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电子束烟气脱硫

再谈电子束烟气脱硫

一、电子束烟气脱硫问题再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骆燕苏[1](2021)在《热活化改性水淬锰渣同步脱硫脱硝的研究》文中指出金属冶炼属于典型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行业,其烟气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制约了金属冶炼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大多数的冶炼厂利用高浓度的SO2烟气进行硫资源回收制酸,该工艺提高了冶炼厂的经济效益,但制酸尾气中依然含有500~3000 mg/m3的SO2和未得到有效去除的NOx,而制酸尾气直接排放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故对金属冶炼行业来说,开展低成本、高效率的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新技术是金属冶炼行业的迫切需求。本文利用热活化后水淬锰渣制备成新型脱硫脱硝浆液脱除金属冶炼烟气中的SO2和NOx,旨在通过简单的预处理从根本上提高矿渣浆液的脱硫脱硝性能。并通过表征分析,阐明矿渣活性调控机制,此外,结合原位产物分析,提出脱硫脱硝反应机理,同时优化工艺条件,为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首先对原始的水淬锰渣进行表征分析,发现水淬锰渣主要由Ca O、SiO2、Mn、Al2O3、Mg O、S、K和Na组成,可见水淬锰渣的碱金属氧化物含量高,有利于脱硫脱硝反应的进行;但原始水淬锰渣中Ca3Mg(SiO4)2、Ca3Al2(SiO4)3、Mn7O8(SiO4)等主要物相的结构及性质稳定,参与化学反应的活性有限;且含Mn物相主要以MnS和MnO的形式存在,其中MnS作为还原性物质,在参与脱硫脱硝反应时,将消耗一定量的氧化剂,与NOx和SO2形成竞争氧化关系,抑制了浆液的脱硫脱硝效率。探究了不同氧化剂(KMnO4、H2O2、NaCl O和K2Cr2O7)在水淬锰渣复合浆液中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其结果表明,与其他氧化剂比,高锰酸钾/水淬锰渣复合浆液展现出更强的氧化性能,这主要归因于KMnO4更高的氧化还原电位,且其氧化性能不受溶液p H值。(2)考察了不同热活化温度与时间、相调节剂的种类与添加量对水淬锰渣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焙烧后的水淬锰渣可提高纯KMnO4溶液的脱硝作用,两者存在协同作用,加入20%Ca O作为相调节剂于900℃焙烧120min所制备的水淬锰渣浆液脱硫脱硝效果最好,脱硝率可达84.9%,且高效率持续时间有所增加;通过表征分析发现,最佳预处理条件下脱硫脱硝效率提高的原因主要有:水淬锰渣发生了彻底的物相变化,抑制脱硝作用的物相转化为促进脱硝的物相结构;对比其他预处理条件,有可促进脱硝的新物相(MnSO4、Ca MnO3)生成;水淬锰渣经过改性后高价态锰的含量提高,高价锰对氮氧化物的氧化性更强;预处理后的水淬锰渣浆液的p H值增加,碱性缓冲溶液更有利于脱硝。(3)对反应过程中水淬锰渣浆液的固相和液相进行表征,并通过热力学计算推导出反应机理。最终认为水淬锰渣复合浆液的脱硝路径主要通过高锰酸钾对NO的氧化、NO2的水化反应,以及水淬锰渣的活性物相Ca MnO3、MnO2的氧化,三者存在协同作用促进脱硝反应的进行;脱硫路径主要通过SO2的水化反应、高锰酸钾的氧化以及金属离子的催化氧化反应。除此之外,矿浆的碱性缓冲环境也有利于浆液对SO2和NOx的吸收。(4)探究了水淬锰渣脱硫脱硝反应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发现当烟气量增加时,由于气体的快速流动,导致NOx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过短,没有与浆液充分接触反应,从而降低NOx的去除率;浆液的搅拌速度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使浆液充分混合且有足够的接触反应时间,在不消耗过多机械能的同时获得高脱硝率;浆液中矿渣的浓度不仅影响活性组分的多少和浆液的p H值,还会增大搅拌阻力;SO2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根和亚硫酸氢根,它们可与NO2发生反应,促进了NO2的吸收。

