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为企业提供远程培训平台

IBM为企业提供远程培训平台

一、IBM面向企业提供远程培训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仇淼[1](2021)在《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教师参加在线培训是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能力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线培训模式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将培训目标、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等因素有机结合成某种标准样式的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在线培训不是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线下培训的内容照搬,而是根据参训人员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培训偏好展开的新兴培训方式。受制于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施趋于形式化和评价方式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其由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子系统组成。基于认识到成人的学习是一种自身需要、自主驱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建构式学习,学习内容需与成人学习者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相关,因此,成人教育理论成为本研究分析的基本理论支撑。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案例法和比较研究法,探索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过程、现实样态,形成的特点、普适性和可借鉴性,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历史溯源发现: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形成了肯普非线性模式;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形成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形成了尼文混合模式。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不再以单一目标或内容框定某一固定培训模式,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个性化”“沉浸式”“全息化”的优势。第二章阐释了肯普非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肯普模式发布初期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随社会不断发展,肯普模式经过多次修改,逐步完善。e MSS项目作为肯普模式的案例代表,呈现出非线性的实施方式。该项目专为工作1-3年的新任教师设计,其在线学习环境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参训教师可以按需选择任意学习空间。第三章阐释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史密斯-雷根模式作为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三大策略设计,从而达到学习者高效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迁移知识的目的。美国人民大学教育硕士计划作为史密斯-雷根模式的实际运用案例,注重培训策略的设计,同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强调参训教师对不同教学策略的探索和运用。第四章阐释了尼文混合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带有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尼文混合模式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计算机设备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辅助运用。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作为尼文模式的现实案例,致力于为不同层级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初级准备和高级准备等课程,注重将教育技术融于教育者准备计划各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并强调用教育技术协助参训教师查询、学习、探索、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第五章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特点、普适性及可借鉴性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美国中小学在线培训模式目标的设计呈现出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和预测参训教师需求的特征;第二,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设计始终秉承参训教师需要完整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理念;第三,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重视以情景任务为导向,建构在线实践共同体;第四,美国带有州独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及政府、在线培训平台等组织协同保障培训质量。此外,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重视教师的内生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差异性,并注重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融入在线培训项目和平台的设计中,这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第六章根据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建构和运行的探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利用“全息化”技术全面、多维收集数据,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在线培训目标;二是关注教师个人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参训教师提供定制化在线培训内容;三是注重参训教师、培训教师以及在线培训平台间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四是重视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的质量,引入第三方和微认证评估机制,协同政府、教育机构、中小学等多方组织,建立在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曾亚[2](2019)在《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培训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仍然存在着培训内容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工学矛盾等方面的问题,国家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把国培计划与在线教育相结合,由单一的模式发展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因此,为了了解混合式研修在小学教师职后学习中的现状,本研究以泸州市小学教师为对象,对混合式研修在小学教师中的应用现状做实地调查。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混合式学习、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的相关理论;其次,对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师参加研修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动力;研修内容与教师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线上线下内容重复;工学矛盾问题,线上研修与线下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线上研修考评机制不完善;授课教师与受训教师缺乏互动交流等。然而,这些问题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混合式研修的实行主要就是为了缓解教师的工学矛盾、学习内容单一等方面的问题。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中仍存在这几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启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针对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提高教师参加研修的积极性、整合混合式研修的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混合式研修的学习时间、完善线上研修考核评价机制与缩小城乡地区教师研修的差距等方面的策略来解决目前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的问题,旨在促进泸州市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在本文的最后,总结了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本论文的研究创新点,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了展望,使混合式研修在小学教师职后学习中的应用更加科学化。

