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区1991-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分析

长清区1991-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分析

一、长清区1991-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蔚茹,肖冻,赵梦娇,耿兴义[1](2020)在《济南市近15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热点及流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济南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热点地区,掌握流行特征。方法利用济南市2005-2019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采用Arc Gis 10.2进行街道/乡镇层级的热点扫描,并进行可视化展现;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结果 2005-2019年济南市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705例,年均发病率为0.71/10万;死亡16人,病死率2.27%。病例以40岁~到70岁~年龄组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6.95%;职业以农民为主(75.89%);热点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商河县的禽类养殖区,章丘区、长清区和市中区的部分山区,以及槐荫区和历下区的部分旧村和CBD建设区。结论济南市流行性出血热处于低流行状态,病死率较高;季节性明显;40岁以上农民是主要发病人群;热点以乡镇为主,也有随拆建向部分城区扩散的趋势,在高发地区及周边应采取持久的综合防制措施。

刘永泉[2](2012)在《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风险识别与遗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北京2008奥运会公共卫生监督风险管理实践(包括奥运前风险识别和奥运后经验总结)和公共卫生监督遗产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适用于大型活动的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模式,为我国今后举办大型活动的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1.文献复习:系统查阅并收集国内外与奥运会公共卫生保障有关的资料和近年来海淀区范围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北京市或全国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资料;收集北京2008奥运会保障中形成的各种有关材料。2.专题小组讨论:通过专题小组讨论建立“卫生监督公示制度实施认可度调查表”和“大型活动保障专业保障人员调查表”的问卷条目库。3.个人深入访谈:采用自编的“访谈提纲”于2007年7-12月对各专业卫生监督专家进行个人深入访谈,了解大型活动期间公共卫生保障工作内容、方式、操作规程,以及在大型活动公共卫生保障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式、经验和建议。4.问卷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海淀区20个乡镇(街道),选择500名餐饮单位管理相对人进行“卫生监督公示制度实施认可度”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知晓情况”调查。使用自编的“调查表”分别于奥运前期、奥运期间和奥运后,对管理相对人进行调查。5.比较研究:(1)纵向比较研究,分析2006-2010年海淀区各卫生监督专业的经常性卫生监督情况、突发事件和投诉举报情况的变化趋势;(2)横向比较研究,将海淀区2006-2010年各卫生监督专业的情况与杭州市、深圳市同期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北京2008奥运会公共卫生保障工作对海淀区卫生监督工作的影响。结果:(一)公共卫生监督风险识别1.食品卫生2000-2006年,北京市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317起,中毒6034人,7-9月份为食物中毒的高发期(129起,中毒2145人)。发生场所主要是集体食堂(147起,中毒3650人)和饮食服务单位(106起,中毒1707人);致病因素主要是微生物性(125起,中毒2724人)、动植物性(107起,中毒2025人)、农药及化学性(42起,中毒425人);植物类食品所致的食物中毒起数和涉及人数最多(85起,中毒1893人)。2.传染病2000-2006年,北京市发生的常见传染病主要有: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6-9月是其发病高峰期;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有发病,如流行性感冒(高发月份为10月-次年3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高发月份为3-5月)、麻疹(高发月份为1-6月)、军团菌病等;接触性传染病4-9月发病最多;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1-5月发病最多。