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绝调,每句血泪——论《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

千年绝调,每句血泪——论《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

一、千年绝调 句句血泪——浅谈《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0)在《桐城三祖传记文研究》文中指出传记作为一种记载事件和人物以传后世的文体,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具备思想和艺术价值,兼具史学性和文学性。正是因为传记兼具文史性,它一直隶属于史学或文学的范畴,是一种“给史家做史料,给文学开生路”的文体。好的传记作品它的价值在于有一定的补史作用或在创作中有值得被借鉴的艺术手法,或者可以为小说、戏曲等提供素材。中国的传记以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通史《史记》的诞生为标志登上了历史与文学的舞台。从《史记》诞生的西汉中期开始直到现在,我国产生了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传记作品。而关于传记的分类方法也有很多,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写作方式的不同分为史传、散传、杂传(类传)、专传、纪事等。清代是传记创作十分繁盛的一个时代。清代官修史书制度十分完善并设有国史馆,除了每位皇帝的本纪外,几乎每个重要的大臣、名士,甚至是列女都有传记。在官方修史的影响下,清代文人所写的传记也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范围更广,几乎包纳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市井细民、妇女、儿童都被纳入传记写作的范畴中。桐城派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最后一个大的古文流派,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古文流派,它的存在时间几乎与清王朝相始终。桐城派也是作家人数最多的古文流派,有着集大成的地位和作用。在文学理论上,桐城派古文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总结和反思;在思想上,对传统的学术思维有吸收有超越;在创作上,桐城作家几乎涉及了古文的每种文体类别,其中又以传记和游记最具特色。就桐城三祖而言,在传记文创作方面,方苞有传记文218篇、刘大櫆有93篇、姚鼐有169篇(共480篇),涉及墓志、碑、传、行状、逸事等多个文体,有一定的数量;在质量上,桐城三祖的传记文不仅具有史学的价值,还有思想内涵和文学特点,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同时,在对桐城三祖的传记文的研究中也可以总结出我国古代传记文写作的经验以及传记文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情况。本文分为六章,以桐城三祖的传记文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清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背景,探究桐城三祖传记文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塑造、写作特点、承继情况及三祖之间传记文创作上的细微差别等,以期使其得到系统的审视和公允的评价,对以往的研究能有所补充。第一章主要探讨传记的特点及其发展脉络。这一部分总结概括了传记的三大特点,即记实性、意旨性和艺术性。梳理了我国封建社会传记发展的基本脉络:先秦时期诗文中出现了传记因素,西汉以《史记》为标志的传记正式诞生,魏晋六朝出现了与传记相关的理论,唐宋各体传记得到普遍发展繁荣,明代市民传记兴起,清代传记文再次迎来繁荣期,传记理论也趋于成熟。并对每个时期的传记创作情况都作了一个大致的总结概括。第二章主要对桐城三祖的传记观念进行提炼和概括。桐城三祖没有专门的和系统的传记理论。这一部分是从桐城三祖的古文理论、古文创作、读书札记以及传记文创作中总结、提炼出他们对传记文的认识和传记文创作观念。在清代学术风气的影响下,桐城三祖重视叙事。在对传记文的认识方面,他们强调记实性,肯定了传记文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传记文应发挥劝谏世人的作用。在传记文创作方面,他们要求创作要合乎体例和规范,要注意选材和剪裁以及笔法和行文。桐城三祖对传记文这一文体有明晰且较为系统的认识,在文体学意义上取得了新进展。第三章主要对桐城三祖传记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内涵。对人物形象进行分类的传统在我国出现的很早,对人物形象的分类方法也是从史书中延用至各类传记文中的。这一部分主要选取桐城三祖传记文中最常见的四类人物形象(官吏、文人名士、市民和妇女)加以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出的是传记创作者对现实的态度、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及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问题。对桐城三祖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有一定的补史价值。同时我们后人对桐城三祖传记文人物形象和内涵的分析也应用历史主义的态度,从他们生活的历史背景出发进行辩证的分析。第四章主要从文学视域中分析桐城三祖传记文的艺术特色。这一章主要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桐城三祖传记文具备的艺术性。传记文兼具文史价值,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学手法的运用上。本章主要分析了桐城三祖传记文的记实性和意旨性以及创作中使用到的材料组织、下语用字、谋篇布局和文体新变等方法以及其风格特征,力图说明在散文逐渐工具化的趋势下,桐城三祖重视古文的文学性,同时在传记文的文学性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中,桐城三祖的创作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也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第五章主要对桐城三祖的传记文进行内部比较。前几章是从整体的角度研究桐城三祖的传记观念、传记文人物形象塑造中反映出的思想内涵和桐城三祖传记文具备的艺术性问题。这一部分将视角转向方苞、刘大櫆、姚鼐三祖内部之间在传记文创作上的差异问题,仍是选择从理论观念、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入手,比较方、刘、姚之间的传承与革新情况。方、刘、姚之间存在师承关系,但三人所处的时代氛围有一些差别,三人的出身和人生经历也不同,故而三人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继承性也有着明显的革新性。第六章主要分析了桐城三祖传记文对史传文、唐宋八大家传记文以及归有光散文的接受情况。清代是中国文学集大成的时代,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对之前传统的传承与批判情况,桐城派亦然。史传文、唐宋八大家传记文以及归有光散文都是桐城派各位作家十分推崇并着重学习的对象,但对它们的学习重点存在一些差异,故本章从文体学的角度研究桐城三祖对史传文的接受情况。从文体学角度来看,桐城三祖的理论基石“义法”说来源于《史记》。桐城三祖在传记文的文体观、体貌特征以及语体特征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史传文的影响。从文学创作技法的角度研究桐城三祖对唐宋八大家传记文创作方法的继承。唐宋散文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同时唐宋散文家的传记文创作也十分有特色。他们的传记文一方面纠正了六朝以来传记文过分歌功颂德导致的浮华夸饰的文风,另一方面他们独具特色的创作也使传记文逐渐摆脱了以往史学的附庸地位,为后世传记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两方面桐城三祖都多有向唐宋八大家学习与继承。从题材的角度研究桐城三祖传记文对归有光散文的学习情况。明代中后期真正关注平凡人物本身的传记文和散文正式形成,归有光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桐城三祖向归有光学习,平凡人物在桐城三祖的传记文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最后,桐城三祖的传记文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对桐城后学在写人叙事观念和创作实践方面的影响,是本文的余论部分。桐城三祖作为桐城派的奠基人,他们的传记文创作有意识地摆脱了墓志、碑传等传记文的应用特征,增强了传记文的文学性,顺应了传记文发展的趋势,并影响了后世传记文的发展。桐城三祖整合并传承了传统的传记文的创作理念及写作方法。桐城三祖通过传记文写作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几千年来的主流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这些优秀的传统被传承下来,对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学之精华有积极意义,甚至对现代的传记文理论和写作都有着指导意义。桐城三祖传记文的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应得到肯定。

