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二次供水问题及对策初探

海口市二次供水问题及对策初探

一、海口市二次供水存在问题和对策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乔松慧[1](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杨星[2](2021)在《海口市近六十年来湿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文中认为湿地独特的环境条件使湿地拥有丰富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也为多元化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被认为是世界上生产力水平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海口市的湿地面临数量锐减、质量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基于六期遥感影像(1959、1976、1985、1995、2005和2018年)和三期(1995、2005、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获取了全市多个时期的湿地矢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质心迁移模型等方法较深入地分析了海口市湿地数量与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同时,选用曲线估计、Markov模型、CA-Markov模型3种方法预测了全市湿地至2031年的变化趋势。针对湿地变化,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角度剖析了海口市湿地变化的驱动机制。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湿地数量变化:1959-2018年全市湿地面积共减少19704.36hm2,损失率为21.86%。近海与海岸湿地、内陆湿地和人工湿地分别减少1970.75、3539.02、14194.59hm2。不同时段的年均湿地面积减少率排序为1976-1985年>2005-2018年>1985-1995年>2018-2031年>1959-1976年。从湿地稳定性角度看,1959-2018年间全市仅51.57%的湿地保持着原有类型;在湿地稳定性上,浅海水域表现出高水平的稳定性,沙石海滩、水库稳定性较高,淤泥质海滩、红树林、河流、水田中等稳定,其他三级湿地类型稳定性较低。(2)湿地空间变化:1959-2018年间仅近海与海岸湿地空间变化较小。内陆湿地变化可归纳为“一江两岸,小损大减”即南渡江两岸的内陆湿地小图斑消失,大斑块面积萎缩。人工湿地的变化可归纳为“一城多镇,内增外扩”指的是主城区和下属镇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占用大面积人工湿地进行建设而向外扩张。(3)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景观水平上,1959-2018年间湿地破碎度增加,斑块外形复杂程度中等,湿地集聚水平和连通性指数均呈降低变化趋势。(4)湿地质心迁移变化:1959-2018年全市湿地整体质心向东南方向迁移了914.35m,位置由1959年的(19°52′57.32″N、110°25′56.39″E),迁移至2018年的(19°53′20.92″N、110°25′50.78″E)。海口市湿地西北方向受到的干扰与影响比东南方向强烈。(5)2018-2031年湿地变化预测:(1)曲线估计模型在一、二级湿地类型水平上有较好的拟合度;三级湿地预测结果显示2018-2031年间人工湿地将进一步被城市化建设占用。(2)Markov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18-2031年间海口城市建设的扩张将会持续占用湿地,但相对于2005-2018年间的湿地减少速率,速度有所减缓。(3)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31年全市湿地总面积为68570.32hm2,比2018年减少2.63%。其中内陆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减少速率大幅降低,但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减少速率有所上升,这表明因湿地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其他用地。(4)综合来看,三种预测模型中CA-Markov模型最合适于海口市湿地变化预测。(6)湿地变化驱动分析:在定性分析中——(1)气候影响:1959-2018年海口市气温上升0.65℃,早期经历较长时间气候暖干化,近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也不利于湿地恢复。(2)社会经济:城市化带来的人口集聚、建设用地扩张、污/废水排放、生产用水粗放等,压缩了湿地规划,加剧了海口市水资源短缺与时空分布不均。(3)政策因素:海口市湿地走的也是“先破坏后恢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老路。2005年事前仍未下定决心保护与治理湿地,在2005年后湿地保护与恢复才取得一定进展,但自然湿地面积仍表现出减少态势。在定量分析中——(1)气候因子与部分湿地存在相关性,但相关性水平不高;各类湿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因素均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是海口市湿地变化的主导因素。(2)主成分分析共筛选出3个主成分,整体方差贡献率为87.41%,第一主成分为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海口市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贡献率60.18%);第二主成分为气候因素,其贡献率为19.03%;第三主成分为农业生产活动,其贡献率为8.21%。(7)湿地保护建议:缓解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矛盾问题,需要做好长期湿地生态“保卫战”,包括:(1)坚持湿地保护恢复数量与质量并重,湿地保护与发展并举的科学管理理念;(2)完善湿地管理法律与条例,加强湿地科普宣传,支持湿地科学研究,确定湿地发展尺度问题;(3)通过“以引代禁,以补替占”,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的利用湿地,针对性制定并落实湿地生态补偿机制;(4)强化水资源政府宏观调控和“海绵城市”建设,保障湿地对水的需求。

王思琪[3](2021)在《淇水湾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前进,建筑业作为举足轻重的一环,它的发展依附着国家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其中隐藏的风险。由于建筑业的规模逐渐呈现投资大、周期长、流程复杂、人员众多的特点,同时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环境差异巨大,致使项目风险管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论文通过识别风险的种类、划分风险的类别,对风险进行评估预判,采取有效措施对风险进行监控预警,尽一切可能减少风险事件和对项目的影响而造成的所有不必要的损失,第一时间处理项目事故造成的风险损失,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提出应对措施,使项目在控制安全生产的同时达到最低成本,确保淇水湾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论文首先阐述了大型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内容和方法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进程。接着对项目风险管理进行概述,就风险、项目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等理论进行分析解释,限制了内容和范围,使研究结果更具针对性。并从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出发,研究了如何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明确了风险分析的意义,有效利用评估模型来应对各种风险。并就淇水湾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实际存在的问题,运用AHP法来构建一个项目未知风险的评估体系,建立一套相应的风险适宜性应对战略和监测系统,有效地防范未知的风险,将风险的不定性降到最低。