3.公共场所1998-2006年,全国共报道33起事件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高峰在6-8月份(23起,占69.70%)。事件涉及14个省,发生场所主要涉及游泳场所(15起)、沐浴场所(6起)、住宿场所(3起)等。原因分别为生物性污染(18起)、化学性(14起)和物理性(1起)。每起事件的平均影响人数为87人,最大一起涉及468人。4.生活饮用水2001-2006年,北京市共发生93起生活饮用水污染突发事件,6-9月份是生活水污染突发事件发生的高峰期(50起,53.76%),涉及自备水源井(60起,64.51%),市政供水(17起,18.27%),二次供水(16起,17.20%);污染原因涉及化学性污染(47起,41.59%),生物性污染(35起,30.97%)和物理性污染(31起,27.43%)。平均每起事件影响人数为1722人,最大一起达到2万人。19起事件导致发病,涉及发病人数2287人,平均每起120人。5.职业卫生1994-2003年,北京市共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件78起,病例292例,死亡42例(病死率为14.38%),总体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职业中毒事件集中于7-9月,占总事件数的64.29%。主要原因为无通风排毒设备(21起,26.92%),其次是无个人防护设备(17起,21.79%),夏天露天作业因气温较高,易造成高温中暑事件发生。6.投诉举报2003-2007年,海淀区共发生公共卫生投诉举报11447起,7-9月的投诉举报数量排在前3位,分别为1302起(11.37%)、1462起(12.77%)和1240起(10.83%)。7.个人深入访谈选择10家卫生监督机构的45位各专业卫生监督的专家进行的个人深入访谈,分析总结出大型活动期间各公共卫生监督专业突发事件的防控重点和要点共17条和大型活动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措施10条。(二)公共卫生监督遗产分析1.有形遗产(1)教材和书籍奥运保障培训教材包括《2008北京奥运(残奥)会海淀区赛事场馆内卫生保障工作手册》、《2008北京奥运(残奥)会海淀区赛事场馆外围卫生保障工作手册》、《奥运公共卫生保障涉外交流手册》。(2)文件汇编编写了《奥运场馆内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文件及方案汇编》和《奥运城市运行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文件及方案汇编》。(3)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食品卫生A级和B级单位数量从2007年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A级单位有390家,B级单位有2448家;生活饮用水供水和公共场所经营A级和B级单位也呈逐年递增趋势。(4)财政资金投入从2008年起,海淀区每年拨款均超过了2000万元(2008年为2108.33万元,2009年为2190,86万元,2010年为2334.13万元),2008年奥运会期间及奥运会后较奥运会之前有了大幅提高。(5)卫生监督装备配置海淀区奥运场馆内公共卫生保障用现场快速检测设备配备得到加强,并根据公共卫生保障需求,购置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以及生活饮用水等专业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277件,配备数量超出标准的11.59倍。(6)在线监测系统启用了公共场所空气卫生质量GPRS在线即时监测系统和游泳场所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目前海淀区共设置公共场所空气卫生质量监测点26处,游泳场所水质监测点10处。(7)论文及成果报告在国家级期刊共发表奥运遗产课题相关文章14篇,形成了奥运会对卫生监督工作影响评估总报告和6份专业报告以及2部工作纪实系列作品集。2.无形遗产(1)圆满完成了奥运会保障任务奥运场馆保障方面,公共卫生保障人员对奥运场馆共巡查3251户次,保障食品355988份,食品留样3616份,书写现场检查笔录1123份;城市运行保障方面,开展监督检查1348户次,书写现场检查笔录1348份,保障食品原料供货企业供货441批次,共出动3563人次,监督10238户次,保障奥运送餐企业累计供餐458406份。卫生监测工作按计划完成,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合格率较高,奥运期间海淀区奥运场馆内和城市运行中均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按要求及时上报了公共卫生保障工作信息,投诉举报处理实现4个100%。(2)建立了完整的奥运公共卫生保障组织管理体系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并借鉴矩阵式管理模式,海淀区分别在场馆公共卫生保障和城市运行公共卫生保障方面创新性地建立了由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卫生监督员组成的矩阵式奥运公共卫生保障团队组织管理体系,即以所领导为组长,主管科长为副组长,奥运协调办公室为枢纽,基层工作组为辅助机构,分别以场馆或城市运行保障对象为中心成立公共卫生保障团队,并相应地制定工作规则,明确工作职责,全面开展奥运公共卫生保障工作。