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企业期待全国文化产业商会成立

文化产业企业期待全国文化产业商会成立

一、文化产业企业期待全国文化产业商会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张波林[1](2021)在《成都市文创企业扶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秦云龙[2](2020)在《盐碱地上飞起“金凤凰” 高质量发展“成绩单”闪亮 河北宁晋:不简单、不平凡、不容易的县域巨变》文中研究说明"家乡的历史让我们自豪,家乡的今天更让我们骄傲,因为家乡不但拥有6个中国之最,还拥有3个世界之最……"赞美家乡的人有很多,但这位赞美家乡的网友却底气十足。让《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意外的是,如此多的"之最",竟然出自河北省邢台市一个十分低调的县城——宁晋县。经过一周多的实地调查,记者发现这座县城的"之最"远远超过网友的描述:宁晋县的食用盐全部开采出来,够全国人民吃上一万年;晶龙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

杨田甜[3](2020)在《文化创意视角下吉林省服装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与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核心因子,以文化与创意等无形资产的投入来实现智力型产品的创造性生产。知识产权的运用与转移能提升产业的辐射范围及影响力,增强创意元素的流通性及相关产业的重构能力,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换言之,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创造性、渗透性、包容性及高附加值特征。服装产业作为传统产业,近些年发展遭遇瓶颈,推动服装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吉林省服装产业历尽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服装生产制造体系日趋完善、生产制造水平日益提高、OEM业务趋于饱和,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即服装产业链不完善,服装前序产业支撑缺失;服装同质化竞争与恶性竞争,品牌意识淡薄;政府部门对服装行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行业协会影响力偏弱;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才流失严重。受新型冠状疫情、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人民币升值、经济下行压力等影响,吉林省服装产业近些年呈现出库存严重、同质化竞争加剧、利润逐年下降、低端市场恶性竞争等趋势。当前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就需要吉林省服装产业利益方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为此,本文以文化创意为视角,来探析吉林省服装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策略。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系统阐释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本文的一些创新性。第二章采用文献调查法对文化创意产业、服装产业、服装产业结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产业融合、产业集群、产业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基础阐释。第三章结合实地走访浙江省杭州、柯桥地区及江苏省南京、无锡地区及吉林省内相关的服装企业、科研院校、服装协会商会等的调研结果,基于文化创意视角进行了服装产业的区域比较,即比较了江苏省与吉林省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浙江省与吉林省的生产经营环境、浙江省与吉林省的品牌建设情况、纽约州与吉林省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启示,即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政府、价值链的“切片”外移是极为重要的、要重视服装人才的培养。第四章根据第三章中的区域比较,并结合吉林省实际,分别从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角度为吉林省服装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即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业集聚;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创建服务型政府;发挥服装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强化服务职能;重视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第五章对所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一是吉林省服装产业与江苏省、浙江省、纽约州等服装产业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二是与浙江、江苏等地相比,吉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在纺织服装、服饰业上的投入;三是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及专业化水平是影响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及未来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因子;四是吉林省内多样的文化是未来服装创意产业发展与繁荣的关键。

张梦泽[4](2020)在《未预期后果:城市文化空间区隔现象研究 ——以上海Y体验式书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实体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空间的代表形式,过去一直以包容、开放的形态为市民提供社会文化服务。但在新千年,网络文化消费渠道兴起、城市地租骤增、市民文化消费习惯变动等因素的交织下,实体书店经营进入“寒冬”。历经数年“酷寒”,国家“全民阅读”政策、各级政府的实体书店扶持为实体书店带来了新的生机,在政策层面,出版物免增值税、书店免租、现金资助等为实体书店经营提供了直接帮助,上海市将实体书店纳入城市规划,看似使实体书店走上多元发展,共同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新通路。但在实践层面,文化产业的资本化使多层次、多类别的社会资本进入实体书店空间生产之中,在上海孕育了一批主打文化消费体验的新型体验式书店。在作为本文案例的Y体验式书店中,经营者宣称其接受了政策资金扶持,要打造市民共享的城市文化空间,但符号消费、隐性排斥常存其中,市民能否融入Y体验式书店与其经济、文化资本数量画上等号。实体书店出现了政策与经营的未预期后果,即成为了区隔化的空间。本文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和布迪厄的“区隔”理论作为理论视角,通过对政策文本、新闻与统计年鉴的分析和对Y书店中店员、顾客以及不愿进入Y书店的读书者的访谈,探讨了在实体书店转型中,多方参与的空间生产是如何完成的;在政策构想与资本实践的矛盾下,实体书店产生了哪些区隔现象;最后对区隔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制度、社会、个人层面的三维透视。本研究认为Y书店在获得国家扶持之后,与社会资本相结合,从城市边缘转入高端商业广场,以景观化与艺术化作为空间构造的核心特征,为其以“小资”作为核心的目标顾客打造文化、艺术体验的空间。全新的书店理念造就了市民对Y书店空间想象的转变,Y书店也用空间付费、知识付费、会员制与贩卖身份等方式构造了空间的经济与文化门槛。究其原因,制度上的文化产业资本化,在文化领域释放了资本逻辑,上海对实体书店的规划也因未设限制而存在疏漏;社会层面,资本展开了新一轮对文化空间的控制,以消费主义取得对空间的合法化征服,迎合我国社会转型期催生的新中产阶层消费趣味;而在个人层面,则是不同阶层消费观分异带来的不同的“货币投票”能力与新时代实体书店认知变化共同催生了区隔现象。最后,本文尝试对当下城市文化空间更新的正功能,以及城市建设和更新中空间区隔与空间正义这一无法逃避的矛盾展开讨论。

