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管理系统 2002

汽车管理系统 2002

一、汽车管理系统2002(论文文献综述)

石先立[1](2021)在《某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已经刻不容缓了,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迫切需求。目前,纯电动汽车受电池技术的限制,存在续驶里程、安全等诸多问题,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将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一个技术突破点。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复杂,动力部件的最佳温度区间各异,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通过统筹各系统的温度需求和热量传递过程,有效地将各动力部件控制在最佳温度范围内,以提高整车经济性、舒适性和排放性等性能。本文以某款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整车热管理系统结构解析,并开展热管理性能试验、策略解析,在现有的整车热管理系统结构和策略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优化方案。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优化方案的可行性。首先,本文通过解析市面上某款量产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综合考虑道路测试和转鼓测试,研究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热管理测试系统,搭建整车热管理测试分析平台。通过所测数据,分析整车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并基于AME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搭建了整车热管理系统模型和控制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其次,结合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部件的产热规律和汽车行驶模式,在现有整车热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发动机和电驱系统的热量,提出了一套高效的整车热管理系统优化方案,设计三种新功能,并制定了相应的控制策略,搭建了优化后的整车热管理系统模型和控制模型。最后,在WLTC循环工况下,通过联合仿真分析,验证了优化后的整车热管理系统的三种功能基本达到设计预期目标,证实了优化后的整车热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李智[2](2020)在《多品牌经营的R公司CRM系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汽车经销商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及行业变革,中国大型汽车经销商公司并购整合中小型汽车经销商的格局已经形成。大型汽车经销商公司需同时经营众多品牌、全国上百家4S店,这样的规模与发展趋势将成为汽车经销行业新常态。面对众多品牌、众多门店的经营管理,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理念方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并以此增加核心竞争力。本文以汽车经销商R公司为研究对象。R公司在全国拥有700多家4S店,众多汽车品牌。首先对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接着分析了R公司面临的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总结R公司采取CRM系统的必要性。接着结合R公司客户购车流程,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R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R公司CRM系统设计提供依据。然后利用问卷调查方法针对CRM系统在R公司单品牌试点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得出R公司在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的优势及问题,结合试点情况以及R公司多品牌的特征,针对R公司多品牌全面实施CRM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及保障措施。以上分析研究,旨在为R公司以及汽车经销商行业实施多品牌、多门店CRM系统整合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卢鹏宇[3](2020)在《整车集成热管理协同控制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日益严苛的能源危机与排放法规对现代汽车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新一代智能汽车热管理已不仅限于单纯解决发动机散热问题,而是涉及可靠性、动力性、经济性、排放、舒适性等多项性能的重要整车开发技术。整车集成热管理包含发动机冷却、机油冷却、空调制冷、暖通供热、增压中冷、低周热疲劳与热伤害等内容,对于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等新能源车型还包括电机冷却、电机控制器冷却与动力电池温控等。集成热管理系统不仅应满足各子热力系统极限工况的设计性能,还需同时兼顾动态温度控制稳定性与整车能耗,最终实现“系统热设计”、“动态热管控”、“能耗热优化”三大热管理核心技术问题的协同解决与统筹管理,综合优化车辆整体性能。本文以整车热管理优化设计为目的,创新性提出IVTM(Integrated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技术解决方案,依托多维度数值计算耦合与多目标协同优化控制,将系统设计、方案评价、性能分析、动态控制、协同优化进行集成。通过基于整车全工况的集成热管理协同控制策略,实现兼顾系统设计性能、热管控性能和经济性等多项评价指标的综合改善。根据IVTM方案的主体技术路线,本文开展如下具体研究工作。以ICEV(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Vehicle)发动机冷却和空调为主体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及其部件传热、流动、能量转化的理论计算和试验数据,建立集成热管理系统1D数学模型,描述系统热力学状态和流动状态。应用3D CFD仿真计算,研究怠速、爬坡、高速行驶三种典型车辆工况的动力舱气动耦合传热问题。从流动强度、新风进气比重、舱内整体平均温度、气动耦合传热途径四个角度解析整车集成系统耦合传热机理。并提出适用于普遍工况的耦合因子表征方法,与1D系统模型共同构建基于整车分析的1D/3D耦合计算方法。以整车道路试验为依据对1D/3D耦合计算方法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准确性与仿真置信度。