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和花旗银行

浦发银行和花旗银行

一、浦发银行联手美国花旗银行(论文文献综述)

钟杰峰[1](2020)在《广东H银行开放银行战略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引领银行业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银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H银行也深刻认识到金融科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为应对挑战开始反思自身价值体系并积极向功能主义转化,布局开放银行建设。开放银行改变现有银行服务客户的方式,应用技术工具打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使客户能够通过第三方平台在非金融场景下获得金融服务。银行在开放自身服务和数据的同时,也能通过数据聚合、产品创新等方式与合作伙伴一起获得新客户、增加客户触点、打造创新业务和提升客户体验,从而推动市场规模增长。尽管开放银行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但它将对传统金融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比较分析法,从金融中介理论、银行业规模发展理论分析了开放银行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对开放银行的内涵、国内外的开放银行主要发展模式研究等,以H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H银行开放银行实施的基础与条件、实施的策略和保障的措施,指出开放银行实施机遇与风险并存,其建设关键在于立足经营发展的实际,以客户为中心、搭建开放的技术平台,将金融服务既融入到个人客户的生活,又着眼于为小微企业赋能,输出金融服务和提高场景化运营能力,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数据共享作为开放银行的核心内容,H银行在积极探索开放银行模式的同时,要保持前瞻性,重视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开放银行与金融科技相伴而生。开放银行对银行机构的金融科技转型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生态圈场景建设、平台合作等银行金融科技转型实践的重要方面和热点领域。从国际层面来看,监管层正在积极推动,各市场主体也正在主动求变;从国内层面来看,开放银行的监管正面引导逐步清晰,各大银行的创新实践为之眼前一亮。H银行及同类中小商业银行,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把握好开放银行带来的创新发展和弯道超车机会。

刘盛,刘志云[2](2018)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参与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国际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长期以来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则因其本身货币资源的调配者之定位和能够从外部推动关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下,成为当前瞩目的焦点。我国参与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国际立法,统筹该领域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的规则,并形成内外发展之联动,不仅是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趋势、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金融机构自身市场竞争力、配合与推进中资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要求,更是协调我国"软实力"和"硬实力",打造我国良好大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际社会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立法可以包括"国家间立法"和"非国家间立法"(私政府立法)两种类型,前者进展缓慢而后者发展迅速,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正相关关系。参与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国际立法需要政府主体和金融机构主体的共同行动,目前我国政府主体已经开始积极参与该领域规则的实践和构建,而金融机构主体作为一个"理性人",要将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外在义务变成自觉行为,就必须要与其商业动机相连接。兴业银行在加入赤道原则之后产生的巨大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无疑为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国际立法提供了良好的模范效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国际立法应当遵循"国家主体参与"和"金融机构主体参与"的并行路径,而对其具体战略也需要从过去的"积极参与"转变为"参与规则"和"主导规则"并重。同时,应当与时俱进,注重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之间的互动协调,构建一个具有强制性的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的常态性互动机制。

魏梦琪[3](2018)在《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发展案例分析》文中认为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无不是以资源与环境的牺牲为代价,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为了缓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绿色经济应运而生。绿色经济是将环境纳入发展要素,改变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发展向着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撑,而绿色信贷资产是绿色金融资产的主要来源,作为绿色信贷发行机构的商业银行,在决定信贷资金流向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在信贷领域确立环境准入门槛,改善银行业资金运用的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的局面,构建起有效的绿色信贷机制,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绿色发展起步较晚,近年来为了跟上国际的步伐,接二连三的政策已相继出台,引导并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系统针对环境风险评价体系还不完善,难以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态度不一,大多数银行迫于政策的压力实施了绿色信贷业务,积极性与绿色信贷创新力度欠缺。总体来看,我国绿色信贷的力度还有待提高。兴业银行是在当下经济转型时期中,主动承担绿色经济责任的金融机构,2008年兴业银行加入赤道原则,高瞻远瞩成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通过多年来不断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国内绿色信贷领跑者。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具体实践情况,探讨其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方法,借鉴其先进的经验,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将具有指导意义。论文针对绿色信贷发展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构建实证模型证实了绿色业务对银行带来了收益,并通过指标分析法进一步验证,从而转变当下部分认为绿色信贷仅是情怀投资的人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道路,让商业银行在当今大力助推生态文明、产业模式升级、能源机构转型的大环境下,抓住机遇,发挥更大的作用。

