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因素分析的基本问题

地质因素分析的基本问题

一、地质因子分析基本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范文遥[1](2021)在《基于因子分析与分形理论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地球化学作为地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在地质勘查及资源预测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研究人员通常会得到相对不同的地质分析结果,进而对实际地质探勘及资源预测等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根据研究区实际地质构造条件、区域地质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选取并提出最佳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地质体的复杂性、元素组合富集的不均一性和元素迁移的各向异性,对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最佳选择分析,可查明某些化学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富集规律、建立区域定量地质模型、探明成矿规律与成矿作用等,为区域地质普查与详查、资源勘探及资源预测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由此,本文分别运用两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外围北部固阳县一带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分别为基于成分数据处理的因子分析和分形理论,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具体介绍如下:1.地球化学数据可以视为一种典型的成分数据,结合因子分析,可以更好地探讨数据间的联系。一方面,成分数据具有等价性、闭合性质和单形空间性质,研究并探讨数据集之间各个分量与总体向量比值的差距,可以挖掘出数据间隐藏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传统的因子分析实质是一种线性降维手段,不适用于非线性的地球化学数据处理。然而通过不同的对数比变换,不仅使得数据满足正态分布规律,还能够消除闭合效应和协方差负相关性,更加适合于后续的统计分析。本文案例中,针对微量元素和氧化物两部分,分别采用加性对数比变换、中心化对数比变换进行因子分析,并与原始数据的因子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加性对数比变换情况下所得到的因子组合,相比于中心化对数比变换和原始数据的因子组合要好,其相关性更强,并且因子得分图上与区域地质背景较吻合:2.在典型成分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含量—面积分形法,使其能够更好地识别研究区域内铁元素的弱异常。结果表明,分形方法所确定的异常下限大小为2.73%,而传统方法所确定的异常下限值为7.92%。分形方法不仅保留了 2个元素强异常场,而且还能够较好地识别了 5个元素弱异常场,异常分布与铁矿点的位置吻合。该方法相比于传统方法,识别异常结果要好。与此同时,在非矿点区域也识别了一些铁元素的异常,可以作为区域找矿的一个指标。这些铁矿成因复杂,主要以变质铁矿为主,并且围岩岩性有所差异。3.在多重分形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快速傅里叶变换,从频域角度入手来处理地球化学数据,进而刻画不同的背景场。将地球化学数据看成一维的离散信号,并对其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的功率谱图像具有多重分形的特征。采用分形思想,确定区域背景异常和局域背景异常的截止频率f1和f2,做低通滤波变换后再进行傅里叶逆变换,从而得到不同场下的元素含量分布。其中,区域背景异常可以看成是地球化学场结构下的“动态”背景值,用(X+2S)来计算动态背景下的异常下限。局域背景异常可以看成是背景场过滤后的地球化学异常场,每一个点的异常下限不同,可以直接进行异常的圈定。结果表明,区域背景异常的圈定,包含了不同地质条件作用下所引起的元素富集,对于弱异常的提取效果较差。然而局域背景异常的圈定,不仅保留了原始地球化学场的信息,还能够将弱异常场圈定出来,效果较好。两种方法可以相互结合,从而验证异常圈定的正确性。

孙宇[2](2021)在《科技型小微企业项目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是小微企业,全国共计6000万家以上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贡献了超过60%的中国GDP总量,并且超过75%以上的就业机会来自于小微企业,在这其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快速崛起,科技型小微企业承担起推动科研创新发展的任务,同时也面临着生存能力低的困境,其中多数企业生存周期很难突破三年。国家与地区出台一系列对科技型小微企的扶持政策,努力营造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利好的外部环境,但在企业内部由于管理不当和决策失误导致科技型小微企业死亡的情况占到七成以上。项目作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载体,其评价选择是企业内管理决策的重要部分。由此可以通过项目选择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生存能力,延长企业生命周期。本文以处于种子期、创业期以及成长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通过项目选择,提高企业生存能力,使其快速通过生存的脆弱期,并最终成长壮大。首先,选取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分析,即企业战略性方面、企业风险方面、企业能力提升方面和财务方面,并确定将模糊层次分析法作为本文指标筛选方法,对所选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其次,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通过检验的指标进行分析,重新归类,形成企业战略维度、企业保障维度、企业风险维度、企业学习维度四个维度,再通过检验性因子分析法确定权重;最后,从四家发展态势较好科技型小微企业,选取15个项目财务数据对指标体系进行对比,验证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本研究探索性地提出了一套聚焦于科技型小微企业项目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项目选择提供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来选择与企业契合的项目,进而提升其生存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及为同质性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陈楷[3](2021)在《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升级迭代,大量的传统工业被淘汰后面临着如何再利用的“窘境”。但现阶段国内较为成熟的开发案例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借鉴意义不大。本文希望通过对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研究来探索,为国内类似的工业遗产旅游所在地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借鉴意义。同时也能丰富基于各地特点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拓展研究思路,丰富工业旅游发展内涵。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前身温州矾矿曾经辉煌一时,但随着改革开放浪潮已逐渐变为“僵尸国企”。2017年,矾矿因环保问题被责令停产,同年获得了国家矿山公园的创建资格。2019年,矾山矾矿遗址被列入第八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温州矾矿成建制划转给苍南县人民政府管辖,同年温州矾矿文旅集团正式成立,矾山再次被国家自然资源部列入新建国家地质公园名单。本文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工业遗产旅游相关的理论。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等途径,简要梳理了矾矿遗址的历史沿革、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是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布局和资源情况、已取得的工作成效等。本文围绕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价值评价、发展战略认可度、景区关联度、旅游体验感等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并在收集的有效问卷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价值得到普遍认可的结论,还发现公园的教育科普功能较弱这一制约因素,以及游客普遍渴望改善内外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找到未来发展需要提升景区品质、扩大游览区域、丰富文创旅游业态、加强市场管理等核心要素。