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研究视角下科技发展与人类伦理的关系

人类基因研究视角下科技发展与人类伦理的关系

一、由人类基因研究看科技发展与人类伦理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赵佳[1](2021)在《后人类视野中的科幻电影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下关于后人类的研究不断涌现,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及从不同角度切入的研究成果颇丰。近百年来科幻电影中常常出现关于后人类伦理问题的展演,本文立足后人类的研究视野,探究科幻电影中呈现的后人类伦理问题,因为科幻电影不只极具社会想象力还具有一定的客观实际性,它以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对后人类时代可能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思考。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梳理学界关于后人类问题的研究以及科幻电影中关于后人类问题的思考,阐明此论文选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探究后人类状况与中心,当前社会中出现的赛博格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在不同方面及程度上改变了人的身体和生存方式,所以技术改变人成为界定后人类的关键。同时,从目前学界对技术论争的焦点中探寻后人类的中心问题,即人的主体性与新主体的出现以及技术发展与伦理规范的纠葛。第二章主要分析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图景,分别从“非人”形象迭出和赛博空间林立这两个突出的特点入手,直指对人本体的改变以及对真实与虚拟之间界限的模糊,这些典型的后人类特征隐藏着许多伦理问题。第三章集中分析科幻电影中人类与技术的伦理冲突,即后人类的伦理问题。主要从人机伦理问题和生命伦理问题两个方面展开,深刻分析从社会意义上科幻电影中人与智能机器人之间合作、对抗、排斥与接受的各种关系及内在体现。进而,从生物意义上分析技术对人先天与后天的干预造成的生命伦理问题,针对改变生命诞生规律的克隆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后天技术干预形成的超能力进行深刻反思,进而敬畏生命伦理。第四章对科幻电影中折射出的后人类伦理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分析其指向与价值。科幻电影中面对技术对人的身体、主体地位以及周边环境的改变,突出地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性的颂扬,而无论是追求自由还是注重人性都内含深厚的人文性,更离不开内在伦理规范的支撑,因而人文伦理在后人类时代更加彰显其现实的价值。结语部分总结后人类视野中科幻电影展现的伦理问题,以及这些伦理问题给予人们的思考与启示,并指出一些未尽的问题与延伸的思考。

李奕莹[2](2021)在《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研究 ——以“基因编辑婴儿”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基因技术在科研领域的不断突破,当今时代的进步俨然离不开技术的推动,人类在享受基因编辑技术带来优势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由其产生的风险后果。人类对基因编辑技术无底线的研发与应用,改变了技术存在的初衷,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应践踏伦理道德底线,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实施,打开了人类探索生命发展的新视野,同时又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风险问题。“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反映出人类对疾病的过度焦虑,从该项技术操作行为的实质上看,过度的未雨绸缪并无必要。盲目的技术应用,将带来一系列风险与不必要的伦理难题,防范基因编辑技术产生的风险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与跨学科研究法对胚胎基因编辑技术所引发的风险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运用生命伦理学、法学与心理学等学科,对胚胎基因编辑产生风险问题的原因与应对措施进行探析。首先,对胚胎基因编辑的含义、技术风险的内涵、胚胎的特殊属性与生命伦理学概念等进行分析论述;其次,在生物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之下,以生命伦理学原则为基础,深入分析对胚胎实施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再次,从基因编辑技术自身发展、人为因素与技术所处的环境因素等多角度对风险的成因进行研究;最后,针对技术应用风险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并进行必要的反思。论文在生命伦理学基础上,对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旨在对于胚胎这种特殊的生命体,实施基因编辑技术时应考虑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果并注重对胚胎的伦理保护,在技术应用上,能够充分发挥基因编辑技术的正面价值,把握技术的优点,针对技术引发的风险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使论文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王天恩[3](2021)在《智能伦理: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新视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基于碳基智能出现了硅基智能。抽离生物载体和机器载体,两种智能体构成一个更大的类。一个更高层次的智能体类无疑意味着一种具有更高层次的伦理关系。本文在人工智能算法及其发展进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伦理"的概念,并就智能伦理的信息性质呈现和日益凸显的身份认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智能伦理的基本特性及其基本问题研究提供基础探索,并在智能伦理这一更高层面,为人类伦理和机器伦理特别是人机伦理的研究,甚至通用人工智能本身的研究提供更高层次的整体观照。由于抽离了具体物能载体,其信息性得以凸显:一方面,智能伦理是信息性的,作为信息伦理,它没有源自载体的传统伦理特质;另一方面,智能伦理具有典型的规则和规律一体化特征。作为智能层次的信息伦理,智能伦理研究智能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对智能伦理进行系统探索,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智能体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为智能发展提供更好的积极伦理和信息环境,从而在扑面而来的信息文明发展中,为智能时代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带来深刻启示。