至此,根据实例从理论出发就项目风险管理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解决工程项目所遇到的风险,对以后的工程项目在风险管理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丁潇颖[4](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刘学[5](2020)在《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城市水体急需治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该地区城市水环境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进行总结,对其污染成因与影响因素进行解析,提出该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及分步分阶段技术路线图。我国南部地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全部地区。该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年降雨量几乎是全国的2倍;人口密集,城镇化率高,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人口约占全国的15%;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并重,人均收入几乎是全国的2.3倍,但区域发展非常不均衡。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城市总体水质达标率为63%,城市水环境总体污染严重。从时空特征分析,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存在显着的时空特征,大部分城市新老城区之间也表现出较强的污染空间特性,主要与汛期降雨、人类活动和排水体制有关。空间因子分析与与污染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城市污染主控因子为氨氮、总磷和溶解氧,主要污染来源为城市降雨径流、生活排污、工业排污和老城区合流制溢流。在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污染问题的基础上,筛选出适用于该地区不同城市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水环境污染削减负荷分配模型和城市河流生态流量核算方法;依据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分类表单,选取适用于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评估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后的方案效益,给出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结合现有的城市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及预期,提出近期与中长期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本研究成果对于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总体调控、水环境质量改善意义重大,可为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或类似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

陈屾[6](2019)在《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文中指出自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之后,并在全国兴起建设特色小镇的运行。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兼并互联网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为特色小镇的要素流动和产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互联网+”特色小镇的建设,优化传统产业升级,能够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格局,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解决“三农”问题、响应国家精准扶贫任务以及实现传统小镇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梳理特色小镇的政策文件,对国内外“互联网+”特色小镇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构建“互联网+”特色小镇需要具备的条件。结合时下“互联网+”的热点,提炼出对创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的要点。在对“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的研究中,提出“1+XD+2”的创新特色小镇规划发展理念,以搭建“互联网+”产业体系平台,盘活当地农业资源,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以国家级农业示范点玉林市茂林镇为培育对象,结合当地政府对茂林镇的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开展公众参与工作计划,将茂林镇打造成“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为案例实践,提出了“1+4D+2”的规划理念。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政务上重视数据库的建立,公众参与规划建设工作;在经济上,培育互联网经济以及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结合的特色产业小镇。重视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加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引导特色小镇形成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创建“互联网+”产业体系,进而吸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及科技创新等多功能的流动。

程晶晶[7](2019)在《违法建筑治理研究 ——以海口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违法建设迅速蔓延并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全国各地都纷纷出台政策开展各种集中整治行动,短期内成效显着,但却无法形成治理长效机制。厘清违法建筑治理问题,已成为地方政府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文章以海口市违法建筑治理为个案,从海口市违法建筑治理实证视角出发,运用西方治理理论,以实证研究为主,将文献收集、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方法相结合,研究海口市违法建筑的类型、特点及造成影响,分析海口市违法建筑的成因,并梳理海口市违法建筑治理模式沿革以及目前采用的具体治理机制及措施,结合数据与诉讼案例,深度分析海口市违法建筑治理中的法律困境、治理主体及体制机制问题。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对策。文章认为:应在加快土地确权和完善规划编制基础上开展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分类处置;应结合城市管理改革合理设置职能,并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应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和公众参与违建治理机制;应落实行政监督问责机制并做好违建拆后治理。应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打造一流城市管理队伍,建立多元化城乡治理机制,完善住房等社会保障机制,从而形成城乡建设治理长效机制。尤其针对违法建筑治理中,建设项目审批的管理职能和违法建筑查处的职能分属不同部门问题,文章提出将规划管理的职能一分为二,具体规划项目审批划归城市管理部门的设想,从而理顺违法建筑治理机制,以期形成“良好的治理”。