赵跃[5](2020)在《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世界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宋庄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迁,以及宋庄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考察中国艺术区发生和发展的本土化实践之路,从艺术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实践策略。宋庄的研究价值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变迁中的艺术实践调动了本土文化中的“关系世界”,系统与个人能动性的交互在各个维度被激活,“变迁的危机”“历史的矛盾”“重构的试错”等。在本土与全球、现代与前现代、精英与大众、制度与精神、自由与公平、消费与审美的文化冲突中理解宋庄,有助于我们对本土文化复杂性的深刻自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界和当代中国。本文将问题聚焦在艺术界的关系交互和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上。从最初的画家村的“乌托邦”想象,到市场繁荣下“艺术家社区”的生态变迁,再到政府主导下的“艺术创意小镇”的不断自觉,宋庄的每一个时期都在“关系世界”的参照中进行着创造性的文化交互和文化再生产。从“乌托邦”的建构与实践,到“自觉的错位”和“期待的不对等”;从系统的功能分化,到“官民共创”的创造性实践;从时代中的“艺术区消亡”,到“艺术超链接”的实践创新,宋庄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艺术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的行为模式和精神图示。本文希望从艺术界关系交互的实践策略出发,为了解中国艺术界的变迁动因以及当下文化实践提供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宋庄的历史实践表明,艺术的创造是一张网,而人的能动性和社会系统的衍化高度“混融”。艺术实践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更多表现为一种“自我观照”的能力,艺术开始真正回归日常生活。而艺术界的意义在于,宋庄用近30年的实践证明了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作用和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发意义,那就是艺术界是一个有关希望和创造的想象共同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我们不断在本土文化的“关系网络”中寻找精神自觉和文化生态的和谐,以不断生产希望和勇于创造的精神面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这也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实践反思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更是本土艺术界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任茹[6](2020)在《《2018年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峰会(张家界)》新闻发布会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实践报告基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对《2018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峰会(张家界)》的新闻发布会进行模拟汉英交替传译实践,以交传录音语料为分析对象,探究该理论对实践中典型问题的具体应用。此新闻发布会旨在宣传和扩大此峰会的内容和影响。在场有四位领导人轮流发言并答记者问,其中涉及“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目标中金融、商贸、品牌、旅游、医学等多方面合作发展的话题、前两届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峰会在西安的举办情况、张家界举行此次峰会的原因以及介绍将达成的合作和成果等,给外界提供非常大的信息量。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的原则是以目的语受众为中心、发挥译入语优势和注重交际效果,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本实践报告表明,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应同时秉持简洁和逻辑清晰两个原则,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三大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一是以目的语受众为中心,选择“直译尽其所能,意译按其所需”的恰当译法达到简洁效果;二是发挥译入语优势,采用综合法和分译法处理冗长句和逻辑不分明的情况;三是为达到最佳交际效果,采用释义或省略,以解决长句中结构松散和信息冗余的问题。经过对实践语料的具体案例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交际翻译理论对口译实践的有利因素。再者笔者通过此次实践对张家界旅游文化和发展有了更多了解,还提高了其口译素质和实践经验,为其本身和其他口译学习者提供借鉴。本报告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描述了任务背景、任务内容和任务意义三个部分。第二章介绍了模拟交替传译的过程及其理论基础。口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过程和译后整理。译前阶段,作者进行了术语查证,积累话题相关知识和语言分析。译中阶段,作者描述了交传的情况和过程,为后续案例分析做准备。在译后阶段,作者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分为不同类别,进行理论和案例结合探讨。第三章是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提炼翻译理论的主要思想,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选择有效的翻译方法。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作者不仅探索了交替传译的策略和方法,还提高了自身对理论和实践的认知。第四章阐述了笔者在口译实践中的收获、经验教训以及口译学习的建议。由此,模拟的反思可作为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口译效果的基础。

武晓媛[7](2019)在《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随一国工业演进发生、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一种必然结果。手工艺作为一门古老的“营生”,是传统社会中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基本活动,并依赖“师徒相授、口耳相传”的知识模式世代传承。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核心生产力的手工艺,它不仅满足了人类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需求,而且满足人类文化审美情趣的精神需要。它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础,又是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良方”,满足着社会大众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不同诉求,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有适度的存续和发展空间。尽管如此,受传统文化观念控制的古代中国一直没有给予手工艺及手工艺人应有的尊重和认同。近代以降,伴随西方的殖民侵略,近代机器技术与设备随即而来,这对传统工艺的存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先进的机器技术刺激并促进手工技艺的改良革新,但同时又与手工艺争夺资源、抢占市场,展开激烈地竞争。就近代中国传统工艺整体发展情形言,后者成为主要趋势,机器的冲击甚至造成手工艺的全面崩溃。时至今日,中国已由传统农业国跻身现代工业国前列,并可同世界工业强国开展技术角逐,但仍无法扭转和改变手工艺的生存困境,在现代激烈地商业市场竞争中许多手工艺正急剧衰退甚至消亡。如何使传统工艺与工业化和谐共生,如何使传统工艺理性传承以更好地适应工业现代化要求,成为一个从历史延续至今的重要议题。可见,“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对待传统工艺”,或者说“传统工艺应如何应对工业现代化”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和深入探究的问题。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传统工艺在不同时代表现出来的功能不尽相同。