徐天逸[4](2018)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研究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文中指出“投贷联动”主要是指商业银行针对科创型企业进行“债权+股权”的资金投放,以股权投资收益来弥补信贷资金可能产生的风险损失。“投贷联动”不仅能够为科创型企业提供新的融资途径,也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产质量下降、利润增幅下滑、存贷款利差缩小等经营困难,而“投贷联动”业务无疑是给商业银行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2016年4月,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批准国家开发银行、浦发硅谷银行、北京银行等10家银行作为试点行,在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西安等5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标志着相关监管政策逐步松绑,国内商业银行从事“投贷联动”业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期。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投贷联动”的现状及主要运作模式,指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贷联动”的契机、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上已有的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模式,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应用“投贷联动”的典型案例,对未来建立能促进“投贷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出了建议,进而为加速推进国内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增添动力。

王溥,黄俊林[5](2012)在《动态能力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浦发银行为例》文中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战略转型能力是一种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资源的动态能力。为此,本文在构建动态能力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模型的基础上,从我国商业银行成功转型会获得财务资源优势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衡量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是否成功的理论分析模型。为验证其模型的客观性,选择中国浦发银行为案例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浦发银行战略转型历程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浦发银行在2001~2009年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绩效进行分析总结,以验证评价其如何成功地实现战略转型。本文研究发现:企业想要了解其战略转型是否获得了由动态能力决定的持续竞争优势,可借助于衡量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成功的理论分析模型;正确的战略转型有利于银行提高经营绩效;为此,银行需要继续有效地实施零售业务战略、强化银行内部治理机制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的建设,这是银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宋慧英[6](2012)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的稳步推进,尤其是2006年底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深。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国内同业的竞争,还有国际强手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不仅对保证中国银行业持续发展的监管政策制定、促进市场竞争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前提下,发挥外资银行对金融发展和稳定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得到结论:第一,1996-2010年间我国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格局,并且偏向竞争性。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商业银行竞争之间表现为倒U关系。外资银行进入加剧了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并且中小型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当外资银行进入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会出现反转。现阶段属于外资银行进入初期,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仍处于倒U型阶段的上升阶段。第二,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市场的竞争比存款市场激烈。外资进入显着加剧了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的竞争,过渡期结束后,竞争虽有所缓和,但相比入世前,竞争仍比较激烈。第三,大型商业银行之间比中小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激烈,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国内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只体现在信贷业务领域。第四,外资银行进入对人民币业务冲击不大,外汇存款业务具有明显优势。外资银行不同的进入方式,对中资银行贷款业务竞争行为的影响不同:外资银行以参股方式进入时,在甄别客户信息上所具有的优势,使其可以更多地选择质量好的借款人进行贷款,留给中资银行的借款人质量相对较差,中资银行更多通过产品创新而不是价格作为主要竞争工具;外资银行以独资模式进入时,外资银行倾向于新客户的开发,中资银行更注重对老客户的维护。外资银行在地域上的转移,导致国内中资银行在中西部地区的信贷竞争加剧。外资银行进入所产生的竞争压力,使资本实力较为雄厚经营风格较为稳健的国内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提高,信贷供给趋于保守,使资本较为匮乏的国内银行的信贷竞争行为更为冒进。中间业务方面,外资银行进入使中资银行开始重视利用价格工具进行市场调节,促使中资银行的竞争策略从“以产品为中心”开始转向“以客户为中心”。