司宇辰[4](2020)在《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科幻文学开始复兴,以《科幻世界》杂志为阵地,涌现了一批新锐的、有思想的科幻作家,即所谓的“新生代”作家。这些作家包括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这些作家以充实阔大的内容设置,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和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不仅在世纪之交形成了中国的新一波科幻热,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契合了当前中西方科幻文学界广泛的深化主旨、拓宽思路的共识。而这批作家当中,王晋康凭借其饱满的创作激情、显着的“核心科幻”创作理念、深沉苍凉的行文风格、较高的创作产量等尤其引人瞩目,被誉为中国新生代科幻的“基石”和“思想者”。王晋康的科幻小说作品,因浓厚的科学哲理思辨而独树一帜,在选材上与其他专注于呈现天马行空的缤丽环境的作家不同,王晋康的作品以对科技伦理的关注与呈现着称。王晋康善于在其作品中传达对科技发展的理性思考,书写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人性善与恶的纠结,尤其善于探讨科技与伦理产生冲突时人类的遭遇和抉择。本文通过结合王晋康生平经历中的科技情结、创作实践中的“核心科幻”主张及不同创作阶段对人与科技关系的恒常思索等方面,观照王晋康作品中科技伦理问题书写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王晋康小说中对于科技伦理问题与科幻题材的架构,分析其科技伦理观整体构建的三个典型维度:在自然规律和谐性上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省、对于科技中心主义反乌托邦的构建和崩解的思索以及基于人性关怀对技术万能主义的批判;并在这一语境下讨论王晋康科技伦理书写的问题具现:基因工程与人类生理异化、人工智能与心智升级、灾变下的人类生存实验,分析在具体情境中的科技伦理讨论。在科技伦理问题讨论下,观照王晋康对于科技伦理困境和人文理性思辨的深厚的文学化具现:体现认知主体的尊严与价值的科技从业者形象、科普材料组合与悬疑手法构成的互文语境以及独特的苍凉宏阔的艺术美学特征。最后从王晋康对于中国科幻文学的价值意义上,分析其对于科技伦理主题的关注对于引导科技伦理实践、促进科幻文学体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科幻建构的独特地位。论文期望通过对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元素的研究,突出分析其作品的科学特征、人文关怀及批判力量,以期为学界有关王晋康科幻文学的研究提供开拓性的探究视角。

周翔[5](2020)在《人工智能伦理困境与突围》文中指出人工智能是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一直在探索的学科,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涉及的学科非常多,除了基础哲学之外,还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学、神经学和语言学等等。有伦理学家认为现有人工智能不能解决道德判断的问题,但是现有技术突破,尤其是人脑和电脑的融合技术推进,人工智能(AI)向“类人”方向演进。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所涉及到的生活服务、教育还是工业、医疗领域,甚至军事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应用。新冠疫情期间的健康码、特斯拉谷歌百度等公司的汽车无人驾驶的研究、小米格力等智能家居用品的应用等让人工智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让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人工智能的成果。可以说,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经济发展、文化道德以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大量应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开始出现几个显着的特征,计算机程序开始出现自我复制、自我学习的趋势,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强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体拥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随着这三种能力的逐步成熟,强人工智能在应用中也出现不少问题,马云曾经在联合国一次会议上发言就指出:未来30年对世界而言很重要,因为他认为每次科技革命都需要50年,前面20年科技公司出现,后30年科技得以应用,现在前面20年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科技公司,未来30年就是让这些科技具有包容性、改变世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工智能的研究,例如各类计算机病毒充斥互联网,这些病毒自我复制、自我学习,超越了人类的控制,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比如说这次新冠疫情的病毒传播,虽然新冠病毒是自然界病毒的变异,但是他的变异路径和传播路径带有人工智能的影子,这些问题让“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声音又开始在理论界得到一定支持。科技进步对哲学挑战越来越大,根据现有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一旦人工智能体能用人类智商来评价的时候,人工智能体成长速度将超乎人类想象,将直接超越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人工智能的大量运用,比如现实医院中在人类生命延续选择上,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的判断,在各种逻辑设计下,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生命伦理、公平正义原则、公众利益、性善论等等发生挑战,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引来广泛的讨论。2019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彦宏就建议:“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打造智能社会发展基石。因此,本文意图通过伦理学知识的运用,站在辩证的哲学角度上分析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对人工智能发展走向进行伦理学分析研究,对人工智能主体进行综合分析,从人类、人工智能和谐发展角度试图给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希望能在人类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过程中出一点点微薄的力量。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目的并简单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相关研究,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在各类人工智能伦理困境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分析了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体发展中面临的现实伦理困境。从人工智能与道德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论述,针对人工智能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分析成因。第三章从人工智能研发、人类自身与建立制度三个层面对人工智能出现的伦理问题提出应对策略。第四章主要是人工智能伦理对传统伦理的新的挑战,第五章具体论述了混合形式的人工智能伦理体系的建构,从美德与道德角度建构人工智能伦理系统,将“自上而下”的道德设计和混合的道德伦理学分别进行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思考,希望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伦理道德相结合,建构人工智能伦理学,让人工智能体和我们人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人工智能能更好的惠及我们全人类。