许小静[2](2021)在《氨法脱硫中无机杂质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氨法脱硫中有效调控(NH4)2SO4结晶过程,对氨法脱硫技术在典型行业的应用意义重大。目前关于操作条件对(NH4)2SO4结晶的影响研究已经相对完善,但关于无机杂质对(NH4)2SO4结晶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晰,且缺乏针对氨法脱硫工艺全流程系统全面的综合分析,这些对实现氨法脱硫中(NH4)2SO4结晶的有效调控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实验研究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从微观尺度揭示了无机杂质对(NH4)2SO4结晶的影响机理,同时从宏观尺度,以典型煤化工企业自备电厂的氨法脱硫工艺为研究对象,结合运行现场采样及全流程综合分析,追溯影响(NH4)2SO4结晶的无机杂质来源,形成结晶控制方案,在实验理论结果基础上对整个工艺过程进行优化调控。基于现场采样分析和实验室结晶研究,初步分析出影响(NH4)2SO4结晶的无机杂质主要包括液相杂质与固相杂质,其中在液相杂质中,Fe3+和Al3+是影响(NH4)2SO4结晶与否的主要离子;在固相杂质中,影响(NH4)2SO4结晶质量的主要为飞灰和CaSO4。通过Fe3+、Al3+等液相杂质对(NH4)2SO4结晶影响的系统研究,得出当(NH4)2SO4溶液中Fe3+或Al3+的浓度低于200或400 mg/L时,(NH4)2SO4结晶不会受到影响;随着Fe3+或Al3+浓度的继续增加,晶体的晶形由棱柱状向片状变化,平均粒径和均匀性呈显着下降趋势,这与两者的分子与(NH4)2SO4晶体的(020)面的吸附能大于(NH4)2SO4分子与(NH4)2SO4晶体的(020)面的吸附能以及溶液p H降低有关。通过飞灰、硫酸钙等固相杂质对(NH4)2SO4结晶影响的系统研究,得出适量飞灰的存在(1200 mg/L)会促进(NH4)2SO4晶体晶面的生长;当(NH4)2SO4溶液中CaSO4的含量低于2000 mg/L(钙未饱和)时,Ca2+浓度的增加会影响晶体的晶形、降低平均粒径和均匀性,这与CaSO4分子与晶面的吸附能大以及溶液的p H降低有关;当(NH4)2SO4溶液中CaSO4的含量过高(钙过饱和)时,晶体的规则性更高,这与异相成核的发生有关。基于运行现场采样及全流程综合分析,溯源影响(NH4)2SO4结晶的无机杂质,得出Fe3+、Al3+等液相杂质来源于设备腐蚀与飞灰引入;飞灰、硫酸钙等固相杂质来源于煤燃烧与电石渣炉内脱硫。最终确定(NH4)2SO4结晶的无机杂质最优条件为:液相杂质Fe3+、Al3+为100 mg/L左右,固相杂质飞灰约为1200 mg/L、硫酸钙约为3000mg/L。在此基础上对典型行业的氨法脱硫工艺运行提出实时监控与及时调控相结合的控制方案,经现场运行试验,得到外观与粒径均大幅改善的(NH4)2SO4产品。

王志豪,付晓敏[3](2021)在《电子束脱硫在脱硫脱硝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主要介绍了电子束脱硫脱硝技术开发的过程、工艺原理、系统组成、影响因素、经济性分析、潜在问题和应用前景。电子束脱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经济性。同时对该技术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该工艺可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

谢文霞[4](2020)在《喷淋塔中真空紫外光光解过氧化物诱导自由基一体化脱硫脱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在工业和民用领域存在大量的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耗煤量约占燃煤总量的三分之一,此类锅炉每年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数量十分可观。基于技术和经济问题,燃煤电站锅炉采用的石灰石湿法脱硫(Ca-WFGD)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NH3-SCR)分级治理方案很难套用在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上。因此,为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开发一套经济高效简单的一体化脱硫脱硝新工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在课题组前期采用UV/H2O2氧化工艺一体化脱硫脱硝的实验室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光源特性更好的VUV光源,开发了一套中试规模光化学喷淋塔脱硫脱硝试验系统,对VUV光解过氧化物诱导自由基氧化工艺脱硫脱硝的性能和机理展开了研究。为了解VUV光解H2O2诱导自由基氧化工艺在实际燃煤运行条件下的脱硫脱硝性能,在中试试验装置中研究了该工艺同时脱硫脱硝的主要影响因素,反应产物和经济性。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以实现SO2的高效脱除,但不同的操作参数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较大。提高VUV辐射强度、H2O2浓度和溶液p H可促进NO脱除。随着液气比L/G和溶液温度的升高,NO脱除效率先升高后降低。提高烟气流量、NO浓度和SO2浓度不利于NO脱除。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和SO2浓度为3000 mg/m3、NO浓度为500 mg/m3时,脱硫脱硝效率分别为100%和59.8%。该工艺的液相离子产物主要为SO42–和NO3–,脱除过程对产物累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且投资和运行费用明显低于Ca-WFGD和NH3-SCR分级治理方案。为了提高VUV光解H2O2氧化工艺的脱硝能力和产物浓度,优选(NH4)2S2O8为添加剂,与H2O2制备成复合氧化剂(H2O2/S2O82–),在中试试验装置中研究了VUV光解复合氧化剂(H2O2/S2O82–)诱导自由基同时脱硫脱硝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反应产物。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更高的脱硝能力并实现了对SO2的完全脱除。NO脱除效率随着VUV辐射强度、溶液温度和H2O2浓度的提高而增加。溶液p H值、S2O82–浓度和液气比L/G的增加对NO脱除过程具有双重影响。随着烟气流量和NO浓度的增加,NO脱除效率大幅下降。高浓度SO2与NO之间的竞争氧化现象比较明显,导致脱硝效率下降。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和SO2浓度为3000 mg/m3、NO浓度为500 mg/m3时,脱硫脱硝效率分别为100%和71.2%。溶液中的液相离子产物主要为NO3–和大量的SO42–。基于VUV光解复合氧化剂(H2O2/S2O82–)氧化工艺优异的脱硫脱硝性能,为了解脱硫脱硝过程中化学反应与传质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认识脱硫脱硝的气液反应机理,在小型光化学喷淋塔中研究了该工艺氧化脱除NO的传质-反应动力学和同时脱硫脱硝的反应机理。根据反应动力学理论和双膜理论,推导了NO脱除的本征速率方程,建立了NO吸收速率方程,探讨了操作参数对NO吸收速率的影响,计算和测定了NO反应级数和“八田数”。结果表明,NO吸收速率随着H2O2浓度、S2O82–浓度和NO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与NO浓度的增加几乎成线性关系。提高溶液喷淋量,NO吸收速率降低。NO吸收速率随着溶液p H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VUV光解复合氧化剂(H2O2/S2O82–)氧化脱除NO过程对NO表现为快速拟一级反应。最后计算了不同影响因素下NO脱除的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并获得了NO脱除的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经验方程。不同反应系统对NO脱除性能的影响表明,活性基团氧化是脱除NO的主要路径,H2O2和S2O82–氧化是脱除NO的次要路径,VUV、H2O2和S2O82–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自由基检测结果显示,VUV光解复合氧化剂(H2O2/S2O82–)氧化工艺脱硫脱硝过程产生了·OH和SO4–·双自由基,脱除过程为自由基链式反应。对液相离子产物分析和NO中氮元素质量守恒验算结果表明氧化反应在SO2和NO脱除中占主导地位。利用自由基稳态近似理论,推导了NO脱除的简化本征动力学模型,其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本文所推导的机理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最后,提出了VUV光解复合氧化剂(H2O2/S2O82–)诱导自由基同时脱硫脱硝过程的反应机理。为解决在urea-WFGD系统中有效脱除NO的问题,尝试在urea-WFGD系统中耦合VUV光解H2O2技术实现同时脱硫脱硝。利用中试脱除装置中研究了VUV光解H2O2技术在urea-WFGD系统中的脱硝过程。结果表明,在所有运行条件下SO2实现完全脱除。提高VUV辐射强度和H2O2浓度可促进NO脱除,但增加烟气流量和NO浓度不利于NO脱除。NO脱除效率随着溶液温度、液气比L/G和urea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但溶液温度的影响较小。SO2浓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和SO2浓度为3000 mg/m3、NO浓度为500 mg/m3时,脱硫脱硝效率分别为100%和65.87%。SO42–和NO3–分别是脱硫脱硝的最终离子产物。烟气中的NO主要被·OH氧化脱除,而H2O2和其他活性基团对NO的氧化脱除起次要作用,该工艺有望对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烟气中的多污染物实现一体化脱除。