周恩静[7](2012)在《中外银行并购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以来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全球银行业在经受严峻考验的同时受到不少诟病。华尔街的蜕变,不仅暴露了银行业的脆弱性,也引发了有关未来银行经营模式与转型方向的思考。尽管当前欧债危机仍在发酵,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全球经济的复苏和金融市场的持续向好仍然缺乏强有力支撑,但总的看,危机发生后,那些经营范围狭窄、资产规模偏小的银行,抗风险能力和逆周期经营能力也相对较弱,而长期以来坚持走综合化、国际化经营道路的大银行,虽然在危机中也遭受了一定损失,但生存发展能力普遍较强。可见,与小银行相比,大银行往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要成为一家大银行,既可以通过内源积累的方式逐步成长,也可以通过并购等途径快速做强。根据汇丰、花旗等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但凡能最终成为大银行的,既要重视内源积累,也应不失时机地通过并购跨越赶超。为此我们认为,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虽然类似“银行并购到底创造多少价值”的讨论不会完全停止,但银行并购显然仍是一个极具理论探讨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所以,本文的出发点就是以提升中国银行竞争力为目标,以深化金融改革为主线,以银行并购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经济学相关理论,剖析银行并购这一经济现象的内在本质,对银行并购的动因、绩效及绩效的动因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外特别是国际上对银行并购的研究已经取得大量成果,特别是针对银行并购的动因,概括提炼了包括提高经营效率、降低交易费用、降低风险动因、获得协同效应等在内的一系列观点;同时对并购绩效的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证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较高起点和诸多有利条件。为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精心选取“中外比较研究”这一新的视角,即通过比较中外银行业并购在动因、绩效及绩效的动因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更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力图为中国银行业实施并购活动提供一些参考借鉴。概括起来,本文提出了这样几个初步结论:一是强调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并购仍是中国银行业做大做强、追赶先进的重要途径,应当继续鼓励、大胆实践;二是强调银行并购必须坚持开放姿态和全球视野,不局限于国内,不排斥外部力量,在平等互惠的前提下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加强全方位合作,在引资的基础上做好引智、引制等工作,用他山之石攻克己玉,提升发展能力;三是强调政府部门应积极作为,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和监管规则,为我国银行业并购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政策支持;特别是,要在坚持效率、安全、适度规模等前提下,尝试推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金融机构与部分工商企业之间的渗透,努力在中国金融中心城市打造若干个真正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金融旗舰”,支撑中国银行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角逐中扩大话语权,赢得新优势。全文共分为六章,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从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对并购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对国内外有关并购的研究成果做了综述,对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全文的结构安排做了介绍。第二章为中外银行并购比较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构成全文分析框架的三大视角:动因视角、绩效视角以及绩效的动因模式视角;总结了宏微观两大类动因,提出了财务及生产率(规模、技术)两大绩效评价指标,并分析了并购绩效的动因模式类型,就并购绩效的动因模式初步提出了两个假说,为后面章节的比较分析奠定了理论分析框架。第三章为中外银行并购的动因比较。通过对近百年来并购历程的回顾,着重分析了国内外银行业在不同阶段实施并购的主要动因及其变化;概括了不同并购动因的基本特点,为今后国内银行的并购行为提供理论借鉴。第四章为中外典型银行并购的绩效比较。介绍了国内外银行并购的典型案例,并对典型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对花旗银行与工商银行、汇丰银行与浦发银行曾经实施的并购行为进行绩效分析与比较,分别采用财务指标因素分解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进行分析,得出绩效比较的综合结论。第五章为银行并购绩效之动因模式的中外比较。通过选取若干变量,基于DEA测度值,并就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进行计量回归分析,在数理统计意义上揭示中外银行业并购绩效动因模式的不同特征,从而为下一步推动我国银行业并购良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通过计量分析,在经验上部分验证了本文第二章提出的两个理论假说。第六章为推动我国银行业并购活动健康开展的政策建议。分析了国际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银行业并购的障碍与困难;结合前面章节的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实施并购的政策建议。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一是着重对银行并购进行全面的“中外比较”,并从并购动因、并购绩效、并购绩效的动因模式“三位一体”的视角,构建了并购比较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应该说,单一对动因或绩效进行分析比较的研究并不鲜见,但将动因和绩效结合起来,对“绩效的动因模式”进行论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国内银行业并购绩效与国外存在差距的体制性原因。