李博[8](2018)在《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就是民生”。伴随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水环境污染已经演变成了当前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最严峻且矛盾的问题。社会各行各业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不约而同都提出了要注重环境保护,进一步优化经济和环境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期许。近年来,海口中心城区除饮用水源外,城区仍有大部分河流、排水沟(渠)及湖库水质恶劣,部分存在黑臭现象。自2016年以来,海口市将“生态修复”“服务民生”等核心理念融入到水体治理中,认真探索出可复制、可学习、可借鉴的治理路径。主要采取“PPP+EPC+跟踪审计+全程监管”,先后对美舍河、五源河、龙昆沟、东西湖等18个城镇内河(湖)水体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治理美舍河上成效显着,仅用3个月时间,实现将美舍河打造海口市贯穿城区南北的重要水生态景观廊道的综合治理目标,成为海口全市内河(湖)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示范和突破点。2017年9月美舍河获批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本文将基于多中心治理研究思路,结合当前海南省建设自由贸易区(港)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海口市目前进行城镇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展开研究,从政府、市场、公众三个角度出发,进一步针对城镇内河(湖)综合整治工作提出建议对策。本文的研究共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本次课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综述、内容及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基础理论,从水环境及其治理相关概念、多中心治理和公共物品理论来阐述。第三部分为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现状,主要对海口市城市概况、水环境基本情况及治理情况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海口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第五部分为国内外部分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的经验与启示。第六部分为关于完善海口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若干对策,以问题为导向,从行政管理角度对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社会多元化主体共同治理等三个层面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为结语。

李彤彤[9](2018)在《海口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调度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水生态恢复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阻碍。很多时候,水资源短缺是由于水资源管理系统不能促进水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利用造成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调度系统是解决水资源公平分配和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是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本文以海口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海口市水资源供需形势,建立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Visual Studio.NET为平台开发海口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调度系统,得到不同水平年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和调度方案,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调查海口市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基本情况,重点水系连通工程的总体布局,主要水源、供水机构和污水处理情况,构建了海口市各区域的供排水路线,对比了重点引水工程连通前后供水格局的差异。(2)通过调查海口市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和用水效率情况,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了海口市需水预测模型,并在海口市未来保持低用水(经济稳定发展同时采用强节水措施)和高用水(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采用适度节水措施)的两种情景假设下,预测不同来水频率时各区域各用户需水量。(3)基于新安江模型的原理和计算过程,结合南渡江流域雨量站和蒸发站水文资料,构建了南渡江流域新安江水文模型,预测了南渡江龙塘水文站日径流过程。(4)结合水资源配置理论和供需水量预测结果,构建了基于水资源量、质、效的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利用Matlab中遗传算法函数对其进行求解,得到了不同水平年下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评估了水系连通工程建成前后对水资源配置的影响。(5)鉴于开发海口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调度系统的必要性,规划并设计了系统建设的目标、总体框架和决策支持流程,基于ArcGIS Engine开发了具有需水预测、来水预测、优化配置、管理查询等主要功能的海口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调度系统,为水资源科学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钟游洲[10](2017)在《海口市应对台风灾害公共危机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防御“威马逊”台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每年自南海、菲律宾奔袭而来的台风,不但给海口市造成了严重财产损失,并且严重威胁民众的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研究台风灾害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政府有关部门构建和完善台风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提高灾害管理的科学性、预见性提供帮助。论文以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公共危机管理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明晰公共危机、台风灾害的概念,梳理海口市应对台风灾害型公共危机管理的历史、现状和问题,以应对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为例子进行分析,总结海口市应对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取得的成绩和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包括台风灾害危机管理过程不够完善和不够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的防灾能力还需提高、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台风防御的薄弱环节、防汛抢险物资储备仍存在薄弱环节、群众防灾避险意识不强等问题,运用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另外,还借鉴了澳大利亚、日本应对台风灾害的公共危机管理经验,从而,提出强化应对台风灾害的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切实加强几项重点工作、完善应急抢险物资和队伍保障体制、增强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培养民众自救与互救的意识、构建社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等六个方面的对策来完善和加强台风灾害公共危机管理。

