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后霄河淤积原因及防洪措施

太原市后霄河淤积原因及防洪措施

一、太原市后小河淤积成因及防洪治理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赵一涛[1](2020)在《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践及长期管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大中城市的高速城市化,城市水环境治理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人民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其中又以城市水体的黑臭尤为典型和显着。为解决此危害人民健康、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国务院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住建部出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后,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果。以太原市为例,2016至2019年,通过“太原市某某河/渠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太原市南沙河及“八河治理”综合治理工程、太原市七渠渠道治理工程等系列工程对全市27处黑臭水体进行了整治。但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且水体特征、黑臭成因、污染现状、影响因素等各不相同,这种黑臭水体整治的工程措施从长期来看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在以太原市为典型代表的北方干旱城市,若不考虑当地具体情况,治理往往事倍功半。本文主要针对北方干早城市自然河道少人工排洪渠道多、无长年水源、流量随时空变化大、纳污严重、周边发展落后等特点,以具有代表性的太原市27处黑臭水体的整治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实际工程的设计案例、现场调查评估整治效果及遗留问题等方法及参与“太原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专项项目——太原市排水水量水质的动态管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课题组的研究,对以太原市为典型的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成因、历史、危害、治理实践以及实现黑臭水体“长制久清”所需的长期管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臭水体治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地域范围广、相关部门多、治理技术种类多,单纯依靠工程手段进行短期运动式治理,不足以彻底消除黑臭,只有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建成的水量水质动态管控平台,结合公众参与和法规建设,才能建立现代化的长期治理体系,最终实现黑臭水体的“长制久清”。研究结果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类似城市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希望能给广大治理黑臭水体一线的同行一些微薄的经验教训和启发。

翟乐天[2](2020)在《基于黑臭水体治理的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老城区的改建和新城区的扩建往往只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而忽略了地下配套管网设施的建设,使得许多城市依旧在使用上个世纪建设的排水系统,而没有将排水设施与周边道路改造工程同步提标升级,甚至在部分老城区雨污水仍采用合流制排水,这就导致降雨时由于雨水集中下泄,管网排水量超出污水厂处理能力,对下游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造成较大威胁的同时,合流制管道中的污水会直接溢流排放到周边自然水体,污染周边水体,久而久之形成水体黑臭,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本文旨在通过多年工作经验及实地案例分析,从具体工程出发,提出基于黑臭水体治理的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技术研究方法,治理黑臭水体,实现雨污分流。本文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大环境下,通过对雨污分流改造实现黑臭水体治理的思路进行分析研究,论证该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首先在分析黑臭水体的成因、特点时发现,水体黑臭不仅恶化居住环境,危害身体健康,而且破坏河流生态系统,污染城市地下水资源。其次,对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进行研究,对常见雨污分流改造技术进行描述,发现了城市雨污分流改造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关系,指出虽然我国城市排水管网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但是水体黑臭问题却仍然没有得到缓解,主要原因就是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存在。合流制排水管网在建设初期受投资影响,选取的截流系数偏低,导致合流制系统管径不大,降雨时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随着雨水一起通过溢流口排入河道,对城市水体造成污染。最后指出排水管网系统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解决城市水体黑臭的重要作用,因此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最后,以太原市城南退水渠流域为例,通过对城南退水渠流域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第一期的中心医院片区、文瀛公园片区、菜园街片区、新民片区、双塔西街西里泵站截污管、杏花巷、起凤街改造方案进行分析,对排水管道的管材及施工工艺进行比较,从理论和实际出发,提出切合实际的设计方案。本文通过对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技术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城市分流改造技术可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使城市的排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从而在根源上解决水体黑臭,改善人居环境。同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其他兄弟城市采用的城市雨污分流的新技术,即智能分流井和石墨烯光催化技术。最后通过对城南退水渠流域雨污分流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指出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前景,希望能够帮助到正在进行雨污分流工作的朋友们,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李岚[3](2020)在《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发生了深刻变革,而且对内陆城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方规划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内陆城市的太原,随着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和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太原特殊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规划建设亦呈现出许多独特性。本文以近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新史学、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研究近代太原复杂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经,以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机构、规划、建设、思想、人物等)为纬,系统挖掘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梳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太原自主建设与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对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特点、实施动因的理论认识。本文分析了太原山水人文环境及其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代太原城市发展的地理、人文及规划建设基础;通过对近代发展历程的基础研究,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并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事件、要素、人物方面阐述其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的近现代化、本土化的特征及多元化的规划思想。本文通过对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的整理,系统梳理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脉络,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揭示了太原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演变的历史特征;发掘了珍贵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献,对中国近代内陆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料价值;进一步提出了太原城市规划建设中“革化因循、人心化育、文化传承与复兴、遗产保护”的现代启示,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