在传统社会里手工艺是作为国计民生的支柱而存在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更多地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所以对它的保护和利用因时代功能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本文重点关注关系民生日用的工艺品在近代中国技术社会转型时期的命运。基于此,本文既是一项关于传统工艺的历史研究,也是对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工艺出路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文章围绕“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心议题,即如何克服和改进传统工艺的弊端,又如何保持和宏扬传统工艺的价值,立足晚清民国的时代背景,以“中国工业化早期的传统工艺发展策略”这一鲜有关注却极具时代意义的内容作为第一研究主题,以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支撑,探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之际,手工艺的工业现代化问题。通过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源头发展策略进行考察,发现在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国人就手工艺的出路问题曾提出过一系列的思想和行动方案,使“日用而不知”的传统工艺呈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下。在此基础上,厘清晚清民国工艺策略在整个手工艺工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当前传统工艺发展提供有效的历史借鉴。本文主体内容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难点及创新之处,提出晚清民国中国技术社会转型期应该如何思考和对待传统工艺的问题,并从源头策略上为手工艺寻找出路,以期获得一些新认识和新主张。第一章主要对工艺观念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起步时期的演变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工艺”是一个现代意义下的传统词汇,是经过近代多层内涵沉淀后的一种结果。立足于“工艺”的语言学考察,重点对“工艺”一词在近代包含的工业、工艺美术、手工艺等多重意义进行解读,揭示出技术转型期工艺概念演变的内在思想逻辑。同时界定了全文讨论的“传统工艺”范畴,列举了文中涉及的主要工艺门类,并以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作为全文的理论支撑。第二章阐释了晚清民国时期传统工艺问题的产生。自晚明起,资本主义萌芽在以手工为技术基础的工商业中萌生,致使封建统治者与工商业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封建政府开始全面抑制工商业发展,扩大对手工业的破坏。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却采取了与钳制手工艺完全不同的态度,提倡并鼓励西方机器工艺发展,手工艺在封建政府的打压和近代机器技术冲击的双重阻滞下艰难生存。但它却并未被机器技术取代而失去社会技术主体的地位。所以,传统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技术资源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的工艺思想和行动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工艺发展策略大致沿着相同路径进行。首先由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商政界代表、经济学者以及工艺美术家等从思想层面探讨传统工艺的近代多元价值及其出路问题,对手工艺的认识和理解超出了传统社会的固有意义。而后在学者论证的前提下,再由中央政府主导制定且部分推行某些工艺策略,并且不同时期的工艺策略还体现出了自身的独特性。晚清时期在毫无经验可循的前提下,一切始于初探。社会中一批极具前瞻性认识的有识之士从经济、技术、知识、社会角色以及文化的不同视角阐释了手工艺的新价值,开启了国人从思想层面探索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清政府积极配合,一改过去“薄手艺、贱百工”的态度和对手工艺的严格管控,从推行工艺教育、创办工艺局和征集手工艺品出洋参展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把零散、衰颓的传统工艺用新的理念和方式进行重组,适应并推动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北洋政府时期工艺思想和行动策略的最大特点则是继承延续。在“循序渐进”、“以工代赈”和“全面改良”工艺思想的指导下,北洋政府沿着清末“工艺新政”的路线,对晚清工艺策略进行局部调整和修正。它主张的手工艺政策在整个近代中国工艺发展策略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经过工商政学界和工艺美术界热烈讨论,官员和学者对手工艺的价值及其工业现代化的认识已非常深刻,进行了针对手工艺与工业化关系、手工艺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国民政府尝试构建了复兴传统工艺的政策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工艺发展新模式,并次第开展复兴手工艺的行动计划,对中国手工艺事业作出统一规划和安排。经过三个时期演进,中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渐趋成熟。第六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倡导的工艺策略。这一时期手工艺的工业现代化问题由政府主导转向由社会团体承担。“国济”作为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服务团体,开始独立领导起全国的手工艺事业,提出了“建设性救济”的独特工艺思路。从思想认识上看,“国济”对手工艺的认识已接近了传统工艺问题的本质,强调了传统工艺的改进是一个牵涉多方面的问题,不只依赖于技术改良和革新,还需要组织、资金、人才、市场等不同社会要素的配合;从具体行动上看,“国济”建立了分工兼合作的工艺组织体系,创办了《手工艺》杂志,提供给国人工艺思想交流的平台。在它的组织下手工艺事业发展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增强了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感。第七章结论主要是在总结晚清民国工艺发展策略的演变路径和手工艺实际变化情形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分析了造成这一时期手工艺策略没有取得实效的原因。结合当前国家传统产业和乡村建设发展主题,思考工艺振兴对传统产业改造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以期对当前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李娟[8](2019)在《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文中研究说明题引在幅员辽阔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天撒珠串般地镶嵌着一片集山地、草原、森林、平原、大漠为一体的宝地。这片宝地上,雪山巍峨,森林茂密,水丰草绿,禾菽弥望、葡园千亩,棉海辽远。这片宝地,春夏之时呈现南国秀丽山水的温婉,秋冬之际彰显粗犷雄浑壮美的北国景致。这就是被誉为"乌鲁木齐后花

马阳阳[9](2019)在《拉美地区国际投资仲裁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卡尔沃主义”(CalvoDoctrine)的诞生地,拉美地区(拉美)对国际投资仲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拉美已成为仅次于亚洲的中国海外投资第二大目的地。研究国际投资仲裁制度在该地区的发展问题,对中国研究者有着使研究样本更加丰富的理论价值。而近年来该地区国家在国际投资仲裁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缩写“ICSID”)频频成为被告,更强化了研究该地区国际投资仲裁制度法律问题的重要性。因此,研究国际投资仲裁制度在拉美地区发展遇到的法律问题,对中国制定相应的投资争端政策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空间距离遥远以及中国在该地区投资时间较短,导致目前国内研究拉美投资仲裁问题的成果偏少。本文选取拉美作为空间研究对象,基于双边投资协定(BIT)和《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议公约》(《华盛顿公约》)等与国际投资仲裁密切相关的国际法文件,结合拉美国家在ICSID的实践经验,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分析,对以ICSID为代表的国际投资仲裁在该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国际投资争端解决制度本身包含了复杂而多样的具体规则,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来看,与其他地区一样,国际投资仲裁是该区域解决投资争端的主要选择。