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固氮生物菌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方法探讨

复合固氮生物菌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方法探讨

一、联合固氮生物菌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谢显秋[1](2021)在《固氮菌优势组合筛选及其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蔗不仅是广西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更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在甘蔗生产中大量化肥的施用,严重制约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固氮菌能有效促进土壤营养元素的循环转化。大量研究证实,内生固氮菌能定殖于植株根系及体内,并分泌有机酸等物质来活化土壤养分,改善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研究内生固氮菌对土壤养分的活化和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对于改善蔗地土壤质量、提高甘蔗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4株固氮菌DX120E(Klebsiella variicola)、CA1(Bacillus mycoides)、WZS021(Streptomyces chartreusi)以及CN11(Pseudomonas mosselii)进行单一及组合处理蔗地土壤,以固氮模式菌株PAL5为对照,分析各菌株处理对土壤三大主要营养和有机酸含量的影响,并将筛选出的最优组合接种处理甘蔗进行桶栽试验,从对甘蔗的农艺性状、生理特性、土壤营养和酶活及茎叶的代谢组学分析等方面探讨处理菌株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菌株或组合对土壤养分具有活化作用,菌株处理后土壤的硝态氮、铵态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及有机酸含量均上升,无机磷含量降低,且与空白对照差异性显着,但不同处理间差异性不同。隶属函数法筛选得到三个较优处理,分别是DX120E、CN11+DX120E和CA1+DX120E+WZS021。2.将筛选的三个组合以及PAL5回接两个甘蔗品种B8和ROC22的桶栽试验的结果表明,与未接种菌株的甘蔗相比,处理后两个甘蔗品种的株高、叶绿素含量、锤度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有所提高,但不同处理差异不同。两个甘蔗品种的生物量都以DX120E和PAL5处理的效果最好。PAL5处理对品种B8、ROC22的生物量提高效果最为显着,分别比对照提高2.16倍、0.60倍,DX120E处理效果次之,分别提高了1.86倍、0.39倍。接菌处理提高了两个甘蔗品种叶片的氮、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B8甘蔗品种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最高的为PAL5处理,较空白对照CK显着提高40.82%;ROC22品种,DX120E处理的NR活性显着高于对照,比对照提高1.12倍。两个甘蔗品种谷氨酰胺合成酶(GS)、蔗糖合成酶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S,SPS)活性均在处理后60 d时最高。3.桶栽试验不同处理时期,土壤中的硝态氮、氨态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增加,土壤酶的活性均显着提高,无机磷含量降低,与空白对照差异性显着,但不同处理间差异性不同。甘蔗品种B8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随着生长期的增加不断提高,品种ROC22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随着生长期的增加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随着生长期的增加,两个品种土壤中的氨态氮含量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水解氮、有效磷、无机磷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缓效钾含量呈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菌株组合处理CA1+DX120E+WZS021对土壤氮磷钾的活化作用显着低于其他两个处理。4.利用LC-MS技术对DX120E接菌处理后的甘蔗茎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DX120E接菌处理后甘蔗叶片的差异代谢物种类和含量要高于茎,代谢差异物主要为氨基酸、含氮化合物、有机酸、糖类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接种DX120E后,甘蔗品种B8茎和叶片中差异代谢物普遍下调,甘蔗品种ROC22茎中差异代谢物普遍上调,叶片中差异代谢物普遍下调。差异代谢物热图分析表明,甘蔗品种B8的茎内有62种代谢物含量有明显差异,叶片中有115种;品种ROC22茎内有53种代谢物含量有明显差异,叶片中有101种。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基酸相关代谢通路,接菌后通过影响糖酵解和TCA循环促进了甘蔗的氮代谢和碳代谢。综上分析表明,接种菌株可以改善甘蔗根际土壤环境,促生菌DX120E能影响甘蔗氨基酸代谢通路,促进甘蔗的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不同菌属内生固氮菌在甘蔗稳产增产、化肥减量增效栽培中的应用和揭示内生固氮菌对甘蔗的促生机制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蔡旭影[2](2021)在《农田土壤重金属As、Cd污染的钝化剂修复效果及风险评价》文中指出山东省鱼台县是山东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属于农业大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2019年对鱼台县农用地污染状况进行详查发现土壤砷含量略高于风险筛选值,土壤镉含量接近风险筛选值。因此,本文以鱼台县典型的水稻土和污染区为研究区域,以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砷镉及水稻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土壤中外源施用不同的钝化剂来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从而减少水稻对重金属有效态的吸收。本文应用顺序提取法(Bureau of Reference sequential extraction methods,BCR)和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 technique,DGT)测定了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对土壤中砷镉含量的变化以及水稻体内砷镉积累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进而筛选出适用于鱼台区域土壤污染修复的钝化剂。同时使用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对土壤-农作物体系重金属污染进行风险评估,从而更加科学的预估该区域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1)在As、Cd污染水稻土壤中施用7种钝化剂(中微量元素型、土壤调理剂型、秸秆及吸附物质型、腐殖酸及有机矿物复合材料型、木醋液及菌剂型、化学材料为主及生物菌肥和菌剂型)的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用钝化剂的对照相比,生物菌肥和菌剂型钝化剂降低水稻籽粒和根系As、土壤As的效果最明显,分别降低了40.7%、23.2%和33.4%;以化学材料为主的钝化剂降低水稻籽粒和根系Cd、土壤Cd的效果最明显,分别降低了31.9%、34.2%和60.9%。(2)基于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内梅罗指数法分析重金属生态风险的结果是:土壤中重金属Cd的预测值达到警戒线标准,As则处于清洁状态;通过地累积指数法评价重金属生态风险值的结果是:土壤中重金属Cd的预测值为1级无污染-中度污染,As为0级清洁水平。(3)基于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的结果为Cd、As均处于低风险状态;土壤和农产品综合质量指数法的结果表明Cd、As均为清洁状态。通过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对土壤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发现土壤和农产品综合质量指数法充分考虑了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植物籽粒吸收土壤重金属的机制以及植物根部向籽粒转运重金属的效率,更加直观的表现出人体吸收土壤重金属的潜在风险,从而更加科学的评估土壤和农产品的环境健康风险。

杨昌钰[3](2021)在《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设施栽培葡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甘肃河西地区设施栽培葡萄生产中水分和土壤微生物群落调控管理研究不足,造成水肥利用效率不高及土壤微生物环境不佳等问题。本研究在甘肃省永登县开展水分与菌肥协同调控对葡萄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试验,其中水分调控设3个水平,分别为中度水分胁迫(土壤含水率下限为55%FC)、轻度胁迫(土壤含水率下限为65%FC)和充分供水(土壤含水率下限为75%FC),菌肥添加设置为不添加(0 g)、少量添加(75 g)和多量添加(150 g)3个水平,共9个水菌调控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提高葡萄果实膨大期的新梢长度;而中度水分胁迫下,多量菌肥处理抑制果实膨大期新梢茎粗的生长,少量菌肥添加则促进果实膨大期葡萄果粒纵、横茎生长。(2)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能够提高整个生育期葡萄叶片丙二醛(MDA)含量,促进果实膨大期的叶绿素(SPAD)合成;少量菌肥添加水平下,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抑制叶绿素a与总叶绿素的合成。(3)少量菌肥添加下,轻度水分胁迫处理葡萄产量达到最大值46505.56kg/hm2,较充分供水提高产量56.34%,充分供水水平下,多量添加菌肥处理产量也相对较高,达到43661.11 kg/hm2,较不添加菌肥提高42.48%。全生育期充分供水无菌肥处理总耗水量最高为5135.44 m3/hm2;水菌互作条件下,中度水分胁迫多量菌肥添加和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处理水分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依次为11.30 kg/m3、11.17 kg/m3;充分供水条件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显着低于中度和轻度两个水分胁迫处理。(4)中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能够提高着色成熟期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充分供水各菌肥处理降低果实p H值;轻度水分胁迫多肥处理提高维生素C含量;中度水分胁迫多量菌肥与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均能提高着色成熟期花青素含量。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处理提高整个生育期总糖与葡萄糖含量,轻度水分胁迫下各菌肥添加均能够促进果糖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轻度与中度水分胁迫均抑制蔗糖合成酶(SS)活性;中度亏水少肥促进果实膨大期酸性转化酶(AI)活性,但随胁迫时间的增加,同一菌肥添加条件下中度亏水抑制AI活性;中度水分胁迫下,少量菌肥处理能促进果实全生育期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而多量菌肥处理促进中性转化酶(NI)活性。并且通过隶属函数对果实品质分析得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处理综合指标评价系数最高。(5)轻度水分胁迫下,少量菌肥添加能够提高果实膨大期葡萄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多量菌肥处理提高萌芽期和着色成熟期土壤脲酶活性;中度水分胁迫下,少肥处理较无肥处理提高萌芽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且无菌肥处理降低果实膨大期脲酶活性。(6)水菌调控下各生育期土壤全磷及全氮含量无显着性变化,但充分供水多量菌肥处理能提高有机质、有机碳、和水溶性碳含量;轻度水分胁迫多量菌肥处理促进果实膨大期速效磷与微生物熵(SMQ)含量,中度水分胁迫少肥处理降低新梢期铵态氮含量,但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持续轻度与中度亏水也会抑制果实膨大期硝态氮含量,且中度亏水多量菌肥添加抑制葡萄新梢期速效磷积累。(7)不同水分胁迫均会抑制非酸解态氮含量的汇聚,而轻度水分胁迫下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基糖态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态氮占全氮百分比最大,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硝态氮、铵态氮是影响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综合分析得全生育期轻度水分胁迫为当地设施延迟栽培葡萄最佳的水分调控处理,即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率的65%~80%,灌水定额为270 m3/hm2可达到节水和改善设施农田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效果;水菌互作条件下,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能够优化果实品质,并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环境。