郭涛,刘春艳[4](2013)在《太原市河道防洪规划简析》文中提出太原市河道防洪规划涉及跨区域河流、市区河流沟渠、郊区县(市)河流共58条。分别以潇河太原段、杨兴河、南川河、白石河为例,就防洪工程现状及问题,拟定规划设计及近远期目标,并为确保防洪工程的设计质量和正常运行,提出合理性建议。

蔡金丽,闫建兵,白首平[5](2000)在《太原市后小河淤积成因及防洪治理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后小河是流经太原市尖草坪区的一条主要河流。多年来 ,由于疏于治理 ,河床逐年淤高 ,严重地影响到它的防洪安全 ,有必要采取措施尽快治理。

姚昆中,张芝萍,李兴唐[6](1995)在《山西城市洪灾成因与防洪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山西省现有地级市6个,县级市11个,大多位于盆地和河川岸边,或处于山洪沟道下游,都受到洪水威协。89个县中,约80%的县城有不同程度的防洪问题。据防汛部门资料统计,山西历年洪灾损失,城市和农村各占50%,建国以来,约有30个城市发生过洪灾,其中20个从70年代起就有洪水进城的记录,平均两年多发生一次。山西省城市洪灾的主要成因可归纳为:(1)超过防洪工程设计标准的洪水,造成河道决堤垮坝或洪水决溢;(2)城市河道防洪标准低,堤防等防洪设施不完善且质量也不高;(3)城市建设与城市防洪建设不适应,不同步,大多数城市都没有编制防洪规划,防洪管理也薄弱;(4)城市排洪系统不适应,内涝积水成灾;(5)城市附近的山洪沟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并提出确定城市建设的防洪标准、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完善防洪系统、强化河道管理,坚持清障工作、上游建防洪水库、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等方面着手改善山西省城市防洪条件。