二、海口市二次供水存在问题和对策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口市二次供水存在问题和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调研概述
    2.2 分析方法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海口市近六十年来湿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湿地研究现状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位置与范围
    2.2 自然地理条件
    2.3 人文条件概况
第三章 数据与方法
    3.1 湿地分类体系拟定
    3.2 数据来源
    3.3 基础数据处理
    3.4 研究方法
        3.4.1 转移矩阵
        3.4.2 曲线估计
        3.4.3 Markov模型
        3.4.4 CA-Markov模型
        3.4.5 质心椭圆模型
        3.4.6 景观格局分析
第四章 海口市湿地变化分析
    4.1 湿地时空变化分析
        4.1.1 湿地数量时间序列变化
        4.1.2 湿地转移变化分析
        4.1.3 湿地空间分布变化分析
    4.2 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2.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4.2.2 湿地类型水平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4.2.3 湿地景观水平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4.3 湿地质心迁移变化分析
        4.3.1 一级类湿地的质心迁移变化分析
        4.3.2 二级类湿地的质心迁移变化分析
        4.3.3 三级类湿地的质心迁移变化分析
第五章 海口市湿地变化预测分析
    5.1 湿地面积变化预测
        5.1.1 基于时间序列的湿地面积曲线估计
        5.1.2 基于Markov模型的湿地变化预测分析
        5.1.3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湿地变化预测分析
        5.1.4 三种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
    5.2 湿地类型转移变化预测
    5.3 湿地景观格局变化预测
    5.4 湿地质心变化预测
第六章 海口市湿地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6.1 湿地变化驱动力定性分析
        6.1.1 自然因素
        6.1.2 社会经济因素
        6.1.3 政策因素
    6.2 湿地变化驱动力定量分析
        6.2.1 数据准备与因素筛选
        6.2.2 湿地变化驱动力定量分析
第七章 湿地保护建议
    7.1 海口市湿地保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7.2 海口市湿地保护与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存在的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附件

(3)淇水湾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项目管理与项目风险管理
        2.1.1 项目管理定义
        2.1.2 项目风险管理定义
        2.1.3 项目风险管理的特征
        2.1.4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
        2.1.5 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2 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
        2.2.1 概述
        2.2.2 风险识别
        2.2.3 风险估计
        2.2.4 风险评价
        2.2.5 风险处理与监督
第三章 淇水湾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案设计
    3.1 淇水湾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况
        3.1.1 淇水湾项目情况介绍
        3.1.2 淇水湾项目实际存在的问题
    3.2 淇水湾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和评价方法
        3.2.1 淇水湾项目的风险因素
        3.2.2 淇水湾项目的风险识别
        3.2.3 淇水湾项目的风险评价
第四章 淇水湾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4.1 组织风险应对策略
    4.2 进度风险应对策略
    4.3 费用风险应对策略
    4.4 质量风险应对策略
    4.5 其他风险应对策略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我国南部地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降雨特征概况
        2.1.3 人口经济概况
        2.1.4 基础设施概况
        2.1.5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分类
    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2.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资源现状
        2.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质量现状
        2.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污染物排放量
    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河流污染时空特征
        2.3.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内湖污染时空特征
        2.3.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成因解析
        2.4.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源解析
        2.4.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诊断
    2.5 本章小节
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
    3.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方法
        3.1.1 方案编制指导思想
        3.1.2 方案目的及适用范围
        3.1.3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5 方案编制的步骤与方法
    3.2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环境目标的确定
    3.3 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物削减负荷分配
        3.3.1 计算方法及分配模型的选取
        3.3.2 水环境容量方法比选
        3.3.3 污染物负荷削减分配模型比选
        3.3.4 实际案例
    3.4 城市水环境生态流量核算
        3.4.1 生态流量核算方法选取原则
        3.4.2 城市河流生态流量核算方法