(3)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保障程序海淀区通过全面分析和总结奥运公共卫生保障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监督保障程序,即:成立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开展风险识别,制订保障方案,开展团队培训,制定应急方案及时沟通协调,建立了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这一套工作程序可以直接应用于除奥运会以外的其它大型活动,可供其它公共卫生监督机构参考使用。(4)提高了管理相对人公共卫生责任认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在奥运前、奥运期间和奥运后期分别对餐饮单位经营管理者进行的“卫生监督公示制度实施认可度调查”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调查”显示,经营管理者对卫生监督公示制度认可度,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知晓率普遍提高。经营管理者同意对监督结果按照卫生状况档次向消费者公示的比例不断提高(奥运前、中、后分别为68.72%、82.67%、84.99%);从业人员对个人卫生要求的知晓率不断提高(奥运前、中、后分别为81.30%、85.70%和88.30%)。(5)奥运后海淀区卫生监督工作成效明显提升2008-2010年,海淀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等各专业的监督合格率均呈上升趋势,深圳市食品卫生监督合格率在2009年有所下降,杭州市食品卫生和生活饮用水卫生经常性检查卫生合格率均上升;海淀区除生活饮用水专业之外,其它各卫生监督专业的行政处罚数量均呈下降趋势,投诉举报数量也呈下降趋势,深圳市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的投诉举报数量均上升,杭州市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等专业的投诉举报数量也均呈上升趋势。结论:1.北京2008奥运举办期间可能发生多种公共卫生风险,7-9月是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控、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以及职业卫生突发事件风险的高发时段。通过风险识别,海淀区采取了有效的奥运会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措施,圆满完成北京2008奥运会海淀区公共卫生监督任务,建议今后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保障工作将风险识别和评估常态化。2.本研究首次系统分析了公共卫生监督遗产。通过对北京2008奥运会公共卫生监督的风险管理实践,海淀区从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两个方面对奥运会公共卫生监督遗产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可用于今后大型活动公共卫生保障的教材、书籍、文件汇编以及监督管理模式等。3.本研究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监督的科学管理模式,包括:(1)大型活动公共卫生监督保障程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监督保障程序;(2)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该模式对今后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监督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沈波[3](2012)在《2011年辽源市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辽源市人群中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和流行特点,为今后进一步制定防控规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年辽源市各医疗机构通过疫情网络报告的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全市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2 646例,发病率为224.90/10万;死亡10例(艾滋病5例、梅毒1例、肺结核4例),死亡率为0.85/10万,病死率为0.38%。发病例数最高的前3种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1 050例)、肺结核(839例)、梅毒(469例)。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城区为251.59/10万,农村为207.29/10万;男性为259.35/10万,女性为184.45/10万;0~、5~、15~、35~、≥65岁分别为87.59/10万、146.98/10万、203.14/10万、249.66/10万、297.43/10万。2 646例病人中,农民占41.69%,散居儿童占2.38%,学生占3.82%,工人占7.86%,家务及待业占18.22%,商业服务人员占1.51%,干部职员占1.93%,其他人群占22.60%。[结论]2011年辽源市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高,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是高发传染病。