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进行SWOT分析,详细总结了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4个方面的情况,提出四个方面的开发原则和三个方面的开发路径,以及“提升地质公园的整体品质,突出彰显工矿特色”、“加大文保力度,提升地质公园的工业遗产文化价值和形象”、“提高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增强地质公园的综合盈利能力”、“增强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属性,合理安排休闲功能”、“打造地质公园的智慧旅游体系,提升运营水平”等五个方面的发展对策。本文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对温州矾山矾矿遗址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以及创建国家地质公园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但同时也对国内该类传统工业遗产转型发展特色主题旅游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对推动国内工业遗产旅游理论实践研究,丰富不同类型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等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金帅[4](2021)在《基于3S技术及多模型集成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以宜宾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地下水及各类矿产资源的开发日益增多,使得岩土结构应力及地下水资源平衡性发生改变,加之极端天气的影响,导致滑坡频繁发生。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可以作为科学防治灾害的基础资料,通过高易发区判断,对重点地域提前进行防治,可使灾害防治更加科学合理。当前滑坡易发性评价存在对因子相关性检验不足、评价模型精度较低、多模型集成能否提高精度等问题。本文通过易发性因子相关性检验与改进易发性模型两方面展开相关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选择多源数据制作滑坡易发性影响因子,构建因子备选数据库。以四川省宜宾市为研究区,选择地质、遥感、气象等多源数据,共选择数字高程模型(DEM)、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坡型、剖面曲率、平面曲率、兴趣点(POI)密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距断裂带距离、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降水量、岩层岩性、易发地类共计16个评价因子,构建备选数据库。(2)分析了宜宾市滑坡灾害与易发性因子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宜宾市的滑坡灾害点与16个易发性影响因子位置关系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宜宾市滑坡分布大多集中于西部、中部及南部地区;在河流附近及坡度较陡处,滑坡较为集中;降水量较高地区滑坡较多;宜宾市东南部滑坡分布方式基本沿华蓥山断裂带分布。(3)使用多种方法对滑坡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检验,并构建易发性评价因子数据库。对滑坡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检验的方法各有优劣,仅使用一种方法对因子相关性进行检验存在不足,有时会遗漏具有相关性的因子。因此本文选择多重共线性检验、逐步判别法、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三种方法对因子相关性进行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对因子容忍度较高,备选库中因子全部符合条件;逐步判别法可以较好的对因子相关性进行筛选,但该方法使用的协方差矩阵有时不稳定,对相关性较弱的因子不能很好地筛选;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可以与逐步判别法进行互相验证,对因子相关性系数的取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较为灵活。使用多重共线性检验发现16个因子全部符合条件,使用逐步判别分析发现有10个因子符合条件,使用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发现坡度与地形起伏度具有强相关性,剔除地形起伏度后,本文共使用易滑岩组、坡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DEM、NDVI、距河流距离、距断裂带距离、降水量、距道路距离共计9个待选因子参与评价模型的构建。本文发现,多方法对因子相关性进行检验比单方法更加严格,可保证筛选出的评价因子满足无相关性的条件。(4)将多种评价模型进行集成,对宜宾市滑坡易发性进行评价。使用频率比(FR)法、Logistic(LR)模型、信息量(I)法、径向基(RBF)神经网络、多层(MLP)神经网络5种单模型对宜宾市滑坡易发性进行评价。而后针对信息量模型不考虑因子权重的问题,使用Logistic模型、RBF神经网络、MLP神经网络与信息量模型进行集成,共得到LR-I模型、RBF-I模型、MLP-I模型、LR-RBF-I模型、LR-MLP-I模型、RBF-MLP-I模型、LR-RBF-MLP-I模型,共计7种集成模型。(5)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宜宾市12个滑坡易发性分区进行精度评价。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AUC值),发现FR模型精度为75.80%;MLP模型精度为74.80%;LR模型精度为76.90%;I模型精度为76.30%;RBF模型精度为74.00%;RBF-I模型精度为76.00%;MLP-I模型精度为75.40%;LR-I模型精度为77.10%;LR-RBF-I模型精度为76.40%;LR-MLP-I模型精度为76.20%;RBF-MLP-I模型精度为76.40%;LR-RBF-MLP-I模型精度为76.20%。这表明参与集成的模型并不是越多精度越高,分析原因为各参与定权的模型对各因子权重分配并不一致,过多的模型集成会使得原本差异较大的因子权重趋于一致,导致精度降低。(6)使用主观赋值法对宜宾市12个滑坡易发性分区进行精度评价。以主观赋值法(分类在低易发区的滑坡点赋值0.2分;分类在中易发区的滑坡点赋值0.8分;分类在高易发区的滑坡点赋值1分)计算12种模型结果表明:FR模型精度为82.46%;MLP模型精度为81.64%;LR模型精度为81.87%;I模型精度为86.90%;RBF模型精度为71.46%;MLP-I模型精度为85.50%;LR-I模型精度为88.30%;RBF-I模型精度为84.09%;LR-RBF-I模型精度为85.96%;LR-MLP-I模型精度为86.67%;RBF-MLP-I模型精度为86.67%;LR-RBF-MLP-I模型精度为87.13%。LR-I模型精度最高,表明集成模型的确可以提高滑坡易发性分区精度。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宜宾市易发性影响因子数据库,针对前人工作中评价因子具有相关性的问题,利用三种方法对易发区因子进行筛选,共筛选出9个无相关性的评价因子;针对单模型精度不高的问题,利用多种模型进行集成,探究集成模型能否提高易发性分区评价精度;最后使用ROC曲线与主观赋值两种方法对12个易发性分区结果进行精度验证,最终发现Logistic模型与信息量模型集成后的LR-I模型精度最优。本文的结论及研究思路对日后易发性或危险性分区评价具有良好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傅婷婷[5](2021)在《区域土壤和水稻镉含量相关分析与估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作为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不仅支撑着人类农业生产,还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以及化学农药和污水污泥的过度使用,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垃圾填埋等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和水稻,不可避免地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和水稻重金属超标问题愈发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威胁人体健康。因此,研究土壤-农产品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对于保障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作物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重金属元素为镉(Cadmium,Cd),因此,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结合空间分析与机器学习等方法,在三个不同研究区,探究环境因素(如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p H、地形等)对作物富集镉元素的影响,并进行稻米中Cd含量的估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含量统计分析与相关性研究针对土壤-水稻系统中不同形态的土壤Cd含量、水稻Cd含量开展统计分析,结果表明,A区、B区、C区的土壤Cd全量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0 mg/kg、0.49 mg/kg、0.68 mg/kg,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平均含量为0.26 mg/kg、0.07 mg/kg、0.18 mg/kg,水稻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83 mg/kg、0.22 mg/kg、0.25 mg/kg,且三个研究区都存在极端高值。