杨丽君[5](2020)在《白泥脱硫协同吸附HCl》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水泥窑烟气的治理问题日益引起关注,除了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SO2)外,氯化氢(HCl)等酸性气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目前,干法脱硫和脱氯由于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逐渐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SO2和HCl脱除方法。脱硫剂是干法脱硫技术的关键,尽管常见的石灰石脱硫剂在工业中广泛应用,但石灰石的过度开采,破坏了生态环境,增加了脱硫成本。白泥是氨碱厂产生的碱性废渣,大量白泥堆积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使白泥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将白泥应用到脱硫中既减少了白泥造成的环境污染又降低了脱硫成本,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本研究针对山东潍坊某氨碱厂提供的碱渣白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首先对过滤前后的白泥及滤液进行了 XRF、XRD及热重等分析,确定了白泥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aCO3,CaCl2,SiO2,NaCl,Mg(OH)2及少量Fe2O3等。然后探究了白泥的脱硫性能,并用NaOH对白泥进行调质。经NaOH调质后的白泥比表面积及孔容孔径均有较明显的变化,当白泥和NaOH的质量比为30/1时脱硫活性最佳。对脱硫前后的调质白泥进行XRD分析,发现调质白泥脱硫后的成分主要为CaSO4,原位红外也证实了硫酸根的存在。进一步研究温度对调质后白泥脱硫活性的影响,脱硫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当脱硫温度为420℃时脱硫活性最佳。最后研究了烟气中的气体成分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发现NO、O2、水蒸气和HCl气体均能提高调质白泥的脱硫效率,且两种及两种以上气体共同存在时脱硫效果更好,当四种气体同时存在时脱硫效果最佳。

易娟,何磊[6](2020)在《电厂烟气脱硫工艺分析与选择》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对脱除电厂烟气中的SO2的深入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本文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烟气脱硫工艺,包括石灰石-石膏法、海水脱硫法、旋转喷雾法、电子束脱硫法和活性焦烟气脱硫法,并对各种工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比,指出可资源化的活性焦烟气净化技术是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较理想的处理工艺,在电厂烟气处理过程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郑力辉[7](2020)在《电厂烟气深度脱硫资源化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目前,我国煤炭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直接燃烧,约占煤炭利用总量的80%。煤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污染物,其中由于SO2排放量大对环境的影响面广,已成为各国政府极为重视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相对传统的石灰石-石膏法脱硫技术,湿式氨法脱硫技术因其脱硫效率高、副产品容易利用、可以同时脱去部分氮氧化物、适用于高硫煤、无二次污染、初期投资低等优点,满足了人们对环保及循环经济的要求,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湿式氨法烟气脱硫是已经工业化的脱硫工艺。该工艺可以有效地脱硫并从烟道气中部分除去氮氧化物。湿氨法工艺正常可分成三个阶段:脱硫吸收,中间产品的加工和副产品的生产。氨法脱硫是一种使用合成氨作为脱硫剂的典型理论方法,是一种气相反应,具有快速的SO2吸收速率,可以保持95-99%的吸收速率,并且该方法具有可将烟气废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肥料、产生的副产物价值高、脱硫效率高、装置阻力小、设备占地面积小、既脱硫又脱硝、不受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二次污染等优点。氨-硫酸铵法烟气脱硫是一种硫资源回收型技术,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能够实现经济循环发展。目前该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是燃煤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改进Marsuler工艺结合湿式氨法进行烟气脱硫并副产硫酸铵产品,通过Aspen Plus模拟软件模拟该工艺,二氧化硫吸收率可达到99.8%。模拟包括二氧化硫吸收氧化、分离净化、干燥三个部分。在建立全流程模拟的过程中已经对局部可以寻优的参数进行了寻求最优的求解,这些参数包括各吸收塔的塔板数、回流比、采出率、进料板位置以及萃取剂用量等。反应参数是根据文献所述确定的最佳操作条件进一步优化而得。本项目中,我们分别对吸收塔(T0101)、连续釜式反应器(R0101)、结晶器(CR1001)烟气的进料温度,旋流器(HY2001)、离心机(CF2001)直径等进行了优化,对干燥器(DR3001)的空气用量和空气温度进行了优化,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全流程进行了优化,为氨-硫酸铵法烟气脱硫工艺工业化提供一定依据。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提高了产品的纯度,并且节约了能耗。

