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对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对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一、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对视网膜电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珊,于晓寒,周晴霖,于飞,杜建,刘琳,郑颖鹃,田大为[1](2021)在《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的特点及其在眼科学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眼底病变严重影响视功能,而视网膜成像可为眼底病变的治疗提供一种诊断、监测和评估方法。传统的眼底成像技术视野范围只有30°~50°,超广角激光检眼镜可提供高达200°的视网膜眼底成像,因其独有的双通道成像功能,只需一次拍摄,即可获得反映视网膜情况的绿激光(532 nm)图像和反映深层视网膜和脉络膜信息的红激光(633 nm)图像。虽然超广角眼底成像、自动荧光成像和荧光血管造影已用于周边视网膜疾病的成像,但缺乏规范性数据和自身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的实用性仍然存在争议,需进一步研究。

高洪林[2](2021)在《糖尿病性脉络膜病变与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吲哚箐绿血管造影(ICGA)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微循环及厚度的变化,分析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微循环及厚度改变与患糖尿病时间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并已在三级以上医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65例(130眼)纳入糖尿病组,并选择15例(30眼)健康同龄人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详细眼科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精确分组,其中糖尿病组分为3组:1)NDR组56眼;2)NPDR组44眼;3)PDR组30眼;NDR组又分为3组:1)NDR病程≤5年12眼;2)NDR病程5-10年28眼;3)NDR病程≥10年16眼。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行ICGA检查,观察造影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荧光比例及特点并记录臂-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同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OCT检查并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通过对不同病程NDR糖尿病患者异常荧光比例及SFCT进行比较,探究糖尿病患者在未出现眼底视网膜病变时的脉络膜的变化;通过对NDR、NPDR、PDR患者脉络膜的研究,探索随着DR严重程度的进展,臂-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及SFCT的变化趋势。结果:(1)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NDR患者出现异常荧光的患者比例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NDR患者的SFCT与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r=-0.477,p〈0.05)。4组间的SF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两组间的SFCT比较:NDR病程5~10年组、NDR病程≥10年组与对照组比较及NDR病程≥10年组与NDR病程≤5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R患者的臂-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与DR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55,P〈0.05)。4组间的臂-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两组间的臂-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比较:NDR组、NPDR组、PDR组与对照组比较及PDR组与ND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DR患者的SFCT与DR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548,P〈0.05)。4组间的SF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两组间的SFCT比较:NDR组、NPDR组、PDR组与对照组比较及PDR组与ND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微循环的改变早于视网膜病变,患糖尿病10年后,多数患者将会出现不易察觉的脉络膜形态及功能的改变。(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微循环及厚度的改变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呈高度相关性,DR越严重,臂-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越长且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越薄。

