仪,吕林,马祥雪[5](2019)在《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文中研究表明痞满表现为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痞满的发生多数由胃肠本身的病变引起,部分可由其他系统的病变引起,在临床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常见引起痞满的疾病有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胆囊炎等。本指南主要适用于胃肠本身病变引起的痞满,慢性胆囊炎、糖尿病胃轻瘫、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引起的痞满可部分参照本指南论治,急性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病因明确的

李婷[6](2019)在《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自由饮用氨水配合饥饱失常法复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院内制剂胁腹宁颗粒对实验大鼠胃组织形态、血清TNF-α、IL-6、IL-8和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0只,体重180g-220g,SPF级,雌雄各半,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标准饲料饲养,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给予每天0.02%氨水自由饮用,同时配合饥饱失常(1天禁食,2天饱食)复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90d后(此造模方法预实验已证实成功)给予治疗,正常组继续给予标准鼠料喂养,同时每日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0.8ml/100g)。模型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0.8ml/100g),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灌胃(6.6g/kg),治疗组给予胁腹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灌胃(1.7g/kg、5g/kg、15g/kg),每组10只。同时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均继续0.02%氨水自由饮用的同时,连续给药14天后取材,取胃组织行HE染色以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NF-α、IL-6、IL-8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表达;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方法检测胃组织IκB蛋白mRNA在转录水平的表达;运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蛋白含量。结果:1.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90天造模后,大鼠一般状态,包括毛发、饮食、精神状态、排便和体重等,模型组大鼠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胁腹宁颗粒干预治疗后,胁腹宁颗粒高剂量组体重增加较快,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胁腹宁颗粒中剂量组体重增加快,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胁腹宁颗粒低剂量组体重增加缓慢,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胃黏膜上皮不完整,表浅上皮坏死脱落,胃黏膜层和粘膜下层,呈灶性或弥漫分布,胃黏膜充血水肿,甚则糜烂出血,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但腺体无明显破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造模成功。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上皮不完整,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最明显,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学改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的影响TNF-α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NF-α略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差别不大(P>0.05),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IL-6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L-8的含量见表4,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和IL-8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L-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3.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影响免疫荧光结果提示:TLR4、NF-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组大鼠血清TLR4、NF-κB增高。高、中剂量组TLR4均低于模型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LR4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剂量组NF-κB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结果提示:I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4.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IκB蛋白mRNA的影响RT-PCR结果显示大鼠胃组织IκB水平,I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组大鼠血清IκB降低。高、中、低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低于高、中剂量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5.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蛋白含量的影响TLR4、IκB和NF-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和NF-κB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LR4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NF-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IκB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胁腹宁颗粒能够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的一般状态,包括毛发、饮食、精神状态、排便和体重等。2.胁腹宁颗粒能够减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减轻胃黏膜病理损伤程度。3.胁腹宁颗粒能够降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的表达。4.从分子水平上和蛋白定量分析中,均能证实胁腹宁颗粒能够降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的TLR4和NF-κB含量,增强IκB的表达。5.胁腹宁颗粒能通过减轻TNF-α、IL-6、IL-8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减少炎症反应,同时能够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中的TLR4和NF-κB水平,增强抑制活化因子IκB的水平。6.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NF-κB信号转导系统有调节作用,能够影响NF-κB进入到细胞核和靶基因的结合,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转导系统有关。