贾世超[8](2020)在《腐植酸钠添加剂净化甲苯和SO2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耗能剧增;当前我国以臭氧、PM2.5和酸雨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大范围出现雾霾等重污染现象的频次日益增多,同时环境空气中有着大量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亟需新型环保绿色的多功能材料的研发。本课题以腐植酸钠为添加剂,分别与金属氧化物、柠檬酸钠、海水、氨水结合改性制备复合吸附剂,展开其光催化降解VOCs和吸收SO2的性能研究。腐植酸钠/金属氧化物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VOCs的研究。以腐植酸钠和金属氧化物为原料,制备新型复合催化剂探究其光催化性能。采用络合沉淀法、水热法、沉淀转化法、均匀沉淀法制备不同形态纳米氧化铜:棉花状、棱状、哑铃状、棒状;并对其进行光催化降解甲苯实验,检测其光催化特性,通过SEM、XRD及BET等技术对其进行物化性能表征。结果表明,棉花状、棱状、哑铃状对光催化降解甲苯的性能差别不大,均可达50%;棒状光催化效果最差,光催化效率40.2%;采用浸渍法制备腐植酸钠-氧化铜复合材料,光催化结果显示,腐植酸钠的添加使棱状纳米氧化铜的光催化效率提高了5.7%,在140min内达到55.7%;物化性能表征显示纳米氧化铜形态形成良好,表面凹凸不平具有孔状结构,棉花状表面积较大,光催化性能较好;其实验结果显示,溶液中阴离子类型、温度、铜离子浓度及添加剂均可对纳米氧化铜形态和分散性产生重要影响,其表面活性剂不仅影响晶核生长方向还可微晶的生长。腐植酸钠添加剂改善柠檬酸钠的脱硫性能研究。将腐植酸钠添加到柠檬酸钠溶液中,改善柠檬酸钠吸收SO2性能。分别研究了吸收剂浓度、烟气流量、烟气浓度、氧气等参数对系统脱硫效率的影响,揭示了腐植酸钠-柠檬酸钠吸收剂吸收SO2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腐植酸钠能改善柠檬酸钠的脱硫性能,在最佳工况下,在25℃,SO2烟气浓度2300ppm,烟气流量1.6L/min,在柠檬酸钠浓度0.6mol/L中添加0.2g腐植酸钠,脱硫效率脱硫达98%,时间脱硫时间从40min,增加到了55min。腐植酸钠添加剂改善海水脱硫性能实验研究。将腐植酸钠融入到海水中,制备腐植酸钠-海水脱硫剂,改善其特性。实验研究了腐植酸钠添加量、海水初始PH值、烟气浓度、烟气流量等因素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对比了腐植酸钠添加前与添加后的脱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添加腐植酸钠的海水后,脱硫效率从原来的84%提高至99%,效率提高了15%,脱硫时间从6min延长至24min,时间增加了4倍;因此腐植酸钠的添加对海水脱硫效果改善明显,不仅提高了海水脱硫效率还延长了其高效持续时间;同时海水脱硫效率随初始PH值的升高而增加;实验表明海水体系的碱度、盐度等因素对海水体系脱硫性能影响较大,为海水脱硫量低、投资运营成本高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海水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腐植酸钠添加剂改善氨水脱硫性能实验研究。分别研究了腐植酸钠添加量、氨水浓度、烟气流量、烟气浓度等因素对氨水脱硫效果的影响,同时对比了相同初始PH下氨-腐植酸钠和氢氧化钠-腐植酸钠的脱硫性能;结果显示添加一定量的腐植酸钠可增加氨高效脱硫时间,在最佳工况下,在25℃,SO2烟气浓度2300ppm,烟气流量1.6L/min,在氨水浓度0.1mol/L中添加0.2g腐植酸钠,脱硫效率脱硫达99%,时间脱硫时间从31min,增加到了37min,因此腐植酸钠添加剂可改善氨水脱硫性能,两者具有相互协同作用。