娄玉敏[2](2020)在《金驲孙散文对韩愈散文的接受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金驲孙(1464-1498)是朝鲜朝初期着名的汉文学家,他的思想和创作深受韩愈的影响,被称作“东国昌黎”。韩愈和金驲孙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语境之中,对他们散文接受与创新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跨文化的文学交际。金驲孙曾熟读韩文千遍,韩愈的思想和创作对他有着深远影响。在思想上,金驲孙和韩愈有着共同的儒家思想渊源,他对韩愈的孝道观、天命观和鬼神论都有所借鉴,但他善于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主张“中庸之道”,能适时利用天命和鬼神对他人进行规劝,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向引导作用。在作品内容上,金驲孙吸收借鉴了韩愈散文忠君爱国、友朋相聚、祭哀伤悼等文章的特色。对君主直言劝谏,但也处处遵循着儒家的“讽喻”传统;对亲朋好友之间的往来赠答,他们都怀有浓厚的深情,并借其表达自我对社会人事的看法;在祭哀伤悼类文章中,金驲孙吸收借鉴了韩愈墓志、哀辞等的写作方法,打破了原来的结构范式,根据行文需要安排结构布局,变换顺序,为哀祭文的写法开辟了新的思路。在艺术手法上,金驲孙借鉴了韩愈散文语言委婉含蓄、句式以反问和排比为主及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散文中。文学创作需要文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金驲孙也吸收借鉴了韩愈散文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在文道关系的要求下,力求文从字顺,不取立异。作为朝鲜文坛上着名的汉学家,金驲孙在对韩愈散文吸收借鉴的同时也根据社会历史语境进行了创新。他不仅扩大了赋体的格局,还打破了记体散文的程式化结构,写成了文辞优美的哲理散文。金驲孙也对韩愈散文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创新,在语言上,金文注重大量使用虚词,使文章舒缓蕴藉;在句式方面,金文多使用散文长句,更利于抒发感情和透彻说理;在表现手法上,金驲孙更偏向于记叙的使用,这使得他的散文跌宕起伏,具有故事性。除此之外,金驲孙还积极对韩愈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进行创新,他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主张“内古外今”,即运用时下的文体,坚守古人的思想。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他在韩愈道德修养的要求之上提出了达到道德修养的具体途径——内修博览,这些都可以看做金文对韩文的创新。金驲孙是朝鲜朝初期文坛上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他对韩愈散文的接受是朝鲜文坛对中国文学文化认同的象征,但认同并不代表趋同或者同化,而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接受并且赞同,因此,金驲孙积极对韩愈散文进行了创新,这是中国的文学文化在朝鲜半岛的本土化和民族化进程,也显示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和影响,对研究东亚文化圈之间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喻晓玲,万慧倩[3](2016)在《潘岳《杨仲武诔》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潘岳的《杨仲武诔》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中国哀祭文史上的代表作,反映了特定时期哀祭文的某些特点。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两方面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思想内容上,韩文述哀内容比潘文更有层次,且思想性更加深刻;在写作手法上,潘文风格清绮浅净,结构清朗有序,语言以绮丽典雅的四言韵语为主;韩文风格气壮而质朴,全文采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对话形式,语气词、问句、感叹句反复出现,情感抒发较为强烈。