张振钧[4](2021)在《微生物菌肥对低温下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经济作物,受低温冷害侵袭减产严重,为此,本试验采用产于西藏地区微生物复合菌剂与鸡氛发酵所制菌肥,对我国东北低温地区水稻进行处理,分析菌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缓解低温对水稻生产带来的危害,为促进水稻增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一、对试验所用微生物菌肥进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α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shannon和simpson指数表明菌肥遗传多样性较高,种群分布较均匀,ACE、goods_coverage、Chao1和Observed_species指数表明群落中物种数目较大,数量较多;通过α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和β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说明组间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着(P>0.05),重复性较好,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样本真实可靠,数据准确;门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物种分别为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各菌群在以往研究表明分别可对土壤和水稻根系等提供营养物质和优良生长环境,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二、通过运用梯度试验方法,分析不同浓度梯度菌肥浓度下的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萌发活力指数、株高、茎粗、含水率和根冠比等相关指标,以期明确不同菌肥浓度对低温处理后的水稻种子发芽能力和生长状况的影响,为后续田间对比试验提供菌肥比例和理论依据。实验过程整体呈现菌肥处理下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萌发活力指数及株高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P>0.05),但在植株茎粗、含水率和根冠比方面优于对照的趋势,且差异显着(P<0.05)。因此,加入菌肥有助于提高低温下水稻幼苗生长效果。三、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对微生物菌肥处理的下水稻抽穗期的相关性状和水稻产量及水稻产量构成相关性状进行分析。菌肥处理下水稻产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菌肥处理下每穗粒数、穗粒数、千粒重明显升高,且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菌肥处理明显影响了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与水稻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菌肥处理下水稻实粒数和有效穗数直接通径系数提升幅度最大,穗实粒数变化更明显,因此,菌肥处理对穗实粒数这个产量构成关键因子发挥作用较大。因此,针对菌肥处理下的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作用变化分析,在今后水稻生产试验中应在继续提高穗实粒数的基础上,重点通过提高水稻有效穗数的遗传力来增加水稻产量。试验采用的微生物菌肥在水稻低温影响中可优化水稻生长发育情况,从而改变水稻产量构成相关性状,进而缓解低温胁迫对水稻的生产影响,达到增产效果。在今后的试验中,可更换作物品种例如小麦玉米等重要粮食作物,选择不同的栽培地域,进行多种胁迫实验,例如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等常见胁迫危害,以期为粮食作物生产发育提供良性力量。

武杼华[5](2021)在《不同菌肥对温室连作土壤的短期改良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温室大棚因长期种植单一农作物,出现土壤板结、养分不均衡、连作障碍等问题,使农产品产量下降,品质不佳,造成经济效益下降,生物菌肥的出现缓解了连作障碍带来的影响。本文以常规底肥为对照(CK),选取四种生物菌肥作为试验处理:均良固体菌肥(F1)、均良液体菌肥(F2)、生物菌肥(F3)和土壤修复剂(F4)。采用滴灌施肥的方式和宽窄行种植模式,比较分析四种菌肥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合四种菌肥对温室大棚内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影响,客观评价四种菌肥在温室大棚的实践效果,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菌肥处理对番茄生长指标影响较为积极,施加菌肥显着提高了植株高度,对产量提高也有一定效果。在四种菌肥中,F3菌肥在多种指标上效果最好,显着提高了番茄植株高度、干物质含量、单果重,同时,对降低番茄酸度有积极作用,使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了10.00%,产量增加了15.72%。(2)这四种菌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容重,F2菌肥对增加粘粒含量减少砂粒含量有良好效果。F1、F2、F3这三种菌肥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尤其是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还提高了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这三种酶的活性。四种菌肥相比,F3菌肥对指标的作用比较突出,能使耕作层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铵态氮含量显着提高,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显着提高。(3)本试验条件下,与CK相比,四种菌肥处理对耕作层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无显着影响,耕作层土壤中优势细菌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在众多环境因子中,有效磷含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最大。F2、F3、F4这三种处理显着降低了真菌Alpha多样性,优势真菌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在环境因子中,有机质、全磷、有效磷、铵态氮含量对耕作层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最大。综上所述:这四种处理均能显着提高植株高度。干物质含量、单果重、产量也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同时显着降低番茄总酸含量,但是对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的提高作用不大。通过因子分析得出,F3生物菌肥的综合得分最高,说明生物菌肥对番茄的生长特性、品质特性的改良作用最优。F1、F2、F3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尤其是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并且显着提高了三种土壤酶的活性。F3菌肥在这四种菌肥处理中,速效养分提高的程度最高,土壤酶活性提高的程度也最高,在养分比较贫瘠的农田可以推荐使用。

兰晓君[6](2020)在《六种甘肃乡土草根际促生菌资源筛选、评价及促生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土壤是生命之本、农业之基,国内耕地土壤退化的严峻程度,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大省,甘肃同样面临着化肥和农药不当使用带来的土壤退化、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之一就是用生物菌肥替代一定比例的化肥和农药,改良土壤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和确保农产品安全。生物菌肥研发的基础是获取丰富多样的促生菌资源,促生菌资源是生物资源之一,是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地域内有高原、河谷、山地、冰川、森林、草原和荒漠,地质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孕育着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乡土草作为本地优势植物,既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产品和原材料。在乡土草根际栖息着大量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微生物,是天然的菌种资源宝库,亟待研究人员探索、研究、保护和利用。本研究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洽草(Koeleria cristata)、当归(Angelica sinensis)、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和沙葱(Allium mongolicum)6种甘肃特色乡土草根际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植物根际促生菌;通过溶磷、固氮、分泌IAA和生防等促生特性的研究,筛选优良的植物根际促生菌,并对促生特性优良的菌株进行鉴定和保藏;通过根瘤菌回接实验、共生固氮基因克隆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根瘤菌与红豆草的共生固氮机理,通过检测不同p H条件下菌株分泌有机酸种类和含量及溶磷菌pqq C基因的表达研究溶磷机理,通过检测6株生防芽孢杆菌的抑菌谱及克隆其脂肽基因来探究芽孢杆菌生防机理。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固氮菌中,分离自沙葱根际的菌株MSN-1、MSN-4和MSN-6固氮酶活性最高,分别是57.07、60.82和64.41nmol C2H4·h-1m L-1,显着优于分离自其它植物根际的44株固氮菌(p<0.01);分离自红豆草根瘤的菌株LD-1,回接后根瘤固氮酶活性是6.42umol C2H4·g-1·h-1,菌株HD-4能与红豆草结瘤但根瘤并没有检测出固氮酶活性。溶磷菌中,16株菌溶解无机磷能力优良,溶磷量224.69~420.33μg/m L,其中菌株LHP-1分离自红豆草根际,菌株TZP-2、TZP-3、TZP-7、TZP-8和TZP-12分离自珠芽蓼根际,菌株TQP-1、TQP-2和TQP3分离自洽草根际,菌株MDP-4、MDP-7和MDP-8分离自当归根际,WQP-1、WQP-5、WQP-6和WQP-7分离自羌活根际;溶解有机磷能力优良的菌株(溶磷指数>200%)有24株,其中分离自羌活根际的菌株WQM-11和WQM-13最为优良,溶磷指数分别达到411%和434%;分泌IAA能力优良的菌株是分离自羌活根际的TQP-3和沙葱根际的MSN-6,分泌IAA的量分别达到26.17和27.67μg/ml,与其它分泌IAA的菌株相比差异显着(p<0.01)。(2)优良根际促生菌鉴定结果为:3株固氮酶活性最高的固氮菌鉴定结果是苜蓿剑菌(Ensifer meliloti);与红豆草结瘤固氮的菌株LD-1鉴定为杨凌根瘤菌(Rhizobium.yanglingense),结瘤不固氮的菌株HD-4鉴定为刺槐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robiniae);16株溶解无机磷能力优良的菌株鉴定分别属于地中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diterranea)、格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rimontii)、猴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imiae)、油菜假单胞菌(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Pseudomonas laurylsulfatiphila、Pseudomonas frederiksbergensis、Pseudomonas thivervalensis和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溶解有机磷最优良的两株菌WQM-11和WQM-13经鉴定均属于Falsirhodobacter deserti;分泌IAA突出的菌株MSN-6和TQP-3分别被鉴定为苜蓿剑菌(Ensifer meliloti)和未定种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6株生防菌鉴定分别属于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高山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暹罗芽胞杆菌(Bacillus siamensis)。