刘富强[3](2021)在《高度近视脉络膜循环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高度近视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患者黄斑部脉络膜厚度及睫状后短动脉血流情况,分析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循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索脉络膜循环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医药治疗高度近视提供理论依据及评价指标。方法:将临床确诊的年龄18-60岁的高度近视患者,依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选取气虚亏虚证、肝肾阴虚证各38例(76眼),并分成气血亏虚组和肝肾阴虚组;另选取38例(76眼)无近视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将三组被研究者的屈光度(等效球镜)、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Log MAR)、眼轴长度、黄斑部脉络膜厚度、睫状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SP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及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等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屈光度、BCVA、眼轴长度分别为:气血亏虚组屈光度(-6.750(-7.875、-6.625))D、BCVA(0(0、0.10))、眼轴长度(26.55?0.66)mm;肝肾阴虚组屈光度(-10.875(-12.438、-9.031))D、BCVA(0.2(0.10、0.40))、眼轴长度(27.93?0.81)mm;正常对照组屈光度(-0.125(-0.375、-0.125))D、BCVA(0(0、0))、眼轴长度(24.09?0.58)mm。分别将三组屈光度、BCVA行非参数检验,H=185.138、121.1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三组间屈光度、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间眼轴长度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604.6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三组间眼轴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屈光度均高于两高度近视组,BCVA优于两高度近视组。肝肾阴虚组屈光度低于气血亏虚组,BCVA比气血亏虚组更差。2、三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分别为:气血亏虚组(209.62?49.89)μm、肝肾阴虚组(174.01?52.75)μm、正常对照组(258.20?29.58)μm。分别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示F=66.245,P=0.000<0.05,两两比较三组间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高度近视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低于正常对照组,肝肾阴虚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低于气血亏虚组。3、三组SPCA各项血流参数分别为:气血亏虚组SPCA的PSV(13.68?1.54)cm/s、EDV(4.46?1.82)cm/s、RI(0.68?0.11);肝肾阴虚组SPCA的PSV(11.61?1.57)cm/s、EDV(3.32?1.07)cm/s、RI(0.72?0.06);正常对照组SPCA的PSV(15.28?1.48)cm/s、EDV(5.64?1.99)cm/s、RI(0.64?0.11)。分别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109.715、36.620、14.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三组间SPCA的PSV、EDV、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高度近视组SPCA的PSV、EDV均低于正常对照组,RI高于正常对照组。肝肾阴虚组SPCA的PSV、EDV均高于气血亏虚组,RI高于气血亏虚组。4、两高度近视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气血亏虚组r=-0.596,肝肾阴虚组r=-0.664,均P<0.05,两高度近视组平均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两高度近视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气血亏虚组r=0.258,肝肾阴虚组r=0.562,均P<0.05,两高度近视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呈正相关。5、两高度近视组SPCA各项血流参数(PSV、EDV、RI)与眼轴长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气血亏虚组r=-0.454、-0.468、0.462;肝肾阴虚组r=-0.572、-0.434、0.292;均P<0.05,两高度近视组SPCA的PSV、EDV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I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两高度近视组SPCA各项血流参数(PSV、EDV、RI)与屈光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气血亏虚组r=0.442、0.325、-0.263;肝肾阴虚组r=0.461、0.369、-0.281;均P<0.05,两高度近视组SPCA的PSV、EDV与屈光度呈正相关,RI与屈光度呈负相关。6、三组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与SPCA血流参数(PSV、EDV、RI)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气血亏虚组r=0.298、0.323、-0.318;肝肾阴虚组r=0.622、0.557、-0.432;正常对照组的r=0.552、0.725、-0.656;均P<0.05,提示三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与SPCA的PSV、EDV呈正相关,与SPCA的RI呈负相关。结论:1、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延长、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其中肝肾阴虚证患者较气血亏虚证患者屈光度更低(即近视度数更高)、眼轴更长、最佳矫正视力更低下。2、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变薄,且肝肾阴虚证患者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较气血亏虚证降低更显着。3、高度近视患者SPCA血流参数较无近视健康人群变差,且肝肾阴虚证高度近视患者SPCA血流参数较气血亏虚证患者更差。4、高度近视患者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SPCA的PSV、EDV呈正相关,与眼轴长度、SPCA的RI呈负相关;SPCA的PSV、EDV与屈光度呈正相关,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SPCA的RI与屈光度呈负相关,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