针对“系统热设计”问题,本文以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和乘员舱温度为评价指标对集成系统进行整车热适应工况校核计算,发现低速爬坡为冷却系统热失效工况,怠速为空调系统热失效工况。开展基于集成系统耦合作用影响、换热器进气状态、冷却液流量特性、制冷剂流量特性的热管理系统热流变分析,明确系统热失效主要原因。此外还提出5种动力舱结构改进设计,通过不同结构的集成系统热流变特性对比,量化评价系统热管理设计优化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导流密封方案可降低风扇匹配转速20.36%、降低压缩机匹配排量8.59%,能够同时改善冷却系统与空调系统设计性能,有利于整车热管理多系统、多工况、多指标协同优化。针对“动态热管控”问题,本文提出基于Rule-based、PID、MPC等控制算法的集成系统控制方案,以温度控制稳定性为指标对比分析各控制方案热管控性能。冷却系统风扇单一变量控制分析表明,电控风扇配合机械驱动水泵热管理方式存在低温工况发动机过度冷却问题,系统冷却液流量过大与散热器进气温度过低是导致过度冷却的根本性原因,应采用电控水泵与发动机转速解耦的方案设计加以解决。水泵风扇多变量协同方案控制分析表明,双PID控制系统存在温度跟随波动问题。以水泵转速为变量的控制方案设计具有增益符号不确定性是导致系统控制失稳的根本原因,应采用以系统热平衡状态信息为前馈的复合控制方式加以解决,如MAP+PID控制或MPC控制,从而达到提高多变量协同控制系统稳定性的目的。空调系统控制分析表明,压缩机排量离散控制方案存在乘员舱温度周期性波动问题。缩减准则约束范围虽然可以提高系统稳定性,但难以协调由于压缩机排量频繁切换所导致的NVH、可靠性与经济性等矛盾。而压缩机排量连续控制方案可根据温度反馈精准调控系统制冷剂流量,不仅良好保持压缩机平稳运行,平滑温度波动,还能避免系统过余制冷,有利于整车动态工况的制冷循环综合性能改善。针对“能耗热优化”问题,本文以执行器能耗功率为指标,以NEDC驾驶循环为分析工况,从控制器优化设计和动力舱耦合传热优化两个角度对集成系统经济性进行优化分析。在发动机冷却MPC协同控制的基础上引入系统能耗最低控制约束,构建兼顾温度稳定性与系统经济性的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案。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协调水泵、风扇功率配比,MPC优化方案可保持系统控制输出位于能耗经济区内,比MPC协同控制方案节能39.82%,比MAP+PID协同控制方案节能20.71%。基于动力舱热结构特性的能耗优化结果表明,配合动力舱结构优化改进,弱化集成系统有害传热交互,可在MPC优化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系统经济性11.58%。空调系统能耗优化分析表明,由于精准调控制冷剂流量避免过余制冷,PID连续控制方案比高带宽节点控制方案节能36.37%,比低带宽节点控制方案节能32.56%。若配合动力舱结构优化改进,可降平均低冷凝器进气温度1.38℃,进一步提高系统经济性12.85%。本文在上述设计、控制、优化研究基础上,应用MPC控制算法提出基于整车全工况的集成热管理协同控制策略。在ICEV集成热管理中补充了怠停启动和热态停机等车辆非常规行驶工况的控制策略,实现同时兼顾控制稳定性、动态响应速度与整车综合能耗的全行驶工况协同热管理。并将IVTM技术方案拓展应用于解决HEV(Hybrid Electrical Vehicle)集成热管理控制策略问题,还针对性提出局部能耗优化方案和全局能耗优化方案。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控制策略的温度稳定性和经济性差异主要体现于发动机功率低占比区间内,全局优化方案通过合理协调电机冷却系统空气侧和流体侧换热能力以及能耗配比,具有更佳的系统稳定性和经济性,更适用于复杂的混合动力集成热管理。最后,本文针对热管理模块在整车开发系统工程中的流程定位和设计原则,阐述集成热管理技术的具体应用,并论述IVTM解决方案在整车开发中的重要工程意义。

夏应琪[4](2020)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纯电动汽车集成热管理系统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种电机与电池集成换热的纯电动汽车集成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性能与其工作温度密切相关,需要设计高效的热管理系统提供保障。在冬季低温环境,独立的电池和电机热管理系统不能充分利用电机和电气元件的废热,因此需要将电池和电机的热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同时,电池的加热过程具有时滞的特性,采用传统PID控制等手段无法获得的精度,模型预测控制被认为是改善滞后的有效方法。本文为解决上述问题做了如下工作。首先,本文设计了一种电机与电池集成换热的纯电动汽车集成热管理系统,利用板式换热器连接电池和电机冷却水路,使其具有在低温环境利用电机废热对电池进行加热的功能;其次,对电池和电机的产热原理进行分析,并对热管理系统传热过程进行了推导,建立了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基于AMESim软件搭建了整车工况仿真模型,并与热管理模型结合,搭建了基于整车工况的热管理性能仿真平台;然后,设计了集成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进行了工作模式划分以及电磁阀、水泵等部件的控制逻辑设计;基于线性时变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策略,设计了电池加热策略,并引入软约束松弛因子优化了模型预测控制求解性能;设计了基于路况信息的电池产热预测方法,并利用预测结果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的输入扰动参数;最后,进行了实验车辆改装,通过实验验证了建模精度;设计了高温、常温、低温环境的热管理性能测试和评价方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并对本文所设计的集成热管理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与PID策略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的效果;通过与电池实时产热输入扰动对比分析,验证了基于路况信息的电池产热预测对模型预测控制性能的影响。

王家峰[5](2020)在《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车辆热管理问题日益受到各大汽车厂家的重视并作为新兴领域有着大好的前景待人开发。为了保证汽车的动力部件能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对车辆各系统的温度需求进行合理调控已成为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发展方向。传统汽车热管理研究主要针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而电动汽车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温度场的技术研究上。方案针对某款混合动力轻型卡车,以温度需求为关键点并根据该款卡车行驶模式特点设计整车热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预热、散热两大部分。论文主要设计建立系统化的整车热管理系统方案,并利用仿真平台对热管理系统的控制策略以及功能进行分析与验证,从而开发出整车热管理系统。针对某款混合动力轻型卡车各动力部件的热需求展开分析,根据行驶模式特点提出一套整车热管理系统方案,其中设计包括:各动力部件冷却系统、低温环境下发动机给动力电池预热、低温环境下电机给发动机预热。