客观上现在以ICSID为代表的国际仲裁机构和以《华盛顿公约》为代表的制度,构成了拉美参与国际投资仲裁制度实践的重要内容。而研究拉美国家在国际投资仲裁中的实践和态度,就必须在理论上研究与国际投资仲裁紧密相关的BIT内容。国家签订的BIT就像一把开启ICSID之门的钥匙,是将投资者与东道国关于投资引发的争端提交仲裁的重要法律基础文件。因此,本文选取拉美国家签订的BIT内容,以及该地区国家参与ICSID实践经验作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分析拉美国家签订BIT内容的演变、特征及问题,以及阿根廷、厄瓜多尔等拉美国家对ICSID仲裁裁决的态度变化、承认执行困境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BIT与ICSID改革在该区域的发展变化趋势,发现对中国未来深度参与国际投资仲裁有借鉴价值的信息。基于这一逻辑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绪论对研究背景进行陈述,并对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拉美与中国的经济贸易互动频繁,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中国投资者重要的投资目的地。随着中国在拉美投资的增长,引发投资争端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但关于拉美地区国家投资仲裁制度设置,以及该地区国家对ICSID及BIT态度变化研究并不充分。本部分同时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梳理解释,对文中诸如拉美所指的区域、研究对象的选择等问题进行解释和界定。第二部分为正文的第一章。该章就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国际投资仲裁制度在拉美的发展进行梳理。将拉美国家参与国际投资仲裁的时间划分为独立、兴起、接轨和分化四个阶段。继而对拉美国际投资仲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该区域主要国家参加国际投资仲裁现状,以及主要国家国内法与国际投资仲裁制度相匹配的机构和制度建设现状。最终通过分析归纳这一地区在当前国际投资仲裁体系中践行者和挑战者的角色。第三部分为正文的第二章。BIT是国际投资的基础法律文件。该章节对拉美国家签订的BIT内容进行梳理,尤其对有关国际投资仲裁条款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国家之间签订BIT的共性和差异性。共性表现在,该地区主要的BIT中都包含类似甚至相同的程序性规则和实体性规则,差异性则表现在,对相关条款的解释和执行方面。基于研究拉美国家在国际投资仲裁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关注BIT中关于将投资争端提交国际投资仲裁的规则,发现其签订BIT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分析拉美国家基于可持续发展、重大安全、文化保护及公序良俗等因素,在将投资争端提交国际投资仲裁时,设置例外规定的原因。第四部分为正文的第三章。提交ICSID进行仲裁是拉美地区解决国际投资争端最重要的途径。该章对拉美国家在ICSID仲裁中遇到的问题,及其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国际投资仲裁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吸引了大多数国家加入《华盛顿公约》并借助ICSID解决有关的投资争端,但以巴西为代表的部分拉美国家对ICSID的不同态度也值得关注和研究。阿根廷、厄瓜多尔等国不愉快的ICSID经历暴露了ICSID仲裁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透明度不够、裁决碎片化严重等制度性问题,以及参与成本高昂、国内外政治干涉因素明显等非制度性问题。这些因素致使该地区产生了一种针对ICSID仲裁制度的消极情绪。最终,基于拉美国家视角瞻望ICSID在该地区的改革前景和方向。第五部分为正文的第四章。该章主要分析国际投资仲裁在拉美出现的法律问题,形成有益于中国参与国际投资仲裁的借鉴。在明确中国参与国际投资仲裁地位的前提下,借鉴经验主要集中在拉美国家签订BIT内容审定和参与ICSID两个方面。此外,拉美国家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投资仲裁问题上有着共同的需求,尝试提出构建中拉之间投资仲裁机构和制度的设想,并对这种设想的理论可能性和潜在问题进行分析。第六部分为结论。本章回顾了全文的重点研究问题,并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针对拉美国家签订BIT内容所呈现的问题,中国有必要重新审定已经签订的BIT内容。第二,ICSID作为拉美乃至国际上最重要的投资争端解决机构,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短期内,无论拉美态度如何都无法消除ICSID在该地区的重要影响。第三,构建中国与拉美之间的投资仲裁机制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随着中国在拉美的投资逐渐升温,中国投资者在拉美因投资引发的争端可能性不断增加,构建更为直接的争端解决平台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东道国对外资的使用效率。

韩晴[10](2019)在《上海田子坊及M50创意园文化与景观更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1世纪这个以创意为主导的时代,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占据重要地位。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自1999年我国首个创意产业园区——上海四行创意仓库诞生起,其创意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出现了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然而,大量创意园区迅速落成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具有过度商业化、公众参与度不高、景观差等创意园区的通病。这一背景下,研究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创意产业园区,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便迫在眉睫。本文拟选取上海创意产业园区中形成较早且发展最为成熟的两个典例——田子坊、M50创意园,对两个园区文化与景观层面开展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及收集分析网络数据的方法,在文化层面上,探究园区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运营现状;在景观层面上,根据各景观要素(包括节点、建筑、空间、交通、小品、铺装等)对园区景观空间进行综合评价。经研究,除了得出田子坊、M50创意园发展的成功经验外,笔者还发现了园区各自在文化运营、配套设施、区域规划、绿化景观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关系到两个园区未来能否健康发展。本文一一总结各园区存在的问题,挖掘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尝试提出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更新策略。具体策略包括:在文化层面上扶持艺术产业、挖掘品牌特色、制定商户准入机制、调整发展路线等;在景观层面上科学规划分区、优化交通流线、增加绿化面积、增强空间识别性、完善配套设施等。本文的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可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为后续研究提供基本资料,也为今后上海乃至全国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二、文化产业企业期待全国文化产业商会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化产业企业期待全国文化产业商会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2)盐碱地上飞起“金凤凰” 高质量发展“成绩单”闪亮 河北宁晋:不简单、不平凡、不容易的县域巨变(论文提纲范文)

大县宁晋的“冠军们”
20万宁商凝聚发展大活力
两座村庄的“较量”
农业、电商、文化“产业大交响”
宁晋的“宁静”与宁晋的“晋级”

(3)文化创意视角下吉林省服装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阐释
    2.1 概念界定
        2.1.1 文化创意产业
        2.1.2 服装产业