张怀浩[3](2018)在《职后教师在线学习课程中教学临场感的实证研究 ——以S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网络培训课程为例》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伴随着在线学习的普及,在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教学临场感被研究者用来了解并系统解决在线学习中的问题。然而,它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潜能。为此,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主观感知和客观存在两种视角对S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网络培训课程中教学临场感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文献研究部分,本文首先通过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对国内外教学临城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图和谱的形式呈现、分析并对比了国内外在教学临场感方面的研究主题与研究重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本文又对教学临场感的定义与构成进行了诠释,对教学临场感的作用与测量方法进行了综述。在主观感知视角下,本研究对S市教师网络培训课程中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收集到了19284份有效问卷。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教学临场感包含“呈现学习主题”等14项指标,由学习的设计、学习的干预和学习的组织三部分组成。教学临场感的感知受到工作量等7个人口学特征变量和课程时长等3个课程属性变量的影响。教学临场感的感知对于学员的在线学习效果具有显着且正向的影响,并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种感知与人口学特征变量和课程属性变量对于学员的在线学习体验和在线学习绩效均具有显着预测作用。其中,对于课程学习体验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学习的设计,对于课程学习绩效影响最大的变量为学习的干预。在客观存在视角下,本研究对220门教师网络培训课程进行了内容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具有较好教学临场感的课程:在学习的设计方面,网络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导航功能,其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的设计也需要做到清晰、规范,并且学习活动的设计还要多以问题或者案例为导向;在学习的干预方面,助学者的在线辅导行为,如答疑、点赞、阶段小结、公告等辅导技术有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内容的围绕以及学习任务的聚焦;在学习的组织方面,图文和视频等单向交互的媒体是学习媒体的主要形式,纸质书籍及电子文档是主要用于延伸学习的资源形式,并且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及学习的提醒与通知也需要做到简明扼要、清晰可见。最后,在对研究结论、价值以及局限性进行归纳性的总结后,本研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三点建议。

荆晓燕[4](2017)在《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胜利油田员工培训体系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胜利油田员工培训中主要存在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差、缺乏有效培训评估手段等问题,现有的培训体系与企业和科技的发展严重脱节。因此,胜利油田亟待优化和创新现有的培训体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这也是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了解了国内外关于混合学习、混合学习应用于员工培训的状况和趋势、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成果等,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来分析胜利油田员工培训现状与问题,找出现有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混合式学习理念在胜利油田员工培训中的重要性;结合混合式学习的设计流程,提出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胜利油田员工培训体系的设计方案,主要从培训需求的分析、培训计划的设计、培训实施分析和培训效果的评估四个方面展开,完善其培训体系的各个环节,最后从环境、制度、人才方面提出设计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胜利油田员工培训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为胜利油田员工培训工作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同时达到进一步丰富混合学习理论的目的,为企业员工培训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完颜邓邓[5](2017)在《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是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态。当今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实现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变,能够扩展公共文化资源的传播范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是借助新技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性选择。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过程中对数字化设施设备的建设、公民数字素养的教育培训以及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且有助于消除数字鸿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界定相关概念,阐释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分析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促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意义及相关制度建设,调查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造成不均等的现实原因,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并提出其运行策略。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文化权益理论要求政府为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服务过程应重视公众参与,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对公众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服务的利用率。依据公平正义理论,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首先建立制度,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水平,服务中应将那些获取服务困难的群体作为重点,均等化是动态变化的、是相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要求强化政府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职能,满足所有公民的数字文化需求,建立公民需求表达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2)在国家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及若干地方性数字文化项目的推动下,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水平与数字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城乡与群体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本文运用所构建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不同地域、城乡、群体间的评价,发现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薄弱,这些地区为特殊群体提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明显不足,整体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存在显着差距。造成非均等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制度安排的非均等或相关制度的缺失,包括国家长期区域有别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同地区当地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公共文化行业缺乏专门的法律支持、电信普遍服务与信息无障碍发展缓慢等。