二是搜集、整理、汇总国内外典型银行的大量年报,用“中外比较”的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做了案例分析。本文重点收集了自2000年以来工行、中行、建行等三大国有银行,招商、浦发、兴业等三家股份制银行,以及摩根大通、花旗、美银、汇丰、渣打、日本三菱东京FJT等六家国外银行的年报数据作为分析样本,进行DEA(数据包络)分析与回归分析,得出了上述银行并购的绩效比对结论。本文在第五章引入参数分析方法,基于Ricardo Correa(2008)的回归模型,将“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两大指标设为DEA分析的测度值,分析了宏观动因与微观动因对并购绩效的不同影响,提出并验证了本文第二章提出的两个“理论假说”。(假说一:在宏观动因模式下,宏观动因对银行并购绩效的规模效率必然在统计上显着,而对其纯技术效率不一定在统计上显着;当且仅当宏观动因属于内涵式跨国并购时,其对并购的纯技术效率在统计上也为显着。假说二:出于微观动因的银行并购,其内涵式增长动因对纯技术效率在统计上显着,其外延式增长动因对规模效率在统计上显着。详见第二章。)应该说,一直以来,有关银行并购绩效的研究绝大多数使用DEA测度方法与财务指标因素分析法,较少使用参数方法进行计量回归,而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创新。三是用比较充分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综合经验判断与数据支撑,提出了中国银行业实施并购战略的政策建议与具体策略。本文在第六章提出了六种并购模式,并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应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国内有条件的银行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失时机实施并购,用微观动因(市场机制)主导下的并购行为,同时满足政府鼓励并购的宏观动因(稳定中国金融体系、提高对外竞争力)与银行实施并购的最终目标(提高“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两大指标),做到政府与银行双赢。本文的研究局限在于,一是因为国内银行并购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特别是未发生过类似花旗银行并购旅行者公司这样的“强强并购”,力量悬殊的“强弱并购”不足以说明并购方通过并购带来的业绩影响,所以对并购绩效的分析能说明问题,但缺乏精确度(当然,2010年8月中国平安以其持有的平安银行90.75%的股份以及部分现金认购深发展52%的股权,交易金额达到291亿元,并于2012年1月份宣布即将把深发展A(SZ000001)正式更名为“平安银行”,可以作为今后研究国内“强强并购”的典型案例)。二是本文说理较为充分,能够揭示一些趋势和规律,但搜集的统计样本和数据仍然偏少,难以对并购绩效进行充分深入的定量分析,降低了本文分析过程与所得结论的严密性。这两方面将是本课题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徐子莫[8](2012)在《花旗“单飞”》文中认为通过与浦发的合作,花旗既熟悉了中国信用卡市场,又积累了经验教训,而且还规避了损失。花旗中国虽已手握先机,但中资银行已经在中国信用卡市场耕耘多年,此时涉足难言轻松。2012年2月6日,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花旗中国")宣布,已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

郭珊[9](2010)在《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动机、方式及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的银行业不断地开放,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步伐也不断地加快。引进外资入股,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商业银行重要的战略选择。中国加入WTO后,加大了对银行业的开放力度,在几年的时间里就有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入股了我国的商业银行,甚至入股的对象包括了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现在有必要对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而正确引导中国商业银行的引资入股活动。本文研究了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了其入股的动机、方式和对中国商业银行产生的各种影响,并总结了我国银行业引资入股需要注意的地方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本文的主题部分,首先介绍了外资入股的动机,从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出发,探讨了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路程,并且指出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所遇到的困难,从而说明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原因。其次分析了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方式,从中归纳出当中的特点,并且指出外资金融机构是如何选择入股对象的。另外本文从经营绩效、内部管理、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四方面对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分析,也指出了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最后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前面的理论分析。通过对前文的总结,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孙轶卿[10](2010)在《中国商业银行分行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中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分行能力是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分行能力及提升机理对中国商业银行培育、提升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在大量文献回顾和对企业能力理论、银行能力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实证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分行能力、分行能力对分行绩效的作用、分行能力形成与提升机理进行了探讨。首先,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商业银行分行能力概念模型和机理模型,开发了分行能力与绩效的测度工具,提出了分行能力对分行绩效具有正向作用、分行能力要素间存在因果驱动关系、分行能力形成与提升受六类关键因素影响等三组假设。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我国部分商业银行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数据收集,并通过数据分析,对分行能力与绩效进行了测度,对模型与假设进行了检验。再次,以A银行F分行为主案例,以浦发银行郑州分行和广发银行杭州分行为辅案例,对模型与假设进行了检验,并对调查问卷结论做了进一步佐证。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商业银行分行能力对分行绩效具有正向作用;商业银行分行能力要素间存在因果驱动关系;商业银行分行能力形成受经营策略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因素、体制机制文化建设因素、领导因素等4类关键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分行能力提升不仅取决于能力形成关键因素,也取决于能力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等结论。