根据整车动力部件参数来分析热管理系统中散热部件参数,过程当中需要进行相应的理论计算,再进一步得出整车热管理系统温度需求的量化指标。基于AMESim软件首先搭建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模型,仿真验证了整车动力系统模型满足基本的功率需求,在此基础上再搭建热管理系统模型并通过模块化的建立思路实现模拟整个热管理系统的功能。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搭建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模型,其中包括整车热管理系统的逻辑门限控制模型、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的模糊-PID控制模型等,调试运行环境为联合仿真提供平台。最后联合仿真整车热管理系统,分别验证各动力部件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利用发动机热量给电池预热对电池温度的提升、利用电机热量给发动机预热对发动机温度的提升。仿真结果表明这套热管理系统在高温环境下对动力部件有足够的冷却能力,低温时利用发动机热量给电池预热能提高电池的整体温度,低温环境下电机热量给发动机预热能改善发动机启动效果,由此验证了整车热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及功能符合要求。

蒋诚[6](2020)在《车用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开发与性能验证》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能源紧缺和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ce Fuel Cell,PEMFC)因为工作温度低、能量密度高、可靠性高、加装燃料快速便捷、产物为水无污染等特点,逐步成为车用传统能源的代替动力源。而在整个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的过程中,燃料电池的温度特性对电堆性能表现影响极大,一个性能良好的电堆热管理系统能满足电堆散热和加热需求,保证其在工况运行中维持温度稳定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而提高电堆输出功率,延长使用寿命。因此,研究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PEMFC的温度特性、热管理系统模型、控制方法等为切入点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引出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论文依托校企联合项目“天博燃料电池电堆热管理系统匹配”,首先从电堆单电池机理出发,通过燃料电池的活化极化、欧姆极化、浓差极化过电压理论在MATLAB/Simulink平台搭建了电堆的输出电压模型,并通过试实验证明模型准确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电堆的温度特性。其次,分析电堆产热,明确车用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性能目标、温控需求,确定前舱内部电堆散热器模块布置情况,计算冷板对流换热系数。在GTSuite平台搭建车用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回路结构,针对热管理系统传统水泵、风扇控制策略的不足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改进和优化的控制方法。然后,结合热管理系统设计的性能目标,对回路中各部件进行参数计算和匹配选型。最后,从车辆燃料电池电堆和动力电池双动力源的能量途径出发,根据车辆的不同运行模式,在GT-Suite软件平台搭建了整车能量管理策略,仿真验证后作为热管理系统的车用条件。本文选用极端高低温工况和常温工况三种工况设定作为模型验证的运行条件,分别得出本文所设计的热管理系统在车用工况下的具体性能表现,以此为依据验证热管系统的性能。

徐雷[7](2020)在《车载复合电源能量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是大气主要污染源之一,并且化石燃料日益短缺,因此发展零排放的纯电动汽车是非常有必要的。动力电池是纯电动汽车的主要储能部件,但是受限于当前的技术水平,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不是特别理想。而超级电容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速度快以及循环寿命长等优势,将其与动力电池组并联构成复合电源,可以优势互补解决电动汽车现存的部分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能量管理系统,使复合电源系统既能满足车辆的动力需求,同时能够延长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以减小车辆的使用成本。首先,本文对丰田普锐斯进行纯电动汽车改造,对车辆的电机参数、复合电源参数及拓扑进行了匹配,并在ADVISOR仿真软件中建立了该纯电动汽车的模型。然后设计了逻辑门限的控制方法,对复合电源进行能量管理,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且与独立电源进行比较发现复合电源确实能够减小动力电池的功率波动。为了进一步优化功率分配,本文采用了动态规划算法,经过推理得出以电池输出电流的平方和作为目标函数。动态规划作为全局优化算法不能实时控制能量管理系统,但可以用来指导设计模糊控制规则,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模糊控制优于逻辑门限控制。本文采用分层设计思想,将能量管理系统分为底层硬件层,中层控制层,上层能量分配层。底层采用双相耦合DC/DC变换器,减少母线电流和电压纹波,增大功率密度;中层采用双相耦合DC/DC变换器的解耦控制与模型预测控制,提高超级电容功率的动态响应速度;上层采用以动态规划算法指导的模糊控制规则,进行能量分配管理。为了验证能量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设计了一个额定功率1.5k W的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电源能够有效地减轻动力电池组的输出功率波动,提高电源系统的寿命。