由于均等化的实现依靠公众的需求与利用,公民自身的经济条件差距、数字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差距等微观因素对非均等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为此,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必须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3)通过对国外实践的调查分析,表明国外经验对于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借鉴意义。主要有: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均等化的根本保障、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与提高公民数字素养是均等化的基本前提、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是促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均衡服务对象是实现均等化的必然路径、发展社会合作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助力。(4)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动态发展原则,构建由目标、对象、责任主体、方式四要素构成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为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与供给者推进均等化提供一种模式。根据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非均等的现实问题,将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与特殊群体作为重点对象,将提高对这些地区与群体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作为目标,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力量都是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参与主体,负有不同的责任,确立标准、实施评价是促进均等化的有效方式。(5)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的运行需要从制度环境、服务供给、技术应用、人文与素养四个层面加以推进。制度环境层面,构建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细化服务标准,评估实施效果;确立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评估均等化程度。服务供给层面,改变服务的单一供给方式,发展多元供给主体;明确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实施分众化供给。技术应用层面,改造数字服务网站,实现无障碍化;推动辅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人文与素养层面,构建均等化组织文化,培育服务人员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公众素养的教育培训,提高服务的利用率。

赵艳[6](2017)在《学习分析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线学习由于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时间、空间灵活,有利于解决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和学习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在职学习的一条有利途径,拓展了中小学教师在职学习的空间。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过程中,利用相关的学习策略,自定步调进行学习,潜移默化地转变为自我调节学习者。已有研究者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在线学习者获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在职人员实现终身学习的一项关键能力。可见,在线学习环境下培养中小学教师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对于提升学习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利用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学习数据,动态地诊断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提供干预,提升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学习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将学习分析纳入到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诊断与干预的研究范畴,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诊断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精准、有效地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服务。本研究从学习分析的视角,以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为切入点,在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参考Siemens提出的学习分析过程模型,以社会认知理论为依托,进行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设计,并进行实证研究,旨在通过切实有效的学习干预,促进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效果,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明确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构成要素。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咨询专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以及现场调查,有针对性地编制信效度较高的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问卷,分析确定问卷各维度构成要素。2.调研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现状。运用编制的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问卷,对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现状进行大面积调查,深入分析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总体现状、各维度要素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为构建干预框架和进行实证研究提供现实依据。3.构建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框架和干预过程。在综合分析已有学习分析模型基础上,重点参考Siemens学习分析过程模型构建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框架。干预框架主要包括干预要素,针对学习者个人、学习行为、学习环境的“提示-反馈-推荐”相结合的干预机制,干预对象三部分核心内容。依据此干预框架,结合齐莫曼的自我调节学习过程模型,设计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干预过程,包括计划与准备阶段干预、执行与控制阶段干预以及评价与反思阶段干预。4.设计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策略并进行实践验证。依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在真实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环境中,依据干预框架及干预过程,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个人基本信息数据、在线自我调节学习水平数据以及在线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状态,据此设计系列有效的学习干预策略。采用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后测对比的设计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依据干预框架、干预过程所设计干预策略能够显着提升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总体水平以及各要素水平,提高在线学习效果,改善在线学习行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强调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到关注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突出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是一个理念上的变化,体现了教师教育的演进和超越。第二,从学习分析的视角进行干预框架设计,充分利用相关在线学习数据对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进行动态诊断与分析,据此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持续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干预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体现了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的创新。第三,以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元交互理论以及齐莫曼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为依托,设计针对学习者个人、学习行为、学习环境的“提示-反馈-推荐”相结合的干预机制,基于此干预机制,在实践中从多角度出发设计干预策略,丰富和拓宽了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的思路和途径,研究成果易于转化为教育实践。