张聪惠[6](2020)在《荒野自然观的困境及其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荒野自然观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阵营中的重要一员。与传统自然观以“人”为认识一切事物的起点与主体不同,荒野自然观主张对自然界的认识要从以“人”为起点转向以“自然”为起点,用整体主义的视角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自然共同体。提出“自然价值论”,肯定自然所具有价值的独立性、客观性。因而,在伦理道德方面,主张自然万物具有平等的道德与权利,与人享有同等的道德关怀。荒野自然观对人类认识自然、反思自身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应对实践提出的问题时,荒野自然观对自然、人类、人与自然关系、价值、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却显现出了一定的理想化、片面化倾向,特别是对人类在价值认识、道德判断以及实践等方面存在的主体性缺失造成的对生态问题复杂性的忽视。如何在弥补荒野自然观的理论困境基础上,发挥荒野自然观的重要价值并更好的帮助人类认识生态环境问题,促使生态环境问题在实践中有所改善是本文写作的目的。因此,本文在肯定荒野自然观价值的同时,针对荒野自然观存在的缺陷,主张认识自然要从以“自然”为起点转到兼顾“人”与“自然”双向主体的综合认识上。在此基础上,形成兼顾“遵循自然规律”与“人的发展需求”相结合的“顺天应人”的自然观、“成己成物”的伦理道德观。同时,整合和超越人类在认识世界的独特优势,以更加宽阔、理性的视野来认识生态问题产生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生态问题认识和改善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张栋[7](2020)在《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文中指出小说神话叙事,指作家借用神话的思维观念或叙述话语特征进行故事讲述的独特叙事形式。在小说神话叙事中,神话原型、神话结构、神话主题、神话模式等神话元素都被纳入到小说的情节设置与组织结构之中,且往往形成日常生活理性与神话逻辑的并置。“故事”与“话语”的融合,是小说神话叙事的重要特征,作家们以打破现实与虚构之间隔的话语方式,使其营造的故事不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描摹,而是打破了客观现实与人类主观体验的界限,从而再造了一个糅合着人类神话想象与感性经验的审美世界。在神话思维的影响下,作家们在小说叙事主题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把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神话母题作为表现的中心,而且神话式情节也往往构成叙事的主要元素,并成为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中介。另外,对主要人物的神性塑造、对神话时空观的叙事借鉴等等,使小说神话叙事被赋予了独特的叙事外观,且产生了一定的叙事价值与审美价值。本文以叙事理论与小说创作实践相结合、叙事现象的整体纵览与叙事的个案分析相结合的论述逻辑,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理论层面说明小说神话叙事的概念与理论形态,在对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的历史概览中,也能发现作家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神话叙事要素的创造性发挥,这是神话叙事传统在当下延续的证明;第二部分是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的个案分析,本文结合当代文学的创作语境与作家不同的创作个性,充分阐释小说神话叙事在主题表达、内容更新、形式拓展等方面的特征;第三部分是总结部分,点明小说神话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与一般叙事的区别,以及其对于当下批评方法更新与批评范式转换的深刻启示。基于以上论述,本文主要形成了几种主要结论:第一,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作家对小说神话叙事的独特运用,是历史与现实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历史地来看,神话是叙事文学的源头,先秦时期庄子的寓言化书写与屈原的《离骚》提供了神话叙事表现的初期形式,经过魏晋南北朝时的志怪小说、唐朝传奇,乃至明清的古典小说、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神话叙事,中国的小说创作在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戏剧性、叙事的系统性层面,与神话实现了更具深度的契合,因此神话叙事的诸多特质都能够完整地映现在小说创作中。从现实来看,在新时期以来的社会语境中,当代作家试图寻找到一种能够超越社会历史阈限与时空制约的新型表达方式,而神话作为一种能够反映人类行为永恒模式与世界本质性规律的话语,因此可作为当代作家现代理念表达的重要凭借。小说神话叙事不仅有独立的理论形态,而且能够适应不同语境中作家的表达需要,因此是一种具有可行性与灵活性的叙事方法。第二,贾平凹、张炜、莫言、韩少功等四位作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神话主题表达。贾平凹的《秦腔》《山本》等创作,以秦岭为叙事对象,着重发掘其中的神话意象;张炜则以《古船》《九月寓言》等开启了对于胶东大地的自然神话发现,并借此表现其对工业社会中自然命运的观照与人文思考;莫言对高密地区神话资源的发掘,则通过《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等小说呈现出来,具有现代意味的英雄书写与东方美学塑造,成为其创作的重要特征;韩少功则在《爸爸爸》《马桥词典》中着重探索南方神话中的神秘气质,他既借此还原自己的知青记忆,同时亦展开对人类社会中语言神话、集体神话等多种神话类型的理性思考。几位经典作家的神话叙事阐释,为小说神话叙事作为一种叙事方法的充分性、科学性、灵活性做了注解,同时也为其他作家的神话叙事提供了借鉴。第三,小说神话叙事的内容呈现与形式创新,是该叙事方法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内容的表现方面,当代作家选择将叙事在历史、现实、未来等多重维度展开:迟子建、范稳等选择从历史的视角观照少数民族地区的神话嬗变;阿城、李杭育等寻根作家对中国边地的文化寻根开拓了神话叙事表现的现实情境;刘慈欣、王晋康等作家则开辟了神话叙事的未来书写形式,神话与科幻实现了精神与叙事层面的衔接,上述创作推动了人类的精神与心灵向一种自然、纯粹境界的回归。小说神话叙事的方法创新,则是通过对神话内蕴的思维方式的艺术再现,帮助读者从观念更新的层面重新认识神话。在这一方面,鲁敏、赵本夫等作家通过《奔月》《天漏邑》等创作对神话之象征、隐喻特质加以运用,以苏童、叶兆言等为代表的作家以原型重构的方式重新讲述传统神话,以及朱大可、王小波等作家通过《长生弈》、“时代三部曲”等创作实现神话作为知识分子思考中介的功能,皆突出了神话内涵多元、表现方式多样等多重特征。本文探究小说神话叙事的理论与创作实践问题,是试图描摹具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叙事话语体系的一个部分,并以此为原点深入到更为系统的神话叙事批评话语构建之中。中国语境中的小说神话叙事,可总结出其作为启蒙的推动力、作为经验解构与建构的力量,以及作为时代价值言说主体的多重内涵,而这正是一种叙事话语能够与其他话语实现交流的重要前提。这是小说神话叙事话语探究的最终目标,它不仅能够推动叙事文学批评范式的转换,而且能够导向与人类经验相关的共同体话语建构。