(3)12株根瘤菌与红豆草回接实验结果显示:杨凌根瘤菌LD-1与红豆草结瘤固氮,刺槐中慢生根瘤菌HD-4与红豆草结瘤不固氮,其余10株根瘤菌与红豆草不结瘤;结瘤因子基因(nod A、nod B、nod C和nod D)与固氮酶结构基因(nif H、nif D和nif K)克隆结果显示:杨凌根瘤菌LD-1具有全部的结瘤因子和固氮酶基因,刺槐中慢生根瘤菌HD-4克隆出完整的结瘤基因,但固氮酶基因缺乏nif D,其余10株根瘤菌没有克隆出任何结瘤基因和固氮酶基因,因此结瘤因子基因与固氮酶结构基因的完整性是确保根瘤菌与红豆草共生固氮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杨凌根瘤菌LD-1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显示92.3%的共生与固氮基因(包括结瘤因子和固氮酶基因)位于质粒4上,质粒4是杨凌根瘤菌LD-1的共生质粒。(4)13种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raminis、Pseudomonas putida、Pseudomonas simiae、Pseudomonas mandelii、Pseudomonas chlororaphis、Pseudomonas arsenicoxydans、Pseudomonas grimontii、Pseudomonas mediterranea、Pseudomonas thivervalensis、Pseudomonas frederiksbergensis、Pseudomonas antarctica、Pseudomonas helmanticensis和Pseudomonas paralactis)和1种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通过分泌葡萄糖酸、草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或柠檬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溶解无机磷酸盐;12种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raminis、Pseudomonas putida、Pseudomonas simiae、Pseudomonas mandelii、Pseudomonas chlororaphis、Pseudomonas arsenicoxydans、Pseudomonas grimontii、Pseudomonas mediterranea、Pseudomonas thivervalensis、Pseudomonas antarctica、Pseudomonas frederiksbergensis和Pseudomonas helmanticensis)有机酸分泌量和pqq 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培养液p H值的降低而增加,p H下降期间pqq C基因表达表现为上调。(5)抑菌实验表明:6株生防芽孢杆菌均对小麦长蠕孢B1、茄链格孢B2、尖孢镰刀菌B3、立枯丝核菌B4、油菜菌核菌B5和玉米小斑病菌B6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萎缩芽孢杆菌TZF1还具有拮抗钙果冠瘿病原细菌Rhizobium radiobacter BJ-2的作用。萎缩芽孢杆菌TZF1对6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在64%以上,对其中尖孢镰刀菌B3、立枯丝核菌B4和油菜菌核菌B5的抑菌率显着优于其它5株生防菌(p<0.01)。脂肽基因克隆显示:6株生防芽孢杆菌均克隆出伊枯草菌素基因,表面活性素基因只有萎缩芽孢杆菌TZF1被克隆出,萎缩芽孢杆菌TZF1和枯草芽孢杆菌TQF1克隆出了溶杆菌素D基因,所有6株生防芽孢杆菌都没有克隆出丰原素基因。上述结果表明携载伊枯草菌素基因是6株生防芽孢杆菌拮抗6种病原真菌的分子遗传学基础,表面活性素基因是萎缩芽孢杆菌TZF1拮抗病原细菌放射根瘤菌BJ-2的分子遗传学原因。

杨晓玫[7](2020)在《珠芽蓼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比较基因组及其功能基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生物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之一,是地球上最大的、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蕴藏着巨大的产业价值。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已经成为全球生物资源竞争的战略重点。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作为微生物资源的主要分支,在我国微生物资源利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充分合理的利用亦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GPR的研究多数主要集中在菌株分离筛选生物学性能方面,而在分子机理方面研究略少,因此深入研究PGPR菌株的促生机理、代谢调控及控制促生作用的基因,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PGPR的促生机理,深入挖掘内在促生基因,掌握促生的分子机制,促进PGPR的分子生物方法研究,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利用PGPR菌株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研究促生特性突出的一株优良植物根际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为研究对象,在课题组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和同属菌株(参比菌株六株)比较基因组学的持家基因和差异基因,预测基因组中可能存在功能相似的功能基因,研究菌株固氮溶磷特性相关的基因,确定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和主要代谢产物,为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和同属参比菌株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表明:Bacillus mycoides Gnyt1菌株基因组序列的总长度为5,597,907bp,GC含量为35.57%,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792.17 bp,在进化关系方面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与芽孢杆菌菌株AH621(CM000719.1)和AH603(CM000737.1)16Sr DNA同源性比对中有95%的同源性,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和参比菌株之间的共线性较低,说明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基因组相比同属之间发生重新排列,差异较大有继续研究的潜能。不同菌株的基因组成不同,均有基因特异性,其中固氮和溶磷相关的功能基因与基因蛋白酶的调节、色素、不同的分泌系统有关。(2)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基于Mauve的菌株基因家族分析,共有3322个相同基因,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中有515个特异性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Bacillus mycoides AH621菌株与Bacillus mycoides Gnyt1菌株在基因功能与组成表达方面进化较近,可预测出表达性状一致的功能基因,可能有相同的调控机制、功能相同的持家基因。(3)根据已获得固氮的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克隆出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中的5个固氮基因(nif D,nif R,nif S,nif U和nif Ux),分别双酶切连接表达载体p BI121,命名为p BI-nif D,p BI-nif R,p BI-nif S,p BI-nif U和p BI-nif Ux,生物信息学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克隆出的固氮基因接近根瘤菌。菌株固氮酶活性测定验证了克隆出的固氮基因均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5个重组固氮菌株均具有固氮能力。(4)根据已获得溶磷的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克隆出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中的4个溶磷基因(pqq A,pqq B,pqq C和pqq E),分别双酶切连接表达载体p BI121,命名为p BI-pqq A,p BI-pqq B,p BI-pqq C和p BI-pqq E,生物信息学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克隆出的溶磷基因均接近溶磷家族蛋白组的聚类。菌株有机酸含量的测定验证了克隆出的溶磷基因均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4个重组溶磷菌株均具有溶磷能力。(5)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全基因组信息和与铁载体相关的功能基因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与铁载体分泌相关的基因GYT1和基因GYT2主要存在于Porphyrin metabolism(卟啉代谢)途径中,主要与细胞内铁的运输代谢有关,基因的产物均与铁的螯合、转运有关,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6)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固氮基因不同培养时间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趋势不一致,固氮基因重组菌株p BI-nif D、p BI-nif R、p BI-nif U和p BI-nif Ux在培养时间4h时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其他培养时间呈明显的最高表达趋势,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是对照的2.4倍、4.3倍、4.9倍和4.5倍,而固氮基因重组菌株p BI121-nif S在培养时间12h时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其他培养时间呈明显的最高表达趋势,显着高于对照(P<0.05),是对照的2.4倍。固氮基因nif U为表达水平最高的基因。(7)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溶磷基因不同培养时间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减弱,溶磷基因重组菌株p BI-pqq A、p BI-pqq B、p BI-pqq C和p BI-pqq E在培养时间4h时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其他培养时间均呈明显的最高表达趋势,显着高于对照(P<0.05),为基因表达的最高水平,分别是对照的4.25倍、1.78倍、1.7倍、4.2倍。其中菌株p BI-pqq A和p BI-pqq E溶磷基因表达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菌株p BI-pqq C溶磷基因表达的相对表达量最低。溶磷基因pqq A为表达水平最高的基因。(8)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的固氮重组菌株和溶磷重组菌株基因的靶向代谢产物分析表明:重组固氮菌株p BI-nif U分泌的代谢物主要为柠檬酸、异柠檬酸、苹果酸、泛酸、琥珀酸和乳酸,重组溶磷菌株p BI-pqq A分泌的代谢物主要为泛酸、琥珀酸、苹果酸、柠檬酸和乳酸。