邹雄峰[7](2019)在《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推广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在广西基层地区推广应用的疗效分析和工作经验总结,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及推广效果,为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且为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方法:以广西地区32家基层医院为推广对象,进行操作规程、诊疗方案等培训,收集推广过程中临床观察所得的32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病例,以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及主要症状(胃痛、胃胀)积分等变化为观察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结合工作经验总结,通过分析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操作难易程度、使用情况及适应性,患者对该方案的接受度、满意程度,推广工作实施的难易程度等,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及适用性。结果:(1)收集的320例患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为318例,按照证型不同分为6组。6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分布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总有效率96%,痊愈及显效率76%,较文献中西药治疗的总有效率70%左右,痊愈及显效率40%左右有较大的提高。并通过对比各证型之间的疗效P>0.05,说明各证型疗效无明显差异。症状改善情况:318例观察对象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后症候积分相比较,治疗后症候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胃痛+胃胀)积分相比较,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胃痛积分相比较,治疗后胃痛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胃胀积分相比较,治疗后胃胀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相比较,治疗后症候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胃痛+胃胀)积分相比较,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胃痛、胃胀积分相比较,治疗后胃痛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慢性胃炎诊疗方案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显着提高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症状。(2)该方案疗效显着,符合基层居民的就诊需求,患者对项目的满意度和支持率较高,普遍反映该技术疗效好、易接受、疗程短。基层医务工作者对其支持率高,认为技术易于掌握、易于操作,且证型为临床多见、临床适应性强。经推广后发现技术路线规划统筹安排较完善,推广工作易于在基层实施,可行性强。但发现该方案尚存不足,临床观察周期较短,无法完善更多疗效评定指标,在诊疗过程中外治方法应用不多,患者化验及胃镜检查依从性不强,推广单位医生在临床观察中的辨证、治疗及填写病例观察表的准确性可能存在一定偏差。结论:慢性胃炎诊疗方案在指导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疗效显着、方便易操作、可行性强,是一项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值得广泛推广。

李明合[8](2018)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柴胡桂枝汤观察组(20例)和盐酸雷尼替丁对照组(20例),治疗前后随访观察疗效并监测胃排空率。结果随访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胃排空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柴胡桂枝汤加减有较好的促胃肠动力作用,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效而且安全的中药汤剂。

王丹丹[9](2017)在《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胆囊排空功能与心理精神因素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胆囊排空功能与心理精神因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心理精神因素对胆囊排空功能的影响,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治疗提供新理论依据,同时探究胆囊排空的特点,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汁反流关系。方法标本取自来我院内镜室行内镜检查的患者,采用胃镜检查和胃粘膜组织活检共同诊断的方法,选取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31例,和19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对照。所有受试者均填写一般情况登记表,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心理精神因素,在B超下分别进行空腹以及脂餐后的胆囊排空试验,记录胆囊最大长径、前后径、横径和胆囊壁变化,统计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得分以及空腹和餐后胆囊体积大小并计算排空率。结果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常见的症状为腹胀(64.5%)、腹痛(64.5%)、嗳气(67.7%)、烧心(61.3%)、反酸(51.6%),同时可伴早饱感(35.5%)、恶心(38.7%)、食欲不振(25.8%)、失眠(41.9%)等症状,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组中存在心理精神因素比例(71.8%)明显高于对照组(42.1%),胆囊排空率(35.31±18.53)%也明显低于对照组(51.99±11.80)%(均P<0.05),且试验组中存在心理精神因素组的胆囊排空率(29.51±13.65)%,也明显低于不存在心理精神因素组(51.97±21.43)%,P<0.05,心理精神因素(SSS评分)与胆囊排空率呈负相关(r=-0.76,p<0.05);超声检测下最大长径变化、最大前后径变化和最大横径变化均与胆囊排空率呈负相关(r=-0.746、-0.382、-0.538),且横径变化对胆囊排空率影响(B=-18.77)最为显着,而胆囊壁变化与胆囊排空率之间无相关性(P>0.05);反流组HP感染率与非反流组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流组HP感染明显低于非反流组(X2=5.632,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见的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嗳气,同时可伴有早饱、恶心、食欲不振、失眠等;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存在显着心理精神因素的影响,胆囊排空率显着降低,心理精神因素可显着影响胆囊排空功能,可能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各种胃肠肽共同调控造成的,在临床治疗中应适当给予患者心理精神方面的干预,加强调节胃肠道及胆囊功能,有望研制新型药物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胆汁反流能够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繁殖;超声测定胆囊体积变化时最大横径变化对胆囊体积变化影响最显着,而胆囊壁厚度的变化与胆囊体积变化无相关性,可能仅存在动力因素。