尹小燕[4](2016)在《韩愈《祭十二郎文》抒情艺术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愈的散文《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的选编者茅坤也曾评价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与十二郎,名为叔侄,但从小情同手足。长大之后,韩愈长年飘泊在外,两人见面甚少。贞元十九年五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突然得

卓希惠[5](2016)在《欧阳修散文“风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最能代表欧阳修散文艺术特质的“六一风神”为研究对象。“六一风神”的丰富内涵深为学界所肯定,但对它的全面系统研究尚有创新空间。“风神”概念在传统“形神观”的影响下形成,为由内而外、既重形似、更重以形传神的艺术表现。它与“风骨”“神韵”范畴关系密切,又有同有异,更倾向于表现一种飘逸超凡、兴味盎然、神思绵邈的美。“六一风神”内涵主要包括感慨淋漓、悲慨呜咽,迂回曲折、抑扬跌宕,言尽意远、一唱三叹,感荡人心、移人性情等方面;它更为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于序、记、墓志碑表、史传史论等文体中。综观欧阳修一生,“六一风神”在散文创作中由隐至显、由次要至主导,经历了四个阶段。它有着浓厚丰富的情感意蕴,发而为人生之叹、友情之慨、现实之忧与历史之思。“六一风神”的呈示,离不开其艺术表现,它与欧文的叙事性特征密切相关,有着精妙的表现手法与结构艺术,在语言与风格上也自具特点,其审美类型偏于阴柔美。在文学渊源上,它接受《史记》“史迁风神”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是“史迁风神”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的全新阐释与精彩呈现。“六一风神”的形成离不开作者屡遭挫折的仕途经历和自身刚正耿介又宽厚仁和的个性特点。其感慨淋漓、情韵悠长的艺术特点,对明代台阁体、归有光散文及清代桐城派散文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极具魅力的中国古典韵味的散文艺术美。