毛彬彬[8](2019)在《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理性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处于当代中国科幻文学作家群核心位置的作家刘慈欣创作了一系列广受国内外读者喜爱的科幻作品,并凭借其创作成就多次获得各大科幻文学奖项,受到了世界范围内媒体、评论家的关注。刘慈欣笔下描叙的神秘时空、伟大文明、先进科技所共同建构的是一个在合乎想象的同时也合乎逻辑的幻想宇宙,其小说在继承了科幻文学的思想传统并分有了部分后现代主义文化观念后,于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叙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宇宙史诗。从研究视角对刘慈欣开展的学术活动近十年来逐渐升温,诸多研究者分别从创作观念、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角度结合作品文本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但在其中,单独以刘慈欣小说中的理性精神作为焦点的研究还尚处于空白阶段。本文从刘慈欣的小说文本出发,结合后现代主义相关理论,以理性精神的角度切入,提出刘慈欣是在以后现代主义体系中的价值重释观在幻想宇宙的建构过程中完成了对人类社会现代价值的解构后,将理性精神作为依托,在虚幻世界中进行对传统价值命题的重构活动。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中便梳理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当代科幻文学创作在观念等层面上的关联与差异,并简要阐述了科幻文学的理性精神与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倾向之间的分异。提出如刘慈欣等当代科幻作家的创作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但却依然保有崇尚理性的精神特质。论文的第一章从对科幻文学创作理念的论述入手,分析了后现代文化视域中的科幻叙事。并通过对理性精神于刘慈欣的文本中的显现状况的分析,将其小说中的理性精神概括为认知的、工具性的理性与道德的、实践性的理性这两个层面,并分别给出了真与善的价值指向。论文的第二、三章,则在第一章的基础上,从《三体》、《地火》、《诗云》、《魔鬼积木》等具体文本出发,对刘慈欣在科技信仰、文明生存、道德演变、伦理异化等方面的思考所体现出的理性精神进行上述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提出刘慈欣是以科学幻想的形式结合了现代人内心中的超越欲望,在幻想世界中完成了对由人类原始的心理倾向所导致的、具有神秘意味的文学创作观的驱逐。其依照科技世界的建设范式,在科幻世界中探讨了建构新的、以真与善为追求的、以理性精神来规划路径的、以虚构性写作为方法的、科技与道德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并认为刘慈欣以其创作实绩完成了对科技乌托邦的文学重构。论文的第四章则首先是基于前述分析,提出刘慈欣的小说在真与善的指向背后,还产生出了科幻小说的理性之美的维度,并从理性主义美学观出发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其次认为,刘慈欣所创作的凸显了理性精神的科幻作品,能对当代通俗文学创作活动由当前的理性与非理性的一元失衡态,向未来可能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多元均衡态转化施加一定的影响。这一影响通过转化最终会波及到通俗文学赏析标准的重塑活动。最后,本论文还在思想价值上评判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中以理性精神营造的、应和人类超越欲望的科幻梦境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朱莹洁[9](2019)在《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叙事伦理研究 ——以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作品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科幻小说影视化的愈演愈烈,科幻小说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科学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也成为亟需引起重视并得以研讨的问题。二十世纪末,叙事作品研究出现伦理学转向,新生代科幻小说作家也凭借丰富优秀的创作崭露文坛,其作品对“人应该怎样生活”等关切伦理价值观念的问题进行论述,并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予以展现。本文以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跨学科的叙事伦理研究方法,就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代表作家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的作品作具体的文本分析,探究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开拓的伦理向度,以及为更好地表现伦理问题所运用的叙事策略。第一章主要分析新生代科幻小说对叙事作品伦理向度的拓展,集中论述其所呈现的“人类干预”的科技伦理与“人类共同体”的全球伦理。重点分析人类因素介入为生命科学、神经科学领域带来突破的同时所引起的伦理困境,并揭露新生代科幻小说家对构建人类共同体的全球伦理的向往,以及尚存在难度的伦理前提。第二章重点挖掘新生代科幻小说在表现伦理问题时所运用的叙事策略,结合伦理相对主义的概念指导,观察小说在叙事态度、立场、视角等方面的转换;关注特色鲜明、多元变换的叙事时空表现,探索时空的跨越式叙事与失真性变形对伦理问题呈现的正向作用,思考新生代科幻小说对历史、真实等固有观念的颠覆革新。第三章以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三位新生代科幻小说代表作家的作品为直观的观察对象,结合具体文本对主要作家作品的叙事伦理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其小说中叙事因素与伦理思维的相互成就,从而有针对性地了解新生代科幻小说的多元色彩。