张煜[8](2020)在《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加快实现秸秆和畜禽粪便循环再生利用,提高东北地区烟草产量和品质,本文通过富集培养分离筛选出制备微生物菌肥的优良菌株,提出牛粪微生物菌肥优化制备工艺,并研究了制备菌肥对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林间、烟地及牛粪中分离得到120株菌株中筛选出生长速率快、高效降解纤维素最佳菌株为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Ureibacillus thermosphaericus)。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扩繁培养基配方:蛋白胨50 g+滤纸50 g+氯化钠50 g+碳酸钙20 g+酵母提取物10 g+蒸馏水10 L。最佳扩繁培养条件:接种量20%,温度30~35℃,pH值为7.0,转速400 r/min,通气量100 ln/h。微生物菌肥制备优化工艺为:1000 kg牛粪+25 kg秸秆+7.5 kg菌液+2.5 kg水比例混合搅拌用塑料布覆盖,堆肥底径为145 cm,高为95 cm。混料初始含水率控制在60±1%,堆肥1~6周在升温和高温阶段每3 d翻堆1次,6~12周降温阶段每7 d翻堆1次。堆肥过程中含水量保持在60±5%。堆肥过程pH范围7.3~7.8之间,总氮含量先降后升,铵态氮含量下降,硝态氮含量上升,水解氮含量亦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堆体表面向下40 cm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分别为17.60 g/kg和15.60g/kg。制备菌肥可显着提高烟草种子“龙江911”发芽率(p<0.05)。堆肥过程中,肥堆优势细菌门从厚壁菌门(Firmicutes)向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演替,形成新微生物菌肥群落结构。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在不同堆肥时期相对丰度均处于前50,但堆肥前期、中期、后期丰度呈现先降后增显着变化。说明了添加菌株对肥堆微生物群落演替的重要作用。而后通过构建生态网络图确定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及绿弯菌门在微生物群落发展中的重要性。微生物菌肥382.5 kg/hm2+烟草专用肥375 kg/hm2混合施用能够显着改善土壤pH值至烟草生长最适范围,提高土壤水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碳含量、有机质含量与蔗糖酶活性,同时对烟草的株高、茎围、叶面积、产量、氮和钾含量具有最佳促进效果。施用微生物菌肥可显着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烟草代谢产物积累。单施微生物菌肥1080 kg/hm2处理对土壤总孔隙度(51.2±2.1%)、有效磷含量(25.26 mg/kg)、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提升效果均为各试验组中最佳。同时单施微生物菌肥1080 kg/hm2处理组烟草总糖、还原糖和蛋白质含量最高,烟草总氮/烟碱比值最优,烟草品吸质量得分最高。单施烟草专用肥会导致土壤细菌多样性降低,而施用微生物菌肥或混合施用微生物菌肥和烟草专用肥有助于改善土壤中的细菌多样性。但单施烟草专用肥与单施微生物菌肥处理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理化性质的冗余分析表明:有效磷、有机碳、pH、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是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重要驱动力。本研究优化了牛粪-秸秆堆肥技术,配制出了高效微生物菌肥,提出了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细菌多样性、提高东北地区烟草品质量和产量的微生物菌肥堆肥及施肥技术。

郑世浩[9](2020)在《秸秆微生物菌肥的制备及对烟草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从植物根际土壤中分别筛选出固氮菌、水解有机磷细菌和水解不溶性无机磷细菌,将它们与能拮抗层出镰孢菌的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混合,以玉米秸秆为基质进行固态发酵,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得到固态发酵营养体最高活菌数的适宜条件,制备出一种新型复合微生物菌肥。同时,利用制备的复合微生物菌肥烟草栽培试验,通过对烟草生长特性和抗病能力的测定,检验其应用效果。论文研究从植物根际土壤中,通过筛选分别得到固氮菌N3、水解有机磷细菌Y1、水解不溶性无机磷细菌W3,其16S rDNA鉴定结果分别为Arthrobacter sp.ZSH N3、Enterobacter asburiae ZSH Y1、Enterobacter hormaechei ZSH W3,在CGMCC的保藏编号分别为1.18471、1.18470和1.18469。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出对层出镰孢菌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拮抗效果良好的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KY2(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KY2)当作生防菌使用。通过十字交叉法得知,固氮菌N3、水解有机磷细菌Y1、水解不溶性无机磷细菌W3、生防菌KY2相互间无拮抗作用。选取玉米秸秆作为基础固态基质,利用添加沼液和接种里氏木霉RUT-C30(Trichoderma reesei)菌悬液的方式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再接种固氮菌N3、水解有机磷细菌Y1、水解不溶性无机磷细菌W3、生防菌KY2混合菌悬液,发酵一定时间后制备出新型复合微生物菌肥。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得到固态发酵营养体最高活菌数的适宜条件,在发酵条件为温度30.4℃、初始pH 7.7、初始含水量100%、接种量15.5%、接种间隔时间12 h、发酵时间120 h的情况下,菌肥中固氮菌N3、水解有机磷细菌Y1、水解不溶性无机磷细菌W3、生防菌KY2实际有效活菌数分别达到2.27×109、3.11×109、7.10×108和3.21×109 CFU·g-1,总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为原材料的6.07倍和11.43倍。选取烟草作为供试植株,进行盆栽实验验证复合微生物菌肥的功效。盆栽实验结果得出,施用该复合微生物菌肥既能显着提高烟草植株的生长特性、促进烟草叶片的光合作用,以及增加烟草叶片的营养成分,还能有效提高盆栽基质的营养成分含量、改善盆栽基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且有效防治烟草层出镰孢菌枯萎病。综上,论文完成了固氮菌N3、水解有机磷细菌Y1、水解不溶性无机磷细菌W3、生防菌KY2的筛选及鉴定,通过固态发酵,制备出新型复合微生物菌肥。通过烟草盆栽实验,显示出复合微生物菌肥的良好功效,可进一步产业化推广。

宋雨露[10](2020)在《油茶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的筛选及拮抗菌肥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具有很高的经济栽培价值的植物之一。由于油茶生长较慢,通常3~5年才能挂果,有所收益。所以在油茶生长期间,供给足够的营养,防治病虫害就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海南省湖南省油茶为研究对象,用传统的分离方法从湖南省和海南省油茶种植区的油茶根际土壤分离筛选高效功能菌,经过复配和发酵优化后,以油茶籽饼、甘蔗渣、谷壳等废弃物为原料制作成菌肥。旨在为油茶研制专用拮抗菌肥,促进油茶茁壮成长、提高产量、降低发病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采样地土质主要为砂壤土,土壤呈酸性,油茶最适宜pH为4~6,说明两地都适宜于油茶生长。海南省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太高,说明土壤肥力不够,土壤速效氮含量范围为79.2 mg/kg~224.1 mg/kg,其中不同地区含量差别较大。湖南省土壤速效氮含量范围为46.8 mg/kg~66.5 mg/kg,湖南省速效氮含量普遍较低,应该根据当地油茶土壤情况,选择性的施加氮肥。海南省土壤速效磷含量范围为1.2 mg/kg~9.3 mg/kg,湖南省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5 mg/kg~3.5 mg/kg,速效磷含量均较低,需要适当的添加磷肥。(2)油茶根际高效功能菌的筛选鉴定从海南省和湖南省油茶基地土壤中筛选高效固氮菌,共分离纯化出可培养固氮菌227个,可培养解磷菌187个,可培养解钾菌89个。其中湖南省菌株HNLY-N08的固氮酶活最高为1823.79 nmol.h-1.mL-1。菌株HNHL-P03溶解磷酸钙的量达228.46 mg/L。各菌株间解钾量差异不大,最大解钾量为12.96 mg/L。另外还发现菌株HNLY-N08对根腐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经过鉴定,HNLY-N08 与产氮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zotoformans)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最近,HNHL-N07与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nocepacia)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最近,HNHY-P05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最近,HNHL-P03与植生拉乌尔菌(Raoultella planticola)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最近,HNHY-NK03与沙雷氏菌(Serratia ureilytica)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最近,HNCM-K11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均达99%。(3)油茶根际高效功能菌复配及发酵优化培养时间为24 h~36 h时,湖南省3株菌株均在稳定期,且菌体浓度最高,浓度也相差不大,适宜在本时间段取样接种。海南省3株菌株的生长曲线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在培养时间为24 h~36 h时,3株菌株均在稳定期,适宜在该阶段取样。可复配功能菌株相互之间均无拮抗性。复配后,湖南省菌株组合HNLY-N08+HNHY-P05+HNHY-NK03固氮量为198.22 mg/L,溶磷量为220.23 mg/L,解钾量为12.91 mg/L。海南省菌株组合 HNHL-N07+HNHL-P03+HNCM-K11 固氮量达 251.66 mg/L,溶磷量为262.432 mg/L,解钾量为12.89 mg/L。说明菌种复配可以提高菌群活性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发酵优化结果表明,湖南省功能菌群的最适发酵温度为31℃,最适pH为7,最适接种量12%,最适装液量为30%,最适转速为140 r/min。海南省功能菌群的最适发酵温度为34℃,最适pH为6.6,最适接种量10%,最适装液量为30%,最适转速为160 r/min。海南省功能菌群的耐热性高于湖南省功能菌群。pH为7左右时,菌群生长状况良好。其中海南省pH低于湖南省,这可能跟海南省土壤偏酸性有关。(4)拮抗菌肥的研制及盆栽实验湖南省油茶拮抗菌肥的有效活菌数为1.2 × 108个/g,pH为6.9,无过多杂菌的污染,符合标准。盆栽实验表明,与施用前相比,七个实验组苗高均有所增加,拮抗菌肥的效果较明显。七个实验组油茶苗木的地径变化不大。施用拮抗菌肥后,土壤微生物总量较高,这说明施用拮抗菌肥能够很好的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施用拮抗菌肥后,土壤pH变化不大,土壤速效氮的含量较高于其它实验组,速效磷含量差别不大。J1组和施用拮抗菌肥的J2组的速效钾含量高于其它实验组。说明拮抗菌肥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的含量。施用拮抗菌肥的J2组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一定提高,其中蔗糖酶的活性最高,表明拮抗菌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酶的活性。而脲酶的变化并不明显,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H1组的脲酶活性大于J2组。总的来说,拮抗菌肥对土壤酶活起到了促进作用。盆栽实验的根腐病发病率调查发现,调查接种了根腐病菌的CK2组和J3组,J3组施加拮抗菌肥后将发病率降低了 73%。拮抗菌肥有效降低了发病率。综上,拮抗菌肥组对油茶的促生效果明显,对土壤微生物量、速效氮、磷、钾都存在一定程度影响,也降低了根腐病的发病率,说明菌肥存在一定效果。但是施肥时间较短,要想进一步探究施肥效果,还需要长期施肥。

二、联合固氮生物菌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合固氮生物菌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固氮菌优势组合筛选及其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1.前言
    1.1 甘蔗生产中化肥的施用
    1.2 植物内生固氮菌
    1.3 植物内生固氮菌的研究进展
        1.3.1 内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
        1.3.2 内生固氮菌促生作用及土壤活化作用
        1.3.3 内生固氮菌回接甘蔗的研究
    1.4 植物代谢组学发展和应用
    1.5 微生物菌肥前景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土壤
        2.1.3 种植材料
        2.1.4 代谢组学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供试菌株组合
        2.2.2 桶栽试验
    2.3 试验方法
        2.3.1 供试菌株的活化与制备
        2.3.2 菌株组合对土壤的处理
        2.3.3 甘蔗种植及接菌处理
        2.3.4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2.3.5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2.3.6 甘蔗农艺性状测定
        2.3.7 甘蔗氮、糖代谢相关酶活测定
        2.3.8 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
        2.3.9 代谢物样品提取方法
        2.3.10 样品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2.3.11 数据分析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较优促生菌株组合的筛选