        3.4.3 实际案例
    3.5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方案
        3.5.1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5.2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5.3 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方案
        3.5.4 城市节水方案
    3.6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方案效益分析
        3.6.1 经济效益分析
        3.6.2 环境效益分析
        3.6.3 实际案例
    3.7 本章小节
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的确立
        4.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4 本章小节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6)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互联网+”特色小镇相关理论
        1.3.1 相关概念
        1.3.2 相关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1 国内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2.1.1 发展历程
        2.1.2 发展现状
    2.2 国内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2.1 国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2.2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2.3 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2.2.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3 “互联网+”研究综述
        2.3.1 “互联网+”提出背景
        2.3.2 “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3.3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规划
        2.3.4 “互联网+”对城市肌理的影响
        2.3.5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
        2.3.6 “互联网+”特色小镇
        2.3.7 “互联网+农业”
        2.3.8 “互联网+”公众参与
    2.4 研究总结
第三章 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规划案例分析与借鉴
    3.1 新疆建设兵团第二师37团“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3.2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
    3.3 浙江省海宁市“互联网+皮革时尚”小镇
    3.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
        3.4.1 广西桂林市莲花镇
        3.4.2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镇
        3.4.3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
    3.5 构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案例总结启发
        3.5.1 “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特点总结
        3.5.2 案例启发
第四章 利用“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的规划对策研究
    4.1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思路
        4.1.1 根据研究综述的思路
        4.1.2 根据案例分析的规划思路
    4.2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创新发展模式
    4.3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对策
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的特色小镇实践研究——以茂林镇为例
    5.1 研究对象
        5.1.1 概述
        5.1.2 发展现状
    5.2 茂林镇打造“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SWOT分析
    5.3 基于“互联网+”对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
        5.3.1 信息化建设助力“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5.3.2 创新发展模式——“1+4D+2”
        5.3.3 “互联网+”技术下公众参与对特色小镇的建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违法建筑治理研究 ——以海口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2 基本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违法建筑的界定
    2.2 关于治理的理论解读
        2.2.1 治理的一般界定
        2.2.2 善治理论对治理的界定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界定
    2.3 违法建筑治理的要点分析
3 海口市违法建筑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海口市的概况
    3.2 海口市违法建筑的现状
        3.2.1 违法建筑类型分析
        3.2.2 违法建筑特点分析
        3.2.3 违法建筑负面影响分析
        3.2.4 违法建筑正面效用分析
    3.3 海口市违法建筑的成因
        3.3.1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缺陷
        3.3.2 政府土地管理缺位
        3.3.3 政府规划管理缺位
        3.3.4 城市化背景下收益分配失衡
4 海口市违法建筑治理现状分析
    4.1 治理模式沿革
        4.1.1 土地、规划等部门各司其职(1991-2006)
        4.1.2 以城管为主导(2006-2017)
        4.1.3 城市管理委员会(2018——)
    4.2 具体治理机制及措施
        4.2.1 健全组织机构,制定方案
        4.2.2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落实方案
        4.2.3 明确重点,全面开展综合治理
    4.3 治理成效分析
        4.3.1 2015年-2017年违建治理相关数据分析
        4.3.2 2018年违建治理相关数据分析
5 海口市违法建筑治理困境及原因分析
    5.1 法律困境
        5.1.1 违法建筑认定难
        5.1.2 违法建筑制止难
        5.1.3 违法建筑处置难
    5.2 治理主体问题分析
        5.2.1 治理理念缺失
        5.2.2 执法力量不足
    5.3 治理体制机制问题分析
        5.3.1 行政执法体制不顺
        5.3.2 联合执法机制不畅
        5.3.3 监督问责机制未落实
6 违法建筑治理的完善对策
    6.1 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的处置
        6.1.1 加快土地确权,完善乡村规划编制
        6.1.2 尊重历史,分类处置
    6.2 完善违建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6.2.1 制定违建快速处置的法律依据