王戎[8](2020)在《燃料电池汽车热泵空调与动力系统集成式热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能效高、节能无污染,噪声低的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理想方向之一。但是,车载能源的有限性始终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关键因素,电动空调系统、电动制动和电动转向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辅助系统,消耗了整车的能量,尤其是电动空调系统由于无法利用发动机余热进行驾驶室制热,其能耗约占到了整车的33%,严重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且空调系统作为车辆行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系统,直接影响了驾驶和乘坐舒适性。现有的燃料电池汽车将驾驶室热管理、燃料电池热管理、动力电池热管理及电机热管理独立设置、分开管理,而并没有协调统一地进行集成式热管理,使得燃料电池汽车总体热管理能耗较高,部分热能不能实现再利用。因此,本文利用热泵空调高效节能的特点,以热泵空调系统为热循环核心,将整车的驾驶室温度控制、燃料电池系统温度控制、动力电池温度控制和电机温度控制等集成于一体,设计了一种集成式整车热管理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兼顾驾驶舒适性的同时,将各个系统热量统一管理。通过整车热量循环再利用,达到降低电动空调能耗,提高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和能量利用效率的目的。通过对热泵空调原理及结构的分析,设计热泵空调与水暖PTC空调的能效对比试验,验证了热泵空调高能效的特点;通过对燃料电池系统和动力电池系统生热机理、传热机理及温度特性的分析,以及对电机电气系统的热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热泵空调技术的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并匹配了相关参数;通过AMESim软件建立了空调系统、电池系统以及电机电气系统的热管理模型,完成了整体热管理系统建模;设计了基于逻辑门限值的整车控制策略和基于PID控制的电动压缩机和水泵转速控制策略,基于SFTP-SC03运行工况对热管理系统进行可行性与实用性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热管理系统可以满足各个系统的温度控制,整车能耗下降6.1%,续航里程提高5.6%。最后分析利用电机余热的可行性,发现电机焦耳热流量较小,不足以满足驾驶室冬季的制热要求,可作为一种热量的补充。

吴艾蔓[9](2020)在《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组液冷散热系统的研究与优化》文中提出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能源短缺问题,发展纯电动汽车是大势所趋。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唯一的动力来源,是当下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锂离子电池对温度十分敏感,过高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其性能造成严重影响,且电池组内紧密安放的电池极易引起热堆积,热重叠等一系列现象。因此对动力电池进行热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运用CFD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分析的方法,站在工程应用的角度,分别建立无间隙电池模组与正常间隙电池模组,采用保守的方案对电池模组进行热管理,提出合理的散热系统方案并对其进行研究与优化,使电动汽车的性能与热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锂电池的结构、工作原理、生热机理、传热理论以及温度对电池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的生热速率与热物性参数的计算并对其进行了估算。(2)运用CATIA软件搭建了电池单体及模组模型。运用AMESim一维仿真和Fluent三维仿真对不同放电倍率下单体锂电池的温升与不同环境温度下单体锂电池的温升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通过Fluent软件对在空气自然对流下电池模组的温升进行了仿真,验证了对电池包进行热管理的必要性。通过AMESim软件对电池热管理的方式进行了选择,并为电池包外部液流循环连接进行了两种方案散热对比,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3)对电池模组的液体冷却热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分别从三种不同冷却底板的结构、冷却液入口温度及入口速度进行单因素变量的散热分析并采用正交优化试验分析综合分析得出最佳的散热方案。(4)用Advisor软件对电动汽车的三种典型工况进行仿真分析,认为在绝大部分行程中动力电池的放电倍率不会超过1C。最后在1C倍率放电下对电池模组进行稳态液冷散热仿真,验证液冷方案的可行性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姚孟良,甘云华,梁嘉林,李勇[10](2020)在《电动汽车集成热管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电动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电池、乘员舱和电机驱动系统的热管理是提高其运行安全性和司乘人员舒适性的关键技术.针对电动汽车集成热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首先概述了电池、乘员舱和电机驱动系统的产热模型;其次系统地总结了现有的电池、乘员舱和电机驱动系统的热管理方法,重点分析了集成热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运行控制和系统性能评价;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了研究展望,指出研究准确的产热计算模型,发展紧凑高效的集成热管理系统,在综合性能评价体系下优化集成热管理系统的运行控制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汽车管理系统200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管理系统2002(论文提纲范文)

(1)某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混合汽车的发展背景
        1.1.2 新能源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的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2 空调系统研究现状
        1.2.3 动力电池及驱动电机热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1.2.4 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研究
    2.1 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研究
    2.2 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性能测试
        2.2.1 测试方案
        2.2.2 传感器安装
        2.2.3 测试系统调试及试验
    2.3 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2.3.1 发动机冷却系统
        2.3.2 电驱冷却系统
        2.3.3 动力电池冷却系统
        2.3.4 空调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建模仿真
    3.1 AMESim软件平台
    3.2 整车动力学模型搭建与验证
        3.2.1 整车动力学模型搭建及参数设置
        3.2.2 整车动力学模型验证
    3.3 整车热管理系统模型搭建及标定
        3.3.1 发动机冷却系统建模