此外,本研究对重金属含量数据开展了相关性分析,土壤Cd全量-土壤有效态Cd、土壤Cd全量-水稻Cd、土壤有效态Cd-水稻Cd三对变量均表现出强相关性,且土壤有效态Cd与水稻Cd之间的相关性较土壤Cd全量更强,与多数文献研究结论一致。通过开展偏相关分析、比较偏相关系数发现,不同研究区的土壤Cd全量、土壤有效态Cd、水稻Cd三个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主要受区域内土壤特性的影响,其中土壤p H对水稻Cd与土壤Cd的相关性表现出最强的影响作用。(2)水稻镉含量主控因子分析本研究通过引入定性和定量辅助变量,构建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对环境变量进行拟合建模,结果表明该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在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具有多重共线性的环境辅助变量开展非线性主成分分析,得到降维后的四个主成分因子,并将其逐个引入到回归方程中,筛选出不同研究区影响水稻Cd含量的主控因子。结果显示,分区域的主控因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特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征,区域内空间分异性较大的几个环境变量通过主成分变换后的主成分因子都对应地被选为主控因子,如研究区A的土壤类型和母质特性、研究区B的区域环境特性等,表明不同研究区内环境因子的差异,会影响区域内水稻Cd含量的分布。针对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本研究进一步开展了因子交互探测分析,可知土壤p H与多个因子交互后呈现显着的非线性增强作用,侧面印证了土壤p H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3)水稻镉含量估测模型探究现有的水稻Cd含量估测模型多为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常存在预测精度较低、普适性不佳等局限性。本文研究从因子的交互作用、空间非平稳性和数据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入手,引入神经网络模型,将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纳入考虑,开展含量预测研究,对比分析模型的差异性及适用性;引入空间回归模型,从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角度探究水稻Cd的定量估测与区域环境的关系,开展水稻Cd空间制图研究。考虑模型对数据的非线性映射能力,本研究对比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以及反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型(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Genetic Algorithm,BP-GA),结果表明,BP-GA对水稻Cd含量的预测效果最佳,训练模型对验证样本拟合后的R2达到0.963,证明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相关性极强。考虑环境变量的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开展空间回归分析,实现水稻Cd含量的预测制图。结果可知,GWR作为一种预测性的制图方法,在土壤属性分析和环境数据制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水稻Cd含量的估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旨在提供一种思路,即通过土壤Cd含量及土壤-水稻系统相关环境变量,确定可能存在水稻超标风险的潜在区域,为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依据。

陈羽璇[6](2021)在《基于GIS和CSLE模型的珠江流域土壤侵蚀评价与制图》文中认为土壤侵蚀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健康土壤提供正常的生态系统服务,已成为国内外众多研究学者关注的环境问题。珠江是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南部,湿润多雨,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且位于珠江流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高度发达。相对于北方,珠江流域的土壤侵蚀研究较薄弱,除水土保持监测公告外,对全流域总体性认识比较薄弱,暂时没有公开发布的珠江流域区整体的较高分辨率土壤侵蚀速率图;同时,珠江流域土壤侵蚀潜在危险程度高,目前的研究和治理尚与珠江三角洲繁荣的经济不相适应,不能满足水土保持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珠江流域土壤侵蚀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基于CSLE模型,使用地图代数和空间插值两种方法,对珠江流域(包括海南省等区域)土壤侵蚀速率制图,分析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主控因子及敏感性。主要结论如下:(1)降雨侵蚀力大、植被覆盖度高和坡度较陡,是研究区的主要特征。土壤侵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影响因素各地区有所不同。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南部,降水量大,植被覆盖良好,但丘陵区坡度较陡。坡度坡长因子高值见于云贵高原、东部山地和海南五指山等地,是土壤侵蚀的主要诱发因子。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较高,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抑制因子。(2)利用地图代数法和空间插值法可完成研究区土壤侵蚀速率制图。本研究采用地图代数和空间插值两种计算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土壤侵蚀速率制图,其土壤侵蚀速率均值分别为791.78 t/(km2·a)和615.37 t/(km2·a),两者值较接近(差值小于该地区允许流失量的一半)。研究区土壤侵蚀广泛分布,均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内贵州省及云南省、广西中部和广东省沿海区,其中强烈和极强烈侵蚀区域范围较小且分布在较零散的坡耕地上。地图代数和空间插值两种方法制图结果相比,由于空间插值法是基于抽样调查单元获取较详细精确的水土保持措施信息,其结果更接近土壤侵蚀的实际情况。(3)土地利用类型为影响土壤侵蚀的主控因子。基于地理探测器方法,各地区土壤侵蚀因子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均基本为土地利用、水保措施(特别是B因子)、地形、土壤和降水。其中,土地利用类型为影响土壤侵蚀速率的主控因子,其次为B因子;通过两因子交互作用,均为土地利用类型与其他影响因子协同作用增强了对土壤侵蚀形成影响,进一步说明土地利用类型为土壤侵蚀量的主控性因子。(4)滇黔桂山地丘陵区和南岭山地丘陵区是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的区域。研究区中轻度敏感广泛分布,在水土流失治理管控中,首先考虑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滇黔桂山地丘陵区注意土壤结构的改良、通过修建梯田等改变微地形,在华南沿海丘陵台地区和海南及海南诸岛丘陵区这两区中应注意防范暴雨事件的影响,整个研究区主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同时,应集中考虑滇黔桂山地丘陵区和南岭山地丘陵区这两个分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史鹏飞[7](2021)在《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说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山”早已超越了地理环境的范畴,在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中蕴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近年来,山地旅游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这也必将对山地资源丰厚的中国尤其是“九分山和原,一分坝和田”的山地大省——云南,在大众旅游深化发展、全域旅游战略示范、品质旅游创意设计的旅游发展新阶段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山地旅游发展亦受到了足够的实践及学术关照。然而,除少量资源禀赋极高的山地外,山地旅游的发展往往陷入重效益、轻内涵和有理念、缺衔接的窘境,其中原因纷繁,却难以回避供需脱节的现实问题。倘若旅游者只是为了享受精致的服务、千篇一律的产品,那何以选择山地?于旅游者而言,山地的比较优势究竟为何?山地旅游的内在价值何以彰显?