毕秀娟[4](2009)在《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地理区划是根据一定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空间分异性划分为具有相对一致生态因素综合特征与潜在生产力的区域,从而作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综合农业规划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山东省省委、省政府遵循生态地理区划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生态山东”战略构想,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省划分为5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随后,又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确定了全省“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在生态理念、指导思想、建设重点等方面均是“生态山东”战略构想的新发展。然而,划分主要是从自然生态学、人文社会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和地学等角度对山东省的生态系统及其复合体进行的分类和区划,未能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和区划。疾病也是人类环境的一部分,它也是一种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现象。传染病发病水平也是一种标志人类健康的生态学指标,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类生态健康的状况和趋势。因此,在“生态山东”和“一体两翼”战略构想的框架内,需要完成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本研究以山东省2003年-2007年前十位重点传染病的年均发病率作为山东省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的指标,首先根据地理界限分析结果确定生态地理区划的区域界线,进而以区域为单位,结合“生态山东”和“一体两翼”区划结果,以及各区域内地貌、水文地质、河流水系、气候、农业气候、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农业、林业等生态地理学特征,对各区域命名,从而形成特定的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主要研究结果:1.按照2003年~2007年HFRS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平原区HFRS低度发病区、鲁北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HFRS高度发病区、鲁东平原丘陵区HFRS中度发病区、胶东低山丘陵区低度发病区。2.按照2003年~2007年病毒性肝炎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病毒性肝炎中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西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区病毒性肝炎高度发病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胶莱平原区病毒性肝炎中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沿海区病毒性肝炎高度发病区。3.按照2003年~2007年痢疾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北平原区痢疾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北黄河三角洲痢疾高度发病区、鲁西鲁南平原区-鲁东南山地平原丘陵区痢疾低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区痢疾高度发病区。4.按照2003年~2007年感染性腹泻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鲁西南平原湖区感染性腹泻高度发病区、鲁西北平原-鲁北滨海平原-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感染性腹泻低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区感染性腹泻高度发病区。5.按照2003年~2007年肺结核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黄河三角洲地区肺结核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肺结核高度发病区、鲁中平原山地丘陵区-鲁北沿海低山丘陵区中度发病区、东部沿海低山丘陵区肺结核中度发病区。6.按照2003年~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平原区流行性腮腺炎低度发病区、鲁中发病带状区流行性腮腺炎高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南丘陵平原区-胶北低山丘陵区带状流行性腮腺炎低度发病区、东部沿海低山丘陵区流行性腮腺炎中度发病区。7.按照2003年~2007年麻疹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麻疹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麻疹高度发病区、鲁西部分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黄河三角洲-胶东丘陵区麻疹低度发病区。8.按照2003年~2007年猩红热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生态地理区域:黄河以北鲁西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区猩红热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猩红热高度发病区、黄河以南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猩红热低度发病区、胶东沿海山地丘陵区猩红热高度发病区。9.按照2003年~2007年淋病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鲁北滨海平原区淋病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淋病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淋病低度发病区、胶东低山丘陵区淋病高度发病区。10.按照2003年~2007年梅毒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省会经济圈梅毒高度发病区、鲁西北平原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北滨海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梅毒低度发病区、胶东沿海低山丘陵区梅毒高度发病区。结论:1.山东省前十位传染病发病水平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结构性特征,据此可以进行山东省生态地理区划。2.不同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特征有所差异,但同类传染病(如肠道传染病等)的生态地理区域具有相似性,反映了其独特而稳定的生态地理学影响因素.3.各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图为进一步研究传染病的生态学影响因素,制定区域化传染病防治规划,优化区域性的传染病防治卫生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以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的地理界限分析为基础,确定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界限,进而结合社会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指标,定义并划分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疾病生态地理区划方法。5.地理界限分析技术中的wombling方法与疾病发病水平等值线图相结合是确定疾病生态地理区域界线的有效方法,适用于空间连续性资料.