        2.1.3 服装产业结构
    2.2 相关理论基础阐释
        2.2.1 产业融合
        2.2.2 产业集群
        2.2.3 产业转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化创意视角下服装产业的区域比较及启示
    3.1 文化创意视角下服装产业的区域比较
        3.1.1 服装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3.1.2 生产经营环境的区域差异
        3.1.3 品牌建设的区域差异
        3.1.4 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
    3.2 文化创意视角下服装产业发展的启示
        3.2.1 政府是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3.2.2 价值链“切片”外移
        3.2.3 重视服装人才的培养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文化创意视角下吉林省服装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4.1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业集聚
        4.1.1 转变企业经营观念,确立品牌主体地位
        4.1.2 注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
        4.1.3 文化创意引领,提升本土服装品牌效应
        4.1.4 产业集聚
    4.2 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创建服务型政府
        4.2.1 强化政策的引导、杠杆、惩罚作用
        4.2.2 优化城市人文环境以集聚人才
        4.2.3 创新企业融资形式
    4.3 发挥服装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强化服务职能
    4.4 重视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未预期后果:城市文化空间区隔现象研究 ——以上海Y体验式书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有关“城市文化空间”的研究
        (二)“文化消费”研究的经典视角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与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有意图行为:城市文化空间的生产
    一、幕后:空间生产的多方参与
        (一)寒冬:实体书店的“倒闭潮”
        (二)扶持:政府的实体书店政策
        (三)转型:体验式实体书店落地
    二、布景:空间符号意义的赋予
        (一)远离:选择地理位置
        (二)景观化:构造空间景观
        (三)艺术化:打造空间体验
    三、前台:行动者与空间行动
        (一)经营者、消费者、游荡者
        (二)常客、稀客、过客
第三章 未预期后果:城市文化空间区隔的表现
    一、意象流变:实体书店空间想象的转变
        (一)从贩卖书的空间到贩卖体验的空间
        (二)从大众空间到区隔空间
    二、初级门槛:体验式书店空间的经济区隔
        (一)入场门槛:支付能力的空间划分
        (二)消费门槛:昂贵的知识付费
        (三)额外门槛:会员制的限制
    三、进阶门槛:体验式书店空间的文化区隔
        (一)氛围“劝退”:高雅的品味空间形象
        (二)贩卖身份:通俗文化消费的缺失
第四章 城市文化空间区隔的产生原因
    一、制度层面:政策的未预期后果
        (一)文化产业的资本化
        (二)上海市书店布局的缺陷
    二、社会层面:城市文化空间的新动向
        (一)资本逻辑对文化空间的控制
        (二)新中产阶层的崛起与文化空间的占领
        (三)消费主义对文化空间的征服
    三、个人层面:分异的消费观念与变动的书店认知
        (一)资本量、资本结构与消费观分异
        (二)实体书店认知转变
第五章 总结、讨论与反思
    一、结论
    二、讨论
    三、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关键词界定和阐释
        三、由宋庄引发的问题
        四、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界40年
        五、宋庄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宋庄及相关研究综述
        一、宋庄的社区生态及文化问题研究
        二、宋庄作为现代艺术空间的研究
        三、宋庄艺术产业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艺术区的人类学及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为什么以艺术界角度研究宋庄艺术区
        二、“关系世界”:实践论的中国方案
        三、艺术界中的“三种关系”和“四个维度”
        四、“宋庄世界”:自觉、衍化与再生产
        五、作为“信息媒介”的实验民族志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一、全球化背景中的现代艺术“乌托邦”
        二、市场与官民共创下的“艺术家社区”
        三、社会经济“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四、不断自觉中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中的艺术“乌托邦”
    第一节 “盲流”艺术家与“盲流”画家村
        一、“盲流”艺术家:“我别无选择”
        二、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职业”
        三、圆明园画家村崛起的“真相”
        四、中国现代艺术的全球化与“戏谑”化
    第二节 圆明园的“遗产” 宋庄的“资源”
        一、圆明园画家村“最后的时光”
        二、圆明园画家村的真正“遗产”
        三、艺术家眼中的宋庄精神
        四、重新理解艺术“乌托邦”
    第三节 艺术家、村民与基层组织
        一、一位小堡村民的文化艺术观
        二、联防队与艺术家
        三、谁成就了“乌托邦”?
        四、谁的“乌托邦”?
    第四节 “劳模”书记与艺术“乡绅”
        一、“教父”“宋江”与“乡绅”
        二、“泥瓦匠”“书记”与“劳模”
        三、书记与“乡绅”的合谋
        四、“乌托邦”的“破碎”
    第五节 “后现代”世界与“前现代”社群
        一、索探“给宋庄艺术家的公开信”
        二、《纽约时报》眼中的方力钧
        三、“春卷店老板”的无奈
        四、全球化与“小江湖”
    本章小结
        一、“乌托邦”:精神的实践性
        二、期待和参照:艺术界的再生产
        三、自觉的“错位”
        四、“后现代艺术界”的逻辑:回归本土实践
第二章 “官民共创”的“艺术集聚区”
    第一节 从“小堡生态”到“中国宋庄”
        一、胡书记的“苏荷”情结
        二、“文化造镇”的顺势而为
        三、“中国宋庄”的“百年畅想”
        四、“宋庄模式”的精神:尊重与共生
    第二节 从“自然集聚”到“野蛮生长”
        一、最赚钱的行当:艺术
        二、宋庄的“淘金时代”
        三、“艺术地产”与“艺术集聚”的背后
        四、宋庄生态的“流变”与“共生”
    第三节 艺术节、艺术区与促进会
        一、从“宋庄路”到“打开宋庄”
        二、从“链接”到“跨界”
        三、画廊、美术馆与“签约”艺术家
        四、促进会、艺术组织与“品牌宋庄”
    第四节 原告与被告
        一、住农家小院的“美梦”与“噩梦”
        二、城乡二元结构里的“宋庄”
        三、“赢了官司,输了信用”
        四、10 年后风波再起
    本章小结
        一、“关系世界”里的“自觉错位”
        二、衍化源自于“期待的不对等”
        三、“熵增”“焦虑”与“调试”
        四、创造力:动能性与系统性的辩证
第三章 “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第一节 艺术区里的“陷阱”
        一、艺术区的“二次消亡”
        二、艺术区没落的背后
        三、“破碎”的“艺术区孤岛”
        四、艺术品产业的真相
    第二节 现代艺术的“三岔口”
        一、“小时代”的“落幕”
        二、现代艺术“招安论”背后的尴尬
        三、现代艺术的危机和分裂
        四、现代艺术到底在表达什么?