二、浦发银行联手美国花旗银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浦发银行联手美国花旗银行(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H银行开放银行战略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1.2.1 国外开放银行研究现状
        1.2.2 国内开放银行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开放银行的定义
        2.1.1 开放银行的内涵
        2.1.2 开放银行的主要特点
        2.1.3 开放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区别
    2.2 开放银行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中介理论
        2.2.2 银行业规模发展理论
        2.2.3 科技金融对推动开放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作用
    2.3 开放银行发展模式
        2.3.1 国外开放银行发展模式
        2.3.2 国内开放银行发展模式
        2.3.3 国内外开放银行实施差异分析
第三章 H银行开放银行实施的基础与条件
    3.1 H银行取得的发展
        3.1.1 基本情况概述
        3.1.2 经营业绩
    3.2 H银行寻求金融科技助力的背景分析
        3.2.1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3.2.2 金融形势分析
    3.3 H银行业务发展战略
        3.3.1 SWOT分析
        3.3.2 H银行开放银行的实施效果
        3.3.3 业务与科技融合创造价值
第四章 开放银行在H银行的实施策略
    4.1 打造开放银行的成功要素
        4.1.1 场景接入
        4.1.2 客户体验
        4.1.3 风控
        4.1.4 客户运营
        4.1.5 IT技术
    4.2 正确选择开放银行的发展模式
        4.2.1 现实选择
        4.2.2 建设思路
    4.3 H银行实施开放银行的具体措施
        4.3.1 有序推进开放银行业务
        4.3.2 金融服务渠道整合
        4.3.3 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建设
        4.3.4 推动数字普惠
第五章 H银行实施开放银行的保障措施
    5.1 保障机制
        5.1.1 信息科技组织架构变革
        5.1.2 推进数字化转型
        5.1.3 强化金融科技合理应用
    5.2 H银行开放银行战略实施的风险及应对
        5.2.1 风险来源
        5.2.2 风险应对策略
    5.3 政策建议
        5.3.1 规范三项技术创新应用,引导金融科技正向发展
        5.3.2 加深产学研用合作广度,加速金融科技成果转化
        5.3.3 优化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坚守金融科技发展底线
        5.3.4 发展监管科技应用,提高金融风控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发展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生态问题
        1.1.2 我国环境污染
        1.1.3 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
        1.1.4 绿色经济及环境责任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论文架构及主要内容
        1.3.1 论文框架
        1.3.2 论文主要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2 国内外绿色信贷的发展概况
    2.1 绿色金融产品与绿色信贷产品的界定
    2.2 国外绿色信贷发展基本情况
        2.2.1 美国
        2.2.2 德国
        2.2.3 英国
        2.2.4 日本
    2.3 值得国内学习的经验
        2.3.1 完善的立法与激励机制
        2.3.2 丰富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
        2.3.3 绿色信贷专职机构的设立
        2.3.4 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
    2.4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2.4.1 我国绿色信贷政策
        2.4.2 我国绿色信贷创新产品种类与问题
        2.4.3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总体情况
3 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
    3.1 兴业银行概况
        3.1.1 兴业银行简介
        3.1.2 兴业银行绿色发展历程
    3.2 先进的国际准则——赤道原则
        3.2.1 赤道原则的主要内容
        3.2.2 首笔赤道原则项目——福建永安项目的实践过程与意义
    3.3 领先的绿色理念
        3.3.1 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观
        3.3.2 兴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3.4 健全的组架构和业务流程
        3.4.1 专业的绿色组织架构与人员队伍
        3.4.2 绿色金融业务流程
    3.5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成果
        3.5.1 丰富的集团化产品和服务体系
        3.5.2 多元化的绿色信贷产品
    3.6 兴业银行绿色实践面临的挑战
        3.6.1 信息不对称
        3.6.2 外部激励不足
4 绿色信贷对兴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4.1 银行可持续发展理论
    4.2 绿色信贷对兴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影响
        4.2.1 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
        4.2.2 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4.3 绿色信贷对兴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4.3.1 绿色信贷对银行盈利能力的理论分析