潘巧媛[9](2011)在《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资源化脱硫脱硝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结合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项目(863项目)“羟基自由基氧化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编号2008AA062317)和中华环保基金会项目“羟基自由基氧化脱除燃煤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并生成酸的绿色方法”(编号CEPF200812313),针对烟气脱硫脱硝过程中存在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气相氧化难题,围绕大气压强电离放电规模高效制取羟基自由基以及羟基自由基氧化脱硫脱硝两大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大气压强电离放电制取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资源化脱硫脱硝方法。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物理手段,将水蒸气和氧气电离、离解生成O3、O2+、H2O+、H2O2等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后经过一系列等离子体化学反应生成以羟基自由基为主体的强氧化活性物质,实现高效氧化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最终副产物为硫酸和硝酸。应用气体放电物理、等离子体化学、宏观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阐明了氧活性粒子的形成及其注入烟气中转化为羟基自由基的等离子体化学反应机制,探讨了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粒子氧化脱除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反应过程。根据氧活性粒子脱硫脱硝原理,设计并构建了实验系统,通过实验分析了影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脱除的主要影响因素,初步建立了副产物回收途径,确立了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粒子氧化脱硫脱硝适宜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大气压强电离放电制取的氧活性粒子中臭氧和正负离子浓度可达243 g/m3、2.5×1016/m3及1.7×1016/m3。注入烟气中的臭氧和离子能高效转化为羟基自由基,实现了烟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单独脱除和同时脱除。单独脱除时,脱硫率和脱硝率分别可达90%和100%;同时脱除时,脱硫率和脱硝率分别达68%和100%;硫酸和硝酸回收率分别可以达68.7%和77.1%。本论文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解决了高浓度氧活性粒子的制取难题,采用羟基自由基氧化解决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气相氧化的难题。提出的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脱硫脱硝方法具有脱除率高、不涉及湿法引入、无催化剂、无吸收剂等特点,为资源化脱硫脱硝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丁杰,岳建华,孙利强,柴世峰[10](2009)在《热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技术初步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热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方法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热电厂25 MW机组上进行小型工业试验研究,利用专用的脱硫剂(MR),在较小的加药量下,烟气中SO2的脱除量明显,通过调整加药量可以快速调整脱硫效率。本方法具有脱硫效率高、设备简单、脱硫剂加入量小、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技术。

二、电子束烟气脱硫问题再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束烟气脱硫问题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热活化改性水淬锰渣同步脱硫脱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冶炼烟气的特点、排放现状及危害
        1.1.1 金属冶炼烟气的特点与排放现状
        1.1.2 SO_2和NO_x的性质及危害
    1.2 国内外同时脱硫脱硝的技术分类与比较
    1.3 湿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1.3.1 络合吸收法
        1.3.2 还原吸附法
        1.3.3 氧化吸附法
    1.4 矿浆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1.4.1 软锰矿浆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4.2 磷矿浆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4.3 金属冶炼渣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5 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装置
    2.1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水淬锰渣的热活化及浆液的制备
    2.4 水淬锰渣浆液脱硫脱硝流程图及活性评价方法
    2.5 水淬锰渣浆液的表征
        2.5.1 IC
        2.5.2 TG-DTG
        2.5.3 XRD
        2.5.4 XPS
        2.5.5 FTIR
        2.5.6 FAAS
第三章 水淬锰渣的预处理及预处理条件的研究
    3.1 水淬锰渣的化学组成与物相结构表征分析
    3.2 氧化剂的筛选
    3.3 水淬锰渣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3.3.1 水淬锰渣焙烧温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3.2 添加剂的种类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3.3 焙烧时间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3.4 添加剂的量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淬锰渣同步脱硫脱硝产物及机理分析
    4.1 固相原位产物分析
    4.2 液相原位产物分析
    4.3 热力学分析及反应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淬锰渣同步脱硫脱硝工艺条件的研究
    5.1 不同烟气流量对水淬锰渣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2 不同搅拌速率对水淬锰渣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3 矿渣浓度对水淬锰渣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4 氧气浓度变化对水淬锰渣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5 二氧化硫浓度变化对水淬锰渣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6 氮氧化物浓度变化对水淬锰渣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2)氨法脱硫中无机杂质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氨法烟气脱硫技术
        1.2.1 氨法烟气脱硫原理
        1.2.2 吸收氧化过程工艺
        1.2.3 硫酸铵结晶工艺
    1.3 硫酸铵结晶影响因素
        1.3.1 操作条件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
        1.3.2 杂质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氨法脱硫中影响硫酸铵结晶的无机杂质分析
    2.1 典型煤化工行业的氨法脱硫工艺
        2.1.1 氨法脱硫工艺流程
        2.1.2 氨法脱硫工艺中存在的问题
    2.2 氨法脱硫现场试验及分析方法
        2.2.1 现场试验及样品采集
        2.2.2 实验装置及流程
        2.2.3 表征手段
    2.3 氨法脱硫中影响硫酸铵结晶的无机杂质分析
        2.3.1 影响硫酸铵结晶的主要无机杂质
        2.3.2 无机杂质对硫酸铵结晶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相杂质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机制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装置及流程
        3.1.3 表征手段
    3.2 液相杂质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研究
        3.2.1 Fe~(3+)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
        3.2.2 Al~(3+)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
        3.2.3 Fe~(3+)和Al~(3+)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机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相杂质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机制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装置及流程
        4.1.3 表征手段
    4.2 固相杂质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研究
        4.2.1 飞灰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
        4.2.2 硫酸钙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
        4.2.3 飞灰与硫酸钙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氨法脱硫中硫酸铵结晶的优化及调控
    5.1 氨法脱硫工艺中无机杂质来源分析
        5.1.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1.2 液相杂质来源分析
        5.1.3 固相杂质来源分析
    5.2 硫酸铵结晶过程的优化
        5.2.1 实验样品制备及方法
        5.2.2 硫酸铵结晶过程优化
        5.2.3 氨法脱硫工艺现场调控方案
    5.3 硫酸铵结晶运行现场调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今后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电子束脱硫在脱硫脱硝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束脱硫的技术开发
2 电子束脱硫工艺原理
3 电子束脱硫脱硝系统
4 影响电子束脱硫效果的因素
5 电子束脱硫的经济性分析
6 电子束脱硫技术的潜在问题
7 电子束脱硫技术的应用前景
8 结论