    第三节 “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本土模式
        一、“前现代”艺术“回潮”的背后
        二、宋庄里的“山东模式”
        三、市场、价格、流通与消费
        四、“圈子”与“潜规则”的破灭
    第四节 想象的创造力共同体
        一、宋庄的多重复杂性
        二、宋庄里的“隔”与“不隔”
        三、宋庄“无画廊”的真相
        四、对艺术界“边界”的再理解
    本章小结
        一、功能分化与多重复杂性
        二、现代艺术合法性的两难和机遇
        三、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深层逻辑
        四、在后现代社群中理解“共同体”
第四章 不断自觉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节 从“中国宋庄”到“特色小镇”
        一、宋庄的新机遇
        二、“特色小镇”背后的发展逻辑
        三、褪色的“明星小镇”
        四、宋庄的时代挑战
    第二节 当代艺术家的“第三体系”
        一、对艺术家群体的误解
        二、“重要的还是艺术”
        三、“没有传统,没有现代,只有当下生活”
        四、“第三体系”的人类学内涵
    第三节 作为“信息媒介”的民营美术馆
        一、美术馆“公共性”的背后
        二、美术馆职能的衍化
        三、树美术馆的“艺术微循环”
        四、艺术信息的“超链接”
    第四节 艺术价值生态建构的路径自觉
        一、宋庄艺术家的“微拍自救”
        二、艺术价值生态的参考模型
        三、网络大V与“艺术品登记认证系统”
        四、宋庄的两种危险和两种机遇
    第五节 文化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自觉
        一、符号里的时代
        二、年轻人的艺术与生活
        三、从符号迷信到文化理性觉醒
        四、人类学眼中的艺术自觉
    第六节 艺术传播属性的不断自觉
        一、艺术品如何走入大众消费
        二、直播、微拍点燃民间热情
        三、艺术工艺品化、IP开发与场景设计
        四、符号消费和“新复制时代”里的“艺术灵韵”
    第七节 艺术界公共性的深度自觉
        一、品质、创作、生活
        二、艺术教育与社群文化的集聚
        三、艺术技能的获得与公共性的再理解
        四、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本章小结
        一、“艺术+”的超链接生态
        二、艺术的人类学精神
        三、宋庄价值重构的多重路径
        四、公共视野与艺术理性
结论:在本土实践中理解后现代艺术界
    一、从宋庄理解“后现代文化”的逻辑
    二、“自觉错位”是动态的,也是常态的
    三、作为风险管理模式的文化系统
    四、人是核心,关系是本质
    五、艺术是一种全面自觉的能力
    六、创造是一张网
    七、艺术实践的本土思维
    八、艺术界:一个有关创造与希望的想象共同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2018年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峰会(张家界)》新闻发布会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Task Background
    1.2 Task Content
    1.3 Task Significance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2.1.1 Theoretical Overview
        2.1.2 Theoretical Advantages in Guiding Press Conference
    2.2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
        2.2.1 Related Knowledge Accumulation
        2.2.2 Term and Phrase Preparation
        2.2.3 Language Analysis
    2.3 While-interpreting Process
    2.4 Post-interpreting Work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he Target Audience-oriented
        3.1.1 Literal Translation
        3.1.2 Free Translation
    3.2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3.2.1 Synthesis
        3.2.2 Division
    3.3 Translation Methods of Emphasis on Communicative Effect
        3.3.1 Paraphrasing
        3.3.2 Omission
Chapter Four Task Reflection
    4.1 Gains Obtained
    4.2 Lessons and Suggestions
Conclusion
Reference
AppendixⅠ Glossary of Terms
AppendixⅡ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Author’s Interpreting
Acknowledgements

(7)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2 研究现状
        0.2.1 近代手工业经济史研究视角
        0.2.2 传统工艺技术史研究视角
        0.2.3 传统工艺艺术学研究视角
        0.2.4 传统工艺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视角
    0.3 研究思路与难点
    0.4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工艺内涵界定和理论支撑
    1.1 工艺内涵的演变
        1.1.1 “工艺”词源考察
        1.1.2 “工艺”的新内涵
        1.1.3 本文讨论的工艺范畴
    1.2 工艺的分类
        1.2.1 分类依据
        1.2.2 主要门类
    1.3 理论支撑: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1.3.1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引入
        1.3.2 催生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根基
        1.3.3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传统工艺的关系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传统工艺问题的产生
    2.1 自晚明始封建政府对手工业的打压和盘剥
        2.1.1 封建政府对手工业扩大生产的钳制和打压
        2.1.2 封建政府对手工业者加重摊派和勒索
        2.1.3 手工业者反抗压榨与开明官吏求新求变
    2.2 清中叶后封建政府对机器技术的重视和提倡
        2.2.1 清政府鼓励创办近代机器工业的动机
        2.2.2 全面推进机器工业发展:从军工到民用
    2.3 传统工艺在双重压力下艰难生存
第三章 晚清传统工艺发展策略酝酿形成
    3.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初探
        3.1.1 经济价值:用传统工艺增进通商贸易
        3.1.2 技术价值:用传统工艺补充机器技术促进生产与效率利用
        3.1.3 知识价值:用传统工艺沟通实学与实业
        3.1.4 社会角色价值:用传统工艺强化女性身份认同
        3.1.5 文化价值:用传统工艺传承民族文化
    3.2 清末“工艺新政”初步尝试
        3.2.1 推行工艺教育,革新传统工艺传承方式
        3.2.2 创办工艺局,改变传统工艺生产组织形式
        3.2.3 征集工艺品出洋参展,拓宽传播渠道
第四章 北洋政府: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继承延续
    4.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调整