谢智慧[7](2017)在《唐投发电集团远程培训标准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要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就要求专业人才和劳动力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培训。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通过网络或其它电子技术手段辅助而进行的培训,以其低廉的费用、广泛的受众面和不断改进的技术支持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对员工进行在职或岗前培训的一个可靠的选择。在经济进入放缓的新常态下,对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国有大型发电集团来讲,利用远程网络,打造一个学习、培训的新载体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唐投发电集团总部远程培训系统为例,提出远程培训标准化的发展构想(包括网络架构、应用系统、课件更新、在线考试、问题答疑、培训评价、信息安全等)以及具体实施步骤。使得作为“人才密集型”与“技术更新型”的发电集团,通过对唐投发电集团远程培训需求、内容、教学模式、评估四个环节的标准化设计。深入各基层电厂,运用个例访谈法、调查问卷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而构建发电集团远程培训的标准化发展模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需要,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做到与企业自身实际相结合,与员工发展需要相结合。通过详细阐述发电集团远程培训标准化模式在唐投发电集团应用中的问题,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提高远程培训效果的保障措施,使得培训效果更加完善有效。以“分散培训,集中考核”的培训方式,科学选择员工教育培训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并使下属各基层发电厂有序开展实用性、预见性、超前性的远程标准化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发电集团公司总部通过系统建立网络远程培训标准化,利用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对培训监管考核的优势,集合下属各分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建立培训师队伍;依托电力高校专业资源,校企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按照不同岗位的需求制定专业相关的课程,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实现发电企业远程培训的制度化与标准化。有效利用远程网络进行培训,帮助地处偏远、人才分散、调度困难、岗位重要的基层发电厂解决生产运行中的技术难题。缓解“工学矛盾”,增强发电集团的活力和后劲。

贾作辉[8](2013)在《企业远程培训人员角色定位及培养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企业远程培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了远程培训人员的角色定位与专业素养,并据此提出了现代企业远程培训人员的若干培养策略及重点培养内容。

赵勇[9](2013)在《衡水工商银行员工远程培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论文阐明了衡水工商银行员工远程培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过程,系统以提高衡水工商银行员工培训的信息化程度为目的,在我省工商银行部门搭建一个功能完善的远程培训平台。随着培训内容的不断丰富,培训需求的不断旺盛,急需建立一套集资源管理与服务、同时又能达到培训目的的综合员工培训系统。本平台采用结构化分析和模块化分析方法,按着软件工程的观点,对平台的功能和培训业务进行系统的梳理,明确业务流程,详细设计平台,主要包括的功能为培训信息管理、考试信息管理、用户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等。基本特点是基于集成思想的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开源框架Struts+Spring+Hibernate技术、模型技术和网络技术,为银行领域的员工提供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提供了用户管理、培训信息管理、考试信息管理、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存储、管理、查询等服务,实现了银行培训资源的数据、方法和知识的无缝集成。衡水工商银行员工远程培训平台在本单位各科室得到了广泛应用,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三个月,使用人次超过2000次以上。该系统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达到了远程培训员工业务,提高员工技能,有效的减轻员工学习的压力和负担,更进一步加速了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张莉萍[10](2013)在《山西省气象培训网站设计及资源共享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阐明了山西省气象培训网站的设计与实现过程,网站以提高山西省气象干部培训中心的信息化程度,在我省气象部门搭建一个功能完善的远程教学平台为目的。资源共享为网站基本特色,通过配合网站开发的气象培训资源共享系统来实现。随着培训内容的不断丰富,培训需求的不断旺盛,急需建立一套集资源管理与服务、同时又能达到培训目的的综合资源共享系统。气象培训资源共享系统的基本特点是基于集成思想的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IBM内容管理技术、模型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气象领域的科研人员、基层台站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工提供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提供了用户管理、资源管理、远程培训及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存储、管理、查询等服务,实现了气象培训资源的数据、方法和知识的无缝集成。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如下:论文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通过需求分析对网站总体架构,又对前台和后台进行详细的设计,对数据库进行搭建,在c#、ASP.NET、IISWeb服务器、MS access、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的开发环境下实现了网站功能。通过测试,网站性能良好,但仍需不断完善。目前该网站已投入使用,运行期间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在建构气象培训资源共享系统方面,首先定位系统是一个集气象资源及网络课件管理和提供远程学习、查询、交流等服务及后端管理的综合业务系统。该系统包括气象天气个例以及其他的一些气象资料、辅导教学资料的共享资源库,学员可以登录系统进行课程的在线学习,可以向资源库中发布自己的个例资料,可以由专家学者对上传的个例资料进行点评后,形成教学个例库共享给其他用户。论文引入了信息集成、数据仓库的概念,总结了数据仓库的特征,对比了数据仓库和数据库之于气象资源数据处理的优缺点,分析了IBM DB2CM整体性能。根据系统建设总体目标,综合考虑系统中对一些非结构化数据的高效的存储、管理及应用方面的需求之后,选用了IBM Websphere应用服务器、IBM DB2数据库及IBM CM内容管理产品开发该系统,现基本完成了气象培训资源共享系统核心部分的设计。

二、IBM面向企业提供远程培训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BM面向企业提供远程培训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价值凸显:在线培训是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现实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理论困惑:针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研究不够突出
        (四)他者参照: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具有较强借鉴性
    二、概念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
        (二)在线培训
        (三)在线培训模式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二)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二)成人教育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步骤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进程
    一、萌芽期(20世纪40-60年代)
        (一)时代背景:“八年研究”对教师培训的转向
        (二)培训目标:“得到一个教师”转向“得到一个合格的教师”