        3.1.1 不同接菌处理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3.1.2 不同处理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3.1.3 不同处理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3.1.4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3.1.5 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和有机酸影响的隶属函数分析
    3.2 菌株对甘蔗生长和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
        3.2.1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株高的影响
        3.2.2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茎径的影响
        3.2.3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生物量的影响
        3.2.5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锤度的影响
        3.2.6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2.7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2.8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9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3 桶栽试验接菌处理对甘蔗土壤养分、土壤酶活的影响
        3.3.1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土壤氮素的影响
        3.3.2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土壤磷素的影响
        3.3.3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土壤钾素的影响
        3.3.4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土壤酶活的影响
    3.4 DX120E处理甘蔗茎叶代谢组学分析
        3.4.1 甘蔗茎的代谢组学分析
        3.4.1.1 茎样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3.4.1.2 茎代谢物主成分分析
        3.4.1.3 茎差异代谢物筛选
        3.4.1.4 接菌处理后茎差异代谢物功能分类
        3.4.1.5 茎差异代谢物聚类热图分析
        3.4.1.6 茎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
        3.4.2 甘蔗叶片的代谢组学分析
        3.4.2.1 叶样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3.4.2.2 叶代谢物主成分分析
        3.4.2.3 叶差异代谢物筛选
        3.4.2.4 接菌处理后叶片差异代谢物功能分类
        3.4.2.5 叶片差异代谢物聚类热图分析
        3.4.2.6 叶片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
4.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的生长和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
        4.1.2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的影响
        4.1.3 接种DX120E菌株对甘蔗茎叶代谢物的影响
        4.1.4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分析
    4.2 结论
    4.3 论文创新点
    4.4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农田土壤重金属As、Cd污染的钝化剂修复效果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1.1.1 农田土壤重金属砷污染现状
        1.1.2 农田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现状
    1.2 钝化剂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2.1 无机钝化剂的应用
        1.2.2 有机钝化剂的应用
        1.2.3 有机-无机钝化剂混合应用
        1.2.4 新型材料应用
    1.3 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1.4 重金属有效态测定方法
        1.4.1 BCR顺序提取法
        1.4.2 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
    1.5 研究区域概况
        1.5.1 研究区地理概况
        1.5.2 研究区污染历史
    1.6 研究内容和目的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
        1.6.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采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验试剂
        2.2.3 钝化剂供试材料
    2.3 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和砷、镉形态分析
        2.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2 样品全量分析
        2.3.3 样品有效态分析
    2.4 钝化剂施用试验方案
    2.5 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2.5.1 内梅罗指数法(NPI)
        2.5.2 地累积指数法(GI)
        2.5.3 改进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
        2.5.4 土壤和农产品综合质量指数法(IICQ)
    2.6 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
3 修复前的重金属砷、镉污染水平和形态分析
    3.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2 重金属全量分布
        3.2.1 重金属As全量分布
        3.2.2 重金属Cd全量分布
    3.3 重金属BCR形态分析
        3.3.1 As的形态分析
        3.3.2 Cd的形态分析
    3.4 DGT测定重金属有效态
        3.4.1 土壤中As的有效态含量
        3.4.2 土壤中Cd的有效态含量
    3.5 小结
4 修复后重金属砷、镉污染水平和形态分析
    4.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4.2 重金属全量分析
        4.2.1 重金属As全量分布
        4.2.2 重金属Cd全量分布
    4.3 重金属BCR形态分析
        4.3.1 As的形态分析
        4.3.2 Cd的形态分析
    4.4 DGT法测量重金属有效态含量
    4.5 各方法测定土壤与植物根、茎叶和籽粒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4.5.1 土壤As与植物根、茎叶和籽粒含量之间的关系
        4.5.2 土壤Cd与植物根、茎叶和籽粒含量之间的关系
    4.6 小结
5 钝化剂对土壤的修复效果评价
    5.1 钝化剂对土壤pH的调节效果
    5.2 不同钝化剂对砷的调节效果
        5.2.1 不同钝化剂对水稻砷的调节效果
        5.2.2 不同钝化剂对土壤有效砷的调节效果
    5.3 不同钝化剂对镉的调节效果
        5.3.1 不同钝化剂对水稻镉的调节效果
        5.3.2 不同钝化剂对土壤有效镉的调节效果
    5.4 小结
6 农田土壤修复后的重金属砷、镉污染的风险评价研究
    6.1 内梅罗指数评价法
    6.2 地累积指数评价法
    6.3 修正后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6.4 土壤和农产品综合质量指数法
    6.5 四种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6.6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设施栽培葡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1.2.1 水分胁迫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水分胁迫对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1.3 微生物菌肥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1.3.1 微生物菌肥简述及作用机理
        1.3.2 微生物菌肥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3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1.4 水分与微生物菌肥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葡萄生育期划分
        2.3.2 主试验设计
        2.3.3 辅试验设计
    2.4 田间管理
        2.4.1 施肥管理
        2.4.2 病虫害防治
        2.4.3 其他管理
    2.5 测试指标及方法
        2.5.1 葡萄生长指标的测定
        2.5.2 葡萄叶片相关指标测定
        2.5.3 葡萄果实品质测定
        2.5.4 产量测定及水分利用效率
        2.5.5 土样采集
        2.5.6 土壤含水率
        2.5.7 土壤理化指标和微生物生物量
        2.5.8 土壤酶活性
        2.5.9 土壤有机氮组分测定
    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生理生长的影响
    3.1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生长动态的影响
        3.1.1 对葡萄新梢长度的影响
        3.1.2 对葡萄新梢茎粗的影响
        3.1.3 对葡萄纵径的影响
        3.1.4 对葡萄横径的影响
        3.1.5 对葡萄果形指数的影响
    3.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叶片SPAD值及丙二醛、叶绿素的影响
        3.2.1 对葡萄叶片丙二醛(MDA)的影响
        3.2.2 对葡萄叶片SPAD值的影响
        3.2.3 对葡萄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3.2.4 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及丙二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对设施栽培葡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1 对葡萄耗水强度(DWC)的影响
        4.1.2 对葡萄耗水特征的影响
        4.1.3 不同水菌调控处理对葡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品质的影响
        4.2.1 对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的影响
        4.2.2 对葡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4.2.3 对葡萄果实p H值的影响
        4.2.4 对葡萄果实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4.2.5 对葡萄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4.3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葡萄果实糖分及糖相关转化酶的影响
        4.3.1 对葡萄果实总糖含量的影响
        4.3.2 对葡萄果实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4.3.3 对葡萄果实果糖含量的影响
        4.3.4 对葡萄果实蔗糖含量的影响
        4.3.5 对葡萄果实蔗糖合成酶(SS)含量的影响
        4.3.6 对葡萄果实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含量的影响
        4.3.7 对葡萄果实酸性转化酶(AI)含量的影响
        4.3.8 对葡萄果实中性转化酶含量(NI)的影响
    4.4 葡萄果实糖及糖转化酶相关性关系及果实品质的隶属函数分析
        4.4.1 葡萄果实糖及糖相关转化酶相关性分析
        4.4.2 不同水菌处理下葡萄果实品质指标隶属函数及权重分析
第五章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5.1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5.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MBC与 MBN的影响