        3.3.2 电驱冷却系统建模
        3.3.3 空调系统建模
        3.3.4 整车热管理系统模型标定
    3.4 本章小结
4 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优化设计
    4.1 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优化方案
        4.1.1 整车热管理系统结构优化
        4.1.2 整车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优化
    4.2 优化后的整车热管理系统模型搭建
    4.3 优化后的整车热管理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4.3.1 环境温度低于0℃时发动机为动力电池加热或乘员舱与动力电池协同加热
        4.3.2 环境温度在0~20℃范围内时电驱系统为乘员舱与动力电池协同加热
        4.3.3 环境温度高于0℃时电驱系统为发动机预热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2)多品牌经营的R公司CRM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CRM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RM国外研究现状
        1.2.2 CRM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R公司现状分析
    2.1 R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2.1.1 行业概况
        2.1.2 R公司的行业地位
    2.2 R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2.2.1 R公司经营现状
        2.2.2 R公司组织架构
        2.2.3 R公司经营模式
    2.3 R公司实施CRM系统必要性
第3章 R公司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售前——缺乏精准营销盈利模式
    3.2 售中——缺乏有效的销售过程管理
    3.3 售后——缺乏标准的售后流程
    3.4 增值业务——未达到“以客户为中心”
    3.5 其他支持——客服管理职能落后,缺乏多平台联动流程
第4章 R公司CRM系统设计与分析
    4.1 R公司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4.2 R公司CRM系统建设目标
    4.3 R公司CRM系统建设原则
    4.4 R公司CRM系统各模块设计
        4.4.1 市场营销系统设计
        4.4.2 销售过程管理系统设计
        4.4.3 售后业务系统设计
        4.4.4 增值业务系统设计
        4.4.5 其他支持
    4.5 R公司实施CRM系统总体思路及规划
第5章 R公司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分析
    5.1 R公司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准备
    5.2 R公司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步骤
    5.3 R公司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效果分析
        5.3.1 调查问卷设计
        5.3.2 R公司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的优势
        5.3.3 R公司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的问题
    5.4 R公司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总结
第6章 R公司多品牌全面实施CRM系统建议
    6.1 加强CRM理念与企业文化融合
    6.2 加快组织结构转变
    6.3 避免经营压力偏离CRM系统实施
    6.4 增强CRM系统实施团队人员稳定
    6.5 减轻员工的畏难情绪
第7章 R公司多品牌全面实施CRM系统保障措施
    7.1 前期保障
    7.2 制度保障
    7.3 组织保障
    7.4 人才保障
    7.5 绩效保障
    7.6 技术保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CRM 系统需求问卷调查表
附录2 R 公司 CRM 系统应用问卷调查表

(3)整车集成热管理协同控制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重点问题
    1.2 国内外汽车热管理技术发展现状
        1.2.1 内燃机汽车热管理技术研究
        1.2.2 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技术研究
    1.3 本文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整车集成热管理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2.1 内燃机汽车集成热管理基本架构
    2.2 发动机冷却系统数学模型
        2.2.1 机内产热模型
        2.2.2 散热器传热模型
        2.2.3 机外循环模型
        2.2.4 发动机冷却系统框架
    2.3 空调系统及乘员舱数学模型
        2.3.1 压缩机模型
        2.3.2 膨胀阀模型
        2.3.3 相变换热器模型
        2.3.4 乘员舱模型
        2.3.5 空调与乘员舱系统框架
第3章 集成系统气动耦合传热分析及表征
    3.1 动力舱气动耦合传热CFD模型
        3.1.1 动力舱几何处理
        3.1.2 动力舱模型网格划分
        3.1.3 动力舱模型数学控制方程
        3.1.4 流动与传热边界条件
    3.2 基于典型工况的耦合传热分析
        3.2.1 工况边界条件确定
        3.2.2 动力舱耦合传热分析
    3.3 基于耦合因子的整车普遍工况耦合传热表征
        3.3.1 进气耦合状态方程
        3.3.2 耦合因子曲线表征
        3.3.3 耦合因子表征方法工程意义
    3.4 1D/3D集成热管理耦合仿真模型框架
第4章 集成系统热流变分析及耦合传热优化
    4.1 基于整车道路试验的仿真方法验证
        4.1.1 整车热适应工况
        4.1.2 热管理系统评价指标
        4.1.3 整车热管理仿真计算方法验证
    4.2 集成系统校核评价与热流变特性分析
        4.2.1 冷却系统校核与影响分析
        4.2.2 空调系统校核与影响因素分析
    4.3 集成系统热结构特性分析与耦合传热优化
        4.3.1 动力舱结构优化方案
        4.3.2 爬坡工况气动耦合传热特性对比
        4.3.3 爬坡工况冷却系统热结构特性分析
        4.3.4 怠速工况气动耦合传热特性对比