        (三)模式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视听技术的发展
        (四)模式样态:肯普的非线性模式主导
    二、发展期(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一)时代背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的要求提高
        (二)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
        (三)模式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四)模式样态:史密斯-雷根的线性模式主导
    三、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一)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对教师多样化要求
        (二)模式目标:教师个性化发展
        (三)模式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四)模式样态:尼文混合与肯普、史密斯-雷根模式并行
第二章 肯普的非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一、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并行
        (二)建构条件:循环设计法保障内容针对性
        (三)建构形态:四要素、双椭圆结构、三目标、九环节
    二、实践运作:eMSS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一)运作准备:项目设计呈周期性
        (二)运作流程:双椭圆式运行结构
        (三)成效影响:因材施训成效显现
第三章 史密斯-雷根的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一、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依据: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二)建构条件:形成性评价从教师需求分析起贯穿始终
        (三)建构形态:分析、策略、评价三大版块
    二、实践运作:美国教育硕士计划(美国人民大学)
        (一)运作准备:详细设计三大类培训策略
        (二)运作流程:注重以传递教学策略为培训内容及培训策略的实施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成效显现
第四章 尼文的混合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一、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行
        (二)建构条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保障教学每个阶段质量
        (三)建构形态:前研究、设计(再设计)、终结性评价三大板块
    二、实践运作: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
        (一)运作准备:注重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与学习理论的融合
        (二)运作流程:注重计算机设备提供支持并保障实施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育技术与培训融合的成效显现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特性分析
    一、对模式的独特性分析
        (一)目标:基于大数据技术
        (二)内容:注重教师为中心
        (三)实施:关注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
        (四)保障:聚焦多维度
    二、对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一)内部建构的普适性分析:教育技术对教师内生需求的支持度
        (二)外部保障的普适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保障机构聚合互动
    三、对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一)内部建构可借鉴分析:关注教师完整生命成长
        (二)外部保障可借鉴分析:兼顾教育技术与资源的统筹和整合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启示
    一、目标:创新教师需求分析方法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多渠道集成数据
        (二)“全息化”技术为教师精准画像
    二、内容:回归教师专业成长本原
        (一)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
        (二)体现教师实践性工作逻辑
    三、实施: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载体
        (一)优化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的交互方式
        (二)建构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
    四、保障:建立多维在线培训保障体系
        (一)多元整合质量保障团体
        (二)互联整合质量保障技术
结束语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混合式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混合式研修推动教师研修模式的变革
        三、混合式研修适应泸州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实需求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混合式学习
        二、混合式研修
        三、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成人学习理论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五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
        一、国外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
        二、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外教师混合式研修研究现状
        一、国外教师混合式研修现状
        二、国内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现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操作模式
    第二节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二、问卷调查的内容
        三、问卷调查的对象
        四、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访谈调查材料的分析
        一、访谈调查的目的
        二、访谈调查的内容
        三、访谈调查的对象
        四、访谈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问卷与访谈调查小结
        一、研修内容缺乏针对性
        二、研修考评机制不完善
        三、研修时间安排不合理
        四、研修形式单一,缺少互动交流
        五、研修资源分配不合理
第四章 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存在的问题
        一、泸州市小学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学习动力
        二、混合式研修的内容与教师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研修内容重复
        三、工学矛盾严重,线上研修与线下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
        四、教师研修资源分配不均,乡村教师学习机会少
        五、研修考评机制不完善
    第二节 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泸州市小学教师缺乏研修积极性的原因
        二、泸州市小学教师研修内容重复的原因
        三、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时间安排不合理的原因
        四、泸州市小学教师研修资源分配不均的原因
        五、泸州市小学教师研修考评机制不完善的原因
第五章 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的改进策略
    第一节 设计符合教师发展的研修内容,提高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
        一、做好前期调研,了解教师研修的实际需求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师研修的参与度
        三、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第二节 整合混合研修的课程资源,提高混合研修的实效性
        一、加强各级部门交流沟通,提升各部门间的协作能力
        二、实施分层次、分阶段的研修
        三、精选研修资源,分时间段推送
        四、实现混合式研修资源的有效融合
    第三节 合理安排混合式研修学习时间,提高研修效果
        一、统筹规划时间布局
        二、合理安排线上、线下研修时间
    第四节 完善混合式研修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研修学习质量
        一、加强研修平台系统建设,完善视频监测研修测评过程
        二、采用多元化、多主体的评价方式
    第五节 缩小城乡地区教师研修的差距,满足乡村教师的研修需求