本研究的讨论将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希冀为山地旅游研究及实践提供些许参考。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编号:41961021)、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价值认同测度研究”(编号:2020YUFEYC034)为依托。研究将山地情感性、精神性、象征性特质与旅游者个性化、情感化、多元化消费需求相统一,聚焦山地旅游体验,以情境理论、情感认知评价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为支撑,在溯源山地非功用性内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这一研究主题,试图从新的视角探究山地旅游比较优势、山地旅游价值彰显等现实问题。在对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剖析中,搭建了“逻辑框架梳理-价值内涵解构-体验价值测度—优化路径探析”的分析框架,重点回答了3个研究问题:“什么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其中包含哪些潜在的具体维度?”“如何测度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不同案例地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维度是如何表现的?”“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各维度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基于这种关系提升优化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水平以促进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针对问题1这一探索性问题,研究以大数据爬取技术获取马蜂窝、知乎网的山地旅游网络游记为原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逐级编码,抽象出55个初始范畴、13个主范畴,逐步“浮现”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核心范畴,辨识了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具体维度,并对其内在机理及实质进行了阐释;针对研究问题2这一描述性问题,研究以扎根理论分析成果为依托、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参考,遵循一系列量表开发程序开发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测度量表,并以云南省典型山地旅游目的地玉龙雪山景区、苍山景区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Mann-Whitney U test的连续过程检验、修正了测度量表,对比分析了玉龙雪山景区和苍山景区的测度水平;针对研究问题3这一涉及因果性的问题,研究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和对称思维,引入csQCA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所构建的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收益”复杂因果模型进行了检验,分析了影响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的多个条件组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优化提升路径及策略建议。对3个研究问题的探析主要形成如下结论:1)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核心范畴是“人-山对话下的成己之路”,包括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两个向度共计13个维度。其中,“我”的身体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生成的中介;“山”的情境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彰显的载体;“成己”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终极指向。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在中国的实践彰显了个人主义价值,其体验价值的意义中心是自我意识的回归和成就自我的终极指向。2)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测度量表包含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编制21个测量项)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编制32个测量项)两个部分,所编制的测量项简约地表征了所测维度,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经测度,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在不同山地旅游目的地表现出了显着差异,可作为山地旅游目的地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依托。除情感价值外,玉龙雪山景区在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整体水平表现上均好于苍山景区,两地在多个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维度和具体属性方面存在统计上的显着性差异。3)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之间存在复杂因果关系,证实了所构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收益”因果模型的合理性,并提出从定位重构→精神性的“召唤结构”、业态创新→具身化的“沉浸场所”、产品设计→挑战性的“成己镜像”、意境生成→差异化的“第三空间”、文化表征→神圣感的“体验世界”、情感联结→互动性的“对话之域”等方面提升优化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水平。本研究着眼于“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这一研究主题所进行的探究,是对旅游者与山地“人-山”关系新的诠释,在对3个具体研究问题做出回答后,本研究认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是山地旅游发展的内核,是山地旅游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是山地旅游内在价值彰显的重要途径,将对深化山地旅游研究并指导山地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岳钧[8](2021)在《基于柱实验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吸附解吸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有机质是农田土壤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有机质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与肥力。农业灌溉会造成土壤有机质的吸附解吸,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在灌溉过程中对农田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影响也存在差异。论文基于柱实验对灌溉过程农田土壤有机碳吸附解吸动态变化展开研究,从解吸与吸附两个土柱实验出发,结合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对淋滤液溶解性有机碳进行分析表征,对灌溉条件下有机质迁移影响机理进行动态进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有机质淋溶过程包括有机质迅速下降阶段与稳定淋溶阶段,前期迅速下降阶段主要为小分子量、低芳香性、新近产生的弱腐殖质特征生物源有机质组分,稳定淋溶阶段有机质主要以陆源输入的高芳香性、高腐殖化程度的有机质组分为主。(2)钠盐钙盐溶液淋溶土壤均会发生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能够促进类蛋白质组分的解吸,抑制类腐殖质组分的解吸。钠盐与纯水淋溶解吸有机质的浓度近似,明显高于钙盐淋溶解吸有机质的浓度。Ca2+能够促进高芳香性、大分子量的强腐殖质特征的陆源有机质组分吸附于土壤颗粒。因此钙盐解吸有机质主要以新近自生源组分和生物来源的有机质组分为主,而钠盐与纯水解吸的有机质组分主要以强腐殖质特征的陆源贡献较多的有机质组分为主。(3)平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正定土淋溶有机质可以划分为C1-C4四个有机质组分,献县土淋溶有机质可以划分为C1-C5五个有机质组分。正定土与献县土均含有类蛋白质组分与类腐殖质组分,纯水淋溶阶段前期有机质组分以类腐殖质组分为主,盐溶液稳定淋溶有机质阶段正定土和献县土有机质主要成分分别为类色氨酸组分C3和类腐殖质组分C1。盐的存在会促进类蛋白质组分C4(献县土C5)的释放。Ca2+的存在会抑制类腐殖质组分的解吸附作用,尤其是类腐殖质组分C1和献县土类腐殖质组分C4。钠钙离子均可以促进类蛋白质组分的解吸附,钙盐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强于钠离子,尤其是类蛋白质组分C3。类腐殖质组分C2淋溶与阳离子浓度和阳离子种类关系不大。(4)平衡性对流弥散方程模型和两区模型均能很好的对溴离子穿透曲线进行拟合,模型拟合得出淋溶持续过程对有机质交换的影响:随着淋溶进行弥散系数D减小,土壤颗粒之间的有机质交换能力变差;分配系数β增加,可动区含水量的比例增加;ω质量交换系数增加,土壤微小孔隙中的有机质逐渐流出,后期钠盐淋溶土柱ω要大于钙盐淋溶的土柱ω,盐溶液差异可以通过引起土柱物理结构变化影响有机质解吸附特征。(5)吸附实验验证了钠盐促进有机质吸附的能力要明显小于钙盐。钙盐对高芳香性、大分子量、高腐殖化程度有机质吸附具有促进作用,对不同来源有机质吸附的促进作用与其腐殖化程度和芳香性有关。在一定盐浓度范围内(4m M-10m M)高浓度盐会促进高芳香性的陆源有机质组分的吸附作用,但是效果微弱。