        4.1.1 “循序渐进”的工艺思想
        4.1.2 “以工代赈”的工艺主张
        4.1.3 “全面改良”的工艺思路
    4.2 相关工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4.2.1 开展工艺调查研究
        4.2.2 普设工艺传习机构
        4.2.3 鼓励购用手工国货
        4.2.4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4.2.5 确立保护奖禁制度
        4.2.6 普及推广工艺教育
        4.2.7 北洋工艺政策的不足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现代探索
    5.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深化
        5.1.1 工商政学界关于手工业多重价值的讨论
        5.1.2 手工艺价值探讨:工艺美术界的参与
    5.2 国民政府复兴传统工艺的路径选择
        5.2.1 构建传统工艺复兴的政策体系
        5.2.2 探索行之有效的工艺发展新模式
        5.2.3 次第开展复兴手工艺的行动计划
第六章 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导的“手工艺运动”
    6.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主导力量转变
        6.1.1 先前的国内手工业团体
        6.1.2 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服务团体
        6.1.3 “建设性救济”工艺思想的形成
    6.2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升华
        6.2.1 召开成都手工艺集谈会
        6.2.2 “建设性救济”工艺思路的集中展现
    6.3 “国济”振兴传统工艺行动方案
        6.3.1 建立分工兼合作的工艺组织体系
        6.3.2 提供社会工艺思想交流平台—《手工艺》
    6.4 形成了一个社会运动—手工艺运动
第七章 结论: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反思与借鉴
    7.1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演变
    7.2 传统工艺的实际变化情形
    7.3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反思
    7.4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借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题引
第一章开局之年
    1.身未动,心已远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心语声声诵援疆
第二章福地之约
    4.比较优势
    5.思路决定出路
    6.福地之约
第三章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7.要致富先修路
    8.坐拥馕坑唱馕歌
    9.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10.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第四章玛纳斯碧玉璀璨葡酒香
    12.碧玉之都
    13.破壁突围
    14.葡酒之乡
    15.初心如磐
第五章““奇台礼物”
    16.奇台面粉
    17.电商梦
    18.奇台礼物
第六章南菇北移百果香
    19.谋定而后动
    20.致富梦
    21.菇菌朵壮百果香
第七章情暖木垒河
    22.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23.情暖木垒河
    24.“木垒联盟”
第八章洒满阳光的校园
    25.诗和远方
    26.师者为师
第九章组团的战士援疆的兵
    27.组团而战
    28.起死回生之手,安民济世之心
    29.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第十章真情像草原一样宽阔
    30.解一人困,解全家贫
    31.““圆梦行动”
    32.圆梦行动,福建在行动
第十一章书生报国手中笔
    33.初心能抵日月长
    34.责任
尾声向祖国报告向福建报告

(9)拉美地区国际投资仲裁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说明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创新点、难点与必要的解释
第一章 历史视角的拉美地区国际投资仲裁
    第一节 拉美地区国际投资仲裁发展历程
        一、拉美国家独立阶段
        二、“卡尔沃主义”兴起阶段
        三、接轨国际投资仲裁体系阶段
        四、参与实践与态度分化阶段
    第二节 拉美地区国际投资仲裁发展现状
        一、拉美地区主要国家参与国际投资仲裁现状
        二、拉美地区主要国家国际仲裁机构发展现状
        三、拉美地区国际投资仲裁组织与法律
    第三节 拉美地区在国际投资仲裁中的表现
        一、现有国际投资仲裁制度的“践行者”
        二、现有国际投资仲裁制度的“挑战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拉美地区双边投资协定中国际仲裁规则
    第一节 拉美地区主要国家签订BIT重要内容
        一、拉美地区主要国家签订BIT概况统计
        二、拉美地区BIT内容构成的共性分析
        三、拉美地区BIT国际投资仲裁制度
    第二节 拉美地区签订BIT中仲裁规则分析
        一、投资仲裁相关的“程序性规则”
        二、投资仲裁相关的“实体性规则”
    第三节 拉美地区BIT中提交国际仲裁的例外
        一、外资待遇例外
        二、可持续发展例外
        三、国家重大安全例外
        四、文化保护例外
        五、其它例外
    第四节 拉美地区BIT发展展望
        一、拉美地区BIT认知嬗变
        二、拉美地区BIT新时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拉美地区参与ICSID仲裁实践与挑战
    第一节 ICSID仲裁在拉美地区的发展
        一、从国际商事仲裁到ICSID仲裁
        二、ICSID在拉美地区形成重要影响力
        三、巴西对ICSID的保留态度
        四、拉美地区对ICSID仲裁的质疑
        五、拉美“反新自由主义”与ICSID认可度
    第二节 ICSID在拉美地区暴露的非制度性问题
        一、参与ICSID仲裁经济成本高昂
        二、ICSID管辖权受政治因素影响
        三、ICSID公正性受国际政治影响
        四、ICSID裁决承认与执行受外力影响
    第三节 ICSID在拉美暴露的制度性问题
        一、ICSID仲裁程序的透明度问题
        二、ICSID“碎片化”问题的困扰
        三、ICSID管辖权与“安全阀”问题
    第四节 拉美国家实践中对ICSID发起的挑战
        一、拉美国家对ICSID理论上的挑战
        二、拉美国家对ICSID实践上的挑战
        三、反思拉美国家对ICSID的挑战
    第五节 ICSID在拉美的发展前景
        一、ICSID探索发展方向
        二、ICSID地位在拉美地区稳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拉美国际投资仲裁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中国在国际投资仲裁制度体系中的定位
        一、发挥中国应有价值
        二、从“学习者”到“参与者”
    第二节 从拉美签订BIT问题中借鉴经验
        一、防范BIT中存在的国际法风险
        二、标准BIT模板的价值目标与架构探索
        三、BIT与特许权协议及投资者社会责任
    第三节 构建ICSID裁决在中国执行的国内法制度
        一、中国参与ICSID仲裁概况
        二、中国缺乏执行ICSID裁决实践
        三、中国执行ICSID裁决的法律依据
        四、法院在执行ICSID裁决中的角色
        五、国有企业参与ICSID应注意问题
    第四节 中国与拉美之间构建投资仲裁平台
        一、拉美地区巨大投资保障需求
        二、中国与拉美国家改革共性需求