二、太原市后小河淤积成因及防洪治理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市后小河淤积成因及防洪治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践及长期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黑臭水体的研究现状
        1.2.1 黑臭水体治理基本路线及原则
        1.2.2 国内对黑臭水体治理的研究现状
        1.2.3 国外对黑臭水体治理的研究现状
        1.2.4 黑臭水体治理现状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特点
    2.1 北方干旱城市市内水体的特点
        2.1.1 本文对北方干旱城市的定义及其特点
        2.1.2 北方干旱城市市内水体的特点
    2.2 城市黑臭水体的现象与危害
        2.2.1 城市水体的黑臭现象
        2.2.2 黑臭水体的现状危害
        2.2.3 黑臭水体的水质分级标准
    2.3 黑臭水体的历史与北方干旱城市的历史遗留问题
        2.3.1 国外黑臭水体的历史情况
        2.3.2 国内其他地区黑臭水体的历史情况
        2.3.3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历史情况及其历史遗留问题
    2.4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成因特点
        2.4.1 水体黑臭的理论机理
        2.4.2 水体黑臭的污染来源
        2.4.3 水体黑臭的环境条件原因
        2.4.4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成因特点
    2.5 黑臭水体的评价方法
        2.5.1 单项限值法
        2.5.2 黑臭指数法
        2.5.3 模型计算法
        2.5.4 综合评价法
第3章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践
    3.1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体系
        3.1.1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体系
        3.1.2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理念及特点
    3.2 控源截污技术
        3.2.1 控源截污技术发展现状
        3.2.2 控源截污技术在北方干旱城市的应用特点
    3.3 内源治理技术
        3.3.1 内源治理技术发展现状
        3.3.2 内源治理技术在北方干旱城市的应用特点
    3.4 生态修复技术
        3.4.1 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现状
        3.4.2 生态修复技术在北方干旱城市的应用特点
    3.5 其他治理技术
        3.5.1 其他治理技术发展现状
        3.5.2 其他治理技术在北方干旱城市的应用特点
第4章 实例分析——以太原市为例
    4.1 太原市黑臭水体改造的背景情况
        4.1.1 自然条件
        4.1.2 社会现状
        4.1.3 经济现状
    4.2 太原市水体概况及其黑臭现状
        4.2.1 汾河太原段概况
        4.2.2 太原市市区其他河渠概况
        4.2.3 太原市水体的黑臭现状
    4.3 太原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工程概况
        4.3.1 太原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工程总体思路
        4.3.2 太原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工程设计方案
        4.3.3 太原市七渠(河)渠道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4.3.4 治理后水体运行效果评价
    4.4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的设计特点
    4.5 治理工程实践中的问题探讨
        4.5.1 修正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判别标准的问题
        4.5.2 是否应区别对待自然河道与人工渠道的问题
        4.5.3 黑臭水体不能教条绿化的问题
第5章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长期管控的思考
    5.1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实现黑臭水体“长制久清”的动态管控探索
        5.2.1 长效保持阶段的现代化管控措施
        5.2.2 排水水量和水质的动态管控技术
    5.3 加强黑臭水体治理的公众参与
        5.3.1 黑臭水体政府一元治理的现状
        5.3.2 黑臭水体公众参与治理的困难
        5.3.3 黑臭水体公众参与治理的实施建议
    5.4 完善黑臭水体配套法律法规
        5.4.1 完善黑臭水体治理配套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5.4.2 完善黑臭水体治理配套法律法规的可行性
        5.4.3 黑臭水体治理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黑臭水体治理的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黑臭水体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黑臭水体与雨污分流改造技术的关系
    2.1 城市黑臭水体的特点与危害
        2.1.1 黑臭水体的特点
        2.1.2 黑臭水体的危害
    2.2 黑臭水体的成因及治理技术
        2.2.1 黑臭水体的成因
        2.2.2 黑臭水体的治理技术
    2.3 常见的雨污分流改造技术
        2.3.1 新建雨污水管网体系
        2.3.2 临时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2.4 常见城市雨污分流改造过程中的问题
第3章 实例分析——以太原市城南退水渠流域为例
    3.1 太原市排水管网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3.1.1 太原市排水管网的发展历程
        3.1.2 太原市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
    3.2 太原市现状排水系统介绍
        3.2.1 雨水管网系统
        3.2.2 污水管网系统
    3.3 太原市城南退水渠流域现状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3.4 太原市城南退水渠流域雨污分流设计方案
        3.4.1 中心医院片区
        3.4.2 文瀛公园片区
        3.4.3 菜园街片区
        3.4.4 新民片区
        3.4.5 双塔西街西里泵站截污管
        3.4.6 杏花巷
        3.4.7 起凤街
    3.5 管材选择
        3.5.1 管材要求
        3.5.2 管材类型对比
    3.6 管道施工方法的选择
    3.7 雨污分流改造的新技术
        3.7.1 智能分流井
        3.7.2 石墨烯光催化技术
    3.8 太原市城南退水渠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一期)实施后的成效
第4章 城市雨污分流改造过程中的难点解析及效益分析
    4.1 太原市雨污分流的特点
    4.2 城市雨污分流改造过程中的难点解析
        4.2.1 城中村遇到的难点及对策分析
        4.2.2 老旧小区遇到的难点及对策分析
        4.2.3 地下管线混乱且产权不清晰
        4.2.4 施工协调难度大
    4.3 城市雨污分流改造的效益分析
        4.3.1 雨污分流带来的社会效益
        4.3.2 雨污分流带来的经济效益
        4.3.3 雨污分流带来的环境效益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3)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
        1.3.2 空间范畴和时间断限
    1.4 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外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1.5.2 国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相关的研究