张小寒[10](2019)在《会聚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会聚技术早在2001年提出之初就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会聚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新阶段。会聚技术产生之后,对传统伦理观念产生了重大冲击,甚至可能彻底改变传统伦理观。因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会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领域,并将技术伦理运用到其研究发展和应用的各个阶段,防控会聚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人类自身安全。本文首先对会聚技术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指出会聚技术与单一技术相比最主要的特征是其具有提升性、内部性、多样性和伦理性。从实现医学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增强人类能力、改变人类进化和自然选择三方面对会聚技术的应用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次,从生命伦理问题、社会伦理问题和生态伦理问题三方面对会聚技术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会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不适当可能会造成种属争议、侵犯人类自由、隐私和尊严、撼动道德谱系、破坏社会公平与社会秩序、侵犯自然神性、颠覆自然进化秩序和造成生态破坏不可逆等多方面问题。再次,从技术的本质及其异化、人对技术观念的转变与技术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会聚技术自身特点、政治和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六个方面探讨了会聚技术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针对会聚技术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政府层面要对会聚技术实行分级制度、建立和完善会聚技术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禁止无必要增强个人能力;企业层面要协调“经济人”和“道德人”、增强责任意识;社会层面要加强学科会聚,创新科研体制、改进与会聚技术相配套的教育模式;个人层面要树立正切的伦理观、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和参与意识。本文旨在指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构建和谐健康的技术社会,实现人和技术、人和自然健康有序发展,尽可能的减小会聚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二、由人类基因研究看科技发展与人类伦理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人类基因研究看科技发展与人类伦理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后人类视野中的科幻电影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价值、意义与可行性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后人类状况与中心
    第一节 技术改变人是界定后人类的关键
        一、赛博格延伸人的功能
        二、基因工程创造人的细胞
        三、人工智能代替人的劳动
    第二节 论争焦点凸显后人类中心
        一、人的主体性与新主体的出现
        二、技术发展与伦理规范的纠葛
第二章 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图景
    第一节 “非人”形象迭出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非人”代表:机器人和虚拟人
        二、生物科学技术的“非人”代表:生化人和克隆人
    第二节 赛博空间林立
        一、真实与虚拟之间界限的模糊
        二、碎片零乱的呈现方式
第三章 科幻电影中人类与技术的伦理冲突
    第一节 人机伦理问题
        一、基本关系上的合作与对抗
        二、情感认同上的排斥与接受
    第二节 生命伦理问题
        一、克隆技术与基因编辑对生命诞生自然规律的改变
        二、技术干预人的身体形成超能力
第四章 科幻电影中后人类伦理问题的哲学反思
    第一节 追求自由与颂扬人性
        一、打破界限以求自由之境
        二、技术恐惧下的价值选择与人文表达
    第二节 后人类时代人文伦理的现实价值体现
        一、有“温度”的文学超越冰冷的机器写作
        二、有“想象力”的文学敲响后人类问题的警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科幻电影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研究 ——以“基因编辑婴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含义、发展现状及其实用价值
        1.基因编辑技术的含义
        2.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现状
        3.基因编辑技术的实用价值
    (二)技术风险的内涵与分类
        1.技术风险的内涵
        2.技术风险的分类
    (三)胚胎的特殊属性分析
        1.胚胎的伦理地位争议
        2.胚胎的属性分析
    (四)生命伦理学概念及相关理论原则
        1.生命伦理学的概念
        2.生命伦理学理论原则
二、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引发的伦理困境与风险
    (一)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引发的伦理困境
        1.实验受试者的生命安全问题
        2.实验受试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3.实验受试者的权力被剥夺问题
        4.实验受试者与基因提供者伦理关系难确定问题
    (二)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
        1.人类尊严受损的风险
        2.扰乱遗传进化顺序风险
        3.变异基因蔓延风险
        4.胚胎医美引发社会歧视风险
三、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基因编辑技术自身因素
        1.基因编辑技术发展不完善
        2.基因编辑技术的“反自然规律”属性
    (二)“基因编辑婴儿”实验中的人为因素
        1.实验者的胚胎滥用行为
        2.实验者伦理风险意识淡薄
        3.胚胎提供者不完全知情
        4.胚胎提供者的逐利心理
    (三)基因编辑技术所处的环境因素
        1.缺乏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风险评估机制
        2.对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监管不到位
四、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从风险源头加强治理
        1.完善基因编辑技术创新