马祖芳,徐淑慧,单冰,张学化[5](2009)在《2007年济南市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疫情概况根据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统计,2007年济南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全市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计11790例,发病率为193.04/10万,与去年比下降1.22%。发病率与去年相

孔繁涛[6](2008)在《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畜产品消费量持续上升。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防患于未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运用预警原理、风险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有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将微观预警和宏观预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剖析了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特性,系统分析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种风险因素,从而揭示了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规律,探索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构建了预警概念指标体系和应用指标体系,建立了预警的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提出了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1)提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相关结论。本研究在全面阐述预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风险理论、系统工程方法论、自然辩证法以及预测决策原理等相关理论,提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结论。其主要内容是: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大量风险,而风险是可以预测、管理和控制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获取、分析与传播过程,预警难点在于信息快速获取与智能分析;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具有公共物品属性,预警可以使畜产品质量处于相对安全状态。(2)研究建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体系和应用指标体系。从方法论的角度,构建了理想状态下的预警概念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5个指数和29个指标。并以概念指标体系为基础,遵照实用性、灵敏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预警应用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3个指数、15个指标,其中的15个指标根据其特性,又分为12个警兆指标、2个警情指标和1个滞后指标。(3)研究建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微观和宏观模型。运用Likert五点尺度量表思路,兼顾常规警限划分原则和畜产品安全实践,界定了单警度、总警度的阈值。通过分析限量类危害物和违禁类危害物,建立了单因素、单产品视角的预警微观模型。在开展微观预警的基础上,从经济、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开展了宏观预警研究。一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后又采用DelphiMethod进行了评价检验;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另一方面,根据支持向量机(SVM)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建立了基于SVM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同时,采用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结果,对基于SVM的预警模型进行学习训练,从而将评价和预警有机结合。应用基于SVM的预警模型,对24个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与实际相一致。(4)提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通过采取完善体系建设、扩大规模养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合作经济、严格市场监管、提高安全认识和实现信息共享等有效措施,确保畜产品质量处于无警状态,从而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沈建勇,闵自强[7](2008)在《湖州市流行性出血热季节分布特征》文中研究指明

陈国勇[8](2008)在《2002~2006年济南市长清区流行性出血热资料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济南市长清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长清区2002~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6年长清区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89例,无死亡病例,平均发病率3.32/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原乡镇发病率(4.67/10万)高于山区乡镇(1.8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月为高发季节,占40.45%,呈春季单峰型。男性发病率(4.46/10万)高于女性(2.1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49岁是高发年龄段,占65.1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1.01%。褐家鼠是当地主要鼠种,室内和室外分别占62.50%和94.67%。[结论]长清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已降至较低水平。今后应继续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疫情监测,防止疫情反弹。

马卫胜[9](2006)在《2003-2005年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a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群的生命和健康。山东省是我国HFRS发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自1984年以来,每年发病人数都位于全国前列。为了有效控制山东省HFRS疫情,本研究根据山东省HFRS人间疫情以及宿主动物的监测结果,采用相关的流行病学、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山东省HFRS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开展HFRS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目的:通过对2003—2005年山东省各市HFRS人间疫情、宿主动物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山东省HFRS人间疫情以及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宿主动物的变化特点,并通过对山东省莒南县2004年2月—2005年1月连续12个月的鼠情监测,以及山东省莒南县农村人群中HV血清抗体的监测,分析鼠种构成、鼠密度、鼠带病毒率、带病毒鼠指数等指标,掌握鼠情变化情况和人群的血清抗体水平,为控制山东省HFRS的发生和流行,切实有效的提高山东省HFRS防治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山东省2003—2005年HFRS疫情资料,来自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资料为修正后资料。 宿主动物监测,在山东省各市的HFRS监测点用夹夜法、鼠笼法或者粘鼠板法捕鼠,鉴别鼠种,计算鼠密度,无菌条件下采集鼠肺,放在液氮罐或-70℃的冰箱中冷冻保存。鼠肺标本用冷冻切片机切片后,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或者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中是否携带HV。 山东省农村人群中隐性感染情况的调查,用滤纸片采集健康人群的末梢血,晾干后,冷冻保存,用细胞抗原片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的HV抗体。

林丽萍[10](2005)在《我国居民死亡原因分析概况》文中研究说明

二、长清区1991-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清区1991-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市近15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热点及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HFRS发病死亡概况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人群分布
        2.2.2 地区分布
        2.2.3 时间分布
    2.3 热点分析
3 讨论