        6.2.2 结合城市管理改革明确违建查处主体
        6.2.3 厘清违建认定标准
        6.2.4 明确违建强制执行程序
        6.2.5 完善违建没收程序
        6.2.6 健全违建惩治机制,建立规划违法与刑法衔接机制
        6.2.7 健全集体土地利益保障机制
    6.3 健全违建治理机制
        6.3.1 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
        6.3.2 开展街道综合执法试点,健全联动协作机制
        6.3.3 建立公众参与的违建治理机制
        6.3.4 落实行政监督问责机制
        6.3.5 建立违建拆后治理机制
    6.4 建立城乡建设治理长效机制
        6.4.1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6.4.2 打造一流城市管理队伍
        6.4.3 建立多元化城乡治理机制
        6.4.4 完善住房等社会保障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思路框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思路
    (四)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1.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本文的不足
二、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基础理论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水环境
        2. 水环境治理
    (二) 理论基础
        1. 公共物品理论
        2. 多中心治理理论
三、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现状
    (一) 基本概况
        1. 海口市情
        2. 内河(湖)水环境功能
        3. 内河(湖)主要污染源分析
        4. 开展内河(湖)水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二) 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路径分析
        1. 政府主导型水环境治理路线
        2. 市场运作型水环境治理路线
        3. 公众参与型水环境治理路线
        4. 多中心理论下海口市内河(湖)水环境的综合治理路径分析
    (三) 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的主要探索实践
        1. 行政机制的管理探索
        2. 市场协同的治理探索
        3. 内河环保的立法探索
        4. 污水专项规划的改造探索
        5. 社会公众的组织参与探索
    (四) 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成效
        1. 重点水体水质治理评价
        2. 水体生态景观修复治理评价
四、海口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政府角度
        1. “河长制”行政管理推行进程缓慢
        2. 城市基础管网等水环境治理配套建设基础薄弱
        3. 水环境法治建设和执法监督相对滞后
    (二) 市场角度
        1. 生活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运营管理不健全
        2. 内河(湖)附属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3. 市场企业内生治理动力不足
    (三) 公众角度
        1. 传统用水意识制约公众参与效用
        2. 参与形式较为单一,水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
        3. 环保NGO规模过小,影响力号召力有限
五、国内外部分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 国外部分城市河湖水环境治理
        1. 英国泰晤士河治理的政府立法改革
        2. 美国波托马克河治理的志愿者效应
    (二) 国内部分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
        1. 上海市苏州河水环境治理经验
        2. 东莞污水处理“政府+BOT”模式
    (三) 国内外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的经验启示
六、有效提高海口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 政府应发挥水环境治理主导作用
        1. 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2. 科学制定水生态系统性规划
        3. 拓宽多元渠道筹措水环境治理资金
        4. 强化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督
        5. 注重城市水文化建设
        6. 推进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培养
    (二) 利用市场调节作用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
        1. 强化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的市场运行监管
        2. 加强现有内河(湖)水环境附属资源的开发利用
        3. 鼓励企业发挥控污作用,强化内生治理动力
    (三) 发挥社会多元化主体共同治理优势
        1. 提高社会公众的治水意识
        2. 拓展公众参与治理形式,建立治理信息披露制度
        3. 鼓励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海口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调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1.3.2 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1.3.3 基于GIS的水资源系统开发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口市水资源基本情况
    2.1 地理位置
    2.2 重点河流、湖泊和水库分布情况
        2.2.1 河流分布情况
        2.2.2 湖泊分布情况
        2.2.3 水库分布情况
    2.3 重点水系连通工程现状
        2.3.1 松涛水库引水工程
        2.3.2 主城区水动力工程
        2.3.3 南渡江引水工程
    2.4 海口市水资源利用情况
        2.4.1 主要水源
        2.4.2 供水机构
        2.4.3 污水处理
        2.4.4 供排水路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口市需水预测
    3.1 需水预测用户分类
    3.2 海口市需水预测SD模型
        3.2.1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3.2.2 需水预测系统流图
        3.2.3 变量方程
        3.2.4 参数估计
        3.2.5 模型检验
    3.3 海口市需水预测结果
        3.3.1 低用水情景
        3.3.2 高用水情景
        3.3.3 结果合理性检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口市来水预测
    4.1 新安江模型原理
        4.1.1 蒸散发计算
        4.1.2 产流计算
        4.1.3 水源划分
        4.1.4 汇流计算
    4.2 南渡江流域资料
    4.3 模型参数率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口市水资源优化配置
    5.1 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