赵英迪[4](2021)在《吲哚青绿对人眼离体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吲哚青绿(ICG)溶液对人眼离体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影响。方法 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本研究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并且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行连续环形撕囊术取出前囊膜。其中110片囊膜为单纯浸泡组,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A组阴性对照组、B组5%葡萄糖组(5%GS组)、C组0.5%ICG组、D组1.5%ICG组、E组2.5%ICG组。其中A组的囊膜不做任何处理,B、C、D、E四组的囊膜行相应药物处理3分钟。药物处理后的囊膜行台盼蓝染色和伊红染色,同时利用显微镜拍摄、观察,并通过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对所得图像进行处理,对囊膜上死亡、脱落、存活LECs面积占比进行计算。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LECs的微观结构改变。剩余90片囊膜为联合冲洗组,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a组阴性对照冲洗组、b组5%葡萄糖冲洗组(5%GS冲洗组)、c组0.5%ICG冲洗组、d组1.5%ICG冲洗组、e组2.5%ICG冲洗组。各组分别用瓶高为70厘米的平衡盐溶液持续冲洗每组相应药物处理后的囊膜1分钟。行台盼蓝染色和伊红染色,对囊膜上死亡、脱落、存活LECs面积占比进行计算。分别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单纯浸泡组和联合冲洗组的死亡、脱落、存活LECs面积占比。再用t检验对比两组的死亡、脱落、存活LECs面积占比。结果 1.单纯浸泡组:A、B、C、D、E五组囊膜上死亡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15.98±1.18)%、(20.85±1.65)%、(22.93±1.33)%、(25.82±1.70)%、(33.11±2.16)%,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48,P=0.000);脱落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14.72±3.07)%、(22.39±1.97)%、(26.32±2.12)%、(34.69±1.84)%、(38.85±2.16)%。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786,P=0.000);存活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69.30±3.73)%、(56.75±1.51)%、(50.74±2.13)%、(39.49±1.69)%、(28.04±2.58)%,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07,P=0.000)。2.联合冲洗组:a、b、c、d、e五组囊膜上死亡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17.51±1.32)%、(20.32±0.97)%、(25.77±1.39)%、(26.52±1.75)%、(25.54±3.37)%,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059,P=0.011);脱落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19.08±2.40)%、(25.64±1.77)%、(30.72±1.95)%、(44.27±3.00)%、(58.73±4.32)%。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20,P=0.000);存活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63.42±2.49)%、(54.04±1.84)%、(43.51±2.63)%、(29.21±2.40)%、(15.73±1.61)%,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710,P=0.000)。3.两组对比:单纯浸泡组、联合冲洗组囊膜上平均死亡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24.60±9.03)%、(23.76±9.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0,P=0.536)。单纯浸泡组、联合冲洗组囊膜上平均脱落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28.80±11.96)%、(37.53±18.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9,P=0.000)。单纯浸泡组、联合冲洗组囊膜上平均存活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46.60±16.05)%、(38.71±18.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1,P=0.003)。4.电子显微镜检查(1)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离体囊膜LECs形态大多正常,细胞质丰富,细胞器结构正常,细胞核结构完整清晰。0.5%ICG溶液作用3分钟后,仅部分细胞表现出轻度水肿,部分细胞器水肿、增大,细胞核结构完整。1.5%ICG溶液作用后大量LECs结构被破坏,细胞器空泡变性严重,细胞核结构不完整。2.5%ICG溶液作用后大部分LECs结构辨认不明,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破坏严重。随着ICG溶液浓度的升高,细胞被破坏的程度增加。(2)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离体囊膜LECs排列规则,呈沙丘状起伏,LECs之间和细胞与囊膜之间连接紧密,随着ICG溶液浓度的升高,LECs之间和细胞与囊膜之间连接越来越松散,间隙扩大程度加重,脱落的LECs增多,裸露的囊膜增加。结论1.ICG可增加人眼离体囊膜LECs的死亡、脱落,减少LECs的存活,且呈浓度依赖性。2.ICG可以降低人眼离体囊膜LECs的黏附力,并且呈浓度依赖性。3.对人眼离体囊膜进行冲洗,可利用水流的力量增加LECs的脱落,减少残留在囊膜上有活性的LECs。