        三、中拉之间构建投资仲裁潜在问题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拉美地区国家独立时间及与中国建交时间统计表
    附录B 拉美国家和地区加入ICSID时间统计表
    附录C 拉美国家加入纽约公约概况
    附录D 拉美国家批准《巴拿马公约》时间
    附录E 阿根廷签订BIT一览表
    附录F 智利签订BIT一览表
    附录G 厄瓜多尔签订BIT一览表
    附录H 墨西哥签订BIT一览表
    附录I 秘鲁签订BIT一览表
    附录J 巴西签订BIT一览表
    附录K 拉美主要国家与其他重要国家 BIT“征收补偿标准”对照
附件

(10)上海田子坊及M50创意园文化与景观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创意
        1.4.2 创意产业
        1.4.3 创意产业园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数据收集与处理
        1.5.3 研究框架
2 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2.1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改造历程
        2.1.1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的产生及特点
        2.1.2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的改造实践
    2.2 国内创意产业园区改造历程
        2.2.1 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的产生及特点
        2.2.2 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的改造实践
    2.3 本章小结
3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概述
    3.1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3.2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特点
        3.2.1 政府推动
        3.2.2 产业集群
        3.2.3 主题鲜明
        3.2.4 辐射效应
        3.2.5 用地紧张
    3.3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主要类型
        3.3.1 形成方式
        3.3.2 功能定位
        3.3.3 空间载体
    3.4 本章小结
4 上海田子坊文化更新
    4.1 田子坊历史背景
    4.2 田子坊文化历程
        4.2.1 文化集聚——石库门老街区的再生(1998-2008)
        4.2.2 文化高峰——艺术集聚区声名鹊起(2008-2013)
        4.2.3 文化衰退——资本推动园区商业化(2013-2018)
    4.3 田子坊文化运营现状
    4.4 田子坊文化存在问题
        4.4.1 创意产业受挫
        4.4.2 缺乏品牌特色
        4.4.3 商户良莠不齐
        4.4.4 长期客流超载
    4.5 田子坊文化更新策略
        4.5.1 扶持创意产业
        4.5.2 打造旅游品牌
        4.5.3 制定准入机制
        4.5.4 控制参观人流
    4.6 本章小结
5 上海M50文化更新
    5.1 M50历史背景
    5.2 M50文化历程
        5.2.1 艺术萌芽——游散画家入驻迅速集群(1999-2004)
        5.2.2 艺术集聚——商业画廊与工作室并行(2005-2008)
        5.2.3 艺术成熟——打造园区创意品牌体系(2009-2018)
    5.3 M50文化运营现状
        5.3.1 创意园区品牌化
        5.3.2 推广渠道多元化
        5.3.3 项目内容丰富化
    5.4 M50文化存在问题
        5.4.1 公众距离感强
        5.4.2 艺术群体流失
    5.5 M50文化更新策略
        5.5.1 增加公众互动
        5.5.2 扶持艺术群体
    5.6 本章小结
6 上海田子坊景观更新
    6.1 田子坊景观特色节点
        6.1.1 陈逸飞工作室旧址
        6.1.2 田子坊艺术中心
        6.1.3 五号画家楼
        6.1.4 守白海派艺术中心
        6.1.5 门对门和过街楼
    6.2 田子坊景观设计手法
        6.2.1 建筑形态
        6.2.2 空间格局
        6.2.3 交通流线
        6.2.4 景观小品
        6.2.5 绿化设计
    6.3 田子坊景观存在问题
        6.3.1 缺乏科学区域规划
        6.3.2 高峰时期交通混乱
        6.3.3 绿化及公共空间少
        6.3.4 多处消防安全隐患
    6.4 田子坊景观更新策略
        6.4.1 科学规划内部分区
        6.4.2 优化内外交通流线
        6.4.3 增加绿化及公共空间
        6.4.4 整治消防安全隐患
    6.5 本章小结
7 上海M50景观更新
    7.1 M50景观特色节点
        7.1.1 M50创意园区接待中心(5号楼)
        7.1.2 香格纳画廊(16号楼)
        7.1.3 UNDEF/NE画廊(6号楼)
    7.2 M50景观设计手法
        7.2.1 建筑形态
        7.2.2 空间格局
        7.2.3 功能分布
        7.2.4 交通流线
        7.2.5 景观小品
        7.2.6 场地铺装
        7.2.7 标牌导视系统
    7.3 M50景观存在问题
        7.3.1 景观可识别性不强
        7.3.2 缺乏活力开敞空间
        7.3.3 内外交通可达性差
        7.3.4 绿化面积严重不足
    7.4 M50景观更新策略
        7.4.1 打造特色鲜明景观
        7.4.2 提供趣味开敞空间
        7.4.3 改善内外交通流线
        7.4.4 注重植物景观设计
    7.5 本章小结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A 田子坊各年度入驻商户统计情况
附录B M50各年度举办展览/活动统计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四、文化产业企业期待全国文化产业商会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市文创企业扶持政策研究[D]. 张波林.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盐碱地上飞起“金凤凰” 高质量发展“成绩单”闪亮 河北宁晋:不简单、不平凡、不容易的县域巨变[J]. 秦云龙. 经济, 2020(08)
  • [3]文化创意视角下吉林省服装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杨田甜.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4]未预期后果:城市文化空间区隔现象研究 ——以上海Y体验式书店为例[D]. 张梦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D]. 赵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6]《2018年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峰会(张家界)》新闻发布会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D]. 任茹. 吉首大学, 2020(03)
  • [7]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D]. 武晓媛. 山西大学, 2019(02)
  • [8]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J]. 李娟. 回族文学, 2019(06)
  • [9]拉美地区国际投资仲裁法律问题研究[D]. 马阳阳. 外交学院, 2019(10)
  • [10]上海田子坊及M50创意园文化与景观更新研究[D]. 韩晴.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文化产业企业期待全国文化产业商会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