        4.3.5 怠速工况空调系统热结构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系统热管控分析优化及整车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5.1 集成系统控制方案设计及评价指标
        5.1.1 控制器基本原理
        5.1.2 冷却系统控制方案
        5.1.3 空调系统控制方案
        5.1.4 系统控制性能指标及评价工况
    5.2 冷却系统热管控分析及能耗优化
        5.2.1 单一变量控制方案热管控分析
        5.2.2 多变量协同控制方案热管控分析
        5.2.3 冷却系统能耗优分析
    5.3 空调系统热管控分析及能耗优化
        5.3.1 压缩机控制方案热管控分析
        5.3.2 空调系统能耗优化分析
    5.4 整车热管理协同控制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混合动力的整车集成热管理技术拓展
    6.1 混合动力汽车集成热管理基本架构
        6.1.1 混合动力集成热管理组成
        6.1.2 混合动力集成热管理特点
    6.2 电动力系统集成热管理模型
        6.2.1 电机产热及冷却模型
        6.2.2 电池热管理模型
        6.2.3 混合动力耦合传热表征
    6.3 混合动力热管控分析与能耗优化
        6.3.1 混合动力集成热管理控制方案
        6.3.2 混合动力热管理控制方案对比分析
    6.4 面向整车开发的IVTM技术方案工程意义
        6.4.1 基于整车开发的热管理流程定位与设计原则
        6.4.2 基于整车开发的IVTM工程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本文主要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本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纯电动汽车集成热管理系统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力系统热管理和集成方案研究现状
        1.2.2 热管理控制研究现状
        1.2.3 热管理测试方法研究现状
    1.3 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集成热管理系统原理与建模
    2.1 集成热管理结构方案设计
    2.2 电池热管理模块建模
        2.2.1 电池产热模型
        2.2.2 电池热管理传热模型
    2.3 电机热管理模块建模
        2.3.1 电机产热模型
        2.3.2 电机热管理传热模型
    2.4 换热器建模
        2.4.1 换热器选型
        2.4.2 换热器传热模型
    2.5 整车工况模块建模
    2.6 小结
第三章 集成热管理控制策略设计与优化
    3.1 集成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设计
        3.1.1 电池回路控制策略
        3.1.2 电机回路控制策略
    3.2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电池加热器控制策略设计
        3.2.1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介绍
        3.2.2 基于线性时变状态空间的预测模型建模
        3.2.3 控制指标及约束设计
    3.3 考虑路况信息的电池加热器控制策略优化
        3.3.1 路况信息数据处理
        3.3.2 电池发热量可测扰动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集成热管理系统实车改装与试验评价方案设计
    4.1 试验车辆改装和信号采集方案设计
        4.1.1 热管理系统实车改装
        4.1.2 传感器选型布置
        4.1.3 实验环境方案
    4.2 高温试验工况和评价方法设计
        4.2.1 高温试验工况
        4.2.2 高温环境热管理性能评价方法
    4.3 常温试验工况和评价方法设计
        4.3.1 常温试验工况
        4.3.2 常温环境热管理性能评价方法
    4.4 低温试验工况和评价方法设计
        4.4.1 低温实验工况
        4.4.2 低温环境热管理性能评价方法
    4.5 小结
第五章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仿真模型的实验验证
    5.2 集成热管理系统性能仿真及分析
        5.2.1 高温热管理性能验证
        5.2.2 常温热管理性能验证
        5.2.3 低温热管理性能验证
    5.3 加热器控制策略优化仿真分析
        5.3.1 模型预测控制策略效果验证
        5.3.2 基于路况信息的电池产热预测效果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5)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汽车热管理研究概况
        1.2.1 汽车热管理系统概述
        1.2.2 国外热管理研究概况
        1.2.3 国内热管理研究概况
    1.3 汽车热管理技术概况
        1.3.1 硬件技术
        1.3.2 软件技术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2.1 整车热管理系统结构方案
        2.1.1 整车行驶模式分析
        2.1.2 热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2.2 整车动力部件参数匹配
        2.2.1 整车驱动需求功率确定
        2.2.2 发动机参数匹配
        2.2.3 电机参数匹配
        2.2.4 动力电池组参数匹配
    2.3 整车热管理系统参数匹配计算
        2.3.1 发动机冷却系统参数匹配计算
        2.3.2 电机冷却系统参数匹配计算
        2.3.3 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参数匹配计算
    2.4 本章小结
3 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物理仿真模型
    3.1 AMESim仿真软件及仿真理论依据
        3.1.1 AMESim仿真软件环境
        3.1.2 仿真计算的理论基础
    3.2 基于AMESim的整车热管理系统物理模型
        3.2.1 动力部件模型介绍
        3.2.2 整车模型介绍
        3.2.3 整车热管理系统模型介绍
    3.3 本章小结
4 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
    4.1 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
        4.1.1 控制策略中的变量建立
        4.1.2 热管理系统控制逻辑及流程框图
    4.2 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的模型搭建
        4.2.1 基于STATEFLOW建立系统的逻辑门限值控制原理