肖勇,周俊,夏世刚,谭娟,费志刚[5](2020)在《荧光素钠联合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应用荧光素钠联合吲哚青绿眼底造影检查诊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160例DR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单一检查与联合检查检出疾病情况,且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联合检查方式的检出率为100.00%,单纯检查方式检出率为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0例患者经治疗总有效率为95.63%。结论对DR应用荧光素钠联合吲哚青绿眼底造影检查方式,可取得较高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王莎莎[6](2020)在《多光谱视网膜成像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技术在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检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OCTA)和多光谱视网膜成像(MSI)技术在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型糖尿病合并NPDR患者59例118眼,均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MSI及OCTA检查。观察并记录所有患眼在FFA、OCTA和MSI图像中微动脉瘤、硬性渗出、棉绒斑、出血4种眼底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以FF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OCTA和MSI两种无创检查方法与FFA比较对上述眼底改变检出的一致性。结果OCTA,MSI与FFA对NPDR患眼视网膜微动脉瘤,硬性渗出,视网膜出血检出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对视网膜棉绒斑检出存在差异性(均P<0.05)。OCTA,MSI与FFA对NPDR患眼视网膜微动脉瘤检出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83和0.815),OCTA敏感度,约登指数均小于MSI(敏感度分别为98.02%,99.01%;约登指数分别为74.49%,75.48%),OCTA特异度等于MSI(均为76.47%);对视网膜硬性渗出检出OCTA、MSI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36和0.891),OCTA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均小于MSI(敏感度分别为94.59%和95.95%;特异度分别为88.64%和93.81%;约登指数分别为83.23%和89.13%);对视网膜棉绒斑检出,OCTA具有较差的一致性,MSI一致性一般(Kappa值分别为0.192和0.467),OCTA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均小于MSI(敏感度分别为75.00%和83.33%;特异度分别为66.98%和87.50%;约登指数分别为41.98%和70.83%);对视网膜出血检出OCTA一致性一般,而MSI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84和0.906),OCTA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均小于MSI(敏感度分别为93.41%和96.70%;特异度分别为74.07%和96.30%;约登指数分别为67.48%和93.00%)。结论OCTA和MSI诊断NPDR患眼微动脉瘤和硬性渗出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MSI对诊断视网膜出血有更高的临床价值。但OCTA和MSI诊断棉绒斑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较低。

Robson A. G.;[7](2020)在《视觉电生理诊断流程指南》文中研究说明视觉系统的临床电生理检查包括一系列非侵入性无创检测,为临床提供视觉系统不同位置和细胞类型相关功能的客观指标。本指南由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制定,介绍了视觉电生理诊断标准流程,包括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图形ERG、多焦ERG、眼电图和脑皮层产生的视觉诱发电位,概述了视觉电生理检查的基本原则,并且通过实例说明常见疾病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及其相应表现。(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92-508)

刘海芸[8](2020)在《VEGFR1靶向超声造影定量评估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拟态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是为起源于葡萄膜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虽然葡萄膜黑色素瘤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上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微血管的密度与形态,特别是血管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存在,也是临床判断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缺乏与微血管状态相关性好,且特异度高的非侵入性的检测评估方法。前序研究明确了葡萄膜黑色素瘤模型的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时间-强度曲线特点,确定了临床诊断的特异的定性定量指标,同时确认了超声造影成像与肿瘤微循环状态之间的相关性,认为超声造影可以量化评估葡萄膜黑色素瘤血供,是一种较定性诊断能够提供更为精确信息的评估方法。随着靶向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为了增强超声造影的显影效果,同时更好地进行分子水平的显影,考虑将靶向超声造影引入对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拟态的探测。