何静[6](2013)在《同样至情 别样风采——《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同为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与一般祭文不同,两文都写亲人离世带来的巨大悲痛,却别具风采,各领风骚。一、相同之处1.于家庭琐事的叙说中蕴含深厚的骨肉至情。《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如兄弟,二人"未尝一日相离"。十二郎的死,

祝宇,李朝霞[7](2011)在《《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文中提出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祭文。作者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融抒情于叙事之中,感人肺腑。教学时,教师一是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和自己宦海浮沉的人生感慨,并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二是应指导学生结合朗读,体会

谢志勇[8](2011)在《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文中指出唐代史官文化发达,文学繁荣,人们的史学意识浓厚,创作欲望强烈。论文把唐代传记文学置于繁盛的学术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揭示出唐代传记文学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论文阐明了唐代传记文学与《史通》、古文运动精神实质的相通相契,认为《史通》的出现标志着唐代史官文化的成熟。初步考察了唐代主要传记文学作者的构成情况,并由此引发出对传记作者的本体思考,进而论述了唐代传记文学的创作原因,分析了唐代传记文学的“传主”构成情况。论文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揭示了唐初“八史”的传记艺术,认为唐初“八史”尤其是其中的《隋书》、《晋书》、《南史》、《北史》等史传不仅在思想上注重“以史为鉴”,而且表现出较强的文学性,具有文史交融的特点。唐代“传”记文以儒家精神为思想底蕴,在某些自传性质的“传”记文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追求隐逸的出世思想,更在传记艺术上继承前代史传文学精神并有所创新,“寓言性”传记、“滑稽性”传记、唐代“小说性”传记反映出唐代“传”记文的新变。《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塑造了一代高僧玄奘的生动艺术形象,论文着重论述了此传记在艺术手法上的诸多创新。论文从情感表达和文化两个角度展开对唐碑志的论述,认为唐碑志极为注重情感的表达,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改历来碑志生涩枯燥的形象,而对唐碑志的“谀墓”,认为应给予“同情”之理解;此外,从母亲形象、传统文化精神等方面阐释了唐碑志的文化价值。论文以唐代主要传记文学作者为中心进行个案研究。王绩传记文用淡朴简省的语言,批判现实,寄托情怀,王绩实是个牢骚的隐者。韩愈以古文革新的精神,致力于碑志的创作,以应用之文抒怀言志,以传状之文叙事摹物,显示出杰出的传记文学艺术才能,此外,韩愈《顺宗实录》亦具有较高的传记文学价值。柳宗元敢于突破史传的传统,为平凡百姓立传,创作了一系列“平民传记”,这是柳宗元传记文学创作的动人处。李翱、皇甫湜、沈亚之等“韩门弟子”的传记文学作品大体具有平实醇正的风格特点。杜牧、孙樵、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晚唐穷愁之士的传记文学创作为末世文坛添上了一抹亮色。

蒋彩虹[9](2010)在《字字皆情 句句含泪——论《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文中指出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茅坤),其贯穿始终的就一个"情"字,言有尽而情不可终,"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古文观止》),今人读此文,无不感到字字皆情,句句含泪。何以至此,全在于韩公的抒情艺术。

林隽[10](2009)在《《祭十二郎文》拓展教学设计》文中提出【设计思想】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以下简称《祭》文)当推为佼佼者,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名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但是,要在课堂上