刘旭洋[9](2021)在《湖南溆浦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低弱异常识别》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要求加强矿产资源评价,提供优质矿产勘查区块。湖南省作为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富集地区,拥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进一步查明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是该区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是区域调查和矿产普查的重要手段,找矿效果显着,适用范围广,异常的识别和提取是其主要内容。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的深入,易于发现的“高、大、全”化探异常基本上完成了评价和查证,但我国区域地球化学扫面工作中积累的大量数据仍然蕴含大量未发掘的信息,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提取其中的低弱地球化学异常。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相应的方法,并在低弱异常区发现系列矿床。因此,研究并提取低弱地球化学异常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湖南省溆浦地区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数据为例,深入分析岩性背景对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的影响,提出基于因子得分的高斯混合模型岩性分类方法,并完成低弱化探异常提取。由于多重总体的存在,化探数据的元素含量分布往往呈现偏态和多峰,全区统一的背景上限可能导致高背景区被误判为异常,而低弱异常被忽略的问题,给化探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为了分离不同的总体,削弱岩性背景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多元素和因子得分两个方向进行研究区岩性划分,然后将每类中的元素进行正态转换,利用3S检验剔除极值后作标准化处理,最后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合并成新的数据集,以此提取研究区主要成矿元素Sn、W、Cu、Pb、Sb的化探异常,并与传统方法作对比。结果表明,水系沉积物具有原岩化学成分继承性,其元素含量分布与地质单元大致重合,因子分析所得因子中的元素组合符合实际情况,可以用于岩性划分;高斯混合模型可以准确地完成岩性分类,通过分类方法可以有效地压制岩性背景、增强原有异常、识别低弱异常;相对于多元素方法,因子得分方法效果更加显着。本文提出的方法效果明显、操作简单、普适性较强,对化探异常岩性背景削弱理论方法做一定的补充,为化探异常识别工作提供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徐良龙[10](2021)在《基于GF-1和Landsat-8遥感影像的线性构造提取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已拥有多种基于不同用途的对地观测卫星平台,这为科学的研究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愈加丰富的遥感影像资料,同时,随着新型传感器的横空出世,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得到有效地提高,这使得地表的细节,地物的纹理特征、结构形态以及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能更好的被呈现出来。而线性构造作为地表上数量众多的构造要素,可从不同的侧面描绘出一个区域的构造格局,通过多源、多尺度数据对其进行提取,将为人们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地质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其表达的地质意义,可为日后通过遥感技术进行区域构造分析以及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参考。本次研究以GF-1和Landsat-8影像为遥感数据,在研究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对两幅影像所提取的线性构造进行分析,并对影像在基于不同空间分辨率下所提取的构造信息特征进行研究,最终进行综合分析,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对GF-1以及Landsat-8影像所解译的线性构造进行了定量分析后发现,两幅影像所提取的线性构造均以NE向和EW向方位为主,但在线性构造的中心对称度、长度以及分布规律方面,两者差异较大。(2)对比了基于15m、30m空间分辨率水平下GF-1和Landsat-8影像所提取的线性构造信息,结果显示两者在研究区的分布情况、构造平均长度方面无显着性差异。(3)分析了GF-1或者Landsat-8影像在不同空间分辨率影响下所提取的线性构造特征,结果显示所提取的线性构造在研究区的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在构造平均长度方面,空间分辨率越低,平均长度越长。(4)对所解译的全部线性构造信息进行因子分析后发现,在中低分辨率水平下所提取的线性构造,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的岩溶地貌区域,具有一定程度的地貌意义;在高分辨率的水平下所提取的线性构造,主要沿着研究区断裂F1附近呈线状展布,具有一定程度的构造意义。

二、地质因子分析基本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质因子分析基本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因子分析与分形理论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1.2.1 初级发展时期
        1.2.2 发展与提高时期
        1.2.3 GIS与地学大数据时期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数据统计
        1.3.3 研究路线图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2.2.1 盆地构造特征
        2.2.2 盆地演化
    2.3 盆地地层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分数据处理在地球化学数据因子分析过程中的应用
    3.1 成分数据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3.1.1 成分数据的基本概念
        3.1.2 成分数据的性质
    3.2 成分数据处理在因子分析过程中的应用
        3.2.1 地球化学数据的预处理
        3.2.2 地球化学数据的变换方法
        3.2.3 成分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氧化物分析结果
        3.3.2 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3.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量-面积分形法在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圈定中的应用
    4.1 传统方法元素异常识别的局限性
    4.2 含量-面积分形简介
        4.2.1 分形理论简介
        4.2.2 含量—面积分形原理与实现
    4.3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分形理论在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圈定中的应用
    5.1 傅里叶变换的概念与性质
        5.1.1 傅里叶变换的概念
        5.1.2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5.2 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多重分形滤波
        5.2.1 快速傅里叶变换与多重分形
        5.2.2 滤波器的设计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科技型小微企业项目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总体思路及内容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科技型小微企业概念界定
        2.1.1 科技型企业概念界定
        2.1.2 小微企业的界定
        2.1.3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概念