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与黑色素瘤的血管拟态发生和形成相关,因此本项研究选择VEGFR1靶点为目标,着眼于研究葡萄膜黑色素瘤及其血管拟态与VEGFR1之间的相关性,确认之后制备针对VEGFR1的靶向超声造影剂,并且探查普通超声造影与VEGFR1靶向超声造影在葡萄膜黑色素瘤模型微循环状况定量评估中的差异,以及普通与VEGFR1敲减后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模型在VEGFR1靶向超声造影中的显像差异,并分析其与血管拟态病理结构的相关性,以此确认VEGFR1靶向超声造影在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拟态微循环状况和VEGFR1分子显像探测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一部分MUM-2b葡萄膜黑色素瘤模型建立和肿瘤内微循环状态研究目的:建立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株MUM-2b细胞在小鼠眼内种植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模型,了解MUM-2b肿瘤与血管拟态微循环状况的相关性。方法: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株MUM-2b细胞培养孵育,并且在裸鼠眼内视网膜下种植,2~3周后形成MUM-2b葡萄膜黑色素瘤模型。冷冻切片,PAS/HE染色观察肿瘤模型内部微循环结构,血管拟态结构计数。体内、体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拟态相关蛋白VE-cadherin、Eph A2、MMP2、MMP9的表达状况。结果:MUM-2b细胞在小鼠眼内种植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模型建模成功,肿瘤组织充盈眼球。病理冰冻切片显微镜(×200)下发现肿瘤组织中富含PAS(+)环状结构,平均49.5个/视野。体内体外实验发现与血管拟态相关蛋白VE-cadherin、Eph A2,MMP2、MMP9都呈高表达状态。结论:MUM-2b细胞在小鼠眼内种植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模型富含血管拟态结构。第二部分VEGFR1对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拟态的调控研究目的:探讨VEGFR1对眼部葡萄膜黑色素瘤内微循环中血管拟态形成的调控作用。方法:针对MUM-2b细胞建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模型,体内、体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VEGFR1的表达状况。使用sh RNA系统,设计4对sh RNA序列,包装4组sh RNA病毒,分别进行体外MUM-2b细胞敲减VEGFR1(VEGFR1-KD),Western-Blot观察VEGFR1-KD MUM-2b细胞中VEGFR1、VE-cadherin、Eph A2、MMP2、MMP9的表达,q PCR检测观察相应的m RNA水平。体外成管实验,显微镜下观察VEGFR1-Ctrl(对照组)和VEGFR1-KD的MUM-2b细胞形成血管拟态管腔的能力。体内VEGFR1-KD肿瘤病理切片染色显示肿瘤内血管拟态形成状况。结果:VEGFR1在MUM-2b细胞和肿瘤模型中高表达。体外实验发现在MUM-2b细胞株中敲减VEGFR1,可以显着降低VM相关蛋白VE-cadherin、Eph A2、MMP2、MMP9的表达,并降低相应的m RNA水平;同时抑制MUM-2b细胞形成血管拟态管腔的能力,体外成管实验24小时后sh1组是平均6个/视野,sh3组是7.5个/视野,对照组是99个/视野,P<0.001。VEGFR1-KD肿瘤切片VM管腔计数,VEGFR1敲减组明显减少,显示VEGFR1-KD体内抑制血管拟态网络的形成。VEGFR1-KD肿瘤直径平均0.61±0.05cm,与对照肿瘤(1.00±0.07cm)相比,P<0.01,显示VEGFR1-KD抑制肿瘤的生长。结论:VEGFR1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高表达,VEGFR1的下调能明显抑制血管拟态的发生和肿瘤的生长,因此VEGFR1在调控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拟态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第三部分VEGFR1靶向超声造影对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拟态的定量评估研究目的:探讨VEGFR1靶向超声造影(CEUS)对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拟态的定量评估及应用价值。方法:将VEGFR1特异性抗体与超声微泡(MBs)通过生物素-链霉素生物学反应方法相结合,制备VEGFR1靶向超声造影剂,评估微泡上结合的抗VEGFR1抗体载量,荧光观察微泡与细胞的结合状况。针对未敲减与VEGFR1-KD后的MUM-2b黑色素瘤模型,观察在VEGFR1靶向超声造影中的显像差异;针对MUM-2b黑色素瘤模型,观察普通超声造影与VEGFR1靶向超声造影的显像差异;Sono Liver软件定量分析肿瘤内造影剂充盈的时间—强度曲线,记录达峰时间、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平均渡越时间(MTT)、上升支和下降支斜率、持续时间等数据状况,并分析其与血管拟态结构的相关性。结果:制备的VEGFR1靶向MBs,每个微泡上抗体载量1.63x10-7μg。与Ig G超声微泡相比,VEGFR1靶向MBs能够与MUM-2b黑色素瘤细胞特异性结合。超声造影研究显示,针对MUM-2b黑色素瘤模型,Ig G CEUS下,肿瘤显像的IMAX为144.60±8.67,RT为17.20±3.38s,MTT为38.66±3.34s;VEGFR1靶向CEUS下,肿瘤显像的IMAX为230.50±11.13,RT为22.37±2.43s,MTT为64.43±6.33s;所以VEGFR1靶向CEUS在整个造影剂灌注期显示出明显的肿瘤部位显影增强,IMAX和MTT显着增加,P<0.05。针对VEGFR1靶向CEUS,未敲减组的肿瘤显像IMAX为265.50±23.87,RT为15.77±2.38s,MTT为59.67±5.99s;VEGFR1敲减组的肿瘤显像IMAX为158.20±26.21,RT为19.72±0.96s,MTT为36.41±4.26s;所以VEGFR1敲减后的肿瘤组织超声显影较弱,IMAX和MTT显着减少,P<0.05。另外,肿瘤病理切片PAS染色VM管腔计数,VEGFR1-KD为平均13.5±3.5个/视野,对照组肿瘤49.5±0.5个/视野,P<0.01,与VEGFR1靶向CEUS结果一致。结论:VEGFR1靶向CEUS显着增强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显像强度和时间,而且可作为检测肿瘤内血管拟态水平的方法。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利用靶向CEUS评估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血供模式,并促进在分子水平上定量监测VM状况,以便进一步准确诊断和精确治疗。