        一、满足乡村教师研修需求,提供更多的研修机会
        二、加强数字化研修建设,丰富线上研修资源
        三、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乡村学校资源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职后教师在线学习课程中教学临场感的实证研究 ——以S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网络培训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问题与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教学临场感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教学临场感的知识图谱
        一、相关文献的检索、获取与初步分析
        二、教学临场感知识图谱的绘制与分析
    第二节 教学临场感定义与构成的诠释
        一、教学临场感定义的新解读
        二、教学临场感构成的诠释
    第三节 教学临场感的作用与测量方法
        一、教学临场感的作用
        二、教学临场感的测量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观感知视角下教学临场感的研究
    第一节 主观感知视角下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与变量
        二、教学临场感及在线学习效果问卷的编制
        三、样本与数据采集方法的确定
    第二节 主观感知视角下相关研究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一、研究数据的采集过程
        二、研究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分析
    第三节 教学临场感主观感知的研究
        一、教学教学临场感主观感知的分析
        二、教学临场感主观感知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教学临场感主观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学员人口学变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二、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属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三、人口学特征与课程属性两类因素的比较分析
        四、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教学临场感对于学员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一、教学临场感对于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
        二、教学临场感及相关影响因素对于课程学习体验的影响分析
        三、教学临场感及相关影响因素对于课程学习绩效的影响分析
        四、教学临场感对于在线学习效果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客观存在视角下教学临场感的研究
    第一节 客观存在视角下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与对象
        二、内容分析的框架
        三、研究样本的确定
    第二节 课程视角下相关研究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一、学习的设计类指标的编码与数据整理
        二、学习的干预类指标的编码与数据整理
        三、学习的组织类指标的编码与数据整理
    第三节 客观存在视角下对于教学临场感的分析与讨论
        一、学习的设计类指标的分析与讨论
        二、学习的干预类指标的分析与讨论
        三、学习的组织类指标的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的价值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节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学临场感调查问卷(英文原文)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胜利油田员工培训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员工培训的研究现状
        1.2.2 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混合式学习及培训体系理论概述
    2.1 混合式学习的相关理论
        2.1.1 混合式学习
        2.1.2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依据
    2.2 培训体系的概念与构成
        2.2.1 培训体系的概念与模型
        2.2.2 培训体系的构成
第3章 胜利油田人才结构及培训现状分析
    3.1 胜利油田人才结构现状分析
    3.2 胜利油田员工培训现状调研分析
    3.3 胜利油田员工培训体系的问题
        3.3.1 培训课程体系不健全
        3.3.2 师资管理制度不完善
        3.3.3 培训评估工作不完善
        3.3.4 培训管理体系不科学
    3.4 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胜利油田员工培训的作用
        3.4.1 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优势互补
        3.4.2 多种教学媒体有机混合
        3.4.3 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3.4.4 有利于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
        3.4.5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4章 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胜利油田员工培训体系构建
    4.1 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胜利油田员工培训需求的分析
        4.1.1 培训需求的调研
        4.1.2 培训需求调研的方法
        4.1.3 培训需求的分析
    4.2 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胜利油田员工培训计划的设计
        4.2.1 培训目标的确定
        4.2.2 培训方式的设计
        4.2.3 培训内容的设计
        4.2.4 培训师的选择
    4.3 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胜利油田员工培训实施的分析
        4.3.1 培训对象分析
        4.3.2 培训内容分析
        4.3.3 培训方式分析
    4.4 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胜利油田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
        4.4.1 培训方式的评价
        4.4.2 课程内容的评价
        4.4.3 应用效果的评价
第5章 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胜利油田员工培训体系的实施保障
    5.1 环境保障
    5.2 制度保障
    5.3 人才保障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综述
        1.2.2 国内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
2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1.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2.1.2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
    2.2 理论依据
        2.2.1 文化权益理论
        2.2.2 公平正义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 制度背景
        2.3.1 信息公平获取制度
        2.3.2 公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2.3.3 数字包容制度
    2.4 现实意义
        2.4.1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2.4.2 消弭数字鸿沟
        2.4.3 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3 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
    3.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概况
    3.2 推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举措与成效
        3.2.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
        3.2.2 财政投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3.2.3 服务覆盖面向农村基层、偏远地区延伸
        3.2.4 针对特殊群体需求整合资源
    3.3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调查——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例
        3.3.1 调查设计