        4.3.2 绿色信贷业务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4.4 绿色信贷兴业银行风险防控能力的影响
        4.4.1 环境风险的概念与分类
        4.4.2 环境风险对商业银行传统风险的影响
        4.4.3 兴业银行应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风险举措
        4.4.4 对兴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指标分析
    4.5 兴业银行实现的外部效应
        4.5.1 环境效益明显
        4.5.2 社会声誉提高
    4.6 小结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5.2.1 建立绿色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5.2.2 制定激励与惩罚政策机制
        5.2.3 加大绿色信息及时披露力度
        5.2.4 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绿色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研究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1.1节 研究背景
    第1.2节 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信贷难解初创企业的融资问题
        二、商业银行自身面临转型压力的问题
    第1.3节 研究的意义
    第1.4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2章 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的发展状况
    第2.1节 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的内部联动
        二、商业银行的外部联动
    第2.2节 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的主要模式
        一、与外部的投资机构合作,分别负责放贷和投资
        二、借助境外的子公司来开展投贷联动业务
        三、以产业基金的形式进行投资(名股实债),并放贷
        四、与国内下设的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开展投贷联动
    第2.3节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贷联动”的契机
        一、国内股权投资的政策逐步放开
        二、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要求
        三、科创型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
    第2.4节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贷联动”的优势
        一、充裕的资金支持
        二、庞大的客户群体
        三、前期的经验优势
        四、全面的业务支持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存在的问题
    第3.1节 投资功能子公司的风险计量和资本拨备政策尚需明确
    第3.2节 投贷联动业务面临潜在的法律风险
    第3.3节 “投”对“贷”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较难设定
    第3.4节 投贷联动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在风险偏好上有所冲突
    第3.5节 “贷”和“投”的决策机制如何实现联动
    第3.6节 商业银行发展投贷联动面临人才短缺
第4章 国内外针对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的金融监管研究
    第4.1节 国内针对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的金融监管
    第4.2节 美国金融业针对“投贷联动”的监管
    第4.3节 英国金融业针对“投贷联动”的监管
第5章 中国工商银行“投贷联动”的探索之路
    第5.1节 中国工商银行“投贷联动”的操作模式
    第5.2节 中国工商银行“投贷联动”多维度的产品体系
    第5.3节 中国工商银行“投贷联动”推动中遇到的难点
    第5.4节 中国工商银行进一步推进“投贷联动”的思考
        一、明确市场定位和客户定位,提升“投贷联动”业务的精准性
        二、建立符合“投贷联动”特色的运作模式,激发业务积极性
        三、创新融资工具,提高“投贷联动”的灵活性
        四、建立差异化的风险评价标准和管理体系,提升业务的专业性
        五、建立创新退出模式设计,提高“投贷联动”的流动性
        六、开拓资金来源,保证“投贷联动”的持久性
        七、打造“投贷联动”生态圈,提升“投贷联动”的聚合性
第6章 国内外其他银行的案例借鉴
    第6.1节 国内银行应用“投贷联动”的典型案例
        一、浦发硅谷银行:中国版“投贷联动”试水
        二、招商银行:“千鹰展翼”助飞投贷联动
        三、兴业银行: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全覆盖
        四、华夏银行: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
        五、民生银行:从“投联贷”到“启明星”
        六、南京银行:“小股权+大债权”及“一户一策”
        七、北京银行:“发现客户+股权投资+债权融资+取得收益”
        八、国家开发银行:境内股权投资子公司实施投贷联动
    第6.2节 国外银行发展“投贷联动”的主要模式
        一、英国BGF模式
        二、美国硅谷银行模式
        三、花旗风险投资模式
        四、法国国家投资银行模式
第7章 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发展建议
    第7.1节 利用下属子公司与创投机构加强合作
    第7.2节 收购或参股合适的创投机构
    第7.3节 加强与同业的合作,运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
    第7.4节 调整考核标准,建立市场化的机制
    第7.5节 注重风险防控,高水平的实施“投贷联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一、关于“投贷联动”的定义及模式综述
    二、关于“投贷联动”国内外模式的研究综述
    三、文献综述评论
外文文献翻译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2.1 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研究
    2.2 商业银行竞争行为测度
    2.3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影响的研究
3 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竞争行为研究
    3.1 中国商业银行的现实考察
    3.2 存贷款市场价格竞争行为
    3.3 贷款市场非价格竞争行为
    3.4 存款市场非价格竞争行为
4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行为研究