二、千年绝调 句句血泪——浅谈《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千年绝调 句句血泪——浅谈《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桐城三祖传记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 传记的相关概念
        (二) 传记的分类
第一章 传记的特点及其发展脉络
    第一节 传记的特点
        一、“当理切事”——记实性
        二、明道——意旨性
        三、艺术性
    第二节 传记的发展脉络
        一、先秦: 传记因素的萌芽时期
        二、两汉: 史传的定型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传记繁荣期的先声
        四、唐代: 各体传记创作迎来繁荣期
        五、宋元: 各体传记文继续发展并出现了新因素
        六、明代: 传记文的新扬,市民传记兴起
        七、清代: 传记文的再次繁荣
第二章 桐城三祖的传记观念
    第一节 桐城三祖对传记文的认识
    第二节 桐城三祖传记文的创作观念
        一、合乎体例
        二、选材与剪裁原则
        三、笔法和行文要求
第三章 桐城三祖传记文中的人物形象分类及其内涵分析
    第一节 官吏形象
    第二节 文人名士形象
    第三节 市民形象
    第四节 女性形象
        一、对封建贞烈思想的超越
        二、对礼教遵从的一面
第四章 桐城三祖传记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记实性与意旨性兼具
        一、记实性
        二、意旨性
    第二节 史才
        一、细节传神,白描手法
        二、以文运事,合理想象
        三、寓情于文,含蓄蕴藉
    第三节 下语用字追求“雅洁”
        一、陈言务去,挖掘语言的表现力
        二、简洁严谨的文风
    第四节 文无定法
        一、墓志铭、墓表、行状——主观色彩的加入与行文格式的突破
        二、传、逸事——形式的创新
        三、寿序——叙议结合
        四、哀辞——主观感受的传达
第五章 桐城三祖传记文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对不居史职的文人创作传记文的看法
    第二节 思想内容上的不同侧重
        一、方、刘、姚的思想基础比较——对“道”的认识
        二、对现实问题的态度
        三、对中下层人的看法
    第三节 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一、语言
        二、结构
        三、风格
第六章 桐城三祖传记文的承上情况
    第一节 从文体学角度看桐城三祖传记文对史传文的接受
        一、文体观——以“义法”说为核心
        二、体貌特征——叙事干预的运用
        三、语体特征
    第二节 桐城三祖传记文对唐宋八大家传记文为文技法的学习
        一、内容和意旨明确
        二、追求阳刚之风
        三、其他创作技法的承继
    第三节 桐城三祖平凡人物传记文对归有光散文的接受
        一、“尚简”
        二、细节传神
        三、日常题材中见深意
余论: 桐城三祖传记文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金驲孙散文对韩愈散文的接受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金驲孙生平家世及时代背景简介
    第一节 金驲孙生平家世简介
        一、家学渊源与少年求仕
        二、学习性理学与引入《小学集说》
    第二节 儒学危机、文化交流与文学复古
        一、儒学的危机
        二、与中国交流频繁
        三、文学复古运动
第二章 金驲孙对韩愈思想的传承深化及对散文内容的接受与文体创新
    第一节 金驲孙对韩愈思想的传承
        一、共同的儒家思想渊源
        二、对韩愈孝道观、天命观、鬼神论的深化
    第二节 金驲孙对韩愈散文主要内容的接受
        一、忠君爱国直言劝谏
        二、友朋相聚往来赠答
        三、祭哀伤悼追怀墓表
    第三节 金驲孙对韩愈散文文体的创新
        一、对记体散文的创新
        二、对赋体的创新
第三章 金驲孙对韩愈散文艺术手法的接受与创新
    第一节 语言特色
        一、对韩文委婉含蓄特色的借鉴
        二、虚词使用上的创新
    第二节 句式特点
        一、对韩文反问、排比句式的接受
        二、骈散相间与散文长句运用上的创新
    第三节 表现手法
        一、对韩文托物言志手法的接受
        二、对韩文记叙手法使用的创新
第四章 金驲孙对韩愈文学思想及创作理论的接受与创新
    第一节 金驲孙对韩愈文学思想的接受与创新
        一、对韩愈文道思想的传承
        二、对韩愈复古思想的创新
    第二节 金驲孙对韩愈创作理论的接受与创新
        一、对韩文文从字顺理论的接受
        二、对韩文道德修养理论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潘岳《杨仲武诔》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思想内容上看
    (一)韩文的述哀内容比潘文更加丰富且更富有层次
    (二)韩文的思想性比潘文更加深刻
二、从写作手法上看
    (一)潘文为四言韵文,韩文为杂言散体
    (二)潘文清绮而浅净,韩文气壮而质朴