        3.3.2 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3 基层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4 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5 调查总结
4 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因素
    4.1 制度因素
        4.1.1 国家现行法律政策
        4.1.2 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制度
    4.2 经济因素
        4.2.1 地区经济发展与财政投入差距
        4.2.2 不同群体自身的经济条件差异
    4.3 文化因素
        4.3.1 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水平
        4.3.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单位的均等化组织文化
    4.4 技术因素
        4.4.1 信息及通信技术
        4.4.2 信息无障碍技术
    4.5 素质因素
        4.5.1 公众文化素养
        4.5.2 公众数字素养
5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国外借鉴
    5.1 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1 政府的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2 行业的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3 公共文化机构的政策规划
    5.2 信息基础设施与设备
        5.2.1 农村与偏远地区的服务网点和宽带网络建设
        5.2.2 无障碍网站建设
        5.2.3 辅助技术产品开发
        5.2.4 辅助技术产品应用
    5.3 数字资源建设
        5.3.1 多样性资源建设
        5.3.2 专题资源建设
    5.4 数字服务
        5.4.0 公民数字素养教育服务
        5.4.1 面向农村、偏远地区的宣传推广与服务推送
        5.4.2 为特殊群体推出个性化服务项目
    5.5 国外提供的借鉴
        5.5.1 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均等化的根本保障
        5.5.2 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与提高公民数字素养是均等化的基本前提
        5.5.3 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是促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5.5.4 均衡服务对象是实现均等化的必然路径
        5.5.5 发展社会合作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助力
6 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构建
    6.1 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6.1.1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
        6.1.2 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原则
        6.1.3 动态发展原则
    6.2 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6.2.1 目标与对象
        6.2.2 责任主体
        6.2.3 保障方式
    6.3 保障体系模型
    6.4 保障体系的实例分析
        6.4.1 广东省保障体系的构建举措
        6.4.2 广东省保障体系的不足与优化方案
7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的运行
    7.1 制度环境层面
        7.1.1 构建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
        7.1.2 细化服务标准,评估实施效果
        7.1.3 确立均等化评价标准,评估均等化程度
    7.2 服务供给层面
        7.2.1 发展服务的多元供给主体
        7.2.2 明确群体差异化需求,实施分众化供给
    7.3 技术应用层面
        7.3.1 改造数字服务网站,实现无障碍化
        7.3.2 推动辅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7.4 人文与素养层面
        7.4.1 构建均等化组织文化,培育人文精神
        7.4.2 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培训,提高服务利用率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6)学习分析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 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研究现状
        (二) 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现状
        (三) 学习分析研究现状
        (四) 研究述评
    二、理论基础
        (一)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及启示
        (二) 体验学习理论及启示
        (三) 成人学习理论及启示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调查工具设计
        (一) 调查工具编制必要性
        (二) 调查工具设计与开发
        (三)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四) 调查工具编制小结
    二、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现状调查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数据分析
        (四) 调查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 学习分析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设计
    一、学习干预概念界定
    二、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框架构建
        (一) 干预要素
        (二) 干预机制
        (三) 干预对象
    三、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过程设计
        (一) 计划与准备阶段干预
        (二) 执行与控制阶段干预
        (三) 评价与反思阶段干预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一) 实证研究目的
        (二) 实证研究假设
    二、实证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三、实证研究程序
        (一) 计划与准备阶段干预策略
        (二) 执行与控制阶段干预策略
        (三) 评价与反思阶段干预策略
    四、实证研究实施
        (一) 研究实施的基本模式
        (二) 实施干预的具体过程
    五、实证数据收集与处理
        (一) 实证数据收集
        (二) 实证数据处理
    六、实证数据分析
        (一) 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水平变化分析
        (二) 教师在线学习效果分析
        (三) 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水平与学习效果相关分析
        (四) 教师在线学习行为分析
        (五) 教师在线学习感受分析
        (六) 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策略满意度分析
    七、实证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相关成果情况

(7)唐投发电集团远程培训标准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境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框架设计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1 远程培训的概念界定
        2.1.2 远程培训标准化的相关理论基础与原则
    2.2 互联网背景下培训出现的新技术与新特点
        2.2.1 互联网背景下培训出现的新技术
        2.2.2 互联网背景下培训出现的新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投发电集团员工远程培训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唐投发电集团初始远程培训平台状况分析
        3.1.1 唐投发电集团初始远程培训平台功能分析
        3.1.2 唐投发电集团初始远程培训平台学员上线学习情况现状分析
        3.1.3 唐投发电集团初始远程培训平台硬件配套设施现状分析
    3.2 唐投发电集团初始远程培训平台问题分析
        3.2.1 远程培训系统功能单一,学习功能有待完善
        3.2.2 优质远程培训师资的缺乏与教学资源不足
        3.2.3 缺少激励机制,学员上线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2.4 学习硬件需完善,监督功能待建立,培训效果难评估
        3.2.5 宣传力度不到位,培训观念需转变
第四章 唐投发电集团远程培训平台标准化建设
    4.1 唐投发电集团远程培训标准化发展模式构建思路