王楠[9](2020)在《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中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探索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病例为2017年7月到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急性发作期患者19人(35只眼),来诊即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检查。治疗先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500mg日1次静脉用药3天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0-1.5mg/kg/d),视病情变化逐渐减量;视局部病变严重程度,可增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球后注射和(或)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及0.1%溴芬酸钠滴眼液日4次滴眼。于治疗开始后1、2、3及6个月复诊,行BCVA、OCT、OCTA检查,分别记录基线和各随访点LogMAR BCVA,计算视网膜浅层(SCP)、深层毛细血管网(DCP)及脉络膜毛细血管(CC)的血管密度,同时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CT)。患者首次就诊的各项指标均作为基线值,分别与治疗开始后的各随访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LogMAR BCVA由基线时的0.665±0.198,逐步降低至治疗后1个月的0.399±0.131、2个月的0.248±0.079、3个月的0.149±0.066及6个月的0.060±0.0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SCP血管密度由基线时的47.5±2.5%,逐步增加至治疗后1个月的51.1±0.8%、2个月的52.0±0.6%、3个月的52.5±0.6%及6个月的52.7±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DCP血管密度由基线时的50.2±4.1%,逐步增加至治疗后1个月的56.6±1.1%、2个月的56.7±0.8%、3个月的57.5±0.8%及6个月的57.9±0.8%,除1、2个月间比较外,余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CC的血管密度由基线时的61.6±2.2%,逐步增加至治疗后1个月的65.1±0.8%、2个月的65.7±0.7%、3个月的66.1±0.7%及6个月的66.0±2.0%,除3、6个月间比较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SCT由基线时的744.914±27.935μm,逐步降低至治疗后1个月的669.540±36.114μm、2个月的576.000±40.141μm、3个月的450.286±34.569μm及6个月的350.94±35.96μ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基线时的logMAR BCVA与SCP(r=-0.960)、DCP(r=-0.876)及CC(r=-0.966)血管密度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P值均<0.001),与SCT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r=0.929,P<0.001)。SCT与SCP(r=-0.882)、DCP(r=-0.795)及CC(r=-0.874)的血管密度与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P值均<0.001)。结论:应用本治疗方案后VKH患者视力显着提高;VKH患者治疗后,可改善急性期VKH患眼中视网膜脉络膜血管血流障碍;SCT可作为衡量脉络膜炎症、血流状态及评估视力的一个敏感指标;视网膜脉络膜各层血管密度分析为深入认知、无创评估以及监测VKH病变机制和预后提供了有效手段。

陈倩,孙兴怀[10](2019)在《中国眼科诊断技术70年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眼科诊断技术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的脚步息息相关。70年间我国眼科诊断技术在视功能检查、影像诊断技术、超声诊断技术以及放射学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很多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准。(国际眼科纵览,2019, 43:217-222)

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对视网膜电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对视网膜电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的特点及其在眼科学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常用的眼底检查方法
2 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的临床应用
    2.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itis,DR)
    2.2 视网膜静脉阻塞
    2.3 小儿视网膜疾病
    2.4 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
    2.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
    2.6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
    2.7 视网膜血管炎和葡萄膜炎
    2.8 脉络膜肿瘤
3 疾病筛查
4 远程医疗
5 局限性
6 结论和展望

(2)糖尿病性脉络膜病变与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脉络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3)高度近视脉络膜循环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与收集
    2 诊断标准
        2.1 高度近视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4 主要仪器设备
    5 检查方法
    6 检查结果质量控制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的比较