    2.2 科技型企业特征
    2.3 科技型小微企业特征
        2.3.1 科技特征
        2.3.2 规模特征
        2.3.3 经营特征
    2.4 理论基础
        2.4.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4.2 项目管理概论
        2.4.3 企业生存能力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科技型小微企业项目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
    3.1 科技型小微企业项目选择的关注点
    3.2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3 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设计框架
    3.4 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设计
        3.4.1 基于财务层面的验证指标选取
        3.4.2 提升企业能力层面的指标设计
        3.4.3 战略契合层面的指标设计
        3.4.4 风险层面的指标设计
    3.5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项目选择指标筛选
        3.5.1 模糊层次分析法步骤
        3.5.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指标筛选
    3.6 探索性因子分析
    3.7 指标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8 指标权重的确定
    3.9 指标体系验证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问题与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4.2 建议与对策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3)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存在问题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考察法
        (三)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法
        (四)深度访谈法
    四、研究内容及框架
        (一)对象和范围
        (二)主要内容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工业遗产旅游相关概念和开发理论分析
    一、工业遗产的概念
    二、工业遗产旅游的价值
        (一)遗产保护层面
        (二)工艺审美层面
        (三)经济发展层面
        (四)社会发展层面
    三、工业遗产旅游的主要模式
        (一)主题博物馆会展模式
        (二)城市公园的休闲模式
        (三)文化创意的产业模式
        (四)旅游观光的综合模式
    四、工业遗产旅游相关的理论
        (一)城市更新理论
        (二)城市游憩空间理论
        (三)游客感知理论
        (四)历史文脉保护理论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六)全域旅游理论
第三章 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现状分析
    一、矾山矾矿遗址的历史沿革
    二、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情况
        (一)地质勘探和矿藏资源情况
        (二)发展目标定位
        (三)总体规划布局
        (四)遗迹资源情况
    三、现阶段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从抢救文物遗产到形成文化品牌
        (二)从传统矿业生产到打造全域旅游
        (三)从整治城镇环境到打造美丽矾都
第四章 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研究和问卷设计
        (一)调查问卷的目的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二、调查问卷分析与结论
        (一)问卷实施与样本情况
        (二)问卷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三)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认可度、关联度、体验度等分析
        (四)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价值评价和对策的因子分析
第五章 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部分
        (一)工业遗产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二)旅游资源独特性和客源市场性优势比较明显
        (三)前期开展“申遗”活动的影响力较大
        (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社会氛围较好
    二、劣势部分
        (一)旅游开发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
        (二)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还有较大改善空间
        (三)旅游产品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机会部分
        (一)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的前景良好
        (二)区位交通条件正在逐步改善
        (三)打造研学基地和发展互动旅游体验的潜力巨大
    四、威胁部分
        (一)旅游市场细分压力和竞争程度加剧
        (二)游客体验的质量要求不断加大
第六章 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原则和开发路径
    一、开发原则
        (一)生态环保原则
        (二)文物保护原则
        (三)彰显特色原则
        (四)互动体验原则
    二、开发路径
        (一)通过资源整合和集群开发路径,系统展示历史文化底蕴
        (二)通过产业布局和文创融合路径,全面提升工业旅游感知
        (三)通过生态低碳和研学旅行路径,重点发挥休闲科普功能
第七章 发展对策
    一、提升地质公园的整体品质,突出彰显工矿特色
        (一)启动福德湾核心景区的“拓面”行动
        (二)推进312 平硐和矾矿三号车间的“攻坚”计划
        (三)开展各景区观光游览基础设施的“提升”工程
    二、加大文保力度,提升地质公园的工业遗产文化价值和形象
        (一)持续保护好工业遗产本体
        (二)持续提升地质公园的文化旅游形象
    三、提高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增强地质公园的综合盈利能力
        (一)强化工业生产人机交互体验
        (二)丰富工矿特色文创产品
        (三)加强特色餐饮产品的扶持力度
        (四)推出一批特色的民宿酒店品牌
    四、增强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属性,合理安排休闲功能
        (一)做强工业遗产主题的研学旅行基地
        (二)合理设置地质公园的休闲区域
    五、打造地质公园的智慧旅游体系,提升运营水平
        (一)发挥矾矿文旅集团在公园运营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地质公园的“智慧旅游大脑”
        (三)加强地质公园的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关于温州矾矿国家地质公园的调查问卷
附录2:国家矿山公园转入国家级自然公园申请表
致谢

(4)基于3S技术及多模型集成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以宜宾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源
第三章 宜宾市滑坡影响因子分析
    3.1 易发性影响因子选取原则
    3.2 滑坡易发性影响因子获取
    3.3 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选取
第四章 多重模型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
    4.1 频率比(FR)法
    4.2 Logistic模型
    4.3 信息量法
    4.4 RBF神经网络
    4.5 MLP神经网络
    4.6 模型集成方案
第五章 易发性评价模型精度验证
    5.1 赋值法检验易发性模型
    5.2 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检验易发性模型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区域土壤和水稻镉含量相关分析与估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水稻重金属含量相关性研究