        2.细化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伦理原则
    (二)用法律武器扞卫权益
        1.以法律保护胚胎生命权益
        2.打击技术非医学目的应用的不法行为
    (三)增强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控制
        1.建立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的风险评估机制
        2.加强对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监管
    (四)常态化加强科技伦理意识
        1.积极开展伦理教育
        2.提高科研工作者的风险意识
        3.恪守生命至上的道德规范
结语:对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哲学反思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智能伦理: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新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工智能发展的智能伦理启示
二、智能伦理的信息性质呈现
三、智能伦理的人机身份认证问题日益凸显

(4)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2 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特征的成因
    2.1 割舍不断的科学情结
    2.2 “核心科幻”理念的统摄
    2.3 对人与科技关系的恒常思索
3 王晋康科技伦理观的三个维度
    3.1 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理路
    3.2 科技中心主义反乌托邦的哲思
    3.3 科学万能主义的经典批判
4 王晋康科幻小说的科技伦理呈现
    4.1 于“人类异化”中迷失的道德世界
    4.2 “理智自认”与自我赋权的科技焦虑
    4.3 灾变中探寻“逆天改命”的时空迷宫
5 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的文学特质
    5.1 科学思维与文学思维的交织
    5.2 科学求真与文学设疑的相融
    5.3 科学理性与文学人文性的交汇
6 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特征的审视
    6.1 科技主义与伦理道德的冲突
    6.2 科幻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交融
    6.3 “科幻基石”与“思想者”的价值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人工智能伦理困境与突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人工智能相关概念
        (一)人工智能
        (二)人工智能伦理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五、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个案研究的方法
        (二)系统分析的方法
        (三)文献研究法
        (四)多学科研究法
    六、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人工智能发展中面临的伦理困境
    一、伦理困境的类型及原因
        (一)经济伦理困境
        (二)人权伦理困境
        (三)道德伦理困境
        (四)科技伦理困境
        (五)责任伦理困境
    二、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内涵
    三、人工智能在应用中的道德主体辨析
        (一)人工智能可否作为道德主体问题的形成
        (二)将人工智能纳入道德圈
        (三)人工智能不能作为道德主体
        (四)确立人工智能道德接受者的地位
    四、人工智能在应用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一)人工智能违背公平正义原则
        (二)人工智能违背公众利益优先原则
        (三)人工智能违背科学原则
        (四)人工智能应用中违反善的原则
    五、人工智能体成为道德主体的原因分析
        (一)人工智能使用违背公平正义原则导致的伦理问题
        (二)使用者违背公众利益优先原则导致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人工智能伦理困境的应对策略
    一、研发层面的应对策略
        (一)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工智能发展
        (二)让程序语言融入哲学思想
        (三)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标准
    二、人类自身层面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感
        (二)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正确认识人工智能
        (三)加强人工智能的国际交流合作
    三、制度规范层面的应对策略
        (一)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
        (二)科学管理人工智能产品的使用
        (三)严格监督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和运用
第四章 人工智能伦理对传统伦理新的挑战
    一、人工智能伦理与传统道德
        (一)“道德”是否需要重新描述或界定
        (二)人工智能伦理在道德观念上的影响
        (三)人工智能伦理的可预见性
    二、人工智能的权利、义务与伦理特征
        (一)基于道义论与结果论的人工智能权利与义务关系
        (二)人工智能伦理的不同观点
        (三)人工智能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三、人工智能的伦理决策与人类思维
第五章 混合制的人工智能伦理体系建构
    一、混合的道德主体的人工智能伦理
    二、人工智能伦理中美德与道德设计
    三、“自上而下”的人工智能伦理道德设计
    四、人工智能伦理学
结语
参考文献

(6)荒野自然观的困境及其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荒野自然观的内涵及其背景
    一、荒野自然观出现背景
        (一)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的生态危机
        (二)人类精神领域遭遇的“生态危机”
        (三)生态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二、荒野自然观的内涵
        (一)“自然价值论”
        (二)“大地伦理学”
        (三)“生命共同体”
        (四)荒野自然观内涵的承载之地:荒野
    三、荒野自然观的价值与影响
        (一)肯定了自然的有机性
        (二)扩大了人类的伦理道德
        (三)推动了荒野保护运动
第二章 荒野自然观的理论困境
    一、对荒野的浪漫化认识
        (一)对荒野自然的认识