    5.2 海口市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条件
    5.3 海口市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求解
        5.3.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5.3.2 遗传算法的Matlab实现
        5.3.3 C#调用 Matlab
    5.4 海口市水资源供需关系分析
        5.4.1 基准年供需关系分析
        5.4.2 2020年供需关系分析
        5.4.3 2030年供需关系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口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调度系统
    6.1 海口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6.2 系统建设目标及总体框架
        6.2.1 系统建设目标
        6.2.2 总体框架
    6.3 决策支持系统
    6.4 基于ArcGISEngine的系统开发
        6.4.1 ArcGISEngine介绍
        6.4.2 系统开发
    6.5 系统展示
        6.5.1 系统用户界面
        6.5.2 系统主要功能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海口市应对台风灾害公共危机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防御“威马逊”台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公共危机
        2. 台风灾害
    (二) 理论基础
        1. 公共管理理论
        2. 危机管理理论
三、海口市应对台风灾害型公共危机管理历史、现状与问题
    (一) 海口市应对台风灾害型公共危机管理历史
    (二) 海口市应对台风灾害型公共危机管理现状
        1. 海口市应对台风灾害型公共危机的常规管理
        2. 海口市台风灾害防御预案
    (三) 海口市应对台风灾害型公共危机管理历史上的存在问题
        1. 三防设备落后
        2. 江海河流水文水情资源信息滞后
        3. 水利工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4. 城市排涝设施欠缺
        5. 低洼易涝地区缺乏转移避难场所
四、以应对超强台风“威马逊”为例的分析
    (一) 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的基本情况
    (二) 海口市应对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取得的成绩
        1. 灾害组织和运行机制凸显优势
        2. 灾害应对更加注重科学与应急并重
    (三) 海口市应对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1. 台风灾害危机管理过程不够完善和不够科学
        2. 基础设施建设的防灾能力还需提高
        3. 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台风防御的薄弱环节
        4. 防汛抢险物资储备仍存在薄弱环节
        5. 群众防灾避险意识不强
五、制约海口市有效应对台风灾害型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 台风灾害危急管理体系仍存不完善
    (二) 财政资金的倾斜支持还需要增加
    (三) 相关的法律规范仍不够健全
    (四) 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应对灾害的能力不高
六、澳大利亚、日本应对台风灾害的公共危机管理经验借鉴
    (一) 澳大利亚应对台风灾害的公共危机管理经验
        1. 澳大利亚的台风灾害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健全
        2. 完善的法律规定,为台风灾害应对提供保障
        3. 重视志愿者组织建设及社区教育
    (二) 日本应对台风灾害的公共危机管理经验
        1. 重视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2. 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健全完善
        3. 建立专职为主和兼职补充相结合的应急队伍
    (三) 澳大利亚、日本应对台风灾害的公共危机管理经验的启示
        1. 将台风灾害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建设
        2. 将台风灾害防范工作融入常态工作
        3. 健全台风灾害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
七、完善海口市应对台风灾害的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 强化应对台风灾害的公共危机管理过程
        1. 台风灾害防御工作由“应对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
        2. 健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3. 完善应急机制
    (二) 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1. 水库安全度汛
        2. 城市内涝防御
        3. 渔业防风安全
        4. 重点区域防范
        5. 排查整治隐患
        6. 排查山洪地质灾害隐患
    (三) 完善应急抢险物资和队伍保障体制
        1. 增加应急抢险物资储备
        2. 规范应急抢险物资管理
        3. 组织应急抢险队伍
    (四) 增强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
        1. 加强抢险演练
        2. 强化工作纪律
    (五) 培养民众的自救与互救意识
    (六) 构建社会参与台风灾害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
        1. 深入宣传防御台风工作
        2.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八、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四、海口市二次供水存在问题和对策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海口市近六十年来湿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D]. 杨星. 海南师范大学, 2021(12)
  • [3]淇水湾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王思琪.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5]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刘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6]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D]. 陈屾. 广西大学, 2019(02)
  • [7]违法建筑治理研究 ——以海口市为例[D]. 程晶晶. 海南大学, 2019(06)
  • [8]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D]. 李博. 海南大学, 2018(03)
  • [9]海口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调度系统[D]. 李彤彤.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10]海口市应对台风灾害公共危机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防御“威马逊”台风为例[D]. 钟游洲. 海南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海口市二次供水问题及对策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