周燕[10](2017)在《加减乌梅丸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价乌梅丸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为临床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为就诊时间在2016年01月-12月、就诊地点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内窥镜室的门诊病人共120例,临床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属于寒热错杂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组各40人。三组病例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及中医症候积分、胃蛋白酶原、脾胃系疾病之慢性胃炎PRO量表(GEDPRO-CG)、胃电图、Hp感染情况等基线比较中均无显着性差异。2.中医组服用乌梅丸方为基础方加减,西医组服用雷贝拉唑(瑞波特)10mgqd,中西医组服用乌梅丸方为基础方加减(同中医组),同时口服雷贝拉唑(瑞波特)10mgqd(同西医组)。4周为一疗程。3.治疗后三组分别进行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疗效、临床综合疗效观察,观察治疗前后胃蛋白酶原、GEDPRO-CG、胃电图、Hp感染情况等变化情况,观察停药4周后的各组复发情况。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治疗过程中中医组脱落及剔除共3例,西医组脱落及剔除共3例,中西医组脱落及剔除共4例,治疗后中医组剩余37例,西医组剩余37例,中西医组剩余36例,治疗后共110例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列入研究结果。2.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组三种治疗方法对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均有较好临床疗效。三组治疗均有较好安全性,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3.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在单项症状上,中西医组在主症"胃脘隐痛和/或痞胀"、次症"纳呆便溏"症状改善上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总积分方面,中医组、中西医组在主症总积分及中医总积分的改善上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总积分差值方面,中西医组在主症总积分差值、次症总积分差值、中医总积分差值高于中医组、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值为治疗前后数据变化值,直接反应症状改善的情况,差值越大,症状改善越为明显,提示中西医组在主症、次症改善上均优于中医组及西医组。4.疗效方面:中医症候疗效方面,中西医组优于中医组、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综合疗效方面,中西医组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在胃蛋白酶原方面,治疗后组间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治疗后PGⅠ/PGⅡ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组、中西医组治疗后胃蛋白酶的分泌功能、胃粘膜状态较治疗前改善。6.在GEDPRO-CG方面,在精力与形色方面、疼痛与不适方面、消化功能方面、心理方面、生理领域、心理领域项目中,三组治疗后治疗结果不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中医组在精力与形色方面、疼痛与不适方面、消化功能方面、生理领域的改善上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与中西医组比较,中西医组在消化功能方面、心理方面、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的改善上优于中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组与西医组比较,中西医组在精力与形色方面、疼痛与不适方面、消化功能方面、心理方面、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的改善上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理领域、心理方面,中西医组改善优于中医组、西医组,提示治疗后中西医组调节患者心理状态作用优于中医组、西医组。7.在胃电图方面,中西医组在餐后/餐前功率比项目上改善优于中医组和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中,中医组、中西医组治疗后餐后/餐前功率比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餐后/餐前功率比主要反应胃动力情况,可作为痞满、嗳气等动力性症状的量化指标,治疗结果提示加减乌梅丸方在改善嗳气、痞满等相关胃动力症状上具有优势。中医组与中西医组比较,在治疗后波形平均幅值(餐前、餐后)两项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后中西医组波形平均幅值变化大于中医组,间接反映治疗后中西医组的胃电功率大于中医组。8.在Hp感染情况方面,三组治疗前后组间、组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提示单独加减乌梅丸方无明显抗Hp作用,乌梅丸方联合雷贝拉唑(瑞波特)亦无明显抗Hp作用。9.在复发率方面,中西医组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复发率低。结论:加减乌梅丸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具有良好临床疗效,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组三组比较,中西医组即加减乌梅丸方联合雷贝拉唑(瑞波特)组疗效更佳,复发率更低。根据GEDPRO-CG、胃电图、胃蛋白酶原等相关实验室数据对比,提示加减乌梅丸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效机制可能与乌梅丸方可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胃动力、改善胃粘膜状态有关。