        (二)对自然价值的认识:事实与价值
        (二)对生命伦理道德的认识:道德与义务
    二、荒野自然观中的人学空场
        (一)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学空场
        (二)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学空场
        (三)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学空场
    三、缺乏实践基础
第三章 荒野自然观的重构:整合与超越
    一、树立“顺天应人”的自然观
        (一)“顺天”: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二)“应人”:认识并顺应人类发展需求
        (三)“顺天应人”:人与自然的相互生成
    二、成就“成己成物”的道德观
        (一)“成己”:个人环境美德的培养
        (二)“成物”:对自然生命的尊重
        (三)“成己成物”:推动生命共同体的形成
    三、整合与超越:“知行合一”
        (一)“知”:树立复杂的生态自然观
        (二)“行”:建立一种鉴定、评价技术的新规范
        (三)“知行合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小说神话叙事现象与概念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选题缘由、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小说神话叙事的理论形态与文学史呈现
    第一节 小说神话叙事理论研究
        一、作为理论形态的小说神话叙事
        二、小说神话叙事的历史传统
        三、小说神话叙事结构、类型与功能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叙事传统的当代延续
        一、原始神话资源的当代再利用
        二、文人神话叙事传统的当代拓展
        三、民间神话叙事的小说转化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文艺思潮与小说神话叙事
        一、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现象概览
        二、寻根思潮与神话再发现
        三、大众化思潮与神话叙事的多元走向
        四、新世纪以来的神话观念变迁与小说神话叙事更新
第二章 小说神话叙事的多维主题表达与典型化表现
    第一节 神话意象的发掘——贾平凹的神话叙事
        一、秦岭书写中的神话意象
        二、神话意象的结构性意义
        三、神话意象的现实底色
    第二节 神话视阈下的自然观照——张炜的神话叙事
        一、胶东自然环境的神话塑造
        二、自然女神:神话视阈下的女性塑造
        三、神话视阈下的生态伦理呈现
    第三节 民间神话资源的化用——莫言的神话叙事
        一、作为民间神话地域的高密
        二、民间神话英雄的当代呈现
        三、民间神话叙事的东方美学品格
    第四节 文化之根的神话探求——韩少功的神话叙事
        一、楚地巫风:作为神话起源的南方
        二、语言的魔力:语言神话的起源与异变
        三、记忆的迷失:集体神话的消解与重塑
第三章 走向多元:小说神话叙事内容的新型表现
    第一节 民族精神根柢的神话发现
        一、寻回被遗忘的精神世界:寻根小说神话叙事
        二、神圣的精神领地:红柯边疆书写的神话韵味
    第二节 少数民族神话的当代呈现
        一、原始信仰的现代遭遇:以《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为例
        二、范稳“藏地三部曲”中多元民族的神话原型融合
    第三节 再造神话:科幻叙事的神话品格
        一、回归神话:刘慈欣“三体”世界的逻辑起点
        二、神灵再造:王晋康小说中的人神辩证
第四章 作为“方法”的神话:小说神话叙事形式新变
    第一节 象征与隐喻:神话叙事的话语形式
        一、人类生存的寓言化书写:《天漏邑》与《朱雀》
        二、女性命运的神话隐喻:《女娲》与《奔月》
    第二节 重述神话:传统神话叙事的当下再现
        一、“重述神话”国际项目与中国作家的叙事选择
        二、方法革新:神话叙事原型的置换变形
        三、重述的中西视野与叙事缺失
    第三节 神话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学者神话叙事倾向
        一、朱大可的“古事记”:神话视阈下的历史观照
        二、精神的自足:王小波的个体性神话建构
第五章 小说神话叙事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用神话“启蒙”:情感维系与精神救赎
        一、小说神话叙事作为“启蒙”的方法
        二、小说神话叙事的情感疗治功用
        三、精神救赎:小说神话叙事的精神指向
    第二节 解构与重建:小说神话叙事的两条路径
        一、历史的解构:小说神话叙事对既往经验的打破
        二、感性经验的重建:小说神话叙事的升华之路
    第三节 小说神话叙事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神性书写与现实旨归:神话叙事的现实底色
        二、讲好中国故事:小说神话叙事的时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理性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刘慈欣作品的创作与传播
    (三)刘慈欣小说研究动态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创新点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理性书写
    第一节 科技幻想乡的理性建构
        一、吸纳与背离共存的创作观
        二、后现代语境中的科幻叙事
        三、理性精神与乌托邦的建构
    第二节 刘氏科幻中的理性显现
        一、以真实联结异想的创作模式
        二、以理性精神来规训的幻世界
        三、以感性抒写来映衬理性精神
    第三节 理性精神的维度与指向
        一、思想脉络中认知与道德的理性
        二、刘氏科幻中认知与道德的维度
        三、刘氏科幻中真与善的二元指向
第二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认知理性
    第一节 科技信仰与理性
        一、科学信仰的虔信者
        二、信仰与理性的矛盾
        三、理性主导的技术观
    第二节 文明生存的思索
        一、文明与自然的对话
        二、科技视域下的文明
        三、理性主导的自然观
    第三节 在幻想中探求真
        一、揣测未知到求索真实
        二、从宏宇宙到微观尽头
        三、以真作为幻想的准绳
第三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道德理性
    第一节 道德的理性辨析
        一、在乌托邦中审视道德
        二、科技与道德的不等式
        三、生存博弈下的道德观
    第二节 伦理异化的思量
        一、幻时空中的伦理异化
        二、人与非人的伦理审视
        三、被技术僭越的伦理观
    第三节 在黑暗中追寻善
        一、生存本能与道德理性
        二、于绝境中的理性抉择