    5.3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碳的影响
    5.4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微生物熵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的影响
    5.5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5.1 对葡萄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5.5.2 对葡萄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5.3 对葡萄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5.6 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酶间相关分析
    5.7 水分胁迫对设施栽培葡萄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5.7.1 水分胁迫对设施栽培葡萄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5.7.2 水分胁迫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氮组分间相关性分析
        5.7.3 水分胁迫对设施栽培葡萄土壤环境因子与有机氮组分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
        6.1.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叶片指标的影响
        6.1.3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1.4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6.1.5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糖分及糖相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6.1.6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6.1.7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1.8 水分胁迫单因素对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6.2 结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

(4)微生物菌肥对低温下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生物菌肥基本介绍及研究进展
        1.1.1 微生物菌肥含义及作用
        1.1.2 微生物菌肥类型
        1.1.3 微生物菌肥国内外研究现状
        1.1.4 微生物菌肥16S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
    1.2 水稻低温冷害基本介绍及研究进展
        1.2.1 水稻低温冷害类型
        1.2.2 水稻苗期耐冷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
        1.2.3 水稻低温冷害防御措施
        1.2.4 水稻耐冷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微生物菌肥对水稻生产促进作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菌肥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流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α多样性分析
        2.2.2 α多样性指数
        2.2.3 β多样性分析
        2.2.4 群落结构组分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不同菌肥梯度对低温处理下水稻种子生长情况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试指标
        3.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处理下的发芽势与发芽率
        3.2.2 不同处理下的株高和茎粗
        3.2.3 不同处理下的发芽指数与萌发活力指数
        3.2.4 不同处理下的含水率与根冠比
    3.3 小结
第4章 微生物菌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4.1.3 调查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抽穗期不同处理间指标差异显着性分析
        4.2.2 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
        4.2.3 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产量构成相关性状差异显着性
        4.2.4 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性状相关性
        4.2.5 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回归通径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微生物菌肥中菌群结构与功能
    5.2 微生物菌肥对水稻苗期生长发育影响
    5.3 菌肥处理下水稻产量及相关形状影响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不同菌肥对温室连作土壤的短期改良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菌肥的种类和作用
        1.2.2 菌肥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3 菌肥对番茄果实的影响研究
        1.2.4 菌肥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
        1.2.5 菌肥对土壤生物性质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材料
    2.3 果实样品及土壤样品的采集
        2.3.1 番茄样品的采样方法
        2.3.2 土壤样品的采样方法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生长和品质指标的测定
        2.4.2 物理、化学指标的测定
        2.4.3 生物指标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菌肥对番茄生长和品质的短期影响
    3.1 不同菌肥对番茄植株和果实的生长指标短期影响
    3.2 不同菌肥对番茄果实品质的短期影响
        3.2.1 不同菌肥对番茄可溶性糖的影响
        3.2.2 不同菌肥对番茄总酸的影响
        3.2.3 不同菌肥对番茄维生素C的影响
        3.2.4 不同菌肥对番茄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3.2.5 不同菌肥对番茄氨基酸总量的影响
    3.3 添加不同菌肥条件下番茄指标综合因子分析
        3.3.1 番茄指标数据标准化
        3.3.2 添加不同菌肥条件下番茄因子分析
        3.3.3 不同测定方法下番茄公因子得分和综合评价
    3.4 本章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菌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短期影响
    4.1 不同菌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短期影响
        4.1.1 不同菌肥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1.2 不同菌肥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1.3 不同菌肥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
    4.2 不同菌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短期影响
        4.2.1 不同菌肥对土壤p H值的影响
        4.2.2 不同菌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菌肥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菌肥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2.5 不同菌肥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6 不同菌肥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4.2.7 不同菌肥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3 不同菌肥对耕作层土壤酶活性的短期影响
    4.4 本章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菌肥对耕作层土壤微生物的短期影响
    5.1 耕作层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稀释曲线
    5.2 添加不同菌肥对耕作层土壤细菌的短期影响
        5.2.1 土壤细菌群落物种多样性
        5.2.2 土壤细菌群落整体分布特征
        5.2.3 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3 添加不同菌肥对耕作层土壤真菌的短期影响
        5.3.1 土壤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
        5.3.2 土壤真菌群落整体分布特征
        5.3.3 土壤真菌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六种甘肃乡土草根际促生菌资源筛选、评价及促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缩略词
摘要
SUMMARY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概述
    1.2 固氮菌
        1.2.1 固氮菌种类
        1.2.2 固氮机理
    1.3 溶磷菌
        1.3.1 常见溶磷菌种类及分布状况
        1.3.2 溶磷机理
    1.4 植物激素的研究
    1.5 生防菌生防机理研究
        1.5.1 拮抗作用
        1.5.2 重寄生作用
        1.5.3 竞争作用
        1.5.4 诱导系统抗性
第二章 六种甘肃乡土草根际促生菌分离与纯化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收集
        2.2.2 培养基
        2.2.3 根瘤菌的分离与纯化
        2.2.4 涂布液的制备
        2.2.5 联合固氮菌的分离与纯化
        2.2.6 溶磷菌的分离与纯化
        2.2.7 分泌IAA菌株初筛
        2.2.8 生防菌的分离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植物根际促生菌筛选与促生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PGPR菌株促生特性研究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GPR菌株的固氮酶活性
        3.2.2 PGPR菌株的溶磷能力
        3.2.3 PGPR菌株的分泌IAA
        3.2.4 生防菌抑菌能力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优良PGPR菌株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表型特征研究
        4.1.3 16S rDNA分析
        4.1.4 PGPR菌株保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表型特征
        4.2.2 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与系统进化分析
        4.2.3 鉴定结果
        4.2.4 菌株保藏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红豆草根瘤菌共生与固氮有效性及其相关基因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植物学实验
        5.1.4 共生基因的克隆
        5.1.5 固氮基因的克隆
        5.1.6 nodD基因克隆及其核酸序列与蛋白序列分析
        5.1.7 R.yanglingense LD-1 全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5.1.8 测序文库构建
        5.1.9 基因组组分分析
        5.1.10 基因组圈图绘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结瘤情况与生物量
        5.2.2 营养指标