        4.2.2 控制策略模型
    4.3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
        4.3.1 基于模糊控制模型搭建
        4.3.2 基于PID控制模型搭建
        4.3.3 基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模型搭建
    4.4 本章小结
5 模型联合仿真分析
    5.1 系统冷却性能分析
    5.2 利用发动机热量给动力电池预热
    5.3 利用电机热量给发动机预热
    5.4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5.5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试验结果分析
        5.5.1 试验条件及规范
        5.5.2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启动性能分析
        5.5.3 发动机排放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车用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开发与性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
        1.1.2 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和前景
    1.2 国内外热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简介
        1.2.2 PEMFC热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3 选题意义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原理及模型建立
    引言
    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结构与原理
        2.1.1 PEMFC的结构与材料
        2.1.2 PEMFC工作原理
        2.1.3 PEMFC的极化现象
    2.2 PEMFC模型建立
    2.3 模型验证
        2.3.1 实验目的
        2.3.2 实验平台
        2.3.3 对比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
    引言
    3.1 燃料电池系统产热分析
        3.1.1 电堆生成化学能
        3.1.2 电堆输出功率
        3.1.3 尾气散热
        3.1.4 冷却水散热
    3.2 热管理系统设计性能目标
    3.3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
        3.3.1 前舱散热模块分布
        3.3.2 冷却流道内部对流换热
        3.3.3 电堆的热管理系统结构
    3.4 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各部件参数匹配
    4.1 热管理系统各部件参数匹配
        4.1.1 散热器
        4.1.2 风扇选取
        4.1.3 循环水泵
    4.2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管理系统在车用工况下的仿真研究
    5.1 整车能量管理策略建模
    5.2 极端高温爬坡工况下仿真研究
    5.3 极端低温工况下的仿真研究
    5.4 常温NEDC仿真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车载复合电源能量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能量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整车系统参数匹配
    2.1 引言
    2.2 丰田普锐斯简要介绍
    2.3 动力系统设计及参数匹配
    2.4 复合电源系统参数匹配及拓扑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复合电源能量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ADVISOR汽车仿真软件的建模及实验
    3.3 复合电源能量管理系统的规则控制方法
    3.4 基于动态规划优化结果的模糊控制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复合电源能量管理系统分层设计及实现
    4.1 引言
    4.2 能量管理系统的底层硬件设计
    4.3 能量管理系统中层控制算法设计
    4.4 能量管理系统上层控制策略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仿真及实验结果
    5.1 引言
    5.2 双相耦合DC/DC变换器仿真及实验验证
    5.3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仿真及实验验证
    5.4 复合电源能量管理系统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燃料电池汽车热泵空调与动力系统集成式热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1.3 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1.3.1 汽车热泵空调技术研究现状
        1.3.2 燃料电池热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1.3.3 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1.3.4 永磁同步电机冷却技术研究现状
        1.3.5 集成式热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课题来源
第二章 热泵空调系统原理及性能分析
    2.1 热泵空调系统循环原理
        2.1.1 逆卡诺循环
        2.1.2 热泵循环
    2.2 热泵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2.2.1 热泵空调系统组成及原理
        2.2.2 热泵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
    2.3 热泵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2.3.1 热泵空调试验及设备简介
        2.3.2 制热试验数据采集
        2.3.3 试验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成式热管理方案设计
    3.1 燃料电池系统热性能分析
        3.1.1 燃料电池系统热量来源
        3.1.2 燃料电池系统传热特性
        3.1.3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
    3.2 动力电池系统热性能分析
        3.2.1 磷酸铁锂电池的温度特性