        三、当善成为未来的指向
第四章 刘氏科幻的审美价值与创作导向
    第一节 刘氏科幻的理性美学价值
        一、理性传统的美学意蕴
        二、理性科幻的审美路径
        三、刘氏科幻的美学范式
    第二节 刘氏科幻的创作导向价值
        一、当代通俗文学的观念偏移
        二、以科幻文学作为理性基石
        三、表露超越渴望的科学梦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叙事伦理研究 ——以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理论
第一章 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伦理向度拓展
    第一节 “人类干预”的科技伦理
        一、重新审视生命的生命科技伦理
        二、守护精神自由的神经科学伦理
    第二节 “人类共同体”的全球伦理
        一、否定霸权对抗式的价值观念
        二、构建未来共同体式的全球伦理
第二章 新生代科幻小说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相对主义的叙事态度
        一、伦理相对主义概念
        二、叙事呈现的相对主义态度
    第二节 陌生化的叙事时间与空间
        一、时空的跨越式叙事
        二、时空的失真性变形
        三、叙事时空对叙事对象的重构
第三章 主要作家作品的叙事伦理特征
    第一节 刘慈欣:直面困境的挑战者
        一、闯关式的叙事结构
        二、张扬科技的审美风格
        三、英雄主义的人物塑造
    第二节 王晋康:恐惧且乐观的开导者
        一、科技与伦理的两难
        二、圆满光明的结尾
        三、作者视点强介入
    第三节 韩松:逃避未来的悲观者
        一、人类异化的鬼魅奇观
        二、梦呓式的叙述语言
        三、逃离与虚妄的叙事基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会聚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价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会聚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
    2.1 会聚技术的产生
    2.2 会聚技术相关概念解析
        2.2.1 技术融合
        2.2.2 技术集成
        2.2.3 技术演化
        2.2.4 会聚技术
    2.3 会聚技术的突出特征
        2.3.1 提升性
        2.3.2 内部性
        2.3.3 多样性
        2.3.4 伦理性
    2.4 会聚技术的应用影响
        2.4.1 实现医学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2.4.2 增强人类能力
        2.4.3 改变人类进化和自然选择
第3章 会聚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3.1 生命伦理难题
        3.1.1 种属伦理问题
        3.1.2 生命伦理问题
    3.2 社会伦理秩序混乱
        3.2.1 伦理观念颠覆
        3.2.2 伦理规范的缺失
        3.2.3 伦理行为无序
        3.2.4 打破社会公平与社会秩序
    3.3 生态伦理秩序解构
        3.3.1 自然神性消失
        3.3.2 自然进化秩序被破坏
        3.3.3 生态破坏不可逆
第4章 会聚技术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4.1 技术的本质及其异化
        4.1.1 关于技术本质的问题
        4.1.2 技术的异化
    4.2 会聚技术自身特点
        4.2.1 会聚技术的多样性
        4.2.2 会聚技术的不确定性
        4.2.3 会聚技术的提升性
    4.3 人的技术观念转变与技术发展不平衡
        4.3.1 人对技术应用观念的转变
        4.3.2 技术发展与伦理观念发展不平衡
    4.4 政治和制度因素
        4.4.1 政治因素和技术制度的影响
        4.4.2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4.5 经济因素
    4.6 文化因素
        4.6.1 教育的发展与科技发展的不同步
        4.6.2 后人类主义冲击
第5章 会聚技术伦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5.1 政府层面
        5.1.1 对会聚技术实行级别划分
        5.1.2 建立、完善会聚技术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
        5.1.3 禁止无必要增强个人能力
    5.2 企业层面
        5.2.1 协调“经济人”和“道德人”
        5.2.2 增强责任意识
    5.3 社会层面
        5.3.1 加强学科会聚,创新科研体制
        5.3.2 改进与会聚技术相配套的教育模式
    5.4 个人层面
        5.4.1 树立正确的伦理观
        5.4.2 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和参与意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由人类基因研究看科技发展与人类伦理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后人类视野中的科幻电影伦理问题研究[D]. 赵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研究 ——以“基因编辑婴儿”为例[D]. 李奕莹. 渤海大学, 2021(02)
  • [3]智能伦理: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新视野[J]. 王天恩. 阅江学刊, 2021(02)
  • [4]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D]. 司宇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 [5]人工智能伦理困境与突围[D]. 周翔. 湖北大学, 2020(01)
  • [6]荒野自然观的困境及其重构[D]. 张聪惠.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D]. 张栋. 兰州大学, 2020(01)
  • [8]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理性精神研究[D]. 毛彬彬. 吉首大学, 2019(02)
  • [9]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叙事伦理研究 ——以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作品为例[D]. 朱莹洁. 东南大学, 2019(06)
  • [10]会聚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D]. 张小寒.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人类基因研究视角下科技发展与人类伦理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