    4.1 市场结构
    4.2 价格竞争行为
    4.3 银行产品创新
5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影响的现实考察
    5.1 外资银行进入现状
    5.2 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
6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 PR 模型的静态、动态考察
    6.1 计量经济模型
    6.2 实证结果分析
    6.3 结论
7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7.1 计量经济模型
    7.2 实证结果分析
    7.3 结论
8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款竞争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静态、动态 BL 模型的考察
    8.1 计量经济模型
    8.2 实证结果分析
    8.3 结论
9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7)中外银行并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企业并购
        1.2.2 银行并购
    1.3 国内外对银行并购的研究情况
        1.3.1 国外对银行并购的研究
        1.3.2 国内对银行并购的研究情况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中外银行并购比较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银行并购动因视角
        2.1.1 银行并购的微观、宏观动因比较
        2.1.2 银行并购宏微观动因的内在联系
    2.2 银行并购绩效视角
        2.2.1 银行绩效概念的界定
        2.2.2 银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综述
        2.2.3 银行并购绩效评估的模型选择
    2.3 并购动因影响并购绩效的视角
        2.3.1 并购动因作用于绩效的方式
        2.3.2 并购绩效的动因模式比较
3. 中外银行业并购的动因比较
    3.1 国际银行业并购的主要动因及其变迁
        3.1.1 国际银行业并购历程
        3.1.2 早期国际银行业的并购动因
        3.1.3 近期国际银行业的并购动因
    3.2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历程及主要动因
        3.2.1 中国银行业并购历程
        3.2.2 政府主导时期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
        3.2.3 市场主导时期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
    3,3 中外银行业并购动因比较
        3.3.1 从外部环境来看并购动因
        3.3.2 从主导力量来看并购动因
        3.3.3 从发生区域来看并购动因
        3.3.4 从组合方式来看并购动因
        3.3.5 从社会效益来看并购动因
4. 中外典型银行并购的绩效比较
    4.1 中外银行业并购的典型案例比较
        4.1.1 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典型案例
        4.1.2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典型案例
        4.1.3 中外典型银行并购异同比较
    4.2 中外典型银行并购的绩效比较分析
        4.2.1 花旗银行VS工银亚洲:基于财务数据的比较
        4.2.2 汇丰银行VS浦发银行:基于DEA分析的比较
        4.2.3 综合结论
5. 银行并购绩效之动因模式的中外比较
    5.1 国际银行业并购绩效之动因模式
        5.1.1 并购绩效的动因模式的假说
        5.1.2 变量选择的理论依据
        5.1.3 数据来源、变量处理与描述
        5.1.4 经验估计的计量模型设计
    5.2 经验数据回归结果分析
        5.2.1 中国银行业并购绩效的动因模式分析
        5.2.2 外国银行业并购绩效的动因模式分析
    5.3 银行并购绩效之动因模式的中外比较
6. 推动我国银行业并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
    6.2 我国银行业并购的障碍分析
    6.3 中国银行业并购对策研究
        6.3.1 我国银行并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6.3.2 中国银行业未来并购的路径设想
        6.3.3 中国银行业未来并购的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中国六大行并购的DEA绩效测度,测算软件:DEAP 2.1
    2. 外国六大行并购的DEA绩效测度
    3. 关于并购绩效动因模式的回归结果,计量分析软件STATA10.0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动机、方式及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之处
2 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
    2.1 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背景
    2.2 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
    2.3 外资银行在中国扩张的障碍与劣势
3 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动机及方式
    3.1 外资入股动机的相关理论
    3.2 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动机分析
    3.3 外资银行进入的基本形式
    3.4 外资入股的特点分析
4 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4.1 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
    4.2 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
5 外资入股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外资已入股和外资未入股银行经营效率比较
    5.2 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前后效率的实证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10)中国商业银行分行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4.1 技术路线
        1.4.2 论文结构
2 理论述评
    2.1 企业能力理论概述
        2.1.1 企业能力概念与内涵
        2.1.2 企业能力理论的演进
        2.1.3 企业能力理论总体评述
        2.1.4 国内关于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总结
    2.2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述评