    3 差异性比较
        3.1 三组间屈光度、BCVA、眼轴长度的比较
        3.2 三组间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的比较
        3.3 三组间SPCA血流参数的比较
    4 相关性分析
        4.1 三组内年龄与各项眼部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4.2 三组内各项眼部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4.2.1 气血亏虚组
        4.2.2 肝肾阴虚组
        4.2.3 正常对照组
讨论
    1 高度近视现状
    2 高度近视的中医认识
        2.1 高度近视的中医病机
        2.2 高度近视的中医证型
    3 高度近视的脉络膜循环
        3.1 高度近视眼结构的变化
        3.2 高度近视脉络膜循环障碍
    4 不同中医证型高度近视与无近视健康人群的眼部参数比较
        4.1 屈光度、BCVA、眼轴长度的比较
        4.2 脉络膜厚度的比较
        4.3 SPCA血流参数的比较
    5 脉络膜循环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5.1 脉络膜厚度的特征
        5.1.1 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
        5.1.2 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5.2 SPCA血流参数的特征
        5.2.1 SPCA血流参数的影响因素
        5.2.2 SPCA血流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6 总结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高度近视脉络膜循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吲哚青绿对人眼离体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药物配制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 囊膜取材与分组
        2.3 台盼蓝染色和伊红染色方法
        2.4 面积占比计算方法
        2.5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方法
        2.6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吲哚青绿在眼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荧光素钠联合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诊断价值:
    2.2 治疗效果:
3 讨论

(6)多光谱视网膜成像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技术在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检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检查方法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知情告知
    2.4 眼科检查及信息记录
    2.5 仪器设备及药品
    2.6 眼底检查指标
    2.7 检测项目及方法
    2.8 阅片分析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患者FFA,MSI,OCTA的图像特征
    3.2 NPDR患眼FFA、OCTA及 MSI眼底病变检出一致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检查及诊断技术的进展
    参考文献

(8)VEGFR1靶向超声造影定量评估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拟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拟态
    1.2 超声造影与葡萄膜黑色素瘤
    1.3 血管拟态相关分子机制与VEGFR1
    1.4 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MUM-2b葡萄膜黑色素瘤模型建立和肿瘤内微循环状态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MUM-2b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培养
        2.3.2 眼内原位MUM-2b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2.3.3 观察MUM-2b脉络膜黑色素瘤内微循环中血管拟态结构
        2.3.4 体外实验观察MUM-2b细胞中血管拟态相关蛋白表达
    2.4 实验结果
        2.4.1 眼内原位MUM-2b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2.4.2 体内体外实验发现与血管拟态相关蛋白的表达状况
    2.5 讨论
        2.5.1 恶性黑色素瘤血管拟态的病理特征
        2.5.2 血管拟态发生机制
        2.5.3 葡萄膜黑色素瘤肿瘤模型
    2.6 结论
第3章 VEGFR1 对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拟态的调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3.2.1 主要实验试剂及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免疫荧光染色体内体外观察VEGFR1 的表达状况
        3.3.2 sh RNA病毒敲减MUM-2b细胞VEGFR1
        3.3.3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观察VM相关蛋白的表达
        3.3.4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qPCR检测观察VM相关蛋白的mRNA水平
        3.3.5 MUM-2b细胞体外成管实验观察形成血管拟态的能力变化
        3.3.6 体内肿瘤组织病理PAS染色显示肿瘤大体和微循环差异
    3.4 实验结果
        3.4.1 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拟态与VEGFR1
        3.4.1.1 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体内实验发现VEGFR1高表达