(4)喷淋塔中真空紫外光光解过氧化物诱导自由基一体化脱硫脱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燃煤烟气SO_2和NO_x一体化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干法/半干法一体化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1.2.2 湿式吸收法一体化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1.2.3 传统湿式氧化法一体化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1.2.4 自由基高级氧化法一体化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1.3 课题的提出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2.1 引言
    2.2 中试光化学喷淋塔脱硫脱硝试验
        2.2.1 试验装置
        2.2.2 试验方法
    2.3 小型光化学喷淋塔脱硫脱硝实验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方法
    2.4 化学试剂
    2.5 主要检测仪器
    2.6 脱除效率
    2.7 VUV与UV光源特性对比
        2.7.1 VUV和UV光源特性对SO_2与NO脱除效率的影响
        2.7.2 VUV和UV光源特性对O_3生成的影响
        2.7.3 H_2O在VUV辐射下自由基的生成特性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UV光解H_2O_2诱导自由基一体化脱硫脱硝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VUV辐射强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3 H_2O_2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4 烟气流量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5 液气比L/G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6 溶液温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7 溶液pH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8 入口NO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9 入口SO_2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10 最佳运行工况下同时脱硫脱硝平行试验
    3.11 产物累积特性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12 脱除产物分析
    3.13 脱硫脱硝过程经济性分析
    3.1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UV光解复合氧化剂(H_2O_2/S_2O_8~(2-))诱导自由基一体化脱硫脱硝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VUV辐射强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4.3 S_2O_8~(2-)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4.4 H_2O_2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4.5 烟气流量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4.6 溶液温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4.7 复合溶液pH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4.8 液气比L/G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4.9 入口NO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4.10 入口SO_2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4.11 最佳运行工况下脱硫脱硝平行试验
    4.12 液相产物分析
    4.1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UV光解复合氧化剂(H_2O_2/S_2O_8~(2-))诱导自由基氧化脱除NO传质-反应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
        5.2.1 本征动力学方程
        5.2.2 传质-反应方程
    5.3 关键参数
        5.3.1 物性参数的测定
        5.3.2 传质参数的测定
        5.3.3 NO吸收速率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操作参数对NO吸收速率的影响
        5.4.2 NO反应级数
        5.4.3 “八田数”Ha
        5.4.4 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VUV光解复合氧化剂(H_2O_2/S_2O_8~(2-))诱导自由基脱硫脱硝的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不同反应系统对NO和SO_2脱除性能的影响
    6.3 自由基检测
    6.4 VUV-(H_2O_2/S_2O_8~(2-))反应系统脱除SO2和NO的产物分析
        6.4.1 气相产物
        6.4.2 液相产物
    6.5 元素质量平衡验算
    6.6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6.6.1 NO脱除过程的简化处理
        6.6.2 NO脱除过程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分析
        6.6.3 拟合结果的验证
    6.7 脱硫脱硝机理总结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VUV/H_2O_2技术在urea-WF GD系统中脱除NO试验研究
    7.1 引言
    7.2 H_2O_2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7.3 Urea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7.4 VUV辐射强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7.5 溶液温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7.6 烟气流量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7.7 液气比L/G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7.8 入口NO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7.9 入口SO_2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7.10 最佳运行工况下脱硫脱硝平行试验
    7.11 液相产物分析
    7.12 SO_2和NO脱除路径探究
    7.13 VUV光解H_2O_2技术在urea-WF GD系统一体化脱硫脱硝的应用前景
    7.1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溶液粘度的测定
    附录2 溶解度系数
    附录3 扩散系数
        附录3.1 液相扩散系数
        附录3.2 气相扩散系数
    附录4 反应器传质参数测定
        附录4.1 实验流程
        附录4.2 实验步骤
        附录4.3 液相传质系数和气液比界面积的测定
        附录4.4 气相传质系数的测定
符号含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和科研成果

(5)白泥脱硫协同吸附HCl(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SO_2/HCl的来源及危害
        1.1.1 SO_2/HCl的来源
        1.1.2 SO_2/HCl的危害
    1.2 SO_2/HCl脱除的研究现状
        1.2.1 SO_2脱除的研究现状
        1.2.2 HCl脱除的研究现状
        1.2.3 SO_2和HCl协同脱除
    1.3 白泥综合利用现状
        1.3.1 白泥来源
        1.3.2 白泥应用于生产钙镁肥或土壤改良剂
        1.3.3 白泥应用于粉煤灰碱渣砖
        1.3.4 白泥应用于墙体材料
        1.3.5 白泥应用于烧制硅酸盐水泥
        1.3.6 白泥应用于制碱渣土及填垫材料
        1.3.7 白泥用于烟气脱硫
        1.3.8 白泥用于生产沉淀碳酸钙
        1.3.9 白泥用于制备橡胶填充剂
    1.4 小结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5.1 选题依据
        1.5.2 选题的研究内容
        1.5.3 选题的研究意义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白泥的物理化学性质
    2.1 白泥成分分析
        2.1.1 白泥的化学组成分析
        2.1.2 白泥矿物分析
        2.1.3 白泥热重分析
        2.1.4 白泥过滤前后比表面积分析
    2.2 小结
第三章 白泥的脱硫实验与结果分析
    3.1 实验准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流程
        3.1.4 脱硫剂制备方法
        3.1.5 实验的分析评价方法
    3.2 白泥过滤前后的脱硫活性对比实验
        3.2.1 实验条件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白泥经NaOH改性后的脱硫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NaOH的选择
        3.3.2 NaOH调质白泥脱硫剂的制备方法
        3.3.3 实验条件
        3.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气体组分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1.1 气体组分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条件
        4.2.2 单个气体组分分别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3 水蒸气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4 氧气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5 NO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6 多种气体的共同作用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7 脱硫协同脱除HCl
    4.3 热重分析
    4.4 红外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电厂烟气脱硫工艺分析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烟气脱硫分类
2 烟气脱硫工艺
    2.1 石灰石-石膏法
    2.2 海水脱硫法
    2.3 旋转喷雾法
    2.4 电子束脱硫技术
    2.5 活性焦烟气脱硫技术
3 工艺对比分析
4 结 论