        5.2.3 共生有效性
        5.2.4 固氮有效性
        5.2.5 识别专一性
        5.2.6 R.yanglingense LD-1 全基因组DNA提取与测序
        5.2.7 全基因组基本信息
        5.2.8 tRNA和 rRNA预测信息
        5.2.9 高级生物信息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溶磷机理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菌液有机酸测定
        6.1.4 pqqC基因表达检测
        6.1.5 统计学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溶磷菌分泌有机酸种类及含量
        6.2.2 pqqC基因表达检测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芽孢杆菌生防机理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菌株
        7.1.2 培养基
        7.1.3 生防基因的克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芽孢杆菌DNA提取
        7.2.2 脂肽基因的克隆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7)珠芽蓼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比较基因组及其功能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前言
    研究内容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农业发展与植物根际的关系
    1.2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定义及功能
        1.2.1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定义
        1.2.2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1.3 植物根际促生菌
        1.3.1 植物根际促生菌概念
        1.3.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分类
        1.3.3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作用机理
    1.4 微生物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技术运用的研究现状
        1.4.1 基因组测序技术
        1.4.2 生物信息技术
        1.4.3 微生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现状
        1.4.4 固氮基因的研究现状
        1.4.5 溶磷基因的研究现状
        1.4.6 与铁载体有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1.5 优良植物根际促生菌株Bacillus mysoides Gnyt1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2.2.2 菌株对pH的适应能力的测定
        2.2.3 菌株对温度耐受性的测定
        2.2.4 菌株溶磷特性的测定
        2.2.5 菌株分泌植物激素特性的测定
        2.2.6 菌株固氮特性的测定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2.3.2 菌株最适pH的测定
        2.3.3 菌株最适温度的测定
        2.3.4 菌株的溶磷能力
        2.3.5 菌株的分泌植物激素能力
        2.3.6 菌株的固氮能力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Bacillus mysoides Gnyt1菌株基因组特征
        3.2.2 Bacillus mysoides Gnyt1菌株基因组圈图
        3.2.3 基于单拷贝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3.2.4 基于Mauve的共线性分析
        3.2.5 基因家族分析
        3.2.6 基于MUMmer的全基因组序列比对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Bacillus mycoides Gnyt1固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4.1 试验材料与试剂耗材
        4.1.1 培养基配方
        4.1.2 主要试剂耗材
        4.1.3 PCR引物与设计
    4.2 实验方法
        4.2.1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预测
        4.2.2 Bacillus mysoides Gnyt1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4.2.3 RNA分离和cDNA合成
        4.2.4 克隆基因nifDRSUUx
        4.2.5 目的基因连接克隆载体
        4.2.6 构建pBI-nifDRSUUx不同长度目的基因表达载体
        4.2.7 表达载体pBI121质粒双酶切
        4.2.8 表达载体pBI121与目的片段连接
        4.2.9 连接产物大肠杆菌的转化
        4.2.10 蓝白斑筛选与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4.2.11 重组菌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克隆Bacillus mysoides Gnyt1菌株的5个nif基因
        4.3.2 质粒的构建
        4.3.3 回收双酶切质粒
        4.3.4 连接表达载体
        4.3.5 系统发育分析
        4.3.6 大肠杆菌转化
        4.3.7 固氮酶活性的鉴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Bacillus mycoides Gnyt1溶磷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5.1 试验材料与试剂耗材
        5.1.1 培养基配方
        5.1.2 主要试剂耗材
        5.1.3 PCR引物与设计
    5.2 实验方法
        5.2.1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预测
        5.2.2 Bacillus mycoide Gnyt1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5.2.3 克隆基因pqqABCE
        5.2.4 目的基因连接克隆载体
        5.2.5 构建pBI-pqqABCE不同长度目的基因表达载体
        5.2.6 表达载体pBI121质粒双酶切
        5.2.7 表达载体pBI121与目的片段连接
        5.2.8 连接产物大肠杆菌的转化
        5.2.9 蓝白斑筛选与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5.2.10 重组菌溶磷菌能力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克隆Bacillus mycoide Gnyt1的4个pqq基因
        5.3.2 质粒构建
        5.3.3 回收双酶切质粒
        5.3.4 连接表达载体
        5.3.5 系统发育树分析
        5.3.6 大肠杆菌转化
        5.3.7 溶磷特性分泌有机酸的鉴定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铁载体分泌相关功能基因的挖掘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
        6.1.2 铁载体的检测
        6.1.3 DNA的提取与检测
        6.1.4 测序文库的构建
        6.1.5 全基因组测序
        6.1.6 序列处理
        6.1.7 功能基因的注释
        6.1.8 与铁载体相关基因的代谢途径
    6.2 结果和分析
        6.2.1 产铁载体测定
        6.2.2 DNA的检测
        6.2.3 序列信息统计
        6.2.4 基因组圈图绘制
        6.2.5 蛋白编码基因功能注释
        6.2.6 菌株Gnyt1基因组的组成
        6.2.7 与铁载体有关基因的注释
        6.2.8 功能基因代谢途径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qRT-PCR分析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固氮基因和溶磷基因的表达
    7.1 试验材料与试剂耗材
        7.1.1 培养基配方
        7.1.2 主要试剂耗材
    7.2 实验方法
        7.2.1 不同时期固氮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7.2.2 不同时期溶磷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7.2.3 重组菌株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7.2.4 表达量分析
        7.2.5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固氮基因RNA的检测结果
        7.3.2 溶磷基因RNA的检测结果
        7.3.3 固氮基因不同培养时间基因表达量差异
        7.3.4 溶磷基因不同培养时间基因表达量差异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重组固氮菌株和重组溶磷菌株的主要代谢产物研究
    8.1 试验材料与试剂耗材
        8.1.1 培养基配方
        8.1.2 主要试剂耗材
    8.2 实验方法
        8.2.1 菌株培养
        8.2.2 色谱条件
        8.2.3 质谱条件
        8.2.4 供试品样品制备方法
        8.2.5 提取代谢物
        8.2.6 数据处理
    8.3 结果与分析
        8.3.1 重组菌株靶向代谢组学的检测结果
        8.3.2 重组固氮菌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代谢产物定性定量分析
        8.3.3 重组溶磷菌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代谢产物定性定量分析
        8.3.4 重组菌株靶向代谢组学固氮溶磷菌株热图
    8.4 讨论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9.2.1 研究特色
        9.2.2 研究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8)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肥料研究国内外概述
        1.1.1 无机肥料
        1.1.2 有机肥料
        1.1.3 微生物菌肥
        1.1.4 微生物菌株筛选
        1.1.5 微生物菌肥作用机理
    1.2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1 种植区土壤研究概述
        1.2.2 高通量测序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2.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
        1.2.4 土壤酶活性对土壤的影响
    1.3 烟草研究概述
        1.3.1 烟草的种类与分布
        1.3.2 烟草的生理生态学特性
        1.3.3 烟草的经济价值
    1.4 微生物菌肥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
        1.4.1 微生物菌肥在农业中的应用
        1.4.2 微生物菌肥在林业中的应用
        1.4.3 微生物菌肥在烟草种植中的应用
        1.4.4 微生物菌肥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筛选与扩繁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培养基
    2.2 研究方法
        2.2.1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分离
        2.2.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筛选
        2.2.3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鉴定
        2.2.4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扩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种类
        2.3.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制备