        1.2.2 土壤-水稻系统水稻镉含量影响因子研究
        1.2.3 土壤-水稻系统水稻镉含量估测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测试
    2.3 协变量数据
        2.3.1 土壤基本性质
        2.3.2 周边环境变量数据
3 土壤-水稻镉含量统计分析与相关性研究
    3.1 原理与方法
        3.1.1 土壤-水稻重金属含量基本描述分析
        3.1.2 土壤-水稻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土壤-水稻镉含量描述分析结果
        3.2.2 土壤-水稻镉含量相关性文献统计结果
        3.2.3 土壤-水稻镉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
    3.3 小结
4 水稻镉含量主控因子分析
    4.1 原理与方法
        4.1.1 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4.1.2 非线性主成分分析
        4.1.3 交互作用探测器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不同区域主控因子分析
        4.2.3 交互作用探测结果
    4.3 小结
5 水稻镉含量估测模型探究
    5.1 原理与方法
        5.1.1 基于bagging的数据集选择
        5.1.2 神经网络模型
        5.1.3 空间回归模型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5.2.2 空间回归模型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与特色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基于GIS和CSLE模型的珠江流域土壤侵蚀评价与制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1.2.2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研究
        1.2.3 土壤侵蚀抽样调查
        1.2.4 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1.2.5 珠江流域调查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关键科学问题
    1.4 总体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据与研究方法介绍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的位置
        2.1.2 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2.1.3 研究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壤侵蚀因子计算
        2.3.2 土壤侵蚀评价方法与制图
        2.3.3 主控因子分析方法
        2.3.4 敏感性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分析
    3.1 自然因子分析
        3.1.1 降雨侵蚀力分析
        3.1.2 土壤可蚀性分析
        3.1.3 坡度坡长因子分析
    3.2 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分析
        3.2.1 土地利用现状
        3.2.2 植被覆盖度分析
    3.3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分析
        3.3.1 生物措施因子分析
        3.3.2 工程措施因子分析
        3.3.3 耕作措施因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壤侵蚀制图与分析
    4.1 土壤侵蚀制图
        4.1.1 地图代数法制图
        4.1.2 空间插值法制图
    4.2 两种计算方法下土壤侵蚀的对比分析
        4.2.1 空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4.2.2 统计特征对比分析
        4.2.3 土壤侵蚀强度对比分析
    4.3 制图结果合理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壤侵蚀主控因子分析
    5.1 水土保持分区的土壤侵蚀速率及影响因子统计
    5.2 基于地理探测器土壤侵蚀主控因子分析
        5.2.1 土壤侵蚀各影响因子的显着性分析
        5.2.2 各水土保持区土壤侵蚀主控因子的单因子分析
        5.2.3 各水土保持区土壤侵蚀主控因子的交互作用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壤侵蚀敏感性分析
    6.1 土壤侵蚀敏感性单因素分析
        6.1.1 降雨侵蚀力敏感性分析
        6.1.2 土壤可蚀性敏感性分析
        6.1.3 坡度坡长因子敏感性分析
        6.1.4 植被覆盖度敏感性分析
    6.2 土壤侵蚀敏感性综合评价
        6.2.1 土壤侵蚀敏感性多因子分析
        6.2.2 水土保持分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分析
    6.3 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旅游者需求和目的地选择的新特点
        二、目的地开发及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三、山地旅游深度体验性特质挖掘的新机遇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山地旅游研究
        二、非功用性相关研究
        三、山地旅游非功用性相关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山地旅游
        二、非功用性旅游体验
        三、体验价值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情境理论
        二、情感认知评价理论
        三、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第三节 山地的功用性与非功用性分析
        一、山地功用性:生存与生产的物质空间
        二、山地非功用性:浪漫与理想的精神王国
        三、山地旅游:亟待回归的非功用性实现路径
第三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解析
    第一节 分析方法阐述
        一、研究问题的明确
        二、资料分析方法:扎根理论
        三、数据来源
        四、分析工具
    第二节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解构过程
        一、扎根理论的分析准备
        二、开放式编码
        三、主轴式编码
        四、选择式编码
        五、理论饱和与研究的科学性
    第三节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逻辑机理
        一、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
        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
        三、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实质
第四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测度
    第一节 测度准备与步骤阐述
        一、研究问题的明确
        二、案例地选择
        三、测度步骤阐述
    第二节 量表开发与问卷设计
        一、从扎根理论到概念化、操作化的理论探讨
        二、量表开发过程概述
        三、研究变量与测量项选择
        四、问卷内容与形式
        五、预调研与问卷修正
    第三节 数据收集与量表检验
        一、数据收集与筛选
        二、差异显着性检验与样本概况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
        四、量表生成
    第四节 案例地测度结果对比评价
        一、测度结果总体评价
        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对比分析
        三、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对比分析
第五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维度组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问题的明确
        二、研究假设
        三、体验价值“投入-收益”模型构建
    第二节 “投入-收益”模型定性比较分析
        一、研究方法选择
        二、定性比较分析过程
        三、定性比较组态阐释
    第三节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水平的优化提升
        一、定位重构:精神性的“召唤结构”
        二、业态创新:具身化的“沉浸场所”