(7)电厂烟气深度脱硫资源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课题的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烟气脱硫技术
        1.4.1 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1.4.2 氧化镁法烟气脱硫技术
        1.4.3 海水脱硫技术
        1.4.4 氨法烟气脱硫技术
    1.5 氨法脱硫技术在国内外研究动态
        1.5.1 国内研究动态
        1.5.2 国外研究动态
    1.6 氨法脱硫技术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6.1 氨法脱硫技术优势
        1.6.2 氨法脱硫存在的问题
        1.6.3 氨法工艺路线的选择
    1.7 脱硫反应和工艺流程
        1.7.1 吸收反应
        1.7.2 氧化反应
        1.7.3 工艺流程简介
    1.8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9 Aspen Plus模拟软件介绍
    1.10 Aspen Plus在烟气脱硫领域的应用现状
    1.11 烟气脱硫工艺的模拟研究
第2章 单元操作模型和热力学模型的选择
    2.1 单元操作模型选择
    2.2 热力学方程
        2.2.1 状态方程模型
        2.2.2 活度系数模型
    2.3 烟气脱硫装置的热力学模型
第3章 烟气脱硫装置的流程模拟
    3.1 烟气脱硫装置的流程简述
        3.1.1 吸收氧化工段
        3.1.2 分离净化工段
        3.1.3 干燥工段
    3.2 烟气脱硫装置的流程模拟
        3.2.1 氧化反应器的模拟
        3.2.2 SO_2吸收塔模拟
        3.2.3 结晶器模拟
        3.2.4 旋流器模拟
        3.2.5 离心机模拟
        3.2.6 干燥器模拟
    3.3 全流程模拟
第4章 烟气脱硫装置的流程优化
    4.1 吸收塔(T0101)的优化
        4.1.1 塔板数的优化
        4.1.2 氧化循环进料塔板数的优化
        4.1.3 清水进吸收塔用量优化
    4.2 连续釜式反应器(R0101)的优化
        4.2.1 反应器停留时间的优化
        4.2.2 氧化空气量优化
        4.2.3 氨水量优化
    4.3 结晶器(CR1001)的优化
    4.4 旋流器(HY2001)的优化
    4.5 离心机(CF2001)的优化
    4.6 干燥器(DR3001)的优化
        4.6.1 干燥器空气用量的优化
        4.6.2 干燥器空气温度的优化
    4.7 烟气脱硫装置优化结果
    4.8 优化结果
    4.9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腐植酸钠添加剂净化甲苯和SO2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现状
        1.1.2 二氧化硫污染现状
    1.2 腐植酸钠的研究现状
        1.2.1 腐植酸概述
        1.2.2 腐植酸的组成与分子结构
        1.2.3 腐植酸的性能及应用
        1.2.4 腐植酸盐的改性及其复合材料
    1.3 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
        1.3.1 生物法
        1.3.2 低温冷凝分离技术
        1.3.3 燃烧法
        1.3.4 吸附法
        1.3.5 膜分离技术
        1.3.6 吸收法
        1.3.7 低温等离子技术
        1.3.8 紫外催化氧化技术
    1.4 烟气脱硫技术综述
        1.4.1 湿法脱硫技术
        1.4.2 干法脱硫
        1.4.3 半干法脱硫技术
    1.5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腐植酸钠/金属氧化物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VOCs的研究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及流程
        2.3.1 腐植酸钠添加剂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2.3.2 实验流程
    2.4 不同形态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2.4.1 棱状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2.4.2 棒状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2.4.3 棉花状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2.4.4 哑铃状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2.5 不同形态纳米氧化铜的表征于分析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5.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5.3 N_2物理吸脱附分析(BET)
    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1 腐植酸钠光催化效果
        2.6.2 不同形态纳米氧化铜光催化性能
        2.6.3 HA-Na/CuO光催化效果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腐植酸钠/柠檬酸钠脱硫实验研究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及流程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不同柠檬酸钠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3.3.2 不同质量腐植酸钠脱硫效果
        3.3.3 不同浓度 HA-Na/柠檬酸钠脱硫效果
        3.3.4 二氧化硫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3.3.5 入口气体流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3.3.6 氧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腐植酸钠/海水脱硫实验研究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及流程
        4.2.1 脱硫效率计算方法
        4.2.2 实验流程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海水纯水脱硫效果对比
        4.3.2 海水、HA-Na/海水脱硫效果对比
        4.3.3 不同浓度HA-Na/海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4.3.4 初始PH对脱硫效果影响
        4.3.5 二氧化硫浓度对脱硫效果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腐植酸钠/氨水脱硫实验研究
    5.1 实验药品与仪器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与流程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质量分数氨水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3.2 不同腐植酸钠添加量对吸收效率的影响
        5.3.3 氨水、HA-Na、HA-Na/氨水吸收性能对比
        5.3.4 HA-Na/Na OH与 HA-Na/氨水吸收性能对比
        5.3.5 不同气体流量对吸收效率影响
        5.3.6 不同气体浓度对吸收效率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9)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资源化脱硫脱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的酸雨问题及SO_2和NO_x的控制
        1.1.1 我国酸雨污染与SO_2和NO_x的排放现状
        1.1.2 我国SO_2和NO_x的控制政策
        1.1.3 我国烟气脱硫脱硝行业现状与发展
    1.2 氧活性粒子烟气脱硫脱硝研究现状
        1.2.1 氧活性粒子烟气脱硫脱硝特点
        1.2.2 几种典型的氧活性粒子烟气脱硫脱硝方法研究现状
    1.3 氧活性粒子脱硫脱硝反应机制研究现状
    1.4 烟气脱硫脱硝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现状
    1.5 本文研究方案和内容
        1.5.1 研究方案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气压强电离放电的基本原理
    2.1 气体放电主要物理参数
    2.2 大气压强电离放电方法
    2.3 强电离放电窄间隙效应
    2.4 电介质层的优化
    2.5 强电离放电与其他几种气体放电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烟气中羟基自由基的形成及脱硫脱硝机理探讨
    3.1 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制取羟基自由基
    3.2 烟气中形成羟基自由基的等离子体化学过程分析
        3.2.1 O_2和H_2O(气态)的离解和电离过程
        3.2.2 形成羟基自由基的等离子体化学机制
    3.3 羟基自由基等氧活性粒子氧化脱硫脱硝反应机理探讨
        3.3.1 氧活性粒子气相氧化脱硫脱硝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方法
        3.3.2 氧活性粒子气相氧化脱硫模型的计算和反应机理分析
        3.3.3 氧活性粒子气相氧化脱硝模型的计算和反应机理分析
        3.3.4 氧活性粒子异相氧化脱硫反应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资源化脱硫脱硝实验系统构建
    4.1 实验系统
        4.1.1 设计原则
        4.1.2 氧活性粒子输入方式优化设计
        4.1.3 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脱硫脱硝实验系统
    4.2 实验装置
        4.2.1 大气压强电离放电等离子体发生器
        4.2.2 高频高压电源
        4.2.3 烟气预热器
        4.2.4 加湿器
        4.2.5 电除酸雾器
    4.3 实验仪器和实验气体
        4.3.1 实验仪器
        4.3.2 实验气体
第5章 氧活性粒子的制取及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
    5.1 大气压强电离放电制取氧活性粒子实验研究
        5.1.1 放电功率对氧活性粒子浓度的影响
        5.1.2 激励频率对氧活性粒子浓度的影响
        5.1.3 氧气流量对氧活性粒子浓度的影响
        5.1.4 氧活性粒子浓度的距离衰减分析
    5.2 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脱除NO_x影响因素分析
        5.2.1 氧活性粒子注入量对脱硝率的影响
        5.2.2 NO、NO_2、NO,的浓度变化分析
        5.2.3 烟气温度对脱硝率的影响
        5.2.4 烟气含水量对脱硝率的影响
        5.2.5 烟气氧气含量对脱硝率的影响
        5.2.6 NO_x初始浓度对脱硝率的影响
        5.2.7 烟气处理量对脱硝率的影响
    5.3 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脱除SO_2影响因素分析
        5.3.1 氧活性粒子注入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5.3.2 烟气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5.3.3 烟气含水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5.3.4 烟气氧气含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5.3.5 SO_2初始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5.3.6 烟气处理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5.4 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影响因素分析
        5.4.1 氧活性粒子注入量对脱除率的影响
        5.4.2 烟气温度对脱除率的影响
        5.4.3 烟气处理量对脱除率的影响
        5.4.4 烟气含水量对脱除率的影响
        5.4.5 烟气氧气含量对脱除率的影响
        5.4.6 同时脱除过程中SO_2和NO_x的相互影响
    5.5 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脱硫脱硝能耗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烟气脱硫脱硝副产物回收的实验研究
    6.1 电除酸雾器除雾原理
    6.2 副产物的收集与分析方法
        6.2.1 实验方法
        6.2.2 色谱条件与标准曲线
        6.2.3 相关参量计算方法
    6.3 副产物成分分析
        6.3.1 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脱硫副产物分析
        6.3.2 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脱硝副产物分析
    6.4 副产物回收影响因素分析
        6.4.1 激励电压对酸的回收的影响
        6.4.2 烟气中污染物初始浓度对酸的回收的影响
        6.4.3 烟气流量对酸的回收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致谢