(4)韩愈《祭十二郎文》抒情艺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复使用第二人称, 诉尽衷肠
二、情因事起, 自然深沉
三、连用虚词, 直抒感叹

(5)欧阳修散文“风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风神”概念演进与“六一风神”界说
    第一节 “风神”概念演进
        一、“形神”论影响下的“风神”概念
        二、由人物品评、书画乐论至诗文理论
        三、茅坤“风神观”
    第二节 “风神”与“六一风神”界说
        一、“风神”界说
        二、“六一风神”界说
第二章 “六一风神”之内涵与文体分布
    第一节 “六一风神”之内涵
        一、感慨淋漓、悲慨呜咽
        二、迂回曲折、抑扬跌宕
        三、言尽意远、一唱三叹
        四、感荡人心、移人性情
    第二节 “六一风神”之文体分布
        一、序
        二、记
        三、墓志碑表
        四、史论与史传
第三章 “六一风神”之发展阶段
    第一节 第一阶段:天圣九年(1031)至景佑二年(1035)
    第二节 第二阶段:景佑三年(1036)至庆历五年(1045)
    第三节 第三阶段:庆历六年(1046)至治平元年(1064)
    第四节 第四阶段:治平二年(1065)至熙宁五年(1072)
第四章 “六一风神”之情感意蕴
    第一节 幼孤遭谗——人生之叹
        一、幼年失怙、孤苦无依之悲婉凄凉
        二、仕途坎坷、屡遭谗毁之悲愤忧戚
    第二节 交游零落——友情之慨
        一、总写交游之情——“凡叙述故旧交游之情,缠绵凄恻”
        二、抚今追昔、俯仰沉吟——“盛时不审其衰,衰后始追其盛”
        三、为友鸣不幸,抱不平——“一片抑郁、一片愤懑”
    第三节 忧世伤时——现实之忧
        一、积极进言参政议政,直言政事得失
        二、借古抒怀,资治当世
    第四节 感慨今古——历史之思
        一、史书之慨叹
        二、其他散文之叹史
第五章 “六一风神”之表现手法与结构艺术
    第一节 表现手法
        一、叙事特征:鲜明突出,灵活多样
        二、表达方式:叙、议、情结合
    第二节 结构艺术
        一、立意巧妙,构思新颖
        二、虚实相生,灵活多变
        三、抑扬跌宕,纡徐往复
第六章 “六一风神”之语言特点与审美属性
    第一节 语言特点
        一、重视虚词,骈散结合
        二、简洁省净,平易自然
    第二节 审美属性
        一、纡徐委婉的阴柔属性
        二、醇粹温雅的中正属性
第七章 “六一风神”与“史迁风神”
    第一节 抒情特点:“感慨淋漓,直可与史迁相为颉颃”
    第二节 叙事手法:“叙事之文,独得史迁风神”
        一、善传人物
        二、长于叙事
    第三节 审美风格:“太史公文,韩得其雄,欧得其逸”
第八章 “六一风神”之形成原因与价值定位
    第一节 “六一风神”之形成原因
        一、现实原因
        二、个人原因
    第二节 “六一风神”在欧阳修散文中的价值定位
    第三节 “六一风神”在中国散文史上的价值定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同样至情 别样风采——《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7)《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设想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和能力
    (二) 过程和方法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 抒情文字导入, 渲染情感氛围
    (二) 作者、背景简介
    (三) 听取诵读,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 或者教师范读。
        2.积累, 掌握音形义
        (1) 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2) 掌握重点实词词义
        (3) 掌握活用词类
        (4) 掌握重要虚词词义
    (四) 布置作业
    (五) 朗读课文, 体味文章情感。
    (六) 梳理内容, 抓住情感内涵。
    (七) 赏析写作手法, 掌握写作技巧
    (八) 布置作业