        3.4.1.2 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实验发现VEGFR1高表达
        3.4.2 敲减VEGFR1后MUM-2b细胞形成血管拟态的变化
        3.4.2.1 敲减VEGFR1后MUM-2b细胞中VEGFR1表达减少
        3.4.2.2 VEGFR1 敲减后VE-cadherin和 Eph A2 表达
        3.4.2.3 VEGFR1 敲减后MMP2和MMP9 表达
        3.4.2.4 VEGFR1 敲减后MUM-2b细胞体外管腔形成状况
        3.4.3 敲减VEGFR1MUM-2b肿瘤大体和微循环差异
    3.5 讨论
    3.6 结论
第4章 VEGFR1 靶向超声造影对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拟态的定量评估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4.2.1 主要实验试剂及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制备针对VEGFR1 的靶向超声造影剂
        4.3.2 VEGFR1靶向超声造影靶向、实时、定量评估血管拟态状况
        4.3.3 分析超声图像与VM病理结构的相关性
    4.4 实验结果
        4.4.1 制备针对VEGFR1 的靶向超声造影剂
        4.4.2 VEGFR1 靶向超声造影定量评估血管拟态状况
        4.4.2.1 普通IgG超声造影与VEGFR1靶向超声造影在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的应用比较
        4.4.2.2 VEGFR1靶向超声造影在敲减VEGFR1与不敲减的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应用比较
        4.4.3 分析超声图像与VM病理结构的一致性
    4.5 讨论
        4.5.1 葡萄膜黑色素瘤微循环探测
        4.5.1.1 肿瘤活检
        4.5.1.2 超声
        4.5.1.3 血管造影
        4.5.1.4 超声造影在葡萄膜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应用
        4.5.2 靶向超声造影分子显像
        4.5.3 VEGFR1靶向超声造影呈像葡萄膜黑色素瘤
    4.6 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9)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中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VKH诊断标准
        2.1.3 VKH分期标准
        2.1.4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检查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LogMAR BCVA的变化情况
        3.2.1 各随访点的LogMAR BCVA与基线值比较
        3.2.2 各随访点的LogMAR BCVA间比较
    3.3 SCP血管密度的变化情况
        3.3.1 各随访点的SCP血管密度与基线值比较
        3.3.2 各随访点的SCP血管密度间比较
    3.4 DCP血管密度的变化情况
        3.4.1 各随访点的DCP血管密度与基线值比较
        3.4.2 各随访点的DCP血管密度间比较
    3.5 CC血管密度的变化情况
        3.5.1 各随访点的CC血管密度与基线值比较
        3.5.2 各随访点的CC血管密度间比较
    3.6 SCT的变化情况
        3.6.1 各随访点的SCT与基线值比较
        3.6.2 各随访点的SCT间比较
    3.7 基线时的logMAR BCVA、SCP、DCP、CC血管密度及SCT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前言
    1. 病因
    2. VKH 的诊断
    3. VKH 治疗
    4. 并发症及其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对视网膜电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的特点及其在眼科学中的临床应用[J]. 陈珊,于晓寒,周晴霖,于飞,杜建,刘琳,郑颖鹃,田大为. 空军医学杂志, 2021(05)
  • [2]糖尿病性脉络膜病变与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D]. 高洪林. 佳木斯大学, 2021(12)
  • [3]高度近视脉络膜循环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D]. 刘富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吲哚青绿对人眼离体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D]. 赵英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荧光素钠联合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肖勇,周俊,夏世刚,谭娟,费志刚. 哈尔滨医药, 2020(05)
  • [6]多光谱视网膜成像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技术在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检查中的应用[D]. 王莎莎.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7]视觉电生理诊断流程指南[J]. Robson A. G.;. 中华眼科杂志, 2020(07)
  • [8]VEGFR1靶向超声造影定量评估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拟态的实验研究[D]. 刘海芸.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中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研究[D]. 王楠.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中国眼科诊断技术70年的发展[J]. 陈倩,孙兴怀. 国际眼科纵览, 2019(04)

标签:;  ;  ;  ;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对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