(2)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风险识别与遗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往届奥运公共卫生保障概况
        1.2 海淀区奥运公共卫生监督工作特点
        1.3 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遗产的概念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第一篇 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风险识别及应对
    第一章 前言
        1.1 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价概况
        1.2 奥运会风险识别的必要性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文献复习
        2.2 个人深入访谈
        2.2.1 访谈目的
        2.2.2 访谈对象
        2.2.3 访谈内容
        2.3 专题小组讨论
        2.5 质量控制
        2.5.1 设计阶段
        2.5.2 实施阶段
        2.5.3 资料整理和分析阶段
        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食品卫生风险识别
        3.1.1 食物中毒事件的时间分布
        3.1.2 食物中毒事件的空间分布
        3.1.3 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因素分析
        3.1.4 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食物分类
        3.2 传染病风险识别
        3.2.1 肠道传染病
        3.2.2 呼吸道传染病
        3.2.3 接触性传染病
        3.2.4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3.3 公共场所公共卫生风险识别
        3.3.1 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分布
        3.3.2 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空间分布
        3.3.3 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污染源分类
        3.4 生活饮用水公共卫生风险识别
        3.4.1 生活饮用水卫生事件时间分布
        3.4.2 生活饮用水卫生事件空间分布
        3.4.3 生活饮用水卫生事件污染分类
        3.4.4 生活饮用水卫生事件的原因分析
        3.5 职业卫生突发事件风险识别
        3.5.1 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发生情况
        3.5.2 职业中毒事件分布情况
        3.6 公共卫生监督投诉举报情况分析
        3.6.1 公共卫生监督投诉举报基本情况
        3.6.2 食品卫生投诉举报基本情况
        3.6.3 7-9月公共场所投诉举报情况分析
        3.6.4 7-9月生活饮用水投诉举报情况分析
        3.7 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3.7.1 大型活动期间各专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重点、要点
        3.7.2 大型活动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
    第四章 讨论
        4.1 各专业风险识别
        4.1.1 食品卫生
        4.1.2 传染病
        4.1.3 公共场所
        4.1.4 生活饮用水
        4.1.5 急性职业中毒
        4.1.6 投诉举报
        4.2 海淀区奥运公共卫生监督应对措施
        4.2.1 采取应对措施的意义
        4.2.2 制定应对措施的原则
        4.2.3 海淀采取的应对措施内容
    第五章 结论
        5.1 食物中毒事件多发,有较明显的时间和场所聚集性
        5.2 传染病种类繁多,有较明显的时间聚集性
        5.3 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影响大,发生时间和场所集中
        5.4 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影响人群较大,时间分布明显
        5.5 急性职业危害事件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行业聚集性
        5.6 投诉举报时间集中,以食品卫生投诉为主
第二篇 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遗产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内容
        2.1.1 有形遗产
        2.1.2 无形遗产
        2.2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2.2.1 问卷调查
        2.2.2 比较研究
        2.2.3 专题小组讨论
        2.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2.2.5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有形遗产
        3.1.1 奥运保障教材、书籍
        3.1.2 奥运保障文件及方案汇编
        3.1.3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3.1.4 财政资金投入
        3.1.5 仪器设备配置
        3.1.6 在线监测系统
        3.1.7 论文及成果报告
        3.2 无形遗产
        3.2.1 圆满完成了奥运会公共卫生保障任务
        3.2.2 建立了完整的奥运公共卫生保障组织管理体系
        3.2.3 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大型活动保障程序
        3.2.4 完善了公共卫生监督风险识别和保障能力的评估
        3.2.5 提高了管理相对人公共卫生责任认知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
        3.2.6 奥运后海淀区卫生监督工作分析(2008-2010年)
    第四章 讨论
        4.1 公共卫生监督有形遗产及其传承与保护
        4.1.1 公共卫生监督有形遗产
        4.1.2 公共卫生监督有形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4.2 公共卫生监督无形遗产及其开发与利用
        4.2.1 公共卫生监督无形遗产
        4.2.2 公共卫生监督无形遗产的开发与利用
        4.3 海淀区公共卫生监督遗产的延续效应分析
        4.4 公共卫生监督手段的发展趋势
        4.4.1 量化分级手段的广泛应用
        4.4.2 快速检测手段的广泛应用
        4.4.3 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
        4.5 后奥运时代公共卫生监督模式
        4.5.1 模式的建立
        4.5.2 模式的优势
        4.5.3 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奥运会为海淀区留下了宝贵的有形遗产
        5.2 奥运会为海淀区留下了宝贵的无形遗产
        5.3 卫生监督进入“后奥运”监督模式
    第六章 创新与不足
        6.1 本研究的创新
        6.1.1 首次系统分析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风险管理实践
        6.1.2 首次围绕公共卫生监督遗产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6.1.3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型活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模式
        6.2 本研究的不足
        6.2.1 研究领域影响的局限性
        6.2.2 研究时间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4)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创新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2007年济南市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疫情概况
1 例、乙脑1 例) , 死亡率为0.59/10万, 与去年比下降14.49%, 病死率为0.31%, 与去年比下降11.43%。
2 流行特征
    2.1 地区分布
    2.2 时间分布
    2.3 年龄分布
    2.4 职业分布
3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情况
    3.1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报告发病为5 092例, 占发病总数的43.19%, 发病率为83.37/10万, 比去年下降9.79%。死亡8例。
    3.2 呼吸道传染病
    3.3 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2 373例, 占发病总数的20.13%, 发病率为38.35/10万, 比去年下降14.13%。无死亡病例报告。
    3.4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3.5 新生儿破伤风报告发病2例, 占发病总数的0.02%, 发病率为2.78/10万, 与去年比上升98.57%。无死亡病例报告。
4 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5 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6 下一步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要点
    6.1 加强领导, 明确职责, 强化建设, 科学规范、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2 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3 继续以完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提高传染病
    6.4 做好以霍乱和O157:H7为重点的腹泻病防治工作
    6.5 加强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
    6.6 建立以学校为重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6.7 以提高实践技能和反应能力为重点, 做好应急预警与处置工作