(10)热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技术初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1 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2 试验方法及设备
    2.1 试验系统说明
    2.2 试验方法简介
    2.3 脱硫剂(MR)简介
3 结果与讨论
    3.1 试验结果
    3.2 讨论
    3.3 技术分析
    3.4 经济比较
4 结论

四、电子束烟气脱硫问题再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热活化改性水淬锰渣同步脱硫脱硝的研究[D]. 骆燕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氨法脱硫中无机杂质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研究[D]. 许小静. 山西大学, 2021
  • [3]电子束脱硫在脱硫脱硝中的应用[J]. 王志豪,付晓敏. 山东化工, 2021(07)
  • [4]喷淋塔中真空紫外光光解过氧化物诱导自由基一体化脱硫脱硝研究[D]. 谢文霞. 东南大学, 2020(02)
  • [5]白泥脱硫协同吸附HCl[D]. 杨丽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电厂烟气脱硫工艺分析与选择[J]. 易娟,何磊. 广州化工, 2020(11)
  • [7]电厂烟气深度脱硫资源化利用[D]. 郑力辉.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8]腐植酸钠添加剂净化甲苯和SO2的特性研究[D]. 贾世超.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0(01)
  • [9]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资源化脱硫脱硝研究[D]. 潘巧媛.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9)
  • [10]热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技术初步试验研究[J]. 丁杰,岳建华,孙利强,柴世峰. 华北电力技术, 2009(01)

标签:;  ;  ;  ;  ;  

再谈电子束烟气脱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