        4.1.1 唐投发电集团远程培训标准化发展模式构建总目标
        4.1.2 唐投发电集团远程培训标准化发展模式构建步骤
    4.2 唐投发电集团远程培训需求与内容的标准化
        4.2.1 唐投发电集团各岗位人员远程培训需求收集方式的标准化
        4.2.2 唐投发电集团远程培训岗位具体内容标准化
    4.3 唐投发电集团远程培训评估的标准化
        4.3.1 唐投集团远程培训标准化效果评估方案使用模拟
        4.3.2 唐投远程培训在线考试系统功能设计的标准化
第五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提高远程培训效果的保障措施
    5.1 创立“联盟”构造远程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5.1.1 “电力行业远程继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介绍
        5.1.2 基于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远程教学资源共享
    5.2 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与培训效果
        5.2.1 提高学员周期上线率的奖励制度设计
        5.2.2 远程培训网络线上学习监督功能
    5.3 完善远程培训的硬件环境
        5.3.1 平板电脑与手机App在远程培训中的应用
        5.3.2 唐投发电集团远程视频交互培训系统
    5.4 加强针对性的面授答疑培训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企业远程培训人员角色定位及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远程培训发展现状
二、企业远程培训人员的角色定位
    1. 以资源开发为核心的远程培训角色。
    2. 以远程教学设计为核心的远程培训角色。
    3. 支持性与辅助性角色。
三、企业远程培训人员的专业素养
    1. 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2. 具备全面的教学设计能力。
    3. 具备娴熟的信息技术和远程课程整合的能力。
    4. 具备熟练的远程教学组织开发技能。
    5.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四、企业远程培训人员培养策略与培养内容
五、结束语

(9)衡水工商银行员工远程培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简介
    2.1 系统开发模式
    2.2 系统架构技术
    2.3 开发技术
    2.4 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衡水工商银行员工远程培训平台需求分析
    3.1 平台建设目标
    3.2 衡水工商银行员工远程培训平台功能用例分析
        3.2.1 培训信息管理用例分析
        3.2.2 考试信息管理用例分析
        3.2.3 用户信息管理用例分析
        3.2.4 课程信息管理用例分析
        3.2.5 系统管理用例分析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衡水工商银行员工远程培训平台的设计
    4.1 衡水工商银行员工远程培训平台架构设计
        4.1.1 体系架构设计
        4.1.2 网络架构设计
    4.2 衡水工商银行员工远程培训平台功能设计
        4.2.1 系统管理子模块
        4.2.2 用户信息管理子模块
        4.2.3 课程信息管理子模块
        4.2.4 培训信息管理子模块
        4.2.5 考试信息管理子模块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概念设计
        4.3.2 数据库表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衡水工商银行员工远程培训平台的实现
    5.1 DAO 组件层的实现
    5.2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5.3 主界面的实现
        5.3.1 界面实现
        5.3.2 关键代码
    5.4 培训管理子模块的实现
        5.4.1 培训班管理
        5.4.2 面授计划管理
        5.4.3 关键代码
    5.5 考试管理子模块的实现
        5.5.1 考试管理
        5.5.2 试卷管理
        5.5.3 关键代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衡水工商银行员工远程培训平台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方案
        6.2.1 测试内容
        6.2.2 测试数据与工具
    6.3 测试用例设计
        6.3.1 功能测试用例
        6.3.2 界面测试用例
        6.3.3 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6.4 测试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山西省气象培训网站设计及资源共享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气象资源数据集成的重要意义
        1. 加强气象资源数据共享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2. 加强气象资源数据共享是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必然要求
        3. 加强气象资源数据共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要求
    1.2 研究现状
        1.2.1 信息集成研究概况
        1.2.2 我国气象资源数据共享研究概况
        1.2.3 全国气象培训网站建设状况
第二章 山西省气象培训网站的需求分析及总体架构
    2.1 网站开发背景
    2.2 网站需求分析
        2.2.1 网站功能的设定
        2.2.2 网站特色功能
        2.2.3 用户划分
    2.3 网站架构设计
        2.3.1 网站总体结构
        2.3.2 网站开发平台的搭建
        2.3.3 网站数据库设计
        2.3.4 气象培训资源共享系统中数据集成方法的研究
第三章 山西省气象培训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3.1 网站前台设计与实现
        3.1.1 登录模块
        3.1.2 浏览模块
        3.1.3 上传及下载模块
        3.1.4 查询模块
    3.2 网站后台设计与实现实例
        3.2.1 新闻公告管理功能数据库设计
        3.2.2 投票功能数据库设计
    3.3 气象培训资源共享系统详细设计
        3.3.1 IBM DB2 CM 应用研究
        3.3.2 气象培训资源共享系统功能结构
        3.3.3 气象培训资源共享系统用户和权限管理
        3.3.4 气象培训资源共享系统关键技术
        3.3.5 气象培训资源共享系统的特点
第四章 山西省气象培训网站的测试
    4.1 功能测试
        4.1.1 链接测试
        4.1.2 表单测试
        4.1.3 Cookies 测试
    4.2 性能测试
        4.2.1 连接速度测试
        4.2.2 负载和压力测试
    4.3 可用性测试
        4.3.1 导航测试
        4.3.2 内容测试
    4.4 兼容性测试
        4.4.1 浏览器测试
        4.4.2 安全测试
    4.5 测试结果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1.1 研究成果
        5.1.2 创新点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IBM面向企业提供远程培训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D]. 仇淼. 西南大学, 2021(01)
  • [2]泸州市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现状调查研究[D]. 曾亚.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职后教师在线学习课程中教学临场感的实证研究 ——以S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网络培训课程为例[D]. 张怀浩.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4]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胜利油田员工培训体系设计[D]. 荆晓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5]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D]. 完颜邓邓. 武汉大学, 2017(07)
  • [6]学习分析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研究[D]. 赵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7]唐投发电集团远程培训标准化发展模式研究[D]. 谢智慧.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8]企业远程培训人员角色定位及培养策略[J]. 贾作辉. 成人教育, 2013(12)
  • [9]衡水工商银行员工远程培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赵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10]山西省气象培训网站设计及资源共享系统研究[D]. 张莉萍.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IBM为企业提供远程培训平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