(6)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立题背景
        1.1.1 畜牧业发展具有强劲生命力
        1.1.2 畜产品在食物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
        1.1.3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1.4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外向型畜牧业发展
        1.1.5 风险分析是食物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1.2 研究意义
        1.2.1 食物质量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1.2.3 食物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的内在规定性
        1.2.4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1.3 研究动态
        1.3.1 安全制度研究进展
        1.3.2 安全技术研究进展
        1.3.3 风险预警研究进展
    1.4 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基本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特色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基本概念
        2.1.2 有关概念比较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理论基础
        2.2.1 风险理论
        2.2.2 系统科学理论
        2.2.3 经济学理论
        2.2.4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2.2.5 预测决策理论
    2.3 预警研究进展
        2.3.1 经济预警研究
        2.3.2 农业预警研究
        2.3.3 生态预警研究
        2.3.4 预警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
    2.4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结论
        2.4.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的学科基础
        2.4.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相关结论
第三章 畜牧业经济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
    3.1 畜牧业经济发展分析
        3.1.1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
        3.1.2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3.1.3 现代畜牧业之含义
    3.2 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日趋严重
        3.2.1 农产品出口基本状况
        3.2.2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3.2.3 农产品出口基本趋势
        3.2.4 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扩大
    3.3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上升
    3.4 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进展
        3.4.1 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3.4.2 有关国际组织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3.4.3 有关国家和地区食物质量安全预警研究
        3.4.4 我国食物质量安全预警研究
第四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4.1 风险因素的有关术语及分类
        4.1.1 风险因素的有关术语
        4.1.2 风险因素的分类
        4.1.3 畜产品质量安全性的评价
    4.2 物理性风险因素
    4.3 化学性风险因素
        4.3.1 风险因素成分分析
        4.3.2 风险因素来源分析
        4.3.3 风险因素控制的法律及规定
    4.4 生物性风险因素
        4.4.1 动物疫病分类
        4.4.2 学理解释
第五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方法
    5.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方法设计
        5.1.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知识释义
        5.1.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方法概述
        5.1.3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构成
    5.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体系
        5.2.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选择原则
        5.2.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体系构成
    5.3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5.3.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监测的关系
        5.3.2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相关法律规定
        5.3.3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相关计划
第六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应用指数体系的构建
    6.1 预警应用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6.2 预警应用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6.3 利用LIKERT五点尺度量表划分警限
    6.4 预警应用指标的解释与判断
第七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1 微观层面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1.1 单因素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1.2 单产品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2 基于AHP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与预警
        7.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步骤
        7.2.2 基于AHP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
        7.2.3 基于AHP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
        7.2.4 基于Delphi Method 的评价检验
    7.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3.1 支持向量机的产生和发展
        7.3.2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
        7.3.3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算法
        7.3.4 基于SVM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构建
        7.3.5 基于SVM 的预警模型应用分析
    7.4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智能系统模型设计
        7.4.1 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表的构建
        7.4.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智能系统的功能
        7.4.3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智能系统的特点
第八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
    8.1 完善体系建设,构建安全保障
        8.1.1 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8.1.2 加快建设检验监测体系
        8.1.3 尽快完善标准体系
        8.1.4 依法强化队伍体系
    8.2 扩大规模养殖,夯实安全基础
    8.3 推进循环经济,实现健康养殖
        8.3.1 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
        8.3.2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
        8.3.3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8.3.4 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健康养殖
    8.4 发展畜牧合作社,推进产业化经营
        8.4.1 发展畜牧业合作社意义重大
        8.4.2 发展畜牧业合作社的思路对策
        8.4.3 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8.5 实施认证管理,严格质量监管
        8.5.1 加快发展畜产品的认证化管理
        8.5.2 全过程实施畜产品质量监管
    8.6 提高安全认识,实现信息共享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基本结论
    9.2 问题讨论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湖州市流行性出血热季节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分析方法
结 果
    1 发病时间
    2 季节性分布特征
    3 圆形分布法分析
讨 论