        2.2.1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演进
        2.2.2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2.2.3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经济学阐释
        2.2.4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评述
    2.3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述评
        2.3.1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演进
        2.3.2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2.3.3 企业核心能力管理
        2.3.4 企业核心能力评述
        2.3.5 企业核心能力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2.4 其它企业能力理论评述
        2.4.1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评述
        2.4.2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评述
        2.4.3 企业知识理论评述
    2.5 商业银行能力相关理论述评
        2.5.1 商业银行的产业特点及理论
        2.5.2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述评
        2.5.3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述评
        2.5.4 我国商业银行能力研究总结
3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 商业银行分行绩效界定及测度指标
        3.1.1 分行绩效界定
        3.1.2 分行绩效测度指标
    3.2 商业银行分行能力界定及其测度指标
        3.2.1 企业能力界定
        3.2.2 分行能力界定
        3.2.3 分行能力测度指标
    3.3 商业银行分行能力形成与提升关键因素
    3.4 模型与假设
        3.4.1 研究模型
        3.4.2 研究假设
        3.4.3 检验设计
        3.4.4 数据准备
4 实证检验
    4.1 研究方法
        4.1.1 问卷的信度检验
        4.1.2 相关性分析
        4.1.3 多元线性回归
    4.2 数据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问卷信度检验
        4.2.3 回归因素统计
        4.2.4 相关性检验
    4.3 回归分析检验
        4.3.1 分行能力对分行绩效作用的实证检验
        4.3.2 分行能力要素因果驱动关系的实证检验
        4.3.3 分行能力形成与提升关键因素实证检验
        4.3.4 分行能力形成因素与分行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
        4.3.5 "七年之痒"现象验证
        4.3.6 小结
        4.3.7 其他因素分析
5 案例分析
    5.1 F分行基本情况
    5.2 F分行绩效分析与评价
        5.2.1 效益水平分析与评价
        5.2.2 资本使用效率分析与评价
        5.2.3 规模水平分析与评价
        5.2.4 经营效率水平分析与评价
        5.2.5 增长水平分析与评价
        5.2.6 结构水平分析与评价
        5.2.7 质量水平分析与评价
        5.2.8 绩效总体分析与评价
    5.3 F分行能力分析与评价
        5.3.1 市场能力分析与评价
        5.3.2 运营能力分析与评价
        5.3.3 队伍能力分析与评价
        5.3.4 组织能力分析与评价
        5.3.5 总体能力分析与评价
    5.4 F分行能力形成关键因素分析
        5.4.1 总行因素分析
        5.4.2 分行领导班子建设因素分析
        5.4.3 分行经营策略因素分析
        5.4.4 分行体制机制文化建设因素分析
        5.4.5 分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因素分析
        5.4.6 情景因素分析
    5.5 其它案例分析
        5.5.1 浦发银行郑州分行案例分析
        5.5.2 广发银行杭州分行案例分析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6.1.1 主要结论
        6.1.2 管理启示
        6.1.3 创新点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高层问卷
附录B:中层问卷
附录C:问卷回答者其他意见汇总
附录D:案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浦发银行联手美国花旗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H银行开放银行战略实施研究[D]. 钟杰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参与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国际立法研究[J]. 刘盛,刘志云.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 2018(00)
  • [3]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发展案例分析[D]. 魏梦琪.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7)
  • [4]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研究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D]. 徐天逸. 苏州大学, 2018(01)
  • [5]动态能力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浦发银行为例[J]. 王溥,黄俊林.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2(03)
  • [6]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D]. 宋慧英. 暨南大学, 2012(10)
  • [7]中外银行并购比较研究[D]. 周恩静.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8]花旗“单飞”[J]. 徐子莫.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2(04)
  • [9]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动机、方式及影响分析[D]. 郭珊. 暨南大学, 2010(10)
  • [10]中国商业银行分行能力研究[D]. 孙轶卿.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浦发银行和花旗银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