        三、产品设计:挑战性的“成己镜像”
        四、意境生成:差异化的“第三空间”
        五、文化表征:神圣感的“体验世界”
        六、情感联结:互动性的“对话之域”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局限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局限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山地旅游网络游记文本目录
    附录B 云南玉龙雪山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调查问卷
    附录C 云南苍山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8)基于柱实验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吸附解吸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机质吸附解吸机制研究进展
        1.2.2 有机质吸附解吸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3 有机质研究表征技术研究进展
        1.2.4 有机质淋滤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图
        1.4.1 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有机质动态解吸附实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2 土壤参数测量方法
        2.1.3 实验用土壤理化参数
        2.1.4 实验方案
        2.1.5 数据分析
        2.1.6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土壤淋溶液主要参数变化特征
        2.2.1 淋溶液电导率变化特征
        2.2.2 淋溶液pH变化特征
        2.2.3 淋溶液钠钙离子浓度变化特征
    2.3 淋溶过程中DOC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分析
        2.3.1 纯水淋溶阶段DOC浓度变化特征
        2.3.2 盐溶液淋溶阶段DOC浓度变化特征
    2.4 淋溶条件解吸有机质的光谱特征
        2.4.1 有机质紫外光谱参数特征
        2.4.2 有机质荧光光谱参数特征
    2.5 有机质荧光光谱的平行因子分析
        2.5.1 平行因子分析原理与数据处理过程
        2.5.2 正定土AB系列淋溶有机质荧光光谱的平行因子分析
        2.5.3 献县土CD系列淋溶有机质荧光光谱的平行因子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淋溶迁移系统演变对有机质释放的影响
    3.1 实验方法与数据来源
    3.2 拟合模型简介
    3.3 穿透曲线参数拟合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质动态吸附实验研究
    4.1 吸附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用土
        4.1.2 土柱实验过程
    4.2 淋溶过程DOC浓度变化特征
    4.3 吸附DOC紫外光谱参数变化特征分析
    4.4 吸附DOC荧光光谱参数变化特征分析
        4.4.1 淋溶液FI参数变化
        4.4.2 淋溶液BIX参数变化
        4.4.3 淋溶液HIX参数变化
    4.5 土柱结构对有机质吸附特征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湖南溆浦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低弱异常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地质构造
        2.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低弱地球化学异常提取方法
    3.1 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及其岩性影响
    3.2 数据处理方法与流程
    3.3 分类元素的筛选
    3.4 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3.4.1 算法原理
        3.4.2 岩性划分数目的确定
    3.5 岩性划分方法
第四章 应用实例
    4.1 研究区元素分布特征
    4.2 分类元素的因子分析
        4.2.1 相关性分析
        4.2.2 因子分析
    4.3 高斯混合模型岩性划分
        4.3.1 基于多元素的岩性划分
        4.3.2 基于因子得分的岩性划分
        4.3.3 不同岩性的数据合并
    4.4 研究区地球化学异常圈定
    4.5 异常区的筛选和评价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GF-1和Landsat-8遥感影像的线性构造提取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及自然概况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第三章 遥感数据及预处理
    3.1 影像数据
        3.1.1 GF-1 影像
        3.1.2 Landsat-8 影像
    3.2 影像预处理
        3.2.1 几何校正
        3.2.2 影像裁剪
        3.2.3 影像融合
        3.2.4 影像增强
第四章 遥感线性构造解译
    4.1 GF-1 影像构造
        4.1.1 方位特征
        4.1.2 展布规律
        4.1.3 平均方位
        4.1.4 各向异性
        4.1.5 构造优益度
        4.1.6 中心对称度
    4.2 Landsat-8 影像构造
        4.2.1 方位特征
        4.2.2 展布规律
        4.2.3 平均方位
        4.2.4 各向异性
        4.2.5 构造优益度
        4.2.6 中心对称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线性构造多尺度分析
    5.1 15m分辨率影像构造
        5.1.1 构造特征
        5.1.2 等值线图
        5.1.3 非参数检验
        5.1.4 相关分析
    5.2 30m分辨率影像构造
        5.2.1 构造特征
        5.2.2 等值线图
        5.2.3 非参数检验
        5.2.4 相关分析
    5.3 GF-1 影像多尺度构造
        5.3.1 构造长度
        5.3.2 方差分析
    5.4 Landsat-8 影像多尺度构造
        5.4.1 构造长度
        5.4.2 方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造信息综合分析
    6.1 因子分析
    6.2 分析过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地质因子分析基本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因子分析与分形理论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方法研究[D]. 范文遥. 吉林大学, 2021(01)
  • [2]科技型小微企业项目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孙宇.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
  • [3]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研究[D]. 陈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3S技术及多模型集成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以宜宾市为例[D]. 金帅. 防灾科技学院, 2021(01)
  • [5]区域土壤和水稻镉含量相关分析与估测研究[D]. 傅婷婷. 浙江大学, 2021
  • [6]基于GIS和CSLE模型的珠江流域土壤侵蚀评价与制图[D]. 陈羽璇. 西北大学, 2021(12)
  • [7]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研究[D]. 史鹏飞.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8]基于柱实验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吸附解吸动态研究[D]. 岳钧.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9]湖南溆浦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低弱异常识别[D]. 刘旭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基于GF-1和Landsat-8遥感影像的线性构造提取对比研究[D]. 徐良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地质因素分析的基本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