二、B超对浅表性胃炎患者胃排空功能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对浅表性胃炎患者胃排空功能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特点研究及宋平主任治疗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特点研究
    1 临床研究设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调查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2.2 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2.3 中医证素与 HP 感染的关系
    3 讨论
        3.1 用“证素辨证”认识 CSG
        3.2 CSG 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3.3 中医证素分布特点
        3.4 湿与 HP 感染
第二部分 宋平主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经验
    1 疾病认识
    2 病因病机
    3 治则治法
    4 经验方
    5 验案举隅
    6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一般情况采集表
    附录2:证素辨证计算表
    附表3:焦虑自评量表
综述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畅中饮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二、研究方案
        1.试验设计
        2.治疗方案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1.病例的入组情况
        2.基线资料分析
        3.临床疗效分析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四、讨论
        1.西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2.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3.本课题相关用药的分析
        4.畅中饮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研究结果分析
        6.问题与展望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诊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腹针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餐后不适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 PDS病因与发病机制
        3 PDS现代医学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DS中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3 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观察
        2.5 数据统计分析
        2.6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两组间基线对比
        3.3 临床指标评分比较
    4 讨论
        4.1 中医对脾虚气滞型PDS的认识
        4.2 本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4.3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4.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试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取标准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剔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一般资料
        2.3 分组治疗用药
        2.4 疗效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2.6 安全性指标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疗效比较
        3.2 安全性分析
    4 不足和展望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认识
        1.1 中医对FD的认识
        1.2 从肝脾不调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基础
        1.3 中医对肝郁脾虚证的认识
        1.4 导师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1.5 肝郁脾虚的治疗
    2 FD西医病理研究机制
        2.1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2.2 内脏感觉异常
        2.3 Hp感染
        2.4 心理社会因素
        2.5 胃肠激素紊乱和脑-肠轴功能障碍
        2.6 十二指肠低度炎症、粘膜通透性和食物抗原
        2.7 环境因素
    3 四逆散加减的现代研究
    4.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治疗研究
        4.1 中医治疗
        4.2 西医治疗
        4.3 预防调护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论文提纲范文)

1 目的与适用范围
2 临床特点
    2.1 概述
    2.2 理化检查
3 临床诊断
    3.1 中医诊断
        3.1.1 中医病名诊断
        3.1.2 中医证候诊断
    3.2 西医诊断
        3.2.1 报警症状
        3.2.2 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
4 干预与管理
    4.1 干预
    4.2 管理
        4.2.1 药物治疗
        1) 辨证论治。
        (1) 肝胃不和证
        (2) 脾胃湿热证
        (3) 痰湿内阻证
        (4) 饮食积滞证
        (5) 脾胃虚弱证
        (6) 胃阴不足证
        (7) 寒热错杂证
        2) 辨病论治
        3) 对症治疗
        4) 名医经验
        (1) 董建华[53]
        (2) 徐景藩[54]
        (3) 朱良春[55]
        (4) 李佃贵[56]
        (5) 李振华[57]
        5) 药对
        6) 临证要点
        4.2.2 针灸治疗
        1) 辨证论治
        2) 辨病论治
        3) 对症治疗
        4) 名医经验
        5) 临证要点
        4.2.3 穴位埋线治疗
        4.2.4 推拿治疗
        4.2.5 调摄护理
        4.2.6 随访

(6)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归属
        2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4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用药的认识
        5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研究前景的展望
    综述二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诊断
        4 治疗原则
    综述三 NF-κB信号转导通路
        1 NF-κB的结构、功能及分布
        2 NF-κB的生物学特性及活化
        3 NF-κB信号通路阻断策略及其抑制剂
        4 NF-κB信号转导系统在胃部疾病中的作用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 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 NF-κB细胞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四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IκB蛋白mRNA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五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 NF-κB的蛋白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7)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推广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研究
    2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研究
第二部分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的推广研究
    1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1.1 形成背景
        1.2 诊疗方案的内容
        1.3 林寿宁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学术经验
    2 推广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推广的准备工作
        2.3 推广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3 项目推广的评定指标
    4 病例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3 统计方法
        4.4 病例观察结果
    5 项目总结与诊疗方案推广论证会
        5.1 成效
        5.2 经验
        5.3 不足
        5.4 建议
第三部分 讨论
    1 疗效分析
    2 推广效果分析
    3 不足与解决方案的探讨
    4 经验探讨
        4.1 技术选择的要求
        4.2 技术培训的要求
        4.3 疗效评定的要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组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2]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随访疗效统计学比较
    2.2 两组胃排空率统计学比较
3 讨论