        2.3.3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扩繁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微生物菌肥的制备及营养成分分析
    3.1 实验试剂和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试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微生物菌肥的制备
        3.2.2 温度、pH和含水量的测定
        3.2.3 有机碳的测定
        3.2.4 氮的测定
        3.2.5 有效磷的测定
        3.2.6 速效钾的测定
        3.2.7 微生物菌肥品质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微生物菌肥的堆积条件
        3.3.2 微生物菌肥养分分析
        3.3.3 微生物菌肥品质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微生物菌肥堆积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样品采集及处理方法
    4.2 研究方法
        4.2.1 试验流程
        4.2.2 微生物基因组总DNA提取
        4.2.3 基因扩增序列及高通量测序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微生物菌肥制肥过程中群落的OTU差异
        4.3.2 物种分类分析
        4.3.3 Beta多样性分析及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
        4.3.4 微生物菌肥的群落网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主要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烟草农艺性状的测定
        5.2.2 烟草品质的测定
        5.2.3 烟草品吸质量的评价标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5.3.2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的影响
        5.3.3 烟草品吸质量的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肥力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试剂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6.2.2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6.2.3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6.2.4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的高通量测序
        6.2.5 结果与分析
        6.2.6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6.2.7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6.2.8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2.9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秸秆微生物菌肥的制备及对烟草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秸秆还田研究现状
        1.1.1 秸秆还田的手段与利弊
        1.1.2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1.3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2 微生物菌肥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菌肥的优势
        1.2.2 微生物菌肥菌种资源收集、鉴定与安全性评价
        1.2.3 多菌种复配协同增效技术
    1.3 微生物菌肥菌种作用机制
        1.3.1 固氮微生物作用机制
        1.3.2 解磷微生物作用机制
        1.3.3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作用机制
        1.3.4 生物防治微生物作用机制
    1.4 土壤微生物生态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固氮菌、解磷菌、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固氮菌的初筛
        2.3.2 解磷菌的初筛
        2.3.3 固氮菌的复筛
        2.3.4 解磷菌的复筛
        2.3.5 生防菌的筛选
        2.3.6 固氮菌、解磷菌和生防菌的革兰氏染色
        2.3.7 固氮菌、解磷菌的16SrDNA鉴定
        2.3.8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固氮菌筛选结果
        2.4.2 水解有机磷细菌筛选结果
        2.4.3 水解不溶性无机磷细菌筛选结果
        2.4.4 生防菌筛选结果
        2.4.5 固氮、解磷和生防菌的革兰氏染色鉴定结果
        2.4.6 固氮菌、解磷菌的16SrDNA鉴定结果
    2.5 小结
3 混合菌株固态发酵制备微生物菌肥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发酵菌株间拮抗性测定
        3.3.2 单因素实验
        3.3.3 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
        3.3.4 最陡爬坡实验
        3.3.5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响应面设计实验
        3.3.6 复合微生物菌肥指标测定
        3.3.7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发酵菌株间拮抗性分析
        3.4.2 发酵条件单因素优化
        3.4.3 Plackett-Burman实验优化
        3.4.4 最陡爬坡实验优化
        3.4.5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响应面实验优化
        3.4.6 复合型生物菌肥的质量指标
    3.5 小结
4 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盆栽烟草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盆栽烟草植株生长指标测定
        4.3.2 盆栽烟草叶片光合特性测定
        4.3.3 盆栽烟草叶片营养成分测定
        4.3.4 盆栽土壤基质营养成分测定
        4.3.5 微生物菌肥生物防治应用效果测定
        4.3.6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植株生长的影响
        4.4.2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4.4.3 盆栽烟草叶片营养成分分析
        4.4.4 盆栽土壤基质营养成分分析
        4.4.5 微生物菌肥生物防治应用效果分析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油茶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的筛选及拮抗菌肥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概述
    1.2 油茶施肥现状及常见病害
    1.3 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1.3.1 固氮菌
        1.3.2 解磷菌
        1.3.3 解钾菌
    1.4 微生物菌肥研究进展
        1.4.1 微生物菌肥
        1.4.2 微生物菌肥的作用
        1.4.3 微生物菌肥的国内研究进展
        1.4.4 微生物菌肥的国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2 油茶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株的筛选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根际土壤采样
        2.2.2 药品及仪器
        2.2.3 培养基
        2.2.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2.5 油茶根际高效固氮菌的分离纯化
        2.2.6 油茶根际高效溶磷菌的分离纯化
        2.2.7 油茶根际高效解钾菌的分离纯化
        2.2.8 菌株IAA及铁载体测定
        2.2.9 高效功能菌株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理化性质
        2.3.2 根际高效功能菌的筛选结果
        2.3.3 菌株IAA及铁载体分泌量
        2.3.4 根腐病菌的拮抗实验
        2.3.5 根际高效功能菌株的鉴定结果
    2.4 小结
3 高效功能菌株的复配及发酵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高效功能菌株和培养基
        3.1.2 高效功能菌株间拮抗实验
        3.1.3 高效功能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3.1.4 高效功能菌株的复配
        3.1.5 高效功能菌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复配菌株间拮抗关系
        3.2.2 高效功能菌株生长曲线
        3.2.3 高效功能菌群的活性分析
        3.2.4 高效功能菌群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3.3 小结
4 拮抗菌肥的研制及盆栽实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功能菌群的活化
        4.1.3 拮抗菌肥的制作
        4.1.4 拮抗菌肥的盆栽实验设计
        4.1.5 土壤理化性质及发病率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拮抗菌肥质量检测结果
        4.2.2 拮抗菌肥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
        4.2.3 盆栽实验微生态效应指标检测
        4.2.4 拮抗菌肥对油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5 拮抗菌肥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4.2.6 拮抗菌肥对根腐病发病率的影响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联合固氮生物菌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固氮菌优势组合筛选及其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研究[D]. 谢显秋. 广西大学, 2021(12)
  • [2]农田土壤重金属As、Cd污染的钝化剂修复效果及风险评价[D]. 蔡旭影.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设施栽培葡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D]. 杨昌钰.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4]微生物菌肥对低温下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D]. 张振钧.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5]不同菌肥对温室连作土壤的短期改良效果研究[D]. 武杼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六种甘肃乡土草根际促生菌资源筛选、评价及促生机理研究[D]. 兰晓君.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7]珠芽蓼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比较基因组及其功能基因研究[D]. 杨晓玫.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8]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 张煜.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9]秸秆微生物菌肥的制备及对烟草生长的影响[D]. 郑世浩.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10]油茶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的筛选及拮抗菌肥的研制[D]. 宋雨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标签:;  ;  ;  ;  ;  

复合固氮生物菌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