(8)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基础及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价值
    四、论文的结构及内容安排
    五、创新之处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上篇 总论:背景与作者
    第一章 背景论:史官文化浸润下的唐代传记文学
        第一节 唐代传记文学发展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史通》的史传文学理论
        第三节 古文运动与唐代传记文学
    第二章 作者论:唐代传记文学创作者的总体考察
        第一节 唐代传记文学作者的构成分析
        第二节 唐代传记文学作者的本体思考
        第三节 因何而"传":唐代传记文学创作原因分析
        第四节 为谁而"传":唐代传记文学的"传主"分析
中篇 文与史之间:题材与作品
    第三章 文与史的交融:唐初"八史"的传记文学价值新论
        第一节 "以史为鉴"的经世思想
        第二节 "文史交融"的史传创作实绩
    第四章 继承与新变:唐代以"传"为题的传记文学述论
        第一节 唐代"传"记文的分类
        第二节 入世与出世:唐代"传"记文的思想内涵
        第三节 唐代"传"记文的文学性
        第四节 唐代"传"记文的新变
    第五章 佛界"传"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传记艺术
        第一节 佛界奇人
        第二节 "传记"奇事
        第三节 传记奇葩
    第六章 以"碑"传情:唐代碑志的情感世界
        第一节 唐代碑志概说
        第二节 唐代碑志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 "谀墓"再论:以韩愈碑志为中心
    第七章 唐代碑志的文化观照
        第一节 "母仪夙着":唐代碑志中的母亲形象
        第二节 "和同琴瑟":唐代碑志中夫妇关系之初步考察
        第三节 儒佛道的融通:唐代碑志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下篇 个案研究:以传记作者为中心
    第八章 牢骚隐者:王绩传记文学略论
        第一节 借自传以抒牢骚愤懑之情
        第二节 以他人之口表不平之心迹
        第三节 王绩对陶渊明及其《五柳先生传》的借鉴
    第九章 "雄峙千古":韩愈传记文学略论
        第一节 韩愈的传记文学理论
        第二节 韩愈碑志的杰出成就
        第三节 韩愈《顺宗实录》的传记文学价值
    第十章 平民传记:柳宗元传记文学略论
        第一节 柳宗元的传记文学理论
        第二节 柳宗元的传记文学创作实绩
    第十一章 平实醇正:以李翱为中心的"韩门弟子"传记文学略论
        第一节 李翱的传记文学创作
        第二节 皇甫湜的传记文学创作
        第三节 沈亚之的传记文学创作
    第十二章 末世异彩:以杜牧为中心的晚唐传记文学略论
        第一节 杜牧的传记文学创作
        第二节 孙樵的传记文学创作
        第三节 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的传记文学创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祭十二郎文》拓展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设计思想】
【教学目标】

四、千年绝调 句句血泪——浅谈《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桐城三祖传记文研究[D]. 刘畅. 山东大学, 2020(01)
  • [2]金驲孙散文对韩愈散文的接受与创新[D]. 娄玉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潘岳《杨仲武诔》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比较研究[J]. 喻晓玲,万慧倩.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8)
  • [4]韩愈《祭十二郎文》抒情艺术探析[J]. 尹小燕. 中学语文, 2016(10)
  • [5]欧阳修散文“风神”研究[D]. 卓希惠.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6]同样至情 别样风采——《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比较[J]. 何静. 语文教学之友, 2013(04)
  • [7]《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J]. 祝宇,李朝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08)
  • [8]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D]. 谢志勇.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9]字字皆情 句句含泪——论《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J]. 蒋彩虹. 吉林教育, 2010(05)
  • [10]《祭十二郎文》拓展教学设计[J]. 林隽. 中学语文教学, 2009(02)

标签:;  ;  ;  ;  ;  

千年绝调,每句血泪——论《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