(9)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胆囊排空功能与心理精神因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及量表
    2 方法
        2.1 胃镜检查及活检
        2.2 胆囊排空率测定
        2.3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2 临床症状比较
    3 心理精神因素测评
    4 胆囊排空功能的测定
    5 心理精神因素与胆囊排空率相关性分析
    6 超声下胆囊排空特点
    7 胆汁反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加减乌梅丸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 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认识
        1.相关中医病名探析
        1.1 胃脘痛
        1.2 痞满(胃痞)
        1.3 嘈杂
        1.4 嗳气
        1.5 吐酸(反酸)
        1.6 恶心、呕吐
        1.7 反胃
        1.8 呃逆
        1.9 伤食
        1.10 梅核气
        1.11 心痛
        2.病因病机研究
        2.1 病因主要有饮食内伤、情志失调
        2.2 脾胃素虚是其发病基础
        2.3 感受外邪或为诱发因素
        2.4 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关,可涉及胆肾
        2.5 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胃失和降,但有虚实两端
        3.辨证方法研究
        3.1 古代医籍对慢性胃炎相关病证辨证认识
        3.2 辨证研究
        4.治疗研究
        4.1 古医籍有关治法治则的论述
        4.2 古医籍相关病症的选方用药
        4.3 辨证论治
        4.4 专病专方治疗
        4.5 中医综合治疗
        4.6 中西医结合治疗
        5.本研究立论依据
        5.1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寒热错杂、虚实兼夹
        5.2 慢性浅表性胃炎常伴有肝失疏泄、肝郁状态
        5.3 治当辛开苦降,温清并用,虚实兼顾
        5.4 从肝论治,调和肝脾
        5.5 乌梅丸方组方特点及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二) 西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研究
        1.概述
        1.1 概念
        1.2 流行病学
        1.3 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
        2.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幽门螺旋菌感染
        2.2 十二指肠-胃反流
        2.3 自身免疫
        2.4 细胞因子
        2.5 物理因素
        2.6 化学因素
        2.7 其他细菌病毒和毒素
        2.8 身心因素
        2.9 年龄因素和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
        3.临床治疗
        3.1 一般预防治疗
        3.2 抗酸或抑酸治疗
        3.3 抗Hp治疗
        3.4 胃粘膜保护剂
        3.5 促进胃动力药
        3.6 助消化药物
        3.7 复方制剂
        3.8 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方法
        1.1 技术路线图
        1.2 研究对象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判定标准
        1.6 统计方法
    2.基线比较
        2.1 基本情况
        2.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2.3 治疗前Hp感染情况比较
    3.研究结果
        3.1 治疗后基本情况
        3.2 三组间治疗后中医症状各积分比较
        3.3 三组间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3.4 三组间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值比较
        3.5 三组间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各积分(两两组间多重)比较
        3.6 三组间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值(两两组间多重)比较
        3.7 三组组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各积分比较
        3.8 三组组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3.9 中医症候疗效观察
        3.10 临床综合疗效观察
        3.11 三组间治疗后胃蛋白酶原各指标比较
        3.12 三组间治疗前后胃蛋白酶原各指标(两两组间多重)比较
        3.13 三组组内治疗前后胃蛋白酶原比较
        3.14 三组间治疗后GEDPRO-CG各指标比较
        3.15 三组间治疗前后GEDPRO-CG各指标(两两组间多重)比较
        3.16 三组组内治疗前后GEDPRO-CG各指标比较
        3.17 三组间治疗后胃电图各指标比较
        3.18 三组间治疗前后胃电图各指标(两两组间多重)比较
        3.19 三组组内治疗前后胃电图各指标比较
        3.20 三组间治疗后Hp感染情况比较
        3.21 三组组内治疗前后Hp感染情况比较
        3.22 三组间治疗后4周复发情况比较
        3.23 安全性评价
    4.结论
    5.讨论
        5.1 本研究的意义
        5.2 临床疗效分析
        5.3 创新与不足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B超对浅表性胃炎患者胃排空功能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特点研究及宋平主任治疗经验[D]. 陈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畅中饮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研究[D]. 高蕾.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腹针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俞立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D]. 刘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J]. 唐旭东,王凤云,李慧臻,谢璟仪,吕林,马祥雪. 中医杂志, 2019(17)
  • [6]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D]. 李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推广应用研究[D]. 邹雄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效果分析[J]. 李明合.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05)
  • [9]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胆囊排空功能与心理精神因素相关性研究[D]. 王丹丹. 青岛大学, 2017(01)
  • [10]加减乌梅丸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周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标签:;  ;  ;  

B超观察浅表性胃炎患者胃排空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