        1.5.3 近代太原城市史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2 太原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和历史分期
    2.1 太原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
        2.1.1 太原概况
        2.1.2 山川形势
        2.1.3 交通条件
        2.1.4 资源环境
    2.2 太原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2.2.1 行政建置沿革
        2.2.2 晋商都会
        2.2.3 地方历史名人
    2.3 近代以前太原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2.3.1 城市起源与城址变迁
        2.3.2 明代军事重镇及城市格局
        2.3.3 清代城市功能的转变与发展
    2.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内容
        2.4.1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依据
        2.4.2 各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
    3.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的萌芽和发展计划的制定
        3.1.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与地方自治
        3.1.2 广泛探索到地方自治
    3.2 实业初创与城市近代化发展
        3.2.1 交通体系的发展
        3.2.2 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变迁
        3.2.3 城市文化教育职能的加强
    3.3 本章小结
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
    4.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和制度建立
        4.1.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与发展变化
        4.1.2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4.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十年建设计划
        4.2.1 西方“市政”思想的引入
        4.2.2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
        4.2.3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的思想评析
    4.3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4.3.1 督军府
        4.3.2 傅公祠
        4.3.3 同蒲铁路
        4.3.4 西北实业公司
        4.3.5 环城公路
        4.3.6 学校及新式文化建筑
        4.3.7 公园整修与开放
        4.3.8 植树造林
        4.3.9 古迹保护
        4.3.10 其它市政建设
    4.4 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活跃阶段的原因
        4.4.1 特殊的政治环境
        4.4.2 太原的基本经济状况
        4.4.3 太原的人口状况
        4.4.4 具有先进思想和地方营建经验的人才推动
    4.5 阎锡山地方自治理念探源
        4.5.1 阎锡山和“山西自治”“太原试验”
        4.5.2 阎锡山的地方自治理念
    4.6 本章小结
5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5.1 日本占领时期制定的《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5.1.1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社会背景
        5.1.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5.1.3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5.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与其它城市规划的比较
        5.2.1 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其它都市计划的比较
        5.2.2 与不同时期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比较
    5.3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建设
        5.3.1 交通运输
        5.3.2 工矿企业
        5.3.3 水道建设
        5.3.4 其它方面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
    6.1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建构
        6.1.1 太原的军事防御布局机制
        6.1.2 太原军事防御工事构筑设施
        6.1.3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的影响
    6.2 新中国成立前太原的城市规划
        6.2.1 建城问题讨论以及对太原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6.2.2 新版城市规划生成
        6.2.3 市政改善工程
    6.3 本章小结
7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影响
    7.1 西方文化输入与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近代化
    7.2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本土化特征
    7.3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嬗变
    7.4 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它城市的比较
    7.5 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7.6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太原市河道防洪规划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1.1 规划范围
    1.2 规划原则
    1.3 规划目标
2 河道防洪工程规划
    2.1 跨区域河流—潇河太原段
    2.2 市区河流—杨兴河
    2.3 娄烦县河流—南川河
    2.4 古交市河流—大川河
    2.5 阳曲县河流—杨兴河
    2.6清徐县河流—白石河
3 结语

(5)太原市后小河淤积成因及防洪治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 后小河扩宽挖深清淤或现状挖深清淤方案。
(二) 渡槽改建并配合其它措施

四、太原市后小河淤积成因及防洪治理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践及长期管控研究[D]. 赵一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黑臭水体治理的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技术研究[D]. 翟乐天.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3]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 李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太原市河道防洪规划简析[J]. 郭涛,刘春艳. 山西水利, 2013(10)
  • [5]太原市后小河淤积成因及防洪治理措施[J]. 蔡金丽,闫建兵,白首平. 山西科技, 2000(S1)
  • [6]山西城市洪灾成因与防洪措施[J]. 姚昆中,张芝萍,李兴唐. 山西水利科技, 1995(01)

标签:;  ;  ;  ;  

太原市后霄河淤积原因及防洪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