(9)2003-2005年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山东省2003-200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第二部分 山东省汉坦病毒宿主动物及感染现状的研究
第三部分 汉坦病毒宿主动物及感染动态研究
第四部分 农村人口汉坦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1 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宿主动物调查统计报表
附表2 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宿主动物感染情况报表
附表3 2003-2005年山东省各市、县发病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我国居民死亡原因分析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分析概况
    1.1 慢病的流行状况和趋势
    1.2 我国慢病的特点
2 我国居民损伤和中毒死亡分析概况
3 我国居民传染病死亡分析概况

四、长清区1991-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市近15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热点及流行特征分析[J]. 王蔚茹,肖冻,赵梦娇,耿兴义. 现代预防医学, 2020(24)
  • [2]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风险识别与遗产分析[D]. 刘永泉. 中南大学, 2012(02)
  • [3]2011年辽源市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 沈波. 预防医学论坛, 2012(10)
  • [4]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研究[D]. 毕秀娟. 山东大学, 2009(05)
  • [5]2007年济南市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分析[J]. 马祖芳,徐淑慧,单冰,张学化.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9(02)
  • [6]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D]. 孔繁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7]湖州市流行性出血热季节分布特征[J]. 沈建勇,闵自强. 浙江预防医学, 2008(03)
  • [8]2002~2006年济南市长清区流行性出血热资料分析[J]. 陈国勇. 预防医学论坛, 2008(02)
  • [9]2003-2005年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D]. 马卫胜. 山东大学, 2006(12)
  • [10]我国居民死亡原因分析概况[J]. 林丽萍.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5(07)

标签:;  ;  ;  ;  ;  

长清区1991-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