        3.2.2 磷酸铁锂电池的生热机理
        3.2.3 磷酸铁锂电池的传热特性
        3.2.4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
    3.3 电机电气系统热性能分析
    3.4 集成式热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3.4.1 集成式热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3.4.2 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工作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匹配计算与建模分析
    4.1 热泵空调系统匹配计算与建模
        4.1.1 驾驶室热平衡计算
        4.1.2 热泵空调热力学计算
        4.1.3 热泵空调建模
    4.2 燃料电池系统匹配计算与建模
        4.2.1 燃料电池系统匹配计算
        4.2.2 燃料电池系统模型
        4.2.3 燃料电池系统热负荷计算
    4.3 动力电池组匹配计算与建模
        4.3.1 动力电池组匹配计算
        4.3.2 动力电池模型
        4.3.3 动力电池热负荷计算
    4.4 电机电气系统建模
        4.4.1 电机模型
        4.4.2 电气及控制建模
        4.4.3 电机散热器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车热管理性能仿真分析
    5.1 集成式热管理系统的控制策略
        5.1.1 整车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
        5.1.2 热泵空调系统PID控制策略
        5.1.3 电池组系统PID控制策略
        5.1.4 电机回路PID控制策略
    5.2 驾驶室热管理性能分析
        5.2.1 制冷工况分析
        5.2.2 制热工况分析
        5.2.3 不同热源下制热能耗分析
    5.3 电池系统热管理性能分析
        5.3.1 燃料电池系统预热性能分析
        5.3.2 燃料电池系统散热性能分析
        5.3.3 动力电池系统预热性能分析
        5.3.4 动力电池系统散热性能分析
    5.4 电机余热可利用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组液冷散热系统的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电动汽车
        1.1.2 动力电池
        1.1.3 电池热管理系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锂电池的热特性研究
    2.1 锂电池的组成
    2.2 锂电池的工作原理
    2.3 锂电池生热机理的分析
    2.4 锂电池的传热理论
    2.5 锂电池的生热速率
    2.6 锂电池热物性参数的计算
        2.6.1 密度
        2.6.2 比热容
        2.6.3 导热系数
    2.7 温度对电池特性的影响
        2.7.1 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电池容量
        2.7.2 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电池内阻和开路电压
    2.8 本章小结
3 AMESim概述及其应用
    3.1 单体锂电池
        3.1.1 单体锂电池的选择
        3.1.2 单体锂电池仿真研究
    3.2 一维仿真软件
        3.2.1 AMESim概述
        3.2.2 AMESim的优缺点
        3.2.3 AMESim的连接方式
    3.3 基于AMESim仿真
        3.3.1 不同放电倍率下电池的温度变化
        3.3.2 不同环境温度下电池的温度变化
        3.3.3 热管理方式的选择
    3.4 电池液流冷却循环的两种方案
        3.4.1 水箱冷却散热
        3.4.2 液体冷却与空调系统耦合
    3.5 本章小结
4 锂离子电池组温度场分析及液冷流道的设计
    4.1 CFD的应用
        4.1.1 CFD概述
        4.1.2 CFD基本控制方程
    4.2 电池的几何建模
        4.2.1 几何模型的搭建
        4.2.2 电池组的网格划分
    4.3 自然对流下的电池模组的仿真
    4.4 电池模组的液体冷却
        4.4.1 电池模组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4.4.2 冷却液运动状态的选择
        4.4.3 不同流道对散热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电池模组液冷的散热效果的优化及典型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5.1 不同冷却因素下电池组散热性能的仿真
        5.1.1 不同冷却液进口温度对冷却效果的影响
        5.1.2 不同冷却液流速对冷却效果的影响
    5.2 正交试验的设计
    5.3 典型工况下电池组热特性
    5.4 散热系统的仿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汽车管理系统2002(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优化研究[D]. 石先立.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2]多品牌经营的R公司CRM系统应用研究[D]. 李智.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整车集成热管理协同控制与优化研究[D]. 卢鹏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纯电动汽车集成热管理系统控制研究[D]. 夏应琪.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及控制策略研究[D]. 王家峰. 辽宁工业大学, 2020(03)
  • [6]车用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开发与性能验证[D]. 蒋诚. 吉林大学, 2020(08)
  • [7]车载复合电源能量管理系统研究[D]. 徐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燃料电池汽车热泵空调与动力系统集成式热管理系统研究[D]. 王戎.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9]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组液冷散热系统的研究与优化[D]. 吴艾蔓. 西华大学, 2020(01)
  • [10]电动汽车集成热管理研究进展[J]. 姚孟良,甘云华,梁嘉林,李勇. 工程科学学报, 2020(04)

标签:;  ;  ;  ;  ;  

汽车管理系统 200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